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数学启蒙

幼儿数学启蒙

时间:2022-09-27 06:3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数学启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数学启蒙

第1篇

如何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对于增强孩子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那么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的方法有哪些呢?

让宝宝指出形状

宝宝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出物体的形状,做个小的游戏,让宝宝指出物体的形状;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数数,简单又有趣的数字游戏就是借用手指或脚趾从1数到10,爸爸妈妈也可以唱数数的歌谣给宝宝听。

教宝宝学会比较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比较。比如说告诉宝宝,妈妈比爸爸低,妈妈比宝宝高,西瓜比橘子大,4颗糖比3颗糖多等。

教宝宝学会分类

教会孩子按他自己的理解能力将玩具分类,比如把他的玩具小火车和小飞机分开,然后数数每样有多少个。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在幼儿数学启蒙阶段常用的方法,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想要激发宝宝的数学兴趣,就要从小开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

第3篇

凌凌1岁半,已经能认好几个数了。妈妈心里很高兴,觉得宝宝年龄这么小,就对数字这么上心。长大了数学一定会很棒。

误区:数学就是记数和运算

解惑:

数的运算是数学的一部分,实际上,数学包括四个领域的内容。1数与计算:数数、一对一对应;2量与实测:多少、大小、长短、轻重;3形状与空间:基本平面图形、空间位置、图案组成;4逻辑推理关系:相关位置、分类、前后顺序。可见,在对宝宝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时不能出现片面性,否则就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

镜头二

月月妈妈早就有给宝宝进行数学启蒙的意识,因此她平时就会教2岁的宝宝数数、简单加法。聪明的月月进步很快,妈妈也常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对宝宝数学启蒙教育做得很好。

误区:数学启蒙教育就是让宝宝识记数字、做计算题

解惑: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研究能力。学数学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启蒙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宝宝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镜头三

小熊喇3个月,爸爸已经开始实施他的“全方位教育大计”了。就数学而富,爸爸每天抽出一定时闻。通过“宝宝。这是1”、出示圈片数字1等语言、图片、动作的方式来教小熊学数学。生怕他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误区:数学启蒙就是尽早让宝宝学数学

解惑:

让宝宝尽早接触数学不等于让他过早练数学。心理研究表明:婴幼儿10个月时是辨别物品大小的敏感期:1岁10个月是婴幼儿掌握初级数概念(如粗细、高矮、轻重、多少等)的敏感期;2岁半左右是计数能力发展的敏感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建议父母根据宝宝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对他进行适宜的启蒙教育。

镜头四

壮壮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但对20以内的加法还不是很熟练。这让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妈妈放弃了晚上休闲的时间,每天都出几道计算题让壮壮练习。

误区: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能尽快提高宝宝的数学能力

第4篇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数学活动的目标是使每位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而插板数学启蒙课程体系,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注重儿童早期数概念的建构为目标,融合蒙台梭利教学法、福禄贝尔教学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我国珠心算教学的优点,旨在通过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自主操作,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和表现中反映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插板数学启蒙课程中,数学学习被融汇到以游戏为主的有趣的活动中,通过直观的教具操作和亲自的动手实验(特别是数学插板的运用),通过听故事、戏剧表演、互动游戏以及科学实验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活动中,了解数与量的关系,了解进位与退位,感受立体、平面和线条的优美与功能,学习百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懂得平方与立方的概念,掌握基础的几何知识。

插板数学启蒙课程旨在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际到抽象,抓住幼儿对数字和线条的敏感期,有效提升幼儿的数理逻辑智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体验学习多功能数学插板的乐趣。

一、“多功能数学插板”的突出特点

具有直观性。能使抽象的数看得见,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简单,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具有操作性。使儿童能借助这一学具的操作进行思维运算。“多功能数学插板”是儿童借物思维的理想学具。

具有工具性。它既是教具、玩具,又是学习的工具。儿童运用它来运算,体现了借助工具进行运算的方法,能大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具有趣味性。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该学具就是让儿童在插板上根据老师的要求,变换各种形式摆棋子,在玩中学,玩会了,也就学好了。

