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时间:2022-10-19 19:4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元宵节的美好寓意

第1篇

1、北方吃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的美好意愿。元宵节吃汤圆是南方的说法,北方叫做元宵。虽然这两种食物有很大的不同,但寓意是一样的。

2、实际上,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也就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山楂元宵的做法主要原料:江米面1150克,面粉100克,鲜山楂500克(或山楂糕300克),核桃仁150克,芝麻100克,桂花卤20克,糖粉500克,植物油25克,香油25克,玫瑰香精适量。

制作方法:山楂洗净后煮(或蒸)烂,晾凉后去皮去核,制作山植泥待用(以晶糕为原料,可直接使用)。将糖粉、面粉、山植泥(或晶糕)混合,加入擀碎的核桃仁和其它配料,再加油搅拌均匀,装入木模框中,压平、压实,脱模后切成18毫米见方的块。取平底容器,倒入江米面,铺好,用漏勺盛馅蘸上水,倒入江米面中,滚动数次,取出后蘸水再滚动,这样连续多次地滚动即成元宵。

自己动手做山楂汤圆既能保证卫生,同时也能给生活中带来很不错的乐趣,尤其是家人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最后吃起又酸又甜的山楂汤圆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另外山楂汤圆也具有非常不错的保健功能,对胃部消化功能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元宵习俗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氛围喜气。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因此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为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地都会挂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而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年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一般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向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和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祛病延年。并不是为逛街找借口喔!

元宵汤圆吃法水煮汤圆:这是最简单最家常的一种,这种做法遵循的原则“滚下水,慢火煮”,意思是说水煮开后,放入汤圆,要用汤勺慢慢搅动汤圆,顺方向,不然汤圆都搅破皮就只能喝汤了,这样汤圆不容易粘锅,煮的过程中可以加点凉水,煮出的汤圆滑润不破皮,等汤圆飘起来就住的差不多了,但是还要用小火,慢慢煮3~5分钟。

第3篇

【关键词】上元节;爱情;灯影;灯谜;诗词文;故事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如约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佳节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内涵,比如,春节有“迎春”之意、清明节代表“思念”、中秋节寓意“团圆”,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则与爱情有关,更显情意浓浓。

在此上元佳节,闻春之气息,夜色撩人,赏灯猜谜,正适合整理心情,培植爱情的萌芽。同时也诉说着感伤流离,寄托着真情无限。

一、灯影里的爱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观灯,始于秦末汉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节,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观灯赏焰,尽情欢乐,无不欢天喜地,盛况空前。在当晚,最具热闹与浪漫色彩的莫过于赏灯与猜灯谜。飘在上元灯前的倩影,不知承载着多少梦幻与迷离,不知呈现着多少怀古幽思之画面。

古时候的女子,多是养在重门深处的。要想与陌生男子见上一面,是比较难的。于是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听天由命。而上元节这种不分男女老幼的赏灯习俗,便为爱情打开了方便之门,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见钟情,从此后,双鲤互赠,青鸟探看,玉成姻缘。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转、媚视烟行之间,灯火流连。

这些青年男女在灯谜前,明则看灯,实则看人,虽曰猜谜,实则探心也。这样,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就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灯影下有期待,故也有伤感。如元词《折桂令 元宵》写到:“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这首词描述了元宵节当晚的景致。一边是“灯火辉煌”,一边是“情恨难长”。为何“难长”?因为一年里只有在这几天少女们才可以相约出门,在观灯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节错过了,那么一年中都难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甚至彼此相会之日也遥遥无期了。这种场景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得以重现,以此来说明幸福不是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伤感与无奈。

二、情见诗词文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文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离怨之苦。北宋欧阳修留下一首好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诗人以对比写实的手法,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质朴而动人。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啊?只有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的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代诗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灯》曰:“百枝火树千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此词字里行间充满了踌踌躇躇,幽幽艾艾,让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迷离的灯火阑珊处,好一片幽思风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词写元宵节的夜晚,焰火犹如百花开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闺秀碧玉也成群结队的到处看热闹,珠光宝气、莺声燕语。然而诗人要找的那个人却四处难寻,忽然一回头,她正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

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境,写尽了世事中常常出现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来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节如此,现代作家施蛰存亦有小说《上元灯》,文中情意萌动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节与那些花灯之中。“珠箔飘灯独自归”,夹杂着那种年轻爱恋的惆怅。渲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意,真是令读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见,无论是欧阳修的“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失落,还是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急的寻找,或是施蛰存的《上元灯》中少年为爱恋的惆怅。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节”里常常出现的镜头么?这也难怪今人一再把上元节认作为爱情节,足见今人对诗词文中上元节爱情的向往。

三、情见传说故事

民间总会有令人传唱不已的传说故事。成语“破镜重圆”,就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千百年来为世人津津乐道。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国破家亡,夫妻离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几经周折,最终在第二年元宵节夫妻相会,破镜重圆,分钗合钿。

“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为民间所共知,元宵亦为儿女幽会定情充当了一个颇有情调的红娘。从阮三郎和陈玉兰,到张生与霍员外之妾,再到张舜美与刘素香都是如此。虽然在具体的情节上各有差异,但元宵节所承担的这种幽会定情功能却是相同的。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观灯,才有了张生拾到红绡帕子而成就姻缘的故事,才有了张舜美与刘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狂欢,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箫弹唱,才有了玉兰的春心萌动。霍员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节观灯的机会遗下红绡帕子,又以来年元宵相约,并精明地利用鸳鸯灯作为相会之表记。刘素香也是利用元宵节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观灯的机会,完成了与张舜美的幽会。对于情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无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兴奋。

在明朝汤显祖的《紫钗记》中,霍家小玉初长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节之夜暗暗探看,只为小玉遗失的一支紫燕玉钗,便惹下一身的情丝;越剧《追鱼》中,多情的鲤鱼精与书生张珍一起上元节观灯,共赏花灯,笑语嫣然之间冰释前嫌,终于私奔而去。

