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建设论文

班级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10 11:13:58

班级建设论文

第1篇

(一)发扬民主精神

班会放手让学生策划,由班干部主持,学生民主商议班内事务,班主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对班会做总结发言,点评优缺点。

(二)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制度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随意性,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核心作用,并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功能,使学生养成民主观念。

(三)利用多种载体构建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有:建立图书角,用积极健康的读物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培养学生形成竞争观念。提出“人有自信心,难事都变易”,利用学生各种闪光点激励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形成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提出“文明礼仪养大德,自主学习成大器”,每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日常抓好文明礼仪监督、检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以“知恩、感恩”为主题,进行换位思考主题班会,让学生站在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同学,乃至于学校餐厅的不同角度,理解对方,知恩、感恩,树立正确的公民心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博客、QQ群空间开通,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树立了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班规销售收集起来的饮料瓶、废旧作业本等,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班长负责书写不同于上交学校的《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成长、发展的点滴过程,给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珍爱友谊的思想情感。三年下来,《班级日志》成了班级丰富的生活学习缩影。比如,毕业时,住校生提出的押金问题在数额上产生了争议,最后,从《班级日志》中找到了证据,化解了矛盾。班务栏设置“风采录”“温馨提示”等板块,展示学生特长、获奖、文明风采;给学生友好温馨提示,养成良好习惯。每月进行手抄小报展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与审美情趣。班主任自己书写班级管理工作日记,示范、鼓励学生也坚持写成长日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日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教育。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交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每天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班级文化建设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方面面都在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鼓舞着这些学困生的信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感受是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确实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引导、提高的作用。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班级文化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凝心聚力的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由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成员的个人发展与班级的群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又对学校文化大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正如我班口号“我为我班,骄傲自豪”。

(四)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力量之源。通过不断的文化影响,班级中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每年五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我班场地干干净净;植树结束后,学生自觉地将食品袋整理放到垃圾点,等等。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责任习惯。

(五)引导作用

第2篇

    人文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变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德育,班级的人文建设能有效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班级人文建设应以班主任为主体、科任教师为主,发挥全体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面前树立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会潜意识地模仿。因此要求学生作到的,自己必先做到。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必须注意自身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敬佩的朋友。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高雅的美感形象,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高雅的美感形象要求教师不仅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而且还要能纯洁高尚,对学生要宽容、大度、热情、笃实。这样心灵美与外在美才能和谐统一。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教育效果。

    渊博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文理兼通。另外,作为班主任,对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

    崇高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是爱心和奉献精神,“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学生服务,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

    班级的人文建设还应运用班集体的氛围、制度、环境等要素来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格和文化素养。良好的班级文化,无论是在发展学生素质,还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上,都能起到催化剂作用,是塑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载体。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布置一个溢满书香的教室会让学生精神焕发,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不妨给班级来一个别具一格的雅号,如“开拓班”、“自强班”、“黄牛班”、“群英班”等,将班名挂在教室前门天窗上。不妨把本班的班训贴在前黑板上方,在教室的四周可以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人警句。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班名与班训,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定期举行黑板报创意设计比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参加班级人文建设。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可以在教室一隅开辟一个学生作品专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作品包括书法、绘画、作文、优秀作业、优秀试卷等。学生作品既要展还要评,如对学生的优秀作业可以赋予“最具实力奖”、“最佳书写奖”、“最具潜力奖”、“最大进步奖”等评语。

    二、健全班级的文化制度

第3篇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 ,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第4篇

一、以爱为流动儿童安家,重视“家文化”

