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0-27 03:4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总复习;教学策略;制定计划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高中生们面临的第一次人生的大型考试,这是他们是否能够进入到心仪的学府继续深造的门槛,它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学习甚至是人生职业规划的选择。由此可见,高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责任之重大。因此,为师者要肩负起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未来,尽力的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这次考核中表现得更加优秀。高中政治是一门基于当下时政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性社会学科。要想学的好,就要强化孩子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鼓励他们对社会现象和国家的相关政治进行自我的思考,帮助他们梳理好已学的必修及选修课本的知识,减少孩子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好复习工作的时间安排

众所周知,高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科目较多,学生需要分配给每个学科复习的时间有限,复习的时间比较紧张,加之高中政治课程的知识点较多而上课时间较短,使得高中政治的复习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实际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使得高三政治学科的总复习工作有据可循。【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制定高三学生的复习计划时,我会根据当年高考的高考大纲的要求和每本必修及选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制定。争取让学生的复习能够符合高考考试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的复习过程中,我会根据经济生活中生产、经营、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作为必修一的总复习的整体脉络,然后将各个单元的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融入到整个脉络当中,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制作成一份整体的复习课件,并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这部分的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配到每月、每周和每天的复习任务中,何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何时进行习题的操练,从而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阶段化的复习。

通过制定这样的有序的和科学的复习计划,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总复习时间的浪费,提升学生复习的效率。在学生考试回答政治综观题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也能更快的出现必修一章节的具体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答题的信心,降低考试的紧张感。

二、微观社会动态与考试倾向,打牢基础知识

为了能够从其他高三政治教师的教学课堂中得到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思考,我常常与许多一线的高三政治教师交流。在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常常找不到复习工作的切入点,只是因循守旧的根据课本的目录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依次复习。【2】这样的复习方式看似十分合理,可是,由于本身高中政治的知识就比较复杂,考试的范围较大。如此庞大而无捷径的复习方式,只会给学生造成记忆的压力,导致孩子在答题时出现“背串知识点”和“记错知识点”的现象。【2】

因此,在实际的总复习时,我会先翻阅近几年的高考文综政治部分的试卷和考试大纲,观察高考出卷老师的出题意向及热点考察内容,然后给学生们划出各个单元的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冷门的知识,就只要求学生稍有涉猎即可。而对于孩子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会利用专门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比如:政府的职能与党的职能的差异等。

例如:在观察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我发现在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的高考考察上,大题的题型考察的内容主要围绕政府的性质及作用、党的性质及作用展开。所以,在帮助高中生们复习《政治生活》的内容时,我会先帮他们罗列出政府和党的相关知识要点,要求他们必须将这些要点作为重点背诵的内容。然后结合当下的时政“依法治国”的政策,我会收集一些相关的例题,供学生们练习,熟能生巧,从而锻炼学生们运用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政治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的国家政策的小小的变动和每一件国家大事的发生都很可能成为出卷老师出卷的出发点。因此,我会要求学生们不能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而要多多阅读报纸、观看新闻、了解身边的事情,时常思考这些内容与课本中的哪些政治知识有关,从而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我从事高三政治教学的过程里,时常有学生会向我提出一个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不知道怎么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3】看到孩子们被政治难题弄得手足无措时表现出的失落的目光,我决心要好好的培养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打消他们答题时的畏惧情绪,让他们在看到题目的时候,能够正确并且迅速的检索到题目中有效的信息,节省答题时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B高中生们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下题:

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先看一下三个图表标题、图表的具体内容及其横纵向的变化和角注,尤其要注意图表殊年份的重大事件及其导致的特殊变化。此题的标题分别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我国消费和投资”、“我国经济增长”,图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关于以上三个标题在城乡中的经济情况的对比分析。

其次,在观察完图表中的信息后,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图表现象后面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这一年份发生了这样的现象,本质是什么?”在此题中,导致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农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市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最后,在进行答题时,根据提干中所给出的信息回顾课本中的知识,逐句逐段的在旁边标注出与其有关的课本知识,再明确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简洁明了的在答题纸上写出答案。

如上题中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关键字眼高中政治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罗列知识点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明确要求学生要结合题目信息进行适当的发挥。

经过一段时间的“举一反三”的读题和审题的训练,在日常的作业和月考中,我发现学生们在书写政治答题的答题点越来越有逻辑,准确率不断提升,令我十分欣慰。

四、适当练习,帮助学生规范答题过程

众所周知,强度太大的练习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适当的习题训练却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答题速度和心理素质,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所以,为了提高孩子的答题能力,规范他们的答题过程,我会适当的为高中生们准备一些习题训练。

