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视觉艺术教学

视觉艺术教学

时间:2022-12-04 11:2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视觉艺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视觉艺术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流行视觉艺术;兴趣;渗透

一、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流行视觉艺术元素的加盟

1.流行视觉艺术的“热”VS经典艺术的“冷”

21世纪被称为“读图时代”。图形图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卡通、动漫等流行艺术形式随着各种媒体渗透在学生生活中。漫画多以学生生活为原型,人物外形靓丽,加入体育或魔幻或架空历史等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一切商品,几乎都打上了卡通漫画的印记。相对于孩子每天接触到的充斥着流行艺术元素的各种媒体,经典艺术氛围相对淡薄。一些中小城市中除了博物馆、书店,经典艺术难觅芳踪。学生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经典艺术氛围的相对淡薄与流行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2.动漫等流行艺术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卡通、动画迅速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孩子被其或夸张可爱、或唯美的形象深深吸引,产生审美的愉悦;另外,成功的动漫作品,其故事情节往往非常吸引孩子。实践证明,流行艺术确有其成功之道。《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显然,对于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有趣、主动地学习;将流行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也正是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拓展的一个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整合流行艺术元素的几点思考

1.在美术造型领域教学中渗透流行艺术元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出发,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去教学,即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使教育资源丰富化,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掘和建构中,教师和学生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线条、明暗、色彩、空间、构图,有着如此丰富的美术语言。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上与动漫等流行艺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以线条为例,动漫卡通以其流畅优美或富于节奏的线条给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学生对于卡通的优美线条是十分崇拜的,完全可以将好的作品引入课堂之中,或让学生自带作品,在不同风格的动漫作品中分析线条,分析色彩,分析构图,分析比例,很自然地就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到了美术的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在欣赏课中结合流行艺术元素

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优秀经典作品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动漫卡通作品为媒介,通过挖掘卡通动漫作品中出现的优秀经典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把他们已有的认知素材和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相联系,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

如:在古希腊雕塑建筑艺术欣赏中,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诸神形象的造型似乎很遥远,不同的文化、审美会产生审美差距。有学生就觉得维纳斯不苗条不美。比如,漫画《圣斗士》其内容就取材于希腊神话。学生很熟悉的那个女神形象就是借鉴了希腊古代雕塑家的《雅典娜女神像》。在教学中就可以此作品为线索,通过作品形象与雕塑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有兴趣去主动学习。优秀的经典艺术是流行艺术作品孕育产生的沃土,在那些优秀的流行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经典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善用这些因素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优秀的多样化,更加热爱经典艺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3.在综合探索课中探究流行艺术元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美术学科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学生应达到: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主题式的想象、创作和展

示。如在服装设计课的教学中,学生创造的形象大多就是他们所喜爱的漫画形象,设计展示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场动漫秀一样。学生对于流行艺术的这种热情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将课堂教学与其有机结合,就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4.在美术课中回味中国优秀民族动画艺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大闹天宫》《九色鹿》都从经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富有浓郁中国艺术美的动画艺术。我们的中学生从本土化、民族特色的卡通、漫画作品中感受中国优秀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有许多可以引入中国优秀动画艺术的时机,《牧笛》《小蝌蚪找妈妈》《鹬蚌相争》都是优秀的水墨风格动画片。《九色鹿》取材于敦煌壁画,《鹿王本身》《火童》是蜡染艺术风格的再现……资源如此之丰富,是教师提高课堂丰富性、生动性的很好的素材。

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将流行艺术元素引入美术课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很多的教师正在积极尝试。美术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美术学科的价值,学生也将更加热爱美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王大根.“读图时代”的美术教育.文汇报:教育家,2003-11.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也不能始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止步不前。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数字新媒体技术能让人们在视觉观念和方法认知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诞生为应用学科的更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助推力,新媒体具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学科融合的优势,而新媒体的诞生和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促使视觉艺术成为了一个交互系统,视觉艺术的概念被刷新;可以说,唯有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教育,才可以真正做到传播、融合与实时交互信息。而新旧媒体的互补和结合,又为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的空间。当前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中还存在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实训没有落实、学业和就业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针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下面主要分析了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包括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科目,应用学科包括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科目。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院的建立无疑是让传统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闻名全国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而综合性大学则是整合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在很多年前艺术教育界就已经有了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的概念,其中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纯艺术时期、艺术和技术结合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期。现如今为了跟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脚步,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在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还兼具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3]。(二)视觉艺术教育融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中,视觉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大多都是二维的,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基本上全部由纸达成,信息交流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信件交流或电话交流等。而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具备的功能基础之上,同时还拥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和学科融合的新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将是多样化、灵活化的,师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实时交流,也能够更方便的同社会信息发展接轨。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视觉艺术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视觉艺术是紧跟时代变迁的艺术形式,其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因此必须具备及其敏锐的时代目光才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而反观我国院校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视觉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视觉艺术教师的教学思想落伍、教材使用多年未更新等问题,导致视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安排落后于时代[4]。(二)视觉艺术教育缺少互动。视觉艺术涵盖了很多专业内容,属于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在此之下高效为了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视觉艺术专业细化为许多分离的专业,除去大专业的分割,为了培养当前专业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还会将专业进一步细分。这就导致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出现问题,不单单是学科和学科之间、在专业内部甚至也会出现交互问题,这对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三)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较为,且专业教师的职能范围有限、实训基地的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不容易,导致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四)学业和就业脱节。视觉艺术教育招生主要是依靠大专业招生,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过于集中。此外,很多教学课程的设置系统不科学、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轨等,导致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脱节,毕业之后难以就业。

三、新兴媒体的应用优势

(一)实时交互。数字媒体的诞生为信息的实时交互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不仅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PPT、网络课程、视频等多媒体展开教学。(二)即时延展。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延展、快速查阅信息等需求,能够拓宽教学的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效率。(三)学科融合。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功能基础之上,还能够将视觉艺术学科进行融合,实现专业间的交互、推广艺术形式。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高校应组织视觉艺术教师定期展开专业培训课程,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假期培训课程等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掌握专业的新信息和发展,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组织参观大型艺术展等,拓宽艺术视野。学校可以招纳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领头羊,促进院校的专业发展。(二)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在设计创作中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结合到课程教学、将新技术结合到专业知识等,已然是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设计和新材料的融合、绘画形式和声光电的融合。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材料构造专业,正是专业和新媒体交融的产物。(三)注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学习艺术理论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基础,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利用新媒体进行校企合作、专题课题合作等。借助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训场地可以通过实际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更便捷的掌握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而更好的将教学、科研和产业进行融合,形成特色艺术产业。(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的创意都来自于互联网,导致艺术作品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意识。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是在理论之上结合了技术,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是重中之重。

五、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选择自由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在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多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教学中还要做到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视觉艺术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李凯宁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亚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学周刊,2016,(27):23-24.

[2]张波,张群.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J].艺术教育,2013,(10):32-33.

[3]许身玉.我国视觉艺术专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艺术教育,2011,(6):57.

