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时间:2023-01-20 21:4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生 成长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他们及时了解医学学科的规律和特殊性,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意识,做出合理的决策,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医学生的竞争力,对医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与起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根据自己的资历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而且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树立自己的职业信心,规划未来,制定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定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较晚,而且在教育水平方面仍处于研究的水平,但在许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有重要的地位,在众多流派中又以学院派和实务派为主。学院派是以心理学为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个性发展,并制定一个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实务派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讨,强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2]。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

2.1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足

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而在求职时,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寻求家长和亲友的帮助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作为解决就业困惑的主要手段,而专业的辅导机构和教师反而排在次要位置[3],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相当盲目和不负责任,也就是说,在职业选择时对该职位的职业性质发展、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均不了解,甚至不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专业知识、兴趣、优势和劣势,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工资、工作环境等问题上,忽视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医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的发展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

2.2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理解是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规划的意识。某些毕业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少数毕业生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以薪水作为衡量职业的唯一标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多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专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就业十分盲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理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自己的人格、兴趣、能力等认识不清。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情商被忽视。一些大学生很少谈论他们接触的特殊情况,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太多依赖于理论,缺乏实践性的培养。有的人甚至在毕业后过于依赖就业指导中心,没有独立的个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3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在计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构,这是发展的理论模型,具有统一性、单一性、封闭性和专门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完整,师资队伍不专业,配套体系不完善。许多毕业生仅能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些讲座获得职业指导,教学形式和教学课程缺乏相对性和独立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学校党政部门或辅导员。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倾向于升学与就业形势的分析,对就业情况缺乏实际认识,缺乏个性化指导,个案分析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4缺少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初入高校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是茫然的,只对社会就业形势有所耳闻,直到大三、大四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教育。因此,低年级的医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明显不足,学习成绩滑坡。而毕业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强调学生的求职和面试技能,将职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从而影响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以致毕业时找工作感到困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时,要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计划。且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必须不断修正和改进。

高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人员素质不高的现实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培训,以便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成长的影响

3.1职业生涯规划为医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目标与方向主导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与成就,它是驱使人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才能激发内心的斗志,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若一个人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会虚耗精力与生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系统地向医学生介绍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阐述医生职业素养和医生职业生涯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提高医学生对医生和医学专业的认识,让医学生明确认知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及所能触及的领域,从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逐步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为未来实施的行动计划夯实基础。这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职业追求的指明灯[4]。

3.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充满激烈的竞争及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你就可以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很多大学生未能认真做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盲目地学习、盲目地获得各种资格证书。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单纯地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犹如事前磨刀而不误砍柴,在清晰地认识和明确目标后再求职,这样取得的效果更好,更经济,更科学。

3.3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渐转变,他们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以致在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利益和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几乎所有毕业生都会选择大城市的三级医院,男生多选择外科系统,女生多集中在内科系统或辅助科室,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同时,不少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就业单位、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有过高的要求[5],导致就业市场更雪上加霜。

这种职业取向的存在,增加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引导医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3.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的医疗卫生工作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培养其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这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更好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是培养人性,铸造一个健康的人格,教大学生如何做人。目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系,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大医精诚导向作用的影响,以古今中外的医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的光辉事迹为指引,向学生展示其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及高尚的医德修养。名医名师大医精诚的事迹及精神和教师的循循诱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其心中播下仁爱、博爱的种子,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情操[6]。

4.措施和建议

4.1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各医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咨询,使学生及早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择业思路。

4.2全面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如果不了解自己,职业规划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

4.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对于大一学生,应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情况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大二及大三学生应集中培训自己的基本职业技能,以促进他们充分了解就业方向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要注重培养择业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

4.4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能力,高校应具有一些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使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此外,还可通过各种形式,如兼职、外聘等,引进专业的职业规划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02).

[2]张红兵,刘娜.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

[4]刘玉霞.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2篇

1医学生职业认同特点和有关因素分析

1.1医学生职业认同特点 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特点受到专业的影响,总体看来,中医专业的学生对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承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情感维度的调查中,得分情况由低到高的次序分别为口腔、针灸、临床和中医,得分情况依次为3.46、3.53、3.60和3.74;在职业承诺的维度上面得分由低到高的次序依次为口腔、针灸、临床和中医,以上四个专业的得分情况依次为3.40、3.44、3.49和3.67;在职业价值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得分情况的由低至高排序依次为临床、口腔、针灸和中医,以上四个专业的得分情况由低至高分别为3.60、3.60、3.70和3.85。由此可见,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在职业认同感的三项调查中的得分均呈现出显著优势。有关人员对不同学历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感进行了调查,结果仍然呈现出显著差异性,结果显示,在职业认知维度方面,博士生的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医学博士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该专业;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承诺和职业行为、职业期望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调查显示,本科生的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医学生的学历高低与职业承诺的水平呈现相反作用,该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学制的增长愈加增强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造成职业忠诚度降低的状况。

1.2医学生职业认同相关因素分析 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男女医学生在其职业的未来期望中体现出显著差异,其中男性职业的得分为3.75,女性职业的行业得分为3.57;职业期望维度的调查中显示,男生得分为3.73,女生得分为3.57,男生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对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有显著影响,有关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职业情感得分为3.62,非独生子女的得分为3.48,独生子女的职业情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同时医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其职业认同感具有影响,学生干部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2]。

2医学生职业认同的主观体验

2.1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内容 医学生对于职业认同的内容主要包含对从医环境的认识和期待、对医生职业特性的认识、学医过程感想、对当前心态的描述、对未来的期待几方面。诸多医学生在其医疗环境的描述中体现出对未来从医环境的重视和期待,同时希望能够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诸多医学生在职业特性认知的调查中表达个人的观点,例如,医学专业的选择,是一种社会责任的选择,诸多医学生将医生的职业特性理解为奉献和责任。部分同学认为医生职业不具有优势。诸多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医过程的总结通常为苦和累。部分学生在学医角度表达了对过程的感悟:医生的职业特性要求我们需具备耐心和坚持的毅力,体现出对于医学的正能量认识[3]。部分学生表达出学医的后悔心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学医表现出积极的应对态度。

