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23:5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空间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的作用
承接医疗功能的载体
医院的公共空间是将医疗工作流程连接在一起的枢纽,更是医院的所有医疗功能性区域的组合平台。医院的诊治流程运作,都须通过公共空间这个平台来完成。
服务性的平台
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滞留、等候、休息谈心的主要场所,它应包含一些商业化的服务内容,如便利店、花店、书店、网络通讯、快递、银行(ATM提款机)和其他一些便民服务设施;它是为医院内部空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医院公共空间功能要素)的场所;医院的挂号、收费、取药、预检、咨询等一些功能设施都设置在这一开放式大空间内,同时还包括卫生间、更衣室等必备的生活辅助设施。医院的交通枢纽公共空间是医院诊治活动的集散空间,亦是医院人流最为集中的场所。附属于公共空间的电梯或自动扶梯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医院运作的效率、安全和环境的舒适度。
医院安全的保障
在应急状态下,公共空间是安全疏散和避险滞留的主要场所,引导标识、无障碍和应急设备是公共空间的必备设施。医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限制空间,它限制了针筒、玻璃器皿、化学毒物、腐蚀物、易燃易爆物、医疗废弃物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性危害物质在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流动。上述4大特点表明,公共空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着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的4大原则——安全、人性、实用、效率。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置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的反应,应充分对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做深入研究,基于运营成本,配置满足甚至超越患者及家属期望的人性化设施,以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由于医院公共空间是就诊患者出入最频繁的活动场所,因此医院的人性化设施设备等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公共空间内。
无障碍环境
医院的无障碍环境要远比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复杂,因为它涉及的人数众多,无障碍人群的类型也相当复杂,除此以外,无障碍辅助设备类型也是最多的。医院内无障碍人群包括患者、负伤和肢体残缺者、感官系统缺陷者、机能和感觉衰退的老人以及孕妇、儿童、过度肥胖者等特殊人群,还包括暂时行动不便的健康人群,如负重推车、搀扶患者的人员等等。这些人员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包括拐杖、轮椅、担架和其它电动辅助工具等。因此,医院公共空间要充分满足这些无障碍辅助工具的通过性和无障碍人群使用设备的便利性。在当前的医院空间设计中,空间上的一些问题经常被忽略,如医院入口门厅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担架正常通过,或门口没有轮椅滞留平台等等,在设施上对健康人群的无障碍需求的关注也不够。
便捷的服务设施
在整个就诊治疗过程中,除了诊疗设施以外,一些必要的生活辅助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一些后顾之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的调节起到重大作用。医院的便民服务设施包括一些诊治过程中必备的如网络通讯、金融服务和咨询服务,还包括餐饮、零售、快递托运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调节患者心理、缓解紧张情绪的花卉、书籍、茶屋、艺术画廊等,此外,类似打包、煎药、市内交通、幼儿托管等便民服务项目,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出现在医院里。
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
医院公共空间是患者主要的滞留、等候场所,他们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公共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环境的舒适性、趣味性和交往性,让枯燥烦恼的等候过程演变成一个舒适的体验过程。在舒适性方面,要布置足够的舒适座椅和尺度适宜的建筑空间,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采光系统,此外,令人愉悦的环境色彩和自然景观布置也是必要的。在趣味性方面,公共空间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设施,如背景音乐、游戏设施、艺术画廊等,以此来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在交往性方面,公共空间的布置应利于交往,可通过等候区域的座椅排布方式以及围合空间的构成形式,来促使人们形成交往的氛围,促进医患、患患之间的沟通,缓和医院的环境气氛。在私密性方面,患者就医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难言之隐,他们希望看到公共空间内设有隔声、遮挡视线的设施以及较为隐秘的流动路线,不希望在最为尴尬之时于众目睽睽下在公共场合中穿行。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设置医院公共空间集聚了医院的主要人流,作为关联医院各项医疗功能的平台,公共空间交通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针对公共空间各区域流量和人群需求的不同,采用的垂直交通的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
自助扶梯
具有方便快捷、零等候等特点,适合人流较大的公共区域,一般在门诊大厅或医技中心等处布置,高峰时能承担医院七成左右的垂直交通流量。
电梯
是医院高层区域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医院公共空间中,对于有无障碍要求的使用者如老幼、孕妇、使用轮椅或担架的患者,以及医院的货物运输等,电梯是最好的承担者,值得注意的是,电梯承运担架、货物车辆、轮椅等大型物件较多,电梯厅的前室需要有一定的滞留空间,应尽可能地避免将前厅空间设计成可被穿越的空间,从而造成人流、物流上的干扰。
楼梯
从便捷程度上看,楼梯不及电梯,但楼梯具有全天候和零维护的特点,在危险关头它是最为可靠的安全疏散的保障。综合上述特点,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布置应有针对性,要对医院人流的密集程度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做到人流、物流疏散均衡、便捷、快速、安全,交通标识识别性强,一目了然。医院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医院的部分功能用房,如候诊药房、收费挂号、导医咨询等和一些必备的生活服务用房,如厕所、更衣室、备餐室等都围绕医院公共空间布置,这些区域人员密集、出入频繁,布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环境和运营效率。公共空间应遵循可靠、便捷、均衡和服务多样性的原则,在人员的密集之处,尽可能采用袋形空间,避免对医院环境和交通造成干扰;收费、挂号、厕所等服务性设施应根据其服务半径和容量均衡布置,在确定设置部位时,应事先对人流走向进行预判,以避免流程交叉重复。由于服务人群与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医院服务设施应对特殊人员作特别的关注。医院公共空间的安全设置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是充满着各种伤害的危险场所,这些危害来自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伤害,也包括了一些人为因素。医院的公共空间内人员最为集中且流动性大,是医院内造成危害机率最大的区域。故应在医院重点防范区域设置禁止标志,并做好应急疏散的引导,在发生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时,具备有效防御措施。同时,对人为的突发事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应该在建筑细节上做好充分的考量,如防护栏杆、地坪的防滑、高差处理、墙角防撞击和悬挂物体的碰头问题等,特别要关注儿童,避免因视角的盲点造成危害。
结语
1)绿色环保。现代的都市化建设虽然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环境问题。现代的都市人生活在一个钢筋与混凝土包围的城堡,根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气息,人们只能在回忆和电视上才能记起脑海中那残存的一抹绿色,不知不觉中我们和大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人们只能生活在灰色的都市之中。在这样枯燥的工作环境之下怎会有高质量的工作。对于这种现象,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便被提了出来。在设计高层办公的建筑物时,设计师一定要将环保绿色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尽量为办公人员创造一个绿色的、贴近大自然的办公环境。
2)以人为本。现代白领普遍具有巨大的压力,有来源于工作中的,有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起到缓解压力,舒缓人心情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者要注意在设计时将人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人的感受。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一定要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人应该作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对象,设计者务必要为办公人员打造一个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办公人员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2设计优化
1)设备布置的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智能化办公设备也慢慢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这给办公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不合理的设备布置不但没有给办公人员带来方便,还妨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合理的办公设备布置很重要。比如在光缆、配线箱等中继装置的布置上要做到每个楼层至少设置三个,以方便办公人员的操作和使用。随着智能化办公的应用,电脑已经成为日常办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网络方面的布置,务必在每个楼层都设计多个电脑网络管道井,这样便于在出现网络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维修。另外对于楼梯间、卫生间等这类对于灯光要求不高的地方,可以将它们放到靠外侧的位置,这样可以直接对自然光进行利用,既增强了通风效果,又节约了照明所需的能源,这也体现了国家可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2)优化功能空间。现代的办公对于高层建筑各部分的功能要求非常高,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将功能要求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楼层的大小有限,所以在区域的划分上要做到合理、方便。在这方面首先要考虑行政区的设计,因为行政区是主要的办公地点,所以行政区要有单独的,安静良好的办公环境。在设计时,要将那些可能会制造噪音的的区域与行政区隔开。对于会议室、餐厅这些地具有公司代表性的地方来说,应该设计在高层,这样在设计外形时也可以将其设计的别具一格。另外要把健身房这类休闲放松的区域放到靠近员工餐厅的地方,这样才能方便办公人员的身体锻炼。在对办公路线的设计上要追求横向设计,这样既能紧密的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又能增加工作人员在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中的了乐趣。
