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3-21 14:2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改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

(一)国际私法是一门理论探讨多于实践操作的学科

对大多数人,即便是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来说,国际私法至今仍被认为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象牙塔”。所谓“古老”,是因为自Bartlus创立法则区别说开始,国际私法已经经历了近800年的悠悠岁月;说它“神秘”,是因为它主要是由抽象深奥的理论架构而成,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充满分歧和争议,甚至有人将它比做泥泞的沼泽和泥潭;而说它是“象牙塔”,是因为国际私法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产物,而此之后,也主要由大学里的教授精心培育,理论远远多于实际的操作。可见,国际私法本身就是晦涩难懂的以涉外民商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的部门法,而国际私法学自然也成为一门古老、难度较大的学科,更重要的是理论探讨远远多于实践操作,各国法官和律师基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具体案件中的国际私法问题。

(二)国际私法是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要求学时上有保障

国际私法既不同于实体法,也不同于程序法,它是一门不同于一般国内法的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法,既包括实体性规范,也包括程序性规范,还包括它所特有的冲突规范;从体系的角度讲,它涉及内容庞大的基本理论部分,包括较为松散的法律适用部分和实用性较强的程序法部分。这决定了要深入透彻地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有足够的课时做保证,而在有限的72课时(有的学校为51课时,甚至更少)里,教师很难系统完整地教授国际私法的所有问题;在较为深奥地讲授理论问题的同时,很难面面俱到地展开有质量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构成了国际私法教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国际私法专业性较强,并且具备自身的特点

国际私法一般是在本科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这是因为学习国际私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法理学、民法学、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的知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能力。这是因为国际私法和其他部门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它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形成定论,这也是国际私法的魅力所在。它能够不断地吸引柯里、戴赛、萨维尼、巴图鲁斯等人为其倾尽才华,所以老师在讲授时,往往要介绍不同的流派和观点,而这也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乏味,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积极思考的能力和深入探讨的欲望,才能够学好国际私法课程。因此,“国际私法的教学重点在于提供不同的角度、多维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从看似纷呈的理论观点中寻找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外国际私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国际私法时,需要打破在学习国内部门法时已经确立下的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视角,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教师在讲解国际私法案例时,应当注重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国际私法知识,掌握通过冲突规范寻找准据法的过程,而不是判断每个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是否正确。

二、国际私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我们应该给国际私法的课堂定一个基调——“严肃活泼”,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这也就像“5H人才培养观”所提到的一样,除了让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和如何学习,最终学会如何享受生活的乐趣。

(一)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安排

由于国际私法课时有限,做好课前预习是保证上课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课堂上绝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了解课堂内容,找出自己不明白和有疑义的地方,从而跟上教师思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激活课堂学习。课后,教师要“乘热打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地布置思考题,列出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从而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了解学术前沿。

(二)生动化、丰富化的课堂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动化”,指的是从教师到学生都要动起来,从眼睛到耳朵到脑子到心都要动起来,彻底改变课堂“填鸭试”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要准备好宽容的胸怀和不灭的激情。表情丰富,语言生动远比古板冷漠更有魅力,教师也要能够兼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对学生的创新给予鼓励,正确引导,对学生的不成熟的观点给予足够尊重,提出意见。教师是教学生动化的决定性因素,互动性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之一。

所谓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丰富化。笔者首先不提倡一些学校为学生统一订阅教材,而主张由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另外,在方法和手段上要丰富多样,比如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等等,另外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法律实习,并为此多创造机会和条件,适应法学专业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需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国际私法理论性很强,仅仅从字面上讲解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有两种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图表法,也就是用直观简单的图示代替文字,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点对国际私法课程尤为重要,比如理解适用冲突规范指引准据法解决具体案件,用文字表述抽象冗长,而用图示则简单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再比如用图示标示适用外国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动态的司法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第二,案例教学,即由老师介绍案例,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各自结论,互相进行辩论质问,再由老师进行评析,学生书面写出心得总结,可以很好地实现“3D教学”。在选择案例上,要注意国外古老案例和新近现实案例的搭配。选择国外古老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某一理论的产生和确立,比如鲍富莱蒙王妃离婚案对法律规避这个理论问题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选择新近现实案例,是要打消很多学生对古老案例兴趣不高,误认为国际私法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的错误想法,更是要学生了解现实的国际私法问题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博雅人格。