2.2影响医学生职业认同的障碍

2.2.1"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政策 通常国外发生医疗事故的理赔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医生不会由于医疗事故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在该方面的政策要求医疗事故发生之后,医生证明自己无错的方式仅有两种,即患者证明或者自己证明。我国有关"患者为中心"的法律法规造成医生无形中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由此便会产生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的状况,由此不断加深医患之间的矛盾,对诸多医学生形成误导。

2.2.2医疗人事制度充满挑战 医学生的学习过于苦累且学生课程繁杂、考试较多,毕业从业之后仍然面临诸多专业考试。当前我国上海市试行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政策,将医疗人事的发展不断推进,该种情况造成医生三年基地医院培养后进行二次择业的选择,打破了医学生毕业后待在固定医院的模式,医生面临三年住院培养后的二次择业[4]。诸多医学生认为医学专业的压力过大,职业的未知性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3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措施

3.1营造和谐环境 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需要从五方面进行加强,即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力度,争取将我国的医生和教师待遇平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保障医生的利益,任何改革均需照顾医患双方的利益,由此来提高医疗水平;媒体应当在医患沟通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公众需加强对医生的理解、医院需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2积极进行医学教育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具备正面的职业认同感,由此各大医院需要在招生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医科院校的学生。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目标教育。同时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使医学生能够提早临床实习。

第3篇

【关键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 培养目标 培养与激励机制

引言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这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开始,在高等医学院校连续三年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所谓的全科医生是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初级保健医生,也是一种独特的专科医生。为了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各医学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管理方法的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笔者根据对两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带班中显现的问题,单独针对培养管理层面上如何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激励机制措施提出具体的建议。

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征和培养管理现状

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政策和方法,还是按照通科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独特性,目前的学籍管理政策和方法、奖罚制度、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已跟不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所以,针对免费定向五年制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的独特性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

从国家的政策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直接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这样其培养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同时又要具备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学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全科医生是为基层人民服务,站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上,所以对全科医学生培养要求既是高合格率,同时又要求高优秀率。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点

首先,全科医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优秀。据笔者了解,西安医学院所在陕西招收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成绩都非常高,许多学生的高考成绩均超过一本线;其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中下,笔者所带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大部分属于此情况;再次,学生对从事医学专业目的不清楚。笔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曾做了一个调查,超过半数对全科医学均不了解,并不喜欢医学只是因为免费或定向有工作或是家长要求而报考,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医学有所认识;最后,学生普遍对全科医学学科初步认识不够,不清楚什么是全科医生,其培养目标是什么,自己应如何规划学习生涯等等。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管理现状

(1)学习生涯规划不明确。由于学生对医学和全科医学学科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不明的状况。

(2)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学生不担心就业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影响培训质量。

(3)缺乏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上级部门必须制订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既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管理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又能够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教育标准,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学藉管理有待规范。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享受国家的免除学费及住宿费的政策和定向就业政策。但在校期间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是其他特殊情况,导致出现留级或退学的无法完成学业的现象,将影响基层卫生机构用人;或毕业后不能通过执业医师和全科医师资格考试,不具备全科医生的岗位资格,将无法达到国家开展培养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最终目标。

(5)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任务重且管理手段滞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对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管理采取的是按一般学生管理对待。在校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一般由1至2位辅导员进行辅导管理。几乎所有涉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及培养目标如何实现等各种问题都由这几位辅导员处理。加之学校培养与管理制度不配套,使辅导员工作任务压力加大。

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培养院校、免费定向医学生的用人单位几方共同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且政府必须有相关的长远发展计划,配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采取恰当的措施,这样才能使全科医学生培养持续稳定发展。

2.全科医学教育贯穿整个本科阶段

从学生入学就为其开设“专业前沿技术”引导课程,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本科阶段。学校需选派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专家、管理干部,为学生开展系列性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 使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认同全科医生的作用,以便日后能与全科医生密切合作; 使更多的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发生兴趣,从而在毕业后能安心地参加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

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应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准入和退出制度。例如,在学校出现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留级或退学的情况,原定毕业人数减少的时候,可以建立补充机制来解决,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允许同校或同省内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申报补充名额。当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无法通过执业考试、中途留级或退学者,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免费培养工作规划目标的实现的应退回国家的培养金。

学校制定学籍奖励政策,对学习成绩优秀,达全年级前15%的学生,若其已通过英语6级,可直接本校保研或推荐外校保研。学校还应尽早建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保证全科医学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力量

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和制度的研究,关心辅导员的发展成长;除了配备足够的人员外,还应聘请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临床医院医生专家兼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主管学生学业方面管理,主要解决学生学习规划指导、课程执行监督、课程内容和进程的修正。

5.建立助学金年评审制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考虑把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档。例如:把原本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三档,一等7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二等6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40%),三等5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金额可以根据各地生活消费水平向上调整。

6.学校应建立用人单位助学基金,扩大助学力度。学校除开拓校内助学资金的同时应开拓用人单位助学渠道。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按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如以用人单位为名义设立专项基金,可以定期捐助和加大全科医学生的助学力度。

结 语

建立一个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还需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和进行实践、创新来推进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激励机制实施中,不断总结和摸索,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并建立激励机制执行程序公正性的保障制度,才能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达到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杰.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

第4篇

关键词:临床教学;麻醉科;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R6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92-03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制度是为培养高层次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而设立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如何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教学质量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医学培训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结合。为了达到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求,应在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训。我科通过临床带教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七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培养等有一定的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参考。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早期深入临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七年制医学生,不但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生的水平。医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七年制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但进入硕士阶段时因为接触临床时间短,与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相比,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并且硕士阶段只有2年。因此,对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

