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

时间:2022-09-25 19:2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科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科教学

第1篇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第2篇

关键词:慕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1.微课程教育优势

慕课背景下,微课程得到凸显,其具有突出的教育与学习优势。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微课程教育时间短小,一个微课程时间大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是根据人脑最佳记忆时间设置的课程教育形式,碎片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需要,缩短了以往教育时间长模式,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将慕课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微课程教育优势,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微课程的展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减缓课程知识抽象性、难度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度。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程时,通过内容提示不断地进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育学生学习良好习惯。

2.翻转课堂教学的常规化

翻转课堂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形式,打破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依赖性学习思维与方法,有助于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很显然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翻转形式,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形式,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知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分析、实践、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记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慕课背景下,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课后、课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形式,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3.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更好地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式,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分析、整理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具有精准性的掌握,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知晓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评价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促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成效,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路径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较为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衔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系统化、全面性教育模式,进而彰显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价值。因此,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开展,应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设计。

1.课前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开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知识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内容,设置慕课课前教育形式,制作微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将知识、技能教育模式放在课前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微课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慕课教育优势,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2.课中教学设计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式、方法,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慕课背景下,学生借助微课程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设置针对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设置中,采取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问题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思考问题,深化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增强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培育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实现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此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设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元素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思考、实践问题,进而提升慕课教育针对性。

3.课后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教师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前、课中表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知晓自身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课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微课程再次巩固知识,之后在慕课平台中,设置互动交流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背景下,为教育领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以往单一授课模式的一种创新,有助于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应重视慕课的运用,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教师以往就思维、方法、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益伟.慕课大热背景下人文学科课堂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冷思考——以《比较文学》课程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9,19(3).

第3篇

组长:略

副组长:略

成员:略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工作的统筹与规则、制度建设、考核与评估。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学科教学应用小组:

1、语文组——组长:成员:各班语文任课教师。

2、数学组——组长:成员:各班数学任课教师。

3、自然组——组长:成员:各班自然任课教师。

4、品德社会组——组长:成员:各班该学科任课教师。

各学科教学应用小组的工作职责是:以本校所有学科教材为主,以远程教育接收IP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网、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为核心,通过研讨形成每节课的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整理加工成各学科教学应用资源库,并及时将本学科教学应用工作上报县电教中心。

二、工作目标

1、利用两周时间完成四个学科(语文、数学、自然、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用小组组建工作。应用小组的工作核心是形成四个学科本学期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扩展资料。

2、开展教师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全员培训工作。利用远程教育IP资源,形成每位教师研讨资源、应用资源,分层次开展教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达到资源应用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

3、应用工作达到设备应用每周不少于20课时,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每月开展两次为农服务和党员教育活动;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切实做到“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

4、通过活动,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应用、管理、培训等工作有典型经验、有特色。

三、工作时间

第一阶段:

成立学科教学应用领导机构,成立学科教学应用指导小组,开展全员培训。

第二阶段:

学科教学应用小组开展工作,利用远程教育IP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网、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网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完善学校年度第二学期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第4篇

    一、集体备课是整合的前提

    学科教学一般体现在备、教、辅、批、改各个环节。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要想做到各个环节完美而高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说课、听课、教研等方式是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共识。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亮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团结互助、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为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也是与之对应的必然。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充分设计、讨论和思考,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一节课、一章节或单元、一册书的具体教学思想和内容,把各部分内容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达标检测、章节复习、专题复习、综合复习、模拟训练等学科教学内容做成电子文件,不断上传到数字校园平台中校园资源库中,形成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为此,每个学科教师用的是相同教案、教学课件、达标检测等资料,既可解放教师各自备课的生产力,又可方便学校教学的常规督察。集体备课的资源包含了学科教学各方面元素,利用数字校园平台中服务器存储并建成校内资源库,二者相互整合,加强了学科教学的备课质量,同时也为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整合创造了资源条件。

    二、校园资源库建设是整合的基础

    校园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和长期性的工程,要选择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其建设内容以学校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课内外资源为主。包含了各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学科教学应用软件、课堂教学内外资源、校内数字图书馆、学生德育教育材料、励志教育材料、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影视音频等。一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建设,并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逐步打造优质和丰富的校园资源库。校园资源库的建设是数字校园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校园资源库为学科教学提供了知识的源泉,是学科教学知识内容更加丰富的保障。

