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04:0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门贵斌(1959-),男,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0-03
一、概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位于产业链的核心等特点。
大连市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具有一百年多的历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包括工作母机、零部件、成套设备制造门类较为齐全,基础雄厚,产品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体系。大连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大批重大装备。自2006年以来,大连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值年均递增26.8%,利税递增43.8%。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239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2%;完成工业总产值3827.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9.7%;实现利税总额401.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69%,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748.4亿元,占大连规模以上工业的50.2%,实现出货值1181.6亿元,占大连规模以上工业的61.09%。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大连市GDP和大连制造业整体发展速度。已经成为大连实力雄厚的第一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大连而言既是难得发展的机遇,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做大做强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
1、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市场上这一产业的增长也越来越快。不少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甚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开始进行战略性收缩和调整,这为大连装备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扶持。2009年,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为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保障。
大连作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自建国以来装备工业基础就比较雄厚,规模在东北地区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为大连市带来了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但也对产业发展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连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端装备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各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建设,尤其是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肥、钢铁基地等一批在建项目和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有力地促进了大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一些掌握高端和核心技术的国外大型企业陆续受到影响,大连市装备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积极参与到国际产业机构的调整中来,通过兼并、重组、人才和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尖端核心技术,提高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连市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就能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威胁(Threats)
全球总需求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呈现下降的趋势,市场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这就迫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更多地从外销转为内销,但是国内消费却很难将这一缺口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国内对高端装备虽然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市场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长期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大量的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产能却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在生产力方面的落后,这种低端形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矛盾。
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推行低碳革命,发展低碳技术,利用新的核心技术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提高其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连市在这一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强了回归企业的态势,影响了大连市的高层次产业转移,阻碍了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大连具有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大类行业,在国家“十一五”期间的16项重大装备项目中具有8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柴厂等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大型船舶、内燃机车、船用螺旋桨、组合机床及自动线、工业制冷设备、互感器等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排行第一。日立、东芝、三洋、松下、西门子、三菱电机等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大连投资建厂;中船一重、中国一汽、北方车辆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在大连投资。此外,还形成了光洋科技、亿达日平、大正船业、第一互感器等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设计船舶、冶金、机床、轴承等多个领域,成为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的新生力量。
大连市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和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1.5兆瓦变桨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技术,已通过消化和吸收阶段,实现了批量生产,国产化率超过了85%。大连机床集团研发的多项新技术也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与国内外相关单位联合研发国产数控系统,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
4、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其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仅限于对产品和技术的改造升级,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对人才合理有效的利用。很多大企业没有建立结构完善的研发中心,导致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足。中介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不能实现有效的结合,导致成果、技术、人才、设备等不能有效的集成,先进技术也得不到及时的应用,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多数装备制造业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将进一步制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在资本结构方面,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本结构不够完善。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虽然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是在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上的产业能力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强大的产业链,这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
5、建立SWOT分析矩阵
三、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1)SO战略
各个装备制造企业要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实行有效的结合,加快各项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变的进程,加快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企业与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有关的核心技术方面,企业要积极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对关键技术进行共同研发。政府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国家培养装备技术人才的计划,鼓励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
此外,大连市要重视技工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利用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工人。要定期举行装备制造业的人才交流会,引导各类人才向装备制造企业集聚,为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2)WO战略
大连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对国外技术实行引进、吸收、创新的模式,积极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要注重引进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生,利用他们先进的思想和高端的技术水平来发展装备制造业。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给大连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大连市资源配置的合理流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园区,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在投融资方面,政府要明确在装备制造业投融资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完善投融资内容,确定投融资范围,调整投融资项目。由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这一缺陷,单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的,必须同时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共同调节。设立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开发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保证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平稳快速的发展。
(3)ST战略
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通过过多的消耗资源来追求经济的增长已不是权宜之计,我国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线方针,即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现代化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发展低碳、优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大连市集中了国内外一批大企业集团,各个装备制造企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走全球化经营的路线。虽然目前国际市场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从长远的趋势来看,需求也是相当大的。而我国国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只要能抓住时机,适当的扩大我国国内需求,就能带动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大连装备制造业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还存在着有待破解的难题,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来破除这种技术难题,尽快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用大连装备来装备大连。
(4)WT战略
目前大连市的大型企业都是规模大,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些关键的零部件还要完全依赖进口,在自主知识产权上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通过改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解决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政府要尽快出台对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实行减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大企业之间资产重组,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对制造业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实现专业化的分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大连市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产业园区的建设也要从能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使大连市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连装备制造企业对进口技术的依存度较大,要通过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改造升级,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掌握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使其具有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最终能向国外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5)建立TOWS分析矩阵
参考文献:
[1] 宋洋.沈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金融研究,2011,(06):16-19.
[2] 孙希有.竞争战略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刘阳.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取向[J].生产力研究,2011,(03):92-94.
(1中国移动汉阳分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50
2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母机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产业关联度的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新常态;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5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招标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收稿日期:2015-01-15
1 转型升级新常态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档,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与效率型转变,产业链逐步迈向高端,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现象同步发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并成为稳定内需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诸多理念、观念、方法、模式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新常态”下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是重中之重。正如洪银兴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提高附加值,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好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转型升级和“新常态”的宏观环境,其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突出特征,符合“新常态”发展态势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被中央和许多地方列入重点发展领域,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新常态”发展要求的契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必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倚重发展的领域。
2 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从宏观上说,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要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以SWOT分析方法,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特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宏观政策背景和经济发展战略形势,正是这两者为其提供了当前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首先,国民经济发展投资刺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已经在“新常态”的大形势下,投资规模受到一定抑制,但出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需求疲软和国内需求不振的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继续刺激经济,提升内部需求尤其是投资力度并未减弱,加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不断更新和扩大,都给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标志,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这一轮发展重要的装备提供者和重要参与者。如2012年9月,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 000亿元,而2014年12月,发改委再次批复近2 100亿元的地铁建设项目,地铁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装备,均涉及我国所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发展领域——轨道交通装备,此外也直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在巨大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其次,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发展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不仅是指自在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制造业中所处的产业地位之高端,更代表其所包含和应用的技术之高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中,先进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最为先进的技术支撑下,才可能产生和发展真正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我国正处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科技成果涌现和应用周期日益缩短,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现阶段较为热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现代机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企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源。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和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不断突破和延伸。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设计与政策转向,制定和修改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制定颁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子领域的政策出台,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战略意义,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人才、投融资、税收等。此外,国家大力发展航空工业、高铁以及加快太空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更为其提供了相应保障。可以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当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
