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

时间:2022-07-09 06: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思政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思政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金课;课程思政;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1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分析

1.1中药鉴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优势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生产、应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工作性质特殊,非常重视并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和敬业奉献的品质。因此,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素质目标是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天然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中药鉴定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育德”内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3]。从课程特点来看,学时较长,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植物基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到传统的中药鉴定(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知识[4]。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内容涉及面广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

1.2学期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

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学习态度端正,且已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多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获取速度快、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传统政治说教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甚至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专题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以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2现状与反思

目前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3.1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目前有关《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3.2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仍需创新在教学载体方面,理论学科与中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中药鉴定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要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3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富有经验,但对怎样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总书记还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协同共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之一。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溶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也是物理化学课程的使命之一。目前,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1根据课程特点,增加“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它是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理论来源与实践,在公式获得和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性思政元素。合理利用这些关键知识点,在讲解时增加德育方面的引导,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表面物理化学章节中的毛细管效应,它的一个具体应用就是解释“锄地保墒”。在讲解过程中,以《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为引子,启发学生思考农民为什么不在天气凉爽的早晨和傍晚锄地,而偏要选择炎热的中午呢?结合毛细管效应我们知道了,土壤颗粒之间是有缝隙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直联通地下和地表的毛细管。早晚空气湿度较大,由于毛细管效应会产生毛细管凝聚现象,帮助植物收集水分。而在中午温度高,水蒸发速率加快,由于毛细管效应,地下的水会跑到接近地表位置,更易于蒸发,会使土地失水,庄稼干枯,所以要在中午锄地,切断毛细管,阻止水分蒸发。通过本知识点的讲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坚定了大家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的决心。热力学定律中也包含重要的人生哲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能量既不可以凭空产生,也不可以凭空消失,它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能量总值保持不变。在这个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可推及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转化为成功路上前进的动力。同学们要想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做好规划并为之奋斗,才能让梦想转化为现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也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如果要克服混乱状态,必须要做功,以克服无序,建立有序。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多有效技能,向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将理论知识和德育目标结合起来,为物理化学课程增加思政元素,了解定义定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同时,拓展它们的思政用途,寓思政于教学。

2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考核

目前的课程评价已经从单一的“试卷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性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分,但是思政方面的考核很少[4,5]。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政考核可以在拓展作业和卷面考试中都体现出来。例如,在固体的表面吸附这一节课,布置素质拓展作业让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出“莲花效应(LotusEffect)”的发现发展史。同学们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莲叶具有疏水和自清洁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两位德国科学家的长期观察研究,其归因于其表面微米级的乳突。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院的江雷院士团队揭示了“莲花效应”的本质:原来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在此发现基础上研发的纳米新材料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污,而且纳米粉体颗粒可以直达癌症病灶,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飞机引擎表面涂上一层纳米材料,可以保护引擎,大量节省燃油消耗。在完成此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质原因,了解了中国科学家在莲花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深刻体会了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并以此激发同学们科研创新,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在试卷的题目设计中,增加科学史、科学家故事、中国发现等知识点,增加思政考核元素。在疫情期间的网课中,我们已经在物理化学课程增加了部分的思政考核,同学们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升专业教师自身“思政”素质

作为一名物理化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增强自身的思政素养。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信仰,才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信仰就是指明灯,帮助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的思维要创新,教给学生观察和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观点和方法。结合物理化学的专业特点,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最后,教师自身需要每天汲取新的思政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经典著作、学习强国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关注社会热点,以此为话题,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4结论

专业课程不仅要育才,更要育德,让教育和教学并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物理化学的课程的特色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正是践行了物理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方涛,周志强,荣春光,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20(2):46-47.

[2]李雪莹,丹媛媛,陈立庄.浅析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25-226.

[3]戚传松,荣华,李巍,等.思政教育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48-49.

[4]陈欣,翟翠萍.翻转课堂在《物理化学》过程性评价课程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11):287-288.

