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09: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统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存在重视不够,偏重于纯理论,教师执教能力一般等问题,而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由于对数据测量、统计分析、实验设计有严格要求。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有必要在“体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这门课程的学时数,对于教学内容要严格精选,结合体育实践,与学生毕业论文涉及的问题及体育科研经常碰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教学。例如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实验法,任教教师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着重讲授实验法的应用特点,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数据统计分析的常用软件处理方法。理论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范文及中国期刊网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实践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实验法,数据如何分析等。学生只有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毕业选题才可能考虑自然科学类选题。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师自身需经常进修学习,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能深入掌握各类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避免偏科,不能仅仅按照自身研究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与各类毕业论文特点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科研选题途径,常用的文献法如何获取资料及分析,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的使用,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讲座中重点介绍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理论教师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类方法,给学生介绍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如何撰写,同时实验课教师及实验专职人员也可以定期通过讲座介绍实验室仪器的特点,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一起把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功能,涉及实验研究的领域给学生介绍清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完成毕业论文。
摘 要 采用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发文总体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单位团体、引证文献等方面对“中国知网(CKNI)”中的啦啦操近十年核心期刊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啦啦操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数理依据。结果表明:(1)2006年至今,我国啦啦操研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核心期刊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状态;(2)根据研究内容特征的不同,啦啦操现有核心期刊可分为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且各类主题研究呈阶段性分步态势;(3)高校单位的啦啦操研究成果全面程度与其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的好坏成一定正比关系;(4)以《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代表的体育核心期刊是我国啦啦操学术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关键词 啦啦操 理论研究 期刊计量 中国知网(CKNI)
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为橄榄球比赛呐喊助威的啦啦操,经过10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了一项多国家普遍开展的世界性体育运动[1]。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啦啦操开始传入我国,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于2001年9月28日在广州举办了“统一冰红茶”迎九运首届中国大学生动感啦啦操比赛,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啦啦操比赛[2],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发展迅猛。目前,啦啦操已逐步成为我国学生喜爱的校园健身运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意在客观展示我国啦啦操研究的发展和部分特点,进而为啦啦操未来的研究发展建言献策。
一、数据来源、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国知网(CKNI)》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在线实时更新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涵盖了我国近99%的学术期刊及96%的硕博学位论文,且大多数期刊能回溯至创刊。本文依据CKNI数据库展开数据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展开具体研究。
资料收集的具体步骤为:(1)通过数据库检索平台,在高级搜索中输入检索条件,通过精确搜索,得到2006―2016年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啦啦操方面的论文(246篇),其中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献178篇。(2)根据每篇论文后的引证文献链接,收集包括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和卷期在内的每篇论文引证文献信息。(3)根据研究需求采用筛选、分类和计量的方法确定最终的论文群,确立具有唯一性和有效性的论文资料样本(16种体育核心期刊142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总体概况
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啦啦操研究的体育核心期刊数量在近十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除2006年、2007年、2016年体育核心期刊呈个位数外,2008―2015年发文数量均有快速增加的势头,在2014年发文量最多,达到37篇。总体来讲,啦啦操体育核心期刊发文量处于增长状态,这反映出我国对啦啦操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步伐较为一致,且随着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加深。2013年到2014年的发文数量增加最多,达到十年来刊发量的高峰,这可能与国际啦啦操联盟(ICU)国际官方地位的确立(2013)有关。
(二)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内容主题
借鉴收集的期刊归纳分析,结合CKNI数据库各年度总目录统计,我国啦啦操研究按研究内容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其中,现状调查、项目发展和比较研究可能与其它研究主题存在一定的重叠范畴,本文采用凡已统计在这三个类别的论文将不再在其他类别进行统计,防止统计出现重复,保证有效性。
表1 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统计表
从表1统计结果可知,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研究阶段(2006―2007年)、研究增长阶段(2008―2010年)和全面研究阶段(2010―2016年)。
在第一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零星出现在极个别领域,竞赛规则和校园文化领域,体现出对于一种新兴项目的模糊认知状态。
在第二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逐步扩散,新兴项目已步入探索阶段,但关注度并不高,对竞赛规则、课程教学、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
在第三阶段,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题分布迅速扩大,其中对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竞赛规则等主题内容专研关注度较高,体现出新兴项目亦步亦趋的发展特点。
综上,根据CKNI对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收集发现,以“中外对比研究”“伤病防治”以及“市场推广和产业研究”为主题期刊几乎没有,我们应该加大创新力度,增加相关主题内容专研,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我国近十年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单位团体
根据CKNI数据收集可知,啦啦操研究的发文主力主要集中在全国体育类和师范类高等院校两大阵营当中,体育院校比师范院校略微领先。其中在体育类院校当中,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核心期刊发文总量排名前三,分别达19篇、17篇和16篇(西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占比18%、16%、15%和15%;在师范类院校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啦啦操核心期刊发文总量占据第一,有3篇,占比38%。这5所院校啦啦操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分别接近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发文总量的一半,可谓我国高校啦啦操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纵观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较深入的单位也均是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开展较好的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啦啦操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特定关系。
三、结论
(一)从2006―2016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的研究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状态。
