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论文

医学生论文

时间:2022-04-23 14:4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课教学;教学方法;课堂参与;问卷调查

1前言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样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活动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月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大课讲授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等医学院校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医学理论课的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可见,大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知识。但该方法其明显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教师也很容易“满堂灌”,以“填鸭”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大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目前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医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被调查对象为四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04,回收率为97.3%。在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106份来自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3%;108份来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7%;119份来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29.5%;29份来自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占7.2%;42份来自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占10.4%.

2.2调查问卷

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2)我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3)我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4)我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6)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7)我很喜欢在理论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每个问题下面,都有5个备选项,即:A.完全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问卷时,要求学生就每个问题在5个备选项中选择1项,作为学生对该问题的选择,以表达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或态度。

2.3结果分析

404名被调查学生对7个调查问题的五个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选择上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分析。

3结果

3.1各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

为了解被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我们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对每个被选答案进行赋值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各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1为各问题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应的P值。21个相关系数中,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的问题间,学生的选择相关。除自身的相关系数为1外,这些相关系数偏离1或一1都较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5以下,最大为0.48。表明相关问题间没有重复,没有两个相关问题含义相同的情况发生。

3.2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404名被调查学生就7个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3不同层次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我们对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性别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能影响医学生参与大课教学的主动性。我们对男性和女性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4讨论

受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医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学大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课教学方式上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信息只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流动,而不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流动,也没有在学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的刻板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创新思维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一医学教育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受到教育界、医学界较广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注重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引导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传统观念认为,优秀学生和学习努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专心听教师讲,认真做好记录。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表2),仅13.9%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76.5%的学生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表明学生并不满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希望课堂教学只有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他(她)们希望在课堂上有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希望课堂信息不仅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也有从学生到教师和从学生到学生的双向和多向流动。

要实现课堂上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从调查结果看,18.3%的学生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54.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2.0%的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023.7%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28.0%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很喜欢在理沦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表明学生在具体行动上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与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长期学习过程中,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有关。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学医学院2008、2009级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及护理专业共4个专业的299名学生,平均年龄(22.350±1.371)岁。其中男生111名,占37.1%;女生188名,占62.9%。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和态度等。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本次调查是在学生前往实习地点前召集学生集中填写,并事先告知调查的目的,以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99.7%,其中有效299份,有效率为93.7%。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比较

被调查299名学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对自己分配到的实习单位“非常满意”或“满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满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满意”。男女生对自己分配到的实习单位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1不同性别学生对自己所分配到的实习单位满意程度

比较被调查299名学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对自己分配到的实习单位“非常满意”或“满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满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满意”。男女生对自己分配到的实习单位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毕业实习目的的比较

不同性别的学生毕业实习目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认为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将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即学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认为毕业实习能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会;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为就业准备;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毕业实习的目的(见表2)。

2.3不同性别学生对毕业实习态度的比较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毕业实习态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比起女生更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毕业实习,希望通过毕业实习,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见表3)。

3讨论

3.1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实习单位满意程度的比较

被调查对象中,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对自己分配到的实习单位表示“不满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满意”。造成这种结果有2个方面原因,一是实习生的问题,另一是实习点的问题。龚建春[3]的调查研究显示,有45%的大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首先注意的是实习单位的名气,以及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这是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工作。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8],在哪里实习并不重要,但笔者认为医学实习是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过程,因而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客观上讲,实习单位(尤其是医院)的级别、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有所不同,在不同单位实习效果也将有所不同,这将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单位不满意。学校应考虑学生在不同单位间分段实习。

3.2不同专业医学生毕业实习目的的比较

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认为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认为是为了解社会;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为就业准备;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毕业实习的目的。毕业实习的目的有几个方面:(1)通过实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习,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运用,但是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医学生而言,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无法掌握对于疾患的治疗,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对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9]。(2)了解社会需求。毕业实习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可以了解更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助于毕业生在毕业后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10]。(3)加强综合素质。每个学生终将走向社会,因此需要学习很多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3.3不同专业医学生毕业实习态度的比较

