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地理学论文

中国地理学论文

时间:2022-09-28 14:5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地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地理学论文

第1篇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展示地理课程改革创新、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文章。

2.教案学案:呈现地理新教材剖析研讨、地理课堂设计探究的课例课案。

3.教材教辅:交流校本与乡土教材开发利用、高考与中考复习指导编撰的研发成果。

4.教研课题:汇集各类型科研课题、各层次教研成果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

5.学生论文:荟萃中学生、师范生、研究生学习历程、行动研究的心得体会。

二、大赛要求

1.教学成果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请在稿件中注明详细联系电话、地址及邮箱。

2.可寄纸质稿件也可寄电子稿件。纸质稿件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

3.参评稿件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稿件评审费100.00元)。若需刊有获奖名单的第9期杂志,请在评审费基础上加汇9元。寄出稿件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需与稿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以免出错。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

4.大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欢迎参赛,具体事项请与大赛办公室联系:023-65362774。

6.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稿件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4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第2篇

一、人文地理学较低的学科与社会地位

尽管学科在持续地成长,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相似的境地,学科体系真正的建立是在建国后,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自由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不管是作为理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在横向比较上,都不如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历年报考地理专业人数较少,录取到地理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调剂录取;(2)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对地理专业学生限制。对于目前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考公务员”抑或企业往往都不需要地理专业的学生,地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就业范围是中学教师,去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相近专业工作的只占很小比例,其就业竞争的压力来自于与这些部门专业等更为贴近的学科;(3)在学科地位上,中国人文地理学是属于理学学科。但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面,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去甚远,其研究成果在理学上得不到普遍认同,《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等最高级别的期刊上刊载人文地理类的文章数量相对少;同时,在学科评奖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也是自然地理的研究。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上还不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接纳,研究成果也较少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奖项,得不到应有的身份认同,在学科上处于尴尬的境地。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与社会地位不高的原因,与其学科特性有关系外,更主要是这门学科的学科目标在教育、研究与服务上的脱节。(1)在教育上,与中国的高考体制有很大关系。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地理曾经不是高考学科,或主要的高考学科,近年来“3+1”的高考模式,地理才与除了语、数、外的其他学科获得同等的高考地位。即使参加高考,也是被作为文科生的高考科目进行,而大学地理专业却大多不招文科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了大学地理教育与中小学地理教育的脱离。(2)建国以来,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门学科应有的贡献,但却在政府决策、用人上得不到深度认可。大学地理专业的开设大多数在师范大学,其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地理教师,因此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脱离。只有当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能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一门学科才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二、学科深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学生公派留学,尤其近年来以项目联合培养方式,去合作国的学校学习一年或半年。访问学者和学生的目的地不仅仅是美国,还有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而非英语国家的留学人数较少。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还不多,而以访学,只留学半年或一年的则较为常见。这样的结果是:以出国归来的学者掌握了西方的科学研究范式,并熟知学科研究前沿,带动了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过程,比如保继刚教授的美国留学,归国后著书《旅游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标杆教材,其研究的实证范式,研究成果带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关于旅游会展、小企业、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视觉和立意也是基于其长达三年的留学背景。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的出国访学,尚缺乏在本国研究的扎实基础,几乎是刚熟悉国外环境后就返回国内,也缺乏在国外进行研究的工作经验,大规模的留学现象与20世纪20至40年代相同,但难以培养成学贯中西、频繁涌现像竺可桢等地理的大师级人物,对引领地理学发展还非常有限。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跳跃发展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在改革开放后,对国外理论实施了很好的“拿来主义”,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也确立了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欧美人文地理学六十年的发展现象,在中国的三十年的历史和现在都能发现,只不过集中程度不同。至90年代以来,学界热衷计量科学,数理分析得到广泛应用,从《地理学报》刊载论文的研究方法上就可以发现。结构主义、新文化地理学和女性主义等在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也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周尚意的结构主义、李蕾蕾的新文化地理学及唐雪琼的女性主义等为视角申报的课题都获得了立项。

中国跃进式的人文地理学的繁荣,学科分支多,几乎每一分支都有追随者,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论文和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堪称翘楚的研究成果还未得到国际认同;习惯于运用“舶来”的理论,而少自身的学科贡献;西方研究形成的学科话语权对中国地理学的桎梏。究其实质和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人文地理事象明显的丰富的区域特征,有很多的题材,学者们就某一现象的调查、描述研究都可以进行;(2)正如保继刚、朱教授(2007)分析的一样:由于更多注重的是实用性,如注重规划、战略等,而缺乏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科的发展根基。对实用层面的过分强调可能使学界忽视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也会严重弱化地理学的特色,失去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此外,人文地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科特性明显的专业,如果总是按照旧思维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它,过分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而忽视或排斥质性研究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使学科本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3)社会环境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开放后,收入与生活水平、财富分配出现新的情况,高校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旅游、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很多教师在利益推动的情况下,尽力争取项目,大量的横向课题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耗尽了老师们的精力,削弱了老师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更致命的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的学生会以评职称、做项目、挣钱为人生目标,大量有才气的学生的梦想夭折在走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殿堂的路上。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迅速增多的情况下,各高校地理院系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评职称、和科研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学术刊物自身壮大、利益争夺的情况下,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数量快速增加。但研究方法成为变“实证为虚证”、普遍缺乏第一手数据、成果贡献上有限,真知灼见者很少。这种由于评价机制引起的学科快速但不健康的发展,导致了学科的表面繁荣;(4)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来源于欧美地理学,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成果表述上在吸纳的同时,也主观的靠近,国内对论文的评价以SSCI为最高标准。一方面向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看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迎合杂志的偏好。这种结果是中国自身研究得不到正确定位。学科的发展在普遍借鉴国外的成果,并以其为评价标准下,会导致地理学自身“话语权”丧失,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西方的表达范式,研究中国的人文地理问题,需要学者们不懈的探索。

