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01:3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中文是一门十分传统的科学,是用来了解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学科,传统的中文专业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不足日益凸显,其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培养计划与社会实际有较大程度的脱离。中文专业的创新实践体系是当今培养中文人才应用能力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的讨论意义重大。
一、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中文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等专业人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基本能力的养成,如果没有基本能力做基础,学生的研、教、综等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构建中文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力度。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感知机会及创新的时机,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二、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创新实践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合乎培养计划要求,有机配合整个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合乎整个培养计划的需要。一是要依据整个培养计划的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实践教学;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配合、熟练、深化和提高,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应用甚至提高的有效途径。
2.创新实践环节设置的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含于在培养计划的内涵和外延之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为培养计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适应了社会需要; 二是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的开设、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符合了教育教学规律。所以,任何超出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都不应列入体系之内。
3.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的便宜性原则
便宜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项目能够在主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较为易于实施。实际上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一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教师队伍; 二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场所或场地; 三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 四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规章制度。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安全、有序、低支出、好效果,易于开展,适合开展。
三、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监控
学校层面由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监控,教学督导办公室负责具体监控的执行。院系层面由院系“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 一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落实;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实习内容评价、实践实习过程评价、实践实习结果评价; 三是评价的形式有座谈会,包括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实践实习地点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价、管理人员评价、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价。
四、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在高校的中文专业当中,中文也摆脱了我们为了考试而给出一个答案区域的限制。在高校中,老师则要创新性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跳出以前中学时候的思维束缚,这样也能够真正的了解和学习到中文的精髓。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禁锢大胆质疑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重物素养及领悟力。
2.加强学生思想的交流
学生所置身其中的学校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在文学当中,文学不但具有其文学价值,也是一个时期特定的产物,具有一个时期象征性的作用,不同的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我们以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发现或重视它,而这些潜藏着的价值对于我们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谐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剖新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下,同时创新性的中文教育对于学生去发掘这样一种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3.参与社会实践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那些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善于独立思考而又能较好地应对挑战的创新性人才受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欢迎。对于这类学生而言,他们有充足的社会实践经验,有面对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对于这类学生,找工作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现阶段有一部分高校建立在与市区较远的郊区里面,又或者是我们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多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较少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消息闭塞,经验较少,如此学生长期与社会相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可以早一点的接触和了解社会,能够避免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时的迷茫不知所措和对社会上的黑暗一面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早一点了解社会,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求职意向,避免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最后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在校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在社会式的开放大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的习惯。
作者:张春城 李敏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师范院校人文类专业建设师范院校实行国家分配制度,职业性质清楚,培养目标明确,它们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小学文科教师,有的重点师范院校的人文学科列入国家文科基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文学科人才为目的。在人文学科的具体发展策略上,既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特别强调与师范性相关联的人文技能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四)财经类院校人文类专业建设财经类院校属于专业性大学。我们对全国30所财经类院校进行了调查,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学科群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按二级学科设置学院开设相应专业,如湖南商学院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等2个本科专业,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设有广告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重庆工商大学设置设计艺术学院和影视动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摄影、动画七个专业及方向;影视动画学院开设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按两个或三个二级学科设置一个综合性的学院开设专业。如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和展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数字技术、数字娱乐、数字管理等七个本科专业方向,专业涉及新闻传播和艺术设计两个二级学科。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开设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等4个本科专业。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哲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专业,专业涉及汉语言学、哲学、新闻传播和管理学四个二级学科。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现有广告学、新闻学和艺术设计三个本科专业等。
制约财经类院校人文类专业建设的因素
(一)生源结构的制约人文类专业的生源与财经类专业相比,困难很多。财经专业门庭若市,而人文类专业门可罗雀。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学院已在省内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社会对学会计、金融等专业的学生非常青睐,考生报考会计、金融等优势专业的较多,报考录取竞争非常激烈。而像新闻等专业报考学生较少,往往要通过调剂解决,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受影响。从长远看,人文学科相关专业的生源问题不容乐观。(二)师资队伍的制约由于历史的原因,财经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在经济、管理等学科上具有优势,而人文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过去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对人文类学科都不很重视,有的是新建的,师资缺口很大,尽管有的高校加大了自己培养和校外引进的工作力度,但师资与财经学科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专业发展必然受到制约。(三)学生就业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财经类院校人文学科学生相对其他学科更难就业。如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社会的需求较低,学生就业的定位模糊。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择业期间,热门专业学生可能在工作岗位上多中选优,而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则是非常苦恼,甚至更加抱怨自己四年来所学的专业。
