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浦江夜游

黄浦江夜游

时间:2023-01-03 14:1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浦江夜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到上海,我们便先去我向往已久的水族馆,一进水族馆大门,就看到几只小鲤鱼在那里尽情的玩耍,再往前走便看到五花八门的鱼,我惊喜万分,有三角鱼,电鳗,水母,海马,海龙……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上海旅游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上海旅游心得1终于放假了,我的心已经飞到了上海。

七月六号,我和家家坐上开往上海的动车,一路风驰电掣,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我心情澎湃。

黄昏时分,我们到达上海,到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一派繁华景象!可我对这些都无视,我心驰神往的是玛雅水上乐园……。

终于在一个大太阳上午,妈妈带我来到玛雅水上公园,哇水上公园好大啊!有好多怪模怪样的图腾,像游戏中的一样,有很多的游玩项目,先玩什么呢?妈妈带我来到加勒比海滩,据说是全球最大人工造浪池,水域面积近2万平米,可制造3.5米——世界上最高的人造海浪,置身于这浪潮起伏的广阔造浪池,可以让巨浪冲刷掉夏日的炎热,享受清凉!我迫不及待的换上泳衣,噗通一下就跳进水里,哎呀!我还不会游泳,天哪……,救……命……啊!咦!脚探着底了,幸亏水不深,看来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我还是穿上救生衣吧!一阵巨浪打来,劈头盖脸,人仰马翻,到处一遍惊叫声,好刺激啊!我眼睛鼻子耳朵里全进水了,有点受不了,还是玩玩其他项目吧!这时妈妈拿来了双人游泳圈,我们爬上去,来到懒人河,懒人河有人工的水浪,坐在上面飘着挺舒服的,水深只有1米深,即使不小心落水也没有关系,我们一口气飘了好几圈。穿过狭窄的山谷,迎面而来的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宏伟的玛雅水寨,滑道、喷泉、冲淋……真是水域中的“桃花源”啊!远处传来阵阵尖叫声,原来是大章鱼滑道——从17.6米的高塔上俯冲直下,加速冲入底部的水池,溅起巨大的水花,真是刺激,我可不敢玩,唉!心脏不够强大啊!

还有许多其他的游玩项目,如:羽蛇神环——多次滑行带来的失重感,太阳迷漩,超级大喇叭——扭转、螺旋、震动,深海巨蟒——超快速滑行,大章鱼滑道——风驰电掣的加速感,等等,因为我还小,不敢玩,等我大些时再来玩吧!

玩了一上午,意犹未尽,玛雅水上公园……我还会再来的。

上海旅游心得26月26日至28日,我和弟弟、阿姨、姨丈准备参加上海三日游。我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因为前往上海搭乘的是飞机,而回厦门则是坐动车,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终于可以出发了,我们早早的就来到机场。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我上了飞机。真大,真豪华啊!当飞机在蓝天中翱翔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人类的伟大,感觉真是棒极了。

到了上海,我们找到团队后,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新华门,里面很壮观,还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可导游说只有三十分钟的活动时间,看来我们真得抓紧时间尝遍这些美食。大家纷纷散开尽享美食,自古民以食为天,谁能抵挡得住这诱惑呢?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幸福。

第二天,我们来到世博园,这是此行的重头戏,导游打趣地说:“到世博会馆里,看的就是人头。”一进去,里面的人可真多啊!于是,我们就先进去排队,没想到这一排竟达两小时之久,不过这一点也不能减退激情。我们参观的是哈萨克斯坦馆,为了不辜负那两小时等待,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参观。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特别是那个黄金屋,所有出售的纪念品都是黄金打造的,特别精致。忽然,我们被动人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吸引了。虽然他们的穿着打扮与我们的大相径庭,歌曲的内容我们也听不懂,但我们都被他们的真诚打动了,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们已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坐上了动车。在车上我不仅结交了新的朋友,还领略了另一番风采。

上海旅游心得3中午,我们又驱车前往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有一种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气质,就是她的“大气”。从车窗往看,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真是数不胜数。上海有世界第四高楼、88层的金茂大厦,有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塔。据说上海全市的平均楼层有二十层以上呢。

下午,我们在南京路上溜达,刚开始时,我的热情很高,一家家商场都要逛一下,渐渐地,我的脚不听使唤了,看见哪儿能坐的地方,都想坐一下,南京路也太长了!那两边的街市真热闹,几乎集中了全中国各种品牌的服饰、工艺品等,难怪来上海的人都要去逛逛南京路。

入夜时分,我们登上了游船,夜游黄浦江,浦江两岸华灯齐放,美不胜收。尤其是外滩上那些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大厦,好象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雍容华贵、璀璨夺目。最难忘的是黄浦江东岸的东方明珠塔,立体照明灯光将塔身照得绚丽多彩,成了火树银花灯海中最亮丽的明珠。

下了游船,我们又驱车游了很多地方,外白渡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人民广场四周的博物馆、歌剧院等建筑也是风格各异,令人难忘。

啊!流金溢彩的夜上海,真不愧为“东方明珠”!

上海旅游心得4早上,我们准备登东方明珠塔,我激动得手舞足蹈。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串糖葫芦,和左右两侧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一起,形成双龙戏珠之势,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象征。来上海,登东方明珠塔,是每个旅行者的最大愿望。

我们来到东方明珠塔下,哇,真高啊!我抬头望不到塔尖。东方明珠塔的外形很特别,由好多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组成,好象从蔚蓝的空中串联到绿色的草地上,而两个巨大球体宛如两颗大宝石,设计者太富于幻想了,我真佩服他们。

走进一层大厅,导游小姐热情地引导我们进入登塔电梯。只觉一会儿工夫,就将我们送达二百六十三米高的上球体观光层。原来这是每秒七米的高速电梯,如果坐我们平时坐的电梯要十几分钟呢!我们登上了上球体,往下一看,哇,好高啊!我们原来在地面上看到的很高的大楼,现在都比我们矮了,就连很大的羽毛球场,现在看也只有一点点了。我还看见了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只见黄浦江围绕着整个上海市,就好象上海的母亲,怪不得叫它母亲河呢!

