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17:0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拿来主义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运用;选择
为加强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开展了一次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观摩活动。几位老师上的是同一内容:苏教版必修二《控制的手段与应用》,但是其教学设计却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不同。上通用技术课必须要用到大量案例,这些案例或为了引入新知识,或为了理解知识,或为了拓展知识。而案例的来源也非常丰富,可以是书本上现有的,也可以是网上教案中出现的,还可以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我们通用技术老师上课时不是无案例可用,而是面临如何选择案例和如何使用案例的问题。根据通用技术老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我认为可将其分为三种境界:一般、成熟、非凡。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从几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恰好找到了这三种不同境界的代表。下面我把他们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案例用表格陈列出来。
一般:拿来主义。表格一:教师甲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要么是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拿来,要么一字不动书本上拿来,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拿来主义”,这种表现称为一般。
成熟:为我所用。表格二:教师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不再是直接“拿来”,他们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或是从教材和其他资料中选择经典案例,或是将碰到的案例改编后使用,或是重新在生活中寻找案例,这样得到的案例每一个都很贴切,每一个案例都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为我所用”,这种表现称为成熟。
非凡:有所创新。表格三:教师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能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对案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有所创新”,这种表现称为非凡。
以上对案例运用的三种不同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一般”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一阶段
运用案例境界为“一般”的通用技术教师有两种,一是刚开始教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二是兼职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通用技术课程。他们要想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拿来主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书本上和网上教案中的案例也经过别人的选择,这些案例理论上是可以直接运用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纯粹的拿来主义不好,因为:1.不管是书本上的案例,还是网上教案中的案例,它们都是别人的选择,而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2.不同老师面临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案例,在你的学校用得很好,但在他的学校却不合适了。比如教师甲所用的案例《摩登时代》电影片段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它长达7分钟之久,用在别人45分钟的课堂上或许可以,但是用在我们这里40分钟的课堂却不行。
二、“成熟”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二阶段
处于“一般”阶段的通用技术教师怎样才能达到“成熟”阶段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这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多的可以选择的案例;2.充分研究教材,这可以使我们真正抓住教学的重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可以使我们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案例。
我为什么把“成熟”阶段对案例的运用称为“为我所用”呢?因为在这个阶段,通用技术教师不再是随便碰到一个案例就加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是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后做出恰当的选择。比如教师乙(我本人)在“理解控制含义”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的小试验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虽然简单,却能让学生体验到控制的过程,当时我在备课时碰到三个案例供我选择,一是“齿轮与齿条组合”,二是“如何把一张纸扔的更远”,三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呢,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如果向其他学校借,又太麻烦;为什么不选第二个呢,因为做了这个小试验之后,地上肯定到处都是纸,如果强调学生收回又延长了不必要的时间,综合考虑之后,我才选择第三个。可见,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是被动使用案例,而是主动选择案例,让案例为我所用。
三、“非凡”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三阶段
我个人认为“非凡”境界达到了运用案例的极致,是对案例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境界中,案例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案例本身就成了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知识点,则成了案例的引申。在教师丙的教学过程中,他只用了一个案例“交通红绿灯”,但在深度剖析这一个案例后,却解决了“引入新课”“控制概念引入”“控制含义理解”和“控制三要素”等多个知识点。由于使用的案例只有一个,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理解得也更透彻。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案例是第二种境界的升华,是每个通用技术老师运用案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非凡”境界,关键不是如何挑选案例,而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想教学有所创新,我觉得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其次通用技术教师要多交流,不仅是本校交流,而且要跨学校、跨区域交流,不能“闭门造车”。
我觉得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都处于某一境界之中,通用技术教师要想从“一般”到达“成熟”甚至“非凡”,唯一的途径就刻苦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各种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使用要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庆绪兵.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5(11):11-12.