    三、班班通与校园库链接是实现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纽带

    有了集体备课的结晶、优质而又丰富的校园资源库和强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支持,班班通是实现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终端显示和交互设备。班班通的建设由以往的投影、电脑、中控、展示台等已发展成为以触摸一体机为核心的模式,通过校园局域网把校园资源库和触摸一体机进行链接,相比以前的投影、电脑和中控等较分散的多媒体课堂而言,触摸一体机使学科教学更加有效进行资源共享,简便而又省时,其单纯的电子技术含量也较低,教师易掌握使用该技术。同时,触摸一体机本身就是一款大屏幕触摸平板电脑,其自身具备存储、用户设置、音视频播放、图形位置任意移动和缩放、任意手写等许多人机交互功能,使得学科教学更方便和快捷,更能获取校园资源库中的学科教学元素,为学科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软件环境。

    四、课堂实践是整合核心

    数字校园平台为学科提供了强大的硬软件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教学资源是整合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新课程的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科学研究的方法、合作互助的学习精神和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按照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分为课堂导入、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堂达标五个环节进行。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把课堂涉及的时代背景、图片声音、史实视频、实验现象等从集体备课的资源库中即时呈现在教室内的触摸一体机上,为课堂教学营造图文并茂、影音尽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提出课堂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信息、抽象模型、运动实例、反应现象、规律公式、音字词对比等均可以通过触摸一体机迅速查阅校园资源库或互联网;成果展示阶段可以利用教室摄影机或监控器以及展示台等把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展示在触摸一体机上,师生或学生之间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予以评价;在总结评价阶段可以把规律性和结论性的内容从集体备课资源库中呈现在触摸一体机上;在达标检测阶段更是能快速地从集体备课资源库中调取所需的知识内容和试题等。课堂教学与数字校园平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整合无处不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更是具有各自的整合特色,只要充分做好集体备课,利用数字校园的硬软件环境,正确进行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整合,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五、评价体系是促进整合的动力

    在整合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备课不充分的情况下,整合过程就显得非常迁就,整合效果从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走向另一种教学负担。也有教师对整合过程进行片面理解,即把所有知识内容一边放映一边讲解,包括规律的推演、问题的解答过程等,全部由数字校园平台的触摸一体机来完成,两边的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教学符号,这样的机械整合阻碍了数字校园对学科教学的整合进程,导致了数字校园平台无用论的观点滋生,不少学校看不到数字校园平台对学科教学的高效成果,导致整合难度变本加厉。如何使数字校园平台在学科教学中产生高效成果呢?学校需制定正确的评价机制,客观评价整合过程存在的问题,鼓励师生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反复总结和不断改进,才能使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日趋成熟,实现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总之,数字校园平台是集高尖电子技术,优秀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软件,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都能产生显着效益。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既能解放教师教学过程的生产力,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高效、优质、低碳、环保的育人环境。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整合,利用校园资源库和互联网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进行学科学习、巩固和高也提供了良好途径。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过程实录为视频,传输到校园资源库和班级的触摸一体机上储存,刻录成光盘,教师可通过实录课堂作进一步教学反思,学生也可通过教室一体机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科教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相整合还有巨大的空间,如学生可通过人手一台上网平板电脑或班级配备的上网平板电脑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或进行远程课堂学习。通过数字校园平台与学科教学的多个切入点的有效整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发生巨大革,取得显着的成果。

第5篇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学科;协同教学;交叉学习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03-03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

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跨学科学习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学习和研究的全球性特征的一种反映,应通过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国外跨学科教学改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年来,美国大学普遍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等新学科与综合课程,如斯坦福大学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行动等。英国利兹大学在理科、艺术与社会科学、现代语言等学科领域设置各种结合课程,其中理科设置70多门;牛津大学现有30%以上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诸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等。

跨学科教育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从专业角度来说,设置跨学科专业,建立辅修、双学位制度;从课程教学角度来说,开设包含跨学科内容的新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的受众跨学科化,便于进行交叉融合。

