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2-03-17 15:4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文章不断涌现,有必要对相关成果予以归纳总结,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发展。

一、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含义,论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和,可以分为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个体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两种类型。[1]

二、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大课堂。[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启迪和震撼,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更真切、更实在,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长久、更关键,是校内教育或宣传媒体影响难以替代的。

第二,社会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出适应性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促使我们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实践对于建立健全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会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坚韧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塑造良好的个体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开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3]

三、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上,有论者认为: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转变过去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4]高校应考虑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其教学工作中去。

四、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践的内容与研究生的业务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实践的形式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5]

第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双方受益原则进行安排和筹划,突破固定时间限制。[2]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将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主动同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经常化。

第三,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学校会同地方负责安排社会实践事宜,总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让社会实践单位的确能受益”的原则来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2]

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4]

第五,研究生社会实践应坚持重点面向那些“基础薄弱,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6]社会实践点选择在贫困地区为好,贫因地区的特点是生活艰辛,干群求实意识突出,既有吃苦耐劳、勤恳诚实的民风,也有不少阴暗面乃至丑陋的现象,把研究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打破他们理想化的政治思维,可以促使他们升华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艰辛的生活中磨炼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9]社会实践应服务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服务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等。[8]

五、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内“三助”工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宣传、研究生挂职锻炼、业余兼职、参与大学生学习、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5]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面向社会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具备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务性质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特点应在兼顾德育功能的同时,体现研究生培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生个体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成为高校与实践单位开展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桥梁。[5]

六、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验性。学校的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对研究生来说是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实践使他们有机会与现实结合。第二,专业性。专业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的基础。第三,启发性。实践是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和灵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4]

还有研究者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概括为:第一,高层次性。研究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科研项目历练等过程,已经具备了从事一定实际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知识层次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更应该注重科研与服务的转化,在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第二,主动性。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达到主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和发展阶段

有论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已形成了包括项目征集、学生选题、前期考核、具体实践、中期考察、考核总结等环节在内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可归纳为:项目征集阶段、项目申请阶段、实践前准备阶段、社会实践阶段、考核总结阶段。[10]具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应当包括:实践目标分析、实践基地创设、实践内容和形式设计、实践效果评价等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尝试阶段、规范阶段、基地阶段”等三个阶段。[11]

八、关于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

有论者认为,衡量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效的标准应该是宽泛的、多视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对实践单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企盼知识、渴求高层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二是为社会实践单位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对方建立了进一步合作的联系;四是社会实践为学校引进了什么科研项目;五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并有提高等。[12]

九、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论者总结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为:以实践育人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以科技服务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周密管理为保证,形成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等。[12]

关于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论者总结为:“任务式实践”较多,自发组织的实践少;对“小分队式实践”较重视,对“个体式实践”易忽视;重视总结报告,忽视实践过程;形式一成不变,未能协调统一;过于注重形势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与指导工作欠缺,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实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差,社会实践成果考核不科学等。[13]

有论者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提高各方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其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相结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实践期间研究生的纪律、表彰先进条件等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活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2]

参考文献

[1]王珂,黄维柳.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赵伟,吴剑平,李志华.关于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严继昌、何跃德.建设研究生社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纪平、徐俊忠.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现彬.研究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8).

[10]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王永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11]严继昌,杨瑞东.十年实践结硕果 校地携手育英才-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十年改革回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第2篇

    接触层次的社会实践指置身于社会坏境中,用身体去体验,用眼睛去观察,用思想去思考社会生活的无穷变化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形势,服务层次的社会实践指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融入层次的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上又深入一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学校、学生个体都是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融入型的社会实践实现了三者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工作即实践、实践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单位的社会性和社会的教育性有机的结合起来[4]。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实践目的大体可分为:研究型社会实践、素养型社会实践和服务型社会实践[5]。此外,还包括教育实习等教学型实践内容。社会实践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1.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研究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也是提高研究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2.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某一项课题或活动,作为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互相配合、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这一过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逐渐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认识到合作与集体的重要性[6]。3.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研究生可以身临其境了解我国社会现实,并对其中的症结有所认识,从而激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4.有利于研究生的就业。通过到用人单位实践,可以使研究生走出象牙塔,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真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上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5.有利于社会人的塑造。社会实践作为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将以“社会人”的角色重新思考与分析社会现象,重塑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生培养中的做法我院公共(卫生方向)事业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为浙江省医学扶植重点学科,杭州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1名。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建立健全组织与规章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文件要求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周[8]。我校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时间最少为1个月,占2学分。学院按照学校制订的《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规定》、《暑期社会实践指南》等文件要求,成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该小组具体负责社会实践任务的落实、组织、指导、考核及总结交流工作。并在教学业务经费中单独划拨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费用,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建有杭州市学生身心危机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同时积极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原有的9个教学与研究基地和27个教学实践基地基础之上,与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市疾控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将其纳入了研究生实践基地。重视科研能力培养。我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了“阶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图略)。近年来,学生科研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获奖,其中《“新医改”引领下的农民健康档案研究》项目荣获“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特等奖。通过科研实践,不仅使研究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贯通,而且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践行社会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9],作为卫管专业研究生更应树立大卫生观和“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理念。我院打破实践的时间限制,做到平时与假期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安排持续有序的实践内容。关注医改热点,对国家基本药物、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假期开展专题调研,并以报告、论文形式公开发表。同时,立足学校,面向师生,开展送健康活动,在爱耳日、卫生日、禁毒日等卫生纪念日,与本科生协作以传单、画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积极投身学校防控工作,参与完成了“防治H1N1专项课题”项目。以上活动是开展也很好的践行了我院“心系公众,服务社会”的团队作风。抓好自我管理。我院历来重视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新生入学即进行专业导航与始业教育;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招聘在校研究生参与日常管理;发挥研究生会及社团作用,成立由我院学生会牵头的校健康联盟,已成功举办两届健康文化节;选聘优秀研究生为本科新生学长和班主任助理,参与本科教学管理;研究生党支部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自我管理实践,提高了研究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克服和解决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的关键所在。我院通过健机制、建基地、重管理、抓科研等一系列措施强化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导师不重视、部分学生不积极、专项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克服。

