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

时间:2022-08-14 02:22:11

作文教学法

第1篇

一、体验写作愉悦 激发写作欲望

尽管作文在语文教学课程安排中所占的课时并不多,但是一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憋半天也写不出来,表现出兴趣不浓,兴致不高,甚至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兴趣,作文便不再是一种痛苦和负担,而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每次作文评改都会选出好的文章让学生在班里朗读,让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对他们的写作产生推动力,促使他们多出,出更好的作文,因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为此我把表扬面扩大,没有写出好文章的,我大浪淘沙,找出写的好的段落,比如开头,结尾,再不然就是好的句子,采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寓含哲理的,有自己独特思想的,竭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抄写下来,后面写上学生的名字,很有一种名人名言的感觉。然后制成《优秀作文集锦》或《精彩段落集锦》,挂在班里,让同学们互相传阅。最后,搜集,保存到我的手里,作为下一届学生学习的资料。细想起来,这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的资料。

除此之外,每一次的试卷评析,我特别关注主观性试题(其实也是小的作文训练),努力发现学生创新性的答案,把他的名字记在我的讲析试卷上,然后讲析时让该同学在班里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创新作文方法 加强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我和学生们经常做这样的游戏——连词成句,随便说出五个毫不相关的词,写一段话,把这几个词都用上,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方式。举个例子:“飞翔、梦想、激情、杯子、自由”五个词:学生作品:例一:一股清泉在被灌入杯子中时,刚开始激情的翻滚着,慢慢的它意识到没有了自由,不能再看海鸥在天空飞翔,不能再流入大海,已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于是,它逐渐平静了下来。例二:人的一生正如杯子一样,需要你不断的为它注入激情,这样的一生才不会虚度。被困的小鸟失去自由,渴望飞翔,而我们人类又怎能没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你获得成功的源泉,不竭动力。因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例三:一只杯子,可以喝水,可以装茶,还可以……但只有优点吗?不,它束缚了一切装进它肚子里的东西的自由,一汪小溪水想随伙伴一起流入大海,但却被那无情的杯子残酷的扼杀了,让它的梦想成为泡影,深深的杯子如高高的围墙一般,将它的激情禁锢其中。

作文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激活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发展,作文能力就能得到持续提高。

三、写生活感悟 培养观察思维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重素材的搜集,语言的积累,写作时就会捉襟见肘,内容出现假、大、空现象。作文教学重在观察,重在积累,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达成的共识,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的过程,正所谓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积累、激励、激趣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读过一本书《幸福的柴门》,此书构思奇特,题目新颖,想象大胆,思维逆向,言辞精辟,妙语连珠。最让我深思的是每篇文章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的一点一滴,极其平凡的生活素材,却能引起作者独特深刻的思想,比如:由百褶裙上的褶儿,想起了“心情褶儿”,“一些紧要的事情,尽管赔上时间,付出精力,熬尽感情,也要尽一切可能的打扮完美,那是淤滞在我们胸中的心情褶儿,慢待不得。”作者敏锐的观察,独特的感悟,让你不得不叹服。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写生活随笔。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观察力,提高思维力。

四、把写作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第2篇

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从实际教学中撷取了几点不成熟意见,愿与大家交流。

一、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

现实中,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意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创设写作意景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是打破“闭门造车”,培养学生在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等全过程中贯穿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激发学生变被动作文心理为迫切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应。

二、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标新立异,发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作文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设疑,活跃思维。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提出一种观点,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对立的观点加以思考,从两种对立的观点论述,训练思维。走入广阔的生活,拓展思维领域。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写出生动形象的作文。

三、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把兴趣因素引入作文教学无疑会带来勃勃生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素材,提高自身作文修养,写出的文章才会神韵。现在学生作文往往感到没东西可写。或是内容空洞无物,究其原因是因为阅读量太少。阅读面太窄,不能做到胸有成竹。我们也经常说协作要靠灵感,灵感来了会使我们的思维豁然开朗,写出的文章也格外具体生动,但灵感不是自己跑来的,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只有平时广泛的涉猎、积累,才能最终做到文思泉涌。

四、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快速作文

积累了一定的作文素材,有了一定的口头作文作为基础,就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快速作文训练了。这种训练由教师命题,学生用几分钟审题立意,限时30分钟内完成写作,进行修改,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评改,教师作点归纳小结。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到全班交流,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写作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应对学生作有意强化,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鼓励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写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

