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

时间:2022-06-28 10:0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言交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交际

第1篇

关键词: 模糊语言 交际 原则

一、引言

客观事物边界的不明晰性,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语境的变化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等都可能产生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查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后来他的理论被语言学家发展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在中国最早研究模糊语的代表是伍铁平先生。语言的模糊性在给交际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模糊性也是语言弹性的表现之一,因此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进行交际不但不会阻碍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模糊语的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伍铁平,2000)。模糊语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频繁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有所了解。

二、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造成的,如表示时间的“早晨”、“上午”、“傍晚”、“过去”、“现在”等,表示年龄的“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表示性质状态的“高”、“胖”等都具有模糊性。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于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此外,有些修辞格,像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之所以能适应特定的情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模糊色彩。

三、模糊语言出现之原因

人们在日常交际之中离不开模糊语。模糊性是人类运用语言、把握语言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模糊语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吴世雄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内在性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许多模糊事物,也就是客体本身性质或状态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再加上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用来描绘这些客观事物的词语自然带上模糊性的特征。正如石安石所概括的造成语义模糊的因素:其一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因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物质客观存在方式――时空的模糊界限也是引发语言模糊性的另一个原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本身具有伸缩性和延展性,它们的划界很难精确地定位,在语言的运用中会出现一些外延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再加上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赖以存在世界的无限广阔性,存在的事物数不胜数,再者客观世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事物诞生、发展、更新、灭亡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对事物的完全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不能完全透彻地把握事物之前,有时人们不得不采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总之,糊词语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被广泛地使用,有事物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类认识局限性的主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模糊语在给人们的交流产生障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就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洞察语境,并且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四、模糊语的功能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模糊语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模糊语功能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语义学不但研究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还是挖苦嘲讽,甚至是泄愤,而且研究听话人怎样在说话人提供的有限话语基础上,根据上卜文及具体语境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最终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对模糊语的功能可以作以下几点概括。

(一)模糊语给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从语言的大系统关系来看,语言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内部纷繁复杂,因为其清晰而使得人们的交际有的可能。但同时语言的模糊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神奇力量,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方便,使得人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词汇表达更多的信息含量。也就是模糊语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增添了使用效果的色彩度,从而使语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模糊语言使得交际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认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模糊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务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能使交际趋于完善,表达更加合理、多样化。

1.模糊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准确传递信息。这要归功于语境为人们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具有朦胧之感的模糊语面前,语境能使模糊语的语义内涵清晰化。如愁,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人类情绪,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意象进行描述,然而精确的语言不能把无形之愁绪完全、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做到也不具美感,模糊语却能挥洒自如。

2模糊语能使表达具有灵活性。由于思想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在很难用语言非常清晰地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语言的模糊性这一特征,从而使得意思更加深刻。

(三)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文学作品中,典刑人物的刻画不但要表现外在的“形”,而且要展示内在的“神”,要形神兼备,这种“神”要借助于模糊词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读者可以任意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在美的享受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日常的交际中,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加含箫、委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表达太直接所造成的尴尬场面和紧张气氛,达到礼貌的效果,最终使得人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五、在交际中模糊语言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大量使用模糊语言,它为大家带来了交流上的方便,但有人滥用,混淆不清。为了使语言更加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模糊语是语言具有的一种特性,人们在利用其服务于交流时,给交流本身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就是它的掩饰功能。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喜欢用它。但是一些人却不实事求是,成了一种忽悠。突出表现在一些广告词与促销口号上。比如,“买一送一”。“买一”,这个“一”是指一件商品;“送一”,按照常理理解也就是送同样一件商品,但是往往不是如此,而是送一件价值小的礼品。这种促销正是利用了模糊词吸引顾客。作为商业手段这无可厚非,但是人和人交际就不可以如此。即使是使用模糊语言,也要让听话者一听就明白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忽悠听话者。掩饰并非等于忽悠,这样才能真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实事求是可以视为模糊语言使用的第一原则,一旦失去了实事求是,模糊词就毫无意义,而成为破坏交际的恶首。

(二)适当场合。模糊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说话者习惯地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出来。模糊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注意使用场合,不然会贻笑大方。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情侣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些含蓄甚至难以启齿的语句,可以借助模糊词很好地传达。这些词都是属于两人之间的默契而产生的,因此不宜在公开的场合使用。情侣中的这种模糊词,只是一个特殊例子而已,生活交际中还有很多模糊词的使用要注意场合,与场合吻合,以既符合语境,又使讲话得体。可以简单地认为,模糊语言要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听话者能够接受,而不至于造成不安。每一个场合都有每一个场合的特殊情况,在一个场合可以说的词,到了另外一个场合或许就不可以说了。

(三)因人而异。每个人因为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事物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模糊语言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模糊语言词中很多是比较专业的专属领域用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它所代表的词意,只有属于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才能准确地获知专业模糊词传递的特有信息,对于这类词的说法,如果对本专业的可以用专业的说法,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则应该用通俗一点的说法,而不宜模糊,否则会令人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民族等不同,很多模糊词也应该注意使用的对象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年轻人经常讲的“酷”字,就不好对一个乡下老爷爷讲。这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地域文化上有区别,老爷爷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因此模糊语的应用,因人而异很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如果在一般人面前生搬硬套一些专业的模糊词,难免令人对说话者产生炫耀之嫌。这一点可以套用一句话进行很好的说明:“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以上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应时刻注意的间题,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诸如模糊词的语气、使用的频率等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加以揣摩的因素。

六、结语

作为自然语言之一的模糊语言已在模糊心理学、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就交际而言,如果人能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不但不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因为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伍铁平(2000)所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总之,模糊语不但为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为人们之间的顺利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减少模糊语对交流的负面效应,确保语言运用得恰当、得体,正如上文所述,实事求是、适当场合、因人而异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应该遵从,只有这样才能让模糊语达到最大的效度。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Oxford: Oxford 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白海瑜.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4.

[3]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4]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人学语文出版社,1994:91-93.

[6]吴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J]. 建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杨延龙,季建芬.论英语中模糊语义的语用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

第2篇

―、问候、介绍和告别

l.问候(Greetings)

1)用这组问候语时,可以用相同的话语进行应答:

问/答: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2)这组问候语必须用对应的话语进行应答:

问:How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答:I'm OK./Very well,thank you./Fine.thanks,and you?

问: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parents./Please givemylove/bestwishes to Lucy.

答:Sure./Allright.

2.介绍(Introduction)

1)介绍自己:

May I introduce my self?

My name is Jim.姓名

I'm a student.职业

I'm from England.来自

2)介绍他人:

Let me introduce...to you.

This is Mr./Mr./Miss/Ms Brown.

I'd like you to meet Bob.

3)被介绍人的应答:初次见面问候。

Hello!

How do you do?

Nice/Glad/Pleased to meet(see)you.

