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4:0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读书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县教育局小学“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方案为基础,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内涵发展增设平台。
二、目标与要求
实施小学“读书、写字、诵读”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三、方法与措施: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5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3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开辟“跳蚤”书市,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2本图书,订阅1份报刊(必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着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写一幅字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小书法家”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创设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利用校园空间,合理设置阅读文化环境(如廊道文化、阅读墙、标语牌、宣传栏、校园花木文化、班级图书角等)
2、建立健全班图书管理体系,每班配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收发工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交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配齐班级的报刊,建立健全报刊管理制度。
(二)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开设“语文名着阅读讲座”或“名着欣赏讲座”。
4、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5、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活动、赛诗会、文学人物评论会。
6、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
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开辟三大阅读时空:
(1)充分利用《阅读与写字》这门新课程,在比较正规的时间段,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开启词句百宝箱、美文美段赏析、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2)充分利用早读、午间、课前五分钟、放学十分钟等零散的阅读时间段,培养语文值日生,开设晨曦书简,带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段或古诗词,使阅读时时在、处处有,使学生天天采到果实,寻到宝藏,及至打开知识的大门。
(3)发动学生把好书带回家,和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开辟出家庭这块阅读的馨香乐园,使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学习课文《开天辟地》后,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板报和每天诵读《日有所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做书签、古诗文诵读、绘制读书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具体安排3月份: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
一、阅读活动前的准备:阅读能力的初步判断
我们都清楚的了解,真正面对这个问题时,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 在我所教的六年级班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读懂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而能力欠缺的,却经常想读清楚一道填空题都很困难.
那么阅读能力如何判定呢?这其实是无法量化的,但是我想在成熟的条件下,以问卷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大致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 而本次的实践活动的探索,我仅仅是通过平时的悉心观察,学生平时数学阅读的感受,在教学中,学生读数学题后的主动分析来判定的,一般分为三段:初级、中级、高级. 这样的评定等级较平时的优、良、中、需努力,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热衷于不断的“升级”,最主要的是分段直接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产生指导性意义.
二、阅读内容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小学生数学阅读材料除了些报刊杂志外相对还是较匮乏的,适合低年级入门的相对多一些,针对于中高年级的就更难寻找了.
因此,平时我着重从学生课外订阅的相关数学报刊如《小数报》《天天爱学习》《科学大众》等着手. 对于初级阅读水平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将以前订阅的杂志也找出来,去三、四、五年级收集来阅读. 这些杂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直接解决了无内容的难题. 同时要提醒学生的是数学书上也有相关的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对于书上提到的课外阅读的细节,我都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看看能不能找到比数学书上更全面的资料. 因此,我们的图书角就有了《九章算术》《中国国家地图》等书籍.
三、阅读的实时交流和汇报
鉴于阅读材料的原因,加之阅读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因此多数阅读还是需要外界引导与激励的.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的交流与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交流的形式应丰富多样.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以下几种形式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能营造出适当的阅读氛围.
1.手抄报.手抄报适用于读整本书或者具连贯性材料的学生. 个体能直接完成,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掌握所阅读书籍的中心思想和纲要,领悟书籍的精髓,更好吸收阅读材料的精华,是高效阅读效果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此外,手抄报的内容通常是图文并茂,又因为其随意性较强,学生更愿意用这样的形式来小结自己的阅读成果,有内容可表达. 同时手抄报的展览,更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培养积极的荣誉感.
2. 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比较适用读相同书目的学生,有同等阅读水平的同学参与交流和讨论. 时间与参与人数都没有任何限制,视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来定. 同时在决定好交流会的时间后,老师应提出适当要求:读书交流会必须要有相应的记录. 记录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列表格整理,录音录像整理,甚至是流水账式的整理……只要能记录所交流小组内成员的读书心得体会就可以了.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这种方式比语文中常要求写的读后感更愿意接受,并总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几次交流会后,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兴奋,并愿意为之寻找佐证,侃侃而谈,而在完成汇报表时,却能用简短的语言,高度概括自己的想法,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力.
