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1:0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机械制图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医工类人才的专业日益迫切,医学专业性大学开始开设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图;以帮助传统医工类专业的学生们拓展知识面,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满足医疗相关公司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医疗机构中设备医工部门专业管理、医院放射专业科室等工作的岗位需求。课程开设面向医科大学医工类的大一新生,授课对象为一般为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与假肢矫形工程等医工专业的大一新生,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医工类专业学生建立机械科学的大体框架、奠定学生了解机械科学的知识基础。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程图学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一[1~3],在一般的工科院校里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培养学生识读一般机械图样,绘制简单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基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4~7]。与理工科大学工程类课程设置不同,机械制图课程在医科大学医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是考查课;有的医科大学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者与后续课程衔接连贯性不强。而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发现:医工类大一新生进入医科院校,相对缺乏综合类大学或者理工科大学所擅长的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加之学生们对于工程类课程较医学类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要差很多,这些都阻碍教学顺利的开展。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特点,促进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分析解决阻碍教学开展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从而尝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1教学方法
由于缺乏工科学习兴趣与氛围,医工类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课堂任务不仅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帮助学生建立投影制图思维,增加随堂训练量,及时固化教学成果。采用随堂训练,及时根据学生随堂训练的完成情况,适当调整随堂教学的深度与进度。
教学过程中,一般课堂上以教师的声音为主导,但是要注意多观察学生的"声音",尤其重要章节的课程传授过程中为了保证老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效率,以观察学生们听课的反应、点名提问、集体思考提问等方式为手段,提高效率。
讲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学生上课只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医科院校里的医工生自身学习医学课程的意愿更强烈,相对学习理工科课程意愿不强烈,甚至学生因为课程连贯性不强或者较为艰涩难懂等原因充斥着厌学的情绪。这些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保守性的基础。
2课堂教学
2.1 课堂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提供了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和平台。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①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②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③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8]。
通过三种方式的课堂交流来辅助教学过程开展。言语交流主要用来传授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传授,身体语言的应用用来辅助言语交流授课,情感交流主要体现有以下四点:①建立初步情感交流的基础;将班级名单上的名字提前熟悉,学生名单中的生僻字事先查好标记,以方便下一步课堂点名熟悉同学的过程中,给同学们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②通过课堂点名来熟悉同学,确保名字与人能够一对一对应上。为了尽量减少占用课堂时间,提前浏览照片熟悉同学,尽快记住每个学生;还可以利用随堂提问等课堂交流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记忆;③通过课堂交流,尤其是前几次课程开展的过程,掌握学生的体态声音等具体特征,此时已经做到见到人就反应出名字,或者听见声音判断出学生是谁了;④通过课堂与校园的交流机会,已经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大致轮廓",包括物理特征与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在自主创造或者偶然情况下交流发生的场合,充分利用自己对学生性格特质的掌握,创造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教师本人并没有优秀的记忆与识别能力,为了这些情感交流的发生,教师本人利用课余闲暇刻意训练自己。
尤其,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等讲授环节、知识积累与深度层面、教学经验积累等等,相较名师与老教师等都存在差距,在言语交流与身体语言环节努力提高自己之余,尽可能利用自己年轻有股子热情冲劲的特质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但是,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能主观主义地把教学交往作为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达到教与学统一的尺度或价值取向[9,10]。
2.2 课堂控制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医科大学课堂上,教师对非医学课程的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
"点名"是常用的技术,一般有两个作用,①出勤考核,②强令学生回答问题。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了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一方面尊重大学生作为成人的自尊与自由,一方面尽量提高教学素养与授课艺术[11,12],吸引学生们来听课。
虽然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但是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状态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
2.3课堂艺术 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象课堂上教授们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大师哲人对话;畅想天马行空很美好,现实的大学课堂青年教师很难很快成为学生们梦想标准下的大师。
在教学组织、授课语言、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以及肢体语言等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上,一方面积极向名师教授学习,一方面建立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具体采取的小措施有:①主体沿用老教师留下的教学组织结构、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教学组织环节;②学习部分大学生们流行的网络语言,在授课中适时使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授课语言的吸引力;③思考与凝练并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板书中进行体现;④观摩名师与老教师的授课过程,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学方法的效果反馈
通过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来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解决阻碍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来反馈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与可行。
3.1分组课程设计训练 通过学生进行分组考勤,达到以下两个目的:①节省考勤的时间;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分组的原则是打破专业与男女生性别限制,自愿结合成为小组,将66名学生分为7组。最后分组情况为,每个小组里都有不同专业的成员,男女按照比例平均分配到6个组中,再由成员们自由选出组长1名。
课程设计训练的题目为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理论与实验上遇到的器械与工具,准确测量与在计算机绘图软件下绘制其零件图与装配图。评价标准为对照实物,根据国家标准与绘制理论知识,给出学生们相应的分数[13,14]。
图1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39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2是假肢矫形工程专业27名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完成绘图作业的成绩统计。图1中生工专业的学生成绩在6~8分内分布:8分5名,7.5分7名,7分11名,6.5分10名,6分以上6.5分一下学生5名。图2中假肢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为:不及格1名,6分以上6.5以下2名,6.5分8名,7分7名,7.5分4名,8分2名,8分以上1名(最高分)。
结果表明,学生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训练过程中,绘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力提高较多,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图2的成绩分布较为集中,图1的成绩分布较为离散,这与实际情况吻合,图2所示班级凝聚力稍强于图1所示班级,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合理。
3.2 期中期末考核 为了进一步观察学生们学习的情况,结合大纲要求开展期中测试考核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层次,以调整以后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学广度、授课深度以及考试难度[15,16]。
期中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见图3与图4,图3中蓝色折线表示生工专业39名学生的期中测试成绩,有3名学生不及格,大部分学生成绩围绕在80分上下。图4中蓝色折线表示假肢专业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有5名学生不及格,学生成绩分布在70?郯80分之间。
根据期中测试成绩结果调整授课节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调整授课深度,在严格遵守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书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期末考试题目的难度,适当拓展教学广度,加强授课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期中考试成绩理想很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验证教学方法可行。
5结论
为了提高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切合机械制图课程特点与授课教师自身素养结合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医工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阻碍学习意愿等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组课程设计训练课程与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手段验证教学方法合理与可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构架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
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深入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师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
6致谢
本研究依托北京市自然基金(No.7132029)的资助。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同事张海燕、闫松华、宋红芳、吴宝平、王辉、张昆亚老师的支持与帮助,研究的开展同时得益于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处的老师们的优秀工作:感谢各位老师。衷心感谢与研究者一起开展研究的2012级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田凌,冯涓,刘朝儒,主编.机械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杨小庆.工程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齐玉来等编.机械制图(非机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杨惠英,王玉坤,编著.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16-17.
