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形体礼仪

儿童形体礼仪

时间:2022-06-25 05:14:23

儿童形体礼仪

第1篇

关键词:童蒙学规;幼儿园;礼仪教育;建议

引言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传承五千年的礼仪系统,在新的发展时代,广泛开展童蒙学规以及现代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传统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不仅是能够实现幼儿将礼仪放在心上,还能够从实践中培养出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童蒙时期以及幼儿园时期开展礼仪教育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道德品质甚至是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将文明礼仪的内涵渗透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对于实现社会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概念界定

1.童蒙学规的内涵

童蒙,主要是幼年或者是无知的儿童,所谓童蒙学规主要是针对于儿童进行的礼仪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蒙学教育的类型。根据《童蒙须知》可知,在童蒙学规阶段,主要是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且是更为注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行事的培养,包括培养儿童的基本伦理道德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等。

2.现代礼仪的内涵

现代礼仪主要是指现代的礼仪教育,是将礼仪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合成体,其概念属于教育范畴。黄菊良对于现代礼仪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集团内部,为了实现礼仪规范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礼仪教育是保证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相应文明规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人,并且友好的与周围的人相处,简言之,现代礼仪教育是一个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行为过程。

二、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的异同点

1.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相同之处

首先,童蒙学规与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良好的文明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可以实现提升人际关系的目的,还有利于在工作中打开局面,进一步发展事业。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只有在社会的群体中才能够形成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良好的利益可以实现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对于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都强调基本的礼仪动作和基本的个人礼仪等内容,针对于儿童进行相应的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教育,并且在相应的学规教育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儿童或者是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能够和谐的与周围的小朋友相处,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儿童能够更为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不同之处

一方面,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童蒙学规更为强调在儿童在学习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为后期的学习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在进行童蒙学规教育的过程中,还强调对于日常生活的管理,更倾向于个人文明素质的管理。相对来说,现代礼仪更为强调的是与周围的人相处过程中的礼仪,培养出学生一种文明的素质,能够保证学生或者是儿童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对于儿童或者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施教者不同。相对来说,童蒙学规的过程中。其施教者主要是教师,童蒙学规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儿童的学习行为,为之后的更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现代礼仪教育的施教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甚至是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礼仪的的施教者,不仅仅是教授儿童学习行为方面的内容,还更多的强调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礼貌的对待他人。

三、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融合

(一)创建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融合的环境

在进行童蒙学规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学校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创建出相应的礼仪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生活方面的注意点,还需要针对于学生学习的行为,态度进行相应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礼仪教育也是可以由家长成为其施教者,所以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学习礼仪教育,借鉴童蒙学规中的优秀内容,针对性的对于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在精神h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与家长之间进行联合,向家长说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保证教师与家长之间秉持统一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帮助下,实现童蒙学规与礼仪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二)引导幼儿自主的完成学规和礼仪活动

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可塑性较强,是一个向周围的人和事物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学规活动和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身作则,避免出现一些与礼仪教育和学规活动内容相违背的行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模仿性的礼仪活动和学规活动,避免打击幼儿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尽可能保证学生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形成相应的礼仪,学会相应的学习规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礼仪教育和学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幼儿时期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应该以活动引导的方式促进礼仪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约翰・洛克(英).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第2篇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2.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3.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

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4.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幼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幼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幼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幼儿,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5.在中外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第3篇

礼仪教育;分辨美丑;渗透教育

我们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如:求职、商务谈判)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常用途径。

1.启蒙教育的礼仪课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

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

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

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2.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

瑞士的幼儿教育家皮亚杰在讲述儿童的道德发展时认为,由于成人与儿童的地位不平等。成人通过语言对儿童施加压力。就造成了儿童对成人的单方面的尊重以及道德的他律性。他认为,要促进儿童自主道德的发展,就必须有儿童之间的平行交往,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合作。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即教师要与儿童合作,做儿童的“合作伙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幼儿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比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

随机教育。如:派幼儿去其他老师那里拿教玩具、去传达室向爷爷拿活动室钥匙等。通过在这些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情、行的统一。

通过环境渗透。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在优美的物质环境中。例如:在孩子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醒目处设计具体化、情境化、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宣传语;在楼梯上下靠右走的地方贴小脚图案等;在卫生间贴温馨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等。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物质环境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幼儿教师必须依照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幼儿施加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幼儿教师应做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和身心发展的指引者。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就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就是依据孩子的成熟程度为孩子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教师只能通过“工作”来培养和维持纪律,不能直接采取奖惩手段或向孩子们直接灌输。

幼儿园教师应衣着整洁、行为举止文雅有修养、待人说话和气有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以自身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长参与礼仪教育