第3篇

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赵伟等调查指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和责任意识”;〔1〕雷世富指出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各方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张俊琴等指出当前研究生的“任务式和团队式”社会实践多,“自发性和个体式”实践少,实践认识存有偏差、忽视过程,“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而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当以疾病、生命实践对象等为研究范围,这一领域依然有许多缺失人文理性的行为存在。杨国荣认为“实践要以求善为指向,扬弃功利主义的正值与负值”。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所表现的负态与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有关。冯向东认为,教育中“功利主义的肆意扩张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扭曲了教育实践”。因此,要设计科学的实践路径和机制来为研究生社会实践赋予人文理性价值和精神。

二、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人文需求

“项目化社会实践”是一种依托项目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嵌入道德伦理、科研精神和服务公众等人文理性的社会实践模式。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中推行这一模式,是当下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缺失人文理性的现实需要和弥补。

(一)医德缺失下的实践需求

当下医患关系并不和谐,这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教育缺失或失效有关。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呼声下,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需要找出医学教育的最佳路径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医学研究生教育来说,其医疗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教育模式转换下,医学研究生的医德和人文素养不可或缺。因此,除了课堂教育的改进和改革,还需要辅以具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模式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从实践角度“项目化社会实践”功能之一就是要建构出新的医德内涵和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以理性的视野预前重构医患伦理关系和医德医风。

(二)生命意识淡薄下的主体需求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终极目标始终围绕着生命的延续和存在,但是当下生命意识的淡薄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及实践严重缺失。王一方指出,二十世纪的医学将“征服疾病和敬畏生命对立起来,忘掉了生命的敬畏”〔6〕。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得医患失语。功利主义和利己思想不断消解着传统医德精神,医学科技和工具不断遮蔽了“生命”的人文关切。因此,在观念层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需要在浓厚的“生命”意识下重构“疾病”和“生命”的关系。

(三)医生污名化下的话语需求

在“自媒体”时代,随着医患矛盾关系的时常紧张,“医生”和“护士”不断地被妖魔化。与此同时,“白衣天使”和“白衣大褂”等传统的“隐喻”词汇也不断地被污名化。医生的“救死扶伤”形象和“大医精诚”精神被整个社会集体怀疑和不信任,由此传统的隐喻词汇的形象夸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缝”、“八毛门”、“医闹”等话语。这些话语的背后除了医德沦丧和医风不良的现实写照外,更是医学人文精神崩塌和严重缺失的表现。因此,在话语层“项目化社会实践”还需要重构医患话语表达的修辞和词汇。总之,“项目化社会实践”要把工具理念和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研究生进行主动实践的同时充分尊重和调动实践主体的自主性,不仅要培育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提升其生命意识、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等。

三、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现代性人文赋值

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把训练研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精神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更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因此,在项目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效赋入具有现代性精神内核的人文理性。

(一)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德和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在长久的医疗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它已经超出了职业素养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层的道德哲学思想。尽管“大医精诚”的观念仍历久弥新,但在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大背景下,传统医德及其理论体系的消解,成为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医乃仁术”的医德内核,形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医德伦理体系。传统医德“人贵物贱”的仁德理念和“重义轻利”的职业精神使得整个医疗体系充满浓厚的人文精神。现代医术和工具以及“重利轻义”的观念彻底消解了传统医德伦理,因此,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需要面对并构建新的医德伦理。在路径选择上,以“疾病”和“生命”作为选题和实践的核心议题,积极嵌入传统医德的“仁心”和“好生之心”,在继承传统医德精神的基础上赋予现代性的价值内涵。现代医学的“生命哲学”如何践行为具有传统医德精神的实践行为和模式,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关乎疾病、敬畏生命和关爱生命”的现代人文精神,是医学社会实践正在探讨和总结的课题。疾病信息、医疗技术和医德情感在现代医学转型下需要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形成现代的医德伦理和观念。

(二)建构出现代人文的创新人格和精神

研究生创新能力核心要素要求具有发散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具有科学演绎和科学阐释的能力等。就能力构成看,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层面的,需要经过学科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达成。另外,创新能力的最终形成离不开非智力因素。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除了担负着重构和践行现代医德伦理的功能外,还要承担起培育和训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的任务。赵伟和张俊琴等关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调查和阐发,启示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医学研究生在面对“疾病”和“生命”时如何保持具有现代科学所需的创新人格和精神,也是我们推行的项目化社会实践着力思考和建构的人文价值要素之一。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和死的范畴,“征服疾病”和“延续生命”需要医学技术和医疗工具,更需要人的正能量的心态。医学研究生保持积极正态的学术动机,是创新人格形成的重要内容。向善性的学术动机是当前研究生需要培育和具备的,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要积极构建的。以谋取利益和金钱的学术心态来对待生命,必然会导致整个医学伦理和道德秩序的崩塌。项目化社会实践还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对生命的好奇心、对问题的质疑力和洞察力等。在项目实施过程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好奇,以积极、幽默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和钻研,都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如果丧失对课题项目的兴趣、参与和交流,整个实践也就失去了人文性和科学价值。培育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建构人文理性的重要议题。项目的选题、论证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在具体和系统的分工协作中,实践主体才能感受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整体和个体的力量。同时,现代科学的竞争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建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等,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践,也是一个长久过程,需要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精神。

(三)赋入公众意识和公平精神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研究生;校园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在从事学术、教育和交往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渗透在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校园文化形成于大学校园生活的基础之上,根植于大学的校园生活之中。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长期形成的深层文化积淀和精神文化氛围,是由具有特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师生员工来实现的,同时,校园文化反过来又通过启迪、灌输、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情感,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它起着培养、教育、塑造人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有强大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作为高等院校中受教育层次最高、综合素质最高的学生群体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构建健康、向上的现代大学生活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活是广大师生在校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范式、联动模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宏观样态,通俗地说,就是校风校貌、校园文明。”[1]研究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他们思想趋于成熟、主流健康向上,具有强烈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但是,这个群体的思想仍具可塑性,集体主义观念和人文精神相对缺乏,认识和对待事物的观点与方法不够全面,思想素养、学术道德仍需提高。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现代的研究生校园生活。

