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1:5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教育实习评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保教实习 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应用型保教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保教实习工作是实现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充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技工学校都设置了保教实习环节,并在实习管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笔者将结合学校保教实习工作管理实际进行一下探讨。
一、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专业实习基地,搭建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平台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非常密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广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从校企合作联盟企业中选择办园水平高、管理规范、地理位置较近、交通方便的幼儿园成为该专业的保教实习基地,双方签订互为基地协议,互挂牌匾。同时,设立日常管理办公室,通过信息网络搭建日常交流平台,为该专业的保教实习提供保障。
二、校企双方共建保教实习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科学性,增强管理执行性
保教实习工作涉及学校与幼儿园两方,在实习制度的制定方面必须由双方共同制订,制度涉及计划制订、实习流程、人员要求、岗位设定、指导教师安排、评价管理、危机管理等诸多内容。校企双方在实习工作各个方面达成共识,让随后的实习工作管理更加科学,执行起来也更加便利。
当然,实习管理制度体系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日常的保教实习工作中,出现问题要及时总结,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于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调整。
三、“小组合作”与“师徒结对”密切组织关系,规范实习秩序,提高实习质量
保教实习期间,学生要离开熟悉的校园进入陌生的幼儿园,为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便于实习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将学生分成实习小组,每组1~15人,并选定小组长。实习期间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活动,小组工作涉及出勤、纪律、信息互通、互助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同时还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为每个实习小组安排一名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负责与小组之间的实习工作交流与沟通。实习教师要按制度定期去幼儿园回访,抽查小组考勤,指导实习工作,解决生活难题等。
四、融合学业进程与职业成长,融合学生与幼儿园保教老师双重身份
实习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介入,从职业认知到保育员见习、实习,再到教师见习与实习,另外加之幼儿园其他岗位的见习与实习,对职业岗位做到全面覆盖。同时,入学之初让学生与实习基地建立固定关系,固定园所、固定班级、固定园所指导教师,学生随着自身学业的进程,也跟随者幼儿园固定班级的升级而行动,从时间维度上,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够经历幼儿园从小班教师到大班教师的职业发展体验、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期间,始终持有学生和某幼儿园某班保教老师的身份。这样有助于学生密切与幼儿园幼儿、教师等的情感联系,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在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所学及时专业并反刍优化。学生变成了融合学生与幼儿园保教老师的专业行动者,兼具了学习者与实践者的身份,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了其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一出校门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
五、积极利用网络与数字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实习工作涉及学校与幼儿园多方面,参与人员多,工作项目纷繁复杂。利用网络与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校与幼儿园的互通,建立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的链接,共享学校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开设不同层面交流群组或社区,促进即时沟通与共享;收集音视频资源,实现实时监控,资料和课程共享等功能;还可以开展视频公开课和视频会议等。
六、建立并完善的实习工作评价体系,实现及时总结、评价、反馈与改进、提高
[关键词]美术;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从哲学上讲,破后而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也应该从破与立的辩证角度进行一次革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的建设依托于正确的课程观、合理的课程结构、多元化的课程活动方式及课程实施途径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建设板块中的部分内容,重新树立新的观点。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的“破”位
(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观
课程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课程观为指导,课程观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多以技能培养作为课程目标,这种指导思想直接反映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式上面。以简笔画、图案、素描、国画、水彩画为教学内容,这是典型的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其考核评价必然以技能掌握程度为标准,教师依然以培养专业美术生的观念进行授课,这种课程观违背了学前教育美术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课程结构固化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源于早期幼儿师范教育基础,美术课程设置基本以绘画、手工及环境布置作为三大结构。近年来,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的前两年总是感觉工作压力大,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较长的适应期,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职后岗位衔接不够。多数高校把美术课程教学任务集中在学生绘画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美术文化的熏陶和美术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有:在讲解美术史论时,没有结合幼儿审美心理来进行欣赏教学;侧重专业基础写生训练(静物素描),没有配合幼儿点、线、面构成的技巧与方法;侧重中国水墨和水粉、水彩的色彩训练,没有符合幼儿油画棒画、蜡笔画等绘画形式的涂色、配色原理。
(三)美术课程师资不专的客观表现
1.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认识不足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毕业于美术专业,在岗前接受非幼儿美术教育,自身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认知也是几近空白。他们步入学前教育美术授课这一特定教师岗位后,由于缺乏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容易导致教学理念的不完善、课程结构的单调、课程内容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僵化等现象。2.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不明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是关系个人的大事。对于任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要是学前绘画、手工和环境布置等,因此在科研工作侧重于学前教育美术方面更加合理,这样又容易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搁置一边,教师担心学前美术方向不符合大学所学专业,职称评定要受到影响。如果过多研究自身专业,对于学前美术又没有深入研究,教学也会大打折扣,故而导致研究方向不明。
(四)美术实训教学受限
作为学前美术课程,学生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而现实的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场地少。从手工、环境布置课程来看,手工课程的实训环节涉及剪、裁、刻等技法,因此需要有专业的手工实训室。而主题墙面布置需要大型实景课室,缺少实际场景的训练终究是纸上谈兵,难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力保障,学生必须到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见习方能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从幼儿园的角度考虑,他们是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认为见习和实习的学生会干扰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管理及活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的“立”点
(一)树立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提倡美术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幼儿美育培养重在促进发展,幼儿的美育活动是以培养兴趣、开发思维和审美意识为主,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引导孩子开展创造性的美术活动,用美术熏陶孩子的心灵,通过材料探索一些美术表达方法,在兴趣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训练手眼脑的协调发展。结合以上分析,幼儿园教师培养不能仅仅注重美术技能训练,而应该把培养重点放在幼儿教师的美术综合素养方面。作为幼师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打破原来注重幼师美术技能的课程观,重新树立以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以培养幼师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为主。
(二)树立三大构成的课程主线
课程主线犹如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入高校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美术专业训练,所以在学习美术课程时出现诸多困难,由于缺乏课程主线的引导,加上课时紧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技能讲授,容易忽视方式方法的引导。三大构成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实践证明,它在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因此同样适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首先,平面构成主要包含点、线、面在二次元的平面上的构成形式法则,平面构成原理适用图案、环境布置等课程内容;其次,色彩构成是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水彩笔画、蜡笔画等课程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配色原理,并能够掌握色彩的综合表现能力;最后,立体构成是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的基础,是利用各种材料并以视觉审美为基础,依据构成法则重组新的形体课程,也是通过点、线、面来重构空间立体造型的美术学科,重在研究构成立体形态中各类元素的方式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引入立体构成,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到手工及环境创设中。
(三)创立多元化的课程类型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广泛,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偏多。面对美术课时的限量、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以及就业岗位意向的现状,综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出发,创立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措施。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包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大学生社团活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专业必修课是高校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将最基础的美术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例如简笔画、美术手工教具制作等。专业选修课是为少数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形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岗位意向进行自主选择,这类课程是对美术课程的再补充。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类型,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例,高校美术教师针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办相关的社团。例如成立手工协会、美术活动设计兴趣小组等,手工协会就是对手工课程的延伸,通过活动探索更多的手工材料和制作技巧,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训练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已经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旨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创业实践训练等。
(四)建立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高校一直提倡邀请校外专家和用人单位来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建立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关系,不仅改善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条件,而且促进双方师资的深度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1.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实训平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教育类专业实施见习、实习必修课的基本条件,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为此,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合作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高校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主要了解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加环境布置的实践。幼儿园经常有主题性的幼儿活动室环境布置,既锻炼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也让学生熟悉幼儿园的相关工作,这些活动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营造良好的环境。
2.提升双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始组织中小学教学置换培训,即将双方教师互换岗位。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与幼儿园美术教师进行置换,双方教师置换前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即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任教师到幼儿园进行跟班教学,熟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及各项常规工作,而幼儿园教师则到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实践教学,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理念与方法传达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在校生能够充分理解和体会幼儿园美术教学内容及方法。
关键词:园校 接轨学教结合 学前专业
