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2:5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管理策略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目前还存在着以本民族语言为交流工具的现象,推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科学的教学课程标准和主动性和教学具体要求,教材编写水平的落后,以及最为重要的双语教师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且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均[1],再加上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双语教学的实行推广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一、注重培训双语人才
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大批双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其管理和培养策略应该做到明确。
(一)建立双语培训管理体系
对于双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应该建立相关的双语培训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机构[2],对此进行规范指导,以确保双语培训模式的良性运行。对于双语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系统指挥与信息反馈相促进、相结合。对于系统指挥需要成立相关引导部门,对教师培养进行管理、监督、指导,并及时收集学员反馈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关可行性的建议。对于反馈系统,则要求在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信息的反馈采集,以研究分析用于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调控和不断优化。
(二)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熟知常规管理中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帮助稳定双语教师培训的良好运行,双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学和教师两个为基本点,要确保双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察审核,并建立相关奖赏惩罚制度,对于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以表示出对于双语教师的认可和尊重。
1、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工作展开和推行,在管理工作中给予管理者导向作用,才不至于误入弯道而多走路。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本人有引导作用,有利于双语教师明确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意义以及理念,做到更好的自我约束以及教授学识。坚持双语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学习的意志更为强烈,以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
2、完善双语教师考核制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审核方式不标准规范,教师无论工作态度如何,工作效果怎样,都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工作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了双语教师的工作怠慢。在此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考核制度,在完善规范现有考核制度的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职双语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水平考核,并以此作为薪酬调整的标准,借以促进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要对于优秀的双语教学工作者要给予表彰鼓励,以提高双语教师自身的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进而推动双语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建和稳定发展。
3、双语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具有责任感、事业心以及献身民族事业、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良好品质,双语教学中由于对双语教师的重视度和认知度不够,其地位尚处于社会低端,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双语教师这一职位,要肯定他们崇高的教学精神,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有的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着重于对其素质的提高进行培训,并及时灌输最新的知识技能。首先作为双语教师的教师本身应该对自己制定严格的要求,做到对工作的负责,教学态度的端正以及思想上的极度端正。在对双语教师的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评估的同时,要求其采用先进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确保自身教学状态良好的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培养
对于目前仍处于接受教育培训的未入职教师,应该着重培训他们自身学习双语的策略以及教学策略[4]。
1、构建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上,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对于汉语的学习以及汉族教师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认知。在培训中,应该积极引导培训人员根据自身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快速学习语言的目的。
2、明确学习目标。阶段分明的目标计划有利于培训人员快速掌握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策略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分类培养。不同的教师受到语言影响的程度不同,对语言的认知亦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培训中,应该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类别处理对待,并分别对其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以达到培训的优化目的。
二、国家政策鼓励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内要求少数民族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自主加强对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外要努力吸引大批人才到偏远地区中去,到基层中去,以支援双语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双语教师的优惠政策。
1、提高本地现有双语教师的工薪福利,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教育资金投入,采用优劣分化对教师进行筛选淘汰,教学工作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可适时提拔,并依据个人意愿考核能否改换工作地点。以此积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国家西部支援计划,鼓励民族大学的双语教学人才到基层中去。双语教学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几乎没有。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西部支援计划中的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到基层去支援。同时,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可以主动出击,通过与高校毕业生签订短期服务的协议,将人才留在本地;在大学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关奖学金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偏远地方去;另外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以考研福利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教育等。
实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努力配合,才有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 柳慧,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育师资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9期
Abstract: The advancing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 makes English-learning a hot pursuit in China, with the age of learners increasingly young. "Bilingual education" being worshipped, the qualities of pre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re worrisome. The present the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arriers hinder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proposes some plausible strategies in trade-befor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reschool bilingual English teachers.
关键词: 师资现状;师资培养现状;师资培养策略
Key words: current qualities of teachers;curre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s;strategies in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56-0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对英语的学习也炙手可热,英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近些年来,幼儿英语教育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双语教育”更是备受推崇,关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行性探讨及最佳起始年龄的争论,逐步转移到了如何提高幼儿双语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以“幼儿双语教育问题”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期刊及学位论文23篇,年代跨度从1996年起至今,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然而,谈论最多的当属师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以及教育或培养目标问题。
笔者甚为好奇的是,众所周知,师资水平关乎教学的成败,幼儿英语师资问题存在了尽20年,探讨了尽20年,为什么就得不到有效改善?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西安市的几所公办及私立双语幼儿园,就双语师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制约幼教师资培养的因素,继而对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进行探讨,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策略。
1 师资现状
幼儿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英语教育的质量。幼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英语教育较之其它各年龄阶段英语教育的特殊性,继而决定了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幼儿教师的一般素质,如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全面的组织英语教育活动必备的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如必要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一定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以及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1]
然而,通过对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目前的幼儿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较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双语教育起步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幼儿双语师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大体相同。就学历而言,学历层次仍普遍偏低,虽然近几年陆续有英语专业毕业专、本科生充实到幼教岗位上,但总体仍以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为主,更有部分办学水平较低的幼儿园,正规专业幼教毕业生都寥寥无几,教学大体由无从业资格的初、高中毕业生承担。就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本园专职英语教师仍严重不足,仍主要依赖三种来源,即本园教师、外聘教师及外籍教师,而且数量上均明显不足。就师资整体素质而言,仍普遍偏低,突出表现仍然是: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精通幼儿教育的教师英语知识普遍薄弱,无法保证双语教学活动的量和质。
如何培养幼儿英语教育所必需、所急需的既懂英语又懂幼儿教育的合格双语教师,仍然是摆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迫待解决的难题。
2 师资培养现状
导致幼儿英语师资诸多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不可忽视。日本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举国上下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被认为是国民重要的早期智力启蒙者,对幼儿教育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美国,也非常重视幼教师资的培养。
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过去长时间的忽视,造成了许多观念及制度上的滞后和弊端,加之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晚,面临的问题就更为严峻。
近几年,陆续有学者就幼儿师资培养问题做了研究,大体思路可归结为两种,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后培训主要针对本园在职英语教师,主要方式有“英语教师幼教化”和 “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是指对英语专业毕业而非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幼教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幼儿教师英教化指对幼儿园在职的、具备幼教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学理论、英语教学法及英语教育组织实施方面的专门培训。[2]具体做法大致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即由幼儿园出资,选拔基础较好的本园英语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或专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教师,对本园英语教师进行园内培训。
关于职前培养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探讨幼儿英语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上。我国幼师英语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类:生源问题、师资队伍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和教材问题。生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历水平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科研能力差;师资问题主要有:青年教师比重小,师资队伍老龄化;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艺体类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技能轻理论;课程内容陈旧;选修课的设置缺少灵活性和新颖性;教学实习时间短、效果差。
此外,教材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譬如:教材适切性差;教材系统不完善;教材内容偏、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起来有三方面:首先,招生制度不完善是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高校一再扩招给专科学制的幼儿英语专业的招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只能以降低分数线、牺牲生源质量的方式保证生源的数量。其次,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幼儿英语专业重要性的重视不足。[3]综观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发展史可见,人们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上的争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忽视了幼儿英语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幼儿英语师范教育发展与其他学段的英语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最后,学校的办学层次是影响幼儿英语师范教育师资的重要因素。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育者的水平和教育对象的年龄呈正相关,认为幼儿教师不需要高学历、无需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我国幼儿英语师范教育目标定位在专科。而事实证明,幼儿英语教师的低学历层次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要求。欣慰的是,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逐步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纷纷介入幼师师资培养的队伍。
