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时间:2022-05-25 01:3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行业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第1篇

1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途径

1.1专业课程认证

目前,取得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学位或文凭已成为进入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入职资格。ALIA作为全国性行业标准组织,负责对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目前有10所大学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认证课程,有17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认证课程。ALIA课程认证与会员类别相关联。已学完认证课程并取得学位或文凭,同时符合ALIA章程的入会申请者可直接获得专业会员资格,其中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获得馆员会员资格,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获得者可获得图书馆管理员会员资格。上述两种会员资格通常作为从事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

1.1.1认证目标2013年ALIA的课程认证综述表明,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促使图书馆与信息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确保学生能体验到高水准的课程,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2]。为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专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和捍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伦理价值;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特点;理解本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注重专业研究、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3]。

1.1.2认证原则与标准课程认证关注的重点是确保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当前和未来专业实践的相关性。认证要求:课程包含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目,以确保最高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项目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和优良的设施设备,制定了质量控制政策;通过课程项目与本行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使课程获得来自行业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和促进教师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作为审查依据的认证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入学要求、学生支持。(2)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课程实施、学习活动。(3)学生考评:作业、实习、学前资历认可。(4)师资力量:教师数量和专业水平、授课资格、交流与进修。(5)资源配备:设施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图书馆与信息资源。(6)质量保障: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7)政策机制:课程对学校战略重点的体现、教师科学研究支持[5]。

1.1.3认证方法与流程申请课程认证的学校需要提交回应上述标准的文件,并通过由教育机构相关人员、ALIA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本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ALIA将考察报告提交给该校以正式确认认证结果。课程认证一般为每五年一次,为确保长期质量,已获认证的课程项目还需通过提交“年度课程报告”的方式接受监测。所有认证和监测过程都由ALIA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获准认证的课程会在ALIA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与提供课程的学校链接,以供有意注册的学生和有意招聘雇员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选择参考。具体认证流程为:学校提出认证申请ALIA向学校发送文件,包括认证指南和调查问卷确定考察小组成员学校返回调查问卷和有关文件考察小组成员审阅文件向学校发送认证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向考察小组成员发送报告初稿以供审阅和修改向学校发送报告初稿以供事实核查向ALIA理事会提交正式报告向学校提交正式报告和理事会认证决定。

1.2职业资格认证

1.2.1认证条件与方法“职业发展计划”是ALIA开展的一项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发展的项目[6]。参与该项目满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馆员或图书馆管理员会员即可将会员类别升级为“注册专业人员”,满三年并符合相关条件,即可获得“注册馆员”或“注册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资格。参与该项目的会员需制订计划并参加相关学习活动以获得规定积分、记录和总结活动情况,并接受抽查。ALIA每年随机抽取10%的参与会员,对其持续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参与会员遵守计划并随时保持记录。

1.2.2学习活动类型职业发展计划采取了计分方式,会员可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积分,每种活动都标明了具体得分。主要活动类型包括:(1)ALIA职业发展工具包:利用该工具包制订参加活动计划,并对完成计划情况进行自我评估;(2)短期课程学习:课程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或ALIA培训项目提供;(3)ALIA任职:担任ALIA理事会或各委员会成员、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4)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自学、远程/网上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5)主持与报告:担任各种研讨会、讲座、培训课程、报告会的主持人或主讲人;(6)专业阅读:阅读专业期刊、专著及其他媒体出版物。ALIA通过网站提供了大量电子版的各种专业读物,如期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准、指南等;(7)专业写作:在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专著、撰写工作报告和项目报告等;(8)岗位交换:暂时借调到另一部门或机构,从事不同于原岗位的工作;(9)高等教育课程学习:选修单独科目或学习完整课程;(10)专业研究:承担基于工作实践的研究项目。

1.3职业教育培训为使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LIA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机构、教育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等合作,通过开办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和知识交流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计入“职业发展计划”积分,一些课程甚至可以计入正式大学课程学分。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以适应当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所有课程都可进行网上注册。ALIA通过网站对即将开办的课程进行预告,介绍课程主题、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对象与目标、课程内容、主讲人介绍、注册信息、可获得的“职业发展计划”积分等信息。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既有现场培训,又有网上授课或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在线交流。

2启示与借鉴

2.1行业协会的作用ALIA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作为制定和维护行业入职标准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通过课程认证的方式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使教育机构能够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规范了从业标准,在入职资格的环节上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专业人员提高了专业素质,拓展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本行业提供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2.2体制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还是以学会系统为主,各级学会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会议、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等。但学会属于学术性团体,由于受体制、机构性质等因素限制,还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专业人员职称评定等工作目前主要还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主持实施,而专业课程认证、从业标准制定等活动也尚未开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一领域还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术性行业管理组织向行业协会的方向过渡、重组、转制,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强化行业自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2.3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明确的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是实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前提条件。ALIA制定并向全行业和社会公布了相关政策声明,以实现行业目标为目的,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成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基准。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或提出明确要求,但从业人员专业化问题已颇受关注,如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以“馆员的力量”为征文主题,有多个分主题涉及馆员专业化问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图书馆员专业化目标与要求,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2.4专业教育与认证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认证就是有效的实施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行业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专业课程认证都是一个新领域,可以学习国外行业协会已取得的丰富经验。ALIA课程认证政策完善,目标明确,标准详尽,程序规范,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教育机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2.5职业资格评定目前我国与国外图书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类似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向国外行业协会借鉴之处。ALIA职业资格认证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激励机制、动态化管理、注重实效、灵活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等。ALIA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要求他们在参与职业发展计划期间不断进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这就确保了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更新、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而这正是职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学习活动类型既灵活多样又与实际工作相关,避免了单一化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弊端,可供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积分制”也使计划的实施更为简明清晰,便于操作。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第2篇

【关键词】实景教学 艺术设计 应用研究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类教育而言,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体系都是应用性强、专业性强的学科领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而,在未来实际设计工作中,有很多市场化内容与项目环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或真实的体现。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构成中要创新教学思维、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手段、面向就业、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景教学模式

实景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角色的转换,使之由一个学生变成当事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现实场景中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感受工作场景的现实氛围与细节,并成为学习与工作场景中的参与者或主体。

实景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实景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较为复杂,教学难度随之增大。“走出教室,步入实景”,相对简单可控的传统教学环境而言,实景教学的环境(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有着诸多不可控因素。第二,实景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相对而言,其信息量更大。课堂上书本上所教授的学习内容来源于从实际场景的提炼和总结,内容精炼、纯度很高,实际场景中的信息来源相对比较原始、粗放,但也更加具体细致。第三,当学生置身于教学实景中变得更加活跃、求知欲更强,因为他们身临其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身体感官更为机敏,会在体会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疑问,导致主观上的求知欲望更强。

实景教学模式现阶段在很多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英语专业的情景角色扮演、经济学专业的模拟沙盘都是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典型案例。

二、实景教学在建筑专业课中的分类与应用

城市设计、建筑、景观等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实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以建筑专业课为例,从教学形式上,实景教学模式可分为活动组织类、实物认知类和现场设计类。

明确实景教学模式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其使用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在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个别班级的实验,记录了实景教学的全过程,总结了3种实景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形式以供分析。

1.活动组织类

活动组织实景教学是对一个实践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具有现场感的模拟。例如在建筑设计这门课程中开展“建筑设计招投标会议”的实景模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招标文件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承接任务,进行方案设计,投标文件的制作与汇报展示,最后到评标环节,这种全过程、全方位地模拟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前期与后期工作,让学生完整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工作程序。这类教学属于活动组织类实景教学。

范例:建筑设计课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会”

建筑设计作为应用性很高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各类设计单位从事项目相关工作。这一范例是在一个30人班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实景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对建筑设计投标过程完整真实的模拟。

在设计工作的初始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设计工作的流程与工作环节:一般流程为,设计招标与任务书发放――信息收集与分析――单元小组方案设计――设计整合交流――设计成果展示――汇报与投标会议,同时以分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其次,以最后阶段的方案汇报与投标作为实景教学的试点过程,由专业负责教师组织现场投标会。最后,现场投标会进行全程记录,现场由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评标,最终总结。学生通过项目投标的实践操作,了解学习并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此次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整场活动的组织与编排。