孩子热爱母亲、依恋母亲,年龄越小,对母亲的依恋性越强,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也很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为此,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我们引导家长也积极参与,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并做到以身示范。例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等形式具体明确提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家长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带幼儿逛超市和美发店等服务场所时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第4篇

一、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交往的主要方式有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伙伴交往。所以,低年级学生礼仪教育和交往指导的重点是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及游戏交往与集体活动指导。

1、学校礼仪: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要求。

2、尊师礼仪:师生关系是低年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师生交往既要有亲切感,克服儿童最初的胆怯感,又要有权威感,帮助儿童建立服从意识和对师长的尊敬。

3、同学礼仪:同学间的互相称呼、问候,不要给同学起绰号。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如询问问题,借还东西等。礼仪规范主要在学校养成。教师结合学校生活中某些程序化的规定具体进行指导、严格要求,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游戏与集体交往:低年级学生进入了学龄阶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喜欢游戏。教师应指导学生懂得:游戏或集体活动中注意招呼一下小伙伴、讨论适当的活动形式、推选组织者、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不耍赖皮、注意安全。

5、少先队的集体交往与礼仪教育:低年级逐步建立了少先队组织,这种组织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大地扩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要充分利用正规化的群体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和交往指导。

队风、队纪教育。仪容风纪是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仪容是人的道德风貌的外表。指导学生正确佩戴红领巾,正确规范地行礼,保持服装的整洁。开展礼仪交往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开展礼仪交往活动。如教师节表达给老师一份爱心;“三.八“妇女节给妈妈一个惊喜。

6、家庭礼仪: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中文明礼仪的养成不仅可以体现儿童的教养,更对其道德品质和交往能力有着广泛直接的迁移意义。例如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做客、待客,不仅可以学会待人接物,还可以从小培养落落大方的性格。家庭礼仪主要包括:称谓与问候、饭桌边的礼仪、做客和待客等。

二、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的途径

养成教育是教师(包括通过家长)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最佳教育期,也是儿童通过示范与模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学习获得社会的活动。礼仪交往指导的途径一般有以下三种。

1、指导课。这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传授,认知与行为的获得同样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指导课一般应体现“低、小、细、实“的要求,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

举例:观察与问候

教学要求: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人表示问候,教育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并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创设情景:妈妈躺在床上,小明刚回家该怎样问候?观察并思考,妈妈在休息――把门关上,到隔壁房间去做作业;妈妈在生病――问候妈妈并给妈妈倒杯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若干情景:老师手里拿着很多东西(边问候,边帮老师拿东西);奶奶来家里(边问候边帮奶奶捶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规定情境下进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规范性,注意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基础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与行为迁移,使学生逐渐能以数十种不同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达成教学目标。

2、活动教育。这类活动一般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师常常通过这类活动创设儿童礼仪与交往的行为背景,儿童也通过适当的参与形式培养相应的角色行为。从而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举例:让别人喜欢我。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第一阶段是“让大家喜欢我“,第二阶段是“为别人添欢乐”。在让别人喜欢我的要求下,学生应如何作出适当的角色与行为反应。这种活动中学生一般有较强的角色表现欲望,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

3、随机性情景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教育,除了以积极的示范和人格影响来帮助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表现作经常性的随机的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养成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

举例:教室里倒了一张椅子,一位同学若无其事地跨了过去。第二位同学说了一句“真讨厌,谁弄倒的“,也跨了过去。第三位同学默默地把椅子扶起,走了过去。

这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如果任其发展,对三位同学都没有形成“教育”。教师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再现了这一情景,并作出行为评价,无疑不仅对三位同学,而且对全班同学都形成了真正的教育。教师不仅应该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时机,而且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这种生活情景,很好地促进儿童文明行为的养成“。

评价在儿童行为养成中有重要作用。养成的过程必然是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其意义正在于此。教师应尽可能促使儿童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格和素质。

教师可以结合下列生活情景作礼仪行为的评价或指导:

(1)、外校教师来班听课,该怎么做?

(2)、有不认识的叔叔来校找校长,请帮着找一找?

(3)、小明趴在桌子上,该怎样询问以示关心?

(4)、两位教师在走廊里谈话,一位同学走过来,该怎么做?

(5)、小华向小强借书,不小心给弄破了,该怎么办?

(6)、奶奶过生日,小红全家为奶奶祝寿,小红可以怎么说?