(三)合理的学习效果检测手段

笔者认为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应该阶段化、多样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期最后的一场考试给学生一个没有说服力的成绩。检测阶段化,指的是在学习完一部分内容后,通过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方式。多样化指的是口试和笔试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学生的学期成绩应该结合平时发言、论文写作得分、平时测验得分和最后测验得分做出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仅靠考前突击记忆来得分,可以保持学生自始如一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试题设计应该做到考点全面,重点突出,难易得当,既有基础性记忆性试题,又有突出学生能力的分析性试题,这样才能在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选拔出具备一定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学生。

三、国际私法教学与司法考试

2009年司法考试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全国参加这次考试的达到了42万人之多,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在校法学专业学生。司法部在2008年宣布在校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越来越多的法学专业学生在一进校就把目标瞄准到司法考试,为了应付考试而举办的司法考试辅导学校和辅导班大量出现,无疑给高校的法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学习远没有参加辅导班、辅导学校有效率,开始应付课堂教学,甚至认为课堂教学耽误了司法考试的复习时间。国际私法是司法考试中必考的部分,试题出现在试卷一,考点比较集中,考点突出,试题重复率比较高,基本上可考的知识点往年都涉及到过,对于这种难学易考的课程,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些教师基于此也失去了教学热情,教学态度出现了问题。

笔者认为,在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是否冲突,如何协调的大讨论尚未得出结论的当下,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命题特点,结合司法考试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不能把法学课堂变成司法考试培训班,也不能让法学课堂彻底地脱离司法考试。

针对国际私法本身和司法考试命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国际私法每一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出来,并清楚地表明哪些属于司法考试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来安排自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把司法考试试题研究透彻,收集整理与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相关的司法考试试题和案例,将其融入课件的制作和课堂讨论;

第三,在练习题和测试题中适当地选择一些与司法考试试题难度相当、出题角度一致的题目,甚至是司法考试原题。

第四,要对司法考试国际私法部分的命题进行研究,不断跟踪和更新最新的司法考试试题案例,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在当下不能成为通过司法考试的一个筹码,实在是对法学教育的讽刺和嘲笑,当然也不排除司法考试自身的问题。改变“双学校”现象,推动国际私法教学改革,法学教师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第2篇

部分高职生,往往不了解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是无可奈何而来,是父母逼迫而来,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往往心灰意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成功的潜在因素,教师就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潜在因素。

针对高职学生思想存在这些问题,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来感染学生

讲一些光荣传统、勤俭节约的事例,让他们从中懂得道理,如:开班会的时候,举办比赛,同学们认真准备,搜集资料,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不定期的搞一些活动,用丰厚实际的素材来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时代在变化,关心社会和关注祖国的发展。比如中国申奥成功、问题、、四川地震;通过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舆论工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们不要无谓地感慨“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而要积极地思考,因材施教,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材,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方法,让活动带“活”课堂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师就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教材就是真理读本。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代之以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的形式,并且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方式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1.把握知识结合点,搞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2.在课堂上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脑了,仔细研究学习内容了,教师给予解惑,当讲到“诚实守信”这一节时,提问学生社会上哪些现象不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都议论纷纷,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不诚实守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3.以故事、幽默、名人名言激发兴趣

每次教学时间连续两个45分钟,而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教学平淡,只能加速脑疲劳。有时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立刻瞪大眼睛,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讲完故事以后问学生与今天讲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他们都能结合知识点进行阐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名人名言往往能激励学生上进,让学生在写作业时,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并且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座右铭说出来,这样的做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名言警句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只有自信才能成功。每次课我用一句能激励学生上进的话结束课程,达到我们德育课寓教于乐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调查了解,以便沟通引导