第3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教学特征影响策略

21世纪被称为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受到科技发展和时代浪潮的影响,美术的范畴不断拓展,人们获取信息、识别图像视频、解读视觉艺术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各种图形、图像、视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视觉艺术的急剧膨胀和视觉信息的迅速增多,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视觉文化的冲击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给了美术教材发展的机遇。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使美术教学融入社会,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在多元现实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重塑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视觉文化的概念以及视觉文化时代的特征

所谓视觉文化,是指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认知和思维方式。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与快速发展,语言表达的方式也逐渐趋于视觉化。视觉文化带来了时代文化的新特色,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认知,为时代文化赋予新鲜的内涵。当前,视觉文化时代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视觉文化审美通俗化。传统的视觉艺术被称为“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艺术,距离普通大众较远,视觉文化时代下,普通大众的审美是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二是视觉文化审美生活化。随着视觉文化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日益融合,审美范围不断扩大。三是视觉形象虚拟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以数字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占据整个社会空间,视觉艺术充斥着虚拟形象和感官刺激。四是视觉形象潮流化。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视觉消费不断变化,视觉形象的时尚化和潮流化成为满足人们审美眼光和消费口味的必然趋势。

二、视觉文化时代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美术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的扩展和丰富,这也使高中美术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美术教学的内容趋于多元化,美术教学的外延日益扩大,更多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视觉现象成为美术的范畴。众多的视觉信息和新兴视觉表现形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观察、认知和判断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美术教学的方式趋于引导学生较多地运用视觉感知。视觉展示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获得图像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视觉文化时代,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既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使大量艺术作品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受到更多的挑战,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美术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视觉文化内容涉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多个方面,兼具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质,这一特征使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带来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三、视觉文化时代高中美术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视觉文化教育理念,将新兴艺术形态纳入美术教学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美术范畴不断拓展,美术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还是一味地将美术教学固定在传统领域中,就会使美术教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美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态来反应社会生活,面对视觉文化时代新的美术形态和视觉表现形式,美术教师应该自觉树立视觉文化教育理念,跟上视觉文化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美术教学在传统美术范畴之外,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和视觉艺术教学手段,将多样化的艺术形态纳入到美术教学中,突破传统的静态空间感训练,结合动态图式与新型影像,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二)加强对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使美术与相关学科进行开放性对话

视觉文化时代下,人们的视觉消费出现潮流化和通俗化倾向,很多低级视觉形象的媚俗、泛滥,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作为一门与审美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中美术教育应充分发挥美术的美育功能,突出美术学科的艺术内涵,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价值功能。美术教师应结合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美术作品背后的社会生活知识,打通美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的开放性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重视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将欣赏和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教育一直倾向于技能训练,很多教师一味注重专业性测试,忽视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只会机械画画,不会欣赏。视觉文化时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是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将美术的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结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将一些新型美术艺术形态纳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除经典的绘画、雕塑等经典作品外,还可以吸纳一些卡通、漫画等形式的视觉艺术形象,使美术教学能够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对作品形式和内容进行评述和思考,关注美术语言的内涵价值,促进学生在直觉感受、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的发展,不断风度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三,临摹、写生是美术教学的传统方法,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应当使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的视觉艺术形态相融合,在将新的视觉文化纳入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时带给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扩展高中生的美术视野。

(四)积极开展美术社会实践活动,使美术课程内容和时空领域进一步扩大

在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新兴媒体的发展使视觉信息快速增加,视觉表现手段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也面临着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鲜活的课题。在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美术教学也应该不断拓展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美术学习的时空领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美术,欣赏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拓展和延伸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走进民俗艺术馆、艺术作坊、寻访民间艺人、设计公司。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近生活中的美术,了解多样化的视觉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总之,迅速发展的视觉文化,使美术教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并为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发展优势和机遇。面对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新形势、新任务,美术教师应勇于承担时代使命,认真研究美术艺术的新内涵,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以美术教学带动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茂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初探[J].美术向导,2010,(02):78.

[2]张宝营.浅谈视觉文化冲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43.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国产动画

一、国产动画设计中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动画设计的民族化问题已经显得日渐重要了。动画是一个形象化很强的文化产业整体,在全球市场化的新时期条件下,动画艺术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愈加显著,并在不断发展加强。由于受到西方动画风格的影响,国产动画的表现手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产动画家们吸取国外动画的创作技法,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中国动画要发展不能排除外国动画艺术的成功经验,但是近几年国内一部分动画在对日美动画借鉴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的特色,迷失了自己深层的民族文化方向。带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元素对动画作品来说格外重要。一部艺术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它的表现形式将会给观者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艺术家通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传统艺术的影响,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地烙有各民族特有的印记,即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观赏者便能分辨出这件艺术品的来源出处。动画艺术也不例外,世界各个国家的动画作品,其风格也会各自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在一些动画大国,动画艺术作品也常受到民族审美习惯、地域风格、文化传统的影响,带上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的动画在向国外动画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国产动画的发展建立在自身文化和艺术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国产动画的创作定位,发挥出国产动画的本土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优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产动画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和造型语言塑造的动画形象曾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但近年来未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与深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出丰富的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种类。如:国画、壁画、年画、甲骨文、钟鼎文、篆刻印章、木版水印、刺绣、蜡染、风筝画、中国结、龙凤纹样(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剪纸、皮影、陶瓷、景泰蓝、兵马俑、泥人面塑、画像石、石狮、玉雕、青铜器、秦砖汉瓦等。中国国产动画艺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运用中国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国产动画创作应将民族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进行讨论和探索。针对当前国产动画设计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的缺失,中国动画设计发掘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必要的。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民族与传统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动画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由此探讨分析动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探寻我国动画发展的艺术道路。

二、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科技相结合

要使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国产动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就要使其与现代动画科技相结合。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正成为迅猛发展的朝阳产业,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国外先进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有助于紧跟时代的脉搏,掌握动画制作新技术。进入21世纪,电脑动画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众多的影视动画、特效镜头、广告甚至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科研结果的模拟等都是应用电脑动画表现的。传统的动画设计制作拍摄过程耗时耗力。无论是工艺复杂繁琐的水墨动画片,还是制作相对简单一些的剪纸动画片,都无法改变逐格拍摄的方式。它们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单独拍摄的照片。而在下一帧拍摄前,动画师须解决好人物的动作问题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总而言之,传统动画的缺点的确很明显,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制作动画却突破了这种屏障,成为动画设计界的革命,为动画设计工作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3D剪纸动画系统的出现,使这些困难都可以被克服,而且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动作上较以前的动画更流畅。动画片的发展作为21世纪进步的标志,人的想象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延伸,现代科技也让动画的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空间延伸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电影《阿凡达》震撼的动画效果使人对现代动画科技叹为观止。科技的浪潮不可阻挡,我们再固步自封在传统的水墨动画等形式中必然会被淘汰。中国动画不缺少好的故事题材,也不缺少优秀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所缺的正是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科技的结合。

三、提高动画设计人才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修养

新时期的动画设计有别于以往传统动画设计概念和方法,因为其对于设计者的要求颇高,对于设计和制作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的熟练性上,还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较高的艺术修养即要求对各种艺术形式的了解,这其中对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尤为重要。