3)人员健康优化。智能化办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工作的便利,随之而来的还有健康问题。由于办公人员长期处在电脑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辐射环境之下,这就引发了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各种问题,所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从改善和优化办公人员的工作环境入手。当下最流行的便是将环保的设计理念融入到高层办公的建筑中去,将办公建筑和谐的建设在自然环境中,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在设计高层办公建筑时,应该添加多种绿色元素,比如在办公室添加一个小型花园,这样既可以美化办公环境,又可以减少办公室的辐射。除此之外,对于办公室内部的采光要尽量采用太阳光照射,所以要增强办公室的透光性,尽可能的让阳光能够进入办公室。对于办公室的通风性,设计者要通过改善窗户的大小来调节,这样不但增强了办公室的空气流动性,也节约了原来要用在这方面的能源。这些都是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4)安全疏散的优化。无论任何时候,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每个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都应该非常重视意外发生时人员的安全疏散问题。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采用大空间设计的高层办公建筑一定要选用双向的或是环形的通道,这样可以避免单向通道在危险出现时人员的疏散拥挤问题,同时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双向的通道也可以缓解上下班高峰期的人流压力问题。对于安全通道的设计,设计者要注意将其布置在靠近出口的位置,以方便人员的逃生。对于疏散楼梯来说,至少要设计两个不同方向的楼梯。如果建筑物内部的面积有限不能设计内部疏散楼梯,设计者也可以考虑室外的疏散楼梯,这样既实用又经济。对于那些面积较大的建筑最好设计两个双向的疏散楼梯。在对于火灾的应对上,每个楼层都必须设置消防设施,每个办公室都应有小型的灭火装置。
5)能源利用的优化。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就对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不能因为对建筑物外形过分的追求而浪费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时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建造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尽量采用简洁实用的结构设计。
3结束语
>>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建筑开放空间的城市意义 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观察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性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要点研究 西班牙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静态游人行为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方形规则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的留白――公园与开放空间的价值 浅析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p.9-17.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p.59-62.
[31]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03:p.1554-1562.
[32]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J]. 华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邓小慧,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园为例[J].2007,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7]刘杰武.滨水区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台州永宁公园为例[D].2007,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38]张妤.哈尔滨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评价初步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教务处
说
明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教学系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
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选题的目的:
这个题目是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闲置地做一个餐饮空间的创意设计。选择餐饮空间设计作为本人的毕业设计题目,原因有,一是因为考虑到本人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室内,以及室内与室外景观向协调和搭配,当然这和自己对室内设计的兴趣有关,也有对这方面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过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的总结,让自己设计的锻炼,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使自己学到更多就业创业时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自己以后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
(2)
(2)选题的理论意义:怎样促成设计作品中的“概念性”、“实施性”两者间的完美统一结合,我认为设计师充分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持续存在的时间性,使作品中塑造的空间容器能够准确传达出一个符合商业需求与机能美感兼具的全新表象意志。何为设?就是要应该事先预定某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何为计?就是要罗列这种预定的概念,发挥这种概念并最终锁定概念,从设计思维的无到有、到思维的膨胀、乃至一泻万里的思维奔腾。正是在罗列这种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使我感悟出设计思维的秩序的矛盾变异,并在这种矛盾中,让我反省、自我发挥、最终使之推进。
(3)
(4)
(3)选题的现实意义:餐饮空间除了作为饮食场所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外,还要通过其自身环境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营造餐饮环境的重要方式。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设计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或以突出某种要素对餐饮空间进行整体环境空间规划,包括它的的装饰材料、装饰色彩、陈设、空间造型以及服务和菜品等都为藏着的中国这主题服务,使主题的中式设计成为顾客容易识别其他餐饮空间的特征。消费者在主题性餐饮空间进行消费时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好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有利于餐饮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品牌标志,从而创造品牌效益。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1)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条件下衍生出来的饮食文化各有风格和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朝着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国内,70年代以前,人们对餐饮空间的研究不多,大多数都是按照旧时代的设计布置思路来设计餐馆,虽然当时已经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等有先见之明的设计大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中外合资五星级大酒店xx宾馆,xx、xx等一代岭南建筑大师设计而成,是在现代岭南建筑中将外来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成功作品,即使xx宾馆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真正纯正的餐饮空间,但是xx宾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华,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的焦点,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整体有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空间的功能。xx宾馆对岭南建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室内中庭设计的酒店。当时建造xx宾馆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别的建议,说做接待外宾用的第一间五星级宾馆应该设计得西方化一点,但xx认为西化不能体现我国文化。于是,xx用了中西合璧的设想。xx宾馆的外观是完全现代化的建筑,而内部设计是完全中国化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第一家连锁餐饮“麦当劳”进驻深圳的时候,麦当劳以现代简约的风格对国人带来了一次视觉的冲击,简练的设计风格不再像中式那样繁琐,一切从简,让人们意识到原来餐饮空间原来可以这样设计布局,这也是日后都市化进程后都市的缩影,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多了浮躁少了内涵。
(2)国外的研究和发展情况:
国外,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就研究餐饮空间里面的:功能、陈设、色彩、材料、心理等种种的方面进行了很深的研究,这些要求在设计上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前,我们没发现。
