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业技术

行业技术

时间:2023-02-03 17:54:41

行业技术

第1篇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根据斯密关于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这些因素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7)[17]等也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思想,索洛等人在《技术进步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在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连续性生产函数,索洛的长期增长模型打破了一直被人们所奉行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效率测度理论代表学者Farrell(1957)[18]提出企业效率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效率,它反映了企业由一个给定的投入集合中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另一部分是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合理划分投入成分,反映了企业生产和技术的能力。罗默的模型(PaulRomer)[19]比索洛模型更有微观基础,该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际价值。

本着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简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指标有许多,这里主要选取两个来自产业内部的产出指标:当年价总产值和专利申请数。当年价总产值高低意味着创造新价值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增产或节约两方面的成果,对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到引导作用。从直观上看,专利申请数多,说明该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效率高,对新技术的创新利用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水平。衡量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指标主要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和科技活动经费。年末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建造、改置、安装、改建、扩建、固定资产计量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时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该指标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期末数填列出。科技活动经费,主要包括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信息化建设支出、科技培训费支出和科技开发奖励经费支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劳动投入指标主要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将经济效率进一步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说明两个省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达到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率值小于1相对无效率的省市中,技术效率值等于1的有山西、吉林2个省市,但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属于规模无效率。在规模无效率的省市中,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市有山西、浙江、安徽、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和甘肃,这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没有达到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五、结论及建议从全国22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来看,除了经济效率为1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没有投入的相对冗余,其他绝大部分省市都有或多或少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适度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加强资本基础投入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科技活动投入方面都恰到好处,因为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迅速更新和发展的时代,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技术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要考虑适度技术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家,加强产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和年末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有效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2.重视科技人才与R&D投入,强化产业知识基础特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重视科技人才和R&D投入活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技术体制视角来看,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与R&D投入比例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而知识基础特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区域角度都有一定的正的相关作用。因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一大批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充分发挥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级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高级人才,产生人才的“马太效应”,才能产生高技术产业的巨大能量,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3.实施科研创新联盟,增加行业内的技术机会广东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和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资源有效实施科研创新联盟。科研创新联盟是指高技术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集聚资源,积极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组成联盟,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4.有效保护发明专利,增加新产品利润从区域来说,发明专利的独占性并不利于提升当地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很多地区过于保护发明专利,但往往利润增加并不理想。从专利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发明创造,防止发明被模仿,从而增加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激励技术性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发明专利尽快地转化为新产品收益,使其应用于进一步创造性的活动中,进而提高整个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

第2篇

杰弗・埃尔金(Jeff Elgin),美国企业家网站特许经营顾问,有20年特许经营从业经验。既做过受许人,也做过高级特许经营公司执行官。现为FranChoice公司CEO,这家公司为寻找特许经营机会的顾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找到最能满足其需求的特许经营体系。

就我本人而言,大概算得上美国商业领域内最不懂得技术的人了。虽然我也了解微软Word的基本内容,最终也会完成一份E-mail;虽然那些网站我也去过几次,甚至有一次我还通过网站购买了短裤,但是,我认为整个过程对我充满了挑战性,几乎每一步我都需要借助帮助来完成。以至于我都不敢确定下次是否还愿意再尝试一次。

如果我准备去完成的事情需要借用的技术超过掌握的范围,我会立刻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预示了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的巨大商机。我知道,我必须生活和工作在今天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但是,我不懂信息技术,因为我的这种无知,使我变得越来越担忧和恐惧。

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的出现会给我这样的人带来福音,其实,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是很多的。不管我遇到的问题和软件有关,还是和硬件有关,我都会束手无策,经常需要帮助。我现在有足够的能力为提供这种帮助的人付费,当我遇到问题时,我是多么希望立刻能找到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信息技术行业的特许经营目前有三种基本的模式。我把它们划分为以下三类:教育培训型、设计和创建型及维修型。每一类的基本属性如下:教育培训型。这类特许经营就是为人们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使人们通过学习从对信息技术的无知变得了解和掌握。这类特许经营通常都是集中于软件方面,通过特许经营体系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如何有效使用一般的计算机程序。例如,像基础类的Word、E-mail等,还有比较受欢迎的,如PhotoShop等。很多这类特许经营企业将孩子作为他们的初始市场。这些特许经营企业根据顾客需要,提供课程或者是一对一的辅导。这些企业的目标就是教会人们正确使用计算机程序,使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信息技术时,用自信替代从前的恐惧。

设计和创建型。与那些搞教育培训的特许经营企业不同,这些公司的基本业务主要是为今天大多数公司创建网站和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这些特许经营企业为小公司建立起网站、E-mail系统以及其他一切为开展业务所需的后台支持体系。对顾客而言,无需知道这些运转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只要知道这些程序能有效使用就行了。

维修型。这个类型是我个人所钟爱的。这类特许经营体系是非常技术性的。顾客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硬件的也可能是软件的,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以一个低价格把它修复好。大多数这样的公司都有一个较小的固定的门面,顾客将他们的电脑带到这里修理,或者他们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许多问题,在我这样的技术看来简直束手无策,对他们而言却是轻而易举就解决了。

在今天,信息技术行业开展特许经营有着良好的前景,从事它并不需要你是专门人才。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的推广者并不需要找技术专家来作其加盟商,而且相反,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商人,他能够通过雇佣技术专家来完成工作。

在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中,作为加盟商,你的角色主要是专注于市场,将服务销售出去。可以这样说,加盟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顾客带到技术专家哪里,让技术专家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公司不需要你对计算机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需要你对最新病毒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最需要的是,你能走出去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让他们成为潜在客户。

在一些特许经营企业中,尤其是设计和创造型企业中,他们已经建立了把所有产品直接发送给顾客的体系,所以一旦作为他的加盟商,你甚至都不需要建立店面或雇佣技术专家――你只需要走出去寻找顾客和订单,剩下的企业自然会完成。

在教育培训类型的特许经营体系中,你可能知识渊博,自己讲授课程,或者成为某一个项目的私人顾问。但是这些公司的目标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在其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所以加盟商扮演的主要角色还是开拓市场,销售公司的服务产品。

第3篇

14G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1.1手机银行和手机支付在90-00年代左右,手机银行的功能还仅仅处于转账查询等一般服务,尽管随着后来3G技术的发展,预约为,代扣费用等功能也应用到了手机银行上面。但是随着4G技术革命性的发展,人们可以从手机银行中获得更多更便捷或者人性化的服务和功能例如手机终端支付如交通费用,超市消费等的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不需要人为的输入密码等,因此交易时间可以在很短的几秒内就完成。而这种支付技术是通过在手机上安装SIM认证系统,然后连接4G网络,在付费的同时向银行发送扣费请求而完成了整个支付过程,因此,4G技术使得手机银行支付可以迅速快捷的实现。

