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

时间:2022-07-08 01:3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监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监测

第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指示生物;生物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42-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呼声。利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和手段对污染物进行理化分析,是环境监测的常规方法。然而随着对环境污染认识地不断深入,污染对生物群及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仅仅依靠理化监测不能反映出污染物对生物体及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效应,因此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从不同层次上分析污染危害程度,已经成为一种被广为接受的环境监测手段。

利用生物的基因、结构、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生物水平到微观的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等地逐步深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迅速进步,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物监测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 生物监测的内涵

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来自生态监测理论。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引起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改变。在分子性能上,会激活或抑制酶活性,改变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结构上,会引起细胞膜的改变,破坏内质网、线粒体等。在表象上,会导致动物死亡,行为改变,或者抑制其生长发育与繁殖等。在植物表象上表现为生长速度变化,发育受阻,黄化及早熟等。在种群水平上的表象是引起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改变,物种比例的变化,竞争关系和遗传基础的改变,引起群落中优势种群、数量、以及种群多样性的改变。

早期的微核试验,是以细胞中的微核数量为指标,监测污染物对染色体的损伤。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越多,诱发生物染色体的损害也越严重,其微核率也就越高。小白鼠血红细胞微核试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等都表明,污染因子引发染色体异常和微核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BC5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肝微粒体试验法)是目前最著名的一种常规监测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和筛选环境中致突变物和与致癌物。当环境诱变剂或经肝微粒体酶转化的诱变剂作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系列菌株,使其发生突变,就能在不加生物素和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计数回复突变的菌落数来评价污染物的诱变力。20年来,用这一方法对数百种化学品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回复率与化学品的遗传毒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BC5试验成功地运用于多重金属、环芳烃、农药和各类污水或废水等多种污染物的遗传毒性检测。

随着生物技术地发展,电泳技术和DNA技术也被用于进行环境污染评价。16srDNA技术可以准确地表现待测环境中原核微生物的种类。Roane f213通过16srDNA序列技术,对毒性金属污染和无污染的水中微生物进行检测。获得细菌在基因水平上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环境下原核微生物的16srDNA序列比较,证明金属污染的水体中可培养的细菌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了。以后发展的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能够把长度相同但序列不同的DN段区分开来,通过比较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变化,预测环境污染的程度。

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3.1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是通过对大气环境下生物监测确定大气的环境质量水平。在生物体系中,植物更易遭受大气污染的伤害,植物固定生长的特点使其无法避开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敏感性强,本身位置的固定,便于监测与管理,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主要是利用植物进行监测。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以指示和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的植物,称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较常用的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有以下几种。

3.1.1SO.2指示植物

主要为地衣、落叶松、苔藓、杜仲、水衫等。其典型症状为叶脉间显现块状伤斑,也可能在叶缘,伤斑多呈红棕色或土黄色。

3.1.2 氟化物指示植物

主要是有唐昌蒲、金线草、郁金香、大蒜、葡萄苔藓、杏、梅等。典型症状为叶尖多见伤斑,少数在叶脉之间,伤斑一般为浅褐、红褐色,坏死部分与健康部分存在明显的界线。

3.1.3NO.2指示植物

应用较多的有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柑桔、烟草等。典型症状为叶脉间有不规则伤斑,呈现白、棕色或黄褐色,也可能全叶点状伤斑。

3.2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

在天然水域中的各种水生生物之间,以及和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水体被污染,水环境改变,各种水生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构成水体污染监测的生物学根据。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微型生物群是水体系统的重要部分,对水体污染有敏感的反应。最常用的方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特点是将这种泡沫塑料块投入水体,收集其中的微型生物。基质的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于其它的生物群落法,具有快速、经济和准确等优点,也适用于工业废水的监测。

3.2.2 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是最经典的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之一。利用对水环境中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种类的存在或缺失,来指示其所依赖的水体内污染物的存在状况。指示生物应具有生命周期长,活动范围固定等特点,便于持久地反映污染物对水体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和着生生物。从分类地位看,无脊椎动物地应用最广泛。指示水体严重污染的生物包括颤蚓类、细长摇静裸藻、蚊幼虫、小颤藻等。指示水体中等污染的生物包括四角盘星藻、居栉水蚤、脆弱刚毛藻等。指示水体清洁的生物包括扁蜉、蜻蜓、田螺等。

3.3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土壤污染所产生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通过土壤农作物、人体及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人体,这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3.1 植物监测法

利用土壤污染的指示植物进行监测。土壤受到污染后,污染物对植物产生各种反应“信号”,产生可见症状,生理代谢异常,如叶片上出现伤斑,蒸腾率降低、呼吸作用加强,生长发育受阻,植物成分发生变化等。

3.3.2 动物监测法

利用动物监测土壤的污染程度最常见的选择对象是蚯蚓,蚯蚓对土壤中的农药、铅等有较高的敏感性,此外蚯蚓体中的镉的浓度与土壤中镉的浓度明显相关,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土壤镉监测的指示动物。

3.3.3 微生物监测法

主要是通过监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来反映土壤受到生物污染的状况。人粪尿是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污水灌溉也可引起土壤的生物污染。通过对土壤中异养菌(主要是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分离和计数,观察和了解受测土壤中微生物群系的结构和数量的改变,从而评价土壤被微生物所污染的状况及程度。