比如在空间上,国外的餐饮空间不同中式的传统餐饮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上灵活多变,不会只均布餐桌在大厅就餐,那样会使人乏味。他们往往会在单一的空间内用一些实体来进行围合或分割,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形态各异,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比如色彩运用:就餐环境的色彩配置,对人们的就餐心理影响很大。一是食物的色彩能影响人的食欲,二是餐厅环境的色彩也能影响人们就餐时的情绪。餐厅的色彩因个人爱好和性格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组成的,并提出人类行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单体和群体人行为都是行为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双重作用结果。深层说色彩影响人的食欲与心情,从而影响人的消费,这对一家营业性餐饮空间是异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西方在餐厅的色彩运用上面颇为讲究,而国内相对便显得单调。西方在设计上面中式设计,又不同于中国的中式设计。中国的符号、中国的哲学意境、材质、形式经验,这些是真正开始被认可了的。家具、窗格、太极、园林式意境。
(3)总结:
现代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建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传统美学的没落,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打救传统的文化,从九十年代初楼房顶上盖凉亭,到现在新中式的兴起。
现在中式设计很多设计师已经把中式运用在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上,并应用得如鱼得水。同样的元素谁都可以运用,那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严格说,是文化。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这块偏偏又失去了。我们总觉得外国设计师“抽取得不地道”,但让咱们说什么,又说不清楚。能感觉不地道,因为我们血脉里,潜移默化的物事接触中,汉字语言中国风俗下,能感觉出这未必是真正的神韵。但说不清,就是因为文化修养不够,找不到准确的表达方式,不管是通过文字语言还是设计语言。
中式设计由中国设计发扬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好事,我相信也是必然。毕竟一个老外太极拳打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的老外都把太极拳打得多好,底蕴还是我们近水楼台的最大优势。
于是中西合璧的设计便应运而生,取各家之精华,去各家的糟糠。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的东方之冠,苏州的苏州博物馆,万科的深圳中国园等等。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
研究的基本内容:
(1)作品的总体概述
作品名称:餐饮空间设计——“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
工程概况:
一是项目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要求根据原始平面图设计;
二是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与环境有机协调,适应地方气候,造型富有创意,空间丰富、立意新颖;三是充分满足就餐、接待等各方面使用功能的要求,有利于人流疏散和安全保卫,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能随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2)设计方案及评价
从设计构思方面,首先,餐饮空间是人们休息的场所,设计一定要充分展现出舒适的效果,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其次,探索空间环境的文化意境与都市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供忙碌的都市人休憩。
总之一句话:秉承与创新,为了更好的“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方面,首先,现代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就餐环境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观念、内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如今,饮食内容变的格外丰富,人们对就餐内容的选择包括着对就餐环境的选择,就餐成为了一种享受和一种体验,成为人与人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身份和个人品位的展示,这些都体现到了就餐的环境之中。因此,着意去营造吻合人们心理、生理和情感等要求的就餐环境,将设计理念和人性化交织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人性化与餐饮空间设计的完美融合,就成为餐饮空间运营成功的根本。
藏着的中国餐饮空间设计,是位于都市商业中心的一家餐厅,设计不能偏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让人们休憩,休闲的各种需求,结合现有地基的整体布局特点,设计采用中式复古的设计手法,引导餐饮空间能达到新一个层次的飞跃,餐饮空间不仅仅只是餐饮,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餐饮空间分为三大区域:餐饮功能区、制作功能区、内部管理区。
餐饮功能区包括:如门面和顾客进出口功能区、接待和候餐功能区、用餐功能区、配套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等。
制作功能区包括:消毒间、清洗间、制作区、血餐间、活鲜区、点心房等。
内部管理区:办公区、接待区、更衣区。
入口门厅,这是独立式餐厅的交通枢纽,是顾客从室外进入餐厅就餐的过渡空间。门厅装饰华丽,视觉主立面设店名和店标。根据门厅的大小,一设置迎宾台、顾客休息区、餐厅特色简介等。结合楼梯设置灯光喷泉水池或装饰小景。
休息等候区,是从公共交通部分通向餐厅的过渡空间。休息厅与餐厅可以用门、玻璃隔断、绿化池或屏风来加以分隔和限定。
中餐厅空间的陈设
“中餐厅”环境陈设设计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红漆柱、雕梁画栋、沥粉彩画,经过提炼塑造出庄严、典雅、敦厚方正的陈设效果,同时也通过题字、书法、绘画、器物,借景摆放,呈现出高雅脱俗的性灵境界。此外巧用中式百宝阁、大红灯笼以及传统风景古香缎的妙用,都能孕育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一个完美的中式餐厅,只有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装修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视觉中心的设计是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空间和交通的视觉焦点,以及一些墙面的“留白”部分,以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来进行点缀,丰富空间感受,烘托传统气氛。
预期效果:
餐厅建设好之后,人们可以在建筑内进行就餐,休闲,娱乐,聊天等活动,室内是交通繁华的路段,车水马龙,然室外设计可以作为逛街,看戏等短暂停留的人们稍息的一个场所。总体来说,设计的预期效果让人们得以在繁华的市区中心地带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用照相,目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勘察地形与现状地貌,利用原有的环境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
(2)参考各类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帮助方案的设计构想。
(3)再利用相关专业书籍,报刊,网站,实例,收集各类所需的信息,完善设计构想。
(4)调查社会上人们对餐厅设计的要求和爱好,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5)与老师和同学还有专业人士讨论研究,进行方案的起草与设计。
(6)用软件和手绘的方式进行方案的分析,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7)最后用动画来展示设计方案。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所需条件:
在论文与设计中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作为参考依据,需要对所有设计场地和周围环境空间的掌握,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以保证按时,按质的制作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在设备方面,需要优良配置的电脑设备,相机,勘察工具,绘图工具等,以保证3D、CAD、PS、SU等软件以及数据,草图、构思等能够精确,顺利的操作。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主题设计的把握不够好,实地勘察工具不完善,对勘察效果有一定影响,所需参考文献资料庞大,可能找资料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多,时间的合理安排有一定难度;所需电脑配置要求较高,对设计与制作的进度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
研究进度安排
具体安排如下:
前期阶段
2019-10-25
至
2019-10-30
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实地调查,照相,数据,地形分析,周围环境分析以及各项设定工作开始进行
2019-11-01
至
2019-11-30
完成风格设定,草稿设计和平面绘制
中期阶段
2019-12-01
至
2019-03-20
完成设计工作,主要包括:
(1)完成各二维,三维场景的绘制与制作
(2)完成节点图和施工图的绘制工作
(3)完成效果图的绘制工作
(4)完成动画场景模型的制作
(5)完成全片各分镜头的制作
(6)完成各特效的制作
(7)完成影片后期配音与音乐合成工作
(8)完成影片剪辑与合成工作
后期阶段
2019-03-21
至
2019-04-20
完成论文部分,还有部分内容丰富工作,主要包括:
(1)拟定论文提纲
(2)大致完成论文,达到要求字数
(3)校对论文,补漏补缺,删减重复和不必要的文字
(4)最后校对论文
(5)完成各功能分区的说明工作
(6)完成效果图的渲染工作
(7)完成动画影片的最后检查工作
(8)完成作品集的编制
(9)完成展板制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关键词]光环境设计;当代建筑空间;形态表现;运用
一、光的基本概述
1.光的概论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也是人类用眼睛可见的光谱。它和其他物质一样有自身存在的形式和规律。人们所说的可见“光”是指通过良好的视觉器官引起知觉的可见光源。广义的光源,指本身能散发可见光的发光体,又叫自然光源。狭义的光源,指照明光源,亦称人造光源。在空间设计中,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它的特性,从而使光更好地被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以满足使用者对不同空间光环境的需求。2.光在建筑空间研究中的目的和意义建筑空间研究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而光是创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光引入室内空间可以提高空间功能和艺术需求,亦可满足人的视觉健康需求。另外,对光在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表达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可探讨光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最后,还可以更科学地运用光艺术。光是万物之源,也是生命之源,事物的发展变化所需要的能源都来自光能。自然光和人造光在空间情景营造中,它的艺术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但是当代许多建筑师对光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对光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而形成了不正确的观念。光环境在空间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声、热、色同等重要,是整个空间环境综合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光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空间作为建筑艺术的精神世界,它需要外界物质来塑造和展现它。