3. 读书交流卡.读书交流卡则是将读书笔记简单化. 我在班级上鼓励孩子自己制作读书卡,根据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可制作不同版式的读书卡. 当然也给孩子们点建议,比如颜色的选择可以考虑整体效果,卡片大小最好是相同的. 那么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孩子们自制的读书交流卡,老师帮他们串联在一起,不仅好看,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孩子们都愿意再去看看那些读书卡片,用孩子们的话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有说不出的激动,原来自己能写出这么多的东西.”“每多看一次自己的交流卡,总有要改进的,自己以前有的想法还蛮幼稚的.”
4. 黑板报. 黑板报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孩子坚持读书. 以表扬为主,评出“读书之星”,评出“升级之星”,张贴读书明星的照片,孩子们的讨论成果也在黑板报上有所体现,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总会露出自豪的笑容,仿佛坚定自己认真阅读是正确的.
5. 读书辩论会. 这样的活动适用于读相同的阅读材料出现意见分歧时. 经常在辩论会中看见部分学生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紧锁眉头沉思,时而侧耳倾听同学的见解,时而手舞足蹈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而翻开书本给同伴看依据. 空气中弥漫着知识的香气. 孩子们在辩论会中体味:或坚持己见,或赞同同伴,还有的找不到知音就将自己独到的体会与老师分享. 在和学生共享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魅力,有的东西我都没能读出来,是孩子们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拓宽了我的视野.
四、阅读的检测与评估
关键词:闲暇;阅读;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的闲暇时间过得有意义?实践证明,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闲暇时间的最好选择。课外阅读是一种最经常、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最终将成为空谈。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巩固阅读成果,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评价小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呢?
一、改革阅读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书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了活动式评价。
1.资料促读评价。每周我们请同桌学生互查一次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读书心得、读书记分卡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四颗星以上的作品,可以复印放进成长记录袋。如教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张设计精美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评比台的底部写有全班学生的名字,名字上一辆漂亮的卡通小车正整装待发。车上依次画着20个小格,教师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小车就向上行驶一格,大家可随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书目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交给小组,然后由教师复查,在小方格中登记书名,记录字数。期末累计阅读量,评选小书迷。
2.展示激励评价。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独特感受以随笔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写随笔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展示评价。学生在广泛的闲暇课外阅读中搜集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阅读经验交流。班级内根据所读书目的内容,定期举行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我们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互评,把评价结果用星级显示在墙上的统计表上,看谁读的书多,谁背的诗多,谁的手抄报最漂亮。从四人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然后授予“演讲小明星”“最佳创意奖”“阅读之星”等称号,并发给家长一张喜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愿意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以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学生自我表现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表现完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学生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及自由配对互评等。学生进行互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生生评价,我们采取每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评,以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互评方式展开,用小卡片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小组里的伙伴这一周闲暇时间的阅读行为如实记录下来,提出建议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3.家长评价。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能有效地监督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来监督学生的闲暇阅读。
三、举行评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读
1.日常展示阅读常查阅。日常展示由学生自己或同伴、教师推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展示台,学生将自己的“采蜜本”展示给大家看。每天展示两三本,一周下来评出“每周之星”,一学期下来,累计获得的“每周之星”,评出“学期最佳”,颁发“阅读之星”。
2.家长会展示树榜样。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或记录卡以及相关的材料。家长通过这样的展示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成长的足迹,并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阅读记录作评定,和孩子一起交流协商。学生也和家长一起观看自己、同学的课外阅读记录,找到榜样,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活动展示促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进步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一是围绕学生共同阅读的内容进行的师生读书讨论会。学生就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各抒己见,交流感想体会,而教师则注意聆听并给出反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
二是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每月定期举行读书汇报活动,形式多样。每次学生自愿报名,自己主持开展。根据汇报情况,评选故事之星、朗诵之星、表演之星等,并设立好书推荐奖、读书用心奖、记录创意奖等,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遨游书海之乐。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培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要求一个人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步入社会,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简称“自学能力”)直接决定着他的成长速度和发展前途。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获得终身受益的智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才能为将来的成功赢得优势。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先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抓起。而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不断地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注重以下六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教给他们正确预习的方法,给他们提出一些适当的预习要求,并且通过对作业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预测。