具有个别指导性。在“多功能数学插板”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思维迟缓、感悟慢。为了让孩子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可以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模式排序;也可以按红圆形黄三角红圆形黄三角排序等。在操作棋子中,教师巡视,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适用于幼儿园、小学教学用,而且也是用于家庭辅导。这种效果已经被实践证明。

二、“多功能数学插板”的使用方法

刚接触插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入手才能使初学插板的幼儿容易接受它,掌握它。

首先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当我第一次把插板摆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新奇、一种疑问。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告诉幼儿我们每天都可以和插板做游戏,引起幼儿操作它的兴趣。

第一步,开关插板时,大拇指推开它,食指把它拉回。我们可以把这一动作变为指令“爸爸开门,妈妈关门”,因为在以前学过的手指操中,幼儿知道大拇指是爸爸,食指是妈妈,这时幼儿在头脑中进行相似联系,相似激活,把已有的经验运用到了实践操作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指令。

第二步,认识棋子的颜色,我们可以找寻幼儿头脑中的相似块,如,跟太阳一样颜色的是红色;跟鸭梨一样颜色的是黄色;跟棉花一样颜色的是白色;跟头发一样颜色的是黑色;跟大树一样颜色的是绿色;跟蓝天一样颜色的是蓝色。这样幼儿就能根据自己脑中已有的相似块,把颜色与具体实物相联系,很容易就能认识各种颜色。

第三步,就是认识图案。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小班 数的概念 渗透教育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情绪和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无意记忆,在无意之间形成对事物的记忆,而往往记不住需要有意记忆的内容。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要充分运用娱乐化和生活化,让幼儿在无意间接触数,对数的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时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轻松与愉悦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对数的概念形成无意记忆,进而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让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提问和思考,对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学知识形成正确认识。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如让幼儿了解“1”与“许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总数概念。

一、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的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和培养思维的学科,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是对人类智力运作的主要体现,是对幼儿进行心智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幼儿的心智在数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智慧。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进行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考的能力。为此,人们将数学形象称为思维的“体操”,可见,人们对数学的高度评价。幼儿数的概念教育就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蒙,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刺激和发展,让幼儿早日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但是,幼儿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难以达到成年人的学习水准,因此,在进行幼儿数的概念教育时,要将幼儿的学习内容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让幼儿在玩乐中形成数的概念,对数学形成初步的认识。

二、如何把数的概念渗透到幼儿小班的教育中

1.在小班教学的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幼儿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水平、展现发展水平的独特形式,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且会自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将问题解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教育。例如,为了让幼儿区分“1”与“许多”的概念,幼儿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拍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是圆形的,让幼儿去玩具箱取皮球,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许多”皮球,然后让小朋友们每人取一个皮球,将玩具箱的皮球取光,那么玩具箱里的“许多”皮球就变成了小朋友手中的一个个皮球了,在小朋友将手中的皮球放回玩具箱的时候,就又出现了“许多”皮球,通过这个一拿一方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认识“1”和“许多”的区别,并且在脑海里形成了“1”和“许多”的概念,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形成其他的数的概念。

2.运用丰富的活动材料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幼儿往往会对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接触着数,但是这些数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事物的本质往往转移了幼儿的视线,没有让幼儿形成正确数的概念。为此,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事物数量的关注,将事物与数联系起来。例如,老师在幼儿的小课桌上放上3支铅笔,5块橡皮,7支彩笔,2个苹果,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说出事物的数量,让幼儿在数这些活动材料的过程后中形成数的概念,进而促进了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3.鼓励家长参与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通过日常生活的数数,图形认识,激发幼儿,这种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辅导模式,对幼儿的数学启蒙是非常有帮助的,达到的效果往往超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鼓励父母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形成数的概念。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引导幼儿数出家中有几个人,用餐时有多少个碗,有多少个汤匙。其二,看看鞋柜里有多少双鞋,说说谁的鞋子最多,谁的又最小。其三,利用野炊的机会,让幼儿采集树叶进行标本制作,观察并说出他们的大小和形状。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认识,采用积极有效地方式进行幼儿数的概念教育,针对幼儿的特殊情况,幼儿教师要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渗透数的概念,在幼儿课上的材料活动教学中渗透数的概念,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数的概念教学中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运用准确的思维方式去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解决。

参考文献:

[1]龙艳如.幼儿小班数的概念渗透教育[J].青海教育.1999.