【关键词】 公开课 拿来主义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对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请去参加某校教学开放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高一语文课,感受颇深。这位年轻女教师上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随堂练笔:写100左右的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描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时,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老师做了以下处理:读一读,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细节处的深意。凭心而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如果作为一节古代散文欣赏课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然而,这节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太少;二是教师按部就班,落实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课启而不发,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据说该班是年级的王牌班级,学生素质很不错,老师也布置了学生预习,可惜学生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也似乎无动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虚设。要学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师要求学生自发朗读“随堂练笔”短文时,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拿出自己事先写好了的文章宣读了一番。
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个环节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例如,“合作探究”环节,本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可惜老师没有做到。“随堂练笔”本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却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了这个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随堂练笔的训练机会。
可见,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备,可惜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深究,无法击中要害。故曰,作为一节学校开放日的公开课,作秀成分太浓,是一节典型的表演课。理想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落实到位?这完全是上课教师的责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经验不充足,启发诱导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学生“无动于衷”之时,老师缺乏应急措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合作探究”环节无法进行时,教师应该采取立马分小组讨论,让小组学生认真讨论回答,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老师给予表扬等措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教学环节。
二是教师功底不厚实,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一般而言,底气足的教师往往沉着应对,处事不惊,临乱不慌。例如,面对学生的沉静,老师可以临时取消录音朗读,而是自己亲自朗读课文,也可以先录音读,然后自己读后请学生评判优劣,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现在不少教师因为底气不足,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随便在学生面前“献丑”,只好让录音代劳了。
再则,本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练笔”却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可能是教师信心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打乱了自己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教师也来个下水作文,跟学生一起“随堂练笔”,可能学生也会顺利完成任务,写出理想的好文段来。此外,年轻教师缺乏自信心,过分依赖预设教案。教案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变动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
同课异构课,在比较中寻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参加了第二届“自主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暨“华附在线”2012年高考研讨活动。在华南师大附中听了广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师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是因为三位上的都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高二选修2《唐宋散文宣读》一文。所谓异构,是因为他们三人的课在教学切入口,重点突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理念各有差异。
三位老师都立足于课文的的高度,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畅游“快哉亭”美景。广州老师以“快”字切入课堂,用七个“快”字统领全文,引领学生与苏辙同游快哉亭,感受苏辙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师则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边立一块碑,向游客介绍亭子的有关情况,你认为《黄州快哉亭记》里面哪些内容适合选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重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筛选、组材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杭州老师则是善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诗文加以比较,让学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联翩,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都表现得很是不俗,彰显出了他们的课堂本色。
归纳起来,他们的课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为本”,没有强调对文本的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华师附中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缘故吧,三位老师驾驭课堂非常顺利,学生配合也十分默契。这三节课可能都很适合华南师大附中这样高素质的学生。
误区一:集体备课缺少沟通合作,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做法主要是由备课组长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或设计学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并签字印刷供大家使用。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当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缩小了教师的相对工作量,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误区二:集体备课脱离教学实际,成了“网络拼盘”
一些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各位任课教师按章节对号入座进行“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站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实施“拿来主义”。诚然,网络资源的优势有目共睹,它有直接性、先进性、时代性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但这种“网络拼盘”式的集体备课,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
误区三:集体备课忽视师生差异,成了“模板复制”
报载:某地区视导团到一所学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3节新授课,3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教师听到的3节课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听课教师不禁纳闷,为什么3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教室,照本宣科。集体备课成了“模板复制”和僵硬的机械重复,它忽视了教师对课堂的主观调控能力,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误区四:集体备课只看“穿靴戴帽”,成了“模式推广”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学思想、学进度、统一课时、统一备课教案,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四统“方法形成固定模式进行推广,来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诚然,在某一区域推广某一模式的话,这种模式一定有它的先进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有些教师总觉得很被动,失去了自我,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这种情况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误区五:集体备课监督保障机制不够,成了“形式主义”