[9]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4):4-9.
[10]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6.
[11]李雪英,陈静,李振宇.机械制图与微机绘图课程兴趣教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下,第24期:114-115.
[12]林胜.高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0中, 第29:142-143.
[13]唐晓初.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制图体系研究实践[J].图学学报.2012.l0,v33(5): 137-140.
[14]续 丹."3D 机械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图学学报.2012.l2,v33(6):124-129,97.
关键词:机械制图 Auto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中包含了许多的软件,例如AutoCAD,UG等等,其中的AutoCAD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AutoCAD的绘图工具丰富多样,方便快捷,形象生动,绘图效率是手工的十至二十倍,极大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AutoCAD技术是现代化制图的需要,是机械设计及制图的一场革命。《机械制图》和《AutoCAD》这两门课程是理工类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是日后从事技术工作的重要语言工具。
一、传统制图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
传统的制图教学模式通常是以静态的挂图和幻灯片,陈旧、不易携带的模型教具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弊端。模型受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任意变化,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在制作模型又很困难时,教师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其轴测图,这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讲课时间,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而且,挂图、幻灯片、模型只能反映结果,不能表达过程的形成与变化,在结果给出之前,教师必须用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来描述。即便如此,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制图》 与《AutoCAD》同步教学的优越性
1、关于《机械制图》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
《机械制图》授课时以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搭建完整的课程设计思路,充分体现本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标准运用与绘图技能”的学习讲述了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与技术制图”的一般规定,是本课程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之初就树立起标准化的观念,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和技巧,养成严谨、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其中平面图形的画法可以略讲;“基础制图”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程的基础,又是本课程的重点,包括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视图、轴测投影图等。“机械制图”则是本课程的核心和重点,其内容有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这部分内容是前面知识的总结和综合,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的画法、标注和适用场合;掌握零件图、装配图的内容和作用,零件图、装配图视图的表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明确两者间的主要区别与联系,具备阅读和绘制中等以上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初步掌握零部件测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对制图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关于《AutoCAD》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
在已掌握的《机械制图》知识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工作界面、菜单栏、标题栏以及坐标系和绘图环境等;“绘图的基本方法”是《AutoCAD》的重点,其内容包括简单图形的绘制、编辑方法、编辑技巧、视窗的显示、块、属性的使用,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AutoCAD中各种工具的使用,知道这些工具怎么用,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教学时可以先介绍各种命令的使用方法,再结合绘制简单的例图加强印象,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建文字和尺寸标注、三维视图,文字和尺寸标注也是机械图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维视图可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利用三维视图可以检验三视图是否正确和完整;最后综合应用举例,让学生在已有的AutoCAD绘图基础上,用计算机绘制完整的机械图样,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能够清晰明了表达机件结构和形状大小的一组图形、技术要求、标题栏和正确完整的尺寸标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真正掌握“AutoCAD”绘图方法,达到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机械制图》与《AutoCAD》的有机融合
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中,应该以制图理论为主,以AutoCAD为绘图工具,辅助教学机械制图,使这两门课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有效的融合。由于大部分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在缺乏模型的情况下,头脑中很难够构思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和各部分相互的连接关系,很难画出正确的平面三视图。传统的教学中常常用捏橡皮泥或做轴测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但这种制作方法只对一些简单形体有效果,而对于复杂形体的制作和绘制就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形体根本制作不出来。现在,我们采用AutoCAD制造三维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管形体有多复杂,数量有多少,都能方便、迅速地进行制作,并将空间模型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对于制作后的这些形体,可以对局部或整体进行自由缩放,使学生看清重点部分或细小结构的形状;还可以通过自由旋转实体,看清楚形体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上表面的连接关系,达到人工作图和实物模型均达不到的视觉效果,形象直观,提高了教学效率。
“机械制图”和“AutoCAD”既有独立成科单独讲述的必要,又能够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互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先进技术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技能型熟练工种人才,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华生.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机械制图 《AutoCAD》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H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机械制图》课程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着理解和思维想象方面的差距,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学生在校实习内容和实际生产需求存在一定的出入。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绝对不是几门相关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导入时,我们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向学生强调,对一个即将从事机械行业生产制造的从业者来说,不掌握这门技术语言,将无法胜任工作。
一、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整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知识体系,要符合“必须、够用”的原则。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对《机械制图》和《AutoCAD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整合是以机械制图为主,CAD是绘制机械图样的工具,将计算机绘图学习与图样画法整合一起,其整合点是绘制正确、标准的图样。在课程改革中,以图样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穿插教学,以图样出发,实现学生掌握有用、必要的知识。对点线面的投影理论、组合体三视图的内容进行简化,重点培养学生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看图和画图的能力。《机械制图》主要培养学生画图和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而《AutoCAD》脱离制图知识,强调命令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绘制较熟练,不能很好的表达机械图样。为全面提高学生读图与计算机绘图的能力,采用了机械图样进行介绍命令,并要求所有的计算机绘图图样必须经过传统的手工绘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根据课程的要求,《机械制图》的总学时为144学时,《AutoCAD》的总学时为72学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通过二维的平面图――零件图(或装配图)想象出来三维的空间物体――实际零件(装配体),只有掌握这种技能,才能顺利完成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的工作。所以,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机械制图的核心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在展示二维向三维和平面向实物的转换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大信息量,是很好的教学的辅助工具。课件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例如在看组合体视图时,多媒体可以通过颜色的闪烁,来表达具有对应关系的点、线、面,还可以表达它们所在立体表面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较好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采用直观的实物进行教学