一、以学术科研活动为依托,构建研究生的校园学术生活

以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为依托,构建研究生的校园学术生活,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考虑到研究生实现自我学术价值的强烈愿望,积极搭建高层次、多样化、多学科的学术活动平台,培育和营造平等、自由、开放、活跃且高品质的学术文化氛围,以此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成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交流思想、施展才华、锻炼各方面能力的舞台,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和研究灵感,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精神上的归属感;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在国内外举行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研究生会按照各自学科的特点定期组织“诸子百家”学术论坛、子衿学术沙龙、北辰考古学术沙龙、海纳沙龙等系列学术讲座及沙龙,邀请知名教授、学者与研究生一起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创办了研究生学刊《博硕文苑》,通过此刊物为研究生展示科研成果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敦促研究生务实学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营造深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以建立健全有效的载体为手段,营造和谐的研究生校园政治生活

构建研究生校园政治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主要包括举办形势政策论坛、主题教育活动和微信平台的建设等。吉林大学文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发挥各家之长,增强研究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热情以及自我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社会现状,多角度地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能够及时深入地了解党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介绍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而开展的时事政治论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引导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培养研究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问题的自觉意识。围绕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增强研究生的参与认同度,从而引导研究生的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微信”是时下研究生群体中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络软件,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广泛性。自文学院“文传天下”公共微信平台创建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平台日常的管理由文学院研究生团委宣传部和办公室共同维护,通过研究生会及学院老师们的支持,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准确,拓宽了同学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文传天下”微信平台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校园信息的传递,而且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平台,在微信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加深交流,交融思想,共享资源,这样提高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升了教育效果。

三、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深入开展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大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构建形式多样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生活,有助于促使研究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每年都在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持续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选题、申报、立项、教师指导,形成调研报告,最后总结评比。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增强了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调研、科技支农、农村支教扶贫、文化下乡、医疗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把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服务于社会。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学校为了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立“研究生创新中心”,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计”、“研究生赴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资助计划”等一系列有益于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适时开展“研究生创业训练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给予参与项目的同学于资金支持。通过这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升了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研究生创业素质,营造了校园创业氛围。

四、以校园文体娱乐活动为载体,丰富研究生的校园文体生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的学业压力不重,学习时间相对较自由,学校应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适时组织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以此来提升研究生的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吉林大学文学院为了丰富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予研究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迎新晚会、研究生迎新年文艺晚会、雪韵中华文艺晚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并通过参与晚会的组织等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一年一度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是由研究生和留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让研究生和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研究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每年举办的“研究生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比赛,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提升了身体素质、磨练了意志品质。定期与兄弟院系开展的联谊活动,不仅给广大研究生的学习、工作之余带来了欢乐,同时也让大家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同学感情。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形成的。而研究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重要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完善的、优秀的研究生校园生活,以实现优质的研究生校园生活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补共进。

作者:郑礼丽 单位:吉林大学

第5篇

一. 及早落实,认真准备

为组织好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学校拨出专款,并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俊波为组长,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校工会,校研究生部,校学生处,校学生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在上级团组织和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落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全校同学的实践参与率,学校在组织工作别注重点面结合。点上,学校采取就近就便按需重点组队的原则,从各院、系、所、中心及学生社团中选取品学兼优的300余名同学组成了19支社会实践队,主要开展一些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践工作。面上,校团委为回家的同学都开出了介绍信,以方便其实践。

暑假前夕,学校和各院、 系 、所 、中心都对今年的暑期实践工作进行了动员,对自己进行实践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任务和活动时间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综合测评分的计算中。同时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凡是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校及院系实践队,我们都落实了1-3名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实践。并且要求各实践队伍在活动期间一直同团委保持密切联系,要求队员在活动期间和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实践报告和成果报校团委,并由校团委XX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组编成特刊,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一步深化。

二.内容丰富,注重实效,成果显着

学校除在保持自身原有实践工作特色外,也鼓励同学多方面,多角度投身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内容主要有:企业帮扶,科技扶贫,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等。广大同学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进行法制宣传,现场服务,挂职锻炼,软件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的各种比赛,校庆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社会实践。

1.保持科技特色

科技实践一直是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今年暑期,除积极动员广大同学开展科技实践外,我们通过多方联系,重点组织了电子科技大学赴东莞旭丽电子公司实践队等五支实践队伍到沿海的东莞、汕头、深圳的公司里进行了科技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赴深圳巨龙科教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践队由计算机学院的两名研究生和两名本科生组成,他们在公司分别参与到了公司的智能排课系统和校园icq两个项目开发中,他们在公司课题组长的带领指导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掌握了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框架,参与完成了校园icq的功能修改、优化及整和测试,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查找大量资料,请教课题组长,以及不懈的努力,在编程能力上有了迅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月的实践,他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这是在校园里的学习所学不到的,同时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又是极为重要的。在他们的实践总结报告的最后,他们写出了最深的感受: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此外,通信学院赴上海邮电设计院社会实践队,通信学院赴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等队伍也在企业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实践,电工学院赴都江堰市实践队,通信学院赴成都高新企业考察实践队,自动化系赴宁江机床厂参观实践队等队伍也都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了科技考察及学习实践活动。从参加这些实践的同学的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学在经过实践锻炼学习过后在专业技术、个人素质、心理观念等多方面的成长,真正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

2.突出三个代表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贯彻学习实践******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论述。我们根据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在学校有关领导的亲自帮助下,组建了电子科技大学党员大学生双流"三个代表"学习实践队。实践队由来自全校各院系及主要学生组织中的38名优秀学生党员组成,目的在于通过他们的体会,向更广大的同学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队在双流县以及公兴镇的政府、企业、田间地头,认真听、仔细看,切实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再也不是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同时,他们也亲眼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另外,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也重点强调了三个代表的学习实践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更多的同学进行了三个代表的实践活动,广大同学在正确领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上,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3.参加各级赛事