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激烈,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当代高职生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在承担《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时,针对“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战胜挫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灌输让学生“先立足,后发展”的思想,正确把握择业观,同学们听后大有启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思考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面临哪些疑惑;了解学生对学习专业的态度和认识;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对德育课的要求,教师针对调查的情况,用科学的理论加以现实的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就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教育。

2.学生需要情感教学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会学的太累,我们需要情感教学。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在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时,讲到职业的特点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同学提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常与我们交流的老师。的确,师生关系应是“鱼水”关系,而非“猫鼠”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走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听课的同时,受到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德育课的实践性,注重行为养成教育

由于平时教师讲道理多,学生学道理多,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学与用,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观念只有在参与中形成。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狭窄,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课贯穿一个“情”字,渗透情感教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亲切温馨的教学中感受德育课的可学性

作为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善于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推进学院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摘要]德育课是一门品德教育培育学生做人的课。教师应力求实现德育课的德育功能,使德育课堂灵活多样,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实效,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经常性、实效性、渗透性。

第3篇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然而该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做到经典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其次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大学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最终制作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在06级本科班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开始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直观、丰富的画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是非常必须的,但同时还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能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个好的课件要经过自己的精心打磨,内容不宜过多,不能把讲义内容全部搬到课件上,但重点的东西要在课件中反映出来,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多媒体教学还须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这样方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人文学科在这场教学改革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还有许多潜能有待发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这也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的主旋律。

本文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改革;结合

物理化学是物理学与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是化工技术类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化学与化工人才培养中有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物理化学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精品课程,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即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安排、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等等)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即教材改革

我们先后使用了天津大学王正烈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一版、第二版,教学过程中,不断选用新教材,对老师来说要加重负担,要不断写新的备课笔记。但我们体会到,写备课笔记可以加深对内容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由于量子力学、微电子技术、波谱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出现,促进了物理化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物理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2教学过程改革中。采用“六个相结合”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于难理解的概念,先从微观上解释,说明其物理化学意义,再从宏观上形象化。比如介绍熵的物理意义时,我们可以将红墨水滴入水中,红墨水不断扩散。系统混乱度逐渐增大,来描述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讲孤立体系熵增加,而开放体系因为可以有负熵流,可使开放体系熵减少。教学中联系生物体成长、壮大、死亡过程与熵的变化情况;还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孤立体系——“一个封闭的山村”,熵值会越来越大,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小,经济落后,人民受穷,而要改变面貌。必须改革开放,把山村变成开放体系,“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就是引进负熵流,使体系熵值减少,才能快速发展。这样既加深了对熵定律理论的理解,又能从自然科学角度说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

③内容与方法论相结合。对物理化学中一些原理、定律的建立,除了要讲清原理的内容外,还要说明该原理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得来的。例如讲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吸附时,向学生说明这是采用理想模型法得来的;讲可逆过程时,说明这是采用科学抽象法得来的;讲标准燃烧热、标准生成热、标准电极电位等时,说明这是采用相对数值法得来的。还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说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④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在教材的每一章末尾。或习题课上,介绍与本章内容相关物理化学前沿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

⑤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研究成果结合进去。例如在讲熵判据时,结合教研论文“对化学热力学熵判据的讨论”,来讨论“熵总是过程方向的判据吗?”,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结合教研论文“反应组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来讨论“增加反应的浓度平衡一定向产物方向移动吗?”等等。

⑥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相结合。我们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到化工生产第一线,因此更要注重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结合工业合成氨的具体状况。探讨如何提高反应速率,增加氨的产量。3习题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理论课程。要学好它很不容易的,物理化学被认为是化工技术类专业中最难学的课程。难学的原因在于它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不好掌握,习题难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除了上好理论课外,习题课是一个重要的、必有可少的环节。学过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必需多做习题。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熟悉与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解题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上习题课要象上理论课一样,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我们习题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①扩大知识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介绍。

