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时间:2022-03-23 10:5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木兰诗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木兰诗教案

第1篇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鞍鞯朔柝辔啾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

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五、总结、拓展。

①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43-01

优化课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要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下面就这个方面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授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需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思考,领会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授《黄山奇石》时,考虑到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表现,为了配合课文,我制作了一部视频,搜集了很多黄山的视频资料,配以文本、声音、音乐等,让没有去过黄山的孩子们体会黄山怪石危峰突兀。对同学们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刺激,配合图片文字,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效果良好。又如在讲《敕勒歌》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诗中的景象,引导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有哪些颜色?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等,这时,学生们活跃起来了,展开想象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又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制作了一段视频,配有音乐、图像、文字还能根据朗读速度滚动,使人仿佛感觉到了春天的活力,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课堂形式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昧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变的单调,把教师变成机械的放映员。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下功夫,有效的提高辅助教学手段。

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作者介绍、历史背景、字词解释等,通过利用这些资源,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学校可以通过电子备课室,让教师互相交流,形成集体智慧,将电子教案保存,为今后教学提供一个教案库。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语言世界,从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要了解、要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文布置相关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我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了解:花木兰生在那个朝代?花木兰生平如何?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上去探究,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教学成效。

三、提升语文课堂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交流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让学生大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资源的量很大。网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可以让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挑选;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多,信息量大;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流动畅通无比,学生学习、接受信息都无比便利;4.获取信息途径简捷。现代信息技术使获取信息的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减轻广大教师了对图书馆等传统信息媒介的依赖性。由于具备的这些特征,丰富的信息量,在一定时间内传递给让学生,就会增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充分与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上下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理解文本要有整体意识,语文教师要树立上下文教学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上下文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指阅读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从内容和语义层次看,它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语篇环境和语体风格环境等。

上下文教学观就是运用上下文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着重论述上下文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操作策略。

1.运用上下文教学观来指导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具体体现在确定词语意义、理解语句、解读文本等方面 从文本整体阅读入手,分析上下文语义、语法关系和语体风格,在理解有关语句的时候,将小的语言单位放在大的语言单位中,结合大的语言单位来理解,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章),段(章)不离篇”。同时,做好对一个词、一句话的品读,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思想。

1.1 确定词语意义。从文本整体阅读入手,把词语放到句中、文中理解,联系上下文、依托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词语在句中、文中的意义。既要“词不离句”。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句的“负”,应释为“怀有”还是“缺少”呢?我们看到,从语义环境分析,《报任安书》一文重在申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处境。由于奇耻大辱、悲愤之情、无奈之心交织在一起,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谦卑之辞,通篇未见赞誉或褒扬自己之处,“少负不羁之才”当也不能例外。从语法环境看,“少负不羁之才”与“长无乡曲之誉”并列对举,构成联合结构作谓语。其中“少”与“长”相对,“负”与“无”、“不羁之才”与“乡曲之誉”相应,共同说明“仆”即作者的一生,既缺少横溢的才华,有没有乡里的赞誉。这句话连同下文紧接的一句“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出入围卫之中”,既是对上文“赖先人余业”才得以“得罪辇毂下”的补充说明,又是作者想发奋图强、力建“积日累业”之功,取长补短、得君主赏识、取宗族交游光宠的原因。“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正是作者发奋图强,补“负不羁之才”“无乡曲之誉”之短,以实现理想的情感流露和行动写照。“负”和“无”是变文修辞手法,两个词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相同。所以,联系上下文,“负”应释为“缺失、亏欠或缺少”,不应释为“怀有”。

在文本阅读中,对“之”“其”等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的理解,更需要综观上下文的语义环境、语法环境等来推断确定。

1.2 理解语句。语段、篇章的意义制约着存于其中的语句的意义;因此,对语句意义的正确解读依赖于对该语句所在语段、篇章的语义的整体理解,即要“句不离段(章)、段(章)不离篇”。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第三段中说:“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刚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只能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它,但当我们接着往下读直到把全篇读完,我们明白作者是以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解读来表明寓言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是公平清楚的,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不少人居心险恶,非常狡猾,如果头脑简单,就会处处碰壁上当。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看前文这段话,“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其实应理解为“对狡猾的''指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进化”的含义也变为“越来越狡猾”。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从文章中引用的几个例子开始分析,最终推导出作者对读《伊索寓言》的观点,然后再反过来读文本前三段,我们便对作者的匠心豁然开朗了。

《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句应如何理解?从语义环境看,该句所在的语段叙写的是木兰归家后重着女装的喜悦,“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紧接着“当窗”句描摹的是木兰“理红妆”的情景,依据生活常识当知应解为“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如此,则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从文本创作风格环境看,互文修辞的运用是全诗一大特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都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由此我们可断定“当窗”句必从互文手法入手来理解品读。

1.3 解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文本,因各自生命体验的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多元解读的现象,对此,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彼此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尤其应如此。

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警惕浅读、偏读,乃至误读。文本解读中出现的人物分析脸谱化倾向、情感体验单一化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阅读《卖油翁》,对“陈康肃公”的看法,我们常常能抓住文中“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等语词解读出陈康肃公的“自高自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下文的“康肃笑而遣之”句,就会从全文由“自矜”到“忿然”再到“笑而遣之”的语义变化中,还能读出陈康肃公的一“笑”、一“遣”所透露出的尴尬无奈、自我解嘲乃至默认自己技不如人的复杂心理变化。只有紧紧抓住上下文的语义环境,细品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才能使文本解读、形象分析做到立体化、丰富化,才能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立足上下文是克服游离文本的歪读、误读,走出人物形象分析脸谱化、扁平化的不二法门。

2.上下文教学观符合汉语语义规律,是指导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应如何树立、运用上下文教学观指导教学呢?

2.1 教师要自觉树立上下文教学观。在备课、课堂教学中采取由篇章到语词,由语词到篇章的分析策略,做到瞻前顾后,新旧联系,保证备课、教学质量。而不至于沦为现成教案及教师教学参考书的简单传声筒、扬声器。

2.2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上下文学习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言必有据,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反复训练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第4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一、以学校文化体系的常模化,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驱力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 “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着力打造幸福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我校各学科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如:语文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三、扩大课外活动教育延展,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 ,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