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04:0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祖国的现代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明确要求考生“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思考探究三个能力层级。命题点主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尽管现代诗歌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并不多见,但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成就,值得考生注意。
【命题走向】
2000年以前,现代诗歌鉴赏是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命题形式,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近年来,除部分试卷出现以现代诗歌作为写作材料或语用部分的仿写题材料加以考查外,独立考查现代诗歌鉴赏的试题基本没有再出现。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轮空后,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现代诗歌选读》已成为不少学校的选修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诗歌的考查试题再次登场是极有可能的。在这种趋势下,该类文本的命题形式将会呈现多样化趋势。
【解题钥匙】
一、品味意象,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我们所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
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意象,把握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1)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三、立足意象,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下面是现代诗歌关于语言分析的几种题型的解题步骤,供考生答这类题型时借鉴: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意思;(2)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步骤:(1)指明何种语言风格;(2)说出有什么作用。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步骤:(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牵 手
邱彩云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
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
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双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待千年颤抖的手
(选自《文学报》2000年11月)
1.诗中的“我”“你”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表达技巧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诗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黄河的桨
马冬生
是从我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身体里
取出的一节骨骼。引领我不卑不亢
在混沌的光晕中滚动内心的响雷
奔流,奔流,逆风的花朵盛开在最向往的位置
泥沙流动。漫天水色为弦的颤动而颤动
一个旋涡是一声悠远而苍凉的传唤
黄河的根须在我身体内部汹涌
活着的水啊,我能否淘洗出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历代的人和事都在奔流,仿佛血在吹
高高低低的命运集结了生的秘密
不是谁都能用黎明的水涤清黄昏的水
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
两岸猿声是听不见了,万重山挡住岁月的轻舟
我也不知道我将流落到黄河的哪道湾
苍茫尘世,只剩下一节骨骼气壮山河
我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你听见了没有
(选自《北京文学》2009年第2期)
1.这首诗歌以“黄河的桨”为题,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这一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篇与结尾两句有什么关系?其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采莲曲
朱 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声。
(选自《草莽集》)
1.该诗形象鲜明,意境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少女的采莲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在每一节的最后都写到“歌声”,“歌声”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愉快的劳动生活,有人说是表现爱情生活,你赞同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渔 暮
熊召政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
慵困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姣美啊
清香与暮色揉成的江南
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船底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选自《熊召政二十年诗作精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乡图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题为“渔暮”,是怎样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阳光在远处
艾 青
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河上
(选自《艾青诗选》)
1.这首诗写于作者远离祖国,去异国他乡的路途中。从诗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连用几个“暗”字有什么用意?请对该诗最突出的表达方式作简要分析。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与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描绘到了“儿子远行,母爱切切”的画面,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了千古绝唱,真切地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边塞艰辛、悍卫的教育。
【关键词】 个性意识;“五四新诗”;革新;自我价值;情感价值
一、“美国精神”与个性意识的觉醒
个性意识是“美国精神”的表现特征之一,他隐含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之中,而在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国家,个性意识受到压抑是普遍的事实。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礼法制度的国家,在伦理纲常和宗法制度的约束下个性意识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草民百姓大体都是如此。封建礼教的森严规范中,任何的个和个性意识即使“发乎情”也必须接受“止乎礼仪”规范的安全审查。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无数个例子。如的《老鸦》中,作者把“我”比喻成“老鸦”,暗示个性意识在“人家屋角上”受到的排斥。还有周作人的《小河》中,作者用“一条小河”来指代“个体思想”,叙述了小河经过的地方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由于“农夫”用锄筑起了一道堰,小河只能在堰前乱转,最后堰不仅没有被拆除,反而由“土堰”变成了“石堰”,充分体现了个性意识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受到的约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个性意识受到不断强化是集体意识的制约。群体意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儒家文化同样也在教化人们注重“群体”,就以自古传下来的谚语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这种群体心理。人们的意识中个性以及个人利益都应该从所谓的更高、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家族、国家利益。