一、背景与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正在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中央和省、市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强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突出政府责任,明确普及学前教育是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
从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情况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学与专业技能不够,教学设计(备课)、组织教学(上课)、说课等方面的能力欠缺,教学法、教学大纲及幼儿园纲领性文件等的学习与掌握有待加强,幼儿教育这一行业需更深刻地理解。专业技能方面不够扎实,“专业不专,特长不长”。譬如水粉、蜡笔、水彩等简笔画以及手工制作等需要有一定的强项,幼儿舞蹈基本功、创编能力及舞蹈模仿教学等要有“拿得出手”的本领,音乐弹唱、歌曲教唱、音乐游戏的创编和欣赏等也能够自如地面对幼儿学生。
检视目前实行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比较传统僵化,理论学习多,专业实践少,不能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实践技能对接岗位需求方面仍有差距。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园校接轨,学教结合”培养模式就成为专业改革的必然途径。
二、实践目标
一是通过在校的知识学习(认知)与到幼儿园的实训实习(运用)相接轨,建立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定期开展模拟教学、见习及顶岗实习活动,提高幼教专业学生所学与所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培养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
二是“工学结合,德能并举”,将师德培养与技能训练并重兼行,培养学生的“四心一爱”(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爱岗敬业)品质,开展以提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是培养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能独立从事幼儿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过程
1.构建基于“一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制定核心课程标准。与幼教机构合作,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明确紧紧围绕“五项技能”(弹、唱、说、画、跳)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五项技能达标标准,按照幼儿园“一日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幼儿五项基本技能和幼儿保教的能力。按幼儿教育岗位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完善“学用结合、模拟环境、强化技能”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2)编写校本特色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与幼教机构合作,编写切合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校本教材――《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根据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与专业更加紧密结合,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例如将“音乐”改作“音乐与幼儿歌曲”,“键盘”改作“键盘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改作“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美术”改作“美术与幼儿绘画”,“说”改作“说与幼儿口语”。又根据教师的师德要求,在《职业道德》教学中充实师德、教师礼仪以及师表观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把以知识灌输为主改为知识应用,强化五项技能的训练,把在学校的“学”与进幼儿园的“教”紧密联系起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聘请专业教育名家。学校于2011年聘请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指导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改项目,开发出了校本特色教材两本,提高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邀请幼教专家来校开设前沿讲座,浙江省特级教师刘小倩、教育专家黄玺翰博士、柯城区教工幼儿园副园长王慧芯等先后到学校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2.建设满足常规教学体系的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行政资源和地域优势,通过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合作,开展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互惠互利,解决顶岗实习困难问题,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基地。
(1)结合学科内容安排见习。在校内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后,学生要进行讨论,任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定期开展“见习一日,实习一周、试教一月、顶岗一学期”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见习中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实习有相对确定的时间长度、相对明确的见习主题、相对合适的见习时机。第一学期主要的见习内容确定为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管理,见习时长为1―3天。第二学期的主要内容定为观察保育工作特点,参与幼儿午餐午睡的管理,注意意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和方法选择,学会和家长沟通;见习时长为一周,不间断地全程参与。第三学期主要内容为课堂教学,见习时长两周;见习期间要学习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课堂的组织与形式等。第四学期常规内容为学习带班,重点学习教室环境的布置、自制教具,同时参与一些大型话动的组织准备工作,从而为日后工作积累一些经验;见习时长为一个月。第五学期结合见习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管理条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行业规章,以更好地自觉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见习时长为两个月。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方面,主要做法是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为见习、顶岗实习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校内专任教师对学生实习全程跟踪指导。实习结束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跟踪指导的情况与学生的实习日记、周记、实习作业、实结等,结合用人单位填写的“实习考核表”,初评学生实习成绩。由学部和专业教研组成立考评委员会,下设考评小组,每组由3位以上老师组成,对学生工学结合实习进行成绩审定。工学结合实习成绩评定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级。
(3)建设校外优质实习基地。选定市区10所公办幼儿园和乡镇8所民办幼儿园为见习实习基地,定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见习、顶岗实习及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目前,我校已与衢州市新华幼儿园、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手牵手幼儿园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34家省一级、二级幼儿园挂牌成为学校实训实习基地,聘请业务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定期到专业指导教师所在班级见习。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见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根据学生见习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不断投入资金,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创设优质教学和实训环境。学校现有13个钢琴房、2个电钢教室、2个电子琴教室、3个舞蹈房,4间专用画室,专用多媒体教室4间,再增添舞蹈实训室2间、演出小剧场一间及2个幼教模拟教室、钢琴房14间、电钢教室2间、画室2间。
3.造就适应专业教改需要的师资队伍
定期选派各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或下幼儿园实践,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使其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较高的业务素养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在提高本校教师素质的同时,每年聘请幼教专家来校开设前沿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来校兼课,并聘衢州学院教授许玲俊、浙江省幼儿教育学科特级教师刘小倩、浙江省一级幼儿园衢州市新华幼儿园园长徐有香等七位专家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定期教学实习,使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职业态度做到“四倾”:倾情、倾学、倾言、倾行;二是职业能力做好“九修”:职业教育道德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学生鉴定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职场健康与安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九个方面的修养;三是职业愿景“四成为”: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同事悦纳的老师,成为受领导器重的老师,成为自己喜欢自己的老师。
4.培养学生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具有一颗真爱、宽容、无私的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家园合作能力,家园合作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有效的途径之一;最后培养学生主题活动设计和环境创设能力。
5.重构保育与教育能力并举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保育与教育能力并举的教育理念,注重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的“一日常规”,简而言之,就是“保育”和“教育”。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彻底革除“重教轻育”的教学弊端,树立“育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教学,无论是模拟还是入园实习,都加强职业性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教育,使幼儿专业的学生具有“重保育”的意识,具有“善保育”的技能,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教育目标。
四、实践成效
通过学教结合,学生能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日常工作,能直观地面对幼儿,理论与实践都得到充实,素质与能力有明显提高。
1.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幼儿园见习、实习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的知识理论、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幼儿园的教学环节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将学校所学习的各项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基本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2.热爱幼儿热爱幼教情感增强。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培养了幼师的“四心一爱”(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爱岗敬业)品质,在实践中还学习做好家园合作工作,结合当前幼教改革的最新要求,明确幼教工作的新趋势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近三年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成长平台。学生通过在校的知识学习与到幼儿园的实训实习相接轨,提高了所学知识与所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实际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工学结合,德能并举”,把师德培养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形成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定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见习及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4.就业素质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顶岗实习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稳定率达94%,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表现良好,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有些毕业生已经成为副园长或园长,部分毕业生自己创办幼儿园,成绩斐然。2009幼教4班学生廖露露,现为衢州市手牵手幼儿园骨干教师;2006幼2的学生吴艳萍自己创办衢江区浮石路满天星幼儿园。
五、反思
1.不足之处
园校合作深度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深拓展合作领域,如日常教学合作可以增强;教材开发力度不够,缺少实用性强的优质校本教材;毕业生跟踪不够全面,有待机制创新。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落实不够;见习安排不尽合理。
2.改进措施
继续加强园校合作。合作领域要向纵深发展,加强日常教学合作,积极参与本地幼儿园教学设计比赛活动等教研活动;结合幼儿园活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性,更应注重现实性;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开发适用和实用的教材,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密切和毕业生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如建立校友信息库等。
深入落实教师下幼儿园。安排专业课老师和学生一起深入幼儿园全程感知幼儿园一日常规,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专业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认真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相关的法律法规编进书本,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渗透。
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不难看出:①其具体内容与组织形式仍旧较为单一,通常仍旧通过集中实习、委托形式以及分散形式进行。安排实习的时间不足。②实习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本功仍旧不够过硬,无法掌握丰富的设计教案能力,语言表达欠缺合理性,无法良好地制作教具,不具备综合型弹唱、创编舞蹈技能的能力。一些实习生在进行教育实习阶段中,不能契合幼儿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了一定的沟通障碍问题。③理论以及实践无法统一,实习生不能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④在实结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较易受人为左右,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不同均会导致评定成绩的不同,有失公平。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科学策略