第3篇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6-01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的人生观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极为重要[1]。新形势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理念、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思政课程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目的,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目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种理念的指导,笔者发现,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改革施教主体;二是要改革传统的施教模式。

二、创新施教主体

笔者认为在以上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施教者对学生身心成长起到言行身教的作用,会给学生带来极为重大的影响,“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对施教主体进行大胆创新。

(一)注重施教主体从“教师”向“导师”转变

为了有效地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程的专职教师应注重自身身份的转变,这对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成效。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好从“教师”向“导师”的身份转变,就要做到教书和育人两手抓,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做到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健康人格养成的人生导师。

(二)勇于下放思政教育权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逐渐重视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人员队伍却日渐紧张,这给思政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由于教师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要切实做好思政课教学困难重重[3]。笔者认为,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用“课外教学”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具体说就是要调动与集中思政教育的所有积极力量,应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建立起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不应近将思政教育任务局限于专职思政教师,应重视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等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人往往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三、创新施教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与教师队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施教模式有密切联系[4]。现如今,思政课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仍作为最为主要施教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种困难、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单纯的课堂讲授模式已远远达不到社会对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合理地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笔者认为,思政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这也是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已基本实现了由单向教学向互动教学、由理论阐述向案例分析的转化,基本可以做到将知识传授与情景模拟结合起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变革也无法完全实现思政教学的目的,这种现状下,高职思政教学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逐步拓展第二课堂,通过结合校园公益活动、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学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小结

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影响,思政教学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急需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详细阐述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对思政教育改革的影响,望本文对高职思政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29-31.

[2]王华兵,蒋强军.“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240-242.

第4篇

(一)各种思潮的涌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加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思想进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但这些思想中有一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思想还是被国内外民众所唾弃的落后思想,这些思想在学生中的传播多多少少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这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给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学生开展了思政教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学生自身对于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学生对于思政学习不够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片面的认为分数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条件,简单的认为思政教学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学很难获得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思政教育也难以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学的长远意义分析

(一)对于学生个体的意义分析。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通过在高等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使得他们可以建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走上人生的歧途。在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点亮明灯,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进而达到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学开展对于高等意义分析。学校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可以为学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学校可以真正的成为教育育人的地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三)思政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巩固和充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行为,增强了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使得社会的发展脚步进一步加快,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思政教育对家庭的意义分析。通过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规范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开展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三、目前大学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老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即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中的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经常会造成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则是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加上思政课程本来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会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程枯燥且僵化,使得本应该具有时效的课程变成了为上课而上课,严重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性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老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思政课程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在本质上获得比较大的突破,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四、对于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的建议

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在学习和思想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困扰和问题,那么合理的引导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教学的开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形式下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标是将思政课程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忽略老师的重要作用,老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开启者,在思政课程的教育中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改变思政教育中陈旧的观念,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目前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这难免会让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被动的情况。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思政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好如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以此来提升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多动嘴、多动脑,老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才可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5篇

关键词:985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本文从思政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个人,以及思政教师的职业心声,学生心声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描述了当下985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并从其进修交流培训机会方向进而反映其心理现状。

一、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调查的设计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非思政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群发等形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辅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访谈。我们共制作了三份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问卷星”上,对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做了充分调查。我们实际发放各类问卷总和为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学生问卷221份,思政教师问卷45份,非思政教师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相关信息及态度(不明确的答案不超过15%)的问卷。

调查样本总量共为306人,其中:学生221人,思政教师45人,非思政教师40人。男女教师比例均等,多为中青年教师,博士或硕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是由理工类或者与思政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出身转型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而非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出身。样本中的教师多为讲师和副教授。两类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间,个别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师表示对薪水满意,有63.5%的思政教师表示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均与非思政教师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1.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1)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

思政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载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本应有无上的荣耀感。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虽77.5%的思政教师表示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与成就感,但由于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来自各方的压力等,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的占13.51%。不适感,大多是由于学生觉得学科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不配合使教师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这通常会严重地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备课及教学。