我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提倡早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提高讲习比、开展小班课教学等,从临床医学七年制2001级起,进行临床“全程见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即临床教学从总论部分结束后(内、外科学约第四周、各专科第二周)即安排上午见习,下午授课的方式,一直到该课程结束。通过全程见习安排,学生普遍认为掌握知识效果好,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与临床接触较多,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选择临床工作中常接触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克服了以往临床课教学见习方法的弊端;以往多采取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后期安排全天临床见习,这种见习方法的弊端在于见习时间过于集中,学生理论与见习脱节。全程见习对这种见习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内、外科学从各章节的绪论结束后,大约在第四周即安排见习,一直到内外科学结束,时间长达半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整合,理论课学时大幅度减少,而见习内容进行调整后,多安排了一些医疗操作技能、临床病例讨论和分析。每次见习每组人数少于10人,减少了对科室工作的干扰,有利于学生与带教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提高见习效果。制定了见习手册,记录和考评学生每次应该见习的内容和已经掌握的内容、见习效果等。

七年制医学生的麻醉学教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五年制学生基本相同,都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参加一周的临床实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麻醉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另一部分是针对选择麻醉科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很可能选择麻醉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按照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由于受麻醉学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七年制医学生选择麻醉科作为专业方向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他们进入麻醉科以后,对他们的教学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训,外语学习。

2 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重点是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训练和自学能力提高

麻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临床麻醉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病人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麻醉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麻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问题;通过自学扩展知识面,以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我科采取麻醉实习教学的具体方法有: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麻醉工作的危险性时刻存在,秩序井然的工作程序、正规的技术操作、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避免麻醉事故、实现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在带教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麻醉规范性教育,如品使用常规,麻醉仪器和各种监护仪的操作规程,各种麻醉技术的规范性操作等。实习学生从术前访视、麻醉管理、病人术后PCA到术后随访,实行一带一,高难度操作实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编写各种麻醉常规:学生们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突然接触到各种麻醉技术操作和品的使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我们认真编写了各种麻醉常规,各种麻醉方法的麻醉前准备及适应症、禁忌症、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物的常用浓度、使用方法等,起到了帮助实习生克服畏难情绪、迅速适应临床教学的作用。③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为使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室要求学生写出麻醉前计划,内容包括术前访视病人、评价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制定麻醉实施方案,并就围结麻醉手术期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等提出自己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每周带教老师根据麻醉遇到的问题给麻醉实习组一个的专题,如麻醉前准备(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椎管麻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适应证、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等)、全麻病人的术中管理、全麻病人的术后复苏、术后疼痛治疗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杂志书刊、因特网等查询最新的医学信息,在工作中向老师咨询。可以分工合作,每个人重点针对每个问题查阅资料。每周抽时间进行讨论。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常由多种因素所致,处理必须针对病因。采用专题讲座和病历讨论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一些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通过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习医师对病人手术期间生理机能全面调控的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基础性的,而现代医学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在临床工作中迅速得到应用,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中,要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 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

关健强等曾对麻醉医学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麻醉学专业毕业生遵纪守法、工作态度认真,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优良率在65%以上;但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使用能力优良率不足50%。因此,我科在临床教学别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的学习。

我们按照麻醉科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采取课题引导的培养方式进行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有: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有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辅助与支持,协助解决课题完成中的技术问题。导师须严格审定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指导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原则。有必要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及导师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明确科研思路、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课题设计尽量严谨,切实可行,使研究生从中学习建立科研课题的基本概念和思路。②其次,我们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做到勤读书、勤思考、勤上网、勤实践,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会运用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能力,实验技巧,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为今后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由于临床学科科研设备和条件的相对限制,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基础学科的相关研究组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和设备条件,这样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的时间,又对现有的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充分利用,节约了研究生经费。

我科从2002年开始,坚持对麻醉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学习麻醉方面的专业英语,使学生对常用麻醉专业的英文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科室根据各位教师具体情况,安排英语功底较好的讲师(主治医师及以上教师)轮流主讲,鼓励自愿申请主讲;由英语水平较高的教授、副教授等教师进行评讲及答疑。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科室朝会(交班)后,在不影响临床麻醉工作的前提下,抽15~20分钟来学习医学英语。以Miller Anesthesia、Clinical Anesthesiology等本专业著名专著为教材,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麻醉学亚专业自选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临床麻醉、危重医学或疼痛学方面的新理论、新药物、新技术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作为学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学习内容,主讲教师在前一周末将下周要学习的内容抄写到黑板上。可由主讲教师全面讲解、翻译和领读;也可临时指定学生朗读和翻译,教师评讲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常见的语法现象、医学词根、词缀和医学单词的读音规则以及基本构词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医学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在麻醉科进行临床和科研培训期间,我们会要求学生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①阅读指定外文参考书;②阅读课题相关文献,在了解课题相关进展的同时提高外语的阅读能力;③适当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通过这种专业英语教学,可督使教师自觉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逐步提高全科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医学英语方面的水平,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几年来,在全科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特别是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下,效果良好,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

4 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

目前我科采用教学组评估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训效果,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但其缺点是标准化程度不高,评价的客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麻醉学理论和外语应用能力的考核办法也正在探索中,未来希望能找到对七年制医学生适用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均比较好的考核评估办法,使七年制学生通过麻醉科的培训,能够初步达到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标准,并具有足够的科研潜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认为,首先应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医学院校的学生考试制度,对我国现行的医师制度逐渐完善和统一,并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临床实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临床实际工作,对疾病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要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除适当增加临床教学的时间外,还应缩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细致的指点。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改进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影响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56-57.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快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3-4.

[3]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S].2001.

[4] 郭立,曾诚,于小松,等.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轮评估总体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4.