传统的作文课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可每每上作文课,学生往往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故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注重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

写日记,即性演讲,摘抄也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补充。写文章,必须勤写多练。而写日记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日记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三言两语,一 段两段都可以,长期坚持下去,既可以广泛积累素材,又可频繁练笔,这样协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而段时间的即兴演讲由于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不受任何限制,不会过度紧张,所以既可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时摘抄一些优美语句、语段,也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办法。

六、注重文章的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 篇文章写完之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必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漏洞,所以文章的修改是必要的。

第3篇

一、善作多角度比较

在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已经有了初步的欣赏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教学,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笔者觉得多角度比较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由于高中语文必修读本在编排上将内容和主题相近的一组作品编辑到了一起,这就为比较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会学生比较,能进一步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人生阅历、创作风格、语言特色,加深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这比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要有效高效得多。

比如,学习老舍的《想北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漂泊的旅人”收录了三篇散文,分别是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和柯灵的《乡土情结》。三篇散文写的都是乡思情,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写作背景、内涵主旨、切入角度、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比出三篇散文的异同点。通过多角度比较,学生最终明白,写于1936年的《想北平》这篇散文,由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开始了对我国的侵略,作家有家不能归,这跟韩少功去法国考察访问思念家乡的情愫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战乱之苦的思乡倾注的是焦虑不安、无可奈何,而韩少功的思乡只是单纯地想念和怀恋。世纪老人柯灵的《乡土情结》则又有不同,他早年曾经颠沛流离,饱受战争之苦,对家园有种特别的感情,作家从家到国展开联想,站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高度,对家乡情结作出了新的诠释,“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显然,三位作家,三种别样的乡思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至于风格,学生在比较后得出,《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我心归去》哲理性强,而且能将哲理隐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彩的意象来表达;《乡土情结》叙古写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诗文、史料和典故的大量引用,使文势起伏跌宕。显然,比较法的应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想北平》一文的深刻理解,而且也学习了另外两篇散文,提高了学习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比较,应该让学生去比,而不是教师将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因为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求学生比较就是教学生学。

二、尊重个性化解读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经典之作,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也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千万不要把参考资料上现成的观点或者是个人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充分听取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受,这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对学术的尊重,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学习《祝福》(同上,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永远新的旧故事》)这篇小说,有学生对小说中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句子感触颇深。他说:“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是‘顺着眼’,第二次到鲁镇帮工时变为‘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时‘眼光分外有神’,沦为乞丐的祥林嫂‘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眼神的变化是祥林嫂生活的缩影。”他的话曾经引来了个别学生的嘲笑。笔者认为,不管这位学生讲得正确与否,都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通过探究,大家一致认识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祥林嫂的一双眼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的多种眼神确实能反映她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这位学生虽然解读得没有这样深刻,但确有见地,值得肯定。

三、鼓励多样化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进行批判质疑,说明学生在通读了文本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质疑就是思考的结果。有质疑就会去探究,有探究就会有收获。鼓励学生多样化质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散了思维的空间,打开了前进的通道。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仍以《祝福》为例。学生粗读课文以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小说的开头“我”的本家,一个叫做“四叔”的人被写成“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为什么要让他“大骂其新党”,“骂的还是康有为”?这样的开头在整篇小说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也有个别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给祥林嫂起一个名字,而用他丈夫的名字来命名?为什么要让她改嫁等等。学生提问越多,接下来组织的讨论就会越深入,对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说到底,鼓励质疑就是起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再如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同上,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谛听天籁》)一文,学生的提问有十多个,其中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对比。是的,如果粗略地统计一下,光对比就有五、六处。开头与结尾比、北国与江南比、江南秋与冬比、江南冬与北方夏夜比、与闽粤之冬比、江南寒郊漫步与德国比,比来比去,就比出了江南冬景的温暖来。特别是头尾之比,开头:北国过冬天的人是“躲在屋里”,在“蛰居异境”中过“两三个月的生活”,因为北方冬天太冷了。结尾:作家“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试想,江南如果不是暖冬,敢出去散步吗,何况还要到湖上?正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将所有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学生才能有如此多的疑惑和感悟。