在设置新的交叉学科专业时要淡化专业界限。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增设交叉专业,有25个学科群设置了跨学科专业,用以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也于2010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强调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目前进行跨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的文献包括工程管理类专业、工业设计类专业等。

在跨学科课程改革方面,密歇根大学提出跨学科协同教学,采用“课程合作”模式和“集合式课程”模式。前者由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后者则是2~3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这种理念很务实,相对容易实施,但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信息和经验、激励机制、行政管理和学生专业背景等带来的问题。也有学校开设了新的跨学科课程,如软件知识产权管理、计算思维和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等。

学生交叉学习也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提出指导本科生“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的方法,通过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相关题目,共同完成设计,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标。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来自网络、经济、网络营销与广告、信息安全、在线支付、电子获批、法律、公共管理和在线出版等专业背景,他们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施中实现了跨学科交流。底特律大学组织工程系和护理系的学生,联合为残障人士设计城市辅助设施,并从中相互学习。则尝试面向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同学同班开设数据库系统课程。

本文在2012年7月下旬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持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背景下,总结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进行的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模式、教改实验班探索、数字媒体方向建设等,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构想,包括“网络、群体与市场”这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计划,以及如何推动跨学科选课等。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将李晓明教授的跨学科课程在我校落实,将其跨学科理念在我校发扬光大。

2 跨学科教学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跨学科教育方面已有一些初步实践,包括学科大类培养、创新班设置、数字媒体方向建设、学院平台课建设等方面。

2.1学科大类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2年启动宣城校区招生工作,开设5个系,采用2+2培养模式,即2年统一培养,2年专业培养。以信息工程系为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7个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在前面4个学期,系里所有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课,强调专业大类培养,形成较宽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背景。2年后,开始分流,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尽管上述改革刚刚开始,但在此模式下,学生之间知识交叉会自然形成,跨学科优势将凸显。

2.2教改实验班

合肥工业大学于2010年成立电气信息类教改实验班,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管理。实验班的专业方向为电气信息类,学生由学校2010级各理工类专业的50名同学组成,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旨在培养基础宽厚的跨学科人才。教改实验班同样采用2+2培养模式,前2年实行跨学科的特殊培养计划,2年后自由选择专业。目前该班同学已经分散到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但该班级建制仍然保留,希望能够保留跨学科交流的环境。

2.3数字媒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使得学科方向越来越丰富。在“宽口径”、“重基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于2008年修订教学计划时设置以下4个模块方向:数字媒体方向、软件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和网络方向。每个方向由4门选修课程和1门方向综合设计课组成。

数字媒体是一个学科交叉方向,合肥工业大学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在4门理论课程中,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由建筑与艺术学院承担,其他3门由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老师承担;在方向综合设计实践环节中,需要按组完成项目,我们采用4+2方式来组队,即4名计算机专业同学加上2名广告学同学,如表1所示。项目中大体按照技术、艺术方面进行分工,如完成游戏类项目,计算机专业学生负责编程实现,而广告学的同学负责文案设计和艺术指导,同学之间通过讨论等环节实现跨学科交流。

3 跨学科教学构想

3.1网络、群体与市场跨学科课程

2012年7月22-28日,由李晓明老师主讲的“跨学科课程(网络、群体与市场)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三家联合发起,纳入教育部“201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笔者有幸参加这次跨学科培训班,主要想学习跨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关于本次培训班,个人一些总结如下:

1)听到很多学科之外的很多东西,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跨学科教学方法,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该如何讲清楚同一个知识点,如何深入浅出地用计算机思维和理论来解释其他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等。

2)培训班学员来自不同专业和领域,与数学、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员一起交流、学习,本身也是“跨学科”协作的一部分。

3)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学科结合很自然,因为我们对社会现象耳熟能详,对很多东西有直观的感受,这样经过理论分析的结果都能接受。这次“跨学科”培训的选题非常好,也容易推广。

正因为如此,我们计划将这门课程带到合肥工业大学,进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尝试。北京培训结束后,我们于8月召集相关教师组织了一次教学讨论沙龙,决定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因为是第一次开设这门跨学科课程,我们计划采用四步策略,如表2所示。其中,第一步课程研讨班已经开始,学院3名教师已经试讲部分课程。而最终我们希望本课程与国外同类课程实现同步授课,达到课程国际化的目的。

