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药科技论文

中医药科技论文

时间:2022-05-05 07:0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药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药科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绩效考核指标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8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Zongyou1, Wang Zhiwei2*, Chu Jinong1, Gao Hongjie1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ing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CM to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principl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ex, and the three notes when we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加强对国有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一方面上级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绩效评价掌握不同科研机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在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中审视自身不足及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研究重点,为科研机构实现绩效目标奠定基础。

当前,为加强中医药科研的管理,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价,张蕾[1]、黎汉津等[2]、曹橙[3]、孙继佳等[4]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文献计量学、数据包络和灰色加权评价模型等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进行了绩效评价,林端宜[5]、杜月英[6]、李芳[7]等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中医药学科繁杂,评估领域、评估目的、评估原则等影响因子诸多,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又各有不同,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期工作。指标设置合理既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绩效水平,又能促进中医药科研机构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提升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研究从中医药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客观实际,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和指标遴选进行探讨,为科研管理部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研究机构和学科布局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战略性原则

中医药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其自身的战略目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应是中医药科研机构战略目标实施计划的分解,评价指标很好的完成就能保证战略目标计划的完成。在绩效指标设计时要从上至下根据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组织到部门再到岗位及科研人员,从而保证中医药科研机构战略的顺利实现。同时,以科技工作的变化和需求为主导,不断调整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8-9]。

1.2 价值导向原则

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告诉科技人员什么是科研机构所期望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以及应该如何去实现科技人员自身的目标。科研绩效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承担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和科技著作、奖励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对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成果、高层次的论文等给予较高的评估分值,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要严格按照中医药科研机构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尽量选取能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指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权重[10]。

1.3 分类分层管理原则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同科研机构存在各种差异,例如从事基础研究与从事应用研究的单位评价标准及内容就有不同,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教条、照搬照抄,在指标设计时进行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的部门及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群体决策等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8]。

1.4 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原则

为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定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更易于被评价者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和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很难通过定量指标来评价,这提醒评价者在指标设计时要考虑定性指标,使绩效评价更为全面和精确。

1.5 少而精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不是越多越好,关键要考虑指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少而精原则指的是绩效评价指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设计的指标能够有效地缩短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乃至整个评价过程,达到反映评价的目的即可;同时,评价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绩效评价系统,掌握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而且易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沟通,评价工作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也容易解决。

1.6 内涵明确、清晰,有针对性

绩效评价指标的表达应明确、清晰,用于定义评价指标的名词应准确,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它的含义,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同时,评价指标应针对某个特定的绩效目标,并反映出相应的绩效标准,即根据岗位职能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内容及相应的目标和标准来设定每一个绩效评价标准。

2 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7项指标

当前,评价一个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实力,不能仅仅看中标课题数、科技产出和奖励,更要看其科技条件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成绩。本研究认为,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科研条件、科研竞争力、科技人才(当年科技人员投入当量)、经费投入、科技奖励、科技产出和科技服务指标,其指标权重一般按1U1U1U1U2U 2U2进行,见表1。

2.1 科研条件

该指标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科研活动开展而配置的科学实验条件与基础设施,是所有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物质基础,加强基础条件投资对于提高科研机构产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1]。

2.2 科研竞争力

该指标是通过统计年度重大课题的中标数和人均课题中标率,来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竞争能力。一个科研机构承担科研课题越多,说明其科研能力越强;承担国家级项目越多,说明其科研水平越高。

2.3 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作为研究机构的主要人力资源,对研究机构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拥有多少科技人才是反映科研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

2.4 经费投入

指科研机构从国家、部门、地方和企业等单位承接纵向、横向科研任务所取得的收入,是保证科研课题实施的重要保障。

2.5 科技奖励

该指标是通过统计年度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数和人均成果数,来反映中医药科研机构的研究实力。一个科研机构获奖成果越多,说明其科研实力越强,尤其是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反映出在行业内的领先水平和科研地位。同时,这项指标也是国家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奖励。

2.6 科技产出

该指标是反映科研机构投入产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获得的专利、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标准、学术报告等。一个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越多,说明对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越高,尤其是在临床和生产中能够得到转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

2.7 科技服务

该指标是反映科研机构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是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事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出成果,而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的诊疗方案、标准和新药,转化成为指导临床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转化成为提高中药质量安全和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

3 开展中医药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三个注意事项

3.1 坚持绩效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制度化

一个持续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是公开的,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其次,评价的标准是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调而定,反映双方的想法和意图。绩效评价不仅要关注具体的业绩,更应关注绩效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提升绩效水平。绩效评价必须定期定时地进行,评价前、中、后要做什么必须形成规范,只有绩效评价制度化,才能达到激励和提升绩效水平的作用。

3.2 签订科研目标责任,明确科研任务

上级中医药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主体,以中医药科技发展目标为中心,根据上一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确定本年度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工作目标、研究计划和任务,作为考评的直接依据。考核期开始时以双方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科研合同或协议书为绩效评价依据,一般包括工作目的的描述。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能够说明科研机构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作为判断科研机构是否达到绩效指标要求的证据[12]。用科学的评价办法评定中医药科研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评价一般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估。

3.3 坚持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

评价后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使被评价者了解到自己的绩效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了解上级对自己的期望。只有事前有计划,事后及时反馈与持续的沟通,才能促进中医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绩效水平的提高[13]。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被评价中医药科研机构以后年度安排预算及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以后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各类计划项目;被评价科研单位要认真落实绩效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切实加强管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中医药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分 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0(4):41-43.

