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1:1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 、汉语 、 德语 、法语 、俄语 、 西班牙语 、日语 、阿拉伯语 、韩语、 葡萄牙语 ;
2、世界语言使用人数:
全世界最通行的语言是汉语,有约15亿人使用,
其次是西班牙语,使用人数达33200万人,
英语第三名,全世界能说英语者有32200万人,
接着是阿拉伯语,使用者有22000万,
然后是孟加拉语,18900万人使用;
3、最难学习的语言依次是
(来源:文章屋网 )
柴门霍夫博士在创立世界语时用“希望者”来命名它,即“ESPERANTO”,其中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类和睦共处、和平发展的愿望,无数的世界语者也在这个旗帜下为了共同的目标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这次去杭州参加第5次ZEA(浙江省世界语大会),在感到这项工作的步履维艰的同时,也感到了它的不尽的思想意义。
到会最早的是离杭州很远的兰溪的邓亚平先生,他对世界语可以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爱,他在1980年开始接触世界语,但他对外语一窍不通,,尽管想学会它,但总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特别是周围无学伴和指导者,时至1998年我们初次见面时,连音还发不准。但这次会议他却能讲一般的世界语了,他还抄写了不少的世界语文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所有这些工作都是自费的,这次参加会议,他还骗妻子说大会里有报销的,还有补贴,他妻子才放他走,要知道,他这么多年来参加了各次活动,单位是没有任何报销的,而且他还是请假出来开会的,可能还要被扣钱呢。他的所有开支都只能自己“买单”。我们开玩笑说他把所有的私房钱都用在了这个事业上。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戏称世界语会议是“穷人的会议”。因为我们都明白这个组织旨在推广人类的共同语,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它并没有任何财团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协助,有的只是人们的一腔热血。幸好我和李老师这次开会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得以报销差旅费,也让我们的工作能做得更好。
与会者中年纪最高的是宁波的包叔钧老先生,他今年82岁,身患胃癌已五年,左眼已经失明,剩下的看东西都模模糊糊的了,他体质欠佳,但精神矍烁,他说这次是奔着对世界语的热爱来的,他谈到与他同辈的吕漠野等资深顾问都已走了,心中希望绿星能够不断地闪烁下去。
这次到会的约五六十人,来自全省各地,有教师、医生、专家、工程师、书法家、企业家。政府人员等,大家交流了近几年来的活动情况和工作业绩,表彰了一些积极分子,推选了下一届理事会人员,筹划了北京会议工作。我在会上汇报了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大会也表彰我为积极分子,选举我为下一届理事会理事。
我清楚,其实我们的社会上有许多有识之士愿意为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贡献,很多人想学世界语,但不知从何入手,我们的工作就在于将愿学者和愿授者联系起来,共同掌握这种人类的外语,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它不用再遭受他国的语言文化的侵略,它不会再有语言歧视,也不用再请任何翻译,它是人类自己的语言。
我很高兴我的学生能够学习世界语,而且我所教的世界语学生已达二三百人,他们是未来人类和平的希望。我有时也有些内疚,因自己没有太多时间教他们而枉费了他们的一片热情。但我深信,这些绿色的种子能在他们心中扎根,能告诉他们世界上还有一种平等是语言的平等,有一种沟通能超越所有国家与民族的障碍,有一种事业值得我们用几辈子的努力去完成。
关键词:全球语(Globish);中西版全球语(CW-Globish);世界通用词
一、何谓全球语?何谓CW全球语?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信息技术,把地球缩小成“地球村”。一个村子总得有一种通用语,“全球语”应运而生。只是法国人内里埃的“全球语”是西方版全球语,并未纳入东方语言——比如汉语——的长处,对于中国人而言,“全球语”并不那么易学。它仍不符合我国语言国情。国人对其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在我们周围还没听说有掌握“全球语”的。
为了解一下全球语(Globish)的概况,先概括一下媒体的相关报道:Globish是法国人Nerriere(内里埃)创造的,词汇有限——仅有1500词,只使用句法简单的短句且结合手势,注重了简易性。《上海英文学生报》曾以《Learning a New Language ? Try Globish》为题发表了介绍文章。标题上还加了一行汉语提示:19世纪是英式英语的时代;20世纪流行美式英语;21世纪英语流行起了“全球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报道说:“当今世界,不同程度上掌握‘全球语’的人近四十亿”。
当下地球村确实需要“全球语”,但是,真正能让东西方人共同接受的,特别是13亿中国人易学的,不是西方版“Globish”,恐怕还得是“CW全球语”,有着更多东西方共同词的通用语。这里所说的CW是指中西结合(Chinese and Western)。CW全球语是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语。
近日有材料说,中文词语正对英文词汇产生巨大影响,连“day day up”(天天向上)都已进入英语。所以,CWG(中西版全球语简称)强调借鉴中文语法、构词法来简化复杂多变的西文,是可以稳步实现的。内里埃的Globish虽然也“混合了其他多种语言”,但没有把“东西方语言公平结合”作为追求目标,没有跳出西方语言的雷池。CW全球语强调词源的公平性:来自西方的词汇虽略居多,但来自东方的词汇也将占相应的比例。
全球语可以英语为基础,但在拼写形式、语法等方面,向简明规范靠拢,不唯英文之马首是瞻。比如Globish中有telephone(电话),这个词又可简化为phone,网络语作“fone”,CWG采用“fone”,/f/这个音素在汉语拼音及诸多语种中都写作f,英文大部分拼写作f,小部分拼写ph,CWG采用f替代读/f/的ph,无疑向简明化规范化靠近了一步。
二、CW全球语是“东西方在世界语言中交汇的产物”
华语正在成为世界性语言。不应忽视中文在世界的作用和日益增长的影响。汉字文化圈包括了海峡两岸、日本、朝鲜、南洋群岛、新加坡等广袤地带。据说中国海外侨胞已达五千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他们将华语带往世界各地。全球华语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持续升温。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重要地位,从而加入学汉语行列的人数激增。众多美国人让孩子从小学汉语,芝加哥市长说:“我想这个世界今后只有两种语言了,那就是汉语和英语。”《East Meets West in U.S Schools》(东西方在美国学校的交汇)一文介绍了这方面情况,我想借用并改动一下这个标题,来说明CW-Globish将是《东西方在世界语言中的交汇——East Meets West in World Languages》。
三、拉、希词根与根组联想记忆法
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其基本词汇的词根大多源自拉丁语、希腊语,比如med,medic来自拉丁语medicuss,等于(to)heal,含义是“医学、医治”。把一词根包含的一组词,联系起来则方便于记忆。比如联想常用的medicine(医药、医学)来记其形容词medical,把英语人表达“治疗”常用的cure(Globish收录的也是cure)换成medicate,英文此词也含有“治疗”的意思,英语人与其他语种的人都好懂。用“根组联想记忆法”记住medicine,medical,medicate是很容易的。
再来看自希腊语的词根card(cardia=heart)含义是“心、心脏”,若把cardiac(心脏的)与cardio等放到一个联想根组,会方便于记忆。Cardio,英语是表“心脏”的词首。英语用词的一部分代表整个词——如用gov代替government——现已很常见,把heart换成与多种语种相似的cardio是易于被接受的。它与世界通用词cardiology“心脏(病)学”是相一致的。(法:cardiologie,意:cardiologia,若采用印尼语的kardiologi更易读)。
四、人类寻求共同语进程中的重大成果应加以利用
Globish词表中有blood,bleed。英语blood(血)与bleed(出血、流血)变化大,拼读也不易掌握,且与其他语种相去甚远,法、西、意、葡分别为:sang/saigner;sangre/sangrar; sangue/sanguiare;sangue/sangrar。若用世界语的sango/sangi,则简便易记得多,附带记住其形容词sanga也会是轻而易举的事。
再如表“快(的)”英语有fast,quick,rapid等。Globish收了“fast,quick”,却没有收录与其它语种一致的rapid(西、意:ripido;法:rapide)。若采用世界语的rapida/rapide/rapido,不仅与其它语种相一致,而且扩大了词性、表意范围。Rapide表“迅速地”。rapido表“速度”,可替代Globish中的speed,学习者的记词负担可减轻一点。
关键词:屯堡方言;研究意义;研究方案
引言
屯堡方言濒临灭绝,操此方言者多为中老年人,屯堡后代课堂用语多为普通话或英语。屯堡年轻人面临着更强大而富有的社群时,会对弱小贫穷屯堡社群的方言乃至文化产生信任危机,从而拒绝融入古老的传统文化。随着贵州的开发,媒体用语、街道标识语与超市用语皆为普通话或英语,很有可能100年后,这种方言会退出历史舞台。
一、屯堡方言研究关注点
世界文化大融合、经济全球一体化、国家民族大统一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虽然没有禁止使用屯堡方言,但也不会为宣传与存活屯堡方言而有所作为。即便如此,屯堡方言还是引起了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人文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屯堡语言非常独特,正是其独特性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屯堡方言的的种类和演变数据的缺失是世界语言学这门科学的损失。而且,不难看出,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没了屯堡语言,屯堡文化也会没了依附,从而在世界上逐渐消失。另外,语言的改变会导致大脑的生理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屯堡方言的研究并不是一定要复兴屯堡语言,而是客观记录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完善世界语言科学和社会科学。