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书生与绝色佳人,且不说,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来的精神自我慰藉,但毕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节,就是这样,在灯影里,在灯谜中,在诗词文里,在传说故事中,默默的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爱情,也需要在上元节这种有底蕴,有内涵的文化氛围中,歇个脚,于黄昏之后,带着千古的谜团,去寻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来的笑倚花灯之人。此间种种爱情也使上元节,这个多情的节日,散发着十足的韵味,舒展着饱满的感性,也让爱情自身在传统中回归。

【参考文献】

第4篇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放孔明灯、猜灯谜、吃汤圆。早在开学典礼上,老师就告诉我们要举行元宵“猜灯谜”活动,我们一直积极准备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元宵节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元宵节心得体会1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时,余兴未尽的又迎来了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人们称夜晚为‘宵、按照中国的传统,在这一天里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还要出门赏月,燃放烟花,囍猜灯谜,共吃夜宵,合家团聚,共庆佳节。

今年也不例外。元宵节的夜晚,我和妈妈来到了街上。街道上人山人海,在一家大超市的门前,举行了猜灯谜活动。我和妈妈连忙挤了过去,你那里早已围得水泄不通。我抬头看到一张谜纸:我的心——打一字。我心里想:我就是吾,吾字加一个竖心旁就是“悟|“字。我连忙的把谜纸揭了下来。挤到阅奖处对答案,果然对了,经过我和妈妈的挤次脑力大作战,我们抱着五六件礼物回家了。

回到家,我们全家围着吃元宵,妈妈把煮好的元宵端到了每一个人的面前,那热腾腾的的元宵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爸爸就说:“这吃元宵也是有学问的。四个表示四喜临门,把个表示八面玲珑,十个表示十全十美”随着爸爸的话,我把元宵送进了嘴,那馅甜到了我的心里。

吃过元宵,大家都来到楼顶,一边看烟花一边闲聊,大家都沉浸在了节日的欢乐中,到处都洋溢出一种愉快的气氛。

元宵,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满月,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象征着合家团圆。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和和睦睦。

元宵节心得体会2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节又称为“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是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是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亚细亚超市的门口有两条龙,龙头上戴一颗珠子,两边顶着白色的龙角,黑亮的大眼睛,锋利的牙齿,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今年是鼠年,龙身上站着几只神气十足的老鼠,大大的耳朵,在向我们招手呢……

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趣啊!

元宵节心得体会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都是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是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的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元宵节心得体会4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春节,有吃月饼赏月亮的中秋节,还有登高吃花糕的重阳节……可我最喜欢的是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吃汤圆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家乡每年都有很多习俗,有闹花灯、猜灯谜……可我是一只小馋猫,总是爱吃香喷喷的,甜糯糯的汤圆。在正月十五,吃汤圆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那一天,我们家照例全家总动员,一起包汤圆。到了商场,我和妈妈一起去买面粉、南瓜、糯米粉……回到家,我们开始忙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去洗手,准备包汤圆。妈妈来切南瓜,把南瓜和糯米粉合在一起,我也帮妈妈一起揉糯米粉。揉的时候,我一下子把糯米粉弹到了脸上,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你都变成小花猫了。”我高兴地说:“我不是小花猫,是小馋猫,我要吃汤圆。”揉好了,我就和弟弟一起包汤圆。弟弟他拿一点糯米粉,然后,他又拿了一勺南瓜,包起来。因为弟弟放的南瓜太多了,胀得像一个小汽球,大家都笑了起来,我笑得直不起腰,连平时严肃的爸爸也笑得肚子都疼了。我也照着弟弟那样做,可我的南瓜放少了一点,没有胀起来,爸爸妈妈都夸我做的汤圆很漂亮。我高兴得眼睛都笑弯了。

妈妈把汤圆煮熟,我和弟弟用最快的速度去洗手,然后我和弟弟大口地吃了起来,汤圆太好吃了,我吃了两三碗汤圆。我吃得满嘴都是南瓜。

汤圆真好吃,我喜欢吃汤圆。过元宵节真有趣,我喜欢过元宵节。更喜欢全家人团圆在一起,吃汤圆的那种温馨的味道。

元宵节心得体会5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霄”,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在我国不同地区元宵节有着不同的风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新的一年加以庆祝,这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了。

我的家乡阳泉家家户户在这一天傍晚都会煮元宵。元宵表面洁白光滑,口感细腻棉柔,盛在碗里,像一个个白色小精灵浮浮沉沉,夹起来咬一小口,里面的馅“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芝麻、什锦、五仁、花生、红糖、桂花、巧克力……绝对满足你的所有味蕾。吃到嘴里让你甜到心里。

元宵节的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糖醋丸子”。一个个丸子,放到油锅里炸的时候好像一枚枚金色的小球在跳水中芭蕾。等浇上糖醋汁后,又变成了棕色,咬一口,酸酸甜甜,外焦里嫩,一股肉香扑鼻而来,令人久久回味。每次我和弟弟都把盘子吃得精光,连汤汁都不浪费。

吃过晚饭就可以出门了,街上有各种活动:看花灯、猜灯谜,燃社火。各种花灯寓意着美好幸福,色彩缤纷,光彩夺目,花灯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有神话传说,也有很多历史故事。

欣赏完花灯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去走一走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俗称游黄河,取材于《封神演义》中肖娘娘摆九曲黄河阵助纣抗武王之故事。在广场上,人们用竹竿围城迷宫一样的阵型,男女老少都要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意味着一年健健康康,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第5篇

看着元宵夜皎洁的月光,暖意顿时变成了一缕微笑,是啊,元宵夜,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烟花爆竹五光十色的在头顶响着,一声声响彻云霄,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的脸上都浮起了温馨的笑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1元宵佳节之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瞧,什么猜灯谜、什么放烟火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烟火晚会吧!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越来越多,最后挤挤挨挨,人群从西望不见头,从北望不见尾,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弯腰,有的前俯后仰,有的踮着脚尖望着。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眉清目绣的青年人,有四五岁的小孩。