今年暑期里,我校还参加了全国性质的四项大学生赛事,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我校代表队的全体同学在张琼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经过西南财大的预赛,沈阳的复赛,一路高歌,有两个节目进入到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决赛当中,是全国高校中除清华、北大外唯一一个有两个节目进入决赛的高校。最后,两个节目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我校争得了极高的荣誉。

另外,在由教育部牵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国防体育节军用枪射击比赛中,我校代表队通过艰苦的封闭训练过后,在比赛中取得了男子精度射击的一枚金牌,男子精度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总分第14的好成绩。在体育赛场上,我校同学也有突出表现。我校游泳队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中,顽强拼搏,获得了男子甲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第7名的好成绩,同时打破了100米、200米蛙泳赛的大运会纪录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纪录,创下了200米大运会蛙泳赛记录。这是我校在历届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我校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第6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是我们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通过工作,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平日工作的艰辛。通过磨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通过交往,我们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与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研究生二年级。本科加上研究生所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有需求的地方。寒假期间我去了唐山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杨志老师也在这个公司工作,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唐山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仪器仪表、通用专用机械设备批发零售;机电产品维修等。这个公司所经营的正好与我的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相符合,更有利于实践。

唐山科技有限公司经营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其中就包括单片机和PLC(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开发。之前本科学的PLC和单片机的知识大部分已经忘了,只能重新学,但是并不难,我在公司里跟着工程师一起学习编程开发。PLC编程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做工程的工艺过程,根据工艺流程进行编程。通常大型工程中PLC用的比单片机多,因为PLC的故障率比单片机低,而且PLC的重启时间比单片机短,对于事故的处理更加迅速,保证了安全。PLC包括台达、三菱、西门子等各种品牌,西门子的PLC是我们使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虽然品牌不同,但是编程的思想却是一样的。编程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包括顺序控制编程法和经验法。顺序控制编程法需要了解工艺流程,画出顺序控制图,根据控制图进行编程。经验法就是根据经验来进行编程,其中的经验就是启-保-停电路的程序,经验法就是在启-保-停电路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组装成其他程序。顺序控制编程得到的程序简洁易懂,根据工艺流程就能看懂程序,容易维护修改。然而,经验法编程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其他工程师不易理解其程序,不易维护。因此,现在最常用的编程方法就顺序控制编程法,公司中工程师大多用的也是顺序控制编程法。

实习期间我没有一天缺席,以满勤结束,我觉得干工作就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能拖拖拉拉不干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人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不能害怕失败,在失败中成长,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职业生涯;实施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是社会重要人力资源,对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比较乐观,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研究生,与吸纳能力有限、职业岗位要求技能化和低重心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严重矛盾和错位,研究生就业优势也逐渐削弱,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都出现下滑,就业危机感逐渐增加,不少研究生开始面临就业难问题。2007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80%,高校作为研究生就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如何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一、研究生就业寒流袭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各用人单位趋向于采取削减人员的瘦身保护方案,在各大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数量和规模明显比往年减少,作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2007年接收近35%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倒闭了6万-7万家,对就业市场冲击较大,研究生就业市场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从1998年至2005年底,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从623万人发展到230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2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高校和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这样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硕士、博士“满街跑”,最终导致不少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而出现未就业或待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也造成了研究生就业难,据调查,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都倾向于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就业,而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超过52%的研究生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及其周边大中城市就业,就业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

我们注意到,研究生就业不畅,除上述因素外,研究生本人自我规划意识淡薄是根本原因,当前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 “以信息提供为主,适量就业指导为辅”,忽视了对就业主体、就业环境、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等各要素之间的联动研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高校应该切实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体制,做好职业生涯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研究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调查发现,与大中专毕业生相比,研究生的理论积淀相对较多,但是实践水平较低,研究生对自我爱好和能力认识不足,很多研究生根本就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选择职业角色、确认人生目标的教育与指导,它让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需要,了解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意识地根据个人性格、兴趣和能力,规划研究生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我们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很多研究生从幼儿园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对社会了解很少,这固然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原因。社会存在哪些职业?不同职业有什么不同要求?企业渴望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如何实现从就业到职业至事业的转变?创业需要哪些条件?未来的工作远景如何?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应当纳入到职业生涯的教育之中。高校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长期与短期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好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做出有效安排。

(二)创业教育

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创业是实现就业并能有效促进就业的一条创新之路。有岗位就能实现就业,没有岗位创造岗位也要实现就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普遍创业意识淡薄,加上研究生自身投资成本较高,不愿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方式来就业,导致研究生的创业比例远低于本、专科生,因此,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是当务之急,也是切实可行的。既要鼓励研究生抛弃传统的行业高低之分,更要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创最能体现个人及社会价值的事业。为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凸显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价值,高校可以考虑利用研究生的专业特长,设立研究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办智力型和知识型的公司。

(三)职业心理教育

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定位过高和选择面比较狭窄,加上我国目前的用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研究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常不能认真了解分析制约就业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求职受挫,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研究生就业的心理辅导,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手段,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学会自我调适,使他们能以积极稳定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四)政策法规与求职指导

近些年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台了许多措施,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依据,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自己在当前的就业政策下拥有哪些权利,并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权利,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毕业是第一次求职,很多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够,经验有限,在求职时容易出现技术性的错误而错失良机,这就要求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系列教育工作,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求职择业的材料的准备、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实战技巧等。

三、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一个重点:要重点突出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为有效促进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该更好地利用导师制度。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也最了解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在承担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任务外,还应该力所能及地成为研究生在人生和职业方面的导师,利用自己对本专业多年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社会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指导研究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要建立导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如设立导师绩效基金、核算工作量、导师津贴制等,充分调动其参与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积极性。

(二)三个平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与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在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时,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社会实践为主体,个体咨询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高校就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从理论上让每一个研究生都懂得应该为什么,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在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所学、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基础上,指导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配有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高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有实战演练的机会,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平台,如鼓励研究生参加跟随导师做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指导研究生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根据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环境的变化等,及时开展个体咨询,引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人职匹配”。

(三)三项原则:要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贯彻全程化、分阶段、个性化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指导方法和指导内容上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在研一期间,主要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研二、研三学生则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的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创业观念转换等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呈现出更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不同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如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有兼职经验和无兼职经验研究生群体;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发展,如毕业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生涯指导反馈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郑祥江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3、李春根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4、张革华.创新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J].公共管理,2008(9).