4 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生物监测主要是利用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来直接表征环境质量的好坏及污染的程度。环境污染的效应从根本上是对以人为主体核心的生物系统造成影响。因此生物监测对环境素质的优劣具有指示作用。但是生物监测对象的复杂性,反过来又使生物监测的操作面临许多问题。如其灵敏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等都需进一步提高,其对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决定需要以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基础和指导。污染不仅会对生物的行为、形态、数量、种群或群落结构产生影响,而且可能造成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破坏,导致机体畸变、致癌和变异。这些复杂的生物系统会给分析带来更多的困难。此外选择的指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除受污染物影响外,还受到季节、气候、地域、病虫害、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使获得结果可比性强,才具有应用价值。

90年代以来,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和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建立了多个监测站。但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虽然有关部门和系统相继建立了一些生态研究观测站、定位站和生态监测站,从事一定的生态监测工作,但仍处于分散和不规范的阶段,没有形成可直接应用于生态监测工作的成熟的技术体系。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生态监测的自身特点可以预见,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技术和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随着经济地发展,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物监测是生态监测最主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小玲,杨瑞强,江桂斌.用贻贝、牡蛎作为生物指示物监测渤海近岸水体中的丁基锡污染物[J].环境化学,2006(1):17~18.

[2] 陆超华,谢文造,周国君.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镉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6(21):68~69.

[3] 黄玉瑶,任淑智.用河蚬监测江河汞污染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2008(6):71~72.

[4] 任淑智.河蚬对蓟运河水体污染指示作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0(3):123~124.

[5] Vincent H.Gesh.Which group is best?Attributes of different biological assemblages used in freshwater biomonitodng programs[J].Environ MonitAssess,DOI 10.2007(4):17~19.

第2篇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X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057-01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源污染物直接转移到环境中,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污染程度提供一种客观的评价手段,在众多环境监测技术中,生物监测是敏感度最高、成本最低的监测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

1.1 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生物监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即生物与其生活的周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当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后,生物体内部就会随之出现大量有毒物质,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导致生物生长指标、分布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如当水资源被污染之后,水体中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就会出现异常。由此可见,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反应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这个应用的过程就是生物监测。

1.2 生物监测的应用优势

生物监测不仅是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的补充,更能有效弥补其他监测方法的不足,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应用优势:

①连续性。连续性指生物监测能够动态收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信息,从而提高环境状况分析的系统性。

②灵敏性。生态环境中的一些细小变化无法被理化监测技术所察觉,但是可以通过生物监测的日积月累和和生物富集效应放大这种改变,从而大大提高环境污染监测的敏感性。

③保护性。各种理化监测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应用生物监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手段。

④经济性。生物监测无需投入技术、设备、资金等,而且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

2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2.1 水环境监测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水生生物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直观监测水质污染状况。水环境监测中两种最常用的生物监测技术就是微生物群落监测和指示物监测。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敏感的反映出水质变化,如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体中,通过分析泡沫块收集到的微生物就可以得出监测结果。指示物监测法主要通过分析受污染水环境中缺失的敏感微生物来达到水质监测目的,由于指示物生存周期长、活动范围小,因此监测结果比较可靠。

2.2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很多,可使用的生物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中,最常使用的生物种类是动物,一般以蚯蚓为监测对象。蚯蚓在土壤环境中的敏感性较高,其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可直观反映出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此外,植物监测法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这是因为土壤受到污染后植物生长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进而出现生长代谢异常,从而反映出土壤受污染情况。

2.3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分析大气质量及污染程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气污染是影响范围最广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使用植物指示物作为监测对象,这是因为植物生长位置比较固定,因此管理起来更加方便,将植物作为监测对象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大气环境状况。针对不同的污染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作为指示物,如二氧化硫指示物包括落地松、杜仲、水杉、地衣等,这些植物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后,叶子表面会出现斑块状物质,叶子边缘也会逐渐变成土黄色。

氟化物指示物包括郁金香、杏、梅等植物,这些植物受到氟化物污染后,叶子形状会发生改变,叶面上也会出现浅褐色或红褐色伤斑。二氧化碳指示物包括烟草、番茄、秋海棠、向日葵等,这些植物受到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污染后,叶脉上会出现不规则的伤斑,叶片颜色也开始发生改变,变为黄褐色、棕色等。

3 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生物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特点,本文将举例说明几种比较常见的生物监测模型。

3.1 果蝇生物监测模型装修监测

果蝇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生存期短、繁殖迅速、反应灵敏的特点,虽然果蝇生物结构简单,但是其生理功能与其他哺乳动物类似,因此经常作为环境污染综合性监测的首选生物材料。果蝇生物模型主要用于室内装修环境监测,通过分析果蝇在室内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就可以评价室内污染情况。新装修的室内空气中一般包含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来自于装修材料和家具,国内外普遍将耗氧量作为还原性有机物污染的评价指标,但是缺乏一种简捷有效的检测手段,因此,需要建立果蝇生存模型。

果蝇生存模型需要设置对照试验,生活在正常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36~54 d之间,平均寿命为43 d±3 d,而生活在刚装修完毕环境下的果蝇寿命在23~35 d之间,平均寿命为29 d±2 d,通过统计学检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经测定发现,实验组检测空间装修后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机物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果蝇生存模型的监测效果比较好。

3.2 卤虫生物监测模型毒性监测

卤虫是水产品养殖中的一种常见饲料,来源稳定,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显,易于观察,卤虫幼体对毒性异常敏感,因此美国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为毒性试验生物。国内也有应用卤虫进行废水毒性监测的报道,但相对而言较少。卤虫幼体对油田生产水样品的敏感度较高,由于卤虫生长发育的身长值与毒物浓度呈负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卤虫发育龄期可准确区分出样品毒性差异。

4 结 语

生物监测可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其他环境监测方法相比,具有连续性、保护性、灵敏性、经济性等几大优势,其主要用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监测,单项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大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因此,加大环境监测对于强化环境整改力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监测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多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比较得到显著提升,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戴舒雅,余俭,丁波,等.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污染防治技术,2013,(5).