三、教育建议

1、低年级养成教育应注意指导的规范性和具体性。训练点要小,教育过程要具体、细致,效果要实。

第5篇

一、 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充分运用礼仪童谣,养成文明习惯

孩子们年龄小,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会使孩子们厌倦,而把良好的生活礼仪培养融于短小精悍的儿歌中,能让孩子们在学学、念念、做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进餐时,我们利用《吃饭歌》“小调羹手中拿,一口饭一口菜,吃饭时不讲话,垃圾扔进小碗里,自己的饭菜都吃完,桌面地面都干净,人人夸我好宝宝”,来教小朋友文明进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午睡时,我们创编了《午睡歌》“轻轻走进午睡室,小花被,铺铺好。大家快来睡午觉,冬冬不会脱衣服,丁丁快来帮帮忙,慢慢脱,别着急,脱下衣服叠整齐,养成生活好习惯,人人夸我好宝宝”,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助部分能力弱的小朋友,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同伴间的友爱之情,养成安静午睡的好习惯。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慢慢多了起来,每次午睡以后,要求老师帮忙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利用生活活动时间,结合《穿衣歌》让孩子们学会穿外套的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为自己能干的小手而会心微笑。

此外,我们还根据排队、做操、晨间接待、盥洗、起床、洗手等生活活动创编了各种儿歌、童谣,并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充分应用。一首好的儿歌,能培养一种好的习惯。通过儿歌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渗透,唤醒和鼓舞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儿歌、童谣的吟诵,文明礼仪教育向着“润物无声”、“踏雪无痕”的境界发展。

二、 在各科领域活动中渗透礼仪童谣,塑造礼仪品质

将礼仪童谣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品格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的发展。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小兔花园》中,原目标是1.感受和理解故事中季节变化带给小兔快乐和忧伤的情感。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原活动的重点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以及情感的体验。而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到底给幼儿什么教育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需要我们培养幼儿乐观的处世态度,引导幼儿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努力找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肯定它,赞美它;需要我们合作、互助、携手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因此我们把活动设计做了调整,我们渗入关心残疾人,我们先从关心残疾人的谈话入手,谈谈如何帮助残疾人,再从关心身体的残疾,过渡到关心同伴、亲人的内心,当同伴、家人内心难受、孤单、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应该送去关心和问候,活动中用创编的礼仪三字经“残疾人,需帮助,好朋友,要关心;送温暖,多问候;你我他,多快乐”贯穿活动过程,当幼儿为小兔子送去一个个好办法: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坐雪橇、滑雪的快乐情景,当幼儿和小兔一起把雪地里的景物想象成可爱的白熊、妩媚的新娘、缀满细碎银片的纱帘……幼儿会明白,每一段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件事情都蕴含着美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孩子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美好了自己。活动中礼仪三字经的反复吟诵,就像串串礼仪珍珠,连接起来关爱他人、友爱同伴、彼此快乐。

我们尝试着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用礼仪童谣贯穿起来,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礼仪的教学活动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礼仪品格。

例如,升入中班的幼儿,伴随生理的日益成熟,渴望与伙伴交往游戏的欲望逐渐强烈。但是由于对基本礼仪经验和交往技能的欠缺,在生活中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友好相处,交往中更多表现出胆怯、退缩,或因矛盾冲突而埋怨告状等,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学会交往中的文明用语,我们创编了礼仪三字经:“做错事, 表歉意;用诚心,‘对不起’;‘不要紧’,‘没关系’; 会体谅, 明事理。”孩子常用常新,遇到一些矛盾冲突时,同伴们用礼仪三字提醒着自己和同伴,幼儿间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三、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童谣,巩固绿色品质

幼儿园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把礼仪童谣与游戏结合,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不但巩固了文明礼仪,而且理解了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如在 “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我们创设了情景表演的舞台,师生共同制作了一辆公共汽车,老师扮演老奶奶、老爷爷上车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车子开的时候会站不稳,我会让座位给你坐。”还有小朋友说:“我会把我坐的位置让给老奶奶、老爷爷,因为他们的腿站久了会痛。”也有几个孩子自己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这时,老师就巧妙地把《好宝宝歌》“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伴问声早;公共车上让座位,过马路时帮老小;学会虚心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穿插到“公共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在学念儿歌的过程中,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站起来让座。此后我们把《好宝宝歌》图文并茂地贴在公共汽车上,孩子们在玩开汽车游戏时常常吟诵,礼貌用语、乘车礼仪也逐步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在汽车行进的过程中我们又融入遵守交通规则的礼仪三字经“过路口,不乱闯; 红绿灯, 要看清;红灯停, 绿灯行; 守规则,平安行”。通过这类与礼仪童谣相结合的游戏,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习惯练习,文明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 家园合作中共唱礼仪童谣,延伸礼仪教育

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园联系窗,宣传幼儿礼仪童瑶,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吟诵礼仪童谣。每周礼仪儿歌使家长对自己为什么要配合,怎么配合更清晰。同时也增强了家长的文明礼仪意识。由于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把礼仪教育融人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礼仪行为才能持久。如:设置画外音“给家长的话”,一方面向家长说明老师提出此儿歌的教育意图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家长领会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家园沟通更能产生实效。此外,礼仪教育还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改变家长的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礼仪实践;策略讨论