[2]黎汉津,邓.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科研管理及规划制定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92-93.

[3]曹橙.我国县级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科研投入产出研 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孙继佳,陆奕宇,苏式兵.中医院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 277-280.

[5]林端宜,林丹红,金浪,等.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4):211- 213,197.

[6]杜月英,袁北方,胡全兵,等.中医药科研决策中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8):9-10.

[7]李芳,秦裕辉,陆惠民,等.中医药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5,5(3): 35-38.

[8]杜亚娟.军工科研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以某军工科研单位为例[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9]王小波.ZY集团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管理体系优化与设 计[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0]李景彗.关于科研绩效评估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32-34.

[11]于辉,付静彬.基于产出能力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2):134-137,151.

[12]傅志,汪秋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第2篇

1.1资料来源

主要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查新咨询部科技查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次要资料为纸质存档文件,包括2007~2012年的中医药类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

1.2方法

将2007~2012年中医药类查新项目的各项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并对不同类别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针对查新系统查新数量、查新范围及查新性质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007~2012年查新项目数量分析

无论是中医药类查新还是查新中心总查新量均逐年增加,但中医药总体构成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在1057%左右浮动。

2.2同期论文产出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来查新中心进行查新的项目,多来自于卫生厅、科技厅、中药局以及地市级局级单位课题,仅少部分为院级课题,而其中中医药部分的查新多源于中药局课题。因此,上述相关单位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查新量。而职称评审、成果奖励则是促进因素。

2.3学科分类统计分析

本查新中心采用的学科分类标准是1992版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并对该标准进行了简化,基于实际操作对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分类概括地分为三类,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药学,而国家标准中大类还包括了民族医学及其他两类。但由于各查新技术人员观点不同,中医和中药的分类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如很有可能将验方、自拟方等纳入中药类。从表3大致来看,中西医结合医学所占比例最大,这符合当前医学发展模式,它包括了中医联合西医的治疗研究和中医应用的机制研究,体现了综合疗法的价值,肯定了医学学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观;同时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查新量有逐年递增趋势,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类查新项目随着中医药大类查新数量的递增而有所增加,也间接地说明,在发展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地区,中医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成绩,肯定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相对于其他两类,中药类查新比较稳定,而2012年数量更是有所下降,是否提示我省中药研发发面是否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分析。

2.4查新范围分析

查新范围包括国内外和国内查新两类。表4显示,近几年国内外查新项目数量逐年下降,平均比例为4298%,这与甘肃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查新单位公布的数据接近(442%)[4],个人认为,引起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包括:①业务发展相关问题,近几年查新量递增,任务加重,减少了国内外查新业务;②查新委托人(项目负责人)技术水平、知识水平;③医护人员获得文献的能力增强,毕竟查新不等同于文献服务。相比之下,中医药国内外查新数量更少(434%),但并不是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有着关联。

2.5查新性质及用途分析

查新中心为方便管理,将查新性质分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引文分析,并没有进一步划分为专利申请、申报奖励等。引文分析常伴随成果鉴定,基于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查新统计见表5。医学大类中立项均比例为8457%,远低于中医药类科研立项查新(9023%),提示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有待重视。

3思考与建议

从上述统计及结果分析来看,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呈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但相对全国水平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在查新工作中发现不少科研选题来自他人已发表文献,事实上用别人的框框来设计自己的课题,是很少能有创意的,并存在一定量的重复研究,表现尤为突出就是临床应用研究。部分课题的创新点只停留在中药组方的配伍,或者观察指标的叠加上,其余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均与别人雷同,挖掘不出其它更有意义的创新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自拟方、经方验方已得到同行认可,使之形成了产业化的中药制剂。中医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协作。

3.1查新单位

中医药科技查新对减少中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有关课题的最新资料,及时修正课题的不足之处。从查新范围来看,查新单位应加强查新项目的国内外查新,同时注重查新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满足查新业务需求。查新单位除了查新咨询业务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服务又是另外一大业务,而我省也正在筹建医学数字图书馆来满足这种需求。

3.2科研管理单位

统计结果表明成果查新课题远远低于立项查新课题的比例(9∶1),这可能与委托项目的科研周期和每年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科研政策有关。由于除申报奖项的课题要求鉴定查新外,其它课题完成后一般只需提供结题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立项课题全程的科学管理,对课题中标单位早出、多出成果一定能起促进作用。我省中医药最近几年论文产出(2172%)稍低于全国总水平(2243%),也提示了研管理部门督促管理的重要性。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中医药学科技项。

3.3科研工作者

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查新目的不一,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建议科研工作者有良好的查新动机,认真对待申报课题;在选题前应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将科学信息与研究结合起来,掌握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5]。对于基层医务人员,文献检索知识相对贫乏,搜索引擎和相关数据库是其最佳选择。在研究发面,应注重创新,比如药物研发。创新则涉及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加入WTO初期,不少中医中药类产权被他国抢注,值得深思。