在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且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对于课文中不明白的生字词要通过上下文或者字典、词典等查明意思。对于不懂的句子要反复阅读,仔细体会,实在不明白就留下记号等教师课上讲明。最后,给同学汇报自己在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养成质疑、解疑的习惯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高年级学生要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质疑习惯,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引导,首先,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质疑。例如,《唯一的听众》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听众”一般很多,而这课为什么只有唯一的听众?到底写了什么事呢?《穷人》讲了哪些穷人,他们怎样穷?讲了穷人的什么事。其次,学习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同问题:《怀念母亲》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说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唯一的听众》:“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让学生质疑以此引起思维: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最后一头战象》“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它为什么绕着寨子走了三圈?问题提出后,如何引导学生解疑,可以让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在读、写、议课文过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写读书笔记是对学习非常有帮助的一件事情。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笔记还使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避免“无米下锅”的尴尬,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写阅读笔记。
1.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要以记录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内容,不能过多地抄袭原文。2.读书笔记要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写,不要过于笼统,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后,可少评或不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的范围应该包括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报刊资料等。笔记的形式不要过于限制,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洋洋洒洒的篇章,还可以是漫画、图表等形式,可以由学生自由设计。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一手好字可以说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身份证”。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一手好字的人,往往会更能赢得领导或者用人单位的青睐。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凝神静气,用心观察字的结构,研究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做到脑、眼、手三者互应,准确掌握运笔的轻重徐疾。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练就一笔好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镇静,临危不乱。另外,从低年级写字课入手,将练习写字贯穿到日常的作业、笔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中,培养他们“提笔即练字”的正确意识,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有效途径。我班林小荣、卢秀娟等一部分学生在我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四五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练就了一笔规范、美观的钢笔字,全校师生见了都交口称赞。
五、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告自己读悟批注感受,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交流达到应有效果,指定小组长负责,要求别人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可以以一小组全面汇报,同时要求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理解。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对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一、拼音识字与交际表达沟通
在教拼音时,就着手进行说话训练。如,“我叫‘fāngmíng’。‘fāng’的声母是‘f’,韵母是‘āng’,‘míng’是由声母‘m’和‘íng’韵母组成的。你呢,叫什么名字?能告诉我吗?”这样学生认读拼音兴趣很浓,只用了一周时间,就轻松愉快地认读巩固了一百多个音节。之后,让学生把桌子上的拼音名字换成汉字,互相介绍每个字的偏旁结构,这不仅巩固了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了学生大胆、主动说话的能力。
刚入学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家长也特别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每天让孩子放学回家后主动告诉父母一天中觉得最新奇、高兴的事;双休日,请家长带孩子上街走一走、看一看、认一认街牌店名,谈一谈所见所闻;来到学校,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读报课上进行一分钟讲演,引领学生说一个“四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完整句……这既激发了学生交际兴趣,提高了认识事物和说话的能力,又为中年级的读写打下基础。
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沟通
拼音教完后,就开始写话训练。第一步是让学生每天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逐渐使学生懂得把想说的话通顺地写下来就是使作文。这样开始作文训练,学生不仅毫无压力,而且我手写我口,非常乐意。当然学生的说写材料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只要是新近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说,不必要求一定要有意义,只要孩子自己感兴趣就好。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把记录生活当成了一大快事。教阅读课文时,就进行以看图作文为主的的训练。开始,除了教材上的材料,还经常选优秀少儿报刊上的看图说话材料进行练习。渐渐的,学生似乎有些厌倦。后来,一堂图画课上的情景让我得到了灵感。那次课是让学生画一棵树,很多学生加画了其他景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发现后当场表扬,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画的图意讲给同学听,结果学生绘画说图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而后,就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涂鸦”本,引领学生做补图说话练习和贴图作文,即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图画剪贴在本子上,再编写故事,或是把自己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事先用笔画下来,再写一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想象力,而且使学生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片段作文与生活情境沟通
进放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刚脱离看图作文的小学生此时失去了依托,感到茫然。因此就创设情境,安排一些情景、静物、动物等素描,让学生快乐作文,同时及时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中,让他们注意观察搜集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另外,二年级小学特别喜欢玩游戏,为此,在作文课上引入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接受作文训练,学生感到特别快乐。
为解决小学生写作素材问题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写作训练。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带学生去野外寻觅春天、采摘野花,有时甚至让孩子们挖点野菜、挑些马兰,洗得干干净净,师生共同品尝一番。平时,带领学生去菜场买菜,去商场购物,去敬老院慰问,去工厂、部队访问劳模、先进人物,开展种植饲养,搞科学小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作文也就有了用之不竭的素材。