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存在方言障碍、学业负担沉重的问题,有自卑、猜疑、封闭等心理[2]。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等相关因素也会导致流动儿童产生不安、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容易在流动儿童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与同伴交往的心态中体现出来,如: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2]。对流动儿童而言,班级就是除了家以外的另一个“家”,教师和同学就是除了父母以外接触时间最长的“家人”。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家文化”,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鉴于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所遇到的系列问题,望通过家文化建设过程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接触的地方,其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核心与灵魂。它是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班级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集合体,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由此形成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人们在社会当中的言行举止。这些观念和伦理关系久而久之就积聚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谓之“家文化”。“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关怀、接纳和共生,其灵魂是爱。班级“家文化”创建的价值在于让流动儿童以及当地儿童携手融为一家,让流动儿童在这个城市、这个班级体会到家的温暖,以此更快地增强对陌生城市的适应性,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回归人、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怀、接纳和共生势必成为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关怀中接纳,接纳中共生。由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所引发的关怀教育就是要师生之间架起关怀的桥梁,学生彼此体验关怀的温暖。教师要切实地尊重和信赖学生。学生之间的关怀类似兄弟姐妹的关怀,渗透在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中。当地儿童不经意间表现出的关爱也会让流动儿童有家的温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爱,如何彼此关爱,在家的氛围中浇灌并享受关爱,关怀的同时彼此接纳。家文化理念下的班级接纳不管高低贵贱、聪明愚笨,都是被无条件接纳的,这种无条件源自师生的关怀与包容。流动儿童所需要的正是家文化理念下的班级中所倡导的接纳与被接纳,家文化的接纳是双向选择,仅仅班级、城市儿童以及教师接纳了流动儿童是不行的,还需要流动儿童同样地接纳他们。彼此接纳才能在关怀与接纳中共生,共生的过程亦是彼此磨合的过程,在爱的氛围中磨合成为一家人。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进行交往、合作、协商,教师、流动儿童、当地儿童与班集体达成不离不弃的共识,彼此相互依赖,共同成长。

二、和谐班级氛围,彰显“家文化”

班级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家文化要求塑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基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让流动儿童在体验中切实获得家的感觉,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到家文化的熏陶与呵护。让流动儿童以及当地儿童两个群体携手融为一家,以此更快地增强流动儿童对陌生城市的适应性,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正是家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和谐班级氛围的价值所在。

和谐的班级氛围,顾名思义,即美的班级环境、均衡协调的班级气氛和情调。班级环境和情调的塑造表现在班级物质环境、精神以及制度建设中。物质环境建设即可见的教室的装饰;制度建设即班级制定的成文的规范条例用以规范班级管理;精神建设即需要感觉的文化气氛和情调。整个和谐班级氛围是以物质环境为依托,制度为保障,在班级精神熏陶下通过班级主题活动体现的。而制度、精神以及主题活动渗透又会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展现出来,它们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家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主要表现在班魂、班名、班训、班歌等的制定及能够凝聚班级团队意识、反映班级精神的活动过程。班级精神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班级创设的氛围、形成的价值观感染和影响班级成员,是内隐的,深层次的,看不到的,部分内容则会通过物质环境建设体现出来。为流动儿童有效融入新教育而设计班级精神,需要围绕家文化这个核心进行。如将班魂确定为“相亲相爱”、“不抛弃不放弃”等等,让流动儿童和当地儿童能感觉到自己将要为班级兄弟姐妹承担相应的责任;班名设计,突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浓浓的兄弟情,如“爱之家”、“温馨港”、“乐之园”等,让人听了就容易产生归属感的名字;班训设计,旨在激励流动儿童和当地儿童为了做到对彼此的“不抛弃和不放弃”要倍加用心和努力;班歌设计,最好可以让孩子自己作“词”作“曲”,重点并非强调专业化,而是儿童共同的参与,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2.班级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守护班级兄弟姐妹,就要拥有能够守护的力量。而钢铁般意志的磨练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纪律和章法向来是良好精神风貌的保障,规章的制定通过让儿童群体自己合作制定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方式进行。此后,继续针对相应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制度文本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即主要侧重于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合作事项、彼此谦让照顾等角度拟定。更多的是从家的角度设定规章,也可看作是“家法”,但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家法。不以否定形式呈现,要以鼓励的、肯定的语气陈述规章。比如,“作为兄弟姐妹我们要彼此谦让”,而不是“同学之间不能打架斗殴”。前者所采取的形式“我们”是主体,是儿童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后者是规训的、被动的、消极的。语气要柔中带刚,不失语言魅力。

3.班级主题活动

班级活动设计体现并反映关怀、接纳和共生的意义与价值,围绕“家”、“爱”等主题展开。活动密切结合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以流动儿童为主体,借助“在地”儿童群体帮助,帮助流动儿童重拾自信,增强对学校以及班级和学习的适应性。在活动过程中,师生真诚、平等地交往,彼此尊重与感恩。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能与学生平等地展开对话。比如,在“我的兄弟姐妹”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各类儿童的心理,结合平时的观察和交往,尽可能引向活动目标,渗透家的情感关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平等而自然的。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对其社会适应性而言,与当地儿童的交往更为重要。在上述主题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孩子描述班级成员的优缺点,回顾班级成员令大家感动的故事,讲述他们之间的生活点滴等,以此增进了解,深化情感。流动儿童与在地儿童的交往中各自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真诚交往、彼此关心、宽容理解,自觉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懂得微笑、倾听和赞美,体验彼此成长中的快乐。