下面,笔者将结合本院实际,谈谈高职教育学前双语师资的职前培养。
3 高职教育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策略
我院高职高专秉承“外语类专业实施‘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非外语类专业实施‘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如何依托这一有效模式,办出自己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设英语方向的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复杂系统,培养目标涉及面较广,即培养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如何提高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目标定位。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向标。结合众多研究人员及笔者就幼教英语师资的细致调研,可以发现,幼教界合格的双语师资极度匮乏。我院历来以英语优势著称,那么,建设旨在培养高素质双语师资的英语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3.2 特色课程设置 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规
定,高职阶段人才培养以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不求精深,以够用为主。以英语为方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兼顾三个方面:学前教育类课程,英语类课程,及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实践类课程。[4]笔者认为,本院可有选择的开设涉及此三方面内容的主干课程。
譬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幼儿游戏论、幼儿教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音乐课等学前教育类课程;基础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英美文化与风俗等英语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英语教学法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其专业契合程度、市场需求相关性及学生志趣以选修和必修方式开设,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
3.3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外招聘及对内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方式,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专业带头人优势明显、“双师”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服务能力、年龄、学科和学源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3.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及校内联合之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建设一个实习、实训条件一流的实践基地;校外构建以长安区为主体,辐射区内外多个地区的实践实训基地,最终建成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师生专业发展为基点,在全国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训基地。
3.5 社会服务能力 提供多种机会让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培训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服务能力;提高与幼儿园合作开发研究项目的能力。
4 结论
明确培养目标,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一支素质精良、专业过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唯有不断钻研探索,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学前双语师资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少数民族数学双语教师培训 现状 策略
引言
长期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坚持把加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作为“稳边兴疆”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从2003年9月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集中开展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根据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为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过程中具体的教学经验加以推广和应用,我院师训处开展了新疆地区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如何,对如何实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实施培训的数学教师针对小学数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参加培训的小学数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针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进行小学数学专业课程培训的对策建议,以求为新疆地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少数民族数学双语教师。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2006年9月―2007年7月的自治区小学数学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班和乌鲁木齐市小学数学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班进行调研,学员共113人。
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及试卷分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其中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为113份。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汉语掌握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HSK水平是0级的教师有10%,1-4级的教师有45%,5级以上教师有45%。在我们的实际课堂观察与访谈过程中发现,由于语言环境的因素,参培的大多数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低,大部分教师只具有初级汉语能力,不会用汉语表达数学专业用语。
参培教师的汉语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了数学专业培训课程的效率,培训初期迫切要求尽快提高参培教师的汉语水平。
(二)参培教师小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
1. 8%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数学专业,60%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非数学专业,2%的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数学专业,30%的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非数学专业。
2. 到目前为止,从没教过数学的教师有23%,已从事数学教学的时间是1-5年的教师有35%,5-10年的教师有12%,10年以上的教师有30%。
3. 17%的教师认真研读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57%的教师基本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5%的教师不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在我们的实际课堂观察与访谈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参培教师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准确地表述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基本概念,不能独立地解决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问题。
2. 90%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进行过高等数学教育,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和新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教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参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小学数学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况会影响母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效果。
(三)参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
问卷结果显示:
1. 36%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构建出新知识,54%的教师有时能,10%的教师不能。
2. 46%的教师经常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35%的教师有时注重,19%的教师没有注重。
3. 5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做到分层次教学,28%的教师有时能,18%的教师不能。
4. 61%的教师能观察、倾听并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32%的教师有时能,7%的教师不能。
5. 42%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突出关键,54%的教师基本能,4%的教师不能。
6. 36%的教师能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授课,60%的教师不能,4%的教师不能。
7. 14%的教师对教材经常重组使用,54%的教师有时重组教材,32%的教师原封不动使用教材。
8. 23%的教师用汉语进行过数学教学。
9. 22%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专业基础知识,46%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课堂教学能力,59%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口语表达能力。
统计的结果表明,部分参培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说明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能够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少数已经尝试用汉语进行授课。所有参培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有所收获,能够胜任汉语授课工作。
四、进行小学数学专业课程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在进行小学数学专业课程的培训中注重培养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
参培教师汉语水平不仅要依靠汉语课程培训,还要在小学数学专业课程的培训中进一步实践和强化。参培教师通过汉语课程培训,都能在汉语水平考试(HSK)中成绩达标,达到培训要求。但汉语水平考试(HSK)缺乏汉语口语考核,参培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并不都能达到汉语授课的要求,这要求在小学数学专业课程的培训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参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具体做法: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规范自己教学语言,用多种方法训练参培教师的汉语口语和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如传统教学中的模仿诵读、案例教学中的听觉感知和口语表达、试讲过程中反复练习等。
(二)抓好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培训,并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参培教师已有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良莠不齐,所以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要从基础抓起,进行分层教学,切实提高每一位参培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开设《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课程,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作全面系统的归类,并把精讲与精练结合起来,进行梯度强化训练,使参培教师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解决学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能提高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好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培训,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首先,邀请有关专家为参培学员准确、科学、有重点地联系教学改革过程解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供小学数学学科的新理念、新方法,提供新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研究案例,帮助小学数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转变数学教学观和教学法。其次,在参培教师熟悉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吃透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后,通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一学科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探索总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六步提高法”。“六步提高法”分为教学设计、说课、讲课、评课、反思、修正六个步骤。实践证明,“六步提高法”是新课程环境下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更加科学、规范,其程序的合理性、实用性、实践性,会使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即使是中老年教师,如此循环往复,其课堂教学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建军王小梅陈鹏.中国教师手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用型人才;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57-02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对旅游高等教育而言,双语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打开了另一扇了解旅游客源地文化的窗口。旅游高等教育的产品――旅游人才必须真正基于旅游客源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深挖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创新旅游高等教育、加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决定双语教学应强调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外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注定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旅游人才。
(一)适应旅游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利用目的语(英语)作为媒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选定几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辅以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有关旅游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形成的大旅游教育环境,拓宽学生的语言摄入、演练环境,进而充分实现双语教学的价值。同时我们还发现经过旅游企业半年实习的学生比没有经过实习的学生更加欢迎和适应双语教学。因此,高校旅游专业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断积累经验,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
(二)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发展的需要
旅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最先出现于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国的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外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无论是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是旅游教育的发展都仍然需要从国外借鉴大量的经验。此外,旅游学科强调实践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旅游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对上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双语人才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基于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本身应该具备鲜明的实用特色,与旅游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对于纯粹理论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能否认母语教学更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入理解和深化学习。而选定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将语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又把实践特色导入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旅游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