第3篇

(一)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色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口腔治疗中。口腔医学生需要利用审美能力对口腔进行美的创造,从而治疗疾病,同时重塑患者容貌。口腔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决定了患者形象是否美观。通过对口腔医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备美术造型能力,进而创造美。

(二)提高口腔医学生对容貌、空间的把握能力

对口腔医学生进行美术造型训练,提高学生对空间感和物体结构、质感的把握能力,通过大量训练,将手与眼统一并提升至一定高度。为提升口腔医学生对器官的空间把握能力,可对人物面部进行写生或是解剖,进而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1.色彩的重要性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天生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要强于对外形的辨别。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感觉,进而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因此,把握好色彩对口腔医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修复义齿时需要对义齿进行比色,参考患者脸色、唇色以及光源,设计适当的义齿颜色。

2.义齿修复与个性化修饰医师对于色彩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齿的美观程度。口腔医学生应了解色彩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并对配色有一定了解。在进行色彩训练时,加强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辨识和搭配,为了避免学习枯燥,可将色彩运用至绘画。

(四)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修养

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专业修养,将自身的美学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内容

(一)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以往选择口腔材料时,只是考虑材料的机械强度与相容性是否达标,但是,近些年,口腔材料是否符合美学标准已经成为了选择材料时必需考虑的因素,这是口腔美学的一大进步。过去常用的金属冠桥已经被树脂和陶瓷材料所取代,原因在于较强的金属色泽在口腔中过于突兀,远不如陶瓷材料美观,而且陶瓷、树脂的性能优于金属材料。

(二)口腔色彩美学教育

由于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口腔色彩美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调色、配色,将色彩数值化,消除了人眼误差,提高了配色技术。另外,利用计算机测色,可研究出各种影响因素对口腔材料色泽的影响。

(三)颜面美学教育

正畸治疗是改善面部软组织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以往的治疗只是注重矫正错咬合,却少有人关注对面部容貌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对正畸治疗的作用进行改观,不仅要矫正牙列,还应矫正面部异常。

(四)牙周病审美治疗

我国对牙周病的审美治疗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牙周病包括牙龈增生、牙龈暴露过多、高笑线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容貌,可通过切除牙龈、修复生理冠等手术治疗牙周病,从而有效改善面部美观程度。对于青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正畸治疗、咬合调整,进行牙周手术,进而解决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等问题,提高口腔美观性,同时治愈疾病。对于成年人的牙周炎,可配合牙周夹板进行常规治疗,从而固定牙齿,恢复牙列。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实教育内容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选择丰富、优秀的教材,并以此为载体,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使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才能提高口腔医学的审美教育。这就对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经验。将口腔学与美学相融合,提高自身的口腔审美素质,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三)加强学生审美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前,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口腔美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用美学理念去看待专业知识。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融合入美学知识,并同时讲解医学与美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应培训学生的审美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四、小结

第4篇

1.1对象

2013年4月17日,对某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拟毕业的40名2005级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男24人,女16人。年龄24~28岁,平均(25.23±0.72)岁。

1.2方法

依据建立的由理论考试、床边考核、外科技能操作考核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能力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笔试、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权重分别为0.34、0.36和0.3;其中笔试包括影像识别、心脏听诊、心电图识别和病例分析,床边考核包括病史采集、体检和外科情况、综合分析和病历书写,技能考核分为内科操作(胸穿或腹穿)、外科操作(切开缝合)和急救操作(插管或呼吸机)。

1.3考核流程

1.3.1技能操作考核(8:00—14:00)

分内、外、妇、儿、急救五站考核,所使用的考题是由该校教学医院临床医学教研室资深专家参照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并依据临床教学大纲编写组成的。按照统一的评分表打分。考核地点为该校附属医院病房大楼某技能训练室。每站安排2名考官(两所附属医院各随机抽取2名高年资、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考官现场评分。学生抽签分组(8组,每组5人),每组进场后站站循环,每人考核时间8分钟、考核时间约40分钟,总计时间约6小时。实施考官交换的原则,以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可比性。考核项目均以考官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考核采用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模拟人、临床模具以及计算机等。每站满分为20分,12分为及格,17分以上为优秀(5站总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优秀)。考试成绩由专人收集和录入。