四、大量阅读与作文训练沟通
首先是做好书刊导读工作,上好读物介绍课。通过介绍和推荐好书、新书,为学生课外阅读导航引路,调动其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上好阅读指导课,有系统、有针对性地传授读书和写作方法。如精读法、浏览法、跳读法等,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次是上好读物欣赏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评析、欣赏。通过让学生激情朗读或诵读自己所摘录的精彩片段,达到共同欣赏、共同提高、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第三是上好读书汇报课,组织学生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看投影、说旁白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积累。第四是设置校园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经典诵读成果展演、中外童话寓言课本剧展播、编抄报等。这些富有情趣的阅读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中感悟的不仅是篇章结构、层次段落等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
关键词 选择材料促进阅读学习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笔者就如何选择阅读材料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学生主动阅读
1.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笔者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选择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3)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要为课内阅读材料作补充。
2.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学语文》、《小学生汉语拼音报》、《少年先锋报》《课堂内外》等刊物杂志,向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阅读材料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效链接,让学生乐于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等这些方法都特别有用。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因此,学校应开设阅读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在阅读课上我们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此外,我们还要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三、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借题发挥
许多课文学了之后,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以丰富文本。学了《枫桥夜泊》一文,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有关写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宿建德江》、《水调歌头》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了冰心的《忆读书》,巴金的《鸟的天堂》后,分别向学生推荐了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样引导学生阅读题材类似的名家名作,可以积累更多的优美语言、写作技巧。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学生被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深深陶醉,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宋•赵匡胤的《咏初日》,唐•白居易的《忆江南》,感受在不同年代,不同文人笔下的日出壮美景象。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量。
2.追本溯源
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追本溯源,阅读原著。学了《丑小鸭》一文,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自己笨,只要用心去学去做,就一定能成功。爸爸,妈妈,老师,请放手让我去做每一件事吧!我自信一定会像丑小鸭一样,靠自己的努力“飞起来的”。于是,我们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让孩子们在童话王国里遨游。如教学《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我便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关于诸葛亮的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外阅读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
3.举一归三
教学材里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精妙的结构布局等,有很强的写作示范性。学习写作方法,单靠一两篇范文还不够,它需要通过对更多的文章进行阅读才能学会把握。如学习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的写物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写物的特点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后,向学生推荐《巨人树》《含羞草》等写物的文章,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让学生知道这些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什么这样的的写作方法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表达式效果,只有让学生不断带着“为什么这样写”“怎么写”的问题去多读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用氛围引领学生阅读
创设阅读大情境,开展大阅读进校园活动,用氛围引领学生阅读。下面是我所在学校的地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中华读经典》、《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
2.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
3.倡导教师读书风气,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加快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洲 小学生提高阅读成绩的500个阅读故事[M] 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22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近年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发现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课外阅读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高段学生面临小学毕业考的情况下,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万事大吉。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课外安排中,电视、电脑等严重冲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引领呢?笔者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摸索。
一、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安排好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其次,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
2.在班内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每周读书交流话题、开展读书争星活动等;
3.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
5.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6.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
7.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
8.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开展课外阅读做好铺垫。
二、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会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外阅读与“采蜜本”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我们形象地把读书笔记称之为“采蜜本”。不间断地摘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是独立完成的,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价值。