5、董丁戈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福建论坛,2009(4).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教育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2

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学历人才,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研究生就业问题上,由于受到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类学生甚至是博士生的排挤,其地位十分尴尬,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通过就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能准确的匹配岗位需求和自身能力,成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对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1 研究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就是研究生教育,其中又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因高校或研究所等岗位的门槛多要求博士毕业生,故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只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具备了进入高校或研究所的资格,但竞争压力较大,就业较为困难。另外,企业招聘还存在着可用本科生不用研究生的现象,所以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

研究生就业经历了包分配制度、择优录用制度以及双向选择制度的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研究生就业问题上了控制力越来越弱。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供需的变化,也就是研究生学历人才的井喷式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低聘、偏聘等现象。我国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就业分布不均衡,受学历背景影响较大。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的导向以及供需结构的影响,很容易在出现集中应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象,比如说上海、北京等城市一直是就业热门区域。集中就业使得部分城市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部分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也会把第一学历当成参考之一,或者将研究生性别当成重要参考,使得硕士毕业生尤其是女硕士的就业困难加剧。

(2)研究生本身存在问题。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自己是高学历高精尖人才,很难放下身段去应聘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条件艰苦或薪资待遇稍差的岗位,功利化现象严重。另外,不少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存在着学历弄虚作假的现象,或是在就业初期就选择通过人际关系、行贿等手段获取就业资格,严重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最后,不少研究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研究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校园环境中,缺乏实际生活的历练,导致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失利不知所措。

(3)职业规划教育薄弱,缺乏理性的就业理念。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问题,我国起步较晚,一方面是由于初期人才需求较大,很少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大学生的就业教育问题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对于研究生教育这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校方还是研究生本身,对求职能力的培养都未曾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多存在盲目投递简历或面试过程捉襟见肘的现象,很难实现理性或有计划的应聘。

(4)用人单位人才消费理念的变化。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学历人才的井喷使得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硬件要求也逐年增高。大型企业单位对硕士毕业生的最低要求基本上限制在“211院校”以及大学英语六级等,甚至要求本硕双211,研究生稀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企业在人才选择时可能更倾向于可塑性较强的本科生,并且企业为本科生付出的成本较低,这也是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说明了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2 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社会研究生数目增长迅速,研究生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就业难以及就业能力较差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在就业或择业问题上更加理性,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在就业、择业问题上往往经验较少,很容易因未认清就业形势而走弯路;或因就业仓促而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面对未来发展很难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解决。

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还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三年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但其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并可能存在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可以很好地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并发掘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另外,通过就业教育,研究生还能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行业发展前景并做好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开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3 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

当我们认识到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熟的就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据本国研究生现状,遵循引导性原则、分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不断完善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全程跟踪、全方位培养。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在学生毕业时期开展的,依靠短期的集训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果。在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就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训和教育,最好能做到跟踪服务。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其内容也应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应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从业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早越好,并且可以依托现有的教育体系,通过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并加以培养。

(2)依托第二课堂,增强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实效性。第二课堂也就是诸如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来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其中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就业见习、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校园的理论学习以及在企业的实践,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为保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质量,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就业形势和政策法规有相应的了解,还应掌握大量实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咨询等技能。就业指导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相关知识。为此,应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并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招聘过程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4)为研究生就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场地、经费和设备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学校要为就业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比如通过“职业生涯俱乐部”、“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的建立辅佐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通过就业教育指导的开展,让毕业生的追求逐步转向“能否在公司得到锻炼”、“在公司是否有培训、学习的机会”等,帮助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职业的变动, 能够更加自觉地利用职业变动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累职业经验。

4 结束语

目前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就业成功与否甚至与社会的稳定性挂钩。在新形势下,通过就业教育的开展来提高研究生就业成功率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在总结和吸收国外成熟就业教育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点关于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措施,希望能最终实现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生就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健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 李海萍.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及其消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8-13.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校府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24-03

人才培养的学院式(学术型)与社会式(实践型)两条路径的有机协作仍是制约复合型、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瓶颈,这需要进行创新机制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以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依托,重点就“校府社互赢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作番讨论,以期能够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化、制度化、适用化发展有所裨益。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研究

如果说19世纪初由洪堡(Wilhelm Von Humbodl)等人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原则来确定现代大学精神只是明确了现代高等教育自由自主发展的方向,那么,20世纪初“威斯康星思想”所倡导的社会服务理念则将大学的社会功能定义为其存在的现实基础,这为高等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确定了社会责任担当的发展目标。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性研究逐渐从学院走向社会,于是学校与校外组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备受青睐的是有关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讨论,比如罗伯托・方塔纳(Roberto Fontana)等人认为,产学研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资助研究、合作研究、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美国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为主;日本则以产学官为主体,形成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共建研究机构、研究技术转移等类型[1]。近些年,国内学者的研究也颇具成效,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等专业的部分硕博论文开始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一般理论或案例研究,学术期刊也较多地刊发了有关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文章。

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多以产学研协作培养模式为重点进行探讨。产学研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便发挥高校的知识创新优势、科研机构的应用研究专长和产业部门的产品研制和市场开发的实战经验[2]。然而,产学研培养模式主要适合应用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对于人文基础学科专业则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开展协作培养机制,公共行政部门应以政策法律等方式给予相应的指导与规范。为此,有人提出了“政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相应的联合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总结出中国研究生培养的五种主要模式,即“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基地”、“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挂职锻炼”、“外聘兼职研究生导师”和“依托科技园、学科性公司培养研究生”等,并就这五种模式基础上构建的权变模型进行了创新性探索[3]。此外,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流程、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方式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组织管理等基本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究,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研究生人才培养在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二)实践探索

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就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摸索。山东大学推出了“一二三模式”,即“一个学生”、“两个导师”和“三种经历”,强调将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达到提升培养质量的目的[4]。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学科建设、学位点支撑、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为核心,将研究生培养纳入教学、学科和科研整体流程机制来考量,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5]。显然,无论何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择都将充分体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要求,亦即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6];体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教育管理与科研管理的统一等[7]。在此基础上,力图从整体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维度来确定反映学科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适应模式。

