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学习论文

计算机学习论文

时间:2022-06-06 17:2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学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学习论文

第1篇

1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得以迅速发展,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之中仍然薄弱,教师在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维护及管理大小型网站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从而向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啊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接口技术、局域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基础切实可行的实施在实验课程体系之中。

2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2.1目标的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争夺,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也应该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原则,结合现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例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本就是以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及应用课程作为开设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针对此门课程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后,让学生对局域网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TCP/IP技术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等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清晰地认识,这部门属于第一层次的目标,其次,在充分知晓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可视化的对象编程以及高级语言的编程和设计,具备一定思想高度,该部分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与研究,进而达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相结合的目的。

2.2方法的改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在每一节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让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形象化,而且在实际的讲解操作中。锻炼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探讨,经过细致地研究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创造性的激发具有明显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定任务,以促进其积极研究探索。

2.3内容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同样对于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结合课程中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便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网络的构架、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子网的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在实验教学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

3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现代化网络技术对当前的教学技术进行改进,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实施合理地改革与完善,真正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实践中运用合理的改革方式,以此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进步。

作者:祝莉妮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第2篇

1运用激励机制重塑学生信心

刚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学生,早期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他们多数经历高考的失意,或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被迫选择进入中专学校,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和老师应该及时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要强化激励机制,例如定期给学生宣传励志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颁发荣誉证书,设置奖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适当运用言语式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合理安排教程,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传统型的中专计算机教材,编写得过于繁杂和晦涩,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缺乏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在把握教学大纲重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学习进度的差异,适当地调整授课进度,对一些繁杂的教材内容删减,用自己正确的理解,平实贴切地向学生讲授,使他们易于理解,从而使知识版块由简入难地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基本易学的内容开始,譬如练习五笔,做文字游戏,简单的计算机绘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教材既是教师的授课资料,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自主学习的资料资源,编排优秀的教学资料可以让教学工作开展的更流畅,教学效果也会很明显。除此之外,科技更新周期短,计算机方面新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旧的教材资料需要不断地加入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新的知识,穿插于教学之中。

3学生自律,自我评价

除了学校,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身也应该注重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之外,可以抽出时间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或是节假日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文化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反省,踏踏实实的做学问,不懂的知识难点要及时的向老师请教,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要及时完成,并将此纳入自我评价的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参考。另外还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分配任务进行团队协作,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形成良性竞争。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给我们的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带来许多方便。当前,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中的诸多领域需要大量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输出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一方面要求其应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增强其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王柯钦单位:四川省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3篇

1.网络合作学习的特征

1.1网络合作学习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就如浩瀚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习者只要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搜索能力,就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想要的知识,学习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1.2网络合作学习小组成本低与普通的合作学习相比,网络合作学习节约了时间成本、查阅成本和交流成本。但同时,网络合作学习防止重复记录,大大缩短查阅的时间,减少重复工作,效率是极高的。

2.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

2.1教学准备阶段基于网络合作学习而进行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经过事前的准备阶段,为学习的过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的划分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不同规模的小组,并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角色的分配,激发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第二,确定明确的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是网络学习小组成员努力的方向,将小组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第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骨干成员。骨干成员必定是对计算机相当熟悉,能够灵活使用各类学习工具的成员,培养骨干成员就是为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确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其他成员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并且骨干成员能够对小组内的企业成员进行帮助,双方共同进步。

2.2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是网络合作学习最主要的阶段,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过程。只有教学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都做到位,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进行学习方案的实施。小组成员按照教师事先的学习目标利用固定的通讯工具以及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骨干成员要伸出援助之手,热心帮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进步。其次在网络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双向监督。既包括教师自上而下对学生进行监督,也包括学生自下而上对教师进行监督。最后是进行学习成果的。对于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成果,在全体成员同意的前提下进行。

2.3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存档学习目标完成之后,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自评,对本次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并,再由教师进行最后的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发挥网络平台及时、公正、客观的优势,提升评价与反思的效果。如果没有评价与反思的过程,那么网络合作学习极有可能流于形式,甚至是半途而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评价与反思的过程。然后,对反思的结果进行整理存档并逐级上交,这既是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鉴定与考核。

