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护环境格言

保护环境格言

时间:2022-05-23 00:1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护环境格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护环境格言

第1篇

1、爱绿护绿,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2、还”地球妈妈“一张洁白、干净的”脸“吧!

3、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4、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5、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6、留住草的美,体现你的美。

7、捡起一张废纸,就是消除一份污染。

8、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9、兴我中华,爱我昆山。爱护家园,人人有责。

10、让绿色与我们共存!

11、天空湛蓝,河流洁净,花儿娇艳——理想家园。

12、鸟语花香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13、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14、和大自然心与心的交汇,共创地球美好家园。

15、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

16、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数自身。()

17、绿化做得好,染污就减少。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绿色社会,共同铸造。

18、含一滴水,还一份真情。

19、人类是花的根,环境是未绽的花苞,根努力就能开出美丽,反之只有枯竭、谢落。

20、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1、让白色染污永远消失!

第2篇

一、提高对道德反思的认识,让学生愿意道德反思

坚持主动寻找并克服自己的不足,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意志的事情。要先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反思,道德反思究竟有哪些好处。我们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社会学知识,结合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鲜活事例,通过讲座、读书、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道德反思的积极意义,认识到道德反思是一件追求高尚和完美、充满智慧和快乐的事,让学生在心理上设立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警觉,一旦出现需要道德反思的情境,就自然进入状态并采取正确行动。

二、合理确定道德反思内容,让学生在道德反思中受益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班主任才让学生作自我反思,且反思内容简单,缺乏系统和科学,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时重复性地犯错误。

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合理的内容,让学生做日常性道德反思。内容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于学生当前的发展任务和今后的人生成长需要。在确定道德反思内容时,要遵循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的原则。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和维护,道德反思教育的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我们认为,学生的日常道德反思内容,应涉及到方方面面,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心态是否积极乐观;是否文明守纪、尊老爱幼;是否诚实守信、知错就改;是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是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通过这些反思,从而让学生养成文明的、受用终身的行为规范。

三、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乐于道德反思

努力使班级的每项活动都充满教育意义,成为学生道德反思的激发点和生长点。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创设民主和谐、尊重信任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学生有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动机。

建设有助于道德反思的班级文化环境。在班级里,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如我班坚持让学生写道德格言。具体做法是:每天写一条道德格言,在班里,抄录道德格言是学生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而且全班同学轮流做,每个人都有机会。每天早晨,由值日班长在教室黑板的一角,摘录一则道德格言并写明格言的出处,由哪个学生摘录的。值日班长选择道德格言时,要先检查自己的言行,哪些地方有缺点或弱点需要改正或弥补,那么道德格言就要切中要害。这样的认真找寻和选择过程,是对学生们言行的清晰梳理。还可用读报栏展示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和创业事迹,开展读书活动等。让学生生活在富有激励性、提示性、警示性的环境中,不断反思、完善和提高。

建设和谐民主的班级人际环境。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自我道德反思、严己宽人的氛围。班主任首先要勤于道德反思,还要勇于向学生征求意见,并认真加以改正。其次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成长向上的机会,爱护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创设有助于学生道德反思的家庭环境。

对于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家长,和家长取得联系,并保持友好往来。在家庭里,家长要严于律己、勤于自责,给孩子作出表率;创设和孩子之间平等、宽松的亲子关系;配合班级监督并指导孩子进行道德反思。

教授道德反思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善于道德反思

为避免道德反思的低效,就要重视教给学生有效的道德反思方法和技能。我们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道德反思方法。

自我反思法。即宋学家朱熹教育弟子的方法,“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养成每天定时反省的习惯。学生要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静静反思一天的得失,用思想的镜子照自己,保持心灵的洁净和事务的清晰。

读书反思法。书中人物的经历以及富有启发性的道德格言警句,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道德反思。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做到善于用书中的有关内容审视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作反思法。建立道德反思伙伴关系,时时监督彼此的得失,督促及时进行有效道德反思,就某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开展合作反思,共同分析、探讨得失优劣,得出正确结论,改进日后的言行。

以人为鉴反思法。通过分析他人的表现、态度和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反思得失优劣。教育学生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善于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内在顿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第3篇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救救地球母亲》。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给了我们生命,又慷慨地为我们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自己。而我们,地球的孩子,本应该像侍奉自己的母亲那样善待地球。可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残忍地糟蹋着地球母亲:大则排污放毒,乱砍滥伐;小则浪费水电、乱扔垃圾……利益的诱惑、不良的习惯迷住了人们的双眼。