上述几个方面的机遇,有的是多个产业共同拥有的,有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所独有的,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时代机会,相关地区和部门应认真审视,充分抓住和把握机遇,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2.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尽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机遇较好,但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威胁或障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和抑制作用。这些威胁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内需不足,增速下降,不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稳定持续扩张。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和建设,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平稳推进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告别大规模扩张阶段,这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遇到瓶颈,无法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成长空间。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出现债务高企、财政风险急剧上升的苗头,已经为过去举债建设、大规模扩张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稳健发展成为地方发展和建设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2)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受制于人,限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但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所掌控,受制于人。这种现象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也比较典型,例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我国仍然不具备核心技术,受到国外的封锁和压制,因此在该领域仍属于第三阵营。甚至,今年来,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新成立的独资企业有增多的趋势,如德国的企业不断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等方式,实现其对经营管理权的控制,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巨头西门子、博世、马勒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国内不同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和发展的趋同化,导致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为产业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各地区也都抓紧时机,奋勇争先,纷纷出台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重点领域和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许多地区之间存在重点领域趋同、重复规划建设的问题。客观的说,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差异,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遴选自己具有能力和优势的产业领域,而不应赶时髦、一哄而上。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为例,全国几乎各大城市都将其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但根据当前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具有发展的条件。所以,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地区趋同化、产业空心化、竞争恶性化问题较为突出,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隐患,必须通过中央的调控与地方规划修编,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
总而言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威胁,可谓机遇与威胁并存,这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正确分析利弊,权衡优势劣势,才能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
3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从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信部颁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也日趋提升,竞争力逐步增强。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达到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在2010年就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尤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初步完成,产业链日趋完善;在各领域均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且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如卫星导航领域的中国卫星、火箭股份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民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迅猛,产业活力日益释放。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域遴选、区域布局都将区域理性化和科学化,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日趋高端化,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当前高端装备制造业跟世界相比其“高端性”仍然不够,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其必将逐步走向高端,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是国际化日益显著,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其必将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也会大幅提升。
在市场机遇和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和良好的发展阶段,然而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困难的阶段,正确识别产业发展环境,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方能保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5)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研发强度 财务绩效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产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同时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Dosi G,1988)。本文将从研发投入强度的角度,来剖析引起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上,需要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贯穿于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只有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支持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研发能力薄弱、R&D投入不足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分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对R&D投入强度及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这一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并不一样,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Grabowski和Mueller(1978)通过对美国86家公司的样本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投入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它投资。徐欣、唐清泉(2010)考察了R&D活动对企业价值和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活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中R&D投资能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006)以我国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与公司业绩正相关,R&D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罗婷、朱青、李丹(2009)使用2002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R&D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结果显示R&D投入整体上与公司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运用99家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R&D投入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
(二)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有些研究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周国红和陆立军(2003)对1 162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水平与强度和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总额、人均销售总额、利润总额相关性都不显著。朱卫平和伦蕊(2004)则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梁莱歆和张永榜(2005)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有很弱的相关性。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三)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Myers(1977)指出公司的价值是由现有的资产与未来成长机会所构成,R&D能为公司带来成长机会和超常盈利能力。Morbey(1989)以800家研发支出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美国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研发强度与企业利润、获利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强度对企业未来获利有着显著影响。Sougiannis(1994)以1975年至1985年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财务计量方法估计研发支出之后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每增加1元的R&D投资,在未来的7年内会增加2元的获利。Lev和Sougiannis(1996)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其效益持续期各行业有明显的不同。Chambers等(2002)通过对美国近10万家企业样本的分析,认为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公司业绩的提升可以持续10年以上。梁莱歆和张焕凤(2005)通过对我国72家上市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周亚虹、许玲丽(2007)利用浙江省桐乡市21家民营企业14个季度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终发现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的R&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一个倒U型。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滞后影响。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不难看出:不同行业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因其科学性质不同行业竞争结构不同、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同,导致不同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轨迹(董静、苟燕楠,2010)。实证检验也是如此,Hu AG和Jefferson GH(2004)利用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数据,研究了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是显著的,显著程度对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以披露研发信息的信息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科研投入力度上高于信息业,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对企业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也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探寻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4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2006年至2011期间完整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公司不多,为扩大样本容量,将5年截面数据并在一起。剔除研发费用完全没有披露的上市公司和ST类的上市公司,获得29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样本数据。本文用到的研发费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站(http://.cn/)提供的年度报告全文中披露的数据,包括年报附注中“管理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等项目中披露的研发费用以及董事会报告中研况,如:“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试制开发费”、“研发支出”、“研发费”以及类似名称披露的费用,但不包括反映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下的“专利权”、“专有技术”本年增加额。所有研发数据都是通过手工收集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部分财务数据进一步与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进行了复核和补充。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完成。
(二)变量定义 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选取适当指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的是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两个指标 ;营运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密集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两个指标;发展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本积累率。另外,本文引入企业规模(SIZE)来控制可能存在的规模效应。由于本研究采用2006—2011年的截面数据,数据本身存在年度之间的差异,因此引入一控制变量IPI(工业景气指数)来控制年度宏观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该指数的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建立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回归分析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研发强度普遍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研发强度对公司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均有负面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少,简单地讲,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从财务层面上讲,如果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没有正面影响,反而降低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公司一般不会热衷于这种负回报的投资的,无法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提高研发投入收益,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能为企业真正带来正面的投资回报。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研发效率、保护自主创新成果、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收益等方面下功夫。此外,应当进一步规范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提高研发投入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受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032110031)和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1211)资助
参考文献:
[1]徐欣、唐清泉:《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8期。
[2]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3]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4]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
[5]周国洪、陆立军:《企业R&D绩效测量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3期。
[6]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7]梁莱歆、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5年第1期。
[8]李涛、黄晓蓓、王超:《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9]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周亚虹、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财经研究》2007年第7期。
[11]Dosi G. Source, procedures and micro 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
[12]Grabowski H,Mueller 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 and firm profit fate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13]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14]Morbey G K.R&D Expenditures and Profit Growth.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
[15]Hu A G, Jefferson G H.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
鉴于上述对现代服务业内涵与特征的理解,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行业分类标准以及辽宁省统计资料,笔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视为传统服务业,而把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归为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迅速发展,目前,辽宁正处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2010年,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2.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与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鉴于此,本文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5大重点发展方向和辽宁自身的区位条件与工业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把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作为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辽宁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其机床、造船、输变电设备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均处于亚洲乃至全球前列。因而,辽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该产业是应该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10646.98亿元3.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备产业关联基础在2004—2010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由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4.69%提高到56.96%(见表1)。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的下降,客观上说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与此同时,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其主营业收入由2012.50亿元增加到10646.98亿元(见表2)。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图1,可以得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关联趋势的结论。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1.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原创的一个新兴理论,主要研究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灰色生成,寻找系统中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等确定系统中未知的部分,进而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等。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可分为白色、黑色及灰色3种,白色系统指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统;黑色系统指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所谓灰色关联分析,实质上就是以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从距离中找出各因子的差异性和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行为的贡献度的一种分析方法[5-9]。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数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0-12]。依此可以判断引起灰色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因变量参考数列记作Xo={xo(1),xo(2),…,xo(k)}(k=1,2,…,m)(1)自变量比较数列记作Xi={xi(1),xi(2),…,xi(k)}(i=1,2,…,n)(2)式中:xo(k)———参考数列的各变量;k———时间;m———时间的最大值;xi(k)———比较数列的各变量;i———比较数列的个数;n———比较数列的总数。(2)无量纲化处理。为解决系统中不同因素量纲可能不一致的问题,可采用均值化、初始化、标准化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本研究选用常用的均值化处理,即先求出某序列所有数据的平均值,然后将序列中所有数据均除以该平均值,得到的新序列即标准序列为X''''o={x''''o(1),x''''o(2),…,x''''o(k)}(3)X''''i={x''''i(1),x''''i(2),…,x''''i(k)}(4)式中:x''''o(k),x''''i(k)———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比较数列的各变量;X''''o———Xo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X''''i———Xi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数列。(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公式为Δi(k)=x''''i(k)-x''''o(k)(i=1,2,…,n)(5)则绝对差数列为Δi={Δi(1),Δi(2),…,Δi(k)}(6)(4)求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绝对差的最大值(Δmax)与最小值(Δmin),计算关联系数(ri),确定关联度(ρi)。ri=(Δmin+θΔmax)/(Δi(k)+θΔmax)(7)ρi=∑ri/k(8)式中:θ为分辨系数。θ越小,分辨率越大,一般θ∈[0,1],具体取值可视情况而定。有研究表明,当θ≤0.5463时,分辨率最大。通常取θ=0.5。关联度ρi的取值区间是(0,1),即0<ρi≤1,取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当0<ρi≤0.35时为低关联;当0.35<ρi≤0.65时为中等关联;当0.65<ρi≤0.85时为较高关联;当0.85<ρi≤1时为高关联。
