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21:1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一、理解学习内容
地理知识的记忆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只有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首先是教师自己,需对初中地理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研习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理解充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目标下的知识点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总结和加工。而学生在进行口号式的朗读前,也需要先进行初步的的学习,理解所学的知识。口号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牢地记忆。
二、总结关键词句
口号式的朗读不适合所有的地理语言,需要将某些地理知识经过总结、提炼、加工、概括,形成相对比较工整或对称,词句相对简练的地理语言。例如,在教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知识的时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该知识总结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教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特点”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在教学“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夏季风强,降水多,易洪涝;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干旱”。
三、韵律朗读训练
口号式的朗读,需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这样学生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读出了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乐于朗读,特别是当集体朗读时,就特别有意思,类似于喊口号了。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时,将每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故意拉长些。还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如一同学读“迎风坡”,另一同学接着说“降水多”,一同学读“背风坡”,另一同学接“降水少”。这种口号式的朗读法,富有韵律和节奏,只要多朗读几遍,学生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
四、联想想象并举
在学生朗读时,还是要引导好学生注意思维的同步性。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因为韵律与节奏感比较强,所以很容易就进入动口不动脑的状况,“有口无心”式的朗读是在口号式朗读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根据笔者实践,将联想和想象结合到口号式的朗读中,这样就能“口脑并用”了。例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过程中,朗读者需想象一座山,在山的迎风一侧,暖湿气流吹来,气流抬升后下着大雨,在背风一侧,气流下沉,没有降水。在朗读的过程中,这个想象的画面跟着快速闪过。这样知识点就记得更加牢固。口号式朗读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知识,那哪些知识适用呢,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与创造。同一地理知识点提炼的关键词句可以不同,但要能概括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口号式朗读法给了学生一种趣味性比较强的学习记忆方法,我们教师如果在平时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多注意运用,相信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定能增色不少。
作者:张淦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海中学
高三地理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八本教材中。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的地理复习,是每个老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基础知识归纳 有机结合 知识迁移
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每位考生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1.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2.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f佃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3.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学生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学科从上到下,凝聚了人们智慧的结晶。人口、社会、宗教、语言、商业、交通、气象、城市等等不一而足。地理课程教学也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的学科,涵盖范围和广度,都体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是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提高其有效性,是把握课堂脉络,实现地理知识普及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是其关键期,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充分重视其影响,对未来文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地理教学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是一门以研究地理知识为目标的主要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外,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地貌、气象观等人文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地理课程在新课标要求下,除了使学生自身具备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外,还以树立正确的为祖国繁荣昌盛和奋斗不止的心态为目的的特殊课程。
地理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教学环节往往不予以重视。地理考试在总科目中所占比例较小,使得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重视度相对降低,这对高中地理作为文综必考科目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许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大部分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缺乏必要的思维和学习能给力,教学效果极差,对学生在高中段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
地理教育,应是初中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要在课程实效性上努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高中地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及意义
无论是基于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对教育课改的支持应和,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基于对初中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情感和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除了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外,还要获得充分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初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的理论来源是素质教育,地理教学的核心也要围绕"生活中的地理"、"终身发展的地理"来展开。即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解释生活中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创新和发展,助推学生掌握地理思维能力,使初中生朝着有利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方面努力。
三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
师从古业;"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改变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外,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情景式教学,更能充分利用教学环节的各项资源,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学环节进行深化,以效率先行,实现知识经济下,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将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被动"教"到现在的学生主动"学",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外,还从时间上,空间上,实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地理教育理念从轻视走向理性重视,更能够充分了解地理教育的内涵。教师不能,单纯的拘泥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以课外内容触发时代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时代脉络,体验地理浩瀚知识带来的愉悦,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将现代教育中的集群效应发展到个体化一体化教育方略上来,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地理知识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也会朝着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中去。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学案法(学生个体案例教学法)对不同的地理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果加以发扬,通过对学生个体地理水平的测评和调研,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以"导"助教,逐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欢度,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传统的地理理论教学实践中,创新出一条新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恩呢管理,从抽象化的概念中走出,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学习内涵。比如说学习某区域地质构造时,可让学生建立山体构造模型,才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地里活动课程中包罗的世间万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仿真模型,自实践中对地理的重视度,就会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气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认识自然界规律,结石雨雪成因等多种实际问题。