第5篇

医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800字【一】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我不断的去充实自我,挑战自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忙下,我具备了十分扎实的专业基础只是,并系统的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于此同时,在不满足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我十分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投身于医学事业中去!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还有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一生。进入大学一向是我的梦想,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进入大学前,脑子中想的是自由了,能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了,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应对周围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我打消了以前的念头,开始了进入大学后各课程的学习。

在这几年基础课的学习中,我对医学知识有了更大更浓厚的兴趣,我逐渐了解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特点,病理过程等,为自我第二的临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几年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忙下,自我都逐一克服了,另外我也总结了学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自我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扎实的运用。

透过这几年的理论学习,我自我坚信但是的选取是没错的,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生活铺平道路。

透过第几年基础课的学习,我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了跟深更浓的兴趣,在学习中,我比第一学年的学习更加努力,课下努力复习以前的基础知识,还要去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知识,自我各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提高,我的各方面潜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在临床课的学习中,我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深的认识到此刻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是无法克服的,对它还是不了解的,所以,我更加明白自我肩上职责,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800字【二】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xx大学。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也走得太匆匆。如今站在临毕业的门坎上,回首在xx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待,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

本人在临床医学专业老师的教诲下,在临床医学班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本人临床医学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思想品德方面:在xx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期间自觉遵守《xx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通过大学思政课学习,我学会用正确理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思想上过硬的临床医学专业合格毕业生。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方面:本人认真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每一门功课,积极参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并顺利通过考核。平时,我关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及时掌握临床医学专业最新科研情况,使自身的临床医学素养与时俱进。此外,我还参与临床医学相关资格考试。从大一入学时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懵懂到如今对整个临床医学行业发展的了解,我已经完全具备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应有的条件。

在工作组织方面:我担任过临床医学专业xx班xx班干部。本人积极主动参与临床医学班级事务管理,代表临床医学专业xx班参与学院xx活动。在临床医学专业xx班集体活动和临床医学班宿舍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协调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做好班级内务工作,为我们临床医学专业xx班同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临床医学专业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级获得xxx。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即将毕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xx大学的四年熏陶,使我拥有深厚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我将以坚强的信念、蓬勃的热情、高度的自我责任感去迎接人生新的阶段。

医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800字【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即将毕业了,站在毕业的门槛上,现将自我鉴定如下: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在临床课的学习中,我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是无法克服的,对它还是不了解的,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上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专三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医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800字【四】本人在校期间,热爱祖国,拥护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及其方针、路线和政策,政治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并参加了学院党委举办的党员培养发展的对象。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及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在“立志立德、求真求精”八字校风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积极完成学校和年级的各项任务,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

五年来,在无涯的学海里,尽管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从未放弃过对更优秀的追求。而且在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认识下,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参加课外学生科研活动,这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更重要的是,在“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下,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文学写作,并于20xx年加入校xx文学社。凭着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社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文学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进行及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五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xx医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第6篇

[主题词] 临床医学/针灸学;教学/方法ExperienceinTeachingAcupunctureTheoriesforStudentsinDepartmentofC

linicalMedicineSuPeiqing(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engdeMedicalCollege,H

ebei067000)[Abstract] BasedontheauthorsexperienceinteachingAcupunctureformanyyears,theapproache

stoteachthecourseofAcupuncturearesummarizedinthefollowingfouraspects:Takingexamp

lesandtellingstoriestomakethecourseinterestingtostudents;Combiningteachingandpracticetomakethecoursemorea

cceptablebyshowingthemagicefficiencyofacupuncture;Teachingmoretechniquesandmetho

dsforstudentstoaccumulatemoredataandexperience;Givingthemmorechancetobepromot

ed.Theseapproachesallowstudentstogetprimaryknowledgeatthefirststageofthestud

y,tobeinterestedinitduringthestudyandtobeabletoemploythetechniquesinclinicsaf

terterminationofthestudy.

[Keywords] ClinicalMedicine/acupuncture;Teaching/methods

笔者从1992年开始承担临床医学系《中医学》针灸理论课程6届的教学,对于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如何学好《针灸学》及针灸在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深有体会。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健康中功不可没,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光大。为进一步搞好针灸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不仅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针灸系,而且建立了针灸研究所、针灸骨伤学院,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为了推广针灸,不仅中医系的学生要学好针灸,而且临床医学系(西医)开设的《中医学》中亦有相当部分的针灸内容。根据笔者的体会,认为临床医学系,尤其是专科医学生,将来毕业后主要以全科医生的角色分布在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针灸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简便、实用的医疗技术。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1 激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提高兴趣是上好《针灸学》第1堂课的关键。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开始上针灸课时,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其学时少,理论抽象,很多学生学的朦朦胧胧,一知半解,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模式格格不入而难以引起众多西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仍然处于一种茫然状态,不知学完针灸学后将来有何用途?对此,我在讲第1堂针灸课时,不循常规先去讲前言、总论、发展史,而是先找现实的真实故事讲给学生听,寓教于听。如在给97级医学专科学生上第1堂针灸课时,我先讲了“努力推广针灸的波兰教授”(见中国中医药报,1987年10月31日第1版)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波兰针灸协会主席嘎尔努谢夫斯基从55岁开始学习中国针灸至80岁,历经25年在波兰推广中国针灸的经过。不讲更多的说教式道理,只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便可达到提高医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第2个故事介绍“北京市友谊医院成功救治一位罕见高危产妇”(见中国医药报,1997年10月28日第5版),说的是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与麻醉科通力协作,利用传统的针麻为一罕见高危产妇实施剖宫产,使产妇平安分娩。通过这些故事,消除了医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特别是对针灸能否治病的疑虑,再通过自己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了医学生学好针灸学的信念,这样就令绝大多数学生有信心学好针灸学。最后再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针灸学》的总论部分,圆满完成了《针灸学》的开场白,达到了第1个目的―――入门。

2 身体力行、教会针灸

每当医学生学习一段针灸理论后,就急于动手,如何把一根银针准确地刺入人体内,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他们的学时少,既没有实习也没有见习,要在短短的20~30学时内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掌握手法,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对此,任课老师就成了关键因素。我是采取从上第1堂课开始就教同学们动手,如何掌握刺灸法,先按教科书要求练习指力,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每当课间休息都亲自在自己身上针刺(以消除部分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示范,然后再在学生身上示范,开始练习的穴位是内关、曲池、足三里,待学完针灸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会针刺,都敢针刺,最后利用半天时间给学生们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掌握行针手法,使每一个同学都敢在自己身上和同学身上扎针。如此,便达到了第2个目的―――学会基本理论,掌握了针灸、拔罐等基本技能。