第4篇

关键词:高效性 教学方法 研究

一.课题提出

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状况与教师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实施新课程多年了,但农村学校的作文课还是处于“不教”的瘫痪状态,即教师不具体的施教,只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自己去“创作”。大多数老师认为作文是学生自悟自得的事情,不需要老师“教”,因此,没有把作文纳入课堂,用简洁的、多样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为了让学生在“教”之下学有所得并有所创新,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高效性作文教学方法

1.丰肚法。所谓丰肚法,就是指作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写作的框架,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给框架增添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比如,在看图写话训练中,我们把丰肚法用具体的步骤来体现:理清问题简单说——按照规律具体说——发挥想象丰富说——心诵快速写。

这种方法的应用,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符合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效地把口语交际顺利地转化成了满意的作文。

2.举三反有法。所谓举三反有法,就是作文教学中先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几个具有典型性、比较性的典型范例,再从写作的视角指导学生感悟“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最后让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写作的一种教学模式。“三”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只是一种标志,范例的多少以学生能够“反一”为准则。例如,我们的“作家指路——老师搭桥——同伴帮助——自己创新”这一模式就是“举三反一”的具体操作,其中,“作家指路——老师搭桥——同伴帮助”属于“举三”,“自己创新”属于“反一”。“举三”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理解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生成“形象化写作理论”的过程;“反一”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借鉴模仿的过程,更是学生独立创新的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人类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和刺激,并在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后才能熟能生巧,因此,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举三”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一”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

3.聊天法。所谓聊天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像平时聊天一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教师总是会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一个像平时聊天一样轻松自然的氛围,肢体语言亲近化,口头表达生活化,指导过程无痕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没有惧怕作文的心理,没有“有意”作文的意识,快乐交流,认真倾听,积极修正,整个课堂虽然平淡得像山头上的缕缕白云,不紧不慢地飘着,平淡得像沟壑里的朵朵野花,不妖不艳地开着,但能够在平淡中见神奇。

4.体验法。从美学角度看,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所谓体验法就是指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事件写得具体,把感受写得真实,要求学生对所写之事亲身体验之后再进行作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了解对所写之事的来龙去脉,作文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思路混乱等现象,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事情写得具体、生动,并在写感受的时候写出真话、心里话。

5.写生法。所谓写生法,就是指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像美术中的写生一样,选定景物,选中角度,边观察边写作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

第5篇

[摘要]当前,许多作文教学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往往是“得法之处不得法”,教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论文我认为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生活自然

从教几年来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源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

我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老师所进行的大量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顶多是做了教参的高级搬运工,以教参的提示引领自己的阅读,以自己的理解来“同化”学生的阅读,以致阅读教学成了教师阅读的教学,长期如此,学生的阅读就养成了惰性,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养成了随声附和,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却失去了重要的质,还有更可怕的是这些最后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其实,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的对话。

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而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太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我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是我的奴隶,我总被一个个“标准”捆绑在一起,尽管这一个个“标准”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那是不是太理想化、机械化了?为什么不听一听学生的声音呢?为什么总要让学生发出一样的声音呢?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熄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还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学生不能独自理解并运用教材,不能甄别选文的优劣;教师没有时间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没有好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难于从课外阅读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正是如此多的阅读教学的失误,致使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

二、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叶老也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句话阐明了中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义是“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中学生作文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却屡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作文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言之无物,见闻虚假、感受空洞、想象贫乏。按理讲,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们见多识广,作文时应该言之有物,可为什么言之无物呢?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在要求学生写作文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从近几年来看,我关注阅读教学较多,而关注作文教学就实在太少了。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作文教学理论,大多因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而显得苍白无力,或未能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未能灵活运用而失去了指导意义。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出,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我已烂记于心,但遗憾的是叶老的理论并没有被我在实际教学中“发扬光大。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的是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精蕴的探求。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往往是“得法之处不得法”,没有产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然,造成我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不只这些,我要直面其中的问题,找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想方设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学会用自由的笔墨写出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我和学生一起努力,这样的现实应该为期不远。

