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07:0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测试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省属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多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受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模式。部分高校甚至于采用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施无差别培养方式,这一根本性原因带来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应当仅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软件工程具有极强的工科属性,其人才培养,除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一样,可培 研究型人才外,专业学位应当清晰定位于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必备基础知识,在软件工程某一领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师。
2.师资比较缺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
软件工程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相对较短,软件工程师资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胜任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但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省属高校十分缺乏来自软件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课程教师。
3.培养模式陈旧,不适应国家教育部要求
由于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才在全国开展,很多高校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忽视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4.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套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师资缺乏、招生规模较小,出于节约培养成本的考虑。
二、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解决方案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的院校之一,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
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
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
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
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
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
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
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四、结论
1.1分方向时段与学生管理
分方向教学从大二开始,学生在大一学年按专业完成整个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基础课程。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完成方向选择。学生需填报志愿表格,如表1所示。为保证教学质量,分方向后采取小班化教学,按方向所组班级将介于15至35人之间,如所组班级人数过多或过少将根据学生所填报第二志愿进行适当调整,并征求学生本人意见。分方向后学生教学将打破原来的行政班级划分,重新组合成“方向班级”。学生管理将实行“管教分离”。即,教学活动按方向班级实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按行政班级实施。
1.2专业方向划分与课程安排
“分方向”、“小班化”教学模式中专业方向的划分与具体课程的安排无疑是决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环。为此,前期做了大量企业、社会调研,了解掌握企业、社会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设置,和企业人士共同商讨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方向划分,课程安排,共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建人才培养环境。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讨论,我们最终决定计算机系原有的三个专业划分为JAVA开发技术、.net开发技术、软件测试、网络集成与网络维护、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安全、系统维护、嵌入式系统、移动无线开发等9个专业方向。以上专业方向划分与方向内课程安排均服务于当前的热门行业需求,例如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方向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政府、银行、证券等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中大型企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部门;网络系统集成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安全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安全技术产品销售领域和售后技术服务。主要就业岗位有安全产品销售工程师、安全工程师、中小企业安全网管,存储产品销售工程师、存储工程师、中小企业存储管理员等职位。另外,有些方向划分是直接服务于校企合作订单班。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系统维护方向主要服务于校企合作订单班———“联想班”,我院自2004年起与联想集团培训部合作开设“联想班”,引进将联想售后服务认证LCSE和LCRE培训,到2012年,已培训10届学生590多人,输送到华东地区联想售后服务体系工作,2011年6月,我院与联想集团签约成立“联想学院”,并决定从2010级开始实施LCSE(联想技术服务初级工程师认证)、LCRE(联想远程技术服务工程师认证)和LCPE(联想技术项目工程师认证)认证培训项目。开设系统维护方向使得有志于从事联想售后服务的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近三年“联想专班”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
1.3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
实施“分方向”、“小班化”教学模式后,由于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分离,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教务处和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下,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了组班、课程安排、师资安排、教材征订和发放、课程实施、考试成绩录入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考试成绩系统,在按专业方向建立教学班级后,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级的建制,导致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与分方向教学管理不对接的问题。为此,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按照选修课程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班次,把专业方向班级和对应的教学班级连接起来,使任课教师能够录入成绩,并能打印专业方向班级的名册与对应课程的成绩册等,增加了很大工作量。
2“分方向”、“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2.1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课程设置为笼统。一般来说,凡是与计算机沾边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十分明确,毕业时学生总抱怨“没学到知识”。难以达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工作的实际需要。我校对计算机专业实施分方向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方向,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各方向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既体现专业方向又体现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避免学生出现学而不专的情况。学生还可以根据各方向的特点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团实践活动,或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活动。
2.2培养目标明确,更有利于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
根据行业的需要将大专业分成小方向,每个方向我们都配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对课程的安排、教师的安排、机房的使用安排及教学管理都做了适当调整。分方向教学既兼顾了基础知识教学,又突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既考虑到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又考虑到学生具有学习自。同时,还避免了教学管理的混乱。大一新生人学仍根据教学行政班组织教学,第二年按方向划分组织方向班级实施教学,但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日常管理。
2.3学生就业方向明确,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制订分方向教学的方案主要依据社会上人才需求比较大的岗位群,把一个专业分成几个方向进行教学。事实上,把专业细化后,无形中拓展了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根据各个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存在的问题
实施“分方向”、“小班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客服了许多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尽管为配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因为学生和家长对于专业、行业了解不多不深,在选择时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的引导工作还不够深入和及时;②学生数量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从教学成本等多个方面考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志愿组成专业方向教学班级,在计算机类生源萎缩的现实情况下这种问题更加明显;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出现空档,在教学班次中,要配备一套学生干部(如负责学习、卫生等方面),与行政班级分离,使教学班级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
4结语
关键词: 教学管理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技能培养
概述
我国 “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摆在了战略位置。软件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暴露出软件人才的匮乏。软件人才的培养也由此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为解决我国软件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双重缺口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工作会议上指出了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需求增长很快、缺口依然很大、结构不尽合理(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的客观事实,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金字塔”型结构的软件人才队伍。为此需要建立多级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在这个精神指引下,我国加紧了进行国家级高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并在2001年依托国家知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启动了35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在加快培养高、中端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位于金字塔底层的低端软件人才队伍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末又在全国首批遴选了35所学校进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这连续的大手笔动作,是国家为发展软件产业而加速培养软件人才队伍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措施,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向纵深地带迅速迈进,已经在与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更进一步的接轨。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将为改善我国软件人才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和现存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状态的调整,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高专的办学体制和组成成分将发生重大的变革。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成为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大量培养当前所急需的位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初级编程、测试、维护、应用等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人才的学校,所以它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教育和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模式的采纳、学生的实习与实训等方面会与软件学院等中、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学制的简单缩短(大部分为两年制)和教育产出过程的“短平快”,而是孕育着我们国家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它起到的是对国家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导向作用,它需要创建全新的办学体制和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新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这对于首批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是十分艰巨的考验。