1.3.2床边考核(14:00—15:30)

提前在各病区选取病人,病例涉及膀胱肿瘤、前列腺癌、肾肿瘤、肾上腺肿瘤、肾结石、左腹部占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胸腰段骨折、颈椎病、胃癌、门脉高压、胰尾占位、甲状腺占位、胃息肉、升结肠占位、幽门梗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反流性食管炎、左半结肠癌切除术后、直肠癌等。40名学生分8组(每组5人),4组内科,4组外科,每组安排2位考官(两所附属医院各随机抽取2名,要求同上),考核地点为医院各病区,8组考核同时展开。每人考核15分钟。主要考核查体、病史采集、临床思维等内容,由各组考官当场评分。预计时间90分钟。考核项目均以考官平均分为最终考核成绩。

1.3.3病历书写(15:30—16:30)

考核地点在某附属医院某教室,完成床边考核后进行,学生书写大病历一份。预计时间60分钟。

1.3.4心电图、X光片考核(16:30—17:30)

考核地点某附属医院某多媒体教室,上机考核学生心电图判读、X光片诊断等临床能力。影像资料均提供简要病史及重要阳性体格检查结果。考题要求全面正规描述影像特点,并结合病史做出初步临床诊断。预计时间60分钟。

1.4统计学处理运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临床能力得分是否存在差别,并使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法进一步做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学生的总分及各项临床能力得分优秀率是否存在差别。

2结果

考核结果显示,学生技能考核最高分97分,最低分70.7分,平均分为86.18分,大于85分,达到优秀水平。笔试的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44.5分,两头分化比较严重,平均分为67.54分,有6名学生不及格。床边考核最高分为93.8分,最低分为74,4分,平均分为83.68分。笔试、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权重分别为0.34、0.36和0.3,汇总得到的总分最高分为92.7分,最低分为70.4分,平均分为78.77分。学生不同考试项目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SNK检验显示,床边考核和技能考核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临床能力总分,而笔试得分最低。学生不同考试项目得分的优秀率有统计学差异,技能考核的优秀率最高,而笔试的优秀率最低。

3讨论

3.1临床能力考核存在的问题

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轮转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过程,使八年制医学生通过以临床实践为主的教学提高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而科学的评估十分重要。本研究的八年制学员第八学期末进入临床医学院,第一阶段为临床理论课学习及通科轮转,第二阶段从第十二学期7月份开始,为临床主干科室轮转。其培养原则为“扩宽基础、优化设计、全程关注、注重创新”。第二阶段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学员在临床主干科室共轮转84周。其中,该校外科学及战创伤外科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为军队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主干课程。以目前已进入临床第二阶段学习的2004、2005级八年制学员为例,2004级学员选择外科方向的为12人,占总人数(20)的60%,而2005级选择外科方向的学员更是高达70%(28/40),对这些学员而言,外科系统的轮转最长要达到36周,包括普外、骨科、影像科以及导师所在科室与自选科室。现有的考核标准仅仅是笼统的考核学员掌握各主干科室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由临床医学院组织各临床主干科室的出科考核。而外科临床实践由于其特殊性,在内科各项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外科手术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医患沟通中还应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的交待、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康复训练的指导等。然而,现有的第二阶段临床培养计划与要求中,对于学员应掌握哪些外科临床技能、应达到何种程度、如何培养、如何考核,都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系统。考核评估指标是否科学实用、考核内容是否全面合理、考核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考核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有效,既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代表相应教学部门的管理水平。本次考核应用的指标体系按照考核形式建立的由理论考试(0.34)、床边考核(0.36)、外科技能操作考核(0.30)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涵盖内容广泛,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3.2学生临床能力总体情况