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人员缺乏高层次的创意策划人才、好的美术设计师和专业的动画导演。当今,对创作人才和创新意识的呼唤,已经成为国产动画最迫切的问题,我们应有实质上的措施与机制来推动对创作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我国不乏动画教育,我国动画人才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基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中只有四五个院校开设有动画专业,而目前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 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截至2005年,全国有关动漫专业或涉及动漫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4万人,在校学生46.6万人。我国现有的动漫人才队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但是,优秀的动画创意人才还比较少。近年来,低起点、速成、高薪,几乎成为动画人才培养的关键词。这其中就出现了大量“速成”出来的“动漫人才”,而我国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的动画教学历史还太短,在师资、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够完备,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素质动画人才的培养起点高、教学资源少、周期长。很多学员是通过短时间内恶补卡通漫画、时尚设计技巧培养的,很难达到国产动画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在全国各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只重视技术的培养而忽视艺术培养的问题。对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培养更显匮乏,大批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知之甚少的动画制作者从事国产动画制作工作,必然导致国产动画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脱钩。从而使国产动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国产动画的民族性。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大力加强动画教育中有关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课程设置,使动漫人才对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产动画中只重视应用先进技术而忽视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层问题。

四、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代审美相结合

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中国人所生存的时代,早已不再是古人的时代了。今天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和欣赏古人的艺术,但这并不影响对传统视觉艺术的喜爱。而且当今中国的很多传统视觉艺术都在探寻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途径。当代的艺术家正在将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赋予时代新意。其中有一些传统表现形式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审美转型。很多画家的作品彰显出强烈的时代风貌,他们的绘画,不仅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有强烈的现代感。著名画家丁绍光的装饰绘画,不仅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有强烈的现代装饰感。国画家卢禹舜的水墨作品使现代人的心灵与自然融合,使观者看到境界的高远、空阔、庄严和神秘,一种超然玄远的宇宙秩序与精神景观。在这里,画家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命、对“道”的敬畏之情以及深不可测的神圣之感。很多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作品被业内人士所关注,也受到大众的喜爱。国产动画片设计必须走出从前中国动画所取得的荣誉光环的笼罩,摆脱陈旧动画创作模式的束缚。中国动画片固然要表现现代社会气息,大胆学习海外精品的动画制作及表现技巧,但必须借鉴和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以求早日找到属于当代国产动画自己的创作风格。

五、结 语

现代动画的新发展与中国民间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视觉艺术资源,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对国产动画已有作品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分析和探寻国产动画设计可以应用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说明国产动画设计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是可行的。创造和发扬中国风格表现形式的国产动画片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国产动画设计中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把握好方向。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但现在应该重视的是应该从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用时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的生命力,国内动画创作者,要具有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国产动画。要使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要使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近期的动画创作中,国产动画也证明了一个如何在众多国外动画中脱颖而出、塑造有中国特色新型动画形象的范例:上海世博会中,使用大型投影装置表现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的成功实践,也正说明了运用传统方式和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将民间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现代先进的动画设计和制作中,蕴含着中国动画再次崛起的力量。但是新的时代就有了新的挑战,艺术修养和技术实力并重的计算机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国内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则需注意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成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应该将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立足于艺术与技术并行、传统与现代兼备,而非单一的技术训练。使动画设计的接班人能够用时代的眼光和全新的技术来挖掘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由此中国动画必然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饶黎.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探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7.

[2] 赵文梁.动画民族化刍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 高红.日美民族性格与动画表现语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72-02

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是一条活的、连贯的、永不停息的长河。艺术的发展有自身传统,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因或者说自身规律。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媒介等的变化而变化、不仅艺术表现的内容、题材、生活、观念、价值会发生变化,艺术的风格、形态、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都发生着变化,甚至新兴艺术门类也会不断产生(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艺术等)。这是艺术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此外,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便捷、迅速,互相影响的规模更大,可能性更强。艺术发展的形态、样式、风格、主题、内容在今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的创新,而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又势必会碰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视觉艺术依着势不可当的绝对地位成为了社会主体媒介,作为社会文化转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大众消费和工业技术大规模崛起的需求不谋而合,即影视传播面是如此之广,对人的强大作用力是如此令人叹服。原因就在于影视文化作为一种视听知觉、声画合一、具有逼真性效果的独具优势,传播范围直接纳入了大多数的群众,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立影像空间,视觉艺术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英国作家王尔德对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解释,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一令人费解的假设无疑在影视艺术这儿得到了实现。可见视觉艺术拉近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艺术存在形式,打破了其传播形式和影响。形式,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发展的势头甚至取代传统艺术的文化中心地位。由此可以得出,视觉文化的发展势必会影响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创新的进程与结构。

一、艺术的发展与艺术教学的创新

艺术形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理论的发展遇到了挑战,艺术理论的发展就速度而言要慢于艺术形式,其中的视觉艺术就是很好的例子,进而出现了艺术形式倒逼艺术理论的调整和适应,更有甚者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是一场观念的变革。

艺术的最初阶段的艺术形态是象征性的,在这个阶段,年轻的人类心灵力求用符号来象征型地把他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这种象征艺术往往带有朦胧神秘的性质。典型的象征艺术是中国、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国的文字和建筑艺术,如甲骨文、神庙、金字塔等。这一类艺术往往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抽象思想。

由象征型艺术发展到较高类型的艺术是古典主义艺术。在古典艺术中,精神理念的内容与物质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统一。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古希腊雕塑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不像埃及、印度所表现的那么抽象,而是具体的。所以,古希腊雕塑中大量表现的人体既是具体的、生动的,也是精神最适合的住所和表现形式。古典艺术的风格形态则是静默和悦。黑格尔在艺术上指出:“希腊艺术的美好日子和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一样是过去了。”在他看来,“(希腊)古典艺术达到了艺术的感性化所能做到的极致”。

人的精神在本质上追求的无限性与人体的有限性的矛盾,又导致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并进而发展到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是从物质世界又退回到心灵世界的艺术,它把“自我”置于很高的地位,非常强调人的主观性。在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关系上,浪漫型艺术恰好与象征型艺术相反: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超出精神,浪漫型艺术则是精神超出物质。近代的浪漫型艺术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与古典型静默和悦的风格形态不同,它所表现的是动作与情感的冲突和心灵的激动。

19世纪以来,以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等视觉感官艺术文化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和认知方式,彻底地改变了艺术存在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艺术文化的主流,视觉艺术开始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逐渐取代了传统艺术的绝对优势,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学生为目标,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而当代的视觉艺术文化形式的转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即艺术设计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能力,是一个具有创新和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获得多方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都给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挑战和新的问题,急需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即对新兴的视觉艺术的影响捕捉不足,艺术教学中的清晰思路等,严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正对变化中的艺术形式教学计划。艺术文化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对艺术教学尤其实践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艺术教学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消费,反之,艺术的教学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电影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本・雅明认为的“赋予瞬间一种追忆的震惊”的现代摄影技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感官和实物直接接触的艺术,发展了电影艺术文化,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距离发生了变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幻觉时空,于是,接受主体与艺术作品客体之间的距离感也由于摄影形象和电影拉近了,甚至消失。

现代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对观众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他发现,艺术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不变,但是由于摄影镜头焦点和拍摄角度的变化,使得观众在心理上自己制造了一个真实世界,因此,一种新的艺术出现了,即不用考虑艺术本身的完整性,不用消除主体和客体的物理距离,就可以看见自己创造的虚幻空间的艺术,这是艺术现实多种审美和时空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艺术设计也由传统的平面化逐渐向动态的综合方向转变。艺术教育和新的电影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和现实拉近了距离,可以实现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可以解决学院化的艺术创造弊端和不足。

