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时间:2022-05-26 19: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07-03

作者简介:周建新,博士后,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英语本科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仿效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每个本科生选配导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里已有久远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的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就是起源于 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这也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在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以来的十多年里,随着与之匹配的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换制等制度的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也渐渐在我国大学中推广开来,至今已经有不少高校或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探讨在过去十多年里已非常深入和全面,搜索中国知网,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题的论文,包括硕博论文,约有1000篇,而与“本科生导师制”内容有关的论文则达到5500多篇,其中有理论探讨、有综述,有本土实践案例研究和总结、有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国内外相关个案的对比研究,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可见,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这些论文观点看,大部分把“本科生导师制”看成是高等教育中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换句话说,本科生导师制度被认为是符合当今中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只是问题在于: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根据各校、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摸索出符合本校、本学科、本专业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践模式?

目前,虽然全国有一些高校的一些专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因此,目前中国大学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尚未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本科生导师制度在中国高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一个较好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外语专业而言,尤其是英语专业,过去曾有约10所高校尝试实行过本科生导师制,但囿于种种条件限制,往往难以持久,相继不了了之。时至今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寥寥无几。不仅不如此,在理论上的探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非常少。从中国知网查询,只有4篇论文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另有4篇论文是对英语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探讨。

由此可知,在大学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并非前所未有,其好处也并非罕人知悉,但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持之以恒,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难点不在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实践层面的可行性问题,也就是说,本科生导师制如何实施,有什么可供其他院校借鉴的做法、经验,这才是目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核心。

2013年 10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大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达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代表进行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相关情况,引起热烈反响,不少院校表示了学习借鉴、交流取经的强烈愿望。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院校纷纷来电、来信,要求实地取经、学习。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拟着重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具体实践,以资借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制订、实施、调整、完善了一些制度和做法,以完整、恰当的实践策略保障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有效施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运转顺利,效果良好。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策略: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自2013年起,学院在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1~3年级的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每位本科生选配导师,这是一个工作量多,实施难度大、没有以往经验借鉴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思想和理论上高度重视,而且更要在实际管理层面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保证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转及其良好效果。

为此,学院在反复研究、不断研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学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学院主管领导为指挥核心、以两个系的系主任及副主任为主要执行者、以教学秘书和学生工作室为传达者、以一线相关教师为具体召集者和贯彻实施者的垂直管理机构和四级管理体制,有效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有关方针、精神的有效传达和贯彻施行,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该管理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方式策略:创新实施方式,多样化实践途径

在全学院几百名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工作量大,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能使之持之以恒,长久有效。因此,必须创新实施方式,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以往普通本科教学的实施方式,同时还要使实施途径多样化,以符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切实需要。为此,学院制定和执行了一下实施方式:

1.制定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从制度上确立本科生导师制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如何考核、检查等,明确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共勉人生理想、共谋学业进步、共绘事业蓝图”的宗旨。通过向老师们宣传、让老师学习,大家清楚领会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和具体实行方法,并开始执行之。

2.编制和启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为切实落实和有效检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编制了包含导师和学生信息、导师和学生心语、师生交流时间、地点、内容、收获等栏目的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导师每人配发一本导师手册,学生每人配发一本学生手册,分别作为师生交流的记录,在学生在校四年中,手册将一直伴随学生和导师,记录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收获。同时,学院将不定期检查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情况,以保障导师制的切实执行。

3.制定本科生导师考核办法。在日常教学考核条例之外,制定了针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鼓励办法,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界定、工作量奖励幅度、以及违规处理办法等都进行了梳理和确认。

4.确立导师参与学生竞赛工作的制度。在学生参与的各项、各级语言技能竞赛中,除了学院专门负责遴选和训练参赛学生的教师外,参赛学生的导师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参赛事宜。

5.确立导师参与学生读书活动的制度。学院实施本科生100本图书阅读计划,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完成阅读指定及自选的100本图书,为此,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100本图书阅读计划的实施,每月举行读书分享会,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分享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共享阅读心得。本科生导师制度要求导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同时要求发言学生的导师要参加阅读分享会。

6.网页上设立专门栏目,宣传导师制施行情况。在学院网站上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专门栏目,及时报道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各项新闻,包括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读书分享会活动、导师指导学生获奖的新闻、导师和学生日常交流活动等。通过栏目宣传,让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管理人员都能及时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情况,营造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施行的大氛围,形成人人了解本科生导师制、个个关心本科生导师制的大环境。

7.定期出版学生杂志,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果。在专门负责的导师的指导下,拟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编辑部,由学生具体策划、设定栏目和组织稿件,出版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情况的季刊,以进一步调动导师和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季刊的平台,记录、反映、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凝聚导师和学生的思想,创造良性的师生交流途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8.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自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以来,学院各级领导每月定期检查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度各项措施的贯彻和落实情况。学院主要领导经常关心和询问情况,学院主管领导每月要求负责的系部负责人汇报相关工作,一起研讨新问题、新情况,实时监督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系部负责人积极联系负责的一线教师,每月确保按预定计划完整、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和活动。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计划的一线导师每月向负责的系部主任反映和报告实施情况。

三、人力策略:调动师生积极性,活跃人力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每个年级有本科生100名,其中日语专业本科生3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70名。除日语专业外,英语专业每个年级都实行一生一师的导师制度,即一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因此,为1~3年级的300位本科生每人配备一名导师,需要100名左右的教师参与工作,平均每位导师约指导3名学生,这不仅需要每一名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每一位导师的积极配合,可见,师生的积极性是本科生导师制度能否顺利实行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院对本科生导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大会、小会上多次阐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宗旨,专门召开全体导师和学生的会议,向教师和学生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度,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认识,让广大学生和导师们既感到新鲜兴奋,又增加了责任和使命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活跃的人力氛围。

四、资金策略:提供资金保障,稳固后勤支撑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创新、有效的措施方式,以及广大参与者的积极热情和配合,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要制定相应的资金策略,用以支撑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现实化。为此,学院从本科生业务费中拨出相应经费额度,用以支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确实实施。包括导师奖励、学生奖励、学生杂志的办刊经费、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语言技能竞赛的资助、导师指导下的其他各项活动的经费支持额度,如学生阅读分享会的资助等,都有明确的资金支持和分配策略。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都得到稳定、明确的经费支持,这种清晰、明确的资金策略有力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连贯、有效落实。

五、结论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上所述,至少关涉到管理策略、方式策略、人力策略、资金策略四个方面,并且不止如此。每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困难,甚至无法为继。从调研的情况和一些学校的反映来看,曾经的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大多难以维持长久,具体原因固然可能各有不同,但共同的原因恐怕是维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持续施行的各方面因素中有些因素不能健康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整个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弱化甚至瓦解。为此,将本单位有效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纵然肤浅或狭窄,亦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层面上,诸多意欲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院校或专业或正苦思良策,无门籍借他山之石,有关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成功做法或经验教训无疑可资其借鉴,如此,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曾凡东.湖南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8-91.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 (2) : 55-58.

