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7:0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异步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题研究酝酿阶段
早在98年底,*同志参加了盛书山老师组织召开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于是*同志就在自己所教的初二(1)班进行了课题实验。效果不错,1*9-2*0年,当时教平行班的陈荣胜老师也加入其中,并把整个年级分成三个等级的教学班,到中考时,语文学科喜获大丰收,于是*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教研例会上作了关于“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专题介绍,随后任家文老师也参与其中,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位语文老师就选择了“‘异步’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在20*年*月获得县级立项。
二、建立研究组织,明确研究内容
该课题申报立项获准后,课题组就成立了组织。*同志为该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文章的收集,研究活动的安排,研究成果的整理。任家文老师侧重研究异步层次的划分,侧重于阅读教学的研究。陈荣胜老师侧重于学生学业的评估,侧重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整个研究活动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异步层次的划分;二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三是异步活动的安排;四是学业成绩的评估;五是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每学期开学要制订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重难点。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期末要进行课题总结。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每节公开课,力求突出一个研究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在这方面,陈荣胜老师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不仅自己有若干或获奖,同时他辅导的学生也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
三、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纵横联系。
教学中有一句常用语“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每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先后认真学习了盛书山老师的理论文章:《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再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探》,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把《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语文报》等刊物作为研究的图书资料,认真研究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避免盲目的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主地参加外校的教研活动,曾参加了无为中学、无为三中等校的课题研究活动,曾观看了朱宏春老师、马启群老师、丁少国老师、周可学老师的课题观察课,吸收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阶段及其成果
课题研究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
(一)异步层次的划分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它属于操作层面、研究的重点是层次划分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划分层次的标准不唯一,而且是变动不居的。具体来说,依据有语文考试成绩,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情感态度等,从划分依据来看,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同时每个学生的层次是隐藏在教师的心中,且处于变动之中,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这一阶段主要是摸清学情。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心中有人。
(二)异步教法的设计
异步层次划分后,接着就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与操作,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本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问题。②课堂上每层学生的活动问题。③异层学生的配合问题。④师生的配合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看似无法统一,难以控制的异步教法,在实际操作中,能较好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试,我们得出结论:恰当的异步目标,打破了齐步走,一刀切的僵化局面,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跃局面,有效地利用了教学班级的教学资料,层次不同,目标各异,教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三)异步活动的安排
教学中的活动是形式多样的,它既有课堂内的动手、动口、动脑(思)活动,也有课外的读说听写活动。异步活动的安排更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如何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如音乐欣赏与语言文学;诗画转换;名著欣赏与个人修养;影视广告与语言艺术;网络语言与创新。通过研究,我们感受到,语文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弥补了语文教材的不足。
(四)学业成绩的评估
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学生还有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因素没有涉及,它不能代表学生语文成绩的全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多个标准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活动开展、组织表演等。只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或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发挥了学业评定的激励作用。
(五)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班级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前面的四个阶段可说是分项训练,最终落脚点应在“整体推进”。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个体与整体关系。②尖子生的带头作用。③后进生的适应问题。④整体平庸与“两头生”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尖子生的带头作用是巨大,它能在班级产生“鲶鱼效应”;一个尖子生的作用甚至超过十个教师的说教。中等生的提升是“整体推进”的关键,营造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文环境,是中等生提升的成功要素。防止后进生的掉队脱变是“整体推进”的保障。
五、课题研究喜结硕果
从课题立项至课题研究截止,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教研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现就教学教研方面的成绩统计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老师执教的20*年初三语文中考成绩均分98.4*,位于各完职中第四,优秀率17.37,位于各完职中第四。
2、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2年初三语文,中考均分名列全县第12位,及格率名列第1*位,在所有完职中,均分及格率均名列第四。
3、*老师执教的2*3年高三语文高考成绩:
文科均分87.5*,及格率42%,位于普通完中第一。理科均分84.29分,位于普通完职中第三。
4、陈荣胜老师执教的20*届高三语文,均分、及格率均位于普通完中第一。
5、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0*届初三语文,均分103.48,及格率98.*5%,均名列全县八十五所学校第五。
(二)实验班级与比照班级成绩统计对照。
2*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能够迅速地提升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是在现行的大班教学的情境下,在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异步”分层点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从由所学到由所得,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不歧视差生,不搞一刀切。它能有效地发挥授课班级的教学资源的作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显著。自课题研究至今,“‘异点’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已成为实验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落实到备教批辅考的各个环节,通过个体提升来推动整体前进的教学策略,既有利于特长生发挥特长,又带动了全体学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没有遗忘差生。学生通过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已成为我校语文组的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老师已由一个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挑起了高三文科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重任,走上了高三年级组长的岗位,成为教学上的领头人,课题研究工作还得到了校领导和县教科室领导的好评。
一、探求――在实践中发展
“小班化教育”为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背后的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正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变革之一:办学方向―启迪心灵、张扬个性、主动发展、超越自我
学校领导班子以“小班化教育”能够关注每个孩子兴趣、爱好这一优势为基础,制定出了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普惠开放,多元自然”。让所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自由、快乐地成长。
变革之二:办学方式―精耕细作
我们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的教学模式,着重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课题研究等方面入手,打造我校的“小
班化教育”特色办学方式。
1.人文化的育人环境。①硬件投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②班级文化精彩呈现。③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培养爱心、耐心、责任心。我校借鉴日本先进的“自然育人”的理
念与经验,利用每个小班教室的一角,创建了“鲜花教育基地”。课下孩子们浇水、施肥、换水、喂食,爱心、耐心、责任心得以培植与塑造。
2.趣味化的课堂教学。①多元课程沐浴阳光。学校先后开设了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过篮球、心理健康、铝板琴、围棋四门必修课的设置,开设了29门选修课程,分为阳光动手妙、阳光民俗秀、阳光生活美、阳光游戏乐、阳光创意奇五大板块。②教学方式妙趣横生。小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法、创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相关连接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③讲课内容异彩纷呈。我校各学科教学均设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语文课上,学生每答对一个题,就被奖励一个“太阳花娃娃”,再加上全班同学的掌声和齐声喝彩……④创新分层施教,实现异步达标。⑤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校以“构建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为主题,实施小班化教学中“情智对话,分段递进”的教学模式,探索阳光课堂,变为有活力、乐学的课堂。
3.多元化的评价。在小班教学中,我校摒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法,实行“等级+特长+评语”及期末免考的评定方式,着重于成绩和素质的增值,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态度与情感评价,使评价的中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形式具体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试卷合理化。
4.规范化的课题研究。“小班化教育实验”是一项极具研究价值的系统性科研课题。学校早年就开始着手将青岛市“十五”规划课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与小班化教育课题紧密相融,将心
理健康教育特色贯穿于小班的教学改革中。①小小展示台,树立自信心。如,学校为培养学生健康成功的学习心理,在教室外面设立了“会说话的墙”,学生在上面可写、可画,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②“师生对话本”,构架心灵之桥。小小对话本、交流本、“心语室”“咨询站”“心心桥”信箱、“心理咨询大集”,使学生将个人的烦恼、委屈、尴尬事情等悄悄地传给老师、传给爸爸妈妈、传给小伙伴。我校创新的举措先后多次在省级、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曾获得青岛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成果――在发展中积淀
几年来,全校教师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出全国、省、市、区级公开课百余节,获奖论文五百多篇,发表近百篇。设计课改优秀教案一百二十多篇。30余名教师获得省、市、区级荣誉称号。
[论文摘要]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目前,电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必要的计算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电工技术技能,打造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本文结合了当前电工技术发展的实际,对电工技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要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充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的思路;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项目教学为载体,点滴激励、实物展示、参观学习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工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方法,理解电路的暂态、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动态电路,并能了解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首先电工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讲述要求必须透彻,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在巩固完善过去粉笔与黑板的固定模式外,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现列举如下,与大家一块探讨。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借助教材附带的课件加以按特点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室工作室,进行网上交流、答疑、辅导教学。例如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这一章,有原理图进行原理分析判断改错,答案不唯一,还有原理讲的通,实践中由于接线或者器件位置不合理,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教师、学生通过网上查询、互动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正是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教学方法现在基本得到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贯穿全课程。
2.项目驱动教学法
课程整体采用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即整个课程采用了个体项目的方式驱动课程教学,即在每个知识点讲完后提出相应的训练项目,来训练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按照项目的工作任务需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诸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训练能力、学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通常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分析解答的项目。例如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原理,他们属于电工技术理论解题占有重要地位,理论考试是常考的知识点,理论讲授完之后,由于两定理解题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就提出项目:每位同学至少找出两个例题来分别说明采用两种方法解题那种为好;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两定理应用时注意事项,培养阅读能力,达到解题方法能灵活应用。而对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继电器控制系统,我们就安排原理说明做项目,要求每位同学观察身边事物,至少找出一例控制电动机工作的事例,并能说明其工作原理,结果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既有工地运送物料的升降机、砖窑用的拉车系统,更有的同学观察仔细,发现教室里的多媒体屏幕上下运动、上下课的电铃系统等,都含有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或者时间控制原理的知识点,通过感性认识,加以理论知识辅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动脑筋思考,使书本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和贯通,达到我们课堂讲授控制系统的目的。