1.提升教育实习课时比例,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对自身基础教学技能的验证以及全方位地体验实际教学生活,均需要充足时间的保障。为此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实习的课时比例,令教育实习全面渗透至教学计划的全阶段中。大一阶段可引导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大二阶段可安排学生在幼儿园展开教育见习,在大三阶段可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进入大四阶段则应组织集中性的实习任务,进而令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幼儿园现实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核心主体,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意识到教育实习环节的核心重要性。实习生应在实习前做好充足准备,将该过程作为校验自身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应强化耐力以及适应力的训练。例如,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幼儿园参观实习,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在校期间,学生应有效应用各类资源,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应扩充知识面,进而有效应对实践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因此,实习生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锻炼。应注重各类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实习生应注重综合艺术技能的学习,例如唱歌、琴棋书画、舞蹈、讲故事等。同时应强化语言表达技能、组织能力以及游戏编创能力的锻炼。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实践工作,展示自我才能,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2.丰富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效果,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丰富组织形式。在知识教学层面,应增加实用性内容,例如,幼儿园教学法、游戏设计引导、活动安排、卫生保健等。另外,还应扩充素质训练内容,如人际交往、教学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令学生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能力训练环节应优化艺术技能训练,配备齐全的实习用具设备。课程组织形式安排上,应引入虚拟场景训练模式,开创更加真实形象的实习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形成丰富体验,并产生不同的问题,进而可激发其智慧,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
对于评价内容层面,不应单纯地将完成实习之后学生上交的文字材料视为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如实习态度、职业情感、不断进步的空间等。对于考核管理以及评价主体层面,应将学校评价作为核心主体,开展实习单位评估以及实习生自我评价。另外,应将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中的成绩同其取得的学分以及毕业证书有效的联系挂钩,进而令学生真正地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应合理地制订综合评估量表,提升评价管理可执行性。
三、结语
【论文摘要】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断反思实践的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更新课程设置等,为幼教机构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该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一是随着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撤并。二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猛增,幼儿教师岗位以外的其他所谓儿童工作岗位无法容纳已有一定规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而且近几年的幼儿园处于一个课程改革、;}.}3念更新时期,对教师的知识、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以上变化,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调整培养目标,如“培养达到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水平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和
教研科研人员及其他幼儿教育上作者。”“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幼儿园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的专业化教师,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科研部门的幼儿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培养社区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人才”。
尽管以上院校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提法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
达成以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会各领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高学历者(硕士、博士)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越来越多。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走向幼儿教育机构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一般情况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大多办在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上的大学,这些学校往往按高考分数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这样的生源文化素质比较好。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大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而墙养蜂们的科研能力,才是扬长避短。
2.幼儿园观摩模式犷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
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优质课活动,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学生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设计作业带到幼儿园实施研究。学生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创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从而能大大缩短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能更快地适应作为纯儿园研究型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的源头在于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科研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集体与分散结合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安排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带着有关课程内容同题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科研实践。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凸现科研素养考核
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增加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新,特别是科研小论文、研究报告,甚至与课堂中提出薪问题、新观点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明确科研素养考核的地位。
(五)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实习是指学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础和指导能力的幼儿园等实习单位,全面参与幼教一线的科研活动,运用课堂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工作的诊断,提出问题,进行活动记录与分析、调查访谈等各项教育研究工作,并尽可能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已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时间长,而实践时间过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中,有2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还安排有必要的见习、观摩、观察和短暂实习。但是,作为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环—科研实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鉴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学程有比较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实习。因此,教学实习、科研实习一体化,一方面能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因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科研工作能够立足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避免常见的纸上谈兵。
2014年是我市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攻坚之年,我市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公民办并举、科学保教”的改革导向,加快建设“优质均衡公益普惠”的现代学前教育,建立和巩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加大市级统筹力度,落实市级政府对年度项目建设督查考核和奖励政策,落实学前教育设施专项布局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各辖市区健全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补建、回收等管理细则。到2014年底,按省优质园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所。丹阳市、新区、丹徒区、句容市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优质园5所、市优质园7所、市现代化先进园47所。到2014年底,一轨及以上成型园省优质园占比达75%,使80%以上的幼儿能进入省优质园就读;学前教育公益性幼儿园比例达90%,满足90%以上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公益性幼儿园就读的需求。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对各类幼儿园办园成本科学核算,研制生均公用经费、生均经费标准,探索建立财政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对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设立不低于小学的园舍维修财政拨款标准,设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贴政策,逐步提升政府成本分担比例和投入比例。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拓展经费收入渠道,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不低于5%;各辖市区在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一定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各辖市区每年按土地出让净收入的10%计提的教育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公办园(特别是农村集体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给予适当补助,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扬中市继续实施农村在园幼儿免除小班一年保教费政策,新区尝试实施免除小班一年保教费政策。
3.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园学位机制。制定《民办幼儿园设立、变更、终止的规定》,规范民办幼儿园财务管理、园舍管理、教职工管理。制定《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与管理办法》,对认定程序、成本核算、限价收费、质量监管和财务审计等做出具体规定;对提供优质普惠的民办园(包括未纳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企事业办园、集体园),实行与公办园统一的办园成本、办园质量考核与扶持政策挂钩,给予“人、财、物”等补助和奖励。
4.加快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配备。协同编制部门按师生比1:16的比例逐园核定全市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数,2014年全市计划集中公开招聘130名左右公办教师。为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可核增5%的调节编制,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统筹管理,用于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继续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2014年全市招收免费男幼师40名,协调做好首届免费男幼师入园跟班实习工作。
5.推行幼儿园非在编教师人事制度。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制度的实施意见》,规范其聘用、待遇及业务管理,对公办园中非在编教师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全市非在编新教师实行人事600名左右。各辖市区根据教育督导部门对幼儿园年度评估结果发放社会保险、人事等奖补经费。鼓励有条件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施教师人事。
6.健全幼儿教师分层培训体系。落实《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其中辖市区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培训500人,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500人,市级《指南》骨干教师专题培训200人、幼儿园园长能力提升培训40人、拔尖人才导师制项目培训30人。到2014年底,专任教师大专学历达85%、持证上岗率达75%,新评省特级教师1-2名,评选表彰2014年度市幼儿园“十佳”教师。
7.完善幼儿园质量检测机制。落实《指南》、《幼儿学习环境评价量表》的实验研究,推进生活化、游戏化环境建设及高质量游戏活动开展。建立对学前教育质量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社会、家长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第三方质量评价,其结果与幼儿园绩效考核、普惠性民办园奖励挂钩。加快幼儿园独立建制步伐,大力实施幼儿园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引领幼儿园提升办园理念,提高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以“儿童为立场”的“一园一品”、“一园一特”的园所文化,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8.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促政府履行学前教育工作职责,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和队伍建设、保教质量和安全管理等纳入市对辖市区、辖市区对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市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标准(试行)》,制定《关于加强幼儿园等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幼儿园办园水平等级评定动态督导评估制度,把等级评定情况与幼儿园收费标准、园长和教职员工工作绩效等挂钩;建立学前教育督导信息、限期整改和复查、奖惩和问责制度,并将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干部任用和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103-04
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已经颁布,这为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及相关幼儿教师培养的培训机构提供了评定、选拔和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重要依据。该标准在强调专业道德、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自我“反思与发展”等 [1 ]。相关高师院校应参照该标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视专业能力和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
