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05:4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我家乡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情况
按照要求,验收小组对4家单位进行了考查验收进度安排:10月22日上午,诸城贾悦镇孟疃初中;10月22日下午,诸城实验中学;10月23日上午,安丘景芝初中;10月23日下午,安丘青云双语。
由于考核验收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验收小组按照“既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又简便易行”的要求,对照考核验收细则的有关项目进行检查,既保证了检查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考核验收过程中,验收小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看资料。严格对照考核验收细则,认真查阅各类资料,并如实记载。二是提问题。对需要了解的情况,向各单位的联络员或分管负责人直接问询。三是听课。每个学校听课一节,通过师生的课堂活动具体了解主题学习的课堂实施情况。四是听汇报。验收小组认真听取了每个学校的主管领导做的具体而翔实的汇报,从而保证了对各校具体实施情况的全面了解。
从检查验收情况看,4家单位的总体质量都较高,各项工作落实的扎实、有效,各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丰富多样并各具特色,主题学习效果良好。
二、共性情况
1、各学校领导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副校长或教科研主任主管,领导清楚学习实验情况,有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总结。
2、学校主题学习实验气氛浓厚,尤其是诸城的两所学校,以实验课题为依托,学校文化气息浓厚,个性化阅读搞得有声有色。
3、实验教师积极性高,撰写论文积极主动,都以“自主互助探究式”为基本的课堂模式,总结出了多种课型的主题学习教学模式,能积极使用《主题丛书》,并结合其他选文进行单元主题教学。
4、各学校各种图书和主题丛书配备充足,有自己的图书角,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活动: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示、征文、手抄报、课本剧表演比赛、校报校刊、成立文学社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创新情况
1、诸城孟疃初中虽是远离市区的乡镇中学,但教研教改气氛浓厚,依托“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研究”课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课堂活动按“目的+内容过程+评价方式+反思”的程序进行,教师的课堂反思打印成册。各项活动极具地方特色,如秋天的果实玉米、苹果等进入课堂,极具民风俗韵,体现“秋之颂”的主题;“爱我家乡”、“家乡风俗”等调查报告,彰显家乡魅力;“春联集锦”、“清明节抒怀”“反”等征文活动结合时令,联系生活实际……各项活动多姿多彩,相映成趣。
2、诸城实验中学身处市区,以文化立校,一进校园就感觉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学生活动极富特色,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每个月都有独立的主题活动;校报校刊由学生主编;教师培训中的“年会”形式别具一格;向老师推荐语文必读书目,每年给每位老师报销300元书费;定期组织学生记者团外出采风,发放记者证;邀请名家“毕淑敏”等进校园;举办感恩教育,给家长制贺卡、感恩信,折成各种形状;创建“图书漂流站”,学校图书学生轮流看等。
3、安丘景芝中学的手抄报丰富多彩,“孝道文化、绿色书刊、学无止境、教师节”等主题,关注面广;社会调查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别具特色;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生成长档案,从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学期阅读量等方面测试学生阅读成绩。每学期记录2次,分别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掌握能力。
4、安丘青云双语学校建校时间虽短,但主题学习气氛较浓,已举办了不少学生活动,收录学生习作的文集关注面广,关注学生的成长,如“希望集”、“花开的声音”、“中学时代”、“改革开放”、“妙笔生辉”、“青春物语”“师生情怀”等;举办“硬笔书法比赛”,关注学生书写;举办古诗文默诵比赛,建立“班级图书目录”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学校虽然做到了规定动作认真,自选动作创新,但是,对照考核验收细则,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抓住课堂,全面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同行的,若脱离德育教育而单一的传授知识,是无法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日常教学,多手段、多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教学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时,单元中的文章人物,既有能说会道的古人,也有幼稚贪玩的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同学们对其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了解、鉴赏、评价这些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上升到新的高度与层面。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真诚、说真话的良好品德,疏通文义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能成功行骗?是否可以想象两个骗子行骗前的策划活动,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交流讨论、情境体验中,同学们会自主探究出两个骗子成功行骗的原因:能够投其所好,并抓住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心理,明白百姓无知愚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敢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终结果。这样,通过有效提问,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真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让学生更健康、更愉快、勇敢的成长。
二、延伸课外,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文化生活,汲取优秀文化营养。而若要有效实现上述德育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突破教材,延伸课外,探寻更广阔的育人天地。首先,注重课外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尤其阅读一些优秀文章,汲取精华,怡情养性,启迪智慧,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真假,达到德育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推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欣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中受到启发,学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或者阅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优秀的现当代散文等,在书香中汲取知识,在书香中培养品质。或者读网络、信息之书,了解时事,整合信息。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如开设午间诵读活动,粘贴有关标语、有关文化板报等,让同学们随时浸润于思想文化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灵滋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收看“今日法治”、“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同学们形成睿智、宽容、博厚、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有关节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在班级举行以“爱国、爱校、爱家”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助社会实践,内化德育教育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语文课程需要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教师需要拓宽语文运用领域,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给同学们创设更广阔的实践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社区、家庭,拓宽视野,汲取营养,丰富经验,增长才干,更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生活,领悟人生,做到知行合一。如组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学会活用语文,适应环境,学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比如寻访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念。教师可利用假期或者班级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回顾他们的革命路程,感受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让学生在“红色革命”教育的洗礼中深受启迪,深知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锤炼坚定信念。如组织“爱我家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观察并描绘家乡景物,写写有关习作,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设计旅游路线,当当小导游,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展开家庭或饭馆食用野生动物情况调查等,利用调查报告、演示文稿等形式展示本组成果,分享交流,提出野生动物的保护建议,加强环保意识。