过了许久,只听嘣的一声,天空中出现奇花异卉,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雅雀无声。接着,天空出现了万紫千红、争先恐后、由黄变紫、由红变蓝、由蓝变白,美极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鱼儿们也在它们的家园里放烟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绿草如茵,有的桃红李白。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仿佛清香扑鼻,馨香阵阵。

“轰”的一声,空中炸开一朵朵“蝴蝶兰”,逼真极了。过了一会儿,只见兰花变成了一盏盏红灯笼,缓缓而下,直入水面。一条条白蛇直冲天,“S”走法引人看。湖边射出一条条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仿佛一艘艘战舰向我们开来,庄严肃穆。顿时天空出现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离我二公里远的房屋都显而易见,它密如蛛网,好象世界末日,群星们撞向地球。接着地上又冲出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线,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好似放鞭炮,霎时,大地都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忽然,湖边出现了一条晶莹剔透的瀑布,那瀑布与众不同,它是又无数个小白点凝聚而成的,逼真无比,那瀑布滚滚而下,还冒出一缕缕清烟,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最后,天空中又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繁花,响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今天的晚会结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烟火晚会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科技繁荣、发达。

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2元宵节是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又次,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传统节日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元宵节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开心,也表达出了元宵节与其它节日的不同之处。所以,我很喜欢这个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与昔日的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了,元宵的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随妈妈去乡村的大街小巷看花灯,虽然门外的冷风吹得我发抖,但是这寒冷还是抵挡不住我对看花灯的热情。

我和妈妈急急忙忙地赶到乡村的街道口上,就被堵得水泄不通了,放眼望去是看不见的头,我不由得甩了一把汗。刹那间,看见十来个身体健壮的男青年举着长龙灯,龙身通体发亮,龙珠引路,珠动龙随,龙身蜿蜒游走。这可全靠舞龙灯人的本事高强。瞧,他们随着锣鼓声,一招一式整齐有力,配合默契。礼花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争艳斗丽,整个村子火树银花!哇,好美的夜晚。乌蒙蒙的天空五彩斑斓,礼花如彩球,似雪花,像流星雨……天空光彩夺目!

就是那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美景,我从心底里发出一声赞叹:太美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长长的花灯,好多花灯啊!真是令人大饱眼福。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首不知名的歌,为这气氛添加了一丝乐趣,但是这不会成为我眼中的焦点。

我被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所吸引了,一朵朵艳丽的花朵渐渐消逝。啪!一颗流星似的烟花直蹿天空,但是没过十秒钟就落下来了。一朵朵在天空中绽放开来,一下子染红了半边天。突然,旁边的纸筒凌空飞起一道彩色的光,然后很快在空中响起,无数颗星星状的烟花像天女撒花般在空中飞落。我真想自己也是一颗晶亮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行,然后翩翩起舞……

啊!元宵节真美!真热闹!真是五彩缤纷!

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3春节过了,元宵也随着春节离开的脚步欢快的来临了。

在北京元宵是一个,非常热闹,处处张灯结彩,就像办喜事似的,红火而美丽。铺户都开张了,挂出了几百盏各形各色的灯笼来,花样繁多。灯笼上有四大名著的故事,不管什么人都可以进到铺中观赏。

小孩子们买了各种花炮,虽然不跑到街上去玩,可是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人们的家中也挂着许多灯,有宫灯、纸灯、纱灯……这一天还要吃元宵。

啊!北京人过元宵可真是好啊,我从中体会到了北京人的纯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

北京的元宵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我们家乡的元宵也一点不亚于他们。

在我们这里,元宵都是要舞龙灯的,等舞龙灯的人来了,大家就把自家的龙身子给拿出来把它装成一条长长的龙,再将龙身上的灯笼点着,首先它要的每家每户的门口去拜一下收红包,寓意着把吉祥红火送到家,当然我们也会在家门口迎接他们,收完红包,他们还会到公路上拉龙灯,拉拉扯扯,在晚上这样看上去还真像一条龙在半空中飞舞呢!

这时,龙突然迅速地飞了起来,我想舞龙灯的人一定非常辛苦吧!我由衷的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舞龙灯。舞龙灯的人付出了汗水,难道我们的龙灯还比不上他那普通的灯笼?

看完了舞龙灯,已经很晚了,人们也要围在一起吃汤圆。汤圆有许多味道呢!有芝麻味、桂花味、花生味、杨梅味等等。汤圆的味道真是丰富多彩,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在我们这里,一家人一定要围在一起吃汤圆,无不体现出一家和睦的气象。

还有,还有,我们这里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放孔明灯,孔明灯还有一个名字叫许愿灯。据说只要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灯上,在放飞,就可以实现愿望。

美好和快乐的元宵眨眼间就过去了,学生又投入到学习中,大人们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4今年元宵节,吃过晚饭,我们就去看花灯、焰火了。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一颗颗五彩的礼花腾空而起,礼花炸开以后,一朵朵纸花飘落下来,甚至有的纸花还带着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真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礼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整个市区都沸腾了……

五彩的花灯被高高的挂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花灯给这里增加了秀丽的色彩。这些造花灯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耕田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

当我们看到一半时,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因为在花灯里,这个是我见到的最有意思的是:花灯里居然还有三只活羊,灯箱里还有一群小鸡,据介绍,它们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呢!真让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胆的人甚至还过去摸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脑袋,不时地抬起头“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又继续吃它的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当我们往回走时,看到一群人在猜灯谜,其中有一个字谜是:天下人间会七星,我和爸爸妈妈猜了许多次也没猜中……

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但我们一点也没觉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节之夜真美呀!