3.4不足之处

第3篇

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对中医药学论文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当科学数据成为一种资源,支撑着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数据科学时,对中医药学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将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工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文摘数据库建设为起点。由于吴兰成研究员的远见,在数据库建设之初就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数据库采用了相同的建设模式,即运用主题标引的方法加强数据库的查全率与查准率。为了贯彻这一思想,首先必须建设与《医学主题词表》(MeSH)相配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才能够实现主题检索。中医药学主题词表采用了与MeSH词表相一致的结构,把其未收录的、而在中医药科学文献中又频繁出现的概念编制成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用于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标引。经过主题词标引的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具有更为精确的查准率和更为全面的查全率,成为当时国内外主要应用的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初期,收录了国外多语种期刊发表的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献;后来由于经费和人员等原因,不再收录中文以外的文献,文摘量也逐渐减少。进入21世纪后,受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等全文数据库的影响,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用户量逐渐减少。但随着信息爆炸,无效文献越来越多,单凭关键词检索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主题词检索又引起了用户的注意。因此,到目前为止,文摘型的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凭借着其特有的主题词标引,依然吸引着一批用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数据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在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建设方面逐渐加大投入,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经费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此时产生了一大批单表型数据库,如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国方剂数据库、疾病诊疗数据库等。这批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和科研人员对某一方面数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医药数据库群逐渐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平台初见雏形。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是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工程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多学科的介入,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一批具有强大计算机研究实力的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开展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研究。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加之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单位的规模均偏小,因此,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研究院应运而生。 

在此期间,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转向了结构型数据库,试图通过数据拆分、数据清洗、数据关联实现数据间关联关系的发现。通过不断的磨合,最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与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平台,这项合作至今已经持续了17年。在此平台上,我们建立了中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中药数据间的关联检索与统计功能,能在数秒内完成所有中药的归经、性、味统计,化学成分与中药关联检索,中药与功效关联检索等;中药药理数据仓库基于8个轴,实现了中药材、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频次、药理实验频次排序及相关文献关联;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实现了化学成分与实验条件的关联;还有一大批疾病数据库,实现了各种疾病证候、症状、方剂、中药、西药的统计,以及诊断标准的关联等。在中医药科学数据平台上建设了42个结构型数据库,并实现免费共享。 

中医药信息研究单位规模都相对较小,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仅依靠1~2个中医药信息研究单位难以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为此,建立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工程虚拟研究院(以下简称虚拟研究院)。虚拟研究院相对稳定,但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成员最多时有37个中医药大学、学院、研究院所及西医相关单位和计算机研究相关单位参与建设。虚拟研究院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是其组成结构、运作模型及操作平台相对合理。虚拟研究院的组成结构是纵横支撑,横向为各组成单位是稳定的事业单位组织,保证了组织机构的稳定性,纵向是各数据库形成的课题组,保证了参加人员的稳定性。其运行机制主要是依托课题项目,按课题项目的运行机制,同时实行协调管理,即人力集成虚拟化、组织结构柔性化、知识产权模糊化、并行作业分布化。虚拟研究院的操作平台是面向Intemet的中医药异地、远程、同步数据共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部署了3级审校程序、3级权限管理程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 

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工程正在向提高数据质量、服务临床与科学研究需求方向努力。同时,随着大数据理念及数据科学理念的逐步发展,数据应用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正在探索通过Hadoop平台上的MapReduce,在计算机上从全文本数据中自动抽取所需要数据,实现数据的半自动结构化和半自动关联,并逐渐回归中医药数据的本体,不再追求从所有数据中发现中医药的一般规律,而是基于1个医生、1个科室、1个医院、1个流派的全数据发现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经验性规律。随着国家科技立法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医药科研数据汇交最终能够实现,为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工程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最终也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工程 

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工程也是一个长时间持续推进的工程。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建设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该词表规范了中医药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开创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研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的研究,并了一批国家标准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标准。除了这些标准外,为了协调全国的数据库建设工作,研制了一批必须的标准表,放置在共建平台上供建库使用。这批标准表虽然不是公开的标准,但在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疾病分类代码等基础标准示范研究”中设立了16个中医药信息标准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立和完成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为此后的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国际标准化组织 

进入21世纪后,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的研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先开展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信息标准研制是从健康信息技术委员会(TC215)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医药信息标准从未进入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视野,而我国中医药信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从未参与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研制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具有开展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研制工作基础,所以崔蒙、李海燕等主要在ISO/TC215的语义工作组(WG3)进行标准研究工作。当时ISO/TC215的与会专家认为医学信息学的语义标准已经完全能够涵盖中医药信息学的需求,认为中医药没有独立的信息模型。为此,崔蒙、李海燕及其研究团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说明中医药信息学不仅在内容上与医学信息学有所区别,而且在信息模型上也有所区别,最终得到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专家的认可。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是专家共识,国际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是专家共识基础上的国家实体的认同,因而,获得国际医学信息学专家的认同,为此后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于C215中说服国际医学信息学的专家认同不存在东亚、东洋、东方等以地区命名的传统医学的概念,认同中医药学已经是一个国际通用性的医学,研制中医药信息标准是具有国际意义的。 

2009年,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C249),其中第五工作组为名词术语和信息工作组。由于该工作组的工作范围与7C215有所交叉,经ISO/TC215与ISO/7C249协调建立了联合工作组(JWG),即TC249的JWG1(信息学联合工作组)和TC215的JWGQ(中医药信息学联合工作组),负责协调需要由2个技术委员会共同完成的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工作。TC249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国际信息标准研制工作的开展。 