二、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灰色关联的变量选取和实证测度
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以2004—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本研究选取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作为参考数列,选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传统服务业增加值2个指标为比较数列,为保证研究数据的来源一致性及可靠性,实证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4—2010年。本研究涉及的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原始数据。
2.灰色关联实证测度(1)将表3中各因素数据进行均值化变换,所得的各因素指标无量纲数值。(2)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为Δ1={0.218,0.235,0.170,0.057,0.020,0.219,0.480}Δ2={0.254,0.280,0.196,0.065,0.007,0.274,0.528}(3)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中,最大值Δmax=0.528,最小值Δmin=0.007。取θ=0.5,根据式(7)、(8)分别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3.主要结论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均大于0.35且小于0.65,说明两者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有中等关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大于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说明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性较强,也表明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关联系数比较。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系数波动较大,在2004—2005年关联系数小幅下降,2006—2010年两者均整体呈先升后降之势,并且都在2010年达到最低,分别为0.364与0.342。
三、思考与启示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很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程度,这是因为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装备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依靠装备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方面可以使其领域内部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化,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为0.636,这表明: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准和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需要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因此,辽宁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跨越,推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3)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带动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为创新传统服务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在此背景下,将重点发展方向聚焦于辐射力强、能够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服务行业不失为一种客观的选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高质的信息服务、高端的科技服务以及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降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4)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互动。近年来,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如沈阳的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区、沈阳航空经济区,大连的临海工业区、大窑湾保税港区等,并且这些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是,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则远未形成集群规模,有的甚至还未发展起来。因此,辽宁省应该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外置,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
四、结论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北京地区;技术领域;知识产权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而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北京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居于国内技术领先行列[1],具备分析的典型性。技术交易在产业发展中起着正向促进作用[2],本文将从技术交易的两个细分视角来分析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情况,一个是技术领域,另一个是知识产权,这两个视角是技术交易市场细分的两个典型视角,可以对产业及技术交易状况进行技术和知识产权两个关键方面的分析。此外,本文对技术交易现状进行分析,为产业发展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对策与建议,有助于提升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及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本文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近五年相关的产业技术交易数据和访谈调研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典型企业,对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技术交易进行分析解释。
二、基于技术领域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领域构成主要有:现代设计、先进制造工艺、自动化、系统管理和其他。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由图1可知,自动化的技术交易额每年都达到十亿元以上,而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都是2013年以来才在技术市场上出现,其中现代制造和先进制造工艺增长势头迅猛,尤其是先进制造工艺,迅速登上了技术交易合同的技术领域中交易额第一位,而系统管理则显得微乎其微。随着2013年以来,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在技术市场合同中出现,“其他”领域则逐渐被稀释,到2015年变成了零,这一点也是技术市场越来越专业化,对合同的技术领域构成细分更加规范的表现。1.自动化作为传统强项,持续发挥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2015年自动化领域技术合同项数为396项,占当年总合同项数的22.01%,技术交易额为14.6亿元,占当年总交易额的20.8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3689284亿元,排在新生力量:现代设计和先进工艺制造之后,但是作为传统领域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动化领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统计口径,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通讯、电子、计算机、控制等,而北京在这方面的有着丰富的院所机构和技术积累,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的发展也比较强势[3],从技术交易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传统领域的优势得到了延续的。2.先进制造工艺起步晚,但增长势头迅猛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工艺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1015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6.42%,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多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42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最高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59.91%,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1362819亿元,仅次于现代设计。总体来看,先进制造工艺技术领域的合同类型与现代设计一样,也是从2013年开始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在政策呼吁和支持下,这一领域迅速活跃,并且体现在技术交易上。另外,2013-2015年,从合同项数上看,先进制造工艺领域没有明显规律变化,总体上是上升趋势,而从合同交易额上看,呈现出了明显的连年递增的趋势,增长幅度也很大,可见这一领域在政策支持下得到重视之后,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反响,因此持续得到开发与发展。3.现代设计与系统管理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设计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29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16.18%,技术交易额为12.8亿元,占当年总交易额的18.26%,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3930423亿元,在当年的平均单项交易额中是最高的一个。现代设计的合同交易项数变化并未呈现出规律,但是合同交易额从2013-2015年呈现了较大幅度的连续下降。而现代设计这一技术领域细分,是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的,这也顺应了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的趋势。工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设计搞得好,工业才能够向着更高的梯队发展[4]。我国工业设计领域起步晚,当前的发展水平也有待提升。系统管理是指管理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97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39%,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少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0.7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最小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1%,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07026517亿元。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搭建工作,需要建立在诸如工厂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流程等之上,在这些设施和功能没有配备好之前,系统管理领域还难以迎来爆发的春天,所以,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的技术交易项数及交易额的低迷,从侧面反映了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基础配套方面有待进一步升级。
三、基于知识产权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交易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构成为: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动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生物医药新品种、涉及著作权,以及其他未涉及知识产权的部分。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做得更好,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度”的把控很重要,适度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够一如初衷地推动产业发展,而缺乏保护力度以及“过度”保护都会阻碍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5]。从图2可以看出,在技术交易领域,北京高端装备产业中比较活跃的领域是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单从2015年的合同交易额看,这三项的比例达到三成多一点,而更大的比例来自未涉及知识产权的合同,单从2015年合同交易额数据来看,比例1.技术秘密领先专利,在合同项数与总交易额中排名第一如图2,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403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4%,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最多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18.6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最多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26.5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6203795亿元,仅次于专利。技术秘密在技术交易项数和技术交易额方面占比较大,可能与北京高端装备产业中一些企业的属性相关,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时发现,对接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国企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面会选择技术秘密,相对于专利来说,在涉及的技术范围、公开程度、保护期限、法律地位等方面不同。综合来看,在涉及一些重大核心技术时,企业还是会选择技术秘密[6]。2.专利领域受技术的市场成熟度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待加强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4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8%,在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额为2.1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占当年总交易额的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51051122亿元,是当年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中最高的。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时发现,当前比较热门的领域,如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其发展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企业当下的策略是对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布局,防止错过会爆发出来的领域,而相对应的,技术研发方面,当前难以确定哪一块技术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申请专利积极性不太高,这从技术交易市场的专利合同数据上也呈现这种现象,从2011-2015年,专利类别的合同年交易项数和年交易额都不是特别高。而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还是很高的,因为既然技术研发者认为某一技术值得申请专利,而且技术购买者认为其值得购买,那么这一技术在各种类别中便是在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和认可,其市场成熟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一项技术能够为企业带去超额利润,也就影响着技术的价格水平[7]。同时也有企业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希望政府及相关单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而技术秘密之所以比专利有优势之处,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上也是原因之一。3.计算机软件与动植物新品种等在行业中处于补充角色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88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4.89%,在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仅次于技术秘密,技术交易额为4.0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占当年总交易额的5.7%,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5009614亿元,仅次于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交易数据不是很高,虽然在各项指标中多排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技术秘密的数据绝对值相差很大。这一现象与技术领域构成中系统管理的技术交易数据对应,毕竟这是在北京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与此领域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可能并不显眼。
四.对策与建议