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即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8]。其中,学徒式源于德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它是研究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教授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为主要培养环节,培养过程简单,培养责任明确,操作较为容易。专业式(教学研究型模式)源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以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性为基础,突出导师团队的集体能量,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以规范的制度和标准作为管理及评价的手段。协作式(教学科研生产型模式)主张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侧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凸显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在具体做法上,英、美、德、日、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采取项目依托型、联合基地型、联合经济实体型、兼职导师型、联合开办专业型、科技园区型、合作培养型、委托培养型等培养方式,使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特色化,保证了这些教育强国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发展的优势[9]。

二、“校府社”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阐释与实践保障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表达了与工艺技术直接相关的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旨向,即这类学科研究以能够直接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技术服务为目标,离开生产实践领域便致其失却生命力;但是,一些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并不以直接的技术转移为优长,而更多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智力资源,其能力指标主要是与公民生活的整体维护发展相关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的获取程度。因此,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整体设计考虑,选择学校―政府―社会共建培养的方式可能更具涵盖性。

(一)“校府社”共建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校府社”共建模式是一种概括式的表述。它是指高等院校、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含企业组织)通过政策规范、合作协议等手段来共同负责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形式。政府组织主要担负有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责任,并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提供直接的社会实践机会;学校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主体,培养目标、方案、过程、效果评价等主要的培养任务均由其承担,同时,它还将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完成研究生基本理论与实验能力的累积,为拓展性创新研究提供必备的基础;社会组织则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应用平台,以其广域而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为研究生社会创造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

以高校、政府和社会组织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合作主体,主要考虑的是其涵盖意义的全面性,也是各类研究生能力结构体系培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研究生能力结构具有基础条件类同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追求的是精英型创新教育目标。无论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其主体心理特征的能力都涵盖了判断、学习、抉择、行动和总结反思等部分,这些能力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学校系统化、规范化学习过程,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法律政策导向支撑,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多样化、实用化的操作演练平台基础。其次,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能力要求存在差异性。一方面是基本理论学习,即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领悟维度”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基本理论的技能转化学习,即库伯的“改造维度”的学习过程[10]。前者是认知性知识学习――任何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均须经由的阶段,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特别是理论体系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它为理论知识丰富创新提供了方法论积淀;后者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它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以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转化为目的,这是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所以,以“校府社”来涵盖学校、社会、企业、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责任担当更具代表性。最后,研究生能力训练是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投入始终是最重要的,这既包括资金、物质等硬件,更涵盖法律、政策和文化等软件的投入,通过确立人才培养的规范和标准来引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社会组织则是主要的人才使用主体,它们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决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使用价值及其标准的选定,对于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规格基准意义重大。这种全社会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是有效的联动机制问题,即如何形成“校府社”互赢共建的创新机制成为关键问题。

(二)研究生“校府社互赢共建”培养模式的实践保障

“校府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改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传统方式,使研究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乃至评价体系获得创新发展的机会。本质上看,研究生培养仍然是组织学习的过程,按照组织学习理论的观点,它必须解决组织“习惯性防卫”所带来的组织学习的智障问题,通过解决“双环学习”中的困难来实现“有效性”结果[11]。从这个层面看,研究生“校府社”培养模式的建构就可以从组织管理维度来思考保障条件的供给。

第一,理念转变。人类的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思想、观念甚至理论的介入,事实上,“观念是我们用来从事研究的理智的工具”[12],在具体的行动中,“人们并不是从寻找事实开始,他们是从某种看法开始的。”[13]这不只是经验论者的立场,而且是人类实践总是依赖经验认知基础的事实描述。在研究生“校府社”培养模式的建设中,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同样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思考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以此作为模式建构行动的先导。培养理念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有机结合的内涵:一是必须明确人才服务社会实践需要的理念――此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一是必须围绕根本方向严格遵循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此为人才培养的科学依据。

第二,政策变迁。如果说“制度是达成目标的工具,而不仅仅是达成共识的工具”[14],那么,作为制度组成部分的政策同样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校府社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政策实践演进的过程,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规避因“组织习惯性防卫”而导致的“熟练的无能”现象①,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的、科学的和发展的政策制度文化,以保障“校府社”研究生培养政策更新的可持续性。显然,这不仅是政府组织自身的问题,还必然包括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可能促使政策制定与实施避免限于封闭的、习惯的、保守的、熟练的无能境地,保持政策变迁的合现实性与规律性。

第三,机制创新。机制表达了组织系统要素关系及其运行过程,它是组织价值得以彰显的规范机理。校府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机制包括:一是作为核心培养责任主体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常规运行机制,一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的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平台的运行机制,一是“校府社”之间沟通、协商、协调、合作等互赢共建体系的运行机制。培养方案的常规运行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政府与社会的培养平台(基地)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选择的扩展性条件,三者之间构建起的信任、合作与互赢的结构性体系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得到落实的保证。

第四,资金供给。“校府社”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供给主要涉及如下问题:一是经费分担责任问题,一是经费提供的保障程度问题,一是经费使用的限度问题。第一,政府的研究生教育经费需要进行合理划分,社会组织通过联合协议提供部分补经费,或以免费使用相关设备等形式提供相应的经费服务。第二,经费提供的稳定性程度主要体现为经费政策的连续性程度,这将影响“校府社”联合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的深度。第三,经费投入的强度受各类研究生培养的成本影响,高投入的研究生类别需要“校府社”各方共同分担培养成本,并以共享培养成果为回报。

第五,物质支撑。物质支撑的核心是技术平台问题。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需要在基本物资设备上提供授课、实验、实习等方面的技术保证,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主要在实践应用教学层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或物质环境。理工类研究生必须走进生产型企业或专门科研单位直接从事创造性项目的研发工作,将理论知识直接融入科学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并获得实用效果;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更多以观察、分析、体验和定义社会现象来参与社会公共组织管理,以社会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来完成复合型、适用型人才所需的各项能力培养,寻求社会实践创新的机遇。这样,校府社研究生培养应该是既考虑学科专业特色又关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的复式联动共享模式。