到目前为止,ISO已经了3项中医药信息标准,均由我国主导研制。(1)“ISO TS 17938:2014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于2014年,由崔蒙研究员作为负责人,该项标准规定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类型、语义概念及语义关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定义。该标准的提出不仅规范和支持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建设,还为中医药学术语系统和本体创建提供了语义标准,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映射提供了支持,对中医药学术语信息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2)“ISO TS17948:2014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标准”于2014年,由崔蒙研究员作为负责人,该项标准规定了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覆盖中医药学领域具有共性的全部元数据内容,为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它能规范、科学、合理地描述中医药学文献,提供有关中医学文献的标识、内容、分发、质量、限制和维护信息,以支持中医药文献的收集、存储、检索和使用,促进中医药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中医药文献资源的系统保护和深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的这2项标准是迄今为止ISO首次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对中医药术语信息系统和文献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3)“ISO/TS18790-1:2015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分类”标准于2015年,由李海燕研究员作为负责人,该项标准是ISO/TC215与ISO/7C249的首个联合工作项目,实现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有助于中医药行业内部共识及其与大健康信息标准之间的衔接,对于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标准制修订、规划计划制定等具有深远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的疾病分类代码11版(ICD11)的研制工作,首次将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专门开辟了ICTM一章。ICD11采用了与以往各版都不同的形式,将本体的概念引入了ICD11的修订中,以医学临床术语系统(SNOMED CT)为其术语池,解决精确诊断的问题。因此ICTM也必须采用传统医学术语系统作为其本体支撑。目前,中医药临床术语系统是最佳选择,但由于未能与日、韩达成统一意见,术语池的构建工作处于被搁置状态。无论如何,ICTM出现在ICD11中,是中医药信息标准国际化的一大进展。 

第4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医药科研项目;中医药科研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95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心智地图、脑图、灵感触发图等,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Tony Buzan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的信息组织图,思维导图分级显示图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采用图文并重的方式、运用发散思维,将一连串枯燥晦涩的信息名词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高度组织性、逻辑性图形,辅助记忆,帮助理解,全面开发左右脑潜在的逻辑与想象能力。至今,思维导图已经在世界各国、各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也有二十余年历史,并在教育学习、企业经营、个人业务等领域广泛应用。

1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通过图形、线条、色彩、关键词形成开放架构。和其他图表工具一样,思维导图可用于生成、分类、可视化和结构化思想,通过辅助学习、组织信息,用来写作、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思维导图的分层性便于记忆背诵和查找检索,其放射状结构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思维导图不仅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更作为一种新的知识和对象的存在方式,它从对文字思维想象的解读中衍生,并作用于再认识。目前思维导图软件已多达十余种,较为知名的如Mindmanager,是备受赞誉、最好的思维导图软件,这款强大的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在一个单一的视图组织用户的想法,轻松地拖放操作和优先考虑使用者的想法,添加图像、视频、超链接和附件都非常简单,简单地把想法付诸行动;XMind是一个开源项目,这意味着它可以免费下载并自由地使用,XMind也有Plus/Pro版本,提供更专业的功能。除了地图结构,XMind同时也提供树、逻辑和鱼骨图,具有内置拼写检查、搜索、加密,甚至是音频笔记功能。

2思维导图的形成

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主要由如下步骤构成:首先开始在一个图中央定义主题和关键字,建议使用至少3颜色;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符号、编码和不同尺寸,可以使用大小写字母、不同字体等,明显区分关键字;每个关键字最好独自标在自己的线上;线应该从中央主题开始连接关键字,并且由中央主题辐射开来,所以连线逐渐变细;连线长度应恰好表达关键字的长度;使用多种颜色、编码或分组在整个思维导图较强烈的视觉刺激。绘制思维导图还应注意开发具有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同时用径向层次结构或轮廓描述清晰的思维导图。

3中医药科研系统的应用平台

31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其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一旦部署以后,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因此,Web Service是构造分布式、模块化应用程序和面向服务应用集成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Web Service提供跨平台、跨地域的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采用B/S架构设计,实现数据通信及数据安全。利用Web服务组建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多用户环境。

32VPN技术

由于中t药科研项目要求较高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往往需要数个地区的高校或医院的科研团体参与,因此在进行远程访问数据库时,通过VPN服务构建虚拟专用网络,VPN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的通信数据都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安全。

4用思维导图对中医药科研项目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描述

传统的科研管理系统是功能较为单一的管理软件,仅仅关注科研项目业务管理这一部分,尤其对于中医药科研项目来说,庞大的数据量,图片等无法完整把握,由于数据之间关联性较强,在进行变更删除等操作时容易造成数据混乱。从数据出发,进行分类,分别对项目、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专家库等维护,在数据查询统计、备份时联动更新,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对数据库用户权限的设置保证数据安全性,防止用户的误操作和越权操作。

5思维导图对权限管理的描述

在中医药科研项目中,参与人数众多,为了数据安全,对用户角色划分,设置权限,思维导图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角色之间权限差异。如超级管理员通常为科研系统中最高管理者,拥有对系统的全部管理权限,主要完成信息、用户管理(审核、权限等)、项目评审及过程管理、系统配置、评审专家管理、项目查询统计等。高级管理员为系统中二级角色,通常为科研单位管理人员,仅在本科研单位完成信息、项目审核、过程管理等,高级管理员为普通用户转发上级通知等。普通用户为科研人员,拥有信息浏览、个人信息管理、提交审查材料、对以往数据查询等功能。

