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17:4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舞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芭蕾舞;古典舞;基本功;关系
在舞蹈专业教学中,不论是西方的舞蹈,还是中国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课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系统的基训课必须有步骤地根据一定的程式,遵循由易到难、从简至繁的规律,采用符合训练要求的教学方法,进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对关节的柔韧性、控制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能力训练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训练,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为将来可以承担各种舞蹈角色做准备。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复兴与再造,融入了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而芭蕾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兴起于法国,盛行于宫廷,也有“晚宴芭蕾”之称,今天它已遍及全世界。解放后,我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下,北京舞蹈学院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引用、借鉴、融合西方芭蕾舞的优点,创造起一个全新的中国古典舞。这样使两个舞种之间产生了特殊的关系。
1 西方芭蕾舞基本功的特点
芭蕾舞的基础训练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它对肌肉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走向、承受力和关节得到解放,完成对“开、绷、直、立”等主要芭蕾舞美的特征的训练,逐渐形成了挺拔、匀称、舒展的体态,使舞者在“气质”上得到提升。它将人体运动生理和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为舞蹈演员提供丰富的表现意识和表现手段。芭蕾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开”“绷”“直”“立”的技术原则上,而这也是芭蕾训练的难点。脚背的“绷”:毫无疑问是延长了腿的长度,强化了腿流线型的美,最重要的是绷脚训练了踝关节的力量,增强了踝关节到趾关节的灵敏度。膝盖的“直”:两腿脚在完成充分的伸展时,必须把膝盖骨伸直,使芭蕾中的许多舞姿达到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视觉造型效果,也在技术训练时确保人体重心的垂直。髋关节的“开”:外开不是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动作习惯,但它对于一种发源于皇家宫廷、极具贵族风格的舞蹈来说,“外开”的体征却是必不可少的,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等一系列的动作,都要求有“外开”的特征。身体的“立”:立是在基训中强调最多的,芭蕾的美就建立在直立的基础上的。“立”是一种延伸感,是指身体要拉长,是指腰椎到颈椎部位的立,避免舞者出现松腰、懈胯的现象。
2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其浓郁的风格韵味和特有的律动方式,体现我们民族的艺术美学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身法、身韵,帮助学生寻求内在气质与外部动作的共同点,力争将舞蹈中的精美舞姿巧妙结合,集于一体,使基训课既丰富多彩又严格统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借鉴、吸收了杂技、武术、芭蕾的内容,经过老一辈舞蹈家“取其所长、补我所短”的长期研究、实践、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它具有的民族特殊的审美心理、情趣和特征,是芭蕾所难以比拟的。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主要以腰为轴心,训练俯、仰、拧、倾等动作,圆、曲、含、腆等基本韵律,要突发有力,并能在多维空间完成跳、转、翻、滚等技巧。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收放、缓急的鲜明对比,点线结合的特点,达到“神形统一、内外结合”的独特风格,能使舞者肢体的各部位得到最大范围的解放。中国古典舞采用大量的芭蕾舞训练方法,通过地面、把杆、中间,采用压、搬、耗、控、踢、甩、涮等不同方法,使学生从肩、背、腰、膝等各个关节及整个躯干得到训练,进而使学生在软开度、素质能力上得到发展。其次,在能力训练方面,增加对学生的腹背肌练习以及弹跳方面的练习,使学生的整个肢体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增强了肢体的表现力、感染力。
3 两者之间的关系
诞生于20世纪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在戏曲舞蹈形式与芭蕾结构框架相融合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而来的。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存在的问题是“芭蕾的下身,古典舞的上身”。以戏曲为基础,以芭蕾为方法,建立中国古典舞教材。其中基础是指戏曲中的风格造型、风格技巧,方法是指芭蕾所具备的科学性。在当时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基本使用的是戏曲中的训练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行不通,因为基训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舞蹈演员扎实的专业基础、人体的基本素质、舞蹈的形态与高难度技术技巧,而戏曲中没有适应舞蹈的科学训练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舞基训便进行了一次“科学化、系统化”的讨论和研究,以此来加强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的科学系统性。此时的芭蕾舞基训已经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有一整套较为科学的训练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正好弥补中国戏曲舞蹈在训练中的不足之处,能更好地锻炼演员的基本功和身体形态以及肌肉的素质。在这次“科学化、系统化”的改革中,通过借鉴芭蕾基训确定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舞姿、跳跃的基本方法、跳的连接动作和辅助动作,确定了把上的训练动作。包括什么动作活动哪一部分肌肉、增长身体哪部分的能力、把上的哪个动作为把下的哪些技巧和跳跃做准备,课堂中从把杆“一位擦地”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芭蕾舞便为中国古典舞基训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结构。其次,找到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训练上的共性。如:腿的直立、重心的要求以及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舞姿和旋转、跳跃技巧的能力。我们不能把西方芭蕾的东西照搬全抄,那样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性,如果没有了民族性就不是中国古典舞了。所以,我们还加入了身韵“形”的特征和“神”的体现,以及“Q”“倾”“圆”“曲”和下身的“勾”“脍”的体态美。
这样,西方的芭蕾舞与中国的古典舞有了各自的特色,芭蕾舞注重的是气质,古典舞讲究精气神。芭蕾舞训练要求开、绷、直、立,动作简洁大方,指尖、脚尖要求无限延伸,出手、投足讲究正,做动作时提着气,重心随动作主力脚快速移动,一般保持较高的位置。中国古典舞训练多讲究柔软、气息、韵味。如脚就有正脚,撇脚,绷脚,腰就有胸腰,中腰,板腰等,重心按舞蹈要求可高可低。不过由于中国古典舞借鉴了西方芭蕾舞,所以,中国古典舞脱离不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也正是有了芭蕾舞的融入,中国古典舞才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使其更加成熟和完善,与芭蕾舞在世界舞林之中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 许霓.论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2007(4).
[2] 赵卫华.浅淡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
[3] 李炜,任芳.舞蹈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舞蹈品格;编导品格;舞蹈风格;个人气质
一、引言
当今舞坛的舞风越来越追求多样化,即使是有固定舞蹈动律和规范动作程式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芭蕾舞,都在一窝蜂追求创新。在舞者们都还没有弄清楚民族民间舞蹈或者芭蕾舞原初面貌的时候,这些古老而又宝贵的舞蹈文化就被还没有细细认识“创新”的真实面孔的舞蹈编创者肆意侵略。当然,哲学中讲究用辨证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离民族民间舞蹈和纯粹芭蕾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当今舞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创作场景。
民族民间舞越来越国际,芭蕾舞越来越现代,舞蹈种类的发展给每一位舞蹈爱好者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视觉冲击,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审美趣味。在这里,我就舞蹈品格与编导品格关系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二、对舞蹈品格的理解
查阅了不少资料,都没有找到对“舞蹈品格”的一个完整的论述。罗斌老师在《中国古典舞的和品格》一书中从中国古典舞历史演进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思想和现象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舞蹈--“和”的品格。这仅仅是从中国古典舞的视角审视舞蹈品格的问题,我最初所接触的涉及“舞蹈品格”的概述就是这本书中对古典舞品格―“和”的定位。也就是是说,书中围绕的中心点在“和”字上,追溯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各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抽出古典舞之“和”的精神内涵。另一定位在“古典舞”上,也就说规限了舞种是“古典”而不是“现代”,其所涉及的“舞蹈品格”的说法是建立在舞种(古典舞)及品格(和)的限定基础上展开论述。
我们如何看待“舞蹈品格”这一概念呢?舞蹈究竟有没有品格?该如何界定“舞品”的概念呢?