第六,团队合作。研究生培养本质是组织创新性学习的过程,学习主体的团队合作成为组织学习的基本方式。按照组织学习理论观点,尽管组织发展更多是“单环学习”过程,但是单环变革出现的非预期结果表明,“双环行动是主控程序,控制着长期的效率,因此决定着系统的最终命运。”这就提示我们,研究生培养的团队合作不可能只是按照预期目标获得预期效果的单环行动,研究生团队、导师团队(专兼职)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目标预期不会是一次性合作就能达成共识,它必然涉及到对预期假设的合作性重复博弈,因此,“校府社”研究生培养的团队合作也就无法避开需要调整培养目标方向的“双环学习”过程。

对于人类而言,“只要达到了抓住现实的程度,他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如果他生活在幻想中,他就永远不能改变产生这些幻想的客观条件。”[15]就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无论是“校府社”合作还是“官产学”研合作,都是说明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问题,亦即理论如何观照现实并有效回应现实出现的问题。强调“校府社”合作主要考虑学校究竟是研究生培养主体力量,是研究生培养主要环节的整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政府与社会无论多么重要都还是辅助力量,是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条件。关键问题在于创新“校府社”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并为该机制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条件。

注释:

①依据阿吉里斯的研究,“熟练的无能”是“当我们熟练行动

的时候,就不会意识到我们正在做什么。这种无意识归因 于熟练,而且由于我们对应用理论的单方面控制引起的

无意识会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变

得意识不到我们头脑中的计划,而这种计划使我们保持

无意识。这种结果就是熟练的无意识和熟练的无能。”参 见[美]克里斯・阿吉里斯;张莉等译.组织学习(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3.

参考文献:

[1]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2]陈戈等.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

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

[3]沈晨等.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中权变理论的应

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程翠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1,(8).

[5]胡新喜等.探索“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园

艺文摘,2012,(10).

[6]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8]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兰

州大学,2008.

[9]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

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10]麻宝斌等.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

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

[11][美]克里斯・阿吉里斯;张莉等译.组织学习: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约翰・R・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13][美]彼得・F・杜拉克;吴军译.有效的管理者[M].北京:

求实出版社,1985:154.

[14][美]罗伯特・D・帕特南;王列等译.使民主运转起来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

第10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38-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各行业领域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自此,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指导教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必须建设具有相关职业背景、较高专业素养,能胜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导师队伍。

1.区分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

为进一步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与学术型硕士生导师不同的遴选标准,确立既从制度上保障,又从观念上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型目标定位。要求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导师在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丰富的与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例如:具有主持横向科研项目的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重大技术改造、工程管理、设计或创作等项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等管理经历:具有被地市级以上管理部门所采纳的调研报告等条件。这些具有明显应用型导向的遴选标准,有助于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明显行业实践特征的导师队伍,把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来。

2.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于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并结合一些实际具体要求,把实践领域的专家增列为学校的企业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即开展指导学习工作。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后,进入到专业实践阶段,通过校内导师协助确定企业导师,在校内导师全过程指导的同时,由企业导师重点承担专业实践阶段的技术、管理等实践指导。结合专业实践相关内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工作。两者充分发挥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同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适应行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构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学体系的各环节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以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开展专业领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开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奠定应用型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工作实践,一方面传授相关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突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实践性认知和能力基础。

2.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为做好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首先,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办法,为规范和促进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学院根据学校规定的有

关办法积极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比如:在已有的实践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规模或内涵:积极开拓与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要求所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须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的职责内容,协议中需要制定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基地依托单位必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研究课题,并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针对专业实习、科研能力训练、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双方通过专业实践共同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愿景。

其次,从实践举措层面,学校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立项建设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研究生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的申报立项和评审工作。要求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从组织管理、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专业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拟订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并在建设周期结束时进行考核验收。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进各学院建设高质量专业实践基地的工作,既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科技合作,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3.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管理

高质量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专业实践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首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各专业学位领域须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阐明本领域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计划、校内外师资配备、专业实践内容要求和具体实施细则等。通过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各专业学位领域指导教师明确每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安排思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有序开展,同时也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清晰了解专业实践学习计划,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其次,在参加专业实践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和校内外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明确进行专业实践的依托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同时校内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制订专业实践期间的具体学习和实践安排计划,以做好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先期指导。

再者,在专业实践教学期间,由各学院、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或校研究生培养督导组深入实践单位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者实行要求各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书面动态管理的办法。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不定期检查结果将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或有关负责人,以促进下一阶段实践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指导教师的书面动态管理主要通过研究生定期提交实践进展报告、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定期见面汇报会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全面、及时掌握和指导,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在专业实践教学结束时,各专业学位领域开展专业实践考核工作。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参加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的校内外专家根据研究生汇报专业实践活动的情况、校内外导师的评价、研究生实践综合表现等评定学生的专业实践的考核成绩。考核通过的研究生可以取得专业实践的规定学分,考核不通过的研究生则必须重新参加专业实践。通过严格的考核管理工作,有效保证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

三、结合实践,做好学位论文管理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要以结合行业实践工作需要、立足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实现实践探索的创新。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需要突出以下两项基本要求。

1.

足实践,合理选题

从选题阶段开始,指导教师须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向实际应用领域选择研究课题。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背景和研究专长,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重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理选题:一是从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理论研究项目中选择内容。指导教师结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或者探寻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具体技术形式;二是在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选题,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三是在深入社会实践调研中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分析社会中集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基于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选择某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在实践中广泛调研和分析,回答和解决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四是以研究生本人的设计项目为主题作为论文选题来源,指导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工程设计项目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以此为选题基础,撰写相关的设计方案、设计说明等,并最终形成设计报告的成果形式。

2.形成明确的应用性成果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要形成具有应用价值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成果。因此,学校要把这一要求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交评阅的重点评审标准。有效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必须强化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论文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需求,探索出富有创新性的应用型成果,体现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