例如:在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答题比较嗦,容易出现知识点逻辑顺序错乱的现象。我会出一些答案较为简洁,知识点逻辑顺序要求高的题目给他们练习。

总结:高三政治复习是学生提高政治解题能力和进行系统的政治复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教师要先从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入手,认真观察当年的热点话题和考试的动向,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规范他们的答题过程,帮助每一个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活力 学习积极性 情景教学

教学活力的增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置课堂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或者关注点来设置课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体会教学的用心,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活动。

一、故事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热情

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对于政治这门学科而言,政治与生活中的实例或者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入教学主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故事化的讲解中体会到政治知识所反映的本质性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变的价格”,教师就可以讲解与价格波动有关的实例,例如教师可以举例:“大家知道这两天连续下雨,但是你们恐怕不知道这两天菜场的蔬菜价格吧。这几天蔬菜的价格比往常高出很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天气的原因,天气恶劣使得蔬菜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种环节的成本都增加,所以菜场上的价格自然也就高了。所以,天气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你们记住了吗?”教师通过举例,再配上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立刻就提升了。结合书本教材的知识点,证实了“天气影响价格的波动”,所以学生在教师的例子引导下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并且也学习到了相关的政治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教师故事性的指引下也提高了学习热情,因而为今后的政治教学也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互动探究,活跃课堂气氛

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更投入地进行政治知识学习,而且学生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合作和交流的快乐,从而推动学习的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能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习也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物质的本质”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探究“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问题,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行调查,这便是探究性学习的表现。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出规律和认识,达到探究学习的目标,从而认识到政治问题,即时吸收和掌握。这一系列环节充分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体现出来,学生从探究性的学习中也学习到各种能力,促进了自己全面发展。

课堂氛围需要学生们共同去营造,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阐述对“人生价值”的见解,并且其他学生可以及时进行反驳和点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地付出和奉献,需要拥有一颗默默无闻的心。”另一个学生就可以反驳:“实现人生价值也要一定的索取,这样才能促进自己扩大范围地去奉献。”在这样一种你争我辩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无限扩展,促进了思维的灵活应用,并且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的热情度也会迸发,课堂活跃度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设立情景,巩固知识

教学课堂的氛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关系着政治课堂的成败。不管是教师的教学热情还是学生的参与热情,都是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因素。而情景设立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带动课堂活跃度,除此外,教师通过情景设立也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巩固自己的政治知识。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设立一个政治环境,假设学生们都是已经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公民,有权利参与国家的活动,也有义务履行国家的规章制度。教师可以分别设立四个小场景,分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生在这四个环节中能够根据相关知识点充分地自由发挥,比如在“民主决策”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模拟村民委员会决策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决策场景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也会注意到相关的人物职权与政治活动的关系问题,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各项政治活动与各种参与人员的具体联系,理清思路,深化知识。还有“民主监督”这个环节,学生也可以模拟各种举报形式,通过演绎学生也能清楚地了解到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这些过程的具体执行情况,也使得学生树立政治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政治课堂活跃气氛提供了途径,推动了政治课堂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导性提高、素质教育推广的教学目标使得高中政治课堂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课堂活跃度作为课堂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活力的提高是完善政治课堂非常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苏]阿莫纳什维利 著;朱佩荣 译.《孩子们!你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3篇

1“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章节中的知识点

“本章小结”是对一个章节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表现形式可以是以单纯的文字进行陈述性描述,可以是建立层级知识框架,可以是绘制表格.学生通过“本章小结”可以明确一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通过这层层分解,学生明确了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纵向关系.此外,学生会发现功与功率的学习是[HJ1.8mm]为了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进而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至此,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各知识点的横向关系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势必快速有效.节省的时间自然可用于做习题练习.

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三历史复习 应用

如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传递速度,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很自然地寓教于乐,进而增强学习效果。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三尤其需要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融合多版本的教材,扩大高三历史教学的容量。

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穿、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补充的部分内容,如果仅靠老师课上的口头讲述,学生就很难有直观的认知和理解,这样的课堂就会毫无生气,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佳。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其他版本教材的部分内容展示出来,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具有直观性,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反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客观性等特点,有些内容难以用语言讲清楚,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课件,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进而加深理解形成记忆。