首先,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本意,学校在教案设计上,要力求考虑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各自的备课职责,坚持“兼顾一般,重点突破”的原则。既有共备部分,又有个备部分,还要有争鸣部分、反思部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个性创造设计等栏目。
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OK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照抄参考教案的,没人深究。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潜心的思考、富有创意的备课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检查教学工作时我们对备课设计的“原创性”“首创性”似乎不是那么重视。
当下,有多少教师的备课是“原创作品”?如果就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估计结果不会乐观。首先,学校没有把备课设计的“原创性”摆在与教学管理头等重要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比如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等资料。如何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消化参考教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准备富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校辅导措施和激励办法不多。其次,教师无精力、无动力。教学备课是最能体现教育教学创造性、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这项劳动复杂、艰巨且极其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完成课表上那么多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批改那么多的作业是硬任务,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哪有闲工夫搞什么创意设计。再者,搞创意设计要动脑筋、死脑细胞,设计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讨好,没人叫你这么做。教师们大多选择“拿来主义”,依照参考教案的思路上课,从教多年的则凭“老经验”上课。长此以往,教师大多成了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远。少了“原创设计”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灵动和精彩。日复一日,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课堂变得沉闷无生机,与工厂的机械生产活动几乎无异。而学生是活蹦乱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也是鲜活丰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论是明确的,如何把这些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形成灵动多彩的课堂教学,靠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在激发教学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励原创性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原创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创是最糟的,也是最没希望的。不会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当然,我们倡导的原创性教学设计并非绝对化,与学习借鉴并不矛盾,离开学习借鉴的“绝对原创”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原创”指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有独特的思路、构想,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还是课件的设计,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安排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要有自己的招数和点子,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参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参考教案上课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把别人的教案教得再好,顶多算是“好演员”“好歌者”,学会原创才是智慧的体现、才华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让每一个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地思考、构思,尝试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头等重要的事情,否则,教育便难有发展、难以前进。如何激励原创?我想,“同课异构”就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学内容,发动同年级的教师各自开展原创性教学设计,然后开展说课比赛,或者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在此基础上组织相互点评和专家点评,指出优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评上“原创好教案”的给予嘉奖。
当然,要让“原创好教案”不断涌现,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缺一不可。教师是“内因”,学校是“外因”。学校的主要职责任务是要把培育“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改革教学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改进集体备课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不断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师个人则应当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如果几十年下来,最终还是一个“教书匠”,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要做真正的 “教学能手”“教育专家”。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地球上十几亿人将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工作,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教育的领域,教育正在发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历史性转变,知识的传播方式、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的劳动方式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学校、地区率先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大串新型名词常见诸于报纸,响彻于耳际。自然地,电子备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备课形式,也悄悄地走进校园,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电子备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学校就采取了“堵”的办法。然而信息化的大潮势不可挡,手工备课自然不会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同。那么,如何加强电子备课的质量控制,主动迎接备课的革命呢?
1.唤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让教师个体有一种强烈的内需和渴求,让教师专心致志地去专注和钟情自己的专业发展,自觉自愿自主自动地寻找自己职业生命所必需的原动力,潜心潜力地去接纳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把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看作是一种负担。走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教师,会享受教育中的一切。