3.告别(Farewells)

1)比较正式:

Good-bye(较随意:Bye/Bye―bye.)

2)一般;

See you later/then/tomorrow/soon/See you./Good night.

I am sorry l have to go now.

请同学们注意:Good night(晚安)一般用于晚上临睡觉前的告别语;不同于问候语good evening(晚上好)。

例1―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oranges?

―Thanks_____See you tomorrow!

A.OKB.It's very kind of you

C.1 1ike them D.I am sorry l have to go now

答案 D .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最后的一句See you tomorrow(明天再见)是告别用语,所以只能选择Iam sorry I have to go now用于告别;其他三句都可以单独作为别人请吃东西时的应答用语,但用于本题和最后的告别用语不合适。

例2Tom:Susan,this is Lucy.

Susan:Hello! I’m Susan.Nice to meet you!

Lucy:_______!

A.How do you doB.How are you

C.Nice to meet you tooD.Pleased to see you

答案 C

解析 首先分析三人的对话,可以看出Susan和Lucy是初次见面,Lucy用了Nice to meet you而 Susan答应该用Nice to meet you too比较合适; How do you do/Pleased to see you都用于应答同样的问候语,Howare you用于首先问候他人,在这里要回答Nice to meet you都不合适。

二、邀请、请求、感谢、道歉和祝愿

4.邀请(Invitation)

1)发出邀请: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walk?

May l invite you to dinner?

What/How about having a swim?

You must come to dinner with us.

2)接受邀请:

OK.Thank you.

I'd like that,thanks./Yes,I love to.

Sure.That's a good idea.

That would be very nice.

3)婉言拒绝:

Thank you,but...

It's very nice of you,but...

I love to,but I’m afraid I...

I’m sorry I can’t.What about...?

5. 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1)“是否可以”:

问:May l come in?

Can/Could I use your telephone?

答:允许用:Yes,please./Sure./Certainly

不允许用:I’m sorry,it's not allowed./ afraid not.

2)“是否介意”:

问:Would/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答:允许/不介意:Of course,you can.

不允许/介意:You'd better not.

6.感谢(Thanks)

1)表示感谢:

Thanks you(very much).

Thanks a lot./Many thanks.

It's Thanks you for your help.

It's very kind/nice of you.

2)对感谢的应答:

It's a pleasure.

That's OK/a11 right.

Youe welcome.

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

7.道歉(Apologies)

1)表示道歉:

Sorry./I’m sorry/I’m sorry for

losing your book/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I’m sorry to interrupt you.

I’m sorry(that)I’m late.

2)应答:

That's OK/It's all right.

Never mind(about that).

It doesn't matter/It's nothing.

另外,请同学们注意:Excuse me,please.一般用于打断别人时、请他人让路时、影响别人时、需要暂时离开时;I beg your pardon.一般表示没听清对方的话或不清楚意图、不明白意思。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1)表达良好愿望:

祝愿:Good luck!/Best wishes to you/Enjoy yourself!

Have a good day(time)!/Have a good jour ney(trip)!

节日:Happy New Year!用于新年;Merry Christmas!用于圣诞节;

Happy birthday!用于生日

应答:Thank you.

还可以进一步表示:You too/The same to you.(请大家注意:当节日只为一方祝愿时,如母亲节、父亲节、生日等,不可以使用此句,只需要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

2)对对方的成功、出色表现等表示祝贺:

祝贺:Congratulations!/Well done!

应答:Thank you.

例3 ―May I come in?--______

A.Yes come in please .

B.Sorry,there is no room

COfcourse not.

D.No,you mustn't

答案A

解析 分析问句是请求允许的意思,一般可以用于迟到时,或者要进入他人的房间、办公室在敲门的时候使用;Sorry,there is no room一般用于客观叙述,而不用于对别人请求的应答;Of course not用于应答是否介意...;No,you mustn't用于否定回答情态动词may的提问。

三、就餐、购物、就医、问路、打电话和谈天气

9.就餐(Having meals)

1)侍者/服务员/主人方问话―就餐者/顾客/客人表示肯定的应答:

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答:Yes,I'd like a drink.

What would you like(to have)?I'd like rice

and chicken./I like green tea.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fish?

Just a little,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It's so delicious,Thank you.

2)表示已经吃饱了,谢绝的应答:

No,thank you,I've had enough/I'm full, thank you.

请同学们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先回答 thank you可能使问话方误解为:不需要提供服务、已经吃饱了;一般可以直接回答所需要的服务、饭菜种类名称等;当然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句thank you;此外Can I have some more soup?用于希望再多要一些。

10.购物(Shopping)

1)售货员/营业员问话--顾客应答

招徕顾客

Can,May l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I'd like a pair of shoes.

征求顾客意见

What color/size/kind would you like?

What about this one?

How many,much would you like?/Two and a half kilos/pounds/please.

找零钱 Here's your change.

2)顾客:

Do you have any other colors/sizes/kinds?

May I try it on?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表示要购买

That's fine.I'll take it.

表示不购买

Sorry,it's too expensive/It's too big/small.

Well,I'll think about it/Just have a look.

11.就医(Seeing the doctor)

1)医生:

询问病情

What's the matter?/What seems to be the trouble?

Do you have a fever?/How long have you felt like this?

用药Take this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安慰患者

You'll be all right(well) soon./It's nothing

serious.

2)患者应答:

I have a headache/cough/fever.头疼/咳嗽/发烧

I feel terrible/bad/horrible/awful/I don't feel well.

I've got a pain here/It hurts here/I can't sleep well.

12,问路(Asking the way)

1)发问:

Excuse me,Where's the washroom?

Excuse me.Which bus goes to World Park?

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the Bank of China?

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pleas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Post office?

How can l get to No.4 Middle School?

2)应答:

告知

It's over there./It's about 400 meters from here.

Go down this street until you see the tall red building.

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 crossing/ corner.

You can take bus No103.

/You'd better take a taxi.

确信 You can't miss it.

无法告知Sorry.I don't know.I'm a stranger here.

13.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1)打入者:

自我介绍:Hello! This is...(speaking).

找通话人:Hello!May I speak to Tom?/Hello!I'd like to speak to Mr.Green.

Is that Liu Ying speaking?

要分机号码Extension six two two six,please.

稍后再打来

I'll call back later/again。/I'll ring him/her up again.

2)接听方:

询问对方是谁Hello,who is this?/Hello, who's speaking?Is that you,Mike?

自报姓名Hello!This is Mary speaking.

所找人不在Sorry,he/she isn't here right now.

稍等Hold the line,please./Just a moment, please.

线路不好

Sorry,I can't hear you./The line is bad(busy)./I couldn't get through.

打错了Sorry,I'm afraid you have the wrong number.

3)叫某人接电话:

Tom,you're wanted on the phone./There is a call for you./It's for you.

