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棋文化论文

棋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28 10:40:50

棋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汪曾棋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

汪曾棋的代表作《受戒》发表于1980年们匕京文艺》,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的纯真恋情,概而言之,就是和尚恋爱的故事。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有违教义,作家往往避开或者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在佛教教义中,现实的人生是一片苦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的只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盛苦。造成诸苦的原因在于“无明”(愚迷暗昧,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从而导致生死轮回。因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断灭人在世俗中的欲望,达到无苦“涅架”的境界。显然,佛教是主张克制、压抑、甚至消灭众生的各种欲望包括,达到无爱无欲、无死无生、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的至高境界。

但在汪曾棋的小说《受戒》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小说描写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人们在这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着。本来,佛教象征着信仰,可小说完全消解了佛教作为一种信仰的严肃性及其修行的庄严性。《受戒》中和尚出家之地叫“草莽庵”,庵本住尼姑,和尚应住在庙里才符合佛理,在小说中却产生了错位,本是菩提庵还被人们叫讹成了草荞庵。仁山,作为庙里的方丈,他的工作本应是做法事、念经,可他在庙里不穿袭装,袒露着肚子,跟拉着僧鞋,一天到晚抱着算盘做会计,好似店里的小伙计。当然他们偶尔也做法事,常做的是放焰口,可庄严的法事被他们这么一弄也变成了耍把戏似的:“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装装,飞饶。……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明海出家既不是为逃离人间苦海,也不是尊崇佛教信仰,而是为现实的功利目的所诱惑的:“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和尚,在当地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明海受戒也是为了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而已,传统意义上的佛教价值观在小说中轰然瓦解.

既然漠视佛教信仰,那么让这些出家和尚格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也必然是一种不可能。佛家讲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佛祖入灭前曾有弟子问:“您走后我们依靠谁?”佛祖慈悲教示:“己戒为师!’’但在《受戒》中,我们完全看不到“戒”的迹象。佛教讲“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可革莽庵的和尚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不同的是要在猪升天的时候念一道“往生咒”。事实上,这是一道虚伪的形式,本质上己触犯了杀戒.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里的和尚大大触犯了淫戒.和尚二师父仁海带着老婆来庵里避暑,善因寺的方丈石桥有一个貌美的年轻女子,三师父仁渡的相好有好几个,还裸地唱着情歌等妄语,小明海和小英子更是在佛门圣地里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由自在地成长和恋爱,这明摆着犯了淫戒,可“在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可见,佛教的清规戒律在他们眼里形同虚设。没有清规戒律,他们活得舒心无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家的当家,乘凉的乘凉,风流的风流,恋爱的恋爱,完全和常人一样,率意随性地过日子.尤其是明海和英子的恋爱更是描写的如乐园一般温馨可人.他们白天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松自在地唱着山歌,晚上并肩坐着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老婆婆纺纱,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滑过,多么和谐美好的俗世人间!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是那么地欢乐,人们也是那么地惬意,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也在大自然的清风软语中渐浓。小英子故意用脚踩他的脚,明海看着“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的一串脚印”,“傻了”,他“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而“搞乱”也是一时,当明海在善因寺受完戒回来,小英子得知明海将前途光明地当上沙弥尾或方丈,忍不住将内心的真实情感大胆地说出来:“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开始只是“嗯”,最终大声地宣布: ‘要!’,没有忌讳、没有压抑、没有矛盾、没有两难,,被表述成为一种如水一般流淌、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宗教与爱情,人性与佛性,和谐地融合一体。

在和尚恋爱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人性和佛性往往是对立、冲突的,主人公往往处在情佛两难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最终在痛苦无奈中放弃爱情,阪依我佛。例如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三郎与静子谈诗作画,情投意合,互相爱恋,母亲和姨妈也有意将静子许配给三郎,可三郎终因“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与女子共住也”为由拒绝了静子,最后不得不逃离静子的爱。作出逃离的选择对三郎而言何其艰难,文中的心理描见证了情与佛的碰撞冲突使三郎的内心充满无奈和痛苦,“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三郎“初以恋亲而离佛,继以畏佛而拒爱,终以拒爱而弃亲。既以拒爱而弃亲矣,又复千里吊爱,似俗非俗,此盖宗教与爱情之冲突点也”。佛教认为“爱为秽海,众恶归焉”。阪依我佛,就必须遵守戒律,舍弃女色,斩断情根,才能领悟佛门禅理,进入涅架境界。

但是,在汪曾棋的《受戒》中,我们看到的是佛国的清修与俗世的幸福,僧徒的功德与凡夫的,两者是兼而得之、互不冲突的。它反映了汪曾祺本人对于佛教与人生关系的一种见解。“在作者看来,佛不是要人断绝人生乐趣,而是要人们在佛智的启导下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欢乐,佛性与人生之至高境界是一而不二的,是融会在一起的.”因此,汪曾棋在小说《受戒》中正视人的各种欲望,宜扬人的,并且无意于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禁止它。相反,在“佛性”与“人性”当中,他选择了人性的解放和张扬,在“佛性”与“人性”融汇之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任何一个人都难把凡间事物一刀了断。《圆觉经》云:“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可知众生的存在与淫欲密切相关,淫欲的烦恼在人类世界是难以戒绝的,而否定、压制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包括也是对人性的扼杀,不合人之情理。汪曾棋在谈到他的《受戒》时也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汪曾棋在小说中描述着和尚有滋有味地过日子,正是将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佛教以慈悲为怀,慈,即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即怜悯众生,拔出困难。可是,“佛教文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普度众生的良药,现代意识的复苏可能冲击佛教的某些理念”。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中国“汉化”和“民族化”,不少统治者和一些社会改革家对佛教不断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国情和民情.1913年,太虚大师吕淦森和杨仁山等人在南京创设了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教一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三大口号,使佛教回到人间并世俗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一些出家僧侣和在家修行的居士极力推行“人间佛教”的佛教改革。佛教能在中国扎根和发展,不仅是有识之士推崇并改革以适应中国的结果,也是“广泛深厚民间信仰的结果”(s(.民间信仰与宗教改革者共同推动着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和人情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现代意识己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更是给予了重新思考.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汪曾棋经历了本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各种革命运动和文化变革,发表《受戒》之时正是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来了百花齐放的良好艺术氛围。一路走来,深受传统文化儒释道浸润的汪曾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思考和反省.汪曾棋认为,一个真正具有中国色彩的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应该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但却不能因此精华与糟粕全收。

汪曾棋从小就生活在相当佛化的家庭氛围中,他的祖父、祖母、继母包括家里的拥女大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汪曾棋家里常做法事,童年时代就浸染了经声法号,上学后,他就读的小学旁边是一座承天寺。1937年,因侵华日军占领江南,他随父亲等人到庵赵庄上的和尚庵住了半年,小说《受戒》中的草莽庵的原型即是此庵,人物原型也多取自于此.汪曾棋去西南联大报考的路上也深受一位高邮和尚的热情相助.解放后,汪曾棋常与寺庙和尚交往论禅,1989年还与台湾星云大师交谈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汪曾棋常参观各地的名寺古刹,观看佛教诗文和佛事活动.他还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邀请下写了一本普及型的佛教专著—《释迎摩尼》。可见,汪曾棋本人与佛教是有不少因缘的。有人指出:“江曾棋接受佛教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多与少只是程度问题。佛家—禅宗思想对江曾棋的影响,不仅反映于文学创作,而且还渗透到他的艺术观、人生观。”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包含与潜伏着共时性的文化转换与历史性的文化积淀。汪曾棋的佛教文化理念都会在它的作品中相应地表现出来。汪曾棋认为,佛教不应该成为生本不乐,诸般皆苦的教义,而应该扫荡传统的厌世情绪,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这恰是汪曾棋在《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

在谈到《受戒》时,汪曾棋表明作品“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对生活的欢乐”“生活是美好的,有前途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f81,因此,无论是版依我佛的僧侣们还是普通的俗人,他们都应该以现世为基础,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样才能感受到佛所言的“喜无量心”,也才符合佛对菩萨最根本的教导。慧能大师在《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门。”离开了佛教的世俗化、人间化,佛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佛应该给予信徒的幸福生活!