[3]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142-143.

[4]黄安平,周志高,白等田. 青年教师参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J].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1,(4):127-128.

[5]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 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究,2012,(2):76-80,85.

[6]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0-84.

[7]林嵘,何妮燕. 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1):195-196,205.

[8]刘洪泉,李祖明. 本科生导师制在英语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5,(2):134-135.

[9]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429-434.

[10]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6-188.

[1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1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2,40.

[13]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14]王倩.试论英国本科生导师制及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3-4.

[15]王亚平,帅江云.中西方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构建的比较研究[J].成功(教育),2011,(4):42-43.

[16]肖滨,肖洪森.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2): 61-62.

[17]谢应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8]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9]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9):56-59.

[20]张河清.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经验探究――牛津大学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232-233.

第2篇

关键词:民航 飞行员 联合导师制 塾师

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是民航健康发展的关键。统计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民航业是17.2%。民航的高速发展要求民航类高校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理论基础扎实,飞行技术精湛,工作作风踏实,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的创新型高素质飞行员。传统的飞行员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影响下,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高素质飞行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民航组织对于民航行业进一步规范,民航飞行员培养更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民航高校调整办学方针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进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改善对学生群体性管理教育模式和职工服务理念的改变,研究并探索高效飞行员培新模式,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界对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民航飞行员培养本身的特殊性,和一般本科学生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本科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的应用于民航飞行员培养。本文对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我国朴素导师制思想的塾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通过对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的行业规范进行科学分解,研究建立适合民航飞行员培养的联合导师制培养新模式。

一、中外导师制模式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指导学生进步,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发展,从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成才。

1.牛津大学导师制

导师制理念来源于欧洲,最早形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先尝试了在新学院中实行付薪制导师制度,形成了简单、原始的导师制形态。到19世纪初,牛津大学建立了规范的考试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以人为本,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导师个别教学、指导为主要方式的现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导师职业地位确立、导师职业的学术化发展、导制师度的完善和发展期,牛津大学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以学生个体成长为主,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二是师生交流、合作为手段;三是学生对知识渴求及导师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四是注重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交流,注重完善的导师制后勤保障和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等。

2.中国朴素的导师制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中国朴素的导师制雏形,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资质和兴趣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有所成,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作风,有时还会涉及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指导。

塾师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特点:(1)塾师的社会地位认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最好的诠释;(2)一定的经济条件,至少满足塾师的基本生存;(3)塾师主导学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4)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相对固定;(5)缺乏相应的塾师考核评价制度。塾师教育在封建社会以考取功名或简单的经济生活为主要的学习原动力,偏重于人文社会类圣贤思想及经典著作的理解、诵读及写作,而非培养学生自然科技类知识的思辨能力以及从现象中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能力,故塾师教育更倾向于应试教育和奴性教育。

对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及中国朴素的导师制特点进行分析和剖解,不难发现,中西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自主、自觉发展。其次,注重导师选择。导师一般是学术领域有一定的造诣者或是功成名就的得到望重者。不同的是西方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和互动,师生比例有较严格的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塾师教育以塾师为主导,教育方式以“灌注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比例比较随意。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导师制分析、对比,吸收两者的优点结合民航飞行员培养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联合导师制培养新模式,是飞行员培养的现实需要,实现飞行员培养与时俱进的需要。

二、民航飞行员培养特点

1.行业要求

民航飞行员是特殊的职业,是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业。要分析民航飞行员培养特点,就要对民航局及国际民航组织对民航飞行员的基本要求与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目前,我国民航学历加执照本科飞行员培养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的基本要求:(1)忠诚团结,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2)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3)扎实的航空理论基础;(4)达到国际民航组织对飞行人员英语水平要求;(5)达到飞行员执照考试要求;(6)飞行技术训练达标;(7)毕业论文(设计)达到教育部本科毕业标准。显而易见,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同一般的本科生培养不同,不仅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育要求,还要严格按照民航局及国际民航组织规章进行培养。

2.生源特点

我国的民航飞行员一般是订单式培养,航空公司委托民航类高校对飞行员进行招生和培养。按照民航行业对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要求,现行民航飞行员生源状况呈现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学生年龄集中在18到19岁,99%以上是男性。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晚期,自觉自省的能力不强,个人性格品质不稳定,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二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对身体素质的高要求,在飞行员选拔过程中文化要求被削弱,学生入学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呈现较大的差异,亟待在培养过程中给予特别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三、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

我国学历飞行员培养模式经历了班建制、学分制以及两者混合存在的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及民航行业发展,现行飞行员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呈现,由于心理、理论学习、身体素质、执照考试、民航英语水平考试以及飞行训练等因素造成停飞后转专业或辍学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现行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飞行员培养发展的瓶颈,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反之简单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套用,又难以兼顾诸多因素,因此,在现代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联合导师制培养模是新形势下民航飞行员培养的必然选择。

1.联合导师制关系与职能

联合导师制不同于单一的导师,由一批教师的导师团队。师生关系也不同于现代导师制的一对多关系或者多对一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对学生和导师个体来讲,是典型的一对多关系;对导师团来讲,既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对整个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来讲,是一种多对多关系。

飞行技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飞行训练)结合甚密的应用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大多以班级制教育,到了飞行训练则是分组的导师制教育,同时还有综合训练、讲评,穿插在整个训练中,是一种典型的联合导师制教育。