6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

以医学科研项目主持人与项目参与人员为使用对象的用户,在B/S结构下,做到一次开发,实现不同用户、不同时间地点多种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保证服务器数据库的安全。建立三层体系架构,SQL Server 提供数据库服务;IIS提供Web服务,并通过OLEDBProvider访问数据库;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实现Web访问和数据添加、修改等操作。鉴于该系统使用对象的并发数量少,因此采用ASP技术来实现该项目的功能模块,服务器端脚本代码使用VBScript。为适应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加快,仅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角度将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相关的信息进行网络化远远不够。从整体的完整性来说,除了项目管理部门之外,科研项目人员尤其是中医药项目相关人员,需要操作大量的复杂的、烦琐的、远程的取样、测试、总结等工作,将科研项目通过网络实现异地数据管理及远程协作。按照规定召开会议,由项目主持人报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项目的重要绩效指标,包括学术会议的报告次数、与公司的会谈次数、论文或专著的发表情况、引用情况等。在项目实施接近尾声时,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予以支持,整个科研项目的管理全部给予网络。通过后期系统的处理,为项目主持人与项目参与者提供合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中医药科研项目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为了系统解决数据异地管理的复杂问题,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引入云计算。云计算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计算模式,是随着处理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云计算运用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等,将计算、存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IT软硬件资源虚拟化。云计算具有数据量大、容载性好、数据稳定、逻辑性强、便于提取和分析等特点。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实现自动管理,并且无限扩展,用户可随用随取。通过云计算平台,解决自建数据库投入多,可扩展性差,管理维护困难等问题。将云计算平台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开发的管理中,将有效提高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水平,将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精准率。所以,基于云计算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远程写作已成为目前发展趋势。

图3基于云计算的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109-116

[2]李志敏,黄建波,徐珊,等浙江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0):2247-2248

[3]陈义,王金水,唐郑熠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6(5):123-125

第7篇

[关键词] 中医;发展;教育;科研;医疗;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 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06-03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已经历时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数度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中医学就成了“玄学”、“伪科学”,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系统理论、明显疗效的无创或微创的绿色医学,在西学东渐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让创造了中医学的先贤们的子孙给边缘化了,那么,中医学是如何被边缘化了呢?

1政策规定的行政边缘化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生执业的通行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的所有医疗活动,都属于非法行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执业医师资格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来获取。西医的医师资格考试全部考西医内容而不涉及中医,中西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要考一半西医知识一半中医知识,而在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内容也占据了40%,但在临床中规定不能跨范围执业,即中医执业医师不能从事西医的临床工作。伟人很早就倡导中西医结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政策则规定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而西医可不必学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威力极强的指挥棒,这种考试规定,就决定了中医要同时学好两套医学理论,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界的重点地位。既然提到中西医并重,为什么规定中医执业医师要考西医内容,而西医执业医师不考试中医内容,为什么中医职业医师不能只考试中医内容呢?考了西医内容又不能使用,为什么要考呢?

新药的评定和审批,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必要的研究手段和指标检测是体现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但中药和化学药品不论其药源、理论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并经过反复验证的,新药审批中要求中药也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理药效实验,大量的临床资料必须采用小白鼠实验,而中医的证候多是综合性的,是无法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复制的,在小白鼠身上有效的未必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实验室中的药效实验的规定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效的否定。对于成分的检测,也是从另一角度否定中药的疗效,中药是按照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来使用的,每一单味中药,都有非常多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而起治疗作用的,更何况复方,是讲究配伍的,相须相使,相辅相承。单一成分的测定,并不能确定该药或该方的疗效,甚至所测定的成分在该药中恰恰是次要的甚或是无用的。将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再用动物实验去证实,测定整体性作用的药物中的某一成分,否则就是无效或是假药,这正是相关规定将中医边缘化的例证。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盛行一种被称作“五子登科”的风气,即“改名子、扩院子、争位子、调班子、借票子”,名字响、院子大、位子高、贷款多就会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在改名大学和申博过程中,SCI、EI等收录论文的数量占着较大比重,而中医学论文基本不在收录之列;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比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可以积分。根在中国的中医学,却使用国外非母语语种的教材,笔者不知道某些连中文版中医理论都弄不懂的专家、学者,用非母语中医教材,其结果将会如何。由于客观条件和学科特性,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积分很难达到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学边缘化。

2中医教育的自我边缘化

中医院校自建立之初,就院校的名称而言,即是对中医的边缘认识。中医学是医学,西医学也是医学,而院校的建立将西医院校称为“医学院”或“医科大学”,而中医学的院校就加上“中”字,其实中医也是医学,也是世界性的医学,只不过她的发展重点是在东方,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部分的东亚和南亚国家。“中医学院”这种称谓就已经把中医学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可以说从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开始,中医就隐含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医院校大多设立了中药系(或学院),而此中药系(或学院)与中医学中的中药基本不相干,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栽培、采收、整修、炮制、配伍、煎服,调护,方可称之为中药,否则只能是天然药,而天然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现在的中药专业除了《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学》等极少的课程与中医中药有关外,其他的课程基本与“中药”风马牛不相及。而从事中药教学的大部分专业人员,基本成为化学专业,有的甚至附和一些攻击中医的观点,对中医颇有微辞。其实隶属于中医的中药学,是和中医理论血脉相连的混合体,现状中的中药专业从课程设置到研究内容,从教学计划到师资配备,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已非中药原貌,而是天然与化学的混血儿了,中药概念的偷换,给一些攻击中医的人以口实,“废医存药”的论调难道中医药界自身没有责任吗?