2.4教学延伸阶段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到此并没有结束,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这份课后作业既要包括对本次学习进行巩固的部分,也要包括对下一个学习任务进行预习的内容,还要对兴趣性、拓展性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虽说教学延伸阶段也就是课外作业完成阶段,是在课堂外进行学习的阶段,但是对其的监控与管理决不可擅自放松。

3.结语

网络合作学习首先是合作学习,必须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在此基础之上借助网络平成学习任务。网络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是信息技术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表现之一。尽管网络合作学习诱惑颇多,但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完全可以使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计算机专业运用网络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改革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网络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必能培养出合作意识强烈、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万建国单位: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体现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状况,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其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中不仅写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是在设计出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论文阐述说明的。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文也可以具有设计性的论文,如果是设计性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做出设计,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程序代码与论文描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复杂而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能够成功做出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对于体现文笔功能撰写论文却显得匮乏,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势在必行。

1. 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必需的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大学毕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首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现状及常见问题

2.1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特点和偏爱方向按照已给定题目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联系指导教师进行开题,在开题报告中分析选题的意义,确定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列出论文总体安排进度及其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切忌盲目选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生选题不慎重,导致对题目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出题有时也有片面性,会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个人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涉及软件、硬件及其设计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或论述性较强的题目,而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大的体现个人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题目。

2.2对论文投入时间不够

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有些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有些学生在准备考研、有些学生在准备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考试,这样,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分,并没有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专心撰写论文。应该注意,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与以往的上课不同,在校上课都是学校安排了课程的学习、考核等固定模式,学生只需听从学习安排即可。而论文的撰写全靠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控制时间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努力完成。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撰写论文时放任时间,自己管不住自己,不能严格按照论文计划进度进行。自我时间控制不好,到最后写论文只能是赶时间进行拼凑,导致论文的质量不高。

2.3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但有些学生还是感觉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有种种困难,分析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积累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本科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而对于写作、科研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爱好和个人发展,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文字组织等能力培养[2]。有些学生能够根据论文题目将论文(设计)做出来,但因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欠缺,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所困惑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该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努力的结果,并且要教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1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该严格结合学生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综合素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和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来出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偏好或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首先仔细分析题目,建立协作思路,搜索相关参考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撰写。

3.2全心全意投入时间撰写论文

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后,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毕业论文(设计)需要调研,到图书馆查阅文献,需要到实验室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应该严格按照最初列出的论文进度计划进行撰写[3]。

撰写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联系指导教师进行论文的监督和指导。论文的撰写思路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开题,初稿,中期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应及时联系指导教师,并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格式进行撰写。

3.3合理应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明确目标,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及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更侧重于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实现设计部分,但是还应将完成的设计对应到撰写论文中,这时,有些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组织及写作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其技巧,应强调完成论文后进行最后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及其技巧[4]。

4.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体现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以上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得出选择题目、全心全意投入时间、合理应用综合能力这三方面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佳对策。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之前还应进行必要指导教育,使学生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学校或师生之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且反映出学校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情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学生和教师日积月累地学习和不断地进取。

参考文献:

[1] 谢雅.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

[2] 黄继蓉 陈光喜. 提高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思考和策略[J].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 王玉锋 刘保旨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期.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

第5篇

在经过凡年的努力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我们也应当对最后的毕业论文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特将自己在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写成本文,供将要着手进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选题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展开论述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什么就写什么”

尽量不要选择他人写过多次的题目

一般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是让同学们选择某一企业、机构等等,对其中的实际工作和业务进行分析,建设开发出一个适用于此单位的信息系统,由此生成的文档、程序就是你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所以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上原则,选定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商讨后,最终确定选题。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在确定了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了。此时收集相关的参考材料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就是“分析单位、建设系统”。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参考材料来提供信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系统分析”是绝对的重点,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核心。既然本专业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师”,那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可以在论文的“系统分析”内容部分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呢?因此,为了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准确分析一个单位的工作与业务,就必须搜集该单位的相关工作资料,比如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及单据、报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可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这个单位,准确做出分析。

由于“系统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将来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时,系统分析部分也是评委们关注和考查的重点,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资料收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在后面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中,相关的资料也会为你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相关的参考书会成为重要的依据,书中汇集了众多程序方面的智慧成果,可以从中借鉴,丰富自己的信息系统。

