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18:3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入党转正公示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制度化建设 高校党建工作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每方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作风建设是主要环节。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要切实加强并落实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把党建设好的关键与保障。
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包括:“”制度;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报告工作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支部保密制度;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八个方面,在目前高校党支部建设过程中,这八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渗透于党支部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实践赋予它们更多新的内涵,以便使党支部的制度化建设更适应于党建工作的发展。
党支部的建设中处处需要制度建设作为保证,保证支部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有效的开展,我们分为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培养发展工作制度、作用发挥考评制度三个方面来归纳总结党支部的制度化建设的内容,除去日常工作中程序性较强的如党课“推优”制度、政治审查制度、发展党员票决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等方面,我们选取党支部制度化建设中创新的特色内容加以介绍:
1 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1.1 入党积极分子集体培养制度
随着我院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党员作为培养人的培养任务也日益加剧,党员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不能做到与培养时间较短、尚不够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培养,所以建立了集体培养制度,即在学生党员较多的班级进行班级内部入党积极分子集体培养的方法,选取一个好的培养内容,集体培养,让每个积极分子表达看法,畅谈学习体会和感受,并可以相互交流,省时、高质、高效的完成培养工作。
1.2 网络学习交流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面对面的讲授和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网络更及时、更便捷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于是,我支部创建了党支部博客,开设了理论学习专栏,将支部指定的理论学习内容和网站公布在理论学习专栏,要求学生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毕,并上交学习体会,支部选取优秀的学习体会登载在博客上,共学生党员相互交流、学习,同时,把这些优秀的体会结集成册,做以总结,以供后来的学生党员参考学习。
2 培养发展工作制度
2.1“三公示”制度和群众意见反馈制度
公示制度是党支部组织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着党内的公平和民主,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公示制度,并命名为“三公示”制度。“三公示”制度即在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党委预审前及预备党员转正党委审批前进行全院范围内的公示,同时完善了公示程序规范化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公示结果公开反馈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制度等保障制度,精心设计了包括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表现、群众基础、自律意识等方面的公示表格,确保公示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各学生支部加强了群众意见反馈制度,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的不足,由培养联系人负责整理汇总,并由各学生支部的书记找到相关入党积极分子,反馈出群众意见反映出的缺点不足,并进行谈话,强化了学生党员对于不足改正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今后的培养工作。
2.1“三公示”制度和群众意见反馈制度
公示制度是党支部组织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着党内的公平和民主,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公示制度,并命名为“三公示”制度。“三公示”制度即在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党委预审前及预备党员转正党委审批前进行全院范围内的公示,同时完善了公示程序规范化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公示结果公开反馈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制度等保障制度,精心设计了包括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工作表现、群众基础、自律意识等方面的公示表格,确保公示制度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各学生支部加强了群众意见反馈制度,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的不足,由培养联系人负责整理汇总,并由各学生支部的书记找到相关入党积极分子,反馈出群众意见反映出的缺点不足,并进行谈话,强化了学生党员对于不足改正的意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今后的培养工作。
2.2 党员发展材料审核责任制
入党材料的整理是党员发展过程中,培养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党员发展材料将跟随学生档案,伴随党员一生,体现了学院对于党员的培养过程,也反映了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学习水平等方面,因此,学院十分重视党员培养过程,细化每一个步骤,分层次把好党员发展材料质量关。党员材料的整理审核分为:党员培养联系人-学生支部委员-支部书记-院党委预审-组织员-组织部备案六个层次。为了严把材料审核关,支部编写并修订了《材料审核标准》,印发给每一个培养人,并召开专题讲解会,向培养人讲解并强调材料中注意事项,保证培养人清楚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对上交的材料负责。
通过以上程序,我们尽可能的在把材料给组织员审看、谈话以前,保证党员材料的完整、充分、准确。
2.3 党委预审环节中的副书记谈话制度