3.点滴激励教学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表扬和尊重,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时期,更是如此。“成就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好的能动力和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都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佳品,对主动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特点的学生教师会加于表扬,并在项目评议中作为成绩记录的一部分,对没有做出作品或作品做得不够理想的、知识点欠缺的学生,教师会加于引导,这样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教师的评分得到体现,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在这方面,我们采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方对垒的方式进行,例制作转动变平动标本,有的同学采用齿轮转动原理来实现、而有的同学则采用的是不同轴心的两个转轴加一连杆来实现,说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好奇,看脱粒机在农田工作时,认识到的知识,双方互评,看看对方的优缺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两方通过业余时间收集五到八个相关例题,定好时间,以擂台的方式pk,最后老师评议,优胜者给予一小礼物,以资鼓励,其他者均给予口头表扬。时间掌握在一百分钟(两小节课)以内;最后,大家鼓掌表示结束,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现场观摩教学法
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我们对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三章的理论讲授难度大,尽管有多媒体、或者小型模具课堂演示,都不如走出去到相应的企业现场参观、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当地联系两家企业,一家调压器厂,一家电机厂,事先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到现场后随机向相关技术人员提问,通过两个下午,即八个小时同学们就亲眼目睹关于调压器绕线、抽头;硅钢片的制作、铁心的锻压、线圈的制作与放置、三相电机线圈的接法;等(下转第293页)等;一清二楚,在此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解答,知道有关抽头、绕组接法、转子截面的铁片、铅豆等相关用途或者发生故障时有何现象伴随产生,又如何处理?事先应如何才能避免等等书本根本讲不到或者讲不全的知识。而且一次在电机厂参观时,有一位同学问到能把单相变三相使用吗?如果能结果又如何?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
三、存在的问题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电工技术的课程都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而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二,走出去经费和学生的安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其三,教改后计划学时数很少,需要讲的知识点又很多,等等,这一切还有待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更好地解决方法。
四、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电工技术》这门课程,通过本人和其他老师从事教学这些年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以上方法。总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下一步我们尝试在课程结业考核中,增加技能测试,并将项目操作考核所占比例加大,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与学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我们会继续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高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5)
论文摘 要:该文根据中职《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评价方式开放的前提下,提出了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三个策略,为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作出努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都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努力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员。作为电气类专业教师,我在努力探究适合中职生实际的教学模式。该文以《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为例,谈谈该课程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 中职《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气控制》课程是电气类、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气控制系统安装、维修、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许多中职学校《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介绍与实训器材的使用上,对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远远不够的。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理论知识授课,后技能实训。教学环节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是分散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存在着课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从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来看,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不能完整认识电气控制线路中的元器件,在设备安装时也无法达到要求,更无法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强调课堂灌输,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
2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课程评价方式都具有相应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随着电气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了解当前电气控制技术发展状况,在教学时选用合适的教材和辅导用书,并重新整合与优化教材的教学内容,或编写了具有本专业特色和适应本专业发展的校本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2)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由于《电气控制》课程具有基础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学资源,并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自制实训接线板、排故线路板、电气控制实训台,同时,还要选购相关实训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学习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就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善于使用各种实训设备,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这是实现教学形式开放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把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知识内容,把教师作为知识、智慧的唯一源泉,把学校、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的封闭式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在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主动
学习。
3)教学环境的开放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必将把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带入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教学、多媒体模拟教学、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等都是中职学校常见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课堂、实训室、企业都是教学环境,《电气控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或企业中,让学生与机器设备为邻,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这就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要实现理论课、操作课在同一个空间内完成的目的。在教学现场布置各种元器件、线路样板、机床排故设备以及有关机床线路的挂图等,营造了优良的课程学习环境。上理论课时,不仅有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还有实物可以加以利用讲解,也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合理安排实训课的课表,将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杜绝理论课和实训课课程分离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了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在就近的实训区域通过操作,完成实训任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融为一体。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顺利地在同一空间内完成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
4)课程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课程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来体现,不能没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传统的课程评价就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学生为应付每学期最后的一次考试而背着沉重的负担。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每门课程的评价都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要构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评价。这就是课程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课程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电气控制》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课堂问题回答的积极性及正确性、作业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实训项目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等,并随时记录评价结果。在评价时要少批评多激励,让学生感到自己可以学好。在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维修电工初中级考试,获取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考证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电气控制》课程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开放式教学模式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真正实施开放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项目化,然后编写项目任务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制定项目计划,完成相应操作,当学生完成相应操作后,项目评价则采用小组同学之间互评或教师评价等方法进行。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项目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点,体现教学的开
放性。例如:学习常用主令电器的基本知识,具体教学实施步骤如下:①任务要求:熟悉主令电器的用途、会正确选用主令电器。②任务内容:主令电器的结构及用途、主令电器的符号和型号、主令电器的选用。③知识解读:按钮的结构及用途、按钮的符号和型号、行程开关的结构及用途、行程开关的符号和型号。④任务实施:主令电器的选用、主令电器的安装、主令电器的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⑤任务评价:对常用主令电器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会选用、安装常用主令电器。
2)实训教学采用“先动手,后理论,做中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经。为体现实训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训教学中可采用“先动手,后理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即先给出实训任务,让学生先自行摸索,当学生完成任务,或因学生缺少理论知识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再讲解理论,这样让完成任务的学生能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能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这种“先动手,后理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中职学校在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例如: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具体教学实施步骤如下:①让学生尝试自行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装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②让学生使用万用表检测线路,确认检测无误后,进行空载和带载试车。③教师解读知识点,分析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方法。④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进一步检测控制线路,完成空载和带载试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线路安装能力。当操作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再讲解理论,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再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起帮助、指导作用。
3)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学习。传统的“秧苗式”座位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缺乏互相合作的机会,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有阻碍作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愿组合,以2~3人为一个小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意识,表现自己,并学会尊重别人意见,欣赏别人,增强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星—三角减压起动控制线路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安装元器件、有的装接控制电路、有的装接主电路,一起调试、检测,形成互补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意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与教师的点拨,在和谐、自由的讨论中得到问题的结论。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感受集体力量,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提高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增进团体合作的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提高既合作又竞争的现代企业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
生活。”
因此,《电气控制》课程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培养体系,突破教学课堂的限制,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这对中职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论教学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3(6).