(二)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现有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现状调查、项目发展、比较研究、基础理论、竞赛规则、赛事组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技术训练、身心促进等10类研究主题,且各类主题研究具有阶段性分布特点。
(三)从研究单位团体看,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单位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啦啦操竞赛、训练、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较好的挝唬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休闲体育,行为模式
1前言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国社区、广场和舞厅利用体育舞蹈健身的群众日益增多。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怀化市地处湘西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属于我国中等三线城市,市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休闲意识已逐步深入到我国各中级城市居民生活当中。体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节奏,动感音乐的配合,对健身的促进作用,也浸润入像怀化这类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舞蹈休闲行为的怀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性质,发放回收认真严谨地设计了《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调查表,并通过复测的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信度为(87.8%)。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786份人文历史论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问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具体调查结果见结果与分析图表论文格式模板。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各类网站查阅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与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交流,了解他(她)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状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各个具体项目运用EXCEL等软件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所得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运用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目前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行为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
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别、生活形态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涵盖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
3.1.1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而形成了社会心理差别,因此在兴趣爱好、并由生理的差异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显著的不同。体育休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项目选择上,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等差异,男性一般选择强度较大、竞技成分较高的项目;女性则相反,由此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体育舞蹈正是这样一种强度小、竞技成分低的休闲活动,所以女性多采用体育舞蹈活动作为休闲手段,男性选择则相对少。调查表明,怀化市体育舞蹈休闲人群在性别方面有如下特点:
表1 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的性别比例表
调查人数
占总调查人数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我校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面,采取了分层分级的监管机构,首先学校、院系级、专业教学部三级管理部门,执行着决策与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等功能。我校由学校教务处质量管理科牵头成立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督导组,在院系下同时设立院督导组,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成立了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学校管理规定与要求、论文相关工作的决策、决议等。成立了论文评议委员小组(包括有开题评审组、盲评评审组、答辩评审组、答辩委员会和评优委员会),主要负责论文的盲评、答辩、终评和评优等指导和决议工作。成立了论文工作组,主要负责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的布置与实施、总结等。
2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与机制体系
2.1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
我们编制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手册中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导师互选办法和程序,开题、评审和答辩,以及各阶段提交资料时间安排与规定等,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和这种资料格式规范等。该手册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指导性作用。
2.2强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科研水平
我们为了提高体育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能力,在教育部关于本科课程设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开设科研能力培养方向课程,如《科研与方法》、《统计学》、《评价》、《办公自动化》等,还开设了课外实践课程《信息存储与检索》、《方案设计》等,这课程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集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撰写等毕业(设计)论文诸多环节贯穿于其中。
2.3完善机制,论文实施教评分离制度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审和答辩采取教(指导)与评价分离制度,做到在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完全回避制度。在评审阶段,我们采取统一盲评。答辩也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同时在答辩时不能让答辩委员知晓导师信息,答辩没有通过的学生,则须修改后进入第二次补答辩。
3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管与防范体系
3.1论文质量的前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前期监控、管理与防范是指监控和防范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之前的一些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前期工作都是在大学生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主要有导师遴选、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撰写以及开题等工作。为了确保导师质量,我们规定只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讲师才有资格申请担任指导老师,再由论文工作领导组对导师资格、科研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遴选合格导师。遴选合格的导师与学生进行导师互选。每年11月份由导师指导学生选题,确定题目报评议委员小组评审,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论文工作组、学院督导和学校督导审查备案。题目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修改者,须提出申请报批方可。导师按照要求下达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每年12月份由4个评议委员组成小组进行开题报告会,开题通过者备案,未通过将进行再次补开题。
3.2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是指开题之后到提交盲审论文之前,这阶段对论文题目更换、导师更换、撰写过程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很多高校开题之后,学生离开学校疏于管理,造成论文无法按期保质完成。我院在次年3~5月份要求学生必须回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除了指导记录外,还实行每天学生指纹签到打卡制,杜绝代签虚报到校情况。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第一、二稿和定稿到工作小组处,每阶段稿件由评议小组审核,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撰写工作。对出现签到缺席4次(8学时)和未按时提交论文稿件者,只能参加补盲评和补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做到环环相扣与监控。
3.3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是指论文的盲评和答辩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校督导和院督导全程监督个环节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完成本阶段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盲评和答辩工作安排,评议委员负责具体盲评和答辩的评审以及评优。盲评和答辩均采取集中评审、导师回避制度。在盲评和答辩过程中控制委员间分值差<10分。除了答辩不通过外,其余每组末位2位论文采取末位集中评议淘汰制,实现组别间答辩标准尺度把握差距的最小化。
4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风险防范与监管的评价体系