这些行为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黄河时常断流,罗布泊已经干涸,沙漠日渐扩大,渤海即将变成死海,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走出家门,再也闻不到清新的空气;我们仰望天空,再也找不到湛蓝的色彩;我们俯视小河,跳跃的再也不是那清澈洁白的水花了。就连人类的朋友——动物们,也因此受到牵连,轻则死亡,重则灭绝。

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如今,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面对一次次泥石流,你们不感到恐慌吗?面对各种动植物死亡的惨状,你们不感到内疚吗?面对各种资源的枯竭,你们不感到担忧吗?“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何况已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我们呢!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离开了她,我们别无去处。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吧!爱护身边每一棵绿树,珍惜头顶那一片蓝天,善待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让地球母亲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

读完这篇演讲稿, 老师也很激动,不仅为文中的意,更为文中的情。“情动而辞发”,小作者将对环境恶化的深切担忧化为笔下文字,于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从字里行间迎面而来,很能感染读者。这也是演讲成败的基础!如何表达这份“情”呢?格言俗语的引用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更重要的是小作者运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见画曲线句子),这些语句如同鼓槌一样地敲击着听众的心,使得文章一气呵成。

为了使演讲更有说服力,老师建议小作者去查阅相关数据,用一些典型数字来证明;也可以用身边的具体事例来阐述,这样演讲的内容会更加具体,更为真实可信,更能打动听众。

 

第4篇

盼望着,盼望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带着激情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的狂欢,也是一次全民的盛会。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参加到奥运会中去。为奥运会加油、呐喊。这一天,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了,为了这一天,我们也努力了很久了。相约北京2008,为北京喝彩!

奥运匹克拥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向上地坚强支撑。它代表着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奋力拼搏,永不言败。

除了“更高、更快、更强”,奥运会还有一句闪光的格言:“重要的是参与”。奥运的大门始终敞开着,只要你愿意参与,就会有收获。

北京奥运会总计将建36个场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它们将会给北京留下一份不同寻常的回忆。

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这五个活泼的小精灵把激情,幸福传递给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地的朋友欢聚北京。

举办奥运,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微笑。微笑,是爱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我们应号召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用微笑传播文明,用微笑表达情感,用微笑构建和谐。我们应争当微笑使者,散播微笑的种子,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了解与友谊。

我们应该从自己作起,从身边点滴的小事作起。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规范言行举止,热情迎接海外朋友,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杂物。要爱护一草一木,因为它们也能为奥运增添绿色,增添激情,增添活力。保护环境,建立一个绿色奥运,绿色中国。为奥运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们的祖国如果是一个快乐、和谐的大花园,那么,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便是盛开在这花园里最美丽的花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奥运的口号,这简单的几句话,却将团结、进步、参与和梦想紧紧相连。中国人民在奥运精神的号召下,将微笑地跑向2008,跑向北京奥运。

2008北京奥运即将到来,举世瞩目的29届奥运会向一颗明珠,在中国这个大花园里放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2008,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是个令人振奋的一年,在期盼和渴望中2008来临了,让我们的心随国歌一起跳动,心随国旗一起飞扬吧!

第5篇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班级管理工作,我今天交流汇报的主题是——倾听花开

走进玉泉中心小学二(1)班,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花一般的灿烂,孩子们快乐生活,幸福成长是我的追求;孩子们乐学、向善、竞争、悦读、健体是我的心愿,孩子们像鸟儿在自己的天空划下痕迹,是我的梦想。

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大家相亲相爱,共同成长,为这个美丽班级增光添彩。

 一、最美的时光,倾听花开

 生命中最美的时光便是读书,只有让孩子们畅游书海,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闻。我班一直开展“日诵一诗,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道德长跑活动。每天的晨读经典文化《三字经》《弟子规》有效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每日一首诗、每周一格言使孩子们得到积累明白道理受到熏陶。

每月一张“自我激励卡”贴在课桌一角,用于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卡片上内容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座右铭、需要改掉的坏习惯等,让学生们在激励中养成一种好习惯。

二、小小的舞台,馨香四溢

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我就把班级这个小舞台有意识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尽情演绎,