例如必修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课,讲到隋唐时期曲辕犁出现,便于调节犁铧深浅。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即使使用图片教学也是静态观看,记忆效果不佳,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将《耒耜经》上记载的“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动态效果,就能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清楚地记住曲辕犁的进步之处。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根据高考的考试说明,简单地将考点罗列,学生很难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复习背诵时费时费事费力,记忆不准确。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制作成课件,并将知识结构图示化、形象化,边提问、边归纳,不仅能加强知识点的识记,更能通过知识结构图明确彼此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宏观把握历史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复习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时,由于人民版教材将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分成两课时进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侵略和反侵略事件对应上,如果用多媒体课件以画数轴的方式将各大历史事件展示出来,这样既系统地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节省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加强对近代中国史的宏观感知,深切感受到历史的体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两条线索:①列强不断入侵;②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又如在学习完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我利用表格的形式把本专题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出来,包括不同阶级、不同派别、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特点、不同实践活动和不同的学习层次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从而归纳总结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感受到近代国人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对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表格如下。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解题方法和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方式容易忘记,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容易记住,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解题中,才能理解。

使用多媒体技术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从这两种题型中找出典型进行分析。选择题部分,可以先用EXCEL统计学生答题选A、B、C、D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的讲解,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题,然后将其中的关键时间、关键词等重点显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随后展示同类题型加强训练,加强学生对该类题目的熟练掌握。解答材料题时,使用屏幕投影显示材料,在重要的语句下划线或是闪现,从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段落大意或是材料的重点语句等各方面信息的总汇,准确提取材料中关键的有效信息,正确答题。或者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答题结果挑选出来,作为典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失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在此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训练比较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直观又增大课堂容量,可以及时进行反馈,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为贯彻高中课改提出的新的教程标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致力于“目标•导学•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导学、评价是构成一节完整课堂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需求,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时,从制定切实目标,到引领教学活动,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钻研和合作学习主动性,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1]。教学导入方法、辩论、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都是高中政治教学常用的方法,只要灵活运用,便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以下就近年来对如何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模式进行探讨。

一、认真备课,制定切实教学目标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就是对教材钻研,对知识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的精准把握过程。备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教师要清楚掌握自己学生对政治科目的学习情感、态度、方法,有针对性地备课,从学生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指向性的导入,准确把握知识重难点,快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经过备课准备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有了依据,讲课也就有了目的性。

二、注重使用导入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要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中介绍两种方式。

(一)直观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直接导入新课。经过实践证明,直观导入新课这种常用的方法比较有效。通过对以往的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和新内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同时,可以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一方面巩固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回忆重点、难点;一方面对知识点的串联加强记忆,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提高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直接导入,上一节课,讲到政府如何行使权力方面,我们学习了政府的有关知识,知道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民,运用不当将滋生腐败,贻害无穷,所以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常用的情景创设方式有四种:漫画图片情景、学生活动情景、音乐视频情景、话题情景。这些精彩的情景教学的引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景,并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中。例如,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话题导入:小王和小李是同班同学,两人感情很好,经常一起逛街,买的东西也都很相似。大学毕业之后,因为种种因素,两人去了不同的单位工作。小王去了一家规模大、效益好的公司,而小李却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的小公司。于是,在真正开始上班的那个暑假,两人再一起相约逛街的时候,两人都觉得对方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小王买高档的化妆品和时装,而小李却相对买中低档的商品。教师随即让学生思考:小王和小李的消费水平为什么不一样呢?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导入新课。

三、充分运用情感教学

高中政治知识理论性较强,抽象性较高,部分学生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灵活运用方法技巧,将情感教育带入到政治课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一是创设情感教学情境。情感教学情境创设是需要在一定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二是优化情感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学生学习的情感目标,其次,要确定政治学习的情感目标,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体验的满足感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三是活化情感教学方法。政治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艺术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既要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充分理解、包容学生,让学生避免产生畏惧感,主动跟教师交流,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情感化的教学评价。高中政治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评价要介入情感因素,不可以单一以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观察,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积极的行为改变进行鼓励和表扬,及时指出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不足,利用日常的接触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督促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四、课堂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健全学生的知识认知,还在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课堂教学最终应形成相应教学评价,这是检验教学质量、水平和成效的关键环节。通过辩论、作业、检测、述评等方式反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效果、成绩效果等情况,是对教学进行的严谨的科学的诊断。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以下介绍几种评价模式。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一项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的学习备课情况全面了解和鉴定,利于对教学活动采取对应措施,使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一种测定性评价,也叫教学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当前教学目标要求的条件,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三)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整体程度,通过作业、练习、检测判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可以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手段。“目标•导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摸索与实践再次证明,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科学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建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适合自身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作者:侯春恋 单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友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3(1):150.

[2]王贵彬.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教育,2015(6):30.

[3]白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46.

[4]肖美玲.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德育在线,2013(12):247.

