时间:2022-05-23 10: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食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论文关键词:交通墓础设施文化传播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结论
“2002年3月16日,是我第一次进入饭店厨房的日子,那时我还不到17岁。”高永宁坦率地说,刚开始学厨并非兴趣使然,而是缘于老师的误解和自己年轻时的倔强――初中时,他是个标准的“文学青年”,经常向报社投稿,也常有作品发表在刊物上。有一次,学校老师一天之内接到了7封寄给高永宁的信,就武断地认为他是在“早恋”,并让他请家长。这些信到底是谁寄来的?他至今也不清楚,猜想可能是报社的回复,所以据理力争,就是不肯请家长来。这样僵持了几天,少年气盛的他竟然倔强地放弃了中考,走出了学校大门。
如果不是这段往事,也许今天的烹坛就会少了一名优秀的厨师。命运就是这么神奇,这样的一段堪称灰色的插曲,让当年的“文学青年”懵懵懂懂地走入长庆油田招待所的后厨,拿起了炒勺――因为表哥是长庆油田的厨师,就给他安排了这条出路。表哥对他要求很严格,当中午别人都在午休的时候,高永宁还在一遍遍地练习翻勺和刀工;为了能够尽快的掌握烹饪理论知识,他在短短的几个月就把《中国烹饪大辞典》背得滚瓜烂熟,别人随便问个问题,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能准确地翻到那一页。“有时会觉得迷茫,做厨师毕竟不是我最初的梦想,也担心将来没前途,但后来想开了,有没有前途还得取决于自己,不付出,哪一行也做不成。”
到了2004年,他已经掌握了厨房基本的工作要领,领导也开始非常赏识这个勤快、好学的年轻人。他除了本职工作外,晚上还在当地一家大型超市中央厨房做熟食加工,工资也涨了好几倍,工作、生活都走上了正轨。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安于现状,他的内心向往着更壮美的高度。2005年底,由卫生部、劳动部和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举办的“公共营养师”培训班首次招生,但银川没有培训点,如果要去临近的西安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就只能放弃工作。高永宁在短暂思考之后,果断地向领导提出辞职,只身来到了西安。
在西安的一年,他租了一间小房子,因为没有了工资,处处都得省吃俭用。“公共营养学”本来是公共预防专业的学科,让基本没有生物学基础的他学习基础营养学――蛋白质、脂肪比例等这样枯躁乏味的专业知识,多少感到吃力,好在年轻,可以死记硬背,然后慢慢去理解。就这样,他在一年的学习后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国内第一批高级公共营养师。比获得证书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时间里,他得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史永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周玲教授等多位专家的亲自授课和指导,这让他收获了扎实的营养学知识。学习让他眼界更加开阔,也更加读懂了“学无止境”这句老话。这个年轻人就像是一块海绵,开始不停地吸收着各种养分。
在工作的同时,他又自费在北京等地学习了谭家菜、药膳、糖艺盘饰设计等技艺;在西安学习正宗的凉皮、葫芦鸡、羊肉泡馍、泡泡油糕、金线油塔等小吃的制作手艺,并撰写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时我也会想,不学也照样能找到工作,受这些罪到底值不值?”这样的内心独白,在他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曾反复回响。有一次,身在北京上班的他为了学习西安羊肉泡馍的做法,专程回西安向一位当地的师傅学习到晚上11点多,可以吃饭的地方都打烊了。当饥肠辘辘的他疲惫地坐在小卖铺里要了一碗开水泡面时,觉得一阵心酸,这样的想法自然又涌上心头,但很快就被心里的另一个声音覆盖了:“你还年轻,年轻时不学习,不看外面的世界,那才是虚度人生。”高永宁介绍说:“学习有时真不能太功利。比如说金线油塔是陕西一种很有特色的小吃,讲究‘层多丝细松绵不腻,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由于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如今的年轻厨师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做,开店的也不愿意卖它,因为它很费工,光蒸就得一个小时,也卖不了高价,可我还是想学会它,并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传承保护陕西传统小吃。”
金牛座的高永宁却有着处女座的特点:追求完美。他工作的后厨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在应聘时,不干净的后厨他都拒绝进去工作。对于厨艺,他也是精益求精,注重工作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道菜品、每一个盘饰都是反反复复、不停地试做,直到自己满意再去呈现给客人。他经常给厨房兄弟们讲:“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有追求十全十美的心态。”
学习,学习,再学习。多年来,学习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渗透入他的血液。高永宁说: “工作了这么些年,我的工资也不低,但是真没存下钱,因为钱都被我用来学习和旅游了。”他笑着说:“那些年我就在银川、西安、北京这三个地方不停地搬家。别人搬家都是衣服什么的,我搬家就几身衣服,剩下的全是书。”每到一个地方旅游,他都会到当地的饭馆里品尝最具特色的小吃和菜品,“我经常只点一道当地有名的菜点,然后换一个馆子继续点同样的菜,争取多体会一些不同做法呈现的效果,然后记在心里。”在西安学习和工作期间,他还拜了中国烹饪大师王彬恩为师,更加系统地学习烹饪理论和技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高永宁利用学到的营养、官府菜、药膳等知识,借古城西安十三朝古都历史优势与饮食文化,查阅资料、拜访名师,走进民间挖掘历代官邸技艺与美食,针对现代人体质特点,研发了“古都养生官府菜”,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高永宁的古都养生官府菜意在调理,重在美味,将中医药膳中“四气五味”的原则、现代营养“膳食平衡”的理论与五行学相结合,合理搭配出健康美味的养生佳肴。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 :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面拖蟹:Stir-Fired Crab。金丝虾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这与英国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菜肴,如金鱼戏莲(Goldfish Playing with Lotus)、长寿面(longevity noodles)等,这些菜肴往往带有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与美好寓意,译者将其直译可以展现目的语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舌尖》中以异化法翻译,最大程度地向目的语观众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三)异化与归化策略相结合
异化法与归化法并非对立的两种翻译策略,这一点在《舌尖》英文版译者对一些典型菜名的翻译中得以体现,如: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Meat Noodles。红烧毛豆腐:Stinky Tofu Braised in Soy Sauce。新式大闸蟹:New-Style Crab。手推馄饨:Handmade Wontons。麻婆豆腐:Spicy Tofu。异化法的效果是使源语文化能以本土化的方式传播,增强源语文化的影响力。归化法注重译语读者根据译语文化理解源语所表达内容。采用异化法将典型的中国食物“豆腐”音译为“tofu”,译者在翻译“麻婆豆腐”时又结合归化法,未对“麻婆”直接翻译,而是使用了目的语读者易理解的“spicy”一词。这种结合使用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策略值得借鉴。
二、对外宣纪录片翻译的启示