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名称,一个名称要用语言给其界定。这个界定,辞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对辞书上词义的理解,便可知该词表示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几种权威工具书上关于“品格”的解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源》有品格词条,解释:①品性风格。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②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haracter”词条中有一种解释为“noral strengsh 道德的力量;品格;品德”。《英汉教育词典》里“Character”译为“性格,品德”。
我个人更倾向于《辞源》中对于品格的定义。在“品格”之前冠之于“舞蹈”一词,也就是对舞蹈品性风格,舞蹈作品质量和风格的把握。舞蹈风格清晰可见,有古典舞风格、现代舞风格、当代舞风格等等。舞蹈品格,则不仅涵盖了风格之内容,也暗含了对舞蹈作品的道德方面的评价。舞蹈的“品”反映在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彰显编创者独特视角,舞蹈的“品”之高雅者往往视角新颖,舞蹈动作设计富于张力,意境高远;在质量上凸显编创者舞蹈思维转化能力,对舞蹈细节上的把握,是决定舞蹈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常说芭蕾舞是高雅艺术,用“高雅”一词,实际上就暗含了对其艺术的“品格”界定,是“高雅”的,而不是庸俗的。但是,当它走进了娱乐场所,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我们还能不能称其为高雅?
舞蹈品格形成不是短时间的,从芭蕾作为供皇家欣赏的舞蹈形式开始到走向民间的这个过程,我们不能称其为“堕落”。优秀的艺术永远离不开群众,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一系列达到芭蕾顶峰的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反应着追求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正义战胜邪恶的内在含义。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愉悦特定的观众群,而改变了芭蕾作为舞蹈本质的一些特点,那就是亵渎艺术。
三、舞蹈品格反映编导品格
一般情况下,舞蹈作品风格能够反映出编导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一个从小学习中国古典舞的编导,在编排自己的作品时必然会有古典舞风格的倾向,但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就另当别论。《踏歌》《铜雀伎》《谢公屐》无疑代表了一种复古风格,复活古代舞蹈的同时,又彰显编导对历史人文、古址遗迹的观察和理解。
第七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上,出现了不少好的舞蹈作品,由蒙古风情园艺术团选送的群舞《大漠驼影》,完美的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情境,在艺术性及观赏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整个舞蹈作品能够窥见编创者对蒙古劳动人民人民由衷的赞美和对生活得热爱。
舞蹈中,游牧人时而坐在“骆驼”的背上悠然自得,时而大步行走在驼队之中,舞蹈不论是从构图、动作、还是意境上,都较好的描画了一幅驼队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结合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律,这个舞蹈真是“美不胜收”。舞蹈快到结尾处,游牧人坐在骆驼背上,面对着观众,还是那副悠然的表情,一群骆驼围绕着他,听他指挥,底光从舞台后方照上来,如同夕阳西下时,渐渐离我们远去的驼影,此时此刻的意境塑造,仿佛把人带到了沙漠之中,自己正站在沙漠得到一角,看着他们的离去……
编导不仅仅从舞蹈动作、舞美上都淋漓尽致的把自己的话说的非常清楚,更可贵的是,说的很有艺术性,很有意境。像是在读一首诗,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故事,从视觉和心理上都带给观众新的冲击和体验。可以说,没有编导的独具慧眼的审美角度以及对人性充分敏锐的扑捉,其舞蹈是不会出现这样感人的效果。观众在领略舞蹈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编导的心声。
四、编导品格对舞蹈品格的影响
说到编导品格与舞蹈品格的关系问题,我不得不提王静《编导的个性与作品的个性》这篇论文,他在文章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有个性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成功之作, 但是成功的作品则必定具备它特殊鲜明的个性。我赞同他的观点,就如同说中文系出来不一定是文学家,但是文学家一定接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一样。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具备了它特殊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暗含着编导本人鲜明积极的品格。
《千手观音》――张继刚的一部力作,可以说其“通过复杂多变的舞蹈语汇和肢体语言,把一组组经典优美的造型定格在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上, 编导并没有拘泥于队形的变化无常, 却编创出层出不穷的视觉震撼, 而这一切震撼的演绎均处于无声的境界中。”「1张继刚一直就是很有想法的编导,是一个偏学者型的编导,他在《千手观音》中不仅仅融入了极具个性的编创,而且也发掘了人性的力量,一群聋哑演员散发出来的“静”态之美和举手投足间的动态意象造就了这个作品的成功。他的审美品格高人一等,也因为他本身的格调之高成就了《千手观音》。试想,如果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高度,又如何创造具有审美高度的作品。
编导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美,生活中的美。具有个性却缺乏审美高度的眼睛,是无法创作出成功的作品的。因为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包含了编导的个性,作品的个性,还有两者都需要具备的“品格”。一个成功的作品必定是一个引人深思,让人回味的作品。
《中国妈妈》是近年来出现的少有的感人之深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舞蹈语汇稀松平常,但是编导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其发挥的舞蹈语境。编导有没有个性?有的,他能够独具慧眼把一个简单的动作发展到极致。除了个性,还有什么?那就是编导的品格,他把中国妈妈的“大爱”从开头对日本小姑娘的“恨”到后来的“爱”表现到极致,却也是作为一个普通母亲都会有的对孩子的“母爱”。
一部催人泪下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同时也反映出编导的对事物的正确深刻的理解,对自身世界观,道德观的修炼,也就是其形成在身的“品格”。
五、编导品格与舞蹈品格贯穿于舞蹈作品
对于舞蹈编创者来说,编出一部好作品无疑需要时间积累。好的作品更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作品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对人性的开掘和表现,也就是对人的个体,对人的生命的关怀与尊重。「2
舞蹈需要人为载体,运用肢体语言达到抒感的目的。那么,舞蹈的风格和个性必然烙上人的影子,人的想法,人的审美以及人的意识。舞如其人,这句话不无道路,一个内心世界不平静的舞者,必然舞不出古典舞的大气和沉着。舞姿就像雕塑,把舞者的每一个神情和动态传达的无微不至,一个好的舞者,也必然能够将编导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肢体传达到观众眼里和心里。所以,对编创者来说,追求作品的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的理想。「3当编导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将自身的“品格”与舞蹈作品融为一体之时,其舞品必然如“人品”。