接着,我和爸爸登上了350米高的太空仓,今天风和日丽,举目远望,整个上海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我们不仅能看见无数的高楼,还能看见高楼的屋顶,上海的高楼的屋顶真有趣,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很多说不出的形状。

我们又乘高速电梯下了东方明珠塔,塔内的大厅是专门介绍上海近百年来发展史的史志性博物馆,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真值得一看。

我依依不舍离开了东方明珠塔,在塔上尽览上海大都市美景的经历,令我永生难忘。

上海旅游心得5今年暑假,我和妈妈来到了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一下车,我便立即感受到了大都会的繁华和喧嚣:一座座高楼直插云霄一辆辆汽车川流不息,一簇簇人群摩肩接踵……

东方明珠

如今的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数东方明珠。东方明珠屹立再新开发的浦东新区上,享有“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美称的她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东这块日新月异的玉盘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与黄浦江西岸的“万国建筑”群隔岸相望。东方明珠的建筑造列新颖别致,有浓厚的东方化韵味。东方明珠的建筑形式是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排列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串联下落到绿茵草地上,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塔体有两颗晶莹夺目的巨大圆球和一个小巧玲珑的小圆球组成的。光彩夺目的上球体观光层直径45米,高263米,是鸟瞰全市景观的最佳处所。

乘上电梯,只需四十秒钟,便达到了263米高的球上。在这里,极目远眺,上海景色尽收眼底,原来的高楼大厦,现在都显得矮小了许多,蜿蜒的黄浦江上,巨轮如梭,连绵入海。分列两边的两座大桥,如两条巨龙,腾飞于黄浦江上,与中间的东方明珠一起,巧妙的组合成一幅二龙戏珠的巨幅画面。入夜,巨大的球体在五彩灯光的装饰下,光彩夺目,群星争辉,更显得晶莹剔透。与浦西外滩的灯光建筑相辉映,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迷人之夜。

黄浦江

参观完东方明珠后我们来到了上海的母亲合——黄浦江。我们登上游船沿江观赏周边的景色: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万国建筑群……夜幕降临时,点点灯火,万盏霓虹,真是美不可言。我们吹着凉爽的江风,欣赏着如画的美景,如痴如醉,真是“人在画中游”啊!

第2篇

[关键词]珠江夜游;标准化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63-02

1 存在的问题

1.1 游客资源过于集中天字码头

开展珠江夜游的码头有大沙头码头、中大码头、天字码头、西堤码头、黄沙码头、芳村码头等。但是,各码头的游客人数却大相径庭,天字码头的业务量最大,其他码头门可罗雀。由于天字码头为历史知名码头,拥有“广州第一码头”之称,也是开展珠江夜游业务时间最长的码头,目前也是广州市客轮公司经营的过江及旅游专用码头,拥有信息时报号等明星游船等原因,造成游客资源过于集中在天字码头。

然而,天字码头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其实并不完备,加上游客众多,每每珠江夜游的高峰时段,都会由于上下客等原因造成交通拥堵。天字码头游客往往都会挤在票务大厅等登船,由于其地面广场也较为狭窄,很难起到疏导游客作用。反之,大沙头码头等新建码头,候船环境舒适,广场宽大,游客反而稀稀散散。游客的过分集中,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1.2 游船服务标准参差不齐

开展珠江夜游的服务标准之多,可以说是多少条船就多少种服务标准。自助餐品种繁多:工商银行号提供的是水果自助餐、还有丰盛的自助餐,特步号提供的是中西式自助餐,金璟号送花城美食特色自助餐或送岭南美食特色自助餐,嘉宝莉漆提供的是西式自助餐,自助餐的字面描述就有6种之多,让游客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

除了高标准的各类自助餐服务,还有名目繁多的茶点服务,虽然收费差不多,但也真叫人一头雾水。例如,特布号一楼送的是小食饮料、二楼送的是点心饮料、三楼送的是水果饮料;金纺号也很复杂,有的是送水果、有的是送水果茶水、有的是水果咖啡、有的是水果咖啡小食、有的是水果咖啡茶水小食。还有的游船送茗茶、有的就叫送茶水、有的送快餐、有的又叫送自助餐,有的送咖啡、有的送茶水、有的送矿泉水。

另外,各种楼层、区域的服务也不同,同一条船一楼二楼三楼不同,同一楼层窗边和非窗边不同,露天和室内也不同。这样自由组合起来,珠江夜游的服务标准应该近一百种。

过于追求差异化服务,多种服务标准,给游客出了难题,第一次游览的游客,很难做出选择,反而令人感觉混乱。况且,如此多的服务标准,也很难监督。在标准化管理畅行于各个行业的今天,珠江夜游的无统一标准的服务,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未能给游客带来清晰的信息,高品质的标准化服务。

1.3 游船票价不统一

游船票价不统一、名目繁多。最便宜的38元,最贵的则高达298元。即便同样送水果和茶水、二楼、晚七点半时游船段出发,各码头价格也不统一:如工银号为138元,广州银行为68元;一楼和二楼价格不一样、发船时间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离窗远近不同价格不一样、餐点标准不同价格又不同。

除了大型的游船,还提供可容纳30人或70人的豪华小型游艇;不同时段、不同公司的包船价格也不一样,1760~3200元/小时不等。

众多的服务标准造成众多的价格,珠江夜游游客往往为首次登船游客,送茶、送水哪个服务标准好,38元、78元哪个性价比高?游客又怎么能辨别清楚呢。事实上,游客往往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价格差不多,时间差不多就登船了,上了船才知道原来事与愿违。说服务的好,或不好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游客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4 售票点不规范

在天字码头和大沙头码头附近街道,到处都有悬挂“珠江夜游售票处”标识的各类店铺售票。其中有的是在士多店、有的是在房地产中介公司、有的是旅店大堂、也有单独一档。这些都号称是邮轮公司的正规售票点,其中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只能形容一个“乱”字。

如若说码头周边船票点情况复杂,那网上售票的情形可为险恶。

现实中的在网络中,摇身一变直接就变成了船务公司。搜索“广州市客轮公司”,同时出现省略/search.asp,省略/site/4662.htm,两个网站,前者是李鬼,后面的才是李逵。