国际上有许多语言学家对世界语言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弱势语言做了大量研究和记载,其研究模式和方法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借鉴。其中方言和文化的关系,也是语言学中的热门课题,取得很多成熟的理论成果,有的研究课题不仅保存了方言,而且推动了那些独特语言和相关文化的发展。屯堡方言作为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个案研究是历史和时展的必然。国内学者从2001年就开始了对屯堡语言的研究,如郑正强《南腔北调“二堡”话》(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吴之俊《趣说“屯堡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伍安东,吕燕平,屯堡方言初探[J](安顺师范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吴伟军,从屯堡岛方言看早期贵州汉语方言的发展轨迹。贵州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袁本良,《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等等。[1]这些著作对屯堡语言的历史演变、方言现象、语音、词汇和语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只是从学术角度的理论,但没有形成考证语料,没有语音实验室、没有方言类比图、没有方言分布图、总之没有屯堡方言的语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和保存;也没有挖掘方言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在深刻理论方言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翻译。
二.研究屯堡方言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对屯堡文化方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既利于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社科研究,也利于地方高校屯堡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同时补充完善贵州屯堡文化资料文献的建设。从翻译学的角度看,只有弄清了屯堡方言与屯堡文化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科学地对屯堡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英译。译界公认,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2]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看,屯堡文化的英译是时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和贵州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文化对外推广的需要。屯堡文化的英译实践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为了跟上贵州经济腾飞的步伐,推动贵州屯堡旅游资源的宣传和开发,更为了地方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建设,屯堡文化英译实践与研究迫在眉睫。只有中国人自己明白了屯堡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研究透彻了屯堡文化,才有资格将屯堡文化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全社会与全世界,才有资格将屯堡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
三、屯堡方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基于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论,方言理论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方言的产生,沈兼士先生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言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新的语言替代旧的语言的时候,旧的语言会有残留,而残留的部分,便成为一种方言;第二,语言因地理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成为一种方言;第三,原来出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第一种情况是纵方面的变化,第二、三种情况是横方面的变化,纵横两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方言的全体。
关于方言学研究的内容,沈兼士认为基于方言的产生有纵横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方言学研究自然也应该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方面的历史研究包括:第一各代记载中的方言之调查和比较,但如果对现代方言分布的状况没有调查清楚,那么这种材料也不容易研究出一个系统;第二,汉语从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第三,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第四,语根的研究。横方面比较的研究包括:第一,语汇的调查,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第二,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第三,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第四,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
关于方言的研究方法,沈兼士先生的《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从三个方面与古典方言学划清了界限。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传统的研究是目治的注重文字,现在的研究是耳治的注重语言;传统的研究只是进行片断的考证,现在应该用友系统的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和比较的研究,以求得古今方言流变之派别,分布之状况;传统的研究只是孤立的研究,现在应该利用与方言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发音学、言语学、文字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作为建设新的方言研究基础。在具体问题方面,关于歌谣用字和考本字,沈兼士先生指出,倘若今字和古字都是依声托事假借来用的字,不必妄生分别定要用不通俗的今字。“至于歌谣中遇着有音无字的方言,且不必管它应该怎样写法,只要拿注音符号来表现出他的声音就得。倘是考出来的本字的声音,恰好与今字相合,那也不妨拿来应用;但必须有个限定:就是要现无流行的俗字,而其本字的声音,又与今语相合方才可以。”当然考证方言本字也是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是沈兼士先生特别强调“我对于研究方言,是保定‘考证而不轻易改定’的宗旨的”。
研究屯堡方言,首先要有理论指导,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论非常全面,完全可以运用来指导屯堡方言研究,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工具: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工具。因为国内传统的汉语方言研究,大体上以单一方言研究为主,基本上是采用“手工作坊”式的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对单点方言研究得不透彻,不可能做成片方言的比较研究,进而对屯堡方言作更深入的探讨。不仅不能加快“抢救”方言的速度,而且对于一些有细微差别的语音,容易造成人为的判断失误,还可能给方言研究造成错误的结论。
结论
建立屯堡方言实验基地的首要任务是运用描写法、比较法、系统法、论证法和归纳法进行屯堡方言研究,主要从方言史研究、词汇与文化关系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屯堡方言研究的现状,通过总结屯堡方言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采取方言实地调查的方式,收录屯堡方言语音并分类保存;在研究屯堡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屯堡方言英译的实践;绘制屯堡方言地图,这三个项目的实施为日后建立屯堡方言数据库和屯堡方言语音实验室的建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136-200.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是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黄金和石油。1488年,迪亚斯首次到达好望角后,从此掀开了南非的殖民统治时代。各殖民国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语言成为记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据统计,南非现在的官方语言就有十一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语。当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现这种情况,在地理位置同样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区也遭遇了西方语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语言的没落。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各殖民国的争夺焦点,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几乎被消灭殆尽,使得本土语言一度没落。此外,来自非洲、亚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隶的迁入,带来了新的语言,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族、语言、文化。