纵观历届舞蹈比赛的优秀作品,哪个不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的挖掘出人性的力量,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述,反应编导对人性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说,舞蹈作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就是编导对人性力量发掘的成功,是编导自身品格的成功。有了这个基础,通过技术上的学习,才有可能编创出优秀作品。很多舞蹈作品如过眼云烟,观众看了就完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上就是编导对舞蹈题材挖掘的不够成功,对舞蹈作品的深度把握的不够,造成了对描写对象不痛不痒的刻画。
可见,舞蹈编创者在自身品格和修养的形成上要花大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这个高度,才能“一览众山”,才能“俯拾皆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博得“满堂喝彩”。舞品,是每个舞蹈编创者必修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静.《编导的个性与作品的个性》.民族艺术研究「J2008/3.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妈妈是一所艺术院校的舞蹈编导,很早就带我开始舞蹈启蒙训练。那时的我,很乐于穿着美美的舞蹈裙跑到大院的孩子群里亮相。渐渐地,我越来越在乎自己美不美,更在乎别人觉得我美不美。这种“臭美”的习惯很快被妈妈觉察,她不准我将舞蹈裙穿出家门,没收我房间里所有的镜子,但她发现,这些办法还无法泯灭我“臭美”的习惯。
怎么办?妈妈不停地想对策。爸爸对此看得很开:“女孩子爱美,天经地义!没必要太紧张。”妈妈却说出自己的忧虑:“女孩子从小把美当做获取赞赏的资本,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就像一只骄傲的小天鹅,整天对着水面顾影自怜,会逐渐丧失高飞的禀赋。”最终,妈妈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果断地将9岁的我送进军艺,成了一名小舞蹈学员。
女儿才9岁就让她离开舒适的家,开始严苛的部队生活,很多亲友都觉得妈妈太狠心了。不仅如此,妈妈还为我选择了最艰苦、最难学的古典芭蕾作为主修舞蹈。
有一次,不记得为了什么事,我终于对妈妈爆发了憋屈很久的不满:“你为什么要剥夺我爱美的权利呢?”小小的我不知哪来的维权意识,捏着小拳头气势汹汹。妈妈反诘道:“你说,究竟什么是美?”我语塞。妈妈循循善诱:“别把自己的容貌看得太重,要看重自己做的事,这才是对美的追求!”
在妈妈煞费苦心的引导下,我对舞蹈开始看重起来,艰苦的舞蹈训练剔除掉我身上诸如娇气、任性等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缺点。记得有一个月,我练芭蕾时总感觉右脚趾很疼,我以为这是练多了的正常反应,并没跟妈妈和老师提及此事。直到一个半月后,老师给我压腿,发现我右脚有两个脚趾无法绷直,建议我去拍片检查,才发现这两个脚趾因骨折后未及时矫正而变形了。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竟一天没休息地顶着骨折的脚趾跳芭蕾,太佩服自己了!
2003年我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其后在一系列大型舞台剧中出演过“貂蝉”、“昭君”等绝色美女,并报名参加了2007年全国大型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的选拔,目标直指“林黛玉”。当时,我进入了全国总决赛五强,但时值大学毕业,要准备论文答辩与求职,无法封闭集训。妈妈见我举棋不定,就建议道:“四年的本科学业要善始善终,而且我觉得你不是五个候选人中最适合演黛玉的。”妈妈冷静的话让我信服,我主动退出了这次追寻“美”的旅途。
果然,安心为毕业做准备的我签约了一家大型的演艺公司,很快如愿在电视剧《宝莲灯前传》中饰演美女嫦娥。这时,我的人生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时刻,我收到公司群发的剧本《丑女无敌》,说有兴趣的演员都可以去试装。我饶有兴味地读完剧本,对“丑女”一角产生了好感,妈妈鼓励我一定要“追”到这个角色。
我按剧情需要把自己晒黑,并开始增肥。我随身带着巧克力,没事就大口吃,晚上睡觉前妈妈还为我做可口的宵夜继续增肥。短短一个多月,我的体重从45公斤增到60公斤,经过六次筛选,我赢得“丑女”林无敌一角。
身边所有认识我的人都很惊讶,我竟从“林黛玉”跳转成“林无敌”。我也很快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有观众对我故意扮丑的表演并不认同。但这一回,妈妈却站在了“丑女儿”的一边:“也许你的演技不能让所有观众满意,但你的出场确实做到了‘丑得可爱’!”
第二次,我们相约拍摄这次封面,炎夏,有雨,刘岩提前到了,那天她的母亲和朋友陪着她,素颜,短发,瘦得令人心疼,但眼神清澈坚定,分明告诉你,“别这样,请相信,我有力量。”
2008年7月27日,作为奥运盛宴中惟一的独舞《丝路》的A角表演者――青年舞蹈家刘岩在彩排中不幸坠台,导致双腿残疾,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她的舞蹈生涯即将在最绚烂的时候画上了句号,并为此感到深深悲痛和惋惜。她也说到,摔伤之后的第七天,医生就正式地告诉她“你是脊髓损伤,并且是完全性损伤。”换言之,就是她瘫痪了。
作为一个舞者,要用身体去表达艺术,而刘岩却面对了太多的不,不只是能否再次跳舞的问题,而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像本能一样的东西,“真的很恐怖”她说,的确,她面对着显性的障碍,上下车,上下台都需要别人帮忙,但她也说,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不同的障碍,有显性有隐性,但是谁都不能放弃自己,要面对,要让每一天都更好一点。刘岩没有消沉堕落,高擎着自己的灵魂告诉我们,精神世界里,她从未有过跌倒,甚至,她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最普通的选择而已。
在这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里,刘岩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专业博士、到北京舞蹈学院当老师、担任《舞林争霸》总决赛的评委、创作舞台剧……横跨多个领域,转化多重角色。即使是一个双腿健全的普通人,也很难交出这样令人赞叹的答卷。
当上帝把沉重的大门关上,我们无可奈何,于是有的人变得冷漠,每天抱怨生活的不公,有的人一蹶不振,终生靠回忆度日,有的人无所事事,静坐等待上帝为其打开其他的窗。而刘岩,凭着对舞蹈的纯粹热爱,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主动推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在现实的轮椅、思想的扶梯上,她同样看到了广阔的天空和冉冉升起的朝阳。
今年,她的专著《手之舞之》了英文版,这部系统研究手舞文化的学术著作源于她的博士论文,不仅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刘岩的舞蹈生涯从未停止,一直灿烂似锦。
奥运来了,她也再次启程全程参与,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接下来她还会去维也纳和美国参加交流和表演,并将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继续自己舞台剧的创作,同时她正在写作的新书,也计划明年出版。
在刘岩拍摄封面的时候,我问她的母亲:女儿这么棒,你是不是很欣慰?老人感慨:她太忙了,真的很心疼她。
独立如刘岩,她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而将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得有姿有彩,“尽量早睡早起,每天做做面膜,我喜欢下笨功夫,我的包里永远都有个本子,每一天的事情都在本子上记下来,读书的时候,看到打动我的段落,我也会抄在本子上,去年做《二十六分贝》的舞台剧,就做了很多记录。”她觉得,很多感觉都会快速消失,不如通过简单的文字,把它们尽量定格。
在采访中,刘岩提到了好几个名字:她喜欢莫扎特,老天赏饭吃的古典音乐精灵。她喜欢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2009年皮娜来中国,她们本来可以相见,但那时的自己心情杂乱,没有赴约,而皮娜在那一年因癌症去世,刘岩说非常后悔,不过不影响她们的神交,如今每学期,她给学生上课,都会放映皮娜的纪录片。
她还提到鲁米,她喜欢他的诗,并忍不住念诵,“在我失望的一刻,我也感受到鼓舞。当我被毁坏,我同时也在康复。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我们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
Q&A
奥林匹克,不只是探索身体的极限
Q:今年奥运期间,你会参与哪些活动?