不论大事小情都让学生拿主意,老师只是引导者,让他们大胆实施,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学习,管理,生活。

现在是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如:“领读员”“红领巾监督员”卫生小天使,送餐快递员、纪律小标兵,图书小管家,值日小达人。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绽放花影,流光溢彩。

三、撷一缕明媚,流光溢彩

丰富多彩的活动像万花筒一样为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在成长的路上孩子们在巧手折快乐、小嘴唱欢歌,体育展风采、猜谜语、小小书法家,诵读小明星等主题活动中竞相开放。班级风采展示窗里展示孩子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手工制作、优秀手抄报等作品。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撷一缕明媚流光溢彩。

四、为对手喝彩,花团锦簇

 1、人人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同学有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在早读、两操、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表现进行竞争。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作业整洁、学习进步、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方面出色的……都能获得相应的“小明星”称号。比一比谁得的多。上榜的学生会在班会课上接受学生们诚挚的喝彩。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12-02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然而,感恩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根据小学身心发展特点,以“在活动中感悟,在发展中生活”为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人人都受父母的呵护,师长的指导,仰承天地甘露之恩。“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我们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但他们往往不屑感受,更谈不上回报。孩子们不知道感恩,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学校教育存在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因此,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第二阶段是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第三阶段是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活动评选出100名“小孝星”、100名“好公民”和100名“好学生”。

第一阶段: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可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感悟到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从来都以为那些都是自然的,都是我们天经地义该享受的,所以不曾发现。因此,我们启动了“感悟母爱”的德育活动,从二年级的“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在比赛日,校园里荡漾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歌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聚集在操场,观看小选手“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小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妈妈们的动人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懂事了,个个热泪盈眶。家长代表也发了言,说出了对孩子的期望。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好评。

接着,我们在三年级开展“爱心日记”活动,让学生把妈妈每天为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来;在四、五年级开展制作歌颂母亲的手抄报活动,摘录歌颂母亲的格言、诗篇和感人故事;在六年级举办“我的父亲母亲”作文竞赛活动。

“感悟母爱”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了解母亲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体验了爱的情感,懂得了爱的责任,学会了爱的奉献,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第二阶段: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国家?所以感恩教育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敬父母并不是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在各班召开了“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并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制订“好孩子行为自律表”,由家长参与评价,学校定期检查,最后评出“小孝星”。

“好孩子”活动让孩子们孝敬父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很多家长欣喜地说:我的孩子懂事了,勤快了,变得会体贴人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孝敬教育“四个一”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轻松愉悦;自己动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父母,让父母感到幸福;当一天妈妈,体验妈妈的辛劳;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增加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阶段: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

我们不但要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而且要感恩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所有人,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大自然……只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才能学会感恩。

在“教师节”我们举办“我为老师献礼”活动,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活动(形式同“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开展“当个小小好公民”活动,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乘车主动购票、让座等;开展“评选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举办“爱我中华”读书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尊敬师长;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关心、帮助他人;

第7篇

83岁的昌德松是一名退休教师,10多年前,他和老伴都退休在家,由于周边中小学比较集中,从2001年开始,老两口就创办了文化庭院和文化胡同,在粉刷后的墙上书写古今诗词、格言名句,绘制壁画等。许多学生每天经过胡同时,都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文化庭院长期对外开放,接待过数千名学生、家长。

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也是教育工作者,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好,孙女一直成绩优异,现从事法语翻译;外孙女学习刻苦,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昌德松家人一直都很支持老人的公益事业,儿女们利用节假日,帮助老人办起文化胡同。老人常说,全家人的支持让我很高兴,尤其是老伴儿张英,经常和他一起打理更新胡同内容,粉刷文化墙时,老伴帮他把稳凳子,递笔和颜料。在高处写字累得手臂抽筋,老伴儿就给他按摩、推拿。在实验中学教书的女儿帮助父亲在网上搜集宣传材料,完成一些校对文字、拍照、印刷等工作。在青岛第三中学教学的儿子,利用节假日时间,帮助父亲整理所需书籍、材料等。2012年,昌德松家庭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

胡同充满文化味儿

我们来到位于莱西市建华街的文化胡同,―进胡同,就看到几位老人正兴致勃勃地站在文化墙面前观看,嘴中还念念有词。上前观看,这是一块阐释中国梦的展板,上面用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梦的定义、目标、指定群体、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许多问题。

“我每天都过来转一转,散散步顺便学习学习!”73岁的张乐福乐呵呵地说,“别看我一把年纪了,脑袋一点都不糊涂,国家大事知道的不比年轻人少,不信你考考我,胡同里都有!”