有一次朱永新教授一行到某校,就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老师们对话。当时有人戏称这是一次成功的“肉与萝卜”的对话,其结果是既使“萝卜”(教师)因受肉味而提升了“自身品味”,也使“肉”(专家)因此发挥了它更大的价值。这个比喻较好地说出了“专家引领”在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但,“肉”没有了,“萝卜”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一个沉甸甸的问题。我认为,在一个面向现代化的社会里,“权威”已经失去了过去时代“一尊、一元”的意义,而“成长”本身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设计,而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对话的、互动的、自我不断消解与形成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个自觉的专业成长过程,通过教育在线、校园网等论坛上的有效交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实现了教育理念、思维范式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这种意义是多层次与多角度的,它首先让你在交互阅读中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理性的把握。阅读那博而广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根基。
2.改革――创新备课形式
为了切实提高电子备课的实效,我们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备课方式。主要做法是:幼儿园在平行班中,成立备课小组,备课前小组内老师进行讨论,课前讨论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要求老师们事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对教学设计在个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在组内进行交流,确定初步的教学流程后,由一位老师备好,给组内老师共享,上课老师根据自己以及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把修改情况用旁注写在教案上,同时写上课后反思。在下次讨论时,对上课的得失进行讨论。这样备课,真正提高了备课质量,并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提倡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拿别人教案为我所用。我们把老师的教案都集中在学校的备课资源库中,老师们随时都可以拿来用。网上的资料、教案、课件等就可以直接用,关键要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学生实际、教师自身实际,进行修改,体现教师个性。电脑备课方便快捷,省时高效,便于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教案图文并茂,具有无限的潜能。老师通过网上、素材库或其他系统下载、复制、剪切资料,借鉴其精髓,将声音、图像、画面录入自己的教案之中,充实了备课内容,教师看教案的同时还掌握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水平。特别是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通过网上或其他系统下载到自己的教案中,便掌握了这些内容,上课时就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同时,课件的制作优化了课堂教学。
3.评价――关注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老师的备课,是提高电子备课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在教师电子备课栏目中强化“教材分析”,增设“学情分析”,同时提出从四个方面来评价老师的备课:一从听课看备课,特别关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程度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从说课看备课,上完课后要求老师重点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和目标的定位;然后说教学设想、教学理念、教学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引领让老师觉得不能不去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三是从反思看备课,看教案的修改情况以及课后反思记录,特别注重教师富有个性的反思;四是从现场备课看备课,组织老师进行现场备课,来看平时备课。平时、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要把教师上课作为评价其备课的后续评价。学校所有教师的课堂要向学校领导开放。根据教学情况,我们每周制定行政听课内部安排,行政根据安排听教师的随堂课。学校行政先听课再查备课,有效防止教师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就上课。每月举行点评活动,将听课的情况汇总,由园长在全校的会议或学习上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学校还同时要求教师的课堂相互开放,加强相互听课,每学期每人听课不少于30节与被听课不少于20节。除正常的教研组的活动之外,还强调教师相互之间听随堂课,提倡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
电子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我轻轻地问一声学校管理者:面对这场教育的革命,你准备好了吗?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点
现在各学校都建起了校园网,各班教室都有了多媒体,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备课机,这样优越的办公条件,为每位科任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便利。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具有三大优点。
1.课堂更生动。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一体,图文并茂,音像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2.教学更便捷。实行电子备课,省去了写教案、出测验、准备教具等诸多事务,网上可参考、可利用的资源也非常多,这些电子课件、电子资料便于保存和修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信息更丰富。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要比普通课堂大得多,而且在练习题的呈现方面也很方便,不会像以前那样写板书、擦黑板,课堂的容量和密度大大增强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1.每课都用。有的教师不区分教学内容,不区分课的类型,每节课都制作课件,都使用多媒体,认为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不符合新理念,就不是新课堂。其实有些复习课或者讲评课,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有些原本用直观教具就能上好的课,也不一定要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能为了用而用。
2.整课都用。有的教师从开始上课到结束,手基本没有离开鼠标,不停地点击一张张PPT。一般来讲,在讲授新知和练习时可使用多媒体呈现,其他环节不一定都用多媒体,一个课件最好在15张左右,最多不超过20张。要知道,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对多媒体的兴趣感也是有度的。
3.拿来主义。有些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后不做修改就直接使用,不符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自己用起来不顺手,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网上资源或他人的资料只能做参考,必须经过老师自己的整理和修改才能拿到课堂上来用。
应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活了课堂,促进了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种途径,必须将新技术与新理念相结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制作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才能真正体现一名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给自己的课堂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申继鹏
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益最重要的环节。要改革传统教学,真正让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备课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为了适应课改需要,强化教师集体备课行为,本学期初,我校根据南康市教研室“四线三课”校本教研模式,出台了“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实验方案,并在部分备课组进行试点。