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方法。“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适当的写一写小散文、小诗歌。针对学情差异,有的放矢的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1.建立评价框架。从整体方面对班级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进度计划、读书摘记、心得体会文章,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采用模糊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2.注重平时抽查。对于班上阅读能力需大幅度提高的学生,多采用平时抽查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读书笔记可能存在错误较多、潦草混乱等不符要求的情况,为了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所以把关适度从严。在加强指导的前提下,严格把关。
3.阅读展示。在故事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展示课,让学生汇报展示阅读成果。可以先在小组里展示,然后在班级里面进行“本月阅读之星”的评选。评价时原则上统一标准和客观公正,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多表扬鼓励,以树立其信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达到评价的目的。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4.激励性原则。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内的阅读也是有限的,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只是走过堂式的被动阅读,阅读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为学阅读而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更多的是传授阅读方法。这种习得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在课外无限的阅读中加以运用、实践,方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石忠仁《教育原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那么,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如果教师能开拓视野,以课内阅读链接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创造大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课前链接,学习《少年闰土》之前,鼓励学生读读《故乡》,了解一下鲁迅,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 ,为更好的学习文本服务;课中链接,我们的《童年书架》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学习文本过程中适当引进《童年书架》中相关文章的阅读,能很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大阅读收获;课后链接——课文是窗口,由这一扇窗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课文是引子,由一个课例激发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引发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学完《猴王出世》激励学生读《西游记》,学完《草船借箭》鼓励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五月的杏花》鼓励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同时,老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具有可读性,让孩子喜欢,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悦读,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再逐步规范阅读范围并不迟,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看书之前,先告诉学生要记多少读书笔记,看完后还要写读后感之类让孩子望而生畏、打消孩子阅读积极性的话。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去走走,让书香熏陶着孩子;动员家长和孩子通读一本书,共同交流书中的故事和感受。
2、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
现在小学生手中的课外阅读资料并不缺乏,就我校而言,《童年书架》《小学生必读》《快乐作文》、相关的报刊杂志,加上平时家长给买的书,每个同学家里书架上的书都堆得满满的。怎样有效阅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用是关键。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二要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有目的地读书,边读书,边讨论,边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比如可组织一些读书活动:
3、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是需要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和再激励的。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提示。在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侧重量,适当关注质;要以激励、调动兴趣、培养习惯为主,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消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可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各自课外阅读成果,增强阅读的成就感;可以评选“读书星”、“读书小博士”等读书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可以统计读书字数,上不封顶,下一定要保底;举办《读书摘记》展览、好书推荐、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作品人物介绍等等活动,切实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4、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坚持,成功的大门也不会开启。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时间,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了写作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一本有益的图书,就是与智者对话,就是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鼓励、引领、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扎实、丰厚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多媒体;微信群;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中国是全面对外开放的中国,小学生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跨文化意识是其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当今小学生生活乃至终生发展之需要。语文教育应当也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任务,且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开展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爱国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国际理念、促进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培养具有“共生”理念的新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契合点[2]。接触异域文化,扩充阅读面,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夯实根基。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困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在书中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3]!”可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思维的重要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的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稳定,如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极少专注,容易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读书时,往往只注重情节,未掌握高效的读书方法,未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但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却困难重重,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困难:1.小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很难记住。名字长,分开几节;因为是译音,读音很拗口。2.外国文学作品大多和社会现实联系比较紧密,因为时空的差异小学生对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不清楚,对国外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社会生活实际不了解,造成了理解的障碍。3.因为外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做事方式与我们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二)信息技术是解决小学生外国文学阅读困难的有效途径