14.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weather)

1)询问: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2)应答:

It’s a nice/fine/beautiful/horrible day today.

It’s sunny/cloudy/windy/rainy/snowy/ foggy.

It's getting cool/cold/warm/hot.

请同学们注意:英语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经常从谈论天气开始进行语言交际;尽管也是有问有答,而并非是真正地想要询问天气情况;又如:What a cold/hot day today!并非是简单地感叹天气冷暖,而是表示希望开始一段对话。

例4 ―Welcome!____?

―I'd like some meat.

A How are you B How old are you

C What can l do for you D Nice to meet you

答案: C

解析 从欢迎和要买一些……可判断出是服务员和顾客对话,所以可以首先排除熟人间的问候用语A和D;How old are you用于问年龄的大小,一般英语国家的习惯不问对方年龄,除非是学生之间互相使用一下;所以选择服务员的标准用语What can l do for you?How are you?和Nice to meet you.用于相互认识的人们之间的问候。

四、表达意愿、遗憾和同情

14.意愿(Intensions)

1)表达意愿:

I will help you with your business.

Iot willing to let Jim know that.

2)询问他人意愿:

Will you go to the park with us?

Are you willing to go swimming with us?

Do you mind having a talk with me?

Would you like to...?

3)应答:

Of course,I will/am.No,not at all。

15.遗憾和同情(Regrets and sympathy)

What a pity(you can't...)!

I'm sorry to hear that(your mother is ill).

例5―Mr,Wang is at hospital.last week hehurt the arm.shall we go to the hospital?

―We should go there and do something for him.

A.What a pity!B.No,not at all.

C How is the weather?D.It's a nice day.

答案A

解析 听到别人胳膊受伤住院,应该表示同情,用What a pity!而How is the weather?和It's a niceday.是用来谈论天气的;No,not at all可以用来应答别人的感谢或歉意。

中考基础题

1.请根据对话内容,选择正确的单词填人横线上。

telephone,excuse,welcome,idea,date

(1)A: What'sthe____today?

B:It's Ju1y 10th.

(2)A: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That's a good____

(3)A:What's your____number?

B:It's 5669688.

(4)A:_____ me.Are you Mr,Green?

B: No,I'm not.

(5)A:Thank you for your help.

B:You are____.

答案 (1)date(2)idea(3)telephone (4)excuse(5)welcome

解析这是比较简单和基本的情景会话,根据回答者的具体内容来填出问话者的提问内容。涉及到邀请、打电话、表示感谢等方面内容。

2.情景交际:从右栏中找出左栏各句恰当的答语。

(1)We've won the football match.

A.The same to you.

(2)Will you come to my house for dinner on Sunday?

B.Go down this street,then turn left.

(3)Happy birthday,Lucy!

C.He's very well,thank you.

(4)How's your father,Linda?

D,I'd love to.

(5)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library?

E.Congratulations!

F.Thank you.

答案(1)E(2)D(3)F(4)C(5)B

解析对各种情景会话的应答。涉及问候、祝愿祝贺、邀请、问路等方面,请大家根据常用的日常用语来分别选择对应的应答语。

3.完成对话:从所给的七个选项中选择五个最佳选项完成对话。

D: DoctorW:Woman

D:What's the matter,young 1ady?

W:_(1)_I can't do any work,doctor.

D:Do you have a cough?

W:No,I don't have a cough.

D:__(2)__

W:Yes,I s1eep very well.

D:Do you have breakfast every morning?

W:No,I don't have breakfast,And I have only Ly a little food for 1unch and supper because I wantto keep thin.

D:Oh,I see.__(3)__You need to eat more

food and have three mcals a day.__(4)__

W:OK.Il do like that.

D:__(5)__

W:Thanks

A.I feel very well.

B.I hope you'11 get better soon.

C.Do you sleep well at night?

D.I'm not feeling well.

E.And do some exercise every day.

F.You need to eat 1ess food.

G.There's nothing serious.

答案 (1)D(2)C(3)G(4)E(5)B

解析本题考查英语交际中就医时的用语。很明显,这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话。而选择正确的内容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如第2空选了Do you sleep well at night?就是从这句话的应答yes,I sleep very well推断出来的。

4.从对话后的5个选项中选择适当的4个选项补全对话。

P――PolicemanV――Visitor

P:Can I help you?Are you looking for some―thing?

V:No,I haven't 1ost anything.__(1)__

P:Where are you going?

V:I'm going to Zhongshan Park.__(2)__

P:I'm afraid not,This way takes you to the railway station,Let me show you the way.

V:__(3)__

P:Oh,no.I'm not busy.__(4)__

V:No.It's the first time.

P:Now go down this road for about twenty minutes and you'll get there.

V:Thank you.

P:You're welcome.

A.Have you ever visited this city?

B.How can I get to Zhongshan Park?

C I'm not sure of the way.

D.I hope I'm not making you late.

E.Am I going the right way.

第3篇

关键词: 语言符号 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交际原则

1.引言

在众多的交际理论中,符号学所致力探究的是人类用来传递情感、思想和意识的自然符号系统及表征模式(Ryder,2005)。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再加之符号学本身与认知科学、思维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语言符号本身的认知因素,而且许多学者尝试从认知的角度重新解读语言符号和与之有关的各种语言现象。其中,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源的皮尔斯(C.S.Peirce)符号学系统就提出了不同于索绪尔语言符号二重性的一种包含符号(representame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的三元符号模式,突出强调了主体的认知解释功能。而莫里斯(C.W.Morris)更是进一步提出了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分法的思想,将语言符号的研究推置于更宽大的认知、交际领域中,为语言符号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由此可见,以皮尔斯和莫里斯等学者为代表的研究中已经涉及(语言)符号的认知心理问题(冉永平,2002)。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用学的认知基础,因为语言符号的使用过程不仅取决于符号的生成,以实现说话人的意图,而且取决于听话人对那些符号的理解,以实现该意图(冉永平,2002)。

本文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以其基础理论――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为工具,深入解析语言符号形成及使用中的认知语用特性,揭示纷繁复杂的语言符号现象背后统一的物质及认知本质。

2.语言符号与关联的交际原则

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强调每一种明示刺激①(ostensive stimulus)都应传递这么一种设想,即它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而且关联的交际原则和最佳关联性概念是这种关联理论语用学的核心(Wilson & Sperber,2004)。为了明确在明示交际行为中听话人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明示刺激既要确保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处理,又要保证最大关联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一致(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唯有如此,明示刺激才具用最佳关联性。

当然,明示刺激是广泛的,既包括语言的,又包括非语言的。那么,对于语言类的,尤其是属于语言符号的明示刺激而言,这种关联的交际原则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只有这样,语言符号才能真正担负起人类交际的重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王杨,2005),分别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度阐释了交际的过程。下文就以这种交际模式为切入点,分别从说话人对语言符号类明示刺激的认知选择和听话人对其推理理解两个方面,详细论证语言符号使用中所体现的关联的交际原则,进一步说明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为研究语言符号及其组合的认知基础、认知语用功能等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2.1说话人对明示刺激的认知选择