通过对行业要求及生源特点的分析,结合现代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点,作者认为联合导师制应选择善于人际沟通,具有良好的师德操守,确实能做到为人师表且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航空医生、航空体育、理论教育和飞行教练等教师组成,在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在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中,好的导师是顺利实施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导师肩负着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我控制与反省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行业相关的体能锻炼,保障学生强健的体魄;定期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咨询和检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安全进行飞行训练,及时沟通改进学生操作技术、技巧等职能。导师不仅是整个飞行员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控制者,而且是师生交互、交流的主体,是影响学生社会化个体的重要他人。同一导师团的不同导师要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客观反映学生在每个学习、训练阶段的相关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及时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导师制核心理念。

2.联合导师制监督与评价

建立联合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在飞行员培养过程中,有效针对学生的特征,实现因材施教,差别化指导,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估是实现联合导师制良好运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有针对的进行实际调研,探索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导师团监督评价体系,尤其对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监督、评价职责一定要落实。用规范性量化评价指标指导导师团的工作,通过定期的导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导师团工作汇报以及航空公司反馈情况,了解导师团运作和人才培养状态,考核导师团工作业绩。联合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工作团队的协作工作,每个导师对学生不同领域进行指导,故而对导师团的评价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团成员,要根据导师团工作情况及时予以更换,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3.联合导师制工作保障

飞行员培养的高校要针对培养模式科学配置师生交流的资源,建立现代的交流平台,落实师生双向选择;建立完善以“双师型”导师为主要渠道选拔培养制度,以适应飞行学生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环境,尤其是师生比、教师结构以及民航飞行必备的素质要求,实现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导师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在现代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联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是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发展的需要。具体实施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完善联合导师培养模式理论基础,创新民航飞行,是培养的新思路,有利于我国民航飞行员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历史性跨越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8).

第3篇

 

1、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实施导师制的基本情况

 

“导师”一词来源于英文的“tutor”,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导师制在我国的《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

 

西安邮电大学于2010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距今5年,在校领导的重视,学院的积极组织下,导师制得以顺利的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可见,西安邮电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在学院管理、学生指导、导师分配等方面都严格以规章制度为准则、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开展。

 

2、研究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10级、11级、12级、13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各年级25份,能针对不同年级对导师制实施的看法做分析,数据更可靠。

 

3、结果

 

3.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谈及有无必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一年级学生高达83.3%,反而高年级学生认为导师制有50%学生认为有必要,30%学生认为无所谓,20%学生认为无所谓。

 

一年级学生50%的学生认为,学院重视,有相应的管理,应该推行,四年级次之,其次是二年级和三年级。B选项在各年级所占比例基本均衡。50%的三年级学生认为导师制学院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D选项形式主义,没有效果二年级所占比例较大,最少的是一年级。

 

从导师指导学生频率来看,四年级学生每周一次无人选择,基本一学期1次左右,可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频繁甚至缺少对自己学生的指导。在谈及导师活动的出勤情况,一年级至四年级各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会每次参加并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只有个别学生很少参加或视情况而定。

 

3.2导师问卷调查结果

 

导师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比重为38.9%,说明很多老师还是比较年轻,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年轻老师也有可能由于经验不足,在指导学生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50岁以上的导师在调查过程中没有,学校应该重视导师的工作经验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调查中得知,100%的老师都担任着本科生导师,包括助教。

 

4、导师问卷与学生问卷主要问题的对比

 

从学生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期望自己的导师指导数量不超过15人,而实际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指导有的导师指导学生高达40几人。这种差距,表明我院导师数量缺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更期望得到导师的重视和关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在学生调查中得知,29.3%的学生喜欢与导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而且所占比例最大,和在导师调查一致,导师小组讨论所占比例最大。可见,小组讨论方式在学生、导师双方都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应继续保持和不断改进。其次,双方都认为单独交流也是促进沟通的方式,只是由于导师工作量大,平时比较忙,而忽略了这点。导师对学生的帮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

 

5、总结与思考

 

5.1存在的问题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第一,学校管理不到位。学校虽然认识到导师制在高校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资金的投入不够,对导师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很多导师基于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导师资源比较匮乏,很多导师指导学生数量高达50个,根本没有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就有悖于导师制的初衷。第三,导师工作态度不积极,指导学生数量过多,次数较少。并且学生参与不主动,主动联系导师的意识浅薄。

 

5.2建议

 

5.2.1导师资源多样化

 

聘用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师、教授等来担任本科生导师,他们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牢固,又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本科生给予辅导和帮助。只有保证了导师的数量,才能有效的为学生配备相应导师,给学生帮助和指导。

 

5.2.2明确导师职责、学生义务

 

作为本科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品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地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注重为人师表,并有能力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特别要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的学生管理不只是辅导员,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及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身上。由于导师所带学生处于不同的年级,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所偏重。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专业基本情况,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证等考试,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安排。而相对于高年级学生,导师更应偏重于职业选择、考研等对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5.2.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和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导师的积极性。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享受导师津贴。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选、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

 

6、结束语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从整体来看,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导师制的实施是成功的,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本人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还不深入,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本文还远未完结。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52-02

一、本科生导师制溯源

现代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创立,导师制之后被剑桥大学借鉴,到17世纪牛津和剑桥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了导师制。19世纪中叶哈佛大学开始推行本科选课制与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继而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特点是:以学院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为每名本科生指定一名导师,每名导师则可以带数名本科生。按照规定,学生和导师每周至少需要当面讨论一次,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师一般每周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其形式包括撰写论文、读书笔记等。每周讨论会的议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工作进展进行评价,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此外,导师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学生做好每次大学考试的准备工作。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在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已开始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导师制纳入到本科教育中是对目前高校育人体制、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改革。2002年,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并初见成效。总体而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主张在高校教学中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导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辅助模式,主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当前大多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都采取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制度,主张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制度。然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在各高校的实施类型、阶段和效果也不一致,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以下几个尚待完善的方面:一是本科生导师资源相对匮乏。扩招使得本科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同时,教师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造成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二是本科生导师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导师对于本科生培养的核心目标认识不够,导师还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三是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四是高校未提供规范化的平台用于学生和导师进行沟通。

三、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为学校成立最早、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工科学院,拥有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良好科学研究条件,其电气工程专业入选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些支撑条件为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片沃土。