第6篇

一、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原则

幼儿园的幼儿一般是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模式为主。因此,教师就应该结合数学这门课的学科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周围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具体的学习、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二、教师要做幼儿知识的传授者和创新思想的培育者

1.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活泼的、轻松的教学气氛,更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及时捕捉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新思维,并且不断地对这些兴趣点和新思维进行鼓励和培养。

2.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应不断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并及时地鼓励幼儿积极地进行探索,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教师对他们的赞美。这样会很好地鼓励幼儿不断地去发现和探讨,这些创新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得到开发。

三、教师应及时抓住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不断学习的动力。幼儿的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为主,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教学主动地变成形象的、具体的教学,让幼儿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

1.不断创造情境教学的模式,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的、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学的时候,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创设情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幼儿在好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和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质疑,不断启发幼儿的求异思维

幼儿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质疑,并且在数学的学习中也应该大胆地进行质疑。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有大的质疑就会有大的进步,有小的质疑就会有小的进步。同样,在数学的学习中,也应该进行大胆的质疑,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

3.巧妙利用创新思维的提问方式,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提问的方法,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幼儿多思考问题,多动脑筋,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为一种思考的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之后,让幼儿在不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开拓和发展新思维。

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1.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探索。面对幼儿的创新和探索,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并且不断地给幼儿解决疑难问题,及时点拨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2.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爱玩、爱游戏、爱看动画片等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设置各种各样的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学习到知识。在游戏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求胜的心理,来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游戏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功利化

一、 追根溯源: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剖析

1、小学数学教育误区

大多数教育者和家长认为幼儿园与小学朗格阶段应该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普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入一些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以便他们步入小学阶段后能够有所帮助。这种误区导致学生过早地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挫伤了儿童的积极性。根据新闻报道,在广州市某小学的“幼升小”的考试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题目 “15-2+5-3+18=?”本该在幼儿园接受开放、自由的幼儿教育的孩子们,却每天要为这样、那样的考试忙昏了头,而这些题目本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却早早出现在启蒙教育时期。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作为迄今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最基本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机制产生了影响,小学数学教育难免受到波及,小学数学教育中渐渐加入了智力题、分析应用题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题,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早点接触小学课程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导致很多孩子在幼儿、小学数学教育时期都会采取口诀等技巧学习的模式。

3、升学率的压力迫使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升高中、大学等升学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家人给孩子大补恶补数学技巧,随着市面上出现的心算、奥数等秘诀,这些辅导培训机构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搞小学化智力教育,完全将小学数学教育规范和数学学习的乐趣置之脑后。

4、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质欠缺

目前,很多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初中讲台上被迫转岗过来的教师,他们沿用初中教学模式,也有的是非师范性数学专业,甚至是艺术音乐、美术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为得一份稳定收入走关系得到老师这一职业,没有专业的幼儿教育技能,缺乏小学数学教育经验。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对策

1、规范幼儿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行为的规制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影响过渡时期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应实现人才区域间流动,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和互动关系,合理安排优质教师资源。这种流动应是双边的、互动式的流动。如在城乡之间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师流动机制,就有助于改善农村教学水平。其次,建立一套激励制度,拜托城市教师“只进不出”的现象,让小学数学教师树立危机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定期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必不可少,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将培训系统化,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方式的多样性,这样都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转向小学过渡期,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以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正确处理幼小衔接问题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结论

研究结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教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普遍认为幼儿应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不应仅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观方面,却过分强调超前教育。第二,教育方式存在功利化倾向,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自由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偏少,普遍存在布置作业过多!贯彻国家要求不力和开设辅导班过多等问题,第三,启蒙时期学前教育教育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甚至是偏远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物资配备缺乏、班级容量过大、没有教学书刊、游戏类智力开发的数学学习用具,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良胜发展。第四: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2):1.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Z].