我国译界对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翻译应倾向何种翻译策略有较大分歧。一些学者支持归化的翻译取向,以目标语文化作为导向,为理解源语文化奠定基础。也有观点认为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源语中的异国文化因子,帮助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学习和交流。笔者认为,就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文本的英译而言,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二元共存的。并且近年来,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取舍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由归化译法向异化译法渐进的总体趋势。
在对《舌尖》中菜名翻译策略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归化法占43%,为该文本翻译中的主导译法,但异化法则以38%的比例紧随其后;此外,与之前同类纪录片的英文译本相比,《舌尖》脚本的英译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比例有明显提升。这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识别度与认知度大幅提升不无关系。译语读者在对源语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易理解异化翻译中具体表达的含义,源语文化也能在异化翻译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与保留。
美食无国界,用食物传递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在翻译上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应用做到了适当的权衡,堪称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的典范,也为以后此类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了借鉴。笔者建议在今后中国文化类外宣纪录片的翻译中,译者应把握由归化向异化渐进的大趋势,大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中华文化因子。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采用归化法。在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了解的领域应采取过渡的译法,既做到忠实源语,又兼顾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能力,把握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陈江宏,李静波.《功夫熊猫2》异化趋向归化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16).
[3] 褚倩,陈建平.语用学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式餐饮菜名的翻译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2(10).
[4] 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5] 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5(19).
[6] 梁海飞.从中外史上功能对等理论看纪录片字幕翻译[J].黑龙江史志,2014(3).
[7] 林夏.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J].电影文学, 2011(20).
[8] 刘泽权,张丽.异化之异化:韦努蒂理论再批评[J].外语研究,2009(3).
[9]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 (6).
[10] 乔拓新.中文外宣纪录片英译的四类困难及相应策略――以“玩味京城”节目第五期《生灵的感悟》翻译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11]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 王晓旭.以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指导试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菜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2).
[13] 袁晓宁.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2010,7 (12).
[14] 张新.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国产纪录片字幕翻译[D].北京:外交学院,2012.
建立和谐社会,假如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或是为此写些口号式的诗歌、散文、杂文、论文等等,作家在读者面前自然是强手,是能人,但在实际上,某些文学非但空乏而广泛,有时还可能成为反和谐现象的助长者、催化者。举例说,作家本身在基本心思上只想争当“人上人”或在“成功”之后只满足于以“人上人”自居,唯将口水投给各式“精英”(如官界“精英”财界“精英”艺界“精英”等),而对平民,善良人,弱势群体(包括矿以及各种“难”的受难者)不屑理睬,漠然兼木然,至少在客观上就等于对两极分化的推波助澜。而“两极分化”恰恰是“和谐社会”的首要天敌。这时,真正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文学首先应该做什么?只能是顽固地站在弱者、不幸者、善良者的一边,将投给各式恶性的既得利益者的口水,转变成使用带血丝的喉咙为正义一方而歌唱。
眼下的“两极分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分化,即“德”与“智”的分化。教育界的事不用说了,教育育已近于成了智育的同义词,德育已向沙漠腹地推进。而文学领域呢,有太多的文学作品(包括育少年写的),专以逞“智”(包括演示各式“奇情”或舞弄各式“异语”)为本领,“才子风”刮得翻天盖地高文学的德育含量。
文学上还有一种两极分化,叫作“人生”与“民生”的分化。某些作家(不乏“名家”)是专一写“人生”的,专门沿着“人性的原义、本义、真义、深义、要义”这口井苦挖不止,而实际上所挖的就上一个“我”字,但对宏观的、横断面式的“民生”,即俗称的“万民生存状态”,则不大关注,也不愿费很大力气去东奔西跑地且看且听。“民声多在鹃声里,只因高处不得闻”,这样的文学,对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实际功德?因此,真有一点品位的作家,不妨用“人生”和“民生”的双重视角观察一现状,做到提高“人生质量”与提高“民生质量”并重。
至于“食文化”和“性文化”好像没有两极分化之意。贵人、阔人、名人往往是美食家与美色家一身二职皆兼。有些作家则为上述人凑趣,专门为饱食者、肉食者的性消费提供性设施、性技术、味。其实,食欲、由奢而滥,也是一种两极分化,即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精神属性的两极分化。为此,优质的作家虽然不拒绝写“”但又必然关注“性道德”。
最后,我还要谈到另一种两极分化,即语言上的奢语、绮语、玄语与俗语、浊语、秽语的两极分化。我看在这一点上。不妨中庸一点,学会使用清纯、朴素而又具有良性生动效应的语言。
古代的和谐哲学,总的精神是天人合一,即自然生态与人的性态相统一。眼下,能写出大自然颂歌的作家和作品已经很少,近于绝迹,而专为人本身的道德属性大写赞歌的作家和作品,似乎也日渐奇缺――好些精力都用到对各式各样的两极分化的默许和催化上去了。
文学既可以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剂、滤化剂,又可以成为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反作用的腐蚀剂、浊化剂,或有害无益的亢奋剂。当然,我们希望文学能成为前者,关键是眼下的文学本身。有没有这样的理性和悟性。总之,作家真应当想一想能为建立和谐社会做些什么实事了。
关键词:心理学;旅游;文化;古村;保护性开发
