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空航天科技论文

航空航天科技论文

时间:2022-08-26 15: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空航天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空航天科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引言

高等教育承担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自1999年高校学校实施扩招以来,我国本科生招生一直维持庞大规模,2011年,全国高校院校招收本科生349万人。庞大的招生规模,使得本科生培养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作为本科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效果重要衡量标准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严重缺失。201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1]。

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借鉴国外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政策措施,其中,建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是重要的方式。国外的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很早就已积极探索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开设了形形的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以航空航天专业为例,普度大学组织本科生开展了固液探空火箭和小型云在火箭的设计、加工制造和发射等全流程活动,波士顿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了探空火箭、纳星、临近空间浮空飞行器等诸多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有近100所大学在开展纳星研究,有50余所大学组织开展以高空气球为工具的临近空间探测等研究,其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有本科生,甚至是高中毕业后即将入学的本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相继建立了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2~6],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一定成绩,同时,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运动管理效率较低、创新实践项目设置不合理、创新文化氛围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7]。

本论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对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加强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高效蓬勃发展,推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加快本科生整体培养质量跃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设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航空航天事业地位日益突出,除传统航空航天院校外,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纷纷设立航空航天专业,空天学科本科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对于航空航天这样的尖端科学技术,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鼓励本科生从事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项目,对于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等尤为重要。

2.1是强化本科生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的需要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刚刚结束高中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对于高等学校专业的含义理解和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所学专业未来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的认识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很多航天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缺失,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激情,严重影响本科生培养质量,尤其是相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科阶段是夯实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薄弱的本科基础,会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进而制约未来的发展。

建设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使本科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有机会参与卫星、运载火箭、无人机、高空科学气球等与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创新实践活动,近距离接触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可使本科生充分理解航天学科的应用方向和应用领域,认识所学专业的重大战略意义,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加深专业认知度,激发浓厚的学习热情[8],打牢专业基础。

2.2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需要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历来受到国外高等学校高度重视,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可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走上工作岗位可堪大任的关键。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影响,现阶段我国本科生教育对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注仍十分不足,造成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缺乏。在航空航天专业,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时,尚未见过真实的飞行器,对飞行器组成和功能的理解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讲的通用的动力、结构、控制等几部分,对更加具体的分系统和部件的认知十分匮乏。

建设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设置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良好条件,使本科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新概念飞行器,参与诸如无人机等飞行器从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加工制造至发射试验的全寿命周期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是培养本科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协同攻关能力的需要

人类科技史表明,绝大多数成功的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9]。大力协同、合力攻关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历程中凝练出来的宝贵财富。尤其是航天科技这样的尖端科研领域,涉及面极广,参与人员多,更是需要团结写作的攻关模式。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包括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等大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包括若干子系统。这样复杂的工程没有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模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由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堂学习,最多在相关课程实验或实验课程中会有些许的写作开展实验项目的机会,造成本科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协同攻关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建设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围绕设置的模拟工程实际的飞行器设计项目,众多本科生进行角色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实践项目,集智创新,合力攻关,对于培养学生的退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协同攻关能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航天学科高水平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启示

高水平的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低质量的创新实践基地,虽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难以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作者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坚持以创新实践项目合理设置为核心,以高水平导师队伍配备为关键,以浓郁的创新氛围营造为牵引,以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为保障,多年来,在推动提升航天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学院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典范。结合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多年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建设高水平的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努力设置高水平的创新实践项目

实践项目设置是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核心,创新实践基地的全部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实践项目开展的,实践项目设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关系到基地的运行效果。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践项目设置要充分考虑本科阶段重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学习特点,注重蕴含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充分体现学研结合;注重从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减少低水平的、粗放的所谓动手能力培养;注重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项目设置限制,让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概念、新想法;注重实践项目要根据航天技术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更新,避免一个实践项目连续使用多年。近几年来,随着无人飞行系统的发展,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也实现了不断更新,从常规无人机到太阳能无人机,从常规零压气球到长航时超压气球,从常规飞艇到平流层飞艇,实践项目设置紧跟无人系统发展的前沿,实现了持续更新,起到了良好效果。