三、电视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是社会艺术文化更进一步的结果表现,观众看到视觉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电影给观众的视觉形象还没有完全摆脱“他性”即客观存在和主体之间距离感。视觉艺术发展到电视阶段,这种“他性”使观众这种距离感逐渐消失,因为电视已经走入家庭,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加上内容大都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使得观众觉得荧幕上出现的形象和自己很近,甚至就是自己。是高度日常生活化的,甚至好像就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电视媒介中,电视影像艺术与日常生活现实的距离感逐渐消失,随着而来的是审美观距离感也打破了,不再是与审美对象拉开观照的距离,而是要从视觉感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迅速地产生“似真性幻觉”,参与成为必要条件。

电视和一些影像艺术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接触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得与生活一样,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不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观看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甚至很多时候,影像似乎比生活还真实。比如观看大型演出、某些天象转播,看电视比实际现场看似乎还要清晰。因为电视建立起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级真实”。

电视艺术的发展展现的是视觉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新的视觉艺术的传达将打破统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让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教学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还会引导学生精神层面上的感官认识,找出艺术作品中精神层面的艺术存在,好的艺术作品是作品本身和观赏者审美认识和理解高度的统一,当代艺术现实真真切切地具备这种精神层面的美感,影响着我们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以影视为核心的艺术新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不但全方位地冲击着旧有的艺术形态,还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超越艺术的领域并渗透和覆盖了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以及思维逻辑等。声音和影像发展,尤其是视觉艺术统率了观众,对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艺术文化的教学形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要做的是既要继承优良传统艺术理念,还要学习再创造新的视觉艺术教学观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而,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传统艺术形式,这种视觉现实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艺术教育发展与变革创新的进程与结构。

参考文献:

[1]唐光斌.科学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J].传统与现代的抉择,2009,(8).

[2]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6,(9).[3]常跃中.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互动[J].美术大观,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特征

引言

我国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视觉艺术设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到了当前的数字化发展时代,视觉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就成了发展的主要内容,从而在美学特征上就有着比较突出的呈现。通过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对这一设计艺术的认识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和应用领域

1.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分析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在当今的人生活过程中,到处都有着数字化,影像以及数据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在艺术领域也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之后能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有效转变。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能够把文字以及图像和音视频等得到有效的融合,对这些元素加以应用来创造的新的形式的视觉艺术[1]。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1.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高科技的数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观念的发展,就使得各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愈来愈大,数码新媒体技术在娱乐以及动画和影响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技术层面能够分成三维以及视频等设计,从设计表现领域层面来看,能够分成平面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不同的类型在应用的领域上也是不同的[2]。例如在动画设计类型上,主要就是在动画的影视制作上比较常用。而在虚拟技术的设计方面主要就是在电子游戏艺术设计方面得到的应用。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

2.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数字化视觉艺术的设计体系当中,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主体部分,设计艺术主体的认识层面,人们是将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认识的。设计艺术在原来是通过笔实施构思传达的,这也是设设计艺术的主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主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任何的设计艺术主体是有着认知主体身份的,数字化的应用,就对人们的艺术设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艺术的主体是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转移的[3]。另外,在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中,设计艺术主体的情感层面,艺术设计主体和计算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机型以及人际机媒型和机机型。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计算机产生的情感,就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数字化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手段方面也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本体,以及数字化设计艺术工具。还有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方式,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创作方式以及鉴赏方式、传播方式等。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环境等方面也是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

2.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着美学特征的表现,由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元素综合呈现的,所以在审美特征上的表现就比较突出。在这一艺术设计过程中,能产生间离的视觉效果,动画虚拟和现实之间就能产生间离的视觉美学特征,从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就在现实的束缚上比较少,能让受众在精神的需求层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4]。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着审美观,在新的时展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近些年的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就能发现,受众在审美观的要求上有着更高的体现,一些设计作品在民族的以及现代的特征上,有着艺术审美的追求,并且审美的特征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设计的课题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艺术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视像的时代,在信息的膨胀发展背景下,不管设计主体好事客体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影响。在设计的资料增多以及理论的多样化背景下,设计的客体就会向着主体进行转变。设计审美要能有艺术的感知性,形式要能是设计作品在表现语汇和手法等层面应当达到的水准,尤其是在整体上的完美意境要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将创新和形式得到有机结合。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美学特征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的人们生活过程中,对数码技术已经有着依赖性,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就需要能够在美学的元素充分应用下,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进行拓展。此次主要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结合而是对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理论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南京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李沙.数字雕刻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3]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

第7篇

【关键词】“五感”观念 视觉艺术教育 局限性 发展方向

在处处充斥着“技术”且被打上市场化烙印的社会,人与人的感情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生活与工作中,人的敏感性与智慧正在逐渐丧失,感知能力也在逐步退化,甚至异化,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唤醒人的感觉及情感的设计。

一、艺术设计中“五感”理论的发展现状

设计中的“五感”概念由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其理论源于佛教观点。“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这五种感官共同作用,形成最后的感知结果。通常认为设计应该是创造某物,而“五感”设计的目的却“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何让某人感觉某物”,①是对人的感官的创造性唤醒,即“感觉设计”,这种感觉设计只关乎人的感官,是一种感知方式的设计。

杉浦康平致力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的提出给书籍设计带来了一次革命性转变。传统的书籍设计着重于视觉感官的刺激与表现,装饰性较浓,企图利用视觉美博取人的眼球,推动销售。之后,由原研哉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其他领域中,他认为设计不应只局限于视觉领域,而应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收集信息,感受世界,通过“五感”接受外部刺激,形成最后的综合结果,得到最真切的愉悦体验。原研哉还举办了一次针对“五感”的设计展览,参加者的作品必须通过感官的设计传达设计思想,将感觉与感受相互渗透、交织,令人在脑海中浮现出别样的景象。

“五感”理论打破了只关乎视觉的传统设计形式,将设计延伸至感觉系统的各个方面,且此理论现已在设计领域中广布开来,尤其是包装设计和工业设计,相关的设计产品已相继问世,在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也罗列了许多相关的设计作品。另外,该理论已被国际设计界所接受,国外的一些设计院校也开始将此理论引入教学中,在网易公开课中已可查阅到相关的教学视频。在书籍设计方面,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书籍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民阅读缺失,为了让人们重新重视纸质书籍阅读,一些书籍设计开始将“五感”理论应用其中,从人的情感入手,借助于材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因子。因此,该理论现已应用于设计的方方面面。

二、视觉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及原因

时代在变,艺术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恰恰相反的是,我国设计艺术教育长久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仍旧以绘画式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视觉审美为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仍然落在纯视觉的表象上。视觉感官教学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主要模式,教学内容停留在空洞的视觉表现层面上,技能训练成为课程的重中之重,将设计形式化,将人的感官与审美体验孤立化,在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方面比较欠缺。艺术教育强调感受性与创作性,重点是培养学生心智。很多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作品总围绕着视觉表现展开,满脑子都是如何以视觉取悦受众,而不是如何唤醒受众的感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与创作能力,而我国当前艺术教育的重点却倾向于视觉效果的制造,使学生的感受与分析能力下降,自觉思考能力缺乏,更不用说具备优秀的创作能力了。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上述局限性的形成可能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受早期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学科知识较为普及,这也是它被纳入学校系统的原因所在。由于早期美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办学规模都比设计教育成熟,所以当时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以美术教育为标榜,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绘画展开,教育观念也多倾向于纯美术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教育中设计的成分被冷落。当时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绘画出身,知识面较窄,教学中只能按照原有的绘画模式进行授课,造成了学生创作意识缺乏的局面。然而,这种错误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影响至今。