院党委预审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各学生支部党员发展时间安排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发展人数和时间较为分散,于是,我院增加了党委预审时的副书记谈话制度,使发展对象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前,及早树立党员意识,更清楚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使党委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发展对象的个人情况,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学院党员发展工作。
3 作用发挥考评制度
3.1 党员助理班主任岗位实践制度
制定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宿舍,担任助理班主任的工作,是学生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确保学生党员的工作质量,我们制定了《学生党员助理班主任工作职责》,要求学生党员协助各班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入党程序解释工作、班级特色建设工作等,定期召开会议汇报近期工作情况,并在党员助理班主任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增强了党员责任和服务意识,也锻炼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的工作能力。
3.2 党员考核评议制度
细化征求群众意见调查问卷,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征求群众意见中,真实反映被征求对象入党动机以及各方面表现情况,明确地指出不足,帮助他们分析并尽快地改正。
实行支部大会答辩制度和转正会述职答辩制度,向其他党员展示自己的工作效果,增加党员间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机会,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制定《文学院学生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并坚持《文学院学生党员手册》的填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党员提出要求。
通过制定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培养发展工作制度、作用发挥考评制度,来创新党支部制度化建设,使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
整理
参考文献
[1] 杜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 长才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体系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 杜杰,王达.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关键词:行为文化;沉浸体验;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38-02
行为文化既是学生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1]。当前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是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行为规范检查、落实课堂考勤考核,而在激发大学生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认同度和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尚显不足。个体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一种过程,行为固化为文化需要经历感知、决策、参与三个阶段[2],行为的引导者、发起者、践行者都将在这种固化活动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彼此产生影响。探索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之途,就是要找到一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主流文化、创新创业思维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一言一行中的“路子”。自媒体作为当下受众最多的新媒体模式,具有传播主体的自主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等特点,是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传播手段。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应当与自媒体传播有效结合,通过自媒体应用实现大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体验。
一、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
心理学家Csikszentmihlyi将“沉浸”描述为:沉浸是个体进入的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其他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自动过滤掉,并且丧失自我意识,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反馈有反应,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3]。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可以被解释为:学生个体进入学校主导的或希望学生参与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并被这种模式吸引,学生的意识被集中在学校积极倡导的行为文化范围内,其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想法都被自动过滤掉,学生积极融入建设活动中并希望得到鼓舞的反馈,同时通过对班级集体、社团团体的能动操控而产生控制感和成就感。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可以让大学生群体专心致志的从事行为互动,并享受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愿意继续从事此类活动的个人自愿。沉浸体验是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中希望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求行为文化建设活动要给予大学生充分挑战的机会和技能展现的平台,自媒体平台便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利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结合对浙江省内三十余所高校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及包括辅导员在内一线学生工作者的调研访谈和对千余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自媒体的应用与助力行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期望的成效相去甚远。
1.有平台无阵地,自媒体应用与行为文化建设要求脱节。指标摊派的“增粉”计划、久不更新的平台内容、仅限阅读的学生参与程度导致官方自媒体平台难以发挥阵地作用,学校关于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案、举措不能得到平台对象(学生)的共鸣和呼应,教育本身依旧流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只是简单地为课堂讲授、会议部署等枯燥建设内容披上了自媒体的“外衣”,自媒体高融合、强渗透的功能却被“束之高阁”。大学生群体在关注学院官微后就对其弃之不理,沉浸体验的“挑战”和“控制”等前置要素并未体现,学生群体无法从自媒体平台接受关于行为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无法通过任务实现来提升自我行为文化建设的能力,从而无法获得必要的愉悦体验。
