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议论文

中学生议论文

时间:2022-04-11 02:1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议论文

第1篇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果脱离题意,断章取义。

二、以叙代议

有的学生立意准确了,但在摆事实论证论点时,往往将一个事实写成记叙文那么详细,即交代记叙要素,有心理、语言、细节等描写,写完一个事例就结束一段,缺乏议论,事例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结构松散

有的作文入题太慢,写了大半页还不知论点是什么。有的缺少过渡句、中心句或总结句,不善于提炼分论点,往往中间记叙几个事例就算论证了,甚至结论都没有,显得结构松散。

如何解决上述写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呢?我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揣摩题意、学会立意

虽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并非与原材料沾边的论点都符合题意。如下面这道作文题: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伊索寓言・徒劳的寒鸦》。

从审题上看,这篇材料有三个基本角度:一是寒鸦,二是宙斯,三是众鸟。从寒鸦角度来看,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够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唱反调,认为寒鸦拾起众鸟落下的羽毛美化自己是聪明的,无可厚非,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说就脱离了材料的含意了,因为这则寓言并不是歌颂寒鸦爱美,而是写寒鸦迷惑宙斯,想骗取王位。寓言的寓意应该是讽刺或批判寒鸦为了争名夺利而弄虚作假,告诫人们需诚实,靠本事去服众。所以不能认为写什么都可以,必须符合材料的含意。

2、引导学生概括事实、分析材料

议论文的事实要高度概括,略去事实的细枝末节,只要能论证观点即可。例如: 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出身的优劣、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更不在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小草没有大树的巍然挺立,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己点点绿意来染遍大地的高贵品质;燕子没有雄鹰坚硬有力的双翼,也有翱翔蓝天、飞徙千里把春报的高贵灵魂;有人身居高位却卖国求荣、不顾气节,一如秦桧“东窗事发莫须有”,残害英雄岳飞。

3、引导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作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引导学生掌握材料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材料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为“引――析――提――联――结”。

(1)“引”,即概述材料。“概述”,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

(2)“析”,即分析材料,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即提出论点,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4)“联”,即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即紧扣材料,深化论点。结尾要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第2篇

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文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

议论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定学习议论文的具体目标。按系统论整体化的原则,议论文教学应确立整体学习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整体目标是指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是指整册教材、单元、课文的目标。阶段目标的有机组合便是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应把三年学习议论文的目标告诉

他们,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思想情感目标等。以后再把每册书、每单元以及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目标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目标明确后,备课时就要突破单篇教材备课的框框,把每篇课文都放在整个单元、整

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宏观角度去考虑,从而确定讲什么,怎么讲,一方面要把握好每篇议论文各项训练之间的横向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其共性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纵向把握训练序列,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不断增加新鲜感。如此纵横交错、新旧沟通,就会使教学活动获得整体效应。

把具体的议论文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就开辟了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把学生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二、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是由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议论文教学担负有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所决定的。例如,教学《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两文在批驳敌论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分析比较,设法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选择表述自己观点的最佳论证方法,智力活动异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轻易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学生喜欢讨论,讨论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满足其表现欲,保特愉悦的智力情绪,讨论能使学生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交锋,在思想上造成碰撞,因此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状态。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自主,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

具体做法如下:

(1)生疑。教学议论文,我把预习引进课堂,通过课堂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生疑”。(2)激疑。就是开启学生的疑窦,激发其探究精神。(3)释疑。这是关键一环。首先要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准确抓住应发现的问题。为使学生容易掌握问题的线索,老师必须提供若干资料、知识;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假说,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可要求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这是通向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再次是验证总结,使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对事物认识的两次飞跃必须由认识者去实现,学习议论文也是如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师讲是外因,学生质疑问难是内因,只有内因真正起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应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实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都应肯定,因为学生的看法并非科学发明,他们善于动脑,大胆质疑问难,这其中便包含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高中学生学习议论文,不满足于只学懂课文,老师应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1)不断刺激学生的求成心理。这是向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挑战。给学生的刺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新的刺激时必须将新知与旧知加以联系,并提供必要的例子,让学生从中悟出一般道理,此外还应突出重点。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的学习内容,也便于使所学内容系统化。例如《讲讲实事求是》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论证方法,既是新知,又难掌握,老师就结合学生易理解的生活实例,结合学过的课文实例让学生分辨,并补充课外的有关练习。由于求成心理的驱使,学生想方设法弄懂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差异,并用来解决这课的思考题。学生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解决问题遇到阻碍时,老师适时点拨。这样多次反复,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以后遇着其他用到这两种论证方法的议论文,也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了。

