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22: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关于“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才先后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英国最多元文化街:
27国居民讲70种语言
英国格洛斯特郡首府格洛斯特市的巴顿街被誉为英国最多元文化的街道,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自全球27个国家,操着70种语言。巴顿街长约800米,居住着来自印度、牙买加、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阿富汗,以及欧洲、非洲多国的居民。因为居民文化背景不同,这条街附近有六处做礼拜的地方,方便信仰不同的人。据悉,这条街曾经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后来,不断有穆斯林和东欧人迁入,使得这里的多元文化气氛越来越浓。
让人懵懂的古代官职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普及,很多人对剧中、书中的一些古代官职懵懵懂懂,搞不清他们都是什么官。这些听上去极为陌生的古代官职到底是干什么的?官阶有多大呢?
大良造 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
二千石曹尚书 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为每年二千石粮谷(一石为120市斤)。“曹”是古代的一种官署或官衙;“尚书”是西汉时首设的一种官职,由五人分任,其中一人为组长,称为“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别称为“曹”,“曹”的年薪也是二千石粮谷,所以这五位官员便被称作“二千石曹尚书”。
大长秋 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来源于汉代皇后所住的宫名“长秋宫”,后来代指官员。大长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是皇后身边的近臣。唐以后,大长秋一职不再设置。
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官”和“起居注官”是清朝时设的两种官职,“日讲官”主要负责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起居注官”是记录皇帝言行、编撰起居注的官员。后来,这两种官职合二为一,称为“日讲起居注官”。他们是皇室的近臣,出宫巡察时,地方官员都要对他们高看一眼,礼敬有加。
右扶风 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右扶风原是汉代京城郊区的一个郡名,后称该郡的郡守为“右扶风”。右扶风是京城的地方行政长官之一,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共同治理京城长安。三国曹魏时,此官改成“扶风太守”。
大舟卿 南朝梁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全国的舟船、航运、河堤之事,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或河道管理局局长。
印度开展“如厕运动”
据统计,在印度的2亿多个家庭中,仅46.9%的家庭有厕所,而另外49.8%的家庭则到露天排便,仅有3.3%的家庭使用公厕。印度每天有6亿多人在露天地里解手,产生的海量粪便严重污染了环境,传播了疾病。在印度,每年因粪便传播的腹泻导致20万儿童死亡。粪便传播的感染也使印度半数5岁以下儿童发育不良。此外,到露天排便,尤其是妇女,不仅丢失了尊严和隐私,而且很不安全。印度的案频发与露天排便也有一定关系。如厕已经成为印度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政府雄心勃勃,承诺到2019年,印度所有的家庭都要安装卫生间。为此,印度中央政府在全国开展消除公开排便的卫生运动。中央政府承诺拨款赞助地方政府修建公共厕所,鼓励和赞助个人家庭安装卫生间。然而,印度历届政府开展如厕运动的效果并不理想。露天排便除了因为贫穷和缺乏厕所之外,还有文化因素。露天大小便已经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传统,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改变一种古老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中国2015年国际游客
到访量全球第四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报告,中国2015年的国际游客到访量在全球排第四位。报告中显示,2015年到访中国的游客数量达到5690万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位居第一的为法国,访问人数达8630万。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西班牙,2015年分别接待了7790万人和6810万人。在中国之后排在第五位的意大利接待了5080万名游客。俄罗斯在这一榜单中排在第九位,2015年共有3160万人访问了该国,较2014年增加了6.2%。与此同时,中国仍在全球保持着旅游消费领导者的地位。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调查,中国游客2015年的开销达到2150亿美元。
德国实体书店一枝独秀
德国实体书店销售再次出现增长,销售额占据总市场份额的近一半,而网络书店的市场份额降至16%左右。为什么全球许多国家实体书店销售陷入困境时,德国却一枝独秀?有“德国图书业窗口”之称的法兰克福胡根杜贝尔书店是德国第三大书店集团,有近90家连锁店。法兰克福连锁店位于城市中心最昂贵的地段,营业面积约4000平方米。德国每年出版新书近10万种,文学书籍占了1/3。销售第二的书籍是少儿类图书,第三的是生活类书籍。德国书商协会的数据显示,德国人平均每年阅读的书在13本左右,其中电子书为1~2本。每年的买书费用将近200欧元。法兰克福大学文化学者伯曼尔表示,在网络书店买书和用智能工具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但可以预见,实体书店的主导地位不会被取代。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网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每当我读书看报时,看见那一行行整齐排列的中国方块字时都会被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中国汉字所吸引。这些汉字生动形象,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大家看“柜”字:左边有一个“木”,表示柜子是木料做的;右边是个“巨”,中间有个“口”,大家看像不像抽屉?“柜”字是会意字,还有许多类似的会意字,如:闻。“闻”是听到消息或听到事情的意思,闻中间的“耳”是听的意思,所以“闻”字是会意字。“落”是形声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洛”与“落”读音相同,“落”就是形声字。和“落”一个类型是“草”字:“草”字上面是草字头,表示草属于植物,而下面的“早”字跟“草”字读音相似,表明“草”字属于形声字。
汉字很有趣。可以找窍门记住它。三口“品”,两人“从”,三人“众”,三石“磊”……这些字都是某个简单的字在一个地方多次出现,形成了另外一个字。还有其他有窍门的字,如:弓长“张”,干勾“于”,言吾“语”等等。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汉字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生动有趣的来历。以前,人们只是画图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人们使用了正规的汉字——楷书。表达意思更加方便了,而且,写汉字比画图要简单得多。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我爱汉字!