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设计工作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加强与深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2.实物认知类

实物认知类的实景教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实地考察,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中国建筑史的课程讲授中,加入对中国古建筑的实例考察与图形解析的实景教学内容。在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实地考察,通过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加深对该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了解。

范例:中国建筑史课的“乐平戏场考察与评估报告”

笔者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空间的适用性、社会功能及营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本次实景教学实践利用对江西乐平县仿古木构建筑评估的机会,带领大二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通过实物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形成评估考察报告。考察的工作流程为:任务发放――考察行动安排――考察方式讲解――目标建筑认知――现场测绘考察――评估考察报告。

此次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幸运的是,建筑还在修复阶段,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建筑的插梁式结构体系、外檐斗拱式的挑檐以及主入口门屋采用三重檐歇山顶的情况。在现场,用实例向学生讲授梁枋与柱之间的榫卯连接方式、减柱法的构造形式,更加形象和具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对需要了解的实物有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了解,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实景教学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现场设计类

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主要对需要设计的目标地块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汇总后,现场进行方案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城市中选取广场等重要节点的户外广告进行改造设计,运用拍摄、测绘以及三维地理信息与成像等现代设计辅助手段,对于现状的各项系统指标进行记录、分析、总结,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再邀请广告的受众者参与讨论,最后进行深化设计。这种通过对地块实地的感知,让学生的设计不仅限于图纸上,而是基于现实状况更具可行性。这类教学属于现场设计类实景教学。

范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的户外广告现场设计

该课程的现场设计部分主要分为:前期现场调研与考察、现场构思与方案探讨两个部分。在课程总体安排中,现场部分在前期考察与方案探讨中较多,后期则主要为课堂设计部分。现场设计在于让学生在现场充分了解该地块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该区域建筑广告牌。

本次教学方式是由专业教师在城市中选取3个有待改造的城市空间节点,分别交予3组同学进行前期考察、踏勘与现场设计工作。现场设计的工作流程为:设计场地选择――现场调研考察――现场构思设计――设计现场公示――受众参与讨论――方案深化设计。在初期考察结束后,汇总为“户外广告考察与设计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报告内容是对目标地段的广告位数量统计、类型分布、设置现状等方面分析现有问题,现场提出合理的改造意见及勾画初步方案草图,再将设计草图在现场公示,邀请市民参与方案讨论,听取受众者意见,最后各组在现场勾画的草图与市民反馈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进行深化设计。

这次现场设计使学生更真实、细致地对目标地块进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的分析,使他们更为深刻、具体地了解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使设计更符合当地环境,符合受众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目标场景中对自己所设计的场地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具体的、综合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设计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提高设计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实景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推进实景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该教学法的应用成效,减少专业课教师在应用时遇到的困惑与障碍,结合上述建筑专业应用实景的成果与问题,对艺术设计专业课应用实景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做下列思考:

1.深化多元合作,优化实景教学环境

实景教学环境建设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够。一是学校的财力、人力及物力有限,可能达不到预期建设效果;二是建设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企业岗位需求可能不吻合,仿真性差,脱离实际职业情境,实景教学效果不佳;三是自行建设的实景教学环境可能在使用安全性上考虑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多元合作建设,避免学校在模拟教学环境建设上的偏差与盲目,努力构建一个与社会、企业接近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与工作环境。

2.灵活应用实景教学,促进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

实景教学法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实景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其过程也需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只讲形式,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注重教学应用规范性,保证实景教学成效

规范地运用实景教学模式是教学出成效的必备条件。实景教学模式是以模拟或构建真实工作场景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它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局限,不仅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理论、道德品行、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专业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4.促进与信息技术结合,推动实景教学现代化

实景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型教学媒体,它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仿真虚拟环境里模拟训练,通过逼真的声像展现,使学生得到真实情况下难以获得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沈金辉.“校企联动,实景驱导”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界,2012(6).

[2]戴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赵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法探索[J].美术大观,2010(2).

[4]逯海勇,胡海燕.基于“问题与参与式”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3(12).

[5]史瑶.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的建筑教学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6).

[6]赵崇晖.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学校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5).

[7]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第3篇

关键词:AACSB;认证流程;国际标准;财会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75-02

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要求最为严格的商学院质量认证和评价体系之一。该认证不仅重视量化指标,更重视质量的考核,强调教学、师资、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评估。AACSB商学院或会计项目的成功认证代表着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或会计学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级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AACSB标准过程和内容的阐释,希望对我国的财会类专业高等教学教学品质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AACSB的认证流程

AACSB认证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会员资格申请(Membership Application)、预认证(Pre Accreditation)、初认证(Initial Accreditation)、保持认证(Maintenance of Accreditation)。

1.会员资格申请。会员资格申请比较简单,申请者只需提交申请学院准许学位授予的文件、教育部的资格鉴定文件、学校和学院的组织机构图以及主要领导的职位和相关的职责描述、学院的合作教育机构列表以及合作项目(双学位、师生交换等)简介、会费及会员申请表等材料就可以了。

2.预认证阶段。预认证阶段一般由申请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一份完备的资格申请书,以便专家同行审查。待AACSB审查后,决定是否接受申请并对其进行资质认定(资质审查通过率50%)。在此过程中,预认证委员会会指派一名资深顾问协助申请院校推进预认证。顾问会定期对申请机构进行访问,指导撰写认证方案和战略方案,并协助学院解决在资格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问题,督促其逐步达到认证标准。一旦认证方案通过了预认证委员会的审查,将移交给初认证委员会。

3.初认证。初认证委员会对战略性方案进行反复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申请机构形成一份年度报告书,对认证方案中尚未完成的任务进行陈述。在此期间,顾问将继续与申请机构合作,实施认证方案。在认证考察前两年委任第三方专家评议小组,由小组中的部分成员对认证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督导。在与专家评议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申请机构积极准备自评报告,专家评议小组的其他成员审阅自评报告,同时专家会对申请机构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将考察报告包括专家审查意见送给申请机构和初认证委员会,初认证委员会视情况决定批准或暂缓认证资格,最后将初认证委员会的意见呈送给董事会予以审批。初审必须在认证方案得到初认证委员会的认可后的五年内完成。

4.保持认证。AACSB认证为期五年,通过后每年需提交年度报告,推动学院的持续改进。同时,AACSB又建立了“再认可”程序,即已经获得认证的学校,每隔五年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AACSB申请是否能给予“再认可”,同样包括严格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AACSB认证标准内容

根据AACSB最新的2013版新标准,AACSB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学院和课程进行审查。

1.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部分的标准,主要考核商学院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使命,并且是否在这一使命的指导下进行各项活动,进而将使命转换为结果并发展战略。这一部分标准要求使命中能够重视包括雇主、校友、教职工等在内的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重视知识创新,并且学院能够明确阐述使命,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使命,关注持续质量改进。从战略管理目标部分起,AACSB就对管理教育的道德行为提出了要求。AACSB指出,学院必须能够证明设定的使命和愿景始终与每一项标准的核心内容相一致。而核心内容的第一条就是对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求学院须通过学生、教师、行政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推动对道德伦理行为的倡导和支持(道德伦理行为)。

2.参与者管理(学生、教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者管理包括了AACSB认证标准的6-14条内容。这部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参与者标准来确保商学院的教育资质,包括教师资源充足,教师能够高质量和积极投入教学,并且能被合理利用和分配;学生积极投入,学院有合理的招生政策和支持体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层的有效互动。AACSB要求教师作为参与成员,在项目中要做到全程积极教学而非简单完成任务教W。AACSB根据教师的学术情况和职业实践经验,把教师分为4类:学术型从业人员(SP)、教学型从业人员(IP)、学者型学术人员(SA)和实践型学术人员(PA)。其中,SA师资通常指在过去五年里获得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科研的教师;PA师资通常指具备SA学历资质,并且也在科研基础上从事与商业管理实践相关的活动。SP师资通常是指具备丰富商业实践经验的、且大量参加学术活动的教师。IP师资通常是指来自业界的、具备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

3.学习和教学(学习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障教学品质,AACSB制定了学习保障标准(AOL,Assurance of Learning)。它的实施主要包括4个步骤:根据学院使命制定项目培养目标和目标学习成果;根据培养目标设立各项目的课程图谱,确定预期目标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收集、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AOL的重点在于结果评估和持续改进。