论文摘 要:目前由于一些编程类课程本身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结合实际案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探讨,给出创新思路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引言:
针对目前讲授的专业课,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时候,发现了不少不良现象。比如比较明显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讲授,而有些学生却昏昏欲睡的样子,使得教与学分离。从而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计算机编程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讨论了如何上好一门枯燥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学生特点,给出解决方法。
1. 教学方法改革
1.1以学生思维为主进行充分的备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到底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是我们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个涉及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它的特点是枯燥难学,如何把枯燥难学的知识,变为比较容易理解并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先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并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可以防止学生两为枯燥而睡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然后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展开详细的讲授。这中方式是先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备课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教学。
1.2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对于传统方式教学,特别是计算机编程类而言,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不够的,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初的教室授课,仅仅是教师一方的操作,学生没有动手的操作平台,本学期,采用在机房授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web程序开发中,如何将jsp与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老师的讲授,并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当学生连接成功之后,并进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使学生不但掌握了原理,而且也实际操作,从而树立了编程信心,其实这在他们还未涉及编程之前,已经使用过以上操作,只不过是还不知道其原因,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实践环节是重点,成功引导学生喜欢上编程,是本专业的重点教学。
1.3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它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的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教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目前,许多院校的管理专业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许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还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水平,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采用教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要有充分的认识,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要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的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案例的选用。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案例要有可操作性,可模拟性。
2教学手段改革
2.1运用现代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更快速的展示示例,从而将枯燥繁杂的知识实例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internet 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 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发一个网络平台,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提出问题、自我测验等,老师同时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给学生网上答疑,并实时更新知识等操作。当然,这一步,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习的平台。
2.2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式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的试题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改革民办高校教育考试办法,比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的课程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笔者认为,除笔试外,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还可以增加几种灵活的测试方法,例如:对于计算机编程类而言,在期中测试中,由教师临时出一个综合类的编程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当场做测试,上交作业之后,再由老师讲解,最后再由学生查缺补漏。在期末阶段,针对本课程的特点,由老师组织一次小型的综合测试,形式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采取答辩的形式等。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比例上做一下相应的调整。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3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提高实践的能力。
针对本专业特点,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前提下,学院还需要寻求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到实地去实践,这就需要充分的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不再是以往实习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的形式,而是亲自动手完成某项具体工作。这样为即将来临的就业道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真正意义的实践,就会减少了找工作面试的恐惧感,使他们更加有信心。
以信息工程学部计算机专业为例,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外,本学部还积极主动联系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众创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微普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it公司,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论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规律,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并结合本专业特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为我院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工作之余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7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以及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利用网络来辅助、支持教学过程的教学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例,对该系统的开发理念和主要功能进行了阐述。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及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办公、辅助教学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本系统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既可在校园网内登陆使用,也可通过互联网登陆。对教学的多个环节起到管理和支持作用,为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统一、规范、方便实用的软件平台。
二、实现的主要功能
1.整体功能描述
本系统从整体功能上可以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提供不同角度的网络服务。在教学文件准备阶段,可以进行教案的编写、提交、审批。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可利用教学资源库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利用答疑讨论系统,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作业提交系统,能够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对教学进度等及时做出调整。电子评教系统,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的教学效果得以真实地反映。
本系统必须凭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后,才能执行有关功能。本系统的主要用户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师、学生三大类,具体的权限控制分得很细,并且可以在后台动态添加。而系统的登陆接口只分教师(含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师)登陆接口、学生登陆接口两个,用户登陆后,系统会自动根据用户名去执行相应的功能。
2.教学文件管理功能
借助本系统可对学校各专业的课程教案,通过校园网进行方便地上传下载、审批、。教师在教学计划、教案模板上填充实际内容后提交,教研组长进行审批,教学管理人员可随时抽查有关记录。系统根据相关规范,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模板,教师可在模板基础上直接填写主体内容。教师提交和组长审批的时间由系统自动记录,不能随意更改。教学管理人员可随时在网上抽查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提交与审批情况。上课教师、教研组长、教学管理人员由于身份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限,只能进行各自的操作。
3.网络存储功能
建立方便实用的教学资源库、作业提交系统、网络硬盘,实现智能分类、方便存取。
(1)分类存取、建立功能强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划分成各种素材,并以多媒体化的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构建成统一的学生课程资源库和为教师服务的公共资源库。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辅导材料、案例、试题、多媒体素材等。上述资源都分别建有其索引信息,以便快速地查询、浏览和存取。
(2)智能化的作业提交系统
教师可用本系统按课程进行作业布置,学生可将作业文档或程序直接提交给任课教师。在提交过程中系统根据提交者的登陆用户名、点选的课程进行智能分类,自动提交给特定的任课教师。教师登陆后可以在此系统上对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并可通过特设的“作业点评”栏,阐明解题思路、指明解题错误之处等。
(3)开放、方便实用的大容量网络硬盘
本系统既有面向教工职能部门、面向学生班级这种集体形式的,也有面向全校师生个人的;既可实现不同程度的文件共享,也可为个人文件提供严格的保密措施。这样,用户可以随时登陆系统,将自己有价值的个人资料存储到网络服务器中,并可随时调用,或者浏览下载。
4.答疑系统功能
借助答疑系统既可实现自动答疑,也可实现人工答疑。通过论坛的形式,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讨论,这样突破了传统课堂只能进行同步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了网络上的异步教学,也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疑系统是一个为提高师生交互性而设立的适应性知识库系统,它分自动答疑、人工答疑、主题讨论三大部份,各部分的工作方式如下: 转贴于
(1)自动答疑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将本学科最常见的疑难问题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放到领域知识库中,当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系统将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描述,对领域知识库进行智能搜索,按照检索内容相关程度的高低,将对该问题的解答呈现给学生。当在知识库中没有检索到对该问题的解答时,系统将通知学生,并可在后两部分进行后续处理。
(2)人工答疑
问题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将解答发送给学生,并自动把解答放入领域知识库。
(3)主题讨论
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讨论区,征求解答,所有学生可以进行该问题的讨论解决,提问者对这个问题满意,则可以结束此问题的讨论,并自动把这个问题放入领域知识库。通过该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评教系统功能
学生网上评教,是将评教活动与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相结合,便于学生积极参与,汇总统计非常快捷、准确,抽样分析也十分方便。本模块采取严格的权限控制,教学主管领导、评教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各自只能进行相应的操作。网上评教以学生对教师评教为主,也可包括同事互评、领导评价。
(1)学生评教:主要是对授课老师进行全面的测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酌情评定。评教分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等几种不同的类型。选择完成后,自动由系统进行统计出该评价教师的得分。本模块对评教管理人员和教师只显示统计评价结果,而不具体显示评价人,学生可放下包袱,本着对学校和老师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教。
(2)同事互评:主要是同部门教师之间进行评价及意见收集,评价方式与学生评教一致,只是评价的项目不同。
(3)统计查询:教学管理者可对所有教师的评价进行汇总统计,还可查询各教师的当次和历届的评价结果,教师也可查询自己的评价结果。
三、结束语
一个成功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必须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有校园网络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上,能切实提高效率;在教学开展方面,能多方位提升成效。本系统不仅仅是在手段上搭起一个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平台,也希望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教学探索,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去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正视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我们相信,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能真正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中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支持系统.电化教育研究,2002,(4).