(2)职业倾向现状

对于职业倾向我们设计了一个假设性的题目,即“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您愿意做哪一类老师?”在思政教师群体中,有37.84%地选择了做非思政课教师,而选择做思政教师的比例则较低,占29.73%,另外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课教师中选择继续做非思政教师的占到了87.1%。当被问及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思政教育时,有35%的思政教师会选择非思政课教师,仅有27.5%的思政教师会继续从事思政教育,调查结果如图1.1。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师已经厌倦了目前的授课内容,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教授其他专业,而仅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师会选择改授思政课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来自各方的压力,教学任务较非思政课程来说相对繁重。

2.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境地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师是谁。

学校性质也是影响思政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学生专业背景偏文,对于思政类课程喜爱度会较理科类院校高许多,学生们课上的听课状态也会有所提高;工科类院校虽然把思政课也列为必修课,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过课程安排之后就将思政课定义“没用”的课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就学,没关系的就不学,使得思政教师才与专业课教师有了“所谓”的差异,学生的上课状态趋于低迷,教学工作不易开展。

3.进修、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才能使学生受益[2]。

图2.1是关于学校是否经常提供思政教师阶段性的进修交流机会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985学校中,学校会给予思政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整体还是普遍偏少。

图2.2与图2.3分别是学校每年为思政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次数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课老师每年的进修机会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校为老师们提供的进修交流绝大多数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并无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国选拔100人左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除了这样的培训,各地也会有为期不同的短期培训。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师表示,这些培训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仅有一点帮助。相比思政教师每年固定的国内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会有更多的出国进修交流机会。

4.思政教师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对于不同学校,如果没有增设譬如学院,政治理论学院等思政类院系及研究院的学校,那么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就相对较小。教师没有成长为硕导、博导的途径,承担科研项目也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小,这种情况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发展。

二、思政教师职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利弊同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社会信息正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堂上的知识的质疑。这种质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二)学科原因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工作,其没什么理论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学科;或者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所谓研究多是政治宣传、政策注释,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现在的研究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很难达到理论层次。

(三)教师原因

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师自身素养并不过硬。

同时,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导致有些思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格、心态,一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听课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教师的自我完备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也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比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树立专业信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个人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我们应当正确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理解与支持思政教师,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重要性,保证其教学地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引言

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受到更多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改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的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属于公共课程,由于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只能进行大班教学,这样一来,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他们难以通过思政课更好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融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条件下艺术高校思政教学的问题

(一)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开展思政公共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数量一般在100人以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生距离教师较远,难以听清楚教师教授的内容,也难以有效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一来,后排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不强,教师不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学生难以养成主动的思政自学习惯

由于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思政课程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只是单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思政理论的自学方法,没有养成自学习惯。

(三)统一化的考核使得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大班教学的客观条件下,很多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一张试卷或是一份论文来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艺术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面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时,复习相关思政知识点的情绪比较消极,一旦成绩不佳,会大大挫伤他们在思政学习中的自信心。

三、多元化互动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被全面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有如下具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拓展这些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

第一,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中,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得以构建第二课堂。网络教学可以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在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形式提出,教师给予有效解答,这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第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与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和博客、阅读功能强大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随时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艺术类的影片、研究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哲学含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以提升学生的觉悟。

第四,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思政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育逻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微课程”的实效性特点。通过教学流程的设计,设计不同的专题课程,把“微课程”串联整理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时间安排、接受程度等进行观看、反复播放等操作,巩固关键的知识难点,促进具有个人特色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

(二)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高校的思政教学属于公共课程,为了让学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讲授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设置生活化的案例。互动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与完成。因此,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符合课程安排要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由于思想政治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涉及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设置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可以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可以就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不忘初心”,延伸出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话题;《非诚勿扰》节目中再次出现拜金女,节目对其进行及时封杀;聋哑少年运用自己的幽默方式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展示他面对缺陷人生的乐观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政教学的重要讨论话题,这些案例需要具备的统一特征就是生活化,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因为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实现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延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现象――“碰瓷”,使得人们在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需要先录下视频才能进行救助,可见人与人之间已经缺失了对彼此的信任。可以让学生合作演绎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小品,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分析“碰瓷”现象,进一步阐述建立彼此信任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诚信社会的必要性。