(二)受技能型专才教育模式影响

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手工艺教学,师徒相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教育模式,被沿用至今,现在被称之为技能型教育。教师思想的局限性连同知识与经验一并传授给了学生,使其很难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人的创造性就是在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技能型专才教育模式将人束缚在狭窄的技术层面上,使受教育者成为技工,而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思想活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者,不能将授课内容只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具有设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美国芝加哥大学前任校长罗伯特・M・赫金斯曾说过,“大学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物、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大学教育宁可拨乱学生的固有思想,从而促使他们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②

(三)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能否创造效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有相当数量的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对口课程,人为割裂了各学科间的联系,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计算机是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在设计中,它能加快画面的呈现速度,因此,现在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虽然在课程的命名上有“辅助”二字,但它的学时远远超出了设计理论课程。计算机的功能过分夸大,而与设计相关的一些人文、社会课程却甚少涉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始终是社会的主体,思维才是创新的根本。计算机只是作品实现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作用甚微,因此,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课程。这种过分市场化的教学形式只能让艺术设计教育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

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衔接。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教学不分专业、统一授课,时间为一年,授课内容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主,不涉及专业知识,而后两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两者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致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不能很好地融合。二是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往往都是独立的,不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渗透与交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知识相互联系应用的意识,不能做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少交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实践教学倾向于职业化培训,过于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对学生缺乏设计意识的培养;另一种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空洞、落后,不能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依托。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训练……”③教学中应该正视二者的关系,将二者完美结合,发挥其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意识的作用,推动学生欣赏力与创造力的开发,使之成为真正的设计人才。

(六)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参考标准,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较强,围绕着技艺训练展开,对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创意课程的设置较少,致使学生的设计审美依然停留在形式表现层面上,即“视觉”感官的体验,忽视对其他感官审美体验的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本质是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当前的设计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这种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创新是知识、经验、经历等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仅通过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达不到这一目标。除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人文、社会、艺术等领域的补充,只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艺术教育要想有长足发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也是时代的必然。据国内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实践证明,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势必成为我国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主导。综合教育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方向的把握,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教学只重视视觉审美意识培养的弊端。如1999年1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成立之际,采用的教学模式即跨学科合作,采取综合授课的形式,课程内容囊括了艺术、人文、社会等学科,为学院培养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优秀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提高了学院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2003年江南大学推出教育改革,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重要调整,明确提出了“学科交叉”“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特体教学团队……实施教学”“重视综合素质的考察”等规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设计创造力建立在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的过分细化根本实现不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只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且限制了其设计思路与创造力的发挥。

由此可见,视觉艺术教育要想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造力与欣赏力的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必须本着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角度,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扭转原有的教育观念,这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发挥个性,也有利于高校未来的发展。我国高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问题颇多,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与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结语

正视我国视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以积极的态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引入“五感”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素养,带动其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我国视觉艺术教育才会有长足发展。

(注: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五感’观念带动视觉艺术的创造力与欣赏力之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2326)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8.

[2]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6:3.

第8篇

一、校园文化艺术中绘画学习的现状

一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学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片面认为开设美术课只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把美术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来开设,无形之中淡化了美育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谈不上如何将美术课堂上浅显的知识用于实践,为校园整体的视觉艺术贡献自己的灵感与心血。

二是美术教育的理念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美术教育育人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只重视“术”的训练而忽视“美”的引领,即重技能训练而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校园文化艺术建设。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展现学校风貌的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整体文化背景来看,校园视觉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学校的形象设计、人文景观、艺术装饰等作为视觉艺术设计的具体体现,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对创造和谐愉悦的校园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以反复修订稿本、覆宣、勾勒、敷色、渲染为步骤,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但是由于高中美术在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上的忽视与缺失,多数学生只是对工笔画形成一个笼统的概念,或者草草了解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以及各个画家的绘画风格,根本无法深入领悟其精髓,学生在工笔画方面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几乎为零,在各种以学生为主体角色的校园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中,以工笔画教学为基础的视觉创造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厚重的底蕴与深刻的美学创造本应该为校园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与校园的一草一木、小山浅水相融合形成校园标志性特色的人文景观,而学生对工笔画艺术创造鉴赏能力的缺失使得营造校园艺术文化的最活跃的人群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加强工笔画教学的力度,有其深远的意义

二、探索工笔绘画对提升校园艺术文化的措施

1.重建观念,加强工笔画教学的实用化

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使工笔画作为一种传统绘画形式,需要较为扎实的基础功底,但也并不是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艺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矫正学生对于工笔画的观念,消除他们内心敬而远之的情绪,使学生相信工笔绘画在本质上和用铅笔涂涂画画是一样的,人都是创意的主体。

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工具。一般在工笔画课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一些历代工笔绘画中杰出的作品,了解工笔画的特征、分类、表现方法,让学生欣赏美的作品,如此作品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需求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应忽视一切创作的基础――工具。笔、墨、纸、色,在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工具的用法之后,学生将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对于将工笔绘画转换成校园艺术作品也是十分有益的。

2.创新教学,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主要内容不仅包含校园景观设计、校史馆设计以及校园识别系统设计等视觉物化形态的内容,同时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等人文景观,因此若要令工笔画教学对提升校园视觉文化艺术有所帮助,就必须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校园资源,校园的自然景观和已有的人文景观是开展美术教育的基础,只有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了解校园的基本气质,才能把工笔画教育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校园的橱窗、多媒体展示墙、建筑楼的外墙都可以作为张贴或展示一些著名画家的优秀的工笔画作品的场所,随处可见的艺术画作的展览可以使校园的艺术气氛更加浓郁,同时也丰富了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立足于景物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入学校标志性文化因素,在基础知识和艺术气氛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提升校园视觉文化艺术的同时,也为实现艺术的实用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化而做出努力。

总之,工笔画作为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部掌握其绘画技巧对于高中教学来说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类具有历史特色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校园视觉艺术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学校要重视工笔绘画基础教育,有效地把文化课程和美术课程创新融合,将学生的创造力融入校园艺术环境中去,从而在工笔画教学中自然而然地美化校园视觉艺术效果。

第9篇

1.信息技术教育

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虽然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单一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操作和软件使用的技能课,但不容忽视的是代表着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延伸到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科技及信息技术所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使人类的生活进入到一个更为壮阔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这个世界被放大了,拉近了,变得通透而具有可视性,虽然各国的文化仍旧保持着鲜明的特色,但在这里,不同的国度,不同肤色的人都能关注着同一个话题,这就标志着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得全球化的大的大趋势越来越趋同。美术教育也是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影像已经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视觉文化”这一词汇应运而生。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人们对美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的范畴,而开始变得开放和多元化起来。反映在教育方面,“视觉化”在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原有艺术的认识的同时,也必然对美术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建构。它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逐渐扭转着美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应只是强调技法的熟练和媒介、材料的认知,而应教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学会对各式视觉影像进行一定的思考、解读与运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育领域中,并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二、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也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4大门类的知识技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艺术、设计等内容的教育,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超越了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线,其教育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的范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与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构建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知、分析、解释、控制,以探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原理、原则、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造。通常讲,美术教育科研,就是一种以获得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创造性探求行为。其意义在于,有利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促进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三、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两者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都是视觉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借助一定的材料把视觉的效果呈现出来。现以美术绘画和计算机技术为例来阐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关系。