4.学术和职业参与(Engagement)。2013版新标准还专设了第四个新模块:关注学生和教师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参与。该模块力求缩小学术和实践的距离,强调商学院教育的真实性,推崇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参加咨询项目、现场教学、课外活动、课程作业、让学生充分接触活跃的商界人士等方法,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商业情境。

三、对财会类专业的启示

1.加强财会类专业的创新与特色建设。新标准引入三大核心思想,即创新、影响与参与,并贯穿始终。提升创新能力,突出办学特色,无疑是AACSB的核心和重点之一。对于传统的财会类专业来说,也应该办出特色,吸引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特色且多样化的会计教育目标,体现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例如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财会课程体系,突出行业背景的财会课程特色。

2.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AACSB尤其强调职业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提高财会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财会类课程应该改变单一的讲授型授课方式,通过采用真实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协作、企业实习、课堂讨论、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座或授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引入ERP、税务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审计软件、计算机网络教学等会计实务操作软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业界先进技术手段。

第4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第5篇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最重要而且难度最大的一项是加强实践性环节。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做法包括:一是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如电话营销实训室、ERP综合实训室,商品学实训室、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等,进行仿真模拟实训;二是建立综合性的机房,安装各种专业教学软件,如零售与分销软件、电子商务软件、CRM软件、南京世格、硕研单证等;三是与企业合作,让学生顶岗实习、观摩教学等。这些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能真正达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诉求

应用型本科与研究性本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市场调研预测能力;市场营销方案的策划与市场开发能力;市场营销组合策划与实施能力;产品组合策划与产品开发管理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策略制订商品及服务的价格;营销渠道策划与控制能力;促销方案策划、实施与控制能力;运用消费者心理行为规律、进行推销能力;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与技巧运用能力;公共关系策划和实施的能力;广告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品牌管理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进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程序如下:

(一)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公司集中实习,课内实验(设计),市场调研,模拟实验,毕业论文,计算机、外语类培训,学科竞赛,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

公司集中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和学校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

课内实验(设计),依专业教学大纲按学期设置实习项目,以实验室或机房为主。如:电话营销课程开设了Phone CRM软件操作、寻找客户、与客户电话沟通、约见客户、客户异议处理等实训项目,与企业合作,以真实的产品作为推销对象,调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

市场调研,可以由学校集体组织对特殊地区、特殊行业进行重点考察,也可以利用学生假期,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广泛的国情社情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前往国有大型企业参观,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心。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了解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模拟实验:一是利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验、模拟法庭、模拟招聘会等;二是在校园内开展“模拟市场”实训活动,活动采取“注册、竞标、经营、管理”完全仿真市场的形式,以模拟公司为单位成立形式各异的营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有形或无形的产品进行销售活动,并对摊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毕业论文,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外语类培训。通过培训,学生的计算机达到非计算机专业二级水平;英语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四级水平,能运用外语从事营销工作。

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院级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ERP沙盘大赛、大学生信息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

职业证书考试培训。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营销师证、电子商务师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

(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实践环节的学分一般为30学分左右。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的方法是学校制订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学分,由学生自行选择,努力去实行,达到不同的等级,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既可减轻学校的实践教学压力,又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学分参考如下:

(三)建立实践教学考评制度

实践教学的评价往往是难以把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既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范围包括学生的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毅力、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自主性、合作态度和竞争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实践教学的考核原则

一是课程考核、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二是笔试、操作相结合;三是成绩评定与等级鉴定相结合;四是教师、学生、专家评价相结合;五是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六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

实训的平时考核是对实训期间的出勤情况、态度、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效率观念、协作精神评定成绩。

各个实训模块考核是根据学生完成各个实训模块情况评定成绩,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操作、知识应用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等。

实训文档考核是根据实训设计评定成绩,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文档写作能力、文档规范性等。

第6篇

一、现代社会的技术化与信息化

1.现代社会的技术化

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就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甚至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发展最终以技术的形式得以实现并改变着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教育。国外从杜威的做中学开始,到现在很多国家将基本的机械、电工、木工、家政和信息技术知识列入高中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专业科目教师来担任教学。但同时,各个国家都普遍强调不同学科之间、技术和社会之间的整合。

2.现代社会的信息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并且仍在不断发展着社会的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撑技术。世界发展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的不断交换变化为基础。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经济、军事、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3.现代社会技术化与信息化的结合

有人将管理、技术与信息列为现代工商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传统的工业发展到今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反应,提高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是各个企业争先恐后必争的制高点。技术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割,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现代工商业的特征。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化与信息化时代中,遵循旧有的模式已被时代所遗弃,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即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尤其是在迈入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被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就需要至少跟上社会的发展,甚至要有超前的策略,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在当今的工程技术领域,几乎没有人再用绘图木板来绘制工程图了,取而代之的是AutoCAD、Pro-E、UG等方便交流和修改的信息化软件。

二、AutoCAD软件介绍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国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dwg文件格式成为二维绘图事实上的标准格式。

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交互菜单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它的多文档设计环境,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很快地学会使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种应用和开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高版本的AutoCAD软件(2006年后推出)更加强化了网络协同设计和三维设计。AutoCAD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在各种操作系统支持的微型计算机和工作站上运行,并支持分辨率由320×200到2048×1024的各种图形显示设备40多种,以及数字仪和鼠标器30多种,绘图仪和打印机数十种,这就为AutoCAD的普及创造了条件。现在最新的版本为:AutoCAD 2011,如图1所示。如今,AutoCAD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纺织、园林、装饰与设计等各个领域,如图2所示。

三、基于AutoCAD的通用技术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的来源及意义

在高中开展通用技术的教育,不仅包含技术素养及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情况的认知,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本身的训练。但是现在的通用技术教材实用性较差,重点论述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几乎脱离技术课实践教学的需要。不少通用技术教师也缺乏专业素养,很多是从物理学科等转过来的非专业教师,对于技术的把握比较困难。也有的教师把握了技术方面,但是对于当前技术信息化的水平不够了解。该教学案例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向同学们展示当前企业真正应用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情况。真正实现通用技术课的实践性,达到提高学生适应技术社会能力的目标。该案例具有普适性,只要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即可进行教学。

2.教学案例设计

(1)学习者分析

通用技术课一般都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这个时期的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可以接受较为专业的内容。另一方面,高中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受到时间和精力方面,以及条件的限制,不会对通用技术课程投入过多,因此也不必要求学生了解更多专业性的内容。了解AutoCAD软件的最基本的使用,了解AutoCAD软件在行业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使用AutoCAD可以做哪些事情即可。

(2)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能读懂基本几何体和简单零件的三视图;能够对AutoCAD的工程图环境进行设置,具备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平面图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体三视图到利用AutoCAD制图的学习,了解工程技术的应用,感受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统制图到AutoCAD软件的学习,感受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培养创新精神和热爱技术勇于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

②让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的常用命令,能够利用该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4)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准确快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5)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基本几何体模型,简单零件模型。如果能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学效果会更好。

(6)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

2课时:上机练习与作业设计,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安排。

(7)教学过程

第1课时:

①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向同学们介绍当前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革命。

②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工程作品的照片,如上海东方明珠大厦、长江大桥、工程机械、火箭卫星等图片。引导学生考虑这些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③再展示AutoCAD软件绘制的典型工程图纸。介绍其应用。

④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绘制工程图,根据什么原理。引出三视图的概念,明确视图之间的关系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⑤引导学生徒手完成几个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评价与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

第2课时:

①展示用AutoCAD绘制的典型的机械零件图。

②向同学们讲授AutoCAD的基本命令和操作。

③向同学们演示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④向同学们演示绘制简单二维机械零件工程图的过程。

⑤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AutoCAD绘制简单二维图形,并进行指导。

(8)扩展练习与评价

依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列出如下3种扩展练习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同学们完成后,可以选出优秀作品或作业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①请学生写一份几百字的报告,谈谈利用AutoCAD可以做什么。

②请同学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AutoCAD完成其三视图。(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徒手完成三视图)