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现状分析,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于此同时,学院承担的科研任务比较繁重,而研究生数量较少,需要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进来。针对这一状况,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结合笔者具体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自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院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为入选“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并建立大三―大四一站式导师培养机制,为每位学生制定了长达两学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解决了本科毕业设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难以深入研究的难题,提高了本科学生⒂肟蒲惺导的兴趣。

2.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为了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本着以科研为依托的原则,学院探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机制,通常在大二学期末启动此项工作。首先,在全院范围内征集本科生科研课题,特别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践活动;其次,学院对征集的课题进行初步筛选,把好课题质量关;再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最适合的学生。这些创新机制实现了本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优化匹配,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在学走路阶段有导师精细化和个性化指导,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干劲充足但缺少人手的问题。

3.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探索本科生双导师机制。本着我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针对工程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从工程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问题,反哺科研。在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中积极融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建立本科生双导师机制,实现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协同培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足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通过以上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笔者个人体会而言,作为青年教师,有幸参加了这项创新实践活动,自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指导了五名优秀本科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一方面,学生得到了成长和进步,获得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两项,所指导的学生一人师从国际著名学者深造,两人保送至“985”或“211”高校深造,两人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参加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活动也有助于笔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支持,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与实施概况,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讨论了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几点探索和体会,有助于解决目前导师科研任务繁重但缺少相应人才和学生虽对科研有夂裥巳さ缺少锻炼机会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通过这种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最大程度挖掘自身潜能,成为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2]汪劲松,王卫东,潘继承.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

[4]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6]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59-60.

[7]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8]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9(3):80-86.

[9]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94-697.

[10]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Z].

[11]何其中.我国本科试行导师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7):48-4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ANG Yao,ZHANG Yan-fe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

第5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实践形式;职责;权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04-02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主要采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生产线”式的培养流程,这种缺少灵活性的高等人才培养方式显然与目前我国的知识型、创新型的经济发展趋势不符。那么,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策略之一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基础等个性化指导,实行本科导师制。

我国长期以来的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例如博导(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导(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性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定的教师对在读本科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思想进行引导、生活予以帮助和关注的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全方位指导的教育方法,目的是使本科生更好更全面地成长和成才。

那么本科生导师制度究竟应该如何执行?本科生导师究竟应该做什么?本科生导师应享受哪些权利?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形式

本科导师制改革了传统本科生(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直接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业等进行辅导、引导和指导,最终目的是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机勃勃的格局。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拥有多种实践模式。不同的学校按照其学生特点、学校环境、师资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实践模式。

按照指导时间长短,可以将本科生导师分为全程导师和年级导师。全程导师制对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给予全程指导,从入学到毕业给予学生学业、思想、生活、就业的全程辅导。而年级导师是指对本科生的四年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给予引导,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即学生刚入学时配备导师,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在三四年级时为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考研和出国进行引导和准备。按照导师工作范围,可以分为综合性导师和特定范围导师。综合性导师是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业和生活全面指导;而特定范围导师是指导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予以指导,比如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的社团活动等某一领域内给予学生专业指导。按照培养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全员导师制和特定学生导师制。“全员导师制”指学校为在读所有的本科生配备导师。特定学生导师制是指学校只为部分特殊学生配备导师,比如优秀学生导师制下,学校选拔部分思想政治素质好、学科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本科学生,对其进行单独的导师制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担任优秀本科生的导师应在充分了解优秀本科生的学习基础、特长、志趣等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按照培养主体划分,学生导师又可分为全员导师和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是指在为学生选择导师时。按照学生的专业,指定该专业任课老师辅导该专业学生,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得到切合该专业的、针对性强的专业化辅导,导师不仅能对学生学业起到较大帮助,而且在学生未来就业、考研等方面也能起到专业化的辅导作用。但弊端是专业老师的负担较重,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可能不能为所有学生配备导师。反之,全员导师则动员学校全体在岗员工,比如教学、科研、教辅、教学管理人员全部担任导师,虽然导师专业性可能不够强,但指导数量和指导深度能够大大提高。

二、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的本科教育方法,长期以来,导师制都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近年来,导师制作为一种精英化教育方式,在我国逐渐引入和兴起。但这一制度仍在建设和完善之中,这一制度中亟需明确的问题之一就是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范围。导师在指导本科生过程中,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由于导师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大学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大学生发展中几个重要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应该提高本科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性。这要求学校解决大学生初入学校时,对于大学环境、学习方法、集体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②应该普及本科生的专业常识。大学生普遍对于其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及架构不了解,对于选课、个人学习计划、未来职业规划制定等方面迷茫,学校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指导。③应该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大学生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例如缺少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参与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专业文章的撰写与表达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能够成为该专业精英或者进一步深造的必备条件。④应该提高本科生对社会适应能力和情商。由于这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庇护下,缺乏处理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技巧。其次,大学生很多缺少自控能力,缺乏计划性,比如沉溺于网络。再次,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与情绪,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基于这些要求,导师的职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言传身教,并按照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方面进行指导;

第6篇

一、主要组织形式

(一)定时召开组会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三)学生对科研主导型的导师制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

第7篇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实践与探索

一、导师制的渊源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

“导师制”早在14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其实质也就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并不用于本科生。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力主推行本科生选课制。伴随着选课制出现,1872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结合着选课制和学分制,哈佛等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获益匪浅,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

其实,导师制不是西方的独特产物,中国也有它的源头。导师制的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自觉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宋明时期的书院制度实质上采用的也是导师制。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导师制”。

随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在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导师制也有了实施的基础。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二、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的流通经济学院2006年招收了第一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共计86人。这些学生一进入学校,流通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就为培养好这批学生,度身定制了导师制,可以说这是一种年级导师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很多人并不清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到底是要学些什么,并且大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学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教学方法尚未适应。一部分学生觉得大学上课很轻松,作业比高中生时要少多了,辅导员的管理也不像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那样十分严格了。大一新生是最好塑造的,但是若有了不良的倾向,而又没有加强引导,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荒疏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我院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首先确立了导师对大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点放在因材施教上,注重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感化教育过程。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在学生身上,创造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的人格交流。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校是以教学任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每一个教师本身都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但本着对学生极其负责的态度,每一个导师依然对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流通经济学院20多位教师担当了导师工作,一个导师指导5―6名学生,这个师生比例非常适合导师与学生以及同一导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的联系。大一第一学期刚开学,在系里的组织下,对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意向的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每一个导师都对自己指导的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也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导师指导时的贴心、关心和用心。

