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21: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学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设有53个本科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2个学术硕士和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54项,企业委托项目336项。
学校拥有会计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会计学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会计学专业等省级教学团队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学校获批自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牵头的“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院始建于1985年,拥有会计学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6人,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4部;获批国家“两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两金”及各部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一、研究生招生
会计学院招收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15名左右;会计专业硕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国家助学金。所有学生10 000元/生・学年。(2)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2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20%;二等奖学金6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30%。(3)三助岗位。学校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提供800元/月岗位津贴(一年按10个月发放)。另外,自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始,研究生导师为每位研究生发放科研补贴不低于150元/月。
二、引进人才待遇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孙万欣.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9(6).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图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三)采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首先,导师组制可在学生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减少对专业方向的要求;其次,导师组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博士生有更宽松的选择范围。现阶段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以职业导向型为主,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则以研究导向型为主,博士研究生所需要适应和掌握的思维和方法与本硕学习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异。前面一到两年的学习期间作为两种教育的转换和缓冲,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领域范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一段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之后,博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再定研究方向,能够更好的发挥和表现自己,从而有益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导师组制则便于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
关键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美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11-02
美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目标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阿克伦大学成立于1870年,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选的五佳之列的公立大学,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市。阿克伦市作为“世界橡胶之都”,浓郁的商业氛围促进了阿克伦大学商科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会计、全球商务、市场营销和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声名远播。笔者于2010年赴阿克伦大学攻读学位,充分了解与学习阿克伦大学会计学教育情况,并与导师一起分析其本科教育特点,从中挖掘可供我国会计本科教学学习、借鉴的方面。
一、阿克伦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特点分析
阿克伦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弹性学制,共120学分。学校允许学生在大一之后的任意一个学年进行全职校外实习,并鼓励学生在修课期间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课间见习,课程学分一般可以在四年之内全部修完。课程体系独具特色。阿克伦大学会计课程设计强调技能培养,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灵活的修课顺序、大量的对外交流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需的[1]。阿克伦大学会计课程体系的特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设专业导论课。开设对会计学总体性介绍的课程――会计学导论。该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习传统会计课程之前进行讲授。课程简略地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政府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协助他们建立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对会计职业生涯有个初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考虑是否进入会计职业界问题上进行明智的选择[2]。
2.课程丰富可自选。专业基础课和一般通识教育课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选修课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从学校认可的科目表中进行选择,修满该类别课程所要求最低学分即可。以专业基础课为例,共33学分,其中27个学分的课程是固定的,包括会计学导论、管理学、成本管理与控制等9门课程;其余6个学分,学校则提供了企业税收、鉴证服务与社会责任、商业写作等8门课程,学生只要根据自身兴趣,从中挑选出2门课程进行学习即可。对于一般通识教育课,学校则给出了更加丰富的课程选择:42个学分被分为了英文写作(6学分-2门课)、数学(3学分-1门课)、自然科学(最少修够8学分-2门课)、社会科学(6学分-2门课)、体育与健身(1学分-1门课)等8个部分,而每部分学校都提供了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修课顺序“宽严相济”。阿克伦大学对于修课顺序要求很严格,部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有相应的先修课。例如,如果学生打算修读审计学课程,则必须完成中级会计学的学习并通过课程考试;而为了修读中级会计学,学生必须首先学习并通过初级会计学的考试。学生必须对本科学习有完整的规划,且要认真学习,以避免错过修读某门先修课或由于考试没有合格而必须等到来年再进行修读,进而影响毕业时间。阿克伦大学课程安排也相对灵活。在完成先修课的基础上,其余课程的修读顺序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课程难易程度、学分需要和毕业计划等方面自由安排的。
4.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阿克伦大学重视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设置的通识教育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35%,高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通识教育课程来源于院内和院外课程,学院鼓励学生选修外院课程,如体育学院的急救护理、文化学院的中国文学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阿克伦大学鼓励学生出国对外交流。学校设有“职业经历”课程,对外交流经历都可以转换为这门课程的学分,以调动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生活经历的积极性。每年暑期课程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不同的项目,去国外如中国香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学习,以开拓视野,增加见识。
二、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阿克伦大学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学期间见习和校外全职实习。企业、银行和会计事务所是主要的实习场所,实习内容涉及财务会计、审计、咨询、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大部分学生会利用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学期间见习。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实务操作,一般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当周就能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应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会计实务融合在一起。实习内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后一段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实习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对会计实务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强化理论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学得更灵活,掌握的更扎实、不容易忘[3]。
阿克伦大学允许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开始进行校外全职实习。由于学生接触会计实务早,所以能尽早了解会计专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与兴趣所在,根据自身情况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修读,激发主观能动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
三、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开设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方向
阿克伦大学开设有专门的注册会计师方向,其学习内容紧紧围绕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及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实务工作。除日常教学,学院每周二下午安排BECKER(美国著名的AICPA考试专业辅导机构)公司的老师来校进行讲座与辅导,帮助学生合理、快速地修完课程学分并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由于毕业前就通过了CPA全科或部分科目考试,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很占优势。该项目也带动了传统会计项目学生参加AICPA考试的热情。由于阿克伦大学与BECKER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AICPA考试复习资源,这都有利于他们的会计学习和会计职业发展。
四、过程性评价体系
阿克伦大学商学院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通常有理论考试、论文、演讲及会计实务模拟等。每一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多种评价方式构成;理论考试也非只有期中期末,而是一般一学期四次考试,在保证学生切实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点之后才接着讲余下的章节。这种过程性评价体系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在学期中时刻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避免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4]。
五、小班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阿克伦大学商学院实行小班教学,每班30―35人,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讲授、导师个别指导,案例教学、小组学习和研讨会、计算机辅助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指导(syllabus),内容包含课程安排和各种推荐的参考书、杂志及网站,以便学生围绕教学习目标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思路传授给学生,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会将严谨性思维的培养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学习体现在每次会计学、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一内容的解决都必须有证据;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和作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非书中的现存答案。
会计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继而又不断推动会计教育事业前进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又牵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阿克伦大学的会计教育特点分析为我国会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建议:我国会计教育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以证据为基础的会计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创新课程设置、强化职业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8-33.
[2]董普,成慧君.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以中美7所知名高校为例[J].财会月刊,2015,(3)120-123.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2-81.
[4]赵淑红.基于Topic Presentation的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49-51.