A:我受邀到巴西里约观看这一届奥运会,8月份会出发,当然,除了观看比赛,也会参加一些有关奥运精神传承的活动。虽然我没有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跳那支舞,但这么多年走过,某种意义上,我已经是奥运精神的一种代言。
Q:这些年,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没有产生过变化?
A:2008年,我是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加上之前的演出,和之后的排练,更多是身体上的打磨,希望尽善尽美地去表演,并没有考虑太多奥林匹克史的概念,或者说并没有走脑。摔伤之后,身体出现了障碍,生活中产生了很多之前没有的困难,既然奥运会是一个触发点,那我不免开始进行思考,我想奥运会,并不仅仅是那几十天的比赛时间,让全世界的运动精英聚集,然后只在比拼身体的极限,一个追求更快更好更强的体育赛事,不只是在探索体能,还有精神的提升,这非常伟大。
Q:奥运之后,对你来说哪一年最困难,现在又是怎样的心态?
A: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刻意切分时间阶段,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我就是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更好一点,我不祈求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到最好,但是每一天都要比自己的前一天更好更好更好。如果说到最困难,那还是2009年,毕竟2008年更像是突变,当手术做完了,奥运结束了,大家对你的关注淡去了,我却要开始去适应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带来的不便,和由此带来的心理的变化和调整,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不过一直到现在,每周都会去一次康复机构,坚持康复训练。 1.现在的刘岩,清澈而坚定。2.2012年9月20日,在纪录影片《无与伦比的辉煌―北京奥运记忆》的首映式上,忆起自己的奥运经历,刘岩落泪了。3.在新的奥运年,刘岩的著作《手之舞之》了英文版,她的闺蜜杨澜、鲁豫、龚琳娜都来为她捧场,她也坦言,受伤后的生活会进行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她也感谢身边的朋友,她们彼此三观相投,愿意一起理解这个世界。
Q:你说过坚强不能概括自己经历的一切,你会反感人们谈起你受伤的经历、不断用坚强去形容你吗?
A:这个没关系啊,大家的感觉是大家的,但其实,每个人在绝境中都不能放弃自己,我只是做了不放弃,这样一个最普通的选择而已,不过如果我给大家的印象是坚强的话,我尊重,也接受。
Q:很多时候,当你出现在公众面前,会令人有“缺憾之美”的感触,你认可缺憾之美这种说法吗?
A:当然,西方有维纳斯,中国也有“残缺是一种大美”的说法,所以我是接受的。
舞蹈事业如何继续?“我在做手舞的研究和创作”
Q: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手舞创作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
A:手舞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其实舞台部分的创作还没开始,现在主要是理论研究的部分,所以用“创作”一词不太准确。这个研究方向是2011年定的位,可能与我腿受伤有点关系,但我觉得关系不大,主要是我受伤后关注到聋人这个群体,发现他们的手会说话,所以我想用这个方式是不是可以探索思考舞蹈的精髓。2011年定了做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的方向后,我的导师也很支持,所以一路做到了现在。
Q:写作《手之舞之》这本书给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我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个方向,因为当时那篇博士论文确实填补了中国手舞研究的空白,但正因为研究者很少,文献资料相当缺乏,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包括思路的整理也是,你要思考如何去解构建构,如何描述手的语言性,从哪个类别进入研究等等,这确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需要积累很多东西,才能完成。
Q:在这个过程中,还思考了佛教手印的内容?
A:其实我的家人们并没有,但近年的阅读和思考,让我觉得佛教文化很东方,很贴近我们,而且也神秘,我的导师对这部分也感兴趣,所以我们也决定将手舞和佛教手印进行结合,这些都是人类的智慧。
Q:受伤之后,也让你在跳的基础上,打开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A:当演员的时候,也会读书,但是阅读和自由思考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少的,精力有限,更多都放在对具体舞蹈的打磨上了,反而是受伤之后,开始思考,我的博士导师冯双白先生,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主席,他就问过我,让自己的舞蹈如何继续?舞蹈不光是跳啊,他鼓励我考虑研究、教学和编导,舞蹈教育家也是很伟大的事业,我想,在展开其他纬度的思考时,兴趣点就被挖掘了。
Q: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
A:时间挺紧,那就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我是北京舞蹈学院一名普通的舞蹈教师,这是我的职业,我尽力而为,同时我还需要康复时间,需要阅读写作的时间,我知道工作是做不完的,但如果有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的邀请,我还是会尽量去的,传播正能量。
Q:崔永元在推荐《手之舞之》这本书的时候说,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所以显得这本书更加可贵,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文化市场?
A:我觉得中国的整个文化市场的情况在变好,文化不断繁荣,信息也在不断普及。整个文化氛围在提升,我也会乐此不疲地写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会有人关心这些。
Q:听说你已经考取了博士后,为什么博士毕业后会选择考博士后?高学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这不是学历的问题,我是想继续做手的研究,不想浪费自己对佛教手印这方面的兴趣。我读博士时在学校也有科研项目,但你知道的,做科研项目相对比较散漫,读书不一样,有压力,有挤压感,一挤压,从博士后进站到出站,十几万字的研究成果又能出来了。主要是自己想做这个事情,和学历关系不大。
关注孤残儿童,公益能让我微笑
Q:你2010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主要是针对残障儿童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群体?
A:当时我们也在犹豫做什么,想做弱势群体这一块,但弱势群体又分成好几类: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在这过程中有人和我争论,我想做残疾人这一块。我摔伤了,有很多人帮助我,我也想帮助别人,我自己的身体有障碍,那我就自然会更加关注有身体障碍的人,为什么又聚焦在孩子这样的群体?因为孩子有种希望的感觉,给了我很多力量。
Q:目前这个公益项目支援了多少孩子?
A:我们支援孤残儿童学艺术,现在有162个孩子,96个是孤儿,66个是聋儿,每个周三的下午都会有我们的老师去给孩子们上课,我也会去,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去给这些孩子们上课,他们特别开心,他们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表演舞蹈,特别开心,仿佛一起过了六一儿童节。
Q :公益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公益给了我美好,让我微笑。大笑也没有微笑无敌,因为在很多问题面前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你如果会微笑,会发自内心微笑,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Q:做公益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阻力?