光对空间的表现效果能使空间物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层面,具体表现在塑造限定虚拟空间、丰富空间内容、强化空间动势、对建筑材料的表现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光艺术有了深入的研究,更多地将其运用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无论是天然光还是人造光都在空间、色彩和形式上各自饰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通过对光的精心设计能够产生更为层次多变、形象生动的效果,甚至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建筑空间艺术效果。1.光限定空间光限定空间,指的是利用明暗、颜色、大小、虚实的光构成的空间范围。虽然没有传统意义的空间实体,但是依然具有空间属性。它是通过调节被界定空间与相邻空间的明暗差别来实现的。室内空间在光的照射下,光线从顶侧倾泻进入,形成了虚拟上的限定空间。心理学研究发现,光的强弱变化能产生空间界限,光色也可以给人巨大的心理影响,不同的光色也可产生不同的空间领域,限定不同的空间性质。如Bally酒店的大堂和走道空间,两个完全不同的光色,在不破坏空间与空间的衔接下,空间的性质得到了肯定的限定。在室内空间中通过明与暗或不同色彩划分不同的区域,这种空间分割虽然不如实体那么感觉强烈,却能被人的视觉心理界定。空间与空间之间虽然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却是通透的。2.光分割视觉空间光所创造的空间是一个心理虚拟视觉空间。以光线来分割视觉空间,这是一个相当概念性的创新艺术,环保且创新,更具有时代感。如意大利艺术家CarloBernardini对光与视觉空间的延续性与多变性关系做出了深入研究,并对光线和单色空间做出实践论证。他用光纤技术来分割和创建多层次空间,光线在空间中构成几何形状,将单一色调的室内空间变得富有层次感。利用光纤的穿透性透过墙体,将无数个简单几何空间续接起来,形成新的视觉空间艺术表现效果。3.光丰富空间内容光线在照射的过程中遇空气微粒子而由强减弱,距离的远近也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由于远近视觉效果的不同,空间就有了深度感和秩序感,光的强、弱、虚、实变化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4.光强化空间动势所谓空间动势,指光借助实体形成影,丰富了空间室内细部。影子或长或短,或隐或现,或高或低,或曲或直,使整个空间有着流动的线条,就像有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正如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动势是任何艺术追求的主题。光本身是一种无形的物质,通过外物来形成虚拟实体的形。在室内空间中的光艺术借助视觉设计语言给人获得在视觉艺术上的美感享受。设计师通过对点、线、面的空间构图,利用光为室内空间塑造活跃气氛、强化光在空间的动势,增添了艺术气息。直布罗陀大学在中庭的两侧,建筑师设计了两座新的体量,分别是健康研究学院和酒店管理学院。这两座体量位于建筑的中央,只能靠地面层的天窗采光。设计师在围合体量的顶部和墙体面营造一些变化,来强化空间动势。5.光表现建筑材料表现材料的本质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师的任务是在光的作用下,把材料的本质和魅力表现出来。在建筑师的眼里,砖非砖、木非木,混凝土、玻璃和金属也并非视为它本身。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语言和特点,材料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构造方式和质感表达。如大面积亚光不锈钢在光的作用下变得更具整体性和稳重感;而小面积的光则反之,变得伶俐、敏捷。在光的照射下,木材虽然没有金属这么敏捷,但是木材的温厚性格与光的相互渗透,加上木料本身细部有着丰富的纹理和固有色,在柔和的漫反射光照下,木材料凹凸似乎变得浓密、温馨,更富有情感和质感效果。砖石是最容易获取的建筑材料,砖在层叠砌筑组合排列的时候形式多样,而沟缝亦可变成装饰线,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了纹理,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艺术表现力。玻璃材质通过光反射清晰的影像,使它的本质属性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建筑空间中,光对物体表面材料质感的艺术效果表现,能影响整个建筑空间设计。6.光表现建筑结构(1)光对不同的建筑结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每一种建筑结构由于受力特性不一样,对于窗户大小和位置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光的引进方式和光量都要做一定的强调。如钢结构的建筑适合采用长窗或大面积的玻璃窗,钢结构的精美和轻盈会在光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砖墙建筑适合采用点窗采光方式,而且窗户不宜太大,以竖长方形采光更佳。(2)光表现建筑结构形式美光对建筑结构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光渲染建筑结构,以表现建筑结构的形式美。建筑结构如同人体的骨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物质基础。除了在建筑中起到骨架的作用外,它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对建筑形式美的影响。但仅仅依靠建筑结构来表现建筑的形式美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光来表现建筑的体块和空间立体感效果,进一步体现出建筑结构的形式美。很多建筑本身就具有独特、清晰动人的结构形式,在利用光表现建筑结构时候,更多的是把形式美和韵律表现得更加完美。光线的分布要有明暗的对比,把控好阴影的面积和布置,以使更好地突出建筑结构的立体感。例如有“光线魔术师”美誉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他是最早将光引入建筑空间的设计师之一。光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大量的体现,主要采光方式是顶光,表现其建筑的顶部结构形式美。如图中的法国卢浮宫金字塔设计。
三、光在建筑空间中的艺术情感表达
空间物象的生动表情源于对光照的艺术性处理,我们不能脱离光去谈建筑空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1.光表现空间虚拟尺度心理学研究发现,光的明暗、强弱变化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空间错觉。在人的视错觉中,明亮的空间与黯淡的空间相比较,亮的空间比黯的空间在心理上显得尺度要大。在自然光环境中,一个大面积的窗户,光线从窗户外引入室内,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把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相互渗透。这样一来整个空间尺度变得更大,在视觉上起到扩展空间的效果。现代建筑结构一般都采用开敞式玻璃大型窗便于采光或人工照明。2.光塑造空间性格建筑空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的场所空间。光塑造空间性格,它正是表达这种精神的艺术语言,寄托了很多的含义,如月亮代表宁静、曙光代表希望、流星代表犹豫、阳光代表热爱、战火代表仇恨、黑暗代表未知和恐惧。光透入建筑空间内部,在改变建筑空间的同时,自身也塑造了自己的空间性格。3.光渲染崇高神圣的空间氛围光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在欧洲,教堂经常利用光的幽暗和威压来塑造崇高神圣的气氛,制造一种敬畏和崇拜。这种气氛使教徒领略到上帝的伟大和圣洁。首先,通过明暗对比,在黑暗的衬托下,光才突出视觉焦点,呈现出光的力量。正如黑格尔所说“绝对的光明等于黑暗”。黑暗遮挡了视觉,限制了认识。黑暗常与恐怖、畏惧、未知、迷茫产生联系,压抑和限制使人们在心理上对光产生渴望。无论是在欧洲的教堂还是在埃及的庙宇,都是利用这种光的神秘来营造空间气氛。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他利用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来表现教堂的崇高、神圣。其次,西方的教堂空间多采用高侧和顶采光,这是由建筑的结构所决定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光线看起来像来自神圣的天国,表达一种上帝的旨意,使人完全沉浸在对非人间的完美世界的向往之中。它所展现的是一种隐喻而神秘的光线。顶采光的方法对空间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来的建筑师带来了许多启示。
四、光环境设计在当代建筑空间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人类对光环境有了重新的审视。绿色光环境成为当代节能环保内容,被运用到空间设计构建中。光在建筑空间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建筑采光变得多样化。空间内部安装自然光采集系统,解决了空间内部自然光的不足,同时也采用人造光源。二者的结合丰富了室内光环境艺术效果。第二,建筑采光技术的综合性。如光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材料学、光学、建筑学、热学、物理学和自动控制等。第三,技术与方法的科技性。其运用到光感技术、光学透镜、导光材料以及智能操控系统等诸多新技术、新方法。第四,建筑采光方法的兼容性。不管是自然采光还是人造光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住房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结语
光对建筑空间的营造是当代环境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光虽看似无形,却是最不可忽视的元素。建筑空间研究除了包括建筑空间内部结构、空间造型、界面特征等物质要素外,还包括建筑空间整体美学效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而这些内容的体现在视觉上都离不开光艺术。光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当代建筑师将经济、环境、资源融为一体,纳入建筑空间设计中。面对着新技术发展、科技进步的未来,光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希望能引起更多人们关注光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继业,贾雍,李勇.绿色建筑光环境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赵文夫.光•影—浅析建筑空间中的光影设计.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栾慧.光环境下的艺术设计.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高履泰.建筑光环境设计.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5.[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戴志中,蒋珂,卢昕.光与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运用;分析
空间在艺术、物理以及哲学等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为了突出体现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设计师要不断研究空间设计,合理安排空间,使空间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艺术的特征和内涵