4.1建立四阶段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层层把关的、由导师、盲评、答辩评审、评议委员(终评)等四阶段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每个阶段评价标准不一样,考查学生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角度不一样。在某一个阶段评价不合格,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将反馈评价意见给学生和导师,学生根据意见,结合自己论文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再次提交评审,如果第二次评审仍不合格,不再进行后面阶段评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将不予以合格。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每个阶段分值比例为导师占20%、盲评40%和答辩评审40%。评议委员(终评)不占具体分值,但是评议委员(终评)为最终审议,也有评议分值和修改分值的权利。
4.2建立论文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 教学评价 档案袋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档案袋评价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Y41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8-02
1.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体育科研方法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乃至今后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等领域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在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中感到选题原则、研究方法等学了一大堆,等到实际做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时却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于选一个“合适”的课题都困难,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造成这种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是传统评价方式——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用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而如何既能体现学生的科研水平高低,体现学生科研方法掌握的过程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又能反映学生如何选题、如何选择样本、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评价,需要一个过程的判断和一些定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档案袋”正好能“系统的、有组织地收集相关证据,以监控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1] ”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2]。档案袋最开始是各类艺术家和文字工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等汇集起来用以展示和保留的一种工具,使人们对自己所作的事情的一种归纳和记录。
档案袋评价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评价”。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将其不断运用到不同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去,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很快发展,在中小学活动性课程中应用较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例较小。
档案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方法之一,它具有强化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个性等优势,这种评价方式尤其适合以阶段活动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在5年多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的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尝试档案袋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3.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特点决定其评价适宜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
就课程性质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设计课题,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重在操作与应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实用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兼顾。
就课程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完成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不仅检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过程。
就课程主体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课程的学习主体、参与主体、实施主体等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4.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应用
4.1档案袋类型的选择
档案袋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目标,我们选用过程型档案袋,目的是为记录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成长发展的证据,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及时掌握学习进展状况,描述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4.2档案袋主要内容
档案袋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学生档案袋中所汇集的材料应该做到“是学生某一时期内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真实可见的呈现” [3],涵盖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体育科研方法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形式体现,是学生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完成的主要证据。各种笔记、学生个人情况表、文献资料摘录、文献综述、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样本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实验数据、录音带、光盘、软盘、照片、视频、统计图、统计表、参考文献、教师指导记录表、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草稿、初稿、修改稿、完稿……这些原始资料,既是完整呈现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整理、分类,编排次序和目录,以便随时查阅参考。
5.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作用
5.1有效地促进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考试通常都是在一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很显然考试与课堂活动相分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和是否取得进步。档案袋中学生相关资料的收集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进行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必专门腾出时间来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过程是与学习、教学过程同时产生和发展的,评价活动与教学过程是有机结合的。从这一点上讲高职课程教学中档案袋的应用既是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工具。
5.2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袋积累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关各种数据与信息,记录科研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5.3注重整体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以统一的评价内容,统一的评价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档案袋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内容比较灵活性,在某种意义上 ,每个档案袋都是一个评定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中自我表现的个案,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资料库。
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度,反映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技能水平,教师通过科研档案袋全面了解学生科研方法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整个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前后比较看到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轨迹,评价会更加注重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
5.4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相结合
档案袋呈现的资料是学生自主进行收集的,这种记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成长见证,阶段性的档案袋整理和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学习计划,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策略,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看到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自我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