2.有宣传无互动,自媒体应用与学生希望关注内容脱节。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内容中以正面宣传学校学院组织的包括社会实践、运动会、文艺技能比赛等校园活动为主,照片处理不够精细,文字描写新闻痕迹明显,时间滞后于活动本身。除此之外,占内容比例较大的还有党建类知识宣讲、省市校各级重要会议报告摘录,及“心灵鸡汤”类材料。这些主题明显与大学生希望关注的内容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这种宣传内容与学生期望之间的脱节,集中体现在互动体验的缺失,这些内容阅读量尚难保证,更无从苛求大学生群体对于此类文化建设内容的沉浸。
3.有公示无反馈,自媒体应用与学生工作实际运行脱节。但在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认为学校学院在自媒体平台上所公布的各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公示、通知仅仅停留在“广而告之”的肤浅阶段,缺少后台运营和功能开发的自媒体应用无法接受来自学生的意见反馈和交流互动。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反馈的自媒体应用不能够让大学生群体获得专注体验,简单的浏览信息花费的时间极短,学校学院官方自媒体平台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日常,没有给学生提供持续的信息反馈、生活服务和行为引导,难以让学生产生投入行为文化建设的时间扭曲感,难以实现专注体验。
三、基于自媒体应用的大学生行为文化沉浸实现路径选择
1.分类教育与按需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一是重视互动,反馈及时。自媒体应用中最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是其即时交流、高效互动的功能特质,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需要学生管理者主动融入具有自媒体特性的交流互动环境,在官方的微博微信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建立沟通顺畅、反馈及时的互动交流版块,包括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在内,都应更多的“现身”平台,与学生实现网络上的平等交流。二是信息实用,更新及时。要增加学校学院官方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关注的粘性,需要自媒体平台多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要让学生习惯于把自媒体平台作为获得重要资讯的第一渠道;同时,形成固定时间节点、固定披露形式的信息公布机制,把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渗透在这些资讯信息之中,实现不间断的、强度稳定的指导和宣传。三是紧贴学科,介入及时。自媒体平台可以开设部分专业课教师的答疑专栏或学术圆桌会,吸引学习成绩优秀、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参与其中,活跃自媒体平台氛围,助力崇学尚新的学科行为文化建设;把教学内容嫁接到自媒体,需要尤其重视介入和响应的及时,要让融入其中的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学科技能的提升和学术新目标的挑战,从而由此获得愉悦性和沉浸体验。
2.线上活动与线下建设相结合,加强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激励奖励。一是线上活动纳入考评。目的导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自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应当把一些可以移植到网络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搬”到自媒体应用上来,实现线上报名、线上实践、线上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学生个人综合考评挂钩,达到“鼓舞”大学生投入自媒体平台上的行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二是建设活动定期开展。利用自媒体平台策划筹备活动的便捷性和针对群体的广泛性特征,定期开展身边典型挖掘、创优创建比拼、违规案例剖析、社会实践征集等活动,允许在校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参与行为文化建设,并通过活动设置合理的奖项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线上活动中获得沉浸体验。三是党建工作线上尝试。党员的发展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点工作,同时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应当尝试在线上进行党校授课,既可缓解学生平时课业繁重与党课不能缺席之间的矛盾,又能创新党课授课形式,实现在线教育;应当尝试在线上进行党员转正、预备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公示,尤其要把线上监督放在重要位置。
3.从众心理利用与学生个性彰显相结合,搭起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自媒体矩阵。一是利用从众心理,构建自媒体矩阵。仅仅利用学校学院官方的自媒体平台来开展行为文化建设活动是单薄的、影响力有限的,而学生个人、社团组织、创业团队自己建设的自媒体平台具有更贴近学生群体,更为实用的推送内容和互动信息,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当把这些自媒体集合到一起,构建自媒体矩阵,共同搭起促进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阵地。二是彰显学生个性,用好自媒体矩阵。与矩阵中学生个人的自媒体平台充分交流、合理引导,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始终指明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与社团组织的自媒体平台充分合作、共建共赢,规范学生社团行为,由于社团组织吸引了高校较多低年级学生的加入,规范社团行为,有助于在低年级范围内倡导积极向上行为文化;与创业团队的自媒体平台充分融合、服务就业,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行为,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利用自媒体鼓励创新创业,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创业团队,营造创业氛围是高校践行教育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的可行举措。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需要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践行正确的文化观念,共同倡导积极的行为实践。要使行为文化建设活动具有吸引力,对大学生群体保持粘性,则需要建设活动给予学生互动体验、愉悦体验和专注体验。自媒体在学生中使用较广泛、受欢迎度较高,充分发掘自媒体平台价值,突出针对性,落实激励奖励,构建平台矩阵是高校践行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佩思.当前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