近代,随着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作家的活动,加勒比本土语言又逐渐兴起,并最终立于世界语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又有何积极的作用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一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由来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语言的了解,便可窥见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很广的含义,传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断的历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传统和风格。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色彩,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都是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这其中有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这些构成了语言的一种独特标志,如中国的语言就是带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各种表达方面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的一种语言文化,其发展的特征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鲜明的浓缩体。一般而言,语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词汇、语音、语意、语法及语用等层面,这些层面综合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综合面貌。以语言的词汇来说,不一样的民族的语言中的词汇量、词汇的用法和词汇的特色是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词汇中是不会有熊猫这种词汇的,因为很显然,在很久以前,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任何词汇的创造与创造者的早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密切关系的,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有对于国家文化的极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语文学与其本土语言意识一样,也有着天然的融合过程。关于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是这样描述的:“从全球体系来看,加勒比地区是近代以来两个世界(西方与东方)、两个大陆(旧大陆和新大陆)、三个大洲(欧、非、亚)和四个殖民帝国(英、法、西、荷)激烈冲撞的地区。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语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一种文化语言,并对其他语言的发展有着一些密切的影响。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区,在新大陆一经发现后,便与南非地区一样成为了欧洲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对象。文化的侵略从发展的开始,这也是帝国主义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语言就是一种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所说:“语言是帝国最完美的工具。”对于加勒比地区的争夺,欧洲殖民国依旧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这种手段下,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便出现在了加勒比地区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渐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于是,在欧洲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加勒比英语诞生了。随着加勒比英语的诞生,也出现了许多加勒比英语作家,这些作家使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并认为只有使用了标准的西方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学,才能被西方宗主国的读者所接受。根据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语作家所说,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在背诵欧洲著名的诗歌散文或者阅读一些名家的长篇小说中度过的。“人们对英国女王的了解比对自己本民族的英雄知道得还要多。”这便是对当时加勒比英语文学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区文化现状最好的描述。于是,在这些加勒比英语作家的活动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语文学。
二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现状
当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表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欧洲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加勒比地区后,在当时的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语言复苏的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开始展现出一些本土意识,这些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对宗主国和本国的浓厚感情,例如:雷德凯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对英国的忠诚和对牙买加的爱;而另一些作家开始意识到民族语言不应该是使用其他民族语言来对本民族进行描述,而应该是使用与他们所生存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语言,V?S?奈保尔以及当代加勒比女诗人格莱斯?尼古拉斯(Grace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关的描述。这种倾向的主要创作表现为,雷德凯姆的创作还混合了英国文学的忠诚和作者本土的大爱情结,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点,雷德凯姆的英文中还有一种政治归属和情感归属的矛盾,矛盾主要体现了朦胧的本土意识,本土意识中的矛盾性说明了他们的经验和用以描述经验的工具,这之间的断裂形成了一种本土意识无法被强行输入的特征。如奈保尔写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妇人折了花朵给我,我将这朵花朵点缀在衬衫扣眼中,我在回饭店的路上边走边闻着,茉莉花,茉莉花。”在这里,词语和花之间在“我”的心中是脱节的,他们没法同时存在。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说法,所以作者觉得非常的生疏,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鸿沟。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开始感到困惑,在文学创作中是选择欧洲语言还是本土语言,亦或是选择保持本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平衡?沃尔科特的诗句便道出了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语言困境。然而,尽管有困惑,但对于本民族的热爱还是让他们决定选择本土语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开始探讨如何突破殖民主义语言的束缚,并试图建立他们本土语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开始关注本土语言,并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如克里奥尔语、卡里普索小调、西印度语等。
三加勒比本土语言复苏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殖民主义者撤出后,本土语言意识开始复苏,对于一些后殖民作家来说,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本土语言、开始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并且不断改进和发扬本土语言,使得本土语言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克里奥尔语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复苏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纪末期,是在加勒比当地的种植园中发展起来的。种植园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况比较特殊,发展的语言类型非常综合。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戴比迪认为,“加勒比语言是‘一种对标准英语的个人化的重组’,是一种极富文学潜力的语言,它能够表达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层次经验。”对于世界文学来说,尽管它是一种方言,但它有着自己的语法、句法和词汇,带给语言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很大的语用资源,对其研究也因此呈现出了多元化,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20世纪初,许多加勒比地区作家开始在作品中运用克里奥尔语,如牙买加诗人克劳德?麦凯(ClaudeMckay)、路易斯?班内特(LouiseBennett),圣?路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着加勒比本土语言开始复苏。但与此同时,本土语言的复苏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奥尔语时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洁(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到:“我们说克里奥尔,我们需要克里奥尔,没有克里奥尔我们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深层的思想过程限制在克里奥尔,可我们却轻视克里奥尔。”