这种群体认知在从平等方面是值得赞扬的,但人人平等的背后却忽视和压抑了个性意识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从本质上就存在着差异,徐行言先生就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提过:“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以民为本的群己思想。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群体原则却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创造活力的实现。有了这种思想和意识的教化,人们也无法跳出这个“文化圈”去寻找自我以及自己的个性意识。直到出现了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他们漂洋过海,负笈求学,本质上是为了要学习外国人的知识来富强自己的国家,他们勇敢的走出国门也是值得学习的。从小身处的环境一下子改变了,变成一个周边充斥着自由、个性气息的环境,他们的思想就像囚禁在鸟笼里的囚鸟获得了自由一样,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天空。这样,他们的思想慢慢开始改变,同时也把他们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和个人意识挖掘出来了,他们渴望的自由得到了实现,他们的种种被压抑着的感情开始觉醒。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国家的文化已经开始不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而想得到意想之中改革的效果,需要所有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冲破固有的“牢笼”。因此,“新诗”的出现是有必要的。
二、自我价值的歌颂
个性意识要得到解放,首先应该要对“自我”进行肯定,而个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宣扬是五四“新诗”的显著特色。五四时期“个性、自我”的最佳写照就是沈尹默的《月夜》。评价这首诗就说:“就如《新青年》四卷一号所登沈尹默先生的《霜风呼呼的吹着》一首,几百年来哪有这种好事!老兄一笔抹煞,未免太不公平了。”废名也评价道:“这首诗不愧为新诗的第一首诗。”[1]
对于“自我”的歌颂,五四诗人中就莫过于郭沫若了,他的诗歌中最能让人深刻体会到自我的突现,当然,这种内容的体现对他受惠特曼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他自己也曾说过:“当我接近惠特曼《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起的那一年,个人的积郁,民族的积郁,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疯狂了。”[1]众所周知,“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者的感情,为自由、人道、正义而战的叫喊,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想,反对一切对于个性的束缚,要求爱情自由的呼声,狂放不羁的性格,都与那时的时代精神合拍。因而,他的“抒写自我”的主张,恰好便于充分表现时代精神,便于表现他的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便于充分表现抒情诗主人公的个性。表现时代精神与表现自我,在当时的诗人郭沫若身上,是二而一的东西,是没有矛盾或较少矛盾的。
五四时期能体现“自我价值”的除了郭沫若的诗歌以外,前文中也提到以“自我”作为评价《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的标准。
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受到中国强烈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在古代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会受到社会强烈的抨击,因为个人利益要无条件服从更高的群体利益,相应的也就没有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当时那种社会中,个性意识及自我的歌颂是不被允许的,而“新诗”就开创了先河,因此个人的情感价值也就开始宣扬。
三、个人情感价值的高扬
诗人写诗是要注重感情的,而中国文艺理论史上也是赞同诗人的情感的。但这些情感多是内敛、含蓄的,还有多为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而这样的感情是对个性价值的忽视,疏忽了诗人个人内心强烈情感的表达。先秦时代,情感问题受到各派思想家的关注,从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来看,荀子《乐论》、《礼记·乐记》都是在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志”的结合。后来《毛诗大序》中进一步发展了从荀子《乐论》等以来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的“诗言志”。其中它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但又强调“吟咏情性”。除了强调“情”和“志”的统一外,它还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绝对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而《楚辞》中抒情言志观点也是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义”的规范。诗人情感倾注入诗歌是自然而然的,但必须以“礼义”为规则,这样无外乎让诗人把个人情感隐藏起来,由此,“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手法一直在文坛上盛行。
到了五四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界也渐渐有了改变。“五四”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改观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也逐渐重视个性、自我的价值。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是人的解放的时代,也是情感解放的时代,就从诗歌本体角度看,以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注重“诗的经验主义”,偏重写实和说理,强调人道主义。因此诗歌从以前的“礼义”制度中摆脱出来,越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强调情感价值的高扬。
情感价值得到更多的重视之余,诗人更加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诗人也创作了越来越多的爱情诗。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开启了中国爱情诗歌的新局面,而且常常被解读为诗人对自由理想、个性解放的追求。就如汪静之《伊底眼》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浪漫无比的情愫,诗人大胆而丰富的爱情表现在诗中一目了然,既能体现出情感表现自我、个性存在的特性,又能看出情感是否定传统束缚的工具和武器。作者自己也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说:“有了爱情,我的一生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对人生有了最高的希望,我的生命力大大发扬,对一切都很有兴趣,都有使不完的劲,诗兴勃发,有爱情的动力,才能写诗,才有爱情诗。”[2]既有此情,方有此诗,这就是爱情诗诞生的逻辑与事实。
中国五四“新诗”已经走过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其获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就在轰动的五四新诗运动发生的同时,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陆也发生了一场同样声势浩大,同样影响深远的诗歌现代化运动——美国新诗运动。“美国精神”作为新诗运动的核心思想在文学界备受关注,它也通过各种如诗歌翻译和留学生出国留学等的渠道多多少少的对五四“新诗”产生了影响。在各自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条件下,借助各种“外力”的推动,让诗歌更接近时代前进的步伐。个人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被宣扬的现代思想潮流的出现,在五四“新诗”中受到热捧,从新诗创作到新诗批评,这种思想都全程、全面、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新诗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对新诗的爆破、创造、重建工程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面貌和发展道路。
【注 释】
[1][2] 废名.沈尹默的新诗.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5.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66.2.