③请同学设计一件小作品,并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机械工程图。

(9)参考资料网站

Autodesk中国主页:省略

Autodesk学生设计联盟网站:students.省略,从该网站可获得用于教育教学用的免费软件。

(10)备选2课时安排

如果课时和上机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2课时的上机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于技术与实践的比较灵活的课程,新课程标准里面也列举了一些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开展特定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由于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也常常需要特定的工具设备和软件,所以其开展情况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广,相信在将来各种实用性的技术教育会在高中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出一些校本课程,比如剪纸艺术、木板画、模型制作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再结合高新技术,可以开发出诸如将工业设计与3Dmax软件相结合、将视频短片制作与Premiere、Maya相结合、动画制作与Flash相结合的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课程。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技术的热爱。相信在教育专家、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43

第7篇

关键词: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3-02

为满足工业界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9年开始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以培养有别于传统学术硕士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德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1],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以及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特点[3]等,但鲜有学者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培养过程、专业认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其“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办学原则的确立及导师制、研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标志着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两级学位制度,硕士是第一级学位,该学位主要授予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以取得博士学位(Doktorgrad)。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cchulen)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自成立以来为工业界提供了大量高层次工程人才,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应用科学大学硕士学位(Diplomgrad FH),成为工程师,有独立从业资格。但德国特殊的二级学位制度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甚至被低估,因而其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改革迫在眉睫。德国于2010年全面引进学士―硕士新型学位制度,新型的硕士学位教育根据学业时间的长短分为“3+2”和“4+1”两种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硕士又可分为“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由此可见,改革之后德国工程硕士教育依然主要在应用科学大学内开展。

二、德国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招生要求为: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成绩优秀,12周的实际工作经验。。按要求应用科学大学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在毕业时需具备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学习传授工程新知识的能力、设计并监控开发操作设备的能力、掌握各种关键技能的能力等。

2、专业设置

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重点是工程科学,其通常是按照工程、技术甚至工艺领域来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其专业的设置与高校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例如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所在地造船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该校为满足当地需求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此外,为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德国一些应用科学大学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努力拓展了一批国际化专业。

3、师资力量

根据《德国教育总法》,及各个州相应的教育法规,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博士毕业;(2)有教学能力;(3)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可享受四年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假期,到校外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以了解工业领域最新动态,解决相关问题并更新相关知识。高校从工业界聘任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担任校内的兼职教授或讲师,以增强与工业界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4、课程体系

德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是“板块化”(Modularisierung),即在编排教学大纲时,将与同一专题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板块,每个板块可以由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组成,一个板块的跨度最多为两个学期[4]。按照规定,学生只有通过课程板块中的所有课程,才能获得该课程板块的学分。按规定,课程板块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总目标,这样就避免了改革前课程开设过于随意、目标不明确的弊端。

5、学分计算

应用科学大学引进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每学期的学业量化为30个学分,一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量,一个学期即相当于900个小时的学习量[5]。此外,应用科学大学还引入了相对成绩等级体系,即学生除获得按照德国成绩体系评定的成绩之外,还可以同时获得该成绩的相对等级证明。相对成绩等级共设五级,将该学生的成绩与本年度及上两个年度总体平均成绩相比较,成绩最好的10%评定为A级,A级以下的25%评定为B级,B级以下的30%为C级,C级以下的25%为D级,最后的10%为E级[9]。

6、实习要求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实习环节一般包括预实习、工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以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工程硕士的实习学时占据专业学习过程总学习的一半以上,其实习过程从项目制作I(课程设计)到项目制作II(创新设计),再到企业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7、毕业论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样体现出了重应用的特点。按规定毕业论文应能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同时,自2005年起.所有工程硕士毕业时均可获得文凭补充说明。该说明对学习内容、专业特色、文凭层次和高校体制等内容均附有详细介绍,更好地促进了国际文凭和学位的互认。

三、ASIIN专业认证

ASIIN是由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VDI倡导的,由各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权威科技协会、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及重要的工商业组织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机构,是德国唯一有资格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教育项目进行认证的机构。

1、机构设置

目前,ASIIN下设两个认证委员会和13个技术委员会(包括工程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的所有研究领域)。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和自然科学与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

2、认证程序及标准

ASIIN认证程序从被认证专业的申请开始,从专业自评到认证委员会的实地考察再到认证结果揭晓,大约需要3-4个月,其认证结果具有5年的有效期。在认证决议过程中,ASIIN保证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工业界及学生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参加以保证认证的公正性[6]具体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

四、启示

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尤其是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现实质等效。笔者近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随机访谈了若干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的工程硕士,发现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导致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关注每个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保证培养质量以至于很多工程硕士临近毕业却不知何去何从。2、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界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但当前工程硕士专业课设置太过浅显,学生在学完后仍不知如何与实践结合。3、企业参与不足。工程硕士从招生到毕业论文都是在高校的统一管理内进行,企业参与相对不足,这就造成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7]。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扩大,对教师的聘任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招聘教师时应将导师的工程背景纳入考察范围,不仅可以满足工程硕士培养在师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逐渐形成重视科研教学人员工程背景的氛围[8]。另一方面还应健全导师监督制度,采用激励政策或对教师课时、指导学生数、师生沟通、科研成果等方面有所规定。

2、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在设置专业,安排课程时应与当地工业界实际需求相联系,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有利于满足当地对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突出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行业特色。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高校一方面可为工程硕士打好工程理论基础,并提供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可从企业单位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以此进一步解决工程硕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并为工程硕士提供就业保障。

4、完善专业认证与质量保证体系

组建一个既能负责各工程专业的认证,又能参与国际交流的权威认证机构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当务之急。当然认证不仅是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应是高校和工业界合作的反馈过程。此外,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也应坚持周期性的评估工作,坚持评估工作的定期化和制度化,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认证和的业化和国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美、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1-62.

[2] 徐玮,付莹莹,刘颖君.中德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33-134.

[3] 曾 攀,吴振一,刘惠琴,等.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61-87.

[4] Wasser I: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3rd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J].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September,2004.

[5]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57-64.

[6] Rocio Maceiras, Angeles Cancela, Santiago Urréjola, Angel Sánchez. Experience of Coopetative Learning in Engineer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1(36): 13-19.

第8篇

关键词:科研平台;探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3-02

引言:

传统的授课在教学进度的把握、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具有高效性,但这些只重视教的高效性,而忽略了学习主体(本科生)学的高效性。现今的教学方式都提倡本科生主动地学习、构建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对于大学课程操作性不足以及课时压缩的现实性等现状,导致启发式、构建式教学并未进入课堂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向。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高效地学习,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考虑的问题[1-2]。

本研究依托新疆大学科研平台,对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创新积极性为动力,以加强地理学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效果为途径,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培养出我校优秀的地理学专业学生及可继续深造的地理学人才,为我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学生投入科研方面,美国处在世界的前列,1969至1998年,美国经过了以下的科研事件:1969年启动了被称为“21世纪的教学法”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开展了本科科研经验计划(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REU);1998年,出台的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这是一份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推动美国本科科研计划的历史性文件,它鼓励研究型高校将研究式的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作为教学准则[3-5]。在此期间的重大事件促使美国政府、高校和教育界将重新建立本科教学方式、本科教学体系,这将使美国大学生的科研发展逐步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6]。

我国大学生科研计划发展比较晚,建国以前大学本身就不注重科研。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注重研究生科研而忽视大学生本科科研培养。但是,1995年,清华大学在参考MIT经验,推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并开始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学生不但可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科研方向,而且还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开展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学习,或者针对一些有趣的课题内容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1998年,同志在北京大学提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对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此后,大学本科科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国家、学校、社会的支持下,大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到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中。如部署高校有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有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工程学院等。其中,我校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和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了一些成绩,部分学生将项目中的成果也发到了国内核心的学术期刊,如《测绘科学》、《新疆农业科学》等,这已证明了依托科研平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地依托科研平台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便走出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依托科研平台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研究内容