其一,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同于通过艺术手法体现的真实性,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空间感。第二,固定性。它主要是指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如果已经确定设计地点,那么空间设计中的空间是固定的。其二,内涵。空间和实体是构成环境的关键主体,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空间问题,然后考虑实体在空间中的适应性。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空间的设计,空间主要分为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以及二维空间,其中建筑实体设计属于四维空间、雕塑应用属于三维空间、建筑图纸属于二维空间。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要素,空间设计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内容。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几种空间组合
其一,流动空间。流动空间经常应用于室外封闭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但是随着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其也逐渐应用于室内设计。如,在室内狭小的空间内,通过镜子可以增加人们视野的开阔度,在某种意义上扩展室内环境;在客厅门廊处通过隔断将客厅和其他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进而形成一种主次架构,有效体现了空间特性;通过冷色与暖色过渡,可以通过两种色系的对比区分空间的区域功能,进而突破空间隔阂,分割空间区域;等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流动空间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流动空间的设计,可以将室内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突破空间限制。
其二,空间对比。空间对比主要应用于园林设计和大型展厅设计中,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常用的重要方法。设计师通过有效的空间对比,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带给人们深切的感官体验,进而丰富环境空间的艺术特色。如,大型展厅设计经常采取“回”字空间,这可以进一步拓展展厅空间,还可以让人们在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徘徊中体验一种曲径通幽的情趣。又如,复式楼层的空间设计,将整个空间进行了科学划分,一般一层是正常高度,另一层是一半高度,这样可以增强空间的差异性和实用性,促使空间呈现新特征,进而带给人们错落有致的体验。
其三,空间的引导和过渡。色彩和隔断的运用属于一种空间的引导与过渡方法,这种方法经常被运用在大型空间设计中,在室外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目的是促使空间更加自然、连贯,增强空间的层次感,让空间呈现多元化。古代在设计住宅空间的过程中比较讲究间隔和风水。如,卫生间不能与房门相对,房门一定要设有门廊,等等。我们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空间布局,就会发现这种设计理念其实属于一种空间过渡,可以让突兀的空间更加协调。又如,在古代住宅设计中,房檐不仅要具备排水功能,还要具有分割室内空间和外界空间的作用。在现代房屋建设中,房檐主要被设计在楼顶。
其四,空间序列。空间序列主要应用于庄严、肃穆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在普通设计中基本不会采用。现代设计理念追求为人们营造一种舒适、安全的环境,空间序列过于严谨,因此常用于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环境空间。空间序列通过对环境空间的分割,体现一种严肃的环境气氛。如,我国紫禁城是皇家建筑,代表了皇家的威严和权力,因此其设计风格十分严谨,呈现一种强势的空间力量,其空间都具有对应的序列,让人们产生一种肃穆而敬仰的感觉,体会到皇家气息。
其五,空间分隔。在空间艺术中,通过各种手段将大空间分隔成多个小空间,是设计师经常使用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室内环境设计。如,可以通过屏风、玻璃、家具以及墙体等,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分隔。而分隔室外空间主要通过植物、建筑以及假山等。分隔空间根据分隔高度和分隔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虚隔和实隔两部分,其中虚隔更加侧重人们心理的分隔,只能分隔路线,却不能分隔视线,如玻璃分隔。实隔就是指真正的分隔,在分隔路线的同时分隔视线。
在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灵活采用虚隔和实隔的方式进行空间渗透,进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如,巴塞罗那展览会中的德国展馆,对透与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灵活运用虚隔与实隔的方式,通过虚拟和暗示的手法,为人们创设出虚实结合的空间体验,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冲击。结语空间艺术对环境艺术设计有重要的影响,设计师只有深入理解空间艺术,并且熟练运用相关设计方法,才能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进而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建峰.具有民族风貌特色的铁路客运站候车大厅环境艺术设计探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叶青.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关键词】现代城市;高层建筑;自然空间;庭院式;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和谐共存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也成为立体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更趋于多样化,并且其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例如,城市整体空间秩序遭到打破,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不能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使得高层建筑自身也缺乏美感。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城市布局设计和建筑设计。
1现代城市高层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空间密切相关,它反映着当代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文化属性。当今世界,都市化与工业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则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通过分析上述高层建筑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发现矛盾围绕高层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展开。面对强调联系的现代信息化社会,高层建筑没有为人与自然、人的交流和共存共生提供必要的或足够的场所保障是其根本弊端,自然空间的引入已成为现代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如“空中庭院”、“空中花园”、“会呼吸的房子”等等绿色生态建筑的大量出现,无不反映出建筑设计师对自然的向往与皈依。
2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空间意识
回顾历史,我们也看到以往高层建筑群构成的现代城市是在垂直方向上只会出现死胡同的城市。高层建筑中的自然空间设计是对“原自然”含义的扩展和充实,是广义的自然。它强调全方位的联系,引用在建筑中就是强调自然不仅在一、二维空间而且在三、四维空间上全面延伸。其追求的结果就是自然环境在正负竖向、水平横向的扩展、互联,构筑立体网络般的自然群,从而使高层建筑本身及群体作为重塑自然空间的载体存在,建构真正的立体自然城市,克服高层建筑破坏自然,隔断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弊端。
3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
在今天的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可把自然空间还原为光、风、水、空气等这些自然元素,通过用几何形状的相互共振运动,作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同时,因为城市之中面积、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只可能成为抽象化的、片断化的集锦式自然空间。于是,以小见大、以片断反映整体的象征手法为特征的庭园成为了高层建筑的自然空间基本型态。
3.1庭院式自然空间
其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世界的多元共生趋势使城市与高层建筑功能日趋复合化,客观要求高层建筑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别、规模的庭园群。同时,为了符合人们管理及行程中的心理活动,大致可把庭园分为三大类:
a)公共庭园,即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庭园。这类庭园规格大、数量小,主要设于人流集散处的建筑之间,是广大人群举行庆典、集会、表演的场所,一般覆以透明材质的绿色屋顶。
b)半公开半私密性庭园,即高层建筑中对内对外都相对开放的庭园。这类庭园既供本大楼人群使用,也供过往行人使用,一般设于底层或地下层。
c)私密性庭园,即仅供本楼人群使用的庭园。这类庭园数量大、规模小、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
上述三类庭园在高层建筑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排列组合,灵活布置,使整个城市呈现多层次的共生共融形象,形成主次有别的多样统一秩序。
3.2庭院式空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3.2.1场所性
在高层建筑庭院中,由于每个建筑外部所处的环境(地理、气候、民俗)差异以及内部各不同的功能需求,其表现出了特定的场所。它们利用向心、界面、节点、路线、轴线等手法,创造出体现人性、自然性,并且具有内聚力的特有交往、休憩、共享场所。庭院空间在高层中的分布形式有多种:例如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设计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上部以一高达20层的“负”空间做为空中庭园,成功地呼应着黄浦江对岸的外滩建筑群;
3.2.2开放性
亲近自然、增进交往是高层庭园的重要功能,开放性是其内在需要。开放地处理室内与室外、水平与垂直、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限定场所的界面处理是否开敞或透明。开敞与否应建立在对环境及功能的综合分析上,“佳景纳之俗者敝之。”
3.2.3生长性
日本的“新陈代谢”理论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生长”,把整个城市喻为人体,那么每幢高层建筑中的庭园就是形成人体的细胞。细胞不断“分裂”、“聚合”,“人体”就不断地得到完善,逐渐成为一座全方位自然化的山水城市。因此,高层建筑庭园必须考虑如何“生长”的问题。实际中主要利用水平、垂直方向的实接(联接体)连接、虚接(视觉连接)的手法来达到地上、地下、空中的立体统一。
4结语
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人们引入到城市和建筑空间之中,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高层建筑中的自然空间设计,标志着现代城市、人、社会、建筑、自然、技术、信息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也是对高层建筑面对现实问题的合理解答。展望未来,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必将是未来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力.后现代主义二十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J].世界建筑,1996(4).