一、学前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历史上有很多在礼仪上启蒙性的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学习礼仪可以给孩子怎样的帮助呢?首先,这可以促进幼儿独立和自信的培养,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和交往的能力。其次,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第三,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倾听、理解和倾诉,从而保持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状态。

二、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措施

1.了解儿童的首要条件是尊重

要更好地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相处,以玩伴的角色并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和幼儿交往,做错事主动向幼儿道歉,时常倾听幼儿的想法,尽可能多地与幼儿聊天,在看到幼儿做错事的情况下,要尝试着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当幼儿意识到老师的尊重,常常会产生“老师很喜欢我”的喜悦感,从而尽可能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

2.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儿童,因材施教

研究表明: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幼儿在不同时期身体和心理发育速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下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儿童。作为教师,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在行动背后的真实目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妄下结论,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闭症。幼儿更需要的是大人注重他们的成就,相信每个幼儿都怀着美好的愿望。

3.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儿童的礼仪意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儿童这样的天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开展一系列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比如餐前饭后的卫生礼貌,鼓励幼儿与朋友、老师和家人打招呼,礼貌邀请别人参加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养成遵守礼仪习惯的意识。

其次,游戏也应该是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对于游戏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这样积极主动的场景自然是开展礼仪教育的良好平台。如: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举办家庭用餐礼仪的活动,评选出最佳文明礼仪家庭,给予一定奖励,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平时在家中也能更加注重对幼儿各方面的礼仪教育,起到了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节日,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开展不同的礼仪教育活动,组织幼儿给朋友、家长和老师制作小礼物,送上一份祝福等,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加强尊重别人、亲近朋友的意识,也能削弱幼儿常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观念和良好的礼仪习惯会给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帮助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应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共同合作来完成对幼儿完美人格的构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和谐 幼儿立场 教学反思

“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品性等的发展)的现实。”①幼儿教育要站在幼儿立场,幼儿规则教育也应站在幼儿立场,才能实现师幼双主体的和谐。

一、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体验者”,享受智慧的荣耀

“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上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引导和促进幼儿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②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自由的探索环境,孩子们积极参与、有效体验。运用“医院电梯口拥挤”的视频,具体直观,既缩短了幼儿与拥挤现象的认知距离,又提高了幼儿讨论的积极性。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体验式的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使孩子学得主动,学的快乐,获得真正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疑是知之始”,孩子们敢于质疑,拥有问题意识,便是迈出了期待解决、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活动中我是走在幼儿前面的引导者,通过“电梯口的拥挤”、“幼儿园小朋友看展板时出现的拥挤”、“小朋友们取水彩笔不知不觉出现的拥挤”三个录像引出话题,让幼儿发现拥挤问题,引发讨论,理解排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说教的苍白无力,让幼儿发自内心获得认同感。

对于活动难点:排队礼仪的学习,我通过提问让幼儿参与讨论“排队怎么做更规范,更文明?引导孩子们相互解答,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孩子在热烈又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观赏,让孩子们享受着智慧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耀感。

二、让幼儿做真正的“主体”,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从深层次上讲,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幼儿,邀请课程中的幼儿,也邀请自己的加入”。活动中我请孩子们表达如何解决看展板的拥挤问题时,有一位小朋友提出“让我们表演”的要求,面对这意外的要求,我积极在教室里寻找到替代的展板,孩子们自觉上前,没有了往日的拥挤,一边小步往前挪动,一边寻找自己的合适位置,调整自己的位置。我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看到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快乐,孩子们自觉根据展板的宽度排成了五排,并从前往后自觉轮流看展板。

孩子是有潜力的,我们必须相信幼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老师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思考、探索、选择、表达、交流,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真正的发展。

对于活动难点:排队礼仪的学习,我采用设疑,引发小朋友讨论、课件《排队礼仪歌》的播放、小朋友相互解答等,让幼儿学习排队礼仪。我则是站在幼儿身后的欣赏者,欣赏孩子的讨论,欣赏孩子们相互解答,欣赏孩子尝试用表演说明的憨态。在合适的时候介入,采用多种策略反馈幼儿、肯定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并推动幼儿的发展。

三、让幼儿做“实践者”,享受规则生活的快乐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排队日活动源于生活,问题都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本次活动前拟定了三条目标:

目标一: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目标二: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目标三: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愿意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使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力可做。

(一)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层层渗透的环节。第―个是电梯的表演,是游戏化的,幼儿参与兴趣浓,积极性高。第二个是拿彩色纸是对幼儿言行一致的考验,是让幼儿实践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说到是要做到的哟。