良好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涵盖临床实践、临床思维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临床能力培养。本次考核中,影像识别、心脏听诊、心电图识别主要考察学生应用辅助检查及其解读结果的能力,病例分析主要考察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提出治疗及处理意见的能力(手术方案的选择);影像学辅助检查的决策与辨识能力;人文素养主要考察沟通能力,包括术前谈话的技巧、术后的康复教育、特定设定情境下的交流技能等。考试成绩与其他考站的成绩分布及临床带教教员评价基本一致,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本次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了78.77分,可以认为,学生普遍较好地掌握了按照八年制培养要求的基本临床能力。尤其是技能考核成绩比较突出,平均分达到了优秀水平,证实了学生执行医疗决策的能力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独立开展I级手术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助、二助可以完成的手术能力均较好。此外,床边考核的成绩也比较优秀(SNK检验与技能考核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学生的病史采集及书写、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做出医疗决策的能力以及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内的人文素养水平比较高,这与以往研究认为八年制学生爱伤观念等专业素养水平不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多年来,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举办八年制的院校举行了多次医学教育峰会,对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进行了多次探讨,相互分析、学习了一系列教改新举措,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技能实验室,增加了临床教学实践机会,多方位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旨在进一步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八年制的临床能力较高,实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也从侧面说明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3.3学生的临床能力仍需强化

本次考核中,笔试的命题基本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合理、信度较高。从结果来看,学生的笔试成绩不理想,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44.5分,两头分化比较严重;而且有6名学生不及格,不及格率为15%;平均分仅刚过及格线,为67.54分。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除考试整体难度偏大外,还说明学生临床理论知识掌握的还不好,解读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还不强,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教学。一方面应适当调整题目难度,建立规范化试题库,保证试卷的质量和考核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注重八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时,不能忽略夯实其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增强其解读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临床能力培养对于临床医师成长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临床能力的培养,锻炼自觉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4.总结

第5篇

1.1社会和学校因素

①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教学病例的减少,使实习生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感性认知不足,临床技能实践大大受限。出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对实习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疑虑,不愿实习生为自己做各种基础检查,对实习教学查房也持排斥态度。有的科室为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也不愿让实习生做技术操作,致使实习生被边缘化,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无疑大打折扣。②实习生被安排到教学医院后,由于学生众多、实习医院布点分散,学校和实习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急剧减少,缺少对实习生在实习医院期间的跟踪管理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部分科室和专业对实习生的医学知识面要求较高,而安排的实习时间却非常有限,显然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实习教学医院因素

①有些实习医院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或配置人员不足,常常忙于医疗工作,对教学工作难以兼顾。实习生人数众多,而管理人员偏少,管理难度增大,对实习生的考勤和质量监管不到位,管理效果难以保证。②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部分医院和临床科室重医疗、轻教研,对临床实习带教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个别科室很少安排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或病案讨论,实习内容空洞单调。带教老师既忙于医疗工作,还要带教进修医师、住院医师,致使带教精力不足,对于实习带教工作疲于应付。另外部分带教老师教学意识淡泊,责任心不强,一味的讲授和灌输,不注重教学方法和带教实际效果。

1.3实习生自身因素

①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严峻,有些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无法安心实习,特别是每年的2~5月份各种招聘会和招聘通知蜂拥而至,有些学生要求请假甚至未经准假擅自离岗应聘找工作,直接减少了实际在岗实习时间。另一方面,考研热的势头依然延续,很多实习生把报考研究生当作一种就业捷径,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复习考研上,无心入科实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实习生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或者躲避态度,甚至擅自脱岗复习迎考,给医院管理造成困难,严重影响实习质量。②部分医学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评价,脱离现实,一旦受挫,很容易陷入自责、自卑中,一蹶不振。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不深入病房,不密切观察病情,不主动争取操作机会。还有的学生对临床实习持无所谓态度,纪律散漫,实习不安心,不服从医院和科室的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临床实习阶段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认识模糊,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2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2.1制定有利于开展实习的教学计划

对教学计划、实习时间和实习地点进行整体或局部修正,把一些选修课调整到第十学期在校学习,实习安排在第八、期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和考研对实习带来的冲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择业,参加各种招聘会或是研究生复试,学生可以相对集中精力在实习上,实际实习时间相应增多,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2.2实习医院应加强教学管理

实习医院应完善教学机构设置,配备足够的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利于对实习教学的合理安排和严格管理。强调实习科室的管理,成立科室教学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和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严格考勤、考核。带教老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带教意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病例进行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讲解,提高床边教学效果,为基础较好、积极主动的学生多提供一些操作和学习的机会;对后进的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带教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与提高。