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用词准确

计算机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文章应具备自己既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这样便于统一交流。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包括内容提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在正文中,应注意一些公认的格式规范,比如“图”的名称要写在图的下方,“表”的名称要写在表的上方,即“图下表上”原则;应注意一张图或表与其名称不能分开在两页上,应当保证整张图、表及名称打印在同一页;注意各段落开头空两格,行距要适当等等。

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用语应当准确规范。例如“数据流图”(dfd)不要写成“数据流程图”,这样的“笔误”会暴露出你概念不清。在答辩评委审阅时,看到你在文中连基本的格式、概念都不懂,十有八九会影响成绩。因此请同学们记住:书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文档

“软件=文档+程序”——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开发的信息系统——一个软件,包括文档和程序两个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来讲,应当重点着手准备哪一部分呢?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同学们应当着重书写文档部分。

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分析的成果就是文件——分析报告。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必须准确表达绘制出来,它们可以说是单位工作的“照片”,是下一段论文设计、实施的基础,也是最后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绘制得“天衣无缝”,确保图例符号正确、逐层分解准确、布局合理、命名规范。否则,对于你的毕业论文成绩来讲“后果是严重的”。对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之所以要强调大家多多关注文档,是因为总有一些同学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想尽早尽快地着手进行最后的程序开发,不注意前面的文档撰写。对此必须明确:现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作坊式生产(黑客除外)。而这个开发软件的集体,包括分析、设计、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所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分析人员”,即要分析出系统应当“做什么”( what to do),写出文档。至于“怎么做”(how to do)那是程序员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点,就对这里所说的“着重文档”有所理解了。

整篇计算机毕业论文文档篇幅规模不能太低,基本上不能少于15000字,否则不容易将一个系统描述清楚,更不用说准确设计、实施了。这也是前文提到“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规模”的原因。

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络

在整个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进行交流、探讨,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改进论文,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些同学因为是业余学习,平日里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在约定的日期与指导教师见面,为此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老师联络,如电话、传真、e-mail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参加老师约定的见面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确保自己的毕业论文沿着合格正确的方向进行。

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论文成绩是很有发言权的,其中包括你平日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成绩。因此,不要给指导教师留下你对毕业论文漠不关心的印象。

比如个别学生只是在最后论文答辩的那一天才来见一见老师交毕业论文,这样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六、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

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是面对面与评委们的交流,是评委们对同学们毕业论文的认定与评价,主要考核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同学们在参加答辩之前,应确保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按要求装订毕业论文、列写答辩提纲、制作展示挂图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参加答辩作好物质上的准备。

第6篇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论文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论文技术,可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给思品课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论文效果。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实践中,体会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是优化思品课教学论文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着火后飞奔的场景,接着设问:“请你们想办法解决?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在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的办法,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论文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建立起来的,如果局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很难奏效。而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论文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会在保证教学论文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掌握观点。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为了突破“他为什么不去扑火而大声呼救”这一教学论文难点,本人利用计算机手段表现出“我”从浓烟滚滚的失火现场爬出来大喊“救命”的场景,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不盲目救火的原因。老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照图象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随后让学生配乐演唱“热爱生命”的儿歌。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对主要观点领悟较深刻,使整个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三、利用生动的视听教材,让行为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激情”、“感知”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了教育者所期望的趋向性,但是要达到教学论文目的和要求,还将思想观念的趋向性转化为行为的趋向性,这就是教学论文过程的“导之以行”。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导行过程中,老师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地意外和不安全的行为摄录下来,课上利用计算机手段播放出来,接着设问:“请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做得对的,你向他学习什么?做得不对的,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对录像中行为给予评价。在导行训练时,通过利用计算机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论文手段巧妙结合,让学生有声可学,有形可仿,各种感观主动参与,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地落实行为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第7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也日趋普及。计算机辅助高等教育评估是其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它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教育评估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评估方法向高效率、高质量和更加准确可靠的方向转变,促进了教育评估系统的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估方法的更新。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则是本科生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有助于改进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遗憾的是,多年来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普遍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却仅仅停留在定性评价的阶段,缺乏准确可靠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计算机引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活动中来,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可连续工作等特点,而且利用计算机处理评估材料,获得评估结果,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结果可靠的特点,只要指标体系建立合理,计算机能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实事求是的结果,成为他们工作中得力的助手。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以下简称评估预测系统)。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开发研制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3.总结校核,公平合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系里要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由于诸多非客观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合理。此时借助该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进行校核评估,可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1:作更加公平合理。该软件是“诚实的检查官”,只要输入的各项参数正确,系统将实事求是地予以评分,这就摒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第8篇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纬逃胂执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第9篇