档案袋的内容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基本的资料,通过档案袋信息的提取,任课教师能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了解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运转情况,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态度、课程的设计、教学步骤与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档案袋”是课堂教学的产品,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教学的机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6.结语
从我校5年多来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开设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实践来看,学生做科研的水平确实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非常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科研论文设计与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查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回顾和梳理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找到了真实的研究点而不是书本上的案例。学生完整地体验了撰写论文的过程,独立的做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体验收获是很大的。尝试着采用档案袋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档案袋评价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都是不同的,针对个性化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统计图表、问卷调查等都不相同,教师和学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一一沟通,有限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指导五花八门,造成与主讲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往往不知该听谁的。
虽然档案袋评价面临很多困难,但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落实、质性评价理论的推广,“档案袋评价必将成为发展和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而必不可少的评价工具”[4]。在高职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档案袋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发挥档案袋评价在提升高职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马海涛.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端正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加强体育活动的意愿,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来说,不能强制性地要他参与活动,而是要慢慢引导,那样体育活动不但不能增进心理健康,可能还会有反作用。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非常愿意地去参加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多组织学生参与球类项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会强调自我,而会忽视与他人的合作。球类运动项目大多是两队间的对抗运动,需要同队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因此进行这类运动,有助于中学生的互相交流,增进人际关系。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是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关行业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 、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 ,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上手工作 ,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关键词]:亚冠杯 中超足球俱乐部 亚洲足球俱乐部强队 攻防数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3赛季亚洲联赛冠军杯小组赛球队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各队攻防技术统计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比较。参赛队具体比赛对阵:E组:1 FC首尔、2武里南、3江苏舜天、4仙台维加泰,F组:1广州恒大、2全北现代、3浦和红钻、4蒙通联,G组:1本约科、2北京国安、3浦项制铁、4广岛三箭,H组:1柏太阳神、2中部海岸海员、3贵州人和、4水原三星。
1.2研究方法
录像观察法:通过反复观看2013赛季亚洲联赛冠军杯小组赛阶段48场比赛录像,记录比赛过程,按有关统计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对全部数据收集整理,并登陆FIFA官方网站对部分数据进行核对。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电视转播及网络获得的比赛录像及国际足联官方网站公布的各类技术报告。
问卷调查法:问卷的主要目的是征求专家、教练员对论文统计指标和统计尺度的选择和建议。对问卷的信度检验采取再测法,先后对有关专家、教练发送问卷两次,中间相隔一周,求得两次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均大于0.87,具有良好相关水平。发放问卷35份,回收33份,回收率为94.3%。
访谈法:就论文研究意义、方法、统计指标和尺度等问题请教有关专家和教练员,进行面对面或电话访谈,确定本论文基本结构和研究方向。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0对2013赛季亚洲联赛冠军杯小组赛阶段48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及本人统计数据进行数据统计。
对比分析法:根据收集统计的数据资料,将中超俱乐部与亚洲足球俱乐部强队作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中超俱乐部与亚洲足球俱乐部强队存在的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进攻效率低、锋线乏力
本届比赛,中超俱乐部在进攻的组织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实际比赛中看进攻效率偏低。本届比赛中超球队射门次数、射正次数、场均进球数和射进指数等核心指标数据在其它较强球队中均排名在后。小组赛的比赛中,中超球队全场控球率达到了57.2%,场上优势明显,射门次数多,但打进了29个进球,进攻效率低是失利的主要原因。
2.2传接球准确性差、技术上的优势不大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无论在传接球的准确性还是对比赛的控制能力上都与亚洲其它强队存在着一些差距。中超球队场均传球数(202.5次)与场均传威胁球数(7.5次)等体现整体进攻能力的数据在强队中均排名在后,此外长传球方面的弱势更反映出运动员视野的开阔、进攻的层次、跑动的范围和能力、体力等方面的欠缺,以往技术方面的优势以不复存在。
2.3控制球能力不强、防守理念落后
通过防守指标统计数据分析队员控球能力差,个人丢球过多,前卫队员场均丢球46.25次,后卫队员的场均丢球数为47.5次,与十六强球队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此外前锋队员场均抢断球数为2.5次,在十六强球队中次数最低,与强队前锋场均抢断球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而当今世界强队的前锋队员在前场的逼抢和防守十分积极,这样不仅能破坏和延缓对方的组织进攻,而且一旦抢截成功还能马上形成二次进攻,中超前锋队员前场抢截技术运用少,只是做出一些应急抢劫动作或一般性的封堵,缺乏有效的逼抢和配合行动,防守理念落后。
2.4中超足球俱乐部“流派风格”的缺失
在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和各自条件的不同,世界上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流派和打法。在以往的比赛上,中超球队属于难以找到明显“流派风格”的队伍,技术不占优,同亚洲其它球队相比,拼抢对抗上也处于劣势,与亚洲强队相比技术和整体配合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射门与进球指标方面,中超球队场均进球数、射正球门率、射进指数均低于16强球队的平均水平;在进攻传球指标方面,中超球队场均长传成功数与16强球队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任意球进攻方面中超球队比较突出,但任意球的成功率仅为14.29%,16强中排名最后;在防守技术指标方面,中超球队前锋队员场均抢断球数,与16强球队前锋场均抢断球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前卫队员场均抢断次数与16强球队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后卫队员场均抢断与16强球队相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后卫队员的场均丢球数与16强球队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2 建议
中超球队应该确定技术流打法;我们应该着重培养技术出重的球员,靠细腻的技术和流畅的配合来弥补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必须要统一思想,明确以细腻的技术为基础,以进攻强调整体配合,防守组织严密为特点,通过训练和比赛不断的磨练、积累,形成稳定的技术流打法。
注重足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相关研究,完善我国足球专项体能训练教练员的培养机制;帮助运动员了解更多身体素质的科学训练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饮食习惯,出色的身体条件是合理运用技术和执行战术的基础,必须得以高度重视。
加强培养锋线球员的进攻能力,训练中尽量使球员在接近足球实战的强对抗条件下进行各种射门训练、运控球训练和传球训练,紧密结合足球比赛的特点,使锋线球员的个人技战术与整体战术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通用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2]Charles Hughes.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刘丹.足球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现代足球[M].人民体育出版社.
[5]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晓磊.第十三届亚洲杯中国队前场任意球、角球进攻战术分析[J].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刘先进,王军. 2003年我国足球甲A联赛进球特征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
[8]肖进勇.第14-17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数量与射手特征辨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6).