[2]詹峰.关于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MOOC;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60-03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以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为研究切入点,选用目前在颇具影响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如Moodle、超星MOOC等)作为研发平台,旨在建立红桥区信息技术学科的开放性网络课程,能够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并从系统内部解决教师、学生、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考虑到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方面积极研发课程管理系统(CMS),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种CMS,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Blackboard、Moodle、e-learning等12种。自2012年以来,MOOC席卷全球,比较著名的三大MOOC体系是Coursera、Udacity、edX。这些课程管理系统已经属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第三代产品,除了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教育网连接以及提供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外;还实现了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功能,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国内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平台和引进国外的平台两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有BluePower、Vclass、K12网络课程制作平台、中教育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比较著名的MOOC系统有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超星MOOC等。国外引进的比较知名的网络课程中,开源、易用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开展多年,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但还需要有一个熟悉、应用、发展、普及的过程,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现状分析
就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技术条件而言,上述的这些平台基本都能满足开发网络课程的需求,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既要符合课程设计的一般要求,又与普通的课程设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具有开放性的、可以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因此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的主要问题不是课程平台的开发,而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应用:
(1)任课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
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任课教师负责教材编写,而网上课程的设计、建设则由技术人员负责。这导致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能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需求正确、全面地反映在技术实现上;二是教师不能自主地、及时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修改,影响了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发挥。
(2)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延续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成了教材的搬家,缺少情境的设计,没有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讨论的环节。没有总体规划设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与网络课程设计的脱节,一些网络课程平台缺乏网络教学活动设计的环境支持,已经开展的网络教学大多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4)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多教师更愿意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发的网络课程的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没有充足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来具体研究。实行四个“相结合”,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教育科研单位与学校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确保客体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试点校要具有代表性,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组建项目合作组,开展内部的学习、研究活动。采用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步进行以保证资源库的教学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研究有我区5所高中校参与,并设置了子项目。
四、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
开发网络课程所遵循统一标准是教育部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提出了课程的4级编目规则:一级是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9个领域。二级是学科,在每个学习领域之下,都包括若干个学科,例如:语言与文字领域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等学科。三级是课程内容。四级是学习主题。
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三级和第四级可以由课程开发者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自行定义。开发网络课程,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主题的制作和编辑。从学习领域,到学科,到课程,再到学习主题,呈现了一个树状的结构。树的根是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枝蔓出学科,由学科而枝蔓出课程,再由课程而枝蔓出学习主题。反过来看,从学习主题,到课程,到学科,再到学习领域,事实上又可以呈现一个反树状的结构。某一个学习主题可以是跨课程的,跨学科的,甚至跨学习领域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主题的实施者,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权,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引领者”的理念。
由于学习领域和学科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而课程的主要载体――课标和教材,也是国家和地方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师所开发的课程主要应是校本课程,或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出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而且也符合基础教育开发网络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可能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因此,建设网络课程可以选择将国家级或地方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这种课程建设模式十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调整、更迭,也更加体现了课程建设的灵活度和和个性化。
2.实践研究成果
考虑到课程管理平台的功能与拓展,课题组在研究初期选用了Moodle作为区级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后期又尝试在超星MOOC平台上开发课程。
(1)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Moodle,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不仅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基于web2.0、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
Moodle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可以设计包括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组织讨论、作业、测验、Wiki协作、程序化教学、互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技术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建构促进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较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课题组依托区教育科研宽带网和数据中心,于2013年建立了基于Moodle的区级网络课程管理平台,面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调研,并利用教研时间开展相关培训;在信息技术学科全市教研中,推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展示课,并为各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Moodle平台的构建、应用、课程开发等相关培训。2014年面向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征集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模块教材全部章节制作为网络课程,并在课程管理平台上,供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使用。
(2)基于超星MOOC的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超星MOOC是市教研室引进的课程管理平台,具有学习、作业、讨论、资料、拓展、统计等模块功能,支持移动客户端。由于有技术团队的支撑,对于课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低、容易上手。
课题组于2015年初,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该平台上开发拓展类网络课程,这套拓展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微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目前共开发了7个专题,分别是:用Flash创作网络表情动画(4课时)、Flash趣味编程(5课时)、创意空间之图像合成(4课时)、Photoshop创意大讲堂之照片后期处理(6课时)、虚拟现实应用――全景新视(6课时)、零基础学习网站制作(6课时)、Scratch创意编程(10课时)。主要用于高中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用。
(3)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MOOC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课程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应用过程中,课题组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的课堂,通常在课内讲授知识,课外(一般是课后)完成练习、作业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内、课外要做的事情翻转过来,即课外(一般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内教师组织讨论、交流、答疑,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作业、或其他任务。
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外依靠什么来自主学习知识呢?最典型的是微课程,当然还有其他学习资源。如教材、预习案、学习资源等。微课程,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视频教程,时间通常在5-10分钟。观看微课程,可以照顾到不同进度的学生,学得快的看一遍即可,学得慢的可以反复看。
当微课程形成系列的时候,例如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知识点都做成了微课程,将它们到一些学习平台上,平台还提供了开展讨论和完成作业考试等功能,这就成了MOOC。
事实上,“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法,实现这种教学法需要“微课程”作支撑,当微课程形成系列之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就是“MOOC”了。
五、后续研究计划
1.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红桥区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改造MOOC系统,探索课程开放性实施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科的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新应用。既解决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的困惑,也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试点应用,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尝试应用。相继推出面向红桥区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MOOC平台,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MOOC平台。
2.延伸研究内容
完成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资源池化技术升级,实现弹性扩展、安全可控和智能管理。深化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基于网络教和学等功能应用的智能化,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需求,满足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开放性原则、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探索资源应用的新型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姚倩.Moodle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科技,2010(6).
[2]孙柏祥.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3]李士艳.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
[4]张~.我国MOOC发展现状及展望[J].软件导刊,2015(1).
[5]刘丹,黄冠.MOOC环境下混合学习模式效果研究[J].软件导刊,2015(2).