其次,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鉴赏之中。艺术类的学生在绘画、影视作品的鉴赏上有着专业的眼光,可以在专业鉴赏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有效教育。另外,艺术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历史中存在大量的典故,可以将其当作思政教学的重要案例,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再次,辩论会。思政教学属于思想改造,需要进一步入脑入心,开展辩论会让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改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辩论前,学生需要准备充分的案例和数据,作为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之中,实现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最后,演讲。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很多大一新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缺少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思政课程可以给予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

(三)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思政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孤儿院、军营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邀请先进人物做报告。现在各地的中国好人、全国劳模都比较多,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当地的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参观博物馆。结合艺术高校的特征,学生对博物馆中的珍贵艺术品有着深厚的兴趣。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还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实践教育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参观。在参观这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这些文物涉及的一些感人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帮助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入孤儿院、养老院,为那些弱势群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学生的表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表演一些小品、舞蹈等文艺节目。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给予身边的人更多的信任和关爱,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氛围,才能有效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四)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的评价方式如下。

首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约束是开展思政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质量是效果最佳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一步进行过程化的自我学习质量评价,进行有效自检。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是构建多元化思政评价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监督别人的主要力量,变成老师的好帮手。

再次,过程化的评价。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这种过程化的评价方式要设计出相关的评价要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效果、回答教师问题的准确性等作为过程化评价方式的考核因素。最后,最终评价监控。思政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一定需要通过试卷反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品的形式反映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特征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最终的评价考核。

四、结语

第7篇

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注重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当前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被动性地学习方式,加上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以及升学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带着从初高中时就养成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在面对这些情况时,音乐课无疑会被消弱或者是放弃,而更多的学习时间都以主科学习为主。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养的这种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带入到了大学校园当中,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一定的陌生感,因有了这样的一层影响关系,容易误导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理解,同时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有一些大学老师对于音乐欣赏课程也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开展音乐欣赏课时,部分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感受与欣赏体验作为重点而是一味的讲解,这样的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产生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第二,有的老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不做任何指导性的讲解,让学生自己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进行欣赏,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理解程度降低,从而失去了音乐欣赏课程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满足如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对于大学生音乐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重视。真正意义地把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价值与欣赏层次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大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的提升,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水平。

二、音乐欣赏与思政教育渗透所要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后,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都发生了转变,在这个学习、生活以及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随之增加。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多的负面信息充斥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许多音乐欣赏与大学思政教育融合与渗透工作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纵观我国当前的大学体制,除了非师范学院外,有许多的学校都没有开设音乐课程。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但是选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这些开设的课程,大多都由艺术教育类的老师来进行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此外,整个教学活动也是通过大班制来进行,不利于学习的氛围,导致了学生在选修了音乐课后,没有起到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让学生还是保持着被动接受的教育形式。且这样的音乐课程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把思政教育融合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所选择的音乐类型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误区,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当前许多国外流行歌曲中,所表达的都是一些负面的意义,比如:抽烟、吸毒、压抑等内容。有的学生在大量听取这些歌曲后,会进行模仿歌词中所表达的行径,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来说,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三,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展了音乐欣赏与思政教育的工作,但是这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音乐教学了解甚少,无法顺利地把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整个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及时针对学生进行有利地引导。此外,音乐教学的开展,还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来进行教学。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规范的音乐教学设备,所以也无法顺利开展。

三、音乐欣赏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1、加强引导更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

当前大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学习热情,远远不能与他们所学专业的知识相比较。很多学生在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多地选择了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以方便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但是有许多学生都是在毕业后才发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好更多的思政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行为,以更好地精神面貌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当中。作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有效地把有社会、政治、道德、经济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向学生进行传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大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讲解,通过思政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培养了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把音乐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丰富内容,全部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大学生增强了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住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方向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还能让大学生从繁杂地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把思政教育的抽象与枯燥性,转变为人性化与多元化,更容易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基础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不仅具有一定育人功能,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养。而英语学科本身属于受众基础非常广的课程,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一、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价值

