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改革自我总结

改革自我总结

时间:2022-07-30 21:1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改革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改革自我总结

第1篇

【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加强日常总结与反思等角度阐述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解;观念;信息化;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67-01

我国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它关系到新课改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新课程的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全新的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与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理解,新的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是否能够高效培养,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到一点,那就是有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要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转变观念,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新课改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农村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教学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不断研究学生,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要善于因材施教。其次,学校领导要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实施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展开,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和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现在学校均配置了班班通系统,这是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的支持,但要使这些设备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进行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三、立足校园,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因为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思想的引导者、信息的沟通者,还应该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者。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观,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逐渐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努力成为通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专业素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新课程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中数学教师要用新课程标准审视常规教学,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全面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育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植根于现实,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富有时代感。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无法落实新课程理念,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要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投身于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使他们体会到“从做中学”、“社会是大学校”,从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信息储备,为他们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

四、加强日常总结与反思。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逐步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者。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求广大教师尽快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提高教 学水平。也只有重视和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才能使广大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使得我国教育现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个性差异 因人施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2-01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自信心得到激发,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使评价更能促进主体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尝试。

一、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三、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

四、家校互动,加强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校的沟通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沟通,不仅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长处与不足,也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困难,及时给孩子和家长以帮助。因此,我充分利用家校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同学的家长:祝贺您!您的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每天都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好作业,并能及时地做好订正工作;×××同学的家长:您的孩子能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做好订正工作,如果上课能积极发言,那就更好了;×××同学的家长,您的孩子虽然及时做好作业,但还没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提醒您一起督促孩子及时做好订正工作。每条短信,都向家长叙述着孩子近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而家长的回复,又向我展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有一去一回的信息或电话交流中,家校之间的配合更紧密了,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家长与教师,都能通过交流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与闪耀点及时给予赞赏与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鼓励挑战自我,挖潜能,分阶段小结评价

第3篇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应参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一般在进行案例教学的前几周,教师应该准备好讨论的案例材料,选取的范围最好是近三年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国内外案例。然后在正式讨论前的一到两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询相应的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对案例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如果学生的准备工作没做好,教师上课的时候就会孤掌难鸣,不能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会影响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分组讨论

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划分的工作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做,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均衡搭配,成员的多样性。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时,要鼓励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之间的思想碰撞可以增进学生对案例所涉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本组的观点,并选出代表在课堂发言时阐述本组成员对案例分析和处理的意见。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各小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对发言者的闪光点要适时点评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注意控制发言者的时间和情绪,维持整个教室的教学秩序。发言完毕,发言者要接受其他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回答。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和点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喧宾夺主。

(四)教师总结发言

在课堂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过程做出总结。案例的分析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因此,要充分肯定学生为此次案例教学所做的前期工作以及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同时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中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醒学生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做到举一反三。

(五)学生撰写案例报告

课堂讨论和总结结束后,教师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处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从案例分析中汲取知识,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师自我总结

每次案例教学后,教师也要针对此次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做的较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要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正。同时要在课下注意财务管理发展的动向,储备自己的案例库,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立并不断更新财务管理案例库

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并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建立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从而节省授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案例库中案例的选择应切合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既能融汇相关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的获取渠道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也可以是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如上市公司的年报、吉利收购沃尔沃、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等)。但是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原则,以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批量的信息输出,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通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可以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效果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模式

第4篇

对于《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黄厚江老师提出了六点建议:①改变课堂结构,体现选修课程的基本特征。②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明确课程指导思想。③遵循规律,“三文”融合,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④因文而异,丰富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⑤突出基础,加强梳理,重在阅读能力的提高。⑥巧用名家评语,拓展教学空间。显然这六点是这本选修教材教学的核心所在。基于此,本文以《进学解》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思考。

一.信任学生,体现特征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补充、拓展。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理清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的关系。选修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校情、学情相结合,教学要求要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抱以不信任态度。总认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完成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唐宋家散文(选读)》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色彩较浓,方便一线师生使用为特色的。每篇文章文下注释较为全面,针对性较强。本节课虽然文言字词难度较大,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文下注释和字典基本可以准确地解决字词问题。因此,在教授《唐宋家散文(选读)》时不能用原有文言文教学的“惯性思维”。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学科特色,要以语文知识基础为核心,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最终目的。我们要重视选修教材内的文言知识点,但绝对要有一个度,“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二.创新求变,巧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之一,最大限度开发教材是教师的必修功课。苏教版教材按照文体为标准,以版块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一个版块之前有一个概括性和指导性的小序,每篇文章后安排了“评语选萃”、“阅读与探讨”两部分内容,每个版块安排了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既给教师的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加深对课文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以《进学解》“阅读与探讨”为例,共设立三个问题:①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②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这三个题目,第一题笔者认为将“不同情绪”的比较对象改为“国子先生”两次发言的情感,可能更有助于对韩愈“自嘲”的理解;第三题,只是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句,较全文内容来看,有强加“人文”的嫌疑,让其单独为一个小题,显得“小家子气”。由此分析,笔者以第二小题为引子,以“国子先生”前后情绪比较为突破口,完成教学设计,第三小题放在自我小结中完成。这样的处理既符合由易到难的接受习惯,有易于归纳出作者写作技法和写作目的。