A:阻力是不断的,最早是资金问题,没钱,后来办活动过程中又有许多细节问题,如场地、赞助品牌等七七八八的事情,会牵扯你的精力和你的情绪。具体的问题很多,但我的态度是我会一直坚持做这件事情。
Q:能分享一件做公益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A:还是给我资助的一个小孩编舞的事情吧,那个小孩叫范杰,当时11岁,我给他编了一支舞蹈叫《对他说》,他不会说话,我想对他说虽然你不能说话,但如果你想表达你思想的话就来跳舞吧,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你能把你想表达的通过舞蹈传达,别人一看就懂。
相信“相信”的力量
Q:你说舞蹈是你的信仰,怎么理解信仰这个词?
A :有很多舞者会说,舞蹈是她的生命,我不会这样说,因为我的生命有太多东西,不仅仅是舞蹈,但舞蹈是我无比热爱的,而信仰比爱更高一个阶层,更神圣,有一种想触碰又触碰不到的感觉。舞蹈于我来说其实很纯粹,我够不着它,但它又不断推动我前行。
Q:你说过你导师的一句话让你感触特别深:“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的力量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A:相信的力量是宇宙的力量,你相信了就能成功,不信你试一下,真的能行。我的导师是冯双白先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我觉得聪明、智慧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他,他是有大爱的,给予了很多,不光是对我,是对他身边的所有人。
Q: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A:有一种素质一定要有:坚持。你可以条件不好,我考进舞蹈学院的时候身体素质就属于很普通,但没关系,或者说你现在有点胖,都没事,一路坚持过来的人就会和别人不一样。舞者如果有坚定的意志,不光舞跳得好,自身也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Q:你本身是位优秀的舞者,同时又是一名主持人、作家、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你个人最喜欢哪个角色?
A:我最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现在就是北京舞蹈学院一名普通的人民老师,每周都会去给学生上课,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很好。
Q:涉足这么多领域,工作这么繁忙,如何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呢?
A:压力是一定会有的,我会通过看书来缓解。(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昨天我在等朋友的时候就在读这本书,你一定要读一下这个作家的书,太厉害了,我这两天要把它读完。看书也是一种交流,跟人打交道有时还会出事,跟作者交流不会出事。还有一本书我也非常喜欢,传记类的,叫《Just Kids》(《只是孩子》)是章子怡推荐给我的,她发微博私信给我,叫我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特别好看,写得好极了,你也赶快去看。
Q:除了看书,你平时还喜欢做什么?
A:游泳,还有哑铃训练。这两项是我最爱的。当然还有跳舞。
Q:要有能让自己沉静的书,也要有让身体动起来的活动。
A:读书是一方面,除了读书,身体的磨练也挺重要的,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就像太阳每天都做同样的一件事,升起落下,你天天练功也是如此,能磨练自身,这是一件枯燥但干净的事。
Q:你会喜欢和怎样的人交朋友?
A:比较喜欢积极的人,勤于思考的人,我前一段也在读萨特的书,很喜欢他,他是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拒绝接受任何奖项,甚至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有和波伏娃的不凡之恋,我觉得这样的人,真的很可爱。 2014年,刘岩与法国艺术家排演中法原创舞蹈音乐剧《红线》,这是她受伤后第一次正式的登上舞蹈艺术的舞台。这是一部充满艺术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舞蹈与打击乐的跨界结合讲述了一个生命哲学故事,编导吉利娜・克里莫娜从西方“雅各布与天使的斗争”中得到启示,表达这样一种含义:当人类与超越自身的强大力量殊死搏斗与挣扎后,最终将战胜这种力量,并会变得更加成熟,也会再次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西方的哲学理念与中国古语“凤凰涅浴火重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Q:朋友们会不会觉得你对自己太狠了?
A:朋友会说,他们希望我少干一些事情,心疼我,大家都觉得我不用太辛苦,我也是在调整,让自己的时间分配开,不要太满,人应该还是需要有些余地的。
Q:你眼中的美是怎样的?
A:自然是大美,大美是不言的。
关键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29-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中央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激情、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实践成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活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舞蹈艺术专业上发挥创造力。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关键词:民族舞;原生态;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的前辈孙颖先生曾说过,要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形态去认识,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沉淀的流程,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行业中消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舞蹈素材。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舞届前辈对当今舞蹈的思考
“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结果在今年刚刚揭晓。一等奖的论文每届只有五篇左右,我们就能知道这殊荣来之不易。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第四届和第五届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的两篇论文,他们分别是资华筠先生的《繁荣中的忧思》和孙颖先生的《说古论今》。资先生的论文有一个副标题,叫做“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孙先生的论题颇为阔大,但据其论述似可标上一个“振兴民族舞蹈文化的思考”的副标题。
在资先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其所忧所思是由“大晚会”综合症所引发的。它所说的“大晚会”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的“综合拼接型”的制作,这种制作少有独特鲜活的形象塑造和创造的灵性,因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并衍生出“综合症”,其最本质的呈现便是“舞蹈本题的萎缩”――舞蹈在歌声云集的晚会“主动脉”中成为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蹩脚陪衬。与此同时,资先生指出了与“大晚会”综合症相关的倾向性问题,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民族舞属性的淡化”――这突出体现为打着“民族舞”旗号把“劣质洋荤”当“创新”。也就是说,是“舞蹈本题的萎缩”和“民族舞属性的淡化”激起了资先生深深的忧思。
而孙先生的《说古论今》,着眼点在于强调今日的民族文化振兴不能脱离对民族历史传统的心理感应,不能脱离对民族荣辱、民族功利的感情认定。无独有偶,孙先生也认识到“洋荤”――从芭蕾的“科学”到现代舞的“自我”乃至蹦迪、摇滚的“时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他反对强调自我“就绝不理睬历史传统和民族群体”,他反对大搞舞台机巧的“时尚化”而导致舞蹈本体丧失的“创新”。为此,孙先生强调说“要把舞蹈当作一文化形态去认识”,强调说“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流程”,强调说“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
从上述中国两位舞界前辈的思考中可以看到,他们十分担忧舞蹈的民族属性的淡化,十分担忧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这种现象是我们在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别应当自我警醒的危机意识。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盟诸国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中都可能发生并必然为之担忧的意识。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强势经济而至的强势文化对我们潜在的威逼和无言的胁迫所引发的意识。这是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积极克服的意识。在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确实值得讨论。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说:“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等各类舞蹈的互相交融和渗透,是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无法回避的事实,这种交融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创新,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生硬地互相模仿而不是真正地吸收,使各类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在所谓的‘交融’名义下丢失自己的特色,归于一种‘大杂烩’。”对其它舞蹈动作的照搬、结构的复制等现象在很多民族民间舞创作中反而被误认为是“创新”,以至许多“原创”的民族民间舞毫无特色,动作、造型、结构等惊人雷同,民族舞看不出民族特色,民间舞找不到民间风味。专家们由此强调,必须重新理解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概念。“原创”不应是简单的“七拼八凑”,一部“大杂烩”式的作品,尽管是编导自己编排的,也称不上“原创”。其它舞蹈的表现形式,在吸收和借鉴中必须符合民族民间舞的“根”,而“根”是从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和民间生活中挖掘提炼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舞蹈语汇。我们提出重新理解“原生态”,就是为了反对打着创新的名义来破坏民族民间舞艺术的健康发展。杨丽萍的《雀之灵》《云南映像》等经典作品,同样大量借鉴了其它舞蹈艺术的语汇,绝对是创新,然而,其民族特色之鲜明,无论任何人都无法否定。这样的创新,才称得上是对民族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才是真正的“原创”作品。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与民族的文化渊源、生活习俗、地域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两者在编导的创作中真正和谐一致,作品才能够达到“原创”的境界。简单追求技术难度,或者毫无道理地模仿、抄袭其它舞蹈元素,必然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而产生厌倦。