第3篇

当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思想缺乏深度,论点幼稚甚至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不能对素材深入分析;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清楚、语言不生动。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议论文能力,依旧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对高中语文必修模块“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的补充与重构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创新。教师要整合三、四、五册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论点、论据、论证的“宏观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具体每一个专题教师再进一步深入,做微观指导。比如论点的提出,要教给学生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摆出事实,引而不发;以事引论,发人深省;限定范围,不枝不蔓;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反弹琵琶,别出心裁;正反对比、严密周全。每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列举实例加以指导,并让学生做片段训练。

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是局部指导和整体指导的关系,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还包括整篇训练和片段训练互相结合,作文训练不能只搞单打一的成篇写作训练,而要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片段的强化训练。相信只有整体和局部兼顾,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专题整合在一起,如专题“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可以和专题“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整合在一起。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叙述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叙述是议论的基础,并可以引出议论,议论是叙述的精华。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不会叙述,尤其是不会定向叙述。定向叙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的需要再创作。定向叙述要求吃透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审视材料,转述为议论的观点服务,转述的文字要简洁明确,既要忠实材料,又要给人以新的启迪。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选择论据的同时选准角度转述材料。

二、读写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材除了专辟的写作专栏外,还有一块是读写结合的产物,从写作角度说,属于笔记作文。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三的课后习题为切入点,看出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中蕴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要素,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第三册第9课荀子的《劝学》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设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作方法。再比如《师说》第二题:“课文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说一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悉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鉴赏的方式,细细琢磨经典文章的妙处,逐一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所涉及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取,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议论文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每个要素都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力。论点要正确,学生就要深刻抓住问题关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创见地发现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要合乎逻辑,正确地使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推理方式,合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规律,反对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适当传授有关思维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炼论点,学会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

其次,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贯穿到有关论证方法知识的学习中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学会论证的方法,又提高推理能力。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意识,不知道怎样进行论说,往往用叙述事实代替议论,写作套路基本上是“观点+例子材料+联系现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了论点和事实论据,还得分析,只有分析才能把论点阐明,把道理讲清。所谓分析,是与综合相对的,运用思维互相联系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对文中所举的事例、事例发表看法,使其同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此外,还要将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时还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根据论点,找出典型事例并加以转述,再以这些事例为前提进行归纳推理,以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

四、写作素材的积累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总觉得没有确实有力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陷入积累不足、写作资源匮乏的困境。议论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哪里获得素材呢?

1.取材课本范文

初高中教材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补充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的创作需要。如屈原《离骚》、司马迁的《鸿门宴》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古今文化名人的素材。

2.取材课外

阅读材料、文化经典、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教师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议论文写作材料积累本,从高一沿用至高三,力争积累上百条新颖典型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3.坚持做时文评说的训练

“时文评说”更准确地讲叫“新闻评论”,即要求学生主要是对当前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说。要以具体的事实为由头,观点要正确,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有新意,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进行时文评说的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同时训练学生思考与议论的能力。这类训练可以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如特级教师赵谦翔就坚持带领学生收看《早点新闻》、《时空报道》,然后要求学生写新闻述评,使学生将“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

显然,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设计出具体可操作、合理的训练步骤,要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教会学生“怎么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专题训练,只是解决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入门问题,无法培养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但是,正如郑桂华所说:“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简单有效定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初步指导,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还是可以期待的。”①

注释:

①郑桂华.从两个维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丰富 课内材料 个人实际 社会现实 对比事例

丰富,是文章感染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文体对丰富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就议论文而言,就是论据要充实。充实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有血有肉,要打动人、说服人,并避免空洞的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在中学生的议论文中,内容单薄、材料不充实是一大弊病,那么,怎样使议论文论据丰富起来呢?“腹有诗书气自华”,自然,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法,而除此之外,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充实材料:

一、要利用课内材料

语文课本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利害关系,最终说退了秦师,这可用于智慧的力量方面的论据;《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可用于在逆境中奋起方面的论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自认为比徐公美,当认识到不如徐公之美时,立即进行了反思,并获得了启示,这个故事可用于人要善于自省,贵有自知之明等方面的论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迎难而上,婉谏成功,可用于劝告的语言艺术方面的论据……

课本中的文章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事实论据,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论据,如在《劝学》中,对学习方法的阐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拿来主义》中对文化遗产继承创新的态度,等等,也都能很好地武装学生的思想,并充实写作内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同样的例子可以重复地灵活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不同的观点。

另外,课内文章的作者也都有着丰富的背景,如徐志摩、海子、川端康成,等等,他们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他们的作品、人生经历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要联系个人实际,写熟悉的内容

中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很难写得精彩,这就是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写作时应尽量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因感而发,有话可谈,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

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赞扬来自他对巴尔扎克其人及作品的熟悉;《灯下漫笔》是鲁迅对中国人的精神、民族灵魂进行了深刻反思的结果;聂绀弩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在《我若为王》一文中进行尖锐地批判。这些作家之所以写得精彩,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活圈,也有自己熟悉的文化、生活内容,只有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才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才能写得自然、精彩、深刻;才能去除那种无病、扭捏做作之态。如有的中学生本来对某个历史人物缺乏了解,但写作时却以此人物为例,结果要么事例单薄,不足以证明观点,要么弄混事件,贻笑大方。

三、要关注社会现实

好的议论文是有现实意义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在2008年高考全国卷和其他省份的作文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热点,这更提醒中学生要做到“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现笔者以课本中的例子加以实践说明。如《师说》针对的是自魏晋以来一直影响到唐代的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压抑庶族寒门,反对从师学习之风而提出的从师而学;《拿来主义》针对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上对文化遗产所持的全盘继承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提出了批判的、继承的观点;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则写于1983年,讲的是掌权者如何用好手中权力的问题。这些文章之所以写得深刻,就是因为作者关注了他们所处的时代,针砭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联系实际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它能使读者由衷地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当今是一个信息手段多样化的社会,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报纸、杂志这些传统的媒介,也可以通过MP4、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来了解社会。只要有选择性地把这些内容写入文章中,就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思想,有真知灼见,有现实意义。

四、选择对比事例

进行对比论证可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在《秋水》这篇寓言中,河伯因为“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然而当他看到不见水端的海时,发出了“今吾睹子之难穷也”的感叹。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阐述了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而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的教训。同样以《师说》为例,在《师说》中,作者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同士大夫之族进行了正反对比,说的是从师的重要性;《六国论》中“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败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是以双方土地消长为对比,以证明赂秦之害;在《伶官传序》中,则将庄宗的“盛”和“衰”进行了对比,从而证明了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5篇

一、变形式,转变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束缚,以自然心态面对作文,平静轻松和自信,消除写作压力”。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我经常转换形式,让学生转变对写作的认识,消除人为的写作樊篱。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发现学生论据的使用太嗦,不精练,特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例,很多同学还铺开陈述,效果很差。有的叙述很多,甚至有种议论文的记叙倾向,这是写作的大忌。平时学生在阅读一些颁奖词的,都非常佩服语言的精炼。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同学给喜爱的作家写颁奖词:

(李煜)他告别了雕阑玉砌,走出了不堪回首的故国,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自己的无限哀愁,随流水流去,他不再是国家的帝王,但它永远是词的“帝王”。

(李清照)你是幸福中的玫瑰,更是灾难中的冬梅,你用纤细的手端起诗词的酒杯,于前于后畅饮醉生,纵使人生坎坷,清幽之气仍在,无论光照何处,依然巾帼不让须眉。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特别高中阶段,相对稳定静态生活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和短视,经常变换形式,培养生活的新鲜感,从不同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获得对作文的悟性。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心理的积淀犹如春水汩汩流诸笔端。作文能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巧联系,激活思维

写作是一种思维过程,任何思维过程都可以归结为三部分,即出发知识、接通媒介和结论性知识。所谓接通媒介,即通过接通有关的联系,从而导出结论知识的那个(或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什么可写,归根结底是一种定势思维影响,联想想象能力欠缺,即接通媒介缺失。