(一)促进学校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

学校担负教书育人使命,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引导。学校必须积极促进育人功能的实现,才能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可使英语教育具备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使学生在成长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认可。

(二)有利于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现象,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少对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很多交流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让人啼笑皆非。促进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为文化教育提供载体,也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知。由此,学生可以无障碍地与外国友人进行友好洽谈,也能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关乎其未来成长和工作,也能使学生加强对传统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全方位认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未来建设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只有新时代青年全面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使我国文化不断提升国际站位,促进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三)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思政教育包含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也能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辨别能力。例如,在英语学习中难免会接触很多西方文化,深入融合思政内容后,可以减少西方文化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也能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对比,通过文化对比,加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因此生活环境相对简单,这一时期一定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避免其受一些网络不良思想或者西方功利主义侵害。课程思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只有学生拥有科学的判断力,才能有效减少错误判断。大学生担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必须对其正确引导,才能使我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动摇。同时,学生通过思想政治也能加强对实时政事和外界的认知,通过认知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

二、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是促进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举措。课程思政中不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也蕴含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二者融合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更好发展,也能增强英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同时,英语学科中包含的思政教育本身具有隐性育人价值,将隐性育人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多元化视角了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也能使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并且,二者的深入融合也是课程思政教学革新的必然要求。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也能使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学生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和关注,也能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加深对相关方针政策的理解。而且,学生也可以利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促进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可以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第一,促进教学设计完善化,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英语教育体系。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对传统英语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可以将思政内容有计划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促进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优化,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首先,将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可以深化学科的育人功能。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构中融入育人格局,并将思政元素适当融入其中,碎片化融入既能使整体育人格局更加完善,也能使学生全方位感受思政教育侵染,帮助学生提升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可以不断促进英语教材优化,使相关教学内容方便思政内容的融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和课文主旨,选择适当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要紧扣教材内容,也要和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呼应。这样不仅能提升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性,也能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育模式,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中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促进英语教育格局的整体优化,以实现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融合。第二,促进教学内容完善,加强语言比较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传统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但其中却缺少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增加文化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时,认知传统文化和母语文化魅力,也能使学生客观认知西方文化,并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而思政教育为文化比较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思政内容,不仅能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和学习,也能通过英语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英语教材中很多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为文化比较提供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当下热点新闻,不仅能提炼出很多思政元素,也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关注,这也使其学习热情有所增加。教师可以在Chinadaily中寻找一些热点新闻素材,这些素材中包含丰富的爱国意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也能使学生英语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不仅国内很多平台中有丰富的教育素材,美国很多平台中也会存在关于思政元素的内容。例如,BBC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中国故事》等,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加强对中国的全方位了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也能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提升。第三,促进教学方法完善化,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不仅关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关乎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状况。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促进教学方法完善,不仅要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学策略,也要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成长,也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发言[1],也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快乐学习[2]。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路,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学生分小组合作可以更深入地从不同视角挖掘英语中存在的思政元素,有利于课程思政发展。其次,教师和学生也要积极展开互动,二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互动,将其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加强互动不仅能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促进教学模式合理化,也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促进自身英语能力和思政能力的有效增加。例如,教师可以在英语考核中融入学生平常自学状态、乐于助人意识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政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展开探究式教育、问题式教育、情景式教育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思政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以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提升教学灵活性。