一、教学改革的缘起和迫切要求
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持续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无论是从自身的专业特点、课程特点,还是面对对象的年轻化特点来看,其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求更加严格。
(一)专业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文化产业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认为,虽然全国大大小小有文化产业专业的学校超过700所,但是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也很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不能用传统学科的思维来面对文化产业。信阳师范学院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正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而不断完善的。以信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经营企业以及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文化经纪、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培养规格里,提到该专业为应用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了解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较强的文化市场公关、调研、开拓、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作为新兴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不仅强调学生要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在了解行业前沿的前提下,具有调查研究、开拓、决策、整合、创新和写作等较强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特点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8%,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2%。其中,选修课又分为专业拓展平台课和素质拓展平台课。《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属于素质拓展平台课,于第二学年秋季开设。共18周36个课时,课外学时两周。本门课程是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全面研究,主要从文化资源、行业分类、地区分布等方面,综合讲述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河南文化产业,具体包括文化政策法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市场供求与交易,熟悉行业整体概况和代表;分析比较(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评估预测其发展走势;结合调查实践、组织考察、调查,引导创意,具体形成自己的创意或决策。对学生在收集整合资料、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同于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及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通过三个学期的通识、专业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团队协同学习和研究的素质与能力,该模式的创新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拓展提高。
(三)学生的特点
文化产业管理近三年的新生基本都是“90后”一族,“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了解他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从大二到大三的学生,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增强。和之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一方面对新生事物具有更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对落后事物的厌倦和传统的质疑。他们又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此外,90后大学生又是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她们不喜欢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又有普遍的惰性。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专业、课程和学生三方面的特点,依据国家相关精神和教育政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高等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教学方法应该随着时代和现实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课程属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一新兴事物,它以河南文化产业十几年来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化产业本身涉及到传媒、出版、影视、广告、网络、动漫、旅游、会展等众多领域,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对河南文化产业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整个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学生收集、整合资料、提炼主题、创新观点、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够从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便有一些学者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则发挥启智导学的作用。从世界教学改革成果来看,无论是国外的发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自治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参与交学法,还是国内的研究型教学、渗透教学法、三主原则、异步教学论、自学辅导法等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从这点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三)具体改革形式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
本次教改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细节以本院制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导。方案强调该专业应用性较强,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掌握文化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有初步的科研和质量评价能力;有从事调研、写作、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经营和文化上传运筹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教材的选择和征订、教学形式及考试方式的创新,整个教学过程都参照培养方案而来,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面向我院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班全体学生,共计128人。他们正处于大二下学期,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作为90后,他们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追求也较高。此次教改工作从教材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生任务有不同分工。
(一)教材
文化产业今年新兴专业,而河南文化产业开始兴起至今也不过近10年之事,所以,2011级之前,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征订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依靠教师大量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这种情况下,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安排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说明显过于紧凑,所以,不可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鉴于对这种情况的改善,我为2011级学生征订《河南文化解读》作为参考教材,督促他们以此教材所介绍的内容为基础,展开对河南文化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学习。为课堂互动和讨论争取时间。
(二)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受课堂内容的制约,没有逃出全程、单纯“一对多”的课堂形式。这种形式之下很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全部18周的课程中,教师用时不超过10周,学生用时不少于8周。在时间上充分保证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其引导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任务首先是负责铺面,铺河南文化产业之面,包括河南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情况等。其次是介绍学习和研究文化产业的方法,然后是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并负责制定汇报环节的评分标准,并监督评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学生自我分组,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研究专长等自由组建研究团队。避免了老师按照宿舍或者学号顺序硬性分组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施展自己的专长。其次,各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的选择不受老师的影响,只要是在河南文化产业的范围内,无论是资源、政策、融资、行业、区域对比、正反面案例等,什么都可以选。再次,在研究报告形成之后,每组派出一到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进行,并接受台下师生的提问,形成有效互动。最后,每个团队派出一名组员,组成研究成果展示效果评议小组,依据老师制定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团队的展示效果进行打分,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相加取平均分为本环节最终成绩。
(三)师生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
教师方面,如上文所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主要任务为铺面、介绍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组织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工作等。在不超过10周的时间内,全方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介绍与学科、行业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点进行深入的团队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并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过程。学生方面,其主要任务包括分组、选择研究内容、用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两种形式研究成果、成立评议小组对汇报效果打分评价。以上诸多任务都要求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在学期结束阶段,老师负责组织卷面考试,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试题。以上具体措施,把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演化成了“多对多”,其实质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改革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出发点,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无论是在学生积极性提高方面,还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选题的主动性和对课堂汇报的积极性都出乎预期。学生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开放视角,他们不仅对古都、民俗、钧瓷等传统文化资源相关产业内容感兴趣,而且对演艺行业中的魔术、茶文化产业中的茶艺、及饮食文化中的老字号等也较为关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以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内容,能够抓住旅游及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思考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等较为前沿的学科问题。在课堂汇报阶段,同学们更是尽情施展团队创意,研究茶文化产业的同学会身穿旗袍,把茶艺表演带进课堂;研究赵庄魔术的组会现场给同学们表演一场魔术;还有的组自己制作一小段视频辅助课堂内容。听他们的课真的让台下的我们体会到“课堂有限,创意无限”。
(二)学生期末总成绩普遍较好
《河南文化产业研究》为考试课,满分100分。课堂汇报环节占20分,研究报告10分,期末考试试卷70分。三种形式的赋分,不惟试卷论,也不惟表达论,较好地考察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课堂汇报成绩总分20分,由学生评议小组自主打分,从结果来看,最低11分,最高18分,分数区别较大。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研究和表达能力。研究报告部分,学生成绩区别不大,一般7-9分不等,反映出学生在资料搜集、论文整合、文字表达等方面差距不大。试卷部分,本次考试围绕《河南文化产业研究》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际出题,突出重点,检验了学生识记并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科学规范,题型多样,能较好体现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卷面成绩来看,60-69分14人,70-78分29人,79分以上85人占总人数的66%,90分以上26人,经学校试卷分析系统分析,符合各项指标范围。三项成绩汇合总分结果是90分以上有5人,80-89分有73人,70-79分40人,60-69分有10人。对比各项变化数据可以得出,此种教学和考试分值改革方式不仅能考察出学生传统的识记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更好的考察出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绩也比以往的单纯卷面成绩定乾坤的局面更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三)师生关系进入新境界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体会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之前的课程中没有征订教材,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达给学生河南文化产业的信息。课堂上,学生主要在消化老师所讲,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程度较小。由于没有教材,不能事先预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不甚理想。有限的课下交流也不能弥补课堂上现场互动和参与的不足。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切自主,全程参与,不仅时刻走在课堂的前面,在汇报环节还能引领课堂。课下交流时间增多,交流的深度和多样性大大超出之前,师生关系在交流的火花中更加良性。特别是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课堂汇报的环节,因为角色的暂时互换,更能体会到老师在平时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
五、教改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作业内容单一、缺乏层次、形式呆板等现象,积极探索新的作业教学模式,提出作业改革的六个转变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作业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质量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许多高校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形势要求下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了一些新的体系和方法,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的作业依然存在呆板、单一的现象,师生仍把作业作为一种梳理、巩固旧知识的手段,作业教学改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按现代教学论观点,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进行评价三大环节。在“评价”这一环节中,课程考核往往注重在单元测验、阶段测验、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上,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作业”功能的开发。作业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重复反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践活动,是形成学生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仅有课后书面作业是不够的,只有改革作业教学模式,把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继续,视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品质的载体,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
2作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作业统一布置缺乏层次
长期以来,教师掌握着布置作业的权力,作业的数量、内容、完成的形式与要求等都由老师决定,让全班学生统一步伐齐步走,很少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的作业缺少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个体需要与能力培养,难以实现作业功能的最优化。
2.2作业类型单调缺乏创新