1.2金融下乡和移动办公3G网络已经实现了金融下乡服务,从而使得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群众等可以享受到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但是随着4G技术的到来,金融下乡的服务形式更加广泛而多样化,例如个体户和农民可以自由方面的办理小额贷款等。在办理贷款的时候,可以通过4G网络视频实时的将贷款申请和贷款过程等传输到银行本部,然后审核人员进行在线审查,从而判读是否批准贷款,这样就是可以快速的实现金融上面服务了。另一方面,由于3G技术的发展,CRM,BI,OA和EPR等技术使得人们开始享受移动公共带来的便捷能力。然而4G技术的发展,使得多方视频和通话会议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办公。

1.3离行ATM银行ATM机一般主要安装在人流量相对比较大的地方例如学校,车站,商城等。但是有些地方由于缺少网络线路或者很难布置网络线路,造成无法安装ATM的情况,而4G技术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样的难题。一般的ATM都具有4个左右的高清晰的摄像头,而摄像头每个都要占用512kbit/s以上的带宽,由于3G带宽相对比较窄,如果需要满足这几个摄像头的带宽,那么用于ATM银行业务的带宽就不多了,这样会造成通信速度或信息传输速度变慢或受阻,这样极大的影响了银行ATM各类业务的展开。而随着4G技术的到来,带宽问题就变得很容易解决了。正如上述所说的,4G技术频谱宽度是3G技术的20倍,因此即便是满足了所有ATM摄像头的传输带宽,其他业务的带宽速率也可以达到11.49mbit/s。所以说4G技术使得ATM银行业务不会受到摄像头视频传输的影响。

24G技术在银行业中的系统设计

2.1系统框架设计如前面所提到的,4G技术可以应用于银行业务中的手机银行,手机支付,金融下乡,移动办公和离行ATM服务,而这些服务主要在4G技术搭建的网上交易平台中得以实现的。基于4G技术的银行业务网上交易平台是一个集银行服务和银行金融产品为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该平台主要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通过4G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银行业务更加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信息化。针对该4G银行业务网上交易平台的系统设计框架,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线下采用4G移动终端交易服务或支付服务,线上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为基础,以4G传输技术为辅的方式。图1

2.2系统功能设计该功能平台是基于ARM+多DSP的体系架构的。ARM、DSP的功能在不断增强,ARM+多DSP的体系架构,使移动手机上可重构基带处理的应用成为可能。采用统一的无线平台设计多模移动终端基带处理芯片可降低设计的复杂度、芯片功耗和成本。如图2所示的平台总体功能框图,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了无线平台中抽象出的共同功能单元和与特定产品相关的功能模块。无线平台片内互连结构遵循ARM公司ABMA总线标准,并采用了业界流行ABMA的Multi-LayerAHB结构。终端上本质的软件重构将是空中接口的软件下载。随着ARM、DSP的功能不断增强、处理成本不断下降,移动手机上可重构基带处理的应用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柔性化空中接口的应用。柔性化空中接口意味着各种参数,如调制类型、载波频率、多址方式(TDMA、FDMA、OFDM等),无须在通信连接发生前确定。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可以根据它们的相对能力以及当前服务所需的连接方式来动态确定恰当的物理参数。比如,话音通信所需的业务质量参数与可视通信服务显然是不同的。4G移动终端将提供多种不同的空中接口配置,以及特定应用的专门优化等。因ARM、DSP的可编程性,ARM+多DSP的体系架构可实现软件下载和重构技术,从而促进4G移动终端的发展。由于下载软件的重构能力,4G终端被看成是“未来的标志”,它将提供多模式、多重服务和多重标准。完全的软件可重构能力使得新的银行业务基站和网络平台结构可以快速发展以适应不同银行业务需求,使用户最大可能地利用有限的频谱和带宽资源。

3结束语

自从2007年起3G技术的推出和发展,网络信息,语言信息等传输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出现,开启了互联网移动应用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另外,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开始发展,其对无线通信等信息传输速率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3G技术显然已经无法在传输速率和宽度上满足无线信息或数据的传输,这迫切需要建设带宽更宽、传输速率更快的无线网络。4G网络是对3G的发展和完善,将会有更多有益于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的新应用诞生,为人们的互联网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4G时代以其独有的魅力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近,它给银行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带来了契机。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移动载体、丰富的资源应用和巨大的商业前景,但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强大的开发能力,才能把握这次机遇,走在时代前列。

作者:赵娜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与同期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相比,本届秋冬纱线展虽然在规模上小了很多,但在展品的新、特、优等方面却毫不逊色。

功能性纱线成主流

吸湿、排汗、速干、保暖、亲肤、抗静电、抗菌、抗紫外线……这些词在本届秋冬纱线展上随处能被听到。在当前行业形势仍充满不确定因素、原料问题或长时间持续的背景下,纱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将研发高科技、功能性纱线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届秋冬纱线展上,众多纱线企业的展品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很明显。

苏州金辉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开发基地”,其生产的纱线在功能性上可谓独树一帜。本届秋冬纱线展上,该公司推出了“何惧世态‘炎’‘凉’”系列纤维。该公司展会负责人陈未然向记者介绍,“炎”代表舒暖绫系列产品,该产品能够有效地进行蓄热保暖,具有升温保健,轻柔舒适等功能;“凉”代表爽丽丝系列产品,该产品除了具有瞬间凉感外,同时还具有吸湿抗静电,导湿速干等功能。

如果说苏州金辉专门研发功能性纤维有先天优势的话,那么作为功能性纤维领域后起之秀的无锡四棉纺织有限公司越发具有新的活力。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刘迪生介绍,此次参展的产品共分为时尚内衣系列、精品家纺系列、时尚T恤毛衫系列等。这些产品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具有冰爽凉夏、发热保暖、亲肤养肤、抗菌防螨等功能。

南京东华纤维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功能性纱线Porel-A在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Porel-A纱线制成的面料透气快干,具有普通棉布所不具有的动静态调整湿热传导功能。在动态条件下,纤维的亲水基团和纤维集合体间的毛细管效应进行液态水的传导,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湿导湿性能,时刻保持皮肤的干爽。在静态条件下,纤维的柔性基团能使面料具有柔滑的触感,其空腔结构可调节织物内外的湿热平衡。