[3]李彦芳译.卢梭的爱弥儿[M].武汉出版社,2015-8-20

第8篇

为此,本刊拟以专辑形式刊发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体将通过核心经验阐释、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梳理、经典活动案例分享等形式,介绍有关“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等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帮助读者对儿童的早期数学学习有更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敬请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教师实施幼儿园课程指明了方向。《指南》在“科学”领域中阐述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基本特性、核心目标、观察要点、典型性表现和教育建议,其根本目的是要帮助教师实施“有质量”的课程与教学。

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Shulman,1988),也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学前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教育,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在基于教育实践案例的反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一、关注核心经验,实现有理解的“教”

教师对于学前儿童究竟是如何理解数学概念的,应该如何评价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有不少教师对儿童早期数学启蒙教育产生畏惧或抱怨情绪……要帮助教师克服对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负面情绪,使“不喜欢数学”的教师也能对儿童早期数学教育充满信心,关键是要帮助教师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有清晰的理解,即帮助教师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所谓核心经验,是指对儿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经验是在综合了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儿童数学领域发展的年龄特点基础上梳理出来的,涵盖了《指南》相关的内容和要求,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

1.核心经验能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有理解的“教”

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早期数学是什么,儿童的数学学习会碰到什么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一般会遵循怎样的路径等问题,“教学”才有可能成为有重点、有儿童、讲策略的有效教学,即教师必须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实现有理解的“教”,而不是为“教”而“教”。

从“集合与模式”“数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方面的数学主题入手,3~6岁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可归纳为“集合分类”“模式排序”“计数”“数字符号”“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教师需要了解每个核心经验包括哪些“要点”、儿童在该核心经验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该核心经验等。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核心经验,就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加以充分利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核心经验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每一个核心经验的要点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虽然我们并不能断言儿童的数学概念是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但是这个顺序确实预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

2.理解核心经验能帮助教师更灵活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对儿童的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儿童的数学学习支持更有力

我们对儿童数学学经验的梳理并不是要外加一套新的认知模式或结构让教师去学习,事实上,它起到的是补充和丰富教师数学教学策略的作用。因为教师一旦明白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儿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班里的孩子哪些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没有理解,接下来他们可能需要怎样的支持。譬如,在区角活动中,当一个女孩玩积木拼板材料长达10分钟而始终不能完成一个三角形拼图时,如果教师已然知晓“几何图形”这一核心经验中“几何形体是可以翻转、旋转和移动的”这一要点,以及对3~4岁儿童来说认识和理解这一要点正是几何认知的难点和重点,那么教师给出的支持性策略就不会只是停留在表面化的鼓励上:“不着急,慢慢拼”“××真是好样的”等,而是给出一个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你要不把三角形倒过来试试看?”“哦,原来三角形倒过来还是三角形啊。”“以后再拼其他图形的时候,你也可以试试这个办法哦。”由此,对于这个空间概念发展稍显迟缓的儿童来说,既可获得重要的核心经验,也可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成功感。

二、关注儿童,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践原则

我们在讨论核心经验以及相关活动该如何开展时,也有必要讨论并思考一下关于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一些重要的实践原则。

1.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提倡“多元表征”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既离不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生活经验,又依赖于具体的动作操作和体验,它是儿童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借助于具体事物和形象逐步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抽象逻辑概念的渐进性发展过程。例如,儿童必须把4辆玩具汽车和一张有4辆汽车的图片、数字“4”以及文字“四”联系起来,才可以被认为真正具有了数学意义上的对“4”这一数概念的理解。