对于这种困惑,我们将它称为克里奥尔化。对于克里奥尔化现象,在卡莫?布莱斯维特(KamauBrathwait)之前,没有人能够对其做出一个全面而明确的解释。布莱斯维特不仅对克里奥尔化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而且将其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区非标准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莱斯维特同时也是当代巴巴多斯诗人的代表,他的自传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创作的。作为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学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闻到”很浓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语,而在《蓝色马车》一书中,奈保尔这样写着:“中国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块炭,我老婆黑得像沥青,可是,中国孩子还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谁在我的咖啡里放进了牛奶。”在这里,他使用了一种有着明快节奏的、带有加勒比地区比较粗俗和乡村味的语言,我们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调。卡里普索小调在加勒比本土语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这种小调源于古巴的“钢鼓爵士乐”。钢鼓是一种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发明的可奏出两个音程的打击乐器,以其铿锵有力、具有表现力和节奏性而被当地人广泛使用。这种小调一直流行于特立尼达,它的形式诙谐幽默、音韵丰富、表现力强,在奈保尔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使用这种小调来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幽默感。从加勒比本土语言到加勒比英语,再到加勒比本土语言,虽然加勒比本土语言一度没落,但它最终战胜了西方语言,立于世界民族语言之林。在此过程中,加勒比本土语言吸收了东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发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语言与西方语言的“战斗”及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对当代全球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作为历史产物的加勒比语言传统文化既有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对待世界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一贯的文化方针,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放弃一些与社会现状不符合的不良成分,这样才能够将世界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遵循着其是对当时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一种多元记录而且真实再现的角度去看,对于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英语文学和本土英语意识的发展,更要带着文化传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种植园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奋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风,这一点不仅仅对当地的种植园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语言在欧洲语言的入侵过程中曾经没落过,加勒比英语文学一度成为当时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学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语言最终走上复苏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语言文化中的一员。而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化的传承过程,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已进行了近四十年的推普工作。当我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考推普时,倍感推普的重要和迫切,艰巨和光荣。
当交流频繁甚至“地球村”也将走进我生活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交际性。毫无障碍的便利的交际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尽管古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但那毕竟是少数思维活跃、经济宽绰的仕宦之人的事;今天可不一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坐上个把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桂林度周末,一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手艺人可以常年在上海、北京打工,一个公司职员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跳槽到广东、深圳的大公司等等,但所有这些,没有普通话这张通行证可就行本文来自文秘写作网不通了经常听到因为语言隔阂闹笑话的事,那真是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盐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的老百姓却有着远大的理想。滨海测试普通话,那里的教育官员动情地告诉我孩子要走出滨海,走出盐城,走向全国,再也不能让孩子们操着一口‘山芋腔’去打天下了想,只有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市场,才能为推动盐城经济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
语言文字面对的人际交际,几千年来。计算机的出现,信息流通的加快,使语言文字的服务对象从人际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今天,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已是高技术的重点之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决定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速度,关系到国家能否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大问题。因此,推普还在推动我国整个高新技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内蕴着丰富儒家文化的汉语言、优美动听的普通话对形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精神底蕴和审美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性言语状况是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晴雨表”言语行为的健康与否明显反映在心理上,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生成全面发展的人。并涉及到人的生理健康和人类的社会健康。应把推普和人的健康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善于交际、精神强健的中国人。
作者从英语的历史入手,上个世纪末英国文化委员会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英语的未来?学术性著作。通过实证考察和数据分析,并采取未来学的推断模式,预测世界语言格局将会重组,汉语将在21世纪名列世界语言六强,并在调整后的语言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不会为一位英国人的预测而沾沾自喜,但理智告诉我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汉语言的独特优势、儒家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必将使汉语不断兴盛。国已经通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法的依据,使推普走上了法的轨道。有理由相信,推普工作将更加自觉,更加富有成效。
A.汉语 B.英语 C.阿拉伯语 D.法语
分析: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汉语约13亿。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为英语,使用人数约4.8亿。
答案:A
[例2]西班牙语主要使用在(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拉丁美洲 D.非洲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的分布。根据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可知选A,除此以外,因为西班牙曾在历占领统治过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曾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也广泛使用西班牙语,所以也选C。
答案:AC
典型例题剖析
[例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西班牙语 D.俄语
剖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语言之最。学生易把使用人数多与使用范围广混为一个概念,很容易误选A。从使用人数来讲,汉语名列
剖析:该题是联系实际考查实践应用能力。加拿大主要语言是英语(说英语的占2/3,说法语的占1/3),所以信的语言文字应为英语。
答案:A
榜首,大约有13亿。从使用的广泛程度来讲,英语使用最广,现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答案:B.