2.3丰富实习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用系统的、清晰的思路来管理病人。将教学过程融入到医疗工作的环节中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认识,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和临床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实习医院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弥补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如播放各种教学视频、录像,观看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步骤,然后利用仿真人体模型等教具让学生反复观摩、实践,加深感性认识。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参观手术过程,增强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加强实习成绩的考核

毕业实习的成绩考核有利于实习计划的顺利进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掌握实纲要求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学校和教学医院应切实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试及评估办法,注重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考核,提高临床实习成绩在毕业总成绩中的比例,对成绩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低下的“高分低能”现象。严格考核既可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医院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

2.5引导学生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不能一味的采取检查、考核等强制性管理,还要从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所需出发,顺势引导,见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关系紧密衔接。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实践和整合过程,对检验所学所知、扩充和强化理论知识点具有促进作用,于就业和考研有明显益处,另一方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详尽的就业和考研信息,帮助学生认清职业的发展趋势,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3结语

第6篇

1.1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4结语

第7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进行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旨在为现阶段教育者找到更新教育理念、找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寻求更有效方法。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1]。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一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并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三是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四是坚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3-4]。

在临床中进行人文教育,涉及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搞好人文教育,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把这个系统设计和运作好,以发挥医学生和带教医生的主体作用,并要求当今社会的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方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38.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第8篇

1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获得物美价廉的成果,令患者满意

现在医院里的医疗设备和西药主要是国外进口或购买国外专利国内生产,中国原创很少,这直接导致患者看病费用昂贵,消费昂贵又是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患者及其家属深感医疗设备检查和药品太贵,疗效也不好[2],就误认为临床医学生故意多收费,就会对临床医学生抱有深深的敌意,稍有小的冲突就会引燃,爆发激烈的医患冲突。如果把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就会大大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因为花钱很少还能治大病或者即使疗效不好但是花费很低也可以接受,总比花费很高但疗效差的结果好得多,这样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接受,也就不会严重误解临床医学生故意多收费不给治疗,从而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相处。如何把医疗设被和药品的价格降下来?最主要的办法是中国临床医学生和其他相关医学的创新者经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世界领先科技创新活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中国医学力量创新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医疗设备和药品,这样就会物美价廉,令患者及其家属少花钱治大病、疗效好,对临床医学生心存感激,医患关系也就容易相处并很和谐。

2患者对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促使医学生更关心尊重患者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医学生对患者关心不够,不尊重患者,没有平等友好地对待患者,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医学生产生严重的误解,认为临床医学生不关心、不重视他们,是想害他们,而不是救他们,于是医患稍微有点小冲突,就会引起严重的暴力冲突,导致许多临床医学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患者及其家属也因严重伤医而被法律严惩,医患两败俱伤[3]。临床医学生如果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就能促使医患关系和谐相处。因为临床医学生要想创新出令患者满意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必须了解患者及其疾病的需求,把这些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就必须多接触患者、真心实意地关心患者,患者才愿意与医生合作,才会感觉医生确实为患者着想,心中对医生充满感激,非常有利于医患相处。同时,由于患者对临床医学生所创新的医疗设备、药品有亲身体验,所以最能知道优点和不足,最能指导临床医学生如何坚持优点和改进缺点,患者是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导师,所以临床医学生必须重视和尊重患者,把患者当作老师,促使医患关系更能和谐相处。这样即使没有研究出令患者满意的产品,但患者一般也不会误解临床医学生,而是深感临床医学生真心实意地为患者着想,从而也真诚地为医生着想,医患和谐相处。