1.制定系统化的教学科研融合的实施方案。应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写进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形成一定体系的培养方针,优化主要科目以及必要的基础科目的研究性教学大纲,规范教师在教学中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激发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本科生探讨性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增强课外学习,加强平时考核力度,正真做到教学―科研的融合。在我校逐渐形成以本课教学为主导,以课后科研为重点,大力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加强改革我校教学内容的规划和编制。在不影响我校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应该逐步增加实验课程,特别是探讨性实验课程,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对大学生的开放力度,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践场所。此外,需建立学校之外科研基地,促进本科生实践与理论相融合,锻炼创新性思维,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已经建立了阜康科学实验基地,呼吁我们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将绿色文化、环境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传承下去,使社会与世界和谐发展。此外,我校还建设了一个“新疆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该基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用创业者的思维去思考。因此,研究性教学并非只是注重上课形式,更需要科学规划其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教师在设计研究性教学中,不仅要对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外,还应对教科书中能够反映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学科的内容进行延伸。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提前学习内容、探讨主题、课堂节奏、课后作业等进行高效设计。

3.加强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构建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质量监督体系,并将其纳入高校整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中去。尤其要重视过程监督,加强教师指导规范,保证学生体验科研的整个过程,让本科生像研究学者那样学会使用数据、分析数据,并且培养自己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面理解科研过程开展的能力。不同类别的项目对应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因此,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进展的把握、教师的指导会更具有专一性,教学科研结合的成效也会更加显著。其次,优化学生科学研究体系,打造各种学生交流、平台,为本科生创造能够讲演、展现他们科研成果的场所,目的是增强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口头表达沟通能力。

三、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积极推进本科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我院积极开展了依托科研平台对地理学本科生进行综合培养。作为有着较强社会经济实用性的地理学人才,必须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因此,本文将人才培养机制、课外实践和科研体验等方面有机结合,培养地理学人才,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同时,需要我们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有效地建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地理学教育体现其特色,就需要建立独特的、完善的培养形式。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高速流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需要在一定的体系上动态、全面地发展。

2.如何保障本科毕业生的优质质量。通过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在科研中的思考、动手能力,培养出全面、优质的地理学人才,保障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率,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新疆大学虽地处我国西北偏远地区,但在信息时代,我校的科研水平已得到了快速发展,作者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将通过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将科研要素融入本科生教育,以提高本科生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根顺,饶慧.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5,(5):59-62.

[2]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9.

[3]Kin Kead J. Learning through inquiry: an overview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3,(93):5-17.

[4]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12):60-6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若干问题分析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作保障。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交际能力,掌握旅游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实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因其产生的时间不长,缺乏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支撑,加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采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于2007年11月,以“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为课题开始了研究,并对全国7所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以及4家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研究,基本了解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1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在其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学说的进一步拓展。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知识、语篇理解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在内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则是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手段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标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语音能力、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口笔译能力等。通过进一步分析,语言交际能力应该是以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以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主要形式,加上与该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而构成的综合际能力。它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语言技能,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既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认知能力、文化水平、文体知识、非语言交际知识、情感因素等,又涉及到语音、修辞、社会、文化、文体、语用、教育、心理、认知等诸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见,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个人的口头交际能力,应该理解成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因素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本课题中主要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则是该专业学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工作所具备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它是衡量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该专业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应该是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

2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英语语言基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胜任涉外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导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调整、改革和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根据对全国7所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师生及4家旅游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1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

2.1.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不足;知识性课程偏多,技能性课程偏少;基础性课程偏重,专业性课程偏轻;单一性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不足。教材体系总体上仍存在针对性不强,职业性不突出,实用性不够,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

主要原因分析:首先是对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认识不清,导致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差异不大;其次是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课程设置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基础,轻专业,重单一,轻综合的现象。教材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编写者对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清楚,对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认识不足,对职业规范了解不够,从业经验缺乏,以及对涉外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2.1.2对策建议

(1)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编写和选用教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课程,将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旅游英语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技能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原则。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学生的语基础,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地说,针对高职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学制较短,就业岗位层次不高的特点,教材编写应体现语言知识低起点、教学数量少而精、教学内容专业化的原则。

(2)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主线,在课程体系中及教材编写和选用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体现地方特色,体现旅游行业的职业性。针对资格证书,开设旅游汉语类课程和英语类课程。开设与饭店管理和涉外旅游密切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如“饭店住宿管理”软件、“旅游资源选择与对比”软件等。可根据各地就业需求和师资条件,适当开设多语种课程,如日语或韩语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方向,提升就业空间。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合旅游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要求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针对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选用实践性突出的教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实践性教学课程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

2.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2.2.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技能;重书面,轻口语;重基础,轻专业;重传授,轻训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重点仍然是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语音、语法规则和词汇),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严重不足;书面语(阅读、写作等)教学耗时过多,口语(听、说)教学不足;基础英语教学抓的很紧,而专业英语教学明显不够;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技能训练活动不够。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等条件限制,大部分教学仅在教室进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广泛或效率很低。

主要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认识有偏差,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二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适当,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三是教师本人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不足;另外还有教学设备设施、学制、学生语言基础等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

2.2.2对策建议

(1)充分重视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端正对语言教学本质的认识,将学习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培养语言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充分重视英语听说能力,尤其是旅游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每学期都应开设听力课和口语课。听力课和口语课应分开设置,口语课程由外教担任,听力课程由中国教师担任,中外教师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或电教设备,设计出逼真的模拟旅游,饭店交际背景,提供听说操练的配套练习,提高口语操练的质量。

(3)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必须与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与旅游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用英语来系统讲解旅游专业相关知识,介绍最新国内外的旅游管理理念;引导学生把旅游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相结合;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以旅游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口语训练可以围绕介绍旅游景点、接待外宾、订餐订票等和旅游业相关的内容来进行,使学生了解在旅游业中的语言习惯、相关表达等,培养学生在这一特殊服务领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4)英语语言训练必须和文化知识相结合。开设《中国历史文化》、《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从而使学生胜任将来的工作。用英语讲述中国主要的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和地理地貌,使学生对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然后通过进行模拟导游训练,让学生自己能够充当导游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

2.3.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设置不规范;实训实习内容和方式比较落后,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满足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需要。

主要原因分析:一些院校受传统的办学方式影响,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对这方面投入不够,导致实训设施规划不科学,设施不完善,设备质量低劣;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且分布不合理;实训实习的内容单一,方式落后。

2.3.2对策建议

(1)学校领导必须提高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对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完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室、模拟实训室等实训设施;对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起点要高,设置要尽量规范和配套,尽可能接近或达到国内旅游行业现行的基本设施要求。

(2)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尤其是本地和毕业生就业集中地区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

(3)实训内容与方式:有效的实训内容应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中心,包括英语语音语调实训、英语听说实训、读写能力实训、翻译实训、旅游英语专业能力实训等。要采取多种有效而灵活的实训方式,包括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实训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尽可能与相关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衔接。学生实习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和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目的。

2.4师资队伍建设

2.4.1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够,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强;专业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能力较差。

主要原因分析:旅游英语专业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其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英语教师、专业旅游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而且还要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与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旅游教师相比,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的智能储备应更全面,相关知识面应更宽广,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亦应更强大。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原有的英语专业教师或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人都缺少从业经历,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实践性教学能力较差。由于学校与旅游企业和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还没有建立起密切合作、协作的关系,缺少优秀的兼职教师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这对实践性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2.4.2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具备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学习进修。如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采取1+1的方式,既每组实习指导教师都由一个旅游专业教师加一个英语专业教师组成,每月定期到实习单位蹲点、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组织学校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各部门进行实际操作,安排教师到协作企业考察、挂职进修。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指导企业经营,既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获得了实习环境,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2)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如资深的涉外导游,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等。学校把他们请进来,聘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以案例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这样,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才能逐渐成长为一支过硬的、名副其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旅游产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它将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巩固国际旅游市场,建设一支高水准的行业队伍起到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不断完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调整、改革和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职研究,2006(07)

[3杨群.构建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旅游报[N],2006-2-24(6)

[4]谢先泽,郑贤贵.旅游英语实践能力培养之载体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03)

[5]彭志韬.浅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J].科教文汇,2007(07)

第10篇

王桂显(执笔)