一、初识博物馆
1. 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遗产的代表物品的地方, 其设计的魅力就在于交通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衔接。伴随着多种人文文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了现代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一个合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 会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的长河。即使帝王将相风云际会的尘埃已落定, 即使文人墨客讴歌颂吟的余味已散去, 但我们也就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质朴和恢弘, 文明的凄美与雄健, 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2.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缪斯, 是公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的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 其没有明确的空间划分。现在我们提到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第一个对外公开的大型博物馆, 根据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馆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区域的空间划分。
现代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相比, 其设计的概念、空间和文化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已不再是旧时的历史文化场所, 而是集保藏、陈列展览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 不仅展示人类历史文化,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延续。进入二十一世纪, 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设计被提升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 博物馆不仅具有学习、教育的功能, 它还是观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现在的博物馆规划更要注重空间设计, 即展示空间的规划与休闲场所的合理搭配。
3.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罗丹曾经说过: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 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 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 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使博物馆文化建设和科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给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以笔墨字画和古玩为主要收藏, 而且也成为科研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成为公众修身养性的城市一角。博物馆对普及地方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博物馆空间分析思路
1. 空间理念
作为博物馆空间设计,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在吸引游客的基础上更要留住游客。既要加强空间环境的感染力, 又要重视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 在观展过程中也要通过必要手段来给参观者提供沟通参与的机会。空间是博物馆的灵魂, 空间设计就是对展馆的总体设计,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博物馆建设最为重要的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博物馆建设的概念, 但是在后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但个人认为每一个参与博物馆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大胆思考和探索, 努力实现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一个好的博物馆设计, 可以使文物爱好者在玩味历史痕迹的过程中流连忘返并且回味无穷。那么现阶段就要提高博物馆的环境氛围, 如现代简约风格博物馆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要达到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的效果;中式博物馆则涵盖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欧式博物馆更多是浪漫和惬意, 通过完美的曲线来达到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如今, 当代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追求的更是环境的新颖型和文化的多样型, 不仅要加入历史的底蕴, 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间灵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中国建筑风格,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有相似之处,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对于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有可鉴之处。四合院有几进院的划分标准, 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甚至有五进四合院, 除中路主院外, 两侧还有东西跨院,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窥其堂奥, 可谓深宅大院.四合院内的房屋虽有游廊链接彼此, 但又各自独立, 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 但关起来门来又自成体系。博物馆的空间主题可采用了四合院进院式设计, 从起始、进阶、、最后到结尾的一脉相承, 串联在一起的建筑个体既有相似之处又能彰显各展示空间的个性化。每组建筑之间用中式庭院串联, 山水之景既能作为观赏用, 又能调节院中微气候, 可谓抚琴听流水, 闲坐观春秋.空间划分和建筑构成的组合使其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具体分析
1. 空间色彩设计
马克思曾说过: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博物馆外观展示设计中, 色彩的配置是表现展示内容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配置是否得当将影响整个建筑的情调和气氛, 影响观众的感情。建筑色彩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展示空间主题文化, 由于现如今博物馆的类型多样, 主题不一, 所以, 我们要根据特定场合配置不同的色调。同时, 选择适宜的空间色彩既能突出主体思想、又能衬托出建筑外观环境和文化内涵。陈列展馆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 所以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以把握观众生理和心理平衡为原则, 不外乎就要用到对比手法。
四合院建筑以冷灰色调为主, 并用灰红、灰绿、灰蓝、灰黄等色彩修饰细节。灰瓦青砖, 红门绿檐, 彰显古老质朴的平民文化。借鉴老四合院的主题格调, 即作为一个院进式博物馆在色彩选择上就要考虑建筑空间与庭院植物及自然环境的搭配, 高度统一的灰色调建筑群, 降低装饰材料用色的纯度和明度来点缀气氛。青砖旧瓦, 树影斑驳, 透露满满的文艺气息。同时配合新型镀膜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历史沉淀与当代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凸显建筑的朴质大方, 古朴典雅, 演绎不一样的文化情怀。并且在四合院传统坡屋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波浪线条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添生动新颖。在形式适宜的同时确保统一且不单调, 沉着且不沉闷、变化且不紊乱。
2. 区域空间划分
空间是博物馆设计的第一要素, 而文化的载体和展示也取决于空间。北京四合院作为庭院中心建筑, 通过精美巧妙的元素运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 庭院博物馆可以借鉴此空间布局, 使建筑群的内部布局成为庭院中隐藏的一大特色。其中,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要直接用于与展览相关的区域空间, 可以说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和核心空间的内部。同时也是划分建筑空间的核心。如果建筑空间是对称式布局, 那么展示主题空间则要放置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两边的副厅文化主题要和主厅一脉相承。所以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每一院进空间的主题要在统一中寻求细微差别, 提升大众的观赏趣味, 亲身遨游在每一个历史故事的海洋之中。其中中式庭院的景观意境也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序厅也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交通枢纽, 它引导游客水平和垂直流动。它也可以是聚会和社会活动的仪式空间, 展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内部空间, 展览厅、展览室等都是固定的空间, 但如果进行展览和陈列, 则会成为整个建筑的主要可变空间。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和考虑, 它对于室内营造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交通空间运用
走廊、楼梯、自动扶梯和博物馆建筑的坡道都是独立的交通空间。当中庭式入口大厅与与交通空间连接时, 会形成一个复合式的交通空间。此时, 除了交通的功能外, 作为中庭空间的装饰和陪衬的作用也极为显着。博物馆中的交通空间既能组织和疏散人流, 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观路线[12].如今的博物馆交通空间在兼顾交通的同时还能改造成展廊, 也为展示空间创造了一种新形式, 从而使交通作为这一空间的主要功能但也是不唯一的功能。
四、结论
通过对博物馆空间规划的学习分析, 针对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审美变迁和空间形式多元化, 展开对当前博物馆空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博物馆空间的自由化分, 在结构合理和表现形式统一的前提下, 营造出博物馆空间形式艺术表现效果。同时, 当代博物馆要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重视观众的体现和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201-207.
[2]张蕾, 孙迟, 杨丽橘。探析展陈空间中的点线面设计元素的构成[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0-111.
[3]张攀。依托西岳庙建设华阴博物馆的一点思考[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7, (12) .
[4]冼宁, 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2-113.
[5]徐波, 卢晓萌。用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提升环境设计的创造力[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7) :116-117.
[6]陆烨, 俞兰。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3) :29-31.
[7]马涛, 许柏鸣。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82-83.
[8]刘金凡, 张政, 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24-25.
[9]彭曲云, 范伟。陈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62-63.
[10]刘栋, 程越。西方艺术的逻辑化审美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38-39.
[11]杨云峰, 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 2014, (4) :82-85.