理解知识的最初阶段是获得感性知识,它是理性知识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讲线、面的投影分析时,黑板、地面和右边的墙壁恰好组成三面投影体系,把圆规当作直线,三角板当作平面,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线面的投影特性,由于具有形象具体的三面投影体系直线、平面,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获得了真实而亲切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又是模型、又是挂图,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练习的过程很少。可将讨论法、阅读法、演示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执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对文中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然后进一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也就乐于主动去探索。
4、实践练习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布置课程绘图作业,做到绘图训练不断线,从而巩固学生在制图课中多学到得知识,提高学生读图和绘图的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图样用橡皮泥或者泡沫塑料自做模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方法不能一直贯串整个教学过程,避免学生对模型的依赖。
在授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想象能力。
二、结束语
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课外作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上升为能力。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气象和管理等领域高水平、高要求的情况下,不能用单一传统的模式,因此对学生绘图、识图、读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手工图版”绘图上,因此制图掌握得好与否也关系到AutoCAD的绘图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与《AutoCAD》并不能混合教授,这两门课程应独立教学,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传统的手工制图技术相比,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制图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绘图是利用计算机及绘图软件,进行图样绘制、编辑、输出级图库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计算机绘图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创新迅速、绘图精确等特点。所以在高校机械类专业中,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必将成为就业的一块“敲门砖”。
参考文献:
[1]钱可强主编.《机械制图》【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8-02
计算机技术及三维绘图软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机械制图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如何使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呢?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评价指标,为了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师生交流的最大阵地,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学的效益要在课堂体现,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用好教材,精选教学内容,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制订和实施,使课堂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主动学习,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负有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责任,关注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用正义、诚实去影响学生,为学生做表率。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工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术基础课,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无可替代的,其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反思
机械制造业通过融合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制造时代,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技能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机械制造行业均采用三、二、三的制造模式,即产品的设计过程全部采用三维建模、三维仿真、三维动力学分析,制造样机时才开始采用二维工程图,而制造出的产品是三维实体。这就要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绘制和阅读二维工程图外,还需要掌握三维建模技术。笔者所在学院的机械制图课程是在一年级开设的,学生主要学维工程图和《AutoCAD辅助绘图》,《三维实体建模》课程在三年级才开设。学生在一年级学维工程图时,由于二维工程图不形象,学生学起来很抽象,那么能否将三维实体建模课程与工程制图课程合并起来进行开课,使学生将自己建立的三维实体,通过投影获得二维工程图,从而弱化二维工程图的抽象。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效果上是否会更好?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能否与行业发展同步?这些问题值得反思和实践,实践后也有待评价。
(二)学时分配
笔者所在学院的机械制图课程经历了多次教改,学时从最初的一学年130学时分别减少到110学时和90学时。在90学时实施了8年之后,因机制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绘图和读图方面质量下滑严重,又再次将学时改到130学时,这些增加的学时主要是用在学生实践环节,即加大了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图和读图的训练,尤其对各种零件的表达方案和技术标注进行了强化训练,注重零件的细节表达和如何查表获取数据,加强了学生对零件的工艺结构的理解和绘图表达。对于装配图,主要是加强了拆画零件图的读图、绘图和技术标注的能力训练,通过大量训练,提高了学生对多种零件及部件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内容,更要考虑如何促学?只有学生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上,师生面对面,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
讲授机械制图课程,笔者目前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把问题教学法授课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的提问法,提出的问题,学生稍微动脑就能回答,然后再提下一问题,启发式引导师生互动,互相讨论,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启发,设置一个障碍来启发,抑或故意画错一条线来启发或引起注意,等等,在这些细节上教师如果考虑得细致,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教学效果才会好。当然,教学内容分步实施的相关问题必须在课前事先完成,而且这些问题要尽量能起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思路的作用。培养工科学生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并始终把这一过程贯穿在整个制图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手段
2012年之前,新疆农业大学机械制图课程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均要求板书授课,要求将教师的绘图过程和分析过程一步一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的授课效果确实好,但这要求教师的基本功要非常过硬,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如果画图的时间太长,相应提供的知识信息量就会减少。如果课堂授课都用多媒体课件,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课件翻页后,学生思维就易容中断。因而,笔者认为,应采用折中的方式,教学内容一部分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一部分用黑板绘图授课,二者结合。如概念性和展示性的内容多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而需要分析和拓展空间思维的内容则采用黑板板书,教师一边绘图,一边分析讲解,使学生有节奏地跟上。同时,板书的内容长时间留在黑板上,可以为学生回味留下空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循序渐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也是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多媒体课件一翻页,学生就无法回味与思考了。辅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图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节约教师的绘图时间,使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知识信息量。二者结合,各取其利,教学效益应该超过只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仅板书授课的效果。