元宵节快乐六年级优秀作文600字5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喷喷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汤圆,有黑芝麻馅的、豆沙馅的、果仁馅的,令我眼花缭乱,我随便夹起了一个,一嚼,啊!满口的豆沙香飘了出来,发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夹起一个又一个,吃得我满嘴飘香。

第6篇

一、通过亲子参访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莆仙民俗文化

“当你要开展一个民俗主题时,你是否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呢?”“如果没有,你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制定了亲子参访记录表,通过亲子参访记录表设置的问题引领家长在元宵节期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了解各个村落元宵节的不同,观察各种不同的花灯,感受浓厚的莆仙元宵文化。通过参访表的回收统计,我们了解到幼儿对游灯活动经验的储备情况。

从亲子参访记录表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喜欢家乡的游灯活动,对游灯印象最深的是乐此不疲地跟着长长的队伍行进。从收集的游灯照片来看,我们了解到幼儿已发现了不同的村落在游灯中所使用的花灯造型、种类有所不同:有的形状像塔,有的写有姓氏,还有的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大型彩架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了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寻找到了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地方。基于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目标:

(1)喜欢参加民俗活动,了解花灯艺术中所蕴含的地方民俗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2)欣赏莆仙地区独特的元宵花灯的美,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对花灯的认识。

(3)尝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大胆想象、设计制作多种花灯,展示自己喜欢的花灯。

在制定案例研究的推行计划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将核心目标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重点,每个阶段都选取一些典型的活动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如家长助教、环境创设、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实现之前预设的目标。

二、通过欣赏活动,增加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经验积累

我们追随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多参与活动,以促进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这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有目的、有选择地展示幼儿收集的各种不同造型、不同图案的元宵花灯,创设富有美感的主题情境,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幼儿运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参与,发现花灯的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寓意美,体验家乡独特的民俗风情。现结合如下例子,做一些简要介绍。

游灯场面的整体欣赏。莆仙游灯的美体现在场面的壮观与节日的喜庆气氛上,一串接一串的灯笼仿佛是一条条火红的巨龙,在山间小道上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这种流动的美适合整体欣赏,所以我们采用了整体欣赏法。通过多媒体完整再现游灯的场面,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给予幼儿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借助教师与幼儿共同对话的方式,让幼儿面对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要从造型、色彩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知。对话中幼儿有直观性的表述,也有通过想象的描述性语言:“游灯队伍好长好长,弯弯曲曲的,好像一条大蟒蛇呀!”“像一条发光的巨龙,把黑夜都照亮了。”“像一条红色的小溪在流动。”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和对话的过程中,幼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逐渐体会到民间游灯活动带来的美好寓意。

特色花灯的欣赏。通过交流、分享和讨论,我们和幼儿一起评选出了最受欢迎花灯:姓氏灯、生肖灯;最佳造型花灯:百戏彩架灯;最佳配色:宫灯;最佳创意花灯:龙灯、塔灯。其中百戏彩架灯又以它独特的动态的灯艺画面、人物扮相(由多名10岁左右的儿童,身着戏装,扮演戏剧典故人物,凌空悬立,运转自如,出奇制胜,扣人心弦)、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有取经的唐三藏师徒四人,有传说中的八仙,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有老典故“公背婆”,有“有口无心”念经的和尚,有十二生肖配套故事,如属鼠的,配“老鼠扛轿嫁女”的典故,属虎的配“武松打虎”故事等)而深受幼儿的喜欢。所以我们将百戏彩架灯的欣赏与民间文学相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其内涵,了解民间文化。比如在欣赏妈祖民俗风游灯时,我们适当穿插有关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事,引领幼儿理解神话故事背后带来的美好寓意,体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如在欣赏大型彩架灯“和谐海西”时,我们适当穿插有关祖国统一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搭建体验平台,激发幼儿对莆仙民俗文化的审美联想和创造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体验,美术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幼儿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他们会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伴随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设计了写生、线描画、主题画这三个层次,从而形成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递进式的美术活动过程。首先,写生让孩子们能较完整又相对简单地画出花灯的基本形态。其次,线描画则在此基础上加深了难度,要求用更细腻、更丰富的线条来进行装饰。再次,结合游戏,通过再现游灯的情景,激活幼儿思维,引导幼儿以主题画的形式呈现最丰富的画面,使幼儿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整个系列的作品来看,幼儿的创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人物的动态表现上千姿百态:有的跳起来舞灯,有的翻跟斗耍灯,有的勾着脚扮鬼脸,有的两人合作闹灯;在游灯的动态表现上形态各异:有的灯是五盏一串的,有的灯是七盏一串的,有的灯被人物提着,有的灯被人物举着,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头上,还有的灯被放到人物的脚掌上。此外,更有表现节日夜晚喜庆热闹场景的诸多精彩作品。

幼儿作品的创新始于他们对“元宵游灯”本身及其以外的自然美的联想,由此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将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融合起来,从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欣赏生活,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的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意义。

第7篇

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5、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

13、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第8篇

春节是欢乐的节日

自南北朝以来就盛行的放爆竹、烟花是民众狂欢精神的集中代表。大年初一午夜零点,大江南北,举国上下鞭炮声遽然响作一团,天地间仿佛震成混沌一片,宣告了新的一年开始,渲染着新年第一天的热烈气氛。本为驱逐鬼怪的爆竹因其强烈的喜庆色彩成为最能代表新春的文化象征符号和民俗标志。欢乐的情绪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愉悦乃至狂欢的气息弥漫在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

元宵节的热闹在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像耍花灯、跳秧歌、跑竹马等。龙灯是花灯的一种,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现在依然是元宵节的重头活动。秧歌在中国广泛流行,是各地“闹”元宵的主要娱乐形式。东北地区的东北大秧歌、晋西陕北的伞头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都是著名的秧歌形式。竹马是山东人的一种自娱性游戏。最早是孩童将竹竿夹于两腿之间,模仿骑马奔驰的动作,戏耍逗玩。后来艺人用竹片扎制成马头、马腔的形式,糊上涂有画面的纸或布,用麻线作马尾马鬃,精心制作成表演用竹马。