3.2打造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建好创新实践基地的关键[10]。导师不仅是创新实践项目的设置者,而且直接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创新实践基地导师队伍,既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有多年本科生培养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又要大力吸纳年轻的、时间充裕、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航天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创新时间基地兼职。创新基地导师队伍建设可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有机结合,选取在全程导师制中表现突出的导师进入创新实践基地工作。多年来,无人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凝聚了大批年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博士后,吸纳了兵器工业集团附属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了部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工作时间充裕,创新实践能力强,在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和学生打成一团,亲自参与无人机设计、加工制造、野外飞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等全部环节,确保了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

3.3推动形成浓郁活泼的创新实践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其影响作用“于无形中见力量”。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勇于创新创造。经常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宣传,让对创新实践活动感兴趣的、切实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做解说宣传,引导更多学生进入创新实践基地;在创新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设置专门的展区,展出历次竞赛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11];可聘请美欧等航天学科创新创新实践活动组织效果突出的院校的负责人,到创新实践基地向学生介绍国外学生创新实践的情况;可安排专门资金,鼓励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国际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国际高校大学卫星计划,参与德国、瑞典等联合发起的欧洲学生探空火箭和科学气球创新实践活动等。我校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每年定期安排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本科生开办学术交流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创新实践活动经验,扩大创新实践基地影响;基地借助“航天科技文化周”等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新概念无人机设计大赛,同时,积极派出学生参加“中航杯”、“挑战杯”等全国性学生作品竞赛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力争上游的热情,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形成了竞争性创新实践文化。

3.4制定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健全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是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高效有序运行、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12]。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构,安排专门的高水平管理人员,对基地运行秩序进行管理,尤其是要考虑本科生课程较多的实际,确保实践基地有足够的开放时间,使学生确实在课程之余能够进入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努力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创新实践基地运行管理中的作用,依托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实践项目选择、实践项目交流、实践成果展示等网络化管理。

4、结束语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是探索提高航天学科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新模式。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已有航天学科创新基地的运行效果来看,基地的确在促进航天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内航天学科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对航天学科毕业生的需求来看,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势在必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作者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对建设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建好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国内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 林家齐,李玲. 高校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科技与管理,2009,11(5):146-150.

[3] 王振国,金清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148-149.

[4] 王握文,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报告[N],报,2004-10-18

[5] 西北工业大学. 建立本科生创新基地-西北工业大学介绍[N],中国青年报,2005-04-12

[6] 彭静,方祯云,郑小林等. 重庆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发展原则[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233-235.

[7] 李艳丽,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103-104.

[8] 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等. 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56-158.

[9] 何兆勇,石海明.中外著名科学家人文素养案例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0] 王秀梅,安连锁,米增强等.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筑平台 拓通道 建舞台[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 68-70.

第2篇

关键词:飞行试验;档案管理;技术文件分发;型号技术资料控制;项目管理

1 概述

飞行试验是在实际飞行条件下进行的各种试验以及以飞行器为试验平台所实施的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探索、研究和演示验证[1]。它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航空航天领域各个学科研究和产品试验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航空航天产品研制必需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是为用户摸索和积累飞行使用经验的有效途径。飞行试验分为包括理论探索和新技术验证的研究性飞行试验和包括型号研制、定型/鉴定和使用的型号飞行试验。飞行试验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强、风险性极大、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2]。飞行试验研究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院)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和国家进出口产品商检局授权的飞机适航认可的实验室,是我国综合性航空产品鉴定/定型与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基地[3]。五十多年来试飞院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0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0多项。“十一五”期间,试飞院累计承担了约60个型号的科研试飞任务,先后完成20多个型号的设计定型或鉴定试飞任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多项。