继续向前,很多不同类别的板块映入眼帘:画风生动的保护环境连环画,用隶书书写的《居民安全防护守则》,还有“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这样振奋人心的名言警句。

这些精彩杰作都出自83岁高龄老人昌德松之手。他创办文化胡同至今已经近20年,胡同里的内容,他会依据居民文化需要定期进行更新。“没有更新就成了‘死’的|西了,居民们看腻了,也就得不到什么进步了。”昌德松说。

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会契机,昌德松将胡同打造成“奥运胡同”,向广大居民普及奥运知识,宣传奥运精神。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世博会,吕德松自费购买颜料,并查阅大量资料,办起了“世博长廊”宣传上海世博会,2014年,昌德松老人又把“中国梦”搬上了墙。

自掏两万办起免费书屋

“除了文化胡同外,几年前还办起了一个家庭小书屋,免费供周边的学生借阅。”昌德松介绍说,5年前,老人和儿友商量,想把自己的一些藏书拿出来,再拿出部分退休金购买一些图书,在家里办一个爱心书屋,让学生们免费学习。老人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老伴和儿女的赞同,大家不仅支持,还拿出资金帮助。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昌德松的家庭书屋正式办了起来。―开始,老人将自己上千册藏书整理出来,摆在一间小屋里,谁来都可以借阅。慢慢地,老人觉得现有藏书根本不够,就自掏腰包购买新书,几年间花去两万元退休金,免费供小区居民和学生借读。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摆满了历史、文学和少儿等各类书籍,每天都有居民和学生前来借阅,借读的“会员”也超过了两千。有的居民和学生受老人的影响,常常将自家的图书送到书屋,和大家一起分享,书屋目前已有藏书3000多册。为了方便社区居民阅读,昌德松还特意在小区设立了―个“流动报刊图书服务站”。这里的图书和报刊,每天都会更新,小区居民可随手借阅无需打招呼,看完后都会送回原处。几年来,前来借阅的居民、学生已无法统计,却一本书也没有丢过。为了加大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力度,书屋还准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合订本,发给社区家长代表。每当双休日忙不过来时,昌德松的老伴和儿女就一起帮着整理、归纳、办理借书、搬运宣传板等工作。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调研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而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大学生们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作调查了解和分析。

由于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因而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据调查显示,总体情况而言,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较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一、大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有54.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会将手机调成振动,其余被调查者均表示忘记或没有人有提醒自己不会这么做。同样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如果在公共场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礼貌行为是会选择视而不见,仅有2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强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会口语提醒。走在校园里,经常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同学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也会零星地发现若干垃圾;有的同学满口脏话,开口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有的同学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昵,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文明礼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据另一项调查84.54%的大学生表示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二、大学生助人为乐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大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受访大学生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被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从调查数据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会去献血。

三、大学生遵纪守法方面的表现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法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一是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较欠缺,据调查,对我国法律体系很了解的仅占2.8%,了解一些的占64%,还有近25%的人称不了解。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时,能答出6项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学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对涉法问题的认知较模糊,比如对“抓住小偷后围打”,仅16%的同学认为打人不对,84%的同学认为“小偷作恶人人可以打之”,而对于个别学生因盗窃同学财物而被处罚,大部分学生又选择了“放过他们”。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往往未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仅仅根据事件的表象情绪化地发表极端评论,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法律认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学生遵纪守法意志较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表现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究其原因,当今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时尽量逃避。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是大学生应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第9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好的习惯内敛为一种性格,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为学生人生奠基的工程。我班不断加大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力度,以"良好习惯伴我行,我做班级能干人"为目标,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发展。

1.优化校园环境,规范学生行为

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我们要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创设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其规范行为,健康发展。

1.1绿化美化校园。为创设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努力形成冬有青、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的独特风景线,让学生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校园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会保护环境;围墙用生动的卡通运动人物造型装饰,引领孩子规范体育动作、积极投身体育运动……漫步整洁幽雅的校园,目之所及,处处是俯拾不尽的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