专业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实现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幼儿教师要成为行家里手,就应该有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现实中的有些幼儿教师,要么“低知低能”,由于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也难以根据不同类型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差别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要么“高知低能”,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把科学的原理、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不够生动灵活,没有教学个性,不能培养幼儿的健全个性。
出现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师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偏重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转化训练偏少;部分高师院校特别是专科学校实践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常常脱节,及时性训练无法完全落实;相关课程评价多以卷面分数检验,实践能力提升往往得不到学生重视;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缺少稳固的优质幼儿园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缺乏幼儿园经历,实践指导要么缺位严重,要么力不从心;加之学生规模庞大且基础能力不够,缺乏有效指导和长期训练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2. 游戏实践教学能力训练未能强化
掌握幼儿游戏的特点,运用游戏活动的方式组织引导幼儿学习与生活,使其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幼儿教师如果缺乏游戏实践能力,就很难设计与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更谈不上寓教于游戏之中。笔者在所在城市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园游戏活动选材没有突出趣味性,类型单一,幼儿觉得“不好玩”;幼儿教师设计游戏活动不能针对幼儿实际水平,只会模仿现成的教案,不能创新;游戏准备工作达不到要求,随意性大;游戏活动组织能力欠缺导致现场混乱,应变能力差;有的游戏活动不完整,没有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达不到“玩中学”的效果。
反思幼儿教师培养,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院校或者过分偏重艺术技能训练,幼儿游戏课程学时不够,或者游戏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缺乏专职游戏课教师。有些学生学习游戏课程只是觉得好玩,不反思如何提高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的幼儿园在教育观念上不重视游戏活动的开展,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幼儿教师游戏组织能力并不鼓励,能提供游戏指导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如有的园内或班级内没有任何游戏区域的创设,或者游戏材料、玩具缺乏或无更新,学生实习时难以设计、组织和指导像样的游戏活动。
3. 保教综合能力培养没有有效开展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幼儿,每天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而是科学组织一日生活并不间断地实施保教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是保教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该是全科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与同事难以充分合作,与家长往往沟通不畅;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时,不能创设有效环境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班级管理主导性太强,组织教学的形式单一,随机教育能力差,不能以幼儿为本实施差别教育。要么只能组织艺术活动,要么只能实施简单保育活动,要么只能进行小学化的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很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首先,幼儿园招聘教师过分看重音乐、美术、英语等专长,对幼师生产生误导,也使得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作为实习基地的大部分幼儿园难以提供保教综合能力锻炼的理想平台,实习学生只得参与“幼儿英语”和“中华文化”等课程教学,五大领域教学的全面实习无法展开,也得不到有经验教师的全面指导。其次,保教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学校——幼儿园——学校流程中的反复见习实习,通过幼儿园教师与学校教师的多重指导才能提高,但更多的高师院校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的1~2个月提供总实习机会,返校即毕业,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能力的综合。再次,从幼师生自身来看,高招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四年,艺术技能基础差,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有的幼师生认为毕业后理所当然是带班、当老师,所以对保育实习不重视,也不能理解在幼儿园工作都是先从保育员干起。
4. 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教育欠缺
学前教育置身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其服务对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保教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自身发展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从初级教师到成熟的教师,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或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能力差,无法及时总结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导致工作很多年仍然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对教育行为没有改进和提高。还有的幼儿教师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高师院校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理解为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得不到拓展,文化基础课一再压缩,致使学生被限制在传统的保教技能训练之中;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课程安排过满,学生自我成长的时空有限。同时,学前专业主体上是大专生,多属于学习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的学生,专业认知不强,缺乏终身学习的基本态度与信念,其专业领域各项能力难以得到持续成长。
二、基于《专业标准》构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1. 培养目标应进行科学设计
社会特别是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园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幼儿健康、快乐并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成长。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越来越丰富,其服务领域与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幼儿教师是越来越专业化的职业,专业能力是其职业活动最基本的支撑。现代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目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全部能力以及能够谋求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发展能力。高师院校要依据《专业标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要求,针对幼儿园保教实际,联合学前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员,科学设计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在校生专业能力训练 [2 ],在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工作规范和方法的基础上,更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园保教相关技能 [3 ]和综合能力。各省市要根据本省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依据《专业标准》组织高师院校联合制订相应的幼儿教师能力培养标准,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2. 课程设置要强化实践取向
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品质 [4 ]。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职之本,也是幼儿园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高师院校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体现。其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标准》的融合;专业课程力求摆脱浓厚的理论色彩,加大实践课程在总体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专业能力训练要从“模仿”、“累积”到“探究”、“生成”,切实增强学生解决保教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要根据《专业标准》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培养如游戏设计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沟通与合作等具体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创设与利用不同环境扩展幼儿学习范围,确保优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的保教工作相适应的能力、方法与技巧。如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新开设的《幼儿学习与发展》,就是具有实践指向非常具体的课程。
3. 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合一
为有效达到《专业标准》,实现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高师院校应强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突出情境教学,探索教学做合一,构建完整有效的专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推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拓展网络演习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能有机衔接。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幼儿园环境中,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幼儿园教学过程并完成典型的保教任务,在与指导老师、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高师院校应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育实习见习活动,力求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与分领域实习相结合,随机穿插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学前教育的活动案例和优秀方案,自行设计幼儿园保教场景;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并协助开展保教活动。高师院校应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做兼职导师,以确保实习见习的质量 [4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小组式的“课前漫谈”,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次短期的小型论文写作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 质量评价要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高师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幼儿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把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保教综合能力作为评价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项目考核指标都要围绕优化专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来设计。在幼儿教师培养评价中,应依据《专业标准》和幼儿园保教岗位的能力标准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最好与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确保教学工作始终贴近社会要求与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着重评价学生的教学方案编写能力、制作与选择教具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游戏设计与组织能力、师幼互动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尽量选择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把课堂教学评价与实践训练评价结合起来,理论知识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结合起来,长期考察与集中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5 ]。
三、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1. 优化教学管理
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对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未能重视,有的学校教务处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协调实习实训工作,有的学校未能根据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师院校要根据《专业标准》要求,重视与支持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专门成立实习实训机构,统筹教学过程中各年级和专业的实习实训工作,积极建立与附属幼教机构及校外基地的联系,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实践工作。教务部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完善实习实训计划,保障实践能力培养课时,提高实训教学课时津贴,鼓励老师到外地幼教机构指导实习工作。学校教学管理权限要有所下放,放手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根据本专业要求与学生职业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2.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为保障专业能力培养,高师院校要依托附属幼儿园成立幼教集团并参股多家股份制幼儿园,依托幼教集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满足学生见习、观摩、顶岗实习与保教技能训练,促进人才培养回归到保教实际情景中。同时,要严格挑选实习基地并加以建设,确保其真正成为学生保教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平台。要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基地的实训实习活动,有效运用基地提供的各种教学与课程资源,鼓励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当前,高师院校可适当延长实习时间,鼓励与支持学生选择教师相对缺乏的农村幼儿园或到边远山区支教,从而能独当一面获得大量的实践锻炼,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 [5 ]。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学前教育课程实验中心”,促进实验实训活动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师院校学生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与发展。