第6篇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相当大的分数比重,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一向重视作文教学。但在实践中,老师们往往直接告诉学生应试作文的写法,以分数来衡量作文水平的高低,有的甚至干脆不讲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自生自灭,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严重下滑……实践证明改革习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大脑风暴”是美国奥斯本倡导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目的在于以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以引导出创造性思维。大脑风暴法是团体训练,使得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容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容易激发,因而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可以小组方式或分组实施。也可全班参加。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立体式的认识,对事理进行“解剖式”的思考,使学生思路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几方面扩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联想,进而发散出与众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目前高中生作文,为了应试,一般经常训练供材料作文。任何一则材料,按照写作要求,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审题立意的方向。学生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往往是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得到不同结果。近两三年来,高考出现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在写作上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话题作文可单向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从不同角度来看会展现出“岭”与“峰”的不同。要求学生以话题为起点向四周扩展作思维上的“探险”,来突破单一思维模式,不用发散思维似乎就不可思议。运用发散思维,学生思路显然开阔,从中可以挑选最可以发挥、最有把握写好的一种,这对作文的成功大有裨益。

二、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打造师生作文交流平台

中学生喜欢网络,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完全能够利用好这一阵地,为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服务。网络是个多元化的空间。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从而让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上网时间,让他们搜集与习作话题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见闻,拓展习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检索、分析、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网上的习作素材图文并茂、五彩缤纷。所以,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要求学生“写一种感动自己的事”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阅读介绍感动人生的事迹相关资料;其次对这些素材迸行筛选;然后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接下来,找一找有没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感动情节;最后走出网络,走向生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之作。

另外,让他们养成开发阅读空间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同学、网友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语文教师定期在班级组织学生交流网上阅读后的收获。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好方法,背诵优秀经典诗文、优美经典词句,积累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等,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为以后习作积累素材。在这方面老师要给学生划定方向,规定内容,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学生作文后,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相关报社。也可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汇编自己以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者老师写的序言,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可以推荐学生的作文在班级的“作文园地”、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这些积极的做法,将为高中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持续的动力。

三、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1.评价标准上,过早引人高考作文标准。当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话题作文的训练,所有作文训练都围绕高考标准,以60分为满分,以高考优秀作文为模仿学习的对象。甚至有些教师每星期要求学生背几则素材,然后就凭着背熟的素材进行任何话题的写作操练,令人可叹!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现,表达交流的书面方式。过早引入高考标准,强化了学生的功利意识,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长此下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会逐渐被扼杀。

2.评价维度上.只关注学生作文结果。目前作文教学一般做法是:先布置给学生一个话题,然后让学生构思写作,等作文完成后,教师作最后的打分。这种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写作过程的关注,缺乏对作文情感、写作态度的进一步关注,加上部分教师在评价操作上过于简单甚至僵化,评价起不到真正的激励、诊断作用。

3.评价方法上,过于形式化笼统化。当前学生作文评价,一般有分数和等级两类。作文评语大多针对文章学内容或写作技巧层面撰写。但多数学生反映,语文教师所写的评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甚至个别教师只甩一个“阅”字代替评改。浙江慈溪中学的黄孟轲也指出:“作文评价还是无法从‘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顺’这些共性、泛泛而谈的模式中走出来”可谓一语中的。

第7篇

【摘要】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师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总结了上好作文课的一些方法:一是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要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三是对学生要 鼓励,善于表扬。

【关键词】 作文 兴趣 生活 表扬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中最令语文老师感到头疼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学生一上作文课,就陷入了“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的困境。“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就心烦”是他们的口头禅,由于难字当头,烦在心中,学生越来越怕作文。为啥学生觉得作文时高不可攀呢?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做起,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最头疼的是作文,他们对写作文提不起兴趣,不想写作文,更不知道提起笔之后写些什么。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平时为了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兴趣,经常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写。记得有一次作文,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几个描写片断,让学生猜猜他们是谁?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答案。我又请学生回答:“为什么你能猜出他们是谁?”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出了本次写作训练的题目,学生易于接受,从心理上已经进入了写作者的角色。在具体训练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学生马上情绪高涨,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看他身上都有什么特点,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执笔成文时,每个同学都争着写,不甘示弱。在展示作品时,也是争先恐后地抢着读。这节课,学生对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掌握得比较好,写的片段也不错。一节课就这样轻松的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很好。我觉得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事半功倍。