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形势,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05年6月16日至7月1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农业园艺职业培训中心、Jamie Grants农场、Banchory农场、国家制造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维多利亚州初级产业部和新西兰的国家资格认证局、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等部门考察访问,与有关管理、研究、教学人员和农场主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对两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有关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在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通用英语。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足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干热,雨水稀少,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大陆。新西兰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相望,由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近400万,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3/4以上,平原狭小。绝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温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农牧业在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都已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农用土地面积4.55亿公顷,2000年农业人口有41万,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亚热带水果等。天然牧场辽阔,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羊和羊毛驰名世界,羊的存栏数和羊毛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肉、乳畜牧业十分先进。农业总产值390亿澳元,占国民总产值3.8%,加上加工后的部分所占比例超过10%。新西兰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农牧产品占国民总收入的3/4,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人均10只(头)。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新西兰麻和水果等,粮食不足自给。

在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澳、新两国农牧业资源的丰富和生产的发达,我们到的季节虽然已是这里的初冬,但整个大地依然都由绿色的植被所覆盖,在郊外参观的旅途中到处是绿草葱葱,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在大自然中悠闲的生活着。其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不虚传。

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1、主要发展历程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全面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期。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二战结束后,由于大批的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同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一线就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的教育思想,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使职业培训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培训质量,保持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政府认为应推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政府组织产业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培训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此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审批和技能考核鉴定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培训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组织管理体系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职能明确,机构设置清晰、体系完善。澳大利亚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在教育培训部设立“职业培训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体系构建,指导、协调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政策;向联邦政府议会提交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和经费保障议案,下达全国的指导性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划拨该项政府拨款。各州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统筹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监督,负责对政府培训项目进行招投标,负责监督培训质量和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等,并且各州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于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新西兰有联邦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培训部负责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职业培训实施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分为四类:①联邦政府办的TAFE学院,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有些TAFE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有些则附设在高校内。其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化,学制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灵活多样。②成人与社区培训机构,主要提供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人员岗位流动提供岗前技术培训。③私立培训机构,国家鼓励私立培训机构参与对TAFE学院竞争,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职业培训竞争机制。④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一般负责初级培训,开展实用型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再教育等。在上述职业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属公众性培训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量收取学费(澳大利亚收10%);私立培训机构的经费,一部分靠收取学费,另一部分通过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招标,获得政府拨款;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则主要由产业协会和企业负担。

4、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由政府和产业协会组建成立的,并经认可注册的机构。如考察团访问的澳大利亚制造业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中心、新西兰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这些专门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负责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包括了解国内外企业、学员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经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颁布。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还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依据和咨询。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行业资助,与政府有工作协议,并接受政府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的拨款。据新西兰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Lan shepherd先生介绍,该机构每年有1200万元新币的经费,其中70%是政府拨款,30%是建筑业资助。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澳、新两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社会普遍认可,证书作用明显,含金量高。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雇佣者以此作为上岗、确定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免除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六级,其中一、二级为初级,三、四级为中级,五、六级为高级(相当于我国职业学校的大专和本科);新西兰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十级,其中一至四级为普通职业资格证书、五、六级相当于大专,七、八级相当于学士,九级、十级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特色

1、学分制修业

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技能鉴定的内容,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全面、详实,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要求,而且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具体细化分解为学分,学员可以通过累积学分完成学业。这种学分制修业方法使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其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全部(若大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或部分(若大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得到承认。这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由于课程设置为模块式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同时,职业培训机构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分段攀登,更为在职人员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效率和效益。

2、注重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集团建立有广泛的、有机的和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获取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企业集团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往往都无偿地予以提供,及时纳入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培训需求,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大部分的学业是在实践基地、行业企业或农场完成。对学员的技能鉴定,也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适应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运作与监督,对职业培训有很好的认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含金量。

3、实行资质管理

政府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通过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经过认证注册的培训机构才能有资格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拨款。担任职业培训的教师一般要有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受过教育专业培训和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其聘用的教师成为产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聘自于产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的老总、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考察团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资格认证局,是联邦政府教育培训部下设机构,负责组织质量审查组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认证注册,对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评价认可。其对培训机构认证收费每小时100—150元新币,一次认证收费一般为1600元新币左右。认证注册有效期为3年,期间培训机构还要接受质量审查组的年度监督审查。对审查出的不符合项,培训机构要予以整改,问题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消注册。

4、市场机制运作

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根据职业培训框架和培训计划,确定职业培训项目和指标,以职业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身份,在有资格的学院、社区、私立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进行招标,哪一个职业培训机构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证率高、就业率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的“特殊商品”,中标者获得该项政府投入,以此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成为政府发展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促使职业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鼓励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市场竞争,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

5.技能鉴定便捷

由于职业技能标准是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分解叠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员修业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其能力符合某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即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获得该项的学分,待全部通过某个级别若干个功能模块的技能鉴定,积够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置于职业培训机构,其鉴定活动受控于认证注册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由职业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格式。这种培训与鉴定的结合,既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按职业技能标准更新培训内容,也使学员根据自己的精力与培训要求,灵活支配时间完成培训课程。同时,国家鼓励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市场化,通过市场激烈竞争,刺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四、体会与建议

澳、新两国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两国政府都把职业教育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来认识,投入巨额资金,颁布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制度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求职就业的通行证,得到求学者和雇佣者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差,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业行业的实施,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国家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人才队伍是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广大“农机人”的共同事业。结合澳、新考察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协调农机系统内、外部关系和政策,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部署,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目标,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人员,纳入考核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制定配套政策,强化主导作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农机行业其他职业(工种)就业准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在农机大户培训、购机补贴、跨区机收、维修网点审定、整顿农机市场等业务和项目中,对人员能力和职业资格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与行业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政策约束力和利益驱动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机行业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社会认知度。 注意收集和整理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提高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机械事故和故障,增加获证人员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科普宣传、年审年检等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作用的宣传。同时,通过组织业务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为推动农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农机行业职业培训方法和技能鉴定模式研究,探索单元化教学、学分制修业、模块化鉴定的途径,促进农机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衔接。以促进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鼓励涉农院校和农机化学校推行“双证制”,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机行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研发,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同时,通过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逐步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5、夯实基础工作,保证“证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新工艺,分析行业新职业、新需求,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使其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已颁布职业标准的实施和统编职业培训教材、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利用。同时,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化中专和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双师制”,使农机职业培训的教师具备讲师和技师资格。按照“统一标准、教材、试题,统一鉴定工作程序,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保证工作质量,使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

五、其他考察情况

通过接待我们的Des McGarry先生和昆士兰大学Jeff Tullberg教授的介绍以及到Jamie Grants和Banchory两个农场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而且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在几百或上千公顷,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生产效率高。如考察团到的昆士兰州多尔比市附近的Jamie Grants农场和Banchory农场,分别拥有土地5千多公顷和2千多公顷,这两个农场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小麦、高粱、棉花和向日葵等,前者平时有3个人从事生产和经营,后者平时只有1个人打理。Banchory农场的主人诺瑞斯(译音)先生告诉我们,他有拖拉机、小麦播种机、高粱播种机、植保机和运输车各1台(辆),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都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农忙时(主要是收获)从服务公司雇请帮手和作业服务。可见科学的生产方式、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是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较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Des McGarry先生向我们介绍“免耕、轮作和固定道作业”是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三要素。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造成土壤压实,不仅增加了机械动力的消耗,而且不利于雨水入渗,降低土壤的蓄墒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方式,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的行距、机组的轮距和作业的幅宽等,在农田中划定出若干组一定宽度的固定机组作业道,适当调整机组轮距,使每次作业时机组的承重轮都能在固定道上行走。据Jeff Tullberg教授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固定道作业方式比传统的非固定道作业方式:一是避免了机组在松软的土壤上行驶、在压实的土壤中播种,可以节省机组50%左右的牵引力,减少能耗,减低成本;二是避免了土壤被轮胎反复碾压,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蚯蚓含量(Jamie Grants农场实行固定道作业1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增加到1.8,蚯蚓含量增加20%),适宜作物生长;三是减少压实土壤面积,利于雨水入渗,增加土壤蓄墒能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四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据介绍澳大利亚为了防止土壤风蚀和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初期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难度,政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先后启动了大量的研究、示范、培训项目,并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民在机具购置、改进、税收、用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按照Des McGarry先生的估计,目前全国有30%的耕地实施了少耕技术、40%的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澳大利亚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运用。如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免耕精量播种、施肥、喷药和固定作业道划定等作业控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澳大利亚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推广该项技术,提高了有益 借鉴。