3.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为适应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师院校应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促进高品质双师教师的涌现。高师院校双师教学队伍必须注重成员间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提升,来自幼儿园的兼职教师人数比例应达到25%以上,实际授课时数应达到总课时数的20%以上。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构成要合理,专业带头人须具备突出的教学能力、卓越的实践水平,且勤于和善于带动本专业的改革发展,并要有幼儿园工作的经历。为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高师院校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校本培训、校外培训与园校合作培训相结合,鼓励教师到幼儿园兼职或下园工作 [6 ]。高师院校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良好的服务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教学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职称评聘制度。
4. 保障优质生源
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与各项待遇相比中小学教师明显偏低,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缺乏专业能力基础考核,导致高师学前专业招生困难且生源质量不高。由于有些高招学生专业能力基础过于薄弱,即使加大比重进行强化训练,很多分数较高的高考学生依然难以达到幼儿教师相关专业要求。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出发,必须改革现有的招生方式,如积极扩大免费师范生比例,扩大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招生计划,扩大对口招生比例,加大面试环节并注重专业能力。在取得省音乐、美术专业联考合格证的考生中,可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高考文化成绩单独画线,按照文化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的新方式进行招生 [7 ]。特别是要提高学前教育地位,提高幼儿教师待遇,通过提高职业地位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8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N].中国教育报,2011-12-12(3).
[2]徐跃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5):80-83.
[3]张丽莉.高师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5):83-85.
[4]史丽君.就业导向下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中州大学学报,2008,(4):101-102.
[5]师远贤.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试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7-9.
[6]高 健,蔺艳娥.幼儿教师网上学习资源管理策略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3):65-72.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44-03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园各项保教工作必备的带有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应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来确定,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因为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阶段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职前阶段,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社会要求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职后专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高师院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构成
有关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研究,国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曾三次修正其幼儿教师认证体系,该体系中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评价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美国专业教师标准理事会(NBPTS)认定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1];Stepbystep协会(ISSA)认定的能力包括家庭参与能力、教学能力等六大能力。国内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环境创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较少涉及国外经常关注的课程创设能力[2]。
参照以上所述,并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范畴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层次,高师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保育能力
保育能力,即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运用保育知识与技能,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保育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保育能力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既要学会做基本的安全保护与卫生保健的工作,也要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将“保”与“育”有机结合起来。
2.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高师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可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能力概括为:能够依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以幼儿为教育活动主体,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整合健康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等五大领域的内容与要求,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设计、准备、组织和实施。
3.艺体表达与创作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体表达与创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唱、弾、演、跳、画、讲、写、操、做、编等。即会唱儿童歌曲、会弹奏乐器、会表演儿童剧、会跳儿童舞蹈、会讲儿童故事、会写规范汉字、会做儿童体操、会做手工以及会创编儿童歌舞、故事、儿歌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体表达与创作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儿童性、教育性、灵活性等特征,它们通常不能独立发挥作用,需要将其灵活地运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4.观察与评价的能力
观察与评价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评价是支持儿童发展的工具,而观察是获取幼儿发展信息最主要的方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与技能,能够解读幼儿行为的意义,能够科学反思观察与评价的结果。
5.沟通合作的能力
研究人员庞丽娟认为,教师良好的合作能力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幼儿家庭、社区、同事的沟通与合作方面,即能够尊重理解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园所文化,懂得与家庭、社区、同事建立联系并获取支持。可以说,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入职后的专业发展。
6.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跃动过程,而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效率;反思则是促进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能力的获取者”的助推力。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部分,美国学者波斯纳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即“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4]。学习与反思的能力是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后专业发展的动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自学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进而逐渐理解幼教职业的本质,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理解幼儿教师的角色内涵,不断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尤其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高师院校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建立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必须处理好课程的“多与少”、“宽与窄”、“深与浅”之间的关系,应不断丰富专业能力的培养内容,明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1)精讲专业核心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根基,为此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内功,为他们储备专业能力发展后劲。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既不能只求“够用”,也不能搞“学究”,而要立足学生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对专业必修理论课程进行精讲。如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课程论等专业必修课程的讲解,要体现出一个“精”字。课程内容求精,即精选课程中的基本内容、热点内容和前沿内容;教学方法求精,即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精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储备力量。
(2)延伸专业技能课程
受国际上教师教育“回归实践”思潮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高校均将设置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课程视作培养未来教师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5]。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艺体表达能力与创作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开设声乐、钢琴、乐理、舞蹈、美术、手工、儿童体操等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艺术欣赏、儿童歌曲创编、儿童体操创编、童话剧创编与表演等课程,延伸基本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的个性化培养,使每个学生在艺体表达与创作方面,都能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重视综合性课程
幼儿园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等,是综合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这类课程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规律、原理以及教育理念等,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此,该类课程宜采用集中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类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包括:1)集中讲授学科基本理论,组织学生分析评价幼儿园活动方案,观摩幼儿园教育活动;2)采用分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或游戏方案;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实训,借助微格教室或实验室的监控系统引导学生对模拟实训进行反思、评议,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构建全程多维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专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所以,构建全程多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1)PBL式教育见习——在观摩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问题驱动式学习模式,最早应用于医学见习[6],后应用于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PBL式教育见习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经过国内研究者的实践检验,该模式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7]。在教育见习中,任课教师要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计划,布置教育见习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环境、制度等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如何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如何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如何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等,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及回校后的总结交流,达到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的目的。
(2)项目式教育研习——在研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项目驱动式教育研习是由观摩交流向实习过渡的重要环节,其基于项目式工作坊,并结合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环境设计、教育活动、家园合作等进行多种方式的分析、探究、反思与评价,以达到增长智慧、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
(3)合作式教育实习——在模拟训练与顶岗带班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合作式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实施“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教育实习是对学生进行职前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关,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所以,一定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进行系统的设计,并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顶岗带班阶段、实习考核阶段。实习准备阶段要对学生进行集中模拟带班训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模拟训练,学生以各项活动设计、试讲、说课
的方式接受实习准备的考核,考核过关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顶岗带班阶段,学生要先从保育员做起,一日活动计划经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一日生活的保教工作实习。实习期间,学生要对一日活动计划的设计与组织进行反思与评价,指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实习考核阶段,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状况。
3.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1)制定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南手册
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笔者建议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指南手册。该指南手册应对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组织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学生一册在手,就能明确各项专业技能学习目标,并结合相关内容制订实施计划,以推动专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开展。