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认为,说话人在交际中承担着对明示刺激进行认知选择、编码的任务。对说话人来说,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与交际情景相关的明示过程。因此,明示刺激必须是说话人清晰选择的、具有逻辑的编码形式(概念表征),以便于听话人的推理理解(Wilson & Sperber,2004),辨清说话人意欲表达的真实意图。一般认为,一个话语可以对两种基本意义进行编码: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程序意义(procedural meaning)。概念意义强调话语进行时的信息编码要有助于内容意义的表征(王杨,2005),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意义都起一定作用(何自然、冉永平,1998)。而程序意义则在程序上制约或指引着对明示信息的理解和暗含意义的推理,以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而获取较大的语境效果(何自然、冉永平,1998)。

说话人在选择使用语言符号的交际过程,也就是依据关联的交际原则,选择与各自能力和偏爱一致且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的、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明示刺激,经过一定的认知加工和编码,形成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以保证交际过程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保证明示交际活动中所选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有助于达到交际效果,或者有助于减少听话人在推理理解中所付出的努力。这一明示交际就是说话人进行认知、编码的过程,是选择使用语言符号及其组合表达某种特定信息的过程。

关于语言符号使用的这一认知语用过程可以按照认知可及性顺序(order of cognitive accessibility)简单图示如下:

当然,这一明示交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式。由图1可以看出,语言符号在经过说话人按关联的交际原则加工处理后成为适合特定交际语境的明示刺激(语言符号及其组合),而后才经认知、编码而富有丰富的明示和暗示意义。这充分说明了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认知语用特性。而在实际交际中,这一模式中任何成分的缺失或变化都必然会导致交际问题的发生。事实上,这也充分解释了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中所体现出的各种话语特征,如话语的表达范式、组织结构、粘连模式,甚至语用失误等,归根结底,其实质都是说话人在明示交际中不断寻找能够形成最佳关联的明示刺激的种种表现,以便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

2.2听话人对明示刺激的推理理解

在明示推理的交际中,听话人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关于说话人意图的假设,以对话语所传达的关联性进行推理。关联理论认为,无论是明示信息的辨识还是隐含的确认,其实都是受关联的交际原则支配的,同样都是需要推理的(Wilson & Sperber,2004)。而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行为,该行为的目的是取得最大认知效果,但同时要求人们有效地分派有限的注意力和推理资源,也就是说人类认知往往力求用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冉永平,2002)。可见,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过程,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顺应过程(Verschueren,2000)。在这个动态的复杂认知心理过程中,对明示刺激的理解从根本上讲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听话人依据关联的交际原则,寻求那些构成明示刺激的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所产生的最佳关联性,并对其进行推理、解码直至理解其丰富的语用意义,完成交际任务。

推理交际的过程对听话人来说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符号及其组合所传达的明示刺激进行解码,以解除歧义,再推理结论,以至理解暗含等语用意义的过程(Wilson & Sperber,2004)。按照认知可及性的顺序(order of cognitive accessibility),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图释如下:

显而易见,这一推理理解过程始于对语言符号(明示刺激)表面传递的概念和程序意义的信息解码,然后通过认知综合及语境假设排除歧义,而且必须依靠语用推理,最后才能选择最佳关联性解释。从关联的交际原则来看,在推理的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听话人必须解读语言符号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语用意义,辨识在特定语境中语言符号所传达的说话人的认知意图,当然还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等对其进行语用推理,这样才能达到理解最佳关联的交际意图。

因此,这一推理交际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语言符号使用中所具有的认知语用特性。而正是因为语言符号的这种认知特性,听话人才能够顺利完成话语理解中的各项任务,即建构关于明示内容的恰当假设(implicatures),建构关于理想语境设想的恰当假设(暗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s)),以及建构关于理想语境含义的恰当假设(暗含结语(implicated conclusions))(Wilson & Sperber,2004),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

3.结语

语言符号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认知的概念化表征(甘世安,杨嵘,2005)。它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从整个符号系统中逐步独立、完善起来的一种人类赖以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类认知实践这个大的语用环境。而实际上,正是在人类认知实践的过程中,语言符号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和改造体验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对独立、较为完备的符号体系。因此,语言符号天生就已经被烙上了人类认知语用的印迹。关联理论在帮助认知主体解释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基本关系的同时,更将其置于不断变动的、动态的认知语境中,既凸显了语言符号自身的物质性,又赋予了语言符号不断焕新的生机与活力。

简言之,关联理论既是语言符号形成中人类的认知基础及人类认知特性的体现和证明,又是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人类交际的原则和指导,无疑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符号及其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注释:

①冉永平(1998)在《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一文中指出,所谓“明示”(ostensive),指明白示意。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明示”手段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就能据此明示进行推理,即将信息按“明示―推理”的模式进行理解,从而做到双方“互明”对方意图,达到交际的目的。而本文认为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应包括语言类的和非语言类两种。而这里主要讨论语言类的明示刺激,从语言符号来看,主要是单个或多个语言符号的组合。

参考文献:

[1]Ryder,Martin.Semiotics:Language and Culture[A].Encyclopedia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thics[C].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5.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ilson,D.and Sperber,D.Relevance Theory[A].In:Horn,L.and Ward,G.(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07-632.

[4]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甘世安、杨嵘.从信号到符号――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起源的诠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问题探索[J].现代外语,2002,(1).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

一、概念

所谓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交流双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禁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条件下,为了在交际中达到配合或补充语言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行为[1]。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有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比如说话时同时做手势,它在我们与外籍友人交流的时候可以代替语言;其次,运用音量和声调的变化对语言交际产生调剂的作用,便是辅助语言交流的证明;第三,可以规范我们社会交往,调节语言交流的顺序,如交谈时该谁说话往往是由非语言性信号决定的;最后,通过声调和态度可以传达双方的情感,表现我们对交谈对象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强调语言行为的重要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便会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的失败。

二、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在成功的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每个外语学习者所必须重视的。

1.略论

达尔文(C.Darwin)在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许多相似之处。而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52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一书。在该书中他创造了Kinesics(身势学或体语学)一词。它指的是研究体态语的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对Kinesics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L.Samovar er al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式化和代码化。”Birdwhistell认为体语学应作为一个传播体系,用研究语言同样的办法予以研究[3]。他把语言的结构单位和动作的结构单位作了有趣的类比,还创造了Kineme(身体语素)这个词,作为身势学研究中记录身势语的最小单位,将体态语变成语言一样的代码系统,研究人体动作与交际间的关系。国内研究中,最早将“体语”做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的是陈道望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他将“体语”称为“态势语”,并指出,“‘态势语’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态势共有三种:就是表情的、指点的和描画的”。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于体态学都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2.体语符号的文化差异