四、雾中前行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30年来的人文地理学繁荣发展,是在吸取西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基础上的,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及学科体系。但目前,全球地理学的发展也在面临着自身的学科问题,包括地理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上都逐步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重叠,学科的边界逐步消解,学科特色逐步消失。如何走过这“喧嚣的六十年”,走入一个全新的道路是地理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直尾随的车灯在逐步暗淡,失去了国外地理学的领航,犹如雾中前行的车辆。但欧美人文地理学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很多为人所不见的学科积累,而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正如学者所说,这种“舶来理论”尚未能根植于中国本土(刘云刚,2008)。所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面临更严重的问题。

目前,在这一混沌的格局中,也有一些学者在理性的关注地理学发展,包括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刘云刚教授提出的“中国地理的二元论”,从研究领域、人员结构等方面分析“外来的理论地理学”与“内生的区域地理学”等二元现象,制约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人文地理学提出的“play with words”还是“play with number”的思考;也有学者指出通过新加坡著名地理学者Li-Likong 近来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地理学融合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功案例。

从目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应结合地理学的教育、研究与服务的学科目标,来发展人文地理学学科。服务需要另二者的理论支持与知识基础,并为“发现”与知识传播提供渠道,它需要“求善”的人文情怀;教育是走向人类文明的途径,并为另二者输送人才与知识储备;而研究是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追求真理是通向文明的进程,并通过教育和服务来实现,其目标的实现需要地理学者“求真”的科学素养。因此,只有广大人文地理学者真正走入对现实社会的研究中,变目前的“虚证”为真正的“实证”,吸纳国外的理论与范式,完善研究方法或发明新方法,才能提炼学科理论,并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特色,也才能形成与国际对话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参考文献:

[1] Ron Johnston.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

第3篇

区域地理既是初中,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部分。从目前教材、教案和试卷所呈现的内容看,区域地理教学尚未彻底改变八股的面貌,依然是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之后,分析区域的特征。中学地理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区域特征发掘方法为“区域比较”。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称之为“可迁移性”的地理学分析能力或地理学素养。在目前初中和高中教材中,尚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区域比较方法,倒是在一些考试试卷中可以看到较为鲜活的区域比较案例,即创设一个情景,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例如,北京向周边地区疏解非首都职能(情景),这将对北京和周边地区产生哪些影响?这种情景创设,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核心概念――区域具有主体性。在北京人和周边地区人的眼中,这种政策的正负影响很可能是不同的。试想,河北考生和北京考生对此问题会有相同的“正确”答案么?

区域的三大本性

地理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学科。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哈特向在其著作中强调: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区域差异性的学科。区域的差异性不是将地表的任何事物作简单分类。例如,如果用人口密度将区域划分为劳动力密集地区和稀疏地区,在实际应用时,会发现这样的分区结果毫无用处。北京市相对河北省人口密集,但是劳动力成本并未因为供给充分而低廉。北京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如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生活成本等。因此,必须将区域中的多种要素同时考虑,才能确定区域特点。而这些多要素的组合,往往造就了区域的“惟一性”。 地理学的“难度”在于,用区域的惟一性作为“自变量”,分析它对其它事物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惟一性来自区域的三大本性。区域本性是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区域特点。区域的第一本性是区域在某个时段内的自然特点,这些特点由地球系统的整体发展决定。如北京的第一本性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合。区域的第二本性是人们在某个区域中长期积累的人类物质财富的组合。如历朝历代在北京积累下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群。这些物质财富的积累虽经历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洗礼,但是依然具备周边地区难以复制的雄厚物质基础。区域的第三本性来自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在北京发生的、,这些也是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

区域三大本性来自区域主体性

区域的三个本性在不同主体眼中是不一样的。区域地理学一直是20世纪地理学的主干。1920年代,索尔创立文化地理学派。他指出,不同人对同样的自然条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和欧洲移民在同一块土地上创造的文化景观大不相同。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学派出现。代表人物段义孚等认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每个人对特定区域的认识也可能不同。如北京作为卢沟桥事件的发生地,若作为反战、和平的教育基地,中日双方对北京的认识是一样的;若作为激发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日所定义的教育意义又是不一样的。这个例子表明,区域的主体可分可合。