(三)毕业求职的要求
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分离,使旅游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双语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尤其是占到35%的旅游各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落差,导致旅游人才的流失[1],从而造成旅游本科生就业率较低,生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已有几家顶尖的跨国公司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如宝洁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等,这些公司在挑选新员工时都强调毕业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基础英语的运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初期的就业单位基本为旅行社与酒店。在参加国际旅行社和酒店招聘面试过程中,学生发现对旅游服务的专业英语词汇要求很高。从学生毕业求职的要求,说明社会对大学生在旅游服务领域的英语实战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双语教学中旅游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为实现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和语言人才的“合二为一”,应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主要环节着手,采用符合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特色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教学
旅游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有时还辅之以课外活动。旅游专业双语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双语教学的主渠道。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实施的应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根据双语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双语教学是对传统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充分整合,体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师用外语单向传授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双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间通过语言交流进行充分互动,即双语教学应强调教学的双向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对练、团队作业、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个案例(如何接待安排某个客源国的游客来华旅游的日程和饮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可以采用 “师生问答―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堂内容问题化。在“师生问答―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客源国概况》双语课堂上可以问学生:Based 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what kind of tourism products can be developed to attract more Japanese visitors to china?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2.创设情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呈现的普遍特点是基础一般但较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内心向学,很有个性,不受拘束,所以在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的灵活变通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设置教学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重新定位教学方式,不能将双语教学课程变为专业英语课程,否则教师、学生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英语语言本身的讲解与理解,而无法顾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讲课也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收效并不好。因此,经常创设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非常有效。
3.注重理论功底,培养创造性思维。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的广博性与创新性思维“顿悟”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设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一些英文的阅读材料),并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多让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双语教学还应当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或设施。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可以展示很多异国风情的图片,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来描述该客源国的情况。教师通过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资料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建立专业外语词汇库、参考资料库、课后辅导站等多个教学板块,甚至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和学习状况调查。此外,还应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外文形式的影视、广播、板报、沙龙、讲座、竞赛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实践教学
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仅仅依托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行,尤其对双语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同时,还应该辅助以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高校可以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通过开办校办酒店、校办旅行社、旅游培训中心等建立旅游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在酒店从事接待服务、在旅行社担当陪同导游、在旅游景区进行讲解等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高校还应当充分利用“大旅游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摄入和演练的环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对双语教学成果的实战检验。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战演练。加强与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实践实战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体验的“学中用”,课余实践的“用中学”,实习实战的“学用结合”,这三种方式为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三种途径。值得强调的是,实施双语教学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毕业求职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必须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才能看到成效。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数学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质量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科技、教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既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又具备扎实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争夺的焦点。高校专业英语课程作为联系专业课程与英语交流的桥梁,日益受到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说,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必备素质[1]。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专业双语(英语)课程,常微分方程课程作为数学专业基础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目的是使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以掌握国内外本课程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英语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要学好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常微分方程学科研究前沿就要开阔眼界,阅读英文原版文献资料,参加国际数学会议,撰写英文文献,这一切都离不开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的体会,略述一二,与读者探讨。
1.数学专业英语的现状和课程特点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全国四、六级基础英语水平统考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水平的高低,因而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忽视了进一步学习数学专业英语,放弃了使用英语的交流的重要环节,造成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的不良后果。根据我在数学院所带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诸多表现,可以看出数学专业英语仍然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对自己所带本科毕业生做毕业论文的要求是每人查阅8篇左右的专业数学英文文献,并且将毕业论文的中文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但很多学生几乎不查英文文献,即使有的查了或者做了翻译也是文不对题,更有甚者直接借助于电脑翻译软件完成,导致翻译内容生硬且不符合英语语法错误连篇。导致如此结果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很多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专业性,数学专业英语涉及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成果,其内容专业性强,抽象性高;其二,公共英语的基础薄弱,数学专业英语的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导致阅读数学英文文献或撰写数学类英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其三,专业词汇量大且频繁出现;其四,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数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无统一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数学专业英语在各校开设情况存在很大差异[3]。
2.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双语教学的一些探讨
2.1明确教学要求及学习目的
常微分方程这门双语课程既不同于纯数学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结合,使学生通过数学专业外语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本专业常用词汇,熟悉科技英语的特点,而且还要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增加,无论是科研机构举办学术讲座,还是企业单位进行技术引进,都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翻译的人才。但是目前由于专业翻译的缺乏,学术讲座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本学科的前沿与热点不能深入地交流与探讨。因此,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已将专业外语水平作为招聘及录用员工的标准之一。国内高校一般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数学专业英语课程,这不仅对四年级面临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裨益,而且对他们以后的科技工作大有帮助。数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去教授或研究数学,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相关的it行业和金融行业,而这些新兴行业需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查阅与翻译相关的英文资料,从而与国际接轨。因而我们在数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2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善教学效果
首先,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学习原版英文教材,可以事先开设数学专业英语选修课。让学生接触一些基本的数学术语及常用的数学语言的英文表达,为下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做好铺垫。第二,精选教学内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英语教材主要应选择的经典数学理论英文文献,并充分考虑当前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对教材的内容及组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常微分双语课程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并掌握科技文章的写作基础和专业中惯用的表达方式。第三,课堂类型的多样性,教师除了讲授书上基本内容的课型外,还可以增加复习课、讨论课等课型。在这类课上,可让学生采用双语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对数学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第四,经常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文献的翻译能力。做到翻译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的表达必须通畅且符合专业规范,其中包括词句的选用要恰当、含义要明确、句子要流畅。第五,优化教材、辅助资料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引进原版教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国外教材的编制体系与国内教材有诸多的差异,并且原版外文教材远贵于中文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同时启用。当然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数学教师不是特别多,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加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提高数学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再者,明确数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考核数学专业英语采用开卷形式翻译几篇英文文献,可以查阅字典。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在该课程专业外语考核形式方面,应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基本的专业术语及惯用表达形式采用闭卷;复杂的文献可以开卷;平时采用听、说、写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语句的掌握程度,或者通过学生运用英语来完成数学题的解题、表达和解释的情况来考核学生理解、掌握并综合提高数学专业英语的水平。在成绩评定方面,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辅助的方式更科学、公正。另外,适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播放浅显易懂的又符合时展的专业讲座、专业文献资料,全方位地提高数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5]。
3.结束语
通过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在教育思想转变、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基本实现教学过程立体化。但课程教学立体化尚需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我院本专业的定位,顺时代潮流,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计算机实现科学计算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使我院常微分方程课程双语教学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5.
[2]m.t.trimble,l.trimble,k.drobonie.english forspecific purpose[a]:science and technology[m].portland: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oregon stateuniversity
,1978:157-197.
[3]杜鸿.数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探索[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5):87-90.