1.2健康快乐成乐园。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校风和学风。我以"我做班级能干人"为载体,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书香,陶冶情操,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养成优雅气质,提升人生境界,做一个能干人。

1.3温馨和谐成家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每一面墙壁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室里,整齐划一的公告栏、评比台,设计精美,成为班级思想道德教育的摇篮;各具特色的班级格言激励孩子们去展现不同的个性风采。

"校园无闲处,处处皆育人",我们的校园集美化、绿化、净化于一体,融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优美的环境给学生的行为以良好的熏陶,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拓宽德育途径,落实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对于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班级要拓宽德育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有机结合的立体环境,落实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1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打破传统校园德育代替全部教育的格局,密切家校联系,进行共同教育。我们设立家长开放日,每逢周五,家长可以随时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上课,观察自己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探讨,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2搭建社校桥梁,延伸教育领域。为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途径更宽泛,我班采取逐级延伸的形式,开展学校、家庭、社区逐级带动、以习惯引领发展的系列活动,实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以"做有道德的好少年"为主线,开展以"养成教育 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内、班外爱心延伸活动:在班内开展"尊敬老师"、在家庭开展"孝敬长辈"、在社会开展"关爱他人"的互帮互助活动,将习惯方面的德育目标具体化,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德育活动,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3.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引领未来

3.1角色定位,专业引领。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认识自己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充分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智慧,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典范,而且这个引路人不是以单个的个体存在,而是以一个群体存在,这个群体就是一支具有班主任专业发展能力的班主任队伍。

3.2目标管理,适时评价。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班主任为自己恰当定位,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更需要在实际行动当中学会用恰当的目标来激励学生。在新生入学的关键阶段和每学期开始,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制订可行性目标,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加以规划,用目标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目标制订以后,凡要求学生做的事,班主任要通过评价、小组监督等方式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通过严格的监督与强化,才会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况时,即使教师或监督者不在现场,学生也会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巧设;学习情境;思品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25-01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衡量我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好与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现阶段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但从目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教师评课讨论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学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课堂作为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平等的、积极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1.1 教师要构建师生平等的理念。只有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才能使学生满怀热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接受知识,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增强教学实效。

1.2 教师要改变传统角色观念。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不平等的角色地位,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不断探索新知,体验成功乐趣。

1.3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的情绪。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教师的不良情绪很容易影响学生听课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自信的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2.巧设导语,呈现课堂实效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课如果导课选择不好,教师就会缺乏激情,学生就会缺乏兴趣,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应在把握教材、顾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如讲授《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导课引用"望文生义"这一则笑话。通过两位学生入情表演,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课堂上。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现这样笑话的原因?""这种情况能否削除?""应怎样削除这种现象?"。最后,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现这种笑话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而要削除中西文化的差异,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做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自然导入新课,呈现课堂实效。

3.巧设教学情境,突显课堂实效

教学情境是指以直接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书本静止的知识变为真实的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

3.1 创设问题情境。在现代的课堂里,精彩的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提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如讲授《弘扬民族精神》时,利用上海世博会为背景材料,设置疑问(1)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2)联系中国馆的建筑设计,请你从文化的角度谈谈有何感想?(3)你认为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世博会志愿者身上的这种精神?这样通过层层设疑,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启发联想,探索新知,开发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发展,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3.2 创设生活情境。思想品德内容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也会感觉到:一堂课下来满头是汗,但却收效慎微。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忽视了用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身边的生活事件来引导、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突出思想品德的实践性特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授《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先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后再把学生收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直观的感受入题,进而提出:(1)我们所生活的学校、社区周围还有哪些污染与破坏环境的现象?(2)请你归纳总结什么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3)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4)你能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积极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悟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3 巧设活动情境。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新理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条件。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最深层目标--使学生明确具体行为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想方设法创造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反思,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如讲授《礼貌显魅力》时,根据课文图片情景,让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买书》小品。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两位同学的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通过活动让学生在看中、玩中、演中学习,应该说比教师单纯地说教更能让学生知情明理,明白要做到文明交往就必须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就必须掌握交往的艺术,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交往的能力。