针对大一新生尚未开设专业课,几乎对专业方向、专业课程都不了解的情况,大一上学期,院系安排了资深老教师进行了一次以“如何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新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大一下学期又统一组织学生倾听了国内WTO著名专家刘光溪博士的一次关于中国如何度过WTO后过渡期的演讲。通过亲身参与到学术活动中,学生得以切实地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具体内涵,学起来有了方向,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不少学生还就一些中国贸易的热点问题与导师展开了讨论。导师制使学生中缺乏学习热情的情绪大大减少,并且弥补了大一一学年都没有开设专业课给学生造成的与导师的感情生疏裂隙。

大学生毕业时要完成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少学校由于不够重视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的能力,到大四临毕业时匆忙加强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指导,导致了毕业工作不仅忙乱无序,而且学生的学位论文完成情况不如人意,甚至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

我们在实践中,还特别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包括学业、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

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既教书又育人,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加纠正和引导。当然,这些工作主要属于学生的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但是,导师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自新自己。特别是几位生活阅历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一种震撼的感受,让他们体会到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要取得成功,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因素。

三、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映,笔者认为作为我院一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院系能够担当导师的教师大多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二是我院本科低年级学生校区处于上海郊区,高年级学生校区处于上海市区,导师要承担两个校区的教学任务,由于交通距离远,会出现导师与指导学生见面次数少、见面时间短的情况,这也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三是导师是院系统一分配安排给学生的,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这会产生导师与学生互相不够了解、导师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化的问题,长期以往,不仅会降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更有违于我们实行导师制的初衷,使导师制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四是导师的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要建立起考核导师制的具体工作制度,保证导师制的施行有章可循。

要进一步完善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解决。

1.应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学院推行导师制一年以来,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着对导师制的不理解,觉得大学里不应该再像中学时那样受到老师的那么多约束,本来就已经不轻松的学业,还要受到导师的约束。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导师布置什么任务就去做什么,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精神。特别是有的学生惰性较强,非但不与导师主动联系,就连导师想联系到他都颇费周折,更谈不上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能使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学院实行的导师制对自己成长很有利的一个举措。另一方面,也有的导师出于不同原因,对指导学生的活动缺乏热情,甚至觉得是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反过来又影响了所指导的学生的求知心和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学院不但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还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得到各界的重视和广泛的支持,最终使该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重视导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

导师要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第一是人格感召力:这是指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人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二是创造力:对导师来说,创造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内容,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创造素质、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成果的导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学生的。第三是辐射力:这是指导师除了自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科学和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一种把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一位导师只有具备上述的三种能力,才可以较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愈来愈精深,唯有如此才能对学生产生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吸引力,才会真正做到上有所施、下有所效。

3.加强导师制的规范管理,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是初次实行,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笔者认为,要更好地推行学院的导师制,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等主要部门应该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若能使导师制的推行成为学院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能极大的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教学科研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所以某些教师更愿意把时间用在科研这些实在的成果上,也不想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必须给予导师一定的专项报酬,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应该科学地核算导师的工作量,作为一定的课时计入;在导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本科生导师资格。总之,只有建立了与教师相关利益挂钩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真正的实行起来。

参考文献:

[1]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王艳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第8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困境;现状;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广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本科生导师制是对高校教育体制的一次有益改革,学校选派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和学术上的指导,往往采取一对多的指导形式,并从正面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所选教师知识渊博,师德良好,善于沟通,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还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所指导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渊源

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了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并在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最早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注重个别指导,德智并重,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其品德修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自由平等的交流。牛津大学这种匠心独具的教育模式,为英国造就了大量的科学家、银行家、政治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英国大部分首相都毕业于此。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继牛津大学首创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由于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世界高校中逐渐得到广泛推广。最早将导师制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的是曾经留学于牛津大学的浙江大学费巩教授。费巩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四大特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并将中国的古代书院制与导师制进行对比,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引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从2000年初,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始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3]。

北京大学也是我国最早全面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之一。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4]。北京大学为本科生配备优秀导师,指导他们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让本科生能够尽早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发挥个性,挖掘个人潜力,发现个人兴趣,最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已有多年,但仍缺乏制度建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5],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1)扩招严重,优质师资相对缺乏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本科生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阶段,教师资源显得十分紧缺,这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较高的师生比形成明显冲突。师生比过低很难在师生间建立亲切、互信、平等、和谐、自由的关系,也不方便按照学生个性进行引导,学生也缺乏足够的机会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在美国一些视质量为生命的著名高校中,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斯坦福师生比是1:3,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据统计,我国高校师生比平均约为1:17,而一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师生比则更低。

本科生导师是从高校教师队伍中选的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有较高责任感、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的优秀教师。他们既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还要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我国自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在一些教学研究型高校,导师光指导硕士研究生就达10人以上,如果算上博士研究生的话,指导研究生总数甚至超过20人。这更进一步导致这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无法抽出时间来指导和关心本科学生。在我国高校师生比居高不下、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力争让大部分本科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导师的关心和指导,是摆在本科生导师制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导师制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导师责任心缺失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一部分高校自主试行且运行时间较短,教师们对此了解不多,认为做本科生导师属于额外工作,对这一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欣然接受;此外,大部分高校教师们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太多富余精力兼任本科生导师,所以不是很情愿担任这项工作,即便是勉强担任了本科生导师,也是将之置于次要地位,疏于指导学生,最终使本科生导师制名存实亡;此外,对于科学研究,一些导师会觉得本科学生学术造诣欠缺,不愿他们参加到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没时间或不愿指导本科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工作。所以,部分导师认为他们的职责只在于选课期间指导学生选哪些课程,而很少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上的交流和学术上的指导。

(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

纵观目前正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普遍存在着激励和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并且由于没有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制度和严格的导师遴选规则,致使导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不够明确。在这种背景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是出于责任心,而如果这种无私奉献还得不到学校和同事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将势必打击导师的积极性。此外,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不易量化,所以一些导师更愿意承担可以量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我国这种高校教育制度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很难保证师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和讨论机会。因此,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就难避免会流于形式,从而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

4 结语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更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明确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可以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从正面产生影响。另外一方面,导师制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学生们走上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更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总结管理经验,优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掘潜力,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高效地为各行各业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福华.论默会知识与教学导师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3-26.