3 积累资料,准确治病

由于《中医学》针灸部分课时少,内容简,而临床治疗部分介绍更加简单,学生们只读此部分内容,难以辨证取穴、对证施术,为此,向学生介绍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容易掌握的针灸临床资料是必要的。如多向他们介绍《中国针灸》及其同类杂志上的病例报道、针灸方法、理论探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针灸资料,为他们将来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积累更多的实用型参考资料。例如1995年在承德召开的“全国首届经络诊治研讨会”论文集,我及时地将此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学生们毕业后在临床上参考此材料用针灸治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为此,很多学生经常向我索取这方面的资料,共同研究针灸理论、探讨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真正体会到,中国针灸是中国医生(不分中医、西医)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疗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传统的针灸尽早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的防病保健做出应有的贡献。

4 扶马送行、有始有终

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和所有高校大学生有同样的通病,对每一个新学科都是开始热衷,逐渐冷淡,最终放松,特别是,当不了解某一学科的真正价值,而自觉无用的同学更易犯此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能让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在今后的临床中经常利用传统针灸解决一些西医不易解决的疾病,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从学完《针灸学》到他们毕业后工作时,要隔很长一段时间(1年半),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强化,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却了《针灸学》,以致到工作中应用时出现困难,最终放弃这门医疗技术。对此,为了不让学生们忘掉《针灸学》,可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1)督促同学们学完针灸后,不要把针灸包收起来,要经常在同学之间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成立针灸兴趣小组,可聘请针灸老师当顾问。(2)节假日经常有组织地去附近医院、诊所参观、实习,提高诊治水平。(3)将针灸治病作为一项服务内容纳入到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中,在节假日义诊中用针灸为百姓治病。(4)在最后1年的生产实习中,要经常去所在实习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拜师学艺,甚至根据个人情况可安排一定时间的针灸科实习,如此进行,到学生们毕业后自然就会运用针灸治疗了。

第7篇

关键词:专科型院校;参与性;积极性;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医学类高校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专科型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校园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类高校的特殊性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具体建议及措施,使得校园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并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医学类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特点

(一)学习负担重,参与文化活动时间少

高等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相比始终是比较重的,这是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数量、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以及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对于大多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他们的学制基本均为五年,要比一般本科学制长,而且学习的课程繁多,记忆内容冗杂,考试要求严格,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平常的学习生活就比较紧张,所以为了不影响学习就尽量减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

(二)学习压力大,缺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据调查,[1]现代医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为专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有父母期望、对自身发展高要求和同辈竞争的深层压力,其中的专业学习压力必然是来自繁重的学习负担,一名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医学生在大一至大四需要完成通过的所有课程接近50门左右,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医学专业课程、理科基础课程以及政治文史课程,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记忆的;而就业压力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生人数的骤增,据统计,每年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接近117万,这种专业领域的人数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压力的增大;各个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几乎接近饱和,这样的事实直接导致本科毕业生考研,研究生考博的现象成为普遍;医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的选择余地小。

(三)部分医学生性格内向,不愿表现自己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课业负担重、人际交流不足、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导致以人格倾向为内向的心理躯体症状的发生几率较高,所以性格内向的医学生缺乏自信,不愿表现,较少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

二、现代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一)学生参加活动“动机”不纯

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人,既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又是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因此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学校的奖学金制度规定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增加期末综合测定的分数,而且参加越多加分也越多,使得大量的学生为加分而参加活动,这些学生对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也无作为和贡献,甚至不了解活动的基本内容,这样就失去了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

(二)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

在校园内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具有文艺特长或体育特长的同学常常一个人参加多项活动,而普通同学由于胆怯心理或不具备一些先天优势往往没有太高的参与热情,造成了同学之间“你演我看”的单调的参与关系。

(三)学校社团组织建设落后

学校社团是大多数活动的主要承办者,但如今的社团存在许多问题。[2]首先部分成立时间久的社团由于活动形式一成不变,加之本身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对其审美疲劳,兴趣减低;其次作为一个医学类高校,缺乏精彩的与医学相关的社团;还有部分社团一味求新,结果削弱了号召力,以至于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社团不注意培养后继干部,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最后随着个别骨干的毕业或退出,而衰弱甚至消亡。

(四)信息封闭,宣传不到位

活动的宣传形式单一所导致的信息封闭也是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多数活动尤其是一些学术科技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等往往只通过宣传栏来通知学生,而许多学生大多不太关注其中的内容;还有些活动宣传海报的内容繁杂,使读者不能获得有效信息,横幅宣传字样不明显,信息量太少,没有一个好的宣传,活动的影响力也相应地下降。

(五)缺乏学校有力的支持

学校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幕后支持者,学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得到学校的支持常常是举办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了经济的投入支持活动开展举步维艰,这个过程中很多具有创意、新意的活动也就此埋没,无法很好地开展起来。

三、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些建议

(一)发展更多医学文化活动,提高广泛参与性

由于医学生平时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开展更多与医学有关的文化活动或者建立更多与医学有关的社团,可以合并到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任务来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学。例如经常性地开展医学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以包括教学内容也可以涵盖一些课外知识,还能进行许多课外科技竞赛、教授博士论坛等知识性校园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专业。

(二)加强社团管理建设,打造精品,塑造特色

[3]积极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建品牌活动的意识,创建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参与性以及灵活性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校园品牌活动一般具有参与人数多、学生认可度高等特点,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强化特色的有力保障。因此,要从校园文化的大氛围和未来发展出发,精心筹划认真筹备,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

(三)制定更为合理的综测加分制度,限制滥竽充数现象

[4]对于学生为加分而参加活动的现象,要制定更多合理和严格的加分制度,尤其是针对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的学生,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贡献程度进行评判,不能只以参加社团的凭证或参加比赛的名单就可获得加分,从而让真正想要参加的同学参与进来。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知名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比如说海报、横幅、校内论坛、在食堂、教学楼、宿舍区附近人口密集地设置宣传摊位,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QQ群、微信公共平台等。

(五)学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合理的经费支持是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所以要完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经费到位使用有效;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基本的场地、实验室、音响设施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四、方案试行

综合以上问题和建议,现制定出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质性方案:

(一)以下为某医科大学参加校园活动加分办法

第一条,为促进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提高自身成绩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制定此办法。

第二条,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平时不能由于活动而影响正常上课,如参加活动时间与上课或考试发生冲突,必须将活动推迟或请假。