新型技术获认可

当前用新型的纺纱技术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宏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涡流纺纱技术开发的系列产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拥有16台涡流纺机,生产的多种纤维混纺纱、低碳环保绿色纱线以及抗菌、除臭、抗紫外线等多个系列的纱线,在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远销至中东、欧美等地。

除了涡流纺技术外,目前利用其他新型纺纱技术开发的产品也在展会上深受客户的青睐。

逸棉系列产品便是其中之一。逸棉是具有高品质、高功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特征的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系列化产品,是运用结构可控的共聚酯连续聚合、形态性能可控的纺纱技术,新型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的。

据了解,逸棉系列化产品具有棉的外观手感,可常压染色,具有亲水性,根据使用要求,可以具有抗菌、抗紫外线或阻燃等功能。

常规产品不逊色

近年来,纱线行业中最热门的产品莫过于新型纤维纱线了,相比之下,像包覆纱、尼龙纱、锦纶等常规的化纤纱线显得并不那么突出,但在本届秋冬纱线展上,记者发现,这些常规产品在性能上更加优异,竞争力也大大提升。

青岛中盛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各种纤维制作、服装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该公司在此次展会上展出的包覆纱,是由弹性纤维外缠各种纱线制作而成,具有柔软、舒适、不起皱、美体塑身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织袜、织布、织带、针织等领域,其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

在杭州壮大纱业有限公司展厅里,该公司展出的氨纶包覆纱线吸引了众多观众。“我们的产品是涤纶短纤与粘胶混纺的纱线,并混有一定比例的氨纶,使得纱线弹力性能更加优越。”该公司总经理方兴良介绍。

另外一家生产特种纱线的企业,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展出了该公司最新研发的新产品DTY系列产品。据该公司展会负责人介绍,该系列产品制成的织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主要用于生产户外服装、瑜伽服、长筒丝袜、内衣、泳装等面料。

海外高支纱来袭

近年来,海外参展企业数量的增长趋势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企业带来的价格低廉的低支纱所占市场越来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主推价格低廉的低支纱不同,此次展会上海外企业力推高支纱。

来自巴基斯坦的GUL AHMED集团产品品类十分广泛。在此次展会上,该公司参展的产品既有低支纱又有中支纱,同时还有高支纱等产品。该公司总经理lqbal saeed介绍说,拓展中国市场除了低支纱外,还必须有高支纱,目前公司生产出的高支纱能够达到160支。此外,该公司除了能够生产单纱外,还可生产双股、三股及四股纱线。

来自印度的Tirupati Yarns 公司在高支纱线同样具有很强的实力。该公司展会负责人介绍,公司可向中国企业提供8支到200支纱线产品。除此之外,该公司还能采用各种不同的纺纱工艺来满足中国客户的不同需求。

新象迭出 活力蓬勃

海外企业战略升级

在本届秋冬纱线展上,不得不提占据绝大多数的海外企业。在此次展会上,记者分别采访了数家海外企业,他们除了对中国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拓展中国市场不再以单一的手段来开拓,而是采取多种措施来紧紧抓住中国市场,这充分显示出海外企业对于拓展中国市场越发的成熟和得心应手。

第5篇

1.1主导产业定位

园区立足肇东地区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以玉米种植业为基础,延伸玉米产业链,实现玉米良种繁育,玉米高产、稳产、规模化种植业,玉米精深加工及延伸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园区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玉米种植的基础优势,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加速玉米优良品种繁育;依托现代化、规模化玉米种植基础,加快优质高产田建设;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积极培育玉米精深加工,延长玉米产业链条,实现“过腹增值”,建设一批玉米延伸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2园区功能定位

园区以“世界标准、全国一流”的科技大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定位,以玉米育苗移栽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农事活动控制室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节水灌溉为主要建设目标,打造高新科技成果集中展示基地建设。园区以30万亩玉米高产区为核心,构建“五区一轴二带”的建设格局,核心区由“五区一轴”即玉米高产技术创新区、玉米良种繁育区、科技成果转化与对比示范区、玉米高产种植示范区、生产管理区五个功能区和玉米产业延伸发展轴构成,形成区线衔接,连线成面的园区辐射、带动格局。

1.2.1科技创新研发示范功能

园区通过玉米高新技术引领研发创新,新品种新技术及现代装备、信息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玉米高科技种植,以先进集成科技技术引领支撑玉米产业的未来。

1.2.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新技术试验示范功能

园区通过玉米研究所和试验田建设,构筑起本地玉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玉米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成为本区域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应用的“窗口”和技术辐射源。

1.2.3玉米高产稳产标准化种植示范功能

园区建立的玉米高产稳产标准化种植样板,按照先进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了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玉米优势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1.2.4科技培训及社会化技术服务基地功能

园区通过玉米研究所的建设,形成本地玉米种植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中心,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进行农业科技梯度示范和辐射,提高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科技素质及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与应用能力。

1.2.5新型农业产业培育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孵化功能

通过园区建设,建立玉米农业科技和产业创新基地,发挥园区技术密集和企业资金密集的优势,探索新型玉米产业开发途径,拓宽玉米产业领域;积极引领龙头企业,培育和孵化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2园区的运行机制

园区运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从市场化经营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投融资机制等进行规范和完善,突出“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科技先导、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

2.1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在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相互支持与配合,在资金投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园区技术依托单位与示范基地(企业)、研究成果与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户有机结合,保障园区建设运行的具有良好的政策与管理环境。

2.2按企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推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业主机制

园区管委会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但具体项目由投资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和运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建立具有“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对进入园区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验收,对能按合同、项目要求实施完成各项任务指示的给予支持,考核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或企业取消其在园区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2.3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优化服务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形式创建技术开发和产业公司,吸引国内科研机构自带项目经费参与园区建设。完善招商服务机制,园区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资金、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4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市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

针对技术难度大,生产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项目课题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国内外相关技术力量联合攻关。在充分发挥现有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同时,按市场化原则发挥园区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积极性,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把新技术、新品种源源不断地注入园区并扩散出去。

2.5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建立产销合同制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小型企业 技术创新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环境的变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物质型经济生产主体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异常剧烈的竞争,存在着发展或退出的抉择。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将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更要在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下功夫,在企业信息化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致包括:利用IT技术促进产品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用网络技术整合与提升外部资源,以及IT技术引发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的进步等方面。

二、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状况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科技资源匮乏且分散,技术创新能力弱

2、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政府要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产业集群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集群生产的先进性,无论是个人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还是集群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1、努力营造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