(二)活动后还要注意总结经验的巩固练习。排队礼仪规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巩固练习,慢慢让排队礼仪规则化为行为并转化为习惯。

因此,我设计了“设计排队图标”,让幼儿感受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愉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绘画,解读对排队规则、排队需求的理解。“玩礼仪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棋类游戏中,巩固排队礼仪。“礼仪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场景中练习排队礼仪。“排队日”鼓励孩子们争做“排队日的自愿者”和“小标兵”,让孩子体验规则生活的必要性和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愿意从自己开始自觉遵守,并提醒家人自觉遵守,达到“小手牵大手”教育共成长的目的。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就是幼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活动要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实践者”,让学习开启幼儿的“良好习惯之旅”。

“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④站在幼儿立场进行规则教育,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发现幼儿,顺应幼儿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从而开发幼儿、引领幼儿、发展幼儿。唯有如此,我们的规则教育才充满和谐,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四、我会排队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拥挤问题为切入口,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现拥挤问题,引发讨论;积极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拥挤问题,学习排队礼仪;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小手牵大手”――排队日争做排队志愿者,培养幼儿自觉排队的好习惯,促进“家长排队行为文化”的形成。

活动准备:有关拥挤的录像三段,排队礼仪歌的图标、幻灯片、绿色卡纸、记号笔。

活动目标:

1、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2、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3、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感受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愿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请幼儿自己搬取椅子并围坐成半圆形,根据幼儿的摆放情况做适当的评价,引出“拥挤”的话题。

设计意图:运用“自己摆小椅子”进行导入,引发幼儿拥挤现象,引出拥挤的话题,引导幼儿自己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做合一的原则。

(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发生在园内园外的拥挤现象。

设计意图:联系幼儿相关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拥挤问题。

(三)观看拥挤现象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l、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乘电梯,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2、游戏体验:有秩序乘电梯。

3、引导幼儿体验,有秩序地乘电梯的方便和快乐。

4、设疑:如果乘电梯遇到了老人、残疾人、孕妇和抱小孩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形象性,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表象到具体,缩短了幼儿与拥挤现象的认知距离。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体验式的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使孩子学得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一―小朋友看展板,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设计意图:顺应幼儿喜欢讨论的特点,运用此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用多种方法解决拥挤问题。录像是发生在园内的事情,因此孩子有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思考多种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五)录像“取水彩笔”,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人,想同时做一件事情时,就会不知不觉发生拥挤了。

设计意图:运用此录像,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当人们都同时想去做一件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发生拥挤。拥挤是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因此需要人们时时去注意,使幼儿认识到排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组织幼儿讨论:“喜羊羊”进城,它可能会遇到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标,并即兴创编三字经。

设计意图:以礼仪标兵“喜羊羊”寻求帮助为形式,启发幼儿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喜羊羊”进城可能遇到的各种排队需要,拓宽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七)丰富常识:知道11日是“自觉排队日”。

1、提问幼儿为什么11日定为排队日,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观看课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和“排队日标志”,鼓励幼儿和家长参与“排队日”志愿者活动。

3、了解排队礼仪:《排队歌》――不贴身不越线不扎堆不插队不穿越不喧哗

设计意图:利用图标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礼仪规范的内容。丰富有关“排队日”的常识,引发幼儿争做志愿者和排队小标兵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排队礼仪的积极性,并愿意在平时做到自觉排队。体现社会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

(八)、情景体验,领取奖品“绿色的卡纸”,引导幼儿自觉地进行排队,内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领取卡纸,让幼儿实践排队礼仪。活动不但注意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富有实效的教育。

延伸活动:

1、设计排队图标: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的拥挤现象,设计相应的图标,提醒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和其他需要提醒的人。启发引导幼儿大胆地用绘画的方式思考、表达更多需要的排队的地方以及排队的礼仪,并组织幼儿将设计好的图标贴到各个需要排队的地方。

设计意图:幼儿有一百种语言,让孩子用最喜欢的绘画形式设计图标,解读排队礼仪的规则,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自主发展的愉悦,变“老师让我这样做”为“我想这样做”。

2、玩排队礼仪棋:在玩中巩固强化对排队礼仪的认识。

3、小手牵大手活动:11月11日,在老师的组织下,设计排队日的徽章和海报,开展争做排队日小志愿者的活动。

4、礼仪体验馆: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去体验模仿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医院、小吃部等应该做到的“六不”排队礼仪。

教后反思:在幼儿园进行排队礼仪规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养成,排队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并成为习惯。《纲要》强调让幼儿自主学习,这对排队规则教育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遵守“起点低、方法活”的教育原则。活动中我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活动源于生活。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本次活动拟定了三条目标:

目标一: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目标二: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目标三: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愿意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二)过程注重体验。社会活动难组织,说教对于年幼的幼儿苍白无力,我采用体验式的情境,让幼儿通过游戏演绎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幼儿在玩中学、自主学。

我通过让幼儿参与讨论、课件《排队礼仪歌》的播放、小朋友相互解答、朗诵《排队礼仪歌》等,让幼儿学习排队礼仪。活动中采用多种策略反馈幼儿、肯定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

(三)经验注重巩固。排队礼仪规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巩固练习,慢慢让排队礼仪规则化为行为并转化为习惯。因此,教师设计了“设计排队图标”,让幼儿感受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愉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一一绘画,解读对排队规则、排队需求的理解。

“玩礼仪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棋类游戏中,巩固排队礼仪。

“礼仪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场景中练习排队礼仪。

“排队日”鼓励孩子们争做“排队日礼仪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

和谐缘于“幼儿立场”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自主学排队,有效促进排队礼仪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①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载《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1~2期。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 礼仪教育; 内容; 方法

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遵循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坐站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乘坐电梯、购物、交通乘车、拨打电话、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礼仪习惯与一日活动相结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由此,在孩子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

2.知行合一与随机教育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

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

如:某一孩子生病了,同伴之间吵闹打架了,弟弟妹妹摔倒了,等等,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时常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开展随时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3.渗透在评价活动中

.适当的评价不仅有督促作用,同时能给予幼儿以激励,如我们通过“礼仪小明星”“每周之星” 等评比活动,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对照。促使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又如,我们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知识汇总成三字儿歌,组织幼儿进行礼仪故事比赛等形式,引导幼儿虚心好学,诚实守信,言行合一。

4.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第9篇

胥兴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

每年六月,幼儿园各种仪式活动纷纷登台,幼儿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幼儿园的仪式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开学典礼、儿童节庆典、升班仪式、毕业典礼等,但毕业典礼却是幼儿园最为隆重、幼儿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个庆典,也是幼儿在园生活的“最后一课”。无论是对幼儿园,还是对幼儿及其家长来说,毕业典礼都是―个值得庆祝、回忆珍藏和期待的活动,因为它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毕业”的节点和重要仪式,也是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方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打造,以期呈现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仪式活动。

当下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仪式活动力求为幼儿的幼儿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让幼儿在仪式中学会感恩,并带着珍藏的记忆期待着小学生活。但在实践中,毕业典礼活动看似热闹非凡,却既无法充分保证也无法有力吸引每位幼儿平等参与。这让幼儿园感到困惑:精心准备的系列活动,很多时候往往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并未清晰地认识到毕业典礼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

仪式具有象征性、表现性、文化规定性和程序性等特征,主要有仪式化、典礼和庆典等几种形态。仪式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使学生获得陶冶和信服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形成师生的秩序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协助儿童接受社会集体意识所确认的共同价值,并促进社会统整。仪式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它的庄重与规范,它能以持有的程序感染每位参与者,达到对心灵的触动,从而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幼儿园毕业典礼的仪式教育活动。

第一,明晰价值,重在育人。毕业典礼不仅是幼儿在园生活历程的记录与回顾,也不仅是个别幼儿的舞台表演或全体幼儿的集体狂欢,而是幼儿人生教育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纪念。毕业典礼仪式活动可以引导幼儿清晰感知自身的成长故事,感恩一路上教师的辛勤教育,憧憬未来的学校生活。毕业典礼的仪式活动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体现,典礼仪式与幼儿园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幼儿成长故事、照片、作品展示等活动引导他们感受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最终目标是充分彰显幼儿的生命价值与成长意义。毕业典礼仪式本身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应充分利用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融入毕业典礼活动。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典礼仪式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唤起幼儿、教师及家长对毕业典礼仪式教育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最终实现幼儿园教育的育人目标。

第二,明确主体,注重参与。幼儿的毕业典礼,是幼儿园主导下的幼儿作为主体参与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仪式活动应该充分体现幼儿的特点,以课程价值理念引导幼儿快乐参与。毕业典礼是属于每一位幼儿的仪式活动,应该让每位幼儿都能以全程参与和亲身体验毕业典礼而感到兴奋与自豪。毕业典礼应该是每位幼儿自我表达、表现和演绎的舞台,让每位幼儿体验自身的成长、进步与快乐。教师和家长则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每位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从而使其充分感受、回味并珍藏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时光。