作者:夏洪梅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兴趣;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6-01
品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德育。学生的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
一、巧用生活导例,激趣引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中,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那就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感到思想品德课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近感。我个人认为,巧用生活导例是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探求新知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以下尝试:
1、利用视频短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一框题时,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课堂导入──先观看视频《男孩与苹果树》的故事,然后由学生谈观后感: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还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这种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在心中,父母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2、利用歌曲欣赏导入新课。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更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爱好,把音乐引进课堂,吸引学生,正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歌曲引入政治课堂,正好适应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爱好特点,优美的旋律对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切入口。如: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框题时,我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后我请同学说出歌曲的歌名并问歌曲是赞美谁的?学生说,是赞美老师的,进而我又问:“赞美老师什么的?”“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由此导入新课内容。又如:在《爱在屋檐下---我知我家》一课讲授时,一开始我就播放了潘美辰演唱的《我想要有个家》,歌词唱到“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他们情感也会随着音乐的演唱慢慢地被激发起来。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歌曲切入政治课,学生怎不为之感染,为之倾倒,为之动情!
另外我还经常利用图片、漫画、调查报告、案例、小品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些对现实生活折射的事例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易于接受新知识,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事例中感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进而增强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规范做人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轻松乐学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好学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丰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民主平等”等新的教学理念,都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自主创新,与此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民意调查、角色互换等等,这样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推进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面对学生不要以灌输者,教授者自居,要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跟学生处在同一平台,尊重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商对策,加上适当的引导,最终找到一个大家认同的答案或对策。
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这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又如:结合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立足学生个人和家人生活中消费状况,我对《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经济权益》前后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增加了“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运用怎样的法律途径来解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按法律行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们收集了不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和具体保护权益的做法,学生感觉和生活紧密相关,学习动机强烈,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也有很大增强。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既让学生自主创造话题,提出生活疑问,又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解决,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考、感悟、成长。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领悟和感受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把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教师还应当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课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才能。
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一是注重身边事例,关注社会生活。“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的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后,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家乡的环境污染”,通过学生们亲自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结合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事,让孩子们参与到环保的大队伍中来。带领学生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观察、调查周围的环境,使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与校团委、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入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校去年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爱国卫生月、法制宣传月、节能宣传周、环境日、植树节、劳动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实现“劝导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