珍视机遇,紧跟市场发展,更新观念,迎接未来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按照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客观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推行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实践方式,采取先进务实的管理手段,加快学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尽快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地区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完善、管理体制高效灵活、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实用型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本文谨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角度对高职高专教育和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路,以期抛砖引玉,筑巢引凤。
1. 关于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事关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关系重大。提倡采用的做法是:优化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专业设置:是指专业方向的设置要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作为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最终的毕业出口与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区域贡献问题。如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是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又是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它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宁波港为国际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发展宁波成为世界的先进制造加工业基地,成为物流周转中心、旅游中心,会展中心……,接踵而来的各类 “服装节”、“博览会”等促进了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经济的日益兴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又将为宁波经济的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宁波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信息应用技术的普及,于是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大量涌现,如发展方向为会展策划、装饰装璜、广告创意、动漫制作、广告设计的图形图像多媒体应用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机械、建筑、服装、IC版图等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电子政务、外贸单据、财务金融、科教网络、饮食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网络维护、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智能楼宇布线等领域的网络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推广等领域的软件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等等。这些都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多方位选择。
拓宽专业口径:是指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上,“实行大类招生,后期分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以满足学生接受教育选择的需要。学生一入校,先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使其奠定相对较广的专业基础,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后,再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知识结构,自我进行专业发展方向的细致定位和选择。因为专业方向定位过早、分科过细,会有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学生一入学,先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再细分专业方向,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要求,改变一个专业误定终身的现状,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报考率和入学报到率。
突出专业特色:是指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未来战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依据学校客观实际,如自身的师资结构、实践方式、教学环境、硬软件资源状况,来扬长避短,准确地找准在整个高职高专体系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定位,办出鲜明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开拓思路,努力探索,努力实践,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技能的培养训练上,要下大力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并坚持不懈,才会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形成生命力。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这样才会在纷杂而又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才会有学校未来的发展。
2. 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方向实现的关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宜采用“层次+模块”结构,要确保以职业技术优先,基础课程“必须、够用”的原则。
“层次+模块”结构是指秉承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所推出的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采用“逆向制定法”来制定课程的“层次+模块”结构。即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市场对职业技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每个专业设计出5~6门“核心技术课”和以此相关的若干门“职业技能课”,来组成核心技术层;再依据与核心技术层课程间的衔接顺序,确立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将这部分课程里基本的、实用的、必须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做到有进有退,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组成技术支持层;然后,再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人文素养等方面出发,设计出基础层。由此来逐步“逆向”制定课程的层次结构。
在确立课程层次的同时,再汲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的合理精髓,按技术岗位群的要求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建立起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以突出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上按岗位群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强调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构建出“实用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按模块组织教学。这就是确保职业技术优先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
职业技术的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要在与专业核心技术课的关系上,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只在形成学生在逻辑思维、数理分析、语言应用与交流等方面的基本的和必要的能力。所以不必去追求知识与理论的完整性,有些原理只做必要的定性介绍,不必进行完整的理论推导和验证。说穿了,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向不是做学术研究探讨的,而主要是技术应用教育的。所以基础课程应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而相应的专业课教学则应以面向市场,强化实用为目的。
在公共教育基础课设置方面,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两课”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法律、人文、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协作训练等课程,其教学指导思想是:要求教师认真进行“马加爵事件”对大学教育的反思,改变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认为那是学生处的工作的片面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协作精神的训练,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融合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要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修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而且还应该保持和强化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使命感与责任感。但上述课程的教学,若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照本宣科”,则容易出现课程的抽象枯燥、乏味说教的状态,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很难实现前面的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研究和改变教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互动。如国家教育部明确应开设的两课、法律、人文、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协作训练等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可灵活采取如观点探讨方式,主题讨论方式,正反方辩论方式,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改革。通过给学生布置题目,提供资料;或让学生上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处去搜寻资料,然后自己再整理、组织和加工资料,提出个人观点,列出相关证据,或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协作,互相配合,进行陈述、辩论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教与学的互动,来获取教与学的双赢。
3. 关于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而是要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关键性能力。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将凸显出来,创新技能将日益成为职业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努力地改变较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建设足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前提,是充分的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利保障。学校应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认真部署,逐步地予以实施和实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应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在全校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共事,防止出现各专业的自成体系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实行开放式办学,通过与地方合作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同时再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与软件企业、公司的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途径和方式。应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地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实践,来适应工作岗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必须是先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加深和提高,在项目实际参与中得以验证、锻炼和成长。这样可以加速培养社会第一线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这是学校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举措。