由于语言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对体语的依赖程度很高,而非语言行为在交际没有特定的结构,所以在一种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义的体语符号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别,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顺畅。

(1)手部动作(gesture)

手部动作实际是身势语(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会产生多种姿态,形成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的差异。中国人用手掌侧面做抹脖子表明杀头或自杀,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动作表示剖腹自杀,而在美国则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张开,手心向外,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弯曲与拇指相连,组成一个“V”字母,构成“V”型手势,在英美等国及非洲大多数地区用来表示胜利。它源于英语单词victory首写字母v。但是,如果做这一手势时手心向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表示猥亵、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这个动作,一般以摆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势,即以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在美国人眼里是表示顺利、赞美、了不起;在我国表示“零”;在日本、韩国和缅甸表示“金钱”;法国人认为是指某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则认为这是个猥亵的动作,并常被用来影射同性恋;而在巴西,它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国和一些国家用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夸奖,但伊朗人称好不竖大拇指,而澳大利亚人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侮辱,有骂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触(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通过目光接触和眼神产生心灵沟通,表情达意,它所发出的信息符号是体语中最复杂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约束。在美国,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他们甚至把一个不愿保持目光接触的人视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语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国家里,避开那种直视对方的目光,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与成年人交谈时总是把头低下,不看对方的眼睛。尤其在东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视男子的眼睛的。试图保持目光接触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往往避免一直直视对方,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级或长辈面前也有此表现。所以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中国人回视时间过短而产生不解情绪,或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凝视妇女却是公认的文化习惯,不但不会招徕非议,或许还能博得女子一个感激的眼神或会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并进行一番夸奖,否则,印度人会认为,这小孩的眼睛一定带着邪恶的目光才能如此诱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触和坦率的手势非常重要,能促进交际。

(3)体距与触摸(proxemics)

世界动物行为学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康拉纯・劳伦斯博士研究过,一切动物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空间或领地。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间位置,才觉得安全、舒适和自由,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者对于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体距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举止行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站得比较进,英国人、美国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较远,并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国人在异性间进行交际时,彼此的距离一般大于欧美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在研究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后认为,这些国家的人们在交际时,人际距离大致相同。大致可分为下面4类[5]:

1.亲密体距(intimate distance):从身体碰触到18英寸,用于情人或极亲密者;

2.个人体距(personal distance):从1.5英尺至4英尺,用于朋友间的非正式接触;

3.社交体距(social distance):从4至12英尺,用于事务性会晤、课堂及一般社交场合;

4.公众体距(public distance)从12至25英尺,用于对公众演讲。

不同文化的上述四个距离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同一类交际距离的增大或缩小,可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甚至双方之间的怀疑、反感、厌恶、冷漠或喜爱、赞同、接受等正反馈与正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用“试探”和“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对方的习惯的间隔距离,以调整彼此间的体距。

与体距紧密相连的是体触(触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谈话时的触摸会被认为是极端行为,不仅仅是违反了人家的文化规范,甚至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也不能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里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否则就认为不吉利。这与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6]。

(4)沉默(silence)

沉默在非语言行为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赋予了更多积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国家,沉默具有阴郁、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问题就以沉默做答,而英美人则认为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回答的内容与问题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回答,这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强。这是因为沉默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消极意义[7]。

三、结论

以上对于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因素的阐述,特别是对于体态语的浅析都说明了非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系统一样,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非言语行为的非对等性。那么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愈加频繁,我们更应该加紧学习多元的文化,除了能进行准确流利的语言沟通外,要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还必须使自己的非语言行为也能正确表达的自己的情感,成为相互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Brosnahan. L.《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12-11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56.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7-58.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8-211.

[5]陈永培.龚少瑜.语言学文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2-34.

第5篇

―、“文化内容分层”与语用能力习得的关联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文化内容,因其层次不同,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微妙的影响。语言交际能力,即语用能力,牵涉到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会因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文化结构层次上及性质上的不同,而向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一点,仅从外语交际能力所具有的应用语言学特征上就看得出来。从宏观上看,将语言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对于语用能力即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要把握文化内容分层与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就离不开对语用过程特点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就有必要去弄清楚:介入语言交际过程的,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从微观上看,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必然关系到语言功能的发挥,关系到语言学用策略的采纳,关系到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关系到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用法的“接收”和“产出”,关系到语言环境(语言的文化氛围)的积极利用和创造,关系到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会与教和学的效果发生必然的联系。

二、“文化内容分层”与语言功能的发挥

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首先关系到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若想顺利地发挥语言功能,就必须考虑语言交流的双方或各方的因素,考虑语言交流的内容。而语言交流的内容,离不开对不同层次文化内容的辨别和使用。从教学活动和语言训练的角度来看,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分层分类处理,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清晰,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变得比较容易操作。当然,对语言信息中的文化内容做分层处理,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有“分”,就必然有“合”。“分”与“合”,是一个辩证整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对文化信息的习得而言,不光要有“分而治之”的微观过程,还须有”合而治之”的宏观过程。这两个过程加在一块儿,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对所学外语”内在化”的成效。

三、“文化内容分层”与语言学用策略的采纳

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也必然关系到语言学用策略的采纳。遗憾的是,这一方面经常不在教学计划的青睐范畴之内。学生的外语学用策略的优劣,与语用能力和语言功能的掌握紧密相关。好的学用策略,能使学习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差的学用策略,往往会给学习拖后腿,导致少慢差费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教师来说,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学用策略,是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教师需要采纳合理、贴切、针对性较强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适应,才有可能扶持学生逐渐达到自我运转。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贴切而合理的语言学用策略,需要有层次分明的语言文化信息来作为运作平台。

四、“文化内容分层”与外语交际能力基本因素的关联

人们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用法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具体的文化结构层次的“手中”。假如不清楚文化内容的结构层次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关联,就会发生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用规则方面的偏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说:分层,有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这些基本因素和基本维度,都牵涉到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表层现象或文化深层内涵。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显性的文化表层现象与隐性的文化深层内涵,对于“学”和“教”,往往有着性质上明显不同的要求。而这种不同,自然会寻致教学内容的选编排序、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教学方法技巧的选择使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法机制的运作调整、教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具体地说,这需要在国际汉语教学及外语教学中,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分门别类地区别对待,使它们在各自的层次上分别与语形、语义、语用达到结合。