制图作业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必备实践环节,针对制图作业,笔者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笔者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作业从做一次错到又一次订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如何监督学生的作业呢?每次课前教师应严格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公布标准答案,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试方式
以往,在教学中,笔者总想把尽可能多的内容都教给学生,每次课堂的内容都满满的。现在,笔者把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学完一模块之后,就进行阶段性的测试,提前通知学生,考试成绩记入总评成绩。阶段性的测试有利于引导学生复习、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为下一模块的学习打好基础,避免了只用期末一次试卷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同时在重要知识点上还进行了深化内容的测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第二学期的机械制图内容以前也是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老师虽然轻松,但对学生来讲,效果相当差。现在,笔者主要采用大作业加答辩方式,针对每一位学生所绘制的大图,随意提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每位学生都绘制了十几张图,每个学生都给三次机会,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所提问题还是主要围绕表达方案、技术标注、工艺结构等,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相当好,但教师的工作量太大,就结果而言,有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了。
讲授机械制图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多反思、多实践、多总结,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软件制作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媒体课件,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使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达到有效教学高效最终目标。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感悟,以期与同行商榷。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长德,李孟仁.新技术形势下的机械磊课程教学研探[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交流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0-52.
[2] 杨文通.工程图学课程中机械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交流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0-110.
[3] 赵耀虹,翟海光.制图课教学应注重能力的培养[J].军工高教研究,2004,(1):18-20.
关键词 工程制图 教学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26-4;G71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绘图、读图及计算机绘图方法为主要目标,是后续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等重要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黑板手工绘图、电子挂图、多媒体PPT以及实物模型等手段进行教学,偏重对学生尺规绘图与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手工绘图技巧得到很大提高;相反,适应现代机械设计类工作岗位要求的CAD绘图技术以及3D绘图技术却相当薄弱,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1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机械行业对设计人员3D绘图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现行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仍然以尺规作图为主,即便有部分高校开设3D绘图技术课程,也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课程只涉及绘图技巧,缺少工程制图理论知识支撑,且与后续课程设计内容无衔接,课程结束后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应用,学生毕业后,依然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岗位。目前,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内容多
工程制图课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课程内容包含机械制图标准、平面及立体结构绘图方法、标准件绘制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所有课程内容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差的现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使其掌握主要内容。
1.2教学方式单调
工程制图课主要采用黑板绘图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部分内容会用到教学模型进行演示,以增强学生的感知。由于教具模型种类及更新速度的限制,教师授课内容只能依托旧的教学案例,当插入新案例时,只能通过图片或视频文件向学生展示,无法直观展示其内部结构,影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3缺少互动,课堂沉闷
工程制图课程是实践性很强,且学习较困难的一门课程,现有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黑板上画图,结合挂图和实物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课程讲解进度慢,挂图与模型基本都是老旧模型,不具现代机械的代表性。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差,且该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致课堂沉闷,缺少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差。
2改革措施
2.1精简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适当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是可行的。基础知识部分:保留正投影原理与点、线、面投影相关知识,重点讲解线面分析法与形体分析法,其他部分可以少讲或者删除;视图部分:重点讲解剖视图与标准件的画法,其他部分可以少讲;绘图软件部分:引入现代工程零件,从简入繁,从两维CAD绘图到三维Solidworks绘图,软件绘图原理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练习上。
2.2引入多种教学方式
结合高职学生理解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正投影原理、点线面投影以及形体分析法与线面分析法讲解时可以利用光影效果,进行投影的现场演示,引入三维实体模型,利用三维软件的投影功能进行讲解,一目了然;对于剖视图与标准件部分讲解引入学生感兴趣机械内容比如奥迪生产线,对生产线运行过程利用影像进行讲解,之后,提取其中重要机械比如升降机,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绘图软件部分教学采用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用两节课将软件操作内容讲解完成,给班级学生分组,制定三维创新建模比赛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二维与三维作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而且加强其创新意识。
2.3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或者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推动力。工程制图课程基本概念多,而且理解难度大,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投入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灵活的作业布置与考核方式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并配以丰富的多媒体视频、现代机械展示。
3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教案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验证,形成了一套新颖的学生作业评价与考核方法。结果显示:同套试卷,参与改革班级工程制图平均成绩为78.63,未参与班级平均成绩为71.2,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均显著提高。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QN2015196)。
参考文献
[1] 王淑侠.制图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图学学报,2016,37(4):573-576.
[2] 郑东海.“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新课题研究,2016(08):27-29.