怎样解决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困难?怎样使小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呢?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能够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精神更集中、更专注。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直观,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一扇门,扩展阅读的视野,使小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生外国文学阅读中的实践
下面是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一)巧用多媒体平台,点燃阅读激情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笔者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本来心存畏惧,甚至有点抗拒的读物,扬起阅读的激情。走进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国名篇名著”,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弄明白人物名称及其关系。然后,想想这篇梗概写了多少个故事。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后,本想可以畅读一番,却发现学生还是处于含糊、懵懂状态。这时候,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契机到了。运用课室里的多媒体平台,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看到汤姆在粉刷栅栏的画面时,学生们都乐呵呵的。看,本•罗杰斯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学生们纷纷说汤姆:“诡计多端”“狡猾”“机智”“有杰出的领导才能”。笔者把电影按停了,一片哗然,学生们还沉浸在看电影的欢乐中,笔者引导他们到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寻找汤姆粉刷栅栏的章节,在阅读中,学生们再次感受汤姆出让刷墙权的画面,认识那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运用课室的多媒体平台,可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欲望,点燃读书的激情。
(二)妙用微信群,激发读外国作品的热情
通过课堂巧用电影画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了汤姆粉刷栅栏的有趣段落。然后,笔者又让学生继续看电影——汤姆当海盗。下课了,电影停下来了,但是“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洞中寻宝”那些精彩的描写,那些有趣的画面,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令人魂牵梦绕,人物的命运令人牵肠挂肚。笔者让学生到原著中感受、体味。1.运用班里的微信群家校共读外国作品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款超过九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它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班里的微信群是笔者布置作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讨论教育方法的平台。这次,利用微信群,把学生带到书中遨游,感受书中丰富多彩的世界。首先,笔者在班微信群公告栏写上“今天,在多媒体平台上看了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大家很感兴趣,课堂上又读了‘汤姆粉刷栅栏’的有趣片段,很想继续读下去,但是课堂的时间不允许,同学们回家再读原著吧。”然后,要求家长把学生读书的画面发到微信群里。让家长也参与读书活动,既加强了亲子的沟通,让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活动走进家庭,又让读书变得有趣,成为家庭活动。2.借用微信群,交流读书感悟,引起共鸣班里的微信群,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平台,家长把学生读书的画面发到群里,把学生的读书想法、感悟发到群里,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竞争,达到情感共鸣,诱发思考,真是妙不可言,赏心乐事。以下是学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一些看法和感悟:我是黄振涛,当我在课室信息平台上看了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回到家中又读了原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有一句话:印江•乔埃将医生杀死了,然后又嫁祸给被打晕的醉鬼彼得身上。把自己做的坏事推在别人身上,让我联想到了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墓地探险,乔埃杀人的画面,我觉得乔埃好可恶。我是许琼文,我今天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并在班里面的信息平台上看到这部电影,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汤姆和哈克,一同来到墓地,看到了乔埃杀死了医生,并嫁祸给酒鬼彼得”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汤姆很勇敢,因为小小年纪就目睹了这个现场,并相互发誓,不告诉别人,但汤姆,良心过不去,就在法院里,告发了乔埃。这时脑海里闪出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伏在墓地的画面,汤姆是那样勇敢、正直。3.微信虽“微”,但是她的力量不可小觑微信平台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方便。只要你善于运用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的初衷是:在课室,通过多媒体平台看电影引导学生们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帮助学生克服怕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恐惧,从读梗概到读原著。在微信平台的交流中,爱好读书的家长,把小孩读其他外国文学作品的图片和感悟发在群里,其他家长也不甘示弱,纷纷发表看法。微信群的效应出来了,有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有读《两个小野人在森林生活》的,有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有读《老人与海》的……看到这样的互动交流,笔者的心里是暗喜的,从读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到读多本外国文学作品,这是意想不到的惊喜。整个周末,学生们都沉浸在书海里吸收营养,像初生的婴儿在吮吸母亲的乳汁那样令人陶醉,这就是微信平台不可小觑的威力。
(三)运用专题网站,促进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在百度、搜狗等网站查找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的名字“马克•吐温”就很有意思:水深十二英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他都有哪些生活经历?这些能够引起小学生追根求源的欲望。还可以了解一下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阅读这篇作品的相关资料,有助于理解作者在作品里所表达的思想。挖掘阅读的深度。类似“梦远书城”这样的网站提供海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果学生好好阅读,一定能拓宽其阅读的广度。
四、结束语
运用多媒体平台,尝试先看电影,后读书;借用微信,将课堂迁移到家里;从学生读书,到家庭亲子活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在线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这里,既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可以分享别人的观点,还可以展开即时的多人讨论,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够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长年累月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洪.基于汉译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阅读教学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J].上海师范大学,.2012,(04).