第三条,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在加分时要提供更充分、更权威的参与证明,例如校方的证明、指导老师的签字等。

第四条,参与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等的同学无论所得成绩如何均加分;参加校级或院系的竞赛、比赛活动时,要根据其所得名次进行加分。

第五条,加分项目只能记分一次,多项成果可累计加分。

第六条,通过综测加分名词的提升上限为37名

第七条,集体项目的加分总人数不得超过规定上场人数的两倍,主要参与者的加分人数不得超过上场人数的1.5倍。

第八条,院系学习部在统计加分事项时要仔细严谨,根据事实,不可以出现不切实际的加分现象,最终结果要公示给所有同学。

(二)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选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评选,全面提高活动的质量,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百花争艳、百花齐放。

以下为评判基本要求:

1、活动连续举办两年以上,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在校内外影响较大;

2、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宣传工作及时到位准确;

3、活动主要负责人上学期挂科门数不超过两门,对活动文化具有较深入了解,工作能力强;

4、主办活动的社团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每年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材料齐全,社团成员富有热情对社团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5、涉及到医学专业方面的活动并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并在评选中优先。

五、方案践行后的结果及思考

试行上述方案后,我们得到了同学们良好积极的反应。在一项调查问卷中,有68.5%的同学表示自己更加关注校园内外大多的文化活动,并且在积极地参与进来;有78%的同学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53.55%的同学觉得学校的各项活动质量和组织力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加强;还有少部分同学提到感受到了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和投入。通过调查问卷收回的结果让我们看到校园文化活动关键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在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医学院则承担着培养发展合格优秀的当代医学生的使命。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完善自己,用一个最好的自己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侯慧,程雅璐,姜峰. 医学生压力及压力源相关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8:52+71.

[2]杨智昕,欧阳鹏.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266.

第8篇

作者:张安勇,刘成玉,赵维呈 张安勇

【摘要】 目的 总结医学生临床实习存在的不足,探讨全面提高实习质量的对策。方法 对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临床实习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通过对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诸多因素的预防或克服,提高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兴趣,加强对实习质量的监控,促使了临床实习的良性循环。结论 形成有利于临床实习的环境,可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关键词】 临床实习;质量控制;教学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 up the shortages existing in medical students on their internship practice, and search for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Methods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internship traini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ping strategy propos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 and rule of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 The interest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internship training was provoked through overcoming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ir study and raised teachers’ activeness. Conclusion Establishment of an environment in favor of internship practice may rais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linical clerkship; quality control; teaching methods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纽带。而且临床实习教学有着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替代的优点,因为临床实习不但可以提高实习生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对病人关爱精神。可是近年来我院和其他一些医学院校面临同样的问题——实习质量不断滑坡,严重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对影响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影响因素

1.1 教师因素

1.1.1 重临床轻教学

临床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皆为本职工作。他们既是教师也是临床医生,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该群体任务的繁重性和管理的复杂性。部分临床教师存在“医疗是效益,教学是奉献”的重临床轻教学观念。同时,在临床带教中,没有具体的约束指标和量化的管理体系,也造成临床教师带教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1.1.2 研究生扩招,挤占了实习资源

研究生的过分扩招严重挤占了本科生的实习资源。

1.1.3 医患关系紧张,影响临床教学

随着一系列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以及医患矛盾加剧,医生感觉约束力和压力越来越大,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和不必要的烦恼,往往牺牲实习生临床示教、观摩和操作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实习质量的滑坡。

1.2 学生因素

1.2.1 实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理论学习需要理解记忆,而临床实习应该融会贯通。但部分实习生不能有意识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部分带教教师也容易忽略实习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操作技能训练、个案病历书写及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过程,致使实习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跟随老师查房,不善于独立思考,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2.2 不重视临床技能操作,临床操作不规范

对临床基本技能未能真正明白或正确掌握,偏面认为现代的仪器检测无所不能,对基本的技能不重视,更不会下功夫认真学习。临床操作技能不规范,不能有效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从而造成临床思维的偏差,遗漏病情而出现误诊。同时,医学生整体在文化修养上呈下滑趋势,用词不确切甚至词不达意。但医疗文书是医院和病人的重要档案资料,正确记录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或死亡的全过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和有关法律事务上的重要资料[1]。

1.2.3 忽视职业道德教育,救死扶伤观念淡薄

实习生的心理、道德等人格特征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医疗回扣”、“红包”、“宴请和乱收费”等把医疗行为作为商品等价交换的丑陋现象,对医学生影响深重。

1.2.4 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好坏与在校成绩不挂钩

目前大医院人员饱和,而基层医院学生既不愿意去,医院也不愿意接受(减员增效和人才流失所致),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同时,就业渠道不透明,部分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1.2.5 考研热的冲击,挤占了实习空间

就业难,只能去考研。为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不得不再次奔向考学大军(只是这次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心甘情愿付出,实习只限于应付,更有甚者擅自离开实习医院)。考研(考托福)挤占实习时间,耗尽了实习生的大部分精力,所以影响了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1.2.6 缺乏信心,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对毕业分配无信心,自卑心理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相当多的实习生存在着紧张、焦虑、失落、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实习纪律,从而影响实习质量。

1.3 医院因素

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量化的测评教学效果、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是教学良性循环的前提和保障。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医院很难把教育教学提到很高的位置,包括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师资培训、教学管理等都不可能像学校一样到位,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1.4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实习生的管理方面。学校缺少对实习生在实习医院期间的接触、跟踪、管理及实习表现、实习能力的考查工作。

1.5 社会因素

1.5.1 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市场化

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市场化迫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了医疗质量、医疗环境和服务态度上的改革,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目标。

1.5.2 病人不配合,实习资源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医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2]。实习资源可通过立法来保护,欧美国家有此法律规定。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的责任、权力和工作范围无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界定。