除了冒充游船公司官网,冠以“珠江游总票务公司”、“珠江夜游票务中心”的网站更是数不胜数。每个网站都有非常翔实的介绍和订票电话。

1.5 船票折扣混乱

游船公司对点的提成费用不统一。以原价打8.8折的居多(包括通过网站购票);个别银行的购票点打8.5折;有些店以卡片的形式明示:凡购票每人回扣5元;在码头售票处买票没有折扣。

1.6 部分码头拉客现象繁多

天字码头往往比其他码头会聚更多的人流,在每天珠江夜游行驶时间段,在天字码头附近出现很多揽客的人,不时向游客兜售便宜的船票,若游客有兴趣就把游客拉到非正规的售票点购票;还有拉客者自称是大沙头码头工作人员,他们在天字码头推介海豚号等邮轮,当游客购票后方知要在几千米外的大沙头码头登船,赶时间的游客对此投诉颇多。

珠江夜游部分码头拉客、宰客现象,严重扰乱了珠江夜游的市场,破坏和谐健康的周边环境。因为相当隐蔽,城管很难肃清。

2 建议和方法

第3篇

和国内游艇俱乐部相比,国外的游艇俱乐部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澳大利亚,游艇已经是一件很普及的休闲娱乐项目,有些公司甚至把出海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员工周末想乘公司自有的游艇出海散心,只需去前台登记一下就行。一般来说,俱乐部内基本囊括了所有拥有或喜欢乘驾游艇的人群。而目前国内游艇俱乐部的会员人数不比国外,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游艇不比开车,国内水域尚未完全开放,限制了游艇本身那种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驾乘感觉。在德国,波罗的海沿岸,或买或租,几乎家家居民都玩游艇。当地的人对于自己爱船的保养,都是亲力亲为,视身着工作服洗船为一大乐事。而国内私人游艇的拥有者自然是吩咐一声,将体力活交给服务人员或手下就可以了。假如自己再不开船,剩下的属于玩船本身的乐趣还有多少?这就是目前国内外人们对于玩游艇的认识上的区别。

虽然离豪宅很近,但外滩游艇会并未对富人展开重点攻势。所推出的游艇年卡也只有数千元。国内富豪并未发自内心地认同游艇这种舶来的休闲方式。一方面游艇长度超过80英尺以上的大船苦于找不到停泊的码头。另一方面,一年内难得一动的游艇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国内俱乐部单纯靠提供游艇服务很难生存。而坐落于陆家嘴滨江大道的外滩游艇会则将高端餐饮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在放置着路易十三洋酒、拥有270度江景的VIP包厢内,奢华气息无处不在。自然,若客人在会所内觥筹交错一番后仍有余兴,也可以搭乘停泊在楼下码头上的游艇,继续夜游黄浦江。

发达国家游艇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世界上游艇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游艇市场的销售额占世界游艇业销售额的半数以上。游艇业的销售收入包括新旧艇的销售,发动机、拖车、附件、安全设备、燃料等收入以及保险、维修保养、停靠、下水、储存、俱乐部费用。美国游艇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1913年,美国人均GDP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时期美国的游艇经济已经初见端倪。1913年美国拥有游艇达40万艘。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游艇业已经形成了集制造、销售、维修等于一体的工业体系。1970年,美国年游艇销售收入已达34.4亿美元,拥有游艇881万艘,平均23人拥有一艘游艇。

第二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美国游艇市场空前繁荣。80年代中期美国有1300多个游艇俱乐部、4000多个游艇码头,游艇总数已超过1200万艘,约占当时世界游艇总量的2/3。1988年,美国游艇总销售收入达到了179亿美元,游艇数量超过1500万艘。

第三阶段: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世界游艇市场开始转向疲软。1992年,美国的游艇业销售收入降到了最低点,下滑到103亿美元。这段时期,游艇业的参与人数保持在8500万左右,大约占美国总人口的34%。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在经历了80年代短暂的低迷状态后,美国的游艇市场又进入了第二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美国游艇数量基本上维持在1700多万艘的水平,参与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1/3左右。

运动娱乐型游艇俱乐部

此类俱乐部的游艇多为中小型游艇,这类游艇以速度作为卖点,主要满足运动娱乐的需要,因此对年青人很有吸引力。台湾许多的游艇俱乐部就是这样,通过吸引会员加入组织度假、娱乐休闲服务活动开展业务,提供的活动包括水上训练活动、游艇驾照培训、结婚周年、Fashion Show、同学餐会等。

休闲型游艇俱乐部

这种俱乐部为家庭度假、聚会、垂钓休闲等提供服务。在海域、海岸线条件优越的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这类俱乐部较为普遍。游艇长度一般以30英尺到45 英尺左右为主,俱乐部以烘托家庭氛围为卖点。由于许多家庭拥有自己的游艇,所以其服务模式以提供配套服务作为主要内容。在香港,许多游艇俱乐部船主兼会员,平时雇用长期的看顾船的水手,或者聘用船长代为驾船并负责平时的维修保养联络工作,每到假日全家大小呼朋唤友上游艇到外海休闲,选择平静水域停船下锚,放下小艇、摩托艇,或是戏水,或是上岸游玩用餐。

第4篇

――题记

“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中深情款款地陈述着公共空间的基本内涵。

或许,我们依稀想起:村头的大树下,井口旁,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自然而然地聚会着的升斗小民,谈些家长里短、男男女女、流言蜚语,间或夹杂些许关于社区、甚至“天下大事”的话题。

或许,我们也能浮现:空旷的广场上,静穆的礼堂前,宽阔的街道上,往来的人们,相机前的笑脸,翩翩旋动的舞姿,矫健运动的身影。

或许,我们惬意于花园式的小区,流连于林荫夹道、乌语花香的公园,或漫步于细风吹拂的江边,浸染于朝露与晚霞中,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在由无数冰冷的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隙里,在人们对生活质量渐次上升的追求中,人的加入使公共空间呈现出鲜活迷人的风貌和无限的内涵。

作为世博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伟大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共空间设计究竟是怎样的呢?设计师是如何梳理繁杂的设计内容的呢?如何考虑公共空间的一临时性,使展馆之间、场地空间与展馆之间及配套设施之间有效地衔接起来呢?如何让漫步其中的游客以及展馆外排队的游客能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美景,从而准确地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在世博开园两个月后的某个略显空闲的时间里,笔者“逮”住了上海世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总设计师林选泉先生,终于聆听到了这些精彩背后的精彩故事。

“无为”的世博景观设计

上海世博官方陈述中,一直强调世博会是“特殊的重大城市事件”,对世博场地设计也称为“特殊的有别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因此,对于总设计师林选泉来说,首先要明确世博场地设计的角色定位和主旨,并梳理和勾画出整个体系。

Q:世博园区我进去过很多次了,各个展馆如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珠,而公共空问却像一条条缎带将颗颗明珠有机地串联起来。由于世博是特殊的“城市事件”,在世博公共空间的设计伊始,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项目的?