该方案规定,开学初,由各备课组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重点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问题,再根据教学进度,制定年级备课计划,确定集体备课地点,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安排好备课内容和执笔教师,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的工作流程是:“写”,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于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前写好教案初稿,并打印好。所写教案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其中教学过程可以用主干形式粗备,给每个教师留下补充空间;“议”,即集体备课,由执笔教师将下周各课时教案初稿分发给组员,执笔教师对下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全组教师集体讨论,备课组长记录好集体讨论的情况;“改”,由执笔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对教案初稿进行整理、修改、打印,于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教师人手一份。教案在打印时,右侧留三分之一空白给教师补充内容,末尾留部分空白撰写教学后记;“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联系自己的班级情况,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舍取,认真地在右侧三分之一空白处补充内容,加进自己的思考意见,溶进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个性化加工,同时,要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教学体现灵性和发展;“记”,教学后记。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做到一课一反思,记下教学心得,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上周教后感。
“议”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对“议”这个环节的管理,我们主要看三点:一看集体备课的时间,人员是否得到保证;二看参加人员是否有备而来,踊跃发言;三看教师在发言时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学校对集体备课试点组的教师教案的检查,主要看二处:一看右侧三分之一空白处是否补充详细的教学内容,二看教学后记空白处是否填写教学反思或教后体会。如果两处有一处空白,视为该教师本课时无教案。
教学后记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实验教师胡雪梅在《谈骨气》一课教学后写下后记:不妨吃吃“嗟来之食”
对“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实验工作,我校本着“明确要求,严格条件,谨慎操作, 大胆试点”的原则,在试点中找问题,在试点中总结经验,坚持一校两制。试点组按试点规定要求备课,其他教师按常规要求备课。试点备课组必须向学校申请,填写申报表,递交申报计划,教导处对其申报条件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申报条件备课组的全体教师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目前,我校已批准4个备课组实行试点,实验教师42人。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实验教师普遍感觉到,这种集体备课形式更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教学思路更宽了,教师的合作精神更强了。用教师的话来说,“写、议、改、补、记”集体备课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将集体备课激活了。“写”为集体备课提供了范式、讨论中心;“议”为教师同伴间的展示、互学、互助、对话、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改”为集体讨论理清出主线;“补”为不同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体现了教师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和个性风格;“记”实现了一课一反思。这种备课形式体现了“个体——集体——个体”的方式,既有教师集体备课,又有教师的个体备课,有效做到了化众人之智为一人之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实验,试点组有了明显的变化。集体讨论的针对性更强了,讨论的气氛更热烈了。因为有先写好的教案范式,讨论的中心更集中,大家都有话可说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易在讨论中交流和冲突;机械简单的教案书写工作量减轻了,教师可须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个性化补白,突出创新。教师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钻研新课标新教材上,为教师业务学习赢得了时间;教师的钻研精神更强了。要在集体讨论时提出个性化的建议,迫使教师事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学生;教学反思更及时了,每节课后,实验教师都要对教学效果全面反思,找出成功之处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撰写教学后记。
对于集体备课,我校也十分关注两种不良倾向的防止:一是流于形式,只是同组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坐在一起聊聊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争论。或是组长一人说几点,大家随声附和几句了事。二是要防止“众人一面”,过分强调统一,如作业统一、授课方式统一。集体备课更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劳动,每个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自己班级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的结合。若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那么,经过集体备课后的教师,就不过是讲台上的一部放像机。这无疑抹杀了教师的个性,扼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是备课工作多年诟病,必须加以纠正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备课主体只从方便自身角度出发,工作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需要,所以问题总是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备课新突破呢?这要求达成两个方面:一是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二是有效掌握备课技法,包括设计数学问题、运用解题策略、整合学习资源。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备好课的前提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而后思想产生相应行为。新课程理念要求重塑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江苏省徐州市正全面积极开展“学讲计划”,对课堂教学模式予以了程序再造,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下,备课作为课前准备工作也应随之改变。但这种改变首先要完成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这样才能使备课的内容和方法得以根本突破。这种理念的关键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仅从教师角度出发,不去关注学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强塞”给学生,或为应付检查抄袭一些既有或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备课呈现单一性缺乏互动性,呈现程式化缺乏个性化。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遵循新课程理念,就是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理念。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先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思维水平、情绪感受、知识素养、心理特点、能力基础、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然后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需求,有的放矢进行备课,确定有效教学措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最终高标准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备好课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在一个大致脉络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解决一个个环节上的问题,其本质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只有把数学问题解决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才能够彻底解决。因此,备课就需要围绕数学问题展开,从抓住核心问题开始,再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形成阶梯性问题集合。这涉及到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把课堂内容剥丝抽茧、化繁为简,巧妙地转化成问题课堂,通过诸多问题形成一堂数学课的基本框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贴近生活,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绝不能是抽象的、枯燥的问题,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思考性,难度保持适宜,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结合江苏省徐州市“学讲计划”就是精心设计“导学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若干问题。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师在导学单上应设计这样几个递进问题:第一个问题,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吗?