2 对策

2.1 严格选拔带教教师,完善监督制度,量化带教任务

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选拔带教教师标准要明确:要求临床工作满3年以上;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德医风端正,上进心强;带教积极性高,无不良带教记录;工作责任心强。②实行带教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邀请医院内外的优秀带教教师专题讲座,对年轻的带教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③针对往届实习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避免再次出现而提前预防,如实践操作机会技能不多,临床实习学到的太少,对实习学生重视不够[3]。④实习学生每月对带教教师进行测评,要求满意度达到80%以上,第一次达不到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达不到给予黄牌警告,一年内3次达不到的取消带教资格,被取消带教资格的人员不得重新申请带教资格。⑤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测评措施,对带教教师带教任务完成得如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总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量化指标,科学地进行测评,并不断完善。

2.2 教学业绩作为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

教学工作质量与晋职晋级相结合。从现实来看,应与停留在红头文件和工作报告上的“宣言”不同,将临床教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用制度明确下来,并细化分解可考核、可监督、可对照奖励或者惩处的责任型数字指标,形成一种颇具善治意味的管理方式。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如果不具备带教资格,不能评定高级职称,也不能按期晋升职称,任职考核更不能评优。

2.3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水平

2.3.1 加强思想教育,激发实习热情

邀请医院知名专家教授结合自己成才的经历做专题讲座,邀请往届优秀实习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认识到实习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医学生的实习热情。

2.3.2 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和引导的床边查房式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灌注为主的课堂教学。建立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增加实习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以弥补实习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保证临床实习质量。

2.3.3 加强临床实习管理,不断完善实习生管理制度

定期与学校沟通实习生信息,严格出科考试制度,实事求是地填写实习评语。考核成绩对于学生的毕业学位、评优、择业、考研等有重要影响,尽量做到客观、公正、透明,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功能。在实习生管理工作中坚持“表扬一个,带动一片,处理一个,震动四方”的原则,对他们取得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大力宣扬实习生中的好人好事。

2.3.4 修改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将实习时间与考研、供需见面会的时间错开,实习时间可安排在第8、9学期,甚至第7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就开始实习,第10学期在校学习,实习期间安排一些理论授课或选修课,带教教师可在带教过程中把本科室内考研的知识点列出来,然后结合病人分析讲解这些知识点[4]。能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自然高。如此,一举两得,各得其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医院和实习生的矛盾心理,更加容易掌控实习过程。

2.3.5 培养良好的医德

医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行为准则的体现。对病人疾病的诊治失败,意味着将给病人及其家庭、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个合格的医生应把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同情心;不但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

2.3.6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兴趣的培养往往在于对问题的思考。医学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相互渗透,实习生要不断对自己提出:“为什么”,只有追根问底,才能保持学习兴趣,不断研讨每一例病人的诊治结果;不断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逐步走向成熟。

2.3.7 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沟通能力

优质服务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是一剂良药,是建立医患良好沟通的桥梁。实习医师为病人服务,病人也在为实习医师的实践做贡献。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待病人,提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优质服务。掌握沟通技巧,真诚、委婉、善意地与病人沟通,最终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2.3.8 做好毕业前的心理辅导

作为医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实习医生,心理易出现偏差。心理辅导能促使学生勇往直前,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心;正视现实,勇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于未来。

2.3.9 加强领导重视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从院领导到教务管理部门、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层层负责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临床教学培训班、研讨会、观摩会等,从教学方法、查房技巧、示教带教方法、授课艺术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带教水平。

2.4 改革医疗体制,加大对医院的教学投入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医院面临着经营管理和竞争意识的冲击。随着政府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公共财政的建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府对卫生事业的主要投入方向由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转变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保障等公共卫生服务,大多数医院从政府得到的财政补助资金逐步减少[5]。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6]。在这种情况下何谈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只有彻底改变在医疗服务流程中的医院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界点(收入是计划经济,成本费用是市场经济)的尴尬局面,把大部分医院设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意识和带教的责任意识,才能实现医疗和教学双赢的局面。

我们既要面对现实,开拓思路,多渠道尝试,使临床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培养合格医生做出贡献。同时,也期望国家有关部门在医学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从宏观上保障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雪云,刘珍莲.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医学生实习效果[J]. 柳州医学, 2006,19(3):174.

[2]石华,臧素华. 提高临床教学管理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41(3):280.

[3]马光信,王云贵,张秀巧,等. 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24(1):68.

[4]单庆文,韦秋文,王琳琳,等. 浅析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现状及对策[J]. 内科, 2007,4(2):282.

第9篇

【摘要】探索有效教育模式和途径,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课堂教学、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生培养

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水平。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对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建构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模式,探索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理解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2005年12月由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此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1] 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对从医人员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2]等等,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3]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 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是一致的。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第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相结合。考察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关键的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会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第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第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医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要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病人。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即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的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最有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第10篇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本文选取社会实践视角,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分析近三年来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三个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狭义上来界定,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 会,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右江民族医学院 强调“三个结合”即与医学教育目的结合,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与医学教育目的相结合

医学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医学生掌握具体医学知识或习得一两种临床技能,而是使医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与马克思所提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绝不只是技术精良的专家。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本校在社会实践设计上,一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亲眼目睹国家伟大成就,山乡巨变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思想和医学使命;二是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状况,树立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立志成为人间大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本校“大医精诚”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2、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校时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少有机会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设计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类实践活动会更容易提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社会效果也特别好。比如:护理学院的学生结合《老年护理学》到敬老院做义工;预防医学专业同学下农村、进工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临床专业急救方向同学进社区演示急救方法和包扎小技能;口腔系同学跟小学生结合爱牙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牙宣传活动。在学校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实践类以及社会服务类中的医疗服务占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85%以上。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功能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服务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设计上我们针对百色地区周边不同县域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如:对凌云县白豪茶产业,深入茶厂进行关于茶饮料、老茶叶效用调研,促进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在老师指导下,对百色芒果、荔枝、青蒿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研究抗炎止咳、抗氧化作用。对本土壮族、瑶族支系进行人类学研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城乡清洁活动,同学们到农村开展灭四害活动。结合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控计划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三年来深入8个县(区)10个乡镇开展宣讲活动。总之,根据社会需求所设计的专项调研、急救技能演示、民族医技法推广、义诊、专题讲座、问卷调查都受到社会欢迎。三年来,在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共有118支服务团下到覆盖百色十二个县(区)等基层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