随着新型军、民用型号产品研制试飞的批量开展,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型号技术资料发放控制、项目总结归档等任务越来越重,新的任务态势对档案管理,特别是重大项目档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提升重大项目档案管理水平已成为试飞院档案部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飞行试验的特点

飞行试验的显著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成本[2]。

2.1 高风险。高风险是指飞行试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技术风险与工程组织实施复杂性。飞行试验的技术探索性决定了它的风险性,在国内外试飞史上,造成机毁或(和)人亡的事故屡见不鲜。无论是新机的定型试飞还是鉴定试飞,都要进行各种飞行边界的考核,如:大迎角、高过载、结冰、发动机空中起动、高原等,还有各种故障模态考核试飞,如:失速、尾旋、颤振、发动机空中停车等。

2.2 高投入。高投入是指飞行试验基础条件体系建设投入高。飞行试验离不开机场、机场保障设施,离不开试验机,离不开试飞员。机场本身建设、起飞/降落指挥引导系统、飞行导航系统、遥测/遥控/中继测控系统以及综合/专用试验机等都需要投入巨资。试飞员培训需要专用培训机型,并必须达到规定的飞行小时数,有些特殊的飞行驾驶技术还需要去国外进行培训或者请外国专家进行培训与代飞,而试飞员的成熟工作年限仅十几年时间,这也是目前试飞员短缺的原因。

2.3 高成本。高成本是指飞行试验中各种直接物资消耗高。飞行试验中的直接消耗包括试验机本身寿命消耗;飞机和发动机必需的备件、易损件;航空燃料消耗;飞机和机载测试与数据处理设备的意外损失;保障人员成本等。飞机和发动机的备件、易损件均为单件产品。极少达到小批量产品,且同系列各型飞机往往不通用,导致成本增加。目前,飞行试验中所用的机载测试传感器、采集器与数据记录设备系统几乎全为国外进口,成本巨大。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用于特定型号或项目,其他型号或项目无法使用,且运行维护成本昂贵。飞行保障规模庞大,哪怕只有一架飞机飞行,至少必须有机务维护、加油/充电/充氧等保障;机场场务;导航、通讯与指挥引导系统运行;飞行指挥与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等,一个典型的飞行场次直接参与进场人员达700~800人。

目前,型号科研试飞除上述特点外,还突出表现为急、难、险、重、散等典型特征。

急:国防建设急需、部队等待装备。型号工程往往设置有后限,试飞周期的长短有时决定着它的命运,据统计,目前民用飞机试飞周期约占整个研制周期的一半;而军用飞机约占55%[1]。试飞周期长,意味着新机不能及时投产和服役,对于民机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失去市场;对于军机就会失去先进性,丧失战术和战略上的价值。而设计、试制周期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常常会延长,造成试飞周期比计划缩短;民机市场占领急需,生产厂家亟待出厂。

难:主要指技术复杂,组织复杂,资源组织协调复杂。重大项目多为跨代机型,试飞准备、试飞实施相对二代机型复杂得多,课题项目实施技术难度大、测试技术难度大,驾驶技术要求高、飞行保障复杂。

险:试飞风险高,重大型号项目试飞不像二代机以前那样,风险科目可以遗留,有许多的风险科目必须完成,否则不能定型或通过型号审定。

重:型号任务十分繁重,在所承担的几十个在飞型号中,85%以上为重大项目,有若干项目是所谓的“通天工程”,责任重大。

散:型号试飞地点分散,近几年型号试飞分布在全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南等十多个地方,不仅造成各种资源的分散,而且对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控制提出严峻挑战。

3 档案/文件管理的特点

试飞技术文件包括型号试飞的工程设计文件、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以及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技术文件,是开展型号工程项目和型号课题的基础性文件。型号试飞的工程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试飞总方案、试飞大纲、测试任务书等;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课题试飞方案、测试方案、改装设计方案、数据处理任务书等;型号项目/课题实施中的过程文件主要包括:型号项目试飞控制网络图、实施计划、试飞任务单等。总计达40多类。按照科研试飞质量目标分解要求,试飞技术文件分发必须及时、到位,综合准确率(及时、合格、到位)达到100%。