A: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再遥不可及。人们对世博的关注应该会从实体展品转变成对交流空间的重视,外部公共空间将为大量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全球狂欢”以及消费的场所。当外部公共空间的身份同时又为各式展馆提供“背景”与“环境”时,其物质实体、空间格局等将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它是以参展国家为主体,在项目主体多、设施种类多、边界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综合复杂的特殊项目。

Q:既然是特殊“城市事件”下的特殊公共空间设计,必然有别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你是如何定位世博公共空间的?

A:世博公共空间要面临日均约60万的高峰人流,和室内展馆容量(日约12万人)有限的双重压力,无疑成为承担主要人流的“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也是一次“室外世博会”,当展览不再仅仅是“展品”同时也是文化与城市生活理念碰撞的时候,就不仅要重视室内的展示空间,更需要营造一个快乐交流、体验互动、文化多元的公共空间。

因此,世博公共空间设计要在合理有序的落实大量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满足为展馆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的休闲活动、排队等候以及人流疏散等功能需求,同时进行合理高效的人流组织,将高密度人流在高温等恶劣气候,以及有限的室外空间条件下的被动等待,变成积极的参观游览,将“等候”、 “参观”和“互动”、 “游览”成为室外空间的主体行为。

Q:那么,世博公共空问与世博场馆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A:世博园里的许多展馆极富创意与张力。从空间结构而言,如果说世博园内的展馆建筑是“图”,那么外部公共空间就是“底”,是“背景”与“环境”的关系。世博公共空间就像一个大容器,把所有建筑与设施等容纳其中。传统的设计更多注重的是将容器的外皮做好,而我们要做的核心,是要保证这个容器里的东西正常有序运转。这样,面对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Q:在这种“图”与“底”的关系中,你希望这个“底”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A:前面说到,世博公共空间这个“大容器”的“有序运转”,首先要衔接各个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设计便具有动态性了。除“一轴四馆”保留外,其余要拆除,使得世博公共空间具有了临时性。其次,设计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了展馆区内所有的广场系统、绿地系统、高架系统、夜景系统外,还要落实30多种配套设施。最后,还要面对高密度参观人流的压力,以及会展期遭遇的梅雨、台风、高温等灾害天气的影响等,所有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逼得设计师要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诚然,人们的主要注意力会被那些创意奇特的展馆、展品所吸引,展馆无疑是主角。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容纳这些展馆的“大容器”安全有序的运转,不能设计好与“图”相协调的“底”,无论个体展馆如何张扬与眩目,都不能取得世博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Q:世博公共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A:世博公共空间包括246个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区地块所有广场和楔形绿地。具体来说,包括广场系统,绿地系统,高架系统、夜景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系统等。其中广场又分为五大洲主题广场和14个展会广场,绿地分为楔形绿地和广场绿地。

世博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都直接体现在场地中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并满足游人在世博围栏区内安全而有序的活动。除设置合理规模的四大设施:餐饮、购物、功能与援助、厕所外,同时针对上海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流,还有一些人性化细节:如遮阳、降温、直饮水、坐椅、以及对演艺空间、夜景照明、标识导向、预约机、银亭信息亭、信息、广播监控等30余项配套设施。

所以,世博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项特殊复杂的综合设计研究工作,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Q:如此复杂的设计内容,是以哪方面为设计主线,然后串起其他内容的呢?

A:从世博整体空间结构和前面所提的“图” “底”关系来看,世博场地设计主要是广场与绿地两个系统,贯穿它们的一根主线在老子“道德经”里找到了完美答案: “天下万物生与有,有生于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种从对立面中寻找“和谐共生”的朴素美学思想对设计产生了重要启发。落实到具体设计形态,广场空间布局采用“方正、秩序”格局,而绿地空间布局呈“曲线、自然”格局,两者在对比中形成和谐统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用朴素的灰色“网格”基底容纳张扬而又形态各异的展馆,馆外公共空间设计不作太多花哨多余的设计,以满足功能为己任的思维方法。就这点而言,我称

之为:世博景观的“无为设计”。

从世博场地设计内容与定位上看,另一根主线是“从布景舞台到未来生活,营造多元体验的世博公共空间”。

无论怎样,设计必须始终贯穿“功能导向第一”,经济实用不摆“花架子”,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才兼顾景观的艺术效果,强调全园设施、风格的统一和环境相协调。构筑合理的广场体系

世博公共空间中,众多各具特色和功能的广场,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如一个个链条,有效地串起了各个展馆之间以及展馆和各个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并有序地组织和疏通了交通和人流。因此,构筑合理的广场体系成为整个公共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

Q:整个世博公共空间中,众多的广场是人流交通的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如何安排这些广场的布局呢?

A:广场体系整体上以网格的形式吻合城市肌理,形成方正、秩序的空间结构和明确的方向感,适应世博会高密度人流,同时与曲线、自然的楔形绿地对比达到世博场地空间的和谐统一。

Q:这种“广场体系”空间是如何划分和界定呢?

A:按照功能要求,每个展会广场空间可以分为:交通性空间,过渡性空间,广场核心空间,遮荫休憩空间,演艺空间以及部分展馆的室外展示和等候空间。其空间界定主要采用铺装的纹理与色彩来实现。

Q:可以介绍下这些广场的设计构成和功能么?