二、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效

1、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们无形中还增长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义诊等活动,同学们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在沟通交流中树立人文精神。这有利于帮助改进90后被认为“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大学生“知识傲慢”和“技术傲慢”的社会偏见。通过体验,学生们在社会这所大学,在人民群众这个老师面前学会人文关怀,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命价值和尊重人格的平等。在2013年5月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上,学校代表队李涛、雷裕玲、马瑞莺、陆江玉4名同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夺得本次大赛三等奖。在总结会上,四位同学都表示除了技能之外,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获得更强大力量,成为制胜的另一个法宝。

2、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一是社会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实践中医学生要尝试去跟政府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跟中小企业、跟乡镇村部联系, 要同形形的百姓打交道。老百姓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完成实践活动任务,需要医学生不断摸索、磨炼和提高。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做群众工作,需要较强的表达和沟通才能。其中说话技巧、问话和听话技巧、礼仪等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演练。基本的活动内容如发放宣传手册和讲解基本常识,如果能抓住不同个体的特征,掌握适当的问话技巧,就能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备,得到他们的配合。三是心理耐受挫折能力增强。同学们在活动方案文书中,活动内容和程序设计妥当完整。而实际上要顺利完成预计活动,学生们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今年我们在做关于艾滋病问卷调查时,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不理解,常常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有一组同学就碰到遭到居民怀疑、误会、拒之门外的情况,不得不电话求助,最后由带队老师和驻村干部协同解决。遇到这些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考验。学生们要克服挫折感和自尊心“伤不起”的考验,积极面对,沉着应对,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这种挫折教育, 锻炼了他们的受挫力、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得到了提高。[2]

3、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切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不仅在医学方面增长见识,更是亲身体验到基层医疗卫生现状,感受到群众对科技、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进一步端正医学专业思想,树立忧患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坚定和内化“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言,自觉树立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本校医学生在毕业后60%回到基层工作,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贡献力量。

三、对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1、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社会实践现实性、体验性和践行性的特点,让大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开放、充满着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触了形形的人和事,拓展了大学生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感悟时代的使命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经验和方法尚待探索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形式单一,程序模式化;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认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本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个别团队男生人数只占10%,非常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的学生自主能力不强, 对组织和带队老师依赖过多等。因此,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学生机构以及社会三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总结经验,加强对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使这一素质工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起来。[3]

2、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11篇

[关键词]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国家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 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4] 罗萍.广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0, 33(11):175-178.

第1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实践;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应用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简称ICM)是医学培养过程中关于临床医学概况的课程,课程目的是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明确医学的目的、发展历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现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临床前期课程,为后期的临床学习奠定基础。重庆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以来,课程组在14年课程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随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和教育部提出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程更加明确了改革方向,深化早期临床教育,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动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医教协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双重背景下,从课程目标理念、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体系、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应用效果7个方面加以总结,探讨本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改革的实践。

1课程目标及理念的设置

课题组在原有的单一的以“早期接触临床实践”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医教协同政策[1-3],把医学的社会性、医学-人才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融入本课程,竭力培养具备整体医学观、关爱患者、尊重生命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学毕业生[4-5]。

2课程内容的改革

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医学教育、医学创新性思维、医学生学习策略、医学心理学、中西方医学教育比较、疾病诊治与预防、生命健康与疾病、医学生成长培养、现代医学发展、医患关系与医学责任等10个方面,现以“医学、医生、疾病、患者”为中心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史等内容,加强学生对疾病过程的理解,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精神;以深化早期接触临床为目的,将临床见习改为医学社会实践;五年制本科在第三学期要求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团队的方式开展志愿者服务、医学社会调查或实习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医生角色,并写出实习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6]。

3师资队伍培养

通过自愿报名与考核遴选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科室选拔组建了一支稳定、敬业、教学热情高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临床学院“一中心三体系”师资培养模式,着重从临床专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师基本素质三方面对师资开展系统化培养、常态化考核,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课程组先后多次开展专题研讨会、集体备课、名师讲堂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实,总结经验,交流想法。在老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年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4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4.1拍摄情景剧,开展情景教学课题组取材于日常临床工作实际,自编自导自演一系列教学视频,如《不良的医患沟通》、《临床工作“忌语”》、《零距离沟通》等。拍摄的情景剧同时制作“错误版”和“正确参考版”两个版本,并应用于课程情景教学。4.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微信群、QQ群等方式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系列讲座,医学前沿知识,丰富完善课程内容,逐渐形成学生-教师互动学习模式。4.3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情景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团队导向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参观医院、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观看录像、医护劳动、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体验临床,不同视角塑造医患关系,审视并促进医患关系,使学生受益终生[6-7]。

5考评体系改革

课题组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形式,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8-9]。主要通过引入网络课程作业、英文文献翻译、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现场答辩等形成性评价环节,对学生实施全过程评定;同时将传统期末的笔试考核改革为学生学习收获现场答辩,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6课程应用效果

6.1教学成果的获得2014年,课程组建设的《以人文视野透视医生素养——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凭借出色的教师团队、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学校与医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全国203门申报课程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荣获国家级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A类课程;2015年,课题组又凭借多年教学实战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方式与效果,荣获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2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课题组自编自导自演教学视频的情景教学法受到学生好评,每轮课程结束后,课程组都会发放《临床医学导论》学生满意度调查表,从教师授课内容、考试改革可行性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调查学生意见。课程组分析了4个年级(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600份调查表,其中548名(91.3%)学生认为教师利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教学视频进行情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帮助;560名(93.4%)学生认为利于加强医学人文修养;564名(94.0%)学生认为利于加强课堂效果,形象生动。详见表1。6.3网络评价效果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认可,自2014年我院所有理论教学课程纳入学校网络评价后,《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已参加3次网评。统计分析3次学生网评数据,我校83门课程学生网评平均分是(88.67±1.26)分,而《临床医学导论》学生网评分数是(90.83±1.85)分,高于其他门课程。6.4青年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培养下,积极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实现了院级、校级、国家级各类讲课比赛奖项全覆盖。其中院级一等奖5人次,校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国家级二等奖2人次。课题组在研究期间获校级优秀教师7人次,最终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7课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