2015年11月20日,以“保护与活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在乌镇召开,古村保护与发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古村落的保护是人们继承和发扬前人历史文化的需要,而古村落的发展则是人们追求现代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热潮下,由于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保护观念意识的淡薄、盲目开发以及保护措施的落后,以及开发中没有做到立足于游客的需求,也没有深挖当地文化资源等原因,导致出现了“空村”、“千村一面”、环境污染、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使得一些古村落的原始风貌遭受破坏,甚至逐渐消亡。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问题值得深思。
一、宁夏镇北堡的旅游开发
镇北堡西部影城地处雄浑的贺兰山东麓,是贺兰山东麓旅游景区的亮点。镇北堡西部影城自成立以来,张贤亮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通过智力策划,设计、创意,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打造成银川首家5A级旅游景区,被国务院和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被游客评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并被宁夏回汉乡亲誉为“宁夏之宝”。
(一)宁夏镇北堡的发展背景
1、历史背景
镇北堡位于贺兰山东麓、银川市西北郊空旷的荒野上,这里有两座古代城堡遗址,这就是闻名国内的镇北堡古城。两座城堡是明清时期为防御贺兰山以北南侵势力入侵府城(银川城)而设置的驻军要塞,镇北堡也因此得名,当地称之为“老堡”和“新堡”。据方志记载,老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新堡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两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东,紧邻沿山公路东侧的老堡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60米,虽风蚀殆尽,但形制尚存。由此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所在地,新堡城池完整,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高10余米,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新堡东面辟有半圆形瓮城,城门南侧有一斜坡可登上城墙,城墙宽5米,墙上筑砌有1.8米高的谍墙垛口,城墙四角原建有角楼,现角楼基址仍依稀可见。
2、文化背景
最先发现古堡具潜在价值的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张贤亮六七十年代在那附近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座荒凉的古堡,在他获得后把镇北堡写进了他的文学作品――《绿化树》中,并在书中提到这里很适合拍电影。于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将古堡介绍给了影视界,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旅游的兴起,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逐渐成为了一个影视拍摄兼旅游的基地,以其独特的古朴、荒凉、粗犷、黄土味、原始化和民间化等特色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影视剧的拍摄基地。集中了大量中华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再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战争方式和娱乐方式,体现了影视文化、历史文化、民间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特色。
(二)宁夏镇北堡的保护性开发――影视城+旅游
从荒废了的羊圈到如今的5A级景区,镇北堡通过三步战略变换,既“影视开发――影视文化旅游――‘复活’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实现了其华丽转身。
1、影视城的兴起――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先是把当地农户用来圈养牛羊的镇北堡写进了他的文学作品,其后有把这荒凉的村落介绍给了影视界,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著名导演在此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等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及《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锦衣卫》、《刺陵》等200部脍炙人口的影视片,许多蜚声国际影坛的中国导演、影星由此一举成名,故而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赋予了“中国一绝,西北大观”和“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等称号。
2、影视城旅游的初步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这两座古城堡,以及继承的发扬西北地区的特色文化,镇北堡西部影城依托两座古城堡,进行了保护性旅游开发:引进了民间艺人现场操作“绝活”;借用电影传播镇北堡的文化元素;利用旅游景点不断地吸纳、充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旅游者通过游览和体验,认识和了解到镇北堡反映出的影视文化以及西北风俗。
3、旅游“复活”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
为了增加镇北堡的文化意蕴,避免影视旅游的单一模式,镇北堡提出了“复活”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构想。一方面,镇北堡人从全国各地收集、收购了大量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物件,比如古家具、古代兵器、家庭灯具、房屋构件、生活生产用具等等。镇北堡将这些收购来的“古董”充实到古堡内相应的景点中,使这些古物件与古城堡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镇北堡引进大量民间“非遗”项目,刺绣、揩毡、捏泥人、皮影戏、京剧、秦腔、木偶戏、抛彩招亲、耍猴、斗鸡等近20种民间传统手艺和30多种非物质文化项目在镇北堡落户。传统手工艺人们现场为游客制作自己拿手的工艺品,让游客也可以自己参与体验,感受过去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娱乐方式,实现了对传统“非遗”的保护性开发。
镇北堡西部影城“借影视艺术之体,还民俗文化之魂”,以“继承中华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主线,逐步实现了从“出卖荒凉”向“出卖文化及历史”的跨越,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缩影,如今游客走进镇北堡西部影城就如同进入了当年的北方小城镇。
(三)宁夏镇北堡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途径
1、传统民俗的再现
扫房祭、打年糕、吃团圆饭、贴春联、猜灯谜、点灯盏、古典婚俗、跳火龙等传统民俗在镇北堡不是生硬的展示,而是采取真人真场景真材料来展现给游客,游客也可以参与到贴春联、猜灯谜等活动中来,让游客亲身经历、体验这些传统民俗。
2、传统工艺的展示与体验
捏面人、织布、打铁、刺绣、剪纸、画糖人、拉洋皮、蛋雕艺术、草编艺术、陶陶居、牛角梳制作、蓝印花布制作、皮影制作等这些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镇北堡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数十个展馆、工场和作坊,老艺人现场制作、展示这些工艺,游客置身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仿佛自己也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
3、传统娱乐艺术的表演