财经类院校人文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财经院校人文类专业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坚持继承创新、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开创新途径和新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文类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一)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财经类院校人文类专业建设必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建设。如吉林省财经院校的人文类专业建设必须以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如吉林省提出要着力抓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动漫、影视、出版、艺术品经营业等行业,促进向文化大省迈进。据了解,长春市共有创意企业2533户,2010年创意产业产值年增20%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缺口超过5万人。另外,还计划建设动漫博物馆、建设大学生创意策划基地。我们认为人文类专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目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围绕财经特色办学大学的学科基础和优势,往往都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其中专业特色是关键。因此,财经类院校必须坚持“以财经为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集中精力建设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形成特色和品牌。人文学科必须围绕财经特色做文章,要依托学院财经学科优势,增加经济、管理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如创办财经新闻、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三)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学科群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的学科集合。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群内相关专业的相互交融,专业相互借鉴,相互撞击出创新的火花,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产生科研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二是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专业间的阻隔,容易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条件。如广告学、广告设计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融合的学科群的建立,可以形成学科互惠互补,如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会形成交叉,专业教师可以共享,学术研究上形成新的组合,促进学科科研的同时增强了专业实力。(四)强化应用技术能力培养财经类院校大多数是应用型本科,在人文学科建设上要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以动画、艺术设计和广告学等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上都开设语言传播类和美术设计类课程,开设大量计算机、现代传播技术类课程,各个专业都开设语言文学类专业基础课。我们认为这些专业互相补充,互相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布局合理,形成强大的学科聚集优势,同时各专业开设现代传媒、计算机等应用技术课程,为形成学科特色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各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五)加强社会合作办学财经类院校人文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对接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融合。如吉林工商学院动画专业与吉林省知合动画集团创新“1+2”专科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厂式”、“订单式”办学,集团安置全部合格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与吉林省知合动画集团合作筹建吉林省第一家动漫研究机构——吉林工商学院影视动漫艺术研究院,集团赞助建立研究院基金,保证研究工作开展;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参与集团动画及游戏项目开发,合作开展动漫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研究,定期举办动漫产业论坛,为集团发展提供行业信息和决策依据;按计划培训学院专业课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六)建设人文学科实验室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系统思想和现代策划方法,依据人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参观、演示、实际操作模拟、设计、创新、网上、多媒体等实验,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设计开发实验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网上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创新设计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力。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写作指导注意事项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本专科打印要求见相关部分。具体打印装订参见《滨州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手册》相关部分,同时结合省电大新修订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材料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要电子版,档案袋里面,本科一般装5样材料,专科一般装4样材料,材料装入档案袋后,要在档案袋上注明内容。今后所有打印材料的封面一律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字样改为“开放教育”字样。要求学员认真参阅《滨州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
关键词:电大 成人高职 实践教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势在必行,但就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而言,基本上还在沿用普教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青海电大试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来,一直把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项工作。因此,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那么,如何提高成人高校高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青海电大目前开设音乐、舞蹈、机电、化工、藏药学、药学等12个成人高职专业,在校生1100多人。多年来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忽略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忽略了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由于成人高校高职专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成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因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最终达成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为了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即要求课程设置的配套组合关系要优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许多成人高校课程设置是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占支配地位,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是为验证理论服务的,这与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很难办出成人高职特色。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类。一类是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等;一类是专业理论课,既包括各门专业课本身,又包括直接、间接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三是实践课,既包括教学性实践,也包括生产性实践。在这里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实践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按综合课程论的思想设置课程。在课程设计时,应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某些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制订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即通过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在能力上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就明确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真正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成人高职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保证。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对两类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课时的数量要视具体职业而定,对于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职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5∶5,对能力形成相对比较简单的职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4∶6。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的功能有三:验证、综合和探索。与此相对应,实验教学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人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验主要不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而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的。因此,要加强技能性、工艺性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实验教学尽管很重要,但有些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轻视实验教学,不愿意动手操作。为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的要求,仿效法律工作立案办案的方法,把教学内容编列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行决策,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它是从实际出发又服务于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时有强烈的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能力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应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同时还应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研究讨论,让学生通过思索,自己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更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还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案例的编写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要注意围绕教学目的,精心提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重视实习工作。对于成人高校高职专业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对各类实习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认真编制实纲和教学计划。带队实习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试,评定成绩。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不同,毕业实习是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因而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毕业实习是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要符合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实习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请有关行业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辅助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题通过实践搜集所需资料,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明确的实习要求、具体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丁学晶主编.《职业技术教育》.[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出版社,2000.