技术创新是一项社会行为,需要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借助媒体手段,向全社会宣讲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准确解读政府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激发创新、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

中小型科技企业需要大量的科技资金投入,而单靠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金又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致使一些好的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因此,政府应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资金的支持系统及市场运作机制,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境内外资金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打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大的科技计划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企业大的技术改造和引进计划有科研单位参与。深化国际与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将外来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促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完善信息共享、成果展示、产权交易等平台,规范产权交易秩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联盟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相互依存的战略性合作,是一种大规模的、常常要涉及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综合型合作。其次,技术创新联盟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来保障技术创新合作关系的稳固和持续。它突出的是战略性合作和法律效力的契约保障,可以避免一般产学研合作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及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好的组织形式需要有好的机制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制定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开放发展机制,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并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成果扩散机制,自觉承担因政府资助项目而形成的技术成果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总之,技术联盟的体制机制建设应当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3、切实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坚持科技领先,人才为本,把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各类人才流动按照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运行,形成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快人才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长期战略,积极构筑聚以产学研联合为基础,以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途径集智力资源的开放式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用人观念,。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拓宽人才视野,大胆选拔使用优秀人才,夯实人才资源基础。要抓住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这个“龙头”,抓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这个“源头”及复合型人才这个重头,带动整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管理教程》,韩福荣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第7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技术变迁;文化行业;行业分工;大文化体制;大部门制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30年来,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轨迹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文化发展环境,国家文化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与国家政治体制、税制和财政预算体制、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使文化系统沿着一种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但在一直处于社会大转型中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作为30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动力,扮演和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尤其是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及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整体性的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文化发展随着中国大转型的进程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初级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如何让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继续注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中,必须对3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与达到改革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价值判断,寻找下一阶段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因应策略,重新确立下一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来源。

我们认为,厘清文化行业间传统分工理念、技术类型和管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当前文化技术变迁对于文化行业的作用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中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准确定位3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化改革发展方向。

一、技术哲学视域下文化行业概念辨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行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意义上,在我国所谓传统文化行业是指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的,以“专业分工—行业分类”为基本理念设计的相对封闭的文化事业行业部门,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和广播电视电影行业和文物博物馆行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就按照文化艺术行业、广播行业、出版行业的行业边界建构基本的管理结构,即由文化部管理文化、艺术事业,广播事业局管理广播事业(后延伸为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广电行业),出版总署管理出版业,国家文物局管理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尽管管理权归属在期间有所变动,如出版业的管理权曾在较长时间内划归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但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的快速崛起,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三分天下”的管理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基本定型。

由于不同行业所依赖技术类型不同,21世纪以前我国四大行业的边界清晰、管理独立,行业区分度、分离程度高。依据20世纪90年代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统计资料》,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我们可以管窥传统文化行业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文化艺术行业包括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化市场、艺术教育业、文化科技、其他文化业等八个主要的细分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的范围包括广播业、电视行业、电影业,具体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制作、发行、播出等环节。新闻出版业的范围包括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和版权等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的范围包括博物馆纪念馆、文物考古发掘、文物艺术品交易等细分行业。虽然四大管理部门对四大文化行业的管理范围具有某些交叉的部分,但整体性的行业界限仍然泾渭分明。

(二)文化行业概念辨析:“大文化”与“小文化”

文化行业的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上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大文化”与“小文化”来指称,导致了文化行业概念指称的混用。因此,有必要作一讨论。

“文化行业”有两种内涵:一是作为“领域”的“范围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了所有从事精神文化活动主体、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是一种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生产领域的总称;另一种是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这一概念对应文学艺术生产传播系统、广播电视生产传播系统、新闻出版生产流通系统、文物博物馆系统,是一种以国有文化单位(公益单位和文化企业)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生产和流通系统概念,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内容”概念的文化行业,业已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必须以一种更为包容性的概念来统领文化体制改革。

如果从概念与政策的配备性关系考察,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其实与国家对于大文化概念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党和政府提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将“文化”视作与经济、政治、社会相并列的一个宏阔领域,也就是作为“范围”存在的“文化行业”,要比人们所认同的作为“内容”存在的文化行业——“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行业——系统要大得多。

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与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本质上的区别是文化主体和实体的不同。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概念,将所有从事文化生产、消费的主体和实体都包容其中,本质上是一种“大文化”概念;而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仅仅将公有文化机构包容其中,客观上把社会自组织、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文化主体排斥在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概念同时必须得到文化主体、文化实体的填充,因为如果只有领域和范围,而没有文化主体和文化实体的存在,这个领域就可能是空的,其功能可能是虚置的,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行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将“文化行业”作国家公共文化机构集合这种狭义的理解,文化行业显然难以担当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

目前,中国学界和政府所使用的“文化行业”,主要是指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即“小文化”概念),它直接对应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方式,是本文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基础概念。

(三)文化行业结构中的技术基础

在结构功能学派看来,所有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结构,而技术是这个行业结构中的一个“内容”①,并且是行业范式的基础。按照经济学关于行业分工对应技术分类的分工原理,人类的身体技能、印刷和造纸技术、电子技术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大阶梯”,构成了传统文化行业定型的文化科技基础。

在农耕社会,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技术是各种身体技能,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行业也都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技能,如戏剧、绘画、雕刻、民间手工艺等,主要不是依靠工具等物质力量,而是要依靠个体的才智与技能。如传统戏曲的五要素“手眼身法步”,就是基于表演者的五官和形体。身体技能无法突破人类身体的物理局限并具有个体差异,这一类艺术产品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难以复制和批量生产,因此,在农耕社会有“艺术个体户”和“家乐戏班”,但却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类型化和格式化的艺术行业。

18世纪中期,人类进入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蒸汽机在各行业的运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使出版行业的技术基础——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报业和出版业。在19世纪30年代,廉价的大众化报刊首先在西方出现,如美国的《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时报》,法国的《新闻报》、《世纪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等,同时专业出版企业也纷纷出现,如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出版公司(1808年)、美国的哈珀兄弟出版公司(1833年)、法国的拉鲁斯出版社(1852年)与德国的施普林格公司(1842年)等。一批报业公司和出版公司的出现,使基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版行业逐渐定型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业。