[例]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关键词: 标记理论 区别特征 语料库
1.引言
作为语言类型学的核心理论,标记理论指出,同一语法参数内的不同选值间存在系统性的不对称,也就是说,选值的标记性(markedness)有强弱之分。标记性的强弱有三个指标:蕴含共性、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比如在元音的鼻音性这个参数上有两个选值:一个元音要么是鼻腔音(即[+鼻音性]),要么是口腔音(即[-鼻音性])。跨语言对比发现一个语言普遍性:一个语言若有鼻腔元音,那么就有口腔元音;但是一个语言若有口腔元音,却不一定有鼻腔元音(Croft,2003:57)。这一语言共性(称“蕴含共性”)表明口腔音和鼻腔音地位是不对等的,我们说口腔音的标记性弱于鼻腔音,这一标记关系记作:口腔音
之所以蕴含共性、行为潜势、使用频率被称为标记性的指标,是因为人们提出的标记关系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指标。一个被提出的标记关系满足的指标越多,就越可靠。Clements (2005)在蕴含共性基础上,根据跨语音位系统对比而提出14个区别特征的标记关系,它们的信度需要接受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的检验。部分标记关系已得到Greenberg (2005)考察诸种世界语言语料给出的频率方面的实证支持,然而涉及的语种数目有限,统计方法亦有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透过分析汉语音位系统和汉语语料,检验Clements的标记关系,并对统计分析频率的方法作出改善。以类型学视角审视汉语音系的研究多数局限于汉语方言音系系统的结构对比,以得出方言共性(Zee & Lee,2007;时秀娟,2007;叶晓锋,2011),笔者则结合语料库进行实证研究。
2.文献综述
2.1语言结构中的标记性
判断14个区别特征的标记关系时,Clements采用的标准是:如果不是所有语言都有A值音位而所有语言都有B值音位,那么B标记性弱于A。事实上,如果两个值满足这一指标,那么必然满足蕴含共性的指标:当所有语言都有B值音位时,有A值音位的语言当然都会有B值音位。根据上述标准,Clements提出如下14个强标记性特征值:
来源: Clements 2005
Greenberg (2005:21) 指出,在世界语言音位系统中,弱标记值音位数目不会少于强标记值音位,即前者行为潜势不会小于后者。如Ferguson (1963)发现,在各语言中,口腔元音数几乎总是大于鼻腔元音数,也就是说口腔元音内部对音位有更多的区分,这表明:口腔音
2.2语言使用中的标记性
判定标记性的标准――蕴含共性、行为潜势――都是语言结构方面的标准。Greenberg (2005:15)提出了一个语言使用方面的标准:弱标记值音位在语言真实使用中有更高的使用频率。因为频率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Greenberg的频率标准使语言结构与语言使用两者桥接起来,使标记理论与语言学中的使用模型兼容。使用模型认为,语言使用决定语言结构(Bybee,2006;Bybee & Hopper,2001)。
为支持他的论断,Greenberg以世界诸种语言的语料为实证证据。比如验证元音长和短的标记关系时,他搜集了冰岛语、梵语、捷克语、匈牙利语、芬兰语、Karok语六种语言的书面语语料,各语料含1000个元音音位;然后他亲自人手统计长元音和短元音在语料中的出现频次,再转成百分率。所得结果如下:
来源: Greenberg 2005:20
Greenberg的论证方法不无欠缺。一是语料不够大,只含1000个音位。二是语料都是书面语而非口语。两种语体有多方面差异(Brown & Yule,1983:15-17),而口语更能反映语言的使用情况(Croft,2003:112)。三是统计所得频率差异的显著性并未进行统计学检验。四是考察的语言太少,在地理距离和谱系亲疏上不够离散,难以代表世界上的所有语言。Haspelmath (2005)指,分析更多世界语言样本的实证研究要有待开展。因此,笔者承继这样的实证研究,考察汉语语料,验证Clements提出的14个标记关系 ,并试图改良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3.研究方法
3.1汉语音位
在对汉语各个音位进行频率统计前需要确定汉语音位包括哪些。笔者大体上认同Duanmu(2007:24)提出的汉语音位系统,视以下为汉语辅音和元音音位:
汉语辅音音位
汉语单元音音位(不考虑/?W/)
3.2数据收集
Da (2004)采用一个包含193,504,018汉字频次的汉语语料编制了汉语字频表。该语料虽然足够大,涵盖主题多样,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文本比例较均衡,但全为书面语,所以本研究不予以使用。笔者使用的是Tseng (2004,参见本文附录1) 根据台湾普通话口语词频表所编制的汉语音节频率表(不考虑音调)。口语词频表技术细节如下:
[……]根据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对话语音语料库内容所计算出的词集及词频统计。词频表包含词项、词类、词频以及音节频率等相关统计数据,可以作为在台湾使用的现代汉语口语常用词的参考依据。现代汉语对话语音语料库[……]总计有85个对话,170名发音人,共约42个小时的对话内容。录制时间为2001至2003年,发音人当时年龄为14至 63岁。声档内容经过文字转写后,先以中央研究院词库小组的自动断词系统进行断词与词类标记,最后结果再经过人工检查词类,破音字与拼音转写,总共有 16,683个词项,405,435个词次,607,016个音节。
(Tseng,2004)
3.3 数据处理
Tseng的数据是以电子形式储存在一个Excel文件中的,笔者以微软Excel为工具对数据加以操作。因数据中的音节原以拼音形式记写,首先将拼音转写成音位形式,转写法则参考Duanmu (2002:319-329)。然后,频率统计的目标音位所在的音节用Excel的数据分割功能进行筛选、合并。这个过程需要十分细致,确保包含目标音位的音节都被筛选到,不包含目标音位的音节都被筛掉。最后,筛选出来的音节的总数用Excel的求和功能计算,得出的总值即为目标音位的频率。由于数据由机器而非人手处理,效率和准确度更高。
除/n/和/?耷/外,所有汉语音位只出现在节首:/n/在节首和韵尾都有出现,/?耷/只在韵尾出现。笔者认为统计音位频率时要区分节首音位和韵尾音位,因为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音系特性,如节首/n/不带音拍,韵尾/n/却带。Bybee (2001:88)指出,传统认为两个不同位置上的同一音位可视为两个不同的音位。因此,为确保所得频率的可比性,研究只统计节首音位,不统计韵尾/n/和韵尾/?耷/。元音方面,只考虑单元音,因为双元音音质不守恒。高元音/i,u,y/的统计既包括底层结构中后跟另一元音前的音位,又包括后不跟另一元音的音位,如统计/u/时,/tu/中的/u/和/tuo/中的/u/都考虑在内。
4.结果与讨论