[2]张平,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平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1,(8)

[3] 许凡.发光菌法测定生物综合毒性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环 境,2011,(S2).

[4] 郑雪松.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高新技 术企业,2015,(11).

第3篇

【关键词】生物监测;应用;灭菌;质量追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0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41-0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外科植入性手术的开展,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要求越来越高。根据WS/T310.3-2009第3部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我院消毒供应室对所有灭菌物品除进行每周一次常规生物监测外,对植入性手术、外来器械进行每包(每锅次)生物监测。自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共开展了106例次生物监测,全部合格,临床没有与植入物及灭菌相关的感染报导。现回顾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我院消毒供应室选用山东丽尔康公司的AS20130870908生物监测培养器及配套提供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生物指示剂。灭菌器是下排式压力蒸汽灭菌锅。设定蒸汽压力0.14Mpa、灭菌温度120℃、灭菌时间35分钟,测试包采用标准试验包。

1.2方法及步骤

1.2.1操作人员要求一般由护士长负责,护士长不在时由消毒员,监测者具备医院消毒员资格,持有高压灭菌器操作上岗证,经过生物监测操作方法培训。

1.2.2标准包准备与器械包要求用16条41cm×66cm手术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标准测试包,将嗜热脂肪芽孢菌片小试管置于标准包的中心。标准包再放于灭菌器内排气口上方,手术器械包按规范要求包装放置,重量

1.2.348小时生物监测自动培养读器准备提前30分钟通电预热,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设置参数温度:56℃,时间:48小时。

1.2.4培养操作灭菌周期结束后,取出标准包内菌片试管,在自动阅读器专用碎孔上掰碎试管内的培养基小管并轻摇混匀。再将试管放入培养仪的专用培养孔,同时设同一批次未经灭菌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试管为阳性对照,试管标签上注明“对照”,插入对照培孔,关闭孔盖。

1.2.5结果判定经48小时培养,阳性对照组的颜色由紫红色变成黄色,阴性对照组颜色保持紫红色不变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2.6记录根据WS/T310.3-2009规范要求,我院消毒供应室设计了48小时生物监测记录本,内容包括手术器械包名称、包内器械件数、外来器械厂家名、手术包外化学指示标签(清洗包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器锅次、灭菌者姓名)、48小时生物监测结果阴性标签、对照管阳性标签、第五类化学指示卡、记录者签名。监测完成后由护士长记录快速生物监测结果,张贴生物监测标签及化学指示胶带和卡。

248小时生物监测讨论及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2.1操作者必须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前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48小时生物监测仪常见报警代码及处理方法。操作时戴好防护目镜和手套。

2.2生物指示剂(嗜热芽孢杆菌菌片)放入培养孔后不要移动或变换地方,如果在培养过程中不小心取出生物指示剂,必须在10秒内放回原位,否则会导致监测结果丢失监测失败。

2.3生物指示剂必须严格按厂家说明书保管,发现生物指示剂试管变形、管内培养液小管碎裂、变色,则不可使用,否则可能出现假阳性。

2.448小时生物监测前提是灭菌器的物理、化学监测合格。灭菌器必须每天灭菌前检查各仪表读数是否正常,生物监测时每锅需同时进行化学指示剂监测。三项全部合格,灭菌包才可发放。

2.5生物监测阳性或可疑时,应立即召回自上次生物监测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方可使用。

2.648小时生物监测记录作为灭菌质量追溯之源,必须保存3年以上。由消毒供应室护士长(主任)亲自保管,科室质控小组每周监督检查。

48小时生物监测可操作性强,监测效果理想。它的应用确保了病人安全,使预防控制植入性手术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特点;应用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污染日渐严重,发现一些地方待出现污染可能为时已晚,周围的生物或者是人类已经遭受到污染,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来了解污染源或者是污染程度,按照目前环境污染的趋势,如果能从细微处发现污染的源头并且进行制止,那么对于整个环境都是有好处的。这时候生物监测的出现可以说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它是利用生物对于环境改变的反应来监测环境的变化的,一旦环境发生了不利于生物生长的数据变化,这些生物就会表现出不同于以前的反应,这样就能通过这些反应来预测环境的污染程度。而目前现有的监测方式在这个时期还不能监测出任何的问题,可见生物监测的出现弥补了很多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环境周围堆放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农田污水,过度开采、砍伐造成的矿山污水和水土流失等。

1 生物监测及特点

生物监测是指通过水生生物对水环境污染产生的变化表明污染程度,从而为环境的管理、保护和治理提供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水生生物对水环境污染产生的变化包括生物个体或群落的性质、数量、生理特征及健康状况等。生物监测按照不同的监测指示、结构水平和分析技术可分为毒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等。进行生物监测的生物可以选择水蚤、豆芽、海藻和斑马鱼等。进行生物监测的设备可以选择便携式、实验室用及在线式。

生物监测具有经济实用、生物放大、评价客观和灵敏性较高等特点。生物监测的监测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连续取样,不需要对仪器进行反复维修及保养,减少了传统监测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生物监测可以实现大范围内连续布点,克服传统监测布点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监测费用。传统监测方式对慢性毒性污染及污染较轻的水环境监测较为困难,在生物监测中,可以借助食物链将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聚集,将污染放大,进行综合、全面监测。传统的环境监测对多种污染不能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评价,生物监测可以通过生物的各种反应及变化对多种污染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和监测。生物监测中生物能够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变化迅速反应,灵敏度较高,监测结果更可靠、准确。