杨丽萍的动作难度并不很高,但她的舞蹈语言是独特的,看了好多遍,仍觉得充满新意。但有的舞蹈,就算是第一次演出,看起来却觉得十分老套。原因何在,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我认为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应注意保护,尤其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形态。因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凝结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自然传衍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可能失传,尤其是原本依托于一定的民俗仪式存在的舞蹈,更易失传,绝非耸言,在我国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比比皆是。据了解,如土家族毛谷斯舞,掌握完整调发的人已所剩无几,这些人一旦辞世,将无人知晓毛谷斯舞的完整跳法。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文艺作品是满足人类希望、寄托的空间,是人类发挥自由想象的领域。从艺术学角度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自由的、创造的产物。因此,对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允许个人风格、个人审美爱好、个人创造性的介入即民族的或民间的风格应与创作者的审美个性相结合,允许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使舞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对不同层面民族民间舞蹈关怀的着眼点有别,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应强调保护;对教学用的民族民间舞蹈应注意保留其风格特色;对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既注重保护,又强调舞蹈创作的个性、自由性、创造性,这也就是在我看来的分类指导。例如,今年第五届“荷花奖”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参赛的大型人文艺术舞蹈《天地之上――云南幻想 九章》被评委认为最具诗的属性,且有史诗味道,其音乐、舞美、灯管及舞蹈本身做得都比较讲究,常常使人徜徉于天与地、神与人、真与幻、现实与历史的交界地带。其第七章民族迁徙中的鼓舞(胸鼓,用舞者搭臂挂着的两个小锤击鼓),十分奇特,原以为是从哪里新挖掘出来的,后来方知,是编导依据该族民习进行的崭新创造。果真如此,那的确是了不起的发明,正如当年的贾作光、张毅、章民信、陈翘、冷茂弘等众多艺术家对民族民间舞的发现、发明一样。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层面的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生态、存在的方式、形成的形态各有特点。既然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就应该依其特点对这些作品的价值做出判断。我认为,一个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至少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题要深刻。(2)形象要鲜明。(3)注重艺术性。(4)注重创新,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5)注重个性,就时代而言,个性化的时代要求个性化的作品。(6)注重民族特点。
三、综述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最基本的语言元素,抛开它或打破它,盲目地将其他地域文化的舞蹈语言拿来代替或是改变自己千百年来已经习惯的语言方式无异于是一种异化和生产怪胎,而在自己的语言习惯中掺入现代因素才是中国民间舞发展的必须。一部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是要表现一个民族的个性,其节奏、动作、手势、姿态、眼神,并不是形式化的,都有深刻讲究,要体会这一点并能够表达出来,就要真正下功夫发掘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还要去研究这个民族当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文化状态,最后表达在作品中的不是作者个人的小体验,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
总之,我们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不同层面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方式及形态特点、价值取向,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完善风格浓郁、体系严谨、有训练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2]朴永光.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价值取向.舞蹈,2006(1).
[3]李楠.民间舞蹈形式的意味.舞蹈,2006(1).
关键词:创编幼儿舞蹈,幼师舞蹈教学
舞蹈课是幼师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专业基础课之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师生不仅仅要学习芭蕾的基训,古典舞以及高年级的民族舞,还要学习幼儿舞蹈以及幼儿舞蹈的创编。其中幼儿舞蹈的创编是学生们最为头痛的。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在学习幼儿舞蹈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前期工作。。针对每一个幼儿舞步运用怎么的音乐,怎样的题材,怎样的情绪做了许多的详细而实用的示范与讲解。同时,在幼儿舞蹈的创编课上也做了很多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将它加以总结;
一、要熟悉幼儿的生活,以及研究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
幼儿的骨骼还没有成型,柔韧性好,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同时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随心所欲,容易分神。所以,幼儿对动作的到位性,以及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对音乐节奏的控制上较为薄弱。因此在设计动作的时候可以针对幼儿的特点,设计一些动作力度较强,节奏清晰,能够充分体现幼儿活泼、可爱的动作。同时要注意动作的幅度以及活动量都不易太大,诸如劈叉、下腰、翻滚等高难度的动作幼儿不宜。。因为幼儿的骨骼还没有成型,同时他们对正确的舞蹈动作又不容易到位,很容易导致幼儿的骨骼变形。所以一定要慎重。
二、教师童化自己,积极的投入到充满童真的舞蹈创编中
幼儿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对我们都有很好的启示。幼儿的动作是夸张的,表情是丰富多变而又真挚的,他们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创作的来源。教师一定要先童化自己,把自己定位在幼儿的年龄段,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题材,选材应始终追寻幼儿思维的奇特性,用幼儿的视角多方位选材;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体验幼儿生活,深入幼儿的心灵,从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中,所想和所做中取材,充满童真、童趣、童心,同时必须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和教育性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音乐具有舞蹈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通过节奏、节拍限定舞蹈动作速度与强度,能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帮助组织舞蹈动作,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一个舞蹈音乐选择的成,往往会感染着孩子们。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歌词的,这种音乐能让幼儿通过歌词的意思更加准确的表达动作的情感,同时也容易激起孩子参与的热情,能让幼儿更加容易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另外一种是没有带歌词的音乐,选择这样的音乐的时候最好是有速度上变化的音乐,从音乐学上说就是两段体或这是三段体的音乐。这样也能使幼儿通过音乐的变化而调动自己内心不同的情感,更好的表现舞蹈的情绪。以上不论是哪一类型的音乐,都要把握好音乐要以短小流畅为主,同时音乐的节奏应简单、明朗、流畅,节奏感强。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舞蹈性强。
四、搭好舞蹈框架,紧扣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乐和题材选定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考虑如何紧扣舞蹈的主题来设计舞蹈的结构。怎样开场,怎么发展,如何进入,怎么样结束。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舞蹈也是一样,设计一定的情节与场景,能使幼儿更加准确的理解舞蹈,同时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通过他们充满童真与童趣的表演,会使舞蹈的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同时也会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到舞蹈的角色当中,使他们自身受到的教育也会更加的直接。从而达到舞蹈所想要的主题与宗旨。
五、动作服务主题,启发幼儿的主题意识,师生共同创造
动作来源与生活,当然,动作要为主题服务,包括道具以及服饰。能更好的表达主题的动作那才是好的动作。如:舞蹈《妞妞看戏》,一大群小孩争先恐后的赶往戏院,同时看到害怕的马上捂着眼睛,但是又从手指缝里悄悄的透出去往戏台上看的表现让人们拍手称赞。到了最后,个个东倒西歪靠着睡的,躺着睡的,趴着睡的等等,表现幼儿到戏快结束的时候,个个已经困的睡着了。非常的形象,同时也准确的表现了幼儿的心里以及生理特点。在创编动作的过程当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主导作用,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幼儿的主题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入师生共同创作的境界。通过幼儿的自我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哪个幼儿的舞蹈动作非常贴近主题,加以表扬,同时进行美化并运用,这样也会激励更过的孩子投入到创作当中来,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动作孩子们自己表演起来也逼真传情,稚气盎然,有时比教师所设计的动作更加的富有感染力。。
六、幼师生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舞蹈修养
幼师生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舞蹈知识和各种舞蹈基本技能,还要认真的横向学习其他边缘的学科,如文学、美学、心理学、舞蹈史、历史、音乐、美术、戏曲,广泛收集适合幼儿表演的舞蹈素材,学习舞蹈素材有了广泛的技术和艺术修养后,可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深化自己幼儿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使舞蹈创作得以充分发挥。幼师生应具有较好的舞蹈功底,她们的示范动作才能吸引住幼儿,感染幼儿,最后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幼儿舞蹈。