一、汉字构形的特点和字理识字教学简述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端正美观,字形复杂多变,内涵丰富,具有因形示义、寓意形中的特点,字形结构和字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有些笔画、结构上的差别很细微,难以辨认,且表音功能不强,但又有其内在规律,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所以掌握汉字的规律是识字的基础。“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教学识字的。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我们的祖先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抓住了汉字组构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点,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二、分析汉字构形特点,依据汉字构造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1.依据构形特点教学,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们的识字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如能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的年龄特点,对字形做通俗形象的分析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法。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虽然因其阅历的限制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想象力却有着离奇怪异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海阔天空”式的联想,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运用形象分析和联想,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识字析词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众所周知,汉字是复杂的,仅字形来说,形近字就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字的构形基本相同,仅是多一笔少一画之别;有些字笔画完全相同,只是其笔画长短而异,或是组合方式不一样等。因此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字形精细识别。
2.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
手段
教师以形象的动作,辅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这种教法演示与练习交替进行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感官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3.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及对字义的了解
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不少学生把“篮球”写成“蓝球”。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篮”字要竹字头呢?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篮板和篮圈,而是在室内墙上挂一个竹篮子,把球往竹篮里投。随着篮圈传入我国,“篮球”(basketball)也就是通过意译进入了汉语。当学生了解了篮球的历史,搞清了竹字头的来历之后,就不会再写错了。
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学生往往在认字识词中懂得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就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识字教学中如何分析字形,探究字理,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
对于今天仍能进行形体分析的汉字,我们可以按照其造字规律解剖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增加学习兴趣。例如,(1)象形字。对于这类字,教师可根据造字的“象形”特点,画个太阳教“日”字,画个月亮教“月”字,画条河流教“水”字,画座大山教“山”字。(2)指事字。教师可根据其造字特点,引导学生察而见意。如教“天”字启发学生“大字加一横”就是“天”,表示在“人(大)”的上面。(3)会意字,我们可根据这类字“合谊”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各个部件进行综合考查,以“会”其“意”,如告诉学生,很多人在一起就成“众”。这样教学,可促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字的意义,并掌握一种构字的规律。(4)形声字。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运用汉字这一特点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扩大识字量。教学时如能根据所教生字归纳一些通俗易记的歌诀以配合分析字形,学生学习就更轻松愉
快了。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独体字做部件后,组装成复杂的合体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识字的方法,如“赢”可用“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组装而成,通过练习,学生便可以自己对难字、繁字进行拆解组合,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些字在拆装时,可以配合有趣的意义讲解,增加形象性、生动性。
【关键词】低年级;错别字;成因;对策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容易遗忘,在写字过程中易写错别字,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多数教师让学生机械抄写杜绝错别字,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改正错别字,反而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就此,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力求找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
低年级学生极易写错别字,笔者尝试追本溯源,探究原因:
1.从学生自身看内因
(1)小学生感知粗略,观察不细。低年级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够,观察汉字的字形时往往顾此失彼。如“奏”字,学生当时记住了下面是个“天”,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就把“奏”下面的“天”的第一横写成了一撇。
(2)新旧干扰,旧知对新知负迁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学生在认识生字时会将它们和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但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又不懂得分析比较,一旦形成负迁移就会犯错误。如学了“爱”字再写“暖”字就特别容易将“暖”右半部分写成了“爱”,学了“或”等“戈”字部的字后再学“试”这样的字,就会有很多学生在斜勾上画蛇添足加上一撇。