  1.美术绘画的特点

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绘画是美术艺术的根基,艺术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而色彩是视觉艺术诸多形式语言中十分诱人的一种。单纯的美术教育应视为绘画艺术,绘画是通过色彩、造型、构图等表现出来的,色彩与表现是绘画的重要因素。色彩本身是一种表现手段,色彩总是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表现力。包括构图、造型、用笔、用刀以及使用各类工具材料与制作手段所发挥的表现效果。传统的色彩手绘,必须是通过绘画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身的审美理念,用手工调制颜料,并通常是借助于各种类型的笔,在油画或水粉画中有时会借助于画刀,无论是笔或刀,当它们将颜料从调色盘转移到纸上或布上时,所留下的便不只是颜色,而同时包括笔或刀所运行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构成了绘画的表现效果。其特点:一是传统绘画作品人情味十足,它所构建美的表现形式与计算机绘画相比没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画笔、渲染效果等,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与随意感;二是传统绘画形式表现个性化明显;三是传统绘画作品的表现效果具有直观性,更能抒感、表现个性,它所创作出的画面效果更具原创性,也具有严谨的形式美和充分的艺术感染力。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绘画劳动强度大、用时长、效率低。

2.信息技术的特点

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视觉效果的,同样是用在绘画上,如果用计算机来制作,那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只用移动鼠标,按照设定的程序操作就可达到很好的作画效果,计算机绘画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充分展示物象的特效功能,其特点:一是计算机绘画效率高;二是精确度高;三是作品易于表现,绘画方式容易掌握。从另一方面看,计算机绘画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3.美术绘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技法上,传统绘画的技术是艺术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造型能力及协调画面各种关系而表现的技巧,同时熟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并掌握其科学的操作方法。在计算机绘画中,对一种技法的认识是对某一命令程序所产生的结果上的认识,如色彩的变化在传统绘画中需掌握大量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操作上也要经过大量耗时费力的训练。而计算机的绘画方式更加简便、快捷,形象具体而真实自然。另外,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可激发创新精神和对艺术作品感悟,认识与理解形体、色彩、构图、线条、质感等造型要素,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组合,运用美术基本造型表现技术创造形象,使美术

构思与形象创造不断完善,也使美术创作意识与应用能力得到促进和提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绘画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并使一些技法简单化。从表现形式上说,也能将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融入一体,从而创意出当代艺术新的视觉表现形式。 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它是当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更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使美术教育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扩大美术作为视觉艺术领域的内容及取向。

1.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美术是造型艺术,通常意义来讲,视觉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但用传统的形式单纯的来学习美术绘画,学起来死板,没有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实物展示、投影、影像引进,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极大地优化了美术教学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请记住我站域名/]问题,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与教师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网上平台查看教师课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意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创作动机。同时也极大地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为目前美术艺术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绘画修养和创意能力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这一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相结合,视觉上能更好表现艺术形象及绘画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教学,最终是借助视觉形象来传达教师的意图,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把绘画语言传达给学生,而且也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表现绘画基本技法,使学生既能了解教师的意图,也能根据教师的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独有的画面看到现代绘画的基本技法表现过程,使学生之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讲解作品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技法,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不仅要欣赏作品的形象外在美,更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形象的内在结构美。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更有效的引导学生鉴赏美,并将这种本质特征的美用明白易懂的形式逼真的表现出来。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利用网络平台技术、电视影像、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所需的图片等感性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信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从而唤起学生审美的欲望,把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化为主动出于内心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达到审美的目的。如《色彩》课教学课件里,加入大量的像印象派、俄罗斯写实画派、徐悲鸿、齐白石等优秀画派及大师的作品图像资料,运用艺术软件编辑合成。在教学时,学生既学到了大师的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自然美。在唤醒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绘画意识。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多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生动形象的动态化情境,将学生引入跨时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审美,增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描;教学;探索

当前,改革素描基础课教学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是因为现行的这一教学体系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素描基础课教学,并非是完全拒绝传统素描教学的有益经验,而是对传统素描教学体系的调整、补充与完善。

一、在素描教学中提高学生视觉创作素养

素描教学是视觉艺术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今天,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素描教学,大都习惯采用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这两种表现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和渗透着主观审美理想的创造力,期望他们具备日后多种视觉艺术形式创作所必须的基本功力与艺术素养,这几乎已成定式。大凡经过以上两种素描形式严格训练的学生,无论是光影素描式的对客观对象做出诸多因素的准确观察与完整表现,还是结构素描式的“基于对作为结构实体的形的思考,通过省略烦琐细节和理解形态功能来实现对形的恰当的认识与分析”,或是在绘制中容纳“一定”的主观成分,都是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但是,这是否说明这样的基础训练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出了视觉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全新的基础素质呢?

我认为,素描教学既然被列为视觉艺术基础课,起码应使学生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对于诸多视觉艺术门类的形式表现,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传统的或是现代的、普通绘画还是装饰工艺,都能有较强、较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素描教学相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日后多种类的视觉艺术创作,应具备多向锲入性。

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中素描基础课教学的现实是,许多仅以传统的素描教学形式光影素描、结构素描训练起步的学生,虽然能较顺利地进入诸如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学习与创作,但如果要求他们在表现上做更为大胆多样的形式突破,和容纳更丰富的激情与理智,则常常表现为力不从心。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以上两种素描形式训练后又转入装饰工艺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重新起步的不适之感。因为装饰美术的表现,要求高度概括,“在具象和抽象的广阔视野里,毫无拘束地探求,大胆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以自由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识和审美观念。因而,凡是一些,以光影素描和结构素描为基础课的工艺类专业的学生,大都感到与本专业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的培养相脱节。

究其原因,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或是全因素的把握,或是高度概括、逻辑地体现形体的功能,以及主观因素一定的容纳上,虽然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二种素描形式都以写实性居于主导,较强地受到自然物象的特征与内在本质的制约,因而对主体意识和潜在的艺术创造灵性的早期适时开掘则显得远远不够。传统素描基础教学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缺少理性指导,注重感觉与表面效果,缺乏对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自身的挖掘;()缺少针对设计基础方面的教学内容;()缺乏现代意识和对视觉形态的理解与创造力培养。大量的事实说明,仅凭写实之“功到”以期求得创作上的“自然成”,往往是靠不住的。