[9]胡海波,刘涛,刘军.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进球情况统计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5,(1).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as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随着我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创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探索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时成为国内体育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虽然《运动与健康科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进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然而,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期刊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科技期刊国际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极少。在为数不多的相关成果中,从经验总结出发为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出建议对策的论文又占绝大多数,很少有学者基于国外体育学术期刊??际化进程的定量分析来掌握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态势并获取国际化发展经验。
要研究期刊国际化,首要任务是确定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研究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化期刊共性的特征应包括语言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出版发行国际化、作者国际化、读者国际化等方面[1]。国外学者则认为期刊国际化本质包含作者国籍、读者国籍、作者合作、出版发行语言以及编委会成员国籍结构[2]。可见,国内外学者在期刊国际化指标的认识上较为统一。对于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而言,英语是其官方语言又是国际语言,因而本研究对美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历史进程进行实证分析,不考虑语言国际化指标,而是从编委国际化、作者国际化、作者合作、读者国际化这4个指标出发,以期找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国际化进程分析
1.1 期刊选择缘由
本研究选择《美国体育教育评论》(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为期刊样本。《美国体育教育评论》是美国第一本体育学术期刊,于1896年创刊,主办协会为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会。发行专业的学术期刊《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科学研究和增进知识[3]。《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于1929年停办,期间共发行了34卷,发表1 170篇论文。随着体育学科的逐渐成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其主办机构于1930年创建了另一本学术性更强的期刊――《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正如时任协会主席Maroney所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发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健康和体育教育领域研究活动的增加,对体育科学研究感兴趣的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要使体育教育专业得到持久的发展,就需要鼓励和发表出色的研究成果。”[3]《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是一份国际性的权威体育学术期刊,它被SCI和SSCI两个国际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同时收录,根据2014年期刊引用报告(JCR),该期刊是SCI收录的81种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种国际体育科学期刊之一。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4 263篇。通过对一脉相承的两份体育学术期刊百年来国际化历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1.2 两种期刊编委国籍
通过对《美国体育教育评论》1896―1929年共34卷的统计,这期间共出现了65位编委。1907年之前,还没有一位外国籍编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国籍编委,且都为加拿大人。可见,在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编委会成员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编委会外籍成员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编委尚未出现。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1930年创刊至今共出现过547位编委。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及20世纪60年代,编委中没有外国籍编委。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现了2位外国籍编委。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籍编委数量及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20世纪90年代比例高达14.29%。另外,外籍编委的国籍构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之前,外国籍编委都来自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英国籍的编委,20世纪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亚、瑞典籍的编委。由此,《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编委会成员国家来源经历了逐渐从美国本土扩大到北美地区,再到欧洲地区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编委国际化趋势。
期刊编委会专家的学术水平、国籍分布对于期刊稿件质量的控制、期刊发展选择的方向和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国际化期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支有较高国际知名度、集中了国际范围著名学科专家的编委队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国际编委占编委总人数的比例对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编委的国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SCI也将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作为其重要的收录标准之一。例如,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学》的编委会由100名专家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5]。我国体育学术界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SHS)创刊不到3年,逐渐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国际学术出版人士的认可,顺利进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国际化的编委。据了解,JSHS编委会目前共有32位成员,包括2位联合主编、4位副主编、26位编委,其中7人担任学科编辑(Associate Editor)。海外编委24人,占全体编委的75%,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和地区[6]。
1.3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籍
期刊作者国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论文作者所属的国别,能够显示期刊论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国际性等特征,是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最直接的显示指标[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学者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过学术论文,而美国以外国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见,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尚未争取到更多外国学者的稿源。这与该时期科学信息产生和传播速度较慢以及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的体育学术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关系。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件总数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国稿件,所占比例也超过了10%,且多来自发达国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个分水岭。在1959年之前,外国稿件数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从1960年起,外国稿源出现了大幅度提升,数量稳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过11%。在21世纪前10年,外国稿件数量接近100篇,超过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国稿件已达到180篇,比例高达47.1%,外国稿件的数量与美国本土稿件数量基本持平。这充分体现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越来越重视外国作者的来稿,逐渐发展为一个给世界各国体育学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国际平台。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源的具体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外国稿件分布较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新西兰和芬兰,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最多,占外国稿件总数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国家几乎都是体育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可见,发达的体育科学与稿源的高贡献率之间有密切关系。从国际稿源国家的发文时间来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3国的稿件稳步提升,亚洲国家的比例增长幅度较大,非洲国家虽然出现的数量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这表明《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作者国际化趋势逐渐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欧洲、亚洲及其他各大洲扩大,它除了争取欧美国家来稿外,特别争取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来稿。