(3)意志薄弱,巩固性差。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复习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识字,可低段学生意志力差,学会生字后也不复习,不查阅书籍、字典,那可能写错别字了。如学习“真”“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不久之后,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真”“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看外因
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没有掌握汉字构字规,容易多一笔少一笔或多一点少一点。
因为字形相似写错别字。如学生易将“浇”字右上角多加一点 ,或者将“今”字多一点写成“令”字,自己无中生有写成错字。
因为字义相似而写错别字。如山清水秀的“清”稍不留心就写成了青山绿水的“青”;再如“再接再厉”的“历”,易错写成“励”。
因为字音相似或相同写错别字。例如,将观察的“察”写成“查”,“业绩”写成“业迹”等。
3.从教学方面看外因
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记忆规律,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未作到位的指点,又未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都会直接导致低年级学生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
4.从社会语言干扰看外因
低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干扰,如果父母或同伴经常会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影响而写错那些字。再加上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杂志媒体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如服精品店的“尚志”,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食城上的广告“食全食美”等等,这些使他们产生错觉,从而产生错别字。
二、减少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策略
让学生正确运用汉字表情达意,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和大家探讨如何减少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策略:
(1)溯本源,明来历。汉字的创造、流传以及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史迹,大都也能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如果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就会记得深刻。学生混淆“书籍”“户籍”“狼藉”等词的草字头和竹子头,我就给学生讲“籍”的来历:汉代以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上,用绳子串成书和簿册,因此当初造字时,记录文字的“书籍”“户籍”就用了竹子头;学生易把“高粱”写成“高梁”,把“一枕黄粱”写成“一枕黄梁”,为了分清“粱”和“梁”,我给他们讲“一枕黄粱”的神话故事来历。
(2)辨形貌,抓规律。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记不准字形,问题往往出在形旁上。因此在识字教学伊始,紧紧抓住形旁表义的结构规律,强调对字形的细微差异,帮助学生辨别,以简驭繁,批量认识汉字,减少差错。比如,学生分不清“急躁”、“暴躁”、和“干燥”、“燥热”哪个该用足字旁,哪个该用火字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特点,学生发现:人急了往往会手脚不安或跺脚,“急躁”、“暴躁”、都隐含着着急的情绪,与脚的动作有关,应该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失水分,跟受火烤晒有关,因此“干燥”、“燥热”要用火字旁。又如“幕”和“暮”,如果学生知道了“暮色”的“暮”是傍晚,“夜幕”的“幕”是覆盖在上面的帐篷,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字用错了。
(3)促阅读,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阅读。孩子们书读的多了,常用的汉字不断复现,就容易记住这些字怎么写,学生就不容易再写错这个字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语文词汇量就扩大了,错别字自然就减少了。书籍中的字词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都是在一个个情境中进行的。大量地阅读,能了解词语的分布,能了解不同词语的不同语境,能避免书写字义相似的错别字。这种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比老师说教要管用的多。
(4)编歌诀,记诵牢。低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以编顺口溜为例,如区分“衰、衷、哀”三字,可以编成:一横为衰,一竖为衷,有口就能哀。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他们,就容易记住,学生再次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5)识真伪,改错误。针对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我常常敏感地捕捉媒体新词语的使用动向,及时搜集整理,拿到课堂上来以“看我‘火眼金睛’” 、“还我成语真面目”等竞赛形式让学生识辨真伪,这种把词语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
(6)定期复习,强记忆。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在于学生的复习巩固,知识重现,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定期复习,强化记忆。我让学生通过整理作业中的错字写入自己的错别字日记,并进行错误原因分析。错别字日记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翻看整理自己的错别字,从而避免重复出现错别字。我还从班级的横向比较中发现错误人数比较多的错别字,汇总成“易错字手册”,一周归纳一次。我将这些易错字编成看拼音写词语、组词、填空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再次强化记忆的目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产生也有它独特的演变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把中华文明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发现错别字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掌握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每一个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曹永亮.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1,(32).
[3]丁国荣.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成因及预防[J].吉林教育,2009,(4).