【关键词】民族生本科教育;应聘能力;个人素质;表达能力;专业人才
一、引言
当前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就业压力很大[1]。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逐步深入,新疆地区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土木工程行业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市场人才需求异常旺盛。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其第一次就业签约率远远低于汉族学生[2]。而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少数民族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及社会稳定[3],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原因主要有高校扩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政策等;主观原因主要有毕业生就业观念较陈旧、汉语言水平不高、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自身综合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等[1][4]。客观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程度有限,而作为授课教师能够帮助民族学生通过努力改变的是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
因此,如何增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毕业生的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成为在培养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在任教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实践,总结了增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的几点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土木工程民族本科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实际情况说明
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类:
1、民考民本科生
民考民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考前一直接受的是民语言教育,使用民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必须要在各大学的基础教育部门接受为期一年的预科教育。预科阶段主要进行汉语言和初等数学的培训,第二年编入各学院各专业学习,使用民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考民本科生的学制是五年。
2、民族科技班本科生
民族科技班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考前一直接受民语言教育,使用民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必须在各个大学的基础教育部门接受为期两年的预科教育。预科阶段主要进行汉语言、英语、初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培训,第三年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汉族班学习,使用汉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族科技班本科生的学制是六年。
3、双语班本科生
双语班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中前一直接受民语言教育,进入高中后,使用汉语言学习,使用汉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直接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双语班学习,使用民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双语班本科生的学制是四年。
4、民考汉本科生
民考汉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中前一直接受汉语言教育,使用汉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直接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汉族班,使用汉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考汉本科生的学制是四年。
通过以上对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基本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到,新疆地区民族本科生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学生由于生源地不同,在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及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进入大学本科学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按照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必须使用汉语授课的基本要求,民族本科生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学环节,接受汉语言授课时,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多数学生反映本科生课程学习难度大,教师反映民族本科生对所学课程理解与掌握水平差异较大,不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种现状增加了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
基于以上现状导致的结果为:民族本科毕业生的应聘能力、就业竞争力较弱,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的技术水平偏低;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较弱,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独立负责专业项目的能力较弱。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对民族本科毕业生的汉语专业表达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评价低,不愿意接收民族本科生就业。同时,用人单位对民族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民族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及各种能力锻炼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现状每况愈下,成为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就业、专业发展及新疆地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因此,切实增强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成为日益紧迫和关系重大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三、增强民族本科生应聘能力的有效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不能没有依托而凭空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四年中必须树立明确的提高应聘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利用在校学习的环境和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的态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应聘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笔者的分析和实践,总结出增强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五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对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置展开研究,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和协同育人,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18-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翻译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我国翻译产业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截至2011年5月,国内已有4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了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方向,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新型外语类专业。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面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将翻译专业从英语专业中分离,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在翻译人才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普通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为坐标和参照系,厘定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内涵,具体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和协同育人,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何种规格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科专业定位是否准确,也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具有社会适应性。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让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与必备的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知识,亦兼顾到人文科学素养训练,以保障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能力,毕业后能发挥所学,顺利投入职场、服务社会。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翻译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翻译本科人才,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做法。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通用型翻译人才,以训练文学、语言学方面的翻译人才为主,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则是应用型翻译人才。虽然这两种人才都具备专业及相邻专业的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但两者在知识领域、能力侧重、研究能力强弱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将翻译人才培养与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行业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使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过硬的双语转换能力,又具有普通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比拟的职业技能与专门行业知识。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开放联动,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解决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顽疾。
此外,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还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走有特色的、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例如,深圳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深圳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关于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与经济国际化紧密相关的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企业国际化经营等行业,以及重点改造提升名牌高端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印刷包装、模具制造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的规划,重点培养面向上述行业与产业的翻译专业人才。
概言之,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应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行业为导向”是指高职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行业,接受专门针对经贸、科技、旅游、医疗等不同行业的行业培训与行业教育,使之毕业后便能马上从事该行业的口笔译工作;与普通高校以通用型翻译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翻译本科强调对学生施以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实用翻译能力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职场。具体做法是对学生实行阶段性训练,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翻译技能,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自愿报名和选拔的基础上进行方向性分流,采用“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培养翻译人才,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对学生施以相关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并以行业为导向进行专门的翻译素材、行业术语、翻译技巧训练,以适应特定行业之翻译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呢?我们认为,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5个模块构成(详见表1)。双语技能主要包括外语语音与语法等语言知识、外语听说读写技能、双语演讲与辩论技能等。翻译技能主要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等。通识教育主要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学语言国家概况、外国文学基本知识、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等。人文素养则涵括创新能力、中外文化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行业知识主要包括行业背景与概况、行业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等。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人才相比,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应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与高职院校专科人才培养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不同的是,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将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挖掘潜力作为重点。高职院校翻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宽广的学科视野,而且还要了解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行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具备从事口笔译实践的良好能力,能够合格、独立地完成一般性的各类翻译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职业型翻译人才,既要考虑到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又不可只片面强调翻译技能的训练;既要尽量明确翻译专业的内涵,又不可将其专业知识与能力限定得过于狭窄。
其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娴熟准确的双语转换能力当然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固然重要,但绝不可过分强调。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但这不是传统的翻译理论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知道人们讨论翻译现象的视角与思路,学会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翻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翻译技术主要指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等。在培养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时,除了对软件实用技术的培训外,还要训练学生对译文错误的识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所提出的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打好外语语言基础,将外语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提高到中高级水平。翻译技能模块则以翻译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以及各种场合的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而通识教育模块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素养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行业知识模块则以传授各相关行业的知识、理论和原理为目标。
上述5个模块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它们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有主有次、互相联系。其核心是翻译技能模块与行业知识模块,双语技能、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模块是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服务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是在5大模块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相互融通、综合作用、内化而成的。
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好双语基本功,提高双语运用能力,并具备初步的口笔译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牢固的语言与文化基础。专业教育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经验;另一方面,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可根据“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等模式进行方向性分流,在这一阶段必须强化行业知识教育,对学生施以相关的行业训练与行业培训,使学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行业操作流程与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性别种族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在着力提高两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两种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 所谓“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工作坊可以提供一个广泛观察自我和他人的环境,参加者通过一系列任务明确的练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认知的盲点,对照教学要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改善现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教师在设计工作坊时,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在互动中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它以真实项目为依托,鼓励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理解、分析、反思并按照要求顺利自主或集体完成相关任务。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中,要处理学生——教师、学生——客户、学生——资源(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旦进入职场,就可以顺利参与到项目中,尽快适应职场。
实践教学 翻译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一定要有相当的时间参加口笔译实践,把社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实践教学可以与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在完成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加大专业实习的比重,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笔译交稿时间、译文编辑、口译到场时间、着装规范等。高职院校的翻译本科教学还应该强化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结语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为依据,还要考虑实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做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以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应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通识教育、人文素养、行业知识等5个模块构成。高职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相应的5大模块,即双语技能模块、翻译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和行业知识模块。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最终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能形成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教学计划,并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能力培养,形成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虎林.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2-53.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苏广才.地方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思考[J].外国语文,2009(5):93-96.