在《中国中医药报》教育科技专栏中,笔者为中医教育算了几笔账,其中,关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中西医学时比例,依据“中医本科教育规范(标准)”规定中医专业要进行的课程设置,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尚有 5大类30余门课程,均不属于中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这是跟着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的指挥棒转的,由不得院校自己做主。

况且中西医本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的建构形成到思维方法,尤其是临床运用截然不同。作为宏观的、统一的、整体的中医学理论,是治疗患病的人,调整活动的人体生命;而作为微观的、割裂的、单一的西医学理论,所治疗的是人的病,修理静止的组织器官,两套本应花费等同时间学习的理论,合而为一在五年中学完,岂不是煮夹生饭吗?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高层次教育发展迅速,若从数据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实际上考察其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会上流传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从中医专业上看,“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尽管这些说法有些未免矫枉过正,但中医高层次教育的现实也确实不容乐观,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外语课、计算机课、统计学以及西医课程和实验占据了大量时间。粗略统计,中医硕士用于学习以上课程和实验需三年中的两年半,而中医博士几乎用到三年,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虽然在某方面有所深入,但其他的知识基本被忽略,甚至忘记,所以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全面学习,硕士、博士不会望闻问切,尤其不会诊脉的大有人在,这就给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即高层次中医教育尚且以西医和实验为主,可见中医的本科教育现状如何,这也是中医教育自我边缘化的一剪缩影。

3中医科研的人为边缘化

中医科研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非“中医研究”的错误方向上,因而也成为了部分人非难中医的口实,是人为地将中医边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3.1判断标准错误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一切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体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中医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这一点在中药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然而,中、西医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西医学的科研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学的科研。

3.2科研方法不当

中医的科研,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摘录文献,断章取义,自设跳板,为自己科研找依据;歪曲观点,肢解学说,在先,以期古为我用;制作模型,设定指标,弃中就西,为求社会认可。由于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的不相符,检测指标与症状表现的无对接,提取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背离,终于出现了实验不“实”、假设更“假”,结果是欲西非西,遗人笑柄。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是分析单味药的化学作用,基本是用西药研究的办法去研究中药,这种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的本质区别,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导致纯正的中医药科研很难拿到国家科研课题。中医药科研走上了一条“中医西化”的不归路,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践研究中医发展,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误以为中医理论就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作为国粹的中医药日渐式微。

3.3学术认同偏差

据了解,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73个中医药项目中,理论研究占24%,临床研究占57%,有效成分研究占18%,其他占1%。在1998~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5项中医药成果中,多为天然药成分提取或鉴定,有的属西药成果,有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真正按中医药规律进行的临床研究极少。学术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较为片面,即过分强调研究中医药的所谓“实体本质”、探求天然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对微观结构的认识、注重分离提取,从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用西医药学的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这种对现代化的片面认识,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物质的研究上,忽视了中医自身的研究,存在着方向上的偏差,因而很难取得突破。如果真能够按照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所说:“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树立发展的观点,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归纳与提升,重视从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规律,重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规范的研究”,中医研究也许会有所突破。

4中医医疗的社会边缘化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两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中西并重的原意。中医西化主要还是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出现偏差,服务方式偏离中医服务的轨道,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强调市场化,利益追求最大化,评价强调效益化,年底看谁收入高,所以收益高但并不一定疗效好的西医化倾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中医院的建设目标。

4.1中医医院西医化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一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定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就更可想而知。很多中医院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而中医仅作为点缀性的象征,其临床收入中,也是西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占70%以上。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虽然给医院能够带来不菲的效益,但中医院的办院宗旨和服务方向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将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中西医联合医院或者办成了三流的西医院。导致中医西化,偏离中医办院方向,脱离中医服务轨道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医院强调市场化,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获益医院就愿意做什么,而西医的获利一般要高于中医很多。

4.2特色特长不相符

大部分中医院存在有三个“难见”,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大家”,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即使是在中医药特色保持最好的中医院,只有少数的中医医生能运用中医思维来进行辨证论治,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诊脉,甚至连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治手段都不熟练,也不会辨证施治,甚至不会开汤药处方。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中医医院以能够开展先进的手术引以自豪,以“搭桥”、“移植”“开颅”作为“特长”。而中医在疗法和疗效上的特长难以发挥,没有了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没有了中医的特色,中医院还能姓“中”吗?中医院不姓“中”了,那中医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有为才有位,中医连在中医院都成了配角,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5宣传媒体的炒作边缘化

个别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媒体自律意识差,追求时效性,损害真实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只批评不处理等。若把媒体的目标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其失实、歪曲、作假就会油然而生,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废纸箱做包子馅”,从“告别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

5.1夸大事实,推波助澜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媒体上轰动一时的“告别中医”签名活动,最终也不过只有区区200余人,可一开始媒体就扬言达“万人”,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而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实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告别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告别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5.2崇洋,衷西非中

个别媒体对于外国哪怕是很小的事件也会大肆吹捧,而中国的事件则不愿多费一点笔墨。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显示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于社会媒体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喝鸡汤可预防感冒”这个被中国沿用了多少年的单方,最近却有多种媒体报道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喝鸡汤可预防感冒”。仅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可除了医学杂志有过专业性报道外,社会媒体极少见到相关报道。可因服用龙胆泻肝丸不当而导致肾衰的个案,却引来了多种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医药只要稍微出现一些事故,媒体就会狂轰滥炸,而西医药诸多的毒副作用,媒体却见怪不怪。