(2)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多,丰富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验室的资源并不是静态的,借助实践者的智慧生成,会有大量的新训练项目的诞生。以某师范大学为例,该校为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先后筹建了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游戏实验室、音乐欣赏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实训室,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拓展的平台。通过开放实验室,使专业技能训练内容的节点越来越丰富,创生出了许多新的实验项目,如教具设计与制作、游戏创编、装饰画等,其内容涉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3)采用“双导一督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指导
“双导一督制”是指为了提高专业技能训练与指导的有效性,要给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和一名幼儿园指导教师,以便对其进行指导,同时还要配备一名校外督导,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双导一督制”能够确保专业技能训练的方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够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盲目性;幼儿园教师的指导有利于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接近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际;督导的参与,有利于在准教师和导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准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并做出相应的评价[8]。
三、能力培养的评价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评价要以“生生过关、促进个性发展”为标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检验。美国对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判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及填写一系列观察表格来实现的。具体做法是由合作教师、大学督导分别单独完成评价任务,评价指标包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涉及教学活动的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8]。1.明确专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与要求
明确专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与要求,是规范专业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保证。为此,首先要对学生专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与标准、考核方法、考核时间等进行说明,如对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进行考核,其内容包括活动设计方案、说课、模拟活动、活动反思等几部分,考核标准依据各项考核指标设立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考核方法采用多位教师集体考核,取其平均分,考核时间为第六学期期末(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结束)。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要求其重修,随下一级学生结业时进行补考。学生毕业前专业能力考核有不合格项目的,不予颁发证书。实践证明,专业能力考核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2.专业能力考评证书制度
应建立专业技能考评等级证书制度,并结合各项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培训的情况,为成绩合格者颁发证书。应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持有各项专业技能训练考核合格证书,包括各项艺体技能合格证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考核证书等。同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参加各项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获取育婴师证书、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儿童营养师证书、舞蹈等级证书、声乐等级证书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技能考评证书的制度化,能确保学生毕业时能多证在手,实现了“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培养目标[9],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采用全程多维式专业能力考核方式
全程多维式考核的特点体现在考核过程的全程性和考核内容的多维性两个方面。全程性即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与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多维性即学生专业能力考核的项目与指标应包括多个维度,考核指标涵盖幼儿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全部项目,每一项考核指标又分为具体的项目。实践证明,全程多维式专业能力考核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引导与改进的功能,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丽君.幼稚园教师专业能力评鉴方案之建构[D].台湾: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研究所,1993.
[2]康建琴.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初步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3]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3~209.
[4]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9.
[5]李琼,袁丽.变革中的国际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6]邓红珠,董阳深,等.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儿科学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7]门燕丽.在教师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相关研究分析[1-8],“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对“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还不充实、涉及较浅,尚未对校企合作中的培养模式、合作内容等做具体的研究,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对比,为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好的参考样本,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
一“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出色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9]。作为兼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职业特性和岗位要求,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突出技能等职业特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这种人才更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即设计、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这类人才,要求“双师型”教师在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融合于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此形成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兼备的教师队伍[1]。
二教育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我国倡导“双师型”教师培养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需求,“双师型”教师比例也远远达不到应用型院校的教学要求。有的教师虽然拿到了“双师证书”,但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自身能力还远未达到真正的“双师素质”要求,这些都将严重制约我国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学习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能有力推动院校教学水平提升。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称呼不尽相同,但对职教教师的内涵及从业资格的要求与我国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是相似的,表现为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培养途径、任教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10,11]。通过对比国外教育发展的成熟模式,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11]:各国在推进职业教育进程中,非常重视职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紧密与实习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健全培训体系,完善选聘制度,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明确高职“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出台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针对教育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成熟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做法,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快速发展。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加强高师与幼儿园的合作
1与地方优秀幼儿园进行合作,使之成为教师实习基地。高校学前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深入幼儿教育一线。通过实践,“双师型”教师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标准与数量、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状况、当代幼儿教育的知识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进行科学整合,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通过高校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互通有无,对幼儿园在幼教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老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进行分析疏理,立项研究,找出最佳对策,帮助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这样就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师院校通过培养与聘任相结合、专业进修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1从学前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出发,高校应选聘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骨干幼师进入校园,做为兼职教师将他们充实到教学一线,与在校教师及学生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知在幼儿教育中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与最有效的方法,为将来进入幼教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最新动态,促进教师为这种发展需求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就丰富了师资队伍结构,是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高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青年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培训时间,减少无关的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求教师积极考取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也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职业能力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资格认定[12]。3以实践项目研究为依托,带动双师型教师培养速度。通过实践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研发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幼儿园教育项目,开展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为幼儿园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扩大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考核机制,严格认定标准并调动教师积极性
1建立高师学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科学合理地认定“双师型”教师资质,是确保“双师型”教师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例如: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育婴师等);近些年有在中小学幼儿园或教学研究机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年来主持或参加与幼儿园合作的研究项目,效果良好;参加教育部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资质证书,具备上岗资格,等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严密的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3]。2实行“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为了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度,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从政策制度导向上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方向转型。例如,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产生的费用由学校承担,且脱产期间的教师工资待遇不变。学年内脱产时间达到一个学期的教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津贴考核工作中的教学工作量减免50%;被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经年度考核合格,每个月给予一定金额的津贴。“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审、先进评选、骨干教师选拔、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方面优先予以推荐;优先推荐各类人才项目,等等。通过激励政策引导,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愿意深入基层一线培养专业技能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5(6):55-56.
[2]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23-25.
[3]刘艳珍,付晓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模式新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5(3):15.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16-17.
[6]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40-43.
[7]李芬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5-58.
[8]王金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天冿职业大学学报,2004(3):53-57.
[9]马成旭.浅析在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宁夏党校学报,2007(7):92-94.
[10]孙道远.国外是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的?[N].中国教育报,2007-03-01.
