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23:5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述教学模式跟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数学的交流。学生通过对数学图画书的阅读,在交流的时候运用书本标准语言,规范了数学用语,还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准确的阐述数学思想与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数字化叙事包含的基本要素与运用意义
1.数字化叙事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数字化叙事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核心观点,采用数字化叙事模式要先确定核心观点,之后再进行各个故事的编排,让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观点进行铺展,服务核心观点。第二个方面,铺展的情节曲折,要有戏剧性。如果直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个方面,要包含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进行的叙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叙述的形象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能够帮助表露真情实感。
2.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公式与法则,还是复杂的规律与性质等知识,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叙事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实现同步发展。此外,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素养。其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了科学思维,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案例
我们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指导方向,要提高教学效果认真研究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认真备课,找准教学目标,《小?档某醪饺鲜丁返慕萄?目标具体如下:首先,知识与技能。本次课堂设计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等。再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探索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给学生介绍数学绘本中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图画书的故事内容有个大致的猜测。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绘本的页面,让学生大声朗读绘本的书名《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窀裎住罚虏饣姹镜哪谌荨1热纾窀裎椎闹耙档龋笠佳妓鳌Ⅻ/p>
其次是探究新知,通过学生阅读这个绘本故事,为小数知识的学习做出铺垫。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绘本的第8页到第25页,合作完成学习单。分析绘本中的两件事,可以通过格格巫出的“好点子”这个角度来进行:第一次,原来夫妇是一袋一袋的卖,每袋10个蛋糕,但是格格巫让这对夫妇把这10个蛋糕分开卖,第二次,格格巫又告诉夫妇把1个蛋糕切成10个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借此让学生复习十进制的运算知识,为小数的生成做好铺垫。向学生提问:“格格巫给老夫妇出的主意是把蛋糕一个一个的卖,那么夫妇听他的意见一共卖了一袋零2个蛋糕,怎么记账?”学生回答是12个。接着向学生提问:“根据格格巫第二次的意见,把每个蛋糕切10块来卖,夫妇总共卖了8个零7块蛋糕,那么怎么记账?故事中的夫妇的记账方式87正确吗?”接着让学生翻看故事的结局,老奶奶帮助夫妇正确的记账方式8.7。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夫妇对每天售卖的蛋糕量进行统计,引出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元、角、分的概念。
3.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形成知识模块,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找出数字化叙事教学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为下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化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学习理论专家曾经提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事实上,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国重新回忆在小学时代学到的一些公式、定理或者课文等知识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但是老师讲过的故事却一直存放在脑海中。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融入到丰富的故事情节中,这时的记忆效果最佳。因此,故事化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所展示的故事图画书非常有兴趣,在数字化叙事中,要坚持以故事作为载体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成效才比较明显。数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运用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的时候,要重点把控教学资源,也就是数学图画书,选择的图画书中的故事跟学生的生活要比较贴近,其中有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遵循生活化设计理念。
3.活动化
纵观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会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数字化叙事跟这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全程都是在跟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交流。在数字化叙述教学展开中,让学生阅读精选出来的数学图画书,规范语言交流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跟表达力能够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事模式,在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 专业成长 价值取向 行动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教学应该视为专业”的观点,其依据是教学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民办教师和八十年代代课教师的出现),与医生,律师等传统的专业相比,教学的专业性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国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以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为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学龄儿童增加,学校平行班级增多,小学出现了“科任教师”现象,即像中学教师那样,一名教师主要带一门课程。九十年代小学教师开始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小学数学教学”就成为一个法定的专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人们对此做出回应。“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就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结构上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以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归宿。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其专业成长,以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去实践其专业成长,就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取向
(1)知识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是指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价值追求的专业成长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基于这一取向的表现就是追求高学历,现在各地在招录小学教师时一般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些条件优越的小学甚至非本科毕业生不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更高学历层次。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具有中师,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修高等学历教育时,往往选择中文,政治,教育管理这些比较容易拿文凭的专业,导致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上“有文凭没水平”的现象十分普遍。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了重大调整,涉及数学学科中的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仅凭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难以适应教学的。