在教学中,课后书面作业往往是作业的全部,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运用及巩固课堂知识的层面。教师很少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将书本钻研、书面作业、网上作业、实验、设计制作、论文写作、调查报告、课外阅读相结合。仅仅是书面作业形式单调,无时代特征且缺少人性化设计,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2.3作业内容单一缺乏综合
课程作业内容多是书本“三基”知识的训练,或者是对抽象模型的学习和理解,也就是说作业是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问题或者说基于项目。这样的作业内容单一,知识点孤立,验证多于设计,与工程技术、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联系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2.4作业反馈不及时缺乏矫正
一方面由于学生完成作业往往不及时,影响作业的反馈与矫正。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作业批改往往不及时、不细致;课程总课时普遍减少,没有了习题课、答疑课;校园网辅助教学应用不够等,这些都是影响作业矫正的原因,致使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求知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3作业教学的改革探索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在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对团队承担课程的作业进行改革,试图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建立新的作业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1由统一作业向分层作业转变
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是有差异的,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吃到”,知识基础得到保证,好的学生“吃饱”,能力得到提高,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将每一章的习题作业划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两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层次的习题作业。对大部分学生要求完成习题“基础题”,选做或不做“提高题”;而对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要求完成习题“提高题”,可少做基础题。对实验中的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课外拓展实验也分别分层要求。这样“分层推进”操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由单一性作业向多样化作业转变
单一性作业一是指作业形式单一,二是指作业类型单一,这样的作业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在作业形式上注重多样化,将教材预研、书面作业、实验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等相结合。这样既有课前带着问题的教材预习,又有课后书面作业;既有验证性实验作业又有设计性实验作业,理论联系实践;大作业是课堂教学课后学习的拓展,作业形式既可以是小论文、PPT报告,又可以是设计性实验报告等;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和技能。多样化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且培养了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
3.3由知识性作业向综合性作业转变
课后书面作业往往是知识性作业,对学生复习、巩固学科知识是不可少的,但仅仅只有书面作业是不够的,尤其是计算机课程。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为综合性教学。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教材,要联系实际应用;教师不能仅纸上谈兵,要动手实践指导学生;教学手段不能仅是黑板粉笔,要应用网络及多媒体。其次,精心设计大作业和课程设计。每门课程一般安排2-3个大作业,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大作业的内容可以是课程主题发展的综述、课程某几章节的综合应用、或设计性实验项目等。课程设计由教师拟订数个题目,学生分组分别完成不同的项目。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的题目公布和完成提交都通过校园网实现。综合性作业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而且强调了对学生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3.4由独立性作业向合作性作业转变
长期以来作业基本上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作业走向合作是作业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主要在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实施中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团队组建,学生可指定组建,也可自由组队;二是作业探究,不同的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探究;三是成果展示,每个团队将探究的成果可用不同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四是总结评价,根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合作表现、工作态度和贡献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合作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5由教师评价向多人多方式共同参与评价转变
新的作业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作业评价由教师一人包办的做法,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体系。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坚持教师书面作业批改,但不能只是判断对与错、好与差,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以加强作业矫正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二是综合性作业采取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如小组报告、项目演示、陈述答辩等,学生小组互评,教师给予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三是充分发挥校园网在作业评价矫正中的作用,通过建立课程网站,设置作业与提交系统、答疑系统等,开展网上作业评价,实现作业的及时、异步和高效的反馈与矫正。
4结束语
我们提出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从作业抓起,旨在引起广大教师对作业教学改革的重视和研究。我们在作业改革上的探索,一定程度强化了作业的功能,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形式下,作业改革不再突出“量”的累积,而应关注“质”的突破,要求我们在作业类型、形式、内容、完成方式、批阅形式、评讲方式以及作业承载方式有所创新,只有这样作业应有的功能才会得到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 edoas/website18/leve13.jsp? tablename=603&infoid=24731
关键词:体育教学;资源库;构建
一、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结构单一,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资源的内容、机制、条件等比较零乱,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开发,构建符合本校实际体育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库。
(一)课堂教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广泛而多样,有游戏、音乐、舞蹈、民间体育活动等等,现阶段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归纳,这些资源就显得杂乱无章。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重新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教育科研的需要
体育教科研的开展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材料为基础,以往都是将一些材料形成文字资料存放,时间长了资源的保管、统计、整理比较麻烦。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后,可将平时掌握的各种数据、材料分类输入电脑存入该资源库,如需要某方面资料时就可及时从资源库中调取,高效实用。
(三)儿童求知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要,选择个人喜欢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基于这个理念,可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体育运动常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野外生存技能等知识放入体育教学资源库中,利用网络学生可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又培养了终生体育习惯。
二、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主要是对以往的一些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再利用,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资源
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大量的、全新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特色,体育课上欢快的音
乐、活泼的游戏、优美的舞蹈等都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
1.音乐类资源
体育课上的音乐资源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热身音
乐。这类音乐节奏欢快,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活动开身体,为进一步练习做好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发生。如,在一堂课的开始中,播放音乐《向前冲》,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边唱边做动作,不知不觉便完成了热身练习。第二类是练习音乐。这类音乐节奏平稳,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增强练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练习时,就可配上音乐《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学生练习时就更加投入了。第三类是游戏音乐。这类音乐主要是根据一些游戏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做游戏时,能在音乐的情境中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如,在进行《冲破火力网》游戏练习时,就可播放枪炮声,可以发现学生练习时甭提有多兴奋了。第四类是放松音乐。这类音乐节奏轻缓、抒情,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放松身体、愉悦身心,如,《回家》《感恩的心》等。
2.游戏类资源
体育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练习方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外游戏,另一类是室内游戏。室外游戏按照功能用途可以分成奔跑类、跳跃类、技巧类、投掷类、唱游类、心理训练类、球类等游戏。这类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像游戏《猫抓老鼠》,学生在不断的追逐玩耍中提高了奔跑、躲闪等能力,练习结束时总是觉得玩得不过瘾。室内游戏主要是一些场地要求小、运动量不大的小游戏,如,“猜猜我是谁”“换位接力”“偷渡岗哨”等。
3.舞蹈类资源
目前体育课上的舞蹈主要可分为热身性舞蹈、放松性舞蹈两种。前者是一些节奏比较强烈的韵律体操、节奏操等。如,体育课准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兔子舞》练习,学生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模仿小兔蹦蹦跳跳,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下一步练习打好了基础。放松性舞蹈主要是一些音乐节奏舒缓的,让学生身心恢复平静的舞蹈练习,如,《幸福拍手歌》《小白船》等。
4.课件类资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运动技能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
楚的,把这些运动技能制作成一些教学课件,学生看了便一目了
然。如,蹲踞式跳远动作,即便教师讲得很清楚,但学生未必能理解什么是“蹲踞”动作,如果把这个动作做成一个Flash小课件,让学生观看就一清二楚了。笔者认为学校教学资源库中的课件、教程资源应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教学课件,如上面提到的Flash等教学课件;第二种是教学光盘,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技能的练习和训练方法,如,《篮球基本技术教程》《跟我学乒乓》等。
(二)课外学习资源
现在的体育课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很多体育知识感兴趣,因此,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1.运动常识
运动常识方面,首先,资源库应向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和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体育运动常识,如一些运动项目锻炼价值、怎样进行自我锻炼、体育运动时的安全措施等。其次,新课程下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野外环境中如何获得基本生存的知识及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避险、逃生等技能知识。
2.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能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促进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社区资源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体育作为社区开展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活动内容五花八门,民间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应有尽有,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到假期,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社区文体活动,为社区文体活动注入了朝气和活力,同时也是自己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途径。
4.信息资源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内容。对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比赛的信息可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给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师生观看。体育信息资源库构建,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整理、筛选、利用信息,为自己终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或借鉴资料。
(三)教科研资源
体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科研理论来指导;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推动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发展。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应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如,学生评价系统、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从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来看,教科研资源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课堂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论文、教案、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第二类是课余训练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学训练方法、训练心得体会等。
(四)地方体育特色资源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我校坐落于太湖南岸的溇港地区,这里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如,炒蚬子、丢铜板、大渔网、甩水片、滚铁环、抓柒、单脚踢石子等等。蚬壳、铁环、芦苇秆或是废旧的渔网,都可作为廉价的体育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旧渔网可以进行排球练习;蚬壳可以进行“跳房子”游戏;将铁环摆成各种图形,进行跳跃练习;将芦苇秆编成垫子可以进行技巧练习。教师还可以把体育教学与环境教学、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进行“家乡环保”“低碳生活”等活动,变废为宝:木板、草绳、可乐瓶、木桶……所有这些教学资源,我们都可以放入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库中,从而提高了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模式
体育教学资源库建好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广大师生服务呢?方法虽然很多,但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来完成。
一方面,把体育教学资源库建成专题网站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站留言、聊天室、微博等可使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体会,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资源库必将进一步彰显特色,闪耀更加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4]杨清珍.美国远程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
[5]李嘉岭.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2006,(2).