3.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系列思维拓展,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能力,构建起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从培养学生智育开始,让初中生具备较强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地理常识,思维和界定学生的额空间爱你思维能力。运用地图的直观性布局、分布特点,研究地理事物间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地图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地理的综合变因实施综合分析。
4.构建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体制。
在终结学生教学阶段,绩效评价考核体制,更能使师生从教与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地理课程中的缺陷。除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外,也能使教师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中,突出学生教学成就,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获得有效流。教学终结阶段,对学生的绩效评价,要采取多维方针,不能单纯理论试卷考核就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全盘否决,而是完善评价体系,以调研综合考核课程实效。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而评价考核机制,更能迎合新课改下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 总结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初中段地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引导性,是提高地理课程实效性的额主要方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落实地理课程教学实践,完善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提升,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正确态度,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略。
参考文献
[1] 温辉平.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4):118-118
[2] 谢世国. 教师引导下分组自编学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J]. 地理教育.2013(4):24-25
【关键词】初中地理 活动教学 建议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
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它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来说的。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培养,活动教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课本增设了“活动内容”,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后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建议,这些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操作性,这无疑是新课改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经验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和家长也往往只在语数外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地理课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开放性的考试科目。对于老师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其重要程度当然比不过语数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们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地理学习知识,很多老师也不会再地理课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们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初中地理采取活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活动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地理课本中,但凡要求实施活动教学的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往往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要么过于简单,对于理解课堂知识来说未免显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让课堂的教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水资源、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天气、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课堂实质上就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所在的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做一个调查,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联系。在学习方向与风级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的红旗和小树飘动的方向,以此来教授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小树摇动的情况,来判断风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教学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地理只是不仅包含着比较容易理解的风土民情、水文景观等等,而且还有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这些知识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大脑想象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些还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以课本中讲述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块橡皮作为太阳,另一个学生拿起一支笔作为地球,这位同学在转动笔的同时,还要绕着那块橡皮进行旋转,如此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这一超出我们视觉范围的自然现象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学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丰富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中采取活动教学应该因地制宜,而不应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观察观测型的活动,可以连续观测也可以不连续。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那些三维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动手开展制作型的活动,将立体的东西转化为平面的东西,或者是制作立体的模型,将书本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语言类的活动也很有意义,辩论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围绕着论题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区好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好”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双方的辩论中,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便不知不觉的被记住在脑海里。
结语:活动教学是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宜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时新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把活动教学应用到实处,在课堂上积极联系生活,使课堂“活”起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丰富课堂的活动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纪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2(1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 内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素质与修养两方面。具体到地理学科的素养,主要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的地理态度与地理情感、独特的地理观点与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特征,表现为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具体涵盖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4个方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2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2.1 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指标如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是经过人类持续发展总结而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四项指标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品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地理素质,它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
2.2 渐进性
一个人具备成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处于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3 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1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地理技能
现有地理教材已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主要信息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活动3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传递地理信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纽带,进一步补充与拓展文字及图片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更加直观、系统、具体地接触与运用地理知识,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学会如何识别地图、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另外,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形成“脑地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运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部分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拼图竞赛形式考核学生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等掌握情况。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积极地识图、记图、用图,奠定了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了技巧和窍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获得了拓展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系统性地把握地理知识。