京剧、秦腔、术偶戏、皮影戏、石琴表演、抛彩招亲、耍猴、斗鸡等各种传统艺术展演,传扬了传统艺术。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使游客了解了传统艺术,也体验了过去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
4、民间生活用具融入“真实”生活场景
明清家具、铁犁、术车、油灯、战车、马车、栓马槽、石磨、门框门嵋 ,房屋构件等老物件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不是博物馆式的展示给游客,而是将它们融入到镇北堡的古色古香的环境中去,让它们完全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
5、节日庆典活化民事活动
镇北堡不断完善和充实景区品牌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民间传统文化,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进行节事活化。在七夕节、传统年文化、剪纸艺术节举办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和小型的民俗体验活动,全面展示当地的传统风情。
6、制作与品尝突显民间饮食文化
豆腐坊、酒作坊、茶楼品茶、烤红薯、豆瓣糖、糖葫芦等镇北堡一大特色是其景区内的商业模式,引入传统美食店铺,游客观看美食制作过程、品尝美食,从而了解饮食文化,购物就是在观看文化内涵丰富的景点,游走中长见识。
7、古建筑保护
镇北堡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明朝古城遗址、清朝古城、瓮城、月城、角楼、古旧建筑石材术料、四合院民居,最大程度复原其古风古貌,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镇北堡的原真风貌,游客仿佛是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
8、游客参与演戏传承影视服饰道具文化
游客可以扮演周星驰、周杰伦、巩俐等在相应影视作品中的角色,从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了影视拍摄过程中留下的各朝各代的服装、战袍、钻甲、饰品等服饰,刀、抢、棍、棒、人炮、战车、旗帜、古代兵器等各种历史道具。
二、宁夏镇北堡旅游开发的启示
宁夏镇北堡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西部影视城的成功打造,更是它切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在深挖其自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镇北堡成功的文化旅游开发,既完成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又实现了其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典范,给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旅游“复活”古村
传统文化依附于久远的历史文化空间,是古村最宝贵的财富,而挖掘、恢复、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是古村开发的灵魂。镇北堡通过多种形式对传统民俗、传统工艺、传统娱乐艺术、民间生活用具、民间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文化、建筑文化艺术、影视服饰道具文化等文化进行了实体活化,增强了镇北堡景区的可体验性。所以通过借用旅游,保护性开发“复活”古村资源,不仅是挖掘和展示古村价值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保护古镇环境、展示古镇价值、促进古镇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古村旅游开发要满足游客的需求
镇北堡影视文化旅游的开发,游客可以参与体验著名电影拍摄来圆明星梦,真正感受到“来时是游客,走时成明星”;触摸传统手工艺、观看地方特色表演,感悟文化的魅力;镇北堡西部影城着力打造的老银川一条街,让游客在对过往的追忆中感受时代变迁;同时推出旅游新概念――“养生休闲游”,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享受现代服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倒“8”字的游览线路设计更是切合了“8――发”谐音的中国人传统心理诉求。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张贤亮的立体文学作品,可谓是“步步呈胜景,处处有文化”,让游客可在移步换景中深刻体会到“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的奥妙,满足了我国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明的渴求。游客在镇北堡游览与体验过程中与传统手艺人的接触互动,尽情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实现了深度体验。镇北堡的保护性开发满足了游客对“新、奇、特”的追求,对“美”的享受,在游览中获得参与社会交往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游客在身心的共同愉悦中寻求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三、古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古村旅游开发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
古村应该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深度挖掘内涵丰富而又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旅游文化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了起来,从而提升古村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挖掘既满足了千万游客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古村的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在古村旅游开发中,必须将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作为当前重要内容。目前,古村旅游文化传承主要从以下4种方面进行:
1、古建保护:通过古建筑修葺,文化遗址保护,进行历史文化传承;
2、民俗体验:通过演艺、展览、节事体验等方式,进行民俗活化;
3、工艺传承:通过古作坊及相关产品的开发,进行民间工艺传承;
4、纪念品开发:将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实体化。
(二)古村旅游开发要注重文化创意,做到历史与时代的融合
在古村落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中,大家关注得更多的还是古村的历史性,但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复古,忽略了古村资源的现代性。实际上在古村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上,应该注意适度地、有选择性和创新性地利用古村的历史文化,并且应该注意与现代社区生活方式相融合,不断注入创意元素。一方面,应该以现代化的设施来支撑古村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如此,就可以让人们置身古村去体验和品味现代生活;另一方面,古村旅游开发可以引入影视、文艺等现代文化因子,如长岐古村借《十二道锋味》发展旅游。这样就可以让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所产生的独特的生活体验成为古村的核心吸引力,从而使古村的生命力在历史与时代的碰撞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觅.云水谣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14年.
如今,**鸭王酒楼是在**美食苑基础上新生的奇葩。面对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餐饮市场,鸭王酒楼作为新牌烤鸭在宣化餐饮界的代表将如何筹划发展呢?