高二开始训练议论文,学生不知怎么安排议论文结构,联系课本学习的杜甫的《兵车行》,其结构模式非常典型:“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四句传达出战争给人们物质上的侵蚀。“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两句写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竟然产生“生女好”这样异样的心态,从而点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扭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两句则传达出战争对人们生命的剥夺。这一部分诗歌作者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生命,从纵向上展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结构模式――逻辑递进。

这样,把教学和写作联系起来,很好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仿用这种结构模式,议论文写作思路就很规范。当然,课本只是一方面,高考优秀作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都是很好的接通媒介,只是学生没想过联系,所以只要在训练中多指导学生,相信必能启发思维,吹皱心中的一池春水。

三、抓反复,固化思维

湖人队当家球星科比来京做客。球迷问他:“面对压力你如何调整自己?”他回答道:“你只需要练到一定的程度就好了。比如早上有人问我,关键时刻怎样进球,对我来讲,绝杀就像打喷嚏,因为我已经练过数百次、数千次了。”所以说在紧张的比赛中,练熟了是取胜的根本。同样在紧张的应试,学生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也需要反复训练,形成作文写作的习惯。

例如:智利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等待了漫长的68天后全部生还。这一概括性材料,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可以用在不同作文题中。

33名矿工在采矿小组的组长路易斯・乌尔苏亚的带领下,共克时艰。身体上,相互照顾;心理上,相互安慰;精神上,相互鼓励……“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歌声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与你为邻,相互依存。(广东)

智利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等待了漫长的68天后全部生还。他们靠什么创造了这令世人震惊的奇迹?700米深的泥土可以压碎任何一样坚硬的东西,68天的黑暗可以让很多东西失去光泽,但有一样,它没有被压碎,它没有褪色,是33名矿工心中的那份淡定,是绿色的生活态度。(江苏)

第6篇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由于思想,我们却囊括了宇宙。”帕斯卡尔的名言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而议论文就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的一种文体,它反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生活。高中阶段,学生身心迅速发育,思想趋近形成,是一个促进议论能力迅速提高的极好时期。这一阶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引导、训练,从整体上提高思维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四方面尝试:

一、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主动性

主动性的内涵实际上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联想是一种由此入彼的思维过程,是以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的。联想思维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它的新颖和广阔。一个新的联想就是一个新的发现;而联想的广阔性则为思辨的深入提供了条件。没有联想,议论文就将陷入平庸、肤浅。进行这种训练,题目不求新颖,可随手拾来。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联想角度进行开拓。比如,从“树木・森林・气候”可以联想到“个人・群体・社会风气”“人才・人才群体・四化大业”“尖子生・芸芸众生・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质”等,这些联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贴切自然,又紧密联系现实,由此写出的文章也就具有了新颖、深刻的特点。

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辩证性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尚不丰富,而写作思维往往涉及哲学的思考、政治的联系、历史的评价等等,在这些方面,他们就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联想时,容易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往往“一条道走到黑”。由于不能全面分析问题,议论往往会失之偏颇,有时“抬杠”,有时说过头话。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发展地看问题。但是要注意辩证分析不等于态度骑墙。有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辞,不作明确的判断,其实这是对“辩证”这个词内涵的误解。辩证思维首先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比如 “中学生上网不能过度”等它本身就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在具体的论证中首先应肯定中学生可以上网,接下来应以主要篇幅分析过度上网所带来的种种危害,最后得出结论:“中学生上网不能过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是鲜明的,内容是辩证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三、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求异性

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中,就当前而言,培养那种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出发,在思维中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具有辐射性,不求惟一正确答案。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惯性、惰性,增强积极性、主动性。议论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在求同思维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的任务。因此,我特别注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立意的训练。在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中迸发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可贵的思想火花。

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要冷静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恰当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盲从,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近几年来,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激扬文字”,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了目标,还要有系统,才能有明显的效果。因此,继续实践,总结经验,使思维训练更加科学化,使之在议论文教学总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意义重大并且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7篇

一、基础:准确严谨

议论文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范的经典文章,最好的莫过于教材选文,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赫尔曼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等等。在阅读课文时,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1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物种起源〉绪论》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第一句中的“可能”“任何”我们可看到作者工作的艰巨、材料的浩繁,“也许”“一些”用语准确严密;第二句“当时”一词表明作者思想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有新发现去修正自己的观点,折射了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