3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使其更加细心,避免或杜绝因粗心而发生的医疗事故

临床医学生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养成非常细心的习惯和素质,因为能够创新出高科技产品的临床医学生必须非常细心,非常重视细节,否则也不可能创新出高科技产品,任何高科技产品的创新都需要最高程度的细心、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在高科技创新中出现一点儿粗心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样,参加创新的临床医学生就必须非常细心,养成非常细心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才可能获得高科技成果。临床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养成或得以巩固、加强的非常细心的良好习惯和素质确保他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也非常细心,不会发生因粗心而危害患者的医疗事故。所以,医学行业各级领导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临床医学生参加并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4],并作为日常考核、职称评聘、职务去留升迁的重要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临床医学生参加并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或巩固、加强细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和素质,以减少或杜绝治病救人过程中的粗心大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获得患者家属的满意、好评,从而促使医患和谐相处。

4临床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敢于探索研究突发新病,从更有效地救治患者

临床医学生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创新出高科技产品,非常有利于养成敢于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和素质[5],这种良好的习惯和素质促使临床医学生在治病救人过程中遇到患者身上出现的新疾病、疑难杂症,就会非常有效地积极创新,不会轻言放弃,而是积极救治,临床医学生运用平时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形成的敢于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和早已锻炼出的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平时积累的丰富的创新经验,毫不犹豫地探索研究患者身上出现的新病种、疑难杂杂症所用的新的治疗方法、医药、医疗设备,最有效地挽救患者,获得患者家属的好评,从而促使医患和谐相处。所以临床医学生需要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积累丰富的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救治患者,令患者及其家属非常高兴。

5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可使医学生、患者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第9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识类选修课,以探寻中医学产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动因为背景,是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开拓中医学生文化视野,更要领会到中医药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医学生独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进取的灵气,进而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的养成奠定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仍偏重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停留在对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再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种局面的造成,是与长期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希翼通过"两线并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弥补传统方法的缺憾,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明显加强,在此作一分享。

 

1 "两线并行"教学方法

 

"两线并行"即教师知识传授线与学生自主创造线并重,共同运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一条线,即知识传授线,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识内化以及能力的养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条线,即自主创造线,在第一条线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通过诸如"成果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及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输"也是需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而为深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灌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学生将知识铭刻于心。

 

2.1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本科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为宗旨。同时可用案例、图象及影视资料播放等教学方法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学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本课程已收集到了诸如《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冷庐医话》、《肯堂医论》、《先哲医话集》、《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叶天士医案精华》、《扫叶庄医案》等十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争取进一步加以扩充,构建材料更为丰富并与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案例类资料库,进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直观化。

 

2.3艺术感染教学 通过播放影视视频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已经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如《跨越时空的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纪录》、《江南贡院》、《孔子万世师表》、《黄帝内经: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乱世郎中》、《医痴叶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筛选,提炼出适合向学生展示的视听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和收集使学生易于接受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并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视频资料,构建视听资料库。

 

2.4文化体验教学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组织观摩,即针对相关授课内容,选择中医文化景点组织观摩,使学生更为感性的掌握授课内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②学生自行体验。由于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教师推荐一些反映中医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民间中医诊所等让学生自行前往,直觉体验中医文化的力量。

 

2.5重视互动教学 在知识传授中要注意的是,这种"灌输"不是一言堂,在讲课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互动的特点,不断通过穿插提问、讨论甚至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自主创造"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第一条线的展开,学生对新知识已初步掌握,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1]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来提升认知的层次,达到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造水平,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是教学的真谛。基于此,笔者通过设计"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成果导向"教学 William Spady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新理念,随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成果导向教学不是以学生必须学什么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什么,能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等竞争力[2],即在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知识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实质。因此,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3]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注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经验。

 

3.2"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 学习成果的设定 如笔者在讲授到"儒文化与中医学"这一单元时,在讲解儒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先秦、两汉、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作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2 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上述课题可以分解成儒学三大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对中医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六个子课题展开论证。因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知识构

 

构成、能力倾向与认知水平,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组成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协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论文的初稿。

 

3.2.3学习成果的研讨与提交 学生在完成研究论文初稿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与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论,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提出完善建议,并说明理由。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研究论文加以改进,并提交终稿。

 

3.2.4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打分,对于能在高质量的论文期刊上得以发表的论文、获得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经费支持的研究论文等优秀学习成果,还要追加分数并发放小礼品。总之,有了成果,学生体会到了求知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激励他们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导向教学体现的独特价值 在小组协作探究,撰写研究论文,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