五、“文化内容分层”与语义习得、语境创造、语用心理的关联

将语言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对于语义的习得和教学,具有尤为明显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点,只需对“语义”进行一下分析,就能清楚地明白其中的缘故。语言学用的经历证实,语言意义通常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表层语义、深层语义、直述语义、象征性语义、与文化现象有关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有关的语义。这种多层次的语义体系,必然会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及其教学辅佐过程产生多层次的要求。而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信息加工的内容和方式,必然会要求对语言信息中的文化现象信息与文化内涵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信息加工。因此,对语言的文化内容进行分层处理,便成为跨文化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对语言信息中的文化内容作分层处理,从外语习得的过程来看,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和长处。经过分层处理的语言文化内容,更加容易揉入教材的选编排序过程,更加容易用在外语交际活动之中。因此,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跨文化认知需求和跨语言认知需求,更加适合学生外语习得的心理过程。

作者:孙媛媛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6篇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将英语课和活动课综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英语。

教师要培养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和学习语言,改进语言输入的方法,创造情境,重视英语语言的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模仿性的表达

学生学习语言应重视模仿,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天性,英语课堂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认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积极采用让学生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开口练习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学会模仿,思考各种形式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一些措施:

1.在新知识的呈现上更加富有趣味,教师要进行实物演示,经过图片辅助处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的作用。

2.教师通过学生辨别、观察和模仿,指导学生使用教育教学方式掌握英语语言,教育学生设计出多种教学操练方式。

3.教师要加大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强化和巩固作用。

4.教师要重视逐渐深入地提高练习的难度,减少机械性的练习,增加学生的练习质量,并教育学生学会抢答、指认、猜谜等,通过旧知识的吸收和新知识的呈现和巩固。

二、充分拓展演练的阶段

教师进行练习,教育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敢于讲话,消除哑巴和聋子英语的现象。教师要进行高密度的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演练,放手让学生开展语言训练,重视句型教学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积累,运用正确合理的语言,并进行机械练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设计学习话题,引导学生学会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方式进行教学:

1.开展英语朗诵竞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宣传,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实现人人参与教学活动。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重视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活动的创造性,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重视运用英语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理解,逐渐教育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师可以组织对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话,将角色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充分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穿插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空间,引导学生思考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实现有意义的对话,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实现学习意义的传递,实现学生的语言交际才能。

三、熟练运用并交流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并灵活运用学习的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重视英语语言输出的能力,实现在教学状态下的语言交流。

教师可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自由地进行思想的碰撞,实现语言的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模仿的对话,组织学生参与表演,再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调整的内容,进行对话改编、创作和表演,教育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实现练习方法的优化,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以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提出英语课堂教师的提问应以促进学生语言输出为目的,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l引言

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刺激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愿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提问是课堂上教师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GX11在他的月一项实验中观察到超过一半的课堂时间用于提问一回答有关问题的活动。Whit和甚至还记录过一名英语教师在5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提出了427个问题。英语课堂上的适时和恰当的提间对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互动的教学活动或不可缺,因此,对于提问技巧的掌握已成为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考量。

2提问的目的与类型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向什么样的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他会在恰当的时候有的放.矢地把问题提出曾把教师提问的目的做以下归纳: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鼓励学生思考和专注于课文内容;检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等。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师提问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调控教学进程。

关于课堂提问,分类语言学家们各执一词。

提出“封闭式提问”和“敞开式提问”的概念。封闭式提问的答案是唯一的、固定的而敞开式提问的答案可根据情况有很多种.几后来,Long和ate又进一步地把提问分为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而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咨询性提问能够真正传递新的信息,促进师生之问有意义的交流需要,更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者接受技能和“生成技能"(skills)两者的结合。接受技能指的是通过听或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生成技能指的是通过说或写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为了同时训练学生的接受和生成两种能力,教师在提问时应刺激他们思考,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问给学生的输出提供机会,这种强制性的输出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如何提问刺激和迎合这种输出,教师如何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挥不同的功能。找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

3.1教师提问的难度

所谓提问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厂度,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Chaudron,1990)认为,恰当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能够理解和回答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学生凭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

3.2问题的适时调整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及输出的机会,因此,教师最怕遭遇提问后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这种局面多数是由于学生没有听懂问题所致,这就要求教师尽快对问题做出调整。一般说来,教师可应用下面的方法:重复前面所提过的问题;适当地暗示问题的答案;换一种表达方式或使用选择性问句(如:"Whatwouldyouliketodrink,pauseWouldyoulikecoffeeteorbeer).Whit。和Lightbown(1984)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英语教师每分钟提出四个问题,40%的问题没有应答,而高达64%的问题是对所提出的问题的重复。教师可以使用很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例如说出预期答案的特质,或把它与其他东西做比照等等。提出的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调整,向基础差的学生提较简单的间题,向基础好的学生提有较大思考空间的问题,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训练。

3.3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第8篇

关键词: 交际语言测试 大规模语言测试 语言教学

尽管现代语言测试的历史不到100年,但语言测试已经历了3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第二阶段是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或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第三阶段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或后现代语言测试阶段。目前语言测试正在转向交际语言测试的阶段。存在于中国的三大语言测试受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影响也都作出了相应的改进。改进之后的大规模语言测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学习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语言交际理论对大规模语言测试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两门互相交织的学科的共同作用而不断发展的。语言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更为准确,并因此促进了语言教学。同时,语言教学的实践使得语言理论不断发展。建立在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思考成果的基础上,从索绪尔开始,经过布卢姆菲尔德到乔姆斯基,语言学家开始区分语言研究的两个领域:语言(系统)、语法(结构)、语言能力;言语、意义、语言运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否认语言的社会功能。虽然乔姆斯基的这种论点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支持,但很多语言学家对把语言看成是纯科学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更多的是社会功能,语言只有存在于社会实践中才有意义。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运用,这也使得交际语言理论在语言本质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有所发展。人们对语言本质和交际语言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提出了批评。他对“语言”和“言语”提出区分并认为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语法能力(或称语言知识)。“语言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它是一种能力”,但“并非是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乔姆斯基所阐述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狭义的、表状态的概念,因为这种解释忽视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他否定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能力”。

其后,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与乔姆斯基所说的交际能力是对立的。他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他所认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4个方面:语法知识、心理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实际存在的知识可以看出海姆斯所认为的语言能力同语言运用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关系密切。乔姆斯基和海姆斯对语言能力解释的对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乔姆斯基是一位理论预言学家,他关心的是如何生成和理解语言,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脑,而海姆斯是社会语言学家,他更关心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与操作。为“语言能力”概念的发展作出另一贡献的是语言学家韩礼德。他创立了功能主义语言学说。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可分为概念、操纵、启发和想象四大类。在语言实际使用中这些功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必要将理想化的知识和实际运用分开。他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行使语言的这些功能。海姆斯和韩礼德对“语言能力” 的再定义使得“语言能力”不再是脱离社会和使用环境的孤立的语言。