用孩子的眼睛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幼儿创作的出发点。舞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它能训练幼儿健美的身材,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对美的追求,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要求我们幼师生在舞蹈创编的过程当中,有心去体验与感应新鲜、神秘、清纯、质朴、至真至善、冰清玉洁的童心,才能捕捉幼儿生活纯真的、浓郁的灵感和灵性,要适应幼儿的心理,要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富有时代感的好作品能够打开孩子情感的心扉,拓宽幼儿理想的视野,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倩 幼儿舞蹈学习
[2]中国舞蹈网 chinadance.cn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高职舞蹈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事业,因此在高职舞蹈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成为一项崭新的课题。文章立足于此,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肢体表现艺术,它表达的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的是社会的生活,并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舞蹈教学是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并对其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舞蹈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一门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排练、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舞蹈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一、对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教学方式有些陈旧
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模仿教学,习惯于沿用口传身授法。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在受专业舞蹈学习的影响下,多重视舞蹈素材教学,而缺乏实用性的舞蹈教学。舞蹈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实际联系较少,使得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落实困难,教学效果不明显,对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方面作用有限。此外,有的上课形式多以大课为主,学生人数多,几乎没有个别辅导的机会。
2.个体差异性较大
因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导致舞蹈教育对象素质差异较大。其中,少数学生可能已进行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无论是软开度及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身体的韵律感觉及技能技巧等都已有了一定基础。也有一些学生曾有过一定形体方面的训练,掌握了部分基本体态、动态及少量技巧。而另外一些毫无舞蹈基础的学生,入校前多未受过任何舞蹈基本功专业训练,仅凭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兴趣来学。这些现状就造成个人学习舞蹈素质上的个体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舞蹈教育过程中,要全面针对这种差别,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因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累辛苦,所以有些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低年级的基本功素质课比较单一枯燥,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因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自我感觉良好,课上练习时则慵懒、怠慢。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易产生紧张、烦躁、厌倦等不良反应,从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消极因素。
4.艺术教育空间被专业学习“挤占”
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倾向于技术学习,以便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技术化的诉求现况,致使在推广艺术教育时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在教学空间上,一方面高职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实际操作,致使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将舞蹈教学当成一种娱乐休闲课,严重违背了舞蹈教学的宗旨。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1.制订科学有序的教学计划
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是上好一堂舞蹈课的首要前提。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本着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协调的原则,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综合舞蹈活动诸要素,全面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并对其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此外,老师在课前还应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品德、智力、体能、意志等方面诸要素,以及授课的场地安排等细节问题。
2.注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它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内容要求全面,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舞蹈知识,以从事各种职业,达到适应社会的需求。它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通晓与舞蹈类型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另外,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博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美术、音乐等,它们同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把其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舞种不断被挖掘,舞蹈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将其更快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争达到新知识与教学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
3.注重“美感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在舞蹈教学的各个阶段,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基本工训练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应是美的,就应有音乐、有思想、有灵魂。要让学生认识到再简单、再单一的动作里都存在着美、存在着艺术,如:学习最基本的古典舞手位时,要让学生感到这是在表现一种美,必须用心去感悟;从头、眼、身体、腿到脚,都让学生想象在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美感。一旦有了想象和美感,会激发学生兴趣,将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不会觉得舞蹈基训中动作的单调和枯燥了。同时,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忘记疲劳和训练的痛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感训练”,从建立舞蹈意识和美感入手,着力调节基训的枯燥、单调,充分利用各种可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把握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舞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4.注重“赏识教育”,实施创作教学
“赏识教育”是近两年来出现的新事物,目前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新动向。所谓“赏识教育”,它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即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信任、理解、宽容、激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每个好的起点,给予肯定,并热情地鼓励他们,激励其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此基础上,顺利实施创作教学,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作、编导。尽管他们的起点可能有的很低,基础差,但是,当他们走进舞蹈教室那一刻起,教师就应不断地鼓励和信任他们,带领他们在教室里欢快地跳起来,哪怕水平离老师的要求还很远,只要他们在努力地用自己的肢体、心灵去寻找美、感受美、体现美,就一定有收获。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总之,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这项工作,要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同时,还应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及迅猛发展的形势,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努力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美育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一定会沿着科学、系统、规范的道路发展,一定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全面文化素养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又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叶宁.舞论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2]孙国荣,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健身比赛 才艺展示 创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91-02