第9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成果导向;能源化学工程;教学;电化学催化

1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1课程内容

《电化学催化》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本课程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电化学科学的发展,重点介绍电催化基础和重要电催化过程两部分,内容包括从纳米结构、表面结构、电子结构出发认识电催化过程和催化剂材料的性质,到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从电催化还原基础,到电化学固氮、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以及光电催化、燃料电池等电催化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催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电催化技术的应用,了解电催化科学的前沿方向,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基本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将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领域专业课的研究已见报道。然而,在“电化学催化”这门课中几乎未见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问题所导致。常见的如下:(1)一些专业教师对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这门课还是一头雾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侵染了部分教师,会出现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电化学催化”现行教材内容缺少思政元素。目前出版的“电催化”教材主要涉及电催化原理、特征等基础理论以及重要的电催化过程部分,材料多偏重科学理论知识,没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内容,更缺少电催化领域一些人文精神的灌输。(3)教学方法还是以前的多媒体教学,“电化学催化”课堂设计参考的常见方式为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教育,对思政元素的探讨和发现需要加强。(4)课程考核形式没有多样性,无法证明“课程思政”的关键性。目前,“电化学催化”课程考核形式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欠缺,而上述能力的考核过程中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存在。

2在电化学催化课程引入思政的初步研究

就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本文将结合“电化学催化”的教学内容,探索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思政内容由浅入深地添加进去,初步研究思政的可行性。

2.1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以“电化学工程”教材中的内容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思政案例(表1)。《电化学催化》基于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仔细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内容的引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润物无声地同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2.2探索多元化课堂设计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验型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将上述梳理的思政内容通过历史纪实、新闻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资源呈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互动,课后引导学生继续对课中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和拓展[4];同时在理论引导的基础上,关键电催化体系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催化剂的实验,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在催化剂制备、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方面的引导与实践,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有机融入现有的电化学催化线下课程教学模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促进师生结合时代热点案例进行思政讨论,提升教学效果[5]。在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催化公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考核思政效果

本门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含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线上证书获取等;课堂问答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催化剂产业的发展历程,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实验操作主要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线上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在慕课上观看一些相关视频,弥补课时量不够的缺点。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形式。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想政治素质评价融入课程考核的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课程思政,分别从专业技能和思想两个维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使学生能力和思想同步提高[6]。

3电化学催化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反思

3.1分清内容主次,注意教学技巧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主次分明,必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教育为辅。教师要明确专业知识的关键性,同时要使思政教育扮演辅助角色,这一系列定位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如一。在教学安排中,仍要突出电化学催化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避免思政内容反客为主,占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空间。要让专业知识作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催化剂,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个“过程”高效而持久的运行。因此,在引入思政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毫无章法地加入思政内容,而要与专业知识这个载体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在中国故事、人物事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经典案例、身边案例中寻找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学生情感三者的交融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且印象深刻,使得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教育有内容、有温度、有趣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实施的行政辅助

为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要重视高校层面的支持,学校要从制度、经费等宏观层面支持和帮助专业教师,保障思政教学常态化、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教研室需要严格执行上级的部署。通过举办教学竞赛、课程观摩、教研室研讨等形式,为调动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绩效奖励,减少一些专业知识教学的工作量。

3.3丰富《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评价形式,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生参与评价思政在这门课教授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这样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提升思政内容和方式的不足。课程评价的时间可以不限于一学期,通过跟踪教学,观察和记录课程思政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对于电化学催化这门课来说,适度的实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到前辈在这个领域奋斗的艰辛,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把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担当和善于团队协作的人。

3.4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产教融合

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专业支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课程组应积极配合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

4结束语

第10篇

引言

现阶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施行中关键的一环,其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所暴露出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形式单一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应该引起当代高等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否则势必会对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极大不利影响。新时期下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中的各类优秀教育资源,通过加强思政教学内容开发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高校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推动思政教学改革,这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一、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开始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产生的影响,使很多大学生都盲目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主义,这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急迫性,同时也使当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很多的困境与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发展中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使广大社会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居民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消解,再加上被很多大学生作为第二世界的互联网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基本价值判断过程中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

(二)形式化教育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都是基于我们党、国家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实践,所以就当前提倡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政策下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使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便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社会至上、国家至上等价值定位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该种形式下的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出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过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

(三)新兴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

现阶段诸如QQ即时通信软件、博客以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始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并且其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传播知识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该类新兴媒体已成为主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这也使很多大学生十分热爱“第二世界”的虚拟生活,再加上高校思政教育容易受到新兴媒体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积广以及渗透性强等因素影响,所以对于思政教师的信息获取来说受到极大挑战,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开始受到社会质疑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不成熟使其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甚至可能对一些大学生产生误导,大学生对大众媒体中的繁荣景象与美好生活开始持以否认态度,这也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二、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政教育重视度依旧不足