第三,强调规范,创新形式。毕业典礼本身是一种仪式,通过维护教育秩序以实现教育的“礼治”,秩序与规范就是毕业典礼的重要特征。而当前的幼儿园更多地考虑家长及社会的需求,关注仪式活动如何突出亮点与凸显特色。幼儿园毕业典礼呈现出强大的阵势,迎合着家长的观摩需要和社会传媒的需要,把重点放在了典礼的场景规模、仪式的影响力、场面的隆重程度、程序的完整性等方面,导致幼儿园仪式教育出现重“式”轻“仪”、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效果”等倾向。因此,在强调仪式规范和秩序的同时,毕业典礼形式更应该体现幼儿园自身特色、幼儿兴趣和年龄特点。毕业典礼活动不是面向家长及社会展示的花样“秀台”,而是体现幼儿园课程教育价值,让幼儿感觉有趣和有意义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仪式活动,这才是仪式教育活动的本质。

第10篇

一、绅士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英国的绅士教育离不开源远流长的绅士文化,这种文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贵族社会吸取了中间阶层的部分价值观,另一方面中间阶层普遍追求社会上层文化精神。这种向下吸取和向上学习的双向流动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英国社会全民的绅士文化。早期的“绅士”与封建贵族相联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贵族阶层衰落和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到17世纪,绅士不再与出身和血统有关,人们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举止优雅、谈吐不凡、风度翩翩的绅士。而这种努力的最好方式则是进入公学接受绅士教育。由于向上等人看齐的社会风尚,想要进入贵族圈子的人必须接受此种教育,而试图保持住贵族地位的家族,也让孩子接受这种教育,尽量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绅士。由于这种文化心理的导向,以及成为“上等人”门槛的降低,绅士的人数大大增加,反过来这也促进了绅士教育的发展。在英国,贵族精神从未被否定过,也从未受到过任何真正的挑战。向上流社会看齐,不仅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取向,也是学校教育的一条隐性规则,这为绅士教育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像伊顿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这样的学校,其首要宗旨就是使学生成为谈吐不凡、举止优雅的绅士。大学教育更为如此,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上等人,课程设置也为此服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这种绅士文化必然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也通过教育得到延续和传承。

二、洛克及其绅士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一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前人相关的绅士教育思想,将其理论系统化,把绅士教育思想推向高峰。《教育漫话》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最好证明。洛克认为人的不同,十之八九由教育产生。他强调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成长,也关乎国家幸福和繁荣,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是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人。围绕这一教育目标,洛克从体育、德育、智育以及礼仪教育系统的阐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体育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开篇谈到,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他反对父母娇生惯养,主张从幼年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锻炼,使孩子养成习惯。衣着方面,洛克主张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来锻炼儿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于女孩子的衣服,尤其应以宽松为主,不可过紧,使身体得到的发育;运动方面,多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学游泳,坚持冷水浴,磨练儿童的意志,形成健康的体魄;饮食方面,要按时用餐且有节制,清淡简单,不喝烈性饮料等。洛克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重视儿童身体的健康来从小锻炼绅士的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体质。

(二)德育

关于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洛克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这集中表现为具备完美的德行。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在培养青年人的德行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要培养儿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的指导,要及早训练儿童遵守约束,服从理智的习惯。为此,在教育方法上,要重视榜样的作用,选择优秀导师和伴侣,因为儿童极易模仿他人;要进行说理教育,合理奖惩,反对溺爱放纵子女等等。

(三)智育

在智育方面,洛克为培养未来绅士的才干和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提出了广泛的学科内容。他规定学习内容除阅读、书写、神学、算术、几何、天文、逻辑、修辞等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商业算学、年代学、法律、自然哲学以及骑马、击剑、音乐、舞蹈等,如“舞蹈可以使人终身终世具有一种优雅动作,而且能使儿童具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和合适的自信力”。此外,洛克提倡绅士们学习手工技艺,如雕刻、制陶等,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在教学方法上,洛克认为“次序和恒心是使两个人发生重大分别的原因”,因此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培养儿童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对于读书不要当做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学习,而要把它当做一种游戏消遣,用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来引导儿童学习;并且注重因材施教。此外,洛克重视礼仪教育,认为良好的礼仪是人生的一切身份与事件中不可缺少的,既要看得起自己,也要看得起别人。洛克指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娇夸、自负、无用和愚蠢。在养成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礼仪方面,洛克鼓励儿童和青年绅士多和各种朋友交往接触,避免忸怩羞怯;同时反对礼仪太过频繁,每一个人在礼仪上应恰如其分地表示一种普通的礼节与尊重,借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善意,使对方感到舒畅,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婢膝。在礼仪教育方面,洛克特别强调导师的作用,导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使其逐渐娴于礼仪。