木的来历:在象形文字中,根据甲骨文字得知树木的形态,上为枝叶,下为树根而来;
“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
本义即树木,引申义为冒也,冒地而生。树木、草等从地下生长出来;
木的词性在进化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美观;结构;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89―01
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古人云:“字如其人。”正确、美观、工整的书写,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的书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要正确,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书写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二是美观。怎样做到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动点脑筋。
一、正确地书写汉字,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1.利用造字法来分辨字形。如,在辨析“遐迩闻名”、“自顾不暇”、“瑕不掩瑜”三个成语中的相近字时,可以结合造字法的知识来分辨。“遐”跟距离远近相关,自然用“辶”旁;“暇”跟时间相关,自然用“日”旁;“瑕”跟玉石相关,自然用“王”字旁。
2.通过准确理解词义来辨析错别字。如,“川流不息”的“川”是“河”,这里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是说人特别多,像河水那样不停地流,写成“穿流不息”自然错了。兰州电视台曾有过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叫“xuān关”,这个“xuān”字不少人会写成“喧”。其实这是典型的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暄”。“暄”的本意是“太阳温暖”,“暄关”的“暄”来自“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一词。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准确地理解词义来辨析错别字。
3.通过分析短语结构来辨析错别字。如,很多学生写“山清水秀”时容易错写成“山青水秀”,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这一成语的构成方式。这一成语是将“清秀”一词拆开,用互文的方式组成的,意思是说山水清秀。明确了这一点,学生自然不会写错该成语了。同类成语还包括:察言观色、通情达理、急功近利、伶牙俐齿、貌合神离、闲情逸致、名门望族等。
4.结合成语的来历判断字形的正误。如,“名列前茅”的“前茅”是古代行军时,前哨部队的士兵手里拿着茅草,遇有敌情就举起茅草作为信号,所以不能写成“名列前矛”;“班门弄斧”的“班”是鲁班,自然不能写成“搬门弄斧”;“破釜沉舟”中的“釜”是指项羽军队煮饭用的铁锅,当然也不能写成“斧”;“墨守成规”的“墨”指墨子,古代墨子善于守城,后世就称善守者为“墨守”,跟“沉默”没有关系。
二、工整、大方地书写汉字,提升汉字的美观度
现在有许多学生不注意汉字的书写,一个班的学生字体好看的不多,而字迹潦草、字体不规范的却为数不少。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常常因为学生的字迹潦草而不能专心批改,即便学生的作文内容写得好,也往往因为字迹不美观而无法耐心阅读。相反,如果学生的字迹工整规范(清秀规范更好),文面清清爽爽,就能轻而易举地吸引教师的注意,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好感。而好感往往会形成“感情分”,也就是说教师在感情上喜欢学生的作文,这种好感在考试作文的批阅中十分重要。因此,汉字的书写不能马虎,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每位学生的汉字都能写得美观、工整。
1.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写满整个方格。不少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习惯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一个田字格里甚至能装下四个字。这种过于小家子气的书写方式,无疑为教师的批阅增加难度,往往不受教师喜欢。
2.不用那种笔迹极细、极淡的笔。学生在选择写字笔时应该费些心思,尽量不用那种写出来笔迹极细、极淡的笔,笔迹极细、极淡,会使教师看起来吃力,影响文面的整体美观度。
3.注意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譬如,上下结构的字“雪”、“雷”,上面的雨字头应该写得稍大一点,把下面的部分盖住,这个字就会好看一些。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 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不但肩负着汉字教学的重任,也承担了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责任。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借助图画、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象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记忆生字的效率。
如在教学“鱼”字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鱼”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然后出现楷体的“鱼”字,在图画与字之间演示“鱼”字的形体演变,最后鼠标点击鱼头,鱼头变成“”,点击鱼身,鱼身变成“田”,点击鱼尾,鱼尾变成“一”。 再如,像“鼠”和“燕”这样复杂的字,只要通过形象的古体字到现代楷体字的演变展示,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鼠的上部好像一只露齿的鼠头,下部像鼠的脚趾和尾巴;“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嘴巴,“北”是翅膀,“灬”是尾巴,一只活灵活现的燕子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一些表示动物的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生动有趣的造字形态被孩子的眼睛所发现,自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规范汉字书写和运用
现在,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构字原理没有掌握。教师可在课堂中渗透字理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字理,规范书写和运用。