3.2跨学科选课政策

为了推动跨学科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在2011年教学计划中实行个性化学分,以推动跨学科选课。设置的个性化学分有6个,必须通过选择外专业课程来获得。通过此方式,一方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外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可促进课程受众的跨学科化。这样的政策易于实施,不用大动干戈即可实现跨学科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来源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大众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逐渐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畴。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这种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理解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则建议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此外。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创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新知识。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差别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区别所在。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此后。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舒尔曼的名字常常与研究教师的PCK联系在一起,是因为PCK是由舒尔曼发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教师把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舒尔曼把PCK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1987年PCK被舒尔曼列为七个教学知识基础之一,除PCK之外。还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和教育目的、价值等知识。PCK的提出。引起人们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兴趣。随后。舒尔曼及其同事继续探讨PCK。尽管有时PCK被包含在学科内容知识里面。但是它被认为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而且在其他形式知识的综合及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来源

教师是怎样发展他们的PCK,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获得PCK的?诚然。发展PCK的来源很多。我把这些来源按照其重要性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和一般的来源。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最重要来源

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两方面。

1.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lfection)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erflcetiveteaching)或“反思型教师教育”(erlfectiveteachereducaiton)展开了探讨,如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一书就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

反思是心灵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是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作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反省,去获得知识,把握客观规律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可以说,反思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扬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大凡人的进步,都需要自我的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无独有偶,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可见,教学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认识和监控的对象,不会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获得感受与提高,那么只能像澳大利亚学者斯坦托姆所说的“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就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由此才能更好地促进PCK的发展,并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教学经验和反思是教师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在教师教育中,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习惯。

2.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PCK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更应注意与同事特别是老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同事或老教师的一个轻轻点拨,可能会使你在某个问题上茅塞顿开。许多相关研究也指出,当新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挫时,最愿意也最常请教的对象是同校有经验的同事,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同事与新任教师身处类似情境,因此成为新任教师仿效与请教的对象。

单纯的自我反思,有时难以深入,不够周全,因而还需要交流反思。交流反思不仅是个体行为,还是群体之间反思火花的碰撞。“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同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当然,交流反思要以自我反思为基础,而交流反思又能使自我反思更深刻、更敏锐。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同事日常交流在教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不但促进了教师PCK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成熟。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PCK发展的重要来源大致有“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教师从小到大经历过许多不同教师的教学,观察他人的教学过程,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颇为深远,此即所谓的“旁观学艺”(apprenticeshipofobservaiton)o在“旁观学艺”的历程中,新任教师所习得的,不仅是PCK,还包括教学态度。例如考尔德黑德和米勒(CalderheadandMiller,1986)的研究即指出,新任教师会从他们昔El教师的教学态度中,评判出何种行为是属于正面的,哪些是属于负面的,并向正面者学习。

除了受教经验外,早年的生活经验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影响颇深。教师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是在进入师范教育前即因某种原因而形成,其力量与师范教育相较起来,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的PCK,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和教师个人的情意及个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克兰丁宁(Clnadinin,1986)曾指出,教师个人的独特风格与人格特质不仅对其课堂行为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左右教师对PCK的选择。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教师的个人特质对其PCK发展的影响至为深远。

2.有组织的专业活动

教育改革中人们一直不断地呼吁强化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可以通过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教学知识和促进他们的PCK发展。

教育机构、社区或学校及时适当地组织一些必要的教师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课程研讨、学术报告等,对于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这—做法更加必要。

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就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诊断分析等,这既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助于PCK的优化和提高。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也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之初,其目的只是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使师资水平得以达标。但现在远远超出这一目标。现在的目标是多样的,如对新任教师的培训,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对所教的学科进修培训,目标是帮助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基础教育教学专家的培训,能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把他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推广。而且这些目标对培训过程来说更为重要,表现为教学技艺的增进、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更新、思想素质的进步等。通过在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认识,丰富教师的知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其PCK的快速发展。

4.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是各科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的,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科书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有了教科书,教师就不必每一科目、每一节都自编教材,可以节省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做其他方面的教学准备及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教师认真阅读教科书,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的知识,从而丰富PCK。