5.3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从有记载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提醒着人们,从最早的《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自始至终就将中药称作“毒药”,从未否认过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的中医何时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笔者1994年就出版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书,并在《健康报》掀起了中药毒副作用的大讨论。“中药无毒副作用”是媒体自己说的,反过来又以此攻击中医。一些无照行医、鼓吹秘方祖传,甚至一些退休的西医或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滥用中药,出了医疗事故就归罪于中医,归罪于中医学的古老、归罪于中医学不能落入西方科学的窠臼,归罪于院士读不懂的中医,这是对祖国医学的歧视,是数典忘祖,是和自残的一种病理心态。有了这些欲加的莫须有之罪,中医学被边缘化,已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针对中医边缘化的问题,笔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确评价中医。中医药系统更要加强自律,正确地传承;教学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中医教育机制,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更应重视中医的发展,应将其作为国粹发扬光大,为其发展开拓一条广阔、深远之路。

(收稿日期:2009-11-20)

第8篇

“谁叫我天生乐观又长着一张娃娃脸呢,人到中年了别人还老是把我当成毛头小伙!”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彭成风趣的语言打消了记者的好奇和疑惑。使这场元宵节前夕的采访得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展开……

平凡的经历和不平凡的业绩

“要说个人经历,我的经历其实最简单不过了,从学校到学校。始终就在校园里,20多年了一直从事药学研究……”说起自己的经历,彭成一脸随意。

今年44岁的彭成,198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留校在中药研究室从事中药药理研究。此后,攻读中药学硕士、博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药学院院长……表面看来,这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阅历,然而看似简单的阅历后面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彭成因聪颖好学、成绩优异,被学校专家看中留校,随即安排其参与承担“七五”科研项目的攻关。深感知遇之恩的彭成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为了提高水平,他不但放弃了许多年轻人的爱好,连多次节假日都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静悄悄度过。凭着勤学好问的谦逊和一股子钻劲,年轻的彭成业务进步迅速,很快在拥有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刚承担这一攻关项目时,年仅22岁的彭成仅在团队中排名第36位,当课题结束时,他的排名已提升到第5位。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喜出望外:“不错,这颗好苗子真是选对了!”

1996年,彭成获得博士学位,并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先后负责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20多项,荣获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22年来,彭成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路上。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破格、获奖、表彰……成为其工作经历的主题词。然而,面对人们羡慕的眼光,他始终是那句发自内心的话:“我永远忘不了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恩师的谆谆告诫,搞中医药研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年轻时打好扎实的功底,将来才能有所收获!”

理念领先带来科研突破

“作为一种流传了几千年,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承认甚至世界一流医学机构都十分重视的科学,中医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显然勿庸置疑。关键在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先进理念,给传统中医药学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在现代医学中确立地位!”对待有关中医药的种种争论,彭成一直持这样的观点。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关于中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从事多年中药研究的彭成始终认为,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努力创新和不断完善,中医药也不例外。为此,彭成十分注意和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尤其注重搜集国内外最前沿的信息和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彭成有着其独到之处。他形象地把尚在构思之中的方向性理念和正在进行的研究称为“零次文献”,已经形成的研究论文是“一次文献”。文献摘要是“二次文献”,综述、专论是“三次文献”。

“信息化时代必须从理念源头上领先于人,否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就会长期处于模仿借鉴别人的被动境地!”彭成要求自己的学生千方百计寻觅“零次文献”,力求在第一时间把握本学科内最先进的观念和研究方向。

“彭老师的教育方法真是很独特,他训练我们思维的方式与众不同,很能锻炼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拿考试来说吧,你的思维方式如果与他雷同,哪怕答案百分百正确也得不到高分;反之,如果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新意,即使与标准答案稍有出人,得到的分数也一定很高!”弟子们对彭老师的教育方式津津乐道。

观念的先行一步带来了丰厚的收获,彭成在科研中以创新求突破,提出多种新颖独到的创新学术观并付诸实践,获得业界肯定:他所建立的“食醋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被香港大学等20多家研究单位应用,受到好评;他首次提出“方证、药证、有效部位与证、有效成分与证的研究模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指标研究了“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萎缩性胃炎的药效机理与物质基础”,被专家誉为“居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发现的川产道地药材有效部位治疗IBS,受到韩国科技部高度重视,并得到韩国科技部的资助,与韩国KIST合作,进行开发研究。

“杏林名师”育出满园桃李

在中医药学界,彭成因业绩突出、成果丰硕而闻名,但更为同行和学生所称道的,是他身正垂范的“杏林名师”风范。

“彭老师对中医药的热爱,让我们年轻人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念,激励着我们立志在自己的专业上干出一番成就!”如今已是四川省人民医院GCP中心副主任的曾代文谈起自己的博士导师一脸敬佩。

敬佩彭老师的又岂止是曾代文一人。10多年来,彭成先后培养出硕博士研究生36人,其中姚干、张宏、陈学习等人成为重庆、福建、上海等地的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大显身手。

“彭老师不但训练我们思维、教会工作和学习方法,而且充满爱心帮助大家,不少贫寒学子靠他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被福建省中医院作为人才引进的陈学习博士忆起往事十分激动:师弟小张家庭困难,读研究生时每个月仅有120元生活费,连吃饭都成问题,一度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彭老师得知后,每个月补助小张几百元生活费,一直持续到小张博士毕业……