4.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精神形成、制度建设及主题活动开展,除依靠无形的文化氛围感染儿童以外,还需要实体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文化实体刺激儿童的视觉,让儿童在这种内外兼并的环境中坚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自然而然形成“班级是我家”、“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价值观。物质环境的创设,以多角多区为主要形式,比如,班级精神形成中,班魂是无形的,但班名、班训和班歌都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室的一角,让大家除了无形氛围的体验之外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力;班级公约、章法同样以文本的形式粘贴在教室的另一角;主题活动中儿童的所感所想,以作品的形式陈列在指定区域。为了映衬家的温馨感,所用文本的色彩与形式要多样化,以体现热诚、和平的色彩为主。比如,班歌的文本可以配用音符标注,色彩尽量绚烂,班歌形式可以裁剪成为儿童心目中“家”的形象,或者是儿童认为有归属感、温暖、安心、踏实的标志物。班级活动需要流动儿童和在地儿童共同完成,教师尽量创设合作的环境和情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同时也增加彼此磨合的机会。

三、融洽教学关系,形塑“家文化”

班级的构成要素中,儿童、教师是以主体形态出现,家长也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和谐班级氛围以及“家文化”建设的成效,为此,“家文化”建设当中,融洽的教学关系至关重要。

1.改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一直是我们倡导的。这种和谐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尊重的基础上。目前,随着对内尔·诺丁斯(NoelNoddings)“关怀伦理”的关注,出现了关心视角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用爱去浇灌和呵护。家文化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是家长与孩子的角色,我们一直强调尊师爱生,但更需要的是尊生爱师。“尊”与“爱”是可以兼得与并存的。不管是尊师爱生还是尊生爱师,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少。沟通强调某种预期结果的达成。为此,教师要转换角色、确定规则、放弃权威适当调整教学[4]。

2.增进生生情感

在中小学,同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Sieber[5]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所产生的多样性学习资源获取方式,是从少数的、单一的好朋友中所不能弥补的。这就为同伴群体作用的不可替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当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本身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各自受不同家庭文化的熏陶,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以及性格的差异。流动儿童为此也出现了系列问题,所以,利用同伴关系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提升个体在社会、情绪性智力等方面的能力是有必要的。

3.紧密家长和教师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教师是孩子后天成长的引路人,二者的关系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交流与融合中作用更为明显。为此,家长与教师要相互配合,建立良好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要彼此尊重,教师对待家长要客观公正;其次是彼此信赖,教师和家长做到彼此信任,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了解孩子。此外,孩子了解到教师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也会不自觉地增进对教师的信赖,这是连锁效应;最后,要求彼此联系规律化,教师可通过开家长会、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邀请家长参与。此外教师可定期做家访,跟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

此外,家文化的建设有赖于社会、家庭、社区以及学校的配合。基于多方合作,共同营造适合儿童的生活环境,共同关注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融入新学校,融入新教育,是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祁丽玲.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 周春.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中学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张紫晨,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第5篇

【关 键 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

[3]《国语·郑语》.

第6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辅导员 角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政治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班级文化的核心还是班级成员本身,没有班级成员的探索与实践,班级文化不可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理念、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级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班级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及班风的建设。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加强班级文化的积累和建设。

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是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父母、社会等各种管理因素的调节者。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自我管理,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而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那么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把自己的个性特色、品位修养融入其中,而把学生摆在主置。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引进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代替学生包揽一切。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培养文化建设的领头雁,使班级干部成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就班级而言,辅导员无疑是一个班级文化的设计师,他设计着适合自己班级的组织机构、文化氛围、班级理念,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要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制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具体方案。辅导员要根据本班人员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把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工作样样有人管,件件有人做。