②归纳总结一章中所学的知识。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感觉、片段的知识,只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才能更深刻理解,更好掌握。为此,每一章学习后,我们帮助学生把一章中所学的知识点以“联络图”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③总结学生作业中问题。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特别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对有特色的解题技巧要介绍推广。

④组织讨论思考题。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都有一些思考题。我们先布置给学生先思考、解答,习题课时进行讨论讲解。

⑤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每章学习后,我们都印发给学生一些数量的练习题,其中选择题20个左右,计算题5至8个。这些练习题都是历年教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般提前发给学生,要学生先做一遍,上习题课时,老师选择其中典型试题讲解。

4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为一体,突破了时空限制,虚拟现实。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上,实现教学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使教学的思想、教学的理论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内容、课外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考试内容与方式、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与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以下建议和思考

①编制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

②对教材的思考题、练习题、习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且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word文档。

③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第5篇

1.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经典线性回归部分的内容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连贯性。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经典回归模型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如此,部分教师在讲授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相关知识时,十分重视其中的公式推导与逻辑关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式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课堂讨论采用得较少。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呆板,上课气氛沉闷,很难引起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难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导致的后果是部分基础稍差、自制力不强的同学由于理解相关知识存在困难,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或玩手机或睡觉,有的干脆以逃课来逃避学习压力;而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同学可能会将侧重点放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公式推导和逻辑关系上,忽略其具体的应用。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传授知识”这样一个基本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偏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用回归分析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3.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4.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5.课时安排偏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6.实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第6篇

1.相应的学科应该与学校转型相适应

在进行学院转型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重要原则是相应的学科与学校转型相适应,首先各个专业教学的改革要与学校转型的程度相一致,只有这样具体的专业调整才能够和学校相适应,有效地借助于院校的优势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另外,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学校转型的帮助,只有遵循学校转型的规划和方向,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学科规划。总而言之,两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2.学生特点与专业改革相融合

在进行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能够实现学生特点和专业改革的融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院校的转型,学生永远是这些活动的中心。如果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教学的改革,无论改革理念有多么先进,这些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转型时,必须要实现学生与教学的一致,实现学生能力、学生特点与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相统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后续的工作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下去。

二、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生物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科定位、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这阻碍了教学的进步。地方院校生命科学院设置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数量、就业状况、存在的问题,课程比例不协调,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不够和谐,往往容易造成专业课程稀少,一般课程较多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数量不稳定,每年的招生计划不够稳定,这必然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在就业上,由于学生素质、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不够完善,使得就业也成为了一大问题。

2.教学理论与实践矛盾突出

在教学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师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现象的产生,使教学秩序混乱,理论化过于严重,实践性很差,这必然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教学改革的突出因素。

3.教师考核方式不灵活阻碍教学转型

教师的考核方式不灵活也阻碍了教学改革及院校的转型。在很多的考核中,考核方式单一模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抑制了教师的活力和激情。目前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方式还停留在对单纯的课堂讲授、教案等纯理论上的考核,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方面也是唯科研项目和是好,所谓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纯纸面上的指标。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去为了应付相应的“政策”做一些无用功,很少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学,无法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这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加速教学改革,深入院校的教学转型,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4.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一些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改革。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条件,那么所有的教学转型和教学改革将不能得到深入开展和实践。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生缺乏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所谓“一代新人赶旧人”,我们要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看培养机构有没给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与平台。因此,要想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院校的有机转型,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潜在素质,提高他们的根本实力,适应教学改革。

三、如何实现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及转型

1.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改革方向

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院校教学转型,首先要站在学校的立场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呼声,在管理制度,对教师考核晋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培养与就业模式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改变。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形式和管理制度,站在人性化的立场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来确定改革的方向,科学、理性地把握改革目标,力求实现成功的教育转型。