2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这是提升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十分重要的一环。

首先,单篇学习。比如在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用关联词进行语段练习:“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假设关联词“即使……也……”后紧跟着条件关联词“除非”,而在假设关联词里套着因果关联词“由于……而……”,在因果关联词里又套着选择关联词“不是……便是……”,准确地说明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生活、共同心理做后盾。

其次,综合学习。学完五册必修课本,将这些关联词综合梳理一下,提取因果关联词、假设关联词和转折关联词让学生练习。前两种关联词为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可迁移为议论文中的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从而避免学生只“叙”不“议”。转折关联词特别练习的原因,一是学生常用到转折关联词,但很多时候是强加转折关系,用了“其实”“可”等词却没有转折的意思;二是“固然/当然/诚然……可是/但……”这种让步转折关联词多了之后考虑会更全面,使文章更严密,从而避免文章偏激或绝对化。

二、发展:增强语言表现力

学生议论文写作时有个误区,即认为议论文不必锤炼词句,不需讲究文采。其实,在确保论点明确、语言缜密、论证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议论文说服力更强。与教材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议论语言进行提升和强化。

贬词褒用与褒词贬用。例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记念刘和珍君》)

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近义词连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述有层层推进的意味;反义词配合使用,两相比照,可以使情感更加显豁。例如:“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化雅为俗,雅俗共呈,合理地使用文言和俗语。使用文言词语,有利于形成典雅之美,文章显得精炼;而使用口头俗语,则可以彰显机智幽默,文章显得意趣别致。“如今日美国螃蟹气十足。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网络评论)

铺排与转折。先从立意的对立面进行铺排,阐述种种理由,再转折阐述自己观点。此手法语势极强,表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例如:“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甚至也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依然为人类所需要。”(《奥林匹克精神》)

第8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作文。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学生现在“一怕古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而在作文中,最怕的是议论文。这和欧美国家的母语教学差别很大。西方母语教学有重视议论的传统,即使记叙为主的文章也常常追求思辨。在美国,小学生用电脑收集材料,评论政府的某一项政策,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司空见惯的。人家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讲道理,而我们则相反,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非常强调抒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贴近学生实际”、“表达真情实感”。显然,我们强调的是情和感,集中在学生的感性生活,学生的智性和理性思维素养与表述能力,是不是被严重地忽略了,这是值得反思的。

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大抵比较有利于向抒情方面发挥。前几年,高考作文以“智子疑邻”为题,虽然寓言故事带有很强的感性,其中隐含的哲理并不算具有太深邃的哲理性,却引来了非议。有中学特级教师声言:“(此作文题)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当然,强调抒情,也并不绝对是消极的,在人文性的审美教育方面,也许是一种优长,但是,从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发展来说,则有所偏废。

议论文体,作为理性思维的基本模式,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还是比较表面的现象,更为深层的,还在于议论文教学理论的粗陋。

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严密的议论文教学理论系统。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至今被广泛认同的理论,就是所谓“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驳论”,等等。其核心是论证,就是以论点为准则,选择与之相一致的材料进行论述。这个理论,从表面上看来,操作性很强,其实并不精密,漏洞甚多。最致命的缺陷在于,论点是现成的、无须分析的。

但是,议论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立论。在复杂、丰富的感性现象面前,拿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有所注意。命题作文一度衰微,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勃兴,其原因就是命题作文往往直接提供主题,不利于学生独立形成个性化的主题。到了近年,即使是命题作文,也逐渐变为无主题命题而重新焕发了生机。以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代表的高考作文题,其共同特点就是不提供主题,使考生能够在对命题关键词的阐释中形成自己的主题。

实践已经走到了理论的前面:主题不是现成的,至少是对命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阐释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论点是在阐释的过程中产生的,不经阐释的论点是贫乏的。前几年,高考作文题把“诚信”