A:“广场核心与演艺空间”包括主题广场与组级广场,内有演艺空间和观演空间是人流集聚的重要公共空间,广场边缘区域结合遮阳降温设置集中休憩区。

“交通性空间”包括高架步道和将参观者进出广场且与高架、道路、相邻地块进行连接的线通性空间,采用导向性较强的线性铺装纹理。

“过渡性空间”是联系各空间的主要界面与基底,采用6m*6m灰调网格状,形成秩序的空间,具有方向感便于引导人流;融合形态各异的展馆同时便于整合各种设施布点要求。

Q:在整个广场体系构成中,那些广场是重中之重呢?

A:在广场体系中,240多个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展区内广场主要包括了主题广场和展会广场,这两类广场是广场系统的核心与重点。

Q:在世博场地ABC片区,各个国家馆根据地理位置分布,每个洲都有自己的主题广场,这几大广场通过哪些设计语汇来体现各自特色的呢?

A:由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同时从抽象的文化理念到景观的空间载体的表达也具有一定难度。

世博场地十一个地块设计分别体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文化特色和环境氛围,我们尝试从各种视角寻找答案,通过对各大洲最直接的印象元素进行抽取,归纳各广场对应的最切合的设计语汇,选取了自然环境元素与空间文化意向元素来表达五大洲文化,最终提取“大洲的性格、自然环境、材料与植物、色彩”这5大元素进行空间载体表达。

Q:请简要介绍下这些特色吧。

A:亚洲广场用“水墨”元素形成黑白灰空间,用“竹阵、竹伞”构成内敛含蓄的东方空间体验。大洋洲广场让自由曲线形成“海洋岛屿”,描绘出一幅温婉宁静的土地画面。欧洲广场提取了拥有欧洲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线条形成秩序严谨的空间感受。美洲广场上生长出热带雨林里的苍天大树,这抹浓绿与自由包容的文化共生。非洲广场以“撒哈拉之眼”和“沙漠绿洲”为元素,用黄色和斑纹与的非洲馆立面呼应,释放出热情奔放。

五大主题广场内的核心空间,设置了“体验单元”。体验形式为结合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互动技术,让观者从五感上全方位得到体验,实现展馆活动的室外互动。

五大洲广场及组级广场,设置表演舞台,同时在一些外国国家自建馆外开辟国家的户外展示空间。演艺内容以展示主题风情歌舞活动以及户外音乐会和演唱会为主,以及小型的文化演艺活动,缓解馆内人流压力,实现展示空间向交流空间的转变。

Q:除五大主题广场外,你前面提到展会广场也是广场体系核0之一,可否大致说说?

A:除5大洲主题广场外,20几个大小不等的展会广场遍布于246个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展区外,也是广场系统中的重点。展会广场是展馆之间和展区之间的室外广场空间,主要为各展馆区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休闲,各展会广场合理安排餐厅、购物、援助等配套设施布局,梳理演艺、休闲、聚散空间关系,组织人流、货运交通线路并为观演、转播等预留面积。

Q:提到组织交通和人流,我想还应该有其他广场与之协调吧?

A:是的。组织交通和人流还包括高架广场和出入口广场。

高架广场主要包括世博园内各个地块东西向、南北向的临时性高架步道与世博轴,对高架进行水平和垂直的交通设计,进行服务设施布置,处理好与广场、道路、绿地、展馆的4大关系。

出入口广场构成世博园区的前景广场,主要包括浦东园区5大出人口广场。出人口广场设计高效组织世博周边人流进行购票、排队、等候、安检、疏散等,处理好各种交通关系。烘托绿色的世博氛围

世博园区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绿地,既有永久性的绿地又有临时性的绿地,如何构建合理的绿地体系,采用何种布局,才能达到既经济实用美观的效果,又能维系世博后续利用,成了设计师必须统筹兼顾的问题。

Q:世博园区内的各种绿地,既有景观美化效果,又有辅助园区降温效果,这些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A:世博园区内除滨江公园绿地是永久绿地以外,场地中的绿地都是临时性绿地,其设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外部公共空间承受着巨大参观人群的压力,绿地承载了人流通过、休憩的功能,满足场地各种功能要求是绿地设计中最先考虑的因素。另外,室外场地用地紧张,外部公共空间需布设30余项附属设施,有些设施还需布设在绿地中,遮阳侵占了绿地面积,使广场绿地面积较小、分布零散。总的来讲,广场绿地设计需解决场地限制因素等矛盾。

Q:这里面,既有大面积的连续绿地,又有各功能板块过渡区域的小块绿地,如何来分类呢?

A:世博园区绿地分为楔形绿地和广场绿地两大类。楔形绿地主要是面积较大、形式较为完整的四大块楔形绿地。广场绿地主要是各个地块展馆外的主题广场及展会中心广场中设计的绿地,这些绿地面积相对较小,风格各异,可以说是广场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Q:这些绿地的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呢?

A:楔形绿地整体呈“曲线、自然”格局,对应广场空间“方正、秩序”格局,呼应滨江绿地的“滩”和“扇”。通过“水墨,自然”的概念,沿用自然优美的曲线,并在其中引入“植物通廊”的概念,形成了“曲”中有“直”、以小见大的空间,满足人们的驻足停留。

广场绿地面积较小,分布也较为零散,主要起烘托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主题广场的绿地主要是结合五大洲主题文化的演绎,植物作为自然环境元素与空间文化意象元素的空间载体表达了五大洲文化。展会中心广场的绿地主要通过移动式绿化和绿化小品来营造街区热闹欢愉的气氛。

Q:这些绿地设计思路是什么呢?比如植物配置、绿地的形态等,

A:楔形绿地以阵列式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植物通廊,同时也起到了人

流疏散与降温遮阴的作用。另外,结合休闲设施适当布置小花境。植物品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体,增加色叶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地被花卉选择5~10月开花、花期长、易养护管理的品种,增加彩叶植物的运用。

广场绿地分固定绿化、移动绿化和绿化小品三类。固定绿化只在五大洲主题广场中设置。植物上选择能体现“大洲印象”的品种。广场内部的绿化大多采用可移动的盆栽、箱栽植物,重点满足功能要求,确保交通集散与观演等功能,结合坐椅形成集中的休憩场所。