[6] 曾小逸.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摘 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中最有力的、以现代目光重新感受和想象了中国大地的苦难与希望的诗人。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诗歌理论上看,艾青无疑都是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大潮中堪称标志性的诗人。
从在丁玲主编的《北斗》(1933年第2卷3、4合刊)上发表第一首新诗《会合》至1941年3月从重庆奔赴延安,是艾青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就像许多伟大的诗人一样,艾青初涉诗坛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早期的诗歌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他早期作品的深沉而忧郁的现实主义抒情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现实主义是中国新诗中最早形成的一股诗潮。、刘半农等先行者在试验新诗时,就已显示出关注社会民生、忠于现实的特色。20年代的文学研究会更是高擎“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大力提倡写实主义,并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等刊物为阵地,推出了徐玉诺、朱自清、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等诗人,形成了早期“实诗派”。面向生活,反映现实;讴歌进步力量,反抗黑暗统治;语言朴素、通俗、口语化等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诗歌理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诗在继承“现实的、战斗的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新诗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但对诗艺的忽视,又往往使其流于“幼稚的叫喊”。现实与艺术的矛盾使这个时期的新诗陷入了短暂的困顿。
艾青的适时出现为新诗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1932年,艾青从法国马赛回到他深深眷恋着的祖国,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没有躲在自己内心的港湾中顾影自怜、自吟自唱,而是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以一颗真诚而敏感的心,用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的语言塑造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发表于1934年5月《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伤感和怨愤的调子歌颂了用乳汁养育自己的贫穷农妇,向不公道的世界发出了强烈的咒语。这首诗震动了诗坛,成为诗人的成名作,从此“艾青”的名字进入了我国现代诗歌史。翌年,艾青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收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芦笛》等诗作九首,这些诗歌深深地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走出了平铺直叙的狭小圈子,自觉地吸收浪漫主义的营养,并与现代主义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结合,以沉郁的抒情和丰富的意象另辟蹊径,不仅提升了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品质,使现实主义诗潮得以深化,又为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艾青的诗歌作品始终是那“伟大而独特时代”的产物。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声,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声音,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是艾青的早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他说:“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来写诗。”②出于这样的创作动机,艾青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1937年至1940年,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又是反抗战斗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艾青几经辗转,“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从南部到西北部——延安”③,这一段流浪,使他一方面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现实,更使他深刻地体察到了中华民族所蕴涵着的伟大的精神和力量。他在此期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北方生活为主,表现了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补衣妇》《我爱这土地》《旷野》等;另一组是以诗人激昂的情绪为中心,以太阳和火为主要象征物,表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如《他死在第二次》《给太阳》《吹号者》等。那绝望的《死地》也“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那滚过黄河故道的《手推车》所发出的尖音也“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那“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浊浪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贫穷与饥饿、愚昧与闭塞、战争与死亡像阴影一样缠绕着这个古老的种族……现实主义的真实、深刻,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得到了饱满、强烈的和木刻般深挚的表现。
这些一再激荡着读者心灵的作品,挟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殉道精神滚滚而来,不仅令生活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的读者产生了强烈共鸣,而且还以陌生的文本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的审美经验,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诗派深化的实绩。
二
艾青早期的诗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从新文学之始开始的对中国现实及其命运的追问,另一方面将这一追问延伸到了纵深处。阅读艾青的诗作,常常相伴而来的是感动、伤痛、沉重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他哀叹中国现实的凄惨、黑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忧虑危亡中民族的命运:“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旷野》);他赞美赞美中国民众的宽厚、坚韧:“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吹号者》)……个人的痛苦与不幸被他融入民族的悲哀与时代的痛苦中,忧郁悲苦的调子倾吐的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哀痛,这使他的诗作获得了丰厚的历史内涵。