An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 Features in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XU Shua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88-0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逐年扩招,本科高等会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完全步入大众化教育。大批量的本科毕业生,必须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而不是研究或管理工作。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会计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战略的一次调整,也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事业。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的人才质量概念,是需要高等会计教育在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的质量标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会计实践教学,则是培养能力、缩短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形成创新精神等方面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在会计教育领域,会计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会计教育领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管理也是比较规范的,能够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管理中,类别划分更加明确,如从层次化管理的角度,可以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阶段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可以分为课程实务操作训练和综合能力测试训练;按照实践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会计实践教学、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审计实践教学等。这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支持和条件保障。但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实习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的操作规程进行的一般简单的动手能力的训练,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据对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一些学校都分别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中开设了实践课。会计学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是单项实践,中级财务会计学实施的是综合实践。在单项实践阶段,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以核算方法运用为核心,实施的是如何记账的训练。在综合实践阶段,所采用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的实习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简单的会计数据,套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这些实践训练,一般是以制造业为主设计的,行业单一,内容简单,对学生业务训练的程度远远不足。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混乱,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应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可是,实际上这部分教学活动在各个高校是随意性最大的教学环节。虽然各个学校在实施会计实践教学时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实习之后的评分标准,但实际上所有的考核要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自己确定的。从整个会计教育的系统来看,没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各个学校没有可参照的规范指南,因此,对这部分教学活动的考核监督就无法进行。
(三)各个学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不统一
各个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是在没有参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建设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出现了各个学校在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上的千差万别。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学生的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成为其成绩结构的一部分;而重视程度不高的学校,在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中根本看不到实践成绩的字样。学生的实践成绩是否应计入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并单独反映,这不仅仅是一个成绩计入问题,而且也是学校学籍考核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问题。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中的学习成绩,只有课堂的课程学习成绩,而没有课程实践的训练成绩,说明学校的成绩考核制度存在缺陷,这样的考核制度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能力训练的有效实施。
(四)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没有系统的建设标准
各个学校现在都在建设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并且都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会计实验室的大量硬件投入,表面上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显得异常重要。但应如何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建设标准,应形成什么样的教学功能,很多学校的建设思路是不清晰的。在这些建设思路不清晰的学校中,对实验室的建设只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开发,在实践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能力训练的软件开发中,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用什么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与能力培养如何有机地结合等问题方面考虑不多,没有将软件的开发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放在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硬件很好,软件不足,实践资料粗糙、单一、量少、内容简单等问题。而且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建设方向不明确,没有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层次方面下工夫进行研究,出现了多年建设,多年都是在低水平位置徘徊的状态。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理念产生的偏差。由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模糊,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视和研究不够的各种问题。
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的设想
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得知,目前的高等会计教育已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一方面一般的会计人员是供过于求,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十分紧缺。市场向会计教育,发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即市场需要的是经过深加工的人才。如何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成为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条件,并且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高素质队伍中的一员,是当前会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选择。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握培养目标的方向,并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会计实践教学的雨露滋润。如何让会计实践教学的培养功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何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升华并形成能力,是当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突出矛盾。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会计实践成绩应单独考核,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
会计实践成绩的单独考核,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会计实践教学重要的信号,更主要的是将教学管理的基础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对外发出的是培养方向调整的信息。会计实践成绩单独考核,是形成系统的实践记录。过去那种会计实践教学没有记录,只是作为课堂考核的辅助记录的历史必须改写。应提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实施,并分别确定考核标准。这样的考核,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知识应用的程序和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不仅能看到量化数据,而且能呈现质量标准和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培养模式的转变得到真正的落实。考核制度是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检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在考核制度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实践内容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其评价标准应围绕独创性、完整性、真实性等核心指标来制定。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结构,应实现层次化管理
高等会计教育肩负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而人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所以,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安排中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能力培养环节应实施层次化管理,首先是单项能力的训练,其后是单科程序训练,再后就是主干课程合理组合的综合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各种实习内容应确定合理梯度,并形成不同的考核要求。在层次化管理中,应突出核心能力的训练,同时,处理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应将不同的实践项目明确规定其能力标准,用能力标准来考核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高等会计教育,应制定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规范指南
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指南,是从高等会计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打破目前各自为战的状况,用统一标准来规范各学校的教学活动。该规范指南,是对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系统文件,是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程度、方法、模式、考核标准、定性和定量指标等方面确定的统一标准,并在成绩计量、课时比重等方面规定操作要求的质量规范。有了共同的质量规范,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各个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型提供制度指导。同时,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避免了现在各个高校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地找经验。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教学体系,对于落实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现培育目标极为重要。
经过多年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训练,以便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又到校门,没有从事过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计实践教学,就应在教学环节始终贯彻这一思想,并主导课程计划的安排。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 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9-06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而目前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尚无转型成功的样板。在这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借鉴。文章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了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和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课程体系建设差异状况,旨在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坐落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术学校、科隆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国家机械工程学校、德国保险学院、科隆州立摄影高等专修学院、科隆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院、古默斯巴赫大学、图书文献高等教育学院8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卓越七校联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员。2014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辖11个学院,拥有道依茨校区(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区(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区(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库森校区(Leverkusen Campus)4个校区[1]。物流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基本能力以及谈判技巧,能够熟练处理和解决企业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主要从事物资采购、物流行业数据处理及系统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课程设置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共设置31门,其中29门为必修课程,9门为选修课程(9选2);2门为实践课程,分别为实习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依据物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分类等级(BLOOM),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K1知识、K2理解、K3应用、K4分析、K5综合、K6评价六个等级。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仅开设K3~K6课程,分别包括10门、11门、10门和9门具体课程,具体见表1。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为3.5年,分为7个学期。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6门课程,学时量分别为540学时、450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6门和5门课程(含一门选修),学时量分别为450学时、360学时(不含选修课90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安排5门课程450学时,下学期为22周的实习实践活动;四年级(仅上学期)安排2门专业必修课程、4门选修课程,学时量分别为135学时、90学时。其余为实习实践课程(2周)和撰写学位论文(11周)时间。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分为七个模块,见表2,分别为模块Ⅰ通用企业管理学与经济学(8门课程)、模块Ⅱ经济环境与方法(3门课程)、模块Ⅲ物流管理(8门课程)、模块Ⅳ深入学习(9门课程,选2)、模块Ⅴ软技能发展与管理技术(8门课程)、模块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门课程)和模块Ⅶ实习实践――知识迁移和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模块Ⅰ~Ⅲ、模块Ⅶ为持续实施模块,模块Ⅳ~Ⅵ为间断实施模块。模块Ⅰ在第一、二学年(全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Ⅱ在第一学年(全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Ⅲ在第一、二学年(全年)以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Ⅳ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Ⅴ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全年)及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Ⅵ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教学方式因课制宜,有讲授课、实验课、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极为灵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根据课程需要及授课进度,可自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由全国工商协会(IHK)组织实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学年(中期考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通过考后可继续学习,获取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但此次考试成绩不计入毕业总成绩。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包括案例分析、会计知识、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次为毕业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物流配送、商业管理与控制、经济和社会福利、专业讨论4个模块,时间分别为180分钟、90分钟、90分钟、30分钟,前3个模块采用笔试形式。物流配送模块包括运输、转运、仓储管理、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内容,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成本收益计算及控制等内容,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物流知识的内容。专业讨论模块采取口试形式,采取抽签形式确定题目,学生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必须通过物流配送模块考试且至少通过其他3个模块的1个模块考试方能毕业[3]。每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安排内部测试,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以下称“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位于冀东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等范学校、一所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设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顷。教职员工1600人,设有研究生部和19个学院(系、部)、64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涵盖农、理、工、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个学科门类。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份(市、自治区)。物流专业实际名称为“物流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在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三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体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语言(VF)、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业与就业指导以及2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3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等16门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概率论、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2、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管理、运输业务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客户管理、运筹学1、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以及3门专业限选课程、2门专业任选课程等35门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8周的专业实践及撰写毕业论文(未纳入课程管理)时间。