[5]李婷婷.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性教学法[J].高考:综合版,2015(6):14.

第6篇

【关键词】政治学科 高一新生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02-02

高一学生由于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在高一特别是在第一个学期开学之初往往还处于比较迷茫的阶段。要想让他们从初中轻松的学习状态转变过来,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学生刚从初中升到高中时学习的必修一《经济常识》内容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经济知识,因而学习经济常识的时候就很难理解。很多学生对政治课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政治学了没有用,其内容都是老师的说教内容,与实际不相联系。所以在政治课堂上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普遍厌学的现象。不破除这些误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一第一个学期开学之初就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喜欢政治,激起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尽快掌握上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下面笔者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开学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好政治

无论做什么事情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政治教学也一样,如果开学之初的第一节政治课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那么以后学生就会喜欢上政治课至少不讨厌政治课,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一开学之初上好第一节政治课很关键。在开学第一节政治课上,笔者会用事例来告诉学生政治课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政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列举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经济活动,如以开学的时候学生通过网上银行交学费为例,介绍《经济常识》中有关银行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对政治课充满期待。进而介绍马上要学习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并把其中的有关货币的内容作简要讲解。掏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探讨钱(货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进而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理财方案等,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让学生从这些鲜明的事例中,明白学好政治的道理,懂得学好政治课的内容,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知道政治课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前预习

要想搞好学习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一新生开学之初,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开学之初,介绍学习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要做到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伊始,要纠正部分学生认为我终于考上高中了,可以放松玩一玩了的心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要珍惜高中学习的宝贵时间。教育学生每天都应该做好学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抽时间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新课预习时不能走马观花,看完课文就完了,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看课文时要把重要论点划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这样在上课时候,当教师讲到这些问题时就能分外注意,更认真地听讲,把不懂的部分听懂了。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第二,上课要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预习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在专心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可以在相关的内容上写一些醒目的文字,例“含义”“意义”“作用”“措施”等,把课堂上教师增加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写在相关知识点的旁边,让笔记一目了然,让自己印象深刻,也方便以后复习。

第三,认真完成每课练习

每上完一个新的内容,就要及时完成配套的练习,千万不能拖。课后及时做作业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下一节课所学知识做好铺垫,如果不能及时把作业做完,就有可能影响下一节新课的理解和接受,造成学习困难。再者,练习也是复习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来温习所学的新内容,使自己温故而知新。

第四,重视每次测试和讲评

测试是对我们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能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一般会讲到一些不同题型的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也会讲易混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是对这些知识进行的总结和升华,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要在试卷上做好笔记,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五,重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

开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明,高中政治科不管是平时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闭卷考试,跟初中政治科开卷考试不同。要强调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重要原理和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能从大脑中调动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

三、注重时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实践能力

政治课具有德育性、时代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特征。我们发现,学生课下聊天时每提起国庆阅兵,问题,时兴趣都非常高涨,说明学生对时政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上课时,老师就要根据政治课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时事,与课本上的理论联系起来。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实际问题,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理论根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政治课想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拘泥于粉笔加黑板,在教具和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多样化。新课标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学会恰当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以增加直观性。如,高一必修一的经济生活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与这些相关的生动的视频、图片或漫画等材料,就可更加直观地表现这部分内容。另外,在教学导入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画面或小视频来导入,就能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迅速地引出教学内容。像必修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漫画《赶不上趟》来做课堂导入,学生就很感兴趣,就会带着强烈的欲望期待老师下一步要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减小学生理解的坡度,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30-1

一、单元内部每节课的知识整合

历史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就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除了采用“模块”加“专题”形式外,在每课,除了正文外,还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的素材与资料,包括:课前提示、学习思考、插图、资料卡片、知识链接、课后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等。这样的编排形式与内容选择,更体现历史学科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我们老师充分实施新课程理念提供了重要素材和良好平台。针对如此丰富的教材资料,如果要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例:《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的中心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这一中心把这节课整合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发展、完善和特点五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二、单元内整合

学完一个单元,对单元知识、特别是历史线索的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结构,弄清单元内各课之间的关系,明确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而对于某一特定单元来说,进行单元整合,又有其特殊的意义。

例一: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第一,代议制,包括含义和作用。第二,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两大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英国和德国属于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属于民主共和制。第三,几种政体的比较。1.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2.德意志帝国议会与法兰西共和国议会在职权上的异同;3.英国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整合,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近代英法美德四国政体都是代议制政体,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类型,明确了代议制的作用及各国政体的异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比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二: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的进步以及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等几个方面,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该专题时间上历时160多年,内容上涉及现代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等。笔者在教学中是按阶段整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表现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分析归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正是这样的整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近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单元间整合