简单地说成是一切条件下绝对地讲老实话;在《灵魂的选择》中,“救人”是别无选择的,但又是没有风险的,等等,都是对核心论点的内涵缺乏分析,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主题的空洞化。对命题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和分析,是概念内涵的阐释,比之举例式的外延阐释,更为抽象,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难点。而流行的议论文写作理论恰恰忽略甚至掩盖了这一难点。其结果就是,学生作文主题内涵空疏,满足于流行的大话、套话。根治这种顽症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对主题进行分析和阐释。这从理论上来说,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阐述论点,阐明基本内涵;基本概念的严密与丰富;阐述的多元性与针对性的有限性;论述的系统性和自洽性。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但对于中学课堂来说,无疑已经十分抽象繁复,特别是缺乏操作性。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学议论文教学至今还停留在一个贫乏的概念---“论点”上。

同时,按照传统的所谓“论证原理”,论点是需要论证的。论证的原则,就是以论点为准则,去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材料。用另一种流行的说法,就叫做观念和材料的统一。其实,只要选择,就不可能保证统一。什么叫做选择?它不仅意味着挑选,而且意味着排除,与论点相符的材料留下了,与之不符的材料排除了。这就不全面了。虽然表面上,你选出来的材料和你的观念统一了,但这还能叫做论证吗?

这种颇为流行的“论证”方法,事实上十分不科学,往往容易造成自我蒙蔽。

关于自我蒙蔽,英国哲学家罗素曾举过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英国男性和女性,都相信自己的性别优于对方。男性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观念的例子,如所有的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都是男性。

但是,女性也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论点的例子,如所有的暴君、贪污犯、犯都是男性。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自圆其说。但是真正要确立一个论点,光是自圆其说难免片面。波普尔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即所有用正面例子来证明的论点,都是不可靠的。相反,用反面的例子,证伪论点,倒更可靠。有一个很有名的命题:一切的天鹅都是白的。如果你举出古人和今人看见的天鹅都是白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看见的天鹅也都是白的。那么,能不能由此证明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呢?不能。因为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而要证明的原理是无限的。一旦出现了一只黑天鹅,那“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就被证伪了。这时,“并不是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却是确凿无疑的。波普尔得出的结论是,举例证明并不可靠,充其量不过是“说明”而已,而证伪却是更加可靠的,是科学创新的最有效手段。由此,我们在议论文的教学理论中,至少应该质疑“证明就是根据论点选择与之一致证据”的原则。形成新的、深刻的论点,构成独创的主题,关键并不一定在为论点找寻与之一致的白天鹅。相反,倒是在于,寻找与论点不一致的黑天鹅。从操作性上来说,可贵的不仅是观点与材料一致,而且也是观念与材料的不一致。

第9篇

一、 频繁分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

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 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 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语文学科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的融洽是学生心理协调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和剂。

但频繁分班,则是对感情资源的浪费和扼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曾指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缺乏的“稀有品”。师生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厚的情感,以至于不忍心分开。自认为挺有亲和力的我就曾经在高二接班时遇到一个学生,她十分依恋高一的语文老师。分班之初,每天中午到语文组办公室找原来的老师,老师不在就留纸条,或晚上再打电话。那段时间,他们彼此都身心俱疲。学生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寻找各种契机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中鼓励她,用了近三个月才真正将她拉到自己的门下。试问,这样的学生禁得住几次分班的折磨?而对于这样的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磨合培养彼此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这么显性地流露出来,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适应、喜欢这位老师开始,才可能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教书育人很像医生的治病救人。医生治病必须要诊断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教育也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医生诊断病情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各种化验、医疗设备的检查等多种方法,但教师了解学生呢?却只能通过长时间相处仔细观察他,与他交流,走进其内心,真正了解其个性特征。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当一位老师倾其全部的热情与感情,通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对一班学生有所了解了,教学得心应手了,学生的成绩有较大提高了,此时却分班了,一切又得从头再来。一位老师在手记中写道:“频繁的调班,至今还有些不适应。学生需要老师的赞赏,老师需要学生的笑容,但没有记忆的班级是没有会心的微笑的。”师生一起经历学海沉浮,那种默契是无法言说的。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又情何以堪?