打造沁凉的世博之旅

世博期间,世博园区将承载大量的参观人流,而展馆等建筑空间所能承担的人流容纳量非常有限,大部分人流将由场地公共空间来消化。期间还将遭遇梅雨、台风、高温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因而世博场地设计,必须考虑能提供合适的遮阳与降温设旋。

Q:面对世博期间巨大的参观人流,以及梅雨、高温、甚至台风等恶劣天气,在遮阳和降温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A:世博公共空间将容纳巨大人流,遮阳避雨设施需求量大,场地空间复杂、配套设施多且边界条件不断变化,因此,需要统筹系统布局遮阳设施;在满足遮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由于世博园内多为中小型广场,热辐射较其它类型空间大、空气温度偏高。因此,场地降温设计中,圈定降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体舒适度。即,基于人体舒适度模型,从温度,热辐射,湿度,风速四个因子着手,提高世博场地人群的体感舒适度:降低环境温度、减弱地表热辐射、减少空气湿度、适当增加风速。

Q:这些遮阳避雨设施分哪些类型呢?

A:遮阳避雨设施分高架遮阳、设施遮阳以及绿地遮阳三种形式,其中设施遮阳又可以分为:固定式遮阳设施、临时可拆卸遮阳设施,以及世博运营期间的临时可移动遮阳设施。另外,结合人流特征呈线性连续排列遮阳体系辅助对人流的引导。

Q:这些遮阳避雨设施是如何布局并有哪些特点呢?

A:遮阳设施布局综合考虑游客总体分布情况及交通流线特征,并结合各类型建筑设施日照阴影与场地辐射情况,形成结构分明、重点突出的遮阳分级系统。

基于对人流流线的分析,以东西向高架平台为主,南北向高架及楼梯出口以及园区公交形成的南北向人流为辅,呈鱼骨状:遮阳设施布局形式,考虑游客分布及行进方式,总体上形成线性网状的遮荫体系,其中高架平台形成东西向的主廊道,纵横向设置次廊道。并在广场核心区周边设置集中成片状的遮阳休憩区。出人口、楼梯口等场地交通节点避免布置遮阳设施造成人流拥堵。

空间分布上,部分南北向广场利用展馆间的阴影区来遮阳,其余太阳辐射较大的区域用遮阳设施与降温设施结合,针对极端高温与高峰人流时段,采用移动遮阳伞或临时搭设遮阳棚等措施。

同时,遮阳设施作为一种空闻载体对五大洲文化进行了诠释,增加了公共空间的特色和可识别性。五大洲主题广场中的主题遮阳伞设计,用“竹伞”呼应亚洲“内敛含蓄”的大洲性格以及“河流竹林”的自然环境特征,用“雨叶”呼应美洲“雨林湖泊”的自然环境特征,用“茅屋”呼应非洲文化。

Q:针对世博期间的高温天气,采用何种方式来对一些人流密集区域降温呢?

A:降温系统的布局直接关系到场地的降温效果,主要有绿地,广场和高架系统三部分降温系统来组成。

对于地块间垂直于黄浦江的南北向楔形绿地,采用上层乔木呈规则阵列式,下层草坪的做法,既有利通风降温,同时还便于人流疏导。实际中,绿地在场地降温中起不到主要作用,主要还是采用人工降温技术来实现。

现在世界上成熟的降温技术主要有两种 高压雾喷技术和低压两相流雾喷技术,根据水雾蒸发吸热的原理,使用水为原料,利用压力,使水通过设备内部的微孔撞击雾化,形成自然水雾,以达到降低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的效果。

根据温度、热辐射、湿度、风速四个方面综合考量,我们最终选择了低压两相流喷雾降温技术。试验表明,低压喷雾点周边6米内能降温5―6度,水雾粒径控制在40~80微米,可部分沉降到地表和人皮肤上,减少热辐射,同时在降温覆盖区内人工送风,增加游人的体感舒适度。

这些降温设备与遮阳伞结合使用,使基于人体舒适度的“降温”效果非常明显。

Q:具体布局方式有哪些呢?

A:具体布局方式有以下几种:

广场核心区旁,结合集中成片的“固定遮阳伞”和“移动树阵”构成广场“遮阳休憩空间”,采用低压喷雾设备进行降温。悬挂型终端结合附着物主要应用广场带遮阳棚的休憩空间,立柱型终端主要应用于带移动树阵的休憩空间和演艺空间中的观演区。

考虑在广场上人群行走方向的不确定性,降温设备的布置也无法确定,只能选择在人流较为密集的广场通过性空间结合移动式遮阳设施布置喷雾终端设备,使其成为喷雾降温覆盖的降温通道。

贯穿于世博场地主要东西向的高架步道除了交通功能外,也适于作为休息空间。结合高架下的步行通道顶棚,东西向每2米一个,南北向每1米一个高压喷雾点,并适当利用加风装置,在高架底下形成荫凉的通道。营造璀璨的世博夜景

白天的世博固然精彩,璀璨迷人的世博夜景更令人陶醉。如何架构庞大的照明结构体系营造出温馨宜人的世博夜景,达到既经济实用叉节能环保的效果,考验着设计师的美学智慧和专业问的协作能力

Q:世博的公共空间布设了众多的照明设施,它的总体架构有什么特点?

A:世博场地公共空间在夜景空间布局上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夜景格局。

点:五大洲主题广场舞台照明是夜色下整个场地中最为绚丽的焦点,各中心广场舞台周边也吸引着大量游客驻足参观。

线:高架平台照明为照明设计最主要的轴线,场地中纵向及横向的通过性空间照明是构成园区照明网络的脉络。

面:场地中大面积过渡性空间的安全性照明及景观绿地中的安全性、生态型照明,是场地夜景的总体基底。

Q:按照这种布局,会达到什么样的照明效果,这种架构又是以什么地方为核心的呢?