(三)课程安排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学制4年,分为8个学期,课程及学时数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课程实施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实行学科化教学,部分课程组合成3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所有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类。其中,文化基础课采用讲授法授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结合校内实习实践实施教学。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ERP系统、国际投资学、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金融、国际单证实务11门课程,学生任选2门。专业限选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实施。一是国际物流知识领域模块,含现代报关实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英语3门课程;二是流通领域模块,含商务谈判、推销学、物流企业管理3门课程;三是生产领域物流模块,含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推销学3门课程。学生在3个模块中选修任何一个模块。第7学期学生在专任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五)课程评价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在各学期结束前设立了考试周,每门课程实施单独评价的方法,具体如表5所示。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考查两种,考试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查包括撰写课程论文、体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考试课程有31门,占课程总量的59.62%;其余均为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及实验教学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形式考查,专业任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专业限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考试,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采用撰写课程体会形式考查,计算机VF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式考察。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也采取考查方法,计入课程总学分。学生毕业前需通过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以及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
三、中德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邻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邻近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的基本知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的邻近学科知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则具体表述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等。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较为笼统,虽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等,但缺少物流运营知识等内容。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形成供应链分析、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营、谈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强调供应链系统、物流运营两方面技能,对谈判技巧未做具体要求。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毕业生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单位就业,具体从事采购、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则强调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等,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繁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数量方面,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40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52门课程,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多12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转型试点高校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少设置5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试点高校数学课程设置较多,英语课程仅设置公共英语1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未设置数学课程,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I―经济学、英语I―会计和金融、英语II―市场营销、英语II―物流学4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安排了演示技巧、沟通能力、谈判技能等3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设置了信息技术能力1门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在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实施,且每学期在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均设置了校外实践活动(未包括在课程体系内)。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38周实习实践活动,分散在第四学期至第八学期实施。除第八学期在企业实施外,其余均在校内实训室实施。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前五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物流学、物流电算化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基础生产计划与管理、毒害物品处理物流学、目管理5门课程在校外通过实习实训方式实施,其他课程在校内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第七学期再返回校园,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及撰写毕业论文。河北转型试点高校采用循序渐进的学科认知模式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安排6门、5门、3门、2门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安排了7门专业课程,第一、二、四学期均安排了3门专业课程。实践及实习实验课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学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学校内实施。第七学期安排了实践实验课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八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及实验课程14周,并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可见,河北试点高校基础课学时安排较多,企业实践安排学时较少。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第六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河北试点高校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14周。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所有课程内含知识均实施了层次化分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层次化,就是将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为7个层次(级),促使学生能够依照知识与技能认知规律实现梯次增进。同时,也便于具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学分转移。将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合为7个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条件、模块运用、授予学分、学习期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模块,可迅速产生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持续数个学期。每个模块以其不同的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4]。同时,实践教学渗透于各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实行按每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凌乱。部分选修课程组合为3个模块,但目的仅为方便学生选修。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主体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主体为全国工商协会(IHK),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评价教师“教”的情况。河北试点高校课程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单一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目标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两次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次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得中间证书直接就业。第二次评价为毕业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颁发就业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立考试周,单一考察学生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若有6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则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评价内容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评价内容全国统一,均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评价方式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较为单一。
四、推进河北省转型试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从商贸、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离而成,带有“母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建设尚难适应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5]。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大问题,并确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等[6]。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人才培养岗位具体确定为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行政管理等,开设了多门共同课程,造成学生理论课负担过重,难以加大实习实践的课时数量。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按照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与企业、市场、政府的互动,注意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目标的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岗位指向明晰[7]。
(二)课程安排实用化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必修课程、公共文化课程比重过大,专业任选课程涉及广泛但学时数量安排较少,与学术型高校雷同,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使其彰显应用型特色。首先,针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以英语课程为例,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体现出明显的物流专业特色,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开设了应对CET-4考试的课程,亟待改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际经济政策案例、对外经济类课程,强化学生“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成立重点专业课程开发团队,不断推出一批实用型校本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模块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将彼此关联的专业教学内容组合成教学单元,再将相关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岗位指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知识迁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为方便学生选修,组织部分课程实现了模块化,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差距较大。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打破现实课程安排,立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资源实施整合与重组,形成若干教学单元,再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依据就业愿望自主选择,进而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应注重模块功能的全面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用以规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前期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获得职业体验,了解物流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职业特征及就业状况;中期结合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后期应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思维,养成职业能力。
(五)课程评价社会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全国工商协会(IHK),评价内容及标准全国统一。目前,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多数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未能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费特曼(Fetterman,1994)授权评价理论,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将骨干课程的评价授权于物流行业组织,实施社会评价,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物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满足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的授权需求,实现对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钟静.我国职院物流专业教育与德国物流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6]R雪泷.新升格本科院校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9(3):23-2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Abstract】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s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lso is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need, is also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needs. Article in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realize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 mathematic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 orientation as the center, 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pointed out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 Mathematic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put forward to adju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ayout, optim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the main practice.