[6]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7]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8]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9]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 英语教育 双语教学
幼儿园教师近几年来,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双语幼儿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就每天有英语课程,甚至在语言,游戏等课程中也会用简单英语。那么,我们学校开设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融合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英语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学前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而目前,大部分双语幼儿园所谓的双语只是有外教或者幼儿英语教师,而并非全天的英语环境。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母语中文。学前英语教师的师资有限,英语水平也有限。针对这些情况,为了促进学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在我校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我们进行了如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采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正规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学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模式基本有两种:全部浸入式(total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immersion)。我们专业目前采用的是部分浸入式教学。浸入式教学法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提倡为学习者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有意识的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的去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有意无意的接受英语。所以,我们以综合英语为试点,整个课堂上都采用全英文,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掌握英语。在学习的初期,允许使用汉语,但是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语的习惯,逐步实现全英语的交流环境。
二、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前双语师资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充分发挥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补充,延伸和促进作用。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音乐,美术,舞蹈,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语音,视听说,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等。其中,英语专业方面的课程大多是必修课,有少量的活动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但几乎没有开设专业选修课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开设的课程来看,既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有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如语音,视听说课程都只是一年,且课时很少,一周一节。这样很难使学生达到准确流利的使用英语。因此必须在第二,三学年给他们增设幼儿教师英语口语这门课才能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达到学前双语教学的需求。除了理论知识外,学生还应能将英语教学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具备设计和组织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的选取
幼儿园双语教学是一种浸入式的语言教育教学模式。双语教师不仅在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要使用英语为教学语言,在一日活动中,如晨间入园,早餐,洗手,喝水等各个阶段,也要能使用英语和幼儿交流。因此,给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语课应该由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只是问候,道歉等,还应针对学生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需要,把童谣,儿歌,绕口令,英语课堂用语,讲故事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阅读,综英等应有一部分与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及幼儿园生活息息相关等专业词汇的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把英语语言知识和幼儿生活以及幼儿园教学环境相结合,使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和与幼儿接触交流中能更自然的使用英语。
四、新型的技能培训方式
要想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学会和使用英语,那么我们不仅要在英语课堂上加强对英语的练习,还要在专业课上与英语联系起来:英语口语培训和双语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培训。英语口语的语音训练可以采用童谣,手指游戏等形式;课堂用语和幼儿园一日活动用语的训练可以以情景对话和角色饰演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观看视频,再总结归纳视频中教师的日常用语和课堂用语。然后学生操练。学生分组饰演演练。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课外可开展英语儿歌和讲英语幼儿故事的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幼儿教师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可见,英语教师与技能课教师脱离授课是不完善的,必须语言与技能结合,这就意味着通过给学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幼儿园双语主题活动这门选修课。我校在2014及2015届学前英语教育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将英语与学前专业技能结合,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对于课程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化学双语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30-02
所谓双语教学,是在汉语作为母语的背景下,使用第二语言作为部分非语言类课程教学的课堂用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大的时代背景下更加要求化学师范生可以与时俱进,化学双语教学既是趋势也是必然。化学师范生双语教学能力短缺是现今化学师范生培养的一大瓶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双语师范生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师范生的英语培训
(一)设置针对不同需求团体的大学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大班授课。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良莠不齐,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科书势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设置针对不同需求团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是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级别的英语课,学校通过英语能力考核将学生按照不同专业分成不同的班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跟专业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这样做更加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二)增加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师范生双语授课往往词不达意,语序混乱,归根结底是师范生缺少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与环境,英语毕竟非母语,要想像说汉语那样流畅我们必须创设环境。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外教课程,尽可能将写英语转变为说英语。课余时间英语教室每周定时放一些英文影片,组织学生编导世界名著舞台剧,让英语融入生活。
二、增强化学专业英语的表达
词汇为英语语言的基本表达单位,英语词汇量多少影响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在化学双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大化学专业术语的学习和积累。
(一)增设专业英语课在专业课中的比例
现如今高校中专业英语往往被设置成选修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大,课程设置不紧凑,学生收获的结果往往与预设差距很大。因此要调整专业课的模式,提高专业英语课比例。化学中有很多是属于外来音译词如: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
on principle)等。这些词语是外来音译词语,学生掌握记忆按照相似音就可以完成,学习难度不大,便于掌握。
(二)增加化学英文读物的阅读量
课余时间,可以效仿中文课在教室设置读书角。读书角放置一些英文期刊、世界名著、化学外文文献。学生在阅读书籍同时,大大地提升英文阅读理解的水平。同时学科渗透会促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外文文献中一些新的科学成果会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内心,激发出内在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生动的英文短文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思考问题,让教学与国际化接轨。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英文阅读与鉴赏水平。师范生要将平时的阅读内容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未来的实际教学中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选择国际化学教材研习提升专业英语
随着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国际学校与国际班应运而生,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教师不在按照传统的模式笔试面试然后录取,而是采用挑取一段国际教材让应聘者用英语讲授。师范生首先要熟悉国际化学教材的内容,然后与国内几种教材进行对比,合理地进行内容融合交叉。在学习国际化学教材时,师范生的英文水平会大大提升。
三、引导师范生探究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国内高校双语师范培养经验不足,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进行教学,高等院校师范生往往是单一学科擅长。这就迫使导师与师范生要合作研讨共同创造一套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教学案例都要采用双语书写,双语备课,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首先,学习内容应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师范生要预设学生的能力,如备课中要把学生的领悟能力,知识基础,以及兴趣全然考虑在内。内容不可过于复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跟不上就会掉队,丧失学习兴趣。若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所以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可以得出结论,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其次,教学内容积极向上。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实验都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当中,但化学的不当应用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学生往往在书籍报纸中对化学谈之色变,这就要求师范生在讲课中将学生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化学有很多造福人类的应用。例如:重铬酸钾可以检查酒驾,利用化学的方法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教师要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课堂氛围就会很轻松,学生学习就会有更多乐趣。
最后安排课程循序渐进。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由浅入深,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双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这种由浅入深既包含着学生学习内容的渐进,也包含双语词汇的由易到难。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仅在小学的自然课上了解一些化学现象。这时教师适当的安排一些观察、PPT,通过书籍、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兴趣实验,让学生爱上动手操作,从小养成用实验验证真理的科学品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化学学习,可以自主查阅外文资料。与同学互动研讨,产生新的困惑。教师安排一些答疑解惑,创设实验,让学生亲自解决自己的问题。一段训练后,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便会大大提升。操作技巧,技能,基础知识变得夯实培养学生从验证实验到探究实验的思维模式过度。得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逐步的认识到探究的内涵;待学生实验能力有较大突破时,安排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用英报告陈述,从小打下双语学习的基础。每节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总结实验如何成功,为何失败,用英文关键词强化实验技巧。
四、把握双语授课的侧重点
双语化学课程,顾名思义,课程的侧重点在化学二字,英语作为化学课程的辅助手段,要把握好英文与化学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英文是让学生可以与国际接轨,便于阅读一些外文资料,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最终的重点依旧落实在化学学习上。化学双语教学它不但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化学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化学双语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一)使用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的感受化学是一门充满着神秘多变现象的学科。利用图表、实验PPT、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学生大大提升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具采用中英结合的图示,让学生用英文解释实验现象,教师用中英结合的方式加以点评。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不断形成英文思考模式。彻底杜绝机械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探究学习更为容易。
(二)教师英语精炼准确
双语课堂要求教师英文标准,准确,教师应该使用简单明练的语言,让学生首先听得懂,记得住,避免使用烦琐复杂的从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教师要精讲,少讲,还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引导学生养成用英语说化学的习惯。
(三)充分发挥双语教师课堂主导性