设计这个问题是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类似,这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前的知识,可能因时间过长有些孩子会遗忘,所以先让孩子在解题过程中达到“温故”。第二个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你会算吗?这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会很自然地通过类比方法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从而达到“知新”。计算方法掌握了,那为什么要这样算呢?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时,得数的末尾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要让学生既掌握算法又明白算理。第四个问题引申一下,四位数乘两位数你会算吗?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几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类似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感受计算方法的普通适用性。最后,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后,总结出几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类比、概括能力。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自然而贴切。
三、解题策略的运用是备好课的关键
数学问题需要答案,但课堂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掌握找到答案的方法,然后以此类推寻求解题策略。该策略不单纯指解题方法,而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具体来讲方法是用来解决一道题,策略是用来解决一类题,它是一种思想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备课所准备的是解决策略,备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实践操作中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转化思维,把旧知识转化成新知识,形成知识链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老树发新芽”的效果,而后通过多次思维训练,让学生产生本能反映,遇到同类问题即会用此方法加以解决。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该问题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相联系,让其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成长方形,从而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平移、旋转、切割等不同方法来完成由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再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类比等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着用它们去解决。
四、学习资源整合的是备好课的保障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备课;高效上课;教学反思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背景下,江苏省又推出了“五严”规定,要求减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既是对学生的解放,也是对教师自己的解放。在解放之余,我们政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知识,让政治也走进高校课堂。下面就政治如何走进高校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课前——有效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作为新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何谓有效备课?它是相对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而言的,无效或低效备课是指教师在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掌握学生学情的情况下,照抄照搬别人的备课笔记,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拿来主义”备课,就是照抄照搬名家或教学参考书的教案,敷衍了事,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核,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所谓共享式”备课,就是教师过分依赖网上的共享资源,“鼠标一点,教案即来”,一网网天下,纯粹复制“共享备课”的教案或课件。有的甚至完全依靠“共享备课”实施教学,平时不去认真备课,靠搜索一些现成的教案或课件实施教学。
“重复昨天故事式”备课,就是一些相对年长的教师,认为对所教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不去备课而是使用过去的旧教案,“穿新鞋走旧路”,有的甚至仅凭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学随意性大。
如何有效备课,作为新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自主备课,新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凭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挖掘进行备课;二是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来上新课,先由新教师发言,说一下上课的设想,由备课组长点评,这样在集体的智慧下,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课间——高效上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实战演练了,我认为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怎样做到课堂高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1]因此,在平时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与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因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已广泛运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提高知识传递质量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2]
第三,设置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设置有效,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知识的传授质量,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问题设置需要有所讲究,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会没有信心和动力去思考,这样预设的问题也只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后——及时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3]足见反思的重要性。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课后及时反思,对于新教师尤其重要,关于课后怎样反思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每堂课下来,我们都要总结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学生真的听懂了?是不是课堂上学生好像是懂了,但是一做题目就错了?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让学生真正获得“收益”。
第二,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上课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怎么把握、学生一般容易错在哪里,新教师心理没谱,所以新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每一次听了老教师的课,都要不断的思考与总结,找出自己与老教师的差距,力求使自己得到提升。
第三,写教育日记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思考比较容易淡忘,通过写教育日记把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好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以供随时翻阅,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如果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所以我坚持每周写教育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有效备课,课间高效上课,课后及时反思,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希望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去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69年.