[2]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10,7-8.

[3]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95.

第9篇

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20世纪30年代滥觞于浙江大学[3]。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4]。随着学分制与选课制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需求逐渐加大,导师制成为学分制能够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在校内开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高校纷纷效仿,掀起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热潮。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科生教育质量,但是这种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出现一些问题和困境,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何齐宗与蔡连玉所论述,原本在理论上被定性为通过“自由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的本科生导师制当下在我国却遭遇了形式主义[5]。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经验总结和思辨的基础上,从机制层面、实施层面和实施主体层面,对本科生导师制展开讨论,内容多是对应然状态的陈述,缺乏调查结果的印证。有一小部分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调查研究[6],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访谈研究主要从本科生导师制制度改革的角度出发[7]。研究发现,对本科生导师制展开研究的过程中,缺失的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度下师生关系的解读。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认为,本科生和导师之间建立的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8]。教育表征为一系列围绕师生关系而展开的社会性活动,“归根到底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9]。本科生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建立在师生“紧密”关系之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厘清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无谓地炮轰本科生导师制,滋养的是空口无凭的研究陋习。

一、研究案例

本研究选取国内某985高校作为案例,以探究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探究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各类师生关系,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需要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6位深受广大学生好评的本科生导师作为典型个案样本,使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这6位本科生导师和其各自带的1名本科生(方便样本)进行访谈,共12名访谈对象,依据访谈进行的时序,将6位本科生导师在文中用Tut1~Tut6来代表,对应的本科生用UG1~UG6来代表。

1.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定位

6位本科生导师,在与本科生的互动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普遍地表现出一种支持、促进的态度和取向,他们在阐述自身所能为本科生提供学术和生活上帮助的同时,主要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意愿和努力程度。这6位本科生导师对自身的定位问题的信度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确认,强调生活经验上指导的Tut1、Tut2、Tut5在谈及与本科生交往的活动时,指出除了“读书会”“参与科研”等学术活动外,还有“聚餐”“毕业旅游”“运动”等非学术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访谈部分都已得到相同的印证。

本科生导师在与学生互动交往活动中,还发现活动的开展受到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影响,这里隐含导师对“导师”职能的理解。并且,6位导师在对自身定位时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一种谦逊,他们首先夸奖学校的本科生都已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如Tut1所说的“那些学生谁带也一样”。Tut2所认为的“不亚于我的研究生,但是我想,只要有支持和鼓励,他们就可以沿着他们自己的路走得很好,因为能到本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很棒的”。Tut3发表同感“我真的觉得这些本科生很好,跟他们在一起很有乐趣”。并且表示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能在学生的本科生时期提供一些建议和规划。但大部分还是由学生自己主导,因此导师在其中的鼓励和支持就能提供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同Tut3提到的“笑眯眯地看着你”、Tut1所称的“静候花开”以及Tut6所指的“冬天的暖阳”,都是一种饱含爱的期待,他们认为这种鼓励和包容能为学生带来很大的正能量和前进的动力。

在谈及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由来时,Tut1、Tut2、Tut3、Tut4和Tut5都认为自己在求学期间的导师对自己现在教导学生的风格有影响,Tut6则认为没有必然联系。Tut1说道:“我的导师和我并没有太多的私交,但他在我的心中很重要。我觉得我们的相处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的师生关系虽然波澜不惊,没有太大的狂喜,但是我们之间没有不好的关系。我和我的学生可能也会建构这样一种模式。”Tut2则提到教育信念的影响:“其实我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包括我的教育信念都融合了这两位教师的不同的理念。他们根本上是相通的,但又是特别不一样的两位教师,他们俩都使我受益匪浅。”Tut3也直言:“他(导师)眼睛就是笑眯眯地盯着你,基本上类似我现在这种风格,但是我们现在做的要比他好一些。”除此之外,Tut4提到教导学生分风格是由“知识背景和个人性格决定的”。但不能否认,知识背景也包含求学期间的导师这一影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认为自己带学生的风格和模式受到自身导师的影响。如果这一被大部分导师承认的因素确实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导师会影响学生日后自己成为导师后的指导风格,那么优秀的导师便极其重要,因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将会是一个继承性、代际影响的自然发展过程。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性依赖关系,他们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共同定义共同体,并为共同体所影响,给成员以归属感[10]。这种共同体类似于学术共同体,但鉴于本科生的主要任务与另一个层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同,更需要学习学科相关的各类基本知识,因此本科生与导师组成的共同体用学习共同体来表述更妥帖。根据访谈资料,可以发现这里的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与一般定义共同体时认为群体成员“共同决定,共同定义”的共同体有略微不同的是,本科生导师与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更具有一定的内聚性,即这一共同体是以导师为凝聚中心形成的,但并不是说本科生在其中就不具有任何的能动性。导师在其中扮演着一种发起者的角色,号召这一共同体的形成,并且将学生们聚集起来后提供一个让每位学生有所发挥的平台。根据访谈资料,导师们频繁地提到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Tut1认为:“同伴之间的交往带来的教育效果甚至要比与教师之间多得多。”Tut2称本科生“有的时候还是读书的主力,他(们)对研究生有鞭策的作用”。Tut3则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除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受访的优秀导师们还提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这里的相互学习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本科生向导师学习,还包括导师向本科生学习。

二、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表明,本科生导师在理念上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时,表现出一种支持、促进的态度和取向。他们一方面表现出为本科生提供学术和生活上的帮助的意愿,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他们虽然十分乐意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但表现出一种广泛的“谦虚”和“被动”。这种“谦虚”和“被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倾向于赞赏和鼓励学生,希望学生主动地寻求帮助但又不希望自己过多地影响学生,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发展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认为学生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发展的意愿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导师的指导。其次,他们对与本科生师生关系的形成比较敏感和重视,经常思考如何调整和促进与本科生的师生关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法和沟通技巧,对学校制度的硬性要求采用灵活的应对策略。最后,本科生导师善于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是身为凝聚中心的本科生导师为本科生提供的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互相学习(生生、师生之间),并给本科生以归属感。导师们尤其强调这一共同体能为本科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学习共同体中,并不是导师本人直接、故意地影响本科生,而是这一建构出来的学习共同体在发挥着作用。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 1 ]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 J ] .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 2 ]杜智萍,周保利.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传播意义[ J ]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5):108-113.