第2篇

“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东方传统文化里,围棋可谓源远流长。古书有云:“尧造围棋,以教丹朱”,又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时代距今4000年,而其中经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和南北朝使得围棋得以从上古流传下来。唐宋时期,围棋与琴、书、画三艺同时成为风雅。而围棋又以较之于其它三项的战略性得到君王所爱,唐更设立专陪帝王下棋的“棋待诏”,使得棋术成为帝王之术的象征。同时,日本、新罗等国的遣唐使团也将中原这一奇术传回,使得围棋成为整个东方世界的文化表率。得至明清,民间围棋高手辈出,对弈不再是皇宫贵族专利,文人志士只要胸怀天下,皆可以小小棋盘为天下进行“手谈”。清末“海昌二妙”的施襄夏与范西屏“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纵横各19条线的361个小“方寸”间依然吸引了无数名士。在信息爆炸、音速前进的烦扰中,泡上一杯香茗,屏气凝神,与友人执黑白子,任思维于棋盘上驰骋,乃是精神上极大的安乐。欧阳修诗中所云:“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即为描写传说中一围棋高手在山洞中与仙人对弈,两人下棋下得忘记了时间,等到棋局结束,人间早已过了三百年。这既是对围棋需要棋手极度专注的注解,也表达了围棋在东方文化中等同于“仙物”的地位。

空枰开局,黑先白后。轮番下子,手分虚实。子赖气存,气尽提取。禁止倒退,变化无穷。一黑一白,是东方文化中的一阴一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又相互转化,既矛盾又统一。围棋里所包含的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讲究虚实结合、势地转化,甚至蕴含着和谐、中庸的哲学思想。而同样是一黑一白的竞技体育项目――足球,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则在思维上更加直接。

足球源于中国,名“蹴鞠”。成形于汉而盛行于唐。对抗的两队围绕一只小球做文章,或攻或防,力争将球踢入对方门洞。这种基于“动”的运动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思维相符。也就在那时,蹴鞠,经由欧洲人的脚,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甚至连名字都变得如其本身一样简单明了:足球。

西方人说:黑代表利益的诱惑,白代表行为的准则。于是足球就成了一黑一白,不但因为在绿色的场地上最为显眼,也因为这项运动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个体与团体,诱惑与坚持。11名队员在场上各司其职,完成教练交给的任务:进球。90分钟的比赛,每个队员都在不停的奔跑中寻找进球的可能,绿茵场上的每个人随时都在移动,不断结成新的队形,向对方进攻。这已经是一项与东方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运动了,但以全新的充满激情的面貌再次征服了东方,乃至全世界。

动之于静,静之于动

博拉・米卢蒂诺维奇,中国足球迷亲切地叫他米卢。在21世纪的第一年,这位神奇的南斯拉夫老头加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为东方大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方足球。在中国的两年,他被称为魔法,也被称为毒药,一如在他带领下的另外三支进入世界杯的国家中。他告诉东方,足球需要快乐;又告诉东方,“态度决定一切”。他摒弃了那些忧愁苦恼的攻防策略,带领球员们打篮球看电影,让队员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他用严格的体能训练,重申了足球场上“动”乃一切的根本,投机取巧不足以靠。他带领中国足球创造了创始至今唯一的辉煌:进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而同一届的比赛中,东方球队大放光采,日本、韩国相继进入八强乃至四强,正是西方之“动”被融入以东方之“静”后的全新天地。

利玛窦,16世纪来自意大利的泰西大使,在华居留28年,操华语,衣儒服,与众多士大夫交游。这位堪称历史上东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为东方带来了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也给西方带去了围棋。利玛窦所在的明朝年问,士大夫好弈成风,一个西方传教士通过与围棋名士叶向高和李之藻的友谊中,认识了围棋,并将之写在著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中国人最认真从事的是玩一种在三百多个格的空棋盘上用两百枚黑白棋子下的棋”,这部书在1615年的欧洲引起轰动,几年间重版转译数不胜数。以风雅儒士自居的利玛窦即便与李之藻结下了“朝夕于床笫间,躬为调护”的深厚友谊,最终也未能得棋道,致使西方对这神秘的“黑白子棋”好奇了又近三百年,才在德国人科歇尔特的带领下,进入这个属于东方的“静”的世界,而后者,正是在东方之行的病榻上终日得闲才认识了围棋的。

西方也有棋,只是直接讲求对攻的国际象棋更像是足球般的两军开战,根据一条条明确的规则,马卒炮生即生,死即死,进一球即刻计入比分:而东方的围棋规则更为开放,不局限一兵一卒的得失,不动声色即可为看似无的棋局注入生气,局部的变化足以起死回生。足球是直线性的思维,是两军交战需要在瞬间以动制动的智慧:围棋是曲线的包容性的思维,是两国同立需要在长久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谋略。因而,足球是激情、是刹那的喜悦,需要涩苦的啤酒和洋溢着快乐的泡沫为球员冲刺的脚步加速;而围棋是宁静、是长时的审时度势,需要有灵气和经历天地磨砺的一杯清茶与棋手一起渐入佳境。

动静交融,是之谓“道”

今年迎来53岁诞辰的欧洲围棋大会正是东西方文化互通的佳品。经过近百年的熏陶,如今欧洲围棋人口过百万,每年有大小比赛400多个,和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驰骋英超赛场一样,蓝眼睛高鼻梁的面孔对弈早就不是奇事。更有迷上东方棋术的人不远万里到江南学习东方传统文化,只为理解“河洛”与“吴图”中更为深奥之“道”。而要论此道,必然要放下莱茵河畔的啤酒杯,在清秀的长江水岸啜上青绿的茶水,于蜿蜒的天地中感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正是这样,东西方文化才得以互相激发、相容,相互流通、理解。黑白的足球、冒着泡沫的啤酒,还有从荷兰漂洋过海来的郁金香,每年一到5月,几百株色泽鲜艳的花蕾映着阳光,散发出令人眩晕的浓香,诠释着西方“美”的落落大方;而黑白的围棋、一杯澄澈的竹叶青茶和它所散发的茶香,于静中绽放东方特有的淡定从容。

这样的组合,到了这个盛夏的荷兰格罗宁根竹叶青茶业杯欧洲围棋大赛上,又会变成怎样?棋手身处郁金香的芬芳,品尝使用峨眉山万年寺高山茶园所产明前鲜嫩独芽制成的竹叶青,执子手谈。原来论道无需东与西,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内敛、稳定,有取舍、乃磨砺,都能成就一份有“道”之心,这也正是竹叶青一直恪守12条“论道”法则的原因。无论中西,只要具备至真至美的品性,就能如棋盘边的谦谦君子清醇淡雅。

第3篇

年级:六年级

活动时长:4个月

活动准备:①教师准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与要点;有关民间棋文化的图书与影像资料;②队员准备: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照相机、活动记录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内1课时。②阶段目标:能让队员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师(出示各类民间棋):“民间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我国民间的棋类游戏丰富多彩,是古今广大棋类爱好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认识华容道的故事,引发兴趣,导入主题。分组交流讨论,集体交流,确立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布置调查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把社会调查付诸行动,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进行交流、选择、整理,然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外4周~7周。②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③阶段目标:按预定的方案,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多方获取各种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①活动时间:2课时~3课时。②阶段目标:做好资料的汇总,形成结论,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

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筛选,形成结论。指导队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①活动时间:1个月。②阶段目标:我们以培养队员的良好意志品质为目标,充分创造充满民间棋类的特色活动,搭设队员表演展示舞台,以展示为激励手段,让队员积极参与,在民间艺术大舞台上展示自我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艺术快乐,从而促进队员参与学习民间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队员以各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善倾听,会发现,能质疑,巧答辩,为后期的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各课题小组到前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其他队员提出想法和问题,请他们解答。把各小组的成果和“我的成长记录袋”摆放在桌子上,举行了一次“班级成果交流会”。把评出的各组较好的成果资料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实物展”。

第4篇

围棋作为一种竞技的高雅的智力游戏,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传播于世界各地,随中华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靠人的智慧不断使其得以发展,在古代只是权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消遣的娱乐工具,现在却是时尚的大众文化代表。

围棋的最鼎盛时期暂无据可考,但是聂老围棋时代的狂潮席卷全国,刺激了民间业余围棋快速发展,现在的常昊、古力、等等国内顶尖选手出色表现便是聂旋风十年磨剑的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总是和民生、社会联系在一起,围棋只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却是所有文化的浓缩,小小的棋盘其实反映着很多无穷的道理。棋盘上演绎着军事、战争的博弈理论,是大局和局部中战略战术思想和行动的高度概括。

现在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之时,很多商业经济的竞争,企业的管理都借鉴中国的军事理论,围棋的《棋经13篇》就是《孙子兵法》规律的智慧。我曾经听说过,现在很多出色的企业家都热爱围棋,并且很多都是高手,他们把对棋理的认识和理解熔入到他们企业的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是智慧的较量,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全局的变化,制订决策性的战略规划,在局部发展中采取符合经商法则的战术,在商战中依靠深入的计算分析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围棋又是开发智力的游戏,很多人通过围棋的学习,会悟出很多道理,通过下棋,逻辑思维、判断、选择、取舍、计算等方面无形中就会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通过一些生物本能反应,从兴趣出发培养的话确实是终生受益的一件事。

围棋对个人修为、性格、气质等影响很大,不会下围棋的人就很少有棋士风度,一位围棋老师说过,通过围棋的学习,可以改掉孩子的很多坏毛病,养成许多优良的品质。很多朋友说过,学围棋的孩子没有坏孩子,具有业余5D以上的孩子几乎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等等,虽然称不上真理,都很有道理。