(2)实践反思取向。实践反思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凭借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有人把它概括为“经验+反思=成长”。新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在一片“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呼声中,西方人却惊叹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扎实,运算推理能力强。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再把反思融入教学实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3)生态取向。生态价值取向强调教师自然和谐的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追求教师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习性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叫教师文化。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色彩,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独立自主的处理教学业务,缺少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具有较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又潜在性地拒绝合作,使教师的教学处于孤立,工作过于依赖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导致害怕改革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文化的不断创新,确定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3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策略
(1)提高学历层次和丰富学科知识的行动策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新任职教师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应全科型与专科型两种培养模式并举,在全科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中要加强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培训计划,职称评聘等措施引导教师“专业对口”,教师个人应加强算术基础理论、初等数学研究、高等数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结构。
(2)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的行动策略。英国学者斯滕豪斯“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新课程的实验室”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例如“上下左右”等方位知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新内容,有位教师撰文感叹“教‘左右’使我左右为难”,那么为什么为难?为难在什么地方,怎样解决为难,这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以教学日志,教学叙事,观摩研讨,专家讲座,听课评课,科研课题等具体活动类型为载体,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能力 培养途径及困惑
一、我们的思考
知识是载体而不是核心,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去掉了知识还剩什么?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能力。在新课标中第一次提出:在数学课程中,以“四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十个核心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在以前的旧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要求,现在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能力直接影响他学习数学的效果及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在今年提出了在九年一贯制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又该怎样来确立和开展我们的课题和教学活动?
二、我们的研究目标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的课题围绕着什么来生成,来展开?以什么能力来确立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学什么最重要?学习思考,还是学习做事情?老师应样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多次讨论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课题开题大讨论,大家围绕着这些问题,针对本学年的课程目标 讨论,学习,总结。提练出各不同阶段应培养的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组:以运算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三、四年级组:以培养构建以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五、六年级组: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措施与策略。以运算能力为核心的一、二年级可以每天以不同的形式随时让孩子们感知数的运算无处不在。课前可以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计算几道简单的口算;课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孩子们根据一题改编其他类似题型;课下可以让孩子在家扮演小老师,考考父母生活中遇到的运算。三、四年级多让孩子自己去感知、观察,空间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先通过手亲自触摸的过程就会更立体的感觉到。从而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这不仅仅要在课堂培养引导,课下更应多观察、发现、感知、触摸。而五、六年级则应要求孩子们多去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够自己举出相应实例哪个知识点被应用到了哪个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并能根据实例改编一道有关的应用题。学生只有亲自体验的过程才会学习知识不觉得乏味。也会轻松掌握。
三、我们的阶段成果
1.备课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根据本年级的研究中心,制定研究课的计划,落实到课堂上。组织教师适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能力方法指导的本质特征。每个年级组均制定自己的子课题计划。
各个年级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表,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与可信度、客观性与真实性。
2.“开展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赛课比赛。教师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将前期学习的成果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走进数学空间。综合这几节课有如下的特点:(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2)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向既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目标转变;(3)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学策略丰富,有讲授,有设问,有操作、有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且帮助思考,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数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4)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感到学生在提问,探究,动手,合作,反思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教师及时反思回顾,认真总结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以案例、教育叙事、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体数学组的每一位老师及时、妥善地收集整理好各种资料,全面总结研究并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 无痕监控
现在,教师们时常抱怨学生难教、师生关系仿如水火,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监控理念和方法上的落后,使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呼唤视而不见,不能做到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引导人。
实现无痕监控的理想境界,除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外,还要求老师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润物无声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时,学生也就学得无精打采,而当他们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见解、大声争论时,即使不发言的学生也会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这时的课堂,根本不需要教师挖空心思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然而然会在高昂的情绪中保持欢快、热烈的气氛。此时,老师的职责是把握论题的方向、引导争论的深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达到。
我的教学案例:《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的一题: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5米,宽5米,高10米,这个木箱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出示题目后,学生开始交流,有同学马上举手了。