一、前言
中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饮食文化的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粤、鲁、湘、川等个大菜系和具有属地方特色的食品。北京烤鸭,是北京名食,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鸭王烤鸭是现代烤鸭师秉承传统烤鸭工艺研发出的新派烤鸭,烤鸭表面色泽金黄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别有一种特殊的鲜美味道,是烤鸭中的极品。
当今的宣化餐饮业,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不断繁荣。然而,繁荣的同时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总有餐饮店铺倒下,又有新的店铺站起来,但总有少数几家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北京新派烤鸭在宣化餐饮业的代表,“鸭王烤鸭”应成为响当当的招牌。
二、市场/企业分析
宣化餐饮市场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式各样的大小酒店、饭店,争夺着宣化有限的餐饮资源,冲击着食客的味觉、视觉。
一个酒店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拥有自己的特色;(2)、全面的(质量)管理;(3)、足够的市场运营资金;(4)、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昙花一现。这也是许多酒店、餐馆风光开业又迅速消失的原因所在。
**鸭王酒楼,是在原**美食苑的基础上新生的饭店。**洗浴、**美食苑经过多年的宣传与运营,已在张、宣地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宣化更是家喻户晓。如能利用“**”在宣化的知名度延续宣传**鸭王酒楼,提高菜品质量(行家点评稍差),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定能成为宣化餐饮界的后起之秀。
三、营销策划
餐饮服务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只有顾客满意了,酒店才能获得利润;要做好优质的服务,离不开企业内部员工的努力;内部员工营销的成功又以全面的(质量)管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基础。
鸭王酒楼开业两月,现正在举办“回报消费者关爱”优惠活动。借此机会,应以顾客满意营销、内部员工营销和文化营销三者结合,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进行。
1、本次活动的目的:增加“**鸭王酒楼”品牌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形象,增强竞争力;加强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和向心力;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的企业文化;提升销售额,增加利润;为下一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时间:7月1日——15日,共计15天。
3、参与人数:**的所有员工、就餐的顾客等。
4、顾客满意、员工满意、管理提高、文化创新
四、具体方案策划
(一)sp方案
1、“微笑服务”
在活动期间,所以员工一律微笑服务,细致耐心,让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顾客的感觉消费价值。具体实施如下:
7月5日前召开动员大会,6日——15日服务员之间开展“服务大比武”,在大厅设一个专门的版面,每日评出“当日服务之星”,并给予物质奖励。
2、特价
(1)每日推出一道特价菜,日不重样。
(2)随顾客所点菜品加赠部分菜品,如消费**元送两份小菜;**元以上,加赠2道凉菜;**
×元以上,加赠4道凉菜等。
(3)打折,这是一个迅速提高消费的法宝,建议适当打折刺激消费。
注:本店的特色为烤鸭,烤鸭的价格勿降!!!
(二)内部营销方案
内部营销是一项管理战略,核心是发展员工的顾客意识,再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外部市场前,现对内部员工进行营销。这就要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双向沟通、共享信息,利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1、在全体员工内部加强温情管理,要求每一个员工将所面对的其他员工视为自己的顾客,像对待顾客一样进行服务。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内部员工营销固定下来。
2、征文比赛
内部员工征文:《我的选择——**》(所有员工都写,洗浴、餐饮各写个的。目的是培育员工热爱“**”的情感,让大家同心合力,共同创造“新**”!)
要求:(1)题材围绕**鸭王酒楼、**洗浴所发生的事情,可以是工作经历、感想、寄语等。(2)体裁不限。散文、杂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皆可。(3)截止日期为7月13日。
鼓励全体员工积极投稿。本次征文活动评出一等奖**名,奖金**元;二等奖**名,奖金**元;三等奖**名,奖金**元。并进行集中展出。
3、成本节约比赛
通过系列活动,对内部员工再教育,提供其的积极性。
(三)产品营销方案
1、在推特色餐饮的同时,推进情侣套餐、商务套餐、家庭套餐、孝心套餐等。如:情侣套餐可推出**元、**元、**元等(对餐饮不明,仅供参考)。
2、绿色家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吃“绿色”,吃“健康”。绿色家宴的推出,无疑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原材料使用上,力推生鲜类绿色食品;烹饪方式上结合现代人的消费时尚,使菜肴风味化、营养化;在家宴的菜谱上,注重菜肴的营养搭配,平衡膳食,满足人们的健康要求。强烈建议厨房推出!!!