四、以应用实践为定位。开展相关专项培养研究工作

为更好地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贯彻“以应用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的主旨,切实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选择试点探索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前的研究探索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引导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侧重选择与企业具有较广泛合作关系的专业学位领域作为试点,积极发展企业合作资源,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深入研究各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听取来自实践领域专家的建议,做好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学位论文撰写要求等方面的计划工作,制订更符合实践需求的培养方案:二是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第一学年即渗入切实的实践教学,特定课程的教授结合企业实践生产进行讲解,或者请企业中有研究专长的专家进行讲授,在课程学习同时指导研究生选择确定实践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尽快了解有关企业的实践情况和发展动向;三是和企业共同探讨面向实践的教学要求,将企业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考查环节,和企业探讨制订研究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查标准,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该学习阶段的学业评定指标,以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实践要求。

2.探索学位论文撰写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形成具有应用性实践成果。研究生的毕业考核采取实践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展示要求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中期过程展示和毕业展示,由学院聘请专家进行评议考核。学位论文是对毕业作品的创作思考和理论阐释。要求遵循学术撰写规范,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设计经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评阅和答辩。

第11篇

关键词:海洋药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地转向海洋的世纪。我党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方针政策。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各国具有相似性:扩展和强化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领域,而是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受到训练;教育培养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相互交叉的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海洋药学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对我国海洋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1. 美国研究生的教育[2-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强盛根植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将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推动力,也是美国在研究与创新方面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强化支持关键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研究生教育如下特点:

1.1 注重创新合作

基于认识到未来的劳动力必须包括受过研究生水平训练的人员,他们将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改革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技术的竞争力,还要擅长处理全球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许多美国研究生院经常就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美国研究生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形式,有各种水平的合作。为适应需要,美国出现了1年的专业科学硕士计划,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数据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企业提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州许多银行、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因此这样的研究生很受欢迎。

1.2 加强培育企业

美国教育机构认为研究生水平的创业计划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对于延续美国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关于创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例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企业创新研究所与高级技术发展中心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帮助企业更具竞争力。例如,这所大学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成功公司的课程计划。Vivonetics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由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的纳米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开发分子信号灯技术并使其商业化,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及其他疾病。这种合作推进了科学进步,孵化了新企业并改善了人民生活。

1.3 强化社会实践

美国的专业硕士是1997年创立的新研究生学位,这个学位可以使学生接受科学与数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同时还发展被雇主看中的实际工作技能。专业硕士一般设置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学术训练和包括实习和交叉训练的专业训练。学生主要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一般不做论文。目前美国在21个州的51所大学设有100多个专业硕士计划。专业硕士学位是应对工商企业、非盈利部门及政府部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很有前途的新创造。

1.4 优化和强化资助

美国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投入取得的。目前,美国研究生通过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奖学金以他们对教学与研究机构使命的贡献获得资助;也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员薪金和培训奖学金获得资助。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通过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由于研究生构成了美国研究实验室中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资助是一种研究创新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助理职位不仅使研究生有机会在前沿领域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完成学业的关键资助。联邦政府始终是学术研究与研发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其他的联邦机构和政府各部也有给研究生提供资助的计划,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公民的进步。

1.5 强调交叉学科的培养

知识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单独一个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紧迫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大学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及联邦机构共同对国家面临的挑战负责。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往往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产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形的,典型的,它是设置在大学之中的一个研究机构。

2. 思考与启迪

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尤其是海洋药物研究人才数量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国各海洋专业专本科生、硕士、博士的供给比例为1:1.3:23,与较佳能级结构1:6:14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比重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生教育从几个方面培养。

2.1 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但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和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海洋教育和海洋研究,与我国海洋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称。海洋类研究生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海洋药物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近几年不少海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有苦难言。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首要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海洋的资源本身比较复杂、多样、深奥,海洋药物研究更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胆的探索能力才能将稀少、稀有、特殊药效活性的药物应用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2.2 完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培养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利用海洋生物的独特的药物资源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海洋药物专业相对是一门比较强的课程,又由于海洋生物、植物的药用部分比较复杂,对于海洋药物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全面发展,在课程上设立基础课题的同时,交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还要设立计算机课、专业英语、海洋药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等,同时还要企业、工厂实践课程学习,完善学科交叉培养的和教育,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强势的科研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贡献。

2.3 增加培养经费的投入

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的好坏,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的原因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的不足。我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海洋大学也如此,专门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基金只有设在教育部的硕士点、博士点基金等,额度很小。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尤其适合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据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的高档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率较之科研机构高许多,而且高校专利产出对经费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速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生产主体,而研究生是其中的科研生力军。为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和投入到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只有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挂起钩来,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4强化和重视企业合作

海洋药物研究相对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里进行的书本上的学习、教育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才人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不同,企业及政府各部门有少数设有独立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招收少量的研究生,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在大学设有联合研究机构。同时,学生也很少到企业去,很多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无法应用与社会实践中。为此今后,我国应该提倡政府和企业部门在海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机构。这种合作,即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对合作双方及社会具有高效、多赢的特征,可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力量的“空转”,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项目基金: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参考文献:

[1] Johson JM, Coward R. Summary of proceedings [C]//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lington, 2000.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样,是学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研究生专门设立学术奖项,是鼓励研究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的有效措施。在设立激励机制时要多设立一些特色项目,以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激发研究生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和创造力。

一、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教学态度、品德素养进行定性评价,实行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构建研究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包括听课、递交作业、自学能力、交流与沟通、小论文、课程考试等各个环节,打破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灵活运用口试、笔试、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实行研究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学院评价相结合。

(3)构建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对学院研究生教学投入、师资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实行学院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二、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管理

双导师制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集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双导师制不仅有校内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来担任职业导师。校内外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实践,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培养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等;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工作。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校外导师还会就工作中的问题给予研究生及时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师生形成一个互利共荣的创新团队,与实践单位一起构建创新平台。

三、在理顺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团结的层次监督管理体制

所谓严格管理,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严字当头,敢于管理。这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学校主管建立起层级责任的监督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要发挥监督系统的作用,除了明确该系统各自具体要素的内容及构成的相互联系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证各层次管理能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由质量管理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和指挥中枢作用;监控督导系统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落实和执行;信息反馈系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各系统通过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组织等的有机运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作者单位:万昆东北电力大学

袁宏波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