每一个围棋爱好者都是一个战略家,不管现在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围棋陪伴的一生都是很快乐的,一生不接触围棋将是人生一大缺憾。

第5篇

【关键词】围棋活动 开发 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158-01

幼儿成长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游戏活动中度过的,游戏活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有效的游戏活动来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围棋活动中,围棋活动参与者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预设、判断以及推理等进行围棋活动。围棋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围棋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开发的可行性

1.围棋活动对创造力培养的优势非常明显

围棋的棋盘有纵横十九条线,361个相互交叉的点,棋局的每一次选点都有不确定的因素,不可预测,形势变化难以捉摸。幼儿在围棋活动中,需要充分运用大脑进行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慎重思考、不断比较每一个棋子落点的选择,反复思考、推理以及论证棋子落点的最佳位置。同时,幼儿在下围棋时,需要不断地识破对手的“阴谋”,了解对手每一个棋子落点的意图,然后根据对手的棋局,全面布局,赢得围棋游戏。幼儿在围棋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计算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可看出,围棋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开发的优势非常明显。

2.围棋活动有助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创造,意味着对不可预知的事物和事情进行探索,达到某种目的,提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造力就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创造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的挫折,面临各种困难阻挠。因此,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具备情绪稳定、自信、意志坚强等人格特质。在围棋活动中,每一次的棋局都是难以琢磨、险象环生,优势与劣势往往都是在一步棋子之间,有时双方都会陷入长期的僵持。这就需要幼儿在占据优势时,能守住局面,谨慎对待;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能慌张,产生放弃的念头,要勇于抓住局面,时刻想着翻转局面。围棋活动的胜败是常事,幼儿在不断的胜利与失败当中,能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的创造性人格。

二 利用围棋活动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实践

1.开展多种形式的围棋活动,激发幼儿下围棋的兴趣

围棋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围棋的兴趣,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围棋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了解到兴趣才是幼儿学习围棋的重要因素。只有幼儿对围棋活动产生兴趣,才会去认真学习。幼儿围棋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围棋活动激发幼儿对围棋学习的兴趣。在围棋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幼儿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幼儿围棋教师可以在围棋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的方式,把抽象的围棋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具体事物,便于幼儿的理解接受。

如在真眼和假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白棋和黑棋当作幼儿喜欢的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灰太狼(黑棋)要吃喜羊羊(白棋),以为喜羊羊(白棋)无路可走,却中了喜羊羊(白棋)的计谋,被一大群喜羊羊(白棋)包围。

真眼与假眼

运用游戏的教学方式,通过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象,能有效激发幼儿对围棋的兴趣,把黑白棋子代入现实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中,使围棋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与具体,便于幼儿理解。

2.围棋的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实践第一的原则

幼儿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幼儿教师在围棋活动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围棋教学。尽管幼儿的创造力潜能非常巨大,但幼儿的潜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围棋活动中,有些幼儿的创造潜能可能会比其他幼儿的潜能更大。实行因材施教,能有效地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合理地制定围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此外,围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幼儿对于围棋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在围棋教学开发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围棋训练实践,让幼儿在棋盘上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真正的围棋活动,掌握围棋的布局以及其他知识。缺少实践的围棋教学就如纸上谈兵,在理论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实践才能让幼儿明白围棋的专业知识。

三 结束语

围棋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以及创造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幼儿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幼儿的围棋教育,利用各种围棋游戏,激发幼儿对围棋的学习兴趣;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朱映霞.浅析围棋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8)

第6篇

关键词:棋盘格,拓扑优化,连续体

中图分类号: N945.1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结构拓扑优化主要指在特定设计区域内,满足给定约束条件,寻求目标函数最小(或最大)的最优的材料分布形式,以此确定结构中空洞的位置、数量及连接形式[1]。根据处理对象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离散体结构拓扑优化,另一类是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

棋盘格式是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对棋盘格式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对方法理论的对比筛选出更方便实用的棋盘格抑制方法。

一、棋盘格式现象简介

在对连续体进行拓扑优化时,我们总希望能获得一个边界清晰、光滑的优化结果,但在实际的优化过程中总会出现棋盘格式现象。所谓棋盘格式,是指结构优化过程中单元材质密度周期性高低分布的一种现象。

二、对棋盘格现象认知的发展

在拓扑优化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参数作为优化设计变量,也无论采用何种优化设计方法,都会出现棋盘格式。在早期结构拓扑优化研究中,有些学者误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果。但从制造角度来说,不但加工困难,成本太高,同时不适合应用的实际,也不符合材料的最优分布原则。不是设计者希望得到的结果。归根结底,棋盘格式是拓扑优化数值计算中的一种不稳定现象。流体力学中的Strokes 流问题与其类似,表现为流体压力正负相间分布,而非光滑连续分布。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混合变分问题时也有类似的现象[2],在这类问题中棋盘格式的形成是由于违背了所谓的Babuska-Brezzi 条件。

Jog[3]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结构刚性拓扑优化设计时棋盘格式出现的原因,他认为拓扑优化是密度变量r 和位移变量u 的混合变分问题,并证明当r 和u 采用特定组合时可避免棋盘格式的出现。Diaz 和Sigmund[4]指出,拓扑优化时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设计区域进行离散化,正是由于有限元方法引入的数值逼近,从而使棋盘格式排列的材料比其他的排列形式具有更高的“虚拟”刚度,是应变能的稳态极值,并通过对棋盘格的刚度和均匀分布材料的刚度进行对比,给出了数值上的证明。

Sigmund 和Petersson[5]对拓扑优化中出现的各种数值不稳定现象,包括棋盘格式、网格依赖型和局部极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各种解决方法进行了对比。

三、解决棋盘格式现象的方法及比较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棋盘格式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避免棋盘格式的求解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后处理方法,采用后处理技术将棋盘格式过滤掉。第二类方法是采用较为稳定的有限元模型。第三类方法是改变优化目标函数的泛函以使优化过程趋于稳定。

解决棋盘格式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高阶有限单元代替低阶有限单元,增加单元自由度,如采用8 节点或9 节点单元代替4 节点单元,Diaz和Jog[3,4]的研究表明,对于均匀化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棋盘格式的出现,而对于SIMP(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方法,只有当惩罚因子足够小时,采用高阶单元才可以避免棋盘格式,但同时也使计算量急剧增加。

为节约计算时间,Kikuchi 等提出用4 个相邻的单元组成一个“超参元”,并且规定这4 个单元可采取的组合方式,通过排除可能出现棋盘格式的组合来避免棋盘格式的出现,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彻底消除棋盘格式。

Haber[6]提出的周长约束法通过限制结构的周长来抑制棋盘格式的出现,其周长为结构内外边界的长度和,但周长的约束值事先难以确定,只能通过试验方法得到,给实际应用带来困难。

Petersson[7]等提出局部梯度约束方法,通过引入局部密度变分的梯度约束,使相邻单元的密度变化相对平缓,从而抑制棋盘格式的出现。

Sigmund[8]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滤波”法,通过调整算法每次循环迭代中的设计敏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棋盘格式的出现,这种方法还可以同时解决网格依赖性问题。

四、结语

棋盘格式是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棋盘格产生的原因,目前尚没有本质上的定论。在拓扑优化中,棋盘格式的出现与所采用的材质设计变量无关,即不论是采用均匀化设计方法还是采用密度法,均会出现棋盘格式。

上述这些方法都能不同程度的解决棋盘格现象,但是不能完全解决,而是在某些程度上减弱了棋盘格现象。拓扑优化方法中渐进结构优化方法相对其它方法,应用概念更简单,可以直接以重量为优化目标,算法通用性好,优化效率高。但棋盘格现象确实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对于解决棋盘格现象的方法研究是今后拓扑优化领域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Bendsoe M P, Kikuchi N. Generating optimal topologies in optimal design using a homogenization method[J]. Comp Meth Appl Mech Engng 1988,71:197-224.

[2] Brezzi F, Fortin M. Mixed and hyb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s[M].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 1991.