我认为,必须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做到“全面性”,既重写客观之“实”,又重写主观之“意”;既重视觉艺术的一般规律、法则的把握,又重视独特的艺术创造灵性的开掘;既重视“纯绘画”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兼顾随市场经济大潮而日趋发展的装饰美术“自身功力基础训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素描表现形式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语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设计接轨,迅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设计状态,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素描教学中融入装饰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理念。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始终保持求新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学要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前接触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在素描基础教学中,素描与装饰相结合,会产生一种装饰构成素描。“构成”,“是近代装饰绘画的新术语,它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构图、色彩、造型以及材料的选择手法的运用等等”。它“是造型艺术中具有横向联系的全方位的共同基础要素。因为它在限定的范围内,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规律的安排,由内到外,由隐到现,由虚到实,逐渐创造一个新的视觉世界。另外,构成除研究点、线、面在造型上的布局之外,还要进一步考虑形和线的动势走向,以及在画面上所形成的轨迹和作者的意向、情感在画面上的流露。装饰构成就是对画面的全面经营,使之产生丰富的、变幻的、强烈的形式美感”[]。而构成素描就是以开掘作者艺术创造潜能、表达作者主观审美理想为主导,汲取装饰构成的基本特点及其一些表现手法,并且对光影素描与结构素描的表现形式也引以为一定参照,从而单色调地对自然物象进行更为大胆、自由的艺术表现。这种表现形式,具有以下特点:.有自然物像素材参照。与光影素描和结构素描一样,也是面对自然物象写生。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捕捉由观察对象而得到的创造启发及感情激发。所绘之物与原形有较大改变。如()主要特征被大胆夸张;()具象转化为抽象;()主体转化为平面。

.表现手法灵活开放。在表现上既可采用平面构成中透叠、渐变、发射、切割等手法,又可容纳经过概括、装饰处理的影调,还可以用多种类型的线来表达主观审美理想。

.要有装饰感。构成素描展现出的形,均是有主观的想象、参与并对之加工过的“情趣形”、“情感形”,在造型上或构图上可以渗透大量的装饰美术成分,因而在形式上往往显现出装饰感。

.具有一定的制作性。构成素描在绘制上可采用一些一般绘制方法,也可进行“程式化”的精心制作。工具上可使用铅笔、炭笔、木炭条等,也可使用界尺、喷壶、滚筒等特殊工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绘制效果。

.单色性。构成素描以简明概括的同一色的有限变化来绘制,以方便基础内容的学习。

装饰构成素描教学中应根据物象的不同,让学生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立意”。即在绘制作品前确立由自然物象生发出的主观审美“意象”。“意象”是主观感受的精神产物,决定着形式表现手法的选择。所以,“立意”的训练是学生最根本素质的训练,是走上艺术成功之路的重要一环。尽管另两种素描形式对此也给于一定程度的关照,但远远没有构成素描来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对后面的专业影响较深。二是不脱离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构成素描同所有艺术形式的表现一样,都对艺术表现一般规律与法则给以一定的关注,具有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变化和统一的形式美感。三是保持基础训练特色。构成素描虽然借鉴了装饰美术的一些表现手法,但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像装饰美术那样具有精致完整的创作,它虽然可以进行完整考究的展现,但也可以只注重一方面,做不完整的美的探索。

三、在素描教学中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养

未来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从事设计的人群具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作为基础课所提供的对视觉的深刻而细微的训练,无疑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深入开发和培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渗透的审美体验、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素描基础课训练往往依靠感觉作画,离开对象,学生脑子空空如也。今天,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人员还应该具备灵活多样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素描基础训练方面应该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增加内容如下:

.装饰结构素描训练

选择结构较强的物体进行训练,要求由立体转换到平面的构成形态,从而形成的有意味的教学形式。即讲授物体透视、投影等规律,要求学生用装饰的要素表现出来,最终达到把装饰要素利用程式化的绘制方法精心绘制出来。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基本理论,并将其同装饰美术结合起来,追求个性语言。这也是学生自我了解的过程。

.综合因素素描训练

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大小、形状、色彩不同的物品为主,要求学生表达装饰构成因素,具备对比、节奏、变化的刻画能力,对形式有一个适度的把握,且所表现的内容要有一个主题,以期通过装饰构成性语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98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主要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四大类别。而在这四大类别之中音乐艺术又以其独有的特性和特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从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体系中其他三类艺术的关系来看其重要性

艺术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等四大艺术类别。音乐艺术与其他三个艺术类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其他三个类别的艺术起着引导、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1.1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音乐和舞蹈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们的起源都非常早,非常广泛,而且是很富于群众性的艺术。人类从原始形态起就把歌、舞、乐融为一体,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音乐在舞蹈中不仅有完成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作用,而且对揭示其主题思想其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舞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要通过音乐来体现。舞蹈的形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等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展现出舞蹈的魅力,表达舞蹈自身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想塑造舞蹈艺术形象,都必通过音乐才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融入音乐才能淋漓尽致展现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我们平时的舞蹈教学当中,也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可以规范、协调、统一舞蹈者的动作以及调动舞蹈学习者的情感,能够开发学习者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他们能深层次地去感受舞蹈艺术,使舞蹈者的动作更富于感染力,从而增加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舞蹈和音乐的关系理解为一种“鱼水关系”。

1.2 音乐与戏剧艺术的关系

戏剧艺术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一是戏剧文学即剧本;另一个是舞台表演艺术。戏剧艺术与音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戏剧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不断地相互交织和融合。戏剧艺术在当今社会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几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了语言艺术(戏剧文学剧本)、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灯光照明等各种艺术样式的综合体。音乐又以其独有的特点,从人的听觉作用于人体,使人的内分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使人在敏锐程度和感知能力上也会提高。音乐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戏剧艺术完成对戏剧人物的塑造,对戏剧氛围的烘托,增强戏剧艺术的感染效果和感染力度。

1.3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关系

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这是一种狭义上的定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不断的交织融合,现在的很多综合性的艺术种类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是视觉艺术的一类,例如影视艺术。我们可以从最能体现视觉艺术特性的绘画艺术与音乐关系上来看:音乐是时间艺术,诉诸于听觉,绘画是空间艺术,诉诸于视觉。音乐是一串串的音符堆砌而成,绘画是以各色颜料涂抹而成。一个是以运动形式来表现世间万象,用意境来填充时间;一个是把生动的情景和状态凝聚在一瞬间,把形象展开在空间里。音乐以擅长于“描情”,表达人的心灵;绘画以取胜于“状物”,表现事(人)物的造型。但它们共同一致的特长,就是能把艺术家心灵深处最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表达出来。

由于受心理学通感及联觉的作用,音乐与绘画早已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并互相影响对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和绘画的构图相对应。旋律与节奏原本是属于音乐的概念,在绘画及空间造型艺术中却被广泛应用。比如,我们会用富于“韵律”来形容建筑物的布局节奏,用“流畅”来形容人物的线条等等。可能是绘画太过“寂寞”了吧,所以画家们都喜欢让色彩“动”起来,像音乐那样“响”起来或者“奏”起来。摄影术发明至今才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熟悉的作曲家都没有拍过照片。我们今天在保留的书籍和图画上看到的历代音乐大师的尊容,是要感谢古典派画家安格尔和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阿等人了。由于他们爱好音乐,又是同时代音乐大师的知音。和这些音乐大师长期的朝夕相处,大师的音容笑貌早已印入他们心中,所以经他们的妙手画下的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肖像才会那样的传神,栩栩如生,让乐迷们爱不释手。这个例子更加说明了视觉艺术“活”起来,视觉艺术可以从流动的音乐中获取灵感,使其视觉效果更生动更饱满,更具有“动感的”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也是一把启发视觉艺术灵感的“钥匙”。