区域的主体性的分合与文化认同有关。如果主体不是“小我”,而是“大我”,那么在面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公正、文化的彼此尊重上,就会有共同的区域分析立足点。以开篇提到的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为例,倡导不仅考虑北京的发展,还要考虑北京与周边的协同发展,乃至与全球的协调发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需要强调区域主体性,尤其强调大区域尺度区域的主体性意识。这便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周尚意,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文化景观学会常务理事、区域科学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若干国际国内地理刊物编委,主编出版教育部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等;主讲的“人文地理学”获北京市精品课程,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师德标兵等教学奖励;主持承担加拿大政府FEP项目,美国政府Fulbright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委托项目;发表专著10余部,论文140余篇。

第4篇

琉球群岛位于太平洋上、东海之中,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横列在日本九州鹿儿岛与台湾岛之间。历史上,中国明清政府与疏球保持着宗藩关系,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日本出兵琉球,于1879年将其变为冲绳县。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于这块与中国渊源颇深的土地,中国国内发出收回琉球的强烈呼声,只可惜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美国产生独占念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琉球群岛约有70万人口,弹丸岛屿,星罗棋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美国舆论界有人提议,战后美国将军事占领琉球、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1943年11月,赴埃及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根据美国外交档案,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中国,并与提及琉球问题。答称,中国很愿意同美国共同占领琉球,并根据国际组织的托管制度,与美国共同管理该地。后来做出解释:“唯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

不过,由于美苏冷战逐步升级,对日和约问题未能提出讨论,琉球问题也就迟迟不能提上议事日程。1947年7月16日,美国政府突然致函远东委员会各国,建议8月19日在美国举行对日和会,由远东委员会11国参加。此事推动了中国政府关于对日和约的准备工作。

知识精英呼吁收回琉球

面对美国军事占领琉球和对日和会即将召开,中国军政界、知识界频繁发声。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如胡焕庸、张其均、沙学浚、李旭旦等,他们都倾向于将琉球归入中国版图。1947年9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张其均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发表的论文《对日和约中之琉球问题》,“琉球群岛之军事价值胜于经济价值”,战后美国将琉球作为军事基地,驻扎重兵,“主张该群岛永久属于美国”。关于琉球的处置,建议:“我们希望同盟国能支持中国对于收回失地的正当要求”,至于琉球的军事形势,“在顾全中国的原则下,供国际军队的使用”。

琉球革命同志会制造声势

其实,政权也在密切观察,并有收复琉球的想法。但随着中国国内形势风云突变,鉴于政权岌岌可危,美国对琉球归属的立场趋于强硬。1951年9月,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召开,美国主导和约的签署,开始长期军事占领琉球群岛、。值得一提的是,收回与琉球归属关联很大。于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编列在日本冲绳管辖下。

旧金山会议上,中国人民对琉球前途的关切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而琉球群岛、的归属悬而未决,也为日后中日两国的东海争端埋下伏笔。由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未参加旧金山和会,和约对两岸不具有约束力。之后,台湾政权坚持琉球属于中国,暂时处于美军的控制,一直反对美国将琉球交给日本。当1969年美国要将琉球群岛、列屿交给日本的消息曝光后,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便拉开序幕。

(雁翎摘自《环球时报》2012年9月6日)

第5篇

1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2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知识得以验证和运用。并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行为素质;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新路,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最终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3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为分布的名山大川,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可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观看录像片“长江三峡”“长白山风光”“井冈山风光”等,组织“中国地理知识竞赛”,出版“中国地理”手抄报专辑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情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行为,更便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诱导学生,有助于建立一种稳固的、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5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中学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以锻炼,才干得以增长。如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学生能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并搜集与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

6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提高过程。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能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每一次失败,又能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震动和启发。在这样不断地接触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了“地图”一章后,组织学生测量学校,运用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中去。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改三大板块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着眼点必须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高度,从地理教育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十分重视沉重的素质教育和储能教育,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自觉与自理,智能与个性特长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使地理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段爱琼.东莞市中学生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德育天地,2010.

[2] 吴国强.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3] 赵华.中学地理课堂活动的思考[J].观察思考,2009.

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SWOT分析;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95-03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研究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以唐山师范学院《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运用SWOT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地方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进行系统研究,探索《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改革途径。

一、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中国地理》课程性质

长期以来,在学生的意识中,必修课要比选修课重要,考试课要比考查课重要。《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考试课,在唐山师范学院共设96学时,占6学分,是所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而且《中国地理》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国地理》这门课程,既可提高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也可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生对该课程在学习态度上更为重视,学习积极主动性较高,为该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地理》课程特点

《中国地理》是地理专业中自然及人文各分支学科知识在中国这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再现,涉及自然地理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综合规律,并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1],体现了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中国地理》课程内容涉及的问题、现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对《中国地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区域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初、高中教师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而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劣势(Weakness)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兼具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2]等多元角色。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创新的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治教的精神、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资历、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均与重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地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基本上每门基础课程只能由一位教师主讲,平均每位教师担任3-4门课程,因此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而制约着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2.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唐山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多省市招生。文理科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差别较大,理科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强,而文科学生记忆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强,加之中学时有一定基础,对中国地理的基础性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以统一把握,又由于是统一的班级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3.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自2003年升本以来,中国地理这门课一直使用的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赵济、陈传康编著的《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本教材虽不失为一本优秀教材,但由于教材出版于1999年,有关中国经济、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方面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作为教学内容使用。