19世纪中叶,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声光电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促进了近代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形成。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由此突破了人类身躯的自然属性限制,使音像唱片行业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黑白默片电影,突破了人类表演艺术产品的过程性和即时消费性的局限,促进了跨时空传播的近代电影业的产生。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美国KDKA广播电台——的出现,推进了广播在英国、德国、苏联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并在20世纪 30年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1884年德国发明家尼普科夫发明电视扫描原理,1925年贝尔德利用尼普科夫的机械扫描盘装置成功制造世界上第一台电视,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电视不断深入千家万户。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下,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形成。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上的文化行业,包括文化艺术行业、出版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为重要的三大传统文化行业。不同的技术类型成为文化行业发展定型的根本原因,也是各个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基本依据。但这一支持文化行业的技术环境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被打破,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到了“信息高速公路”上,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使网络文化行业如网络游戏行业、动漫行业兴起并定型。但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推动了新兴网络文化行业的崛起,它同时建立了一个将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都纳入新兴技术框架的通用性技术平台,文化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在这种技术力量的作用下出现了发展路径的转向。

(一)决定文化行业生产效率的内在因素:技术阶梯

在科技史学者的眼中,戏剧、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按照其不同的技术特质从低到高构成了特定的“技术阶梯”。戏剧是用身体和语言建构起来的艺术形式,其技术基础是身体技能,以身体技能(所谓“唱念做打”)为基础嫁接简单的舞台道具,就构成了戏剧行业的技术基础,由此形成了以虚拟性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戏剧行业。图书是基于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文化产品,出版行业的形成基于活字印刷技术。比较文书抄写的工作效率,活字印刷技术帮助人们挣脱了人类身体的局限,开创了书籍这类文化产品复制生产的新形式,形成了出版产业的技术基础。同样,广播电影电视是一种基于现代声光电技术之上的艺术形式,近代声光电技术构成了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基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构成了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和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行业的技术基础。

仅从技术与人类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看,戏剧、图书、电影电视、网络产品之间构成了由低到高的“技术阶梯结构”,就如同古老的戏剧表达方式经过现代摄影技术的改造而构成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电影一样,电视、网络等都是由较低级技术向较高级技术不断演化的结果。建立在高级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对建立在初级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具有审美替代效应,具有一种天然的市场优势和效率优势。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以人的身体为介质的初级技术属性,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大规模进入娱乐市场之时,即已开始了其边缘化的历程。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生的网络行业同样极大地冲击了电视和电影行业,使电视和电视行业不得不在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寻求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文化技术阶梯性进化特征的存在,使建立在高级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行业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势能优势”,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吸引优势资源向高技术势能行业领域汇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低技术势能行业由于资源不足而日益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文化行业经历了一个高技术势能行业逐步中心化、低技术势能行业逐步边缘化的过程。研究显示,中国艺术行业(演艺行业)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达到高峰,随后受到新兴电影产业的冲击而日益边缘化;出版行业20世纪40至50年代实现了第一次繁荣,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达到第二个补偿性市场繁荣,21世纪初开始了缓慢的衰退过程;电影行业20世纪50至80年代达到高峰,90年代后受到电视产业的冲击而日益边缘化;进入21世纪后因为数字电影的兴趣再度繁荣;电视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保持市场繁荣景象,进入21世纪后尽管电视行业因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继续保持市场中心地位,但其独一无二的市场老大地位越来越受到新兴的网络游戏行业和动漫行业的挑战。

与一般物质生产行业的成长周期规律不同,文化领域内高势能技术行业对低技术势能行业的冲击,并不像物质生产领域那样体现为一种完全的替代关系,并不一定表现为一种行业对另一种行业的完全取代,而是一种碰撞、吸收、融合的交互式关系,一种艺术形式中的艺术基因进入到更高一级的科技平台上凡是会演化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用电影形式表现戏曲内容,是一部戏曲电影。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艺术基因不断被高技术势能行业吸收,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边缘化进程将会加速。从文化市场的形式看,这一过程就是高技术势能行业逐步替代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过程,但本质上看,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上的文化行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科学的营利模式,具有对低技术势能行业的市场优势。

(二)文化行业之间“藩篱”的瓦解: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上的行业融合首先出现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行业。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②在不断的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化革命(即完全以重新安排1和0这两个数字组合为基础)将不同的信息形式统一起来,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都可以依靠1和0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组合精确表达、迅速传递。这就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个行业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语音、数据和视像)的差异性明显弱化,甚至消失。在数字化基础上,原先不同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及途径趋于同一,从而其业务边界开始发生交叉与重叠。③信息技术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从各自专用技术平台转向非专用平台,从窄带要求转向宽带要求,实现了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基础上的产业融合。④这种技术环境整体性变迁的影响业已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层面,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兰德·格林(Roland Greene)教授通过对全球诗歌现状的调查发现,数字化已经改变了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媒介载体早已不是印刷物或舞台表演,而是建构在数字化王国中的媒介手段”。⑤

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成为了工业化时代普遍存在的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的历史性标志,文化行业之间全面而深入的融合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加深。当我们思考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电子书等究竟是属于电视业、电影业还是网络业的时候,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化行业之间“藩篱”,促进了传统文化行业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深度融合,其结果便是产生诸多新的交叉性新兴产品和行业领域。

信息技术平台效应的发挥,最直接的结果是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界。信息技术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成本和交易成本,引起企业—市场分割边界的明显移动,即市场边界扩张、企业边界收缩。在文化行业内,这一过程体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文化企事业单位把许多内部生产转变为外部生产活动,如制播分离;二是市场交易方式侵入企业内部,诸多大型企业分解为若干法人,用较低的市场交易费用代替相对昂贵的企业管理费用;三是许多内部交易费用低、具有某种技术经营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如民营性质的动漫企业、游戏企业、广告企业等。⑥信息技术使文化行业的结构边界呈现大市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同时引起了“政府—市场”之间的边界的移动。信息技术的强大信息收集与分发功能改变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分布状态,同时也重新定义“政府供给—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透明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生产管理,促使文化行业资源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实现优化配置。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包容性技术平台是一种公共技术平台,突破了各个文化行业运行平台专用属性的局限,由各种传统技术类型所支撑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及其他文化行业的“技术藩篱”加速瓦解,界限清晰的行业区分技术基础逐步消失,文化行业之间的界限更多地依靠行政性或制度性识别系统加以维护。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边缘交叉领域成为快速发展的“蓝海”,形成了与行业纵向市场结构相对应的横向市场结构,并已形成新的生产链和新的价值链。在国家文化领域内,价值的创造及传递方式也不再是单向的运转而是多项流动回环,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价值循环系统。这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行业管理结构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三、文化行业的“大部门制”:

一种技术变迁的制度化表达一般认为,现实的科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国家上层建筑的结构方式。同样,国家文化治理结构要依赖于文化科技结构,不同的技术基础会对应不同的制度化表达方式。⑦在前信息社会时期,国家实行“小部门制”以对应不同行业的专属技术,形成了“技术分类、行业分工”的文化行业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平台属性突破了不同技术类型的“专属性”,“技术分类、行业分工”的小文化行业结构的合法性基础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领域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大部门制”。“大部门制”是与“小部门制”相对立的政府行政模式。小部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大部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间职能交叉少。⑧

(一)技术变迁、市场结构调整与文化管理结构再造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行业组织的结构可分为技术层、管理层和制度层三个层次,行业的核心层是技术层,从事主要区别性“产品”的生产,在技术层之上是管理层,主要协调行业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高层是制度系统,是行业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合法性地位的制度性规定。⑨按照这一理论,作为核心层的技术的变迁必然引起行业管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制度层面的设计。

在文化行业,从身体技术到印刷复制技术、声光电技术和网络技术,每一次重大技术变迁都必然引发新兴文化行业的兴起与文化管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而在信息社会,文化管理结构的改革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仅作部分的调整就可以实现对新技术环境的匹配。因为信息技术以其强劲的行业整合与融合创新力量,推动了戏剧、广播电视电影、出版、IT、通讯、互联网等行业实现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新的市场结构不再是行业边界清晰、技术属性专用、区别性产品竞争的状态,而是行业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形态。因此,在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市场结构得到更新、整合并趋于一体化,文化治理结构面临着重构再造的时代要求。

技术变迁通过两种途径推进管理结构再造。一是由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新兴文化艺术生产和消费领域,突破了传统文化行业的管理范围,导致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的管理结构与传统管辖范围之外的新兴领域不匹配,出现了管理结构与市场结构之间的“错位”或者“缺位”。对于一些在行业交叉领域形成的新兴业态,会吸引各大行政主体进入,引发行业部门在一些新兴行业领域的权力博弈,业界称之为“上面三国演义,下面诸侯混战”。2009年文化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网络游戏“魔兽”审批权的争论,核心是新兴文化业态所引发的行业部门管理边界的移动⑩。二是技术进步对传统文化行业的改造和升级,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部门面临新的管理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经营模式、传播对象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文物等文化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同时,也从基础技术层面和市场结构层面迫使文化治理结构出现适应性变化,由此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

信息技术主导下文化行业内在结构、市场结构的深度变化,为大文化部制的实施奠定了社会基础。网络文化产业、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使以往文化艺术行业——文化部、新闻出版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广电总局、文物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的对应关系被信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业新变和融合所消减,基于现实文化科技结构的新型公共管理结构亟待建立。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大文化部制观念意识形态基础

信息技术在改变传统“小文化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开始了重构“大文化行业”的制度意识形态化的进程。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以及全球化挑战和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社会生产方式、认知与理解方式、观念与思维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观念意识形态冲击,使维护文化行业制度的传统观念进入到一个“消解—重构”的历史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大文化部”制的制度意识形态基础。

1.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文化领域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化行业分工下的文化观念形态。传统文化行业中的计划行政导向、“扶贫式”发展、“慈母式关爱”、“喉舌论”、精英文化取向等行业意识观念,在信息社会的交互式文化场域中,逐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型享受型文化消费等统合性、先进性的文化价值观所替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观在经历中华民族政治复兴、经济复兴之后的文化复兴阶段开始逐步定型。

2.文化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在瓦解计划体制下森严行业壁垒的同时也瓦解了文化行业意识形态观念基础,“大文化”的意识形态日益显露。行业意识形态,是行业成员在产品生产、交换、消费和交往过程中“内生”出来的一种信仰体系或者价值体系。在文化行业内,由于行业技术基础、资源要素禀赋、权力结构差异的存在,不同行业之间就会出现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升降与落差关系,行业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别也就应运而生,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话语系统”或“价值体系”,并逐渐合法化为一种社会共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冲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建国以来不断固化的文化行业意识形态隔膜开始渐续打破,“大文化”行业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3.信息技术对管理体制同样是一种革命性力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对于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文化产生、文化组织和流通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现代数字技术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结构之外的力量,通过重塑人们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能够对现有文化行业结构进行“破坏性创新”,从而从根本上迫使国家改变对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控制方式,推动国家文化权力及信息权力结构的重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改变着文化行业的技术基础、市场结构和管理机构,同样也在形而上的观念层面推动着大文化行业的意识形态的塑造,为改革文化行业管理结构、建立大文化部制构筑了意识形态基础。

(三)建立“果结构”形态的大文化部制

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部门管理的大部制,在国外已有较好的经验示范。英国将多个文化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归于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韩国则统一于文化体育观光部。这种大文化部制的模式有效地规避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有效地整合和统一了国家文化行业资源,有利于文化行业发展合力的形成。

1.用“文化传媒”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体系。“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词在使用50多年后,事实上已在人们心中不同程度地贴上了行业体制的“标签”,具有意识形态化的色彩,形成了维护“文化行业”固有体制的观念基础,难以满足新时期深化文化改革、实现意识形态动员的战略要求。相反,“文化传媒”切合信息社会环境下文化借助传媒实现其内涵张力的时代特征,且具有中性基调和包容性意蕴,能够避开传统文化行业的制度意识形态色彩,用“文化传媒”替代“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话语体系,不仅以简明的表述方式实现了对宽泛的文化行业的范围性概括,而且在改革发展的深层意义上,它有助于超越传统行业部门分割和部门意识形态分离而形成一套新的文化发展话语体系,消减文化改革的阻力。

2.按照“异权分割”的设计原则重构政府文化管理结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在“同权分割”的设计原则之上,“同权分割”是对同一种权力形态在不同行业机构或上下级之间进行分割,相关组织之间有效行使权力的范围界限模糊,上下级成员之间权力空间交叉重叠,以“树结构或树果结构”组织形态为基本特征。而“异权分割”则是尽量把同一种权力形态相对完整地分配给相应的组织成员,相关行业部门及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各自的权力范围界限相对明确清晰,以“果结构或果树结构”组织形态为基本特征。建立大文化部制,要将当前基于同权分割设计理念的“树结构或树果结构”管理体制形态更新为基于“异权分割”理念的“果结构或果树结构”文化行政结构。

3.“大文化部制”建设需要配套完成“内部管理流程”重构。“大文化部制”改革不是简单加减法,核心是要重构“内部管理流程”。业务相近的多部门合并只是大文化部制改革的第一步,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是第二步。“小文化行业——小文化部门”制实行一种“业务分工——计划配置”管理流程,具有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行业内部循环的色彩。大文化管理流程的设计,必须贯彻“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的基本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因此,在“大文化部制”使管理幅度得到拓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管理效率,完成内部文化政务的流程整合,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孤岛行为”和“螺丝钉精神”,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横向联系实现有机的内部衔接。

①潘天群《技术与行业:对技术的一个“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②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③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④Ono,R. and Aoki,K. Convergence and new regulatory framewoks ,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1998,22.