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辅助读物,有的叫“教学指导书”,有的叫“教师教学用书”。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认识它。对于编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要研究编入哪些内容,才能对老师备课时确实有“参考”价值,教学中确实“管用”。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则要对教学参考书的性质和作用有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我们认为,各科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仅仅在于“参考”,它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编排意图作一点说明,对有关内容作一点分析,对练习题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加以提示,在教法上提一些建议,提供一些备课资料而已,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所以,我们应从正反两面来看待教学参考书,好的教学参考书的确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并能丰富其PCK,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迷信于教师教学参考书,以至于“销蚀”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5.阅读专业书刊

教师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他们可阅读专业书刊,或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并对新的教学策略进行试验。无疑,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专业水平会得以提高,因此,阅读专业书刊是值得在教师知识发展中提倡和推行的。教师应尽量抽出一些学习时间,用来阅读专业书刊,以便促进PCK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教学业务缺少钻研精神,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不肯花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不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注意吸取别人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教学缺乏时代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多学科教师没有发表过学术文章,平时不去阅读专业书刊,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对课文内容理解缺少真知灼见,激发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这又怎么能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PCK呢?

阅读专业书刊可以使教师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阅读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求知活动,阅读是教育由过程升华为艺术的阶梯,是教育者放射人生光华的必需储备。阅读专业书刊也是发展PCK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它所起的作用。

(三)学科教学知识的一般来源

职前知识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PCK的一般来源。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皆须接受师资培育课程,学习教学的专业知识。许多相关研究指出,新任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的确与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有关,但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因而慨叹“当了老师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老师”。新晨

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教育课程,同样对教师的PCK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新任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影响着他对某一特定学科的概念理解。比如,在物理方面是专家的教师不能识别生物课本里的中心概念;而生物教师不能纠正物理章节里的错误概念。

第7篇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科;教学改革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会计专业,相关的经济类其他专业,也都程度不同地开设了会计学科的课程。因此,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为广泛、普遍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会计学科的定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在教育层面上的定位。我国的教育体制就面向社会就业的非义务教育来说,应分为三个层面,即高等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点,专业定向十分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强调“高等”教育的素质要求,教育层次较高。

2.在人才素质方面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又与高等普通教育不同,在人才素质方面应从教师素质要求和学生素质培养两方面来定位。

在教师素质要求方面,除了一般高等教育所重视的政治思想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持有相应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即我们现在所重视的所谓“双师型”教师。教师要具有动手操作及实践指导的能力,学有专长,用有专长,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但要讲得懂,讲得实际,还要领着做,做得到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某一专业的行家里手,朝着“专家”的方向发展自己,使自己首先成为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技师等。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对待高等职业教师的相应政策方面也应重新考虑其定位问题。在学历要求方面,更应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和专业实践的经历,强调一个“专”字,突出一个“用”字。在评聘相应的高、中级职称时,应把具备相应专业的“双师资格”作为“硬件”考虑,而不应仅仅强调“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在教师的任务完成方面,要将教师指导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与课堂理论课的教学同等对待。在教师培养方面,除了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培训外,更应强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学生素质培养的定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也要突出“职业”的特色,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重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开发。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面”不宜过宽,适当强调“专”字,结合其专业考虑理论知识的结构框架和“相关专业”,以求学生将来的“多向发展”。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向应用性理论、方法性理论倾斜,力求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知识方面,应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并重,除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外,应加大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的力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抓好教室、实验室及实训室两个课堂的教学工作,抓好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其学科方向的发展要考虑就业问题,要开展“双证书”、“多证书”教育,以“零距离上岗”为教学的具体目标,拓宽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

3.教材建设方面的定位。在教与学中,教材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了突出“职业”的特点外,还要强调“高等”的层次,应该在“够用”的理论框架下,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方面,要“全”、“新”并重,力求“高等”。国家在教材的规划管理方面,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专家”的参与。应该支持和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多出教材,出好教材,这要有相应的政策环境,如制定教材送审制度,以教材质量而取舍,优胜劣汰。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推出和使用自编的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材,鼓励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材在相应的地区使用,包括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色的教材。在学校评估工作中,也应在政策上适当为院校自编自用教材开点口子,以扶持其发展和成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学科的定位