双语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学生知识结构建设不完全,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课堂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设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将问题预设到可以操控的范围之内。教师要避免讲授法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初期,教师要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多数采用分组讨论,分组比赛得分的方式组织课堂,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毕竟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适应空间。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以后,教师要适当按照不同学生需要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后会有一定的学习成就感。教师最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五、结语
我国双语教学相对其他国家起步晚,经验少,我们要充分吸收外国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体制,这就要求一定的辅助手段。首先,国家制定法规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要设置双语教师资格证,双语教师资格证的考察要难于一般的单一学科教师资格证,要求师范生的英语水平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同时口语发音要基本准确,双语教师资格证书不应设置终身制,应该五年一考核。其次,学校要重视双语化学教学。适当引进一些专业从事化学研究的外教,和国内化学双语教师交流意见,合作讨论。对在岗双语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并把培训内容纳入考核标准中。再次,学校对双语教学要重视,要创设语言环境、并组织多样的化学双语实践活动、如双语教育实习、双语见习、双语讲座等活动。要探究化学双语教学方法,正确贯彻落实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最后,把双语教学列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划。严把双语师资准入制度,要加强双语教师在岗培训,有条件的要让双语教师走出去,到国外进修,没有条件的也要请专家给予指导,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加强外籍教师和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双语真正融于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课程整合; 整体优化; 双语教学 ;渗透性教学
一、课程整合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另外伴随着2008年奥运的成功,不仅英语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且英语和专业双向型人才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英语和专业教学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重视学生双重能力的培养成为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为了改变学生们单纯学习英语或专业课的传统方式,将英语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更为丰富的专业层面上,留出英语学习的时空,拓展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专业和语言两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中国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近年来,我校和英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职业院校进行了合作,还成立了双语教学班,引进了服装、汽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校对外合作和课程整合的一种尝试。
二、课程整合促进双语教学顺利开展
(一) 正确理解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和英语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以计算机专业课为主导,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渗透进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引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整理、组合,使之融会贯通,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学生两条腿走路。
以往人们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有误区,因为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来理解双语教学,认为在专业课上,使用原文教材,用英语讲一句,之后用中文翻译一下,就是双语教学,就达到整合的目的了。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从我们非英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双语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前者是指使用英语和母语进行的课堂教学。后者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专业课程的过程。无论哪一种,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整合目的是将两门课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两种语言的比例,从而培养学生双方面的能力。
目前从我们学生的基础来看,先是属于广义的双语教学,即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是纯英文教材,教师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词句来讲解教材的内容,有必要的时候,用母语加以解释。到了后期才进入狭义的双语教学阶段,即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过程。我认为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双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整合
计算机和英语两门课程的整合,要求具有很强专业和外语能力的师资。在双语教学中,教师是的关键。没有专业和外语能力的教师,就胜任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是教师培训的重点。自从,我校开办双语教学以来,先后有几十名教师被送往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培训。因为在这些国家的学校里有来自不同国籍的留学生,所以,他们也在实行双语教学,即用英语来教授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各种专业课程,即狭义的双语教学。虽然和我们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是教师们更新了教学理念,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通过听课、参观和与外国教师的交流,师生的互换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为课程的整体优化开了个好头。同时,教师参加培训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理论学习。由于我们合作办学的专业是信息通信技术,因此教师们通过有关书刊和中英文网站,了解国内外双语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有关专家的论文和外地双语教学经验,用这些来指导教学,使双语教学体系日趋成熟,从自身专业和英语水平进行整理、组合。这些对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课程设计和教材的整合
课程的设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和市场的需求。我们学校和新西兰合作办学,组建的信息通信专业正是如此。在专业方面涉及了计算机操作、编程、语言、多媒体和网络等课程。教材的选择由新西兰统一提供,都是最前卫的。在英语方面,中方选择教材时,不仅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出发,同时为与专业课的融合打下基础,设计了计算机商务英语、英语沟通技巧和商务信函写作等等。这些课程所涉及的词汇都和专业课相关,为学生阅读专业课教材和课堂听讲扫清了障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我认为整体优化、系统规范、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材是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三、研究教法,探索整合的教学经验
(一)不断尝试,善于总结
在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推进的模式。从中我们总结出一点即正确理解双语班课程整合的意义,调协调好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双语教师教学的前提。我们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渗透型教学: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每位教师可以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将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汇、重要知识点用英语讲述,并用母语进行归纳,而不是逐字翻译。也就是说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母语为主流,并逐步渗透专业知识,使学生有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做好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让他们觉得英语高不可攀,只重视专业课;也不会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而失去对专业课的兴趣。其次,整合型教学:教师把握好专业课和英语课的重点以及中英文的比例,在双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应用英语来讲解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构建英语思维,养成良好的用英语学习专业的习惯,切忌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全部英文教材,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同时,增加类型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整合状态下的教学中来。(1)例如:教授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经常给学生布置课业,有时让学生制作网页或者编写简单的程序,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英文的学习环境呢?首先,学生要登陆 合作方学院的网站,阅读课业要求。然后,学生们要认真理解英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编写英文网页时,还要运用英语的词汇。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对这个项目的学习非常重要。再例如:作为英语教师,利用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让他们用英些多媒体课件,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演示,这样一来,他们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薄弱的地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因为在他们准备的过程中,要查阅资料或者登陆英文网站,参考各种来源的信息。
教师对这些作业做出评估、帮助他们找出不足、相互取长补短是我们整合的目的。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尽情发挥,对专业和英语都有了提高。
全英语教学:这一点并不是不可能,但要掌握好时宜。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有所提高。这就是要让他们有更多的语用空间,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在双语教学的中期和后期,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学生们也用英语与老师交流,使其初步建立起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我的课堂上,我采用鼓励式教学,按照学生们的不同层次,对其提出要求和制定评价标准。对不同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对学生们在交流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淡化处理,在我的讲解中,从正面进行强化,这样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成功感。
(二)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英语教师虽然语言根基比较扎实,但是在讲授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时,需要与专业教师沟通。相反,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不会存在问题,但是在英语表达方面会有些障碍。因此我认为使用双语讲授语言和专业课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听课研讨:在初期,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的双语教学即不像学科课,也不像语言课。通过校内和校外双语教师的各种研讨会,以及相互间的听课活动,我们获得了一致的观点:整合过的双语课程必须要有明确的学科特征,专业教学目的必须达到,同时语言渗透要恰当,在必要时,可借助母语对一些关键性的知识要点进行讲解,以免造成学科目标的缺失。其次,集体备课研讨: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限;而专业教师语言方面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就出现了问题,例如:课堂上英语和母语的比例不合适,专业知识或语言知识的欠缺,如何控制授课进度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学校的领导带领下,组织集体备课,校内的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一起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解决难题。最后,培养双语专职教师:我认为解决"隔行如隔山"的主要方法是培养专职的双语教师。让英语教师在所合作的专业方面进行进修,比如计算机、商务、服装、艺术等学科。也可以让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英语水平,使他们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应用自如。这样有利于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授课方式和手段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这实际上也推动了课程整合的步伐。
四、双语教学成果的客观评定
我校进行双语教学是我们向世界迈开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他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客观地说它的成绩还是非常大的。不仅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尝试了前所未有的授课方式,吸取了优秀的融合课程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学到了中专里学不到的知识,英语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一)初步形成英语思维习惯。通过双语学习,学生们形成了英语思维习惯,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用英语来沟通。首先,一些学生经常用英语写日记、写诗、写作文、设计海报等等。不会的就查阅字典,这样不仅扩大了词汇量,还提高了商务写作能力,他们的英语能力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于同龄人。其次,在我校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时,中专学生听说有双语的学生参加,都有些犹豫。虽然谈不上高不可攀,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非常的明显。他们的题目必须和专业课有关,这就增加了难度。双语的学生自己找素材、自己撰稿、自己准备,老师知识加以指导即可。