计算机应用论文2000字(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但教学中受学生思维能力、已有基础影响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又相对保守,教学效果一般。在本文中,笔者就引入分层次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践。通过长期分层次教学实践,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得以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分层次教學以其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特点,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操作,并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在强行灌输知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到了下一堂课教师又会教新的内容,学生上节课的还没掌握好就要被迫学习新的,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

一、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计算机应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计算机的应用与学习。但是随着现在国家实现高校扩招,学生层次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组建自己的知识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定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更利于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公司要求的问题情景。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多开展各种计算机应用教学活动,定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标准、循序渐进,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步伐。

二、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试着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提高、探索三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提高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基础的层次上更加深入了解计算机,剖析每堂知识点的重难点,能够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探索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创造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开发出更多新奇的计算机编程。

打个比方,学生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进行任务分类。基础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简单的将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根据降序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让学生先认识、了解排序的公式、快捷键等。学生们都掌握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将已知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以名次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工作中,这样的排序学习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便利。紧接着就是探索类的教学,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我们做好编辑之后要将表格给同事或领导观看,但是这位同事或者领导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排序操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让对方查找自己想要的排序方式?

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的希望学到的知识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后也可以进一步向探索层次进军。

三、举办课堂竞赛,分层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尝试多举办课堂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只有相互追逐才有学习的劲头。竞赛形式教师可以分为个人竞赛、小组竞赛两种模式,个人竞赛主要是为了考量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小组竞赛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人竞赛中,教师可以将出题的重点压在个人的打字速度、对公式的熟悉情况;小组竞赛可以多设立一些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任务,例如电子报刊排版、宣传单的设计、杂志封面等等,让学生既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认真评价

以前由于并不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就算教师安排的任务学生完成了,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仅是将上交率作为一个平时考勤的参照。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念,要积极、认真的对待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作品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出改正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更好的进步空间。另外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层次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步伐,让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同时掌握好基础的知识,让基础好的学生稳扎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探索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作者简介:梁涛(1983--)男,新疆昌吉人,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行业。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问题,从校园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教师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论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59-02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习、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物质条件的新型教育资源,具有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能够使教师教学工作更加便利高效,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打破了学习的地点与时间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方便。这种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辅助的现象也是时展的主流趋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等级为高等教育,更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性与先进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此外,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社会学习、办公以及生活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获取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该课程必须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由于提出时间晚,发展时间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且在当前的运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选择网络上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偏重理论讲解,依照教材讲授教学内容,对互联网教学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不深、运用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将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加之学校极少组织计算机课程教师进修学习,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与现阶段数字化教学要求脱节。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只有凸显实践性、操作性,才能有助于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教材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欠缺,而且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所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虽可缓解这一现象,但是由于教师限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权利,处于被动位置。结果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也应涵盖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仍沿用传统方式,仍以试卷考试成绩为评分依据,偏重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概念的掌握,没有对数字化教学方面进行考核,因而不能有效检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使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发挥教学辅助的重要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学识以及技能,联合其他专业教师开发适宜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學资源,并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校园网是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园学习和校园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包含学生课程表、个人成绩、网络课程、自主选课、学校公告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获取学校最新动态,这样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还为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提供了平台。以“学习通”校园网为例,学生在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时,可通过“学习通”软件自主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心仪的教师;教师也可利用班级群聊,作业通知与考试时间通知,以节省信息传达时间;期末考试教师可在线测试,将线上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等等。校园网的这些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二)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丰富数字化教学内容。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且范围受限的问题,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引入更为丰富、全面、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不应局限在传统教学内容的范围。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涵盖重要教学知识点、更有趣味性、更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影、视、音三大种类,通过利用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图片以及音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插入超链接操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建立视频链接或者音乐链接时,就可以将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进来。以制作《红楼梦》课件为例,将红楼梦影视经典片段加入文件中,课堂示范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及应用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进修,引导其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丰富、跨时空的特点,明确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发挥的巨大价值,如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在线教学等价值,结合课程充分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