【Keywords】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29.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9-02
0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合并、重组或者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他们的办学定位特点主要表现在“地方性和应用型”,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此类院校除自身办学经验不足,学科积淀较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条件较差,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清晰外,还要面对一般的生源质量(二本末流)和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困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本位,努力开拓适合地方经济、面向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是指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一线的人才[1]。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大众化发展的日益普及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合地方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 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专业的内涵及面临的挑战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个理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三明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定位是师范类专业,即主要培养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数学教学、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适用的普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计划、退休年龄延长、地方经济发展限制以及教育自身“高投入、产效慢”的制约影响下,市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使得数学就业困难,从而严重影响该专业的生源和发展。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其实力名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与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严峻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众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思考问题。我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及数学专业组同志们敢于面对现实,立足现状,顶着市场万变的具大压力,大胆走“提升师范发展力”,开拓“金融统计方向”新应用型培养计划。这样既保留了数学专业传统的师范角色,又尝试开办“金融统计”特色专业方向。两个数学专业方向协同并进,有力地促进我院数学与应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人才观念: 新建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社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基层岗位建设,高校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因此,转换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应该更注重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所需的实践能力、技能操作的培养。因此转变其教育思想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质量取胜,突出应用,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2]。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
注重理论知识“宽口径”(宽不深),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加强教学实验改革、产学研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2.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规划纲要,而且更是统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因此,在制定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方案时,应该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突出高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适用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3]。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按“师范类”和“金融统计”两个方向进行了重组与优化。
2.2.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因为这些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基础,例如像《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其中,师范类课程中加强专门的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与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数学文化修养、数学教育理论,驾驭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培训等。
2.2.2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完成,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注重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和技巧。相反,该培养方案主要注重金融统计学课程的设置,例如,开设了初级会计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等课程,以增强专业自身教育的特色。
当然,上述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制定还处于摸索和实践中,需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使之不断完善。
2.3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一个专业只有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下,才能够切实的落实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此外,还要不断地争取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也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上,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即一方面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聘请企业资深人士进校讲学等手段,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访学,下企业等方式走出校门。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建设方面,经常聘请中学一线特级、高级教师来校讲学,并派青年教师到老本科院校或到中学一线进修培养。在2011年我院承办了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训,力求不断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向前跨越发展。
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新专业方向,我院则是聘请经管学院金融统计方面的专家过来指导和授课,并有意识地派送青年数学教师赴知名对口高校进修学习金融数学的相关课程,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积极聘请银行、金融机构人士到校授课或开讲座。
当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院非常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形成老、中、青相衔接;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整体和综合素质;注重专业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科研促进和推动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对此重视不够。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提高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的探讨。
2.4.1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友谊赛、团队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开展“说课”、“试讲”、“三字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比赛,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
在金融统计专业方向中,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建模比赛,例如开展对金融数据或股票数进行分析,采集,抽样,估计,预测,建模等系列活动,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又激发培养学生学会“用已知探求未知” 的能力。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适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例如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会计证等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导向。
2.4.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经过多方相互努力促成了: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与省内多数中学达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专业则与三明市几家银行建立了实习培训基地,为学生较快适应工作提供了坚定基础。为了巩固成果提升效益,我院也正努力与银行、金融行业机构洽谈协商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的探究。通过借助实习、实训教学实践,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技能培训、业务流程实践过程等融合其中,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5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系统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为更好促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我校鼓励毕业论文(设计)应与实际实践相结合,选题可以与工程实践结合、教师科研结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我院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是采用了毕业论文(设计)系统平台管理。指导教师先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上出好8个论文题目,学生可通过与教师联系确认选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自行选题(题目可以是学年论文的深化或是调查研究等)。学生论文(设计)也可是与企业的工程实践相结合,这时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业实习考察,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采用毕业论文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师生论文之间的实时互动,改善了因距离或时间的限制,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论文的实践性的要求,尤其是避免了工程实践性论文(设计)的无法现场指导的缺陷。
3结语
如何保证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而切实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关系到新建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4]。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其目的是为提高毕业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如何科学构建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都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林生.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动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5-27.
[2]卢昌荆.王红雨等.新建本科院校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4).
最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学界可谓多事之秋。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掀起轩然大波,随着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的,那些一度力挺顾雏军,为国企产权改革和市场化取向辩护的主流经济学家,依然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照样冠冕堂皇地在公众场合亮相。当2005年10月香港学者丁学良一语惊人,发表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内地的经济学家到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的评论,这时内地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如坐针毡而集体失语。
随后《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为丁学良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民意支持。调查显示,83%的公众支持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人,声名显赫的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和樊钢等均被排列在外。接着哈佛大学的“海归”博士邹恒甫教授质疑经济学家,令“江湖”风云再起,“我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张维迎是九流,大多数人都不入流”。他不但把一些名声赫赫的学者拉下马,更把鼎鼎大名的张维迎也打上“九流”烙印。
其实质疑经济学研究的声音始终存在,早在1996年中国会计学年会上,香港科技大学的李志文先生就毫不顾及200多位会计教授的情面,猛烈抨击中国会计研究,提出“中国会计研究至今为零”的说法。自此之后,香港学者似乎成了内地经济学家的克星,只是一直没有引起社会公众的充分关注。直到郎咸平公开炮轰资本大鳄借改革之名鲸吞国有资产,人们对于若干大牌经济学家的批评才加速升级。等到去年丁学良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一样捅破一层窗糊纸,全国舆论才哗然一片,各大知名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国经济学家的水准、职责和道德等问题进行大讨论。
2006春节的喜庆好像没能冲淡人们对这场讨论的记忆,新年刚刚过去,各大媒体纷纷喧嚷“丁学良再‘出声’,经济学家信任危机仍在继续”。网络上更是一片火暴,很多网上论坛成为倒戈经济学家的阵地,相关文章也层出不穷。在这场对经济学家的集体批评中,观点的轨迹正慢慢发生变化,最初是对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批评,接下来则加入了对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拷问。讨论的内容逐渐丰富,涉及到更多具体的经济问题,但是不信任的程度却有增无减。
而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此时多选择退避搪塞,也不知确是被打中了软肋,还是害怕被公众舆论围攻难以脱身。究竟有什么原因使我们无辜或有辜的经济学家受到如此大的伤害,以致昨天还炙手可热,热得坐蒸笼;转眼间就寒风骤起,冷得坐冰凌。经济学家惹了谁?
经济学家惹了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经济学几乎成了唯一的显学,经济学界中人也因此大显风头,人见人羡。这无疑给经济学家搭建了一个空前的大舞台。随着社会经济和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经济学家们肩负了更多本应属于其他学科的责任。然而在国内浮躁的学风影响下,一些经济学研究者眼盯着权和钱,只把经济学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把极少的精力用在经济科学研究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不少经济学研究者跑到企业当独立董事,如果我们开出一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中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名单,会发现这个名单很长;有的当个体户,借着大学的牌子到处搞课题四处走穴,到外地的中小企业挣讲课费和顾问费,荒芜了传道授业解惑。难怪有人说外国经济学家盯着诺贝尔奖在搞学问,中国经济学家在搞新闻。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当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结为盟友时,我们又如何指望那些经济学家能针对纷纭变幻的经济现象,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正确判断。特别是在其理论与利益集团发生严重冲突时,经济学家们又如何保持面对社会公众的公平?于是有的经济学家儿女亲属炒股,就鼓吹股市要冲上5000点;有的当企业的独立董事,挣了钱就为这家企业鼓吹,充当“马仔”;有的为了挣钱参加论证会,为企业评功摆好。国内一线的经济学家年进数百万,二线的经济学家也挣百万,不得不让人怀疑起他们的致富之道来。
我国经济学学术积淀薄,整体水平差。吴敬琏毫不忌讳地指出:“中国经济学的成长道路是不平坦的。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我国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几乎是从空白断档起步,现在仍处于补课阶段。尚未深厚到可以对“经济科学”进行重大解构与重建的程度,做出世界领先的学术突破更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艰巨的历史任务与即学即用的学养储备形成这代经济学家特有的历史性尴尬。
邹恒甫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学界权威的《经济研究》杂志应该更名为“经济问题研究”,因为中国质量最好的论文也只是在研究具体实践问题,对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库存并没有任何边际意义上的贡献。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句诗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的谶语,写尽了官本位思想与物欲横流对经济学学者的摧残和腐蚀。一些只言片语就能激起千层大浪,看来经济学家职业操守有问题,学业不精的形象可谓已“深入人心”久矣。另外,改革开放走过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在经济发展之余积累了重重矛盾。公众中的不满情绪在堆积,对掌握经济权的精英阶层丧失信任,而被认为是改革方案建议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自然首当其冲。曾经叱咤风云的主流经济学家在经历了此番波折后竟显得如此之苍白和虚弱,怎能不在公众心中产生信任危机?