[11]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县一直把教育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把位于整个教育事业基础性环节的学前教育摆在了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县委、县政府把学前教育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了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职责,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县人民政府迎接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管理的意见》、《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意见》等文件。十年来,县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达1100多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模式,基本形成了以县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辐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育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3—6周岁儿童的教育需求。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把城镇化建设与幼儿园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规范民办园,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范围,提升办园规模和效益,推动我县幼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农村试点项目建设园,建立以县直公办园为主体,乡镇园和村办园为支撑,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巩固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年,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除西山产业集聚区外)达到91%以上,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占入园人数的93%以上。全县建成规范化幼儿园46所,注册园3所。
(二)具体目标
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新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县的6所乡镇园和村办园的建设。第二幼儿园及郭磊庄中心幼儿园按照省标城市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所有设备设施,按照2教1保足额配齐教职员工。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安家堡中心幼儿园、邹家庄幼儿园、城关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按照省标农村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新建园要突破传统办园理念,提高办园标准和服务水平,创造条件,推行一日整托制。通过招聘、转岗培训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在编教师回到原岗位等方式,为各级各类幼儿园足额配齐教职员工,特别是配备好新建县第二幼儿园与试点县改扩建的六所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年内分两次招聘幼儿教师共计60名,并对新招聘教师通过实习和培训持证上岗。确保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工作正常运转。年内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程。
年,继续加强“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县的6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建设,标准化改造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幼儿园8所。通过标准化建设,逐步实行一日整托制。幼儿园等百人以上的村办园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扩建幼儿园一所。继续做好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主要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
1.以“好入园,入好园”为出发点,县政府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下,进一步把学前教育摆在重点突出位置,纳入县财政预算。统筹规划,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促使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水平获得提升。
2.乡镇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认真落实本级政府责任,立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3.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的培训、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
4.学区(学校)负责本学区(学校)幼儿园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点,优化学前教育发展布局
1.进一步抓好规划,统一规划设置幼儿园。依据万政字〔2009〕167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到年,全县共有4所幼儿园达到省标城市示范园标准。农村幼儿园建设中,把试点县幼儿园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规划,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布点通盘考虑,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和其他闲置公共资源,改扩建一批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满足广大群众对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国家试点项目工程的建设任务。年,标准化改造8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扩建1所学区幼儿园。年筹建县第三幼儿园与改建孔家庄中心幼儿园。
2.继续加快创建省、市示范园步伐。从县域层面上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资源均衡、协调发展。新建县第二幼儿园、试点项目工程中的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要提高标准,创建成省标城市示范园,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创建成省标农村示范园,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试点县建设的优势,省标城市一类园及省标农村示范园以上园达到20所。
3.提升建设农村幼儿园。按照全市学前教育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学前教育,大力提高普及程度。对照《省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办好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并按照日托园建设标准,完成对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保教条件和设施的配备,如食宿条件、集中盥洗、水冲厕所、保健室等升级改造,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惠程度和普及水平。对一些大型村办园,在完成校舍维修改造基础上,做好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幼儿活动器材的添置工作,按2教1保配备保教队伍,确保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年,乡镇村级幼儿园办成规范园,且6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日托园标准。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有条件的乡镇园与目前所属学校分开,成为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
4.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到年,所有省标城市示范园和有条件的省农村示范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
5.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县域幼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民办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和督查,指导民办幼儿园按照《省城市(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力度,实现县域内无无证办园现象。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学前教育人才高地
1.扩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要针对幼儿教师的特殊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资格认定程序,严把入口关,把真正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要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师幼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完善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公办幼儿园分三年全部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非公办幼儿园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全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配足、配齐保教人员。严肃用工政策,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参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合法权益,打造一支稳定敬业的幼儿教师队伍。
2.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持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鼓励幼儿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至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3.实施“名园名师”工程。在全县评选名园名师,实现“名园带动新园、名园带动弱园、名园带动村园”效应,整体提升全县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省市级名园长、名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打造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的骨干教师,为我县培育高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4.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建立幼儿教师培训网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送教师外出参观、培训或邀请专家讲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中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县直公办园负责指导并组织各农村幼儿园的教研、观摩活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分片包干,骨干教师要分点指导,把教研活动的面覆盖到农村幼儿园。同时,县、乡中心幼儿园派出骨干教师开展支教、拜师结对、名师带教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层层指导的教师培训网络。从年起,逐年加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经费。
5.由县局幼教专干和幼教教研员组织开展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活动。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帮助每一位教师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学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从而提升专业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拓宽办园途径,强化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1.深刻挖掘县直城市示范园品牌内涵,提升竞争实力。
县幼儿园作为全县第一所省标城市示范园,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发展区域,创新办园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找出进一步发展的着重点,探索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管理之路,三年之内,在办园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上实现新突破。要多元化探索,打造新的亮点,尝试成立一些新型幼儿活动室或指导站,提升幼儿园品牌内涵。
新建第二幼儿园作为新建园,要做好建设及招生工作,以强有力的竞争力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从根本上缓解近年来县城“入园难”的突出问题,高起点致胜。在建设和使用中,要重视环境氛围,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同时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出一套细致入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三年之内,实现两个基本,即基本缓解县城“入园难”问题,基本满足县城人民对优质幼教资源的需求,并达到省级城市示范园标准。
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走出乡镇园办园模式,更新办园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探索一条由农村乡镇园走向城市示范园的突破之路,推行一日整托制。要打造出适合本园的办园模式,既要依托农村可享用资源,也要紧跟城镇建设步伐。
2.夯实壮大农村乡镇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惠及范围。
乡镇园和村办园无论在家长的认识程度还是自身的办园理念中都与县直园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园办园理念的引导,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目前,农村幼儿园只注重语言、数学的教学,忽略艺术与科学方面的教学问题。常见的是保姆式教育和小学化教育。教师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或者超负荷添加小学课程内容,重保轻教。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两种观念,适当调整课程,减少语言、计算的周授课时数,增设如游戏、舞蹈、美工等园本课程。二是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派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幼儿园带班上课,并与小学教学分离,避免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提高小学班教学成绩,忽略了幼儿园教学质量。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游戏化、多样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三是打造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整体水平。依托农村资源,开设本地特色课程,以农村粮食种植、动物养殖等本地资源为主,培养幼儿的勤劳、朴实的情商和动手实践活动能力,在培养了幼儿良好品行的同时,打造出乡镇办园特色。四是加强口语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农村幼儿见世面少,胆小、木讷,不善于交流。教学形式中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谈话和情景对话等,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主的语言发展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对话的兴趣,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口语表达效果明显。五是树立大教育观,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结合农村家长家教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认识,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听、看、交流、与幼儿互动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也使家长对幼儿教育从不懂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使送孩子入园成为家长的一种自觉行为,使幼儿入园人数和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逐年增加。促使家长意识到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读、写、算”更为重要,引发家长主动与教师密切合作,达到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3.完善民办园办园体系,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