当然,元宵节的热闹还在于人的狂欢。华灯初上,人们陆续走上街头,踏月观灯,赏歌乐舞,在喧嚣的夜色下,人们的心情极度地放松,许多美好的事情随之而来。在古时候,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年轻的女子不能自由地外出,但在元宵夜却可以结伴出游。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之机,便可寻觅意中人。元宵佳节竟成了青年人约会的好时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正是在光影转换的元宵之夜写下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欧阳修所写《生查子・元夕 》却又表达了失去恋人的那种无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春节是吉祥的节日

屋里屋外张贴的鲜艳的年画、春联、窗花、福字,将早就洒扫一新的屋舍装点烘托出一种神秘、祥和、喜庆的年节气氛。传统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童、风景、花鸟、蟠桃、鲤鱼、寿仙、财神、观音、玉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神、人、事、物为主题。

春联,又称对联、对子,写春联又称“书春”、“挥春”。相传最初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联再加一个横批,用红纸黑字写成,工整地贴在门的两旁及上方的门框上。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有门必贴,其中大门的一幅最为重要。除了成对的春联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单联”,又称“春条”,即写着吉祥祝福语的红色纸条,一般上书四字吉祥语,贴于家中各处,如在门外的大树上贴“出门见喜”,在粮仓上写“五谷丰登”,在车上贴“四季平安”,在牛羊圈前贴“六畜兴旺”等。它和对联一样,都是表达吉祥祝福的含义。

福字斗方也极为常见。人们把它贴在门上、墙壁上、橱柜上等许多地方,寓意福气降临。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除了福字外,斗方上还经常写一些其他的吉祥字,如“富”、“贵”、“寿”、“禄”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团结字,即把一句吉祥语合起来写成的一个字,最常见的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

窗花就是贴在窗户上的装饰花,多为剪纸而成。旧时窗户用木头做窗棂,糊白纸挡风,因而人们就在白纸上贴各式各样的窗花,以起到装饰作用,改为玻璃窗之后,贴窗花的习俗也沿袭了下来。窗花一般用红色的纸剪成,也有讲究的人家用彩色纸剪,取材非常广泛,凡举戏曲人物,花鸟鱼虫、故事传说、生活场景、吉祥字体等都可以用剪刀裁出,如传统的岁寒三友、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老鼠娶亲、老鼠嫁女等等,都是常见的窗花题材。

这些五颜六色、象征着吉祥的年画、春联、窗花、福字,注定将陪伴千家万户历经风雨四季阴阳昏晓,直到下一个年节到来时才被恋恋不舍地替换下来。

春节是神圣的节日

“岁暮神仙多”正是对春节这一神圣时段的形象化说法。春节的神圣传统,主要是体现于诸多年俗之中,多以家庭、家族为单元举行各类信仰仪式。

灶王爷是年节期间最早出场的神仙。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监察大员。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据此实施奖罚措施。这天,每家都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辞灶仪式。祭品有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物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为让灶王的嘴儿变甜,多说好话,或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豆腐是使其嘴软。

根据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的记载,当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其实,无论祭品是什么,都是对灶神的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老百姓的想象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而腊月二十三也因其重要性被称为“过小年”。

门神是家庭的守护神,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相传他们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上,最擅长捉鬼降妖,于是人们就把他们画在门上,好让妖魔鬼怪避而远之。后来的门神又增加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钟馗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是协助唐太宗开国的两位将军,功绩赫赫,威震鬼魔。传说唐太宗曾于梦魇之中受鬼魔侵扰,两位将军自愿夜守于门外,鬼魔不敢再来。但两人天天守护太过劳累,唐太宗就让人画了他们的像挂在门口。这一招倒也起效果。老百姓听了后,也将他二人绘制成了门神以寻求保护。也难怪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发出感慨,“本是英雄豪杰旧功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财神也是春节中一个很重要的神仙。中国各地区所信奉的财神有所不同。在南方,下辖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仙官的赵公明最受尊拜。北方财神则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有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是义气千秋的关羽。传说中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而许多地方都要在前一天晚上置办酒席,举行颇为庄重的“接财神爷”仪式,为财神贺辰。与大年初五迎财神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地方还在这天举行“送穷神”的仪式。人们在这天把家院里的垃圾打扫干净,全部倾倒出去,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放一串鞭炮,号称“崩穷”。各地关于“送穷”的说法与仪式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在辞旧迎新之际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祖也是春节里重要的信仰活动。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祖加强了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情感联系。春节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其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春节是团聚的节日

当除夕的夜幕在人们的忙碌和期盼中悄悄降临,年夜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就开宴了。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年酒”。

团圆是年夜饭的主题。老百姓一年到头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能在岁末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你看,无数游子不计舟车劳顿,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地赶回父母身边⋯⋯如果有谁这一顿饭不能在家里吃,那几乎要心酸上一年。为了全家的团聚,为了来年日子的红火,各家各户无不尽其所有,把年夜饭做得又好又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饺子可谓年夜饭桌上的必备佳肴,因其形似元宝,而且谐音“交子”,有“岁更交子”之寓意,因而更受人们喜爱。

除夕之夜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时,中国人还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一起见证岁月的流逝、新年的到来。古人有诗云:“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有辞旧迎新,教人珍惜流光的深刻含义。

作为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春节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众活动表达了以除旧迎新、趋吉避邪、天人和谐为核心的文化心态。在春节中,大自然经历了时间的新旧更替,人类在合家团聚的活动中加强了家庭的联系,老百姓在开放的村落与社区活动中增进了情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的春节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团圆、吉祥、平安、幸福、长久的代名词。

然而现今人们却发出“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节日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体现,是农耕时代时令节点和生活节奏的反映,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和社会节奏的变化,源于农事的传统节日逐渐弱化就是一种必然。然而,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代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家庭亲情,联络着亲戚朋友的友情,促进了人们对和谐美满的追求。可以说,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哲学、伦理、社会关系和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它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老百姓的血液中。我们需要必须重新恢复和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不能让它随着社会变迁而消亡。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民俗的生命力在于体验性和参与性,只有亲身参与,将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内容,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内心的满足,承载的传统文化因素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恢复春节的“年味”,必须加强民众的参与性――加长春节假期,不仅可以舒缓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家庭和谐,也为参与节日活动提供较长的时间;提倡更多的娱乐形式而不仅仅是一台春节晚会必然带来身心的放松与舒展;更多公共设施的开放会为民众提供体验春节文化的空间,同时还要尊重春节延续下的神圣意识,春节的神圣传统应当以某种形式在当今社会继续传承。

Nostalgia for the Revelry and Tender Feeling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and most bustling festival in China.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riod, people’s emotion and anticipation that have been building up for a whole year usually have a concentrated release.