1.会计学科在会计专业的定位。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会计职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其主攻方向是会计学科的一系列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咨询服务及审计鉴证等社会中介服务工作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因此,会计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中,应定位在为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应与社会的会计职业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挂起钩来,有目标、高层次地完成会计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结构,高起点地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并具备应对中级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储备,使学生在毕业时易于解决行业准入资格问题,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学要考虑社会就业对毕业生在会计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把适应会计职业发展放在首位,从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知识结构、业务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会计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教育水平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中考虑到“国际性”的拓展。

2.会计学科在非会计专业的财经类专业中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财经类各专业开设的会计学科的部分课程,是作为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的组成部分,为使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地适应财经类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会计职业的发展和要求进行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

我国的会计职业,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内部审计等工作;一类是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主要从事的是审计鉴证、咨询服务等工作。另外,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岗位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选择的一个工作岗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这些就业岗位,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会计职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会计职业岗位首先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是去操作,而不是去搞研究,要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的适应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科教学的着眼点,考虑就业这一牵动全局的关键环节,才能使会计专业的教育延续和发展。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培养,首当其冲的要放在首位来考虑,在会计学科教学改革中,要突出这个关键,抓住这个“纲”,以明确我们的教改方向,准确把握我们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定位。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但有统一的执业标准,而且有严格的行业准入规则,我们的会计学科教学改革,要尊重这一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考虑我们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要讲适用性,面向行业,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按需按岗设置专业和课程。要讲职业性,针对具体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要讲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灵活、实用,其中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专业外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法、财经数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专业必修课应包括企业财务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资产评估学、税务、公共关系、礼仪等。在财经类的非会计专业,可适当开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的会计学科的课程。

(三)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构建新的教学分类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学科教学,应分别按课堂讲授教学和实训指导教学两类进行管理。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课堂讲授教学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作业,强化教学管理,教师要讲懂,学生要听懂,知识点应为必需、够用,知识体系要有一个基本框架,不必求全求深。

实训指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规范操作为基本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基本操作统一讲解,要讲到位,有条理性。具体操作要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为主,在启发、引导的前提下,点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训课程完成时要有讲评和总结,以利于学生领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充分利用实训课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掌握程度。

2.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讲授教学并重。要从一个新的思路来制定、调整会计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即要突出“高等”,更要强调“职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较高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在会计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课时的分配问题,各门课程中的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的学时应按1∶1的比例安排,具体到各门课程要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

3.改革会计学科的考试制度。现行的考试制度,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不相符,学生在“死记硬背”,教师在“尽量缩小复习范围”,师生处于两难境地。针对职业教育重在“操作”的特点,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可考虑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采取“既分又合”的办法,课堂讲授教学与实训指导教学分别进行考试,各占50%的比例,把课堂讲授课与实训指导课成绩合并作为一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的最终成绩。第二步,在理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改思路,各项措施到位,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可考虑“一体式”的考试考查办法,即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评定学习成绩。这样,更为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从根本上使职业教育的考试改革真正改到位。走到这一步,我们尚需树立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

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提升内涵

第9篇

关键词:转学科;专业教学;激励机制

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们转学科或是转专业教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专业课教师的需求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的现有体制下,教师不可能稳定专业而不断择校,只能因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而转学科或是转专业教学。

笔者,自1988年8月开始工作至今,已经多次转学科转专业教学,分别任教初二的代数、几何,初一的《代数》、高中《代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传动》、《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汽车常用材料及加工工艺》、《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职高《物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机械常识与识图》、《工厂供电》、《弟子规》、《管理学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Protel)、《安全教育》、《Auto CAD》(机械制图)等等。横跨数学、物理、机械、电子、人文科学等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因此,对转学科转专业教学,有过不少的感触和思考。