先看[±响音性]这个参数上两个特征值的标记关系。如下表所示,[-响音性]的辅音在Tseng的语料中使用频率为336,164,占辅音总频率的65.03%,而[+响音性]的辅音使用频率为180,787,仅占总频率34.97%。卡方检验表明两者频率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p
[-响音性]音位与[+响音性]音位的频率比较
再看[±展喉性]的标记关系。[+展喉性]有两种解读:呼气声和送气。呼气声可与常态声对立,区分出两类元音。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分只与阻音尤其是塞音有关。汉语音位系统没有任何呼气声元音,只有常态声元音,这说明常态声,即[-展喉性]标记性较弱。塞音方面,汉语中送气塞音和不送气塞音数量等同:
因此,单凭行为潜势无法判断送气与不送气的标记关系。然而,比较两者的使用频率却能清楚地看出来:
不送气塞音频率显著高于送气塞音(p
以下为14对区别特征值频率(百分比)与音位数的比较:
从上表可看出,除尖音一行外,其余数据都与Clements的标记关系一致。各行频率差异都是显著的,标记性更弱的特征所占频率基本上都超过60%。每对特征值中频率较大的几乎都是负值,这与Greenberg (2005:15)的观点一致。
5.结语
Clements单凭音位系统跨语对比提出了14个区别特征标记关系,笔者给出的汉语结构方面和语料方面的证据,有力支持其中的13个。除[±前部性]和[±后]这两个特征外,得到确认的标记性较弱的特征值都是负值。唯一不被汉语数据支持的标记关系是[-尖音性] < [+尖音性],这有待进一步考察世界其他语言的音系结构和语料。跨语言验证是一项大工程,需前赴后继,逐步拼凑出世界语言的总体面貌;笔者研究汉语,是这工程的其中一环,未来需要以类型学视野分析世界上更多语言的样本。
参考文献:
[1]Brown,Gillian & Yule,George.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Bybee,Joan L.& Hopper,Paul.Introduction to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A]. In Joan Bybee,Paul Hopper (eds.),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Bybee,Joan L.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Clements,George N.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peech sound inventories[A]. In Eric Raimy & Charles Cairns (eds.),Contemporary Views on Architectur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Phonological Theory[C].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5.
[5]Croft,William.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 ed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Crothers,John.Typology and universals of vowel systems [A]. In Joseph H. Greenberg, Charles A. Ferguson & Edith Moravcsik (eds.),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2 [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3-152.
[7]Da,Jun.(2004)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aracter and bigram frequencies in Chinese e-tex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A]. In Zhang Pu,Tianwei Xie and Juan Xu (eds.),The Studies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Digitized Chinese Teaching to Foreigner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C]. Beijing: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501-511.
[8]Duanmu, San.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Modern Chinese,2nd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9]Ferguson,Charles A. Assumptions about nasals: a sample study in phonological universals[A]. In J.H.Greenberg (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3:53-60.
[10]Greenberg,Joseph 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universals in phonology[J]. Language ,1966,42:508-17.
[11]Greenberg,Joseph H.Language Universa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reprinted edi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5.
[12]Haspelmath,Martin.Preface to the reprinted edition [A].Language Universal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reprinted edition[M]. By Joseph H.Greenberg.Berlin: Mouton de Gruyter.vii-xvii ,2005.
[13]Tseng,Shu-Chuan.Processing Spoken Mandarin Corpora[J]. Traitement automatique des langues.Special issue: Spoken corpus processing ,2004:45,89-108.
[14]Zee,Eric & Lee,Wai-Sum.Vowel typology in Chinese [J]. Saarbrücken: ICPhS XVI,2007:1429-1432.