拆解舆论的弈局
中国的经济学本身就是伴随“经世济民”的理想而产生的,并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怎样评价中国经济学家这个群体呢?首先要充分肯定他们为改革开放做出的重大贡献。正如吴敬琏所说:“如果说主流经济学家是指那些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重要作用和影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者的话,那么,全世界都承认2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主流经济学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他们却反而成了‘王八蛋’了,这是怎么回事?”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支撑下,改革开放之初的“增量改革”得以启动;现代经济学在20世纪的革新,启发了中国“整体推进”改革思路。历史必将铭记,20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学家为这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所做出的历史功勋。改革开放的成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经济学家已步入经济科学的门口,先锋人物已经登堂入室。如果对他们的辛劳视而不见,甚至予以哂笑谩骂,则是不应该的。
与更高深的哲学或其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看似一门很简单的学科,但是好的经济学家是各种素质的罕见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他必须考虑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果断而客观的情绪,像艺术家一样冷漠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既要客观又要主观;既要冷峻,又要满怀人文关怀。
求真乃任何学科的先决要求。人不求真,其言皆妄,谁能保证他的学术结论真实可信、真正有用呢?经济学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经济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不能像明星那样炒作。经济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空房”,不要像政客明星那样喜好媒体的追捧,被利欲熏心。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增长加快、国家间的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态势下,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时代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空前的社会变革对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以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为特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一大批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物是时代赋予综合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作为中国百年老校的四川大学,如何把自己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有的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是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任务。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是摆在综合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将综合型大学的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是综合型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高度综合的科技发展趋势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综合型大学既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应重视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充分发挥多学科的潜力和优势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是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4.经济全球化趋势需要国际化经济学人才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可以胜出的高素质的国际化经济学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综合型大学不仅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和重大问题讨论研究,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能源和人口等热点问题为己任,还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精英人才。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借鉴吸取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5.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国家要求成渝两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宏伟实践,迫切要求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必须加快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二、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1.指导思想
四川大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个坚持:始终坚持以经济学为指导;两个重视: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应用能力;三个面向:面向西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能力: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四川大学提出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3.培养思路
四川大学认为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是:一是坚持精英教育。二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三是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科研促进教学,学校著名的教师、学者为本科生授课,一流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优质资源共享。四是坚持重视学科教学,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注重平衡,突出基础。基础课程按照“综合化、多层次”的原则进行整合,专业课程按照“小型化、针对性”原则进行设置。五是坚持研究型教学,寓研于教。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研究性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六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八是强调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九是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4.培养措施
(1)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科教学是所有教学的重点和龙头,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为此,近年来,学校采取了明确的发展举措: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形成适应2l世纪要求的现代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按照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人才素质,注重国际接轨、自主选修的原则来实施;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依据内容具有先进性并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各项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展开,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学校为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做到“四个投入”和“四个到位”,即领导投入、教师和教辅投入、学生投入和科研投入,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考核到位。
(3)处理好各办学层次(形式)的关系。为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学校十分重视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的关系。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继续教育,各专业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服务。二是保证主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本科教育置于各层次教育的主置。尽管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有一定发展,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从未动摇过。一方面,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其他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其他层次的适度发展又促进了本科教育的更大发展。通过主次分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了教育层次的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按照“内培外引,提高整体素质,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不断采取新举措,建设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满足经济学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积极引进年轻人才,使得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良好。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学校积极争取从其他院校引进高学历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还通过派出教师进入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5)严格执教条件,坚持教授上本科讲坛。学校一直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问题,要求主讲教师应取得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者讲师以上职称。为此,学校安排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先参加岗前培训,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近三年来,经济学主讲教师都符合主讲教师任职资格,教授上本科讲坛第一线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并且直接参与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
(6)注重图书室、实验室建设。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专门在经济学院建立了图书馆。目前仅经济学院就拥有图书资料共计2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11万余册,外文图书、欧盟文献资料15万余册;各种经济类报刊400余种。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经济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拓展图书资料的种类,提高藏书的质量,特别是利用国际间的校际交流,提高外文最新原版书的比重。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各类读者的需要,图书室延长服务时间。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学院还建立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
(7)重视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确保教学的实践环节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商务部门、税务局部门、证券公司和银行部门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8)加大投入,改善教师教学条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了实现本科教学手段现代化,保证多媒体教学要求,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
(9)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使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经济学院已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三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了反映时代要求,重新修改调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把经济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平台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力求理论扎实,选修课力求形式多元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中,特别注重强化经济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为配合实践教学,经常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研讨会,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研究现实问题的基本素质。