(二)增强了交流能力和竞争力。首先,目前双语的两个班已经毕业,在学校为他们推荐工作时,经常听到中专学生的抱怨,不愿意和他们一起面试,机会太小。的确,据用人单位反映,双语班的学生在个人素质、交流沟通、形象、尤其是专业知识和英语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很受欢迎。其次,近年来,通过双语班的学习,学生们在英语方面取得了普通班学生难以达到的效果。由于使用纯英文教材,难度大,知识面宽泛,学生们词汇量增加了,学习兴趣浓厚。他们不仅增加了对外国文化和世界的了解,学到了知识,还参加了社会性的各种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90%的学生拿到了公共英语二级的口语证书,50%的学生通过了口语和书面的两项考试。这是在普通班的学生很难通过的。最令人惊喜的是近10名学生通过了三级考试,取得证书,达到了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还有些学生参加了《人人说英语》中级的考试。这些都为他们的就业增加了参与竞争的实力。而在计算机方面,很多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证,在毕业后可以胜任这一职务。服装专业的学生不仅对国外的时装有了认识,同时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证书。最后,在目前生源下降的情况下,双语班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等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在多媒体和网络知识方面也优于同龄的学生。目前有两名学生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师,还有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正是目前商品经济社会所需要的。
五、结论与思考
(一)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这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对国外的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和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后,提出了逐进型双语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它拓展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学用空间,把学习语言和生活、学习专业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语言思维的问题,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也是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
(二)双语教学是用英语进行包括信息技术在内专业教学。如何解决语言和专业之间的矛盾,避免学科知识的偏差,让学生们全面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提高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整体优化的初衷。
(三)双语教学贯彻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把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讲授整合到一门学科当中,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只有了解双语教学的概念和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了解它们和课程整合的关系,才能做到学科间的优化和融合,逐渐实现综合课程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迈向世界的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英文教学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高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对于具备双语能力求职者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既能掌握国际经贸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又能具备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用英文与外国企业和人员交流洽谈业务,已经成为应届毕业生就好业、拿高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双语教学已经在众多高校中普遍推广,但由于语境所限,学生在专业交流中暴露出英文听说能力差的问题。所以,进一步从双语教学推广到全英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华侨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强调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多学科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其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开设成双语课),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012年,华侨大学为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学院,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全英文班,2014年新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分子药物学两个专业全英文班,进行了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的积极尝试。笔者自2009年起一直从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双语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2013年起在国际商务专业教授《国际经济学》全英文课程,在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本文在对华侨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全英文班、武汉大学数理经济和数理金融全英文班、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课程、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课程学习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讨如何从双语教学过渡到全英文教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以便与其他老师共享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差异
要顺利实现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的成功过渡,首先要明确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性。目前的全英文教学,特别是在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的过渡期中,往往存在“双语表述全英文化”、“先汉译英再英译汉”的误区,使得学生感觉全英文学习难、赶不上节奏,学习效果还不如双语教学或直接学习汉文教材。这都是没有明确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性所造成的。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多阅读有关专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提高学生对国外有关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论的了解水平,力求树立学生用英文思维、感知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的良好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是基础目标,提高学生对国外有关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论的了解水平是现实目标(即考核目标),而树立学生用英文思维、感知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的良好习惯是最终目标。三种不同的目标体现出双语教学强调中英文表述的对比学习法,是一种“汉译英”再“英译汉”的循环学习过程,即要求学生在汉语理解的基础上用英语记忆,再通过英语记忆反馈汉语理解的深化和扩展程度,最终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与双语教学不同,全英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养成用英文思维、感知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的良好习惯。跳过汉语直接用英文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跳过汉语直接用英语习惯逻辑进行专业交流和研究,这是全英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首先要努力去习惯的内容,是全英文教学的基础目标。通过对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约84%的学生表示“在刚接触全英文课程时,最不习惯的是课本和授课中的英文表达方式”。
全英文教学的第二大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英文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能听懂会表达,系统掌握国外有关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论。全英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应在专业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更强调学生在听和说方面具有灵活运用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阅读能力较强,也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但在与人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问卷调查显示,约78%的学生在全英文课程学习后,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与人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更有自信了”,约5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理论应用强力”。
全英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外向型的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全英文教学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更高,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涉外交际能力和综合实务能力更强。问卷调查显示,约90%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教学比双语教学更能使学生适应外向型企业的用人要求”,约72%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教学比双语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过渡中的教学内容差异 1.过渡中的教材差异
双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类型较为多样,如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而全英文教材适宜选用原版教材。以《国际经济学》为例,问卷调查显示,约90%的学生欢迎在“双语教学中,以全英教材为主,中文译本为辅的教材搭配”,而约68%的学生欢迎在“全英文教学中,选用全英教材”。
两种教学所选用教材难度也应有所差别,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双语教学教材难度应比全英文教材略高,而专业学位课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全英文教学教材难度应略高。因为理论课程背记的内容多,学生借助母语学习,效率会更高;而实务课程实践应用的内容多,学生实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2.过渡中的教学重点差异
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接受程度,适当调整英文授课内容的比例,尤其在知识点解释和评论时,辅以中文教授,效果会更好。85%的学生最希望老师“在理论解释和推导中用中文授课”。在全英文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老师应更多地发挥引导学生思考的功能,让学生能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才是教学的重点。67%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比双语教学好主要是由于“能更好地培养自学能力”。 3.过渡中的教学难点差异
双语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学生常常会依赖知识点的汉语解释,尽管用双语学习,但最终的成果仍然是“汉化的版本”,使英式表达和英式逻辑能力的培养目标大打折扣。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在期末考核中用中文回答的部分往往逻辑更清晰,表述更准确,而用英文回答的部分逻辑不连贯,表述不准确,错误率更高。全英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英式思考、英文会话、英式写作”的能力。“英式思考”是基础,“英文会话”是途径,“英式写作”是目标。很多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很弱,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英式思考和英文会话的能力。许多在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多年的老师和学生向国外期刊上投稿,常常因表达不当,让外国人看不懂外语而失败。 三、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过渡中的教学实施与考核差异 1.过渡中的教学实施差异
教学实践的最佳形式是先由学生课前自学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和疑难,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和疑难,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通过老师归纳出主要的知识点和理论架构,并适时通过课堂习题的方式现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现实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一形式:双语教学中,较大的英文阅读量使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比较低,而课堂上学生更依赖老师汉语讲授的内容和总结;而在全英文教学中,学生面对的语言问题更大:课前预习中难以完成必须的阅读量,或读完了但没能抓住要点,更谈不上提出具体的问题和疑难;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或知道意思没法用英文表达出来,更谈不上能师生互动地进行讨论和争辩;课后忙着找老师要课件或笔记,再通过翻译成中文加以理解和记忆。要减少和消除这一现象,需要老师在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手段加以解决。笔者的经验是双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减少对中文教辅材料的依赖性,具体的方法是从英汉对照形式的解析逐步过渡到全文的解析,如课件中逐步减少中文表述的内容等。而在全英文教学中则应该先引导学生模仿教材进行案例列举和要点归纳,如课本上以中美贸易为例表明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之一,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再以日本和东盟为例,谈谈比较优势在双边贸易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又能训练学生的英文专业表达能力。再引导学生培养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如在自由贸易争议一章中,要求学生分别站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角度,谈谈赞同自由贸易和反对自由贸易的看法。这样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交流能力。最后是锻炼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如要求学生用英文记笔记,做习题、写课程日记,写辩论稿和发言稿等。通过写作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英文思维和表达习惯。问卷调查显示,有94%的学生同意“英文写作比英文口头交流更能提高自己的英文专业表达能力”。 2.过渡中的考核差异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又能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问题。双语教学中的考核形式有全英文试卷考核和半英文半中文试卷两种,而全英文教学的考核形式只有全英文试卷形式。双语教学考核目标的重点是知识点,其次是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全英文教学考核目标是知识点与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并重的。这就决定了全英文教学考核的题型应该更多样化、更实务化。全英文教学考核中主客观题的比例应该适中,不宜过多客观题,使得无法达到英文写作能力考核的要求,也不宜主观题过多,造成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试卷作答的情况。全英文教学考核不宜全是标准化试题,适当给出一些开放式问题更容易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英文表达的水平。全英文教学考核中的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应该成为必考题型,因为这两种题型更容易考查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更能反映出学生英文表达能力的高低。最后,全英文教学考核中可以尝试加入口试的内容,通过对话形式考查学生用英文灵活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总结与思考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大不一样。要成功实现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的过渡,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完成教学目标方面的转变,让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英文能力的培养是全英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应用交流能力才是最终目标。二是完成教学内容方面的转变,要重视教材的精选,让学生逐步降低对用汉语学习的依赖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完成教学实施和考核方面的转变,彻底摆脱“汉译英”到“英译汉”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英到英”的表达习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要完成以上的转变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重视全英文教学的师资选拔与培养。全英文教学对老师素质的要求更高,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英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应完善对专业全英文师资队伍的选拔原则和制度,为老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在职培训来提高全英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不仅要强调老师外语水平的提高,更要强调老师外语教学方式的培养。同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充分激发和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尊重和保护老师在教研中的重要成果,鼓励老师创建特色课程。