三.个性阅读,加强总结

个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形态。指导学生在文本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个性阅读,应该是选修教材交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在文字的“感悟”、“质疑”等方面的能力。如上文所提及的“完”字。这样有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兴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自我建构过程。

处理选修教材不可能像必修教材那样细节化。在落实知识点上,学生自我总结过程就十分重要。通过自我总结和交流补充,能够完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标。对于选修教材而言,课堂总结不仅是知识的沉淀,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在学生的总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观点:韩愈的选材观点是存在时代局限性的,其不应该将人才选拔寄希望于“宰相之方”,而应该是制定一套完整的体制。这样的观点虽说稚嫩,但绝对是最美的思想火花。

作为选修教材的《唐宋家散文(选读)》不仅是文言文,她更是唐朝乃至古代散文写作技法、文化思想的集中展示。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摆正该本选修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夯实文言基础的同时,也要关注选修教材的“人文性”特征,真正达到“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教学目的。

戴海泉,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第5篇

一、领悟理念、转变观念。

俗话说:“理清则眀”。我知道,只有自己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傅,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否则就会“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新课改培训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我为了跟上课改步伐,不惜一切休息时间,积极参加每一次的课改培训学习。通过培训,我摈弃了旧的观念,树立起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我还积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认真领悟新课改理念。我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思想,认真备好每堂课,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探究、务实求真。

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变成实际的教学行为呢?课堂教学是课改实验的主渠道。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理念,我在不断的探索。

首先,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关注一节课的知识点是否能讲完。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

接着,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联系他们的生活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英语,理解英语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就在身边。注重:1、课前收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英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课中探究。从生活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英语,发展英语。3、课后延伸。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英语课,我认真阅读了《实验研究》中不同类型的教学说明,对每次的优质课示范课中能认真回顾,积累课改中的好方法和新理念,并与自己的方法和理念相对照,找出差距,在后来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改实验以来,我自己上了几节校级教研课,得到了许多老师的一直赞同:教学上,我有很大的进步!在县教研活动中取得很多优异的成果。

三、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课后及时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平时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以外,我还经常协助教研组长做好组内各项工作!我不断探索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的评价方式。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结合本年级实际情况,我设计了用于期末评价的《成长记录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他年级的老师觉得我设计得好,也都采用了我的评价方法!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所以,我会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四、善教乐教,情系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利用规定的教学时间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是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教学方案。为避免产生思维定势,我很少照搬别人的教案,大部分的教学设计总是先独立进行,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主题思想后,才去参考别人的教学方案,并不断的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处理教材、主动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学更是有心人的工作。当学生需要鼓励时,老师的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将推动学生在学习的旅程中走得更加自信;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一份善意的提醒,一番耐心的指导,将会给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在课堂中,我总是以鼓励为主,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扩大学生的闪光点。在我的课堂中看不到优秀学生的霸主地位,反而有更多后进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我坚信,只有心系课堂,用智慧和恒心浇灌课堂,才有结出累累硕果的期待。

五、善学乐学,锤炼自我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如今,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自我提升。一年来,我积极钻研课程改革最新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践行于课堂,在本学年先后数次在校内承担研讨课、观摩课及经验介绍,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今年的教研协作区观摩课活动中,我所教授的《Unit3Topic2SectionA》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锻炼就是学习。

六、善思乐思,提升自我

有人说:人是因为思考着,所以美丽着。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留心处处皆学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是反思的源泉,我执着于教学中的小小遗憾,倾心于意外的课堂生成,关注自己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案与策略,勤于笔耕,借助教案本的教学反思环节,“我手记我做,我笔记我思”,将自己一瞬间的感悟、点点滴滴的想法记录在案,为自己的成长之路垒起一级级进步的阶梯。

第6篇

一“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作用

(一)内涵:“双主”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指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穿造型,最大限度地发掘受教育者的能力资源:二是给学生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的学习、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互动”是指相互激励、相互作用,即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