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虽然确立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知名度为目标的高校战略目标来说,一直将改善高校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作为重点,同时在发展中也开始注重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建设,但这也导致很多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度较低,其主要体现在课时、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很多高校都过于重视专业课。高校思政教师在市场经济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十分注重自身发展,部分思政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手段,所以部分高校依旧存在教师将思政教育当成教育任务的现象,再加上高校为了获得学分而应付思政教学,所以这些问题都充分暴露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不断恶化。

(二)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应该否认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基础的薄弱,同时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有重复的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均与自身发展没有关系,所以本文指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上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并且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依旧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限制。再者,部分民办高校将思政教育划为选修课程,在课时安排等方面也没有彰显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这些课程安排方面的弊端导致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普遍较差,再加上大学生身处这个重视物质利益的社会大背景下,很难产生一些道德准则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约束。

(三)思政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高等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中虽然再三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下思政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我们无法否认当前各大院校在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素质以及人数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再加上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较为琐碎的工作,所以当前很少有高校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考核机制。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缺乏责任心、耐心,使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没有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完善,教育部及各大院校尚未就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进修机制,所以这些问题最终造成部分思政教师的知识体系陈旧、工作态度不端正。

(四)高校思政教学手段普遍落后

现阶段很多高校均开始注重互联网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更多高校在思政教育具体实施阶段依旧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必修课的硬性管理来要求大学生进行学习,或者是通过高校文件的上传下达来对大学生进行说教教育,还有一部分高校利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学,所以这些问题都充分揭示出当代高校思政教学手段的落后。本文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来说其教育载体多元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所以评价一个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否完善便要从其课程体系与教育手段方面出发,所以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在发展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其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这也是导致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科学设计思政教育内容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在发展中应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只有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相关的最新理论融入其中,对进一步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着重要作用,确保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再者,本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彻底打破灌输式教学格局,其不仅体现在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引入思政教学,同时也要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与否,同时也可以保障思政教育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将人文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加深每一个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涵的认识与了解。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现阶段各大院校有必要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对思政教育师资队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以及激励保障机制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其职业成长也十分重要,再加上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所以高校只有注重教师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问题,才能帮助每一个思政教师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再者,当代高校要通过充实和加强专业、兼职思政队伍数量建设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发展需求,并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特点对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上述多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思政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将全员思政意识和全程育人意识有效贯穿于高校教师培训中,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满足其实践要求。

(三)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本文认为不同高校在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阶段要具备自己的特色,有的高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的院校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兴趣等,而这些思政教育模式的关键在于提升其实效性与针对性,尤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口号下,只有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认识、了解思政教育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各大院校思政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四)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本文认为高校如果要想彻底解决上述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必须要为思政教育创设一个适应其发展、实践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各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如何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微博以及BBS等来拓宽思政教育途径,已成为当代教育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上述多种创新教育形式对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再者,各大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力度,这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避免一些互联网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产生影响,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11篇

1.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价值

“实效性”原意指的是项目、方案等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即可操作性;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即实施后所能达到的程度或结果。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运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帮助解决学生在真理、人文修养、情感和潜意识等几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实效性对教学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实效性越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思政教师更注重理论的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且对学生情感变化并不关注,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避免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适时适当创新。

2.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效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为基础的学科。它在理论的指导下,给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传递正能量,可帮助学生独立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过于形式化,仅停留于重新改版和编教材层面。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要不断吸收的精髓,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针对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并找出实际的对策,才能发挥思政教育教学的真正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主题不切实际

一方面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来看,内容偏理论化和政治化,与生活实践关联性不大,且论述较为枯燥。因此,一方面从教学素材来看,课本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度不会很高,这不利于思政课教师从讲授课本知识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很重视,教师并没有针对课程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照本宣科的情况突出,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也不重视。这就导致高职思政教育教学脱离当前社会形势,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让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形式,丧失了思政教育的真正功能。