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整合知识点。所谓的主干知识,从历史学科来讲,主要指前后有一定连续性、能形成专题网络并影响着社会进程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一个单元的主干知识,应该是贯穿这个单元的灵魂。一般而言,单元的名称对主干知识有明确的指向作用。

例二: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笔者从地形、经济活动、政治制度、民族性格、文明特征等方面列表将秦朝、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形成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鲜明对照。同时也可以与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于发展》对比学习,总结出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

四、中外知识整合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历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在外人看来高校里“高、大、上”的专业知识走出“象牙塔”,走上了向社会“布道”之路,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传授对象由学生逐步扩散到社会人士。其中,人文社科专业的历史课程颇受大众的欢迎,百家讲坛的兴起、淘课的流行即是典型,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网络剧也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公务员考试以及许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都不乏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与全民“历史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公共历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的尴尬:学生兴趣的缺乏以及实效性不强。

之所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笔者认为,虽然2007年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一门全新课程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授课对象为所有本科层次学生。该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关通知文件也界定了该门课程的政治理论课属性。但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弱理论性、偏史实性,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于“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为了便于和美国高校本科通识类必修课程美国史教育对应比较,笔者在本文中称其为高校公共历史教育(该课程从性质上分析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

一、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普遍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中,学生历史学习意识缺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是一门基础知识学科,有不少学生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在高中时已经学习过历史,本科阶段不需要重复学习。更多的学生则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帮助。学生没有正确的历史学习意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学分。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几节专业课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学会设计出一个小零件、一个程序,而对历史的学习似乎不能起到这么直接的实际效用,“历史无用论”观点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龚自珍曾指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历史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历史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人类社会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现代文化的透视力。这些都是学生无法主动意识到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历史学习意识。

其次,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虽然教学手段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教师早已运用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内容还是一样局限于书本,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就已经了解熟悉,到了本科阶段,变动不大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最后,高校公共历史教育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需要作出改变。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考核还是传统的考试形式。考试试题类型固化,内容固定,对学生的历史理解、思考方面的考查较少。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记住一个时间点或者一个英雄人物,更在于了解这段历史的意义和对现代的启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考查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基础学科不尽相同,记住公式,套用解题不是历史学习所需要的结果。

二、美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极其重视公共历史教育,美国高校一般把美国史设置为通识类基础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根据近几年对美国一千多所四年制本科大学的调查,美国史作为公共历史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中必修比例最高的。一般来说规模大的州立大学,如加州大学体系、马里兰大学体系等,统一把美国史设置为本科必修课程。即使在那些不要求美国史必修的全美顶尖的三十所文理学院,本科必修课的选课目录中依然保有美国史。

事实上,对于这些不必修美国史的全美顶尖学院来说,由于进校学生的素质极高,学生在美国史方面的素养已相当不错,传统的公共历史教育课程――美国史对这些学校和学生来说显然不适合,因而这类学校一般以其他美国史领域的专门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其他课程,很可能是关于美国历史文化或经济、政治方面等更为专门的课程,如清教、天主教、新教等基本的宗教知识以及这些教派对北美殖民地的塑造作用。这些课程需要相当的美国史训练,许多选择该类课程的学生高中时在美国史方面的训练就极其过硬。

美国高校为什么如此重视公共历史教育?从根本上看是以“通识教育” 为根本理念的教育原则和精神决定的,而历史教育是“通识教育”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通识教育”,即不管是文科、理工科抑或其他学科,把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以及思维方式作为主旨,使学生对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有系统和深入的认识理解,养成学生科学与人文兼具的思维方式。美国高校一般不将自己视为培养技术专家的地方,专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在美国高校教育中并非首位,美国高校重视的是历史这类人文社科知识的培养在技能与专业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本科阶段许多技能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一般不设置,必须要等学生在本科阶段打 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去学习。

另外,由于美国高校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注重在公共历史教育中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比如在课程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到政府、社区、企业等工作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如何研究材料、编辑报告、收集文献等,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和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研究中锻炼了思维、收获了方法。

三、我国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改革

第一,明确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是记录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的生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1840年之后中国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又一步步完成实现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以及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事实,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习得的历史经验、激发学生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意味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观念和要求。现阶段高校公共历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意识,让青年人能够彰往察来,学会运用历史经验,应对现今社会生活。