[3] Jog C S, Harber R B. Stability of finite element models for distributed-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d topology design[J]. Comp Meth Appl Mech Engrg, 1996,130:203-226

[4] Diaz A R, Sigmund O. Checkerboard patterns in layout optimization[J]. Struct Optim, 1995,10:40-45

[5] Sigmund O, Petersson J. Numerical instabilities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A survey on procedures dealing with checkerboads, mesh-dependencies and local minima[J]. Struct Optim, 1998,16:68-75

[6] Haber R B, Jog C S, Bendsoe M P. A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 topology, shape design using a constraint on perimeter[J]. Struct Optim, 1996,11:1~12

第7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学校特色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生发点和基本思路。东方红小学以华东师大基教所为纽带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打造教学精品”为目标,在探索中不断地传承、发展,充分挖掘棋文化丰富的内涵,立体营造棋文化的氛围。

一、优化氛围――奠定校园棋文化深入开展的基石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学校文化既有物态层面的建设,也有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创造。

(一)优化有形文化。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个性化的棋文化氛围,三棋知识、棋手介绍、经典残局,一块块校园棋文化宣传阵地,一个个“战场”,使整个校园成为了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二)深化动态文化。

棋艺文化长廊在发挥它巨大辐射作用的同时,也显现出它内容固定、更新困难的弱点,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学校创建了一块“棋艺文化动态板块”,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三)升华精神文化。

精神是学校文化之舟,是学校底蕴所在,是学校发展的血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也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自2002年,东方红小学就将棋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学校邀请棋协领导到校进行了“棋文化”历史的专题讲座;坚持每周开展一节棋艺课;鼓励每位教师阅读有关“棋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在全校师生层面进行“棋文化精神”大讨论。让师生深入挖掘棋文化精髓,是学校棋文化特色深入开展的基石。

二、建章立制――铸就校园特色文化深入开展的保障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外显性,有效的运作则是校园棋文化建设的动力系统,确保棋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学校在原有的制度、保证经费、保证人员等基础上,强化了社团、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改进,用棋文化的理念管理学校,使棋文化建设走上健康的轨道。

(一)以学校管理诠释棋文化精神。

东方红小学位于繁华的湖北宜昌市中心地带――西陵区气象台15号,学校始建于1960年,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深入挖掘棋文化的精神内涵后,学校最终以“整、圆、虚、和”来定义东方红小学“棋文化”精神,以“走好每一步,点亮每颗星”为办学理念,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过程,将“整、圆、虚、和”的棋文化理念逐条落实到学校管理中,学校教学科研的扎实有效、德育活动的精彩纷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无不是对棋文化的践行。

(二)成立“三棋文化社团”。

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教工社团和学生社团的成立是校园三棋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推行三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对于学校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能否传承学校文化,关键在于学校有没有为教师的给予积淀和锤炼,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不仅聘请棋协专职教师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做到人人会三棋,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上,更是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教育智慧的开启。

(四)开足开好三棋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学校充分利用好校本教材,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把三棋教学列入课程安排,在各年级开设棋类课,三棋课程的扎实开展为学校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特色教科研――促进特色文化深入的有效手段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学校呈现高效、良好的运行态势是特色文化创建的关键和核心。

(一)特色教研,提升特色文化的有效保障。

学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开展三棋教育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棋文化建设与课改进行兼容,加强棋艺特色教研组的研讨活动,探索棋艺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校把探索棋艺的教法做为每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三棋特色教研活动。通过研讨确定三棋课的授课方式,为特色文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特色教学,提升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学校注重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思维碰撞,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下棋更是如此,三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棋艺教学同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师生思维不断得到碰撞,产生新思想,进一步提升特色文化。

四、多维活动――拓展校园特色文化发展壮大的资源

“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激励,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内外棋类活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和较多的“习得”机会。学校在活动安排的取舍上,以“整”的精神纵观全局、以“圆”的连续贯穿始终、以“虚”的灵感创新方式、以“和”的理念引导学生。

(一)搭建活动舞台――展示自我。

学校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上。在开展三棋的活动中,充分利用三棋的艺术性、竞技性、趣味性,在开发学生智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首先学校成立“三棋”俱乐部,班班建立小棋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棋文化风采。其次,抓住契机,结合校情,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各社团举办“校园三棋小论坛”、班级三棋赛、亲子对弈、擂台赛、校园小棋迷侃棋、棋文化知识竞赛、东方棋艺擂台赛等等,活动中,赛者绞尽脑汁、斗智斗勇,观者或频频点头、或扼腕长叹,完全沉浸在三棋氛围中。第三,广泛发动、创设条件、精心组织,每年开展两次校园棋文化节,做为对学生开展棋文化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全面展示。第四,加强外联,经过努力,学校成为了“宜昌市三棋训练基地”,“宜昌市智力运动会”主办方,多次举办了宜昌市少儿围棋和象棋升级升段赛,《湖北教育》时政杂志、《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三峡晚报》等新闻媒体还大篇幅报道了东方红小学开展棋文化活动情况。

(二)传播三棋文化――传承精髓。

学校在感受棋类古老而高雅的文化同时更多的考虑如何让这棵“古树”开出“新花”,这就要求师生在学习中求发展和创新,通过棋文化建设与课题研究,使师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用身体验、用心感悟棋文化带来的良性熏陶,塑造有涵养的自我,传承棋文化精髓。

教师是传播棋文化的形象大使。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引领等举措,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道德情操、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层次,打造良师益友、名师高徒的人文氛围。学生是传播棋文化的主力军。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向身边的人、向他人宣传三棋、传授棋艺,以棋会友,让三棋文化这朵奇葩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

(三)扩大辐射范围――彰显特色文化。

通过开放办学来服务社区、赢得社会,不断加大透明度,增强知名度。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三维模式,构建三棋立体网,倡导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三棋赛”,邻里开展“家庭三棋赛”等,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三棋文化。

第8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开发智力;幼儿园;心理环境

一、以兴趣为导入,多形式开展围棋活动

幼儿园开展围棋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性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幼儿园开展围棋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对围棋有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思考,才能真正发挥围棋的文化和教育功能。本园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思维方式,开展“开发围棋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行动研究”活动,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学棋的兴趣。

1.运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但围棋的术语比较多,所以只有把一些枯燥、难理解的围棋知识和术语变成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才能让幼儿理解接受。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解围棋内容及规则。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让围棋启蒙更显成效。让孩子在听故事、玩游戏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产生对围棋活动的兴趣。

2.根据年龄特征开展围棋活动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幼儿的游戏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直接让幼儿到操场的大棋盘上,开展游戏“大鳄鱼来了”,让幼儿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在棋盘上玩耍,听到老师大喊“大鳄鱼来了”时赶紧站在交叉点上,以免“落水”或被“池塘”里的“大鳄鱼”吃掉。在中班,把“做虎口”“扭羊头”先编成棋盘故事,再让幼儿在棋盘上摆一摆。大班幼儿则化身为战斗双方,进行抢地盘。围棋本身就是一种游戏,一堂围棋课就是一次游戏活动:教学是在讲述游戏方法,对弈是在进行游戏过程,整个围棋教学的组织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其中。孩子就是在快乐的游戏中不断体会围棋游戏带来的乐趣,感受它的魅力。

二、以环境为媒介,全方位渗透围棋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这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因此,我们将围棋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营造教育性、参与性、操作性的围棋艺术环境氛围,以此激发幼儿下棋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棋,保持学棋的兴趣。

1.创设棋文化大环境

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布局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棋文化氛围:墙面上张贴孩子在各次围棋活动中的精彩表现;橱窗里陈列大大小小集体、个人在围棋方面的荣誉证书;走廊的地上画上简易棋谱等,真正发挥了幼儿园每一个空间的“说话”教育功能。同时,园内设有围棋活动专用室,棋文化特色区域……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对围棋耳濡目染,也增强了他们的棋感。每个班级的家园联系墙面上都开设围棋专栏。有围棋的典故、围棋活动的意义、棋的起源、故事、儿歌、家庭围棋游戏指导要点和围棋活动动态等。在这样的大氛围中体验围棋的乐趣、去享受围棋文化的墨香。

2.创设幼儿能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

区域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因为幼儿在区域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围棋与区域有机结合,幼儿可以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摆弄黑白棋子,去感知、思考。因此,教师把围棋活动的内容巧妙地穿插在区域活动中,开辟独具特色的一方天地,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例如:在小班图书角里投放关于围棋知识的图书、围棋练习画册等,让幼儿接触、熟悉围棋;在中班,教师在小棋盘上画上“关门吃”“接不归”等,让幼儿在拿着卡片讲故事时加深理解,还可以直接在棋盘上模拟;而大班的孩子则会在围棋区主动开战,三五成群,分成两队,各支妙招,杀得天昏地暗。

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的积极互动,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设蕴含围棋文化元素的区城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在这些小空间中感受浓浓的“棋”乐。

3.创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下棋最大的乐趣在于其竞技性,让人有成功的体验。幼儿围棋活动也同样如此,通过同伴间的对弈、角逐,一方面让幼儿体验围棋竞技活动所特有的紧张、刺激与快乐,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在实战中获得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等情感体验。

我园每学期举行的围棋文化艺术节就为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比赛初期每个幼儿都有参赛的机会,然后通过层层选拔的形式进行下去。小组获胜的幼儿参加班级内的选拔,最后获胜的参加全园的决赛。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关注自己的胜负,到关注自己一组中成员的出线,再到最后关注班级的获胜情况。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层层选拔中不断得到强化。而一次次的对弈、角逐也让他们对每次比赛的结果有了不同的认识。从最初获胜者的得意洋洋、幸灾乐祸,落败者的怒气冲冲、痛哭流涕,到现在的获胜者嫣然一笑,甚至为对方加油鼓劲,落败者对胜利者的祝贺及发出再次对弈的邀请,都让我们感受到幼儿对围棋活动真谛的真正领悟。