2.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是高职教师进行思政热点问题教学的关键渠道。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投入(包含教育教研经费和师资投入)也很少。课堂教学大多是开设大班的形式,多个班级或专业聚集在同一个大教室进行。教师在偌大空旷的教室里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教学环境单调乏味,教学方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上课开小差、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课、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自我实现。教学方法失当,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之多个班级的学生聚在一起学习,纪律难以维持,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学习所面临的实质性困难,课程实效性措施无法及时、有效地提出和实施。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调整、社会结构升级的变革时期,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希望能通过学习来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思想政治这种非专业的课程并不重视。高职学校也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投入甚微。教学环境、教学媒介以及教学主体等因素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学环境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安排,专业课程课时比重很大,在教学模式上花样翻新,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众多;思政课则单一乏味。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让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变得便捷而广泛,但同时对学生的冲击力地是非常大的。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综上,从大环境来看,当前的形式限制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施,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也因此而受到了制约。教学媒介方面,当前的高职思政课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这些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不尽如人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与普通的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一致,或者雷同,这并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来源,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如果教材跟不上时代要求,必将降低教育的价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教学手段则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形式单一、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不符合当前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教学主体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高中生基础稍逊一筹,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力、学习力并不太强,而择业的目的性又非常明确,在选择高职学校的过程中还考虑到了专业的就业导向性。为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许多高职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倾注全力,而对非专业的课程则并不重视,尤其是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很多学生甚至缺课去做别的事情。从思政课教师方面来看,一些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调过来的,思政专业知识和经验欠缺。加之,还有一些教师因个人思想道德素养达不到一定高度,又欠缺个人魅力,导致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进而对思政课产生了倦怠心理。

四、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途径

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从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介以及教学主体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从思想上重视思政课教学

要提高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端正态度,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教师,教师不重视思政教育,不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国家课改后的新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应当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相应增加一些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以此增加思政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国家在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之后,倡导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从教材的编写入手,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形式充分结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方案时,也应结合实际,融入时政热点,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设计问答式参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所学主动参与分析、点评他们关心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应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鼓励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甚至是辩论,之后教师予以回答,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并学会运用。

3.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政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79-01

引言

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课应摒弃假大空的发展模式,善于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以更加丰富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儒家文化蕴涵的深厚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既为思政教育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也为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

1.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新时期是我国全民实践“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学校作为社会建设所需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是顺应新时期课改要求,加大教改力度的重要举措[1]。“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丰富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丰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注入新鲜元素,为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支撑点,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儒家文化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2.1运用儒家文化奠定学校思政教育背景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丰富,很多居民开始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帮助,这正是“兼济天下”儒家思想的现实体现[2]。只要教师善于留意,就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儒家文化教育典例,以此丰富学校思政教育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事迹加工成思政教育的PPT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运用儒家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背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科学选取儒家文化经典,使其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出言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新型人才。

2.2运用儒家文化丰富学校思政教育内容

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的“自省”、“仁爱”、“修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内容,对于丰富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可以根据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方向融入儒家文化经典,专门增设儒家文化的教育板块,或者将其融入到其他板块的教学内容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此外,围绕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些焦点问题和学生成才的主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育讲座,将学生纳入到思政教育的学习体系中[3]。

2.3运用儒家文化创新学校思政教育模式

儒家文化从其诞生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这些都是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传承的各种载体,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等,让学生在这些真实和立体的儒家文化载体面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虚怀若谷的民族情怀,利用这种丰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新时期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趋势,构建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创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效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遴选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组成专门的网络教育团队,整合和各类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以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仁义礼智信”等为主题制作思政教育的短片、视频等,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效丰富学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3.結语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依然能够放射出璀璨光芒。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正是新时期学生欠缺的重要思想品质,提炼儒家文化的优秀内涵,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体系,既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网络,也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纵深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13-114. 

[2]姜益琳, 何淑娟.儒家德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路径及实效性展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5(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