【关键词】:医院建筑入口空间灰空间界面深度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定义灰空间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
2、灰空间在医院建筑入口设计中的意义
灰空间和室外的城市景观或自然景观有联系,有一定的开敞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对景观而言,它能使人们或多或少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就其对建筑而言,它又能增加空间层次感,就其对人们的心理而言,它常常能缓解人们对接触自然的心理需求。此外,若是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直接拼合在一起,是生硬失败的空间,如同色彩的黑白分明一样,令人在心理上没有适应的过程,因此,无论从使用功能还是从心理需求看,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收到人们的喜爱。黑川纪章称这种空间领域“已经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是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灰空间的概念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相当常见,传统的医院建筑则由于其设计自由度低,较少对外部空间进行灰空间的设计构思。在大型医院建筑中,入口空间肩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满足大量人流集散,提供患者及家属遮风避雨的场所,其次是具有标志性,方便患者识别,汽车停靠落客,提高就诊效率。现代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两个初级层次上了,而应当进一步考虑整合建筑形体、绿化以及小品设计,形成具有过渡意义的外部空间,缓和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筑形体变化营造灰空间的方式,形成大尺度且具有开放性的复合入口界面,在功能上弥补了广场空间的缺点,使患者能享受到与自然相融,提倡驻足、休憩、交往的医疗环境。
灰空间在一些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改变了医院建筑从建筑外部到内部的生硬过渡,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多层次的空间,将入口界面拉伸为一个有深度的体量(图1),这种设计方式不但能满足医院建筑多入口设置,以及人流和车流方便进入的需求,还能赋予医院建筑丰富的情感化的特征,为患者创造出有吸引力的社会交往空间。
3、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手法及案例分析
通过增加入口界面的深度来形成灰空间(过渡空间)的各种手法,其目的在于提供逐渐进入的可能性,或者说进入的过程性。通过对国内外医院建筑案例的归纳分析,将医院建筑入口形成灰空间的手法总结如下:
A、院/天井形成灰空间
院/天井空间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建筑灰空间。通过减法设计,形成贯穿建筑高度的虚体量,将空气阳光和绿化引入,过渡内外空间的同时具有调节微气候的意义。是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的手法之一。
北京朝阳医院新建门诊楼是入口界面利用天井形成灰空间的典型案例,医院门诊大楼为高层建筑,建筑体量易对患者形成压迫感,但在入口处将两个天井置入,并将底层架空,入口空间被处理成了一个有深度的界面,患者在广场上能通过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天井空间,再汇入中央门厅,丰富的入口层次缓和了患者的心理,并在门诊等候空间实现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良好微气候(图2-a)。
B、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
底层架空是最常见的营造灰空间的方式,空间尺度适宜的架空层,能够形成良好的步行和交往场所。
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的案例有日本的公立刈田C合病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友谊分院。公立刈田C合病院将一个平面尺寸为120米X140米的矩形住院部体量架空于整个门诊部之上,形成两层高的底层架空入口空间,其形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垂直上,都与景观文脉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营造的入口空间则在患者与远处山脉景观之间建立起了对话。(图3)
昆山市友谊医院则将整个门诊部架空,形成较长的落客步行区域,患者及家属抵达医院,能快速进入架空体量之下的灰空间遮阳避雨,再从灰空间分别进入门诊部和急诊部(图2-b)。
图2入口界面形成深度的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公立刈田C合病院
图片来源:Google Image
C、构架覆盖形成灰空间
这种灰空间主要通过加法设计实现,构架可以有顶也可以无顶,界定出既内又外的场所,实现内外空间的过渡。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以完形的构架界定出建筑范围,构架之下,建筑实体量和庭院、广场等虚体量并存,虚体量形成层次丰富灰空间。患者落客后先进入医院主街延伸到外部的玻璃盖顶之下,再进入医院主街。或者先进入构架之下,再进入门诊大厅。无论哪一种进入方式,都使得患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图2-c)。
4、设计实践
总结医院建筑案例中几种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宜兴市医疗中心方案设计实践中,对主入口和门诊入口进行了以灰空间为概念的外部空间设计。
宜兴市医疗中心项目为宜兴市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设计用地面积122800平方米,用地方整,有泄洪河道穿过。建筑总面积22.9万平米,其中地上17.75万平米,包括:宜兴市医疗中心主体大楼,科研教学楼、后勤办公楼三大部分。其中主体大楼包含三栋住院高层,共计1600床(图4)。
位于中部的医院街采用医院双街的形式,形成一个回字形主街,中部下沉景观庭院为两侧主街以及地下的医技、车库部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住院塔楼分三栋设置于医技部之上。医疗中心主体南侧为教学科研以及后勤办公区。
方案采用全新的医院街模式,创造一个花园式的医院,并在主入口创造了两种形式的灰空间,以满足紧凑型现代化医院建筑和人性化医疗环境的双重需求。
1、单曲面门诊模块与灰空间
裙房门诊部分一共四层,采用底部两层架空的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单元为原型,将底下两层变形为三个单曲面模块,其中两侧较大,分别为外科和儿科模块,中部较小,凹入架空层之内,作为挂号收费大厅。架设于其上的三、四层,是以标准门诊单元与医技形成的方形体量,放置在单曲面模块之上,具有轻盈大气的悬浮感,在下方则形成一百二十米长的落客区,有效缓解了门诊落客区域易拥堵的情况。且曲面具有良好的引导性,连续界面将落客之后的患者及家属从广场上引导进入底层灰空间,并能够直接进入医院主街。
2、中央景观与灰空间
医院街的概念在本方案中有了新的定义,双主街的形式将自然景观引入中部,与医院街融于一体,医院街通透的内界面界定出中央花园的范围,架设于其上的遮阳百叶构架南北贯穿,在北面院区主入口处出挑,与院街连廊共同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入口灰空间,完成广场到花园的空间转换。
5、结论
灰空间在内外空间的划分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也在人的心理体验上产生了转换作用,提供了遮风避雨,社会交往的场所,缓解了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灰空间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设计实践,希望在未来的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当中,营造出更人性化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潘洁.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形体组合与表皮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2
【关键词】传统空间;设计;再认识
“空间的塑造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能够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所有的生命形式。每个作品在独自具体化的过程中的地位看上去或许不那么突出,但是因为它属于整个设计系统,并且参与了整体的具体化,因而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的具体化不能够模仿旧的,也不能够和传统彻底决裂。它们依靠根植于传统的符号系统得以发展,这暗示我们应该保留传统的结构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动机。”
然而,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现代运动是现在惟一真实的传统,因为它明白对那些动机和意识的简单借用不能被看作历史的延续,历史必须用新的方式才能得以开拓,这正是人类价值的体现。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主题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信,相当多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企图模仿古代形式的设计者有用,因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师并不需要知道斗拱的构造和雀替的权衡的。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创造一种重复过去的形式为基础的新历史主义,历史所传递的信息应该首先是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存在的关系,继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经验的基础。今日西方的一些著名建筑大师,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的创作是来自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路易斯?康(Louis Kahn)1928年到欧洲去旅行,深受古典建筑的感染。他学习了古典建筑的精神而没有于形式,认为“未来”要来自对“融化”的“过去”。山崎实(Minoru Yamasaki)是著名的美籍日本移民建筑师。当他1945年第一次回日本时,日本建筑就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变化。他觉得传统的日本房屋使人有亲切感,“使你常常想去触摸它”——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内心也想触摸它。他对以“人”为本位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提花,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当代的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
其实一直以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11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源长,但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在他(她)眼里,或许是一幅诗与画的水墨世界;或许是大风刮过的黄土高坡;或许是流水山石风清月明;又或许是边城的吊脚楼,蓝天白云下的纳西风情;还或许是……,而不仅仅是斗拱、模数、和富有装饰性的屋顶。正如罗丹所说:“要尊重传统,但要把传统和其中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区别。”
因此,应该重新认识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而这种认识却又需要在观念中找出传统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才能反映在空间语言和空间形态上。那么就让我对中国文化、传统空间进行一次再认识。
中国文化主题空间其实是一个连贯的系统。首先,它需要我们形成一种中国空间观念,这种观念会涉及对中国文化里各个领域的种种理解。其次,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中国的空间观始终在不断变化。最后,它探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图式,而非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空间。这对研究当代文化下的中国空间观应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大部分源于西方,中国传统的隐喻式手法模糊了空间概念的界限,因而对于中国文化主题空间的理解,应该用一种多重的标准来衡量和理解。虽然不同的思想流派对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空间却总是经历着同样的一种循环、发展、变化和融合的过程。
在中国哲学观念中,天地合一则生宇宙万物。这可以进一步的追溯到先秦神话——黄帝四面:据说黄帝拥有四张面孔,分别朝向四个方向21。儒家学说对这一传说进行重新解释,并在汉代使孔子的这一新解习俗化,而这一神话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主要的空间方向概念。它与西方的空间概念不同的是,天地、上下的概念与平面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代表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三维空间”形态。