新课改以来,初中地理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法,如参与式、多媒体、实验操作、图表结合等,这些都是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研发出来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但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继承,朗读作为传统教学法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备受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起着振奋精神、感悟文字、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等作用,它让七年级的学生在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时,能跟他们熟知的学习方法有效衔接。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运用朗读法。
一、重点朗读,直接强化记忆
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朗读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画出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大声齐读一两遍,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提醒学生:这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同时,这样还能把那些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但这种简单重复性质的朗读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是表面的强化,学习结果既不长久也不深刻。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有意义的内容,即给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提问不够明白之处,教师引导理解,然后检查他们阅读文本的结果。经过这个过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朗读重点内容。虽然地理课上的朗读不必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但如果学生真正深知了文本的含义,有意义的朗读会成为强化记忆的有力手段。«世界语言和宗教»教学的知识目标有两点,一是借助地图说出世界上通用的六种语言(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及分布地区,二是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在教学时,对重点句子或句群,笔者都会让学生结合图、表理解后再进行朗读。如教学“世界的语言”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47页的世界语言分布图和后面的文字,填写如下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记忆内容。
二、整合朗读,理解提炼的要义
整合朗读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要点提炼后对重组新句的朗读。这种整合朗读比直接朗读原文更上了一层楼。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点包括的内容繁多、复杂,如果直接朗读原文,学生会因为内容多、句子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提炼的要义是关键。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原文,使其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重构句段,完成将知识内化于心后又外化为言的过程。如七上第四章的«天气和气候»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和重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学生自己看教材似乎也能懂,但一离开教材进入实际判断,他们就可能会判断不准。于是,笔者首先让他们自主阅读,然后要求他们提炼出关键词“天气、短时间、多变、晴雨、气温、风力、气候、长时间、稳定、冬夏”等,接着让学生用两句话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笔者先进行了示范:“天气时短多变化,气候时长较稳定。”学生认为不顺口,便重新进行了总结:“天气短,阴晴雨雪风热冷气候长,多年平均四季稳。”“天气阴晴冷热风,气候春夏与秋冬。”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自己编的顺口溜,随后,全班进行评判、筛取,选出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一个。学生从整合朗读中既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又记住了知识点,一举两得。
三、延伸朗读,强化拓展运用
延伸朗读是将可读性强的地理常识、民族风情、民俗谚语等,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附着某一内容的教学,将其作为教材的补充让学生朗读。这些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参与度。对这些内容的朗读能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在教学八上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看一月平均气温图并探讨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一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南部的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当学生通过读图得知漠河在零下32℃以下,而海口在16℃以上后,笔者用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文字(背景随着文字的改变而改变):深冬来临的时候,有人想去北方的漠河看凛冽的狂风、漫天的雪花、冰冻的河流,迎接极夜的到来,感受鼻涕挂在鼻子上结冰的神奇也有人想去南方的海口看青树翠蔓、鲜花簇拥、如茵芳草,享受海风的轻拂,穿一件薄毛衣过大寒。笔者让学生朗读一遍全文,然后再朗读一遍加着重号的短语,感受其中强烈的对比,清楚零下32℃以下和16℃以上的区别。朗读带来的震撼远强于默看的效果,学生记忆也会比较深刻。朗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朗读也是一种感受方式,“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朗读以声音的形式,将地理文字素材通过学生之口外化,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同时接纳文本知识,并在眼口并用的过程中加强接纳程度。但它并不能完全独立运作于一整节课,它通常需要与其他多种教法协同配合,才能高效完成课时教学目标。因此,如何让这一教学法在新课改中焕发生机,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挖掘、开拓。
作者:刘楠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中学
一、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统考科目
010101 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10104 伦理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50102 汉语言
050103 对外汉语
05010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5 古典文献
050106 中国语言文化
050107 应用语言学
050201 英语
050202 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 日语
050208 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 菲律宾语
050211 梵语巴利语
050212 印度尼西亚语
050213 印地语
050214 柬埔寨语
050215 老挝语
050216 缅甸语
050217 马来语
050218 蒙古语
050219 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 乌尔都语
050222 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 豪萨语
050225 斯瓦希里语
050226 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 保加利亚语
050228 波兰语
050229 捷克语
050230 罗马尼亚语
050231 葡萄牙语
050232 瑞典语
050233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050234 土耳其语
050235 希腊语
050236 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238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050239 泰米尔语
050240 普什图语
050241 世界语
050242 孟加拉语
050243 尼泊尔语
050244 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050245 荷兰语
050246 芬兰语
050247 乌克兰语
050248 韩国语
050250 塞尔维亚语
050251 克罗地亚语
050252 挪威语
050253 丹麦语
050254 冰岛语
050255 翻译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4 编辑出版学
050305 传播学
060101 历史学
060102 世界历史
060103 考古学
060104 博物馆学
060105 民族学
060106 文物保护技术
100501 中医学
100502 针灸推拿学
100503 蒙医学
100504 藏医学
100506 维医学
100802 中药学
100804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100811 蒙药学
政治
英语
大学语文
二、艺术类(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统考科目
050303 广告学
050306 媒体创意
050401 音乐学
050402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 音乐表演
050404 绘画
050405 雕塑
050406 美术学
050407 艺术设计学
050408 艺术设计
050409 舞蹈学
050410 舞蹈编导
050411 戏剧学
050412 表演
050413 导演
050414 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 摄影
050417 录音艺术
050418 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
050422 艺术学
050423 影视学
050424 广播影视编导
050425 书法学
050426 照明艺术
050427 会展艺术与技术
050428 音乐科技与艺术
政治
1、 pple 2、 at
3、 range 4、 ouse
5、 ion 6、 oo
二、英汉连线
vase 小提琴
violin 冬天
winter 花瓶
pencil 春天
spring 铅笔
English 英语
plane 轮船
ship 大象
train 火车
elephant 飞机
三、填所缺的词
1、I (起床) at six in the morning.