“十一五”期间我院异常繁重的科研试飞任务反映在试飞技术文件/档案管理中,主要体现为文件分发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与型号技术资料保障难度大、归档工作困难重重,体现出如下特点:

3.1 型号项目数量多、分发受控文件量巨大。“十一五”期间,我院承担的型号试飞项目涉及××大系列××个型号,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种类多、数量大、范围广。分发文件种类主要有课题试飞方案、测试方案、改装方案、数据处理任务书、试飞任务单等40余种。根据实际统计,从2006年以来,档案部门接收重大型号项目试飞技术文件2万多份,分发超过17万份,复制200多万A4。文件分发范围几乎涉及全院各个基层单位、各职能管理部门,涉及兄弟跟飞保障单位,总共达30多个分发点,还有十多个外场试飞点的技术文件分发管理,技术文件的分发控制非常繁琐。

型号项目任务艰巨还体现在科研项目归档上,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型号项目归档课题/项目达3000多项,归档课题数量、涉及型号类别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3.2 技术文件更改多。试飞技术文件(试飞任务单)在分发后准备执行中,经常遇到需要更改、作废的情况,更改或作废不是由于文件本身有错误,而是由于试飞员个人状况、气象条件、试验机状态与故障或者测试系统故障等多种原因,造成试飞技术文件无法执行必须更改或作废。有时,为了适应赶进度、抢天气,在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能够满足必要的安全要求的情况下,而更改技术文件进行试飞。

试飞员是执行飞行试验的主体,试飞员个人状态良好与否,是能否执行飞行任务的首要条件,即使其他一切条件准备就绪,飞行员身体稍有不适,也不能飞行,有时也因飞行员个人状态不佳而更换或取消飞行任务。

气象条件是实施飞行试验的基本条件,雨雪天气、大风、大雾、能见度、风向、风速、云高、结冰气象以及跑道是否积水、湿滑、结冰等要求是放飞的基本条件,如有不满足要求,就不能放飞,人们把试飞院职工比喻为“拿工资的农民”,形象地说明飞行试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对重大型号项目而言,试验机本身以及燃油、供电等各个系统、各种机载成品往往不是很成熟,其状态与故障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试验机的状态,同时,由于试验机的改装以及机载测试系统、机载数据处理系统等,均为所谓的“单件生产”产品,导致试验机故障率非常高,而不能按照预先计划进行试飞。

试飞技术文件更改、作废或者补发,在试飞实践中司空见惯。这些无形中增加了文件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3 文件分发急。“十一五”以来,众多型号项目同时上马,使得以往三四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变为平均约一个人承担一个课题,造成课题人员不足,技术文件不能如期编制。另外,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由行计划安排的紧凑性,下一起落的试飞任务单往往需要依据上一起落的试飞数据结果编制,造成试飞任务执行等待任务单的现象。

诸多原因使型号项目试飞技术文件的分发数量变得异常紧急,尤其是急件、特急件剧增。按照程序文件规定,需要分发的试飞技术文件一般要求提前3个工作日送达档案管理部门,急件要求提前1个工作日,特急件要求提前半个工作日,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技术文件送达时间只是提前不足半个工作日,有一些技术文件送达时间不足2个小时,这些给技术文件分发管理造成巨大压力。

3.4 项目进展调整多。“十一五”以来,各个型号项目计划在试飞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都或多或少有调整。

首先,由于试验机及其试飞改装与测试系统的复杂性,试验机状态不能一次到位,往往是边调整试飞、边改进试验机状态,随着试验机状态的改进,科研试飞计划会随之变动,导致计划的不确定性。在试飞的过程中,有时备件状态与保障成为试验/试飞能否进行的控制节点,或者试飞过程中发生重大故障或问题,导致试飞计划的调整。