4.科研氛围不够浓厚

进行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科研能力。而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重点院校相比,存在着申请科研项目困难、课题数量少、层次低、研究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整体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低,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少,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难度大。

5.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成绩来评定。由于学生的评教并非都公正客观,有的学生则完全凭着自身的喜好,带有感彩去给任课教师打分,使这种评价制度难免有失偏颇。而有的教师怕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会不适应,影响评教成绩,因而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愿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尝试。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修课的考核方式是考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也就是说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略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评价体制,不利于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的研究性教学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良好机遇。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机遇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型,使地方院校面临重新定位的“二次转型”[3]。地方高师院校应借此机会加强研究性教学,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提高未来教师的职业素养。

3.中学教学改革的契机

目前,许多中学分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导学案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中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就要求中学教师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而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对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四)挑战(Threats)

1.师范院校间人才竞争激烈

目前,全国有本科师范院校一百多所,各学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雷同。全国每年有大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而随着中学生源的减少,各中学所需引进教师的数量在减少,师范生就业压力加大。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质量、院校的名气、社会认可度上与全国知名的重点师范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因此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加大

各地方师范院校一般升本年限不长,为了稳固学校的地位,提升在同类院校中的声望和排名,纷纷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每位教师每学年需完成三百左右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才能达标。为了晋升职称,教师还要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不断加大,这对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二、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依据《中国地理》课程特点,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笔者在《中国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加强引导,培养研究学习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研究性教学是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的统一,而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使研究性教学顺利进行,必须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提高研究性学习意识。为此,一是在开课之初引导学生重塑学习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本门课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这种教学模式。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思路,开拓研究途径,不断激励、推动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通过研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三是通过考核评价强化研究学习意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进而强化学生研究学习的意识。

(二)优化整合,修改完善教学内容

鉴于文理科学生兼招,学生学习基础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参考其他多种版本的教材,重新制定了《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使教学内容既遵循使用教材的内容体系,又适当补充了一些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从而使文理科学生都能很好地系统掌握中国地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地理现实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将中国经济、政策等时效性强的内容结合中国发展实际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认真谋划,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开课之前,首先认真谋划,科学制定研究性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一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课程的总课时进行有效分解,设计课堂教学、讨论课、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分别占用的课时量,并为每一章节内容安排所需课时,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确定章节教学目标。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确定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目标。三是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下讨论、课外学研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四是设计教学训练载体。依据课程内容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如中国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合理设计专题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载体。五是筛选自学参考资料。广泛搜集相关教材、期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优中选优,列出每一章节参考书目和教辅材料,供学生拓展学习。六是设计课程考核体系。从研究性教学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考核的形式和标准。

(四)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对那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演变过程、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方法性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等可采用讲授法。对于那些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逻辑性强的地理问题,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有兴趣但认识尚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巩固加深已学知识,提高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模拟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研学法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现场质疑辩论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研究方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基础课只能由一位教师主讲的现实情况,结合《中国地理》综合性强的课程特点,联合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环境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让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发挥学科专长,以讲座的形式,讲授《中国地理》的相关章节内容。这样,能很好地将相关理论知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拓展知识深度,又能避免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六)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习能力

针对《中国地理》课程没有适用教材、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水平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等问题,借助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练习题库、参考书目、考研试题库、其他院校《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网址等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研备考、拓展自学使用。并通过电子邮箱和QQ群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师生、生生互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科研互促,营造良好氛围

一方面,教师注意从教学内容中提炼研究选题,特别是结合中国的资源、环境、灾害、产业与区域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研究成果及时通过讲座或课程内容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这样既满足了知识传授的需要,加速了知识传递的进程,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八)完善评价体系,增强改革动力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由原来的单一性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测评。课程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转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占70%,创新论文(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表现(包括随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学情况)占10%,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在《中国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遵循研究性教学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研究型教师,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地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新平.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61-62.

[3]张墨宁.地方高校开启“二次转型”[EB/OL].[2014-08-05].

Study for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of "China Geograph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LI Wen-rong

(Resource Management Department,Tangshan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 Research universitie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ollege.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Tangshan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Using SWOT research methods, mak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ditions of conduct research teaching of "Chinese Geography" in local normal college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ased on this,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pproach. Methods are:strengthen guidance, Learning Awareness Training.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revi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Careful planning, develop teaching embodiments.Individualization, flexibl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China geograph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SWOT analysis;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收稿日期:2014-10-10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那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其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可以适应几乎全部的地理教学内容。缺点是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这样必定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几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虽然应用范围小,只能适用于某一或某几个地理专题,然而其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图片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都有益处。例如,在讲巴西时,讲到巴西本国的石油生产量少,便发挥其甘蔗世界产量第一的优势,大量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这成为巴西的一大特色,此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石油资源也不是很丰富,我国是否能使用甘蔗生产酒精以代替石油?如果不可以,为什么?那我国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石油的消耗?”针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比如说在学习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来发现原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植被覆盖很好的土块和几乎是的黄土块分别放在两块倾角30度的木板上,再用喷壶将流量相同的水喷在两个土块上,冲刷下来的水和土分别流进量杯中,对比量杯中的水和土的量,加大喷壶的喷水量,再观察量杯中水量和土量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发现:(1)植被的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2)降水强度也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暴风雨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其对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地理课的探究心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发”即为启发、引导之意。比如说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师:生产汽车外壳需要什么原料?