研究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掌握和接受能力,确定课程目标。例如,数控专业中职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绘图效率,规范绘图,学生学习后要能绘制简单零件图,基本达到中级绘图员水平。而数控专业高职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熟练绘制复杂零件图、装配图,绘制简单三维实体零件图,要基本达到高级绘图员水平。虽然都是数控专业,但由于学生不同,在大纲制定过程中课时安排、内容确定、软件选择也就有所不同。整合安排,分析确定授课软件,指导课程教学。例如,笔者前面提到的数控专业学生,无论是高职或中职类,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机械加工零件图的绘制,因此,在大纲设定时要充分考虑机械制图课程的需要,选择适合机械加工零件绘制的软件,从简单的零件图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绘图软件的菜单、工具栏的使用方法,结合机械制图知识设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复杂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方法。同时,应遵循机械加工专业学习特点,把机械类平面设计课程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中职学生授课时可以选择Caxa软件。该软件用于绘制机械图,使用方便,容易掌握,但3D造型功能欠缺,比较适合中职学生。考虑到中职学生未来专业发展,也可选择功能更为强大的AutoCAD软件,但在大纲制定时不能涉及3D造型等复杂功能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由于要掌握3D造型的基本功能,在选择软件时功能齐全、三维造型能力更强大的AutoCAD软件显然更为适合。又如,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不同,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也有所不同。目前,平面设计软件较多,但侧重略有不同。最常用的软件应数Photoshop,而如果学生将来就业方向是室内装潢设计,则应加入3DMAX软件的学习,广告设计通常还需CorelDRAW,网页制作则还要学习AdobeIllustrator等。可见,对于计算机及设计专业的学生,平面设计课程的基础是学习Photoshop软件,再根据不同方向适当加入其他软件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就业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更为科学。
遵循以上原则来设计制定平面课程的教学大纲就可以做到定位准确、有的放矢地开设平面设计课程,提高课堂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与专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具软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平面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软件学习课程,有其固有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模式是机房授课,教师先介绍软件界面,保存、打开、退出等操作,再介绍简单图形如圆形、矩形等的绘制方法,进而一步步带领学生学习软件的各个功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学习虽然比较系统,但职业院校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困难,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笔者的经验表明,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充分调动起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清晰地了解学习所应达到的实际效果。通过任务的完成、教师的指导,达到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取得成果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能清晰地建立课程对未来就业的现实意义。完成任务后学生有了成就感,树立了学习信心,也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效果自然就会提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每堂课的任务设定十分重要,既要联系专业需要,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任务也要讲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是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作为任务指导者和课程的组织者,教师应采取高效的指导方法,避免传统的步步讲解,又要预防完全的放任自学。基于以上两点,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平面设计课程———AutoCAD的教学中,每堂课设计一至两个任务,结合任务学习绘图软件的各项功能,最终达到规范绘图、熟练掌握的目的。
在最初几节课,为了让学生熟悉界面和常用的编辑功能,笔者通常设计一些按要求修改零件图形的任务,并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利用网络教室向学生发放任务指导软件或指导书,介绍所要用到的相关功能的操作方法。学生接到任务后,根据任务指导书和指导课件,按照任务大小独立或分组执行任务,教师不做讲解而是巡回指导。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利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改学生无目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Photoshop课程中,设计制作个性相框任务,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搜集个性相框的相关资料,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展示,明确个性相框应用范围广,流行于影集制作、照片特效、购物网站贴图、个人微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应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任务设计要贴近专业和学生,同时使用分组讨论、分层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工具、视频课件等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积极的学习行为提高教学效果。避免课程设计花哨,杜绝任务过大过难为提高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适当设计教学过程,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十分必要。但在课程设计中应避免过于复杂,更不能一味追求新鲜有趣,应适当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资料进行介绍,引起学生兴趣。布置任务,学生执行任务、完成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过程应尽量简单,着重于学生全部参与,达到任务教学的目的。在任务设计时要杜绝任务过大过难,避免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课程初期,要用简单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各项功能的操作方法,积少成多,从一个个小的任务入手,逐渐扩大任务规模。例如,中职数控专业AutoCAD课程的任务初期多为修改、编辑图形,逐渐过渡到绘制法兰盘主视图、轴类零件图、零件三视图,最后绘制较复杂零件三视图。这样的任务安排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在学习初期可以很快树立信心,激起学习兴趣,使学习目标的达成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作者:刘薇单位: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
关键词:机械教学;中职的机械基础;案例教学;机械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0
在职业学院内有一门机械专业的课程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让学生对于理论课和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怎样通过课程的设计让学生更加的完善实践能力,不仅基础课程得到提高,而且综合能力得到稳固,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工程素质,需要进一步的行进改革尝试,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随着城乡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可观的发展机遇,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院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教师忽略了实践性和实用性,中学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弱一点,会觉得学习的难度很大,不知如何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师感觉到累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所以,近年来教育部就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要以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主导,努力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首要任务,而职业技能就是以课程培养和就业能力为目标。
2.在机械基础课上,教师会讲到机械的内容和多个机构的运动过程,怎样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来讲解这些内容则还是比较直观的,以学生容易理解为目的。而机械图样的认识和理解就要具有比较创造性的零部件图例进行分析是比较好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识图能力。
(二)机械课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
项目教学法是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因为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综合所有课程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达到目标,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干,教师只是引导者,改变了以往那种学生听教师讲的陈旧观念,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创造好的教学方法,其实每门学科都由自己的特点,专业课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靠着书本知识去教学生,那只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乏味,在教学实施中,要李姐和把握课堂的知识技能,通过绘图的方式体验完整的流程;项目教学法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去学,这就需要去创造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享受到优良的环境并且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的绘图,要在绘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于巩固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到理论也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具体的讲就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打个比方:如何将AutoCAD画成一个完整的图,可先给出一个项目任务,用AutoCAD绘制成一个完整的零件图,把在机械制图课程当中学到的点线面、基本知识、三视图等内容穿插在一起,学生学会机械制图的同时,也学会了电脑AutoCAD绘图的操作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应主动学习,可以边听边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防止企业生产和现实脱节的情况发生;在陈旧的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不是想到怎样解决而是直接问讲师,没有自主思考得能力,教师不防采用项目教学,与每位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对于制图的过程是相当有利的。
二.机械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设计的题目符合工程的需要,最好选用的是真题,在之前的设计课程中,教师所给出的设计参数,学生应该需要参考到样图,进行绘制,这只限于教师的设计理念,在创新这方面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也可根据参观小型的装置观察它的运动情况,这个机器的组装程序立体感非常强,层次也比较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视觉认知机器的内部情况,况且,在设计过程的实际项目中,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资料上收集,根据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一定得促进作用。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在设计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可以将三人分成一组,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在方案基本确定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提出自己组的方案的设计优点,这样的分组可以给小组之间的成员带来伊娃的收货,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出师生间的友谊协作,在关键时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学生的设计进度了如指掌。机械教学虽然是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绘制机械工程图也是艰巨的任务,需要手动设置来完成,所以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机械的大学生来说,课程用两长一短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它以设计为主,把产品设计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于设计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有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与CDIO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宏观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可见,CDIO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应该作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二、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机电类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正是这类专业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近年来专业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而且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有具体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识的基础教育,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