第二,教学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历史知识的转化率。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历史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其一,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的界限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明显。高校学生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通过接受公共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其对专业学科的理解。文学专业,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学史,理解特定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以理解该文学作品的核心;旅游专业,更是需要学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知晓当地古迹的历史内涵。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各科文化交汇相融的过程,只有弱化历史学科的专业意识,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公共历史教育的意义所在。其二,公共历史教育不应该与社会生活、社会工作割裂。公共历史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接轨社会,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服务。在公共历史教育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重分析历史事件与现代事件发生的关系,探讨其中的历史规律,增强学生对于历史和现实关系的理解。

第三,改变考核形式,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历史、学懂历史。高校公共历史的教学目标,更多的在于教导学生如何理解历史、运用历史。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考核方式应该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辅。在考核形式中,不仅可以采用试题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课题讨论、撰写报告或者论文的方式,多方面考查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考核还应结合平时课堂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与,对于教师每次布置的思考作业是否有独特、新颖的想法,这些都是最终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标准。

除此之外,公共历史教育的考核内容应该从一些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向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上转变。比如,以往考试试题都会考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问题,现在的试题可以转变成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意义方面的考查上来。单纯的对知识点记忆背诵的考核转变成了对历史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考核,如果学生对此理解透彻并有着独到的见解,那就真的学“懂”历史了。

参考文献:

[1]解学慧.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资料[J].历史教学,2004(7):57-60.

[2]陈靖丰.现代化与国民的历史教育――战后美国历史教育述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93-97.

[3]李守常.史学要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

[4]瞿林东.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魏久尧.中国传统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关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王小丽,肖守军.美国公共历史学教育对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实践改革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第9篇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第10篇

古人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很难用一种模式去限定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学,但只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可回避,教育也应该在某种法则下向前推进。接近八年的南方执教生涯和近三年的北方教学探索,让我对思想政治课构建了的一种较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交流、借鉴、融合。

本文主要从上课方面阐释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倡导开放性和生成性这一理念。要把生成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推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现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个框题的教学流程来说明思想政治课上课模式的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二三四,均以生活为切入点,如必修一叫做经济生活、必修二叫做政治生活、必修三叫做文化生活等。生活是我们思考的源泉,新课程倡导生活即课堂,主张教学要贴近生活,所以一节好的政治课,一定是生活的提炼,这个提炼可能是周围具体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抽象的人,但力求做到“课中有人”,通过这个人的生活链接,可以折射文本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框中,我通过一国有企业员工得福,描述得福风雨兼程三十年的国企情节,折射我国分配政策的变化以及得福的内心变迁来诠释社会公平的真正内涵。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阅读探究。认知心理学认为,创造情境和必要的学习监督机制让学生经历“自我发现”,在这一环节我这样描述:得福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然而他发现他所在企业效益却下滑了,症结在于工资激励作用不够,问题是无人敢“冒死进谏”,得福十分着急?设疑:得福为什么十分着急?通过这个设疑重在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意义。借此机会请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教材找出①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②为什么要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③如何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开动了脑筋,关注了重点,落实了知识。

第三环节:呈现热点、深入探究。具体做法是:先进行情境渲染,然后链接热点,设置问题,再通过探究来提升同学们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如: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得福所在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得福的建议下厂子实行工资改革,企业效益大有起色,然职工工资却“文丝不动”,得福又着急了?得福又该怎么办呢?通过这个可以引导学生落实收入分配举措这个知识点上,同时链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阐述把党的政治主张和课堂结合起来,实现课堂的升华。在此基础上顺力一推,国企进入了21世纪,时生了大变革,得福出现了新困惑,企业改制上市了,来了位新厂长,招聘了懂技术的新员工,新员工工资很高,厂长拿到了高薪,而得福的工资低的可怜,得福想为什么企业发展了,而自己的日子却越过越难了呢?于是存在相同困惑的老工友们聚在得福家正商量着向总经理讨个说法,这时,得福家的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正是总经理和工会主席,新年快到了,他们来慰问功勋员工了!设疑:他们之间将会发生些什么呢――,然后进行角色扮演现场模拟:提示:基于各自立场,老总方:强调做法的合理性;得福方:强调困难和困惑。这一设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通过讨论不难得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同学们把看似矛盾的一个事物得到了辩证分析,深化了知识,提升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行为引导。讲完知识我说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折射问题是厚重的,请允许我用一段话来结束本节课:收入分配,一个牵动千万百姓神经的话题;收入分配,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协调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调动热情折射人生智慧;让我们贯彻制度落实政策,提高效率关注公平,我相信得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然后附上得福灿烂笑容的照片,并在照片下注上得福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课堂因此而画上了句号。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在目前教育体制下,知识的巩固和检测是完整课堂的重要环节,基于不同年级的特点需要设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即分层作业。