“那些年过春节时,细心的师母总是不忘给大伙每人发个红包,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许多崭露头角的学生对当年的事铭记于心。记者了解到:彭成处处关心年轻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每年资助贫困学生学费上万元,帮助一个个贫寒学子渡过了难关。

“老师的本分就是言传身教,我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成绩的取得是党多年来培养的结果,是学校党政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老师教育的结果。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加身,彭成始终低调谦虚。

然而,彭成口中微不足道的成绩,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荣誉册上,却成为了一个个闪光的纪录……

――成功申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性与功效重点研究室;

――成功申报高等学校中药特色专业建设点;

第9篇

摘 要:我国中医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要保持传统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中医教育

加强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对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其重要性以及途径与方法作以探讨,敬请同道指正。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日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研究生比较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相对缺乏自主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在中医院校的本科教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偏多,而欠缺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动手能力的训练也因科研资源限制而略显不足,这样的本科生源,较难在研究生阶段开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本校按学科发展的要求虽然调整了一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新了一些课程的内容,但是研究生课程仍然存在灌输传授多,启发引导少和内容陈旧的现象,不但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不利于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还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中医药研究生比较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经典理论的深化、研究和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继承为主、创新不足的现状,难以适应当今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急需在培养过程中予以改革。

1.2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内核是创新,而中医院校是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教育是中医药教学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发现新的成长点,才能使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中医药研究生不仅是我们中医药未来的高级人才,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正如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专家会上的讲话中所明确指出的:“面向21世纪,我们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2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能力的具备必须以高度智慧的创新思维为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育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上,而想象力又与个人的好奇心的强弱和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相联系。高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拥有健康的身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外。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训练。因此,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倡导一种全方位的,多元的,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把蕴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的教育观。

2.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有研究报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基础学科的大厦已经建立,而相邻学科的结合大多是空白的,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来自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中医药要发展、创新,除了扎实地掌握中医药知识,还要求必须掌握现代医学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科课程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合理架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的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除保证学位课程课时之外,优先考虑前沿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活跃研究生思维。

2.3改善教学方式强化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善目前的教学方法,减少满堂灌。在指定参考书和中心议题后,更多地让研究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来解决问题,让课堂“活”起来,让研究生“动”起来,使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探求知识并有意识地注意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增强学习、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使研究生在实践中自己“心悟”,培养增进自身的创新思维。

2.4创造培养环境据教育理论的调查和分析,非智力因素对于成功所起的作用可达80%,学术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能力,须依赖于知识,但知识仅仅通过传授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人才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成长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启发其探索问题的趋势性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努力去强化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一方面多给研究生提供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上多辩论、多讨论、多探索、多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掌握研究热点、产生新思想火花,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10篇

锐意进取,开创医疗技术工作新局面

--在2005年全县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2003)80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志们,这次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研究探讨,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取长补短,更新了学术观念,获得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思路,了解了新的动态,掌握了新的技术,大家受益非浅,会议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会议。会后,我希望大家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

论文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转贴于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着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第12篇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医药科研,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写作层次不清,表达凌乱,不能有条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表达出来;有的研究方法不当,设计不合理,统计方法错误等,都影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质量。为此,下面就医学论文的特点、主要体裁、习惯写法以及在写作方法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常见的缺陷是:①动物模型的形成过程、实验步骤或治疗方法介绍不清。②缺少诊断标准或观察对象的选择标准,这样的结果没有针对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对观察指标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结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现了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让人不知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可信。④随机分组情况说明不具体。怎样分组?是各取所需还是按科学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的只写一句随机分组认为就是随机了,其实不然。有的随机可能就是随意,不能保证组间的齐同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公平了,组间的比较也就没有意义。

2.5 结果

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应列出具体的数值,不要只给出百分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逻辑先后顺序分层表达,有图表时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表序、图序,再列表、列图。表题要简明具体,一般用三线表,纵标目列主语,横标目列谓语,有效数字位数一致,排列整齐,统计值也列在表中,或用“*”号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号的意义;图题也要简明具体,病理图片的图题要体现组名、该图片组织部位名称,图中阳性征象用箭头指示,并注明何染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箭头所示的意义。

常见缺陷:①在结果中夹叙夹议,与讨论重复;②只谈好的一面,而对不良反应等坏的一面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③与观察指标不符。

2.6 讨论与结论

是论文中最不好写的部分,也是判断论文水平,进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摆事实,讨论部分则是讲道理,是对调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说明。内容大致为:①讨论应揭示各种观察结果之间的联系。重点是阐述事实之间的联系,论述其规律性,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②讨论应回答导言中提出的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说明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原先提出的假说,扣题;③对于实验或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或新线索,可以在讨论中做必要的说明。④对于本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但要谦虚谨慎,切忌夸张。

讨论部分常见缺陷:①只是重复材料和方法、结果等内容;②大量罗列文献尤如文献综述;③泛泛其谈,言而无物;④不成熟的武断结论。

结论与讨论不同,讨论允许有分析、推测或预见,结论必须论据确凿,不能有推测性,不能展开,不能引用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的格式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有“顺序编码制”和“著录出版年制”两种。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在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处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写出著者、题名、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及页码;如果是书,写出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页码。参考文献的标注宜新——3~5年、宜精——10条以下、宜近——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