儿童早期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发展通常是与具体情境相连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将在具体实物情境中获得的数学学习知识或能力迁移和应用到其他变化的情境中,实现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渐进发展,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元的表征手段(例如能够用实物情境、教具或模型、图形或图表、口语以及书面符号等多种表征手段来表达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或演示和解释数学现象),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对具体实物加以表征是最基础的能力,它最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而用书面符号加以表征则是最抽象和高级的。儿童对具体实物、图片和符号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是自动生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对同一概念运用多种不同表征方式帮助儿童感知;鼓励儿童运用具体实物、图片和符号等不同的表征方式加以表征,并促使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由转换使用这些不同的表征方式。

2.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背景――基于“情境教学”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数学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能从真实的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教师要把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与背景之中,如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整理玩具”“统计到园的人数”“玩沙玩水”“户外运动”“搭积木”等活动都与数学密切有关。

儿童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与他们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儿童的数学学习遵循着从接受性理解向产出性理解过渡的发展特点。如一个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发现并找出有规律排放的雪花片或积木(接受性理解),却不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规律(产出性理解)。因此,把儿童的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生活情境之中,视儿童为有好奇心、有能力的解决问题者,可以激发儿童主动建构的动机,鼓励其作出产出性理解。而且,真实情境也为儿童提供了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加以整合的机会。

3.儿童的数学学习既需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支持――倡导“手脑并用”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让儿童充分地操作、体验和建构是一种重要方法,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和其他人交流,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楚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是另一个重要方法,幼儿园的数学不应当只是限于操作的“哑巴数学”。

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操作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教师或成人的语言引导和提示归纳也同样重要。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学语言”(即能体现或隐含一定数学概念或知识,有助于儿童进行逻辑思考的语言)与幼儿互动,如:“我有三个不同大小的杯子,我们可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些什么呢?”“你能说说你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出了这艘船?”“你有什么办法来量一量你们谁更高呢?”……这样可以使儿童有机会尝试去创造和验证,也能激发幼儿的逻辑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那些他们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此外,要鼓励幼儿尝试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或交流,从中了解他们的理解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体现了他们的哪些数学表征和逻辑思维能力。

4.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学习领域――尝试“整合数学”

第9篇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概述

(一)启蒙教育的内涵

启蒙教育就是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地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常用的说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启蒙者已知的类似常识来说明道理,而不是讲述科学证明过程。

(二)钢琴教育的内涵

钢琴教育是要人们更加认识和提高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对钢琴的基本认识和积极兴趣,并培养对钢琴的演奏力和表现力。钢琴教育不单是要人们了解钢琴黑白琴键的组合,还要从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学起,五线谱、音程构造、音阶、音符、休止符等。钢琴教育要求幼儿掌握基础知识,在此之上发展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三)幼儿钢琴启蒙的最佳年龄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学习钢琴应该从孩子抓起,越早的了解和学习钢琴越有利。专业艺术教育者认为,弹钢琴是具有技巧性的手眼协调的小肌肉动作,需要指关节的配合,肘部与前臂的配合,上肢与下肢的配合,手指与键盘的配合,身体与键盘的配合等,这些都在考验一个演奏者的身体协调性和耐性。刚开始学习钢琴需要反复的手指练习和各种练习曲的练习,以达到基础牢固的目的,这就要求学习者需要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练习。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知道,幼儿先发展大肌肉活动,再到小肌肉精细化发展的过程,年龄较小的幼儿会因为协调性差、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等自身原因而坐不住,这个时候送他们去学习钢琴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合理有效的学琴年龄应该在3—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手指关节较灵活,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活动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会形成肌肉记忆,这将为以后更专业的钢琴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一)钢琴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人的审美能力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联想、表达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通过钢琴启蒙教育使幼儿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最终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对作品演奏和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演奏,不仅能表现其扎实的基本功,还能表现演奏者个人的音乐素养和对乐曲的理解。要树立以艺术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二)钢琴对幼儿文化修养的影响

苏格拉底曾说过:“音乐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因为节奏与和声能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并赋予人们礼貌和优雅的气质”。钢琴教育对幼儿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人事一个天生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这就意味着受到音乐影响的人能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深厚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指人先天自然形成和后天形成的一系列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幼儿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还能培养其认真踏实坚持的学习习惯。纵观整个历史,凡是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六艺”的课程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教。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乐教,周公的“制礼作乐”,在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鼓励和推动下,礼乐并举,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有文化、有礼仪、有涵养的祥和的社会环境。