Spring Festival is a carnival. The firecrackers and rockets which start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386-589) are the concentrated showcase of the carnival spirit of the people. The noise of the firecracker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drive away ghosts, due to its jubilant character, gives a bustling atmosphere to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hel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people’s happy mood reaches a climax. The carnival atmosphere permeates into every corner of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Spring Festival is propitious festival. The New Year paintings, couplets and paper-cuts for window decoration produce a kind of mysterious, peaceful and happy atmosphere for the houses and symbolize people’s wishes for a good future.

Spring Festival is a holy festival. The holy tradition of Spring Festival is mainly embodied in many New Year folk customs as well as various traditional rites performed by Chinese families and clans.

第9篇

老笋干还有个寓意吉祥的名儿――节节高。要想“炮制”出好吃的节节高,就得采取复杂工序,那可绝非易事。奶奶是这样做的:将提前晒干的笋干放在一口缸里,浸上一段时日,等浸胖了,取出,切成拇指大的薄片儿,再浸泡数天;然后,她会将一碗白花花的肥肉掺和着节节高一起投入锅中,架到炉子上,小火慢煮,这一煮就得煮三四回,直至肥肉化为肉汁为止。这样,每次取出少许,热了吃,才会肥而不腻、鲜嫩爽滑,真正入味呢。

年前一两天,人们会采购各色新鲜蔬菜,再买上几只大螃蟹什么的,有的人家还会杀鸡宰鸭,甚或会杀上一头自家养的土猪(这往往是新年里要办喜宴的人家)。杀了土猪,主人会把肉分给街坊四邻一些。邻居们收受了这份“厚礼”,自然满心高兴。要知道,这土猪肉虽说肥了点,可绝对是绿色食品呀。

这两天,每家每户的老奶奶或是年轻妇女还得完成一桩大事――做圆团、赤糕和糖糕。

这不,奶奶又忙乎开了。她先寻来芦叶,洗净浸湿了,垫入甑中,再均匀地洒上一层油,据说这样圆团不至于粘在上面,拿不下来。

奶奶每年都会做上三四甑豆沙馅和肉馅的圆团、一两甑糖水赤糕和红糖糖糕。做圆团时,奶奶最后会做一个特大的圆团,放在中间,这就是“当家圆团”。为什么要做一个“当家圆团”呢?是不是寓意着大大小小一家子,团团圆圆在一起呢?我也不甚了然。

出锅喽!奶奶把锅盖揭开,热腾腾的雾气随之扑面而来。我透过雾气惊奇地发现,每个圆团都是那么地膨大、绵软、饱满、活力十足,可不喜煞人!然而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似乎都缩水了,整个儿瘦了一大圈儿。奶奶拿出一种俗名叫做麻糖秆的干果实,蘸上红水,然后在圆团上轻轻一按,一朵朵娇艳无比的红花便开在了每个圆团的中央。

年三十儿终于到了,每一家都是阖家老小齐团圆,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如果哪家有人在外打拼或是工作,不管路有多远,也都会风风火火地赶回来。

吃年夜饭之前,还得“待仙”――招待、祭祀已故的祖先。就说我家吧,爷爷会搬来奶奶烧好的八道小菜(爷爷说了必须是八道),将它们一一上桌,齐齐地排成两排,然后在桌子的东西两边密密麻麻地摆上小酒杯,一遍遍地斟酒,再后来是盛上满满的两碗饭。爷爷在给祖先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一番后,叫我也来“拜拜”,说是“求得老祖宗保佑”呢。

吃过年夜饭,小孩除了压岁钱“入袋”,还会得到大人美好的新年祝福。然后,便是一片沸反盈天的景象了:爆竹鞭炮通宵不断,大大小小的焰火蹿上了天。尤其是到子夜时分,千家万户就像都商量好了似的,一齐燃放爆竹,感觉天都要被炸塌了,你也就别指望睡个囫囵觉了。

除夕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大搞卫生,把角角落落的蛛网和灰尘都掸去。除夕之夜,每人都要好好地洗个热水澡。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裳,从头到脚包装一新。这样,便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了。

元宵节一晃就到了,春节的另一个来了。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头攒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汤圆,当然取的仍是团团圆圆的意思。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传统节日;教育

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等美好品质和精神。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一、幼儿园传统民族节日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越有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关注那些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节日,我们还应该让幼儿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基因,并结合时代需要加以发扬光大。我国幼教前辈陈鹤琴先生就曾明确指出:“编制课程的第一原则是民族的,要学会挖掘本国的教育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的‘中国化’课程。”

二、以往幼儿园传统民族节日教育的不足

随着清明、端午、中秋成为全社会的法定假日,幼儿园对传统民族节日教育也越发重视了。但是在现有的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问题:

1.节日资源开发不充分、不均衡

教师比较偏重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等几个法定节日,对元宵、重阳等非法定的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开展得不够,幼儿接触的机会较少。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很多节日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几乎所有的节日活动目标都是这样的:知道哪天是什么节日,节日的来历;培养幼儿的情感;庆祝或感受节日的气氛等。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与节日相关的文化内涵,一些互动体验的活动途径也没有得到充分拓展。