三、启示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绅士成为英国的代名词。可以说,洛克的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他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指出教育要培养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首次将体育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作明确区分并系统阐述,其中很多观点颇有价值,值得我们研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思想上保守妥协的一面,比如洛克主张家庭教育,极力反对学校教育,认为同伴的恶习会影响儿童或青年绅士的培养等。这些应当是我们所摈弃的。分析历史经验,对照现实,以期对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改革有所启示。1.注重幼儿教育,教育要趁早。儿童的天性很重要,少时的教育和经历就算是极其微小,也会对个人的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仍待加强。完善幼儿教育制度,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地了解儿童,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2.加强体育和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学校教育以应试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有满分的智育,却又不及格的体育和德育。我们在给予儿童文化知识时,却把这两样都忽略了。知识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体才是基础,改变教育理念,注重从小培养儿童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德育,洛克曾指出,“教育上难于做到又极具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不是鲁莽冒失,也不是任何一点点混世的技能。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该退避,都应该让他一步。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导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谈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它供给心里,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在青年人对它发生真正的爱好,把它的力量、荣誉和快乐放在德行上面以前不要停止。”良好的德行是一个绅士必备的品质之一,我国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全社会的目标。教育是知识的积累,智力的提高,更德行的培养。积极实践素质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3.重视礼仪教育,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拥有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彰显了一个民族的风貌,反应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是促进人际沟通的桥梁。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礼仪逐渐淡化。礼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关键,我们应当重视礼仪教育,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使我国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历史的脚步越走越远,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洛克绅士教育思想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妥协性,但就当时而言,他的教育思想是一大进步,其很多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我们自当反省借鉴,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英]丽月塔著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第11篇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贺信精神,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让全街道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指导思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单位要以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实际,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活动安排

1、表彰街道优秀中队、优秀小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中队辅导员。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街道少先队工作。街道教委办将于“六·一”期间开展优秀中队、优秀小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礼仪标兵、优秀中队辅导员的评选表彰活动。

2、举办街道“文明礼仪在身边,不给他人添麻烦”主题中队会展示活动。各单位要结合“文明礼仪在身边,不给他人添麻烦”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中小学(园)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修养。

3、深化拓展“手拉手”活动。以“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新市民子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和特殊困难少年儿童群体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手拉手”活动,着力探索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活动覆盖面,教育引导和鼓励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平等友爱,共同成长进步。

4、6月1日(星期五)上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到小学和幼儿园看望少年儿童。

“六·一”期间,各小学、幼儿园要根据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度过自己的节日。

具体要求

1、“六·一”儿童节是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也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时机和重要载体。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证各项活动收到预期效果。要结合各自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第12篇

礼仪规范幼儿园教育训练方式一、前言

中国早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使命,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期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已经把礼仪作为重中之重,《关于适应新形势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立人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

二、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幼儿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政治思想建设、忽略传统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幼儿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孩子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使“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多少字、认识了几个数字、会念了几句英语单词,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

3.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幼儿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文明由细节构成。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幼儿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纸屑,尤其是每天家长接完孩子后幼儿园的操场上各类孩子的玩具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反正有值班人员和清洁工摆放玩具,随地乱放又何妨;再如有的孩子在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极少部分幼儿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人顺利前行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以后上学后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刚步入社会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作过评价。尼克松说:“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

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文明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礼仪认识

要让学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让老祖先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2.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幼儿园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套规范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依照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反复调研、对话交流、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幼儿园特点及实际情况,开发一套礼仪教育园本课程。

3.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之中

幼儿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举办一些针对家庭教育的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礼仪专题片等,使年轻的家长们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并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教学的资源,引导与同伴合作时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同时注重家庭中家长的文明礼仪。

4.在践行文明礼仪中改进

(1)认知明理,感受文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要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让他们分析在自己眼前发生的一些社会活的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

(2)在活动中学礼仪

通过礼仪活动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特别是在园本教材的编排过程中把平时丰富的礼仪知识贯穿于教材之中,使教材更贴近幼儿。

各班积极开展“礼仪小卫士”活动,在我们幼儿园每个孩子都会担任“礼仪小卫士”,每个清晨礼仪小卫士们在幼儿园门口用自己亲切的笑容和洪亮的声音向前来送幼儿的家长们、老师们、小朋友们互相问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礼仪的真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孩子们不仅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感受到祖国的尊严与伟大而且从出旗、升旗中感受文明礼仪。

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建立“知礼仪、行礼仪”奖励机制,每学期在园内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把那些讲文明,懂礼仪的典型代表授予“礼仪小标兵”称号,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并号召全体幼儿向他们学习,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知礼仪、行礼仪。教师也在执教过程中文明施教,着装得体,教风严谨,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每周可以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颁发纪律、卫流动红旗,评出文明班级。

(3)营造氛围,感受文明

良好的风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因此幼儿园应非常重视幼儿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园内的宣传栏内容丰富新颖,操场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走廊上的文明标语和图例,时刻促进孩子们礼仪规范的形成。

(4)走出校园,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