(二)作用:体育教学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统一过程,是师生认识与情感活动交互作用最频繁的过程,是教室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的过程。因此,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种种努力、引导、示范、保护、启发、督促、检查等都是为一个目的,即使学生知道怎么学、主动学,从“学会”到“会学”,逐渐达到无教而会学,无师而自通的目的。所以,教师既要注重教法,更应该注重学生学法,既强调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更强调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主宰教学,“讲解示范”、“教与学”脱节的单一模式,从“双主”入手,调整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发挥“双主”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二、“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实施细则

(一)原则:应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精讲点拨,巧妙设计,激发求知欲,使学生自求得之;要营造氛围,导者和谐渗透,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注重创设情景,导者为学者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满腔热情投入教学过程;讲究导学民主,导者的教学行为在民主气氛中进行,表现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

(二)实施细则

1教材改革为载体:传统的教材只强调大纲进度统一,某些单调、枯燥、多年重复、陈旧不实用的内容,难引起学生兴趣;有的受场地限制,难以自学自练。改编后以规定与自选相结合,吸收健美操、跳绳、毽球、武术等小型多样、现代实用、受欢迎、易开展、锻炼价值高的项目,使课内外易学易炼,可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2设计“双主互动”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划一的、规定的程式化,较生硬死板 ;新设计的教学法体现启发诱惑,灵活机动,以“导”激“学”,因“学”论“导”,导学结合,主要 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测验教练法、比赛训练法等。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与活动的指向,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但传统的目标较宏观、不具体,如每份教案的“目的任务”栏里都写“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等口号式目标,其实,这样的目标是虚的,落实不到教学环节中去。还有的目标以教为主,只有教的目标,没有学的目标,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设计的目标教学法的做法是:第一,把宏观目标行为化,设计目标全面具体,既有总目标,又有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目标,乃至不同档次、不同水平学生的目标;第二,注重个性化目标,既考虑“教”的目标,又重新“学”的目标来设计教的过程;第三,设计目标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好学习情况分析,合理确定目标差,并据此选取目标差的策略、方法,以免目标太高,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也防目标太低,轻而易举而削弱积极性。

(2)测验训练法:测验训练法是将测验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练的过程,通过测验激发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能力,因人施教,正面肯定测全和发拨相结合,并建立学习测验档案。如中长跑项目较累、较枯燥,同学们耐力素质又差,学练时不投入,不全力。自从采取测验法后,激起了学生积极锻炼的自学性,每跑一次都力争破自己的记录,做到自我总结,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

(3)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根据青年学生好胜心理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营造氛围的手段,常用于学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时,如在进行“蛙跳”身体素质训练时,有同学不认真,当采用以小组一对一抗赛时,情绪高涨,全力参与,相互鼓励,提高效果。

3、区别对待,“导”与“放”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所谓的统一要求,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压抑了学生情绪,挫伤了后进生的积极性。“放”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能考试次数放开,课内外结合,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允许反复考测;二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堂常规表现”放开,充分发扬民主,在自评基础上小组评分;三是设“附加分”,对超目标发挥的根据幅度大小适当加分。对每青年进步幅度大的也给以加分(这主要是针对体育锻炼标准而言)。

三、效果与反馈

按照“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97级4个班的学生中进行试验性探讨,入学摸底成绩与现达标成绩见表1。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体育教改中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意思明显提高,使力量性项目,如实心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有所提高,速度(50m)和耐力性项目提高较为明显。

四结束语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沟通信息、密切感情,师生融为一体,以达到最佳教学质量和效果。实践、反馈表明是有效的。操作与实施过程中以“致力于导”、“营造氛围”、“创设情景”、“导学民主”为原则进行。实施细则以教材改革为载体,设计“双主互动”教学法,内含“目标、兴趣教学法,测验、比赛训练法”,重点是“区别对待、导放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意识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就越充分,教学效果越好,从而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思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孟炎.努力创建符合学生主体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北京:北京教育,2008(10):28~29

第7篇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比说对待那些学困生,每天,只要他不违反学校纪律,按时上学,他就可以得一个“优”。当天的作业中只对做正确的题目打钩,所有错题,课后帮他们一一讲解。重新订正后再评分等等。须知一个优字,可以改变一个学困生的命运,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了希望。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

三、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让孩子写一写:(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你哪些内容掌握得好?还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3)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孩子的反思交来后,就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在每个孩子的自评后写上几句老师想对他说的话:有鼓励性的、有指导性的、有诊断性的等等。多元智慧理论认为,反思出智慧,反思不仅是一种外显行为,同时在反思中学生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了隐性的评价,因此,它是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向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调控自己。