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考察培训,如组织教师前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跟随被考察学校教师进入课堂听课学习,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课堂记录,以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采用适合数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知识内容为范围,授课方式为班级集中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打破教材和班级集中教学的局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就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模式。除利用校园网平台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在学生学习的每台计算机安装控制软件,以教师计算机为主机,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锁定学生计算机,教師示范时,学生的电脑显示内容与教师动作同步。其次,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布置限时课堂作业,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学设备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学价值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流畅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失误情况出现,因此应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

(五)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以试卷理论成绩为主,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应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为主的评分机制,以实践应用成绩为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数字化评分系统的应用为例,教师在“学习通”或者校园网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查试卷,题目类型参考计算机二级考试,有选择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将学生的线上成绩按照80%的比例算入期末总成绩。

第10篇

关键词:LTSC;多维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78-06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计算机学科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但人才需求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认为创新人才短缺;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是全国最大的专业,可是学生在就业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职位。例如,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是100%,但在社会高端企业就业的比例却很少。2009年以前,腾讯、华为等一流企业都不在华南师范大学设专场招收毕业生,因为学校的培养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中高端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点。

1)培养方案虽有综合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重要的实践环节,但学生人数多,每个环节时间有限。而且各个环节中又有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差异大,无法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服务(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唯一路径,但是受师生比例和科研环境条件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研究环境中学习。教学上也缺少实效、常态的创新服务(实践)环节,包括稳定的时间段、挑战问题环境、合作团队、持续指导,以及硬件环境和经费支撑。

3)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学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停留在概念上,依赖的仍是学生的兴趣,只是针对个别而不是更多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稳定的支撑环境和条件,且与常规的课堂和实验教学不同,它无章可循,操作随意性大。创新实践教育的规模难以保质保量地扩大和开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已有的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融合构建一个实效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协调可操作方法,帮助更多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提高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 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

2.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思路形成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由此,计算机学院提出将LTSC创新教学理念用于指导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指的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思想、理论、方法和发明的能力。LTSC指出“L(Learn)学习(Think)思考S(Service)服务C(Create)创造”的教育理念是一个螺旋循环过程。LTSC教育循环理念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学生进入新专业领域的时候,通过课堂、基础实验进行学习L和思考T,实现知识接受和理解;然后进入服务(实践)S环节,在研究和应用环境中,学生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回头再学习L,并不断深化思考S与理解;从现有知识体系中找到答案,最终走向创造和创新C。大学教育的服务(实践)S环节是实现创造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而目前大部分教育基本只停留在L、T初级阶段,即只有课堂学习、考试以及基本的实践教育,缺乏实效、高质量的服务(实践)S环节,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率低。

创造性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也是可能的,但这种潜能需要激发。创新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包括创新精神、思维、知识、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内容,需要经过问题选择、思考形成思想、解决问题、成果与应用等复杂过程,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需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投入到服务(实践)或科研中,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图1、2中可以发现,现有的教育培养方案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来设计的。传统4年本科学习理论与实践如图3所示。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修改,构建一种实效、可操作的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协调方法。

作为系统工程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我们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和环境支撑,而不仅仅是培养方案的设计或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构成因素如图4所示,创新能力培养除需要核心的创新服务实践环境外,还涉及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氛围、经费支持、硬件环境支撑、制度规范、高质量指导等。

2.2多维一体化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

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将多维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多形式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创新教学体系,创建一种制度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最终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其设计思想是:学生在4年的大学本科学习中,除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习与实践内容外,在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后,鼓励学生(要对其进行引导,给予经费支持等)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创新团队中,由创新基地给予前期的理论培育和技术培训。在大学三、四年级,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研究、应用开发或参加竞赛,进行实践活动,在导师与团队的帮助下(S),去创造(C)新的成果,从而发展自我的创新能力,同时将原有的综合设计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完整地放入到创新过程中,添加创新学分、责任签约、导师制、创业教育等方式,最终形成完整的多维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