辅导员不但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 而且辅导员师表形象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辅导员在操作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换句话说, 辅导员师表形象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资源。一种强势的班级文化的建立往往是在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1](P9)。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再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可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由辅导员规定的,而是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辅导员是引领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2]。辅导员在营造学生发展环境中的主要责任有示范、保护、整合、协调等四个方面。辅导员人格引领与营造班级文化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担任着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和班级的整体发展。

首先,辅导员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辅导员要全力鼓励同学为班级争取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现代教育中,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辅导员,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辅导员,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辅导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辅导员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班级。由于任何班级的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和创新意识。要以班干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实施组织协调,达到相互合作,相互负责,并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都能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要提倡“贤能德”兼备,班干部要公开进 行民主选举,把那些平时非常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岗位上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使她们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带头人。[3]班级管理组织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班干部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只有从班干部自身出发,才能实现真正自我管理。班干部平时要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辅导员要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过自我管理,加强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第三,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源动力。作为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不断为班集体制定某一阶段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统一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制定奋斗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效果,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切合实际。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思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班委提出全班各项具体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不但具体,明确,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保持了同学的积极性。每方面的奋斗目标,都是通过班干部的倡议和班集体讨论后的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对这些形式感到亲切,有号召力,愿意接受并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为之奋斗。当有明确的班级目标时,班级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学习,而且自愿去学,这样就自然凝聚在一起。

第四,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塑造班级精神,构建“严、细、实、活”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班风。班风就是班级的良好风气。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从内涵角度来说,班风应体现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但班风不是辅导员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

第五,辅导员还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建好班级文化阵地,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文化阵地包括班级的墙报、黑板报、班级自办刊物等。辅导员要加强这些阵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培植典型、实施“标志性工程”[4](P98),要让班级自办刊物成为学生抒怀积极向上情感的阵地,而不能使其成为发泄低落情调的场所。通过阵地建设,使宏扬正气、抑制不良风气的班级舆论逐步形成,从而为班级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创造条件。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辅导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抓不懈才能使班级文化抓出成效,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好的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八对关系[J].班主任,2006(10).

[2]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2007(3).

[3]路瑜宣.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甘肃管理,2001(3).

[4]吴云助.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

作者简介

第7篇

由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中职院校现在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些都将阻碍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不足主要体现在这些地方。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在中职院校之中,同学们原有的班级意识不断被削弱,集体荣誉、集体归属感大大减弱。学生对班级并没有强烈的班级归属感。而且,中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都不是很浓厚,相对来说学生的素质也不是很高。学生对自己没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学生经常性缺课、逃课,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熟视无睹。学生班级活动开展不起来,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都会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产生负能量。

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精神文化内涵。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都比较欠缺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班级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之下,全体师生都应该重视对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学生,就必须在教学之外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能走表面文章,而要狠抓落实。但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培养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对文化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不够深刻,所以一点都不重视。长此以往,问题就会越变越大,最终,大错铸成,回天乏术。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更成了一个空中楼阁。

3.学生、学校的职业意识不够强烈。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为企业输送劳动者。这些劳动者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同时思想道德觉悟也必须高。所以,中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着力增强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增强职业特点。通过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合力作用,让学生更加团结、互帮互助。但是,现在中职院校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制度和措施,却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管理学生的生活上。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同时,学生这个时候的自主意识也不高。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班级活动太少。相对来说,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十分缺乏。作为学生引导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载体,班级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现在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开展都不多,即便是有的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往往由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导,而且自己本身的思想文化能力有限。因此,活动的质量并不高,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由于缺乏像样的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风中浮萍,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5.没有足够的制度文化。中职院校的班级制度文化严重缺失。班级意识不强烈,良好的班级文化就难以形成。学生处于半放养的状态,组织十分松散。没有了班级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的行动就得不到有效指导。加之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强,学生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受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上述因素都会对班级的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建设三位一体班级文化的方法