生:钢铁。

师:那生产钢铁有需要什么原料呢?

生:铁矿石。

师:那铁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很好,刚才我们是倒着推的,那现在正着说,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哪里来?

生:自然界。

师:生产产品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至于加工的次数是根据产品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生产汽车外壳需要几次加工?

生:两次,加工再加工。

师:很好,那谁能告诉我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生: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到了参与的价值,从而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四)兴趣教学法

地理课堂教学中,兴趣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心理专家研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给人的思维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兴趣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采用问题导入法进行兴趣教学,就是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兴趣,最终导入课堂教学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立体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利民.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学习贯彻《湖北省初中地理调整意见》[J].湖北教育(教学版),2010(03).

2.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3.李明哲.“精”中求“益”——关于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几点商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Z1).

4.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推动师生与学校持续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

第8篇

1.培养目标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坚持依靠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浙江农业、农村、农民服务[7]。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抓住此发展契机,以面向浙江省“三农”作为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独特优势。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林业建设中应用广泛,我国林业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等都开设了GIS本科专业,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托农林等学科的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地籍、环境、规划设计、森林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此,毕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工作,全面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如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等,它综合应用这些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8]。因此,要求农林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这些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院校特色的农科和林科的行业知识。根据我校“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及以后深造需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1”培养模式。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方向模块四个层次构成。同时,综合考虑到学校特色及本省就业需求,开设林学林学相关课程,较好地解决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厚基础与强应用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林、水、土管、城建、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四年八个学期内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学业,课时的安排设计为“钟”型。

3.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加强GIS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校GIS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总计37.5周学时。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从GIS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形成实践内容的衔接,由浅至深,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以培养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课程实验课以林业生产实验、GIS应用开发技术基础实验训练等为主。综合专业实习主要以GIS行业应用软件开发、3S技术应用、野外测绘实习、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开展相关森林资源调查等综合性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减少与生产单位的差距。

毕业设计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程开发,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与教师科研、相关的GIS公司、林业与土地有关部门的生产科研课题结合,学校与生产单位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毕业后较早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4.学科竞赛

我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全国性的大学生专业竞赛。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缩短与应用生产单位的差距;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世界一流的GIS软件企业、著名的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参加的比赛活动有中国地理学会和ESRI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GIS竞赛•ESRI杯、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和北京超图公司举办的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开发大赛,且与北京超图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同时,成立了以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经理学科教师为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指导小组和团队,采用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队、生手和新手组队、3人组队的“阶梯层次式”学科竞赛模式,利用暑假期间指导学生主攻全国性的GIS专业竞赛,培养可持续参赛的人才,连续四年取得不菲的成绩。《浙江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浙江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GIS专业学生予以关注和肯定。

第9篇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接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及青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的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型的浅水湖泊。鄱阳湖湿地包括鄱阳湖水域、洲滩、岛屿和沿湖围垦的农田,其中洲滩即高低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面积达3 130km2,占鄱阳湖总面积的80%;全湖岛屿41个,面积约103km2。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鄱阳湖湿地区内有湿地高等植物约600种,已查明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植被面积达2 262km2,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总生物量达431.76×104t。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从岸边向湖心随水深的变化呈不规则的4个带状分布,即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湿生植物有苔草、稗草、蓼子草、牛毛毡、芦、荻等,挺水植物有芦苇、菰、水蓼、旱苗蓼、白茅、莲、白昌蒲等,浮叶植物有菱、荇菜、金银莲花、芡实等,沉水植物有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聚草、金鱼藻等。有浮游植物达8门54科154属,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主。

鄱阳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浮游动物12科207种;鱼类21科138种,其它水生动物有鲟类、软体类、甲壳类、腹足类、瓣腮类、头足类、爬行类计144种,列入我国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有:一类保护种中华鲟、白鲟和白暨豚;二类保护种胭脂鱼,江豚等;还有一批本地的特有种,如长吻鲍、月鳢等。鄱阳湖天然湿地每年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人工湿地则提供了大量的粮、棉、麻、~产品。

鄱阳湖湿地的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鹤类、鹳类、大毕鸟、天鹅等珍禽和众多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也是鹭类、燕类、八色东鸟等夏候鸟的繁殖地,又是候鸟南来北往的主要迁徒通道和中途食物补给地。目前共记录鸟类310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10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琶鹭、大天鹅等41种。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 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数量达6万多只),也是中国最大的小天鹅种群越冬地(最高数量达7万多只)。