四、家校互动,加强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校的沟通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沟通,不仅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长处与不足,也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困难,及时给孩子和家长以帮助。因此,我充分利用家校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家长与教师,都能通过交流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与闪耀点及时给予赞赏与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鼓励挑战自我,挖潜能,分阶段小结评价

根据新课改理念,在评价中应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新目标,自我激励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第8篇

一、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适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们课堂主体的作用,大多数实验教学的授课流程是固定的,实验目的和内容由教师指定,教师的讲解和实验展示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们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实验结论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只要按照教??总结的内容填写即可。整个实验过程没有激情,也没有启发性,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开发,学生们获得的实践经验也仅仅存在于课本中或者教师的总结中。

综合实验教学模式不同,它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思维,虽然教学目标和实验任务由教师指定,但是教师只是任务的引导者和实验过程的监督者,学生们不仅要亲身实践、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所有实验的信息要通过学生们自己来收集,实验结论也要由学生们合作探究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报告的优劣可以通过全班讨论来公平决定。因此,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因而,在高职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二、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

(一)综合实验教学颠覆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综合性实验教学采取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们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自我总结和自我创新。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教学、可以督导实验过程、可以适时引导点拨,但是绝不能替代学生给出实验结论,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尊重学生们对实验的不同看法,绝不能以教师所谓的权威来压制学生,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对比和辩解。这样的实验课堂会让学生们动起来,课堂气氛热起来,完全颠覆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

(二)综合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课实际上是理论验证课,是巩固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但是,随着高职病理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对实验教学的作用重新定位,强化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体性,把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列为实验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们初步具备一定的自我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过去仅为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的教学现状,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只有脱离教师的指导并真正具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生们才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实验教学采用了多元教学手段

综合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元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积累实践经验,也可以借助网络、微课以及辩论会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分析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同一病例,每个人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如果学生自己的结论和大家辩论后的结论一致,对他会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第9篇

教师在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共性,一班的学生只是用一个标准,关注学生仅仅单个方面,往往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结果。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样将抹杀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走出应试,走进素质,建立与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走出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试误区,树立大语文观,构建符合提高语文素质要求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这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有的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成了语文课堂的延伸,不肯或不敢把自交给学生,始终控制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评价主体是单向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这样,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既增加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又让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学生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丧失了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构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是非常灵活的:(1)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每个主题课的各个项目编成各种评分表,由学生自评,填写相应项目。也可采用学生自我鉴定的方式,请学生把在学习中的自身感受、体验等写成书面材料。(2)互评和他评。可以是小组互评或师生互评,还可采用由家长或社区介入等多种民主评议的方法。(3)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当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该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关注分析的把握。如在开展《到民间去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对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不能单单用成绩或者等级来评价,这样评价过于简单化,这种评价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表面现象,事实上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课程改革也提出来了质性评价的手段与方法。交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3.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它的内容进行评价时,重点是对知识以外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到民间去采风”“桥”“为本地人物立传”等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领悟人生道理,关注身边的人文地理,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因此,在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重视形成性评价

第10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语文教学经常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一现象归纳起来主要与四个方面因素有关。

1、教学氛围难以调动兴趣。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沉闷枯燥生硬,自己的语言不具启发性、形象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较为呆板,学生和教师之间基本没有互动,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低下,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内容不够精彩丰富。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有些教师教学内容信息量少,演示方式简单,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缺乏精彩丰富的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理解深度不足,掌握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呈现简单趋势。在高考应试决定一切的片面理念影响下,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学生哪怕完成了训练、掌握了答案,实际上也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

4、教学评价未能兼顾全面。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完全以考试的分数作为标准,没有针对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习基础、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容易导致中等以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二、破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难题的路径探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难题并非不可破解,关键在于教师选择恰当的路径,采取有效的措施。

1、以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高中生心理更加敏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受环境氛围的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注重构建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谐氛围的创设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乐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氛围。其次,和谐氛围要多增加激励性评价话语,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功与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和谐氛围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关注关心和关爱,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要对学习存在障碍、有难度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和谐。

2、以信息补充营造生动课堂。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大,对教材理解的效果也就越佳,理解的深度广度以及互动的有效程度都会得到明显提升。丰富的信息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及其配套设备,要学会从教学网站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素材。图像、声音、视频,只要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演示作者生平资料、课文创作背景,乃至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景观等诸多内容,既丰富学生知识面,同时也让学生感知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营造更加生动的课堂,破解学生兴趣低下难题。