通过几年来对围棋活动的探索,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围棋活动。在这过程中,不但看到了他们围棋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可见其由内而外所表现出来的一份沉着与冷静的态度,而这也更凸显了围棋文化的独特魅力。围棋活动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教师也在这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不断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素质,转变了教育观念。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信的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获得健康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传播;棋类赛事;传播效果

2016年10月,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在河南荥阳举行。就赛事运作而言,这不啻是国内象棋界的一次大手笔,它创造了单场胜者奖金100万元、败者30万元人民币的象棋“百万大战”,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另外,本次世界棋王赛还邀请了许多象棋界人士前往荥阳,通过他们推广象棋文化、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等,在赛事传播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

不过,单就此次世界棋王赛的媒体传播而言,似乎还存在一些瑕疵,比赛刚结束,便有网友在网络上提出批评:网络直播难找,手机端棋谱直播无法显示等问题,让我的追赛感受非常不愉快……[1]与此同时,媒体对于这次世界象棋棋王赛的新闻报道也较为有限,明显与其规模和力度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此,笔者将此次世界象棋棋王赛与2016年上半年轰动一时的围棋“人机大战”展开对比分析,希望从中发现这次象棋棋王赛以及类似棋类赛事在媒体传播策略上存在的疏漏和瑕疵,进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棋类赛事如何有效推动传播,促进棋类赛事乃至棋类运动和文化在公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吸引力。

一、棋赛从赛事资源到“赛事营销”的嬗变

进入大众传播媒体时代后,举办任何体育赛事都存在着推进该项赛事大众传播的问题,而这种推进又因赛事本身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公众关注度极高的赛事,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美国职业棒球、篮球联赛等,它们对于媒体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因为获取这些热门赛事的转播权乃至独家转播权,必然带来高收视率、高点击率和非常可观的广告投放,因此媒体趋之若鹜主动申请报道权、转播权以及垄断性的独家转播权,往往不惜花费巨资购买转播权。这类赛事无疑是以赛事资源的形象和面目出现,不仅“皇帝女儿不愁嫁”,而且通常可以卖出高额的电视、网络转播费。另一类体育赛事则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渴望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展开“二次传播”和“放大传播”,为此赛事组织者或营销者甚至愿意向媒体支付转播、报道或宣传费用等,并将这些工作纳入赛事营销的范畴。

在传统媒体时代,许多高规格的棋类赛事的确是以赛事资源的形象面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国内最著名的七大围棋赛事都由新闻单位主办,而且都是媒体出于争夺报道资源的考量而设置的。在20世纪前80年,日本围棋水平堪称独步天下,围棋报道自然成为各大报纸体育报道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因此各大报纸纷纷发掘围棋赛事资源,丰富、充实各自的体育报道。1940年,日本每日新闻社获得“本因坊战”的主办权,对于扩大报纸影响力产生了积极作用。1953年和1962年,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王座战”和产经新闻社主办的“十段战”相继问世。1976年,日本更是一年内同时涌现了三大棋战,分别是朝日新闻社主办的“名人战”、新闻三社联合主办的“天元战”和新闻围棋联盟主办的“圣战”(小棋圣战),其中“名人战”奖金最高,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新闻棋战。众所周知,日本读卖新闻社与朝日新闻社长期争夺“日本第一大报”的头衔,“名人战”推出之后,读卖新闻社自然不甘落后,于次年即1977年举办“棋圣战”,且冠军奖金明显高出“名人战”,一举夺走了“第一棋战”的荣誉,该格局延续至今。

这一模式后来也被中韩两国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平面媒体发展迅猛,体育报道版面和篇幅显著增加,体育新闻出现了“供给短缺”。在此背景下,新闻棋赛模式应运而生,当时较为著名、影响较大的有新体育杂志社主办的“新体育杯”围棋赛、羊城晚报社主办的“五羊杯”象棋冠军赛等。20年前,笔者在广州拜访“五羊杯”象棋赛倡导者苏少泉先生时,他介绍说,当时国内冬季体育比赛很少,报纸体育版上经常缺乏有分量的新闻,为此报社请到香港著名企业家霍英东先生赞助,举办了“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这一赛事持续了近30年,是内地象棋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他媒体仍很青睐这一资源,1996年比赛时仍有中央电视台及天津、青岛、河南等地媒体专门派遣记者前往赛地采访、报道。

总之,棋类赛事成为赛事资源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在新闻传播严重“短缺”的时代,媒体难以获得充足的新闻信息,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更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此刻棋类赛事与其主办媒体构成了“双赢”关系,棋战为媒体提供了宝贵的独家新闻资源,媒体则成为赛事传播最积极的平台和载体。

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双赢”格局建立的基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信息短缺”转变为“信息过载”――对于公众传播媒体而言,社会信息的供给出现了严重过剩;对于公众和网民而言,媒体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其信息需求,他们只会有选择地阅读、观看自己喜爱的内容,其他内容则难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无法得到他们的青睐,因此也很难形成有效传播。

在这种环境下,棋类赛事的组织者、举办者、策划者等应该高度重视赛事的媒体传播事宜,树立“营销传播”理念,其终极目标是促使赛事筹备、举办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极大青睐,吸引他们自觉阅读、观看,提升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从而真正产生传播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棋赛组织者等不仅要努力寻找到合适的媒体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为赛事赢得可靠的传播平台,有时还需要与合作的媒体机构一道,拟订可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计划。

对于棋赛的“营销传播”,笔者认为一个颇为成功的先例便是在我国体育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它堪称迄今在内地辐射面最广、震撼力最强的棋类赛事,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围棋界和体育界。由于聂卫平在擂台赛上一再力挽狂澜,连续为中国队赢得最后胜利,引发国内众多媒体蜂拥报道赛事,使得中日围棋擂台赛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围棋腾飞、体育发展,乃至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其意义堪比当时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起因似乎有点滑稽:有一年年底,赞助此项赛事的日本电器公司(NEC)宣传部发现当年宣传经费没有用完,部门负责人担心无法向上级交代,于是策划了这项赛事,换言之,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举办初衷无异于是为了“烧钱”。基于这一目的,赞助商自然希望擂台赛的新闻报道不仅能够火爆一时,而且能持续不断,为此在赛事的媒体传播方面下了很大气力,特意邀请日本朝日新闻社作为后援单位,确保比赛有稳固的新闻报道阵地和平台――虽然从围棋擂台赛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当初的这一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但赞助商当时就有主动寻找合作媒体、营销赛事的自觉,这一点却是难能可贵的。

二、棋赛营销传播的诉求及亮点营造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有所不同,棋类运动是比较典型的智力游戏,其竞技讲究“于无声处起惊雷”,棋枰上的对抗外行很难真正看懂,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棋类赛事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为此,棋类赛事要真正吸引公众的眼球,首先必须有较为明显的诉求,即确定赛事的主体传播对象,并针对他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兴趣等营造出适合传播的热点或亮点,使相关信息的传播引起公众的兴趣。

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亮点营造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日本围棋处于鼎盛期,睨视世界,国内高手云集;中国围棋迅速崛起,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冲击。邀请两国顶尖棋手以“打擂”的方式过招,公众关注度高、持续时间长,足以提升公司在两国尤其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度,让这些钱花得物有所值。事实上,中日围棋擂台赛随后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了当初赞助商的预料,聂卫平的连续胜利在国人中引发了围棋热,日本围棋的优势被撼动,让日本人同样关注其进程,由此形成的报道狂潮席卷了中日两国。

电脑AlphaGo与韩国围棋名手李世石之间进行的“人机大战”一时间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也与赛事自身营造了极大的亮点密不可分。许多年前,机器人已经战胜了顶尖的国际象棋棋手,但此前人们普遍预计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与人脑尚存在较大差距,机器人无法击败世界最厉害的棋手;“人机大战”开战在即,几乎所有人都预计李世石将轻松取胜。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形之下,电脑AlphaGo的研发机构仍悬赏100万美元举办比赛,强烈的反差自然引起公众对这次棋赛的浓厚兴趣,大量人群成为比赛的关注者。赛事组织者还事先设计了无论哪一方先取得最终胜利,比赛都将全部进行的规则,有效延伸了比赛的时间长度,增加了悬念,进一步吊起了公众的胃口。

相比之下,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的亮点营造显然不够:“百万之局”自然是赛事组织者最为看重的热点,但在此前李世石与古力十番棋500万元奖金、“人机大战”100万美元奖金的反衬之下,100万元的数目已经很难引起众人的惊叹;一局定胜负的比赛方式固然让对弈者感觉很刺激,但不利于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时间短、缺少波折和悬念、高潮无法长期持续……“人机大战”是5局,而古力和李世石的比赛则是十番棋,都保持了延续性,增加了悬念。