注: 赴澳、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成员

第11篇

一、培养管理方式比较

美国工程硕士一般都在校内培养,教学过程也在校内完成。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培养,其本质是本科培养的延伸,向学生提供一年研究生水平实践取向的教学和设计经验,为将来在工商业界就业做好准备。一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学习4年后,再直接学习一年的课程,即可以获得工程硕士的学位。在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如果参加公司项目,就可以获得公司资助,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公司工作,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受到优秀应届学生的欢迎。另外,MIT还为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员举办工业管理专业高级工程硕士班,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有些学校把工程硕士培养作为培训,与科学硕士培养完全分离,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科学硕士生培养的质量,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又获得了资金,满足了社会需要。

我国工程硕士生教育的初衷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高等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工程硕士一般在企业培养,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授课,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硕士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在发挥高等学校导师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长和主导作用的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工程硕士学习和做毕业论文。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相对独立的,选用的教材和工学硕士有所不同。

二、专业设置比较

美国大学中凡是有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都可以招收工程硕士,多数学校主要在工业管理、项目管理专业的招生量大。MIT工程硕士集中在电子、计算机专业,这一点和我国相似。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所以对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工程硕士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工程硕士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和美国区别不大。美国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譬如院长为了方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市场需求情况在校选择某些交叉学科、涉及到不同专业的课程,会亲自出面帮助协调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在我国,虽然提倡交叉学科的学习,但是实际上还未能真正地实现。比如说,研究生入学后,一般要求按照所报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选课,如果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换专业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三、中美两国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分析

1.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都与工学硕士课程模式非常近似。工程硕士应当说是从工学硕士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学位,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都是根源于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安排结构上两者非常相似,有些学校的课程安排只是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做一些细微的调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访欧访美考察报告》) 。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工程硕士都在校园内进行教学,并由学校的教师指导完成论文。工程硕士的教学计划与教材和科学硕士完全一致。美国学校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质量意识与质量控制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企业界尚未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明确的有别于科学硕士的要求,因此工程硕士除较多地注意实践环节外,并没有更多的明显的特点。多数学校都认为职业学位的学术水平低于科学硕士。以上特征在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当中体现得更加的明显。将工程硕士课程模式与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课程模式比较,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其原因是:我国工程硕士产生的时间还非常短,目前工程硕士的师资几乎完全来自于工学硕士的师资力量。目前硕士生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及社会活动几乎已经让他们难以招架,因此要让他们另外花精力开发出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的课程,显然是沉重的负担。而且,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多少常规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而企业里面的技术精英们虽然对工程实践比较了解,却缺乏理论深度,而且对最新的和尖端技术不是很了解,因此要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师资方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很多学校在培养工程硕士学位时打算配备双导师的美好愿望,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两国都采用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不适应工程硕士教育的需要。学科课程有以下特征:一,课程目标明显体现出传递理论知识的优先性而忽视实践智慧的培养;二,把课程实施看作是理论知识的授受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从而不利于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

四、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建议

1.淡化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色彩。工程硕士虽然是本科阶段后教育,但是它有着鲜明的职业方向,是以应用为目的,而不以学术为中心,研究不是这种教育的核心任务,学员毕业以后也主要不从事研究工作。因此,不应当把工程硕士教育当成学术研究来进行。就如我们承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并不承认其属于大学教育一样。在国务院学位委员办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三条:专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但一般只设置硕士一级。各级专业学位与对应的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这样往往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工程硕士也是一种和工学硕士相同级别的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从师资到课程都如出一辙。经常用工学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要求去衡量工程硕士,同时还想顾全工程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结果往往工程硕士既觉得学习吃力又没有收获。而办学单位也只好在一系列的严格要求的规章制度下,或是延长学生的毕业时间或者是放松要求。

2.加强工程硕士课程中的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技术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柱,新兴技术是一种“双刃剑”,企业要克服新技术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跟上不断加快的技术步伐,并发展出新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对技术的理解,包括产品技术、生产及流程技术等。在存在“管理技术”的同时还存在“技术管理”,如密西根大学工学院新技术的评估、产品的设计与管理、参与新技术的战略制订、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组织形式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与新兴技术开发及商业化有关的问题。而目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观点往往存在着很多分歧,这种隔阂主要来自各自的不同的教育背景,这经常会影响两类人员的沟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品,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在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加强管理类课程可以搭建这种桥梁,可以使双方拥有共同的互相理解的语言和概念框架。同时,增加管理类课程也是工程硕士以后在工作中自身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与行业部门的联系,做到政策、措施协调统一。注意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大力发展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体。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一些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学校与企业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扩大工程硕士招生规模,解决大中型企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旺盛需求。高校可以利用优越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科研资源,为大中型企业培养适合需要的人才,也能吸引一部分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提到: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们在这方面作得还不够。当然这也涉及到职称评定工作本身的改革问题。但是加强与各行业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是扩大工程硕士在工业领域影响的必经之路,也是工程硕士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4.实施项目中心的课程模式。项目中心的课程模式应该是问题中心模式的一种。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活动的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推动人们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强大动力。

首先选取一些真实的并已经获得成功的大型的工程管理或者是工程技术项目,这些项目应已经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在取得企业的帮助后,收集整个项目从立项批准、实施到验收、运行等整个过程的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解,真实地展现给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倾向侧重不同的环节,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侧重立项、规划等部分,技术人员就侧重设计、运行调试等方面。在工程硕士入学后,首先收到的是关于该项目的一些比较详细的情况介绍,以及围绕该项目的课程安排。在课程讲授以前,先给学生列出一些参考文献,以该课程要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为主,不宜太多,让学生在课前先作一些准备。课程讲授时则应尽量再现项目进行的原生态,授课老师应该对当时项目的进行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和调查,掌握最现实的资料,尽量不要为了授课方便而去设计一些问题,而是应该以曾经真实出现的问题为主。也可以聘请当时的工程参与人员来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12篇

关键词:讲一 练二 考三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1“讲一、练二、考三”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业已取得了广泛共识。基于这种共识,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强调改革、创新与发展,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力提倡“讲一、练二、考三”,使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参与,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内化素质,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

2“讲一、练二、考三”的适用范围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在所有领域中,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都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属于基本概念、定义和事实等的良构知识,比较适合于“教”,而属于开放性的、发散性的、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或情感类学习等的非良构知识,则比较适合于“学”。

笔者认为,当今“讲一、练二、考三”的实施,更适用于属于开放性的、发散性的、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或情感类学习等的非良构课程的教学。一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属于基本概念、定义和事实等的良构课程中尝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讲什么、练什么、考什么

3.1讲什么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等。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可以分层次(如可分为基本素质层次、专业知识层次、特色技能知识层次)讲授,从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深、新”。

精,就是强调对讲课内容要精选。对教学内容做全面梳理,把其中的核心内容,以及现实性较强、有发展前途的内容保留,大胆删除陈旧过时而又繁杂无用的内容,编写或采用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革新并经过试用效果较好的教材。

深,是指不能止步、满足于描述的认知层面,而是强调在授课中透过具体的实例,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理论思维张力。使学生能从中得到启示,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处理能力。

新,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把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准确地反映到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中来。要吸收前沿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鼓励学科交叉,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2练什么

以训练为主线是一种可以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由不重视、不感兴趣、不投入的态度,转变为有了兴趣并且乐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从练中学到的本学科知识,更可贵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训练的内容一定要结合讲授内容精心选择练习题目,通过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这种训练不是指单调枯燥的题海战术,要注重质量,强化应用,给学生提供空间,提出方向,甚至倡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这里还要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撰写小文章、读书笔记和学术论文等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正是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会了读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同时,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3考什么

考试的内容,应当从对知识的继承性、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但不应该成为主要的方面。这种知识考核明显偏向于善于模仿、记忆的学生,而对全面发展或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则往往是不公正的排斥。所以,还应该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当积极推行考、教分离,把重视知识考核改为重视能力考核,要有很强思考性与启发性的试题,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例如写考察报告,做一项小实验,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等内容。这一切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如何讲、如何练、如何考

4.1如何讲

讲授知识的目的不是终结知识,而是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途径。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要用精练的语言讲到精要处,点拨到要害处。鼓励运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注意留给学生的是问号而不是句号。