[3]应跃兴.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7-92.

[ 4 ]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 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6):59-63.

[5]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 J ] .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5.

[ 6 ]陈钿,宋捷,拜根兴.“2 + 2”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基础部为例[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88-91.

[7]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17-30.

第10篇

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导师制最早源于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牛津大学师生多少年来引以为荣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确实培育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学分制改革的保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许多高校都在推行选课制、学分制,甚至有的高校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转换专业。也就是说教育更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需要更多的个体化的辅导。导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就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完整性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完整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学业。

2、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前提。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这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更高效。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英才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很多学校面临的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师生比过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强调教育质量。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还具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尤其我国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很强,自我意识很重。在这种形势下,推行导师制是很有必要的。导师不仅可以从学业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成才。

4、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已往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多强调的是教学科研。但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担当起育人的责任。导师制的实施,可以给教师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教师要从思想、学业等多方面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因此学生压力一定会增大,随之动力也会增强,自身提高也将更快。同时,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从学生那里获得些什么,正所谓“教学相长”。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比较新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按照学校的要求,于2004年开始试行导师制。在推行这一制度之前,对系里的具体情况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执行方案。对实施方法、指导内容、人员分配、考核办法及对导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做了具体说明。这一方案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及指导性。尽管如此。在这两年的执行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辅导相对不足。由于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比较多,而学校要求必须是中级职称以上的老师才可以担任导师,所以每一位导师大概有带二、三十名学生的任务。实际上,由于近些年的扩招,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生比太低的问题。在美国常青藤盟校中,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1:3,布普林斯顿大学为1:6,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为1:17。高出理想状态的几倍。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要求导师经常和每位学生单独见面,似乎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导师更像是专业指导教师,而非专门指教师。

2、学生的反应有差异,受益程度不同。推行导师制,是希望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让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思想发展、人格形成方面,导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态度不积极,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找老师联络,自然受益不足。据报道,这种现象在每个学校都存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曾就2002~2003学年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9%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有帮助”;15.4%的学生感到“导师制对自己有较大帮助”,而22.7%的同学感到“导师制对自己没有帮助”。较早推行导师制的北京大学化工学院也存在同样问题。

3、教师水平不一,指导效果参差。在牛津大学担任导师工作的都是有热情,同时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教授。但我系由于目前导师资源缺乏,所以只要是满足校方条件限定的教师都在担当导师的角色。但客观地讲,导师之间的学术水平、工作态度会有相当的差别,这势必会影响指导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也不尽公平。这个问题在多所院校中并存。

4、指标难以量化,奖励措施不足。在制定的实施方案中,有关于考核办法的规定、说明。但很多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于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是相对地进行,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另外,由于资金问题,我们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也还只能是进行口头鼓励,这多少会影Ⅱ向教师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设想

推行导师制还处于初期阶段,有问题存在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积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针对师生比低的困境,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实施导师制的初衷是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全方位指导,但我国高校的低师生比使这一愿望很难实现。笔者认为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自己所带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定期分组进行指导,这样或许可以提高效率。另外,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比如,系里组织“读好书,好读书”活动。每学期初由导师组(每个年级的导师组成一个小组)推荐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书目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及历史方面的书籍为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读书计划,并于每学期第7周和第16周末上交读书报告,然后,导师批阅并给出相应的等次。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书本内容,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加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2、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因为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对于它到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还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应该多给学生做些说明,让他们主动与导师联络,充分感受导师制带给他们的好处。另外,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管教,所以可以制定一些文件,提出对学生的要

求。例如:要求学生定期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接受导师的指导;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主动、认真地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每学期初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师,并根据导师的意见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和素质拓展计划;每学年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并对导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议等等。

3、分段实施导师制,加强导师竞争上岗机制。由于目前导师的供给失调,所以几乎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都直接上岗,并没有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评。如果有的老师根本没有热情,或者没有能力担当重任,那么会直接影响导师制的推行效果。而且,由于导师数量远远低于需求,竞争机制不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导师的懈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本科四个年级中,有选择性地实施导师制。目前有的学校也在这样做。选择的多是高年级(三、四年级)。在此笔者想大胆地提出一个新的设想,那就是:在一年级和四年级推行导师制。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需要导师。他们刚升入大学,对这种与已往十几年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形式,需要快速了解,快速适应。四年级的学生,导师制对他们同样重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如果有导师指导的话,学生可以参与科研活动,增加实践能力,了解前沿知识,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或者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各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给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对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实施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精英人才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各阶层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选择和趋势。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对于增强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能力,对于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着切实的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在浙江工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173份,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的主要针对学生在选导师前、选导师过程中、选导师过程后3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困难和困惑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对比选导师前后学生们期望值差异的,并从学生和导师多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前

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生选择导师前,71.67%的同学只是稍微阅读了导师的个人资料,6.02%的同学没有认真了解过导师的资料,而只有22.23%的同学是很认真、很详细地了解过导师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选导师的重视程度不高,且获得相应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不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二)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

选择导师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导师的选择过于随意。11.18%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了解,会多次与导师会面交谈;53.42%的同学在选择中仅与导师进行一到两次会面;35.40%的人在选择导师时,甚至完全没有与导师接触过。分析得出结论,选择导师随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个是主观因素上:学生不够主动积极、不够充分重视,他们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了解相应的资料,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另外一个是客观因素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渠道单一,从而造成不便。另外,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在选导师的时候,有53.8%学生们关注的是导师的研究方向;20.11%的人更注重导师的性格,16.85%比较在意导师的职称和知名度,剩余9.24%的人则是凭主观意愿进行选择。同学们关于选择导师的关注点不同,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就业方向,学业发展规划等不同。