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有可能文思如涌、下笔如神。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下笔也只有片言只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励和指导学生积累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身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家长也要注意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学生尽可能地“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开启鲜活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此外,教师还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新编教材阅读量虽然增加了30%,但对学生写作的帮助毕竟有限。教师要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决不能让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材上,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3.勤于鼓励,善于表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和表扬的力量。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的指指点点。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我常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都毫不吝啬地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在评改作文时,我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如“你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你能从反面立意写作,见解独到,望能再接再厉!”……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课后,我经常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学生开始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动笔磨砺才能真正厚积薄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不懈的坚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练笔、多鼓励,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

第8篇

下面是由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所提炼并加以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出的精髓教学框架:

(1)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教学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3)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将Linux系统与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讲解“文件系统”时,对Linux、FAT32、NTFS等各类不同的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内存管理时,对Minix、Linux、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4)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4)“启发式、关联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对基础性的操作系统原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的结合,教案的内容组织并不完全遵循各类教材的内容安排,在讲解顺序、思路整理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指导。在详细讲解各类原理之前,安排小规模“课堂讨论”分析猜测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能力;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原理讲解完成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小额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第9篇

关键词:以藏为主类;藏语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3-01

藏语作文,是藏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也是藏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所以,写好藏语作文的秘诀之一是--多读。你肚子里的"货"多了,写起文章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些学生怕写藏语作文,就是因为肚子里"货"不多,看的藏语书少。阅读少,知识贫乏,脑子里文学形象单薄,写起藏语作文来,无话可说,当然就不爱写藏语作文。所以要写好藏语作文,阅读面一定要宽,看的藏语书一定要多。经常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丰富语汇,还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起来呢?

1.培养藏族学生浓厚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为此,老师要根据所教藏族学生的年龄层次,指导他们拓宽阅读空间。从课内的书本到课外的读物、由教室到图书馆、由书本到网络、由报纸杂志到名人名著;……寻找不同的文章题材、体裁风格的篇幅,选择适合他们的藏语读本,指导他们广泛进行藏语文章的阅读。虽然藏文读物比较少,但只要用心去找还是可以找到的,我个人推荐《岗尖少年报》、《青年报》、《青海法制报》、《章恰尔》等报刊杂志,里面有很多适合藏族中学生阅读的优秀藏语文章。让这些藏族中学生从众多的小故事里悟出大道理;从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中分析藏语作文写作技巧;从无数华美丰富的语言中感悟藏语文采。只有让阅读成为藏族中学生闲暇日、节假日的一种不可缺失的享受,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感悟人生,远离网络游戏,远离酒吧茶馆。并由此激发阅读藏语文章兴趣,快乐的阅读藏语文章,快乐地进行藏语写作,提升藏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组织藏族初中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藏语文课外阅读虽然比不上汉语阅读丰富,藏语刊物书籍虽然比汉语刊物书籍少,但只要去寻找,还是可以找到的。因此,老师应该多方了解藏族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主动地向藏族学生推荐适合他们个人特点,兴趣之外的藏文类书籍,让藏族学生从单纯的喜爱某方面藏文类书籍扩大到阅读有益的、多方面的藏文类书籍,从而让他们走向广泛性阅读的道路。

2.培养藏族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的善读者,都有自己读书的方法。我国现代的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最为推崇的阅读之道是"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眼到""口到""手到"容易,而要做到"心到"却不容易了。"心到"就是要在读书时用心思考,真正理解,弄懂弄通。有效的阅读就要求做到这四到,要改善藏族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状况,可运用"四到"原则,让藏族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也就是说,在训练藏族学生阅读能力时遵循从出声地读(朗读)到无声地读(默读)这样一个不断转化的阅读能力发展规律。出声的朗读促使学生对自己读的过程不断进行反馈并积极思考,因此"口到"在藏族学生开始藏语阅读能力训练时极为重要。但是朗读往往使藏语阅读速度变慢,而且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宜,所以,又要注意引导孩子及时转化到无声藏语阅读(默读)阶级,此时边看边思考尤为重要。在读藏语书籍的过程中,要先确立藏语阅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勤于动手,进行必要的勾画或是摘抄。涂画、摘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记忆,做到"手到"。

3.引导藏族学生领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素材就会积累得更多,藏族学生在写作藏语作文的时后才会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如果没有阅读过程的知识积累,藏文写作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读写不分家"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只有随着藏语文学科体系进一步改革,位藏族学生多角度地开辟了藏语文章的读写天地,拓宽了藏族中学生的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藏语作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展。藏语阅读与写作并进,让藏族中学生在读藏语类文章的过程中,既激发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的同时,积累语言材料,熟悉藏语写作文体,明确谋篇布局,懂得切词造句,提高藏语写作水平,实现藏语读写整体推进。