3.2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给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总结等多样化地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初步形成空间意识与整体观念。例如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内容时,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外,更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的合理建议,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滴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但是想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吸引学生并具备探究意义,只有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即合理提问。
3.3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教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树形结构,以直观、立体、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有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以“水资源”为基础,延伸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在水资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间特点与时间特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再延伸具体的保护措施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学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体系转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构成、利用和保护,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巩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与规律,这与新课标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可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从点状思维逐渐拓展为线性思维或面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最终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观念及地理品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培养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始终把握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之处渗透与落实核心素养,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材料;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学生通常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对其陌生、枯燥、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出现厌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会导致学生们对其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错误的思想——“地理知识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乏味的地理转变成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版材料内的“读一读”等的阅读材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现将心得阐述如下。
一、重视对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把新版地理教材精选的“读一读”等内容的阅读材料重视起来,而不要只是侧重地理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只会将地理知识的枯燥性加强,不利于引发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善于将这些阅读材料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贯穿起来,这样才会更加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将其生动性、趣味性体现出来。
二、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
因为此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生动的,极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新鲜事情的探求欲与求知欲。通常,一些地理教师会将材料中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们自己进行课后阅读,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面的扩宽、提高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却没有达到对学生们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学习,未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往往只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从内心深处没有达到对地理知识的主自、积极、探索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材料。如,在“西双版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欢乐的泼水节”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教师则更要生动地把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具体细节讲解给学生们,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与兴趣的同时,还会激发他们对其他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的了解欲望,而我们教师再适时地融入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而学生们在处于对知识求解的兴奋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其对知识的吸收与记忆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
三、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
如何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呢?这往往也是我们诸多地理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完全也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对学生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工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来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留给学生们,让其去在材料中寻找答案或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如,我们在讲“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完全可以从香港和澳门的阅读材料进行着手,而对学生们提出疑问“为什么香港与澳门是单独的省级行政区域?”、“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在书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们自己尽情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教师这时只是倾听、并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们没有挖掘到的知识点,而不要打断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不要阻止学生们可能会出现偏离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其回归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去。并在适时给予学生们相应鼓励的同时,再将本节的基础知识与学习重点讲解出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会积极地、自主地去对未知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还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采取进一步的求知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入“香港的爱国人士登上的爱国行为的真正意义”,并提出“的地理位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们在课余时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寻找答案。这不但可以丰富、扩展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其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爱国精。这些做法,都是通过阅读材料来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对其他学科或是未来的学习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地理知识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乏味性,但是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好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有机融合,在激发初中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上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形成一个对地理知识的爱学、想学、继续学的良性循环,也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学习效率,并对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萍.基于教材活用的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09(11).
[2]韦志榕.地理教材编写感悟[J].课程·教材·教法.2011(02).
摘 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除了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学外,还要注意“小环节、小版块”的教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适时地给学生“加餐”,学生的能力水平才能快速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才能更牢,学生的地理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小环节;小版块