2.彻底改变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对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要逐步改变重理论课、轻实验课,重闭卷理论考试轻动手操作、设计能力,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等种种弊端。建议大学学习全程开展理论占三分之一、实验课三分之一、工程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践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走得更远。

3.加快师资结构与教师队伍的转型

加速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教师队伍的转型,首先要考虑不断地聘请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管理一线资深人员进课堂讲课,培养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在编教师的引导和时间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要鼓励他们多下企业,沉到生产一线,打造一批精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型教师队伍。这首先需要学校从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凑效。对于那些多年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老师,应该让他们继续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因为要改变他们往往较为困难。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重点培训,让他们在懂理论的基础之上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地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教学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进步和成长。

4.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就学校而言,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地方实习,有机会练手,或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也可以增设实验室,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总而言之,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他们成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灵魂所在,要改变传统错误的教师评价方式,尤其要改革职称评审中重课题、论文和课堂教学的纯理论式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机制上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这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职称评定是省一级行政部门主管制定政策,单靠学校很困难。所以很多问题可以探讨,但实施很难。另外,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内在自觉,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软实力,塑造高贵的灵魂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总之,要善于从多方面来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不断地进行师资的整顿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学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第7篇

(1)有助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组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考核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2)有助于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能力。(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能促进我校培养符合市场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后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提高我校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水平。(5)还可以为会计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为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现状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会计基础”课程的拓展,又是后续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分析”“税务会计”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财务会计还是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这些资格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操作技能。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2.1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2.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2.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4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5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6实施方案

第8篇

(一)学校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对大学英语相当重视,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的硬性指标使得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英语学习。在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英语通常归属于专业课或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且没有针对专业英语的硬性考核指标,因此学生普遍无暇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而且随着各高校推广双语教学或者纯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二)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当中,几乎没有系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活动。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相比较,专业英语课程学时少、学分少,部分学校将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与其他专业必修课同时进行,此时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专业知识,理解专业英语就更加困难。更有甚者,为了弥补大四课程设置的空白,将专业英语课延至大四进行授课,此时学生面临就业及考研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匮乏

由于开设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高校,普遍采用一周2学时,总共24或者32学时的课程设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总学时数却偏少,这使得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热情不高。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本身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所以公共课的英语教师基本无法胜任,需要由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在非英语专业的领域,想要找到口语听说水平俱佳,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难度颇大。虽然现在高校中不乏有留洋背景且英语良好的专业人士,但他们又往往是高端引进人才,面临科研等压力,不太会去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所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选拔非常困难。各高校普遍的做法往往是让专业英语课程成为新进年轻教师授课的“试金石”,虽然不乏可以胜任者,但却很难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虽然市面上有一些以“制药工程”名义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但往往与各高校教学的侧重点有偏差,且难度不一,时效性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不得不补充一些相关专业领域前沿性的文章或者资料。而教学方式往往就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将英文内容翻译成学生可以理解的中文内容,使得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其实就是一门翻译文章、“中英文对照”的课程,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兴趣。而课程的考核也往往是以翻译整篇或者部分段落的文献为主,没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可信度。

二、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交流扩大日益增多,英语业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目前我国的制药工程与国际尖端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故尚处于不断地学习、摸索、追赶、创新的过程中。因此,整个制药企业领域都需要研读大量的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文献和资料,这就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理解专业文献的英语水平。由于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平时专业英语的授课就应该让学生清楚专业英语与未来择业之间的重要联系,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所了解,纠正专业英语无用或者可有可无的观点,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开设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高校,普遍采用独立设置课程、独立授课的形式,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情报的搜集及学习。而且工科类高校还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从最初的纸质文献及书籍的检索,发展到如今的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把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结合起来的尝试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目前国外最新报道的科技文献,然后通过专业英语知识研读文献,找出其中对科研、生产有帮助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课程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专业英语课程学时数偏少、无法扩充教学内容的窘境,又能把文献检索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避免了检索出一大堆文献却不知道如何去提取其中精华的尴尬。关于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根据经验,我们认为放在第六学期开设较为合理。此时的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且由于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关注度仍然较高,故可以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高度关联起来,有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