摘要:近年来,由于规模的迅速膨胀和经验的相对不足,致使现代远程教育问题林立、质量难保、社会信誉下降。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作为教育工作,只有敢于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认真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才会使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当前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目前社会上的需求、远程教育教学机构的实际,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Web2.0;混合式学习;混聚;学习系统设计;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21―05
一 问题提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应用进程之中。随着网络接入设备的普及、接入速度的提升,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越来越多地涉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特别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年轻一代,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PSP等内置联网功能的计算终端,并利用电子邮件、文字信息(手机短信或即时通讯)、在线聊天或诸如“魔兽世界”等虚拟世界进行人际交互。可以说,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体验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一代对数字生存的倚重及其在虚拟生活中投入的大量精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了很多有待挖掘的教育潜力。首先,越来越普及的联网终端提供了传输和展示交互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极佳渠道;其次,在适当的引导与自我管理之下,现有技术环境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除了以资源、技术等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之外,还能以时间管理、认知辅助等方式支持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最终使个人学习生态(Personal Learning Ecosystem)健康演进;第三,联网终端及其应用系统变革了人类社会的通讯方式与互动结构,学习者可以按任务、兴趣、人际等多种维度构建学习共同体并进行交互。ICT的这一特征,也与近十余年来关注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的学习观不谋而合,可以说ICT已经为新学习理论下开展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教学设计者如何利用新兴的ICT特别是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利用泛在数字生活资源的教育潜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变革,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提升学习效果,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研究课题。所谓Web2.0,主要是指自大约2003年兴起的,以RSS(Atom/Jason)、Tag、Ajax等技术为基础,以Blog、Wiki、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SNS)、社会书签等应用为载体,以用户创建内容、注重集体智慧积聚和用户体验等为特征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形态。当前,对Web2.0的关注早已不再是技术领域的专利,实际上它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经济、生活、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的运作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本身也应该是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理应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研究者对新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于Web2.0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占据了主要部分。部分学者探析了Web2.0的技术特征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建议Web2.0技术应纳入21世纪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1]:研究者认为Web2.0具有“可写”(Writable)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内容的创建,从而获得更深的学习体验[2];同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能引导深入的人际互动,构建多维的、高内聚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此外,Web2.0可以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生态(环境)[3]。基于Web2.0技术的教育实践也很普遍,研究者对Blog[4][5][6]、Wiki[7]、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8]等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尝试,以社会网络为例,仅在SNS站点Ning中,以“Education”为主题的在线共同体就已达到4995个[9]。国内研究者对Web2.0教育应用的研究也同样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同时包含“Web2.0”和“教育”、“教学”或“学习”关键词的记录在短短三、四年间已经达到235条,就研究内容上,既有对Web2.0教育应用理论分析与探讨[10][11][12],同时相关的实践也在各级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研究者除了将Blog、Wiki、社会书签等Web2.0应用作为开展英语、化学、文献检索[13][14][15]等课程的支持平台外,有的还将Web2.0应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进行课程化建设[16]。
可见,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价值已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由于Web2.0这一概念框架本身技术架构庞杂、应用形态多样、更新发展迅速等特点,加之相关研究也缺乏明晰的范式与研究方法加以借鉴,因此对于这一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对新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仍有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试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互联网络服务设计与开展混合式教学。本文介绍了以Google Sites(协作平台)为核心构建课程资源站点,并依赖Google Groups(讨论组)、微博客、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公共Web2.0应用规划和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方式与方法。
二 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规划与建设
1 课程概况
《人类学习与认知》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计3学分48学时,规划于本科第4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模块:1)学习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学习理论流派;2)影响学习绩效的个体认知心理与群体认知因素;3)当前ICT背景下进行学习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一方面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前期有关“学习理论”的系统梳理,同时也是对“技术支持学习”这一本专业重要研究领域的引领与指导。课程设计者希望借此促进学生搭建理论与技术的桥梁,提高个体和组织学习的效能,推进知识创新的组织方式、支持策略与激励机制应用,能以系统、整合的、生态观的方式开展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ICT支持下的人类学习活动。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规划
依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研究者规划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在课程站点设计上,研究者希望除基本的在线学习功能外,还为学生提供及时、多渠道的课程资源获取方式,以使学生能以即时通讯、Web、E-mail、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共同体交互,将学习融入学生日常数字生活,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生态。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规划,研究者于2008年12月提前对选修该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已有的技术基础以及对课程的期待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只停留于对一些名词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的了解,而对于理论的意义和整体脉络较为混乱;在技术方面,选修学生均自备电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约为18小时,每周平均使用即时通讯工具QQ与社交网站校内网(省略)超过8小时;同时学生对课程拟提供的多渠道、多维度的技术支持系统期待较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研究者采取了以下策略开展本门课程教学。
(1)在资源提供方式上,使用公共互联网,基于Google协作平台和讨论组、微博客(选用“饭否”、“嘀咕”)、社会网络(选用“校内网”)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信息。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法。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对各学习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最终拟定的学习活动规划如表1所示。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3)在教学组织与学习支持服务上,课程采用了本、硕互动的组织方式,由预修过本课程的4名硕士二年级研究生担任本课程的助教,通过面对面、电话及课程互联网平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同时鉴于研究者先行研究[17]中已验证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互相支持与自我服务方面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兼职管理员制度,吸纳部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与学习支持。
2、注册微博客并绑定即时通讯、跟踪课程内容更新微博客
2 2009年2―3月,18学时 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为学习理论家创建个人页面;