以上五个环节概括起来就是以生活为情境,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的心智活动为基点,侧重重难点的讲解和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落实,纳入诤言,布置作业。这既是备课需要考虑的,也是上课需要操作的,要把备课行为转化为课堂教学还需要不断的磨练,这既需要充分预设又要利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

教学永远都是一种慢的艺术,对成果的过分重视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激进和功利特点。所以,教学不应该抛弃经典,这五个环节也是与布鲁纳、凯洛夫的“五环”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的,形成对经典教学模式的扬弃。我觉得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在整体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其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有其特点,但也很难说有什么超脱,我只能说在新旧教材承接与处理过程中政治课更富有时代性,南北教育呈现区域特点,但绝对不能用一种模式去限定他人的创新,所以需要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陈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没有不变的课堂,纵然有某种教学模式,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创新,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拓展延伸;课堂策略

政治课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好教学资源、有实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问题,并同学生一起开展体验生活的综合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做到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体验进行反思,以利于学生不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另外,作为政治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解读能力进而提高其相应的评析能力,从而做到高中政治教学和时政教育、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知识、体验生活、感悟世界。因此,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延伸成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改革热点问题之一,值得探讨。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对拓展延伸含义的界定

高中政治课堂拓展延伸是指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教学三维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教师的个性特点,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适时、适度、适情地引入包括文字内容、声乐歌曲、图片影响等媒介,整合相关教学策略,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拓宽和加深处理,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政治知识储备,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愿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政治责任感。

拓展延伸,不仅是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的,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它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力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拓展延伸来实现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地反思并力求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拓展延伸值得反思的误区所在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当中,常见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加入到对课堂的拓展延伸中来,但现实的教学中却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误区:

1.忽视教材内容,为拓展而拓展

纵观眼下的课堂,拓展延伸中有些教师裹足不前、畏首畏尾,但有些教师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拓展而拓展。一味追求拓展延伸,忽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对应该着重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却未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学生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对知识点无印象的拓展活动中。这样不恰当的拓展延伸,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甚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延伸的内容必须根据政治课的教学进度来安排,并且进行合理有效的鉴别筛选。如果未加区分随意拓展,易导致拓展延伸过度宽泛,也将偏离正常教学的初衷。因此,拓展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恰如其分的挖掘延伸。

2.忽视知识衔接,为标新而立异

有些教师为展现拓展延伸,纷纷各显神通:(1)表现为广泛拓展,延伸拓展活动覆盖了课前、课中和课后;(2)拓展形式多样,如课堂分组拓展、全班集体拓展等;(3)对拓展内容的丰富化,比如在延伸教材的知识点方面牵强附会,不顾各学科是否存在必然的知识点联系;(4)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使用,图像、视频、文本等资料花样百出。如此多种类的教学拓展形式,表面上看去风光无限,而实质收效甚微,虽然强化了拓展形式的广度,却与拓展延伸的真正目的脱节,让学生历经课堂热闹却收获甚微,如此教学拓展得不偿失。

3.忽略时机选择,为随心而所欲

拓展延伸必须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预先思考,合理选择材料,理性思考采用的方式以及在何时采用,都必须做得适时、适度、适地、适宜。对于高中政治课来说,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先经过反复的情景预设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相互冲突,才能如愿地完成三维目标的要求,并将拓展延伸合理地运用到整个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当中。

4.忽略个性差异,为满盘而皆输

拓展延伸要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以课本为主心骨,通过挖掘教材、整合教学素材,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的知识重难点和课程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自身所特定的认知限制和思维理解能力的差异,未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一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无差别无针对性的拓展延伸。如此忽略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智力发展特征,使得拓展延伸的效果适得其反。

三、高中政治以拓展延伸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

拓展延伸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必须在平时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和落实,为了实现政治高效课堂的功能,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教材,目标明确,实现知识网络的拓展延伸

高中政治的拓展延伸要明确教学目标,本着教师钻研透教材内容,学生学习透教材知识点的目的,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必须以教材的基础内容为依托对象。在教学实践中延伸拓展并非无的放矢、随性而行,而是更有针对性、目的性,难度适中并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当然,延伸拓展要把握好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知识网络构建。拓展延伸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授教学知识点,更贴切地实现高效课堂。

2.运用技术,把握动态,实现生机新意的拓展延伸

所谓的课堂其实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运用等组成的动态系统,依赖静态化教学是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师作为一个能动的主导者,应该根据教材知识、课程节奏、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心理特征等因素,选择拓展延伸的时机,选准拓展延伸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将板书、口头讲解知识点等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贯通处理,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活力、新意盎然的动态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和真实感。