A:根据这种布局,世博夜景将呈现出多层次、网络化的夜景格局。同时,以“一轴四馆”为夜景照明核心,周边地块的照明积极衬托并与之交相呼应。建成后的夜景照明将呈现明显的显一隐关系, “隐”为夜景设计的主要特征,于“隐”处体现对动植物影响的避免,对散光眩光污染的积极控制。

Q:事实上也达到了设计效果对吧。那么,当初设计时的基本立意是什么呢?

A:对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想,夜游的游客能体会到。

设计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从夜景照明角度来度诠释“生态世博”的理念,着力体现“和谐与现代的城市精神”,以人性化照明为宗旨,营造安全舒适的城市照明环境,充分体现世博会特色;以高效节能为原则,推广绿色照明技术的应用和示范,营造高效节能的世博园区夜景照明体系:以创新为目标,体现照明技术与光艺术具有开创性的设计思维,赋予新颖、美观、有序的夜景意向。

Q:我想,这中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夜景照明的照度、色温,各

具体空间的照明要求等。

A:是的。场地公共空间的照度依据不同的空间性质而数值不一,活动活跃程度越高的区域其照度越高,交通功能性强的区域照度也应适当提高。光色范围则结合不同空间类型,采用两个等级对色温进行控制,营造出不同的照明环境。当然,具体要根据各功能空间的要求来设置a如广场核心空间,是广场夜景视觉中心,照明要配合舞台观演做到明暗有致,与舞台灯呼应。部分带体验单元的核心区适当采用互动与智能照明技术,增加户外夜间游览趣味。广场休闲空间的光环境尽量柔和,为游客驻足休息带来舒适感,并以射灯对遮阳篷顶部或树箱花箱进行照明以突出其形态美。

Q:灯具的设计、选择和具体配置让你们颇为费神吧,中间少不了与照明设计师的协作对吧?

A:这么专业和繁杂的照明设计确实已经超出了景观设计师的专业范畴,通常景观设计师只是做到布局与灯具布点,之后就交给电气工程师。在世博夜景照明中,我们通过与电气工程师协同设计,不但深化到整体与个体的照度、亮度、色温,而且细致到光源的选择、功率的确定,甚至是配光曲线、灯具效率等参数的设定,并努力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设置人性的公共设施

世博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除了场地设计本身外,设计师还要细致地考虑参观人流的停留休息、饮水、就餐、如厕、信息获取等要素,从方便和人性的角度来合理安排必需的公共设施。

Q:世博期间,面对巨大的参观人流,肯定要考虑游人的休憩,因此座椅的设置是免不了的。这些座椅是如何来配置的,又有哪些形式呢?

A:座椅设计中,椅子的数量如何确定,空间如何布局,单体座椅怎么设计便于拆装组合,椅子如何和遮阴结合,什么样的椅子利用率最高,人行走多长时间才需要坐下休息,原来做景观设计没有人系统研究这些,我们做了仔细的研究。当时世博控规要求每平方米2座,我们通过人体体能数据分析得出的数据每平方米6.5座才能基本满足世博会高人流量,并且建议在运营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在重点区域增加座椅数量为游客提供方便。

这些座椅主要分布于主题广场、组级广场、场馆周边、高架遮阳区、绿化区等共五大类区域,并结合各功能区设计不同的风格,如主题广场中的座椅抽取各大洲的文化元素,将坐凳功能与雕塑功能结合起来,呼应五大洲的文化,达到功能与美的统一。

世博场地的坐凳,主要选择再生木和竹板,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两类。

Q:世博运行期间要面临相当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而世博局又明令禁止游客携带液态物品入固,那么如何解决游人的饮水问题呢?

A:游客的饮用水包括公共空间各处免费提供的直饮水以及需自行购买的饮料与乳制品等瓶装水。直饮水需求量的设计费了很大劲,我们查阅了很多国内外的资料,都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数据,支撑日均每人喝水量和喝水频度以及每次喝水时间。我们结合相关厂家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确立了这些数据并建立了理论模型,计算整个园区室外直饮水龙头需求总数,达到两千余个,考虑到接水龙头的使用率较高,最终实施饮水、接水龙头总数共1508个。直饮水项目将节省近350万吨自来水和2亿多个水瓶,并减少1760t二氧化碳排放。

饮水点服务半径结合明确后的龙头数量及场地设计实际情况设计为100m。158处饮水点分布于园区各处,远离广场核心区,布置于集中休憩区、绿地空间,减少对参观人流快速通过带来的影响,同时利于游客寻找及使用。

各饮水点采用成品不锈钢的单机直饮水机,每组直饮水机有50cm、70cm、90cm三种不同高度,以满足残疾人、儿童等不同参观人员的用水方便。直饮水龙头的喷嘴倾斜安装并设防护装置,接水龙头可供游客用自带水杯或水瓶快速接水饮用。运营期间,考虑细节的人性化,每台饮水机前张贴《饮水机使用指南》。并在每台直饮水机上增加遮阳伞。

作为直饮水的补充,可口可乐与伊利公司在园区内各地块中的购物、餐饮等公建服务设施中设立了多处不同规格的直售点及自动售贩机,部分展馆也设立了数处售卖亭,为室外排队等候、观演与休息的游客提供饮水需求。

Q:如何保证直饮水的卫生呢?

A:直饮水的水源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饮水机通过“超滤膜”起到终端净化的作用,滤除自来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水质标准必须符合建设部颁布的《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为确保卫生,期间设备维护人员每天定期对直饮水喷嘴进行消毒,此外,园区在管网末梢用水点或直饮水用水点处设立了13处直饮水在线监测点,进行24小时监控分析,检测项目包括:游离氯、总氯、浊度、电导率、pH和温度等。

Q:关于喝的问题是解决了,而且保证了卫生。游客这么长时间呆在园区,除了携带少量食物外,势必还要在园区就餐,就餐区域是怎么确定的?

A:这方面不属我们设计范畴,总体上来看,我感觉是“块和点”的网络状, “块”上看,园区有一个餐饮综合服务中心,是在浦东B06地块,是中华美食集中营,汇集中华菜系美食和33个省市区的风味特色小吃。 “点”上看,园区分布有11个便利店(出售包装食品、快餐、无糖食品等)、6个面包房、80个特许产品零售店。以及120个饮料冷饮售点等。此外各展馆内还有约80个中小餐厅。

Q:吃了喝了,就肯定会有排泄,这么多的人在里面,如何从方便的角度来考虑游客的如厕问题呢?