1.4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国际性的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将反映在的署名上,这就意味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发文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可用来衡量一个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据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发文作者全部为独立发表。20世纪40年代之前,《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为独立发表。20世纪50年代,《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开始出现两国合作署名论文,但这一比例仅为0.2%。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稳步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多国合作署名论文。然而,国际合作发文率仍没有超过5%。真正的国际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无论是两国作者合作论文还是多国作者合作论文出现大幅增长,国际合作发文率超过20%,各个国家已不单单是与美国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间的国家也开始频繁的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合作率与国际稿源的录用比例相辅相成,这再次印证了大科学时代的体育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越来越重视科研团队的力量。
1.5 两种期刊读者的国籍
由于期刊被引频次是期刊被读者利用的客观记录,因此,期刊读者的国际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国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来源地域的广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国际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显示度,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围广泛。一种期刊高频次地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引用,才真正标志着得到了国际的承认。因此,读者的国际化可以通过读者对该刊的引用来评价。然而,目前国内体育学术界极少关注期刊的读者国际化问题,本研究尝试对这一期刊国际化指标进行分析。获取该两种期刊的国外被引频次和引用来源国的步骤为:选用WOS数据库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进行被引著作检索,例如,检索式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统将显示《美国体育教育评论》被引条目外,同时还给出来源文献条目,即引用它们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数据库的结果分析功能对来源文献条目进行国家、时间等分析,可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被引频次及其国际引用频次。
结果显示,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的1 145篇文献中,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献共计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时间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该期刊的学者全都来自美国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献来自美国之外,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30%。2010年至今,国际施引文献稳定在3~4篇,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50%。总体而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引用率较低,这自然使得国际引用率呈现较低水平,因而导致该期刊国际化程度很低。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仅有不到3%的论文被美国之外的国家引用,表明该时期《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国际化程度很低。20世纪60年代起,《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逐年提升。从2000年开始,《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已达到60.6%,2010年更是达到了67.8%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该期刊的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数量超过了被美国学者引用的数量,因而可以说,该刊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通过具体的引用国家的数据分析可知,《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读者分布和影响范围达到了104个国家和地区,说明该期刊有着广泛分布的读者,其国际化传播力度和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据统计,排名前30位的国家,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数量最大,这4个国家的读者数量占读者总数的63.1%。从时间上看,1960年是一个较明显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仅有4位来自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引用过《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文献在全部引用文献的所占比例仅有3%。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引用率达到14.9%,引用国的数量也达8个。在这之后,国际引用率和引用国数量一直不断攀升。特别1990年之后,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厄瓜多尔、秘鲁、马拉维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群体也逐步扩大。可见,《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化传播路径为:北美洲作为现代体育科学的起源地和两种期刊的发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体育学术的中心和起点,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出现欧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纪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国家和地区首次涉及亚洲。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读者陆续出现。
2 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启示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创办并成长在现代体育科学发源地和当代世界体育科技中心的美国,这使得两种期刊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国际化问题比非英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少得多,但两种期刊分别有着几十年和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规律还是值得中国期刊人借鉴的。
1)从《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编委、作者以及读者国际化进程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体育科技期刊大发展时期,这与美国学者亨利1964年提出“体育学术化”的时间一致,可见,体育科技期刊事业发展与体育学术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国际化的期刊是体育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水平能为国际化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基础。所以,要想增强我国体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扩大体育学术国际影响力,办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外国籍作者、编委以及读者的出现时间透视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走过一条先立足北美再争夺欧洲、大洋洲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市场,最后逐步扩散至亚洲、非洲的国际化路线。这启示我们,先向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做好有选择的、有计划的稿源引入和输出,在彼此交流对话中推进国际化的步伐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3)《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作者与读者的国家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既是两种期刊主要的稿源国,又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可见,注重国际化宣传,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外读者,才有可能将国际化的读者转变为国际化的作者。因此,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初级阶段,不仅要注重引进科技先进国家稿件,还需注重建立与世界数据库互联共享的期刊信息平台,方便全球体育科学研究者对我国体育科技信息的获取,迅速扩大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全球影响力。