3.4 巧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可以做到生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资源的下载、对教材的恰当处理或展示有关最新的热门话题等方式,创设良好的视听情境,能提高教材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与学习。如讲授《珍爱生命》时播放汶川地震等抗震救灾的图片、视频资料,灾难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震撼。通过教师对资料的引导分析,使学生对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关爱自然、延伸生命价值等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如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让学生体验和体会家庭中的亲情和温馨;播放动画《三个和尚》,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这样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场面,自然地把课文理论转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5 巧用幽默技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低下。应该说教师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技巧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富有生机、充满快乐。教材中的幽默的故事、形象的漫画、格言警句等教学资源,不仅能让学生开怀一笑,也能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广泛应用,以增强课堂效率。

其实,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分析研究教材,善于观察,本着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应不难找到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巧设结尾,强化课堂实效

结课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而言,在新课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结尾,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成功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晴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促进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做到课尽趣末尽,使学生的求知欲始终保持旺盛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进行探索与实践,切切实实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之上。

参与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

[2] 余文森等.《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3] 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第11篇

一、从生活中开掘源泉,启迪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写。可是,众所周知,今天的小学生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可谓少矣!没有经历,就谈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开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而且有真情实感。

二、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培养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为此,教师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学生感兴趣、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二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影视节目,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三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成立办报小组,定期出版手抄报,展示风采,激发兴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可以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最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交流了感受,而且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内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材料。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诵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三、从活动中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著名作家孙梨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祖国壮丽的河山,奇特的风俗人情,观之不完,赏之不尽。教师要尽量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了解自然、感受自然。其次还可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等。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既开拓了思维,又陶冶了情操,自然就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习作中真情表达,实践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体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它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巨大的,是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活动之一。为学生创造兴趣环境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酿造了不同的认识及感受。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的习作环境,才会激发他们的真情表达,使他们言之有物。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要拓宽习作题目的范围。如果说为学生提供的习作题目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愿望,他们便寻找不到习作的源头。为此,教师在拟定习作题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拓展题目范围,让题目与他们的生活接轨、与他们的思维碰撞。其次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就是老师提出一个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想要写的,自己确定一个题目来写,也可以同时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喜欢哪个就写哪个,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12篇

关键词:良好班风 以身作则 家校合作 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长期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良好习惯更是儿童应对复杂生活的基础,对他们将来个性品德和行为发展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中的养成教育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培养好班风,感染好习惯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因此,我们可以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如周周评选进步生,一月评选一次“班级之星”,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不去营业性的网吧、游戏机房”这一条行为规范,针对班中个别学生曾经违反规定的情况,让大家展开讨论,为什么不能去营业性网吧、游戏机房,谈谈其中的利与弊,让那些学生明白学校、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领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自觉捡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等。轻轻的一声“谢谢”、升降国旗的每一个动作、学习用品的摆放、上课的坐立姿势、作业本的保护、作业书写的规范、上学衣帽的整齐、红领巾的佩戴、放学集会的站队、吃完营养早餐后餐具的摆放……学生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后,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受到他们的重视,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还经常向学生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丰富活动,展示好习惯

在班主任工作中单纯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凡是新异的事物都很容易吸引起他们注意。针对这一特征,我利用班队时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多样的与养成良好习惯有关的活动,把一切活动都作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抓住契机,使各项活动都成为养成教育过程和检验养成教育效果的过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动,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在活动之中。尽管内容各异,但都蕴含着养成教育的因素,有鲜明的养成教育内容。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和了解自己,同时在活动中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培养了的良好习惯。如表演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课本剧《规则》,举行辩论会、演讲会,让学生写日记、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自己,促进学生锻炼意志,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

课堂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养成教育素材,如习作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在语文课文学习时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品德课《了解家乡民居》让学生参观家乡的古建筑,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建筑的习惯。

四、家校合作,促成好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在家访时班主任需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长和谐交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认真疏导,细致说理,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平时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及时通过电话和短信平台和家长联系,争取第一时间得到家长的配合,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发短信通知家长。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来校接孩子的家长做短暂的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随时与教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使学生无论在校、在家、在外都能始终如一地表现出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持之以恒,强化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各种习惯的形成并不稳定,极易出现反复,甚至走向反面。先贤哲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不想犯错误,更不想故意跟教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班主任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对好坏优劣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从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领略失败的教训,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就容易形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学生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等。因此,我让学生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每天的生活作息表并督促检查,做到是非分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班主任更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要以超前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素养上更加完善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开明出版社.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