3.活动形式比较僵化

各类节日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许多的传统民族节日,却是一样的活动形式。从创设环境,烘托节日氛围到观看节日图片等,丰富幼儿知识再到教师小结……整个环节都是统一设计的,偶尔的开放也是固定的模式,是一种“局限性”的开放。

4.活动影响大于活动实效

随着节日的安排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大型,园长来、家长也来,甚至走出幼儿园,到社区开放活动。于是导致了孩子们面对节日的盛况,却浑然不知,使得幼儿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幼儿园传统传统民族节日教育的现实策略

民族传统节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节日期间举国同庆,为民族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走出幼儿园、深入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在开展传统民族教育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手段。在让孩子们体验节日、感受节日时,我们还可让孩子们自主地参与到节日的准备等各个环节中来,让孩子们真正地“过节”。下面以机关幼儿园的元宵节活动为例,谈一谈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步骤和相关策略。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一个大节,也是我们幼儿园历年来举办得较隆重的节日,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些不同。例如,前年是“元宵猜灯谜”活动,去年是“元宵亲子游园”活动;而今年是比较综合的“兔年元宵乐翻天”活动,包括认识元宵节、做汤圆、品汤圆、看花灯、猜灯谜等活动环节。

1.材料收集

节日前幼儿的心理期待和对物质的准备往往是一种情感积累体验,同时也是幼儿丰富有关节日知识的良好时机。传统的节日讲究的是节日的气氛,因而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的过节准备事项一般都很多。而我们想要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参与到传统节日中来,准备的工作更不可少,并且要很充分。这里包括,有关节日的来历传说等故事的收集,还有节日中需制作或装饰的材料收集。

在元宵节这个节日里,最突出的是“看灯”,而中心的环节是制作灯。让孩子们参与到花灯的制作中来,会让孩子对这个节日有一个具体、深刻的认识,这比任何语言的解释都强。为了让孩子们和家长参与到准备工作中来,我们要求每个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亲子花灯”带到幼儿园来。从孩子们制作花灯,再到幼儿园里跟小伙伴欣赏分享。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已经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了节日的很多信息,也与伙伴和老师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故事。

2.环境创设

利用环境创设开展是节日教育在幼儿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把收集到的关于节日的传说和故事等资料用图文的形式展现给幼儿,再挂上精美的节日物品作装饰。它将节日的氛围烘托得更加热烈,使孩子们在对节日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对节日的期待日趋强烈。

在元宵节来临之前,老师将孩子们带来的“亲子花灯”贴上谜面,再挂到幼儿园的操场上。各式各样的手工制作的花灯,让整个操场都变成了花灯的海洋。这样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给了孩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3.实物操作

在人们的观念中,尤其是儿时的记忆里,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那些节日的深刻的含义也往往融入了这些具有特定节日意象的食物里了。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清团,端午节的粽子和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食物的制作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其中来。

在孩子们学习了元宵节的来历和典故之后,我们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学习制作汤圆。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制作汤圆,做得非常认真。其实,让幼儿参与到节日的制作中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更能体悟这些节日所传达出的深刻文化意蕴。

4.品赏交流

在传统节日里,“品”“赏”的东西很多,里面的内涵也很丰富。“品”是品尝节日里的食物;“赏”是欣赏节日里的物品,如春节的年画和窗花、中秋节的月亮等。想要真正了解这些传统的节日,就应该认真的“品”、仔细的“赏”这些节日里的物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所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品赏交流这些节日的物品是让孩子们深入理解节日的关键。节日活动就是孩子们节日亲身经历的体验,也是孩子们交汇互融的体验,在交流碰撞中,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视角理解和丰富着节日的内涵。

汤圆制作完成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品尝汤圆。大家还编了一首简单的儿歌:“小小汤圆圆又圆,甜甜馅儿包里边,妈妈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在心间。”汤圆象征着团圆,相信在品汤圆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领会了这一层寓意。传统手工制作的花灯,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魅力,想到这些都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大家都更加自豪了。

民族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习俗和节日的方式。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节日教育时,可以从每个传统节日的典型习俗切入,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教育信息,尽量从自然的传统节日角度对孩子进行民俗的教育。并不是要每个节日都是同样的模式,让每个节日都要经历同样的环节;可在以上的环节中选取其中的几个来完成一个传统节日的教育,让不同形式的传统节日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内涵。也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教育,拥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传统民俗节日教育的探讨.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2]陆小涛.小议节日教育活动.山东教育,2002(7/8).

第11篇

每个地方的春节都不一样,都有很多的风俗,我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家乡的春节气氛很浓,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很多的精彩。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我们还可以吃香甜可口的“祭灶糖”。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窗花、对联、门神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将宅子里里外外装点一新。从这一天开始,家家要蒸我们家乡特有的高馍馍和各式各样的花糕,有石榴花的,有小鱼的,还有蝴蝶状的。还要蒸一个又大又圆的花糕用来祭奠先祖,这个花糕可是要等到过完春节才能吃得哦!虽然大家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感觉还是欢乐更多。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时刻。在这个晚上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团圆,一起吃丰富的年夜饭,一起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从大年初一开始,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做客拜年。我们小孩子还能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别提有多高兴了。

正月十五又是春节里一个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挂火红的灯笼、吃汤圆,寓意着我们大家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过完了这一天,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开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是不是多姿多彩呀?你的家乡呢?是不是也如此丰富多彩呢?