A. gut up B. play football C. go to school D. go to work
2、He _______ (足球) in the afternoon.
A. play basketball B. play the flute C. plays football D. sing
3、We (去上学) by bike.
A. walk to school B. go out C. go to school D. go home
4、We have (数字和语文) in the morning.
A. Maths and English B. Maths and Chinese C. Music and Chinese
5、My father goes to work (骑自行车)。
A. by bike B. by bus C. by plane D. by train
6、They (吃午饭) at twelve.
A. have breakfast B. have dinner C. have lunch D. have sweets
7、He plays the (笛子) in the classroom.
A. drums B. flute C. play pingpong
8、Do you (去游泳)?Yes,I do.
A. go to swimming B. go swimming B. go swim
9、We (穿毛衣) in autumn.
A. wear sweaters B. wear shirts C. wear gloves D. wear hats
关键词:文化内涵;多元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46-02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承,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的过程和效果。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可以表达客体的概念意义;此外,作为文化的载体,还蕴涵着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含义和文化心理。
二英语与英语文化
人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了解对象国的社会风貌,文化风俗,而阅读材料多出自一两个母语国。于是有些人就认定“英语这种语言和某一两个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这种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的作用。这些人所说的“语言既不是抽象的'人类语言',也不是微观到个人的'言语',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族的语言。” 因此,似乎可得出这样的推论--英国文化即英语文化。但这种错觉是由于混淆文化离不开语言,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某一具体的语言之间的界限而产生的。所以切不可在语种与文化之间划等号。因为,今天的English culture(英语文化)一词包含甚广。
三多元的英语文化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今天的English culture(广义的英语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可以涵指:①英国文化;②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即狭义的英语文化,如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新西兰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及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的文化;③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非英语、非西方文化;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文化内容。
毋庸置疑,英语运载着英美文化。作为以英美为代表的母语国家的语言,英语承载主流社会的文化,同时也担当非主流的、非英语移民社团与主流社会的交际媒介。如果英语不具备跨文化运载能力,身居于纽约市约25万的华人是无法同美国主流社会交流的(当然他们的交流是通过那些懂英语的移民来进行的)。由此看来,英语是英美文化的载体,推而广之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同时英语也是外来的、非英美的、非西方文化的载体。另外,作为外语型国家(如中国)的国际交流语言工具,它反映的是该国的政府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即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南非是南非文化的载体)。
四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英语与各国的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变化着的对抗融合关系来概括。世界语言——英语正作为母语国家和第二语言型国家的内部语言而被使用,同时,还作为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的交流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在使用中,英语本身固载着的西方人的逻辑和传统与该地的使用者的母语逻辑和民族传统规范不断产生“碰撞”,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对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适应,某些英语本身固载着的东西,甚至某些“碰撞”,竟然在该国文化环境下留存下来,即所谓的英语与该国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区域内,时时都在进行着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五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与英语教学
“作为世界语言,英语的文化内涵是多元的,既包括西方文化要素,也包括东方文化要素;既有基督教的元素,也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对英语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避免与当地文化对抗,真正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协调。
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要创设立体化教学环境,是指把语言文化教学的三维即学习者、学习者将来使用语言的目的环境及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立体的课堂结构。以中国的英语教学为例,“英语基本是中国人教,中国人学,在中国用”。在此环境中,“中国文化始终占支配地位,异域文化的输入只能起补充作用。” Smith 在1981年曾指出:“一种语言一旦成为国际性的,它就不可能恪守一种文化规约。” 也就是说为了用英语跟菲律宾人做生意,中国人并不需要学习欣赏英国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发标准的英国音。近年由于英语文化教学意识的加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异域文化的某些规约,强调片面的语言和文化的协调。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结果是“语言似乎纯粹了,但协调被破坏了,因为犯了与当地文化对抗的错误。” 所以,切不可忘记英语运载着的中国文化。
2.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
对于少数将要从事与异域文化密切相关的工作的人来说,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是必要的。即使这样学校的课程也只能起到指导作用,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教学中只顾遵循课本内容(英语的文化规约),不能正确做到因时因地制宜(指的是不能按照言语事件发生的现实环境即学习者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决定材料的选择,来确定言语的适宜度),那么教学中的某些行为将导致文化误导现象的产生。因此,要正确理解学校课程的作用,切不可片面夸大其作用。“要了解异国文化的全貌并能在实践中适应它,非得深入其地住上一段时间不可”。
3.补充教学力量,聘请母语使用者任教。
为了补充教学力量,我们请了很多母语使用者来教书。他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来中国任教的人应该接受过必要的训练,对在这一异域文化(中国文化)中“交流时可能遇到的文化歧异有必要的思想准备,这样他们便不会因为听到一个不顺耳的招呼而变得愤怒,不会因为对方的自谦自贬而大惑不解。” 师生必须认识到 “学生的文化环境是文化课的起点,对象国的文化环境是终点”。只有起点确定了,师生才能最终顺利达到终点。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学习之初教师便一味地将对象国的文化环境强加给学生(将终点作为了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了解学生的文化环境要比让学生了解教师将把他们引进的文化环境更重要。” 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外籍教师若对学生所在的文化环境一无所知,仅把对象国的文化规约呈现在课堂上,不顾冒着与该国文化产生对抗的风险,让学生模仿并接受,可想而知将会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相互接触交流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格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英语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英语语言文化教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明确英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这一事实,从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研究英语语言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将对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战。从而为多元文化区域如何学习吸纳异域语言,借鉴、融合异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理论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