(三)合理地选择教材及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适合制药工程专业使用的专业英语书籍寥寥无几,而且内容普遍较陈旧,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制药行业的现状。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从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的文献内容,如制剂、分离、设备、包装等,加以整理后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还可以将国际制药企业的产品视频、广告、技术报告、合同、协议、标书、产品说明书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关于教学方式,传统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方法已经显示出弊端,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纸质词典或电子词典等工具完成翻译。而事实上制药工程专业涉及的英语与大学英语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单词覆盖面更广、合成型词汇多、无语音标记词汇多等特点,有些词汇在一般的词典中无法查到,有些即使可以查到,意思也和真正的专业词汇相去甚远,比如“screen”,在大学英语中的意思是“屏幕”,而在制药工程专业涉及的领域里面的意思是“药物筛选”。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可按照“前缀”和“后缀”的区别,先罗列出制药工程专业可能涉及的一些基础词汇,使其触类旁通,比如以”-ase”结尾的“酶”,如lipase(脂肪酶),pro-tease(蛋白酶),nuclease(核酸酶)等,在学完约3000个专业单词之后,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方面的基础性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从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外文原版教材中节选。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可以过渡到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论文的学习。论文可以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与制药工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领域。通过对以上内容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制药工程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正确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及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英语涉及的文献和资料往往以科技性的说明为主,具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性,翻译时务必忠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但也不必逐字逐句生硬翻译,因为英文和中文在表达上,尤其是专业文献的表达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因此,翻译科技文献的准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持科技文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结语

第9篇

摘要:如何建设好资源库,我们有一定有效的做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感觉到资源的匮乏。存在:①购买的资源,更新及软件升级缓慢;②内容良莠不分;③各科教师机水平参差不平;⑤缺乏相对统一的校园网应用软件。对策:⑴从行政的角度,对资源库的建设制定明确的规划;⑵应提供型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⑶应根据需求量身定做,即提供服务;⑷应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学服务;⑸存在地区差异,建议校园软件开放式,提供二次开发定制的模式。

关键词:校园网、资源库、远程教育。

泉州七中位于著名侨乡和文化名城--福建省泉州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她由一个普通校成长为省一级达标学校。近年来,力图将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树立榜样。因此学校做出了全面建设校园网的决策。

早在二年前,我校就响应国家教育部"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号召,成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成员由来自各个学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组成,负责全校的现代教育设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推广。学校同时制订了教师通过计算机等级和制作课件的奖励措施,多次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培训,已有约80%的教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说已具备了一定的建设校园网的软环境,但校园网的初建成,还是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备课室成了一些教师上Internet看新闻和聊天甚至玩游戏的好去处,办公电脑也还只是打打字,保存资料,校园网的建成,对办公人员而言,只意味着数据共享。

对此,作为校园网管理人员更多地是引起我们的深思,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校园网,为教学和管理服务?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面向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应用,那么校园网将只是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无法真正地融入校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从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是基础,应用才是关键"。