其中“多维”是指创新教学体系的多种模式、多个学习过程(如科技创新、竞赛、实习、毕业论文)、多种角色、多种依托基础(包括科研团队、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实验室)、多种教学管理形式(导师制、学分制、实习、毕业论文);“一体化”是指“多维”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教学单元体,而是有机紧密结合的一体,是一个完整过程和结果,是以科研团队、校企合作创新基地、大型项目、创新实验室、创业学院为载体,以本科创新导师团队为主要指导力量,有机地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专业竞赛、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学习、创新环节贯穿在一起,与学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种形式融合一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系统化地完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维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关系如图6所示。目前创新教学培养体系的典型模式有:

1)研究型模式:依托导师科研团队的基础研究项目,进行独立研究活动及。

2)应用开发型模式:依托科研团队的开发项目或创新基地的实际项目,进行以项目开发为主的实践。

3)竞赛型模式:依托大学创新计划、学生科研立项、ACM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竞赛等活动,进行以竞赛为目的的研发活动。

计算机多维一体化创新培养体系较好地改变了传统的分阶段、零碎、单独实施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自发兴趣的科技创新模式。在一个较长时间段,我们以创新团队为基础,在稳定问题环境、持续教师指导、硬软件环境的支撑下,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实施从培训、入门到研发工作开展和抽象思考总结的完整过程,以提高创新教学质量,加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 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3年的一体化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在创新培养目标、创新思维模式、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氛围缔造、创新能力实现机制与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3.1创新能力文化氛围建设和导向

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起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体化创新培养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创新团队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相切磋,从而创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内外学术研究和探讨环境,使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促进了创新潜力的发挥。

3.2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养成

计算机一体化创新培养体系提出了将基于项目、问题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集成的一体化主动学习方法。在课程学习、实验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组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工程项目提出科学或技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学习的关键科学概念或工程知识有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以这些问题为探究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归纳出规律、结论,形成知识与技术;反过来又促进学生主动应用这些知识或技术去完成项目,解决遇到的问题。一体化主动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而且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实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3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配套规范和实施细则

目前,计算机学院已有部分项目按照该培养体系的模式完成探索,且从探索的结果来看,成绩喜人。其中,工程类项目的高要求和时效性对参与开发的学生要求比较高,有的学生会因适应不了这种高要求而选择退出。这种行为对工程项目的开发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声誉。通过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创新培养规范与实施细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其中,无形中会对学生有一种鞭策的作用,激励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也使得项目的顺利完成有了保障。另外,学院也鼓励通过指导教师的项目驱动,把项目、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和创新意识。

4 项目实施的成效

4.1创新团队人才质量评价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计算机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学院的实践中获得了重大进展,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从而证明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是计算机学院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必需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会运用与学习工程技术的基础。创新培养体系实施后,学院加强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训练和技术培训、考察。在各学期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学院加入了课程项目、课程实作或实训等必修课目和学分,加大考察力度,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根据教师的反馈,与以前相比,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普遍地更加扎实了。

2)学生工程能力显著提高。

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工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交叉与合作,重视学生多学科背景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拓展,建立了院级多学科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计算机学院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后,对参加创新项目的2009级和2010级的56名学生进行了效果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创新项目的实施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欢迎。学生不仅深化了学科知识,综合能力也明显提高。可见,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实施是合理可行的,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在各类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工程项目开发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学院经常组织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学院还大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考察,为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创造各种条件,如学院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ACM程序设计竞赛基础”课程,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且近年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4.2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针对创新培养体系教学改革的调查中,计算机学院对参加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22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一体化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与项目完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一体化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后学生能力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5 现存问题及下一步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会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浮现,并成为构建整个创新培养体系的毛刺。这些问题包括:

1)学生动手能力偏弱。有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接触编程类的创新项目后,有畏惧心理,经过培训后,仍然摆脱不了阴影,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2)学生开展科技竞赛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偏弱;而有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技能后,便谋求在外面的公司实习,对参加竞赛类的兴趣不大。

第11篇

1 Office办公软件的含义

在实际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过程中,Office办公软件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形式。计算机设计存在着很多的形式,在计算机设计中其主要作用的就是Office办公软件。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Office办公软件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它在企业生产工作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主要工具。据调查表明,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的不仅仅只有Office办公软件,但是在所有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排名第五,这就说明Office办公软件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 Office办公软件在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进入具体的计算机办公化软件课堂,对计算机办公化软件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实际的计算机办公化软件课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课堂中,根本没有感受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没有体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Office办公软件的课程,通常情况下都是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的教授,而且在专业知识的讲授方面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在整个课堂中只是教师在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2.2 课堂教学内容多且氛围死板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发展较慢,而且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样的历史状况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计算机在我国应用较晚且较慢,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不够发达,计算机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很多。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当代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在各大高校要不断的加大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力度。