(三)钢琴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第10篇

幼儿数学的启蒙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奠基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是幼儿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工具之一,幼儿在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成人一样需要计算、逻辑推理和判断力。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前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期开发学前幼儿数学心智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幼儿学数学的科学方法

著名的早期学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数学能力的萌芽出现在1-3岁。这时,幼儿对事物之间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兴趣,对几何图形和测量的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左右。如果家长能抓住时机,针对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刺激,提供必要的教具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将终生受益。如果错过了这一重要时期,再进行教育则收效相对较差。如果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进行指导,那将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造成幼儿厌恶或恐惧数学的后果。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那样:令孩子感到数学抽象,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人所提供的方法错误所致。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逻辑数学观念,最初并不来源于语言讲解,而是来源于儿童对客体材料的具体操作活动上。他还指出:“数学教学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水平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计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幼儿数学教育应从儿童发展规律出发,重在开发幼儿数学潜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字概念的自我建构,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亲自感受“学习数学充满挑战和兴趣”,使孩子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自信。

让幼儿对数学充满兴趣

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活动。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

3.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操作活动和感觉触模等自身活动及多种感官的参与,带领孩子进入数学领域,增加对数的经验,发现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4.从幼儿的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材进行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来感知、理解、学习数量关系,从而帮助理解记忆。

第11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幼儿教学启蒙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少年说》如是说,少年如红日初升,道必大光,如河出伏流,一泻,其亦是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故而少年之启蒙为国之重,那么教师该如何在信息技术这种新环境之下对幼儿教学进行启蒙教育呢?

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言教育

心理学家指出,1~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关键期、10岁以前是儿童外语学习关键期。由此可得出结论说,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其语言功能将得到有益的发展,若是刺激不当,则会酿成悲剧。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语音发展非常关键,刚开始基础打不牢固的话,发音不准,那么到以后就更难改过来了,例如四川、海南等地方语言与普通话发音差别很大,甚至有的地区直至现在还存在着古代的一些去声字的读法,这样学生的发声习惯就跟现代的普通话发音不一致了。而这些地方的学生,是在到了一定年龄后才接受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学习,当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很难被根除的,当纠正发音在她们看来成为一种不可能后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很快被粉碎,随之就是放弃。如何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错误发音的地方创建一个纯粹的普通话环境呢?这就得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了!那么具体如何来进行这些活动呢?

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正确示范。普通话、外语发音过程中正确的发音口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唇、齿、颚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口腔状况比较复杂,教师一个口型一个口型教给学生不仅要示范口型还要在示范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讲解,这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情,费时费力,而且有时候因为学生看不清楚标准动作导致体会不到气流的变换,到最后还是很难发对音。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模拟动画把那些具体部位动作正确演示给学生,而且可以一遍一遍示范,直到学生会了为止。

2、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拟态语言环境。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都知道要用直观的、有视觉色彩冲击和听觉感染力的物什来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而科学实验也证明,人类获取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如何直观还是静态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如果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来授课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就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拟态三维空间,充分利用学生对视觉和听觉的依赖,让他们进入到语言的世界。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书面语训练。口语内容暂告一段落后就该进入书面语的学习阶段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软件来进行教学了,软件是用来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的,学生会在一定的情境设计下进行组词造句,根据完成任务不同程度会有不同的奖励机制,这样形成竞赛与奖励相结合方式的传统教学一下子就转移到新技术中了,激励了学生也减轻了教师负担。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简单的模仿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了,这时候教师就该提出有一定思维坡度的问题,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问题,然后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孩子获得简单的科学结论,使得儿童的逻辑思维得到一定的锻炼。

1、 归纳分析思维的培养。数学的教学过程能够给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延伸幼儿的学习空间,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养成多维多向思考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学来完成发展儿童逻辑思维的任务。

2、想象思维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思维锻炼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指导幼儿学故事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相配。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儿童肢体协调能力