之后,语言理论影响了语言教学的发展。不仅仅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者和形式主义的语言学者展开对语言能力的讨论,语言教育者也开始探讨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从事语言教学的学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应该包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这样的思考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测试不能只有语言知识, 而应该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卡纳尔和斯温在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基础上又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模式:一是语法能力(即掌握语言规则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即交际者能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言语的能力);三是语篇能力(即能根据不同的语言载体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组构成语言篇章的能力);四是交际策略能力(即为提高交际效果而有意识采用的各种技能,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然而,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说明各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如何结合构成综合的交际能力。此外,该模式也未说明这种交际能力如何转化为交际行为。

最后,语言测试学者巴赫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巴赫曼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情景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巴赫曼,1990)该模式由语言能力 ( 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功能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评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 ) 和心理——生理机制3个部分组成。巴赫曼的这一模式比前人的学说更全面、更系统。尽管巴赫曼在1991年和1996年所发表的著作中,对语言交际能力又有了不同的解释,但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

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表面现象的重视,只重视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注意到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从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的最初认识到巴赫曼关于语言交际能力构成的最新模式,反映了语言学家对语言及语言能力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英语语言测试的变化

每一个大规模语言测试的背后都一定有理论的支持。目前存在于中国的有影响力的大规模考试包括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三大英语考试的理论支撑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1.托福考试的变化

托福考试所遵循的语言测试理论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并正在转向第四个阶段。旧的托福考试主要受到以拉多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整套体系,该体系有一定的结构。各种语言都能从结构上分解成小的语言单位,语言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部分,语言测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测量应试者的语言能力。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可以单独测量,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可以单独测量的。旧的托福考试也考虑了社会语言学的因素,所以在旧的托福考试中也包括了对语言进行综合测试的内容,这样的综合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总之,旧的托福考试在语言测试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曾被称为语言测试的“托福时代”。

然而, 随着语言测试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不能满足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测试,因此,新的托福考试应运而生。新的托福考试是建立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的发展是随着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海姆斯) 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托福考试经过这样的理论变革,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形式知识又考查了考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变革也同样说明语言测试必须反映真实语言环境和准确的任务完成。

2.雅思考试的变化

雅思考试一直遵循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同“托福模式”比起来,“雅思模式”的语言测试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注意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基于考生语言运用的实际需要,直接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雅思考试分为普通培训类考试和学术类考试。 普通培训类的考试文章基本上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报纸、说明等,这些材料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理解这些文章就能证明考生具有在英语国家的生存能力。除内容外,题型也是多样的,不单单只有多项选择题, 还包括配对题、简答题、完成句子等,这些就避免了考生为应试而应试。学术类的考试也同样遵循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原则并且体现了语言测试必须真实的原则。美国著名语言测试专家L·巴赫曼指出:“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不是在毫无实用价值的心理测量的试管中进行试验;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学术类的考试考查了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单纯地考查。目前的雅思考试在理论支撑上还是采用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所不同的是,雅思考试更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变化

1987年开始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没有改革之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语言学理论上主要依据的是结构主义原则,把所有的语言能力分成听、说、读、写并分项测试。尽管考试中含有综合测试,但主题还是分项的结构测试。从测试理论的角度说,改革之前的四、六级是属于结构主义和心理学的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考试。

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题目上来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理论支持由结构主义转向了交际主义测试的阶段。虽然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性质的归属,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学业测试”还是“水平测试”是人们争论的主要话题。但目前《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要求》,考试与教学没有挂钩,这显示出中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向“水平测试”过渡。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形式上向交际语言测试的方向发展,即将推行的机考的题目材料来源于真实的本族语场景,并且口语测试的形式采用如托福考试一样的配对考试形式。

大规模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从三大考试内容、形式的变化来看,它们正在向交际语言测试过渡。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广大教师来说,掌握测试理论,了解测试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发挥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采用有效的测试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首先,要科学对待测试。根据现阶段的教学大纲,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对话部分时,多选用模拟一次导游、一次谈判、参加一项体育活动、一次学术专题讨论等类似交际情景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大量使用交际语言进行实战操练。在课后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并加大包含学生交际语言的应用和提高交际语言能力的专题练习、情景练习、对话练习等测试操练项目。这些将为他们应对日后生活和工作所要面对的实际语言交际环境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分级水平测试来进行分级教学。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英语能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分级教学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课堂效率也更高。最后,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跟进测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重点、难点,明确测试所要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所要测定的各项语言能力,规划好项目的编排和权重。

除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外,交际语言的测试在社会层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多父母和社会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学生和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和提高,鼓励学生重视口语和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寻找和提供更多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三大英语语言考试随着时间的变化,正逐步向交际语言测试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测试的内容、语言测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所依托的测试理论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背景指导下的语言测试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也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桂诗春. 语言测试: 新技术与新理论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3).

[3] 韩宝成.LyleF. 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5).

[4] Bachmann,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Bachmann,L. F. What does language testing have to offer? [J]TESOL Quarterly,1991,Vol.25, No. 4, Winter.

[6]Bachman, L.F. & A.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第9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功能;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交际性教学原则以意念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语言功能意念为首要因素,强调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教学活动的语境化

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的训练,而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语境的创设是多方位的,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考虑,创设的语境应该体现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再创造,达到得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情景的创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材料,把以课文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转化,凭借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从认识和实践的规律出发,情景创设还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交际的需要,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实物,或使用教室内的物景,如通过摆设桌凳,加之于辅助教具设置各种场景,如商店、邮局、饭店、医院、街道、校园等等,把问题情景、思维情景和活动情景有机交融起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交际时空,把学生获得的语言能力融人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最终达到语言为交际服务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英语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实现交际本领必经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努力激活整个教学过程,把交际活动贯穿于每一个教学步骤之中,通过设计种种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也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生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使学生们既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内容,又进行了交际训练。在开展这些课堂教学语言交际训练活动时,教师应该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的出错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对学生每错必纠,会让学生失去交际的欲望,对交际活动产生心理抵触,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良好、轻松向上的心理状态中进行交际。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交际法注重教学的程序化,教师要尽力把各个教学步骤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有机械练习和背诵提问的假设交际活动,有按基本句型模式套路熟练地对话、造句、复述的教学活动,有结合课文进行即兴发挥式的议论、讨论、辨认、有内容、有观点的针对际活动,还有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的真实际活动,教师要把各种交际活动的环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系统性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其次,教材内容的处理也要体现整体性,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师要运用语言信息输人的教学策略地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把整个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交际训练的课堂教学系统化,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避免支离破碎。

四、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所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这样会使学生既学课本内的知识,又有在广泛的生动材料中让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在其他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再现,从而在真实生活中将词汇、语法、语调的意义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也能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的方法升华到更高境界,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持久,语言信息大增而且易于吸收。学生很快就能深刻地感到,书本上的英语只不过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际工具的一种书面符号,真正有意义在于用一种语言表达、接收、传输信息,利用它去学习、了解、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第11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笔头言语交际;口头言语交际;活化教材;活化学生;活化教法