A:呵呵,当然,这里也是一个矛盾, “喝”的多了, “排”的也就相应多了,对厕所的要求要解决得非常“方便”。

园区厕所分为附属式、独立式固定厕所、建造式移动厕位,共有11万多个厕位,除去馆内、出人口外公共空间的广场,馆外公共空间的厕位约6000多个,其中有1000个为建造式移动厕位。其中浦东园区十一地块共计布置建造式移动厕位700多个。

这些都是根据男女如厕的时间不同等因素建立模型计算出来的,独立式固定厕所男女厕位比例定为1:2.5。建造式移动厕所用以应对高峰人流时的需求和调节男女厕位需求的平衡,布置在固定厕所旁边,以每排12个厕位为模块布置。

Q:这么多人在里面,一天的垃圾产生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如何保证园区内的公共卫生,合理设置垃圾箱的位置至关重要,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A:这方面自然要做非常细致的考虑。

世博园区内废物箱分为:固定分类废物箱、可移动大容量分类废物箱。另外在世博轴两侧永久展馆区设置了先进的气体输送垃圾系统,采用半地下室建筑,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计有53个智能化垃圾投放口,每天能够收集生活垃圾60t。

根据预测的人流密度,将固定分类废物箱的间距布置为30m~50m,布置于易寻找但不影响交通的边角区域,如浦东11片区共计499组;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设置可移动大容量分类废物箱,主要在用餐时间布置于餐饮、小卖部、休息区域,垃圾由新能源小型收集车收集运输。

Q:中国烟民的数量是世界最高的,游客入园时也是不允许携带打

火机之类的点火器具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还是应该为烟民留一寸之地,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呢?

A:根据世博安保要求,游客进世博园区是禁止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点火器具的,为了满足烟民的需要,在世博园内设置了众多的吸烟点,各吸烟点都配置点火装置。吸烟点布置在园区固定厕所或建造式移动厕所旁边。吸烟点主要由灭烟器、烟灰(烟蒂)缸、点火器三部分组成。根据地块大小每个地块设1~2组,每组2台,每台配有4~6只点火器。

有意思的是,运营期间,许多游客并没有在固定吸烟点吸烟,那吸烟人的“火源”从何而来?通过了解发现大众的传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设计层面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Q:这么多的人流,产生的这么多的垃圾,加上世博期间的高温天气,势必要防止苍蝇蚊虫对游客的侵袭,这方面是这么做的呢?

A:这种细节我们设计中也做了考虑。世博园内设置了200多套太阳能黑光灭蚊灯。诱虫灯管采用蚊虫喜欢的350―450nm光谱。壁挂式布置于休息遮阳蓬下,插入式布置于绿地中。这种灭虫灯采用太阳能能源,能智能检测光线强度,天暗自动开灯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不低于5小时,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可连续工作不低于三天。

Q:这么大的世博园,如果没有指示标识的话,我想,游客进入后怕彷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摸不清方向,如何向游客清晰地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呢?

A:世博会“标志标识系统”是以参观者为服务对象的系统工程,它分为地图导向标识、引导标识、名称标识、动态信息标识、告知禁止类标识五大类,各大类根据各点功能需求的不同又分为1 5小类型。其主体框架为,设定正门出入口为行人的活动起点(大节点),用导览图和引导标识向观众提供综合信息导览服务。同时在观众到达目的地场馆或目标设施的途中,在其动线的主要分叉点处设置中节点和小节点,力求与起点信息一体化呼应,引导观众顺利到达目的地。(注:标识系统由我们协同日本株式会社GK公司设计,我们主要负责标识系统布点及强电配套。)

Q:恩,作为游客比较关心与自身关系较密切的设施,还有些什么不为大家熟悉的配套设施?

A:还有很多。比如为调控客流,像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部分热门展馆等实行预约参观方式。因此,我们在园区设置了22处预约点,安放了180台预约机,并详细布置“预约预排队区”。遗憾的是,世博运营期间,预约机并没有“正常”发挥它的的功效。

园区每个地块的公共空间都设置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信息亭。能提供信息浏览查询、园区电子地图、手机应急充电、多媒体播放等综合信息服务功麓;同时结合购物设施,每个地块还设置了自动取款银亭:结合援助设施医疗室布置医疗救急车:在合适位置设计了电视和电台转播车。

还有,世博园区内布设了平均间距为500m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可以最快每半小时一次世博园区的天气状况。另外园区还设有“无盲区覆盖”的视频监控和广播系统,及时获取并播报园区人流信息及天气信息等。

前瞻后世博开发利用

按照世博会的惯例,世博期间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临时性,在世博结束后都将全部拆除。相应地,世博场地公共空间内各配套设施也具有临时性,设计时必须考虑世博后的处理和利用问题。

Q:世博结束后,随着大部分场馆的拆除,世博公共空间设计时,如何考虑后世博时期这些配套设施的处理和利用的?

A:设计伊始,我们就考虑到了世博会结束后的设施的拆卸和后续利用问题,尽可能使用造价低廉、可循环回收材料,减少地面固定设施,尽量采用可移动的形式,比如花箱、座椅、直饮水、垃圾桶、临时遮阳伞、灭蚊灯、地砖等,这些设施都进行过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易于拆卸重组和可以回收利用。另外,采用采购,回购,租赁以及捐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后续利用问题。

Q:经历世博这么大的项目设计,一定感触颇多,相信对你今后的设计之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A: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是大地上各种复杂的综合体,不能仅仅是“好看”、“眩目”,而且需要你综合全面,甚至是“全能”,要用可持续的观点做好设计。世博项目,很多不属于景观设计师“份内”的事,我们做了。不但要落实世博建设期间的设计,还要考虑世博运营的情况,还要站在使用者、主办方、业主方等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几年世博项目的锤炼,让我锻造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也让我学会了坚持、妥协和自我完善,深深领悟到特殊复杂的综合体设计中,各专业合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今后,面对综合复杂的设计项目,有了一种从容和淡定的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