2.接受专业基础教育,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电学、机械工程专业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接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零件测绘、力学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实践技能。
4.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本专业领域或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接受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并具有基本的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获得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三、课程体系改革规划与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始终是贯彻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保证。
(一)调整两课开设学期,优化课程布局
两课是标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共有356学时,16个必修学分,一般集中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在限制每学期计划学时的要求下,一些基础性课程被迫后延,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非常不利。本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多方考察、学习,并与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多次研究,做出了调整两课开设学期的重大决定。将两年完成的两课主要教学任务调整为四年完成,即每学年开设一门政治哲学类课程,保证两课四年不断线: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重点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政治课更有利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学习和复习,大二调整两课余出的学时由技术基础课来递进填补,优化了课程布局,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提供了专业基础,更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工程应用意识
英语课分层次教学,入学即可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接受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
数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会应用数学理论进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数学中的实例应该以机械工程的具体对象为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和训练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观察现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工程实验奠定基础。
(三)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工程意识
在大一第二学期新增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介绍机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工程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产品、装备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思维框架;勾勒出一个工程师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必要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的启蒙教育。
改革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增加三维图形教学内容,将独立开设的零件测绘教学环节融入机械制图理论课的进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初步培养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将独立开设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调整到对应的理论课学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在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理论课开始之初,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听课学生,并要求理论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始终关注课程设计内容,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所讲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边学、边练、边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建立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与原培养计划比较,分别提前1个学期开课,以便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提供前期知识。
(四)专业课程增强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式是减少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学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践训练学时,尽量将CDIO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主要课程及学时比例进行了综合调整,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井下作业设备与工具和海洋石油装备概论为新增课程,目的是增强机电基础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计增加100个实验学时、88个理论学时。取消了独立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从而保证学生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专业英语(64学时)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6学时)后置余出的160个必修课程学时基本平衡了增加的专业课理论和实验学时。
表1课程改革新增实验学时课程列表
■
(五)课程设计实施CDIO模式
“机构分析创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是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个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短学期新增设的2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学生逐步获得优良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础。
每个班分成6~7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设计题目,由4~5人组成,自选组长,组长负责设计小组任务分配、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过程记录(手写),并进行ppt汇报答辩。机构分析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控制原理图、电气回路图、程序设计图。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1.组长给定本设计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或成绩排序。设计小组组长根据小组同学的个人贡献、合作表现,按分差不小于2分给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或给出小组成员成绩排序。
2.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组评定设计小组成绩。答辩组根据每个小组设计总结报告撰写的质量(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分析计算、撰写规范);设计图纸的质量(图纸完整、表达正确、符合规范);答辩过程表现(汇报讲述、回答问题、PPT质量)等项目按百分制综合给出该组设计的综合成绩。小组的答辩综合成绩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中间值偏上。
3.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设计小组每个同学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提问情况)调整个别同学的个人成绩,更好地维护公平性。
4.学生自评与团队成员互评可以调整小组组长给出的成绩排序偏差。小组成员自评主要考核学生的诚实性;团队成员互评主要考核学生的公正性和团结互助精神。
(六)毕业设计实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学期全部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从13周延长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统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进行和总结的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选题上,采取指导教师申报题目,然后由教研室从中优选确定,保证工程实际设计题目占到80%的比例。将确定好的设计题目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个别严重冲突的题目上,由教研室做适当调整。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几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际,不仅锻炼了他们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难问题,指导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启发,并与之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常出现的问题事先讲给学生,使其自检、互检,有问题及时修改,争取交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答卷。
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对设计图纸严格审查,杜绝在答辩时出现“设备无法安装、机构不能转动、机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则性问题。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已具备直接服务于生产与工程建设的能力。在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把关下,学生完成较好的毕业设计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过近两年的统计,学生的毕业设计经修改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生产的占18%左右。
四、CDIO实践总结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代表东北石油大学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试点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机自专业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分别在机自07级、08级、09级的部分课程和环节逐步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完成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控制工程、石油钻采机械等课程为载体的CDIO三级项目实施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验;机自2010级、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据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序地进行全面实践和总结;机自2012级、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CDIO实践基础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正在进行着初步的实践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广泛实践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专业学生承担或完成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获得以“挑战杯”为主的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
五、结束语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环境,为培养一批工程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渐进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并逐步明确:CDIO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宏观指导方针,CDIO是具体实施模式和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9).