2 生物监测的类型

2.1 根据生长环境不同生物的反应不同

生物监测也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有的生物对于环境的改变不会适应,于是可能就出现大量的死亡或者迁徙,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地的环境发生了污染,还有一种生物会随着环境的污染,抗体增强,但是性状会发生改变,比如说可能机能会发生变异,环境中的毒素可能直接改变生物的构造,使它们变成了另一种生物,这样的变异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危害。

2.2 按照生物的种族进行分类

每种生物所处的生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有的是在水里,有的是在陆地,还有的是飞行的,我们根据这种生长环境的不同把生物监测分为动物监测、植物监测、微生物监测。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的生物都是环境良好的指示剂,他们都可以根据生物的不同反应来判断生长环境的变化。比如鱼类,蚯蚓,以及一些指示性的植物。

2.3 按照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分类

生物所以存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监测。比如地衣是对大气变化最敏感的植物,一旦大气里含有的物质比例发生变化,它的性状也会改变。

2.4 按照生物学层次进行划分

这个划分相对比较专业,一个是根据生物群落或者个体形态进行判断,另一个是进行生物测试,或者毒性测试等。还有一个是根据一些生态性数据或者是体内存留的行为测试。

3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3.1 应用底栖动物的生物监测

底栖动物是在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时主要的选择生物。底栖动物具有生活史较长、分布较广、易于辨认、体形大、行动能力较差等特点,可分为甲壳动物、淡水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 4 类。在我国,有学者在对水环境进行生物污染监测时选择河蚬进行监测和评价,研究发现河蚬体内汞含量与水环境中的汞含量和污染源距离有关。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在对海洋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时选择牡蛎、贻贝进行监测和评价。

3.2 应用原生生物的生物监测

原生生物具有种类复杂、数量较多、生活范围较广等特点。原生生物群落出现的变化与食物网的构成有一定联系,原生生物对细菌、有机颗粒和藻类等的吸收和摄取,并在体内进行能量转换,从而间接或直接的对其他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分布造成影响。原生生物对食物的摄取还对细菌、藻类等的正常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水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具有加速作用,对有机物组织的正常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3.3 应用藻类的生物监测

藻类是水环境中的最初生产者。由于不同藻类对重金属、营养盐的反应和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水环境中藻类的化学成分、种类和丰度等对水环境的综合水质进行判断。藻类的选择应当按照不同藻类的特异性及耐受性合理选择,例如来丝藻、微囊藻等富营养化藻类,羽文藻、短缝藻等耐酸性藻类。水环境中的藻类一旦吸收了污染物质,例如重金属等,会对藻类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代谢造成影响,导致生理功能下降,生长代谢紊乱等,使藻类体内的细胞色素减少,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引起藻类体内组织出现坏死、细胞发生畸变等,污染物质吸收过量或污染浓度较高时还会导致藻类中毒,甚至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

3.4 应用两栖动物的生物监测

蛙类、蝌蚪是常见的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渗透能力较强,能够依靠皮肤呼吸。由于两栖动物能够在水环境和陆地环境中生存,因此在对水环境及陆地环境的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时可以选择两栖动物进行监测。美国等国家对两栖动物生物监测研究较早,我国开展较晚。国内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两栖动物可以用于重金属严重污染的水环境生物监测中,也可以用于农药、杀虫剂污染严重的水环境生物监测中。

3.5 应用鱼类的生物监测

剑尾鱼、鲫鱼、斑马鱼是生物监测中应用较多的鱼类。鲫鱼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较广。国内有关学者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二氯苯酚浓度较低水环境中的鲫鱼,鲫鱼体内肝脏的抗氧化系统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水环境中的氯化镉浓度也与鲫鱼的淋巴细胞 DNA 损伤程度有关。剑尾鱼的应用是在近几年兴起的。

4 结束语

与传统的监测方法不同,生物监测在对环境污染进行判断时主要利用生物对污染物质的敏感性及其反应。随着生物监测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和研究,辽宁、北京和湖北等地都采用生物监测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均取得了极大的成果。本文从生物监测及特点、生物监测的具体应用 2 方面对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关于生物监测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仍值得广大学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元清,曾艳,周丽清,等.生物监测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12(15).

[2]徐士霞,李旭东,王跃招.2 栖动物在水体污染生物监测中作为指示生物的研究概况 [J]. 动物学杂志,2013(11).

第5篇

【关键词】水污染;生物监测;检测方法

一、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原理和优点

1.水污染生物监测的原理

在某种前提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及水的环境有着相互关联并且有着相互制约的现象,保持着非常自然的、暂时性的均衡体系。水环境中注入的污染物质,必将会作 用于生物本身和其种群或者其群落,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固有生物种群其数量和物种组成与及其更多特点、固有特点、生产力和生理状况等,使某些水生生物逐步消 失,然而在别的某些水生生物却能够继续生长下去,其本身和其种群的数量逐步增加。运用水质检测技术仪器监测水污程度,从这种变化的水污染生物体现,得出水 环境质量的变化,这就是水污生物监测概念和依据。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判断水体污染状况的一种水体污染监测方法。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 的改变能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生活习性,直至改变生理功能;生物的存在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如生物的摄取能量、新陈代谢等。生物与其环境的这种统一性和协同进 化是环境质量生物监测的生物学基础。

2.水污染生物监测的优点

总的来说,生物监测具有敏感性、富集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水污染生物监测有自身的特点:

①监测功能多样化。由于可以使用水污染监测的生物种类很多,加上每种生物对不同污染物都能产生反应,并且表现不同的症状,因此监测功能强大。

②监测污染状况客观。发挥水污染监测功能的生物一般生活在固定的区域,且有一个稳定的时期,与理化监测相比,更能把某一水域的长期污染状况客观地反映出来。

③监测结果可靠。某些监测生物对一些污染物非常敏感,它们能够对那些连精密仪器都无法检测的微量污染物产生反应,并表现出相应的受损伤的效应

④便于综合评价。理化监测只能检测特定条件下水环境中污染的类别和含量等,而生物监测可以反映出多种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对生物的综合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水环境。

⑤监测成本低。理化监测使用的监测仪器涉及维修和保养,而生物监测不涉及这些工作,因此监测成本较低。

二、水污染生物监测技术

1.运用指示生物在水体里出现或者消失及其数量有多少的办法监测水质

在许木启的实验里,运用了白洋淀水体里的浮游动物群种其变化来判断其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能力。其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府河D白洋淀的水体从上游至下游中,其 浮游动物的耐污种类逐步减少,而广布型种类逐步增多,而其下游众多正常水体却出现了浮游动物种类均匀分布的现象。同一时间,原生动物在上游的鞭毛虫一直到 中游却出现了纤毛虫。然而,下游却发现众多平常分布在洁净型水体的种类。这一来,表示府河D白洋淀的水体由上游一直到下游水体其污染程度在不断减少,河流 水体拥有显著的而且比较稳定的自净功能。

2.运用水生生物群落布局的变化来监测水质

在蒋昭凤的实验中,使用底栖动物的变化来评估湘江水质污染情况,最后答案发现湘江的支流底栖动物有大型无脊椎动物种及多类性指数,其物种由上游至下游走向 呈现减少情况,从这个实验看来,毒死生物的有效毒物其作用对湘江的污染却比较显著。同时还可以依据湘江支流各断面种类数及其减少程度来判断出各断面其污染 地步。另外,还监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底栖大型无脊椎的动物种类数及多类特点指数方面,也呈现出消少的趋势。从这种情况看来,有毒污染仍然存在发展的趋势。

三、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的应用

环境的污染物是人类及其它生物最为严峻的危害,其难点就是对细胞遗传物资组成的损害。近几十年中环境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细胞微核技术及四分体微核技 术,已经在动植物及人类染色体受到外界理化因子损害等方面得到应用。同时,对环境监测的技术的刻苦钻研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微核在于生物细胞内的生成路径 和染色体畸变的相应特点早就被人们所认识,用微核测定方法取代染色体畸变的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多优点,如对生物遗传物质的伤害较小、操作简便和灵 活度高等。最常用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试验技术就是以染色体伤害和纺锤丝低毒的优点等使其成为测试植物微核监测新方法。这项技术自发现以来,在环境诱变及 致癌因子检测钻研中,更是在水质污染与及致突变剂的检测研究领域取得广泛运用。

四、水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1.水污染自动监测技术

水污染自动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的或未经过处理的)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的情况进行连续自动采样、测定、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定时监测网络。

水污染自动监测技术起源于美国,美国在1958年开始对俄亥俄河进行水质自动监测。在日本,各水域和工矿排水几乎都设立了自动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及处理数据川。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黄浦江、天津引滦济津段以及吉化、宝钢、武钢等大企业的供排水系统建立了水污染自动监测站,开始了对自动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

2.水污染遥感监测技术

水污染遥感指应用地面、航空、航天等遥感平台对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进行探测,诊断水体的反射、发射、吸收特征的变化,从而实现快速地确定水污染的分布状况和位置的水污染监测方法。水污染遥感常用的仪器有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微波系统和激光雷达等。监测对象主要是水面油污染、水中悬浮物、污水排放、赤潮藻类的类型和密度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利用红外技术对大连湾的油污染进行了监测。1980-1983年在天津一渤海地区组织了一次航空遥感试验研究,对天津地区污染水体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生态环境下,水体污染仍然不断受到不同程度的恶化。这样一来,即客观条件迫使水污染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水生生物监测水体即能够反应 水环境质量状况,对毒物监测灵敏度高,同时需要的测试仪器也比较简单。当前,国内的水污染生物监测方法和监测物还在不断更新,监测的灵活度越来越高。用某 些方法同样能够对特定的某些或者多种污染物作出不同程度的监测,污染程度高低同样能够明显反映出来。但是,要完成传统生物监测方法没法来完成的水体中种某 些污染物质的检测,还需要共同努力。现在有一些水生生物监测技术仍然难以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所以,应该采纳多种监测方法进行综合监测,以保证 监测最终结果的精确性和完整等特点。

参考文献:

[1]许木启.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看府河D白洋淀水体的自净效果[J].水生生物学报,1996,20,(3):212-220.

第6篇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

支原体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存活并生长,大小处于细菌大小与病毒大小之间,一旦感染可以导致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者官颈炎的最小病原微生物[1]。近年来随着对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视的提高,对支原体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经调查报道,解脲支原体(Uu)的携带者占健康人群的10.50%,人型支原体(Mh) 的携带者占健康人群的5.34%[2]。支原体可以在宿主体内寄存,而通常宿主不会出现被感染的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宿主又可作为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途径,导致其他人被感染。而且,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能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官颈炎、输卵管炎及不孕、不育等泌尿生殖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9.4~64.1岁,都是由于泌尿生殖道的炎性症状表现,而入院进行检查。

1.2 标本采集 用镊子夹取无菌棉,轻轻擦拭宫颈口,拭取宫颈口分泌物,取样后立即送检。

1.3 支原体培养和病原微生物检测 使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试剂盒对其进行检测,该试剂盒购自珠海试剂有限公司,检测操作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使用血琼脂培养基(购自华鑫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菌落分离,实施一般细菌培养和鉴定。使用沙保罗琼脂平板(购自广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菌落分离,实施真菌培养和鉴定。使用机器型号: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检测。