1.提升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较平稳,主要包含了传统强项自动化领域,及后发强项先进制造工艺领域,同样从现代设计与系统管理领域的发展水平来看,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交易技术的创新性有待提升。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如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认为国内缺乏基础研究,高校的教育,如自动化等领域也是“短平快”的方式,所以当前要注重基础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要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及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建立完善产业联盟、研究体系,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重点机构与龙头企业,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新机制。2.统筹并均衡发展北京高端装备产业技术领域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技术交易额每年都达到十亿元以上,2015年自动化领域技术合同项数为396项,占当年总合同项数的22.01%,现代设计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29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16.18%,先进制造工艺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1015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6.42%,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在2013年出现在技术市场上之后,势头迅猛,但是系统管理则显得微乎其微,2015年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97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39%,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少的一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装备产业技术领域发展不均衡。无论是自动化、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还是系统管理,每一个技术领域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当前的数据分析,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领域发展不够均衡,尤其在系统管理领域,系统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企业在任何一个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短板都会造成整个链条被拖后,所以,需要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共同努力,统筹技术领域规划,加大弱势领域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等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技术领域均衡发展。3.结合市场状况,强化北京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构成数据中,从专利的技术交易数据看,2015年系统管理领域合同的交易项数为4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8%,仅次于当年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额为2.1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占当年总交易额的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51051122亿元,是当年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中最高。技术秘密在合同项数和交易额中都领先,这除了专利申请受其市场成熟度影响之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也是很大的一块原因。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技术领先企业,如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受到市场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困扰,这说明当前申请专利起到的保护作用尚不够完善,行业内竞争对手模仿很容易,不过数控系统,CAM软件抄袭等核心技术优势抄袭难度高,只能在外形上模仿,但这会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市场表现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所以,从企业的角度看,除了加强专利申请和保护措施之外,还需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这一核心能力。另外,政府也要着力从法律和市场规范等不同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安排,提升市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加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政策普及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政策上鼓励技术交易登记的一些条款产业领域企业并没有全面了解和熟知,所以导致了一些数据不充分的问题,当前的数据不一定完整反映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貌。如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表示,对技术交易市场这方面的登记政策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需要技术交易市场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培训或者宣传,以便于更好地做好登记工作,开展产业研究,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好地为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政策宣传对企业也受益,比如税收减免等。
五、结论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 发展方式
高端制造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1.哈尔滨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作为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哈尔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2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1年,装备制造业增长低迷。2011年装备制造业仅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2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面临工业产品、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长,客户推迟或取消订货等困难。面对装备制造业的持续低迷,哈尔滨市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1.3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高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明确了高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五个高端制造业行业: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可见,“十二五”期间,高端制造行业将得到有力的政策和资本支持。
2.哈尔滨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现实基础
2.1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哈尔滨市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较强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人才、管理方面也具备比较优势。2011年,哈尔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7.2亿元,增长14.0%。规上工业实现综合效益指数231.4,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亿元,增长12.8%,具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2.2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哈工大等高校全国闻名,焊接、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学科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哈尔滨市加大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约合作搭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入1000万元,设立“哈尔滨市校(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心”,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将更多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落户哈尔滨市,形成市校合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熟化项目、促进应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的新模式。
2.3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哈尔滨市在核电配套装备、DAM13R汽车发动机、码垛机器人生产线、1250冷连轧卷取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业化。同时,为形成核电、燃压机组等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巩固并提升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航空航天领域,哈尔滨市推进了地效飞行器、小型飞行器、哈工大小型卫星的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了民用航空航天产品的技术水平、产业化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4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哈尔滨市培育了一批在高端制造业内具有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这些大型高端制造业企业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控制、百万千瓦核电火电水电、能源动力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宫”对接、“蛟龙”入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制约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制造业发展长期依靠依赖要素投入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中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能源、资金投入来维持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要素制约与产业低端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趋同、低端制造业产品产能过剩、制造业市场萎缩等问题,整个行业面临产业结构相对固化、落后产能亟需淘汰、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等不利局面,挤压了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3.2缺乏与大型高端制造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哈尔滨市与大型高端制造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受到熟练技工不足、企业用地与资金紧张以及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难于扩大生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出现了企业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差的局面,使得高端制造业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无法显著提高。
3.3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现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造成了高端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不足,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有限,进而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在研发阶段,面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贷款条件严格,导致其将贷款更多地投向效益高、风险低的行业。
3.4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端制造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另外,还有一些元器件、部件、放大器等是直接从国外引进,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产品可靠性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
4.促进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制定《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出台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哈尔滨市应趁势而上,制定《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航空、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4.2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演进
一是拓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筹资渠道,设立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基金,对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进行专项扶持。二是试点示范,整体推进。从传统行业中选择1至2家企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推广经验,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三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技术装备,提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效果和投入产出比例。
4.3提高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围绕航空、航天、船舶等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和较强的生产能力的高端制造行业,培育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高端装备及新兴产业的配套企业,加强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紧密配合,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加快鼓励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尖”的高端制造企业。
4.4完善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对高端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国内结算,贸易融资,即、远期结售汇等优势业务方面给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金融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积极支持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对因支持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创新产生的不良贷款,建议按一定比例给予核销或剥离。鼓励有条件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相关管理部门应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降低融资成本。
4.5建立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高端装备技术联盟,大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攻克一批高端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互动研发平台,充分发挥高端制造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核心科研单位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引导科研院所了解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实际问题以及产业链中各部分的生产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高精尖知识技术的集成载体,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基石和原动力。创新活动是创造性、革新性的活动,是目前任何机器都无法代替人完成的活动,人力资本作为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凝结,与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承诺、技术以及思想和健康相关联,对创新行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征,所有权仅限于体现它的人,本质上是无形资产。如果在现企业个人发展遇到瓶颈或工作缺乏吸引力,会导致员工流失;关键员工若遭遇意外灾难,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创,人力资本的这种流动性和风险性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组织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同化的过程促进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换,新旧知识的更替,实现组织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知识管理的成功对人力资本构成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于用知识管理流程框架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测量知识管理的绩效和知识管理的效果,但对知识管理维度的构成,以及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本开发的关系很少。王润良认为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维度,组织知识管理策略就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做出选择,但并未涉及人力资本开发问题。Birasnav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领导者可以通过参与知识管理流程,建立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影响员工的人力资本开发态度和行为。尚珊珊则认为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实施要受领导与支持、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实施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从人力资本开发视角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维度的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知识管理过程;二是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过程一般包括显性知识管理过程和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研发和自主创新能是发展的基石和原动力,人是创新得以持续的内生力量,核心人才拥有的隐性知识是竞争成功的秘诀。王润良,李柏洲等研究发现显性知识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的源泉来自隐性知识,构成核心能力的知识基是建立在隐性知识之上的。于米,于桂兰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隐性知识与技能是一切显性知识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的结论。Noruzy发现因为独特的隐性知识会给员工带来竞争力和现实利益,促使员工对人力资本开发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本次调研也发现关键员工的隐性知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复杂和创新环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时增加了价值。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是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佼佼者,主导新型产品真空清洁机器人关键部件钢带安装,在全企业甚至全国仅一人能完成,而该员工因独占该隐性知识成为真空清洁机器人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在高科技含量产品大型压缩机制造中,外壳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级焊接技师靠经验在工作中一步步地摸索出来分体焊接制造技术,这一创新打破了大型压缩机多年由外国垄断的困局。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隐性知识管理过程是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的知识管理过程维度。知识管理平台一般涉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组织文化。解决问题的路径会影响人力资本开发的效率。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品设计、研发甚至制造过程频繁使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局域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促进人力资本开发,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Berliant等认为通畅的沟通文化有利于知识创新。Shu-MeiTseng发现鼓励创新、创造和冒险行为的文化与知识创新正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传统的刚性管理已经不适合他们,需要更多的柔性管理。持续、动态、双向的沟通可以鼓励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互相学习、协同工作。鼓励创新的文化有利于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是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本开发重要的知识管理平台维度。根据假设1和假设2的内容可以勾勒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利于人力资本开发的知识管理框架的轮廓: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由知识管理过程维度和知识管理平台维度构成;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下有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子维度;知识管理平台维度下有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文化三个子维度。但对于这种结构是否最优,其中某些维度是否可以合并成一个维度尚存疑虑。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引起高端装备制造人力资本开发的知识管理维度在性质上是特别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来自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具有高价值和独特人力资本的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大规模调研,问卷使用包含19个问项的5等级Likert量表,征得企业管理部门同意后,本着自愿参与、信息保密、匿名原则,在工作场所、讨论会和会议上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69份,无效问卷32份,最终有效问卷437份用于本研究。为确保不存在无应答误差,进行了无应答分析,结果表明应答者和无应答者没有显著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主要由研究对象背景信息和测试问题两部分组成,19个测试问题都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背景信息用来分析员工特征和组织特征,员工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职位;组织特征包括组织规模。为增加变量测量准确性,所用到的题项来自成熟量表,对知识管理过程的测度主要借鉴Noruzy等提出的测量指标;对知识管理平台的测度主要借鉴了Denis-en的OCQ组织文化量表以及Quinn和Cameron构建的OCAI组织文化评价量表中的题项,并根据小范围测试结果及测试组织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题项。对于因变量人力资本的测量,由于学历只代表显性知识,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实践工作来说隐性知识更有价值。因此,本研究对员工人力资本的衡量借鉴柯江林等提出的测量指标:专业理论知识的丰富度;工作经验的丰富度,专业技能水平。借助SPSS17.0软件和LISREL8.70软件对各知识管理维度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α测量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一般情况下,Cronbach''''sα大于0.6即可接受。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0.829,表明内部一致性良好,调查问卷信度很高。为确定知识管理过程维度进行了检验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知识过程仅包含隐性知识管理一个维度,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42.614%。结果表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工具由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文化三个维度构成,因素分析的解释量为53.529%。