地理新课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呈现、探究、释疑、归纳、总结等环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用图、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应该在此基础上优化一些原有环节,多设计一些教学小版块,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牢牢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精彩的课前导入,能吊足学生的胃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每年初一新生入学,在上第一堂地理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提问地理问题的形式进行热身,做新学期地理课的总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刚开始学生有些腼腆,不爱发言,我就鼓励他们说没有问题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挑你最感兴趣的问。渐渐地学生就发言了,有的学生提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国?还有的学生提出:叙利亚、伊拉克总打仗是怎么回事?也有的问:“南海怎么那么乱,为什么美国总是挑事端?”等等。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这些问题与地理学科都有一定的关系,是属于地理范畴的,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会做详细讲解的。”通过以上总导入,学生胃口被吊足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了,想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以后课间我一到教室学生就围着我问这问那,我都一一解答,并不时抛出新问题,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回来跟我辩论,看谁知道得多。不要小看这一步,很多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却唯独对地理特别感兴趣,通过查找资料和课堂学习他们很快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慢慢的地理成绩也得到了提高。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用每一课开始新课时的课前导入,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七年级下册讲“东南亚”一课时,在开始新课前,我先给学生朗诵一首我国著名革命家写给缅甸朋友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接着我问:“是不是有的同学要问我国与缅甸共同拥有一条江吗?这条江又叫什么名字呢?”这便是这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在地理课上欣赏到诗歌,这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到了遥远的中南半岛。学生进入状态之后,再开始新课的讲解,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讲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杭州峰会视频,以2016年在中国召开的G20杭州峰会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讲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要发展必须要有合作,有了合作才能共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由此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新课,课堂一开始便形成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产生想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开展“实事分析”地理学习版块,新闻热点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每堂地理课尾五分钟,我都设计了由当前新闻实事引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分析部分。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然后再布置下一个需要讨论的热点话题。新闻必须是当前的热点,教师提供有关的地图、材料,并抛出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再补充提问。学生用已学的或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分组到网上或课本上查资料,几个人合作、探究,再进行解答。例如,由汶川、雅安、意大利地震引出对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和复习。我指着地图说:“汶川、雅安分布在我国西南部,我国西南地区为什么多地震呢?”一个同学指着地图回答:“汶川和雅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还有的学生回答说:“汶川和雅安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较多。”我总结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位于地中海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的两次地震是怎么引起的呢?”有的学生说:“意大利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或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我说: “第一种回答不正确,应该是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我播放板块构造图,让学生观看,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当新闻中播出叙利亚战事时,我们的“实事分析”又由叙利亚战事引出对中东地区的学习。当播南海局势时又引出对东南亚的学习。当播我国夏季的南方洪涝灾害时又引出对治理长江的学习。由我国在巴基斯坦租用瓜达尔港引出对马六甲海峡和中东石油运输的学习等。“实事分析”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课堂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中考接轨,培养了学生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事分析”地理学习版块教学是每堂课学生最喜欢参与的环节。
三、每周开展一回“识图能力小提升”知识竞赛
每周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把这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填图、据图选择或拼图等形式展开学生之间的抢答竞赛或闭卷答题,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巩固所学地图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升识图能力,以适应中考灵活多变的新式题型。
四、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知识大比拼”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人文地理;认识
人文地理包括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特点等多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区域的重要区域特征。学生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掌握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学习任务之一,认识人文地理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特点
人文地理包含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整体上是依附于初中地理教学来向学生们呈现的。在每个章节中,关于人口、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种族等都是被频繁提及和叙述的,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更多的有趣的东西,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去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对人文地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体系中,自然地理相较于其他地理学知识而言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自然地理中穿插人文地理教学,对学生们而言是既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对日后更进一步地接触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
1.运用故事法教学提高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因此,对于故事性的叙述还是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关于该地域的故事穿插在地理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国际日界线时,教师可以先在正式讲课之前向学生讲解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回国够,发现船上的航海士在航海记录中少记录了一天,这对于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他们来说是相当困惑的。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很自然地引出是国际日界线的存在使得东西两边的日期出现了差异:每过一次国际日界线,日期就要变更一天。教材中也提到了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早出生了一天,也是因为国际日界线的存在。学生通过对这个趣味性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更能将国际日界线的重要意义、变更方法等牢牢地记在心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国际日界线进行引申,例如,为什么国际日界线是弯的,而不是直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日界线的真正含义。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时是初中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向前推动的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必然条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较为紧缺的一个国家。因此,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依附于自然资源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越短缺的地方,人口就越稀少;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人口就越多。在我国典型的地区就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其可探明储存量可占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区,此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3.人文地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规律性特点
古代时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气候和播种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就是说腊月七号、腊月八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两天,因此我们要喝腊八粥取暖,才不会冻掉下巴。像这样的民俗谚语还有很多,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文地理附属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研究人文地理时,自然地理能够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研究人文地理也是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规律的总结。初中地理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区域地理这一块尤为复杂,学生对于其他陌生的区域本就了解不够,再加上要记住许多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将人文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综合记忆,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全面认识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对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魅力的了解,如同学生在世界各地畅游,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初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广、学习难度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但是如果从自然地理教学的角度引申出学习和认识人文地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一种良策。