3.以多角度、多学科为着眼点,进行有机结合式的拓展延伸

高中政治在教学中有着变通灵活的特点,可以寓德于教、寓乐于学、寓趣于书。高中政治课涉及的知识也涵盖着经济、政治、哲学、文化、法律、道德等。政治教师要考虑到与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点,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政治教学为主,为政治教学所用,恰到好处地在政治学科中渗透其他学科来进行拓展延伸。要注意的是,政治课堂上教师所参考的所有其他学科资料都是为政治课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中的知识点,而非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完全抛开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故意去吸引学生而大讲其他学科的知识。多角度、多学科为着眼点,并不是喧宾夺主,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机结合式的拓展延伸。

以高中政治教材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笔者在进行拓展延伸实现高效课堂时,将史、地、政三科紧密联系,并借鉴了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笔者让学生回顾中英关系的历史,从中英历史渊源,存在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中英关系对中欧关系乃至世界格局都将产生影响,存在四面八方的横向联系,让学生从历史中分析时政,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借鉴历史知识贯穿于政治课堂,可以让学生理智思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此来思考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地理学科的地域特色,讲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中英关系,既让学生明了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之间均离不开全球化的地理区域,同时也让学生知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地理差异性影响了中英文化间联系中的差异性。教学的同时,笔者插入播放三小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拓展延伸感染下心领神会,明了人的思维是联系的。当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比如价格变动影响需求量,可以融合数学学科的曲线图;比如用美术漫画“面包师和快乐单身汉”来讲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在政治课堂中实现与其他学科相互运用彼此渗透融会贯通于知识点的拓展延伸,与其说缓解了学生视觉、听觉疲劳,更不如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4.以多关注、多积累为着眼点,进行个体差异性的拓展延伸

以拓展延伸实现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拓展延伸,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要下足功夫,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自己的教学设定好空间。其次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平时进行大量的多学科阅读的基础上,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多听多留意,多读多写,利用各种手段实现知识储备,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生活处处皆知识般地娓娓道来。

总之,高中政治课拓展延伸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效手段和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追求拓展延伸实现课堂高效化,更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这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拓展延伸的实效性,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有目标地超越教材,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理智化、成熟化,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建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观察[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强.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J].湖北教育,2005.

[4]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一、规定与自主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个途径。自主学习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还存在于作业完成的过程。高三政治学科复习内容较多,有四个必修模块和几个选修模块,每位学生对各个模块熟悉程度均不相同。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对全体学生都安排相同的作业内容。这样,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效率很低。

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笔者突破了原有的作业布置模式,尝试了自主作业的形式。当然,自主作业不是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而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秩序地完成作业。为防止自主作业走过场,教师要对作业制订相关规定。

(1)作业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可以是教师当天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兴趣点,也可以是陌生章节中的问题或同学间讨论的问题。每次作业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

(2)学生每周只做四次作业(一天一次),余下的三天时间,学生对四次作业进行总结,并把反思写在作业本上。反思内容不必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但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哪怕只是一两句话的总结。

也许有人会问,对疑问点学生本来就不会,怎样去完成?实际上,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去实现的,但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去钻研,即使最终没有解决问题,过程也比结果更有意义。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作业针对性,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情绪,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钻研精神。

二、师改与生改相结合

作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批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既能使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果,也能使学生得到努力钻研后的“心理回报”。在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下,作业的批改大多简单化和表面化,教师只是评分、签日期而已。这不仅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工作责任心的缺失,还可能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作业的有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笔者认为,采取师改和生改相结合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第一步,每次由两位学生收齐作业,各批改一半。按学号依次轮流,多次循环,直至学期结束。批改要求是:先认真判断表述是否正确,是否言之有理;再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写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并注明批改日期。

第二步,教师对两位学生批改过的作业进行“再批改”,对学生批改正确的,给予表扬和激励;对批改错误的给予纠正。另外,教师对作业者一定要给出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

师改和生改相结合的模式,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体现,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途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一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当“运动员”的角色,而且能够充当“裁判”,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基础上学到了很多其他知识,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作业者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作业批改者的情况,获得下一步教学的有用信息。另外,学生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创建团结、上进、和谐的班集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与用相结合

“学”是为了“用”,高三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考试中的问题。在一周四次作业训练和一周一次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检验一周的作业效果。过去,较常见的检验方式是进行测试,从分数的多少看平时作业的效果。这种检验方式有时会失准,因为测试题的内容可能与作业内容不完全相关,而且测试题的容量有限,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如果据此去评判作业效果,会有失公允,也会打击学生做作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