1 从教师个人解决问题对策入手
(1)增强自我责任心,端正备课态度。课前准备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前的备课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上好课的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案,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因此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自觉自律,真正让电子备课为自己有效课堂教学服务。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深有感触,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在备课阶段所花最多的时间,往往不是写教案,而是钻研教材、教学设计、与教师交流研讨和课前准备。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不是由备课形式所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教学责任感来决定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什么样的备课对他来讲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只有认真备课,不充当电子文本的“搬运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电子备课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重点是研究使用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细化永威教学模式,分学科分课型进行研究,尝试找到不同课型运用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逐步构建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难点聚焦在:如何设计自学提示,让自学指导成为桥梁,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自学指导成为北斗星,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与探索?进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自学;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如何来“后教”?准确来说是面对学生充分的自主,教师的“导”应如何来体现,如何将学生的浅层次的理解引向深入,发现知识的内涵?通过电子备课,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建高效课堂。
(3)电子备课一定要坚强电脑操作技术的学习。如,资料的下载、保存、页面设置、图片处理、图形绘制、数学符号的输入、ppt的制作等等。学习可以看书,也可以问自己身边的同事。
(4)电子备课一定要注意文本建档保存工作。它是自己劳动的成果,有利于下次备课的修改再利用,同时可能成为我们同行可借鉴的一份很难得的资料,因此,建档保存工作很有必要。电子教案保存以文件夹命名:教师个人在D或E盘建文件夹(不得建在C盘)。如:第五册语文李华文件夹―第一卧子文件夹―第一课子文件夹,课件随课时保存。
2 从教研组解决问题对策入手
加强备课组建设,建立主备课制和骨干教师审核机制。教学课案的形成只是备课的最终表现形式,教师只有充分经历备课的过程,即从教材内化到教法选择,从预设到生成处理都有足够的思考,这才算是完成了备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首先主备教师个体要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大量有效信息,提前撰写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完整、详细的电子教案及其他电子备课资源;其次以集体备课为主要研究形式,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与研讨,拓展教学思路,骨干教师审核后予以使用;再次以个人备课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电子备课资源予以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具备个性的电子备课资源来实现有效信息的融合,形成案例走进课堂;最后是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总结经验。
3 从学校解决问题对策入手
(1)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探索新的评价机制。
就电子备课的有效施行,二小对电子备课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周定期检查月考核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案评比制度”。同时,为了防止教师将网上教案下载后不修改,学校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设计并提供一个统一的电子备课模板。
学校不但从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的改革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对备课组活动记录及备课成果等及时检查和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
(2)在校本研修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针对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有计划的开展模块式专题培训,包括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辑和排版能力、课件制作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整合能力等,使其具备电子备课的初步计算机能力和水平。
眼看本学期即将结束,现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简单总结:
一、思想方面
经过两年的讲台洗礼,我已从一名青涩胆怯、小心翼翼的新老师,成长为成熟大方,能够较好掌握课堂的青年教师,也懂得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关于教学,一定要严谨,要一丝不苟,可是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及端正的教学态度做铺垫,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反省反省自己,看看跟以前比较起来有何进步,又有何不足,让自己在一步步的反思中逐渐成熟。这个学期尤其如此,因为这学期学校刮起了教学改革之风,我们不得不在反思中练就自身技艺,
二、关于备课
由于本学期新的教学方式的执行,一改大家以前独自备课的课前准备方式这对我们新老师来说,无疑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大家一起备课,一起研究导学案,从而无形中加大了教师们交流合作的机会,无疑的,我们这些新教师从中受益颇多。但是我知道,不能“拿来主义”,即便别的老师的导学案及教学方式再好,我也只能是借鉴,只有自己总结的,适合自己课堂的教案,才是要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所以,在大家轮流或是一起编写导学案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加上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附加知识内容。(当然,这些也是一点点总结出来的,记得刚开始实行轮流编写导学案,我心里暗自窃喜,以后不用节节课都备课了,可是那样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课前准备,直接导致课堂的不流利,不自如。)
三、关于课堂
这个学期的课堂,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我费劲心思,使尽所有招数,想要在这起改革风之下,让自己更快成长,更加熟练。起先的小组讨论,后来的并桌子大组讨论,一堂课下来前后黑板来回跑,这样做,在我的班(班主任是我)还是有些成效的,因为任何的教学改革,都必须得是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可是在四班,虽是重点班,可是学生的自制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导致课堂略有混乱,期中考试结果两个班的学习成绩相差较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后来不断总结,觉得,还是在有导学案的前提下,进行新老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能够适应这样大班教学的课堂。希望这后半学期的努力,会有相应的成正比的收获。
四、作业辅导
执行新课改,学生节节课都伴随有导学案,学案的编写,老师们都会留意加入相应练习作业,所以省去了以前由于课本练习不够多还得抄题作为作业的麻烦,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就可以不在作业本上写作业,作业本上作业不能少,导学案也照常上交,这样才能显现出明显的教学效果,毕竟作为学生,做好作业是提高自己成绩,也是提高班级平均成绩的重要前提。所以在作业辅导方面,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了这些,按时批改的同时,趁热打铁按时辅导。不足之处就是个别辅导做的还不够,这一点,以后要留心改!