第10篇

【关 键 词】 议论文;语言;作文

一提记叙文的语言,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生动形象;一提议论文,我们想到的则是枯燥乏味。其实,议论文的语言完全可以像记叙文的语言一样生动起来,下面就教你几招。

一、巧用四字词语,增强论证的气势

四字语是汉语言中独有的语言现象,《诗经》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感人至深。汉语独有的语法特点,四个字巧妙组合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气势,可以说在表意、表情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能起达其他字数句子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议论文中如果巧用四字语,能大大增强论证的力量。如2011年高考新疆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这段文字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或单独使用,或镶嵌在句子中,有力地论证了“诚信”这个论题。

二、引述事例诠释概念,化抽象为具体

写议论文,如果空洞地说教或空发议论,会让人觉得语言干瘪、生硬;但如果用典型的事例、典故、诗文来分析论述,就会避免这种情况,所诠释的概念会灵动起来,所论述的道理也会更具说服力。如2011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让或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应该让出它们,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一开篇概述出两个典故巧妙地引出了要论述的话题,既简洁又生动。

三、妙用古典文学意象,化枯燥为生动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文学意象鲜活而生动,一看便能给人以美感,如果能巧妙地借用到议论文中来,不但能使议论文的语言不再枯燥,还能让读者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领悟你所论述的道理。如2011年湖南优秀作文《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自然”“雨水”“海水”“清风”“花香”这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看这些词就让人振奋,作者运用到自己的文中,巧妙地引出了“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四、引用古诗文,增加议论文语言的文化神韵

古诗文意蕴浓郁,写议论文时如果能巧妙地把它镶嵌到说事论理的句子中,不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浓郁的文化情趣会让读者把玩不已。如2011年辽宁优秀作文《君子之风》: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孤傲。

作者在概述完兰、竹、菊、梅的特性后,在句子中嵌入古诗文句,生动地阐释清了“君子之风”这一概念。

五、使用整句增加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旨意

过于单一的散句,容易让语言乏味,但如果在文中适当加进一些整句来诠释概念或者概述事例,就会让语言生动起来,而且还会让论证更有气势,旨意更加突出。如2011北京优秀作文《包揽后的反思》:

近年来,姚明创造了中国第一高度;刘翔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度;丁俊晖创造了中国第一准度;而李娜创造了中国第一力度!这一个个中国实力的体现,无不是中国近年来在体育领域进行改革,调整运作体制使之科学与完善的结果。

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排比造出一个整句,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力地总结了自己对我国包揽乒乓球金牌一事的看法。

六、巧用比喻,让语言直观生动,富有感性

比喻是各类文体都可使用的修辞方法,如果能用比喻在议论文中形象、具体、感性地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就会使所论证、诠释的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如2011年甘肃优秀作文《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

诚信是最美的情感,请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请让诚信的春风,拂尽你我心头的那些尘埃。

文章最后,重申“诚信是最美的情感”的观点,并巧用比喻呼应题目,生动又富有说服力。

总之,运用这些技巧,你的议论文语言也会和这些高考作文一样精彩,请努力试一试吧!

【参考文献】

[1] 陆丽琴. 例谈提升议论文语言生动性的方法[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9).

第11篇

近年来,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无论是语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还是选拔性的中考,大都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还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标明“文体不限”的字样。于是乎,我们阅卷时就发现了一大批说记叙文不是记叙文、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而又并非散文、说明文之类的“四不像”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然明白,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说写文章时可以不必考虑文体,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创新”;而是说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根据要求完成作文,从而更好地发挥考生的最高写作水平。在感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四不像”的尴尬“面孔”?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难逃其咎。静心细思顿悟,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改往年以文体来编结单元的样式,大都以主题来编结单元。无论是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遵循这一教改精神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少有关于文体知识的介绍。由于教材对教学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就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常常遗失了或忽略了文体教学。二是尽管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但不会深入,更不会作为重点强调。甚至还出现同一项文体知识重复介绍的现象,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初中三年中,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班级要更换语文教师。)

其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主观地忽略了文体教学。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曾一度大举语文的人文性大旗,语文的工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乎,一些自以为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语文教师,为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没有了识字、释义的训练,没有了文体知识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朗读、精美语言的品味,以及与文章相关或是无关紧要的“拓展延伸”。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一堂符合教改精神的高品质的语文课。