信息技术利用可以用拟人化形式、多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来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同样的,利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将一堂肢体协调课上的有声有色。如在幼儿学健身操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将有喜洋洋形象的健身操FLASH在电脑上播放,学生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喜洋洋来领跳健身操了,都迫不及待的一块跳,看着偶像跳舞的画面,听着悦耳活泼的音乐,幼儿不仅乐意参与学操,而且学会、学好的速度明显变快了快,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抽出身来纠正幼儿的动作,节约了教学时间却得到了更好的效果,一举两得。

但是儿童的父母与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父母在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进行教学辅导时,要让孩子尽量少的受到电子的辐射,根据学习长短来规定相应的使用时间。

2、.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观看、浏览的内容,由于此时的儿童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很低,当需要给学生自我控制计算机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有力的帮助与指导。

3、父母与教师从小要努力培养儿童应用信息技术良好道德、法规、情感、礼仪等。同时要教育孩子在上网的时候,不要泄漏自己年龄、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以免受到欺骗、恐吓、攻击等影响儿童身体、心理健康的不法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教学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项课题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关乎中国少年教育体制新模式,即使现在的应用方法还不甚完备,甚至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问题终会在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日臻完善中渐渐消失的,故而希望各位同仁看到此篇拙作后能对各位的教学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第12篇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家长认知 误区

数学教育是最能培养幼儿逻辑性的,而思维的逻辑性与幼儿的认知有密切关系,逻辑性与幼儿的学习也有密切关系,逻辑能力与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所以,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是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现在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很多家长容易走入教育误区。

一、剖析家长对幼儿数学教育认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可以等到上幼儿园让老师教。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且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连话都说不清楚,没什么好教的,从而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

误区二:认为会“背”数字、会做算术题就行。

“我们家孩子已经会从1数到100了,我的孩子已经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常可以听见家长们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我们知道,背数字等于背数词,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要知道,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孩子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自然就记住了表示这些数的数词。

误区三:认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提供现代化的“益智玩具”。

很多家长都抱怨说:“我们的小孩,我给他买了什么什么国家推出的新的益智玩具,可是,小孩没玩几次就不玩了,我给他买了许多书,他总是翻翻就不看了。”

家长认为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就是给他买相关的玩具、书籍,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数学教育的误区

(一)掌握最佳时期尽早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经研究发现: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半左右是婴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综合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发展关键期就会造成发展的不足。以后就是花上几倍的力气也难以补偿。若受非学科且杂乱的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出现严重偏差,为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教育发展理论说明:三岁幼儿入园后再接受数学教育已经晚了。

所以应及早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意物体的个数,或者可以引导幼儿在整理玩具时按类摆放,让幼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数学并喜爱数学。

(二)正确对待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要通过学习数学发展创造性、逻辑性思维,因此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变化,事物的排列顺序,培养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比幼儿能背多少数、能做几道题要重要得多。

(三)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

幼儿期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对事物的感知是较模糊和局部的,因此可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学具及趣味性较强、色彩鲜明的有关于数学的书籍,此外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指导。

如:可以提供各种颜色、形状的积木,可以让孩子找出红色的三角形积木,黄色的圆形积木(归类),可以让孩子以红、黄、绿排一条小河(有序排序)。你和孩子一起搭房子,然后让孩子找出你们搭房子时用了几块方形的积木(数数)。在看书时,可以先提出要求,让幼儿有目的地看书,这样幼儿就不会不知道看什么了。

三、结合家长力量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一)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当然系统的幼儿教育还是必须由幼儿园完成,但由于幼儿园资源有限,虽然很多时候老师有好的点子但在材料的收集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家长就是幼儿园教育背后强而有力的后盾。教师可以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帮助收集资料,或和幼儿一起了解课前所需的知识储备。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盲点,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有哪些活动,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是怎样让知识融入活动的。

(二)引导家长融入活动。

在了解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过后,老师可以尝试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如归类游戏,让家长身上贴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让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找家等。在参与到活动中时,家长可以从老师那学习到更系统、更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