3结果与讨论
为检验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比较所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维度模型(Model1)和其他替代模型的指数拟合优度,以确保结构因子的有效性。开发的替代模型分别为: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沟通导向的文化两维度合并为一维度(Model2);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鼓励创新的文化两维度合并为一维度(Model3);将沟通导向的文化与鼓励创新的文化两维度合并为一维度(Model4)。测量本研究提出的模型(Model1),GFI=0.924,CFI=0.967,TLI=0.961都超出建议值0.9,SRMR=0.066﹤0.08,因此,所收集的样本数据与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维度模型(Model1)拟合程度良好。χ2/df=2.863﹤5,表明模型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他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验证性分析结果也说明所提出的模型(Model1)比其他几个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更可取。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独特的维度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基础设施中存在独特的维度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文化。进一步验证这些维度对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隐性知识管理、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文化这4个知识管理维度对衡量人力资本开发的3个指标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度,经验丰富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1、假设2、假设3获得支持。在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本开发活动通过知识管理过程正式或非正式地进行着。讨论新开发产品或过程、知识资源使用、分享工作经验、邀请专家指导工作中缺少的知识、在员工中进行无障碍与工作相关的讨论等形式的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可以使组织成员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创新行为,因此,隐性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创造正相关。结果也说明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路径、面向沟通文化和鼓励创新文化的知识管理平台促进人力资本开发。解决问题的路径通常是收集信息、明确问题、找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确定最佳方案。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这种路径是通过故障管理和品质圈进行的,鼓励员工应用通过经验获得的隐性知识和通过知识库获得的显性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决定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员工参与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网络节点间关系越强,节点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对知识流动投入的时间、感情和努力越多,知识流动效果越好。沟通导向的文化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彼此间的信任,提升员工对组织和工作的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逐渐增加,结果是人力资本也得到提高。当沟通导向的文化提升员工能力和承诺时,它与人力资本开发正相关。以鼓励创新的文化为特征的企业提供资源鼓励员工进行与创新战略一致的创新行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为经理和工程师提供空间讨论企业内现有产品或方法来提高创造力和创新,鼓励员工灵活地参与决策。因为创新文化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人力资本开发更可能提高。因此,解决问题的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文化与隐性知识管理这些知识管理维度都有益于人力资本开发。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业,设计实施知识管理活动来提升人力资本,关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建立解决问题路径、沟通导向的文化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是人力资本开发的先决条件。
4结论与管理
关键词 辽宁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两化融合 协同创新
在辽宁的工业构成中,装备制造业一直占有突出地位,但总体上看,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获利水平低、市场拓展与产业配套能力差等问题亟待解决。要适应成本、柔性、创新等方面的竞争要求,辽宁装备制造业必须具备走集群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增长与盈利。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特点及供应链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装备制造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多个行业,[1]各行业之间技术关联性强,在工艺流程及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和交叉性。目前,辽宁已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拥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但产业分工低度化、市场响应能力差、集成创新水平低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产业组织存在结构缺陷
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纵向一体化特征明显,上、下游产业链关联效应较弱,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企业同质、产品同构等现象大量存在。这既造成了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件不得不从外地采购或进口;[2]又使得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削弱了产业竞争的整体实力。[3]
(二)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目前,辽宁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虽然有较完善的内部网络,但由于多数企业信息资源单独规划管理,数据往往局部有序,但兼容性不够。同时,由于社会化信息服务基础较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使得企业间信息交流内容较单一,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响应不及时。
(三)创新资源整合不佳
辽宁装备产业虽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核心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内部创新数量也较多,但同一区位的科研、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尚较少,企业创新行为普遍呈现出模仿化、个体化的特征,企业内部技术存量与外部知识资源难以整合、优化,进而导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无法获得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这也是辽宁高端装备制造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装备制造业日益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趋势。辽宁装备产业必须适应这一趋势,通过资源、流程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逐步向高端化迈进
(一)科学规划产业园区,积极推动产业集聚
辽宁装备制造应依托园区推进结构进化,按照制造企业集聚、物流布局集中、使用土地集约的要求,统筹制造业的生产服务体系,将单纯的制造业聚集转变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聚集。为此,一方面要实施以核心制造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将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则要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抓好公共要素建设,扶持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核心企业集成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分工
国际装备制造业集成化、服务化趋势明显。为此,辽宁装备产业必须加大投入,力争在重大工程成套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培育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同时,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促进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在工程承包、解决方案提供、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的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此外,要促进核心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实现组织和流程的优化。
(三)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能装备发展
辽宁装备制造业首先应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提升节点企业的底层数字化和内部信息化能力,增强各企业间基础设施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有选择地刺激和扶持软件开发应用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应着力推进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装备企业并购海外先进企业,加速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拓展市场应用,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提供动力。
(四)整合知识资源,提升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
辽宁装备制造业应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应着重提高工程机械、船舶、汽车、航空、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自给率,掌握关键流程工艺技术和系统集成配备技术,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推进研发力量与企业结盟,鼓励核心企业与国内外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技术研发、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对接,通过核心能力互补和伙伴合作形成知识集成与扩散效应,实现重大成果产业化、市场化。[4]
三、结语
加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型升级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改进和技术提升,又要积极培育智能化装备产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方能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作者单位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2012401029);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加速推进辽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L14BJY030)。]
参考文献
[1] 邢军伟,荣宏庆.沈阳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探索[J].企业导报,2013(9).
[2] 王竹芳,李莹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金融支持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61-04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满足装备工业的多种金融需求。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实践
(一)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大
商业银行为装备制造业企业制定了专门的信贷扶持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如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不同等级的企业实行差别利率;
积极支持行业龙头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择优支持装备制造行业中坚企业,加强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
信贷服务的类型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和贴现等;
制定并开办了专利权质押贷款、煤炭提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创业贷款、票据业务等多个具有特色且可行的贷款新品种,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贷款服务;
针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和特点,综合运用搭桥贷款、备用贷款,国内信用证及其项下的打包贷款;
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稳健发展信贷业务;组织银团贷款,满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等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国家开发银行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装备工业投入巨额资金,重点支持了东方电气、哈电集团、西电集团、特变电工、一重、二重、大重、大连机床、沈阳机床、振华港机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二)形成了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板块
我国证券市场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上市,A股市场的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分布在机床、铁路、造船、航空、物流装备、机械基础件等行业,融资额巨大,解决了资金困难。例如,中国重工、中国一重以及中国北车等大型制造企业上市募集资金量均很大,中国一重资金募集达到100亿以上,中国北车达到64亿,中国西电达到77亿。
(三)积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
金融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联系,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择优支持为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配套支持的中小型企业,重点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物流的债项融资。
(四)开展租赁、担保、保险等金融创新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就一架飞机、一艘轮船注册一家独立的租赁公司,一对一地独立开展业务。业务创新的主要原因是飞机、轮船价格高昂,租赁风险很大,一旦租赁公司资金链出现断裂,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许就会被拍卖来偿还债务,承租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单机单船”租赁能够有效规避风险。2010年,国内首架以单机公司模式完成租赁业务的飞机,以单船公司模式完成的轮船租赁业务,均实现了首航。
投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和北京市财政局主办了北京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融资推介、信用担保、银行贷款等一条龙专业投融资服务,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贷款”、“工业名牌担保直通车”、“技术中心企业担保直通车”等一系列创新融资服务产品,在贷款条件、担保措施、办理时间、融资费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方便和优惠。
担保代偿资金:担保代偿指被担保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由担保人代其履行业务的一种行为。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设立了北京首个面向高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担保资金——北京高端制造业企业担保代偿资金。该资金启动规模5000万元,由担保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投融资平台负责推荐项目,每年能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亿元;资金担保费率不超过1.5%,首台(套)设备保险:2011年,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国产首台(套)设备保险机制,有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运输保险、安装工程及第三者责任保险等七种保险险种,基本上覆盖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体制问题,外部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直接融资市场不完善等都是融资的瓶颈问题,资金短缺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市场不规范并且限制条件众多,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很难在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获得所需资金。在美英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外部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尤其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更低,这使装备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扩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加大了企业成长的压力。直接融资的成本要低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可以使企业比较容易扩大规模,实现企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或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企业爆发式扩张。
(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有限
银行信贷仍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并不会对装备制造业项目给予特殊的信贷安排,与对待一般项目没有实质区别。虽然国家出台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但商业银行总行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中,并没有在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实质性方面进行支持,分支机构一线信贷人员并没有额外动力进行项目融资。此外,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在银行有大量不良贷款,很难继续获得贷款。
(三)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银行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上,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则比较大。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关键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可能性较大,金融交易成本较高。二是银行倾向有抵押(质押)的客户,保证贷款的占比一般较小,信用贷款往往集中于一些实力较强或较为熟悉的客户。
(四)自主创新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小,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高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不确定性形成的高风险,不符合银行贷款对融资项目低风险的要求。金融机构对装备制造业企业信贷中仅有7.7%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方面的中长期信贷支持,而大部分的信贷投向还是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原材料采购贷款。企业很难将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研发中,并且研发资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