2.3 理论与实践没有得到结合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际参观课堂,了解到在Office办公软件的课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有的学校只是单纯的讲授Office办公软件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特别的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严重的降低了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质量。

3 OFFICE办公软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方法

3.1 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OFFICE办公软件课堂中的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小组准备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各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分组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为学生准备契合教学目的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案例,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被应用的较为广泛。并且这种方法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就毕业论文排版案例为例,其主要包含Word软件的所有常用功能,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是非常容易,并把此案例分解为三个案例:文档格式编排:主要包括字体、段落格式的设置;边框、底纹等;这一案例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档格式。文档图文混排:使学生掌握图像、表格等高级排版。毕业论文排版:主要是结合前两个案例的内容,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体排版。在对此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动力驱动和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案例的教学,并不是逐一演示操作的具体步骤,而是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完成该作品的操作需要学习所用软件的主要功能,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法

从学习理论角度出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主动和相互协作中不断的学习,这也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实际的OFFICE办公软件课堂中,Word软件是办公软件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此软件的学习,并掌握了窗口菜单操作的规律。因此,在课堂中可以为Excel和Powerpoint分别设计了学生成绩表和北京简介的学习任务,并对这两个软件中与Word不同的部分进行分别的讲解,对于Excel而言,可讲授其中函数的使用和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对于Powerpoint而言,可以讲授其中幻灯片切换、动画等,至于其它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策略化教学研究方式

由于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所以不少人都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初中的信息技术是所有学科中最难讲授的:首先,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程度不一致,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计算机操作了,而有的学生却对计算机技术一无所知,因此,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学纲来进行讲授。其次,学生喜欢玩游戏、喜欢玩电脑,不代表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也感兴趣,经常有些老师对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这些行为很反对,而就是这种不认同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产生反感。第三,当下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对计算机技术真正实践操作的课时设立比较少,因此,学生可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期就对计算机课失去了兴趣。

那么,如何来对初中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小学教学模式到初中教学模式的过渡中,学生总会经历各种身心理上的显著变化。首先,小学的教学模式比较被动,学生长时间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已经养成了被引导去学习的习惯,而初中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法”为主的自觉性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总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从心而生。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快速的学会主动去学习。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概述(概述时间尽可能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搜索自己喜欢的事物来充分的体验使用搜索引擎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学生才可能会去积极思考、积极学习,并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得到最大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的两种策略化教学方式

1.依据学生个体化差异来进行策略化教学

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来进行策略化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平时的学习情况来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层次的讲解。比如,对于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兴趣激发的教学模式来对他们进行全面性的学习指导,力争为他们打造厚实的计算机基础。而对于有点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就不再对他们重复性讲解了,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对计算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每个学习章节完成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学习者),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来对已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2.要采用生动的课堂情境设置来达到教学的高效化目的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专业术语很强的学科,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是初中水平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我们必须设置生动的课堂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比如,对软件和硬件的区分。硬件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计算机组织机构,它既是软件的物质基础,又是软件得以运用的载体;而软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除硬件以外),它主要是为用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开发研制的,包括计算机运行程序、计算机程序说明等等。在实际中,我们可以这样讲解:软件就如我们的大脑,硬件就如我们的四肢,软件控制着硬件的运行就如大脑控制着我们四肢的行动。再比如,对硬盘分区进行讲解时,我们可以将硬盘比作一个圆盘,然后把圆盘按一定的需要和功能进行分割,被分割出来的扇形部分就可以叫做是分区。

计算机专业术语虽然比较难理解,但是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很恰当的比喻。通过这种比喻,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将日常生活的相关事物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这样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变得容易起来。

三、强化管理,有效率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保持课堂秩序的有条不紊,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优。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课中,教师首先要能保证课堂的秩序进而对其灵活的指导:其次,要经常倾听学生的内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现状;最后,要对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强化性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只有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学生才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只有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进行有规范的强化性管理,才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策略》[期刊论文]——新校园(理论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