如书写“冒”字时,学生会将上面部分写成日部。于是,我在课堂中这样教学:首先板画“冒”的古文字,然后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再如,“久”这个字,撇表示人的脚,捺表示垫子。古时候的人是跪着坐的,跪的时间长了就会腿酸,于是便在膝下放个垫子,这样就可以跪得久了。在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捺要从撇的中间起笔,因为垫子是放在脚的一半部分膝盖下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此外,对于形似字、同音字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汉字的文化追溯,让学生获得真正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荼”和“茶”的区别,我首先讲了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后期,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是,他在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要大家推他为盟长。为了显示实力,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3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遍野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天刚蒙蒙亮,3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惊动了到会的各路诸侯。各国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学生明白了“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的来历,理解了“荼”的意思就是“茅草的白花”,也就不会和“茶水”的“茶”混淆了。
长期引导,学生在用字时就会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渐规范汉字运用。
三、启迪儿童思维和智慧
学生经常从造字方法理解字形字义,对汉字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辨识能力会日益剧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断提升。
在教学生字“家”时,我引入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我适时地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教念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以前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很好地识记“家”的音形义。
这个“豕”字的引入,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学生驰骋在想象的星空中,和古人进行一次对话,汉字在学生心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个个朴素的动作。
四、渗透人文情感教育
汉字渗透了祖先的情感和信仰。一些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有一种力量,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接受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文意识。
如“人、从、众”这3个字,“人”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而“从”字是一个人后面跟着一个人,本意是随从、下人,这是两个人,“众”是指多人,从一个人到很多人,这3个字的发明过程,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积少成多。同样积“小”可以成“大”,“大”就是由“小”组成的,只有做好“扫一屋”之小事才能做好“扫天下”之大事。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字就可以解释。
再如,“教”字,由“孝”和反“文”组成,却告诉了我们传授“文”(知识)之前要传授“孝”义,一个“孝”字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孝”这个本。
相信在如此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识字数量的增多,还可以获得精神的丰盈以及对汉字文化的敬畏感和骄傲感。
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一个汉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一个汉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包含着厚泽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挖掘汉字文化意蕴,探寻趣味横生、开智育人的识字之道,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
一、创设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生字,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汉字王国的国王邀请咱们到他们那里玩,想去吗?"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学生想学习的愿望大大激发了起来,学生马上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说:"这些汉字宝宝想和你们交朋友呢,愿意吗?"在课的结尾,我以"国王给大家送礼物"结束了本课,我对孩子们说:"咱们就要离开汉字王国了,国王看咱们班的孩子表现特别好,要送一份礼物给大家,我们一起看看吧!"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揭开"神秘的礼物',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国王的这份礼物是一封信,国王在信上说:"孩子们,你们今天不仅认识了象形字,还学会了读汉字、写汉字,其实我们中国的汉字还有好多秘密呢,只有你用心学习汉字,才会和汉字成为真正好朋友。"这样的语言,使孩子初步懂得了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唤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孩子的意识。
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汉字
在一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象形字的特点,我先出示了"象形字羊",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学生一下子猜出了是"羊"字,我顺势引导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说:"我看这个字的上面像羊头上的两只脚,"还有的说"我看这个字它的样子像羊。"接着我就总结:"是的,这个字像羊的样子,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它们是根据物的样子造出来的,这样的字就叫象形字。"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图和象形字,让学生自主找出象形字,学生很容易就找了出来。
在学习这课的汉字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发现。为了区别形近字,我这样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汉字宝宝,有几个长得可像了,谁能把他们找出来呢?"学生一下子就把"口、日、目"、"木、禾"找出来了,学生在认读"目"时,还自己发现了"目、木"两音是相同的,这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三、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