2、学生将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制作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3、学生小组间作品互评、展示与终评。
3 2009年4月,12学时 新兴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社会与情境取向的学习论、非正式学习等) 1、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生涯规划知识,完成个人大学四年生涯规划,集体策划一个面向新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项目;
2、对策划生涯教育项目的过程进行会话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集体协作的发生过程。
4 2009年4-5月,12学时 新兴学习技术与学习设计 1、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规划与管理个人网上活动生态;
2、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进行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5 2009年5月下旬,3学时 课程内容梳理与总结 无
3 课程站点的设计与集成
课程站点作为混合式学习中在线学习部分的起点,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的技术基础,是课程资源信息、师生和教辅人员交互的中枢。根据本课程规划的功能需求与应用流程,研究者最终选定Google Sites作为课程门户站点(sites.省略/site/coglearning/,图1),Sites可以创建页面(Pages)、列表(Lists)、公告牌(Announcements)、文件夹(File Cabinets)和面板(Dashboards)等5类Web对象,可以满足Web资源建设的主要功能;同时支持无限分级、文档附件、多人协作和版本管理等功能,便于开展基于Web的协作活动; Sites还可以Web部件的方式混聚与利用Google Docs等外部应用和资源。
依据课程内容、先行调研并辅以运行过程中的持续修正,课程站点最终模块包括课程简介、学习指南、最新公告、教学日历、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每周电子报、课程讨论区等9部分。
功能模块 功能说明 实现技术
课程简介(主页) 课程及师生基本信息、课程最新动态展示 Google Sites页面
学习指南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指南 Google Sites页面
最新公告 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以及资源信息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大纲 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及各章节学习目标 Google Sites页面
教学日历 提供教学进程安排及资源建设动态 Google Sites列表
课程资源 提供课程面授讲稿、学习活动规划,阶段学习成果展示等 Google Sites页面、文件夹。其中在线课件由Google Docs后嵌入(同时也以文档附件形式提供PDF版本下载)
课外阅读 提供各章节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Google Sites文件夹
每周电子报 由助教和学生兼职课程管理员收集并编辑的电子小报,用于展示学生每周心得、制品及推荐的优秀资源。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讨论组 兼有邮件列表与Web讨论区功能,提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 Google Groups邮件列表
其它资源 提供了微博客(饭否、嘀咕)和社交网站(校内网)的课程资源更新源 基于GMail、Google Groups、饭否、嘀咕等服务混聚而成
4 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
在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支持服务的作用尤为重要。本课程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主要依循三条思路,一是发挥学生者自我服务的意识与作用;二是注重学习群体的建设与学习氛围的营造;三是提供多源、泛在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
具体的讲,除了提供课程讨论组、教师及助教定期答疑等常规支持服务形式之外,本课程还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是征集部分学生承担学生兼职管理员,他们与研究生助教协同参与课程网站建设、讨论组释疑解惑等支持服务;此外,管理员还负责维护一份称为“每周电子报”的在线杂志,用于收集全体学生每周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经验、心得、作品以及分享的网络资源。采用这一方式的用意一是为了创建学习者共同体;二是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生成自主意识。此外,研究者组织优秀学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探讨并分享课程学习的经验,期望以模仿学习的方式,诱导其他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其次,从技术的角度整合公共互联网技术,规划与构建多源、立体的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出于引发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的偶发学习的考虑,研究者采用混聚方法设计实现了以微博客为中介,面向学生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和社交网站(暂时支持校内网)的信息推送机制。首先是课程站点的更新信息自动通知管理员,并由管理员审核后通过邮件转发在讨论组(groups.省略/group/coglearning),而讨论组的所有更新(包括师生创建的交流主题)均以RSS源的方式混聚自动更新课程微博客(省略/coglearning 或省略/coglearning),考虑到学生较多地使用社会网络,研究者同样利用微博客站点的插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至建于社交网站校内网的信息帐号(省略/profile.do?id=230650652 )。这样,学生只需要注册相关的微博客服务或社交网站并将课程的信息帐号加为好友,即可以及时地接收课程资源、师生交互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在将自己的微博客与即时通讯软件绑定后,还能在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中及时了解课程动态。另外,由于课程服务采用的Google讨论组具有邮件列表的功能,因此师生也可以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及时接收课程信息,并参与异步的讨论。本研究中课程信息资源的最终流程如图2所示。
三 应用效果及讨论
1 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者依据学生到课注册率、学习活动成果、课程作业、课程考试以及研究者编订的调查问卷,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的评价。
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到课注册情况较好,两个平行班的平均到课率分别达到93%和87%,当然由于研究设计上无法应用组间比较进行检验,这一数据无法证实与课程组织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就此数据大致可以判断,学生对课程的组织方式持有认同感和欢迎的态度。从课程学习活动成果、课程论文及期末成绩的分析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除了对课程内容体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之外,对于课程讲授的相关技术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技术的教育化应用意识也有所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外,研究者还采用自编订的问卷就这一课程组织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学习态度与学习意识改变等方面影响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评价。首先,研究者采用德尔斐法(Delphi method)分两轮向领域专家征求意见,同时结合对目的抽样样本进行的深度访谈,最终编制成一份包括课外学习情况、课程内容掌握、技能掌握、技术教育应用设计与应用能力等四个维度共25题的自编问卷,经试测并修正后对87名修读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94.3%;问卷信效度分析Cronbach α=0.775、KMO=0.685)。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基于协作平台的,师生协作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基于微博客与即时通讯等方式提供及时课程更新信息通知、学生兼职管理员制度等课程组织形式具有较高认同度;另外,借助多源信息通知的技术机制来引发非正式学习的设计也获得明显效果,学生借由这一方式引发的课外自主学习达到4.3次/周和3.1小时/周之多,而学生在同时期修读的同类其它课程上,每周的自主学习活动则为1.7次和1.2小时,效果较为明显。用于调查学生对课程组织方式的Likirt 5点量表(1=完全不认同 5=非常认同),显示学生对这一课程组织方式的总体接受程度较高,如表3所示。
此外,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一课程组织方式调动了其对课程学习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有助于其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对选修学生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1=完全没有效果、5=非常有效果)结果也显示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课程内容体系把握、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选择、设计与规划技术支持的意识与方法等方面有较佳的效果,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学生在知识、技能与应用意识等方面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的预定目标。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这种新课程设计与组织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该研究对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2 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1)要使这一较多融合了非正式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具有实效,首先前提是学习者发挥主体意识,意识到学习是自身成长的自觉诉求。但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却缺乏这种对个人意义的追求,只是将课程学习视为任务,处于被动化。这影响了学生对课程设计思想的理解,并限制课程学习效果的拓展和深化。
(2)在设计本课程之初,研究者试图发挥多样的计算技术来帮助学习者学习,但在应用中发现学生对于相关的技术背景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之课程前半期在技术支持上的不足,限制了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力度,直至课程后半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并建立以兼职管理员制度为核心的同伴互助机制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不是专门为教育而设计的,而课程是有着严密组织与逻辑结构的教育项目,当将其放置在公共互联网上时出现了诸多限制,特别是在任务分发与作品统一回收、多系统之间同步学习内容等方面也偶有捉襟见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