转学科转专业教学的烦恼

1.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自己的学生时代,经常以个人好恶来评价老师的好歹。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什么是好老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年,笔者教的是初二的代数和几何,上几何课时,首先要复习提问,以督促学生们勤奋学习;其次,要讲解、证明新的定理、推论;第三,要讲例题,示范怎样利用新学的定理解决问题;第四,要让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解题;第五,要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习题的难度,推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后,还要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每节课上得都很紧张,下了课总是累得精疲力竭。这时,我才感觉到,我初二的几何老师(姓赵)是多么的强大。赵老师上课总是能不紧不慢、慢条斯理、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带一丝丝火气,没有一点儿生涩,似行云流水,像水银泻地。这说明赵老师对知识结构了如指掌,运用教学方法驾轻就熟。我暗暗下定决心,争取做一个这样的老师。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这样认真钻研一门课的机会。走跑灯似的转专业换学科教学,让我疲于学习新教材、备新课之中。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新认识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感悟,几乎都没有机会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得以实践,得以改进。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过程。频繁地转换教学课程,使得这个认知过程受到干扰,甚至中断。教师们不能深入研究某一门课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阻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一门新的课程,与一门教过的熟悉的课程相比,工作量增加很多很多。对于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来说,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教师理解教材相对容易。如果是教师自己曾经学过的课程,那就更容易一些。教师可以轻易地打开自己记忆的闸门,唤醒相关知识的记忆,并能很快地把新的信息融入到旧的知识中,完成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建构,形成恰当的教学方法。

但是,如果教师转换了专业,新的课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同,那么,学习理解教材、备课的工作就非常大了。任何一门专业课,是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的,它总要与其它的专业知识相关联。教师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去学习理解这个专业中的很多基础知识,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至于拿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成备课、上课的教学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3.影响了教科研的深度

“广学而博,专一而精”。不停地转换教学课程,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但却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深度。正如法国人所说: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元 黄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转学科转专业教学的优势

事无百利而无一弊,百弊而无一利者。转学科转专业教学,尽管有很多弊端,却也有它的好处。

1.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经过同一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能够把本专业中的每门学科知识连接起来,促进教师本人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够精准地把握各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科教学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理解

一辈子只教一个学科的教师,容易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认知,精于本学科教学。但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忽视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而教过几门不同的学科以后,教师们会认清不同学科在学生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把本学科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三国志》

沧海因为百川汇流而变得更为广阔,君子因为博学多识而志向变得更为广大。经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教学,教师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大,教学方法得以拓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不同的学科或是专业教学中接触到的知识和教法,相互碰撞、融合,能够促进教师们不断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趋利避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

面对新的课程,教师们要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上。在《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中豪迈地歌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师都经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具有很高的知识修养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就一定在新的学科教学中取得好成绩。我校的刘俊老师、黄翠云老师都在是转专业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技能大赛的金牌、银牌,给我们树立的榜样。

2.相对稳定,关爱教师成长

鉴于转学科转专业教学的种种不利因素,学校在安排教师工作的时候,要从长远处着眼,从教师的专业成长着手,尽可能多地稳定教师的任教学科,为教师减少无谓的工作量,为教师们深入探究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创造机会,提供方便。

3.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成长氛围

第10篇

一、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财政税收》是一门政策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材部分内容的时效性较突出,特别是税收部分。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的,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税收政策,推出新的规定或修改旧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些内容难免已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较新,但少数内容也已与现实不符。如教材中消费税的税率形式尚未出现复合税率,但现在国家规定对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复合税率,即在原比例税率征收基础上再按定额税率加征,这样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又如,随着护肤护发品的普及,其消费税的税率由教材中的17%下调为8%;还有,随着“费改税”的推行,“车辆购置费”已改为“车辆购置税”,教材中“财产行为税类”应增加该税种等等。

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调整来更新与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和严谨。

二、加强税收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税收》学科中税收部分的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大量习题。讲授每个税种时,先介绍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免优惠等要素,然后讲解该税种的计税方法,最后讲解例题。教师讲授完后,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该税种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计税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具体税种的难点、重点设计有代表性的习题,建立一个能训练学生实操技能的对学科教学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税收习题库。