2 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简要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其重要性之后,还是要回到 音乐教育这一本体中来。要发展一门艺术要从教育入手。而音乐教育的发展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

2.1 以法律确立音乐的重要地位,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指出,教育法的制定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音乐教育在开发全民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音乐艺术的教育实施细则应纳入教育方针之中,同时我们还要加大音乐艺术教育的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确保有关音乐艺术教育法则的贯彻执行。

2.2 重视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地,因此重视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于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校各类专业的学生中普及音乐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层次。这就为提高全社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做了必要的准备。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首先是领导能够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校音乐系的课程,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第二课堂活跃起来;最后还要加强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

2.3 重视音乐教育的全民普及与专业性的提高

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因此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整个社会环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要注意全民性,从幼儿园、中小学就开始注意音乐艺术的熏陶,用优秀健康的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誉的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各种宣传和媒体工具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对全民的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对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性教育,加强他们的艺术实践教育,令其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业务。还要重视社会上的专业音乐团体的运作与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 结语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从人的听觉角度入手,作用于人的感性、感知层面,并能以此层面切入启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用优秀的音乐来创造美,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趣味。从声音的艺术来保持个体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音乐艺术也和社会上众多的其他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全民艺术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也与其他三门艺术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起着关键的作用。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对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艺术教育体系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音乐教育参考资料[M].1986:103-104.

[4]沈时松.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函授教育丛书――声乐教材(二)[M].吉林音像出版社,1999.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明确指出视觉艺术教育中造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此课程课题重置的依据和重置架构,提出今后教改应立足于课程课题的创新性设置。

目前我国视觉艺术教育体系的基础教改一味强调削减传统基础课程的课时和种类,同时课题设置不清晰,与社会需求脱节,先进的艺术元素无法融入课程课题当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势必要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一方面紧跟进步的视觉艺术元素,一方面系统研究文化艺术传统,指导学生建立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加强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一、造型基础课程创新课题设置的依据

1.依据新专业新理念的不断更新

新理念、新技术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艺术本身还是创新精神的产物,掌握新的文化特征,研究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创新艺术作品。新课题设置重视培养学生对新专业新理念的认知,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造型基础课程课题重置要依据不断更新的新专业和新理念,课题本身的创新才不会停滞。比如将造型基础传统课题近似构成设置成互联网盛行的“QQ表情创意”,再深化课题为固定形象近似、拟人形象近似、时空形象近似、单一场景形象近似、著名形象近似、模拟时事形象近似等。这样,新课题虽然挂靠在简单明确的流行理念之下,训练目的却既有助于专业理念的更新,又不会破坏造型基础形态训练的本质。

2.新课题设置中专业的明确指导作用

造型基础的课题重置离不开系统化研究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向。新课题设置要加强与专业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专业创新的能力。通过课题专业的指导实践,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专业实践的最新课题和理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带着课题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完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创作出与专业相契合的课题作品,从基础课题的技巧训练层面上升到专业研究的新境界,促使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造型基础课程的课题重置架构

1.平面构成的创新课题设置

平面构成课题重置时应遵循传统理念:点、线、面是视觉艺术中最基本的形态元素,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这主要取决于形态间的相对位置对比。平面构成要求学生在二维空间创意新形态。

新课题设置包括对形态的认知课题,可设置典型案例和学生自己搜集专业实例的形态分析两类。要求分析内容包括分辨所有形态的形状特点以及它们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观者观看不同形态时产生的情感回应。如点、线、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排列方式、方向等区别,它们会给人轻快、平静、柔软、紧张、扭曲等丰富的心理感受。

新课题还包括形态的创意课题设置。“包豪斯的课程安排被认为是标准化构件,这些标准构件既包括实际的也包括形式的学习,相互协调达到不同的目的。”①新课题据此往往结合形式美法则来训练,但传统法则事实上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平面专业为例,结合经典广告创意,勾画模拟真实形象,抽象形态,草图训练10至20张。教学中通过抽象、具象形态语言形式来表现重复、渐变、发射、对比构成,这些常用的表现手法用来探索如何将平面构成形式美的规律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运用到实际艺术创作中。创意中还包括对造型、方向、大小、色彩、肌理、明暗等构成形式的探讨。

2.色彩综合训练的创新课题设置

色彩训练偏重理性思维,“在你的整个画面上,每一种颜色都因受到你在别处添加的任何一笔的影响而有所变化”②。实践训练中要紧紧抓住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的综合训练。新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运用更多理性的实践课题让学生自由驾驭色彩特性。

新课题的设置分实例分析和色彩秩序综合训练两大方面。实例分析主要要求学生结合相关专业实例的色彩要素进行分析,同时包含色彩心理、色彩文化、色彩地域分析等方面。起始阶段先要辅助绘画实例分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然承接对色彩的专业认知。色彩秩序综合训练分以下多个实践课题:4—6块颜色配色训练、色彩秩序训练、色彩空间训练、色彩换色训练、色彩个性训练。几大课题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4—6块颜色训练依据主色、辅色、关系色、点缀色四部分的和谐与对比,结合色彩面积来训练,下面的课题都以它作为基础。色彩秩序训练注重扩展四类色彩的强和谐和弱对比训练。色彩空间训练依据以上两个课题加强对明度的强对比训练。色彩换色训练用来加强和检验对以上课题的掌握。色彩个性训练则是训练对色彩性格、色彩心理、色彩时代、色彩文化的专业创新。

3.立体构成的创新课题设置

立体构成在造型基础训练中是一个相对不直观,考验学生虚拟空间能力、直观运用材料、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课题。课题重置围绕如何认识立体形态的空间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将平面的二维图形转化成三维立体的造型结构形式。在课题重置中专业针对性要突出,如环境艺术专业可探讨背景墙的立体视觉肌理美,同时考察学生对专业材料的认知度,使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研究的深度。

新课题设置内容主要有:认识分析相关专业案例中的线材、面材、块材;分析立体形态功能和传达的情感因素;创意立体空间形态;调查相关专业立体形态的材料构成。新课题训练形式为:教师指导案例和学生搜集专业案例,分析说明立体形态类别、形态功能、空间专业目的。创意立体空间形态训练内容包括重复构成、对比构成等综合构成训练。例如重复形态创意会形成节奏感、韵律美;形态之间的不同包含曲直、粗细、大小、高低、长短、疏密、光滑和粗糙等对比关系;仿生构成在造型结构上有更多探索空间,增强了创意趣味性。

三、造型基础新课题系统对学生的综合指导作用

积极改革学科模式,重要的是完善已有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地改进并细化、更新课程中的子课题,明确子课题与专业的相关性。以造型基础课程课题系统重置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强化基础的造型概念,转换学生无意识的造型习惯,承接学生未来所学专业的属性。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专业理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和实践习惯。课题重置还致力于结合实际,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机衔接学生原有的造型经验技法,挖掘课程的专业应用价值。改变学生对造型基础课程甚至是常态教学安排的误解,在严谨的新课题系统下学习造型基础宏观规律以及专业的相关元素。

结语

造型基础作为传统课程,它的课题多样,重置更为复杂和全面。这就要求课题设置者认识到课题重置要不断适应专业需求进行调整,更多吸纳新的进步的艺术思想,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不断积极进取,自我完善,使课程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完善我国新形势下的艺术文化教育,满足研究型大学的需求。

注释:

①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71.

②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