1.教学方式单一,为以“教”取代“学”的全包制教学形式
同其他许多课程的教学一样,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开始到结束都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由于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
2.考核方式单一,为以“理论成绩”取代“实践成就”的理论考核方式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式,仍没有跳出“复述型考核”的窠臼;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述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再者,由于要照顾考试内容,加之课时有限,教师讲课只能囿于教材内容,不能太拓展开来分析问题,各高校的教务部门对于答案的要求均是标准答案,标上具体分值,就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市场经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单一,为以“国外案例”取代“国内案例”的案例应用形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用案例讲授。目前,许多高校在初级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中国学生学完了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怎么运行的,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范例,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美国的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完整的教学体系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界定,本科低年级、本科高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相应选用或组织编写教材,还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及科学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步骤。西方经济理论知识正式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是在改革开放后,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推进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一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学科,相比之下我国高校20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时间确实太短。所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我国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构建
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隶属10个学科门类。其中,英语、生物科学、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商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学、美术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体育教育、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应用化学、英语、制药工程等17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要从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创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出不同教学体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创新思路
(一)理论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经济学知识素养
理论教学的创新主要从配备专业教师、选择合适教材、采用先进教法、进行有效考核等四个方面入手。齐齐哈尔大学专业较多,按照学科隶属可以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
目前,全校没有开设西方经济学选修课,究其原因,是西方经济学教师数量少,只能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授课任务。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对于经管类学生至关重要,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应学习西方经济学,以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学校应该把西方经济学设为一个校级教研部,像大学英语教研部那样,分为基础教研部和专业教研部。基础经济学教研部负责全校理工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专业经济学教研部负责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使全校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经济学素养。
(二)发挥双语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学术交流和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从提高师资外语水平、科学合理选用教材、创设双语教学氛围、教会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思考如何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兴趣,引导思维、培养能力。在网上或者杂志上选取与课程相关的外文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取,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其目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来,对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外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双语教学课堂应创建双语教学氛围的内在环境。在课堂上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多提些问题,鼓励学生用外语来回答,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帮助学生用外语来表达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在双语课堂上,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宽容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齐齐哈尔大学目前开设双语教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开设效果较好,应该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英语专业开设双语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发挥其英语优势,带着兴趣阅读国外经济学著作,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成为衡量高校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高校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式、相互衔接、科学的体系。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除了计算机模拟实践、情景模拟、论文写作等校内实践课程外,还要有实地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实践和参与企业经营等校外实践课程。另外,在各高校举办各类培训、实习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齐齐哈尔大学学生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创业实践、企业经营策划、毕业论文等课程。对于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多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定期面向社会开放西方经济学课堂
关键词: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李勇齐(1974-),男,瑶族,广西富川人,广西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广西 南宁 530022)陈有禄(1965-),男,广西来宾人,广西工学院财经学院,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01-02
一、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各方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学校应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和用人机构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如旧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旧的用人观念等。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致。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众多高校办学定位过高、办学目标趋同。高职高专热心于“专升本”,升了本就要办成多科性大学,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认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则“低人一等”。
二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高校尚未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进退机制,出现结构性人才供给过剩,导致结构性就业困难。从表面上看,学校招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但实质上更要考虑原设专业的师资、设备等资源,要停办一个专业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例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8个专业是2007~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即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专业。这与我国所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布点数排在前10位的大部分专业是相同的,而同时这些专业大部分也是目前报考火热、招生数量多的专业。
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后形成的模式,按二级或三级学科制订教学计划,因此,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即高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四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高校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核方式也主要采用闭卷的一张试卷纸定成绩为主,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机构对人才的需要。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的人能达到服务业起点职位要求的能力水平。
五是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设备、师资、实践教学场所等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往往被弱化,致使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不强。麦肯锡公司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而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中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应悖论。
因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机理分析
1.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在国家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是由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决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经济社会的人才市场形成互动,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应该与社会人才结构大体相当;另一方面,劳动市场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需求结构及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更新必须与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来体现。在这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根本的职能。高等学校通过培养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就业,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高等学校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社会咨询服务等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然而,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率和就业质量上。应该说,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的根本职能。高等学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服务经济社会是有限的,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经济社会才是根本。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通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3.社会需求和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社会需求是客观决定的,而个人需求是主观决定的,社会需求和两个人需求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高等教育究竟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还是满足个人需求为主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但是,无论是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满足个人需求都应该通过就业来实现。可以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为此,高等学校就必须了解用人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学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综上所述,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相当长历史阶段的理性选择。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1.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这就需要把就业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由于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出来,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归根结底要靠毕业生就业、创业及就业质量来体现和扩大。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等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校只有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就业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才能增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每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的比例不到10%,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以直接就业为目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才能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完善我国因教育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缺陷。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校提供学术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其提供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地,教育部直属或有关部委所属大学的百余所学术型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职业型高校是高职高专,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主。尤其,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应切实转变传统学术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观,可以将培养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2.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促进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在制订相关本科教育政策时强调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引导各高等学校明晰自身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安于定位,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成为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的高校。各高校都应该力争在各自的层次和类型中成为一流高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另一方面,要深化高校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在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高校还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不少高校缺乏改革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科专业设置立足于自身的办学条件,而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应给予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使高等学校的办学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3.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适时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既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也要考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地调整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这也是学校服务定位的重要体现。自扩招以来,因为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比较好,传统专业的扩招比较明显,但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专业上,尤其是一些新兴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高校依据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增设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立科学的专业进退机制,适时地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新专业建设既适合需求又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
4.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大学生数量庞大,但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像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么突出,这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高校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合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即以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模式对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作用非常显著,而对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不适应。因此,高等学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在保持其学术传统的同时,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综合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5.产学研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密切学校及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产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校企双赢;三是毕业与就业有机结合,将学生就业的愿望与用人机构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相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机构就业的岗前培训相结合;四是订单式培养,即结合用人机构人才需求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用人机构的人才规格分流培养。
总之,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高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聘用高水平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场所、拓展就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校的人才培养流动,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还将要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还将要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会长期存在。要解决好这个矛盾,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使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体现高等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79.
[2]李霞.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教育结构 改革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32-33.
[3]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8-60.
[4]李志仁.以就业为导向:高等学校办学的新思路[EB/OL].省略.
[5]赵彩瑞.高等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