五、课后反思
眼下,各学科各类教辅书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外教辅书也不例外。过多过乱的教辅书,不仅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在繁多的教辅书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辅书,去帮助自己的教学教研,而不是去加重自己和学生的负担?通过自己近年来对教辅书的使用,笔者觉得选用教辅书要做到四“分”。
一、要分轻重
现在市面上的教案、学案品种繁多,多如牛毛,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但作为教者,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被这些教辅书左右,不能整天围着基本教辅书转,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教辅书是编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所编写出来的资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应把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放在第一位。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学科教学的法律依据,是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要遵循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2011年11月28日再次修订颁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从2012年9月1日开始使用。除了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外,我们还要深钻与我们使用的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此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教学用书》既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又是对教材的分析与提示,它对我们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点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选择教辅书的重点。其他的解析类、习题类、试卷类的教辅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性购买、使用,千万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要分优劣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书有千万种,我们要具有甄别其优劣的能力。有的教辅书编写质量很高,那的确是编写者心血的结晶,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辅助作用。而有一些教辅书质量低劣,东凑西拼,部分教辅书的内容基本相同,简直是卖封面不卖内容,这样的教辅书不仅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因此,笔者比较喜欢购买工具类的教辅书,像教学词典、知识树等类书。工具类的教辅书在短期内不会过时,放在案头,可以随时查阅参考,而一般的练习类教辅书的有效期只有一年,甚至一个学期,这类教辅书笔者把它叫做“方便面教辅书”。再一类笔者比较喜欢的教辅书就是电子类的教辅书,电子类教辅书用起来很方便,我们现在的备课都是电子备课、网上备课,也讲究集体备课,同一个学科年级组做到资源共享,包括教案和课件都是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电子类教辅书在电子备课时,可以直接参考、使用,减少打字和扫描图片的环节,还可以对不适合我们教学的地方进行修改、删减。对同步练习、单元卷、教材讲解类的教辅书,笔者也会把它们全部买下,来者不拒,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进行收藏,至今笔者买了这类教辅书450多种。
三、要分主次
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辅书门类齐全,从教材的研读,到新课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升华,再到单元、学期检测,甚至是寒暑假作业和初高中的衔接教材教辅,可以说应有尽有。教辅书“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面对如此之多的教辅书,我们不是随便拿一本上讲台就可以上课,相反,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家长素质提高了,不少学生拥有电子书、点读机、电脑和学科教辅书,家长可以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课前自学。这时我们面对学生,更要精心去备课,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习题。对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要精心编制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导学案,不能使用那种从市面上随便买来的导学案,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自己写的教案、学案才是教学的主要资料,而其他教辅书都是次要的东西。哪怕是一次单元测试,也不要随便拿一份买来的试卷就考,要审读试题,看是否与我们的教材配套,是否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步,是否难易适中,是否体量过大,对不适合的题目要删减、修改。
四、要分时效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双重功能,即学科知识教学的功能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并且道德教育的功能优先于知识教学的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料的选取时效性比其他学科更强,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笔者平日里就非常注意收集最新的热点材料,以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笔者一般通过网络、杂志、报纸收集热点材料及习题,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考思品快递报》、《中学生时政快递报》等报刊。并把在这些报刊里发现的好材料、好习题都用卡片摘录下来,夹在备课本里,教学时随取随用。笔者还在班上常年开展“思品小论文的评优”活动,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思品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分发一些优秀的稿件供学生阅读参考,再给他们提供一些热点材料,每两个月小结一次,评比一次。对好的小论文,发给纪念品,并向其他报刊社推荐发表,每学年学生发表或获奖小论文在五十篇以上。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让学生关注了社会和生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写作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