其实,各种棋类赛事的亮点营造都来源于赛事组织者、策划者的诉求,不同的诉求直接影响到亮点和热点的设计和塑造。中日围棋擂台赛最初的诉求是营造热烈而持续的比赛氛围,扩大影响,让赞助商感觉“烧钱”值得,因此选择擂台赛而非对抗赛的方式“拉长战线”,每届比赛都持续数月乃至年余――比赛初期,日方担心中国队早早失败,私下甚至希望中国队尽量多赢几局,免得比赛过早结束;赛地也不断变换,几乎走遍了中日两国的主要城市,接触比赛的人多,赛事影响面自然扩大了……“人机大战”的诉求点同样非常清晰:活动组织者希望通过比赛显示电脑的人工智能,改变公众认为电脑不能下好围棋的刻板印象;赛事传播显然达到了这一效果,电脑击败李世石,雄辩地说明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在围棋领域并取得很好的成就。

从相关报道分析,这次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的赛事组织者存在诉求杂糅的情形,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实现许多想法:打造全球奖金最丰厚、水平最高的象棋赛事,传播象棋文化、合力共建“世界象棋文化之都”,以及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实际上,区区一盘棋根本无法承载多层面的担当,要达到多方面的传播效果自然勉为其难――事实上,除了象棋比赛奖金最丰厚的“百万之局”传播效果没有明显损耗之外,其他几个方面的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有人认为四川郑惟桐和上海谢靖的对局不能代表象棋界最高水准,提议让郑惟桐对阵王天一。文化传播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指望一次比赛达到传播象棋文化的良好效果显然不太现实。赛事传播和相关信息披露集中在棋类专业网站和体育类媒体上,并未将传播的主体对象定为旅游者,因而也难以吸引到游客,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此事……

三、棋赛吸引媒体传播的策略剖析

前面分析了几项棋类赛事的诉求及亮点设计,意在有效解决棋类赛事与大众传媒无缝对接的现实问题――由于棋赛不像球类赛事那样具有强烈的身体对抗、现场冲突、瞬间爆发等特点,难以进行形象表达,形成视觉冲击力,不免妨碍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对棋类赛事进行更多的报道和传播,在此背景下,棋类赛事要吸引媒体、获得它们的青睐和关注,寻找到可依赖的传播平台,最大的砝码便是棋赛筹备、举办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能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从而招来媒体机构自觉、主动介入报道。在当下,谁掌握了大众传媒,谁能够充分地利用大众传媒,谁就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也不例外。[2]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都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嵌入场景因素,赛事营销传播更应当具备这种自觉意识,主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用户构造参与式、介入式场景,让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有效参与其中,在某一方面发挥能动性,从而主动关注赛事,增强赛事对他们的吸引力。以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为例,增加赛事报道的总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尤其是及时在网上提供直播,固然是增强公众参与感的重要因素,其实还可以考虑使用更多路径和方法强化公众的“参与感”――

(一)吸引网民参与,让公“设计”赛事

当下流行“互联网+”模式,其实该模式完全可以应用到此类赛事的设计和规则拟订上,赛事组织者在赛前提出一些参赛棋手资格、赛程安排、比赛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动员棋迷和网民参与讨论、投票等,不仅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加他们与赛事的黏度,甚至可以采纳他们的某些合理建议或意见,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赛事与自己有关联,从而高度关注此项赛事。

棋王赛不能随意邀请棋手参赛,必须通过严密的规则设计确保参赛棋手是代表当下国内象棋界最高水准者,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参赛选手资格为:上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和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冠军;若冠军为同一人,按照世界象棋锦标赛个人名次顺延。首届赛事就出现了资格“顺延”的情形,郑惟桐集全国个人冠军与世界锦标赛个人冠军于一身,2015年世界锦标赛亚军谢靖顺延获得参赛资格。从事后来看,许多棋迷、网民恰好对这一规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等级分是衡量棋手当下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安排“全国个人冠军对阵等级分第一人”,这才是最高水准的象棋棋王赛。

在新媒体时代,争论、争议即意味着存在扩大传播的空间,赛事组织者完全明晰自己提出的参赛选手标准会招致质疑,这其实正是开展网络讨论、投票的最佳机遇,让广大棋迷、网民在此过程中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不仅可以为赛事提供好的点子,还可以在赛事“开锣”前实现预热,提前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本次棋王赛采取“百万之局”的决胜制,客观上缩短了赛事进程,不利于媒体持续进行报道。笔者统计报道该赛事颇为积极的“新浪・棋牌频道”下设象棋栏目,各种文章不过20篇左右,且集中在2016年10月16日到17日之间,与赛事本身的高规格、大规模完全不相符[3]。实际上,如果赛事组织者在赛前提出一盘定胜负、三局两胜制、五局三胜制等赛程供公众讨论,相信能得到公众的积极回应,不但可以宣传这次大手笔的象棋赛事,公众还能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使得赛程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格局。

(二)丰富现场活动,让观众“欣赏”比赛

这次棋王赛比赛现场缺乏新颖的设计,现场观众不能直观地观看比赛,也无法与对局者进行任何互动,只能通过棋谱直播了解比赛进程,这种活动安排显然过于陈旧,并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传统体育活动的传媒视听效果,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厚的文化底蕴[4];另一方面,这种设计也不适合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实,国内10多年前就出现了颇为新鲜的棋赛现场展示方式:2003年,湖南凤凰县在南方长城举行围棋邀请赛,别出心裁地对棋赛进行了“大地为枰、武童为子”的全新演绎,随着棋局的行进,棋盘上身着黑白两色衣服的童子不断增加,场面蔚为壮观。真人代替棋子,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了棋局的进展,俨然一出“真人秀”,观众可以直观地欣赏比赛进程、感受现场气氛,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意前往现场旅游、观看。这只是棋赛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选择,但可以给国内类似棋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棋类赛事要吸引媒体,使媒体愿意传播棋赛的各种信息,单纯依靠支付宣传费、转播费是没有前途的,更重要的是将棋赛本身打造成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由此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本身便具备了很高的传播价值,也具备了吸引媒体所必备的影响力,自然能赢得其他媒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宝贵的媒体资源,在信息严重过载的新媒体时代获得充足的传播机会。

四、结语

归根到底,棋赛组织者应当明白一个基本规律:各种棋类赛事、乃至所有体育竞赛本身的辐射面很狭窄,最终都要依靠传播扩大影响,媒体成为大众了解体育比赛、体育项目的首要途径。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生前曾指出:将来体育运动必然会分化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另一类是不适合电视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只要将萨翁此言中提及的“电视”换成广义的“媒体”,就会发现其论断在当下依然成立并将不断被验证为有效的。

在此情形下,“我传播、我存在、我发展”的格局对于棋类赛事的筹办和延续具有近乎决定性的意义,能否获得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公众参与度高的公众传播,是衡量赛事是否成功举办的重要指标。为此,棋类赛事组织者理应高度重视赛事的媒体传播事宜,甚至将其作为赛事举办的重要先决条件,没有思考周密的公众传播策略、尤其是媒体传播策略之前,不轻易举办比赛,在传播方案敲定后再适时推出赛事,以收到最佳传播效果,推动赛事品牌的推广、美誉度的提升。

许多棋类赛事系棋界人士策划、筹办,其组织者、举办者等未必深刻理解、掌握赛事传播的规律与技巧,在此情形下他们可以与合作的媒体、专业策划机构等一道,拟订可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计划,使赛事的基本诉求、传播主体人群、亮点营造、最终传播路径及媒体选择、方式等节点问题都在赛事筹备阶段得以有效解决,在确立可行性方案后严格执行,促使赛事筹备、举办全过程中的信息对于公众、网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促使他们自觉接受相关信息传播,提升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从而真正产生传播效果。而无数次棋类赛事的传播效果叠加起来,才可能真正推动象棋、围棋文化的有效传播,将体育传播稳步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层面,并纳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范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目“中国梦公众自媒体表达与引导研究”(14BXW0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心眼:象棋百万赛传播方式陈旧手机端观赛无法显示,[EB/OL] http://.cn/go/2016-10-17/doc-ifxwvpaq1448118.shtml.

[2].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体育爱好者,2012(2).

[3][EB/OL]http://.cn/chess/xiangqi.