2 结果

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支原体阳性患者有31例,阳性率为31.00%。其中,解脲脲原体阳性有27例,阳性率为27.00%,人型支原体阳性有4例,阳性率为4.00%。而对于其他病原菌的感染,以肠道杆菌为主,有17例,感染率占17.00%。

3 讨论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在对支原体感染的确诊过程中,要首先检测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性的成熟和性活动的增加,支原体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4]。在100例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以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年人群为主,相对于其他年龄段,青年人群的支原体的感染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5]。但对于其他年龄组的患者,也不能忽视支原体感染,也要进行支原体感染的检查[6]。

本研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使用机器型号: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中,支原体阳性患者有31例,阳性率为31.00%。其中,解脲脲原体阳性有27例,阳性率为27.00%,人型支原体阳性有4例,阳性率为4.00%。而对于其他病原菌的感染,以肠道杆菌为主,有17例,感染率占17.00%。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是比较难以治愈的感染状态,各种病原体对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度,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不一定很好,常常致使症状的经久不愈或者反复发作,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造成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由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日益增多,并且合并感染的比例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很多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所以,进行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检查,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支原体已成为引起泌尿道生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今后的工作中,随着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较多,应该加强泌尿生殖道疾病的防治,从而有效地降低这类疾病。

参考文献

[1] 唐孝粮.泌尿生殖系统五种病原体情况分析.航空航天医药,2006,17(3):139-140.

[2] 李华信.洛阳地区泌尿生殖道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16(1):34-35.

[3] 张少卓.185例泌尿生殖道炎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40-141.

[4] 涂斌.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715.

第7篇

随着微创手术广泛开展,对部份不能耐受高压蒸汽灭菌的医疗器械,用过氧化氢灭菌成了最佳选择,本院于2010 年4 月引进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79 锅次,因灭菌器注液阀半堵塞出现一例生物监测阳性。

1 方法

将需要灭菌的物品放入器械合内,放入化学指示卡,盖好器械盒盖,使用双层无纺布包裹器械盒,在接缝处贴上化学指示胶贴。将包装好的物品平放于灭菌仓内载物架的中央,同时放入嗜热脂肪芽胞杆菌芽孢的生物指示剂,放于待灭菌包的接缝处,选择该灭菌系统的标准模式进行灭菌。

灭菌完成后观察化学指示卡的颜色变化情况,灭菌前为蓝色,灭菌后指示卡的颜色转变成对比色黄色或比对比色更浅为合格,并取出生物指示剂夹碎培养液瓶,放入培养箱内培养,另取一支嗜热脂肪芽胞杆菌芽孢生物指示剂夹碎培养液瓶后直接放入培养箱内培养,作为阳性对照,24 小时后观察结果。

2 结果

灭菌循环完成,物理监测各种参数正常,化学指示卡变色完全,颜色由原来的蓝色转变成淡黄色,比对比色黄色浅,显示合格,生物检测培养24 小时后呈阳性,灭菌失败。

3 讨论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过程是电脑全自动控制,并且在灭菌过程中若有一环节不符合要求,循环就会自动被中止,但本次灭菌循环并未中断,而且物理监测各项数值均正常,化学指示卡变色提示合格,但生物监测结果呈阳性,表明灭菌失败。经检查发现过氧化氢注液阀呈半堵塞状态,是造成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造成注液阀堵塞的原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包装材料或操作有关,如何能早期发现,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8篇

一、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操作

合成生物学经历了几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2006年以来,合成生物学发展步入崭新阶段,通过对多种基因部件模块进行多元系统构建,形成新型药物、功能材料和能源替代品生产。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是指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能够发出一些个性信息,对这些生物反应进行技术考量,自然可以获得生物监测数据信息。

如利用敏感植物指示生物监测,反映水体、土壤、大气等受污染指数情况。对环境污染进行生物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环境污染指数和污染源,为制定具体环境保护策略提供重要技术参考。生物监测极为便利,其准确性也很高,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最直接的污染指数信息。

合成生物学将基因联系成为基因组网络,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操作分析,根据细菌监测判断环境污染程度。可以将细菌、基因等因素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生物体。在这个新型生物体中,可以编程生物组件进行多向链接。这个生物组件,可以利用信息占有优势,对相关构建程序进行修正和控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程序,给不同控制模块发出不同指令,使其成为环境污染指数表。生物学下的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措施,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各种新型生物组件可以对不同环境污染给出不同生物反应,实现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合成生物学发展历史较短,生物治理环境污染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防治环境污染必定会取得更大成功。目前,生物学研究暂时还停留在用DNA来控制细胞的基础上,只有推进技术革新速度,才能赢得生物学研究的广泛成果。计算机工程师对细胞进行编程研究,如对大肠杆菌进行编程,可以让大肠杆菌在高浓度化学物质中发出绿光。这自然成为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也为进一步制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二、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措施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公害,采用生物治理污染不仅属于新型技术,还蕴含着具大潜力。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表明,污水净化利用生物降解特殊化合物和多功能微生物,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如从污水净化分离出多种能降解碳氢化合物的细菌,为污水净化开辟广阔天地。微生物可以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够消解水中的磷酸盐,对土壤进行改良,这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关键基因,可以进行多种组合,构成不同基因工程菌株,降解不同环境污染物,这对有效改善环境,清除污染物有重要帮助。