关键词 体育科学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统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近20年体育统计在我国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最常用的体育科研方法。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体育学术研究,误用统计方法,乃至以挂上统计公式作为“科学性”的幌子,使体育统计界同仁和体育科研工作者感到不自在。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也认为应该作一些有关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方法的诠释,以减少体育统计方法的误用,提高体育科研水平。
1中国体育统计现状概要
在80年代以前,包括体育统计在内,我国应用统计学科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后,统计方法的应用与统计教育重新得到重视。80年代初,教育部在武汉与襄阳两地举办体育统计教师培训,培养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体育统计的师资与各地体育统计学术骨干。此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系逐步开设了体育统计课程。1981年在研讨师范院校体育统计教学大纲的时候,成立了全国体育统计研究会。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积极支持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近20年间,许多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得到应用,如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等都已有研究成果的发表或报道。
然而,我国从80年代开始重新普及体育统计,与20世纪初已经发表因子分析应用研究的美国,或70年表《行动科学的因子分析》专著的日本相比,难免显得基础薄弱。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教授所说,“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于是就出现了评析体育统计应用情况的论文,如杨震的《体育统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梁荣辉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刘炜的《线性模型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常见误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统计知识的问题,也有科研方法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俯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从统计学的发展端详体育统计现状。
2统计学的发展
要了解体育统计的发展趋势,有必要简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已有统计整理描述的应用;13世纪欧洲有国势调查;17世纪英国的配第发表了《政治算术》;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时农业普查;1853年由比利时政府邀请,在布鲁塞尔召开有26个国家150人参加的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7年,恩格尔根据家庭收入越多,则饮食支出的比例越小这一法则,引申出恩格尔系数,以饮食支出的比例作为度量生活水平升降的标准,它一直延用至今;1903年德国柏林的第九次国际统计会议上,抽样调查得到世界上多数统计学家的认同; 1930年前后美国举行盖洛普民意测验。19世纪中期奠定了概率论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起,数理经济学、生物计量学和应用数学促进了数理统计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枝叶。现代数理统计学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理论数理统计学,它研究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与博弈论等;二是应用数理统计学,高尔顿、K・皮尔逊用于生物学,埃奇沃思、鲍利用于经济学,R.A.费希尔用于遗传学、农学。在宏观层次上,科学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整体化、高度数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数学的应用已突破传统的范围而向人类一切知识领域渗透。二次大战以来,统计学的巨大进展已使它成为数学科学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21世纪,统计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统计作为由观察样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总体信息的方法,关系到信息的本质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与信息化的时代,爆炸式积累的信息与数据必须借助于统计学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大规模的信息处理所遇到的信息压缩、特征检测、可靠性分析,以及数字、符号、图形乃至语言的加工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依靠统计方法与计算技术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统计难题需要引进新的统计概念与方法甚至理论体系。当然对于体育统计的这些问题,就目前的研究力量与人才资源,是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的。
计算机与商品化大型统计软件的出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使更多的人有可能进行大样本数据处理和多元分析。可以预见,体育院校统计教学研究都将使用专业化的大型统计软件。即将改版的体育统计教材,已将spss的使用列入教学内容。科学、统计学的发展给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奠定了宽厚的基础,那么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的关系又如何呢?
3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
3.1体育科研的复杂性
虽然体育对于健康和社会的作用已被社会各界接受。然而,体育学科的复杂性还未被教育界乃至社会所理解。体育外在粗犷,却蕴含了众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而使投身体育的研究者感到力不从心。谁也无法夸口能解决体育科学的众多难题。体育与健康的研究,涉及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健康社会学、抗衰老的研究等等;体育的动作技术分析会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解剖学等等;运动训练理论会涉及技能学习、体能的提高和战术,它与生理、生化、心理、认知科学、博弈论以及教育科学的许多理论直接相关。许多体育科研,出身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会因为没有从事体育的感性知识而产生困难,竞技体育的研究会因为没有体验训练而难以深入。显然,在体育科研中狂妄、自负只能反照自己的浅薄。
3.2体育科研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类问题
3.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虽然研究有专业设计,但是无论你研究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大多需要实验或调查。
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调查设计都离不开统计。最基本的我们应该了解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理:重复,随机化以及区组化。由重复使我们得到实验误差估计值与效应值更精确的估计;由试验对象、试验次序等随机化使观察值或误差为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就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由相似试验对象的区组化使我们可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如果不注意基本原理,你的研究难免出现方法错误。
3.2.2实验方法
体育的影响因素,如运动强度等,常常是难以控制的,实验对象经常是人,常难以齐同对比,不便重复试验,还不能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等,这使许多主要源于农业试验的试验设计,很少能应用于体育。因此,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制约因素,慎重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3.2.3取样
无论是试验还是抽样调查都需要样本。由于经费、工作量或对抽样方法了解不够等原因,在体育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里,包括不少学位论文,对于抽样方法没有明确的交代,抽样方法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精度要求不高,仅作探索性研究,而不是由样本推测估计总体,有时也可用非概率抽样。社会科学中的大样本研究,有时也用非概率抽样。但是,离开了概率抽样,许多统计方法就失去了应用的前提。概率抽样有多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因此从研究方法的严密性看,需要在体育科研方面增补这方面的内容。
3.2.4统计分析方法
现代统计学可以借鉴的方法应该有不少,在体育统计基础相对薄弱,原创方法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对于体育统计分析方法,首要的是开阔视野,学习、应用前人或相关学科已有的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前人已有方法不能解决的、有待建立的体育统计方法。当然,方法的建立相当困难,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按照前20年的进程,期望建立新的体育统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育统计学科,都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体育统计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统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如:
(1)推测性数理统计是由样本研究总体,由于样本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必然有抽样误差存在,必然有出错的可能性。而在统计分析中却有人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结论。
(2)统计方法仅仅对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准则,但是并不证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可以给出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但统计分析不可能给出它的原因,比如并不说明训练方法好坏等。
(3)实际的差别显著与统计显著性的差别。虽然统计上的显著性与差别大小有关,但是它的直接含义是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大小,而不是你误指的差别大小或差别显著。
(4)当训练强度与成绩提高相关,P
(5)统计方法为研究目的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选择复杂的方法。