(10)反映时代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总体安排,自2001年以来先后4次修订本科的教学计划。目前,每个年级均有自身适用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4上半年制定的2004级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就充分考虑了学分制实施4年来的反映出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基本能够适应社会对于经济类本科教育的需要。
(11)配合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统编教材和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另一方面,将国内外最先进、最及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院内各专业在主要课程的教材使用上尽可能选择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该比例已达90%以上。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院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进行,先后引进、使用了18本外文原版教材。
(12)积极探索双语教学。自2000年开始,经济学院就确立了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两个涉外本科专业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等相关因素,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英语课时。2000年,在这两个专业中的“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两门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率先试行双语教学。2003年开始招收双语班,重新编制双语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双语课程涵盖专业平台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部分选修课。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双语教学。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编制出台《四川大学双语教学指导性意见》。2005年为进一步规范双语教学,制定了《经济学院关于双语班教学改进措施的决议》。
(13)注重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由教学第一责任人的院长和书记、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督导组、教学秘书、教学干事、系主任和党办主任、院办主任以及学生科科长组成,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以中高级为主,学历学位结构中较大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结构覆盖了经济学,高教管理等领域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富有创新和开拓意识,能较充分地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高素质、高效和复合型的要求。为了构建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二是建立了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每学期开学时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指导、监督工作。每一学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都有具体的工作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对于本科教学的方向,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14)抓好教学环节。一是组建课程组。在全院范围内整合师资力量,以本科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包括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各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上既有交叉又有特色的特点,学院以课程为核心组建课程组,并分别确定课程组负责人。二是进行题库建设、推行教考分离。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是教学质量的指示器,也是改进本科教学的信号灯。
为做到本科教学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院在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做到大纲、命题、阅卷“三个统一”。在组建课程组并确立课程负责人的同时,确定了以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课程质量小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负责统一制定教学要求、选用课程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协调教学进度、组织考试命题、建设统一题库、组织流水评卷。
(15)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一是重视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重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从而形成不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良性机制。实践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全院教师均体现出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二是严格校规校纪和狠抓学风建设。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严格学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纪律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认真完善、执行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制度、建立院级学生奖励措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扶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以课外实践基地为依据,青年志愿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三、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根据经济学院对近三年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的总结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达到了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既具备了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学生能顺利完成学校开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两课”的成绩均较理想,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在大学毕业前通过四级考试,有70%以上的学生能在毕业前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这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外语进行文字处理与社会交流,提高了学生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加强了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较理想,所有学生均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加上对大学语言与“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我院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与思想素质均有显著的提高。应当说我院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学好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并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根据经济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类级平台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每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突出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联系经济现实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课堂课后的学习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目前,各门专业课都编写了教学大纲,在学院网站上供同学浏览下载。很多课程完成了题库建设,每门课程设立了十套卷子。为配合教学需要,广大教师还加强了课堂讲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辅导答疑及课余论文写作指导等,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有效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经济问题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除能顺利完成全校统一设置的类级平台课程外,在适应各专业特点的专业业务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银行业务”、“税收筹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在专业业务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与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完成业务的处理方案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认识处理能力。各专业业务课程的考试内容也注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
学校在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上严格要求,出台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与管理办法。每一年为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联系经济现实,自选题目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贯彻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提前一年安排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管理上,严格了论文的选题、开题、大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打印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相关制度,制定了规范统一的论文格式,并要求学生对论文的原创性作出书面保证。毕业论文完成后,学院每年都要对论文选取项题材情况、成绩统计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管理的工作提供依据。组织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每届毕业论文进行抽查,提出专家评审意见,同时对每届的优秀毕业论文,集结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
5.各专业本科学生考研率明显上升,就业率继续保持高水平
从近几届学生的考研情况分析,学院各届学生都能积极报考研究生,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这可以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近四年来,本科学生的考研率均达到了25%以上。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6.毕业生社会评价较高 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也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生大多数都能以较优秀的状态实现就业,同时从各届毕业就业后反馈回学校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工作部位的骨干和领导干部。这种情况,产生了良性的社会反响,使学院能够长期保持优质的本科生源。
7.各类全国大赛获奖成绩显著
从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连年获奖。如黄莹茜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特等奖等。
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体现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业特色:将科学方面的高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D其课程设置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具备鲜明的国际特色。对于我国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教育中体现的学生应用能力本位、实践性教学、国际化办学方向等特色非常有借鉴意义。
引言
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之一,德国的高等教育曾在百余年中领先于世界各国。德国传统大学强调纯学术性,但德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实践和应用。上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以下简称FH)为德国工商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德国科学委员会称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
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9年,在我国678所本科高校中,有356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占学校总数的53%。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投入的研究型大学以外,中国绝大多数高校主要还是培养服务于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研究德国FH商学院的教育办学模式,吸取其在培养适应企业等实际部门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德国FH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