(五)创新金融品种少,融资渠道窄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金融工具单一,到目前为止主要融资方式仍然是银行贷款和股票融资。而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兴融资方式发挥作用有限,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0亿元规模的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在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复后,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搁浅。由于国内市场并购资金有限,导致国有资产重组进展缓慢,已经进行的重组质量不高。
三、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加速资产证券化,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乃至在境外上市,降低融资成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帮助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改组上市,推动企业实现从产业运作到资本运作的转变。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考虑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力度,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一些专项贷款都依赖于银行信贷。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重要行业发展政策,商业银行应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倾斜,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规模,根据装备制造业客户和业务特征,合理明确信贷投向和业务重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匹配和满足客户业务需求。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支持,发行高收益票据,以及有利于企业并购重组的金融产品,促使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化,做大做强。企业还可利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海外融资方式,在海外市场融资。
(三)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中小企业是装备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基础。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银行业应根据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核心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评估,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以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动产为质押物,依靠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承诺付款、购买存货、回购产品、承担连带责任等条件,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保理、存货质押、预付账款融资等金融信贷业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最终赢得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尽快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股权的形式为没有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融资,将成为银行贷款、企业上市融资以外第三个有效的融资工具。产业投资基金募集各类社会资金,用于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债务负担、推动企业重组和自主创新,激活存量资产,实现装备制造业与金融业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007年,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办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导完成的政策性课题报告提出,我国将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由于我国金融的分业经营限制,使得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投资的形式,短期持有装备制造业股份进行战略扶持,然后择机退出的方式不能实现,产业基金到现在还没有推出。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软贷款具有规模大、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非常适合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国家开发银行虽然已对装备制造业的贷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评审的进度,适度放宽,甚至对有些企业特开快速通道等,但是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五)积极发展新兴融资形式,创新金融供给模式
加快推进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重要金融工具,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发达国家,租赁业是综合性的金融产业,是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机械设备80%以上的产品都采取了融资租赁方式销售。全球近1/3的投融资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完成的。就租赁渗透率来看,美国高达25%以上,德国为20%左右,日本为15%左右,而同期我国的租赁渗透率只有3.1%。我国融资租赁现状远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1.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分析财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科技投资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税收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财政科技投资的短期效应不明显,紧缩性税收的政策效应相对高于其它扩张性财政政策。建议进一步实施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扶持政策,特别是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实施定向减税政策,增强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财政政策;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86-06
收稿日期:2015 -03 -13
作者简介:张万强(1971-),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财政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 zwq1971@ hotmail. com
潘敏(1977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计量学研究。E-mail: liaodapanmin@ 163.com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工业行业的“母机”,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中国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从现实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在快速扩张,但发展层次还不高,重大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整体出口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弱。总体来说,中国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价值链组合优势。造成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仍有较多争议,有人认为装备制造业跟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不应给予特殊的财政政策支持,也有人认为已经出台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推动作用很有限,效率较低等。那么中国过去十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是否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税收、财政科技投资等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是否有效率,有意义?这是我们实证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财政政策作用效应的早期研究大都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认为,只有在短期内财政政策才会影响经济增长水平,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财政政策没有作用,财政政策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促进本国的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家行为,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理论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的经济学证明,奠定了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基础。弗里曼等人提出的国家创新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是国家在创新过程中要起到基础性的、带动性的功能,相对于民间创新能力,国家资助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创新的重大推动力。
Kneller等考察了国际经合组织22个国家政府支出和税收的经济影响,认为政府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大,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显著。Turnovsky在其研究中考虑了财政支出的拥挤效应,认为当拥挤程度增加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Devarajan和Swaroop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包括财政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结构,还与两者结构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初始状态结构比例高,即便是财政支出效率很高,增加其比例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率。Mansfield和Switzer对于加拿大的政府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减免的税收要远大于因此带来的企业研发增加的投入,即这种财政政策对研发活动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Dominique等的研究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直接资助企业研发活动与税收减免的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当其中的一种政策强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会降低另一种政策的实施效果。
孔志峰指出,目前国家实施的一些财政政策不利于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如进口装备免税、政府优先采购国外装备,以及高新技术开发面临一系列制度制约等,他建议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进口件实施先征税再返还的政策,扩大所得税的税前扣除范畴。在财政政策上,对于“政府优先采购国内产品”的规定应增强管理手段和执行刚性:对于税收计划安排上,需要考虑研发效应的滞后性,降低企业总体税负,化解企业研发的风险。张海星认为,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建议实施工资费用税前据实扣除办法,扩大技术研发费扣除范围,对国内有能力生产的设备停止减免进口税,建立分离企业办社会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国债投资和财政贴息的力度。李晶和井崇任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对高端制造业支持力度不足,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予以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叠加效用,引导企业加快装备更新,对各级政府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人才奖励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允许高端装备企业购买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等。
二、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VAR模型
为了检验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本文选择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家预算内资金(INV)作为财政生产性支出政策指标,由于这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反映了政府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意图。选择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GRD)作为财政科技投资政策指标。选择装备制造业税收(REV)作为税收政策指标。选择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GDP)作为产出指标。同时为了降低数据异常波动的影响和异方差性,对以上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并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为LINV、LGRD、LREV和LGDP。本文所使用1996-2011年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2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12年)。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判断,进而通过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长期关系,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最后,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LINV、LGRD、LREV和LGDP四变量建立了VAR模型,以确定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本文选择的时间序列为1996-2011年,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VAR模型要求变量是平稳的或者存在协整关系,根据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INV、LGRD、LREV和LGDP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I (1)序列,因此,还需要对这些一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其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支出政策(LINV)、财政科技投资政策(LGRD)、税收政策(LREV)和制造业产出(LGDP)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因此建立VAR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进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对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根据滞后长度选择标准选择滞后长度为2年,表3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010的显著性水平下,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变化也会吸引财政投资变化;税收政策(LREV)也是装备制造业产出(L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财政税收的波动并不是引起财政科技投资变动的原因;财政科技投资(LGRD)不是引起装备制造业产出的Granger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使用VAR模型探索财政科技投资对制造业的影响路径。
2.VAR模型参数估计与脉冲响应
由于变量UNV、LGRD、LREV和LGDP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包含以上四个变量的滞后两期的VAR模型,采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表示。
从表4的结果看到,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都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显著,而且生产性财政政策变量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效应都为正,税收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效应都为负。这说明扩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产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则会抑制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滞后的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影响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借助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图1显示了包含LGDP、UNV、LGRD和LREV四变量的VAR脉冲响应函数图,为了避免变量顺序的变化对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选择广义脉冲函数。
从图1中可以看到,对于生产性财政政策(LINV) 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响应一直为正,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导致产出在第5年达到最大响应8. 81%,而且8年后此冲击对产出的振幅基本保持稳定;而对于财政科技投资,尽管短期内(前3年)投资的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3年后,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就持续为正了,且基本稳定在2%左右,这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对于税收政策一个单位新息的冲击,产出的响应持续为负,且在第5年达到负最大值-10. 32%。从响应程度对比看,紧缩性税收政策冲击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影响在各期都高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冲击。而且从税收收入对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冲击的响应看,尽管前3年的响应主要为负,但是从第4年开始税收的响应持续为正,这也说明生产性财政政策尽管短期效应不明显,但是中长期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税收收入提高。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其一,从1996-2011年,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出都有显著的政策效应,前者保持持续的正效应,后者保持持续的负效应。说明扩大对制造业的财政投入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增长,而过高的税收会抑制装备制造业增长。
其二,从装备制造整体行业分析看,财政科技投资短期内对装备制造业产出正效应不明显,但中长期内的正效应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政府科技投资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相对较长,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科技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财政科技投资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还比较小。
其三,在这一期间,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出的抑制作用都高于财政投资政策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激励作用。对于紧缩性税收政策而言,装备制造业呈现了明显的税收乘数效应,产出出现了持续的萎缩。
2.政策建议
其一,应继续对装备制造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实证分析看,财政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效应是显著的。而且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的前端产品,对整个工业体系有着重要影响。对装备制造业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其产生的乘数效应要远高于其他产业。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豁免装备制造业1元的成本,可以引发5-7元GDP的增加。从这一视角出发,为出台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二,进一步增加财政科技投资规模。目前中国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中,财政投入只占5%。当下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重大装备技术的部署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应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领作用,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企业不断开发出世界级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三,实施定向降税政策,强化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同期财政投资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解读为,实施减税政策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更大激励作用。建议实施定向减税政策,特别是对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在行业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应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国产化水平,带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neller,R.,Bleaney,M.,Cemmell,N.Fiscal Polic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9 ,74(2):171 - 199.