另外,在要求学生掌握计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就各个税种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的情况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多渠道收集典型案例,建立起紧密扣紧教材内容的系统的案例库。如:现实中“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的增值税应如何正确进行税务处理的案例;搬家公司的搬家服务收入应按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税目3%税率计税,而不是按“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税的相关案例;烟厂如何利用纳税环节的单一性来合法规避消费税的案例;企业如何巧妙安排捐赠可同时减纳企业所得税的案例;地方行政级别变动,如由乡改镇,则对其所属企业纳税行为、负担有何影响的案例;学校铺面出租所得租金收入如何纳税的案例等等。通过案例教学把课本抽象的内容与现实具体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教学要注意围绕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把分析案例沦为单纯的讲故事、调剂气氛,应重视选择恰当的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案例,要能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提炼、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三、坚持收集积累财政实践信息资料,建设系统的财政教学资料库。

财政所研究的问题是完全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财政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相关。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运行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财政税收》学科财政部分的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各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来证明财政理论与规律,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的财政理论与国家财政实践结合起来考虑问题,从而加深对国家在不同时期所推出的财政政策、财政举措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也就是说,财政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要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为载体。

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各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更不可能涵盖至现阶段的财政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自己必须建立一个财政教学资料库,坚持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变化,随时注意跟踪收集有用的教学信息资料,并按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为教学服务。

如收集每年度政府预算计划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失业率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及相应的财政调控手段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背景下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不同调控效果,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如何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而在经济萧条、物价低迷、通货紧缩、失业率高时,国家又如何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减少失业。又如,收集近几年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举措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而收集国家在东西部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别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具体资料,可让学生了解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如何发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等等。通过对相关财政实践的剖析,让学生对财政政策与制度的作用有较直观和感性的理解。

四、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研究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不断深入,其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1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是以教师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清华版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实践5:描绘荷塘月色-巧用“画图”工具一节中,重点向同学们介绍复制、粘帖的方法,教师可先用讲授法讲解复制粘帖的在画图中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讲复制、粘帖的操作步骤。

2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它同前一种相似,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点击“文件”菜单项-“新建”选项-“文件夹”命令;出现新建文件夹后,进一步演示文件来的重新命名方法:(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命令;(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校在计算机房的投入较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进行演示的教学系统,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教学系统、较大尺寸的电视机与带TV输出的计算机相连等等。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反映,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不会太长,如果讲解或演示的时间过长,内容过多,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使其分散注意力,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化的方法,将较大的知识点分化为一些小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在进行讲解或演示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讲解或演示一个小知识点后,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待此知识点消化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目前的中小学的教学中,这两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特别是在一些理论较强的学科中最为普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由于本学科特有的操作性、灵活性和实用性,需要学生更好的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力,而此两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探索性,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结构中,在教学中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差、掌握较慢的同学,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掌握较快的同学并不太适合,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一体,特别是在初中一年级,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已经较好的基础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在初中一年级的教学中,此两种教学方法就显得过于死板,不太合适了。

3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它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而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某个具体的软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功能,有时单给学生讲,面对不断变化的界面,教师讲解难,学生听得糊涂。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法,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如讲解文件的保存方法,这是讲Windows基础操中的重点兼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12篇

努力钻研、潜心教改。英语的基础教学是新生事物,每一节课,我们都经过研讨、深思熟虑,寻找最佳的授课方式,以便学生易于接受。常常是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才觉得心情舒畅。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必须从兴趣培养开始。英语教学完全是兴趣教学。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准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利用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学习。 我校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营造宽松的英语教学氛围。大胆和好表现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有利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激励肯定的语言对待学生,尽可能地表扬和赞扬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有效的学习英语。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英语教学,每周二、四中午大课间时间集中以各种形式练习英语,学生以愉快的英文歌曲,课文朗读,对话表演、游戏等形式表达对英语的喜爱,从而为学生‘乐学’创出一片美丽的天空。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一、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五年级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生长的发育时期,腼腆、羞怯的心理在英语课堂上尤为突出,为训练学生大声读,我从最简单的音标、单词开始读起,声音越响亮,表现就越好。

本学期我校英语学科搞了各种英语兴趣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英语手抄报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查找资料,自己绘图,自己设计版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组织进行了英语单词竞赛,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对竞赛都非常重视,每天都进行练习,各班成绩也是非常令人满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英语组将继续不懈努力,使我校的英语更上一个台阶。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英语学科教学总结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语文写字教学总结

优秀教师教学总结

代课教师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