1.建立班级组织,并且将之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可以帮助学生们互帮互助。作为一个能够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的组织可以起到帮助成员更好成长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行为的修正和约束,使学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将班级管理企业化。班级管理的企业化,就是将企业中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引入班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对企业情境的模拟和创造,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此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谋求生存的能力。首先,在物质方面。班级管理要根据实际特点,模拟真实的公司情境。比如,模拟真实的办公室情境,有真实的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等。这些环境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感觉好像真的处于真实的公司情境。通过这些设置进行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和过程更有实际意义。其次,除了物质文化建设之外,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教师要结合班级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通过对企业文化精神的比对和参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将班级学生职业化形象竖立起来。在学生的实习阶段,要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多多考虑行业的需要和最新动态。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切实有效地建设班级文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将每一个情况都实际考虑进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就能更好地建设学生的执行力和判断力。同时,班级要参照企业的模式建立考勤机制、奖励机制,完善现存的班级规章制度,增强学生们之间的竞争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多方面发展。总而言之,就是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打造坚实的班级文化。让学生们认识到,上课跟上班其实都是一样的,在班级之中锻炼,摸索经验,这样,真正上班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临阵不慌乱、不怯场。通过高度仿真的模拟,将学生的身心都置于考验之下。

3.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培养平台。班级文化建设在立足专业的同时,也需要将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考虑在内。只有和企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实际的利用价值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要求的、能够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大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中职院校一定要抓住和企业合作这个大好机会,引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让学生兼备软硬两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高的就业率,企业才能更加满意,提高学生的就业待遇。这些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有关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不是在于硬件不够,而是软件方面出现了问题。所谓软件方面出了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的文化,在工作态度、工作耐心等方面还有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相比较之前的从业人员大大不如。这些都会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出现问题。而软实力的提高,需要的恰恰就是良好的班级文化的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吸收有益的营养。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早日接触这些内容,然后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针对这些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这是时代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中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广。

4.将专业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建设班级文化,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并且,要将班级文化、专业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只有让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能力可以得到锻炼,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生亦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文化建设 师生互动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校园文化、师生双方知识交流、情感交流、态度交流的关键问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班级文化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保证。

一、师生互动,共创班级物质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布置和师生的仪表,它是班级的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优美的环境,温馨愉悦的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气息的环境,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室布置要真正做到让每块墙壁说话,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例如,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有“我能行,我精彩”“我们的榜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充满激励的话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手拉手,心连心”“悄悄话信箱”等无一不体现了班级里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奋进求实,勇攀高峰”“争做文明之星,争创和谐班级”等号召力十足的班训时刻引领着学生;“朝阳班”“雪松班”更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那么如何发挥班级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做到博采众长;二要充分体现教室布置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及时更新教室布置,延续教室文化。

二、师生互动,共铸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作为一个规范性团体的主要表现和存在基础,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班级制度是学生内在的评价尺度,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朝着班级目标迈进。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级制度的制定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完善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班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学生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班级制度。班级的制度和纪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度的制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过严则无法实施,过松就无约束之功能。同时,班规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对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约束力是难以有效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便对班规不再信服,班级制度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三、师生互动,共建班级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个集体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级这个小集体来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要做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理解与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多发挥民主精神,使学生逐步培养主动意识。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二)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的。正确的舆论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班级舆论建设,利用班级舆论工具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必然会利于健康班级舆论的形成。

(三)培育优良的班风

第9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班级建设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Class Culture

――Data Analysis based on a University in Hu'nan 2013 Freshman Class

LI Yijun[1], HU Yang[2]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2]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Class culture is an invisible magnetic field,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where the class, it is the most direct education of stud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influence,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lass cultur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edu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becom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ampus culture, clas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havioral level, system level, spirit lev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norms,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provid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and guidance freshman class culture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 construc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形象。我们“文化引擎”班级建设指导团队本着摸清学校新生班级现有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了解新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看法,掌握新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期待,以期为接下来实行班级文化建设项目提供民意参考。

1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解新生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为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有效促进新生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笔者在湖南某高校18个院(系)的2013级新生班级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有效回收332份,问卷回收率为97.64%。本次调研调查对象为湖南某高校2013级大一新生班级的班长、团支书,共有18个学院的332位新生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参与,男生174人占52.41%,女生158人占47.59%,文科类占49.1%,理工类占47.29%,艺术类占3.61%。对收集的资料运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的统计与分析。从数据上,本次调研充分考虑了因专业、性别等原因带来的影响,力求全面、客观、准确。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以下两个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将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出发,从不同的维度对新生班级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探讨。