⑤[美]罗兰德·格林《全球化、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义诗歌——新版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主编谈诗歌流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1月23日第04版。

⑥李晓兰《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制度变革》,《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2期。

⑦Winseck. Pursuing the Holy Grail: Information Highways and Media Reconvergence in Britain and Canada.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13.

⑧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业分析;技术创新能力行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001-0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社会的贡献愈加突出。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对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多数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分工,促进大企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实用性、广泛性和高效性等特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IT等非垄断性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规模较小的特殊的消费品市场中,中小企业往往是重要的产品和技术的提供者。

本专题研究运用本课题组构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课题技术组所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把湖南省中小企业分为38大行业对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细化到三级指标作比较分析。

一、湖南省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湖南省拥有40多万个中小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99%,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2006年创造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5.2%、GDP的22.18%和出口的60%。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从企业数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十大行业居前十位;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他采矿业这几个行业的企业数居最后几位。

从对经济的贡献度来看,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十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居各行业的前十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几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居最后几位。

从创造的就业岗位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这十大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居各行业的前十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几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居最后几位。

二、湖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业评价模型

同一区域内,创新环境支持能力相同。因此,同一区域内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差距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的各种内在的创新能力。因而,在进行同一区域内不同行业间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时,可以取消创新环境支持能力指标的设定,建立二级结构的指标体系模型,见表2:

三、数据测评结果

本课题参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 2002),将湖南全部中小工业企业分为38个行业,依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行业评价模型,通过二级指标数据值的规范化处理,测度结果见表3和表4:

四、测评数据分析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评分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从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中小企业各行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排名居前五位的行业都可以归类到装备制造业,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装备制造业占了六席之地,装备制造业所包括的七大行业中排名最靠后的金属制品业在38大行业中排名13位。这几个数据充分证明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中小企业各行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大致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大类中的56个种类。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已经形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比较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在湖南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占湖南省经济比例的10%、而且占到了湖南省第二产业的40%。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长丰猎豹、远大空调、株洲湘火炬火花塞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机械制造企业纷纷在湖南崛起,成为独具特色的明星企业和名牌企业,湖南因此成为装备机械制造业集群基地之一。

我们利用二级指标来分析装备制造业到底强在哪里,我们把装备制造业的二级指标的各项平均值与38个行业的总平均值放在一起做个比较,如表5所示:我们可以发现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都比平均数高,其中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与各行业总平均值相比非常突出。所以,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就强在了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

2.医药制造业和农副食的品加工业是湖南省中小企业各行业中技术创新能力最具潜力的第二梯队。医药制造业在38大行业中排名第六位。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行业。按行业大类,医药工业可分为中成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机械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目前,中成药工业在湖南省医药工业中的比重约占40%。

目前,九芝堂、千金、古汉、正清等大医药集团 己成为国内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这四大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在全省医药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3%、16%,己成为支撑全省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洞庭、泰尔、五洲通、康普、三九南开、金健、楚天等一批医药中小工业企业迅速成长。生殖健康药物、肝炎治疗药物、戒毒药物、抗风湿药物、中药提取物、功能保健食品、制药机械等若干专业品牌集群逐渐形成。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医药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在哪里,与第一名的装备制造业的相比又弱在哪里。我们可以从表6的数据比较中看出,医药制造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创新制造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相当强,这三项二级指标都要强于装备制造业。而弱在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特别是创新营销能力,不仅与装备制造业有一定差距,而且与全省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没有拉开差距。若是湖南省的医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在创新营销方面采用加强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等方法加以提升,则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更加引人注目。

农副食的品加工业排名第八位。湖南省具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湖南的稻谷、牲猪、茶叶、油菜籽、柑桔、烟叶和淡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在全国富有盛名,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稻谷、苎麻、茶油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湖南生态条件好,农产品区域带状分布明显,特色农产品丰富;湖南食品教学、科研、开发技术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先进,有一大批具有原创技术的种养专家,如湖南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油料专家官春云院士、湘云鲫专家刘筠院士等。农村富余劳力资源丰富,且劳力成本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较低。目前,湖南发展壮大了唐人神、正虹科技等一批大型食品企业,涌现了金健米业、亚华乳业、加加酱业、好韵味、熙可罐头、金浩茶油、英博白沙等一批来势较好的中小骨干企业。

我们同样在表7中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二级指标做一个比较:农副食品加工业强在创新制造能力和创新营销能力两项指标上,而弱在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强创新的管理能力,管理层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上下点功夫,不失为快速高效提高本行业的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

3.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四类与矿业有关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齐齐排在38大行业的最后四位,这个结果令人惊讶与深思。

我们从表8的各项数据比较中可以得知这四大行业的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这三个方面无论是与第一名的装备制造业相比还是与全省各行业评价值比,都相差的太远,不处在同一个数量级。而其他三项指标则差距没有这么明显。

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全省42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保有储量位居国内前五,其中锑、钨、铋的储量名列世界首位,铅、锌等储量也很丰富。湖南非金属矿是仅次于有色金属矿的第二大矿产资源,在己探明的储量中,莹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他还有石灰石、硅石、白云石、硫铁矿、磷矿等30多种,分布在湖南66个县市。煤炭储量在江南9省(区)中名列榜首。这些引以为傲的资源数据与湖南的四大采选矿业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低下成鲜明对比。这各数据的背后是无序开采、全民采矿、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乱采滥挖,资源遭到严重浪费与破坏的现实。

第9篇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 中药行业 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 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 “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资 银行 管理 平台 经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展望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随着科技信息的日益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标准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高新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与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建筑施工中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而且成为了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呈现出不断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1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建筑施工行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技术提高十分显著,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和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领先水平。从我国建设施工的一批又一批规模大、结构精、技术高、难度大、施工快的建筑物中,我们可以窥见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轨迹。这是因为,建筑这些技术含量高,施工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的工程,对于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必然把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总结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展望其发展的趋势,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由于我国人口越来越多,耕地逐步减少,环境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现代建筑施工行业基本呈现逐步向空中和地下两个方向同时发展,在空中建筑施工的高度和难度越来越高,向地下发展的困难更加艰巨。诸如在建筑和地下管线密集的区域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如果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去做,不仅需要搬迁、撤除大量的建筑和管线,还引起了重复施工的现象发生,造成了建筑工程成本比较高,施工周期比较长。而如果我们采用了现代高新技术来施工,就可以在地下管线以下连续墙的侧向打成凹槽。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深度基本可以达到了30米左右,建筑的效果非常理想。近几年来,向高空和地下开发发展建筑工程比较迅速。这是因为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如盖挖法施工、矩形地下通道顶进施工工艺、远程计算机操纵机械进行土方开挖、计算机控制气压室进行施工等等,不仅大大加快了建筑工程的进度,也不断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筑施工行业技术整体水平相比,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奋力拼搏,努力追赶,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客观需要。