[2]Turnovsky,S.J.The Transitional Dynamics of Fiscal Policy: Long-Ru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5):883-910.
[3]Devarajan,S. ,Swaroop,V.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 2-3):313 -344.
[4]Mansfield,E. ,Switzer,V. How Effective Are Canadian Direct Tax Incentives for R&D [J]. Canadian Public Policy,1985,(11): 241-246.
[5]Guellee,D.,Pottlesberghe,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R]. Paris OECD Working Paper,2000.
[6]孔志峰,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政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8,(12).
在本刊记者对82位投资者的随机采访中,竟有超过79%的人表现会投资涪陵榨菜。他们中有券商营业部的老股民、有写字楼的白领,也有全国各地的普通投资者。选榨菜,似乎暗合巴菲特的经典言论――投资自己熟悉的。但凡坐过火车的人都会知道一包榨菜配方便面是多么美味――如下是79.3%选择榨菜的普通人理由所在。且慢,涪陵榨菜的年营业收入不过是中国卫星半年盈利的一半,投资,千万别被直觉蒙了眼。
别对不熟悉say no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涪陵榨菜,概因对榨菜耳熟能详、眼见为实,而对卫星这种高端装备中的高端装备,缺乏直观认识和客观了解。
事实上,以中国卫星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并没有想象中“高深莫测”,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从每日气象报道到私家车的GPS定位系统,再到手机通话,我们的生活被包裹在一个庞大的“卫星网络”中。
高端装备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如果你已经开始厌倦节假日火车一票难求、飞机因天气原因频繁晚点、长途汽车超载行驶的生活状况,和卫星同属高端装备制造板块的高铁的出现则让人们对出行的快捷便利多了几分期许。高速铁路建设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头大戏”。据铁道部新调整的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计划,2011年我国打算投入7000亿元建设高铁,到2012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
当你发现高端装备制造的盈利模式早已融入了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对这个行业的成长性有新的认识?找出这些联系点,或许对调整股票组合配置有一些借鉴之处。
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板块,距离你的生活并不遥远
航天航空、海洋工程、高速铁路,以及智能装备制造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四大板块,无论是出行乘坐的飞机、高铁,餐桌上太空育种的蔬菜,汽车和锅炉里烧的海洋里采来的石油,还是你身边小到手表大到汽车的机械电子产品,统统来自这四个板块。所以高端装备制造并不神秘,让《钱经》为你揭开遮在其上的神秘面纱,寻找投资机会。
航空航天:¥3亿 买一颗卫星= ¥1.5元 卖2亿包榨菜
中国卫星公司制造的小卫星大概3亿元人民币一颗,而涪陵榨菜每包最贵1.5元,要卖掉2亿包榨菜才能购买一颗3亿元的商业卫星。虽然这样的比较方法并不科学,但却清晰的展现出了航天制造业“彪悍”的盈利能力。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四大板块中,航天航空装备产业由于其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以及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位列发展首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其特点是工程项目完成历时长、资金投入――回收弹性空间大,收益效应长期存在。
美国在军用航空产业上一向投入大方,对该产业极其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军事考量,更是因为每往航天产业投入1元钱,可能在相关产业产生数倍的经济收益。近年来,中国航天领域的突破也不断向世界传达着“惊喜”的信号,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不断取得成果,国防安全和经济效果逐渐显现。飞机出行的日渐便利、价格逐渐接近大众消费水平,就是航空航天贴近百姓生活、不断发展的力证。预计未来20年我国大飞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880亿美元。
根据未来国家政策推动的产业发展方向,投资者可从航天军工装备制造、大飞机项目、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领域四条主线向下挖掘个股投资机会。然而,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无法深入公司研制基地去做一番实地考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比较券商行研报告中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信息,举例说明:
从图表2可以分析得出,不论是每年的股票净收益增值,还是2011年每股收益的绝对值,中国卫星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都值得投资者关注。
此外,由于航天制造业位于产业链上游环节,行业属性本身带有高风险的特质,卫星发射失败的电视画面相信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而航天器发射环节和入轨运行后的第一年出现故障的概率合计超过10%,一旦发射或运行环节出现问题,上市公司业绩将遭遇无法估量的损失,相关中下游航天应用服务市场也将受到牵连。对这个高技术高风险的板块要求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关注个股:卫星制造龙头股中国卫星(600118);资产重组题材的军用航空装备制造股航空动力(600893),民用航空领域大飞机项目的西飞国际(000768);通用航空和低空空域放开概念下优先受益的运营商中信海直(000099);生产航天材料的宝钛股份(600456)和生产航天配件的轴研科技(002046);生产GPS卫星定位装置的四维图新(002405)。
海洋工程:海域石油开采“争霸赛”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在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的石油产能,这将带动海洋工程装备投资超过2500 亿元,海洋工程装备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其中最关键的投入是海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我国石油产量未来的增量部分将主要来自于海上,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大陆架。招商证券给出数据显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储量大约352亿吨-403亿吨,占陆海油气资源总量的35%-40%,勘探前景广阔。为满足油气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减轻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未来的海上油气开采必然受到国家的重点扶植。
现阶段投资者在选股时应特别关注上市公司的市场动向及大工程、大项目的布局,比如中海油推出的2000亿海洋开发计划,以及振华重工成功向国外船东交付第一艘海洋石油铺管船,其上市公司股票领衔带动了海工装备制造业整体板块股价的攀升。
关注个股:下游需求旺盛的振华重工(600320)、中海油服(601808);从事钻井平台制造的中集集团(000039)、中国重工(601989);船用柴油机龙头股中国船舶(600150);独家承揽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海油工程(600583)。
高速铁路:铁道大网络下区域经济板块的投资机会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不仅拉动了高速铁路板块的快速增长,高速铁路的城市化布局也将直接推动西部的发展,在拉动投资、税收和就业增长的同时,也加快了东、西部贸易往来和实业投资的步伐。“十二五”规划,将大幅提高高铁规划进程。高铁近期规划中全国“五纵六横八连线”的布局,线路上东密西疏,站点东疏西密,由于地区经济的繁荣和交通运输的便捷性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投资者不仅可以投资高速铁路板块,也可以在交通运输网络大框架下进行选股,寻找相关区域经济概念板块的投资机会。
关注个股:综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大龙头中国南车(601766)和中国北车(601299);高铁复合材料和减震降噪技术世界领先的时代新材(600458);专业生产轨道交通设备车轴的晋西车轴(600495);特种橡胶制造的中鼎股份(000887)和铁道扣件制造的晋亿实业(601002)。
智能装备: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供给母机”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下游产业链的“供给源”,其重点应用领域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船舶、铁路机车、兵器加工和信息、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是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但高端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贸易,自给率较低,并且在自主研发材料工艺和零部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海陆空交运行业的振兴为数控机床需求提供了契机,2010年1月-8月,机床工具业完成销售产值3729亿元,同比增长43.17%。近5年来,数控机床的产值增速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此外,下游产业航天航海、铁路运输以及风电、核电等电能领域的变革也将积极带动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生产高端机床的龙头企业,国元证券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评估维持在3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
关注个股: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的天马股份(002122)、沈阳机床(000410);机床制造龙头昆明机床(600806);汽车配件秦川发展(000837);自动化装备供应商机器人(300024)。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哪个更“给力”?