[4]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

第10篇

[关键词] 围棋棋理;公共管理;舍得;弃子战术;有限政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60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102- 02

围棋界泰斗、原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说:“围棋中讲‘舍得’。该舍就舍, 这是为了去开拓更重要的领域。很多其他类型的棋只有一条路、一个目的, 没有这么广阔的战场。”有限政府理论认为政府做事要有取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与公共管理中的“有限政府”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围棋中舍得的艺术

围棋中的“弃子战术”其实也就是舍得的艺术。弃子是围棋术语,指的是下棋过程中将自己的一个、几个甚至更多的棋子主动舍弃,送给对方去吃,从而赢得主动权或保住更多的利益。早在唐代著名棋手王积薪就创作了《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易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其中就谈到了弃子并视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弃子”虽是围棋专业术语,但却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文化。“先与后、舍与取、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弃子战术”中都有所体现,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古人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宋朝著名棋手刘仲甫所著《棋诀》一书中也谈到:“取舍者,棋之大计。”并强调指出:“取舍不明,患将及至”。可见,学会取舍是围棋中一个“大计”,如果分不清哪里要舍弃,也不能取得胜利,“有舍才有得”。

“弃子”并不仅仅在下围棋过程中使用,在其他如军事与经济领域,“弃子”战术被成功地运用的实例非常多。在解放战争期间,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放弃了许多城市,甚至后来由于当时情况连延安都放弃了,军看似“节节胜利”,最终运筹帷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很多现在企业,比如通用电气公司就退出了不少领域,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舍弃了不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换取的是整个公司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这都包含着围棋中的“弃子”和舍得的艺术。

2 有限政府理论

当然,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一样会运用到“弃子战术”和舍得的艺术。在《政府论》下篇中,洛克明确提出了“有限政府”的理念,以自然权利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阐述论证了建立有限政府的必要性。有限政府是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事无巨细、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或者说无限政府而言,我们政府应该分清楚哪些领域政府应该起作用,哪些领域政府不需要起作用,或者需要换个方式起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责任和能力有限,每个人的精力能力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做。

“有限政府”也是放在一个新型公共治理结构框架里来谈的,政府不是唯一的管理角色,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半政府的机构,像行业协会,它也有公共管理的职能,另外还有一些群众团体组织,也就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什么都是政府管理。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者的成分是多元的,政府虽然仍然是核心角色,但是不像以前所有的都管,而是有取舍的管理,有限的责任,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NGO等第三方部门一起把公共领域的事情处理好。

3 结 语

围棋中舍得的艺术——“弃子战术”与公共管理中的有限政府理论有着相似的管理艺术。有舍有得是围棋,这也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高明之处。另外要注意的是“弃子”并不是盲目地放弃,而是同对全局形势的判断、长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想当然地、盲目地“弃子”,舍得的艺术实际上与大局意识有着共通点。“弃子”也要求弈者从整个棋盘来考虑,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全局观念,讲究棋子间的互相配合,不计较一兵一卒的得失,全局的利益是整个棋盘的取舍标准。

在下棋过程中为了全局的利益,为了整盘棋的胜利,往往要运用舍得的艺术,会舍弃一些局部的利益。比如,某块棋很难活棋,但是为了营救而一味地逃跑会导致其他的地方失去更多,另外的局部会受损,对方也会一边攻击一边围空。即使费尽周折最后把这块棋活了,但是整盘棋也由于为了部分的利益,而使全局的利益大受损伤,那么这局棋也就输了。该放的时候能不能痛下决心地放弃,该救的时候才果断地救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一项经济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这项活动就应该进行;当一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大于收益的话,这项活动就不应该进行。把这个原理放到棋盘上,就是当一块棋去营救和做活所付出的成本,和在其他地方走棋所获得的收益比,如果放弃的棋小于其他地方获得的收益,那么弃子就是合理的。所以,一定要胸怀全局,运用舍得的艺术,深谋远虑地灵活“弃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取得优势,甚至一举奠定胜局。在公共管理中同样如此。

主要参考文献

[1]过惕生.围棋战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2]刘平.围棋与企业经营[J].企业管理,2005(7).

第11篇

[关键词]敦煌;寿昌遗址;围棋子

[中图分类号]K8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16-02

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作为棋戏出现在宫廷士大夫阶层,那时把围棋叫“奕”。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到隋唐广泛流传于民间。围棋活动作为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而被人们所喜爱。

20世纪70年代末,敦煌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阳关以东的唐代敦煌郡寿昌县古城遗址中发掘出土了66枚围棋子,其中黑色41枚,白色25枚,多为花岗岩石制成,有少量为玉石质地。棋子外形美观、磨制精细,形状呈圆饼形,中间凸起,中圆直径为1.2厘米,中厚为0.75厘米,重量12克左右。这些围棋子曾在1986年随同其他文物在日本展出,受到了国际围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追溯围棋的产生,其历史相当久远。围棋产生于我国,它是我国传统的棋种,是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关于围棋的起源,据公秦史官所编的宗谱《世本・作篇》载:“尧造围棋。”晋张华《博物志》补充说:“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明陈仁铴所作《潜确居类书》说:“夏人乌曹作围棋。”尧、舜、乌曹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的历史人物,距今四五千年。

考古学家曾发现,绘制在我国原始时代陶器上的棋盘纹几何图案线条匀称、格局整齐,与我国古代十三道的围棋盘相似。这说明原始时期的围棋棋局比较简单,着法也容易。《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颖达疏:“以子围而相杀谓之围棋。”春秋时期流行围棋,它的出现与古代战争有关。如围棋子的战略战术、最后计算胜负的方法,都符合古代的作战方略,因而可能是古代军事家所创造。早期的围棋盘有纵横十一、十五、十七道几种,今天所通用的十九道围棋盘盛行于南北朝。在考古发掘中从古墓里发现了十五道的围棋局,继而又发现了十七道的围棋局,而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对局是《孙策诏吕范奕棋局面》中的十九道对局。孙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这说明现行的十九道围棋也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围棋古代称之为“奕”,“棋圣”是我国古代棋艺家的最高荣誉。晋葛洪《抱朴子》曰:“棋之无敌者,则谓之棋圣。”而奕秋就是战国时“通国善奕”的国手,西汉则有棋艺家杜陵“为天下第一”。西汉之际成书的桓谭的《新论》将棋手分为上、中、下三等。

汉末三国时期,围棋兴盛起来,比赛频繁,高手辈出,棋手间的等差悬殊较大。因此,围棋界为评定棋艺高低、促进棋艺发展,逐渐实行围棋九品制。《艺经・棋品》中规定了九品的名称:“夫围棋之品有九:一入神,二坐照,三具体,四通幽,五用智,六取巧,七斗力,八若愚,九守拙。”可见,围棋九品制在两晋已盛行。

两晋是我国历史上围棋的繁盛时期。从王室到文武百官,从名流隐士到僧侣都以奕棋为乐。在棋风日盛之时,十五路、十七路围棋已不能满足他们娱乐的需要,所以,十九路棋的出现就是很自然的事。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十七路围棋与十九路围棋并存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围棋发展的兴盛时期。南朝统治者力倡围棋。当时设置了围棋利邑,还有大中正、小中正的官职,成为实行围棋九品制的管理机构。我国围棋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评棋品盛会出现在南朝的梁时期。据《南史・柳晖传》记载 :“梁武帝好奕棋,使晖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二卷晖为第二焉。”

从唐代开始废弃围棋九品制,代之而起的是“棋侍诏制”。唐玄宗初设翰林侍诏,充文学技艺侍从文职。围棋有棋侍诏,属翰林院官阶同九品。棋侍诏官品虽小,但因为常接近皇帝,也有因此当上大官的。如顺宗朝的王叔文就是从棋侍诏当了宰相的。棋手进翰林院是由各地选拔推荐参加比赛产生的。因此,棋侍诏又称国手,谓其棋艺高超者。

敦煌出土的唐代围棋子是在距敦煌市西南75公里的寿昌城遗址发现的,寿昌县汉代叫龙勒县,北魏正光六年(525)改为寿昌县。为何在寿昌城出土了许多围棋子呢?