(一)德国FH及其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德国FH概述
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水平提出的新要求,1971年开始,德国各联邦州开始将属于中等教育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进行整合,通过重新组合和充实高水平师资组建应用科学大学(FH)。FH的目标是填补职业界的空白,也就是要提供有坚实科学基础的职业教育,并使其符合职业生涯中对实践的需求。FH的学业特色是将科学方面的高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实习学期有机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尝试性地运用到企业或其他机构上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目前,德国有157所应用科学大学,2006-2007学年登记的注册学生有517,000人,占德国大学注册学生总数的27%。德国60%以上的注册工程师、50%以上的计算机和商务专业人才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根据德国《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未来德国高等教育将形成以FH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
2.FH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德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我国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上相当于德国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中的企业经济学(Betriebswirtschaftslehre,BWL)。企业经济学(BWL)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分析、设计和领导及经济发展。通过运用数学辅助方法可以得出企业指数(原材料、生产资金、工作流程、销售数据,等等),并完成经济性的计算,以便对企业实施理性管理。企业经济学分市场营销、人事、业务研究、银行业务、控制(会计)、税务、生产、材料学/后勤和企业管理等方向。
3.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基本情况
罗伊特林根欧洲商学院(ESB Business School Reutlingen,以下简称欧洲商学院)是一所综合型商学院。作为德国国家级重点商学院,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欧洲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顶尖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欧洲商学院在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the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HE)组织的全德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
(二)学制和学位
德国传统的FH只设置硕士学位(Diplom)。欧洲商学院积极响应波罗尼亚进程,实行学士和硕士两级制的学位制度。学士学制为6-8个学期,其中一般有1至2个实习学期,全部学期考试合格可获学士学位(Bachelor)。硕士学制为3-4个学期。全部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后学生可获得商务硕士或企业经济学硕士。
(三)专业设置
欧洲商学院一共开设13个学士和硕士专业。学士类专业包括对外经贸、国际商务、国际管理、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硕士类专业包括全职及在职MBA(国际市场营销方向)、国际商务发展、国际财会与税务、国际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欧洲商学院还和国外大学合作,提供国际学位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在欧洲商学院获得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欧洲商学院开办有远程教育项目,以方便在职人员获得MBA学位。
(四)开设课程
欧洲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工程师。按照这一目标,欧洲商学院课程的特色是: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
以对外经贸学士专业(AuBenwirtschaft,以下简称AW)为例,该专业一共6个学期课程。各学期学习安排如表1所示。第2学期的所有课程(第二种必修外语除外)用英语授课。其他各学期也融入了英语教学。第4学期,学生要在国内或国外的企业完成6个月的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并积累有价值的实践经验。第5学期,学生在欧洲、亚洲、北美洲或澳洲的30个合作院校里学习一学期。国外的学习阶段是教学的一部分,所取得的成绩全部被公认。第6学期的学士论文原则上与合作企业合作完成。
对外经贸(AW)学士专业的具体学习课程包括以下三个重点部分:
1.“传统的企业经济学”课程。包括企业经济学概论,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国民经济学,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经济计算机和定量分析方法。
2.“国际性和实践性”课程。包括出口管理,外贸金融,国际贸易,外语,由企业代表进行客座演讲和研讨会,到企业进行学术考察。
3.“关键能力”课程。包括社会能力和技巧,个人发展,系统反馈,沟通和团队能力。
对外经贸(AW)学士专业的学习安排和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欧洲商学院强调的“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的课程特点。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掌握了2门以上外语的同时,增长了见识,扩展了视野。为学生开设的以经贸类课程为中心,综合了管理、法律、社会能力等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到国际化企业考察、实习,与企业代表研讨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与企业实际接触,具备了国际化企业的实习经验。欧洲商学院先进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08年,该校约70%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与雇主签订了工作合同。
(五)教学方式
与我国很多高校对每门课程规定所使用教材相比,欧洲商学院的教学,除了第二外语课程外,都没有指定的教材。
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和课程提纲放在学院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教授在授课时使用自己准备的讲义,学生在每次课结束时都会拿到下次课的讲义,方便学生进行预习。由于讲义的内容都比较浓缩,所以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次课的重点所在,而且如果要完全理解讲义的内容,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搜索和阅读。这种不指定教材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没有了固定教材的束缚,使得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克服了教材内容陈旧的缺陷。
(六)师资队伍
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都是由本校老师来教授,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欧洲商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54名全职教授、173名来自大学、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界、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兼职讲师。教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大都具有5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富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由教授和兼职讲师共同教授。课程中的理论部分由本校教授完成,兼职讲师负责专题讲座或是座谈会。讲授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公司的案例。这种由企业界人士参与的课程,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课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七)学术科研
欧洲商学院凭借自身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创新。学院成立了“罗伊特林根大学欧洲商学院研究院”,研究课题广泛涉及前沿的学术理论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研究院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课题、企业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研究、生产,沟通及物流领域的技术课题。在研究项目上学院密切配合合作高校,以保证研究课题与国际风向标一致。同时,商学院主办有《市场营销与管理》杂志。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欧洲商学院研究院已出版40余篇著作,并发表了包括:《知识经济2007》、《研发费用的全球化》、《聚类和网络》等在内的10余部研究项目。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研究,使得欧洲商学院的教授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受传统大学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这种基于精英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德国FH商学院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提供有坚实科学基础的职业教育,培养工商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工程师。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除少数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重点院校之外,数量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改革课程设置,强调应用能力本位
“鲜明的国际特色,跨学科,面向实践应用”是欧洲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特色。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能结构上体现复合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广泛性,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实践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借鉴欧洲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企业实习、考察和研讨,加强对企业的认识和结台;二是增加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课程,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能够适应复杂社会竞争的毕业生。
(三)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德国,国家提供经费补贴、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相关的法律基础和崇尚技术的社会氛围是德国FH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教学和培训中的现实基础13。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以上基础,一些高校建立的各类企业实训基地实际上很少发挥作用,校企之间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坐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应该主动出击,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寻找合作共赢机会,力争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推广实施;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92―04
引言:上海财经大学BB平台推广历程
网络教学平台在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推动教学信息化快速发展、拓展教育教学深度及广度不可或缺的环境基础,是对有限的教学资源和课堂面授教学的有效补充。高效合理的网络教学应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逐步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高校竞相开发应用的热点。多数高校纷纷购买、开发构建本校的教学平台,包括Blackboard、Moole、Learning Space等。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对教学平台的应用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有待解决。笔者亲历了上海财经大学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全过程,在此,就最初规划设计、实施推广、教师培训、校本教材编写、平台日常维护等工作对BB平台在上财的发展做一简析,分享本人三年的工作体验和感受。
上海财经大学于2006年5月正式购买BB平台,通过四个月的初步试用,2006年9月,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确定将其作为学校网上辅助教学平台,在全校进行推广应用。本学期全部本科课程教学均在平台开设,教学资源信息、组织教学过程,并实现对本科教学工作网上评估。平台引入至今,我校分别对BB用户数量进行了三次升级,从最初的2,000个用户升级到目前的17,000个用户。逐步满足了“本科教学”、“MBA教学”、“研究生教学”的使用需求。BB在上财的发展,与学校领导的积极推动、政策支持以及教务处的密切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也离不开教育技术中心的努力实施,其推广成果得到了BB公司和其他兄弟院校的认可。2007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被BB公司授予“Blackboard教学平台样板基地”的荣誉称号。同时,经历了几个学期的沉淀,学校BB第一阶段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程和优秀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教师。