【范例2】

照我们安徽砀山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在腊八这一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而且还有“谁家喝的粥越早,谁家明年准是大丰收”的俗语呢!除此之外,我们小孩子在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好吃的糖果、果冻、瓜子等等。第二件事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事,那就是买爆竹。第三件事就是买各种玩具了,风车、口哨、气球……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天还没亮呢就听见别人在放炮了,害得我连觉都没睡好,第二天眼睛四周黑黑的,都成熊猫眼了。

腊月二十四必须大扫除,这一天我可累坏了,又是擦玻璃又是洗地板的,出了一身的汗。大人们则忙着备年货,把鸡肉、猪肉、鱼肉、青菜、年糕等年货准备充足。

最热闹的就是初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饺子和放鞭炮。大人们围在一起,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擀皮儿,有的人在拌馅儿,有的人在准备烧火的柴火……包饺子时还要在饺子皮里放上钱和红枣。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我则忙着放鞭炮,“霹雳”“啪啦”的声音不绝于耳。最热闹的就属晚上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烟花在天空不停地绽放,有的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有的像天女散花……,这些美丽的烟花刹那间把整条街都照亮了,整个村子的天空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大年初一是新年,这一天大家早早起来,吃完饺子就去给老人拜年,我们这儿叫串门。我可高兴了,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我就可以串亲戚,可以收到长辈们送的红包。

第12篇

一、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

1.江宁地区的基本概括

“南京猿人”的发现,使江宁的历史可追溯到50万年前。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生存发展。曾是“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家”,在明清两代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就了兼容并蓄、包容豁达、宽厚开放的秉性。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江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江宁人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全市文化强区。

2.理念探索

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另一个是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根据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分类,将文化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不同层次。大传统,也就是上层社会的传统,包括诸如史料撰写、文人墨客的文章、贵族名仕的生活记录等。小传统,即民间传统,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民间风俗习惯传承、民间风俗典故的传递等。在江宁区春节调查中,不仅有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春节文字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有民间口头传唱、民间艺术的内容。春节活动呈现一个立体式的变迁内容。布尔迪厄认为,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而惯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内在化”。群众的春节活动还与其个体的具体利益驱动机制相关联,在文化、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发生参与或者组织春节活动的可能,并在一定时期中逐渐形成惯习,这种惯习在传播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群体,民风民俗就此形成。

二、常见民俗项目

调查小组自1月26日进驻调查点,记录的春节内容主要包括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从该日开始到除夕洗浴,腊月二十九、除夕开始贴门神、年画、对联、门头,除夕中午进行祭祖,晚上放烟花炮仗、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除此之外,还有年货的准备,包括杀猪宰牛、杀狗宰羊、鸡鸭鱼肉腌制、做肉圆(当地又称“开油锅”)、龙须面粉丝年糕的制作、包水饺蛋饺元宵、什锦菜准备、各种干果糖果、扎花灯等。新年大年初一抢富水、吃元宵,从初一开始亲戚相互之间开始拜年,初五接财神,十四送茅姑娘娘,十五元宵节,十六爬城楼。中间包括各种民间活动,民间艺术类如送春、玩龙灯、玩麒麟、唱花船、打神鼓、玩狮子,民间娱乐活动,包括各种游艺、猜灯谜等。其中年货的准备工作是最忙碌的了,因为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各种肉类、干果类、蔬果类年货。杀猪宰牛、杀狗宰羊、腌制鸡鸭鱼肉,当地狗肉比较出名,很多外乡人都前来购买。除此之外,地方特色的小吃中还有制作龙须面、粉丝以及年糕。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开油锅,俗称炸肉圆,将猪肉或者鱼肉或者藕片切成块状,放入淀粉,搅拌至粘稠状,用勺子一个个放入油锅中炸。在炸油锅之前,是将买来猪肉中的肥肉部分放入锅中,炸出油来,一部分油是要分装到很多瓶瓶罐罐中,以后日后食用。另一部分就是用来炸圆子的。通过油锅将围绕自己家人的晦气、污秽之物统统炸干净,吃下去有阳气护体,百邪不侵。什锦菜又称十样菜,当地的一道特色素菜。意思是将香芹、金针菇、黄豆芽、胡萝卜等不少于10种蔬菜炒制而成,讲究一点的人家会选16种或19种蔬菜,取“和顺长久”寓意。十多种蔬菜也各有说法,黄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芹菜读音与“勤快”相近,取“勤劳致富”之意;黄花菜寓意花样年华、前程似锦;香菇意为“和和美美”;就连豆制品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说法。

三、中国未来民俗的发展

民风民俗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消失,另一些新的民俗逐渐形成了。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这个节日中,各种民俗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惯习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模式,对于一种重要节日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就春节而言,腊月二十三送灶,除夕贴春联、守岁,初五接财神、十五闹元宵等,各地就基本相同。就具体的调查而言,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各地的民风民俗又呈现一个逐步相同的过程,很多传统的约束逐渐消失,在调查中仅初一或者除夕团圆吃的内容也是各异,同一村子中有吃元宵,也有吃水饺、也有吃年糕的,北方的馒头、包子,南方的春卷等,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而不是一种很单一饮食结构。这充分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对一些民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市场流通、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不一定需要遵守传统约束,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来过节。 新时代春节呈现出一个以个体自我需求为主、传统需求为辅的特点。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与多位当地居民访谈,发现春节并不是想象中热闹场景,这可能是历史发展给人的一个错觉,或者是因为历史或者说正史是由贵族知识分子阶层所撰写,其春节内容也仅仅是描写了或者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阶层的春节状况,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春节活动状况。很多老人回忆说,解放前后,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春节能吃一点好东西就很不错了。解放前是的苛捐杂税、地主的盘剥,基本没有什么过节的概念。比如,我们采访唱送春的一位老同志,他就说过去唱送春、玩麒麟就是为了赚点养家糊口费用。解放后,由于、以及运动,生活也是比较艰苦的,那个时候很多参加群众性活动也大多是为了吃口饱饭或者增加公分才去的。真正热闹的春节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从物质层面逐步过渡到精神层面,春节从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逐步过渡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符号。

结语

中国地方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劳动群众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以他们不息的创造精神,在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中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觉的视觉艺术,创造了无数不同品类的艺术形式,那些粗犷、单纯的表面形式,不仅顺应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也充分反映出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智慧,显示了积极、向善、健康、乐观的民族心理,寄寓着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伴随着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南京市江宁区资料汇编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局.2009

【3】[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