近年来,由于鄱阳湖流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使得区内处于开发过度和被破坏的状态。森林采育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泥沙淤积和围垦造田,湖泊库容减少,减少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降低了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同时,工农业污染源增多,水污染加重,影响了湿地的生产水平和功能;再加上鄱阳湖区过度捕捞,鄱阳湖湿地资源逐渐衰退,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这一国际重要湿地资源,江西省逐步制定和实施了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并分别进行开发管理,将湿地生态恢复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制定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和理顺鄱阳湖湿地管理机构,成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鄱阳湖湿地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湖区的环境管理,保护湿地水质,治理水土流失,建立湿地保护的补偿机制。

郑林,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江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科研工作领域有鄱阳湖区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分析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与资源评估等。2005年以来主持完成“鄱阳湖区土地利用与土覆盖变化模拟研究”、“鄱阳湖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等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十几项。曾参与完成的“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发表“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演化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鄱阳湖沙山地区沙化土地特征及成因分析”、“鄱阳湖沙区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为例”等多篇学术论文。

第10篇

他就是朱翔,著名区域经济学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

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5年8月,朱翔出生于北京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父母均是解放前新式大学――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在国家科研院所工作。父母工作忙,已经赋闲在家的祖父母便担负起照看和启蒙朱翔姐弟的任务,在国文功底深厚的祖父的引导下,朱翔从小熟读《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祖父不仅教他们读,还要求能流畅地背诵,小朱翔每天都在进步,“神童”一说也在街坊间传开。诵背古文经典,为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记忆能力的训练打下了基础,成为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朱翔的快乐童年随着“”的到来而提早结束。父亲在这场浩劫中遭受冲击,1969年,被下放到岳阳造纸厂从事体力劳动,母亲则来到该厂医务室工作。年仅14岁的朱翔和弟弟随父母南迁,姐姐和哥哥相继下乡当知青。

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江南,朱翔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湖中君山小岛宛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边名楼和楼上那篇他早就能倒背如流的奇文更是时时激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父母一有空就带着朱翔兄弟到住所附近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游玩,给他们讲古城巴陵的典故和君山岛的动人传说。洞庭湖留在少年朱翔记忆深处的不仅是它的壮美,更有其富庶物产和淳朴民风。当年吃肉需凭票,一个月难打一次牙祭,可朱翔兄弟正值长身体,食量也大,每到周末,母亲便去湖边渔船上买比市场上价格低的鱼虾,有时还能买到鸡蛋,全家人便可美餐一顿。朱翔的母亲是厂里和当地有名的医生,对病人照料周全,一些在她那里看过病的渔民对这位大城市下放来的“臭老九”非但不敌视,反而充满感激,不时变法子悄悄送些捕捞的鲜鱼。现在回想起来,朱翔还津津乐道:“那时真是吃鱼虾吃腻了,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朱翔在岳阳造纸厂子弟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时期的学校几乎没有学习任务,对于朱翔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无聊之中,他从父亲的书柜里翻出了几本化学书籍来看,不料这一看就看上瘾了,中学未毕业,倒先自学完了大学的化学课程。朱翔天资聪颖,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一位叫吴俊卿的语文老师非常看好他,常常把朱翔带到自己家里看书和谈心,从时政到个人前途,从治学到处世,师生俩无话不谈。1973年,朱翔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经吴老师等推荐,学校破例聘请他留校任教化学,从此,与教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对中国知识青年来说是幸运的一年,也是朱翔揭开他人生新篇章的一年。当年,高考制度恢复,他闻讯毫不犹豫地报了考,并如愿成为“”后首批高考入学的大学生,来到了地处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学院,攻读地理专业。久旱逢甘霖,好学成性的朱翔如饥似渴地在书山学海里钻研,晚上寝室熄了灯还点上蜡烛加班,周末去得最多的地方总是图书馆。在校4年,朱翔门门功课优秀,并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对他的勤奋好学有口皆碑,他也因此被评为湖南省“新突击手”和湖南省高校“学习标兵”。曾是同班同学的妻子贺清云教授回忆说,朱翔那时候只知道学习,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正是这种“异常举动”让朱翔走进了她的视野,并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大学期间,朱翔还广泛涉猎了众多学科,经历了国门初开,思想解放,知识潮涌的大洗礼。大学毕业时,学业优异的他再次上演了数年前留校任教的那一幕。

大学毕业后不久,朱翔结婚生子。初为人父的他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妻儿,但仍旧念念不忘给自己充电,想方设法挤出时间来学习,准备报考研究生。1985年,朱翔如愿进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攻读硕士。读研期间,才学俱优的他众望所归地担任了由国内2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联合编辑的地理学术刊物《青年地理学家》主编,同时还担任全国青年地理学会副主任。3年深造结束,摆在朱翔面前的选择有多种,在北京工作的家人希望他北归首都,大都市上海的母校挽留,远在美国的舅舅和已定居澳大利亚的哥哥也发出邀请,但他毅然回到了地处内陆的湖南师范大学继续任教。这次回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因为这里是养育过他的故乡,有培养了他且求贤若渴的母校。朱翔在湖南师大一干又是20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期间,他担任过地理系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破解湖湘增长极

有人曾这样评价朱翔:作为知名区域经济学家,他很会写,写的专著论文为“大长沙” 和湖南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他很会说,说的政策主张经常影响政府决策。