二是解放思想,敢于进行教学改革。全英文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上课下都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这就要求学校在教材选择、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规定要保持足够的灵活度和倒向性,既要给予空间,让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突破创新,使课堂学习更加活泼、务实,又要指明方向,引导老师教学工作向更为国际化、实务化的方向前进。
从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但又任重道远,还有许多更为细致和紧要的工作需要诸位老师同仁一一实践。本文抛砖引玉,还希望其他老师能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更加有意义的经验,供大家共享。
参考文献
[1]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会计学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2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吕红.《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方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5):116-119
[4]李文娟.专业课全英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349,35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各高校在学校发展定位与规划中,纷纷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尽管双语教学仅仅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手段,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泛化的目标,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两者却有着紧密联系。
一、实施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各所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经验和对双语教学的调查发现,教师素质,学生外语基础,教材质量,语言环境,教学模式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四大基础因素,也是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扩大双语教学数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调查中,所有学生都认为教师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除了具备懂专业、通外语这两个基本条件外,还应该具有知识的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过程控制技巧等。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很难做到外语运用自如,这也是教师对双语教学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师资匮乏的原因之一。
(二)人才培养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学生的角度看,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外语能力,双语教学确实是一种对学生有益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意见是很不一致的。笔者在大学三、四年级中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表示对双语课有很大或较大的兴趣,并认为应该在专业课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双语教学;5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约50%的学生认为双语课堂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很有好处;接近43%的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能听懂50%以上的授课内容,但学起来有点累;50%的学生声称他们几乎要花费比其他课程多一倍以上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准备;另外还有13%左右的学生表示有困难,需要至少半个学期的适应期。双语教学对学生有相当高的要求,由于学生整体上外语水平不均衡,特别是阅读和交流的困难,缺乏外语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积极性不够,还不能实现某门课程在所有的任课班级均实行双语教学。引导学生从语言交流转移到以内容交流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是关键。
(三)精选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
教材选用面临的困难及其他相关硬件、软件的制约也是影响双语教学发展的因素。众所周知,国外原版图书的价格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的。目前的双语教学教材比较混乱,有些学校组织学生购买并且在不同年级、部门循环使用来降低费用;有些教师采用国内影印本教材;有些采用散页讲义的形式;甚至还有部分采用翻印的形式。同时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
(四)创造语言环境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语言环境的欠缺。在课堂上老师用外语进行教学,学生课后是否也运用英语思考和讨论呢?至少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少有学生回答他们会用外语思考,即使有也很难坚持,更不用说形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五)教学模式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师、学生、课程体系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在双语教学中,要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锻炼其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外语,而是用外语学,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为学生创造一种双语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双语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交流,提高师资力量
首先,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且培训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培训期间要求学员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业余生活中,都须全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这些教师真正具备用外语教学的能力,而不单单是用英语备课、做课件和读课件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具有随时回答学生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能力,即即兴运用外语的能力。教师的培训应该选择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籍教师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根据中国教师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也有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训练。
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双语教学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进行具体指导,推动双语教学课程提高质量和水平。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带动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和总结中推动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选派青年教师配合国外教授开展教学,出国进修,选派有能力的教师赴国外讲学,这对国内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出国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得到了提高,为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互动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笔者建议实施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中外联合办学、短期的国际实习、国外毕业设计等合作办学和学生互动与交流项目,同时接受国外合作院校的国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这些由中外教师共同指导的学生互动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在外语环境中学习、与外国学生交流、在国外企业实习机会。通过这些双语教学环境下的课堂通读图纸是做好预算的第一步。不论是针对简单的图纸还是复杂的图纸,最忌讳的就是拿着基础平面图,就开始计算三线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反反复复地读结构图、读建筑平面图。在计算之前必须在脑海中形成建筑的大体构造模式。本工程的图纸在设计说明中,已经给出所有的砌体采用MU10KP1型多孔粘土砖,另外设计中也明确规定了梁、板等的保护层,以及搭接、锚固的取值范围等……所以设计说明在编制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千万不得忽略。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还积累了在国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了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交往合作、协调关系、系统分析的能力等等。达到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懂得国际竞争规则、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博弈的经济管理人才的目的。
(三)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将一门基础课、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即可,并不需要全面进行双语教学。但是,鉴于目前师生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教材的资源情况,首先选择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和训练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同时涉及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同时掌握很多基础和专业的外文词汇的含义,以及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的外文描述和表达。此外,专业基础课通常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或第三学年的上学期,此时学生的外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适应双语教学。因此,选择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一举两得,同时兼顾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外语学习。关于课程的讲授,鉴于当前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教材和教案、作业和试卷完全可用外文,但是课堂讲解应该分为三个阶段逐渐实行。第一步全用中文讲解,第二步中文语句和外文词汇,第三步实现完全外文讲解。这样逐步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教材,提升教学思想
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原版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的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作用,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改革向高级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多媒体教学这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必将随着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改革和优化。由于计算机容易实现交互性、及时性、灵活性、多样性及网络化、集成化、多媒体化,使计算机不仅成为基本的工具,而且逐渐成为教学中代替传统的教具、模型的主要媒体。双语教学由于使用两种语言教学,语言的切换和学生对外语的接收程度会影响教学进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直观、可视的外语教学效果,营造了有利于外语教学的良好氛围,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双语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接置身于全外语讲授课程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信息。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及时地采用多媒体对内容作进一步解释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并给学生留出思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能使双语教学效果更好。
三、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双语教学,市场竞争要求提高人才的素质。因此,解决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接触外界、双语实践的机会,使双语教学有了现实意义。国际合作背景下开展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最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学科核心与前沿信息,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外语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具备了学科能力,得到了学科培养,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华新,拓晓波.浅议如何解决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6(2).
[2]陈艳.试论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经济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