其次,由于在飞的重大项目型号多、课题/数量多,任务繁重,试飞周期一再压缩,我院在科研管理上一直采用“拉动式”科研试飞计划,即每月、每季度科研试飞计划都明显超过年度计划的分解目标,以超额的计划推动,促进任务的进行,“拉动式”计划是导致计划调整存在的必然。

4 项目档案/文件管理的主要做法

据统计,试飞院重大项目档案/文件管理工作占全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80%多。针对这种重大项目多、型号任务急、档案/文件多、工作量大的特点,我们牢固树立为科研试飞保障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重大项目科研试飞需求,集中档案管理优势力量,从重大项目立项(或任务下达)开始到项目实施、项目总结归档等全过程,把好重大项目文件管理控制入口关,注重归档过程中的文档验收与规范,确保归档质量。主要做法如下:

4.1 建立综合项目团队制。试飞院在重大项目立项后成立型号项目办,根据项目试飞内容、专业成立若干课题组,档案部门指定重大项目技术资料、技术文件和课题归档人员,共同组成重大项目团队。同时,在重大项目试飞过程中,每个项目办都指定专人负责技术文件的二次分发、现场管理和有效执行,建立文件资料接收、分发登记账,积累非受控归档技术文件资料,管理档案部门分发的受控技术文件复印件。

4.2 实行项目/课题型号资料保障和归档主管制。在重大项目实施阶段,档案部门指定型号项目技术资料、技术文件主管和项目/课题归档主管,负责型号技术资料保障、试飞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对项目/课题技术文件归档进行监督、指导,负责归档文件齐全性、完整性的检查,负责归档技术文件的接收、整理、著录和数据建库。

项目负责人、课题主管的归档责任在程序文件《文件与资料控制》中明确规定,即在重大项目总结归档阶段,由课题主管负责将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资料收集齐全,经过整理后向档案馆移交归档,由项目负责人将整个项目的依据性文件、会议文件、相关评审文件和综合性试飞文件、管理性文件、定型/鉴定报告等收集齐全,经过整理后向档案馆移交归档。项目负责人、课题主管对项目/课题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性负责制度,有力促进和保证了项目/课题归档内在质量。

4.3 实行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值班制。在重大项目试飞中,无论是型号工程的飞行试验设计文件,还是型号课题的实验设计文件和实施技术文件等全部需要由档案部门进行分发控制。由行试验的内在特性与任务特点,飞行试验在一年的365天、一个月30天和一周7天内的任务安排要考虑天气、试验机状态、试飞员状况等因素安排飞行,较少考虑周末、节假日以及下班时间。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适应飞行试验的特殊要求与任务特点,想方设法保障试飞技术文件控制有效、分发及时、准确、到位。

试飞技术文件的及时、准确、规范是重大项目实施的前提与保证,为此,我们实行技术文件分发控制值班制度,在8小时之外的下班后、周末、节假日期间,轮流值班或电话值班,无论什么情况,必须做到随叫随到,确保试飞技术文件标识规范、审查全面、审批签署完整,满足程序文件要求,符合质量体系、飞行安全管理体系、保密管理体系等要求,确保试飞技术文件及其更改的分发及时、规范、准确、到位,确保试飞现场技术文件100%的合格率,确保重大项目的科研试飞进度按计划进行,从而保证重大项目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

4.4 建立外派型号文件管理员(跟飞)制度。由于重大型号项目数量多、任务急,导致有些重大项目本场试飞无法全部安排,需要外出试飞。另外,有些特殊的试飞科目与试飞科目的特殊要求,如:高原、高寒、对海等,必须外出试飞。重大型号项目外场试飞给文件管理带来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外派文件管理员跟飞制度,指派一名文件管理人员,作为外场试飞队成员,参与外场飞行,负责外场试飞文件的分发控制和管理工作。