在他的科研项目中,最有影响也最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研究与规划。其实,朱翔早年的研究专长并非经济而是地理。可当看到原本富裕的鱼米之乡在改革开放后与东部省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时,他坐不住了,湖南必须走符合本省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也许,地理和经济天生就有关联,朱翔敏锐地钻进了这一前沿交叉学科,从此,他的科研主攻方向便牢牢锁定直接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具备深厚的地理学功底和平时广泛涉猎的学科知识,加上刻苦钻研,朱翔很快在经济规划研究领域崭露头角。1991年,他发表了题为《湖南省增长极研究》的论文,对湖南经济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全面研究全省不同层次和类型增长极的基础上,阐明了湖南应优先发展长沙、株洲、湘潭等东部中心城市,以此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进而形成网络式开发格局。随后他又发表了该领域的大量论文。他的专题研究,多次引起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提出湖南经济发展增长极概念后,朱翔便一头扎进了如何规划这些增长极的研究中。首先瞄准的便是被他自己称之为湖南第一增长极的长株潭。朱翔把湖南比成一个经济巨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犹如这个巨人的两条腿,农业产业化是巨人立足的土地,长株潭城市群则是巨人的脊梁骨。在纵观长株潭三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他又率先提出发展与控制并重,反对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力挺建设生态型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朱翔先后出任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湖南省政府土地监察专员等职,主持了长株潭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大发展契机。朱翔又投入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他却很少提及自己。

近年来,朱翔倾心研究和规划的又一重点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急剧缩小变浅,洪灾频发,给湖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与此同时,过度捕捞致使湖中水生动物锐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湖区经济因行政区划而自成体系,缺乏联合互补,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洞庭湖是上天赐给湖湘人民的一个宝贝,洞庭湖平原是举国闻名的粮仓、鱼仓和经济作物产地,让其重新焕发活力,无论对于湖南还是全国而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由朱翔领衔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国家和湖南省许多关于洞庭湖的研究课题,诸如洞庭湖区防灾减灾经济学研究、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长江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环境演变研究、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等研究,为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研究实证和理论依据。

破解湖湘增长极,朱翔乐此不疲,精益求精。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30多项城市、县区的发展规划,足迹遍布全省城乡和山川。朱翔总是说,经济规划学者只有把办公室搬到现场,才能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就可能会造成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他一年到头有100多天在外头跑,1998年编制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他带着一帮学者连续几个月串村走巷,下河港进湖汊,饿了啃干粮,困了住条件简陋的乡镇小店。这种“亲密接触”使得他至今还能准确地说出湖区近百个乡镇的名称、方位和主要经济特征。调研结束回来时,又黑又瘦胡茬满脸的他把妻子吓了一大跳。正是凭借这种较真劲,朱翔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特别是破解湖南经济增长极领域得以厚积薄发:《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长江开发与湖南经济发展研究》、《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研究》、《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构筑中部发展轴心》……望着书架上一排排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破解湖南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朱翔科研的最大亮点和特色。对此,一些省市领导对朱翔的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他是当今湖南知识界“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经济”的典范。此外,他是国内多家权威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委,他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他与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同行学者经常进行交流……

小讲台演绎大乾坤

2004年国庆55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栏目推出特别系列报道,朱翔应邀介绍湖南。一串串数据和大量信息在唇齿间生动涌流,三湘大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朱翔用语言演绎得精彩纷呈,倾倒了许多观众。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称赞他为“湖南的活字典”。

其实,早在多年前,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就盛传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听了朱翔教授主讲的选修课后,向学校申请转到冷门的地理专业。“他上课从不看讲稿,讲起来滔滔不绝”,“他对数据和新信息了如指掌,信手拈来”,“他的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他的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人在饱耳福的同时开启心智”……听过朱翔讲课的人都对他好评如潮,“名嘴”的雅号在校园里不胫而走。

小小的三尺讲台,朱翔一站就是30多年,从中学讲台到大学讲台;从“市民课堂”的讲台到中国顶尖学府的讲台;从湖南省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讲台到国家税务总局培训中心讲台,再到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巡回讲台,朱翔将一名教师的使命不断推向极至。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税务总局培训中心金牌教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十佳师德标兵”、“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殊荣。

“我没有诀窍,我所做的就是用心用功。”自打1973年站上讲台,他就一直在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力图使课堂生动。在讲授地理学时,朱翔这样描述中国地理区域特征: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和戈壁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朱翔进而指出国土整治方向:“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循序渐进的引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形象思维、生态思维、协调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和深入开展,朱翔又自觉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会议上获得的丰富信息,为他颇具特色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峡工程、长株潭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都能在他的课堂上得到生动剖析,单单这些事件本身就足够抓住学生视听神经,加上生动风趣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悬念,朱翔的课堂经常场场爆满。一堂课听下来,

已经说不清到底是在学专业,还是了解国情、掌握形势,抑或在接受思想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是享受语言大餐,也许兼而有之。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朱翔,已先后培养30多名研究生,每年还为本科生讲3~4门课。在他带过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有的担任了政府部门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任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国华教授曾师从朱翔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成为全省的知名区域规划研究专家。

朱翔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同样相得益彰。2000年,他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一直从事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朱翔在担任国家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图册主编时,对新教材编写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自我提高。3年多的时间内,他和同事们先后编撰出版了4本初中地理教材、10本高中地理教材和12本中学地理图册,在全国26个省区推广使用,这套新版教材被誉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样板之作。而他的10篇报告稿,则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为《中国地理大谋略》一书,列入教育部教师培训丛书。他主讲的《人文地理学》还入选湖南省精品课程。

死不了的诀窍是心中不只装着自己

科研上硕果累累,讲台上满腔激情,电视镜头前谈笑风生,初次结识的人,又有谁会知道,面前的这位儒雅学者曾是一位绝症患者,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呢!