(四)文化营销方案
向消费者宣传“**”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在目标消费群中的影响力。
在公交车身制作鸭王酒楼的环境图片,烤鸭的制作流程图和酒店的精神口号(**鸭王酒楼提醒您:关注饮食健康),让顾客把“吃”当作一种享受,使顾客乐而忘返。
五、广告营销方案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体无疑是吸引大众眼球的媒介。可根据不同的媒体有不同媒体受众的特点,合理的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顾客的定位,合理的选择媒体投放广告,不可片面追求覆盖率,造成广告的浪费。
硬广告和软广告相结合,软硬兼施,已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媒体整合,实现小投入,大产出。
六、效果分析
1、宣传造势,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记忆感,引起良好的口碑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店内富有人情味,服务周到,能提升目标消费者对企业的忠信度。
3、通过服务比赛、征文比赛、成本节约比赛,能极大的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向心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肴英译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rsh)、去皮肉(skinnedpork),剔骨鸡(bonedchicken)、虾仁(shelledshrimp)、咸蛋(saltedegg)、皮蛋(preservedegg)、酸菜(pickled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块(cubing)、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酿(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pork或porkslices)、鸡丁(dicedchicken或chickendices)、肉饼(minedmeat或meatmince)、蒜泥(mashedgarlic或garlic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temperatures)
烹饪中国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菜的原料结构迥然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韧;另一方面,切的形状各异,块、片、丝、条,厚薄不等,长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菜鲜美可口,保证菜的质量。中国烹饪的火候有文火(slowrre;gentleheat)、武火(highheat)和文武火(moderatetemperature)之分。用什么样的火进行烹饪取决于什么样的原料和形状的菜。以鸡为例,如果是嫩鸡并切片,就宜高温快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鲜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鸡肉就会硬而韧。如果是老鸡,只能炯或炖,若炒食,鸡肉会咬不动。
3.烹饪方法(cooking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StewBrisketorStewed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一boilingandslow一boiling)两种。炖(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orpan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Fish)。炒(sti;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Sliced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Egg,不译Sti:一friedEgg。另有一词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deep一fried)、软炸(soft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CarpwithBrownSauce)。炯(braised):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BraisedDuckwithBrownSauce)。扒(stewedorbraised):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orBraised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Bread)。烤(roast,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Roast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Potato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PorkwithRiceFlour)。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围虾(Scalded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Peanut)。酿、填(stuffed):如,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酉良卿鱼(StewedCarpStuffedwithMinced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Turtle菠萝鸭片SlicedDuckwith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withBrownSauce香菇蒸鸡SteamedChickenwith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ShreddedBeefwithGreen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PomfretinOil;蚝油鸡球ChickenBallswithOyster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Lipwith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Nanjing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FilletofPork,Guangdong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Goose或RoastGoose,Chaozhou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Dianxin,Guotie,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东坡肉DongpoBraisedPork麻婆豆腐MapoBeanCurd宋嫂鱼羹SisterSong''''sFishPotage叫化鸡Beggar''''schicken;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保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ChickenwithChiliandPeanutsinHotSauce(inventedbyGongBaointheQing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dicedchickenwithchiliandpeanutsinhotsauce,inventedbyGongBaointheQing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
二是以传说、典故命名者,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反宾为主的做法,只让外国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浅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让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层次的内在表现放在了次位,其实这些外在表现客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内在表现你不讲,客人是无从知晓的,而这内在表现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种译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译或音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号里辅以“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in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thewall);不如译作Fotiaoqiang一TheBuddhaJumpedtheWallforLuringbyItsSmell(Assortedmeatandvegeta-tilescookedinemb。二),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还有前面讲的“大救驾”,译作Dajiujia—AKernelPastrySnackofShouxian(Atown),thatoncecametotherescueofanEmperor。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六,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者及以吉祥语命名者。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凤凰展翅”、“祥龙献瑞”、“龙凤呈样”、“鸳鸯鱿鱼”、“芙蓉鸡片”、“元宝鱼翅”、“翡翠妒鱼卷”等。菜名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以吉祥语命名的菜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主要有海参、鲍鱼、鱼肚、鸡、鸭、冬菇、菜心等。在山东各地多用老年寿诞、新婚喜庆、婴儿满月、合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吉祥之意)。这类菜名还有”老少平安’。等:此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比如“凤凰玉米羹”中的“凤凰”,不译成英语意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而转译作其真实原料“鸡蛋”(egg),甚至于粤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转译为所谓真面目的“’鸡蛋”。如此,“凤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鸡蛋牛肉羹”中的鸡蛋在其中也无法使人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将“凤凰玉米羹”译作Phoenix(egg)CornThickSoup,“西湖牛肉羹”译作WestLake(egg)BeefSoup较好。还有人将“凤凰拼盘”译作AssortedColdDishesintheShapeofa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还有一个“龙虎凤大烩”,人们一般将“龙虎凤”转译为三种原材料“蛇猫鸡”,即ThickSoupofSnake,CatandChicken,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龙虎凤”,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却译作“蛇猫鸡”下三滥般的名字,所以还是译作SoupofDragon(snake)Tiger(cat)andPhoenix(chicken)好。有人认为“一卵孵双凤”不可译为TwoPhoenixHatchedfromOneEgg,应译作ChickenSteamedinWaterMelon,为什么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译为TwoPhoenixHatchedfromOneEgg(towchickensteamedinwatermelon)。还有含有“芙蓉”这类美丽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鸡片”、“甜芙蓉燕窝”、“出水芙蓉鸭”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转译为其原材料“蛋白”(egg一white),不能不说是使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减魅力。有人将一芙蓉海参”译为SeaCucumberintheShapeandColourofH363SCUS,将“鸳鸯菜汤”译为Water一shieldwithFloatingManda-rinDuck就很贴切,有美感,笔者认为很值得借鉴。以上谈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语命名的中菜的译法。人们通常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译为SteamedBeanCurdandMincedFish(thewholefamilyiswell),而从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中菜英译的关系来看,使人们领略到更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表现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译出菜名所蕴含的祝福含义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译为TheWholeFamilyIsWell(steamedbeancurdandmincedfish)。还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译作HappinesstotheWholeFamily(stewedassortedmeats/hotchpotch,mixedwithseacucumber,squid,abdomenoffish,chicken,duck,fishball,shrimp,blackmushroomsandfungusetc.)。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PlumsReflectedonWhiteSnow,要译成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要译成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Shrimpswith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StuffedwithMincedShrimps;“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MushroomsStuffedwithWhite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WhiteFunguswishVeiledLady;“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VermicelliwishSpicyMeat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白雪映红梅RedPlumsReflectedWhiteSnow(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withGoldenFlower(Jinhuaham)andJadeTree(greens)翡翠虾仁Stir一friedShrimpswithJade(peas)百花酿北菇NorthMushroomsStuffedwithFlowers(minedfungus)雪积银钟White一snowonSilverClock(stewedmushroomsstaffedwithfungus)雪耳余架装White一snowEarLady(scaldedwhitewithveil)蚂蚁上树AntsClimbTree(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有人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HeadCasserole,“白雪蟹斗”译为Snow一whiteCrabinShell也是绝好的例子。
他是蔡明,一个挺能卖钱又乐在其中的创意家!