而如何建设好资源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的做法是:①购买:市场购买,人为我用。随着近几年校园网的建设热潮,在国内形成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的优秀的公司加盟校园网的软件开发和资源建设,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产品,我校择优购买了:CSC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K12教育资源库、北京国之源"Chinaschool2000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清华同方的"基础教育知识仓库"等将近150G的内容,迅速地丰富了校内的资源,使教师轻松查询所需素材。②网络下载和校际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基本功能。互联网中教育教学信息众多,并且一些网站如(及等)有许多有用的资源,而我校有很好的上网条件(光纤上网),教师可自己从中筛选中学科中所需要的内容,方便快捷地下载到本地并上传到校内服务器。同时与一些先进的学校建立联系,互相交换课件及自主的资源库,以此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③自主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和懂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优势。我校由教研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组织各科的一些年轻骨干教师参与学科的资源库的建设,把近些年我校教师的论文录入,建立数据库以供查询检索。并把一些精典的课件,放在VOD服务器上,供其他教师点播学习。一些教师也自发地在进行学科资源的建设。如有三位年轻物理教师,都曾获得省市级课件比赛的一等奖,他们在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已着手把初高中物理的所有重点章节制作成课件,并用Flash、3DMax把所有的实验制作成动画提供给教师使用。另外,我校图书馆子网也已实现了图书资料目录的检索,正着手建设以全文信息检索为核心的数字化图书馆。④开展教师远程备课,开展学生远程学习。鉴于我校年轻教师多,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特点,大胆引进了101远程教育教学网,依托著名的北京101中学,每周接收其多种版本的同步教学内容如:本周课程进度,重点、难点、例题,疑难分析,同步练习等。同时针对我校的择校生多、基础差,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完全顾及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参加101网校学习,真正地实现了"校校通"的核心-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一方面能促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也照顾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通过以上做法,基本上缓解了我校校园网资源的匮乏,并促使我校教师制作课件的热情高涨,原来制作一个课件,可能需要一周或者半个月的周期,现在,在资源库的支撑下,制作周期缩短为两、三天,目前,在我校,要求在所有教室都装上液晶投影机的呼声非常高,校长也承诺近期将所有教室的液晶投影机都配上。

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校园网的建设,是一项校园的再造工程,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粉笔、黑板换成了计算机、投影仪,还是沿袭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当然,可能灌输给学生的东西更多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得更牢了),教学模式并没有质的变化,那么校园网的作用同样不能很好地发挥。素质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提出,呼唤着教学模式必须一改过去课堂集中演示型、专业训练型等的单调和唯一模式,转而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并适应网络的新形式,即自主式学习。为此,结合我校近年来一些年段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教改。我们发现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研究性学习和指导自主学习水平上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到互联网及校内资源库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目前,我们利用节假日,对学生开放电脑教室及电子阅览室,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生的"网络自习中心",提供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我测试、专题指导、第二课堂、模拟实验、问题咨询、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方面的支持。使每个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并可在网络上就某个问题与其他同学及教师展开讨论,真正体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上区别。

当然,对资源库的建设,我们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经常感觉到了资源的匮乏,同时感觉到存在着以下一些:①向公司购买的资源,更新及软件升级缓慢。有些资源库只是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简单地堆积和分类。②内容良莠不分,虽有许多我们急需的资源,但是目前网络中网络病毒及网络黑客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给我校的校园网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校际交流,往往由于存在着现实的校间竞争,较难得到急需的素材。③各科教师机水平参差不平,再加上迫于升学的压力,课任教师也无法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资源库建设重任还是落在某几个教师身上,往往不堪胜任。④目前远程中存在较多的是面向"应试教育"的各种题库和练习,有些只是简单的"教案"+"题库"的形式。而没有生命力的题库与当前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显然是不相吻合的,因为,它容易导致在课堂上好不容易才取消的"题海战术",以出现在网络教育中。⑤缺乏相应的校园网应用软件。比如目前办公管理平台五花八门,互不兼容。我们试用其中一些管理软件,但仍感觉到无法满足我们多方面的管理需求及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造成校务、学籍、人事、财产等方面的管理各自为阵。