(三)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后

在选择导师过程后,调查结果发现双方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25.63%的同学表示是导师主动联系自己,30.63%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双方都积极互动的仅占29.38%,另外还有14.38%表示彼此从未联系过。这里也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意识双方都比较淡薄,没有特别积极的互动。仅11.80%的同学表示经常与导师联系,58.39%偶尔与导师联系,还有29.31%基本不与导师联系。缺少联系、缺少沟通、双方互动性不强,这个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关于与导师交流的内容,大多同学都比较注重科技立项、课外拓展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就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实施情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建立健全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这里要明确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此外,应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学时数、成果及评价等内容,以折算成计酬业绩点、工作量的方式,纳入导师的年终工作考核范畴,调动导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各项考评监督制度,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施过程中采用 “双向选择”,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运行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原则,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方式,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讲,对于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教师,应当将其照片、情况简介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学生自愿填报志愿,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协调推荐,确定导师。双选前: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与本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让每位导师分享成长历程、研究心得,展示导师风采,加深学生印象;双选后:完善二次选择和淘汰机制,允许师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导学,加深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师生互选。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与的兴趣点(需求)和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而不同,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他对导师的要求不高,当随着步入高年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对导师的确定上更具挑战性和选择性,指导范围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

(三)以课外科技为主要抓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术创新水平

以学校、学院的课外科技竞赛为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与导师共同探索学术前沿领域。导师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的选题、立项,组织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在自主学习与合理引导、合作交流中探究、创新,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高年级学生,此时导师的任务是使本科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术的同时,以提升学生学术追求和学术创新水平为目标,强化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通过科研和其他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从业务知识、能力培养、科学道德、考研深造、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考研、出国、就业等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结合的程度,并适时加以引导,从而形成不同的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第12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金属材料工程 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高标准和多样化,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导师制具有很强的师生互动性,因此很适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1-3]。随着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在本科生中进行导师制度的探索,特别是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获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首批试点学院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以来,不少高校在部分专业也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4-7],给我校试行导师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2. 目前我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本科生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管理主要推行的是辅导员加班主任制度。在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接触最直接的主要是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这三者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与教育分离,教育与管理脱节的问题。首先,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难以体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和育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贯穿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但是很多教师上完课之后,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接触。有些教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教学是硬任务,看得见、摸得着;育人是软任务,没有硬指标,可抓可不抓。故有些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学校缺乏具体措施来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积极性。其次,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尴尬。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中,受多方面的限制,班主任只是履行了一些表面化的班级管理职能。班主任工作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种辅助,班主任基本是由专职教师兼任,很多老师居住在校外,学生很难见到。学生日常工作直接由辅导员布置。对专职教师而言,能给教师带来成绩的是显性的教学及科成果,比如公开的级别、数量,获批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等。而班主任的工作效果是隐性的,在短期内很难用合适的指标来量化评判。在待遇上尽管学校按每班每月发放了班主任津贴或计入一定工作量,但仍然很难吸引大量优秀教师来做班主任工作。

3.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实施

3.1 早期探索。

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早在2007年已认识到在高校扩招、师生比降低的形势下,本科生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尝试建立了具有导师制雏形的"导师负责制",并将其作为一项特色活动进行了初步的实施与总结。自金属材料工程2005级学生开始,由学院牵头,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每位教师分配了五名左右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老师们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科学研究,考取硕士研究生、职业就业及学生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在初期的实践阶段,主要依靠各位老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通过不定期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同学生交流,解答学生问题,实现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的目的。近三年来,金属材料工程的就业率及考研率均居全校前列;各导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所指导的大学生多次获得陕西省挑战杯赛奖项。这些成绩表明,尽管已经实施的 "导师负责制"还缺乏规范性(诸如导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等关键性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它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职能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已经显示出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团队导师制的提出。

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明确提出"高校应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上述背景下,由高校各级专家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应运而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具有共同愿景、知识共享、团结协作的群体。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材料工程全日制本科招生始于1979年,属国家第一批本科录取专业。2003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科研方面,西安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拥有众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红外玻璃和晶体材料、铁电氧化物材料等,覆盖了多晶、单晶、非晶、纳米、薄膜等材料及器件等广泛的研究领域。目前已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小组八个,在轻合金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与特种钢技术、凝固理论与技术、金属单晶生长技术等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与此同时,自2009级开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每年也在大幅度递增,2009级为151人,2010级为184人,2011级则达到了279人。学生人数的激增必然给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工作都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将这已有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教师资源直接、高效地用于本科生人才培养,必须寻找出一个良好界面。

在早期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学院又提出了"团队生导师制"的构想和实施办法。"团队"是指是指导教师和被指导的学生各自构成一个团队。指导教师队的人员以当前的科研小组为基础而组建,由1-2名教授或副教授带领1-2名讲师或助教。学生队由2个学生宿舍组成,两个宿舍最好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这种模式的导师制中,各个指导教师队可以直接以当前的科研小组为基础进行组建,不需要重新分配教师;因此每个小组内的教师彼此之间非常熟悉,沟通效率高。青年教师侧重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业计划指导,老教师则侧重于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协助指导。师队对学生队的"多对多"模式,可以避免传统导师制中"一对一"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如发生矛盾需要更换导师的问题;同时多个教师,多种性格,科研与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便于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进行"学术导师"的选择。

3.3 逐步完善。

在继续推进实施团队导师制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完善的导师制体系,具体包括: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其科学、稳定运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这些制度包括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

(2)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对导师队伍的建设既包括数量上的建设,也包括质量上的建设从数量上来看要盘活导师资源。可以考虑聘任优秀硕士生担任副导师;聘导师从质量上来看,导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品人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3)同时还要实施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定量研究评估。导师制的教学效果评估必须要和学生的学习业绩相结合,如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定量评估体系,则不但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工作成绩,而且实施中也会便于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业绩评比可考虑使用就业率、考研率、毕业证与学位证授予率、英语四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率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估。

4.小结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本科高等教育的导师制。金属材料工程作为我校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专业,也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建设的重点依托专业,如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分制为主导的导师制体系,探索出适于金属材料工程一本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新渠道,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必将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和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尉建文,陆凝峰. 默会知识与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78-84.

[2] 杨沈斌,赵小艳,景元书. 学分制下应用气象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2,29(1):22-24.

[3] 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4-26.

[4] 高春华. 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33(1):76-80.

[5] 王建方,吴文建,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 ( 1) :4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