4.2如何练

我们倡导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即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或者把讲授的内容转化成练习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讲授激发了练习的兴趣,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关于提高练习的效率,重要的莫过于提出有思考价值、能提纲挈领的问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讨论、协作学习,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但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知识,一靠教师传授,二靠学生自学,三靠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而通过自学获取的知识更为牢固。因此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4.3如何考

考试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学生学习的好坏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的宽窄;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多少知识;三是学习的经历,包括实践的经历;四是自学的能力;五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考试方法上,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法。不能靠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应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按权重列入学习成绩中去,把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的知识、有个人创见的知识列入学习成绩之中。考试时不能仅考记忆性、认知性的知识,还要考综合性、分析性、理解性、创造性的知识。

具体实现起来,首先要设置选择性作业,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变化的评价。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解题思路具有创新性,积极做“选择性作业”,能与同学协作学习、友好相处等点滴进步,均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然后要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每门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水平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分别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论文、读书报告、实验、设计、作品等考试形式(如语言类的课程可以采取笔试、口试相结合,工程类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理论、实际操作相结合),并采取百分制、等级制、合格评价制的综合考试考评制度。

5“讲一、练二、考三”的实证分析

5.1实证1

笔者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教育技术学”课程,共18讲,每讲2学时。考虑到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繁杂的特点,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1)精讲,即“讲一”。纯粹是教师讲授的课时很少,仅为两讲,着重介绍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含义、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技术实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等。

(2)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将整理好的学习资源以及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并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主题:①学与教的过程;②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③教学设计;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⑤协作学习。其中将第三主题“教学设计”作为重点,又细化为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学习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内容评价、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评价八个子主题。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即“练二”。课前,以上主题两两为一小组,学生可以任选一个主题,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小组,轮流担任组长,分配任务,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查找资料,各自准备要讲的内容及PPT文稿。课上,学生自己讲,讲的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学生随时可以提问,讲完后大家再讨论。如在讲学习理论时,讲解的同学能全面阐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并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讨论时大家又着重围绕对外汉语教学,探讨每一种学习理论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有何指导作用。课后,每人将对所有人的讲课情况以及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一个评价,发给教师,一个月左右教师汇总一次,将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综合后再发给每一位同学,学期结束时,每一位同学也能纵向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大主题专门讲授的时间为12讲。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充分展开讨论,第一二主题之后、第三主题中的设计过程与评价、第四五主题之后又专门设置了讨论课,共4讲,大家畅所欲言,提出问题,进行认真剖析,讨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亮点,有几个同学由此定出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如“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网络对外汉语教师的评价研究”。

(4)综合考试,即“考三”。考试采取个人评价与学期论文各占50%的方法。学期论文题目是给出五个思考问题,由学生任选一个写出论文:①有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对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十分感兴趣,但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苦于无从下手。你如何帮助他?给他什么具体的建议?②我校一名韩国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在校内上课,提出回国在网上学汉语。在远程汉语学习方面你能够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导?③你有过网上学习英语或其他课程的经验吗?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坚持下来,而且有很好的学习效果?④请你评价网上北语(/)。⑤ 请你评价自己在本门课中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观、学习方法、资料准备、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讲解技巧、问题提出、学习结果等。

从学生交上来的论文可以看出,每一位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而且很适合这门课程。每人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有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收获也比较大;还有的同学认为在这门课上学到的内容恰好又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大家一致认为由自己先查找资料,然后整理并讲给他人听,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吸收95%)远比单纯听教师授课的效果(仅吸收20%)要好得多,自己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2实证2

笔者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共18讲,每讲3学时。

在2001年12月15日ACM/IEEE公布的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与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CCC2002中,软件工程被确定为14个知识领域之一。随着软件系统日趋大型化与复杂化,有研究表明,软件工程在未来将成为与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过去传统软件工程教材中某一章节的内容,如今均已有专门书籍加以阐释,且内容丰富并自成体系,如软件需求分析、配置管理、人机界面等,不仅如此,许多软件工程前沿课题诸如净室软件工程、再工程、形式化方法、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等,某种开发模式诸如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小组软件工程、个体软件工程、快速软件开发、统一建模语言等等都非常迅速地以专门著述的形式出现。这一切均对该课程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规律等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尽管CC2001以及CCC2002对此有其相关的约定。

在这种情况下,从教师角度讲,若想以有限的教学学时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是学科教师没有这个能力,而是需要讲授的内容太多、太丰富,以至于教师欲图面面俱到,却在很多方面都只是蜻蜓点水,难以协调和平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学生角度讲,既然软件工程作为研究软件开发和软件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已经成为软件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并且需要不断汲取软件行业实际应用的经验与成果,那么,学习过程中就应该融入实践,从过程中体验和提升认识。然而,笔者在十余年的计算机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许多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软件理论基础,但由于缺乏实际的、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十分薄弱乃至欠缺,无法满足行业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1)讲思路,即“讲一”。软件工程的本质与目标是在成本、进度与质量之间寻求平衡点,即探索和追求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最好的东西,因此,一切开发方法和管理过程在充分考虑软件复杂性的基础上,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的,教师要促使学生必须从课程开始就树立起这个意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将CC2001/CCC2002中软件工程的内容体系、学习目标理清一个有机的顺序教授给学生。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按照IT企业软件中心和项目组的工作思路,在宏观介绍“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支持过程”、“软件管理过程”的基础上,依次讲授了软件的“立项策划”、“需求分析”、“设计建模”、“实现测试”与“实施维护”等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并穿插引入了“UML(统一建模语言)”、“CMM(能力成熟度模型)”、“PM(项目管理)”等流行的软件工程思想。其中,“立项策划”与“实施”是多数软件工程教材没有或忽略的,但软件企业实际又必须进行的两个重要环节,涉及到软件工程项目的来源(取之于谁)和归宿(用之于谁),看似简单,却是学生将软件工程所学融入实际的桥梁。讲思路环节,可伴随就学生针对软件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文献检索、学期中或学期末提交有关该领域前沿课题的综述性论文的要求(学生可检索希赛软件工程专家网――等国内网站;有条件或余力的同学可检索、、sei.cmu.edu等国外网站)。

(2)实施小组软件工程,即“练二”。软件工程实施的成果之一就是里程碑和交付物,即软件开发的阶段性产品或“工作制品”,而这恰好又是学生学习软件工程必须得到训练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衡量和检查学生认识是否提升的手段。具体练习如下:在讲授完“软件立项与策划内容”后,由教师提供不少于三种指定项目或学生自选项目的“软件产品开发任务书”,内容可以小至诸如“机房设备管理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作业,大至诸如企业或导师的项目或课题,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软件项目组,任选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开发任务;每个项目组选出一名组长担任项目经理,负责整个软件系统的规划、设计、协调和实施;项目组下又分设四个任务小组,即需求分析组、概要设计组、详细设计组、程序实现组;各任务小组的负责人在项目实施阶段,承担小项目经理职责;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是一个任务小组的主要成员(在此期间,建议学生研读《小组软件工程》与《个体软件工程》书籍,以部分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每个项目组需根据教师提供的文档模板与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提交其中各任务小组的阶段性成果,即《需求规格说明书》(第6周)、《概要设计说明书》(第10周)、《详细设计说明书》(第13周)、源程序与《用户手册》(第17周),有条件的同学可提交测试报告(计划、用例、数据)。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将会对各小组提交的文档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结合小组内部的自评与互评,给出每个学生的评价。

(3)综合测评,即“考三”。学期末,在对本课程主要理论体系进行概括、梳理与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期末考试,在综合制定论文、小组项目、期末考试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论文占10%,小组软件项目占40%,期末考试占50%”的方式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从学生所提交的论文,小组软件工程项目的文档、软件,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心得体会等方面可以看出,上述方式是得到学生认可的。尤其是小组软件工程项目的实施(项目大小并不重要,重要是其完整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提升理论和加强实践的机会,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彼此协同工作的能力,使其对软件工程实施过程中角色的定位与阶段的理解都有所提高,从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在诸多分析、设计、实现方法和理念中,强调“面向流程分析、面向数据设计、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功能设计、面向过程管理”等思想,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实际有效的方法,同时应在软件工程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关联性方面,以及软件工程自身知识点的关联性方面多花些工夫,使其能够做到有机衔接,而后一点是需要持续努力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