现代合成生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新的特殊酶基因和重要代谢过程中代谢产物生成有直接关系,适时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功能基因,可以掌控微生物代谢机制。通过多种研究方式,从不同角度形成探索途径,可以对最小基因组和人工合成基因组形成针对性研究,这对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改进提出全新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逐渐加剧。滥用资源、排放工业废水、乱倒生活垃圾等,都会对环境形成重要污染。采用生物学生物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不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也能够降低处理成本。利用生物处理污染物,还可以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特别是细胞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将大大提升生物处理污染物的效率,在可预见的未来,生物技术应用环境保护必将成为最实惠最有效选择。大力开展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对开辟环境保护域度、对全面升级环境保护措施体系,都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王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第9篇

本文从制作以及操作等面对传统标准生物测试包、某改进生物测试包与我科改良生物测试包进行对比和总结。

材料:100%脱脂纯棉布。

1制作方法

1.1传统标准生物测试包 用16条全棉手术巾大小41cm×66cm,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后叠放,做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标准试验包,并将生物菌片置入标准测试包中心部位。

1.2盒子样标准生物测试包 所用材料、大小尺寸和折叠方法相同,将折叠好的手术巾叠放,置入双层棉布裁制好的盒子内,盖上盖子,将生物菌片置入包中心部位。

1.3我科改良标准生物测试包 所用材料、大小尺寸、折叠方法相同,用16条大于标准尺寸的全棉手术巾先水洗、干燥、灭菌后,再裁制成41cm×66cm大小,按标准方法折叠,叠放,将其中折叠好的8条手术巾打成小包叠放在上层,常规包装,做成23cm×23cm×15cm 大小。的标准生物测试包。另将生物菌片用有色、小手术巾包裹,置入标准测试包中心部位。持物镊与生物菌片分开放置。 灭菌后,将菌片置入特制的、有培养液的试管里,培养再检测。

2讨论

2.1传统标准生物测试包 传统标准生物测试包制作方法不具体,无细节说明。使用2个月,制作生物菌片标本时,生物菌片粘附在持物镊内侧面1次,生物菌片与包布颜色一致导致夹取菌片时夹空1次,因有外包裹布包制成的无菌操作台面而未被污染。

2.2盒子样标准生物测试包 制作盒子样标准生物测试包使用1个月,初次使用,虽然外表美观,线条分明。但棉布制作的盒子长期使用和洗涤同样会缩水变小、塌陷变形,不利于折叠好的手术巾放入,使标准生物测试包不标准。灭菌后,无外包裹布,不能形成无菌操作台面影响生物菌片标本制作工作,盒子限制了生物菌片上层手术巾的移开,须一层一层慢慢移开,浪费时间。否则,造成菌片飞落被污染1次。影响测试结果。

2.3我科改良标准生物测试包 改良标准生物测试包用外包布包裹,灭菌后打开包裹布形成一无菌操作台面,便于生物菌片标本制作,8条打包移开上层,不必层层慢慢移开即可看见菌片包,节约时间。用有色小手术巾包裹生物菌片,容易发现。与持物镊分开放置,可避免生物菌片粘附在持物镊内侧面不被发现,取出持物镊时造成菌片滑落,造成污染。此方法生物检测测试结果均合格,使用方便,效果更好。

第10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8月~2012年8月颅脑植入物器械包452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486包设为试验组。颅脑手术的植入物有固定颅骨用的钛条、钛钉,动脉瘤手术用的动脉瘤夹、颅骨修补用的钛网、钛钉。包装材料采用纸塑袋,有效期为6个月。植入物由颅脑外科提供,在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1.2判断标准

清洗质量标准:目测法和5~10倍带光源放大镜观察为植入物无污渍、血渍、水垢并光亮洁净。灭菌质量标准:无湿包,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合格才能发放。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人员培训

对工作人员进行动脉瘤夹、钛网、钛钉、钛条等相关植入物结构特点、清洗技巧、包装与灭菌方法要求进行培训,为有效清洗与灭菌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和责任心教育。

2.2严格交接

由于颅脑外科植入物非常精细、价格昂贵,有的体积微小(如钛钉),科室安排了责任心强、专业技术好的工作人员负责。要求科室在术前8~12h内把需要灭菌的植入物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在去污区由专人负责依据植入物进行清点验收,面对面交接并签名。清点时要认真清点植入物的种类、数量、检查其功能完好性。

2.3清洗

采用人工清洗与超声波清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程为:流动水下冲洗多酶清洗液内浸泡5~10min超声振动3~5min刷洗漂洗纯水终末漂洗。动脉瘤夹要用小毛刷刷洗咬合面、齿面、凹槽等清洗死角,撑开时不能用力过大,以免影响其夹闭功能。对细小的钛钉、钛条应用专用清洁网筐在超声清洗机中清洗,既要保证清洗质量,又要保证在清洗过程中不丢失。

2.4消毒与干燥

煮沸槽湿热消毒,温度≥90℃,时间≥1min,置入干燥柜中干燥20min。

2.5包装

植入物包装前工作人员应洗手,用目测法或5~10倍带光源放大镜下逐一检查其清洁度、同时检查植入物功能状态及完好性、数量等。植入物采用纸塑袋包装,封包前须做到双人核对。由于钛条、钛钉用量多,采用批量包装灭菌的办法,按科室要求钛条3个,钛钉6个一包,每次灭菌10包,既可方便科室急诊手术使用,又可降低了灭菌生物监测的成本。每次患者使用后及时记录好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溯。包装时将钛网用单层治疗巾包裹,钛钉钛条、动脉瘤夹用纱布包裹后用纸塑袋包装,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以避免湿包。包内放第5类化学指示物,包外有标识(注明科室、植入物包名称、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期、检查、包装者签名)。