京城有个九朝会
最初做博洛尼的时候,蔡明发现中国这个市场很怪,真正好的东西卖不出货,之后就有了很多迎合市场的设计。商业上的成功,并未让他感到满足。因为蔡明慢慢发现,成就感止于金钱,“没什么意思。”随着自己越来越成熟,“我就像一个学画的人,一直画梵高的画,画到了40岁,忽然有了自己的风格。”
于是,喜欢历史的蔡明,怀着对魏晋时代的迷恋,开始构筑自己的私人会所――九朝会。从建筑设计到精神诉求,他希望能在如今这个时代重新寻找到雅士精神。
在九朝会里,蔡明让当代实验艺术与传统民间手艺共处,重现古代餐食文化。他用最新的光影技术在九朝会里面搭建起一个豪的戏剧舞台。那里有两层戏楼,再加两层投影,有四戏同台的效果。戏台上人在唱戏,屋顶屏幕就投影出蓝天白云,地板上就是绿草如茵,一会该下雨了,顶上屏幕就投影乌云闪电,地板上就投影出雨滴效果。一句话,就是用当代的光影技术做出接近自然真实的立体舞台效果。
慈禧曾在颐和园看过三戏同台。当时戏楼分三层――地狱、人间、天堂,上演的节目各有关联。“九天之上好扬兵,九地潜藏可立营,天地人三才之外,我还要多做一界。这里会演昆曲。”
蔡明之所以喜欢昆曲,是因为昆曲还保留着元明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雅趣,里面有他向往的孤清、瘦峭的气息。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戏班,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好昆曲的?现在学到什么程度了?”他想了想说,“可能受了于丹那本书的影响。我现在有机会就学昆曲,去年会上还戴着行头走了一下身段,以我现在的形象比较适合扮法海。”
“你不担心昆曲太过小众?”蔡明对此不置可否。他说,“昆曲不单是种传统形式,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包含了对今天生活依旧十分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许多生活元素。中国现在太浮躁,需要放慢节奏,需要静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慢下来。昆曲的特点,比如它的慢,它的美,它的情,如果用一个字表现――‘雅’即可。昆曲的‘慢’代表了那个时代土大夫的审美取向,是要在特定的场合由特定的人群去欣赏。昆曲是一门精致艺术。”
在九朝会里,听完辗转婀娜的昆曲,尝一桌中式美食,看一场实验电影。何其妙哉!
中国风的觉醒
蔡明说自己是个特别怀旧的人。小学二年级去故宫看到珍妃井,老师说就是在这儿慈禧太后把珍妃塞到井下面去了。他站在井边看了好半天。长大后,他特别喜欢看中国历史书。这些经历都沉淀在他骨子里,影响着他的生活和生意。这些年,蔡明明显感觉到中式软装随着文化复兴了。
2007年,博洛尼第一次和Andrew Martin合作,蔡明把这个室内设计的奥斯卡奖带到了中国。开始的两年,每次他都是邀请获奖的国外设计师来中国参加活动,讲解设计。以前的家居风格,大家统一西化,要么古典,要么后现代,除了色系不一样,剩下的都差不多。
而随着经济崛起,文化觉醒随之而来。外国人关注中国,国人也开始相信自己,不再奉单一的西洋风为最高境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的家庭不再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设计师在作品中开始尝试各种展现中国特有室内设计风格的手法。
中式软装放在国外,只是异域文化,新奇、感觉好即可。在国内,则有更多人文情感在里面。要让国人在中式的家具配饰、色彩调配上找到生活习惯的共鸣,所以又不能单单复古,而要有最新最流行的设计手法刺激人的视觉神经。
蔡明说,“我在很多场合与朋友媒体探讨过,中国设计的崛起、基于中国文化的世界顶级品牌出现,就会在这30年里。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作为室内设计最牛、最有公信力的奖项,能入选Andrew Martin的裔设计师越来越多。中国设计的整体实力被认可,比中国文化被世界尊重,需要更多付出。”
那么蔡明又是如何对科宝、博洛尼、钛马赫三个子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的呢?