4.5 实施电子试飞技术文件网上流转与在线归档。传统的纸质技术文件分发管理模式,不仅耗费人力多,传递速度慢,易导致积压,不利于文件更改与分发控制,也无法对整个传递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适应当前多个型号工程并行开展的技术文件、资料分发控制要求。我们结合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试飞,建立了“试飞技术文件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试飞技术文件的网络在线编制、审签与分发,实现了外来飞机设计、制造单位的各种电子型号技术资料、技术协调单、通报等网络发放,缓解了重大项目技术文件分发控制与归档的压力。

4.6 采取重点型号优先机制。近两年来,我院根据重大型号项目试飞任务繁重的特征,实行重大型号项目“1#任务管理法”,即在年度、季度、月份科研分解计划中,按照型号任务进展、试验机状态与其他资源保障条件情况,确定本月、本季度重点实施的重大型号工程项目。

档案部门按照“1#任务管理法”的要求,根据重大型号的重要程度排序,优先保证本季度、本月列入1#任务的文件资料控制与分发,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程度,将急需分发的技术文件分为“急”、“特急”,优先保证“急”、“特急”件分发。在有大量技术文件需要分发时,暂停一些其他工作,集中人力,全力以赴确保重点型号技术文件分发的及时、到位。

4.7 形成科研归档计划联合制定机制。近几年来,试飞院每年都制订科研归档计划,并作为科研计划的一部分,由院计划部门下达,体现了档案管理“三纳入”的要求。但在以往的归档计划制订过程中,主要由档案部门组织制订,归档计划与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不密切,归档计划的调整多。为此,在2011年度,我们开始尝试“联合编制科研归档计划”,即由档案部门组织从项目/课题组到研究所部再到档案部门的从下到上的归档计划梳理与起草,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从研究所部、型号/项目办到课题组的自上而下归档计划落实。采取这种联合编制归档计划的方法,保证了项目/课题归档与实施的匹配性。

4.8 确立分工协作、角色备份的工作模式。由于我院重大型号项目数量多,型号试飞技术文件分发量大,档案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并且档案主管出差频繁、外出跟飞时间长,不在院内的频率大,大大影响了重大项目的试飞文件控制与归档。为此,我们采取“分工协作、角色备份”的工作模式,即把每个项目分解成文件分发管理、型号资料管理、课题文件归档管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指定两个责任人,第一责任人为A角,第二责任人为B角,B角是A角的备份,在A角不在岗的情况下,由B角自动代替工作。一个重大项目的B角,同时又是另一个或多个重大项目的A角。虽然,重大型号项目分工与角色划分明确,但遇到紧急任务时,还需协同参与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型号技术资料保障、试飞技术文件分发控制责任的落实。

4.9 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是做好重大项目档案文件管理的关键[4]。为此,我们重视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与科研人员的档案知识培训,每年都制订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结合重大项目档案管理要求,在院内多次组织对项目主管、课题主管、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标准培训和归档知识培训,为保证重大项目文件档案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们重视档案队伍专业结构配置,注重招收计算机技术、航空电子专业大学生,还邀请飞机专家和测试专家等到情报档案中心对档案管理人员讲授航空专业知识,使档案工作者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能顺利对各个专业领域归档材料进行鉴定和正确的分类。

5 结论

档案管理作为国防工业技术体系中技术基础之一,是科研管理的基础,其中的技术文件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基础,在以往的飞行试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力保证了重大型号项目的试飞。上述几种主要做法,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应用,效果提升明显。为更好地发挥档案/文件管理对科研试飞的促进与规范作用,还应按照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飞行试验的行业特点与其在航空产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业务标准体系与制度体系,使档案管理更好地融入科研试飞过程中。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包括理工科和工程技术专业,特别是航空飞行器设计、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测试技术、改装设计等航空专业人员的档案管理队伍配置机制。全面实施技术文件网络流转与电子归档,提高归档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资源检索利用效率,更充分地发挥档案资源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飞行试验指南[M].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2] 周自全. 飞行试验工程[M].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3] 张俊民. 走进试飞院——新员工培训教材[M].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