接着,学生列出了(5×5+5×10+5×10)×2、5×5×2+5×10×2+5×10×2、(5×5+5×10×2)×2等不同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
这时,很多学生开始轻声地争论,有同学马上举起了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长×宽×高,是表面积的公式吗?你肯定错了。”
“我没弄错!我求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学生大声地争辩。
那时的我也有点疑惑。但是,尽管不解,我还是坚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表述”的原则,那是对学生的尊重。我让这个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行!”他很自信地拿了一个长方体学具,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听了他的回答,我继续组织学生讨论,进而展开各抒已见的争辩。因为在辩驳观点的过程中,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活力和灵气。在热烈的气氛中,老师轻松,学生自主。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升温,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碰撞中闪现火花,学生的思想在开放中得以放飞。
最后,我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原来他是通过转化来思考的,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还很有新意!”作为一名老师,我懂得:应该在这样的时刻,及时给予他肯定和鼓励,以呵护他萌芽的创新意识。顿时,教室里,学生的掌声如雷,很多同学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也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课后,我反得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预设,封闭,机械,单调和沉闷的气氛,要善于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教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欣赏。
二、均衡平等的参与机会
实现无痕监控的理想境界,不但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润物无声的课堂环境,而且要求其尽量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从而把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记得那天教学“5以内的减法”,随着鼠标轻轻地一按,美丽的画面和着明快的音乐一下子跳跃出来,接着画面上演示了小刺猬卷走苹果的情景,憨态可掬的小刺猬逗得孩子们一个个笑嘻嘻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能提出问题吗?”亲切的提问把孩子们的思绪拉回到数学问题中,“有5只苹果,小刺猬卷走了2只,还剩几只?”这个问题,你们能列算式吗?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看来这个问题对孩子们来说太拿手了。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自然把教学重点落在了算法上,“5-2=,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我一抛出问题,有的孩子就自个儿在静静地思考,有的孩子就投入了热烈的讨论中,各抒已见,这时我就是一个最安静的听众了。反馈汇报时的场景尤为热闹,真可谓不拘一格。一个孩子得意地说:“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1、2、3、3个嘛。”另一个孩子争辩了:“那如果没有图画怎么看呀,我和他想得不一样,5个滚走一个是4个,再滚走一个是3个,5、4、3嘛。“接着,又有一个腼腆的小姑娘回答说:“我可以用手指算。”“哦,那是小宝宝的办法。”旁边的小男孩忍不住插话了,还撇撇嘴,一脸的不屑。当我请他回答时,他胸有成竹地说:“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声音又脆又响亮,那个小姑娘也灵机一动,又补充说:“我还有办法,因为老师教过3+2=5,所以,反过来就是5-2=3。”这不,不等我支招,算法多样化和更优化就在孩子们不甘示弱的表现中凸显出来了。短短的课堂一瞥,让我看到了生动的课堂景观,孩子们的出彩,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让出必要的时间,让孩子们精彩。”
要使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再好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没有变化,时间长了也会变得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适时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如变学生独立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便可以使课堂气氛由“冷”变“热”。
三、张驰有致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要性的教学变化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节奏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单位时间里的信息量过大,学生无法展开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所讲内容;若节奏过慢,过于单调,难以稳定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松弛,甚至会使学生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无法集中精神或“昏昏欲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节奏艺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教学向预定目标前进。
四、结束语
教育同世间其他一切活动一样,以“无痕”为行动的理想境界,因此,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监控也应该是无痕监控。它富于美感,蕴涵创造,充满暗示;它通过营造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参与机会、谱就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感觉到不是置身于窒闷梏人的“教规”下,而是徜佯于人性关怀的呵护中,智慧因学习而丰沛,生命因监控而充盈。
参考文献:
[1]王莉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构师生关系[J].教育导刊,2003,(05).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种学习模式的出现,教师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者,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和自身工作的反思者。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对教育实践不断反思和建构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学习时也只是被动机械接受,不能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采用大规模的集中培训的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势必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工学矛盾突出。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想到了利用网络,突出校本。
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日趋凸现。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培训,至少具有以下三大优势:(1)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学矛盾。(2)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3)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的方式。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校本培训正是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学习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进行了《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题研究,以求克服诸多矛盾,更大程度地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彰显“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功能和效果。通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三种培训模式。
模式一:集中培训模式
一、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根据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学习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把教师分为中年组和青年组,实施分层、分阶段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对于中年教师,我们从基础知识开始教起,如电脑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Excel等软件的使用,网上资料的搜索、下载等,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对有―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青年教师,我们提高培训内容的难度,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应用和上网浏览、收集、处理信息为主。如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flash等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建立博客和发表BBS,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操作等。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求教师们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专家引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名师到校做报告。河师大吴忠良教授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业培训,市教育局局长谷朝众同志为教师做《做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打造特色学校而努力》的报告。我们还邀请了市职业技术学院马春元教授、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季华老师、鹤翔小学白志江副校长等到校做报告。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定期组织教师通过网络观看教育名家的教育报告和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三、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了教研和培训相结合的“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具体采用了以下方法:
(1)学科培训学习。每两周学习一次,分语文、数学、技能等几个小组。每次学习之前确定一个主题,教师围绕主题上网查找资料。等到教研活动时,大家共同分享收集的资料,畅谈学习的体会。每个小组在学习活动中都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每次集中学习后,要求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
(2)研究课堂教学。以说课、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学校规定每周由一位教师作公开课,轮流进行,每节公开课结束后马上举行评课活动。听课教师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使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课。实践证明,“听评课活动”是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方式。
(3)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由教研组长,根据年级进度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确立备课内容,安排一位教师重点备课。教研活动时,这位教师要重点发言,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运用到的教学理论等。其他教师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交流。所指定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整改,重新设计。
模式二:以网络为依托的自主研修模式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拥有计算机、可以上网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持续发展的过程。
教师平时工作紧张、精力有限,很难拿出整块的时间参加正规的面对面学习。网络具有时间、空间上的灵活性,使学习变得随时、随意,更能适应教师的实际情况。此外,网上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百度、Google 等搜索引擎能够很方便地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研修,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例如,有的老师家里有电脑,并且能够上网,他就可以把学习安排在家里进行。
一、建立教育博客,开展网上教育叙事研究
博客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更简易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体会、教案、课件等上传发表到博客上,既可以对日常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总结,还可以通过浏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实现交流学习的目的。
每位教师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了个人博客,教师们利用博客或反思课堂教学,或叙写教学随想,或记录学习心得,或抒发人生感悟。通过在博客上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大大拓宽了教师进行新课改的思路,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通过论坛,与全国各地的老师、教育名家交流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的交流。网络交流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交互自由的环境。参与讨论者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有利于促进教学研究的积极开展。二是网络交流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它不受时空限制,教师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向他们请教教学中的难题,还可以了解到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教师通过K12教育论坛、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音乐教学论坛、中国教育教学论坛,与全国各地的老师切磋教法,研讨课例,与名师对话。
模式三:以专题网站为载体的培训模式
一、建设学校专题网站
为了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在网络学习研究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网站为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起到了为教师培训导航、鼓劲、解惑、铺轨的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外出学习后必须将带回的学习资料、学习汇报通过网络与全校教师交流;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优质课后,要将说课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后反思上传到学校网站上,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站上自己的教学资源毕竟有限,为了给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进行学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在主页上建立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的链接。教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课件、教学设计或者案例,极大地方便了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二、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上培训学习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发了10个门类800多门网上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继续教育学习,享用这些优质的学习资源。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培训学制为两年,240学时,实行学分制。
教师首先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网上辅导老师安排布置的练习和作业,而后把练习和作业到继续教育网站,辅导老师再对这些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判,并把每个教师的得分保存在数据库中,教师通过查看系统保存的得分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学习,教师还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的网上继续教育考试,考试合格颁发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我校教师全员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学校机房向教师开放,教师可以利用没有课的时候到机房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目前学员已全部通过考试,圆满完成网上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三、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课堂教育技术培训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解决教师工学矛盾,在市教育局师训科精心组织安排下,2009年3月23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鹤壁班开班,我市共选拔了50名优秀教师参加学习,其中我校就有10名教师。此次学习采取网上远程培训的方式,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培训分为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分析、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下载加工等八个模块的内容。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学习,我校1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习任务。8名教师成绩为优秀,2名教师为良好,成绩排在前10名的学员中,我校教师占了6名。
4月27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淇滨小学班正式开班。淇滨小学剩余69名教师全部参加了网上教育技术培训。
这次培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许多教师利用没课的时间到计算机网络教室学习,他们认真看学习材料,完成网上测验。根据学习内容与本组同学发贴展开交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不仅进行理论学习,还理论实际相结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填写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用EXCEI分析统计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