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婚礼答谢宴敬酒词

婚礼答谢宴敬酒词

时间:2023-01-30 13:1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婚礼答谢宴敬酒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婚礼答谢宴敬酒词

第1篇

陕北,由于其古老,历史文化纵深感特别强,区域内部原生文化积淀深厚,因而较多地继承和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基质。加上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贫困落后生活状况,又同时该种文化的素朴性和保守性。陕北方言就生长在这样一种自然地理和文化习俗的环境里。

陕北方言与礼仪习俗

礼仪习俗包括婚礼、丧礼、祭祀、迁居之礼、贺木之礼,筑屋之礼及其它礼仪,其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婚礼、丧礼。这里将从陕北方言来窥探其中所蕴含的礼仪习俗,通过独特的礼仪习俗展现丰富的陕北方言。

1.陕北方言与婚姻习俗

婚礼:它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曾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礼在陕北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陕北婚俗反映人们避凶趋吉,以及祈求夫妻和美、多子多福的愿望。据记载:“婚礼皆凭媒妁之言,不用婚书庚帖。初以识字者稀,无人解辨故第凭媒妁撮合之言,无或背弃,后虽读书者多,以相治已久乃竟废则不。聘礼则为一件银子,两三件成衣而已。有力者皆如此,无力者须备齐而后准娶。娶皆以旦不以夜,初以野旷村稀,以防暴客,今犹沿用,则婚字之义昧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交流的不断密切,乡里婚俗中逐渐增加了许多新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对婚礼的关注越来越多了。

看家:即观察并查看家庭及家庭住所情况。在陕北有女方到男方看家的规矩。“看家时女方的主要亲戚(一般是父亲)及这个女子到男方家做客,进一步对婆家房院、住宅及家庭成员作全面的了解和熟悉,男家设宴款待。”同时男方的主要亲戚都要给女方准备一些赠品与见面礼,不过现在多给女方多少不等的现金。

2.陕北方言与丧葬习俗

葬礼:人死后,由亲戚、朋友进行的哀悼仪式,人们在表达对逝者思念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子孙的美好祝福。据载:“丧礼皆有棺无椁,无力者三日而殓,殓而即殡,有力者或七日,或五七、七日而殡。殉以刍灵。于年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扫墓化帛而已。”随着时展,现在的丧俗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一些习俗相沿习用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习俗。

送终:老人咽气后,子女立即嚎啕大哭,名为“送终”。不知是哪一代人传下来的,子女们如若不哭,死者来世转人,则会成为哑吧。而后则给死者净身、更衣。

报庙:指死者家属到附近土地庙哭着转三圈,向管冥司的土地神或城隍神先行报道登记。

岁数钱是老人去世,在大门外挂出“岁数钱”,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用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

下话是娘家人“下话”的礼俗。孝男孝女跪在地上,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娘家诉说死者生前病因、医情及葬礼的安排,娘家人听后,有训斥的、鞭策的,也有夸赞的、鼓励的。因此俗是对不孝子女教育的机会,故至今流传。

陕北方言与饮食习俗

由于地理环境关系,陕北农作物以种高粱、谷子、糜子、荞麦、小麦、豆子为主,到明代以后马铃薯、玉米也成主要农作物。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陕北人喜好食猪羊肉。榆林、延安小吃独具特色。榆林北部人好喝酒、吃肉,陕北北部各县,凡遇到各种正式场合都少不了酒和肉这两种食物。这里将从饮食方面的陕北方言来看独特的陕北饮食习俗。

1.陕北方言与饮酒习俗

酒与陕北人饮食关系至为密切,大凡祀神、祭祖、诞庆、迎娶、丧葬、节庆、宴宾等项活动都离不开酒,因而便产生出许多与酒有关的乡风民俗。

春酒:春节,俗称过年,在过年期间,要喝“春酒”,寓有康宁、吉祥、长寿的意思。

雄黄酒:农历的五月初五,陕北人为了避邪、除恶、解毒,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上大碗:陕北人在婚礼上多用大碗喝酒。即男女双方各推选人数相当几人,每人面前放一大碗,将一瓶烧酒(即白酒)分均倒入两个碗里,双方碰碗后要一饮而尽。

唱酒曲:陕北人在喝酒的过程中一般有“唱酒曲”的习惯唱酒曲曲调或信天游,或爬山调,词一般是即兴现编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敬酒歌、对歌和戏谑歌。敬酒歌是向客人敬酒时的劝酒歌,内容多赞美、恭敬。如:“骑马难遇硬塄塄,咱俩难遇这么一阵阵。山丹丹开花背阳畔红,喝酒人儿是英雄。”酒曲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融洽了主客间的感情。

2.陕北方言与吃食习俗

陕北小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深远,单就那些小吃的名称就含着无穷的韵味。陕北方言中关于饮食习俗的词汇非常丰富,这里将举例说明。

荞面饸饹: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粉条状,与陕北羊腥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在陕北民间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说。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然后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上素汤,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陕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3.陕北方言与吃“糕”习俗