作者:曾志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一、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地理的作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触得到呢?首先,教师要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纵观初中的地理课本,你会发现很多知识跟学生身边的事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天气与气候、民族、行政区划、交通运输等,只要联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困难。其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如怎样看云识天气,如何预防台风、地震、寒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等知识贯穿进去。
二、别出心裁地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导入新课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呢?同样是有技巧的。
如讲授《天气与气候》时,可以结合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烧曹营等历史故事来引入,强调故事里的"大雾""东风"等地理知识。学生对故事一般都很感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用处而且有了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
三、美术化地理教学,有效果地布置作业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都是了解的内容,要记忆的还是比较多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课本上的重要插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简单地画(或临摹)到作业本上来,标上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如八年级的"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山脉图""中国的主要气候图""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图"等。学生除了平时多看这些地图外,自己动笔画过才会留下深刻印象。
地理检测一向都重视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所以,平时教学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但学到地理知识,对画得较好的图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尤其是绘画方面本身有天赋的学生。另外,画地图的作业,也避免了作业抄袭现象。
四、多用、巧用地理教学挂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最直接的语言。地图包括了无限的地理知识,可以说任何一幅地图都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描述的。
作为教师,特别是上课时间,教学挂图一般不可少。教师使用教学挂图对教与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的地理知识都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如讲授长江、黄河时,利用教学挂图,对于河流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等一目了然。当然,除挂图外,教师尽量使用更多其他的直观教具。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教师可以不用课本,但不能没有教学挂图。地理教师能够巧用教学挂图的时候是可以脱离课本的时候。
五、多联系地理时事热点来教学
学习任何知识要与时俱进,地理也不例外。时事热点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有炽热的时代气息。如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教师可以次为例向学生讲授有关地震的知识及四川的相关地理知识;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学习北京地理的首选切入点。09年的地理热点应该抓住联合国气候大会,相关的地名如哥本哈根(欧洲丹麦的首都)、马尔代夫(印度洋上的岛国)、新西兰等。2010年如海地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2011)等。
多年地理中考、会考均联系地理时事热点来考查,2009年的南极地区的昆仑站的位置、H1N1流感首发的国家,2010年的玉树地震、武广高铁、冰岛火山等都进入了考查的范围。
教师提醒学生平时看电视、报刊,听收音时多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时事,多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想一想。
六、地理兴趣小组树榜样
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不一定要全体学生都参与,关键是小组的成员能够带动大家学习地理的热情。兴趣小组可以分为气候小组、制作地理模型小组等,每组有主要负责人(组长)。教师布置每小组每个时间段完成的任务各是什么,每次任务完成的成果都向体同学展示与学习。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学到东西教师应大力提倡和鼓励,而学生本身也会因此觉得十分自豪。
七、地理知识竞赛充活力
地理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是笔试、背诵、分组抢答等,每一个学年举行1到2次。竞赛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外,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果是背诵的形式,可以选择"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的内容来背诵。竞赛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奖品可以是与地理相关的学习用具,如地理拼图、地图、小型地球仪等。
八、进行必要的测试
地理本身或许被视为次要科目,如果平时一次正规的测试都没有,学生会不自觉地认为教师本身不重视地理,试想一下,这样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人认为:除学期中段、期末考试外,科任教师平时有必要选择重要单元进行检测,对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声、大众表扬。
九、地理知识一线牵
特别是到了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的时候,对整个初中的地理知识有效地归纳、总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如用"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世界主要国家的河流"、"世界大洲分界线"、"中国地理分界线"等这些线把地理知识贯穿起来。其中,"中国地理分界线"包括内容有:(1)我国人口分界线;(2)三级阶梯分界线;(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4)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5)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6)温度带分界线;(7)干湿地区分界线;等。
把相关、类似的地理知识点放在一起,一方面方便学生记忆与比较,另一方面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十、其他
【关键词】地理教学;少说多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初中的地理的教育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作为高中文科必须考试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少说多探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少说多探"的涵义理解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以往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是教学中的听众和观众,教师一言堂主宰整节教学。因而出现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高分低能的学生比比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但是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把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少说"指教师在课堂上少说,把学生自己能学习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挑主要的内容精讲。教师的少说不是不说,而是说到骨头上,点到精准处,一语中的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其余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多探"是指学生的自主探析,自学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有限,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告诉学生,学生可以记住;做给学生看,学生也会记住;让学生参与、亲历,学生会完全理解。这就是少说多做的核心和精髓,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综合体现。
二、"少说多探"的策略
1.密切结合本地特点的"少说"
兴趣是多探的基础,生活是多探的源泉。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的说首先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中,利用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点,为学生地理学习做好先期的气氛营造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与本地区域地理环境相结合是一种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创新、知识拓展、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生活的地域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从理性到感性的,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地理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本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沟通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出具有鼓励性的问题,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2.采用图表的方法"多探"
图表的形象和直观,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看图表的能力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多数时候是感到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阅历和理解能力都决定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尤其是世界地理知识。地理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图和表,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进行教学。地图是一种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地理标记,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会看地图、图表的能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地图、图表为突破口,学生运用地图、图表来掌握知识,从而形成技能。让学生在看图表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实现"多探"的教学目标、
3.利用多媒体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