(6)统计模型对于数据的测度水平,变量是连续型还是离散型,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相关变量是对称还是不对称等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统计分析的方法。
(7)体育问卷调查有大量的名义(定类)测度与序次测度。不能不问数据资料的测度水平,一概用均数表示集中趋势,用标准差代表离散程度,用它们作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等等。
(8)不注意模型要求乱套统计公式。如不知变量的分布,作小样本的t检验;在自变量间关系过于密切的情况下作回归分析,在变量间关系不密切的情况下作因子分析。
4用好体育统计方法,提高体育科研水平的建议
(1)科学数学化特征及科学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体育科学必然向数学化方向发展,体育统计无论对于体育自然学科或体育社会学科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体育高等学校应重视体育统计学科对于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科研人员应从方法论高度学习科研方法,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2)体育统计要注重抽样研究本质的研讨。重视与概率相联系的思想方法,研究相关学科的统计方法,加强方法的移植研究,明确统计方法建立的条件,避免统计方法误用。
(3)体育科研应加强实验设计、抽样研究及社会科学常用统计方法的普及。提高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的能力。
(4)体育统计学科的纵深发展必须有跨学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侯灿.医学科学研究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王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参加培训的36人,其中高级教练员27人,中级教练员9人,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80.6%。
(二)专家访谈法:采访9位省队高级教练员,授课教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以及教务处长2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教材的编写情况
散打高级教练员培训教材的编写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内容涉及散打运动有关的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散打运动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散打科研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学科。调查统计有93%的学员认为本书编写较为合理,涉及的内容全面、系统而具体。但在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散打运动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反应较为冷淡,有的学员提出本章内容没有必要写出,认为本章与散打实践联系不大。另外,多数学员还提出应增设与散打有关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中国武术发展史、武德教育、散打观摩课等多学科理论。
(二)培训讲授的情况
本次培训班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由武汉体育学院的一些专家教授组成。据问卷调查统计,有34.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很高,65.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高,水平一般和差的为o%。大多数讲课教师能围绕当前教练员对散打科学化训练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有些教师能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受到学员一致好评。但有些学员对个别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除了科目本身与散打联系不紧密,还有一些是学员在大学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另外,个别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所以学员兴趣不大。而大多数学员认为,应采取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破除基础学科与专项的分隔;以专项运动为轴心,以提高“能力”为主线,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努力体现基础理论、专项理论及实践的融合,做到讲、练、做相统一。
(三)考核的方式
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单位一再强调,保证培训质量,对不合格学员决不心慈手软。所以大多数科目的考试采取闭卷方式,小部分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据统计,有31.1%的学员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为辅的考核方式较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班学员最后的结业论文是采取先宣读后答辩的方式。有部分论文质量较高,取材合理,知识涵盖面较广。这种方式不仅测试了学员的真实理论水平,杜绝抄袭论文的现象,而且对近二个月的学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四)主办单位的组织
本培训班由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武汉体育学院是全国武术散打运动最先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内外各种武术散打大赛中运动成绩较为突出。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教务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结合武汉体院散打专业的特点,在培训之前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细则。例如细则中要求,学员参加面授前必须上交自学笔记和作业;参加结业论文答辩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的十人评审小组,要求学员不仅要宣读论文,而且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回答,否则不予结业。这些细则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及体院领导多次到培训班体验生活,及时解决困难。调查统计,44.8%的学员对承办单位的组织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承办单位对本次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三、结论与建议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学员普遍认为本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成功,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将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举办培训班是及时可行的,受到教练员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和体育学院以及专业体校的一线教练员,在繁忙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他们渴求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充电”。但时间最好安排在大赛之后或冬训之前较为合宜,时间不宜太长。
(二)培训班授课方式应采取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解和讨论的时间可占总学时2/3或1/3,以便解决一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是为广大学员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培训教材涉及的面较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过快,可分期进行培训,尤其是进行单课的专门学习和培训,每期做到重点突出,针对培训单位区域性的散打比赛进行观摩,并结合现场比赛情况进行讲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散打运动能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大多数学员认为,介绍一些与散打有关的搏击项目,如拳击、跆拳道、柔道、泰拳、空手道等技击项目的特点,可以启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能进行横向比较,取长补短,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皖东地区,义务教育,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
2001年,国家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元素,对新课标的适应状况如何呢?为此,笔者调查了皖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体育教师。试图了解并把握该地区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为新课标的更好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皖东地区2市2区4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共186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出相关的文献资料及一些相关的论文,对新课标做到充分的了解,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向皖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81分,回收率97%。
1.2.3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广泛争取了滁州市、县教育局及部分主管人士的意见;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
1.2.4 统计分析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理念的理解把握
新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课程理念 [1]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担当起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思想理念的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对本次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从表1可以得出,有39%的教师表示“较好”;有46%的教师表示“一般”;有15%的教师表示“困难”。但从整体来看,目前80%以上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理念基本理解和把握。
(表1 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理念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