 

3.3.1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古代思想精华引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在宋明儒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自宋以降,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医群体,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推进宋代医药繁荣、医患和谐的重要力量。而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道德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的当下,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学生认为可以撷取儒医仁爱济世、刻苦习业、求实不欺、人际和谐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氛围中,进而使医学生价值观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具有创新意义。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对先秦儒学"仁爱思想"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存有差等,而这一思想也渗透进不少医家的思想观念和行医活动。如张仲景主张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把患者区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显的差等思想,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学生认为对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爱思想,不能全盘接受,对其糟粕,我们应坚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进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协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当下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医学生希望在老年医学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证治方面有所贡献。在研究成果中,学生开创性的发掘出儒家所倡导的仁孝之伦理道德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之整体和谐观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观念等对传统老年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传统老年医学的发展。这种发现另人振奋,为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探索。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学生的开拓性,只要教法得当,创造力就会迸发。

 

3.3.4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协作方式展开,学习成果也是以小组团队形式体现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精诚合作相当重要。在整个成果获得过程中,师生之间、协作组内、协作组间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日后踏上医务岗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精神亦处处得以体现,这也是中医药科研事业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学生自主创造"使学生内化知识并培养能力,两线并行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能真正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用两线并行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成果导向教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10篇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7-0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参照国际高水平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十多年前才推出的一种长学制医学教育体制。无论是国家教育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八年制医学教育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很高。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坚持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各试点高校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很高的培养要求,普遍希望把八年制学生培养成有较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科研创新素质;有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1]。科研创新能力是区分高层次医师与普通医师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八年制医学生将来能否参与国际竞争,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因此,各试点院校都非常重视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开始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只有少数几届学生毕业,各地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估还在探索和实践之中,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

本文结合我校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不足,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综合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有助于开拓科研思路,生发新的创新点[2]。我国的医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医学院校,大学期间专业设置偏窄,培养出的医学生知识面不宽,相关边沿学科知识匾乏,创造性不足。

2.缺乏科研实践培训。医学科研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科研思维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医学教育一般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不注重科研思维和技能培训。实验课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都只开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开展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学生课后也很少有跟教师接触,很少有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这些年,医学生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更是大为消减,实验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不少验证性实验也被取消。

二、我校对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创新模式

1.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八年制学生。我校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仅有与医学相关的学科,缺乏人文和理工学科。为了拓宽八年制学生理工基础学科的知识面,我校从计划招收八年制学生时就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理工科学年[3]。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化的管理和培训可以锤炼意志品德,提升心理素质。