2.1 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我国始终把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进步作为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整体水平的主体,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扶持和帮助。

然而,要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就要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还要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行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通过集中培训、会议、参观、考察、深造等多种方式相互结合,积极为建筑施工人员创造机会与条件,使他们逐步学习掌握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进而更好地为建筑施工服务,进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总的来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一些建筑施工行业和单位的整体水平不够高,思想意识转变不够,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因此,要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逐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大力推行竞争择优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

2.2 大力推进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当前,随着科技信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大力推进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进步,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措施与方法,不断建立健全推进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进步的激励制约机制。要结合建筑施工行业的实际,积极研究制定运用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把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建筑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推进建筑施工行业运用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此外,对于浪费大、效益低的技术,要逐步进行淘汰,这样就有利于促进高新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运用与推广。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精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队伍,要想推进高新技术的运用是比较困难的。进一步加大建筑施工行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力度,就要充分调动各类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技术交流的作用,使建筑施工行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先进的技术。

3 结语

高新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出现,不仅有效解决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难与问题,而且还提供了更多更广思路与方法,更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因此,对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既推动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办法一、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二、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

1、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经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委托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主管部门制订有关条例及实施意见,其内容应包括职务的名称、档次(或等级)、适用范围、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任期、评审和聘任办法、审批权限等,报送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试行,经过一段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修改后,报国务院正式发布。

2、各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本单位选用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职务设置的意见,属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由各部门核准;属于地方的,由地方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核准。

3、直接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部门设置专业技术职务问题,由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三、任职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为我国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

3、担任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相应具备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的学历。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各级职务的不同学历要求。

对虽然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符合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根据需要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4、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四、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工资额的确定

1、专业技术职务设高、中、初三级,也可以只设中、初两级或只设初级。

专业技术职务的数量在国家规定的编制范围内有一定的限额,不同类别的单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在不同档次之间应各有合理的结构比例。

2、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国家批准的编制和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管部委规定的限额比例内,确定本部门、本地区所属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

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在劳动人事部会同国家科委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机关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结构比例内,提出本机关内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属于国务院各部门的,报劳动人事部核定并报国家科委备案;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报同级劳动人事部门核定并报同级科委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高级职务的比例限额应低于国务院各部门高级职务的限额。

3、专业技术职务各档次(或等级)对应的职务工资标准,报劳动人事部核准。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所需的增资额,均应在劳动人事部规定的增资指标内核定,未经批准不得突破。

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是负责评议、审定专业技术人员是否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的组织。评审委员会应以民主程序进行工作。

各部门和地方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建立高级、中级、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应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担任较高专业技术职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中中、青年应占一定比例。评审委员会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在需要时临时组成。评审委员会的人选由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酝酿推荐,单位专业技术负责人提名,经单位领导批准。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人选,还须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一般应由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授权确实具备评审条件的下属单位直接组建、报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本单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成立评审委员会的,可以由上一级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或聘请外单位专家与本单位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承担评审任务。

六、聘任和任命

1、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实行聘任制。事业单位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行政领导应向被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聘书,双方签订聘约。

2、三线、边远地区和不具备聘任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任命制,但应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聘任制。各级国家机关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任命制。实行任命制的部门和单位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领导向被任命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任命书。实行任命制的部门和单位的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也须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相应任职条件。

3、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或任命都不是终身的,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如工作需要,可以连聘连任。

4、 聘任或任命单位对受聘或被任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成绩,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考绩档案,作为提职、调薪、奖惩和能否续聘或任命的依据。

七、行政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任职务的问题

1、行政领导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需兼任的,必须经评审委员会确认符合相应职务任职条件,并按规定的手续聘任。兼职人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

2、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任职期间的工资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行政职务工资中,按较高的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八、已获得职称人员的安排

对于过去已获得职称的人员,原则上应承认他们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合格人员,要给予妥善安排,根据需要聘任他们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其中水平偏低的,应帮助其尽快提高水平;完全不合格的,不能承认其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对个别弄虚作假骗取职称的,应严肃处理。

一九八三年九月一日前,经过职称评定组织评定了相 应职称,并已上报到有关部门“待批”或“待授”的人员,在这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也按上述规定对待。

九、待聘人员的安排和待遇

1、实行聘任制后,对暂时未被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单位要继续关心他们,并区别情况,妥善安排。要鼓励他们到更需要或更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单位去工作。待聘人员应积极应聘到其它单位工作,原单位科技干部管理部门要积极帮助联系,提供应聘方便。待聘人员在尚未应聘到其他单位工作以前,应做好原单位所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2、长期未受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原则上应低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以促进人才流动,具体办法由劳动人事部门另行规定。

十、“待聘高级职务”的设置

在少数人才密集的部门或单位,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凡确实符合相应高级职务任职条件的中年专业技术骨干,由于限额已满,未受聘任的,可有控制地确定“待聘高级职务”,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同时鼓励他们到其它单位任职。设置“待聘高级职务”,一定要严格保证质量,绝不能降低标准,更不能滥竽充数。拟设“待聘高级职务”的单位和数额,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后,报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宣布聘任结果时,应同时宣布确定的“待聘高级职务”人员名单。确定“待聘高级职务”的人员都应根据国家需要提出志愿去向,由单位帮助联系;到外地的,户口、家属可以不迁。

十一、离休、退休问题

1、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同时,应坚决执行国务院有关离休、退休的规定;

2、在这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达到规定离休、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凡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的,可在确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后,办理离休、退休手续。

十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对于借聘任之机打击迫害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按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对于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成果,骗取专业技术职务的,应予解聘,免除其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并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十三、本规定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有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和实施意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需要,制订实施细则。

企业单位也应参照上述规定,结合企业特点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十四、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过去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门颁发的有关职称评定的规定,即行废止。

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必须加强领导,认真掌握政策,慎重从事。全国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工作由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国家科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应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科委或科技干部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