对于所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加以解决:⑴从行政的角度,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引进商业化的模式固然对教学资源的共享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但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标准门槛,只会导致低水平重复的竞争,最终受损害还是教育。⑵资源库不应只是素材库,应提供型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平台就应要贯穿有这些新的教育思想,这才是真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支持。⑶资源库建设的较高层次不应只是提供素材,应根据各个学校、各个教师的需求量身定做,即提供服务,毕竟目前,既熟悉教学又能训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的少之又少,但我们认为教师更多应是一个应用者而非开发者。⑷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开放式服务系统,开展远程服务。目前的资源库容量普遍较大,一般都有几十个G,普通的学校要么要使用镜像服务器,要么要使用磁盘阵列,光硬件方面就所费不菲。因此,应考虑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使各学校教师能在网络上检索、查询、下载甚至定制各自所需的资源,每年交纳一定的资源使用费,而非一次性地购买。这一方面让学校节约了经费另一方面又让商家由"卖库赚钱"转变为"租库赚钱",市场潜力同样巨大。⑸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建议校园网应用软件实行二次开发定制的模式。因为只有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对相应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开发出真正满足学校需求的软件。同时,由于软件开发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之前即使是专家也很难在设计上一步到位,如果不长期专注于这个事业及"因校制宜",必然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信息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充分把握世界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大力加强资源库建设并积极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系统以一种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实力和地位!

第10篇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都抛弃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学才能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创新,国家才能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创新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尝试将这些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有高深的专业水平。随着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了研究性的课堂模式,而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深的专业素质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创新教育方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和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转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无法得到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创新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什么问题都感到好奇,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想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亲自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最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和深刻。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主要渠道。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以致于影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德育有效地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优化了政治课堂教学,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落实。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主动探究、分析、判断、体验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获得研究的结果。在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关心人类、关注社会、保护环境。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去搜集资料、参与活动,使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理想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学习合理消费这一小节时,教师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了几个子课题:“三代人的消费观”“高中生的消费观”“寄宿制学生消费剖析”等,然后选择了几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两个专题,一个是“中学生消费之我见”,一个是“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方式,学生获得了研究成果。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要想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创新精神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童图新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

第11篇

一、完善教师自身美术素养

要想改变高中美术教学现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率,就要从高中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着手,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美术功底,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获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提高学习能力,改进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从而使学生吸收美术精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要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结合自身的美术素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有层次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和引导作用,保证美术教学效果,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

在高中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上引入国内外大师的美术作品,使教学素材更有影响力,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美术大师的创作理念,增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使教学课堂更为生动活泼,避免课堂氛围死板,更能使学生融入多彩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应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改革要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表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思广益,共同促进美术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便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掌控,了解每位学生的美术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加美术教学设施资金投入

要想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学校也要不断加大美术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升级美术教学的硬件设施,可以选择个别班级进行试点,与不配备硬件设施的班级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从而合理扩大硬件设备的覆盖率。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美术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教学改革。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发现学生作业的亮点,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的作品提出积极意见,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创作意见,增强创作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从而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美术的热情,防止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保证教学效果。

五、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高效美术教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增强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当前,高效美术课堂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为喜爱美术的学生奠定美术基础。因此,构建高效美术教学课堂、实施美术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保证教学效率,才能实现美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美术专业人才。

作者:农傈雅单位:广西百色那坡县那坡中学

第12篇

改革物理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更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这一过程中,有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是重要基础,只有强调将知识教学、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融为一体,才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1)比较式教学法。物理教学比较法是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各项特点,通过比较,得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比较法通过启发、探索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到未知事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育工作者可合理采用比较法,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大学物理课本中,将稳恒磁场和静电场的公式、定律及其他都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方法,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纽带,使其更加形象的了解物理知识。(2)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懂得举一反三,合理应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讨论法和问题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所在问题,并选出代表进行提问。这种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讨论法和问题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物理教学手段的改革

(1)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逐渐得到了认可。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不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物理学习网站。物理学习网站的建立,使学生摆脱了物理学习中多种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和解惑。除了可以登陆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以外,有效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物理学习平台。(2)教育工作者应多进行演示实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这一过程中,将复杂的定律和理论以简单的试验体现出来,以助于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物理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改革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为闭卷、笔试及单一的期末考试,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应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平时考核的成绩,将课堂提问、论文写作、课外活动等计入学生评分中,并制定合理的评分系统,将各项得分都纳入学生的测评中。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过于注重期末考试形成的应试教育体质,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汲取新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改革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大对其的研究和投入。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物理课程的特征,寻求推动物理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从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