2.实行小班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我校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小班授课,由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主讲。选用八年制或七年制专用教材,适当增加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讨论时间,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3.在实验课中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时间。与五年制医学本科实验课时不断遭到压缩的情况不同,我校在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特别注意增加了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和支持八年制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1.实行导师制。我校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由基础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第二阶段由临床医学课教师担任导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提高临床实践和操作能力;第三阶段导师由临床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指导完成学位论文。基础导师制是一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基础导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国家和省级的在研课题。每名基础导师带2~3个学生,学生在医学基础学习阶段,参与基础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科学实验。要求每个八年制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学生与导师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学术进展,建议阅读书目,对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及时进行辅导。此外,学校鼓励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基础导师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数据统计、论文写作及实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二方面,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良好科研氛围中与导师、师兄、师姐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可以丰富知识面,培养科研协作思想,激发创新思维,拓宽科研思路。第三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导师的学术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2.设立课外科研基金,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我校对所有医学本科生设立课外科研基金。八年制学生因为有毕业科研设计和论文答辩要求,对从事课外科研活动非常踊跃。通常是几个学生合作组成科研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科研设想。科研小组根据科研兴趣和方向,在校内联系有相似科研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善研究方案,提出科研申请。学校组成专家对所有科研申请进行评审、打分,对于立题新颖、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给予资助。课外科研经费虽然金额较小,但科研小组能在指导老师所在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有效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源和实验器材从事科研活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1.课程安排太多,理论课时太多。由于对八年制医学生期望太高,给八年制学生课程太多,每门课程的课时比普通五年制学生又增加了不少,致使八年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余时间很少,很少有时间参与到课外科研活动中。此外,各高校对八年制学生要求较高。我校还对八年制学生实行分流淘汰制。要求学生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达到优良以上,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达到良好,否则就会被分流淘汰。这种高要求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学业压力,使他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都在紧张地预习、复习功课,背单词、练听力,争取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业压力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热情。八年制学生生源优良,普遍有较好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外语的读写能力也较一般本科生强。笔者给几届八年制的学生上过课,也作为基础导师带过几届八年制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总的感觉是八年制学生基础知识牢固,思维活跃,分析和理解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都要比普通本科生强。但由于学业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虽然学生们有兴趣参加课外活动,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最终,很少有同学能坚持参与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具体实验的研究当中,部分同学选择参与不需要实验操作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开发等“短平快”的研究,大部分同学在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最后写篇综述交差应付,得不到系统的科研基本技能培训。这样,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2.建议。①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处于生物医学知识像火山喷发的21世纪,在有限的本科在校学习阶段,不可能把所有的有关生物医学的知识全部掌握,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授分析思考的方法。八年制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可以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缩短理论课时,增加讨论课时,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我校教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从去年开始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理工科学习时间由二年缩短为一年半。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要进一步把八年制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还需要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缩减。②适当降低基础医学理论课考试成绩的要求,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对八年制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生略高,但不应太高。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考试分数高,不一定其临床技能和科研素质就高。一个八年制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应重点考察其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即毕业课题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如果对考试成绩要求过高反而会抑制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八年制医学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要不断地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欧东,林新宏,曾志嵘,钱怡,杨军,文民刚.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0-901.

第11篇

[论文摘要]医学从哲学传统中孕育而来,医学伴随着生命的衍化而产生。在当今医学教育中,要立足现代医学哲学,坚持医学哲学思维对医学生进行“三观”教育,针对现代医学之困境,提出现代医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开展医学教育的思想“顶层设计”,从而养成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提高现代医学的价值意义。

[论文关键词]系统医学哲学观 “三观”教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医学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丰富与发展。考察人类医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医派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孕育而生,在哲学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二者具有鲜明的同源性。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在论述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不足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新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医学的模式正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充满了辩证统一思想模式的转变,也更加印证了恩格斯“自然科学向哲学辩证思维复归”的观点。现代医学哲学模式的建立对未来医学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医疗技术、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知识更加广博,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统一整体辩证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本质就是按照系统医学哲学观来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入,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入,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转贴于

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医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与哲学、伦理、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在现代医学医疗活动中面临大量道德难题的今天,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尤为重要。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技术的判断,终究无法解决现代医疗活动中的伦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问题,而迫切需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行为实践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医学生不仅仅需要仓储充足的知识,还需要善于汲取、更新、应用技能。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看待医学,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第12篇

1 课程实施

1.1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掌握人体机能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内容:在较好地掌握机能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期机能实验的前提下,七年制医学生就可以实施自行实验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大致有3个阶段,分别为选题和可行性论证阶段、实验操作和考核阶段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和答辩阶段。

1.3 选题和可行性论证:选题主要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而可行性论证则用4学时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主要对选择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对于七年制医学生来说,选题的科学性没有太大困难,一般都会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选择的课题太大,现有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无法满足实验要求。所以,在选题前要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和实验条件。选题的创新性对于七年制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教师要解决好创新性和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对于七年制学生来说,自行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一个新的生理学规律,而是为了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掌握医学研究的选题和可行性论证的方法。

2 实验操作和考核

与五年制学生的操作考核不同的是,由于七年制学生考核的实验内容是自己设计的,很多实验是没有人做过的,或者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进,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参数设定在实验指导上都查阅不到,这样造成在实验考核中遇到一些问题,但主要考核同学的基本操作就可以,这部分内容12学时。

3 结果分析和答辩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1份完整的科研论文,完全参照科研论文的格式、要求来写。由同学做论文报告,报告的重点在结果和分析讨论上。报告内容最后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讨论,由3名任课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及其他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提问。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的过程有所了解,这部分用4学时来完成。

4 效果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