2.6装载与灭菌

包装完成后及时灭菌,以防止放置时间过长产生热源,影响灭菌效果。植入物采用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把包好植入物侧放于不锈钢篮筐中,置于灭菌器的上层,装载不超过柜室容积的90%或不小于5%。灭菌时在标准包中央放生物测试管一支,第5类化学指示物一片,将其置于灭菌车下层排气口上方,灭菌温度132℃、压力0.21MPa、灭菌时间10min、干燥时间8min。

2.7生物监测与发放

灭菌结束后将快速生物测试管取出进行生物培养3h,同时设阳性对照。按新标准[1]要求: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可放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准,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及时报告使用部门。判定生物监测合格后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密闭运送到手术室,装卸时应注意避免挤压,特别是钛网受压会变形而影响手术。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清楚,双方确认签名,并做好记录及保存。

2.8文件记录和质量追溯

建立植入物交接登录本,植入物灭菌及生物监测记录本(记录植入物的信息,患者信息、灭菌信息、生物监测等信息),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归档留存。包外标识内容详细、全面,注明患者的相关信息,术后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以便进行感染质量管理、控制及追踪。

3结果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187-02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为主的环境监测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拓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监测的拓宽,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人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所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给生态保护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 500m3。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带来环境破坏。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3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

2 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有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者侧重在对生态系统的反应方面,后者则包括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即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对外干扰的反应进行监测。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工作中,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来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的宏观评价。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式中Abio=692.096 020,为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农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式中Aveg=601.110 997,为全国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式中Ariv=71.768 110,为全国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805.664 908,为全国湖库(近海)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88.366 160 16,为全国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中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ero=146.33,为全国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

式中ASO2=1.725 721,为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0.052 749,为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2.424 802,为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4 结语

我国生态监测工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赋予了新的内容。生态监测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它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 菲.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4):61~62.

[2] 丁 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57~58.

[3] 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110~112.

第12篇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轻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加强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对农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预防、治理和控制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植物保护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农业生物灾害治理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植物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植物保护体系,将公益性植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有害生物实施综合治理,做好本辖区的植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植物保护工作,其所属的植物保护机构负责植物保护的具体工作。

气象、林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科学技术、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第二章监测与预报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建设规划。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建设规划,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和信息网络建设。

第七条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的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移动、损毁监测预报站点的监测设施或者破坏其观测环境。

因实施城乡建设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的,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在省植物保护机构指导下重建;需要迁移其他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的,应当征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在当地县(市、区)植物保护机构指导下重建。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因不可抗力造成监测预报站点或者监测设施损毁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组织修复。

第八条进行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需要在农田、果园或者其他农业生产场所安装监测预报设施,或者植物保护专业人员因监测和预报需要,进入农田、果园或者其他农业生产场所,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合,不得阻挠;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预测工作。

监测预报站点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各级植物保护机构负责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及时作出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第十条农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由植物保护机构负责;农业生物灾害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农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或者农业生物灾害信息。

第十一条气象部门应当向植物保护机构无偿提供植物保护所需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植物保护机构不得将得到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提供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无偿刊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植物保护机构提供的农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和农业生物灾害信息。

第三章预防与治理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信息,组织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治理措施,组织植物保护机构开展植物保护技术及产品科学安全使用的宣传、培训和咨询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向农业生产经营者传递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信息,并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预防和治理农业有害生物;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

第十三条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其他非化学防治技术预防和治理农业有害生物。

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时,应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防治技术的有效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可以提出特定农业区域或者特定时段内禁用和限用的农药名录,报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公布。

第十五条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在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或者种子、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在调运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从国外引进种子、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须按规定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对可能潜伏农业有害生物的种子、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须隔离试种;经检疫不带农业有害生物的,方可分散种植。

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应当实施检疫。

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严防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入侵。

对拟引进的外来农业生物,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对策。

第十七条对已经入侵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查清发生区域,进行严密监测,作出风险评估,实施分级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和除害。

第四章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控制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重大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并按照应急预案预备资金、储备物资。

发生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时,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及时采取控制和除害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同时通报毗邻地区。

第十九条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灾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消除灾害。

第二十条预防、控制和消除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所需的资金、物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调配。调配的资金、物资应当用于抗灾救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控制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组织实施的植物保护行为,给农业生产经营者或者其他单位、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植物保护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推广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植物保护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第二十三条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应当事先经过推广地区试验、示范,证明其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跨农业生态区组织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示范,并通过专家论证。

第二十四条进行当地未发生的农业有害生物活体试验、研究,应当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扩散。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植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按照规定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植物保护事故报告制度。发生植物保护事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重大植物保护事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逐级上报至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植物保护事故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可以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

植物保护事故鉴定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植物保护专业人员应当具有植物保护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专业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持乡镇植物保护专业人员的稳定,逐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擅自移动、占用、损毁监测预报站点的监测设施或者破坏其观测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擅自农业有害生物预报、警报、农业生物灾害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推广未经试验、示范或者未经专家论证的植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进行当地未发生的农业有害生物活体试验、研究,不依法采取隔离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农业有害生物扩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责任人立即进行除害处理,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责任人不进行除害处理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除害处理,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植物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作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病原物)、虫、螨、草、鼠、软体动物和其他生物。

(二)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果树(核桃、板栗等干果除外)、茶树、花卉(野生珍贵花卉除外)、桑树、烟草、中药材、草类、绿肥、食用菌等作物。

(三)公益性植物保护,是指面向社会提供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防治指导、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植物检疫等公共服务的植物保护行为。

(四)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是指对农作物及产品造成重大危害和严重损失的迁飞性、暴发性虫害和流行性植物病害及其他生物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