再次,是受前几年“创新作文”的影响。由于教育界对创新作文的过分吹捧,一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们在没有领会“创新作文”实质的前提下,就东施效颦,比如在作文中加入题记、后记,文章样式滥用书信体、说明书、开药方,等等。只注重文章形式上的创新,不重视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并不反对教材编写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文章,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是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范文,就是写作的模板。因此,我建议初中语文教材要适当地选择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并在其后附上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对手学生写作该文体的文章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教材选用先生的《谈骨气》,并在其后附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该文开篇即点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既而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述骨气的含义,然后紧承上文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学习完本文,并了解了议论文常识的初中生们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议论文写作了。可能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有些稚嫩,但至少做到了“形似”,只要假以时日,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到“神似”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明白了“规矩”之后,活学活用,并逐步从“写作有法”过渡到“写作无法,贵在得法”的美妙境界。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荽有文体意识。一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讲解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会让学生对该文体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认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是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点拨文体规范。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若能面批作文,结合学生的文章,给予文体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再修改完善,一反复几次,定会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要步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第12篇

校园文学是当今主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学的主要写作者是在校学生,这些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校园文学的高度。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阅历浅,写作内容相对简单。光有一对想象的翅膀,写出来的东西会缺乏推敲;一味的借鉴又有斧凿痕。时常可以听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从何动笔的抱怨。学生手上很少没有作文书的,有的可能还有好几本。可是占有优秀作文书之多与写出优秀作文之少之间已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何必舍近求远,实实在在地抓住课本,好好地消化好编者精心挑选的范文,甚至只是文言文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甚至创造新篇。

语文学习的魅力就在于走进文本,感知文意;走出文本,习得技巧。这就是有效地文学鉴赏。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正有赖于此。同样是学习语文,有的人学了十多年依然写不出只言片语,就是写了也语意不通;有的却可以在高考那样有限的时间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言应试之作;更有的少年成就文名,享受特招读梦寐以求的大学。除却天资,这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和水平就是关键了。

可是许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文的学习,尤其时下高考题目和语文课本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于文本鉴赏尤其文言文阅读深恶而痛绝之。就写作而言,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这样做的恶果就是每到写作文的时间他们感到度日如年,搜索枯肠依然一无所获;或者东拼西凑、张冠李戴些“文章”来交差,更不用说创作了。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势,只有狠抓文本鉴赏,提高鉴赏水平,以期写作能力水涨船高。“文无定法”可是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要么以情动人,要么以理服人,要么兼而有之。抓住情与理这个赏析点,一般能求得本质的理解。

一旦学生明白了情感在先,围绕情感选材才是记叙文的真谛,那么应试作这类文章便不再是难事,还能举一反三进行更有意义的创作。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高明的鉴赏家用自己的理解化用旧材料而写出的杰作。我们像古人一样用心体验生活,用高尚的情感洗涤心灵,提升人生的品味,学习古人写人记事的方法,一些回忆类文章,祭文,课本剧,演讲稿学生创作便陆续在周记中出来了。这些作品虽然语言不够成熟,但是体现了对生活严肃的审视,从中学生的独特视角展现的一方情感天地。有的作品参加全国作文竞赛获了优胜奖,有的在校刊上发表,有的在教师的公开课上使用。来源于课内的鉴赏知识化成的骄人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最有借鉴价值的还属《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过秦论》这类经典的政论文,古人以文取士,短小的篇幅中就融贯满腹经纶,超卓的见识。有机会学到历朝历代最顶尖的论文,集众名家之智慧,本来就是当代中学生的幸运。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示例也正在此。事实上,中学生存在议论文写作障碍。这与他们对政论性文言文的抵触情绪不无关系。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些文章的价值,他们才能学到精髓,并且把论说的技巧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领悟能力高的还能得到见解上的突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用义正词婉的方式来写作时事评论,杂文,演讲稿等论说性质的文章。展开辩论赛,背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教育学生写作时要像这些经典的论说文一样,抓住一条根本原则:以理服人。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禁得住推敲。

鉴赏《陈情表》这样既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的巅峰之作,更是要用心理解,反复朗诵,融会贯通,成为写作的高标,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文言文,能让人注意说话的策略,帮助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但可以提供行文要以情动人的示范,而且以理服人的思路对作文对做人都收益终生。课内文言文有效鉴赏,多学善思,择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对校园文学的繁荣无疑起着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