根据《通典》卷6《食货志・赋税》记载,“大唐武德六年(618),唐高祖诏曰:“敦煌郡贡棋子二十具。”高宗李渊登基的第一年,下诏全国各郡县上奉贡品,令敦煌郡贡围棋子20具。这说明早在唐以前,敦煌寿昌县就以制造围棋子而著称。又宋祈修的《唐新书》卷4《地理四・沙洲》记载:“土贡:棋子,黄矾,石膏。”现存于敦煌博物馆的《唐地志》为天宝初年(742)的写本,写本中记载:“都四千六百九十,贡棋子。”说明从唐武德元年到天宝初年的100多年中,敦煌郡每年向朝廷进贡20具围棋子。每具按当时流行使用的规格为19×19的围棋格局布子,需黑、白子361枚,20具就是7220枚。这在无机械化生产的古代,完全用手工磨制,的确是一项沉重的工作。再加上丝路古道各地的社会需要,每年最少也得有三五百具的生产量。

根据寿昌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及围棋子,又据《唐地志》、《新唐书》、《通典》等文献记载推知,唐时敦煌城中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围棋子的制造,要从寿昌城西南几十公里外的龙勒山北面的搏格多山脉运输石料。每天生产二三具,全年生产量不少于千具。这在古代的西北边陲也算是较大的手工业作坊了。因为寿昌城南靠的龙勒山属当金山系,盛产白玉石和水晶石。北面搏格多山脉属天山系余脉,多为红、黑玉石和冰洲石。其中玉石质地的棋子无疑是用两山中的白、黑玉制造而成,作为贡品进贡。这就是寿昌城出土围棋子的原因。

为了普及围棋这项体育活动,遂产生了具有理论性的《棋经》。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我国最古老的《棋经》一卷,它是北周时期(559~580)的手抄写卷,全卷共七篇,现残留六篇半(首缺),共159行,约250字。敦煌研究院存有《棋经》缩微胶卷,编号S5574。《棋经》分为《诱证》、《势用》、《释图势》、《棋制》、《部襄》、《棋病法》和《梁武帝棋评要略》七篇,内容丰富,文字秀丽,语言简练。作者用辩证的观点把部分孙吴兵法战略战术思想巧妙地应用于围棋着法上。如《诱证》篇中说下棋:“不以实心为善,还须巧诈为能,或意在东南,或诈行西北……棋有万从事须详审。勿使败军反怒入围。”再如《部襄》篇中:“凡下子,使内外相应,子相得力,若触处断绝,难以相救……棋法奋人心思虑,须精计算,须审所下子。”全文精辟地论证了下棋之道在于斗智及灵活应变。《棋经》的存留,说明十六国时期敦煌地区围棋已很盛行。

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到隋唐时代,敦煌郡围棋对弈活动不但比较普及而且高手云集,经常进行围棋交流。敦煌壁画和《维摩说经法》中的方便品写道:“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其意思是说,维摩法涉足下棋场所,总是欣赏、衡量他人下棋的技术,对于有仙根的人予以度化,可见当时下棋之普遍。莫高窟454窟屏风画之五就有下围棋图一幅,61窟屏风21幅下方也有对弈图,画面不大,长40厘米,宽30厘米,对弈者在柳树下石桌旁,聚精会神地进行较量,这是五代时期(907~959)的作品。瓜州榆林窟30窟为五代时期(907~959)开窟,洞窟南壁上方有一幅下围棋图,画面长35厘米、宽27厘米。图内有三人,二人对坐桌旁,一人在桌的棋头安坐,桌上摆有围棋盘一具,棋格有十九道,线条的墨迹很清楚,横格只能看清九道,上、下格宽窄不等,说明有的线条脱落。棋盘上有10多个棋子。桌横头一人很像裁判,桌两边端坐对奕者,头戴布巾,身穿蓝袍,腰束丝绳。一人低头静观棋局变化,右手举拈子,准备放下;另一人安详端坐,观察对方落子何处,棋局有无突然变化。从作战双方专心致志的神态来看,一场紧张激烈的搏斗正在进行,似有各不相让、险着叠出之妙。榆林窟32窟北壁上方也画有下棋图,画面较小,为二人对坐奕棋。这几幅图虽不大,但真实记录了当时敦煌地区群众下围棋的场面。

我国的棋侍制从唐初至南宋末延续了500余年,及至元明时代已是名存实亡。明朝民间围棋竞赛十分盛行,棋艺水平提高迅速,并在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流派:永嘉派以著名棋手鲍一中、李冲、徐希圣为代表,新安派为首者为汪署、程汝亮、方子诛等,京师派中李时养、颜伦的棋名最大。

清代,中国围棋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高手如林。如清初的王汉年、黄龙士等,他们对棋艺锐意改革,开清代围棋之先导;乾隆盛世前后又有施襄夏、范西屏、梁魏今、程兰如等四大名家,把古代棋艺引向顶峰,施、范二人被誉为“棋圣”。清末棋艺由盛转衰,国内棋手的水平被认为只有日本初段的棋力。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博弈,六子棋,Java,Alpha-Bate搜索技术,人工智能

 

一、引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以及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系统地一门新兴技术科学。

计算机博弈则是被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其涉及了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技术、搜索方法以及决策规划等等,计算机博弈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带来了很多重要的方法与理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以及大量的研究成果。六子棋作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棋类游戏,对其计算机博弈技术和算法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所以基于Java的智能六子棋系统的实现是对计算机博弈问题的一次探索研究。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1.在界面方面:应该简单化,做到实用化、方便化,这样以来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需要了。

2.在实现方面:对六子棋其数据结构,棋子触发,搜索算法,评估函数等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的过程。

3.在系统规范方面:删除了不必要的冗余,实现了程序代码的标准化,以及软件的统一化,确保此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其实用性。

三、主要技术

第一,是界面设计及事件的响应方面,系统界面包括了棋盘部分,用户面板部分与游戏信息及选项部分,当前状态部分和系统选项这六个部分。其中为了系统的实现的方便,棋盘的背景与棋盘的触发面板是分开设计地,也就是在主框架中增加了背景,并且放置了用户面板部分,当前状态部分以及系统选项的部分,再就是单独设计了棋盘触发面板,其覆盖于棋盘的背景之上。至于棋子信息的部分,就隐藏在了棋盘触发面板里了。同时Java,为了方便触发,当前状态部分、系统选项部分、游戏选项部分都是直接得嵌入到了主框架中了。

第二,就是评估函数的设计,从理论上分析,评估函数就是对棋局的综合评估,换句话说,是给当前局面黑白棋分别的评分,从而可以确定当前的形势,为搜索引擎提供了评判标准。该函数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解题能力的强与弱,所以只有好的评估函数才能对结果予以保证,否则,搜索所得到的结果就有可能与期望相距很大。就像是一个好的棋手通常都能够对当前棋局做出判断,以最好的方式进行进攻,并控制整盘棋局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仅凭几个简单的评估函数是不可能很好的抽象这整套评价模式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到。

第三,是走法生成(告诉其他部分下一步往哪里走的模块)方面,每种棋类的规则都不同,走法生成的复杂程度也是大相径庭。举个例子,在一种棋类游戏中,棋子种类越多,棋子的走法与规则也就越多,要是在程序中实现的话就越复杂。

在六子棋地对弈程序当中,黑白双方交换下子,其中,没有吃子、提子、等规则的存在,哪一方在棋盘的水平、垂直、斜线方向上首先形成了连续的六颗棋子,就获胜了。因此,六子棋规则的方法生成来说,棋盘上的空白位置就是合法的位置。不过在现实中,有些位置是不该首先考虑的,比如说对局时是不会把棋子直接放在下边界上。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当下的棋子的位置与对方下的棋子的位置是有很大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当下的棋子有可能是用来限制对方的棋子,并阻止其连成六颗,亦或是躲开对方的棋子,让自己的棋子连成六颗,这样,较优的走法生成的位置就应该考虑在上一次对方下子的周围。

第四是搜索技术方面,先来了解一下博弈树。

基本上所有的棋类问题,都可以用博弈树来描述的核心期刊。博弈树,是把计算机和用户所有可能的走法和局面一一罗列出来的一颗树。黑白双方交替的按相对合理走法把树展开,树的每个节点都表示一个局面。根节点是当前需要进行计算的局面,中间节点是对弈过程中的某个局面,最下面的节点是推导出的局面。整个博弈树是从当前局面出发的,包含所有可能的对弈过程的搜索树。所以六子棋博弈问题也就转化成了寻求最佳路径的问题了。假设博弈树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不会碰到永无止境的棋局或一步有无限种算法的棋局了。

举个例子,如果有两个玩家对弈,他们分别为max和min。让max先走,然后两人交替走Java,一直到游戏结束。我们用产生式系统来进行描述。由于不可能对一个完整解图进行搜索,我们需要定义一个静态估计函数g,以便对游戏状态进行估值。在此我们假设有利于max的状态取g(a)>0,并且有利于min的状态取g(a)<0。这样得出以下搜索的五个步骤。

1.首先生成了整个博弈树(扩展树的每个节点)。

2.用函数g对每个子节点进行估值,得终节点的评价值。

3.使用终节点的估值g,得到其搜索树上一层节点的估值。

4.重复三过程在max层取其分支的最大值,min层取其分支的最小值,一直回溯到根结点。

5.根结点选择分支值最大的走步走。

四、设计进的方案

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电脑的棋力:

第一,动态估值。主要在于攻守的转换和急手的处理,这个要综合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且要从以往的经验为基础多加尝试,但是工作量很大并且不易拿捏。

第二,增加细致的特定棋形的判断。增加棋型判断,程序中的判断还不是很全面,与实际存在一些差异,不过,这是个数学问题。

第三,将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是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增加搜索深度,然后考虑整体以及局部的估值,用递归可以实现。

第四,完善开局库和增加学习功能。在对局中十分有用,带有完善开局库和有学习功能的六子棋将是难以战胜的,不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完善开局库的学习功能比较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果.六子棋计算机博弈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7.

[2]王小春.PC游戏编程(人机博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