1.1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我们主要从新生班级班长和团支书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来进行探讨分析。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原因主要出于锻炼自己、提升自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竞选班团干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62.95%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能力,而只有15.96%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班级作出贡献。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部分同学竞选班团干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多是出于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而把班级放在首位的占少数。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动机对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把班级放在首位的班团干部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客观上更强。(2)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对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班级文化建设”时,48.8%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班级文化建设比较了解,44.5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而非常不了解的只占1.81%;当问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否重要”时,82.53%和16.87%的被调查者表示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而分别仅有0.3%和0.3%的被调查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班团干部了解并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这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积极作用。(3)是否有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目标犹如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同样一个明确的班级目标,有利于班级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问“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案”时,只有31.0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班级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而有68.98%的被调查者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可见,大部分班团干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准备还不够充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如何建设班级文化还比较模糊。

1.2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为创建三种文化:精文化、微文化、梦文化。通过创建三种文化,夯实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引领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丰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和凝练班级文化特色,能够打造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示范品牌。此次调研也主要从新生班级的“精文化、微文化、梦文化”三种文化建设情况入手,了解新生班级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并为其后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1)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一般性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并要求按重要性进行排序”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班级凝聚力、班级精神、团队意识、班级目标、学习氛围、班级制度、班级形象、班级文化活动。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是班级的凝聚力,而排在最后的是班级文化活动,由此可见,被调查者更加看重班级的凝聚力。(2)精文化方面。“精文化”即指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针对班级“精文化”,我们主要从班团干部认为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来进行分析探讨。(3)微文化方面。“微文化”即指班级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微活动、微公益、微服务、微论坛、微宣传等方面。针对班级“微文化”建设,我们主要从班级宣传平台来分析。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班级宣传的方式也有了更加便捷有效且多样的方式方法,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43.67%的被调查者更希望通过积极参加校和院里的活动来加强自己班级的对外宣传,而期望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班级宣传的仅占23.49%,利用班级宣传视频和与其他班级的联谊等方式进行班级宣传的分别占15.06%和10.24%。由此看来,新媒体在班级宣传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级宣传还是倾向于选择比较传统的参加活动的方式。

2 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规范班团干部选拔、任命和分工制度,提高班团干部对班级的责任心和归属感。班团干部是班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负责人之一。因此,班团干部的培育、选拔对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62.95%)参加班团干部竞选的原因主要在于锻炼自己,提升自我能力,诚然每个人都希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如果缺少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也容易造成竞选时的“雄心勃勃”,工作之后的“萎靡不振”。(2)明确班级目标,提高班级凝聚力。如果说一个班集体是一艘远航的船,那么班级目标就是引导航船正确前行的灯塔。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73.49%)认为自己所在的班级有班级目标,但是并不明确。而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以“精文化”为主导打造五大平台,着重加强健全班级班风、学风、考风建设制度,夯实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调查可知,认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班级班风、学风、考风的占91.87%。可见,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比较看重班级班风、学风、考风方面的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考风来带动整个班级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要以“精细、精准、精致”作为“精文化”建设的要求,力求打造出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平台、班级队伍管理制度平台、班级事务管理制度平台、班级活动管理制度平台、班级辅导管理制度平台五大平台夯实班级制度文化建设。(4)以“微文化”为主体打造五大阵地,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加强班级“微宣传”,引领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微活动”使之成为班级思想引领的新阵地、积极开展“微公益”使之成为成长服务的新阵地、积极提供“微服务”使之成为组织动员的新阵地、积极举办“微论坛”使之成为答疑解惑的新阵地,积极倡导“微宣传”使之成为工作创新的新阵地。最终以“五微”引领班级文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目标。(5)以”梦文化“为主题打造五大工程,提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来打造“中国梦、时代梦、校园梦、班级梦、学子梦”五大工程,最终达到以“梦文化”提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品味,为大学生点燃理想之光、培养创新之才、升华爱国、爱校之情、凝聚班级之力、指明成才之路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文化引擎’班级建设指导团队”(项目编号:13F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2] 李桂荣.创建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第11篇

[关键词]系统管理学 班级建设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73-02

“大学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和思想交流所依赖的集体。”[1]班级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组织,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笔者从系统管理学视域出发,思考高校班级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系统管理学理论

由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流行,20世纪60年代前后系统管理学派风靡于世。该学派用系统论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分析管理。其主要理论要点是:任何组织都是人们建立起来并共同运营的,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在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同时,又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而存在,它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对组织的管理应遵循系统的要求,做到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二、系统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班级建设的启示