蔡明想了想,解释道,钛马赫是做古典、做别墅的,服务的客户需要私属定制、服务、采购,我们会带客户去欧洲现场看店,境外下单,海运回国。与之相反的是科宝,科宝的目标消费者是白领阶层。博洛尼介于科宝与钛马赫之间,主打高端市场。博洛尼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供客户需要的所有材料,颜色深浅可以由客户自由调配,这种巨大的、复杂性的代价就是产品的高价位,因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成本是很高的。
蔡明说,对一个品牌来说,如果不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就注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忍受价格战的煎熬。
时尚是个破坏狂
做家居设计、跳霹雳舞、玩昆曲、看米兰艺术展、航海旅行……永远处在时尚浪尖的蔡明最惧怕的又是什么呢?“时尚!”蔡明笑着回答,“时尚是个破坏狂,比战争革命还嚣张它不同于战争与运动,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在改变着世界。家居也是时尚,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保持永远站在时尚的前沿,“我们对产品是喜新厌旧的,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引领时尚。我们不卖产品,卖的是生活方式。”蔡明有两个团队一国内的和意大利的,每年会召开两次论坛,参加论坛的人来自社会各界:杂志主编、社会学家、时尚人士、导演、演员等。通过讨论揣摩消费者心理和需求,洞悉时尚流行趋势。
在蔡明眼里,所有产品的具体风格在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如何让消费者找到自己的风格呢?蔡明说,很简单,通过全景式的整体家居体验馆,给消费者营造真实的家居环境让他们去体验,给予消费者直观的引导,发掘消费者内心深处的喜好。
一个企业家的审美品位决定了他的企业水平,也决定了能驾驭怎样的设计师。蔡明一直强调这一点。
他自言自己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这40年来,我骨子里一直是个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的人。对任何不懂的和年代性的东西都容易产生兴趣。”
而将兴趣带进工作中,是什么感觉?蔡明坦言:“累人!”比如自从他筹办九朝会,享受美食就不再自由了,成尝菜了。原本点两样就够,现在目的不一样,得点七八种。结果,他吃得非常难受。这种感觉就和看着电视写着论文嚼着馒头一样,不胃疼已经幸运了。他本来想吃这个,可一看到又推出一个新品,为了尝菜不能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谁让这是工作呢!”
“这么累,还要继续?”“之所以频繁自动将它们转换为工作,因为工作有创意产业的特性。”他的言语透着笃定,“如果我是个煤老板,我赚够花的就退休,但现在做的创意产业,是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创意产业能让我各种兴趣通过创新与融合,在商业上得到理性的实现。”
常州本地的餐饮老字号很多,其企业形象也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江浙文化特点,本文就结合实际对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社会价值
1、企业形象与企业影响力的关系
大多数国人对于企业形象的认识其实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同企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就更是少数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说国人的认识广度存在问题,其实是和国人对“招牌”的认识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融合有着直接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国人对于企业的“字号”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字”上,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老字号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其字面寓意十分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聚德”、“瑞蚨祥”、“桂发祥”甚至是“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形象设计完全是从字号上延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碰撞和对比之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反观国内的餐饮市场,由于并没有对企业形象有所重视,目前能够对消费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也仅仅只有“小肥羊”一个自主品牌,其它的基本上都被外来品牌所占据,细化到常州餐饮市场上来说,虽然常州餐饮涌现出了多个成功的区域性企业,形成了以中华老字号为龙头的餐饮经济文化,但是由于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基础设计,因此对于消费群体的影响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2、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理念
常州餐饮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设计虽然也涵盖了一些常州以及江浙文化特点,但是毕竟其基础完全是从传统企业“字号”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其企业形象设计仍然没有脱离这个硬性的概念影响。其一,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常州餐饮老字号品牌都具备这个特点,这也是常州餐饮老字号能够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华老字号企业“瑞和泰”与“常州银丝面馆”更是将这一特点和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两家企业的所有直营门店和餐饮店,其企业形象从外部设计到内部装潢,甚至是企业文化的细微组成部分,无一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其二,象形特点明显。由于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大多以精细的面点和小吃为主,因此其形象设计中,以突出“形”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常州银丝面馆的字号左侧就是一个被完全抽象化了的“碗面”形象,而迎桂糕点的招牌上更是将一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糕点形象矗立其中。这是完全符合国人对餐饮产品的认识基础的,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刺激消费群体的潜意识消费欲望。其三,注重平面视觉效果。一部分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对企业形象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立体感因素,也充分的考虑了平面视觉效果因素。诸如“常州麻糕店”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就从店面的装修开始将平面视觉效果与产品立体效果融合在了一起,让消费者在离开店面的时候,也能够透过产品的立体效果对企业的平面形象有所认识,这其实就融入了一些现代的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了。不过由于部分企业对于LOGO的概念并不是十分透彻,因此这种企业的平面形象视觉效果在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并不常见。
3、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误区
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臃肿。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汉字以及传统文化固然是能够体现出常州餐饮文化的历史底蕴,但是过于臃肿的企业形象,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会淡化其产品主题,例如“青果巷老字号高汤混沌虾饼”这样的老字号,虽然常州本地人对其极其认可,而且客观上来说其产品质量也的确属于上乘的,但是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常州餐饮文化的外来人群消费者而言,其企业形象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根本没有明确。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实际。常州餐饮的老字号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虽然融入了实际因素,将一些产品进行了定位设计,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平面形象设计对于企业产品的内涵定位并不会带来太深入的影响。
4、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展望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未来走向,应该一方面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理念。由于常州的大多数餐饮老字号都是属于“中式快餐”的范畴,那么吸收和借鉴一些外来“洋快餐”的企业形象设计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营销层面来看,在企业形象设计上过度的融入一些元素反倒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将常州餐饮老字号推向外地,推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中,虽然不能说完全“西化”是最为有利的,但是“简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发展,尤其是拓展性发展中企业形象上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中,保留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是对常州人文历史的一种重视,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常州餐饮行业,要想加强对这些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一些现代文化特点,这样对于形成产业链化的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品牌形象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王东 高赟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CC15G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天胜,杨莹.旅游团餐中饮食文化缺失的问题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01)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文秘站:“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 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翻译人员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对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校对水平。如果可能,政府应该给予各个景点更多的帮助。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景点的介绍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否则与其提供给外国游客提供错误百出的译文还不如不提供。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