丰厚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民族忧患感已经足以支撑起这位杰出的民族诗人了。但是,艾青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远不限于此,其艺术触角继续延伸,已经深探到人类灵魂的最遥远处:宇宙和生命本体。如果说他早期诗歌中的民族忧患感表现为生命的现实存在,那么由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悟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则表现为生命的意识存在。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在艾青早期的诗作中体现为挥之不去的忧郁的基调。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同样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在艾青的忧郁里,生命的悲凉感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感底色。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当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刚刚登上中国诗坛时,心境中就已渗透着一股前途莫测的茫然,他心中萦绕着这样的诗句:“走过了路灯的/又是黑暗的路”(《路》)。在《生命》一诗中,他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知道/这是生命/让爱情的苦痛与生命的忧郁/让它去担载罢/让它喘息在/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它将鼓舞自己/直到颓然地倒下/这是应该的/依然,我的愿望/在期待着的日子/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但必须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凄凉感。抗战爆发后,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曾使诗人为之振奋,想要拂去往日的忧郁,但心境的深处仍潜伏着生命的悲凉感。1939年创作的《他死在第二次》,虽然注入了战士为国捐躯在所不惜的爱国情思,但仍然没有忘记对宇宙生命的哲学拷问。在诗的第十节《一念》里,诗人写下了对于生命的哲理性感受:“活着,死去/虫子花草/也在生命的蜕变中蜕化着……/这里面,你所想起的是什么呢?”诗人接着回答说:“多少年代了/人类用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土地/又用土地养育了/自己的生命/谁能逃避这自然的规律。”诗人的用意非常清楚:生命本身无法求得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境界,只能是生的苦役与死的永寂的轮回。即使诗人怀着巨大的热情投进太阳的怀抱时,这种生的哀戚感也未能被拂去。
这一特点表明:从一开始,艾青的诗歌创作便具有了世界的眼光,他的诗作汇入了世界诗歌的潮流,成为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部分。
艾青早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
艾青一贯追求和坚持现实主义,但并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单一模式,而是有所突破,有所开拓。他的诸多诗篇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正如法国诗人贝尔娜所说:“艾青从一开始就是写实派,但他不是僵硬的,教条的,这是一种自由的现实主义,开明的现实主义,进取的现实主义。”④也就是说,他在恪守现实主义本质规定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文学流派的营养,使现实主义在艺术上具有多种色调和开阔的格局。
艾青是在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的熏陶下走上诗坛的,他读过声称要“从恶中发掘美”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的诗,喜爱希望成为“通灵者”的写过色彩绚烂的《元音》的兰波的诗,这使艾青在创作伊始已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但同时他又始终不忘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直在为脚下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深情的歌。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创作已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自觉地担负起了创造性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将现代主义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蕴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
艾青的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捕捉上。艾青早期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其外延相当丰富,就是说,他的诗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对生活作真实的艺术再现。1937年初的作品《太阳》中有这样诗句:“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不仅描绘了一种光明来临的具体化感觉,还强烈地暗示着光明时代到来时那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再如《死地》里有句“大地已死了……/它死在绝望里;/临终时依然睁着枯干的眼,/巴望天顶落下一颗雨滴……”以大地作象征的形象,刻画出人民在大旱之年痛苦绝望的情绪。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更是运用意象的典范,集中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几个意象分别以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物象的直观表现烘托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世的感念。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中的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
艾青诗歌意象外延的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例如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当时惨遭战乱的社会现实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做了铺垫。再如《乞丐》,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从这些意象中既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又使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
“如果说郭沫若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戴望舒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那么艾青则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艾青的创作中,现实主义诗歌得到了最高体现。”⑤艾青的诗一面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一面是对理想世界的徜徉和依恋,诗中所展示的视野的开阔与辽远、蕴涵的丰富与凝重及意象的圆融与透彻,无不显示出对此前现实主义诗学探索的深化和超越。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上对于中国的汉诗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和规范意义。
艾青同时又是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突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显示了诗人的博襟和宏大的艺术视野。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信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诗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艾青的伟大正在于此。
① 艾青:《诗与时代》,《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
② 艾青:《诗与宣传》,《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③ 《艾青选集·自序》,《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