早期的儒学观点倾向于“人文伦理中心至上”的理念实现。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或者说在宇宙中心的位置,必将取代上古中国文化中“宇内中核乃虚无”的空间理念。它成为了包含万物运行逻辑的相图精髓,它不仅简化成了整个宇宙空间完美体系的图形象征,并在历史轮回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俗与哲学的本原。其实,中国哲学的特点正是在于将绝对客观的外部空间观念进行转换和深化,从而获得内在精神意念上的概念。从“宇宙虚无中心”到已习俗化的“中心至上,人伦为本”思想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中国哲学在意义上和广度上的升华。这绝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维理念范例。即使如此,这个根深蒂固的“中心至上”观念仍被认为是“空寂”的,因为它并非我们每天生活的实际空间,而是施行礼乐的疆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存的中国宫殿中解读出那种对至上皇权的膜拜。
中国传统空间除了统治在儒学观点下的伦理秩序外,还有追求自由和淡泊的文人思想。即便是圆明园,在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同时,也有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
因而,中国空间的丰富与多样性,绝不仅仅只是留下来的那一片片琉璃,一段段木柱,和一个个斗拱,它的本质应是中国哲学在诗画艺术上的折射,是诗画境界在建筑上的表达,是中国人几千年累计的审美情怀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的复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王岳川.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商业空间;空间组织;灯光
商业空间的设计则正是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出发,通过对空间组织和灯光等元素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使得消费者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从而刺激消费者购物的冲动。为此,对商业空间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汽车展厅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适合汽车消费对象需求特征的方案,给汽车展厅设计提供借鉴,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1.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适用性
适用性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要求营销场景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物质和精神、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为顾客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并要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遵循以较小的成本消耗进行设施规划设计。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求从顾客的切身利益着手,以满足购物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求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即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开发;3)求排斥所有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附加因素如建筑装饰、设施布置等,并尽可能地节约开发设计成本。
1.2 艺术性
商业空间作为顾客辨认商场的主要途径,在其布置上应富有创意,具有独特的面貌和出奇制胜的效果,宜于捕捉顾客视觉,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就要求必须遵守艺术的规律,符合人们的审美兴趣。艺术性在营销场景空间的设计中的表象为一个字“美”,美不等于豪华、富丽,而更多地是一种和谐的象征。高档商场的豪华、廉价商场的简朴,只要设计合理,均能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性,新奇美妙的寓意、新颖别致的构思也往往带给人们最佳的视觉享受与心理的感染力。
艺术性原则就是要考虑设计对象的艺术表现,使它的组合整体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给顾客以美感的享受。艺术性通常与人的审美性联系在一起,它是整个空间形态所产生的氛围,是形式与主题内容相统一的体现,也是所有关于设计的艺术共性。商业空间的设计正是借助于商品以及服务设施的精心布置,结合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带给顾客视觉冲击力,把顾客的脚步停驻在商品的附近,让顾客的注意力停留在商品上。比如宽阔的中庭中央设有一些观赏性设施,如别致的假山、鲜绿的盆景以及喷泉等,附近还设置一些休息的座椅供顾客游览。
1.3 人性
人性是当前很多方面所追求的内容,现在许多设计人员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生理及心理的最佳需要来构筑购物空间,把对顾客的人性化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将人、机、环境三者关系进行协调统一,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其中“机”在营销场景中主要是指商品以及在销售过程中的辅助设施,如货架、柜台、以及服务台等条件不同的机具。商业空间设计要以人为主,为人服务为主题,设计内容表现在:1)商业空间中陈设道具的布置、组合方式等设计处理满足人的生理活动尺度和视觉条件要求;2)温度、湿度、照明、色彩、通风、通透、噪音等因素在塑造营销场景空间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关乎消费者购物时的身心健康。
2.汽车展厅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
2.1 汽车展厅空间组织
汽车展厅空间组织包括内外空间两个部分,外空间是指汽车展厅建筑选址布局;内空间是指汽车展厅内部空间。这两个空间构成了汽车展厅的空间组织,下面将分别论述。
2.1.1 汽车展厅的选址布局 1)车展厅类建筑应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城市中心边缘区既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又可受到城市经济很强的经济辐射力,适宜大型汽车博览中心的建设,汽车展厅显然是适于选址在汽车基地内的中心地带,达到很好与外界联系的作用;2)汽车展厅建筑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从商业要求出发,布局采用“均衡”原则,形成各自稳定的商圈。品牌汽车展销厅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消费人群密度及社会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确定展厅数量、服务半径以及具体的选址布点。大型集约型汽车交易展示厅由于其占地大、数量少,布局与城市人口分布及地区购买力基本一致,多位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3)由于汽车展厅类建筑特别是大型汽车博览中心均对周围地区的交通会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选址是要充分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影响,首先要便于内部的人流、车流的有效疏导,其次要减小别周边的交通压力,不应在城市交通流大的地段布置。
2.1.2 汽车展厅内空间设计 汽车展厅内部空间环境从空间的功能性质区分为:核心空间、展示空间、交通空间、办公空间、服务维修和仓储空间几类空间。由于汽车展厅的类型不同,这些空间的具体功能分布又有变化,一般包括汽车展示区、接待区、客户休息区、洽谈区、零配件销售区、VIP室、财务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2.2 汽车展厅灯光设计
灯光是产生视觉感知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美学形式的基本因素。良好的照明设计对于确定整个展示空间的室内设计风格与特色、塑造商业展示主体形象等方面都至关重要。照明效果首先不应该忽视自然光源的实用和装饰价值。透过玻璃窗射入室内的阳光,将天空变幻的色彩和气氛送人室内(展示空间)使之生机盎然。同时,部分空间需对漫射的自然光进行适当控制,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对汽车展厅来说,一般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三种形式要合理塔配。一般照明要创造一定的风格,避免产生平淡感;重点照明要突出商品,高亮度表现材质光泽,强烈定向光突出立体感与表面机理。装饰照明表现展览状态和观众性格气氛照明,要注意保持室内设计的统一。展示厅中的光环境设计以要突出汽车展品为主。如神龙富康汽车展厅在吊顶上设置射灯打向展示汽车,以突出汽车色彩的光亮程度。以光线划分不同的展览区域。
参考文献:
关键字:围产期;空间;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一、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围产期诊疗空间设计
围产期是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围产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婴儿及母亲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围产期保健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母亲、胎儿和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使母亲健康和胎儿、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得到很好的保护。
围产空间主要包括两大区域:产科区域和新生儿区域。
产科区域位于门诊大楼的B部区域的二到六层,B部为妇产科住院部,共设有11层,一层为综合病区(47床),二层三层为产科病区(每层47床),四层为产科房区(24床),五层为LDR区(20床),六层为产科病区(47床),七到十层位妇科病区(每层47床),十一层为妇科VIP区域(21床)。共394床。地下一层为预留病床(47床),地上394床,地下47床,共441床。
新生儿病区位于门诊大楼的C部区域的三四层,C部为儿科住院部,共设有十一层,其中三层为新生儿病区,四层为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区位于儿童住院部内对于儿童住院部内,对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和控制都较为方便,同时通过走廊可以同B部的产科联系,新生儿出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图2)
产科是医院中专门为女的一个部门,主要为产前和生产的孕妇及新生儿提供各种检查治疗。
近些年,产科发展出了FCMC新模式,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和婴儿监护整合在一个连续的家庭生活周期之中,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生命活动,使用“待产一分娩一恢复一产后(LDRP)房间”或“待产一分娩一恢复(LDR)房间”,替代产妇需多次转移的产科医疗服务的传统模式。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采用LDR产房加普通产房的设计,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患者需求。
产房、新生儿区域最重要的就是洁污流线分离的处理,设计采用双廊道设计,其优点是可以使洁污流线彻底分离,缺点是一部分病室没有采光,可以把对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置于此区域。(如图3)婴儿出生后的28天为新生儿期,此时器官发育不够完善,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要特别注意保护。
二、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和分析,寻求一种新型的围产期空间,其应该为环境人性化、尺度适合化、空间家庭化,流线安全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或许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希望这篇论文的某些观念和见解,能够对围产期空间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设计人员创新性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为妇女、儿童营造更加健康、美好的医疗空间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理查德 L 科布斯. 医疗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罗运湖.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 [M]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0
托尼 蒙克.医院建筑 [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董黎,吴梅编,医院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德]菲利普・莫伊泽尔著,付天海译,专科医院专科门诊,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赵铭.议现代儿童医院设计中人性化环境空间的营造[J].建筑与环境,2011年第一期
崔轶 著.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设计方法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