一、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社会现象,个人的语言行为只有在社会交际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脱离了社会的人是不会有语言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功能就是交际。课堂教学就要贯穿英语的交流,课堂教学就成了培养英语实践能力与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与交际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1.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实质。首先,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教学效果不只决定于教,也不单决定于学,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结果。其次,教学活动是交际活动,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结合上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再次,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进展,两者相辅相成。

2.实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培养交际能力,为交际而用英语也是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为交际运用英语”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实践;可以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是实施英语学科中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英语言语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是师生交往的舞台,是人面对面的交际,双向交流,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交际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课堂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1.教活教材,奠定交际活动的基础

教材是统编的,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

(1)把文字活化为话语。教材是以文字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的,而英语教学的实质是语言实践,说又是语言实践关键的一环。说,首先要听。因此,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语言材料及其主要语言结构。通过听录音模仿自然的语音语调,听学生对话,朗读,表演,加深理解和记忆,并检验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教师努力用英语组织教学并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注意情景、句型、词汇内容的同时,通过听力理解,潜意识地吸收大量语言信息,为交际活动奠定基础。

(2)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当从情景教起。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置身于正确使用语言结构的环境,借助简笔画、投影片、实物等创设情景,既紧扣课本内容进行操练,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2.教活学生,把握交际活动的关键

文字活化为话语,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现实,都为交际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交际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示范表演者,一个组织者,一个裁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课堂内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困难,享受到解决困难之后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形成一种推动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1)诱导学生“开口说”。对于英语这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工具来说,“开口”是学好的第一要素。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作而不是主辅关系,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朋友,这样能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紧张心理,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想说,愿说,不怕说错。说的方式很多,在诱导学生开口说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步,化难为易。

(2)引导学生“抢着说”。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把握契机,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使学生从“开口”到“抢嘴”,充分地运用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学生能在畅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吸收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全体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把所学的动词,人物等词汇都用上了,人人抢着要做连词成句。教师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指导,采取委婉的方法纠错,既不致于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印象。其次,在课堂中展开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倡导学生“自己说”。课堂中,从学生开口说到抢着说,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相当重要,学生在控制与半控制中进行语言操练。但我们教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语言技巧自然地运用于语言交际活动中,应让学生尝试“自己说”。

第12篇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重要性 应用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式。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Leger Brosnahan说:“交际中的一半以上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而Ross和Birdwhistell及Samovar都声称,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行为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可见非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语言交际,过分强调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这种偏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得也很明显,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运用语言给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缺乏或很少进行有效的非语言交际,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本文主要探讨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旨在使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密切关系,在实践中注意运用非语言手段来辅助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非语言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

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出没行为、声音暗示、穿着妆扮和其他装饰等。它是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使用的代码为非语言信号――整个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与表情,以及交际者双方的空间距离等,主要产生视觉、感觉和触觉效果。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并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体态学。体态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涵义,它包括很多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触等。其中,手势是体态语的核心部分。

2.体距学。体距学是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特定涵义。体距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效果的作用,其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语言的作用。交际者的年龄、性别、关系、文化决定了体距的远近,这其中又以文化因素和关系因素最为重要。

3.副语言。副语言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点的附加现象,它是由嘴发出的可用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各种“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如哈哈大笑、唉声叹气、啧啧称赞等。讲话时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大小也属于副语言的范畴。

二、非言语交际的应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意学习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特

别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生间缺乏有效的非语言交际,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差。非语言交际被看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远没有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的存在是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首先,非言语交际的信息传递量大,在某一交往过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其次,非言语交际对学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着深刻影响,因为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丰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再者,非言语交际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宽作品的审美途径,达到课堂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奇妙境界。英语课是一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表达形式非常丰富,而且运用频率很高,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三、教师如何将非语言交际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与沟通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行为进行的,恰当运用非语言交际,对搞好教学有重要意义。非语言交际内容十分丰富,经常用于教学的有以下几种:(1)体态语,即身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等;(2)人际距离,与学生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可在学生身上产生很强的情感效应;(3)伴随语言,如音调、音量、音高等。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非语言交际调控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和控制学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时,教师的视线应该经常发生变化,将视线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如果发现走神或搞小动作的学生,就用眼睛注视他,学生在接到这个信息后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空间距离调控课堂教学。教师所站的位置、座位排列、距离远近,都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我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围坐在一起,这样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我走到每个小组旁边倾听指导,效果非常好。再次,教师运用语气变化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而不用心听课时,就可以有意变换语气或者突然停止讲课来加以制止。

2.通过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进行信息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密切注意学生的体态神情,捕捉反馈信息,可以判断学生对授课内容是否感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程度,并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表情很投入,说明很感兴趣,完全理解了。相反一些细小的表情或动作,如皱眉、低头不语或茫然的眼神表明他们没有理解,教师还应该作进一步解释,或者换一种方式解释。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可以帮助教师迅速了解教学的效果,使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活动。

3.利用体态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种情况:同样的题材,有的教师讲起来兴趣盎然,而有的教师讲起来却索然无味。学生要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学,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在这方面,体态语和伴随语言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生动的语言,配上丰富的表情、适当的姿势可以把学生带入所讲课文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恰当的体态语可以丰富想象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几年的教学中以及与学生课后的交谈中,我发现,老师如果整堂课表情严肃,或面无表情,就无法与学生产生互动,将会使其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或抵触情绪;而相反,一个肢体语言丰富的老师,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深深地吸引学生。老师鼓励的目光会使学生增强信心,微笑让学生倍感温暖,恰当的肢体动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是教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和母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例如“跺脚”这一动作,汉语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而英语表示“不耐烦”。又如汉语中发“嘘”声表示“反对;责骂;轰赶”,英语却是“要求安静”。按照中国的习惯,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会鼓掌,表示“谢谢或友好感情”。而在英语国家,为自己鼓掌,会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表现。

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学生若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就难免会误解,发生文化冲突。例如,我们通常根据汉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八”,可这个造型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打手势要特别小心,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引起意外的效果。二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做的一个手势曾引起了轰动。一次当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胜利)的“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他所做的手势表示的那不是“胜利”,而是“侮辱、轻视”之意。

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

从交际角度来说,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交际手段,而且要掌握辅助语言交际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因此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受到重视。

首先,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民族典型的非语言交际习惯,让学生有所了解,并在教学中进行模仿和运用,中国教师要把自己扮成一个“外国人”,展示非语言交际手段影响学生。其次是创造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练习掌握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习惯,真正做到学为己用,学有所得。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视听设备,让学生经常观看一些经选择的英语国家的电视、录像和影片,在真实语境中通过图像的潜移默化接受熏陶,从而提高用英语思维、传达信息的能力。如有条件,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是一个最好的途

径,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和学习他们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既地道又自然。

五、结语

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息息相关,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促进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把非语言交际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1]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0,(3).

[2]熊金才.非言语代码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3]樊葳葳.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大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