1997年底,朱翔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癌,此病死亡率很高,妻儿闻讯后抱头痛哭。他却没当回事,校方坚持把他送进长沙城里最有名的医院治疗。手术后需长时间住院化疗,朱翔一听就不干了,在他的坚持下,提前办了出院手术,把药物带到条件简陋的校医院做化疗。化疗的副作用使朱翔的头发全掉光了,并时常伴有全身彻骨的疼痛,他戴着妻子买来的假发,坚持为学生授课,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回到病房,他会一边乐观地安慰妻儿,一边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在校医院化疗期间,朱翔不仅没有因病落下一节课,而且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一项长沙市规划课题,还为学校节省近2/3的医疗费用。

战胜病魔,其乐无穷。当医生惊讶地确认他已经度过危险期时,昔日的许多病友均已故去。湖南卫视获悉后,专程邀请他在一档娱乐节目做了一回特殊的嘉宾。当问及活下来的诀窍时,朱翔戏言:“我早就知道死不了,因为我没时间去想自己会不会死。”

朱翔担任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8年,一直主张科研不能单干,要带出团队,培养新秀,实现共赢。他率先垂范,每次申报课题,都尽可能多地吸收本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拿到课题后,他又会安排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加速提高,同时还让学生获得许多经济资助。在朱翔的带动下,学院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科研实力迅速攀升,横向课题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均稳居全校之首。目前该院大多数教师都主持科研课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课题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实践与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2.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二、实践与教学方法

(一)对于七年级学生:利用地理实验、集体活动、制作地理小报、开展小组竞赛等形式,开展实践探究,树立积极自主进行探究实践的信心,激发创造动机,并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1.开展地理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对于七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以地理小报的形式来学习。自然地理中有关宇宙的知识介绍很少,但学生们对神秘的宇宙非常感兴趣,我就组织同学们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要求4人为一组,合作编一份主题为“宇宙知多少”的地理小报,并评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张贴于校宣传橱窗内,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题或专题研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多动手、多动脑,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并通过讨论、多媒体文稿演示、辩论以及小论文等形式来交流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以有用、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作为学习取向的。根据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适合开展一些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且切“入口”不宜过大。

2.结合社会新闻、时事,选择适宜的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讲授《中国地理》的“分区地理”时,我有意将教材的编排做些改动,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6~8人一组,从地理学角度,选择某一个具体方面,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部应着重注意的问题”、“西部开发利与弊”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学生还写出了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

第12篇

【摘要】在高中课程中,地理是极具人文思想的。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情感交流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产生情感,而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本论文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学生喜欢教师,才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笃信不疑,潜心研习。可见,学生对教师所建立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的情绪。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情感的注入,就是为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地理教师只有强化情感教育研究,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极高,恰当的语言就可以将起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经验可以明确,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地理教育掌握语言艺术,以避免引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影响到学习质量。

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育教学情境,以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地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学生对于所接受的地理知识就能够深入理解,且主观上更具有探索意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延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由于学生思维有限而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由此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从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对学生的思想以引导。

一些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地理教师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入教学主题。当学生被故事内容所深深地吸引后,就会对于相关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此时,地理教师就将话题导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这种教学内容导入的方式更为顺理成章,而且使得高中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具有思维连续性。比如,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可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新疆地理环境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课件播放新疆地理环境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当学生看到新疆是一片绿洲,紧接着又出现荒漠景象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同是新疆区域,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绿洲,有的地方已经变成荒漠了呢?学生的质疑引发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此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课堂教学主题中。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由此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情感之后,就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当处于某个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后,这些留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被活化为思维内容。地理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就要对于学生所涉足的知识面有所了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建立起衔接。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开始,将课堂的主导让位给学生,给学生知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自信心理,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中国地理时,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展示出来。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占用了,加之工业经济的影响而导致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地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改善中国目前的环境,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运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开展地理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由此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热情。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注意教学态度要亲切,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要求,以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地理,热爱学习地理。教师乐教,就必然给学生以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由此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于地理知识形成感知,乐于探索地理奥秘。地理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情绪,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力求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就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教学热情必然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随着情感体验的增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沟通,教师更有机会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而找准切入点。教师可以运用评价式语言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地理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点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猎多,所涉及的知识庞杂。采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地理教材内容挖掘情感因素,并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8)

[2]高秀东.以情感人,提高效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0(18)

[3]石亚军.师生有效互动,盘活地理课堂[J].教育观察,201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