在识记"耳"时,我让学生给这个字找朋友,有一个学生说:"木耳。"于是,我就把课前准备好的实物"木耳"出示给大家看,并引导孩子:"孩子们,你们看木耳的样子像什么呢?"学生说出像耳朵。"我接着问孩子:"你知道木耳长在什么地方吗?"有个孩子说:"长在木头上。"我说:"对,木耳是长在腐烂的木头上,所以木耳的"木"就是哪个字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树木的"木"。这样联系生活,结合实物让孩子识字,真是"水到渠成"啊!在认读"鸟"时,我让孩子用"鸟"说一句话,我们班的侯梦同学站起来说:"天上有一只小鸟在飞。"话音刚落,我就把掌声送给了这个孩子,我对小朋友们们说:"刚才侯梦同学不仅说了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用上了一个数量词:一只小鸟。谁能像她一样。"接着,小朋友说出了:"一只小羊在吃草。""我家有一只小白兔,非常可爱。"看来,我们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用语文的能力。
四、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演变之美
在教学"鸟"这个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小鸟的彩图,说说小鸟的外形特征,,然后出示鸟字的演变过程图: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70-01
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播出,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全国拯救汉字的序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在写字上吃了不少亏。在语文高考中,考查字词的正确写法的题型很多:选择题3分,默写8分,作文错字扣分上限为5分。其实文字表达的基础就是字词,字词书写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写错字,提笔忘字,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人们对汉字的正确使用。电脑、手机智能化的功能让人们忽略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也降低了书写的频率,自然会出现提笔忘字或者写不准字的现象。二是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影响了人们使用汉字的精确度,如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孩子们熟知“喜羊羊”,但却不会运用“喜洋洋”,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广告语,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等,都给孩子们产生了误导。三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结构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字的结构把握不透。
如何指导学生记对字词、写准笔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了如下方法。
一、弄清结构,辨明细节
笔者有位学生,在写“楼房”的“楼”字时,常常把“米”字部写成“兴”字部,笔者纠正了好几遍她还是写错。笔者询问她时,她说从小学起就那样写了。究其原因,她在小学学这个字时,只看到大体的字形,没有辨清此字的笔画笔顺,没有弄清结构细节上的差别。
教师在教字词时要让学生大概了解汉字常见的四种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弄清它们各自的特征,区别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龟”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下面是尾巴,中间是有裂纹的龟壳,这样讲解就能让学生清楚地记住上面是“■”,而非“丿”,以此类推,可以准确辨清“鱼”“兔”“象”等字的写法。又如,“休息”的“休”与“体育”的“体”也是学生易混淆的。“休”是会意字,指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下休息;而“体”是形声字,“体,身也。――《广雅》”。还有些学生分不清“礻”和“衤”字旁的字,这其实很简单,通常情况下,与祭祀有关的字就是“礻”旁,如“福、礼、社、祛”等,如“祛”字指的是古代通过祭神方式去除一些疾病,如“祛邪”;而与衣服有关的字则是“衤”旁,如“补、袂、袖、初”等,如《说文解字》中对“初”字的解释为:“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
在小学教学阶段,如果教师注意强调字的结构,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字习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字词书写基础,而象形字、会意字等都很形象,很直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乐意去学,也容易把握。
二、结合句意,准确记忆
高中必背的古诗文篇目《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常有学生把“始”写成“使”,这是对文句意思不了解造成的错误。原句意思是:多次邀请,琵琶女才抱着琵琶露面。“始”是“才”的意思,这句话把琵琶女害羞的神情以及警惕的心理描绘出来了,而“使”有“命令”的意思,作者怎么能命令素未谋面的女子出来呢?此外,《蜀道难》中有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学生易把“度”错写成“渡”,此句表明蜀山很陡峭,连最善攀援的猴类也爬不过去,这里指的是“度山”,不是“渡水”,所以不用“渡”。类似这样在默写中由于不理解句意和字意,写错同音字的现象在考试中非常常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背诵时,应要求学生先理解句子的含义,再弄清每个字的意思,这样才能记忆准确而深刻。
三、抽象化形象,记忆更长久
【讲故事】
关于创造美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如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人生。
【认汉字】
1、“美”是象形字。
① 甲骨文的下部是“人”,人的头上戴着羽毛之类的装饰物,很象京戏中武将头上雉鸡翎,显得威武而好看,这就是 “美”。
② 金文美字,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③ 小篆,其形体是直接由金文演变而来的。
④ 是楷书的写法。
2、“好”是会意字。
① 甲骨文的左边是个半跪着的妇女,胸前抱着一个婴儿。
② 金文的左上部是一个婴儿,右边是半跪着的妇女,最上部的一小横,是妇女头上的簪饰。
③ 小篆 “子”“女”的位置又同甲骨文了,古代组成汉字各部分的位置往往可以移动。。
④ 楷书的写法。
【学书法】
“美”与“好”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写(画)法,基本笔顺为:中锋行笔,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由外而内,即可。
1、“美”字,先写(画)一个“羊”,再写(画)一个“大”;
2、“好”字,先写(画)一个“女”,再写(画)一个“子”。
【受启迪】
美与好两字,能组成许多好听的词与话,如美好的天气,美好的计划,美好的人生等等。
(一)美
1、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轮,高大的样子。奂,繁富的样子。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盛大、鲜明、亮堂。
2、美不胜收:美景多得看不过来;艺术品太美而目不暇接。
3、美德:高尚的品德。
4、美丽: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
(二)好
1、好孩子:诚实、守信、勤快、有主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力丰富、能独立思考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