健身健美项目是国际健美联合会新设的项目,脱胎于健美又有别于健美的新比赛形式,旨在鼓励运动员从事健美训练,塑造形体、展示个性、释放激情的富有新意、健康向上的竞赛项目。它是展示运动员通过从事健身锻炼而获得健美体格的竞赛。
才艺展示是健身比赛中的一个比赛项目,其目的是展示选手的协调性、力量、柔韧、爆发力、难度。专项难度动作和舞蹈编排,这两者是基本素质和舞蹈的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使其动作达到高标准。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0~2012年三届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中健身比赛运动员的才艺展示状况。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站查阅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期刊、论文选集、报纸、杂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第二,录像分析法。利用赛后与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裁判采访与调查的机会,对有关事宜进行调查访问及追踪观察。
第三,访谈法。对部分参赛运动员及裁判员、现场观众及观看录像的健身健美专项专修学生进行访谈。
二 结果与分析
1.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内容和重要性
第一,健身比赛的内容:(1)形体竞赛:包括骨架比例和肌肉轮廓;(2)特长表演:包括动作的编排特点、选择音乐的特点和个人的表现特点;(3)晚礼服展示:包括运动员的形象、气质及舞台表现力。
第二,才艺展示在健身比赛中的重要性。特长表演是健身比赛中最精彩的部分,为达到最大程度的出彩,健身运动员就必须训练表演方面的能力,运用项目的优秀素材进行编排和训练,加入个性的发挥,才会有出色的表演。
2.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创编原则
第一,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音乐选择。健身竞赛中运动特长比赛的成套动作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通过形体动作展示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及高超的运动能力的听觉与视觉艺术。通过图像资料、现场观察及访谈后分析,运动员在运动特长这一环节音乐的选择上很有共性:音乐节奏较快、鼓点鲜明强劲,节奏都在每分钟132~138拍之间。
第二,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舞种选择。舞蹈训练是健身专项基础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提高运动员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丰富身体语言,并掌握更多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舞蹈训练内容包括很多舞种,如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国外民间舞、流行舞、体育舞蹈等。针对这些舞种对提高健身运动员表现能力的作用,运动员的选择很重要。
第三,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种类。通过图像资料、访谈后统计分析,基本动作素材的主题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实力展现类、舞蹈类、人物故事三大类。难度技巧的种类主要有:支撑类、俯卧撑类、倒立类、手翻类、空翻类、旋转类、跳跃类、劈叉类八类。
根据国际比赛规则,对运动特长成套动作没有规定动作限制,其内容包括舞蹈、体操或其他能够展现运动员运动才能的任何形体动作套路,但禁止使用道具。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只评判运动员的比赛套路,而不是运动员的体格。规则只规定了成套要包含的动作基本要素:有力量性动作要素、柔韧性动作要素、技巧性动作要素,并且要求运动特长成套的速度和节奏必须体现运动员的心肺机能、体力和耐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题是展现运动员高强的运动实力,以高难度技巧为主。在做成套动作的90~120秒中间运用简单的具有力量、优美、动感的造型动作作为高难度技巧的过渡,具有很高的运动强度和现场感染力。
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旨以人物、动物、事件、故事情节等为主题,在成套表演中充分展现运动员的风格、个性、身体运动能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难度技巧种类及排列规律。
研究对象难度技巧种类及出现次数所占比例
难度技巧的种类 出现总次数 百分比(%)
支撑类 28 9.589
俯卧撑类 4 1.369
倒立类 48 16.438
手翻类 64 21.9178
空翻类 28 9.589
旋转类 12 4.1096
跳跃类 40 13.699
劈叉类 68 23.288
通过图像资料统计分析,运动员难度技巧各类动作在成套中均匀分布排列,高质量的空翻动作全部在动作开始90秒前完成。所做的支撑类包括了分腿文森后举腿支撑控制、双腿搭上臂支撑控制、单双臂的水平肘撑等,支撑控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难度技巧,全部在支撑状态下配合屈臂撑或身体的转动。俯卧撑包括了后倒俯卧撑和标准俯卧撑,只有2位运动员在成套中出现,多数俯卧撑在支撑下完成或跳跃后落地成俯撑后推起,此类没有计算在俯卧撑内。倒立类包括肩倒立、肘倒立、手倒立、倒立分腿姿态等。手翻类主要包括了侧手翻、侧肘翻、后手翻、侧手翻转体90度、软翻,侧手翻转体90度、后手翻,主要作为后手翻或空翻的连接。
空翻包括侧空翻、前空翻、后空翻、空翻转体,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出现都会在现场引起良好的反响。旋转类包括平转、跳跃转体。跳跃类包括后结环跳、剪式变身跳、各类跨跳、屈体分腿跳。劈叉类包括垂地劈腿、垂地劈腿转体、纵叉竖叉、倒立位置的各类叉、跳跃落地成叉等,简单的纵叉竖叉只作为动作的一部分或连接过渡。
第四,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艺术创编。一套完美的成套动作编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作用,具有反复性、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创造性活动。成套动作的编排要尽量突出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扬长避短,根据运动员个人气质和表演风格,选择相应的动作和音乐。这样的创编才会给运动员的表现加分,呈现“1+1>2”的正向效果。
健身比赛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艺术创造具有两重性,首先是教练员依据规则要求进行的首次艺术创编,其次是运动员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感悟在演绎成套动作过程中的表现手法,即二次创造。教练员对成套创编的创新,可以是动作创新、音乐创新、主题创新、老套路新形式、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以及强调与众不同的亮点等。
表现手法是运动员发挥表现力的精髓。在健身比赛中,目前常见的一种成套表现手法是故事的演绎。在短短90秒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在故事中穿插各类技巧、难度,衔接流畅自然,表达生动。
教练员选择、编辑音乐应强调音乐与动作协调一致,音乐背景相对简单、不嘈杂,旋律有起伏,节奏有变化。教练员除了要广泛地收集音乐,还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深厚的音乐功底,为成套动作注入完整深刻的灵魂。
第五,才艺展示编排的动作要适合场地。场地是舞蹈的必要硬件设施之一。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注意场地限制着动作的大小,无论是单人动作还是双人动作都不能超过场地的限制。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创编首要原则是突出运动员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注重运动员爆发力、柔韧性、力量与技巧的体现。从主题的设计、音乐的选择、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选用及排列规律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同时要求编排者要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展现运动能力的同时体现出动态艺术美。
第二,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编排创新。有创造力的高质量的、独特的、新颖的动作及突出的主题是成套中的得分重要因素,要求在创编中主题构思、难度技巧都要大胆创新有突破。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元素、新的舞种,以及在服装选用上的大胆变化,都可以为才艺展示加分。
第三,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音乐编排要有感染力,旋律变化要丰富。在创编的时候要将表演与音乐完美结合,可以先起音乐再有动作,或者先有动作再起音乐,使音乐与动作连贯流畅。
2.建议
第一,要注重运动员良好形体的塑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动作造型上精雕细琢,呈现精准无瑕疵的完美表现。在平日的训练中,要善于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训练手段完善自身训练,如舞蹈、表演、曲艺、音乐等。
第二,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对自由造型、成套动作的编排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教练员,应拓宽视野,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为创编注入全新的元素。
第三,健身运动员要在比赛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和魅力;注意训练方法,塑造肌肉线条;勇于尝试新内容、新形式,勇于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丽君.世界健身比赛特长成套编排特点及发展趋势[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聂小燕.对技巧运动中舞蹈编排的初步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蒙昌敏.舞蹈编排构思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舞台,2010(10)
[4]谭昊.舞蹈的编排与创作探析[J].大众文艺,2012(10)
[5]曾国平.初论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中国北京、中国儿童歌舞学会,2005
[6]王辉.论舞蹈编排的艺术构思[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
[7]姜桂萍、田麦久、高芸.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8]苏军霞.高校体育舞蹈编排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9]姚侠文、陆保钟、郑吾真等.“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美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