3、以模式改革促进综合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体现新课改精神,始终将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才能走出单向灌输的怪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体现学生主体原则,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还是课后巩固,都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在预习环节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自主开展预习、自主检测效果、自主提炼难点,在课堂上则侧重于设置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相互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并且在教师的点拨下开展互动交流,更好地集聚智慧。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投身课堂,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深入其里,对学习效果的达成能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在课后巩固环节,笔者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按照遗忘曲线规律科学安排复习的时间以及间隔,鼓励学生制作错题集自我总结梳理和提高,这对增强学生学习反思能力、自我总结梳理能力等方面帮助较大。

4、以立体评估增强学习动力。对高中生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估不能完全局限于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层面全面评估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将学习能力检测列入学习考查范围,对普通话发音、朗读能力、书写能力乃至口语表达能力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的检测评估,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也要给予观察分析和定性。通过知识点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与学习态度情感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而且全面科学的评估模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对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三、结束语

第11篇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本身的内容难度不同。

高中物理新教材尽管降低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但从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来看,高中物理仍然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初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内容比较生动直观,学生容易看懂,容易理解。高中教材文字表述比较严谨,含义比较深刻抽象,学生要读懂、理解比较困难。从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要求来说,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识记的较多,理解的较少。高中物理不但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不但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而且要会推导、论证结论,等等。这是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困难第一个原因。

2.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学生要有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据统计,83.8%的学生可以适应环境变化,16.2%的学生尚不适应环境变化。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其次是心理因素的变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高中,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学生有畏惧、挫折及自卑心理,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导致成绩两极分化。学习上放松的学生占64.3%,只有35.7%的学生没有放松。虽然过半数的学生对学习有所放松,但是担心自己成绩落后于别人的学生占80.4%,只有19.6%的学生一点都不担心学习成绩落后,可见80%的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压力很大。

3.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属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于是形成了初中物理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机械式的“接受”过程。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的能力。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容量大,各部分知识关联性强,则要求高中生要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然而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一用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学生就容易陷入苦闷和迷茫,对物理失去信心。从而使这些学生一见物理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4.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许多学生在高一初始就表现出了应用数学这个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如繁分数、数字运算能力差,依赖计算器,三角函数运算与物理学习脱节,作图不规范,空间想象能力差等。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1.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衔接。

初高中物理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电磁现象与电磁定律等。进入高中后有的知识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结论在初中成立而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在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分,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教师不能只看学生入学成绩,而应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肯定其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尽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一些学生因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1)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就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4.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数学的应用明显得以加强与提高,常要运用函数、图像等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不要依赖计算器,补充与高中物理脱节的相关三角函数,要求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第12篇

自步入教育岗位以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抱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还是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在经过几次听、评课之后,我深有感触,只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你”的课堂“你”做主

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总认为讲台就是教师展示风采的舞台。课上三分之二的话都被我说了,学生活动,发言的机会自然就很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他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而教改后的课堂,教师的言语很少,主要安排和引导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有安静的自学,探索,激烈的交流,完美的合作,精彩的展示。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久而久之,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心理素质、自信心等良好品质一定会有突破性提高。我为之兴奋和感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很轻松。

二、集体备课好处多

教改后,学校要求教师们集体备课。这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以往我习惯了一个人埋头思考问题,但有很多想不透的就放一边了。这样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一旦再次出现,很是棘手。现在,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由于集体备课采用先备再议、议后再备,最后形成正式教案,大家在正式教案上再添加自己的个性意见,解除了以前的繁杂而作用不大的机械程序,提高了教师们钻研教材教法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评价需要多元化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个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的评价形式,构成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整体评价体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作业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对本组的作业进行质的评价,由小组所有成员总结此次作业出现的问题,如知识点有那些没掌握、思考方法有些什么误区、有什么建议等。在单元评价中,每一位学生自出一套单元题,教师从中抽选一套作为考试题。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也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和自我评价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我暴露问题及修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又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了出来。

四、表扬切忌单一化

在参加了学校的多次学科教研讨论交流中及在听评课后,我总结了以下两种激励学生的方式:

1、以“口”为主的表扬

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表扬个人时,有时联系事例点名表扬学生,有时只赞赏具体事例不点学生姓名。表扬集体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地确定“集体”或表扬班级,或表扬小组,或表扬男生、女生、大组、同排,或表扬某分数段学生、有某方面特长学生。口头表扬是表扬的基本方法,课堂课外,当面背后都好进行、易操作,最具及时性、灵活性。

2、以“奖”为主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