回到文章开头的调查问题上,实际上问题设定的目的在于了解投资者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空间的认知。涪陵榨菜可以作为传统食品消费业的代表,其成长空间在于产品品牌效应的“扩散”,美国的可口可乐把品牌概念做到真正的国际化,缔造了从几元到上百元的股价飙升神话,当年购买原始股的“可乐老太”也在长期投资中取得了令人咋舌的巨额收益。回归到中国的食品行业,如何将这些本土化品牌变身“国际身价”,是消费升级的核心所在,也是投资长线布局的基础。
[关键词] 计划管理;高端装备制造;执行力;项目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49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92- 02
1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软、硬件环境上已与国际基本接轨,同时大多数企业也启动、实施过不止一次的国内外高端管理咨询,但受制于传统制造业项目管理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项目计划管理水平不高,造成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交付及时率不高、质量不高、成本偏高,以及多部门协同性差、各类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频现。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都是由于项目管理层不重视项目计划的编制和计划监控执行不足造成的。本文将就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在遵循国内外项目管理体系要求下,结合本文作者实施众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项目计划管理经验,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更健康地发展。
2 现状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结构复杂、构件多、专业性强、研制周期长、参与部门及厂商众多等一系列特点,因此要保证所有参与部门和厂商在长时间内,做到标准一致、步调一致的协同工作就是企业项目运作管理的重点,同时才能有效地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交付产品的及时性和质量稳定性。正如此前所述,虽然通过管理咨询,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已经实施了至少一种主流的国内外项目管理体系(如PMI、CMMI、ISO等),同时部分企业还因此上了一些专用管理软件(如:ERP、PM、PLM等)。通过这些手段,企业在管理方面有所提升,但依然受制于管理体系落地难和信息孤岛的影响,针对项目计划管理方面施行的各类管理仍流于形式,造成管理两张皮现象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缺失项目的监管工具,造成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的把握只有项目管理员较为清楚,进而使得管理层对项目监管和指导力度不足,极易导致项目实际执行步骤与计划制定完全脱离,即计划的两张皮现象,使得项目的交付质量与及时性完全依赖项目经理的经验。
(2)由于项目产品的高精尖特性,专业成员计划编制参与度不足,造成项目组所制订的计划可执行性差,不仅存在层级不清,甚至还存在部分计划的执行逻辑存在矛盾和责任人不明确,以及计划执行的不确定性等情况,导致项目组成员及后续项目组工作事项执行无据可依,同时造成任务执行出了偏差以后扯皮现象频发。
(3)由于项目涉及范围广,项目执行相关联部门计划编制参与度不足,造成项目计划的制定只考虑到了设计、生产相关等较为片面的任务,部分甚至只着重强调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使用计划,造成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资金、材料、设备等资源冲突频发,或是合作商等外部资源协同工作进度衔接不上,最终导致项目延期严重。
(4)由于项目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无明确的执行判定标准、快捷有效的监控工具和风险应对措施,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对项目计划执行过程起到有效监督,只能等项目关键节点出现问题或交付产品质量不达标后才能发现问题,导致项目延期甚至失败。
3 实施对策
为彻底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管理的困境,结合作者在中航、中船等各大装备制造企业实施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经验,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提升:
3.1 从企业内部软环境着手
3.1.1 重视项目的事前计划
计划是项目执行的根本,它确定了执行、控制和结项的方式和方法,为后续内部责任部门和外部合作厂商各项工作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且贯穿整个项目执行全过程,决定着项目进程和最终质量。没有计划管理,项目执行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
故在项目立项之初,我们一定要制订一套由项目组全员(特别是各专业负责人)参与制定的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这样不仅能明确项目管理人员和各责任部门的分工,而且从专业上指导了项目工作有序进行,保障了项目的稳步开展和质量。
3.1.2 计划编制的层级结构一定要清晰、明了
计划编制的层次结构划分需要反应整个项目执行流程,体现出各个环节分工,这样就可以依据各环节分工,对计划、责任进行详细的划分和管理。
同时为落实项目计划的多级协同、全员参与,计划编制的层次结构建议至少划分为三级。大计划由决策层或计划管理部门或项目经理统筹编排,需要明确中计划所要执行的任务、各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各自实施顺序等;而中计划则由具体业务机构领导或各专业组总师负责编排,需要明确各个子任务以及每个子任务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具体负责的人员等;而小计划则主要由各个专业组组长或具体业务人员负责编排,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进度等。
只有通过这种层次结构明确、分工明显的计划编排,项目管理才有据可依,项目才能顺利大规模地开展。
3.1.3 计划编制内容的覆盖范围需要全面
项目计划从管理的广度来说,可以包含进度计划安排、质量计划、沟通计划、资源计划、风险计划、供应链计划等方面内容;从管理的深度来说,可以包含计划层次及结构、详细程度、执行策略、基线以及警戒线等。
这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项目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每一个项目计划,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并从广度和深度上比对计划覆盖的全面性,从而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1.4 项目计划内容的制订需要尽可能详细
计划内容编制应该包括任务内容、工期、完成标准、资源、成本规划、前置任务、后置任务、任务属性、相关技术文档等信息。如果项目紧张,计划内容编制至少也需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任务、工期、标准以及资源,这四个要素也是项目计划执行最基本的内容。
同时项目的工期越紧张,所需要制定的项目计划就要求越详细。正因为项目计划内容编制越详细,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就可以提前暴露出来,进而提前预防和解决,这样项目执行也就越顺畅。
3.1.5 项目计划编制时需要设定明确的基线和警戒线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中,很多拖延虽然在发生之前是难以预料的,但对于项目计划管理来说,最好通过设置项目计划基线和警戒线的方法来控制这种风险。通过项目计划基线和计划警戒线的设置,可以计算出计划最早完成和最晚完成时间,然后根据这两项时间再制定出最早计划进度曲线和最晚计划进度曲线。
如果实际执行计划曲线在正常计划基线上下浮动却没有超出最早和最晚曲线(警戒线),就说明实际计划执行可控。
3.1.6 项目计划执行中需要设置正确的偏差应对措施
项目经理在警戒信号出现后,应该立即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情况,分析项目的整体进度状况,然后及时制定、决策相应的对策。
同时项目发生警戒和偏差后,应急措施应该是项目经理或项目团队提前预备好、设置的必要解决或缓解问题的补救措施。例如加班、增加人力和成本投入、调配资源、外委等。
3.1.7 项目计划执行监管落实到位
在执行中,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小计划,因为计划的误差可能最早出现在小计划中,而且小计划的误差也最容易被忽视。小计划的执行会影响中计划,甚至会影响大计划。如果等到发现中计划已经无法执行的时候,就说明已失去了最佳的调整时机,必将承担项目的拖期或成本的增加。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计划执行监管,还可以有效避免项目计划的两张皮现象出现。
3.2 从企业内部硬环境着手
3.2.1 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
针对项目计划管理方面的数据,应该是项目组全体成员在任意时间、地点看到的都是一致的。且任何人针对数据做过调整,则其他成员都应该看到最新的。从而减少因为数据不一致、不及时而造成的工作偏差。
3.2.2 具备管理的联动性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内生产系统、营销系统、技术系统及管理系统四大体系已经有相对全面、专一的管理工具,因此为减少因为部门间管理联动性差而造成的损失,以及避免因为信息孤岛效应而带来的管理决策偏差,该工具需具备与其他工具互联互通的能力。
3.2.3 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全面、高效、快捷的辅助工具
当前项目经理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耗费在项目的进度计算、问题追踪和风险的防范之上。如能通过预警提醒(资源、进度、风险、问题等)和进度分析等工具的引入,势必将项目经理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转而用于项目的计划整体管理之上,项目的执行效率也将有较大的提升。
3.2.4 管理的承载的灵活性
不仅需要能够完全满足企业当前计划管理体系的要求,而且还需要满足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管理体系优化调整的适应性。
4 结 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的计划管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论在计划管理过程中,我们引入了何种管理体系,只有认真对待、严格执行,找准辅助落地的管理工具,并及时总结、适时调整,才能得到适合于企业及项目自身的计划管理方法,进而确保项目的有序推进,同时促成企业、项目的双双成功,达成既定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利.浅析项目计划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4(2):110.
[2]赵建坤.装备制造业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的提升[J].中国质量,2014(7).
[3]董吉来.装备制造业生产计调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4(11):84.
[4]牛欣.项目研发集成风险管理框架研究――基于我国大型客机研发项目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23-26.
[5]臧洁.装备制造业中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