陕北的“糕”是陕北老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需品。“由于‘糕’与‘高’谐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的风俗。”与之相应反映这些民俗的方言词就极其丰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

满月糕:孩子满月这一天要吃糕,叫“满月糕”。遍请亲戚,以答谢接生婆和送礼的诸亲眷。

翻身糕:孩子的生日要吃“翻身糕”,希望炸去晦气,带来好运,取高升旺长之意。

坐底糕:孩子结婚那天,要捏个猪头状的糕放在盆底,叫“坐底糕”,象征这对夫妻今后的生活不缺吃穿,美满幸福,“坐底糕”不能送人。

陕北方言与服饰起居习俗

1.陕北方言与服饰习俗

陕北除宜川、延长、延川三县靠黄河岸的几个乡镇外,榆林和延安的其它县(区)均不产棉花,可陕北气候又好像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冷刚过去热便来,热才消退却转冷。再加上黄土及其松散,风一吹,便吹来满天黄尘,受这种种条件的限制,陕北的农民穿衣服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特殊的衣饰美学。

羊肚子手巾:陕北农民从前很少戴帽,通常用一块粗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从前扎,以巾代帽,称作拢羊肚子手巾,它夏天遮晒、冬天御寒,又可擦汗、洗脸。民歌中就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拢头怪好看……”。

对门门:陕北男人上衣,多为黑、蓝、灰褐色的土布衣料,不论是单衫、夹衣、棉袄,一律低领对襟式,所以这种衣服叫“对门门”衣裳。

陕北人在冬夏交际,还有人头戴毡帽,腿绑裹腿,脚穿毡靴。这均反映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生活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据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羊肚子手巾”显然是从游牧民族演化而来。

陕北方言反映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陕北人的服饰又丰富了陕北方言。

2.陕北方言与居所习俗

由于陕北的独特地理环境,陕北人的居所独具特色。陕北的窑洞、土炕孕育了数千年的黄土文明,陕北这种独特的起居丰富了陕北方言。

窑洞:陕北人居所大部分以窑洞为主,它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它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石窑砖窑墙不透风,天配的姻缘合不上个婚”陕北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等。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的窑叫“接口子窑”,另外还有种叫“薄壳窑”,它们是土窑的继承与发展。陕北有种说法“富不富看窑洞,修下窑洞攒家当”。

陕北的窑洞、土炕记载了陕北人的繁衍生息。奋发自强的生活痕迹,它们昭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情千秋轮回。

陕北方言与岁时节令习俗

1.陕北方言与过年习俗

陕北人过年,人们都怀着巨大热情和十分的虔诚、认真、隆重来迎接春节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年俗,不折不扣的代代相传。

做年茶饭:陕北人过年要做大量熟食,叫做年茶饭,主要做黄馍馍、油馍馍、糕、

粉条、凉粉、豆腐等。过年讲究“烧黄二酒,猪羊二肉”,烧酒一般都是买,黄酒则用

小米、高粱与曲块碾成面酿制,猪肉、羊肉是过年必备食物。

送灶马爷:传说腊月二十三灶马爷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事,家家吃杂面,给灶马爷吃好的,以让他上天说好事。

打醋坛:除夕晚上,男子左手拿铁勺,勺内放烧红的碳块;右手拿醋瓶,到每个神位前向红碳上浇点醋,醋香味喷发而出,弥漫四周,如此这般,净化神坛。

开门炮:年月尽晚上明交五更,先在室内放一炮,然后把门打开,在门外也放一炮,叫“开门炮”,预示新的一年开始。接着放一串鞭炮,在炮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2.陕北方言与节日习俗

节日在陕北民俗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中都有许多方言来抒发这种民间情感,民俗为方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历史悠久,各族文化遗产丰富,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畏惧天神、鬼魅等原因,陕北的节日特别的多,几乎月月有节日。尤其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陕北习俗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习俗文化中都有一些方言与民歌来抒发民族感情。

五月端午:即端午节,这时是开始收获的季节,“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米粽子蘸砂糖”。这天在早上太阳出来前上山采“艾”给孩子门别在耳朵上,门上方,窗棂上也放“艾”,以防凶神恶煞进宅伤人。这天女孩要带香包,男孩要戴“花绳”,“花绳”是用各色线搓成的细绳,为防恶鬼,保平安。

九月九:“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割忙,谷子呀糜子呀,到处一片黄。”以秋杂粮为主要农作物的陕北,毫无疑问九月是最令人眼热、令人神往的季节了。“九月九,家家有”,一年中重阳节是相对富有的。陕北人在重阳节白天忙着收割庄稼、“打场”,月亮上来了,人们缓缓出门,爬上附近的小山,深情的望着自己熟悉的村庄,慢悠悠的抽两支烟,在山上插柳(陕北没有茱萸,用柳代替),看山坡的野生。勾勒出一幅极其美妙的图画。

陕北方言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详实的叙写了陕北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生活习俗,这些都是陕北人在黄土地上走过的风风雨雨,在生前身后留下的串串足迹。“生活习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生活习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生活风俗形成特定方言,特定方言又成为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