一是规范办园行为。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利用社会资金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家长的选择性需求。民办园要处理好举办人和负责人的关系,举办人摒除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园观念,明确民办办园宗旨,在教育教学中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从根本上促进民办园发展壮大。二是完善办园条件。严格按照办园标准,配齐配足人财物教育资源,追求资源优质优化。三是稳定教师队伍。招聘培养一支真正热爱幼教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鼓励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考试认定、获取职业资格认定,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以情感和待遇留人。四是结合市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分三年限期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年前所有幼儿园都达到办园许可标准。
(五)加强监管机制,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和管理。建立幼儿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2.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幼儿园必须配备保安人员和监控设施,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安全保卫、卫生保健、饮食安全、设施设备、儿童用品等方面的监管,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成长;角色转换
根据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省市相继出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后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幼儿园毛入园率要从2009年的50.9%提高到75%,新增幼儿园教职员工数据估算至少在140万人以上。1在扩充幼儿园师资方面,小学富余教师经过进修培训后转岗担任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解决小学教师超编的难题,而且可以缓解幼儿园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转岗教师在转岗初期都会经历心理的波动乃至工作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因此,必须关注教师个人心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调整期,以尽快融入幼儿园工作环境,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又一春。
一、 转岗教师的工作优势
转岗前的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相比,有独特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转岗教师不同于新任幼儿园教师,他们已经对教育工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经验对转岗后的幼儿园工作有较大影响。他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 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
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因此国家对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现实证明,小学教师的平均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幼儿园教师,并且拥有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转岗教师比一般幼儿园教师更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其中还可能是原有学校教学、科研研究的中坚力量。转岗教师一旦把握了幼儿教育的特点,适应了幼儿园工作的需要,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教学素养势必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使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为幼儿园教师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幼儿园深入探究幼儿园教育教学理论,为幼儿园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转岗教师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加入幼儿教师队伍,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长远来看,不仅能提高幼儿园师资的整体水平,而且可以推动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 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应变能力较强。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一样,都属于人生的基础教育,在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等教育理念上有共通之处。转岗教师已经熟悉小学教育,有较丰富的小学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也有自己的理解。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可以在大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面对相似的教育情境或教育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迁移原有的经验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另外,可以在3个月至1年左右的时间接受幼儿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等的培训,缩短师资培训时间,节约教育成本。
(三) 公办在编教师,工作比较稳定。
相比于多数幼儿师资待遇低、流动性大、社会保障缺乏的现状,幼儿转岗前的小学教师一般属于公办学校编制,由国家或地方财政解决其工资、养老、医疗等问题,转岗为幼儿园教师只是岗位的调整,其待遇、职称等基本保持不变。幼儿园公办在编教师与非在编教师相比在业务培训、课题研究、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继续教育、表彰奖励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在编教师这种比较稳定的人事关系可以保证转岗教师能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从长远看也起到了提高幼儿师资整体素质的作用。
二、转岗教师的工作弱势
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对象、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很多转岗教师表现出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对儿童观缺乏理解与感受,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等问题。小学和幼儿园在工作环境和教育对象上的不同,使转岗教师工作中容易产生“小学化”倾向。
(一)重单科教学,忽略五大领域。
小学的课程设置趋向于学科分化,每个教师有自己擅长的相对固定的学科,如教语文的对语文教学比较擅长,对专业技能性较强的艺术类课程较难驾驭。幼儿园课程虽然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但幼儿教师全面负责五个领域的教学,这对原来只局限于一门课程教学的转岗教师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原有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新的幼儿教育专业技能需要重新学习,有利于他们减少工作挫败感,建立职业的胜任感。转岗教师比较熟悉小学各科分科教学和相对固定的课表,对幼儿园强调整合、融通与渗透,安排相对灵活多变的活动则需要较长的适应和调整。
(二) 重教育教学,忽略保教结合。
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小学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因此小学转岗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幼儿园教育强调保教结合,幼儿园教师既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及生活的养护,又要注重幼儿的心里技能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保育和教育工作都要重视。这对于缺乏保教经验的转岗教师来说,如何将教育与保育相结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将保教工作与幼儿日常成活联系起来,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转变与磨合。
(三) 重集体上课,忽略游戏。
与小学教育重视有组织有计划的“上课”不同,幼儿教育强调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转岗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组织性、计划性较强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要用游戏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和其它非游戏性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上课”,一日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潜能,如何充分认识一日活动的价值,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这些活动对转岗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转岗教师的职业定位
(一) 专业角色的转换
无论为何由一名小学教师转为幼儿教师,很多人都会有“水往 低处流”、从受人尊敬的教师转为“保姆”、因为能力不行被分流等等疑惑,这些心态如果不及时改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转岗后教师事业心、责任感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更新速度。因此,转岗教师首先要变的是对自己专业角色的认识。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稚嫩幼儿对家长的依赖会自然地转移到教师身上,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人格塑造、社会性形成、早期知识学习等各个方面担负着艰巨的责任,可是说是幼儿的“第二家长”。转岗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的重大价值,树立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真诚情感,以积极地态度和敬业的精神继续担负其教师这一光荣职责。要真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批评、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不断以新的创造超越自己,以达到自我更新。
(二) 专业观念的转变
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幼儿教育的依据,也是指导教师教育实践的根本思想。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把幼儿看做有自己特质的“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利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教育他们,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根据幼儿的需要、愿望、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利用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活动和游戏中直接感知、探索事物,人际交往,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注意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三) 专业知识、能力的更新
转岗教师应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应涵盖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保健学等相关必备知识,使教师能全面补充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适当学习美术、手工、音乐等方面的初步专业技能。
转岗后的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多种能力,如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与幼儿沟通的能力,设计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的能力,对幼儿行为辅导的能力,对教育实践的进行反思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教师原有的教育能力息息相关又有所区别,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思考,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四、 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盾支持
(一) 政策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
小学富余教师转为幼儿园教师是今后幼儿园师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转岗问题上要审慎计划,合理安排,以教师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和需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转岗教师的个人利益。如对涉及转岗教师切身利益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学习进修、社会保障等问题,应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妥善解决,让转岗教师安心转岗,发挥个人价值,从根本上解除小学转岗教师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 专业培训提供其发展动力
从一名新的幼儿园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再到一名专业化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对于转岗教师来讲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意味着中断原有的专业发展过程重新开始。因此,对转岗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在职前培训阶段,培训一方面应侧重于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形成基本的幼儿教育观;另一方面侧重于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必需的音乐、美术等专业技能,同时结合教育见习实习,深化教师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刚转岗阶段,幼儿园可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利用观摩试教、随堂听课、集体备课、小组教研等多种方式对转岗教师提供帮助,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顺利适应幼儿园工作。
(三)他人理解获得其价值认同
转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再就业的过程,也是转岗教师否定自我、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处于这个艰难蜕变过程的教师最需要的是他人精神上的支持,如理解、鼓励、肯定、安慰等。因此需要为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非为,理解每一位转岗教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他们时间和空间,通过沟通交流、辅导支持,帮助他们借助原有知识、能力、经验,实现自我知识和能力的重新建构,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自我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乃强.我国幼儿教师缺口大[J].教育导刊,2011(8):95.
[2]陈凤玉.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4):188.
[3]唐伟华.转岗教师的心态管理[J].教育导刊,2007(1):35-36.
[4]刘春琼.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