4.培养藏族学生写作收集藏语文章的习惯

要引导藏族初中学生养成写藏语日记的习惯。知道他们用藏语在日记上写写自己当天的感受,印象最深的事或人,上课的收获等等,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等等用藏语写出来。能力差的同学可以每次写一两句话,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可以多写几句,甚至可以写段写篇,这是没有下限和上限的一项作业。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练手。

第10篇

【摘要】作文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写作前的优化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论述了优化小学语文写作前教学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写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口头表达

一、优化写作前的口头表达

写作前的口头表达训练是很多教师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很多教师认为写作前的口头表达既浪费时间又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组织空间,使得学生的口头表达往往不尽人意。教师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每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化,那还要我们的教师作何用?良好的口头表达都是从磕磕巴巴开始的,在正规的口头表达训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高质量写作的潜力。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张开嘴巴,将想要写的话说出来,一遍说不清那就说两遍,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就会显露出来。比如,在作文“我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训练中,我就在写作开始前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互相组成讨论小组,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会更加的容易,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够表明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还能够有理有序的阐述自己在这项体育项目中有哪些收获?甚至于有的学生已经做起了小老师,给其他学生介绍了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关知识。学生讨论的不亦乐乎,根本停不下来。见时机成熟,我便鼓励学生在台下组织好要表达的语言,然后积极发言,将自己要写的内容讲述给其他的学生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许会侃侃而谈,但是一站起来就失去了原有的样子,于是我鼓励学生逐渐放松心情,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容,慢慢的,学生的口头表述开始走向正轨。学生由台下的讨论到台上的口头表述,给语文作文课堂带来了诸多的精彩,也给更多学生带来了收获和启示。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我惊喜的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有一些难得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学生在讨论环节和口头表达环节中所收获的灵感。可见写作前口头表达的优化对写作教学的帮助是如此之大。

二、优化写作前的观察整理

优质的写作需要认真地观察,任何脱离实际、全凭幻想的写作是不长久的。我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刻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细微处去了解所要写作的对象,然后观察其所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地方,使之成为作文中最耀眼的一部分。当然会观察的学生从不会去抱怨自己没有素材可写,更不会抱怨不知道该从何写起。比如在写作“校园里的树”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出树的特征以及为什么想要写这棵树的原因,但是从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并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甚至于在描写中出现了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这皆缘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的原因。于是我果断带着学生再一次来到我们的校园,让学生再一次认真观察自己所写的树,用心去观察树的每一个细节,有的学生想用绿色来形容柳树,我就要求他认真观察,从深绿、浅绿、翠绿,墨绿、翡翠绿等中间选择一种绿,这样不仅可以表明学生认真观察了,还可以更好的吸引读者的眼球。有的学生在描写杨树时用到了“笔直的树干”,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观察的相当细致,我进一步要求他用更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笔直的树干”。为了让自己的描述更加的形象,这个学生在认真观察一番之后加入了拟人的手法,将杨树比作成一个战士,将“笔直的树干”比作成战士“挺拔的身姿”。瞬时给自己的作文加了好几分。就这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写作之前优化自己的观察整理,突出写作对象的特征,写出不一样的作文。

三、优化写作前的素材收集

好作文离不开好素材,好素材离不开好阅读。我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并没有错别字,写作的字数也足够,却总是给人一种干瘪瘪的感觉,没有小学生本该具有的灵性。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成长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丰富的作文,能够打动人心的作文,就要注重优化学生写作前的素材收集。总的来说,写作前的素材整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书籍的阅读,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的阅读,二者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积累素材,及时记录文字,遇到了好的文章和精彩段落就果断记录下来,以待用时所需。例如,在写“彩虹”时,有学生就想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都将其背下来,在写作中就借鉴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彩虹在阳光的照射下,转瞬间变成了一座拱桥、一个项链、一座坐滑梯、一个丝带,又如同编织在蓝色衣裙上的环带。”描写生动而优美,我想如果没有从教材中积累有关的素材知识,学生一定写不出如此这般能够打动人心的作文。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记忆中的一件事,这件事情大体是小时候自己一不小心走丢了,然后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叔叔将其送回家的事情,叔叔将其送回家转身的背影正好镶嵌在了彩虹中,于是学生将这篇作文命名为“我心中的彩虹”。这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学生将其作为素材积累起来,为写作素材的优化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写作教学是一件长远的事情,要让学生的写作来自于生活和阅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有效的写作前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高质量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而提高小学生写作的水平。