[2]袁丽敏.现代中小学教育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4).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语文素养 原因分析 对策初探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缩小和改变这种差距呢?这是大批农村语文教师苦苦探求的课题。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并实践着,下面就谈几点体会。
一、原因分析
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师资,为什么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市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内原因。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脱离,学生感受不到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普遍存在厌恶学语文的情况。再加上评价手段落后,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题偏难偏深,偏重于思想的挖掘和支解式分析,试题成人化倾向严重,且重视“读、写”等书面考试,忽视“听、说”等口头测试。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一次考试论英雄。这样评价方式无不在打击着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二是课外原因。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地分散,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孩子放学后基本没有什么有益的社区活动可参加。虽然有时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农事劳动,但农村家长普遍舍不得孩子吃苦,几乎没有意识引导孩子参加农事劳动。因而孩子们作业做完后只能看电视,或独自玩耍,生活非常单调。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学习意识,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庭中缺乏文化氛围。父母下班回家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几乎不看书读报,平时不能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有的家长甚至反对孩子读书,认为“读书不如做题”。很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农村学生基本不爱读课外书。总的看来,当前的农村小学生怕语文、怕读书,生活单调,这是造成他们语文素养差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初探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要让学生“爱语文”、“爱读书”、“爱生活”。
(一)改进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爱语文”。
我曾经在所在的农村小学三至六年级作过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态度。调查结果让人非常吃惊。有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不喜欢语文,有七成的学生喜欢英语,喜欢数学的最多,近八成。为什么我们的母语教育会落得如此境地,竟比不上英语对学生的吸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课吸引不了学生,说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目前一册语文书有二十五六篇课文,这些课文要学一个学期,平均每篇课文需要2―3课时,花费2―3天。大部分课文近半数以上的学生一读就懂,而语文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教,整个程序学生早就熟悉了,他们觉得语文课没什么值得期待的,没有什么惊喜,加上教师的组织教学又是以中等偏下水平学生的基础为依据,无论懂与不懂,教师都要从头开始讲,所以学生觉得学语文没劲。可见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简简单单教语文。
具体说就是对传统教学进行一次加减法。首先做减法,减少语文课堂中不必要的程序,如中高年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等环节就可以省去。减少繁琐分析,课堂上教师需引导讲解的,应是学生不懂的或是学生可能忽视的地方,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就不必讲。其次做加法,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绝不是通过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的学习就能实现的,必须增加语文课的容量,语文教师增加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如增加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的其他作品和课文相关的知识,从而给学生大量阅读实践的机会,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课是丰富的、充实的,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赢得学生的青睐。
2.积极实践“对话式”语文教学方式。
倡导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让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解读文本、文本对话、作者对话,共同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共同享受阅读快乐的过程。
3.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索。
教师要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爱读书”。
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单凭读课文,受益是很有限的,将十二册教材叠在一起,不见得比一部《红楼梦》的内容更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学生读透教材之后,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读课外文章,并利用时机举行汇报会,让学生介绍所读书名、文题、内容梗概等,从而吸收外面的营养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课外书不像正规教材那般严肃,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要知道,很多优秀作家并没有真正上过几年学,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学修养深厚的作家,就得益于广泛的阅读。
针对农村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和无书可读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目标。
1.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家长为孩子的长远发展作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2.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虽然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书目、制定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
3.创设活动,搭建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爱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顾黄初先生在《语言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我们的思想工作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却没有生活的气息。综观农村孩子的生活,虽然生活背景广阔,但生活却很单调枯燥。父母不让孩子涉猎农活、家务活,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理,不重视和孩子沟通。孩子的自我意识、生活积累都较差。他们的生活除了上学,就是看电视,或是独自在家和玩具玩(现在农村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资源的意识,要大胆开放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1.拓展学生生活空间,解放学生生活。
要解放孩子的生活,首先要解放孩子监护人――家长的思想。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有计划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如安排一定量的农事劳动、家政及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开展“我和家人面对面”的亲情互动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主动沟通,进一步认识、了解家人,感悟人生的艰辛,明确自己的责任;走进自然、社区,让孩子探索自然的奥秘,认识家乡……使得孩子们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