【关键词】课程标准 冲压模具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冲压工艺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方案和冲压模具,同时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冲压模具设计等标准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模具设计等技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思想
本着“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的思想,依托我院工业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再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基础上,校企合作分析、总结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和模具专业主要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能分析、会计算、会设计、素质优”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选取。以冲压模具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选取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为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序化。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顾及高职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基于各类型冲压模具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整合设计落料模设计、冲孔模设计、U型弯曲模设计、V型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复合模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6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选取1个典型案例作为工作任务,把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每个工作任务中,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讲练结合,并辅助适量针对性练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3.教学组织模式。基于冲压模具设计基本步骤,每个单元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其中冲压成形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规程的制定、模具设计工艺计算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冲压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在模具拆装实训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教师答疑指导,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最后总结归纳。另外在课程常规教学完成后单独设计60学时的《冲压模具设计训练》项目,一生一题、互不相同、难度中等,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教学场地灵活选用模具拆装实训、CAD/CAM机房和就近合作企业。
二、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1.能够编制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2.能够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模具;3.能够分冲压件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目标:1.了解冲压变形理论和冲压变形规律知识; 2.掌握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3.掌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4.掌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5.掌握级进冲裁模具设计知识;6.熟悉冲压模具设计国家标准;7.了解冲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素质目标:1.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2.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养成严格执行机械制图、冲压模具设计等相关标准和规范意识。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四、课程考核
1.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
期末考核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对理论考试试题要求:(1)考试范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突出重难点;(2)试题难度中等,题量适中,注重考核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题型不少于四种。
2.过程考核说明
3.《冲压模具设计训练》考核说明
4.课程成绩形成
课程成绩=期末考核(40%)+过程考试(30%)+冲压模设计训练考核(30%)
关键词:CDIO 卓越工程师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76-02
根据CDIO大纲及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项目化教学即为机械类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切入点。项目化教学既体现了CDIO“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又符合“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三个面向,即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工程意识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故本文的主要介绍项目化教学对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现有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获取参考经验,以逐步完善项目化教学方式方法。
1 根据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CDIO工程教育的内容
什么是CDIO工程教育?CDIO课程大纲的出台为CDIO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文件,在CDIO课程大纲中,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目标以及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内容是什么,并阐述了在具体实现时应该如何操作。根据对CDIO课程大纲的三级目标体系的研读,CDIO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首先使工程师具备全面的知识,并且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素养。CDIO课程大纲包含了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上的,即全面的理论知识体系,从基础知识到高级工程基础知识,都是工程师所必须要掌握的。第二个层面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工程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成熟、系统的思维。第三个层面是从团队交流的角度出发,根据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里,建立起一支基于工程环境的现代团队。第四个层面从是CDIO模式出发,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强调工程基础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的过程。当然,CDIO大纲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并没有设定什么界限,换言之,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各个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使CDIO课程大纲所提供的一个普遍人才标准逐步改变成自身使用的特定标准,才能使大纲的可行性得到提高。总之,调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研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的学校已有的经验对本校人才培养方进行完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及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哪种类型的工程师。在本科层次,教学研究型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现场(制造、施工和维护)工程师。其次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根据专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而来,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者整合而来。根据通用标准,要求本科毕业生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知识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出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及趋势及相关法律政策。(2)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学生应具有自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具有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处理能力,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合作与竞争。(3)素质方面,包括基本素质和现代工程意识,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工程意识。
3 项目化教学法简述
美国是项目教学法起源地,但是最终在德国才得到盛行。项目化教学法作为“行为导向”的一种,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实施一个项目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确定与现实紧密接触的项目主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并在决策过程中,自主的、自由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运用并得到提高,最终的评价方式综合学习过程和最终成果,两方面并重,与传统的学生被动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全程参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符合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运用过程,逐步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故本文主要介绍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并总结这些已有经验,对日后课程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时能有所帮助。
4 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项目化教学现在已经引入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基础课《机械制图》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中,邵娟琴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说明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项目化教学实例。李晓红等则根据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项目设计的程序是:课程定位课程面向岗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教学设计,给出了具体的项目设计表和教学环节设计,并给出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在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中,段颖以刻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的工作要求为基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规划教学内容,以“6+2”原则为指导思想,科学的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和教学组织方法。田先亮则根据以往教学中存在弊端给出了项目与任务的教学实施与过程,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为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做了有益的探讨。王道林将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进行整合,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认知规律和能力递进的成长规律分成若干个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怎么做”的实践行动中,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项目教学实施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中,郝智秀等以机械设计基础实践课程建设为案例,采用CDIO的教学理念与标准,以基于项目的教学组织原则,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实践,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其研究兴趣并促进其工程能力的提高,探索高校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最后给出了教学实践总结。在专业课《机械制造工艺学》项目化教学应用中,鹿玲等首先阐述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反思目前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面向应用、重视实践为基本教学思想,结合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零件工艺项目化教学为主线,主张采用先进手段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新体系,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分析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给出了教学实际案例及相应的教学效果。齐继阳则从“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提出“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5 总结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教育模式――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课后答疑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式,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有目的的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880133)“基于CDIO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201011);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Y201007))
参考文献:
[1] 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教育,2009,(28)4:116-119.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 陈荷燕,汪木兰,刘树青.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与PLC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14.