第11篇

1998年~200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今年的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大反拨。 从今年的阅卷实践来看,“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学生的作文也是“丰富多彩”,佳作迭出。从内容来看,有的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生命的意义,有的描述对美的不同的感悟,有的呼唤各逞风采的个性……从文体来看,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议论文,也有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散文、杂文、故事、童话等等,甚至还有写得很好的戏剧小品和诗歌,还有书信、日记、招标书、诊断书等应用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鞭辟入里的议论,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有惟妙惟肖的描写,有意味深长的叙述,有含蓄深沉的抒情。每天都有许多佳构妙作,引得阅卷教师拍案叫绝,击节赞赏。 然而,也有许多学生对这种“话题作文”很不适应,用的仍然是过去的“材料作文”的写法。有的硬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哲理加以论证,这种写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显得有点隔靴搔痒,空洞浮泛。有的对学者叙述的关于4个图形的这道题目本身进行评论或解释,显得思路局促,没话找话。有的根据这4个图形乱加比附,显得不伦不类。甚至有人只是对“材料”作了简单的扩写。今年的高考作文,第一次采用基础等级加发展等级的评分方法,诸如此类的作文不但得不到发展分,在基础等级中也不可能得到高分。

往者以逝,来者可追。素质教育必然会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而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这种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很有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因此,未来的考生必须掌握这种“话题作文” 的写法。“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并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

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并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的规范,在立意、选材、文体、表达等方面留给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都很大。今年的考题中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就符合题意。”“话题作文” 为你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就尽情地在蓝天绿海中飞跃吧!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能力是我们表达自我的能力,作文是我们抒发感情和释放自我的一个载体。中国人应该具有用母语表达自我的能力,所以学好作文既能提高文学修养,又能给自己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对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小学作文教学就是我们接触作文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虽然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只要在小学打牢基础,对小学生以后继续的学习就会有很大帮助。

1.传统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作文教学写作过于模式化

小学生的年龄是比较小的,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语文作文,还要自己写作文是非常困难的。某些小学老师过于急躁,为了让学生尽快写出作文,多是采用模板教学的方法实施作文教学。老师会让小学生自己看很多优秀作文模板,之后照葫芦画瓢地独立写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对作文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老师应该看到这种方法给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学习一些比较好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以丰富自己,但是也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每当学生要作文的时候都是对模板的简单改写,缺乏自己的思想,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2作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

语文作文写作本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是自己真情流露的过程,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作文写什么,而是怎么通过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与生活实际脱轨的迹象,很多小学命题作文的选题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小学生对作文题目缺乏相应的生活体检,难以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而老师又硬性要求学生写作文,导致学生胡乱拼凑,作文就是流水账。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生对写作逐渐麻木,写作只为应付,作文质量不佳。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写出来的作文就一定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培养出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才。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2.1活跃作文课堂气氛

我国传统的小学作文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会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展示优秀作文,之后点评作文中的亮点部分,采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步骤,老师在作文课上与学生的活动环节多数情况都是老师在点评学生写的作文,而且一带而过,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上次写作过程中犯的错误延续到下次写作,重复出现类似问题。为了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老师一定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作文课堂活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当老师给学生点评作文时,借助交互式白板增强点评的交互性和让作文点评更细化,加深学生的记忆。

2.2打破作文模板的束缚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模板作文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种模板教学法是让小学生快速学习作文的很好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量使用。但老师一定要防止学生被作文模板束缚住,让小学生作文写作变成流水线写作。老师在给学生讲究作文模板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模板并不是标准答案,写作文不是背模板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模板作文进行细致的分解,告诉学生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和词汇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要积累的词汇。这样才能利用模板作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由开始的模仿上升到创作。另外,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写作,还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大量的积累。素材的积累主要是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老师要提醒学生课下积累素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简单分享,只要坚持小学生就一定会有很多作文素材可以用,不必局限于作文模板的仿写。

3.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教学目标。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文学修养,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必须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