3.2 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来实现的。要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增加实训、实践的内容,压缩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增加和开设具有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和系列化的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中,要注意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按专业技能的要求,分解专业能力的技术要求,在各门课程的设置中从较低的技能练起,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实现。
2) 系统化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实践的内容各有倾重,但又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整个过程。
3) 目标性原则:运用目标管理原则,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使它的组成部分即每一次实践的内容都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都有具体的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和具体的实践步骤。
4) 整体优化原则。即不仅要使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适应。
5) 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还要努力按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规范的专门化训练。如对软件编码专业学生要培养和训练的规范有:代码注释规范、代码格式规范、命名规范,界面规范(GUI规范)等。
4.关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的教育教学特点表明,仅靠计划调控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一定要重视过程管理,包括注重教学过程的了解与调查、注重教学过程的监控,注重教学效果的考察;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考核标准。这就要建立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实行全程监控。如在院、系、专业等各层次都设立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如意见箱、E-mail、定期与学生对话等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掌握一线信息,以便进行全程性、多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种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体现,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教学实践升华的杰作。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也就无明显的好坏之分。根据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及时总结与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教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技能框架,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经验,形成技能,形成“条件反射”。要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讲究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动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积极探讨和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环境陶冶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融合教学模式等。
其次,要改革考试方法,以考试为杠杆,推动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技能发展,促动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为考试起的是指挥棒作用,传统考试方法的一些弊病,如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活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才要进行改革。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必须要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否则必将功亏一匮,失去教学改革的意义。考核的目的要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其全面、客观。所以考核方法,除传统笔试外,可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如口试、小论文、答辩、现场操作测试、网上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采用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别(校内考试、跨校联考、社会公共考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等的结合。
此外,还要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推行学分制,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课程设置僵化、修业年限单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学分制的实施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选课制为学分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应创造条件,建立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并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甚至包括学习年限。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在自身素质、知识结构、技能训练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异化程度得到充分提高。而弹性学分制则是在学分制基础上再建立学分替代和学分奖励制度等。即让学生的创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成果、学生特长的专业认证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折算为一定的学分。以期能更进一步地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式的创新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目的在于倡导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业愿望和形成。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更为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
自学鼓励: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鼓励其自学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如使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自学本科考试、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各种形式,完成学历升级和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特长认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加强课外教育的环节,可采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使其成为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如可以尝试把学生毕业总学分的5%-8%规定为特长学分。学校可以会同各系制定出特长学分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让学生可通过课外学习或业余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校或社会的技术竞赛或软件设计大赛、参加创业实践、参加科普活动和各种高新技术讲座等来获得此学分。
创业支持:可以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提倡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创业,通过办校内公司、软件园、服务站,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或学校附近的街道与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校园培训、微机维护、网络维护、网站建设、课件制作等等,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实现就业前的创业预演和热身,为实际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奠定充分的基础。
5. 关于职业认证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举制度。这种“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也有利于把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历是受教育的种类及专业知识教育水平的见证,拥有知识不等于是拥有了能力,拥有能力则可以学习和应用更多的知识,可以发现、更新和创造新的知识。技能则是相关知识、技术熟练应用的表现。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是持有者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业已经过社会权威组织和行业机构相应认证的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微软的中文MCSE+MCSA认证、SUN的JAVA 程序员认证,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NIIT认证等等均有较高的行业认同程度。学生拥有这些认证证书,在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就容易受到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会多一些择业机会。甚至会较大程度地提高就业的起点,如获得较好的薪金水平和工作岗位。
实行“双证书”制度,就要采取积极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与相关行业的国家和国际权威认证相结合,构建新的培养计划。要创造条件,力争把学历教育和国家和国际的认证教育相结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国际认证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同学校的学历教育更深度地融合。如可以将著名的ACCP、NIIT的培训和认证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国际著名认证厂商的认证课程培训,借助于国际著名认证厂商提供的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课程教材、认证标准,灵活地选择和掌握各类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2-3项国际著名IT厂商认证的证书。这种做法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体系的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和广泛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汲取著名国际认证厂商的培训认证课程的精华,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之更新、拓宽、综合、精练,使之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实践性。这样也便于学校迅速建立起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保证学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语
总之,建设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应在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这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举措,任务十分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品质、特色的形成和教育产业的现代化,不是立竿见影,一挥而就地快速见效的,它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漫长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可喜的是,我国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各地百花齐放,多有创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前景必将更加辉煌。
附中文参考文献
[1]俞瑞钊 孙惠敏.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