[4] 邵娟琴.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科技信息,2009(35):147-148.
[5] 李晓红,罗芬.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造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72-72.
[6] 段颖.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大理工,2012(2):147-148.
[7] 田先亮,张晓东.《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08(11):188-190.
[8] 王道林.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71-73.
[9]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基于CDIO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36-40.
【论文摘要】通过自己的制图教改实践,研究了对改变传统制图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解决方案,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制图教学一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程。如何在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的今天切实地贯彻教改思想,形成新的制图教学体系.是当前制图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重要课题。
图纸是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技术语言对机械类的职业教育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培养一个实用人才.必须把制图教学与各种岗位特点相结合,将制图教学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针对不同的教育任务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才能使一直被独立出来,脱离了实际岗位的制图教学,从基础理论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成为一门实用好学服务于岗位技能的课程。
1、传统制图教学的问题分析
1.1内容陈旧、一成不变,强调课程的基础性而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在传统产业中平面图纸是主要的信息载体但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自1960年诞生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已经普及到了涉及“设计”的各个领域,在机械制造领域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现代制造产业已经到了使用计算机直接绘制三维实体模型并直接转换为投影图,甚至直接使用数控设备加工的时代。而传统的制图课程完全没有反映设计领域的这个巨大变化。
1.2学科孤立,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强调课程的独立性而忽视学科的交叉性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制图课过分的强调了图解法。由于与应用环境分离.使知识的衔接性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我们纵观一个产品的诞生的全过程你会发现,人们最初设计的原创模型是三维的,制造出来的零件也是三维的最后人们使用的还是三维的。但是,自画法几何问世以来,在过程中间传递信息的却是二维图样,机械制图课程的核心就是教授学生用平面图形表达空间立体。因此为使学生具备绘图和读图能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三维立体与二维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建立起空间思维和构形能力这就势必要求有较高的授课学时而所进行的训练却不是人的正常思维方式。更不用说让学生理解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了。
1.3培养目标偏差,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从创意到成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绘图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仅仅是将设计思想或设计结果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本身不具创造性。因此.这样的环节理应强调效率。但后来的制图课为追求纸介质图面外观质量而让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保证图线均匀、图面整洁等重复性劳动上,使学生疲于应付。这不仅效率低下,更无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传统的机械制图课强调学生垂直思维、强调独自工作.却没有横向思维和团队协同工作等方面的教学环节,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需要培育强化的。
2、教改的基本思路的探索
2.1将制图教学与技能培养、岗位训练结合起来
制图是设计和生产工作的一种技术.它不应该独立于实际应用存在。因此。我们的教改首先就要解决脱离应用的问题。
要到设计、生产中去发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岗位.寻找典型的零件,紧紧围绕具体工作和零件开展制图教学。这样不仅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还使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例如讲公差的表示法.就以测绘一个零件的公差情况为例来讲.并让学生实际去做。用具体的量具测量出来.用图形表示出实际的零件,并用图形将公差信息表达清楚。
2.2引入cad、cam思想与工具,使制图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的手工制图技术的应用范围正逐步缩小制图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实现形式有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绘图笔、绘图纸正逐步被计算机取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引入cad、cam等思想和具体的工具软件.并把他们直接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制图技术。
2.3提倡数字化教学、强化三维课件教学
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成了当今教育技术手段的热点.带来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机械制图课程要介绍三维物体和二维图形之间的变换过程及其结果,因此特别适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改造.尤其是二维、三维动画仿真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cai正是在教与学之间起着沟通的作用。
3、教改实施条件的研究
3.1教师必须深入企业.改变观念
要教改必须知道我们的教学欠缺什么?不到企业实际的劳动环境中向工人师傅请教,不去了解实际的工作内容是绝对不能搞好教改的。只有站在实际岗位上才能懂得我们最应该教什么!才能真正转变我们的观念,把制图教学的教改落到实处。
3.2教学条件与教材建设必须配套
要实现数字化环境与多媒体教学.就必须把配套教学条件完善好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上把软硬件配合问题考虑进去,把教材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考虑好。不仅要直接使用象:autocad.caxa这样的实际的cad类软件还要使用制作精良的cai课件。使制图课程教学中cad.cam应用和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既不偏重,又精彩引入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想。cad不仅是新的教具.更是新的思想的载体。
4、教改的实施与效果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深入工厂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企业生产中制图技术应用现状并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实践。
4.1直接使用autocad做教具进行教学同时引入cad思想
在制图教学中适当增加cad的基本思想与概述的教学,以autocad为具体例证,直接应用于制图教学中是我进行教改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一教改措施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良好作用,特别是针对职教中心的特点,搞好这一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进步,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新的技术.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既切合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2将零件测绘及公差测量技能向制图教学内容中进行整合
学习制图课程的学生往往尚无实践经验.对诸如常用零件和标准件的加工工艺、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工艺等没有概念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起来又非常抽象、枯燥,因而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结合到具体的某项实际工作中,例如测绘过程,将相关的知识的意义得到具体的诠释使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走入工厂现场一样,学习和了解实际知识。它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知识面。从而使教学摆脱了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自由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