截至2009年3月,平台课程总数达到4,217门,教师与学生实际用户总数为10930人,涵盖了全校授课教师、所有本科生和MBA学院的学生。
然而,BB平台在我校的应用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走过不少弯路。例如,文科院校教师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对网上教学持抵触情绪、反感态度,还有最初规划不够全面、帐户没有和学校信息化平台统一一致,平台本身的局限无法对课程建设情况、用户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去完善体制、优化服务、提高技术手段,逐步完善平台的应用架构。下面,着重从“平台引入”、“应用规划”、“推广实施”和“进一步设想”四个方面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实施进行具体阐述。
一 平台引入
在最初筛选教学平台时,上财综合考虑了平台稳定性、功能性、与国际接轨三个方面,而BB平台在全球拥有多个著名高校的用户,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应用检验,平台运行相对稳定,因而上财最终选定BlackBoard网上教学平台。
在购买安装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服务器安装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确定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的安装模式,做好安装前的各项准备,进行远程安装。
二 应用规划
前期规划是平台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广工作的前期必要准备,直接决定着后续平台推广实施能否成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 根据用户数确定使用范围
制定具体分级目标:用户数是多少,能够满足一个学院还是全校或是某个具体应用范围。以此为依据制定用户使用范围等详细规划。例如,我校最初2,000个用户只能满足一个学院的是使用要求,之后升级至10,000个用户时,可满足我校12个本科院系本科课程的使用,而目前17,000个用户,使用范围则扩大到:当前学期开设的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MBA课程的教师和学生。
2 确定帐户信息管理模式
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信息管理。一种是由系统管理员统一导入“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和“教师、学生与课程的注册关系”:便于对用户和课程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另一种方式是系统管理员只导入“教师信息”,教师可自行创建课程、添加学生、更改注册关系;这种方式中,教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于用户和课程均可自主生成和调剂,但是不便于对于平台使用情况的系统管理和总体把握;第三种是由院系管理员管理本院系的“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和“教师、学生与课程的注册关系”,这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可以缓解系统管理员全校管理的压力,但前提是院系管理员愿意并有能力承担此任务。目前我校是采用第一种方式,以后将考虑向第三种方式过渡。
3 规划机构角色,进行分院系管理
对于全校使用学平台的情况,建议最初即进行分院系,这样可以对每个院系的课程和用户进行单独管理,主要有以下益处:
(1)个性化定制显示界面
根据不同院系、不同角色(“教师”、“学生”或者“院系管理员”)可定制每个界面显示的内容。例如:我校“教师通知”这个栏目的内容,只有“教师”用户可以看到,“系统管理员面板”则只开放给“院系管理员”,这些均可通过给用户设定不同机构角色来定制实现。
(2)便于统计查看、搜索用户、分开管理、通知、分配不同用户进行管理等
目前我校指定每个学院的“分院系管理员”由各学院“教学秘书”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便于对本学院的用户和课程进行查看管理。
4 制定教师、学生、课程等帐号规则
帐号规则的制定直接影响后期的管理效率。需要提前规划“教师”、“学生”、“课程”以及“教师、学生与课程”的注册关系四张表,以及每张表需要哪几个字段,每个字段的规则具体是什么。以我校帐号的制定规则为例,四张表分别如下:
(1)教师信息表:“教师登陆用户名”“教师姓名”“学院名”“Email”
(2)学生信息表:“学生登陆用户名”“学生姓名”“学院名”“E-mail”“行政班”
(3)课程信息表:“学院代码”“学院名称”“课程名称”“课程序号”“类别”“教师姓名”“教师登陆用户名”“学年学期号”“BB课程ID”
(4)教师、学生与课程的对应信息表:“课程序号”“BB课程ID”“教师或学生登陆用户名”“字符P或S(P代表
教师,S代表学生)”
备注:
用户登陆帐号与教务系统的帐号一致
学生、教师的姓氏字段均采用了教务系统中多个字段的重新组合产生:
学生姓氏字段:学院代码+培养层次+专业+班级,例如:101本03财务管理1班
教师姓氏字段:学院名称+学院代码,例如101会计学院
BB课程ID:学院代码课程序号类别教师登陆用户名学年学期号(06071)
该工作需要和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其他管理部门协商讨论确定,因为要综合考虑数字化校园对帐号一致性的问题。如果还需要进行分院系管理,则需要一并考虑院系代码、使用“主要机构角色”和“次要机构角色”来区分学院、教师、学生等来定制不同用户看到的界面。
5 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帐号导入和使用规则
教师、学生、课程和注册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数据,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信息导入、更新、删除的时间表。我校课程导入是每学期末导入下学期的新课程,便于教师假期备课使用;而教师、学生信息则在学期初进行导入、筛选删除,具体如图1:
6 管理资源系统框架和容量分配
根据本校服务器硬盘容量,规划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学生用户的资源容量。
7 设定内容可用性、工具可用性开放等默认值
8 定制课程菜单内容和样式
根据不同需求定制课程菜单,例如:预设本科课程主要开放九大模块: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程文档、教师信息、平时作业、讨论版、工具、外部链接;而对于精品课程,则开放精品课程要求的教学课件、课程录像、实验教学、参考资料、师资队伍等栏目。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的菜单并非固定,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或重设。
9 制定进度计划、细化分级目标
可按每个学期制定中期计划,具体到教学周、教学月制定短期计划,包括:数据导入时间、用户使用范围、课程建设目标、资源建设目标、培训时间表安排等。
三 推广实施
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之后,即可导入帐户,启动下一个阶段――推广实施。实施的过程除了详尽的计划之外,还有赖于各个职能部门的亲历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各部门通力协作
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推动依赖于学校信息化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教育技术中心四者的协力配合。首先,网络教学平台本身是高校信息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融入学校信息化的统一管理中,包括帐号一致性、管理一致性等。其次,BB平台的使用应与日常的教务管理协调起来才有生命力,平台的推广也需要借助于教务管理部门的督促检查等行政手段加以干预才更加有效,从而为平台的推广提供行政保障。再次,教师参与建设网上课程,需要学校人事部门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实行绩效挂钩,通过职称晋升、业务奖励或信息化教学立项的方式激发教师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具体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部门,需要对平台提供稳固的技术保障和完善的服务支持,对教师的网上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因教施训,编写上财版校本培训教材――教师操作手册,开展日常技术咨询、维护等工作。
2 校领导直接使用平台带动政策推动
上财BB平台使用之初,遇到了很多教师的质疑和抵触,但校领导直接使用平台后,体验到了网络平台不受时空局限的优势,认识到平台能够减轻备课、邮箱收发作业等负担,还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展示、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等。校领导及时深入地了解BB平台的功能和优势,找准BB平台与本校教学工作的嵌入点,提出了当学期12个本科院系全部本科课程上网的决定,并提出网上检查的有力举措,为推广工作顺利进行注入了强劲的源动力。
3 分步实施策略
BB平台的功能相对庞大,对于初步接触平台或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最初会感觉无从下手。为了使教师尽快熟悉平台,我们采取了分步实施的策略:第一阶段先要求教师在课程中上传“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文档”三个基本模块,第二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互动教学模块。每个阶段都配合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并有教务处课程检查作为督促。
4 分级分批开展培训
分级分批培训: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项目,针对平台的应用,我们面向的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助教、新进教师、院系管理员。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别从功能和难度上加以区分。对于教师、助教、新进教师,重点培训对课程的编辑、网上课程的设计、小组个性化教学的方法等;对特定学院教师的单独培训,可以根据学院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例如,数学系,重点介绍公式的使用,而法学院,可以重点介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院系管理员着重介绍“管理”、“课程查看”统计功能的使用,以及课程简单编辑,便于指导本院系未参加培训的教师简单应用平台。
另外,对于使用层次不同的教师,区分“基础应用”和“高级应用”的内容,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讲座式培训,在高级培训中增加教学设计等高级功能的讲述。
5 编写上财版校本培训教材――《教师操作手册》
BB公司本身提供的教师手册相对简单,只能满足一般查阅使用,上财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着手编写了校本培训教材一《教师操作手册》。手册以案例的形式、截图明晰地指导教师从登陆平台到编辑课程的所有操作,有效地帮助教师入门平台使用,大多数问题参照手册均可解决,也减少了用户咨询的频率,很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手册从简到繁经历了三个不同版本,最后出版发行。目前,上财教师人手一册,基本能解决网上课程编辑的初级应用,易懂实用,已被BB公司和其他兄弟院校改版推广使用。第三版出版发行的手册目录见附录。
6 完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
平台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的技术和服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管理员操作规范,指定1―3名管理员,统一管理。规范包括:服务器日常维护管理、平台日常工作处理、应用管理、资源管理、统计插件二次开发等。
利用系统统计功能监督平台总体使用情况:活动课程达到课程总数的50%以上;活动用户达到总用户数的50%以上;日平均访问量达到用户数的1―1.5倍;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查找、新增、修改、删除用户(教师、学生)、课程和注册关系;修改密码;上传资源;容量扩容等。
(2)及时用户帮助资料,开放培训课程和FAQ
目前上财BB平台分别生成“教师通知”和“学生通知”模块,将对应的帮助文件和通知及时;开放《BB平台应用》的网上培训课程;根据日常收集的问题整理FAQ并进行即时更新。
(3)拓展联系渠道、及时反馈疑问
上财同时开通了电话、E-mail、答疑论坛、直接帮助,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
(4)研究深入应用
在日常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台提供的高级功能,
包括教学设计、管理、题库等的应用,力争每个学期增加新的模块和内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使网上课程建设不断得到充实、丰富。
(5)二次开发
根据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对平台现有功能无法满足的情况,可以通过二次开发进行弥补,目前,上财已经定制开发了“教务系统数据整合”、“课程及统计工具”两个插件,前者有效地解决了帐号一致性的问题;后者则满足了管理方面的需求,可以对课程的建设情况、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便于给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据,增加了平台的实用性。
四 现存问题和进一步设想
上财BB平台经历了三年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是平台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后续的发展,我们将逐步予以解决,进而将平台的应用推向下一个进阶的阶段。
1 应用深入性欠缺
大多数教师只满足于学校统一要求的几个模块,优秀课程比例不大,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希望以后通过学校人事政策给予推动。
2 资源不愿共享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期望后续能够通过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和资源共享的机制逐步解决。
3 资源、门户平台未能有效地融入教学平台一体化中,建设相对滞后
后续希望加强院系联系,带动其他资源、门户建设合作项目,为教学信息化更好地服务。
4 技术和服务队伍有待加强
1―2名管理员应付日常的事务管理,难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进一步深入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提升,人才队伍的支持体系有待加强。
5 平台本身的局限
平台用户、课程的筛选问题:目前系统无法记录导入用户、导入课程的时间,也无法通过“机构角色”筛选用户,无法区分教师和学生身份,缺乏管理的便利性问题,期望BB平台在以后的升级版本中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曾祥跃.利用Blackboard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索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8,(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