从系统管理学理论要点来看,其精髓主要表现为既注重组织内部的协调,也注重组织外部的联系;既关注组织结构,也关注管理过程;既强调组织目标,又强调人的因素。而班级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个以辅导员和学生为管理主体,由班委会、党团组织、学习小组、文体小组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分层次系统。不仅如此,其还具有系统管理学所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与高等院校特定的校园环境及当下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因此,借鉴系统管理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优化班级建设的方法,能有效推进高校班级的规范化发展。

(一)设定班级价值目标,凝聚班级建设合力

用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的话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2]要实现班级教育管理作用,明确班级价值目标就成了首要出发点。一是明确辅导员和学生在设定班级价值目标中的角色定位。高校班级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班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背景,突显学生追求目标的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充当班级建设管理的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兼顾班级建设目标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指导学生对班级事务实现自主管理。而学生作为班级建设管理的实施者,应主动参与到班级价值目标的设定中,只有充分调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班级价值目标让学生自觉遵守。二是以时间性和层次性为标准细分班级价值目标。从时间性角度来看,应引导学生设立以学期为周期的短期目标;以学年为周期的中期目标;以在校时间为周期的长期目标。从层次性角度来看,应引导学生设立符合国家大政方针、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阶段发展过程的班级总目标,并从学风班风、党团建设、班级纪律、社会实践、情感交流等层面,分解设立班级分目标及个人具体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班级目标作用,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从而通过中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促成长期目标的实现;通过分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逐个达成促成班级总体价值目标的达成。

(二)合理设置班级组织,充实班级建设内容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多实行以“辅导员―班委会―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班级事务管理方式。班委会作为班级建设管理的核心力量,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梳理明确班委会职能,合理设置班级组织至关重要。一是优化班委会职务设置。在设置班长、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等职务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管理需要,可以增设负责收集信息动态的信息委员、引导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组织参加学校科研竞赛的科技委员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实践委员等职务,使辅导员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二是控制班委会数量设置。班委会每个职务人数不宜设置过多,否则不但会导致辅导员无法对每个班委会成员进行指导,不能及时发现班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职能上的相互重叠也会影响班委会分工的明确性,造成班级事务管理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在学习生活中,趋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及成长背景,使得学生之间必然出现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小群体。在这些小群体中,由于兴趣相似,情感相投,对某些问题的意见相近,其群体成员的协作意愿会愈加强烈。因此,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同样应当重视这些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交给监督工作让其参与班级管理,或开展班委会与之交流合作等方式,正面引导其为班级建设服务,规范团队小组发展,充实班级建设内容。

(三)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营造班级建设氛围

按照系统管理学的观点,组织具有系统开放性特征,同样班级作为一个组织系统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信息的频繁交流上,其不仅包括班级内部的信息交流分享,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传递。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有助于促进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班级建设目标。一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查阅学籍档案、与学生个别谈心、深入学生寝室及早晚自习室、参加学生文体活动等传统方式,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通信录、班级微信群、开通班级信息共享微博、班级事务讨论贴吧等新兴方式,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全方位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动态、心理需求,提高信息沟通的实效性。如及时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信息,为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通报活动要求及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对校园恋爱、职业设计的真实想法等。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班委会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建立定期班级联席会议制度,由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委会成员、团队小组核心代表每周对班级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动态进行研判,以便及时调整班级管理思路,针对突况做出应对。如对学生失恋、患病、家庭遭遇变故等突发特殊事件,得到信息后,通过集体关怀、朋友关心、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其走出伤痛,营造民主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三、结语

班级是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力量,它承担着培养具有丰富科学知识、全面素质能力及健全人格品质学生的重任。在探索高校班级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吸收和借鉴系统管理学中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方式,推进班级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班级 文化 建设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小学班级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而小学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支撑着小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教室内桌椅的搭配,第一排桌子离黑扳的距离,灯具的配置,光线的来源,都要做到科学等。突出物质文化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

仅有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

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奋斗目标。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有所追求、有所向往,为实现目标,学生可以产生持久的、积极的热情,产生不断进取的意志行动。

2.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校生活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由一个蒙童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掌握了一定社会规范的少年,所以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时代的气息,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优良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沐浴着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感到温馨、快乐。在优良班风的吹拂下,会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具有“四有”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仁贤 总主编《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